晨钟暮鼓—佛门仪轨详解(3)
三坛传戒 作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和恪守清规的顽强意志外,首先必须经过佛教戒律中规定的程序。即在剃度出家后的几年或更长时间,履行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大戒”的隆重仪式。这种仪式都在各大丛林举行。这些丛林设置有专为佛门弟子传戒的戒堂和戒坛。对于丛林的方丈大和尚采说,称为传戒;对于子孙庙的求成者来说,称为受戒; 各地丛林的传戒法会,在时间安排上有不同,或每年举行,或隔年举行,或三年举行一次。会期也各异,或在春天,或在秋天,或在冬天。而大多选择在佛诞日阴历四月初八前后的二十五天内,即从三月十六日开始,四月初十结束。这段时间正值春暮夏初,气候温和;又刚好在结夏之前,是丛林一年中的闲暇之时。会期过后几天,丛林即开始夏安居了。 传戒分为三级三次,称为三坛:即初坛传授沙弥戒,是事务最繁忙的;二坛传授比丘戒,是场面最隆重的;三坛传授菩萨戒,是教仪最神圣的。 过了正月十五日冬安居解制以后,丛林的客堂、禅堂、库房、大家和衣钵寮,便开始为传戒作准备,包括物资上的筹办和人员的安排。传戒的核心成员有传戒大和尚、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和七位尊证阿闍黎,还有十位引礼大德,共计二十位。这些成员都必须由在佛门中享有盛誉、熟悉律仪的高僧大德担任。除了传戒大和尚必须由、本丛林的方丈和尚担任外,其余成员可以在别的丛林寺院礼请一部分,这件事也必须在传戒会期前办妥。 三月十六日是求成的沙弥、沙弥尼进戒堂的日子,习惯称为“新戒进堂”。但在好几天前,各地寺庙的新戒就陆续来到传戒丛林。十六日新戒基本到齐,人数往往是常住僧人的两、三倍左右,上殿课诵、过堂用斋都十分拥挤,显出一派繁忙景象。 初坛传授沙弥戒 传授沙弥戒,从进堂到圆戒共需十六天,占去整个戒期的三分之二,在“三坛传戒”中所用时间是最长的。这是因为传每一种戒,都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如挂搭、请引礼师、道喜看单、贴单、通启二师、请戒开导、查验衣钵、露罪忏悔、呈罪称量、登坛受戒等。同时,新戒对丛林规矩和传戒礼仪都很陌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学习演练。在传比丘戒和菩萨戒期间,这些仪式可以相应省略,演练时间也可大为缩短。 挂搭 三月十六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挂搭法”牌示。新戒的挂搭与一般云水僧的挂单不一样,因为他们是为求戒的目的而来,所以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首先要请求知客师带他们去拜见方丈大和尚。知客进方丈向大和尚顶礼,说明来意,大和尚即命新戒的几名代表进方丈。新戒们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合掌长跪,为首者说:“学佛不易,戒法难求,欣逢大和尚传戒,我等特来求成,乞望恩准。”和尚认可后遂命知客师把新戒们送入戒堂安单。 写请启 安单后,为首的新戒又请知客师把他带到书记的寮房,向书记顶礼三拜,求他代写恭请传戒大和尚、羯磨、教授、尊证和引礼师的请启。这些启文各有格式,一般的新戒是写不好的。书记是丛林中专门从事文书工作的,写出的启文也有高低。启文由红纸楷书,有的颇具文采,下面是一道请引礼师启文: 伏以 琢玉成良器,须凭七匠之功;教子出英才,必假严师之力。是以焚香敷座,五体投诚,恭请 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我等作引礼大德 弘开祖印,大接凡流;诱众有方,诲人不倦。唯愿引南有车,不迷归家之路;见月因指,宁负引导之心?希垂俞允,不胜沾感之至!谨启。 求戒弟子某某等百拜顶礼 请引礼师 同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请引礼大德”牌示。知客命新戒们在客堂、大殿和戒堂分别设座安椅。然后,知客带领新戒数人,依次来到十位引礼师的住地。新戒向引礼师顶礼三拜,先将他们的衣具送到客堂,这叫做“请衣具”。大鼓一通、二通,十位引礼师纷纷来到客堂,新戒们早已齐集大殿。大鼓三通,知客师命新戒八人出班,二入执香,随他去客堂迎请引礼师。 客堂内,十位引礼师已依位就座,新戒向他们行礼后迎至大殿。引师殿中坐定,新戒们拈香唱赞,长跪合掌,其中十人一一宣读十道请启。宣毕,知客将十位引礼师的原有职位及道德品行逐位介绍,新戒们分别至诚顶礼三拜。此后,新戒们末后先行,迎引礼师到戒堂。引礼师们就座,已在此迎候的新戒一起顶礼三拜。为首者说:“我等形虽出家,未沾戒法,今幸大和尚传戒,特望诸师引导愚迷,早登戒品!”大引礼师勉励新戒咸遵律制,莫厌繁劳,好好演习礼仪。 仪式毕,由两位引礼师送知客师等出戒堂,新戒顶礼知客师三拜。从此,管理新戒的事宜就算交给十位引礼师了。 道喜看单 同日下午,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攒单法“牌示。引礼师就职后,客堂安排照客们为十位引礼师搬单到戒堂的引礼寮位下。然后,引礼师们齐到方丈向大和尚谢职。晚课后,大和尚同丛林班首\主要执事及两序大众向引礼师道喜。先是新戒们齐集大殿前,随引礼师到客堂、大寮各处巡寮。巡寮毕,再到法堂坝内排班。十位引礼师站在法堂前,丛林班首,执事也陆续到齐。 客堂敲序板,三阵过后,大和尚在侍者、圣僧们的导引下,出方丈经东廊环绕,从中间正道来到法堂。大和尚呼:“向引礼师们道喜!”大引礼师回禀:“不敢当,某某等至诚顶礼和尚三拜!”引礼师和新戒顶礼毕,丛林都监又呼:“某某寺都监师、监院师、知客师、维那师……及两序大众,向大师父、二师父、三师父……十师父道喜!”大引礼师回答:“礼谢!向某寺常住及两序大众顶礼三拜:”新戎和引礼师顶礼。新戒高呼:“阿弥陀佛!” 晚间,大和尚及丛林班首、主要执事到戒堂“看单”,即来看望十位引礼师和新戒们的住宿情况。 教习礼仪 从新戒进堂的初日到第八日的七天内,主要是由十位引礼师教习佛教礼仪。一是训练僧人的基本礼节,如行、立、坐、卧,合掌、顶礼、长跪,持香、拈香、唱赞,穿袍子,吃斋饭等。二是演习受沙弥戒过程中的礼节,如站队形、迎送、礼谢、搭衣、展具等。其余的时间则拜佛。 贴单 三月二十四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贴单法”牌示。新戒在戒堂中设桌敷座,并早由书记用红纸写好,有新戒法名、所住东、西广单(大铺)位次的单条,以及十位引礼师的单条,发鼓三通,引礼师领几名新戒迎请大和尚至戒堂。大和尚入座,新戒闻磐声至诚顶礼三拜,长跪合掌,随即诵《大悲咒》,令戒堂清净。礼毕,大和尚到引礼寮为十位引礼师依次贴单条;引礼师到新戒住处依次贴单条。贴单的目的是,人员就此固定,并获认可。 通启二师 三月二十五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请羯磨、教授阿闍黎”和“通启二师法”牌示。引礼师带领新戒数人,捧着启盘,分别到羯磨师寮和教授师寮,恭请他们担任传沙弥戒的羯磨阿闍黎和教授阿闍黎。阿闍黎为梵语音译,即佛教“轨范师”的意思。 引礼师命新戒们齐集法堂,再由八人出班,二人执香,带上由衣钵寮准喜好的衣、具、袍和礼品,到请堂(为请师专设的礼堂)迎请“二师。” “二师”被迎至法堂,与新戒们见面。新戒为首者进位上香、唱赞,分别宣读“请启”。恭请羯磨师启文的内容是: 伏以人能弘道,钦遵古佛之规模;法能传灯,剪除众生之习染。去昏霾于慧炬,引接西方;拯沉沦于法桥,津梁三界。某某等翘勤五体,披沥一心,希近宝阶,重增大戒。特恭请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我等作羯磨阿闍黎。唯冀鸿慈,希垂俞允,不胜激切之至。谨启。求戒弟子某某等百拜顶礼。 恭请教授师启文的内容是: 伏以法音一说,启六代之宏规;教演三乘,开大千之明镜。戒山标帜,法海指南,人天共仰,龙象咸皈。不知戒行威仪,岂识律诠轨范。故今顶礼座前,敬申此启。恭请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我等作教授阿闍黎。 唯愿慈悲,曲垂教诲。更冀道器完具,戒体圆融,成佛利生,用报恩德,不胜沾感之至。谨启。求戒弟子某某等百拜顶礼。 念毕,将请启呈送“二师”,并由引礼师介绍“二师”德行,深表敬意。新戒至诚顶礼三拜,恭送“二师”回寮。 为羯磨师、教授师道喜看单的仪式比为引礼师道喜看单的仪式更隆重,这是由于“二师”在佛门中原有的地位和传戒的地位都很高,并多一项引礼师为“二师”道喜的仪程。 请戒开导 三月二十六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请戒开导法”牌示。早课毕,在大雄宝殿设三处高座,座前摆放香花炉瓶等物,中间戒和尚法座后置“秉宣佛制”屏,屏上的横额为“早悟三空”,对联为:“万法归源,肇启南山正范;诸佛同体,开接东土凡流。”左边羯磨师法座后置“羯磨堂”屏,屏上的横额为“罪花凋谢”,对联为:“多生愆尤,至今珍灭;未行善业,从此勤修。”右边教授师法座后置“教诫堂”屏,屏上的横额为“苦海慈航”,对联为:“法海指南,持梵网于此地;戒山标帜,授律范在当年。”诸事如法庄严。大殿发鼓三通。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在引礼师、引赞、侍者的簇拥下来到大雄宝殿。殿内香烟缭绕、法乐铿锵,新戒肃立恭迎。大和尚拈香礼佛毕,各各入座。 坐定,新戒至诚顶礼三拜,长跪合掌,请求开导。新戒为首者凛告:“和尚慈悲,请赐我弟子等清净戒品。”大和尚随即宣讲了“欲求圣道,先须出家”的道理,再讲沙弥的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种含义,望新戒们心得明了,授受如法,行持有方,不乖佛制。最后,大和尚手抚戒尺说道:“汝等耳听我语,果能至诚领受,如法奉行否?”新戒齐声回答:“依教奉行!” 仪式结束,新戒顶礼三拜,送大和尚回方丈;再顶礼三拜,送羯磨师、教授师回寮房。 查验衣钵 三月十七日,斋堂前挂“查验衣钵法”的方丈手谕牌示。在大殿中敷桌设座,新戒们捧衣钵上殿。大鼓三通,引礼师带着新戒数人,恭请教授师到大殿。教授师就座,待新戒礼毕后说道:“今遵奉和尚差命,为汝等查验衣钵,若有破旧及绫罗上色者,当如律再办。”新戒各将衣钵捧定,教授师下座,引礼师前导,一一查毕。教授师归位,说道:“尔等衣钵备具,应法缘成,可以登坛纳戒了。”新戒顶礼三拜,送教授师回家房后,也各自捧衣钵回堂。 露罪忏悔 三月二十八日下午,斋堂前挂“请某师为露罪、引赞、验签、缴签、护坛、巡视师”和“露罪忏悔法”的方丈手谕牌示。露罪忏悔,是由新戒们根据佛教戒律的要求,检查坦白自己以往犯过的罪愆,并进行仟悔的仪式。整个过程由羯磨师主持,并有露罪师作助手,书记作记录,验签师、缴签师详查出入,护坛师、巡视师整肃忏仪。 入夜时分,在羯磨堂中敷设一座,供以香花,座后设一案,为书记席。堂内香烟缭绕,灯火辉煌,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仪式开始,先念大悲神咒,仗此咒力,洁净坛场,驱除魔障。然后,根据新戒出家的不同类型,分别问是否犯过“五逆”(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羯磨转法轮僧、出佛身血五种逆恶极重之罪)、 “六逆” (“五逆”加就阿闍黎)、“七逆”(“六逆”加弑和尚)、“十恶”(杀、盗、YIN、妄语、两舌、恶口、绪语、贪欲、随意、{目真}恚、邪见等十种恶业)、或“四弃”(比丘戒中的YIN、盗、杀人、大妄语四种最重的戒律)罪。新戒如实回答后,由书记登记于册。 呈罪称量 三月三十日,羯磨师,引师和书记将昨夜露罪忏悔的清册呈送给大和尚,对其中罪业极重的新戒进行审定处理。这些新戒随引礼师拜见大和尚、羯磨师,乞求垂悯。大和尚、羯磨师对其严格教育开导后,即命侍者传请丛林的“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及两序大众,讲明情况后征求意见,是否同意他们受戒;大和尚对大众师说:“诸大德,现在若同意他们忏悔后受戒,就齐答‘可尔’(大众师齐答:可尔!) 既然诸大德同心称量,都答可尔,就请引礼大德为他们严设炉台香烛,让他们遵依大乘方等忏法,至诚礼仟,格外拔济。”拔济的具体办法都开列在《出罪单》上。 《出罪单》高一尺六寸,宽一尺二寸,木刻纸印,其文为: 出罪单 口口古刹,就今口口年口月口日 传宣毗尼,预差羯磨师查得乞戒弟子口口,于未受戒前所作诸恶,令尽净。谨依律部,爱诸善法条件,开除诸罪,次第列左。 十恶:千佛仟口部,金刚经口卷 七佛忏口部 灭罪咒口遍 大悲咒口遍 药师咒口遍 往生咒口遍 楞严咒口遗 观音圣号口藏 斋僧口众 口逆:万佛忏口部 法华经口部 刊佛经口部 供僧履口双 放生命口众 右件给付受戒弟子口口讫缴 单上的寺名、法名、时间按实际填写,所犯十恶罪,五逆、六逆、七逆罪,即根据呈罪称量时的轻重,在罚拜仟,罚念咒,罚列佛经、供僧履、放生命的空白上填写。 下沙弥启 当日晚课毕,新戒齐集法堂。引礼师带领新戒数人礼请羯磨、教授师和大和尚至法堂,新戒分别顶礼三拜,长跪合掌;为首者宣读请求受沙弥戒的启文: 伏以五分法身,本源自戒根而成立;三乘妙体,命脉从佛性以发生。大施慈悲,甘露均沾品类;曲垂方便,衣珠指示庸人。希慧日以高悬,仰角风而普扇。恭维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我等作得戒大和尚。 欣逢盛世,幸投芥子之针锋;适际机缘,喜种莲花于陆地。某某等形虽出家,未沾戒品,虚名释子,滥厕僧伦。故今匍匐座前,愿垂哀悯;赐我等十支诤戒。如法精练,奉教行持,下情无任,恳祷之至。谨启。 求戒弟子某某等百拜顶礼 夜礼通宵 新戒们回到戒堂,为明日受沙弥戒夜礼通宵。礼佛时得先念以下四句: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志心皈命礼。 礼佛的次第为: 南无过去庄严劫千佛, 南无现在贤劫千佛, 南无未来星宿劫千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优波离大德尊者, 南无十方菩萨摩河萨, 顶礼某某堂上上某下某戒源和尚, 顶礼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我等作沙弥戒和尚 顶礼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我等作羯磨阿闍黎 顶礼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我等作教授阿闍黎 传沙弥戒 四月初一,大雄宝殿前挂方丈手谕的“传戒、“授沙弥戒”牌示,殿内高搭戒坛,坛上正中和左右各设一痤,供列香花灯烛,气氛庄严隆重。新戒们早在大殿排班恭候。已时,钟鼓齐鸣,传戒大和尚、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入座,座后各设背屏。新戒至诚顶礼三拜,长跪合掌,然后进行以下仪程: 请师。即重申恭请某某为得戒大和尚,某某为羯磨阿闍黎,某某为教授阿闍黎。引礼师念一句,新戒跟念一句,如此三请三叩首。 请圣。即奉请娑婆教主等、大小二乘等、观音菩萨等、光明会上寄位诸天等,普降法筵、证盟受戒。请后一拜,起身合掌,作观而立。 忏悔。和尚对新戒说:“汝等一往所作罪业,曾经忏悔。尚有无始,至于今生,所造过愆,不自觉之。汝等应翘勤五体,端秉一心,求哀忏悔……” 问遮。羯磨对新戒说:“所谓遮难,根据律制,有‘十三重难’,‘十六轻遮’,遮难若无,方是完全净器。汝等此生,曾犯重难轻遮否?”新戒齐答:“未犯。” 皈依。羯磨对新戒说:“我今为汝等秉宣三皈羯磨,汝等自称法名,其余皆随我念——我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新戒随师念一句,一叩首。 说戒相。和尚对新戒说:“汝等已得沙弥清净戒体,我今为汝等说沙弥十戒之相,令汝实相守持,以护其体——第一,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新戒答:“能持。”一直说到“第十,尽形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新戒答:“能持。” 搭衣:和尚对新戒说:“汝等已经受戒,名为净器。受戒在于心,搭衣表其相,请引礼大德诵偈传衣。”这时,新戒一齐起立,应声诵偈: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 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 引礼师将衣传递教授师,教授薰香传递戒和尚,戒和尚薰香传递羯磨师,羯磨师薰香传递新戒。新戒一一搭衣毕,展具顶礼,应声诵偈: 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 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 南无宝檀华菩萨摩诃萨!新戒们三称三拜,问讯,长跪,合掌。 听教嘱。和尚抚戒尺云:“以此受戒功德,普济众生,庄严净土,大众同音。”新戒念佛回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钟鼓齐鸣,新戒展大具;至诚顶礼和尚三拜,撩衣、护钵、起具、问讯。分班而立,礼送大和尚,二位阿闍黎及大众诸师下座。初坛传授沙弥戒就此圆满结束。 二坛传授比丘具足戒 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必须受的大戒,是最重要的戒。受了此戒后才算最正规的佛教徒。受戒时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如特定的监察僧人(十师)、特定的受戒场所(戒坛)、特定的法会程序。这些程序有编签习仪、请戒开导、通白二师、教衣钵法、审戒忏悔、登坛受戒等。 编签习仪 授完沙弥戒的当天下午,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编签习仪”牌示。比丘戒的具足四义中,有一分威仪具足戒。威仪不足则行为越轨,出入招讥。因此,沙弥在受比丘戒登坛之前,必须编签习仪。方法如下:以三人为一坛,一签列三坛,九人中选一人为首,统领其余八人,并张榜公布。十位引礼师分头带领新戒们演习,务使登坛时不致造成规仪次序紊乱。 启请尊证师 四月初二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请上某下某为尊证阿闍黎”牌示。在早课完毕,向大和尚乞授比丘戒法后,便在大殿设置礼请七位尊证师的座位。上午,新戒齐集大殿,引礼师率领几位新戒,捧着香盘,先把各位尊证师从寮房请到客堂集中;然后入大殿,新戒合掌齐喝“南无香云盖菩萨”。“七师”坐定,新戒闻磐声至诚顶礼三拜,然后由七位新戒分别宣读七道请启。再由引礼师一一介绍所请七位尊证师戒行道德。介绍完毕,送“七师”回寮。在受比丘戒时,七位尊证师将在比丘坛上为求戒者作合法的公证人,与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合称为“十师”。 请戒开导 四月初三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请戒开导法”牌示。其仪礼程序与受沙弥戒前的“请戒开导”大致相同,但其规模不如前者。只在法堂内设一高座、上置香炉、烛台、花瓶等件,由大和尚一人开导,他引《萨婆多律论》说:“若发微品心,受微品戒;若发中品心,受中品戒;若发上品心。受上品戒。”登比丘坛正是受上品戒,故要求新戒们都发上品心。开导毕,新戒们展具顶礼三拜,送大和尚回方丈。 通白二师 同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通白二师”牌示。沙弥欲受具足大戒,必须是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三位一体,律法相应,而仟悔、教诫的重任在于二师。这次对二师不再下请启,故叫“通白二师”。 教衣钵法 同日午斋后,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教衣钵法”牌示。此法由教授师主持,地点设在大殿,事前已敷桌安座毕。新戒们身搭七衣、手捧五衣、大衣、卧具及钵等,先到大殿排列。鸣鼓三通,引礼师及新戒数人迎请教授师进殿,拈香、唱赞、行礼、升座毕,新戒展具三拜,长跪合掌。这与传沙弥戒前验衣钵不同,主要由教授师宣讲衣钵律制的起源及正确受持的方法。并说:“自今以后,凡欲裁造衣钵,应须请教明师,不得有违圣制,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答:“依教奉行。” 审戒忏悔 审戒忏悔与受沙弥戒前的露罪忏悔,在场面仪式、参加人员上基本相同,并都是晚间在羯磨堂举行。审戒的主要内容,是问“十三重难”和“十六轻遮”。特别是对于“沙弥十戒”,必须每条一一问过,如实回答有或无。若有犯前四条根本性重戒的,由书记登记于册,次日呈报戒和尚;若有犯后六条可忏悔轻戒的,由羯磨师按照戒律规定,当场作出进行某种忏悔的决定。 搭坛演坛 四月初四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搭坛演坛法”和“礼通宵法”的牌示。早粥后,新戒踊跃参加搭比丘台,台上设“十师”座位,坛周绕以幡盖布围,避免登坛时有任何与传戒无关人员到现场观看或聆听。坛下正中设一香案,上置香花瓶炉及护坛牌位。旁设遮难坛。午斋后,新戒回堂演习比丘戒文,大和尚请“二师”、“七证”上比丘台预习仪轨,并举行“净坛”仪式。 晚课毕,新戒齐集法堂,引礼师带领新戒数人礼请七位尊证师、揭磨和教授师、大和尚至法堂,新戒分别顶礼三拜,长跪合掌,为首者宣读请求受比丘具足戒的启文。然后回到戒堂,为明日受比丘具足戒夜礼通宵。礼佛增加了向一至七位“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我等作尊证阿闍黎”的内容。 登坛传戒 四月初五日,大殿前挂方丈手谕的“传戒”、“授比丘戒”牌示。早粥后,三阵大鼓,新戒齐集法堂前;大引礼师和二引礼师率领新戒数人分别迎请传戒‘十师’,其余引礼师和新戒则在法堂坝内分东西两班相对而立,恭候大驾。法堂钟鼓齐鸣,在引礼师和新戒的迎请下,引赞师们持着庄严的幢、幡等仪仗为先导,队列中依次为七位尊证师、羯磨师和教授师,最后戒和尚。新戒们展四招具长跪俯伏,迎请队伍从新戒中穿过,来到法堂。新戒起具、合掌恭立,戒和尚在香案前拈香礼拜毕,‘十师’依次入座。 先行请师仪式。左班引礼师念道:“明镜当台,遇形则鉴;洪钟在架,有扣则鸣。戒品具足,须仗于‘三师’;举检七非,全凭于‘七证’。今在此大僧之中,为汝等恭请‘十师’,登坛受具。汝等各各记取和尚及现前诸师相貌名字,不得忘失。”于是,由左右两班引礼师轮流宣布“十师”名号: 第一位,上某下某不律师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 第二位,上某下某律师为汝等作羯磨阿闍黎; 第三位,上某下某律师为汝等作教授阿闍黎; 第四位,上某下某律师为汝等作尊证阿闍黎; …… 宣毕,新戒闻磐声至诚顶礼三拜,恭请“十师”登比丘坛。 其后是讲衣钵,问遮难。新戒回戒堂,按编签顺序,三人或九人一坛,带着衣钵先到遮难坛,由教授师先讲衣钵的涵义。让新戒懂得衣钵乃是诸佛的标志,应当尊重爱护,好好披持。然后对新戒逐个询问“十三重难”、“十六轻遮”。“十三重难” 是指十三种重大罪过和问题,如杀父母、杀罗汉、刺佛身出血、污净行比丘尼等;“十六轻遮”是指十六种妨碍出家的问题,如年龄不够、衣钵不具、父母不允、欠债不还、现为奴隶、现为官吏或有某种不能参加僧伽集体生活的疾病等。以上问题,新戒都要逐条逐项回答。这些属于受戒前的初步审查,登比丘坛时还要再问一遍。 最终是登坛受戒。比丘坛上,中为传戒大和尚,左、右为羯磨、教授和七位尊证师。新戒脱鞋上坛,合掌长跪,经再三询问后,“三师七证”表决通过授具足戒。授戒后由传戒大和尚讲说“四根本戒”。要新戒们明白这是具足戒的根本,别的戒条都是从这四戒分出的枝叶,违犯了这四戒中的任何一戒即失去比丘资格。最后希望新戒善受教法,续佛慧命。如此,授完一坛再授二坛,直至圆满。新戒受完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后,下午齐集大殿发愿,晚上诵《四分律》戒本。 本日在传授比丘戒的同时,新戒中的沙弥尼还得先由传戒尼师、羯磨尼师、教授尼师和七位尊证尼师组成的“十师”给她们传授二部僧戒后,再登比丘坛,接受比丘尼戒法。 三坛传授菩萨大戒 受菩萨大戒是“三坛传戒”中层次最高的戒,释迎牟尼佛为其得戒和尚,文殊菩萨为其羯磨阿闍黎,弥勒菩萨为其教授阿闍黎,十方一切菩萨为其同学伴侣。传戒的仪轨没有初坛和二坛复杂,但也要经过乞戒、通白、开导、审戒问遮、开示苦行等,更必须如法授受。 早课乞戒 四月初六日,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请戒开导法”和“通白二师法”牌示。早课毕,大和尚回方丈。新戒在方丈前的法堂廊下路迎大和尚。新戒长跪合掌,为首者禀道:“我等昨蒙和尚曲垂方便,己赐比丘具足戒。今愿受菩萨大戒,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报恩德。”大和尚回答说:“菩萨大戒受之不易,而行之更难,今汝等既发此愿,如律严持,苟勿违犯,无不允许。”新戒齐答:“谨如教命!”叩谢后到斋堂早粥。 通白开导 早课毕,在大殿设八字形高座。中为戒和尚法座,背屏为“秉宣佛制”,左为揭磨师法座,背屏为“羯磨堂”,右为教授师法座,背屏为“教诫堂”。座前香花炉台,供具齐备。早斋毕,鸣鼓一通,新戒上大殿排班;鸣鼓二通,引礼师率新戒数人迎请羯磨师和教授师;鸣鼓三通,迎请大和尚。入座毕,新戒展具三拜,长跪合掌;引礼师代新戒们说:“仰白和尚,大悲忍听,今有新戒比丘某等,欲求菩萨净戒,故先恭诣座前,顶礼启白,愿开甘露解脱法门,传授金刚光明宝戒,不吝慈悲,专垂策导。” 大和尚为新戒讲开导:“乞求菩萨妙善戒法者,先须以三种决定,深因大信,发无上菩提心而求之。若信不决定,则不能断除疑网;心不深固,则不能勇猛勤修……今夜入忏摩堂中,在羯磨师前,将各人所受持戒品,若染若净,一一发露。详细审明后,方可如律如法,请净受授。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答:“能依教奉行!” 审戒问遮 与初坛的“露罪忏悔”、二坛的“审戒忏悔”形式基本相同,也是在晚课后进行。不同的是,先将比丘、比丘尼和求菩萨戒的居士,按照人数多少,各分为一坛或若干坛。然后齐集大殿,鸣鼓三通,迎请羯磨师升座。引礼师说:“今则具戒既登,胜心重硕,我为汝众等焚香敷座,恭请上某下某律师为审戒问遮忏悔阿闍黎。”新戒展具顶礼三拜,长跪合掌,聆听羯磨师开导:“幢树毗尼,唯在匡扶正法;堂开忏悔,用以佐助诸缘。今诸比丘欲圆大戒,理合忏悔;故请验签师、缴签师就位,书记师务必注明人事,不得差误,以便呈简和尚。”审戒问遮开始,由羯磨师将新戒遮难一一问过,注明上册。 燃灯 新戒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要燃灯。燃灯又叫热顶,俗称烧戒疤,以此表示比丘、比丘尼的苦行和对佛的虔诚。四月初六日早粥后,新戒即开始为燃灯作准备。首先是剃发;然后请任何一位羯磨师、教授师、尊证师、引礼师或丛林中的老戒僧人,在其头顶上打好灯圈(即作出燃灯位置的标记)。一般的灯圈打九个,表示“九品莲台”,也有打十二个的,表示“十二圆觉”。 晚课后,侍者送来方丈手谕的“开示苦行”牌示。引礼师率新戒到法堂,鸣鼓三通,大和尚升座,为新戒开示苦行:“所谓苦行,即从凡夫至成佛路上,凡有利于众生善行者,难行能行,乃至舍身,决不退悔。新戒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必以苦行验其大乘根器,令发决定本乘真志。”开示毕,新戒展具三拜,送大和尚回方丈。 大殿中,为新戒燃灯苦行已铺好蒲团,并请各位师承及丛林诸师为新戒燃灯时“护灯”。新戒进大殿,放一字具,顶礼各位师承及护灯师各三拜。引礼师给新戒每人发二包香炷,这种香炷是专为燃香特制的。燃灯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深夜子时,可免入众繁杂,扰乱身心。当护灯师在新戒头顶安好香炷后,引礼师鸣磬击鱼,便开始燃灯供佛的苦行。新戒长跪蒲团,双手合十,不断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宝号。燃灯毕,新戒即出殿外经行数匝,回殿中礼佛三拜,又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然后起具回戒堂,由引礼师查看燃灯情况,需要“补灯”的立即补烧上。引礼师教新戒护灯之法,令其忌吃燥性食物,多喝豆浆之类。随即上单养息,次晨放殿假。 燃灯,其出处见于《大佛顶首楞严经》:“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象之前,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水脱诸漏。”燃灯,在中国始于何时,尚待考证,但肯定唐、宋时期是没有的。例如唐代高僧鉴真和尚肉身像的头上,是不曾发现燃灯痕迹的。我国自古严守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教诫,所以对烧戒疤并不赞成。 燃灯的普遍流行始于元代。据《新续高僧传》中的《元金陵天搐寺沙门释志德传》记载:元世祖曾召见高僧志德,“赐宴并紫方袍,命主天禧、旌忠二刹……佛赐‘佛光大师’之号,当与七众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无犯,至于 香顶,指为终身誓。”但是,元代只有汉族僧尼才燃灯 顶,非汉族的喇嘛是不顶的。这其中带有种族歧视的成份,也是便于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分辨汉族中僧人、非僧人的一标志。后来,燃灯反成为僧人必须履行的受戒手续了。 由于燃灯是一种与佛教正统教义毫不相关,而又无助于修行的作法,中国佛教协会1983年已宣布予以废除。 四月初七日晚课毕,新戒宣读请求受菩萨大戒的启文,其礼仪与求受比丘戒完全相同。回到戒堂,新戒们为明日受菩萨大戒礼佛通宵又增加了以下内容: 顶礼本德释迦如来为我等作菩萨戒和尚, 顶礼大德文殊师利菩萨为我等作羯磨阿闍黎, 顶礼大德弥勒菩萨为我等作教授阿闍黎, 顶礼十方一切如来为我等作尊证阿闍黎, 顶礼十方一切菩萨摩河萨为我等作同学伴侣, 顶礼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我等作菩萨戒法师。 受菩萨大戒 四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圣诞之期,也是比丘和比丘尼等受菩萨大戒的圆满之日。大殿前挂方丈手谕的“传戒”、“授菩萨戒”牌示。大殿居中设供桌,供奉佛像及香、花、灯、果。左边设高座,供列诸佛贤圣“阴十师”的牌位。 上排:(中)南无现在贤劫千佛,(左)南无过去庄严劫千佛,(右)南无未来星宿劫千佛。 中排:(中)南无开教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得戒和尚,(左)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闍黎师,(右)南无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闍黎师,(左二)南无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阿闍黎师,(右二)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同学伴侣。 下排:(中)南无大小二乘、毗尼律藏、权实教典甚深法宝,(左)南无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护戒神王,(右)南无律藏会上优波离大德尊者,(左二)南无二十五位护戒神王菩萨,(右二)南无罗睺罗大德尊者,(左三)南无伽蓝土地、金刚力士、幽显灵抵监坛护戒, (右三)南无舍利弗大德尊者,(左四)南无传南山宗诸大律师,(右四)南无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左五)某某堂上某下某戒源和尚。 右边设八字形高座,置传授菩萨大戒“十师”坐位。中间:中为传戒大和尚位,左为羯磨阿闍黎位,右为教授阿闍黎位;两边:左为一、三、五、七尊证阿闍黎位,右为二、四、六尊证阿闍黎位。 早粥后,新戒们搭衣持钵,齐集在法堂坝内。引礼师带领新戒数人分别礼请七位尊证师、羯磨师、教授师、大和尚进入法堂。新戒们一齐向上排班,闻钟声至诚顶礼三拜,撩衣、护钵、长跪、合掌。“十师”坐定,由引礼师代新戒恭请大和尚为传菩萨戒法师。大和尚说:“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今可尔临坛,遵依大乘经律,为汝秉宣授受。”说毕,大和尚起座合掌,僧众齐称佛号。这时丛林钟鼓齐鸣,新戒末后先行,在大殿坝内分班而立。 随后,传菩萨戒法师的仪仗队伍,在引礼师的导引下,向大殿走去。前面宝幡招展,梵呗高奏,首先迎来七位尊证师。其次为托香盘、捧佛像、执燃香的引赞和侍者,又迎来宝盖拥护、手持如意的羯磨师和教授师。再次为掌灯笼、托香盘、捧如意、举麈尾的引赞和圣僧,最后迎来宝盖拥护,身披干佛袈裟、项挂拖珠的大和尚。两旁诸山僧众,观光宾客人山人海,争睹法会盛况。 进殿后,大和尚拈香,引礼师举赞;就座后,新戒至诚顶礼,恭迎大和尚传播菩萨大戒。首先,大和尚讲述了什么是“三聚净戒”,然后引礼师领新戒礼拜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得戒和尚,礼拜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闍黎,礼拜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闍黎,礼拜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阿闍黎,以十方一切菩萨为同学伴侣。 拜毕,大和尚教导新戒应忏悔三世罪业,并发十四菩萨行大愿。最后宣说十重四十八轻出家菩萨戒和六重二十八轻在家菩萨戒,并一一询问能持否。问答毕,“三坛传戒”功德圆满。新戒礼送“十师”。中午上供拜斋,午后上殿发愿,夜诵《梵网经》。 四月初九日,行谢师礼,发戒碟和《同戒录》。戒碟是传戒丛林发给出家受戒者的证明书,它证明出家人的身份,是外出云游挂单不可缺少的证件之一。过去的戒碟为木刻纸印,高约3尺,宽约1.8尺,携带不方便。现在僧人的戒碟由中国佛教协会委托传戒丛林发给,彩色铅印,塑料封套,小巧精致,携带方便。其文字为: 戒 牒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本会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乃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寺,谨遵佛制,严净道场,敬聘十师,传授三坛大戒。 今有求戒弟子法名某,俗名某,出生于某年某月某日,系某省某县某乡人氏,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寺礼上某下某师剃度出家。幸遇胜缘,获登戒品。 汝等既为佛子,当行佛事,护持净戒,精进修学。发扬爱国爱教精神,继承佛教优良传统。作如来使,光大法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证菩提果,登涅槃城。 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磨阿闍黎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得戒大和尚上某下某 尊证阿闍黎 上某下某 教授阿闍黎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佛历某 某 某 年 月 日 颁发 公元某 某 某 右牒给菩萨比丘某 佩执。 此外,戒牒上贴有受戒者照片,盖有中国佛教协会传戒专用章和传戒寺院印章。比丘尼的戒牒上,还分别盖有“僧十师”和“尼十师”:法名的印章。上面还有“三师七证”的签名盖章。《同戒录》相当于《同学录》,上面有受戒的坛别,受戒者的法名、年龄、籍贯、所住寺院等。 戒牒与度牒是不同的;度牒是中国封建王朝对经过国家批准“得度入道”的僧尼所发的证明书。僧尼有了度牒,身份明确而特殊,能享受许多特权,如免除地税徭役等。当时僧尼受牒必须纳钱,政府也有一笔收入。富豪人家常有先买空白度牒准备临时运用的,又有私下买卖死和尚度牒给活人冒用的。朝廷一遇到财政危机,往往就大卖度牒,其中弊病甚大。 国家颁发度牒始于唐大中十年(856年),规定出家时领取度牒,受戒时领取戒牒。想出家的人,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种劳役,不剃发,但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到国家规定的度僧日时,经过官府甄别或佛经考试,”合格者发给度牒。有了度牒,就算取得僧人资格,方能允许剃度,并指定其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再到国家准许授戒的寺院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领取戒牒。凡是未经国家许可、私自剃度的要受到惩罚。授戒师由国家指定。清代乾隆年间废除 了度牒制度,戒牒改由传戒寺院发给。从此,也就只 保留戒牒而无度牒了。 受了“三坛大戒”后的僧尼,必须严守戒律。凡是犯了戒的称为“开戒”。但“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YIN、妄(指大妄语)称为四根本戒,是不能开的。其余的戒条,平时应当遮(即遵守),但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开的。 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后,还俗很容易了。只要对任何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放弃比丘、比丘尼身份。如若不舍戒,却私自违犯戒条,称为“破戒”,这是不允许的。其他比丘或比丘尼可以检举,经过僧团评判,是要受到一定惩罚的。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对任何人声明,自己愿意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份。唯独菩萨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没有舍戒的。 以上介绍的是近代我国南方佛教丛林春期传戒的情况,戒期为二十五天。近十多年来,全国各地丛林的传戒仪式均有简化的趋势,有的少到几天、十几大。最近获悉,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七庙传戒法会的戒期为二十九天,在传统戒期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礼仪、学戒律的时间,现抄录如下(时间为阴历): 三月十一日 挂搭、请引礼师、编班、道喜看单。 三月十二日 演习班口 三月十三日 教穿袍、吃饭、睡觉、脱放衣物、折放被盖 三月十四日 考课诵、讲二十四门仪则 三月十五日 考毗尼、贴单 三月十六日 请二师、前小九师、道喜看单 三月十七日 教搭衣、开具、拈香、定逆问遮 三月十八日 请戒开导、通请二师、查验衣钵 三月十九日 请诸师、露罪、忏悔 三月二十日 呈罪称量、演习沙弥仪、下启、夜礼通宵 三月廿一日 复启、受沙弥戒、午后发愿 三月廿二日 讲沙弥戒 三月廿三日 编签习仪 三月廿四日 早课乞戒、请十师 三月廿五日 请戒开导、通白二师;教衣钵名相法 三月廿六日 演习登比丘坛 三月廿七日 审戒忏悔、沐浴剃头 三月廿八日 分组演坛、冰浴剃头、晚下启、净坛、夜礼通宵 三月廿九日 受比丘戒 三月三十日 受比丘戒(发愿)、晚诵戒 四月初一日 讲比丘戒 四月初二日 讲比丘戒 四月初三日 讲比丘戒 四月初四日 讲比丘戒 四月初五日 早课乞戒、通白开导 四月初六日 审戒问遮 四月初七日 下启 夜礼通宵 四月初八日 受菩萨戒、午后发愿、开座谈会、摄影、诵戒 四月初九日 送师、发碟、上供回向 佛教用品 僧服 佛教僧人的服装与在家人的服装有着明显的区别。这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还有历史、地域、民族、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佛教传入中国已近两千年,在汉、藏、傣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统,因此各族的僧人服装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汉地佛教,流传时间久远,区域广阔,加之汉族服装在各时代中变化 很大,以致影响到汉族僧人。他们的服装在颜色和形制上也变得复杂起来,与印度原始的僧人服装的差别就更大了。 1.僧服颜色 根据印度佛教旧制,僧服的颜色是有严格规定的。 《毗尼母经》卷八中说:“诸比丘衣色脱,佛听用十种色。十种色者:一泥、二陀婆树皮、三婆陀树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叶、八亻去陀树皮、九施设婆树皮、十种种杂和用染。如是等所应染者此十种色。是衣三点作净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种三点净衣。”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说:衣不得用黄赤青黑的五上色。又有纯色,如黄蓝、郁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着用。 《十诵律》卷十五中说: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黄衣、赤衣、白衣者,应以青、泥、茜三种色随一坏是衣色。 《摩诃僧祗律》卷二十八中说:“比丘不听着上色衣,应用根染、叶染、花染、树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以上的文字说明两点:一、僧服的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二、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着,这叫作“坏色”或“点净”。 在佛教律制中,虽然禁止用上色、纯色的僧服,但是染僧服也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可用,用得最多的是赤色。例如《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说,释迦如来的袈裟色黄赤;《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九说,佛的姨母大世主着赤色僧伽胝衣。《善见律毗婆沙》卷二中说,阿育王时,大德末阐提身着赤衣。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僧人还是披赤衣的。《弘明集》转引《理惑论》说:“今沙门被赤布。”但在一段时间的小范围内,僧人袈裟的颜色曾发生过紊乱现象,自从唐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紫的规定,赐给沙门法朗等九人紫袈裟,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耀。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这在后来得到了纠正。当然,从汉代到现在,佛教僧人的袈裟还是以赤色为主,但太执著于“赤色”,而以朱红袈裟为最普遍。殊不知朱红色是戒律中所不允许的上色和纯色,而古代印度僧人所披的赤衣乃是红而兼黑或红而兼黄的。 由于汉地天气寒冷,中国的僧人们仅靠袈裟是不能御寒的。即使是西来的大德高僧,只披袈裟也过不了冬季,必须添着其他衣服。到了东晋时,便出现了不同于袈裟的僧服“缁衣”。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上引《考工记》云:“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黑色的缁衣在僧人间很快风行,如南朝·宋时,孔凯称慧琳为“黑衣宰相”;齐初,荆州竹林寺僧慧与玄畅被称为“黑衣二杰”。 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束水注中,称道家采药之辈为“绍服思玄之土”,可见绍色本是中国古代宗教服色,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选用此色。佛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结果黄冠成为道士的专称,缁衣成为僧人的别号。其后僧人增多,穿缁衣的也就更多,道士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服色。从此,缁衣便成为僧人的专称,而缁衣和白衣即成为僧人、俗入的对称。但据《僧史略》载,北周武帝禁沙门服缁,令改服黄色,从此,僧人常服的颜色便多样起来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北方偏于保守,所以在唐末宋初时,并部幽州还保持续衣之旧而尚黑色。 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明《礼部志稿》云:“洪武十四年令,比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五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色红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现在僧人的常服太多是褐、黄、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黄绿色。在此五色中,又各任意深浅不一,已不成其一定的规制了。 2.僧服, 型制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代印度,由于教义、风俗、气候等原因,僧服的型制只有“三衣”和“五衣”,统称为法衣。佛教传入中国后,情况在发生变化,根据佛制“许蓄百一长物”的规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因此,汉地僧服的型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会期间穿着的服装;一类是常服,僧人日常穿着的服装。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几种: 三衣 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总称为架缓。“三衣”分别为五条衣、七条衣和大衣。 五条衣;梵语叫安陀会,意译为下衣、内衣、中著衣。它由五条布缝成,每条一长一短,共计十隔。此衣衬体而著,穿在最里面。 七条衣,梵语叫郁多罗僧,意译为上衣。它由七条布缝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条衣之上。 大衣,梵语叫僧伽服,意译为复衣、聚众时衣。它由九条到二十五条布缝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礼服。凡说法、见尊长、进王宫、乞讨布施时必须穿着,故称祖衣。此衣分为三品九种:下品三种分别为九条、十一条、十三条,每条皆两长一短;中品三种分别为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品三种分别为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大衣的隔数,从九条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条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条数、隔数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贵。 “三衣”的剪裁缝合都作长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状,又名田相衣、水田衣、割截衣。关于田相衣的缘起,载于《僧抵律》:“佛住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畦畔分明,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作衣相。”《增辉记》也说:“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衣法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也。” “三衣”是由许多碎布片补缀合成,又名百袖衣、袖衣,因而僧人自称袖衣人、衲子。据《十诵律》所载,袖衣又得名于五袖衣: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类扫衣。又说,佛初度五比丘时就提倡着五袖衣。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虫坏,七染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 “三衣”即是袈裟,原译为加沙,东晋的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改作袈裟。袈裟除上述名称外,根据其宗教意义,还叫做离染服、离尘服、出世服、去秽衣、无垢衣、莲花衣、消瘦衣、忍辱铠等等。汉地僧人的袈裟只穿三件中的一件,搭在常服外面。并且,要受了“三坛大戒”的僧人才能搭七条衣和祖衣。 原始的袈裟是没有装配衣钩的。据《四分律》第四十说:“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家,深恐风吹袈裟,脱肩落地。”由此,佛陀听许弟子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穿钉钩纽,系牢袈裟。后来,演变成如意形的衣钩和衣环。 五衣 僧服除了“三衣”以外,还有两种衣,合称为“五衣”。一种是僧祗支,意思为覆膊衣或掩腋衣,是一种长方形衣片,袒右肩覆左肩掩两腋;一种是涅槃僧,意译为“禅裙”,是系于腰部的腰衣,它像浴巾一样围在腰问,掖在腹部。这两种衣是热带亚热带人的贴身便衣,好像现代的背心裤衩,这与中国气候和民族习惯不合,汉族僧人没有采用。为什么僧人着衣件数为三、五,缝衣的布条为五、七、九……等奇数呢?因佛教认为,奇数属阳,阳能生万物,三衣;九条等表示能生万善。 缦衣 梵名钵吒,也译作缦条,用两幅布做成。缦者,漫也,通贯而无田相约非正规袈裟,多为黄褐色,沙弥、沙弥尼未受具足戒时穿用,比丘、比丘尼也可以穿。在家的佛门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缦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礼拜、忏悔时才能穿,故又名“礼忏衣”。 卧具 梵语叫尼师坛,意译为卧具、坐具、敷具、随坐衣,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它原来的作用,据《五分律》说:“为护身、护衣、护僧床褥故,蓄坐具。”若行路时,须长叠、中叠放衣囊中;回本住处,应敷而坐。现在,僧人主要将其用于佛事和法会礼仪上,作为礼佛拜僧所用的敷具,已失去坐卧功能,故专称为“具”。它的大小,律制规定为“长佛二拃手,广一拃手半”,合现在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它的质料,应使用旧布或粗布,若不得不使用新布时,当在上面缝贴一块旧布,以破坏其美观。现在的“具”,是用两重黄褐色布料复叠一起,四边缝贴青色布条制成。这样的“具”反而更美观了。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几种: 海青 “海青”是我国汉地僧人的主要常服,它的款式为宽腰阔袖、圆领方襟,比所有衣服肥大得多,因此,通常把它叫做大袍、方袍,简称袍。 “海青”的得名,据明人郑明选《秕言》卷一中说:“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谓之‘海青’。按太白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盖东海有俊鹃名海东青,白言翩翩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因此,后来把鸟名借作僧袍名。 “海青”来源于我国汉唐服式,虽然不是佛陀古制,但早已为佛教所用,形成了佛教的特色。它的衣领用重叠的三层布做成,叫“三宝领”;领上扎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喻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它的袖口是缝合起来的,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区别。海青使僧人的仪容整肃、道风庄严,它虽然不属于法衣,但除了袈裟以外,当是最圣洁的僧服。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海青”的颜色,多根据寺内传统习惯,普通僧人以青灰色、木兰色为主,长老法师则以黄褐色为主。 衫、褂 佛教丛林寺庙自唐代百丈禅师倡导农禅制度以后,僧人都要“出’坡”或参与寺内杂务,穿着“海青”不方便,于是出现了衫和褂。衫的款式是采用“三宝领”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制成,纽扣在腋下的右襟边沿。衫的种类有长及脚背的长衫,长仅过膝的二衫,长未及膝的短衫。褂的款式是“三宝领”的对襟短褂,有袖或无袖。本世纪三十年代,太虚大师还倡导一种新式的对襟褂“太虚褂”,即现在“罗汉褂”。衫和褂的颜色,以灰色、褐色、木兰色最为普遍。 帽、冠 僧人都是光头,一般不戴帽。但在冬季或部分老年僧人,也有不少戴帽的。僧帽主要是紧随头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顶帽,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风帽,俗称“观音兜”。济公和尚所戴那种前后起翘状如元宝的“芙蓉帽”,现在很少有人戴了;另有天冠、宝冠、毗卢冠等“法冠”,一般僧人不能戴,只有大法师在“放焰口”仪式或重大法会上才能戴。 鞋、袜 我国汉地僧人都必须穿鞋、袜,在《救修清规》、《月用轨范》等典籍里都有明确规制。鞋有三种类型:一是芒鞋,用草类织成,又叫草鞋。二是罗汉鞋,用布料做成,鞋面为三片布条缝牢,鞋帮缀留一些方孔。三是僧鞋,用布料做成,鞋面中间有硬梁,全身无孔。罗汉鞋多为灰色、褐色,僧鞋多为黄褐色。袜子为长筒布袜,实际上就是我国汉唐以来布袜的式样,习称为罗汉袜。罗汉袜上齐膝盖,裤管孔在袜内,不但可以冬季御寒,夏季防范虫蛇,并且可以庄严威仪。袜的颜色以灰色为主。 法物 佛教寺庙是僧团修行的集中地,也是众多佛教徒礼佛参禅;举行供事活动的中心。为了体现佛寺、佛堂、佛像的神圣庄严,保障僧众的精进修持和礼仪制度的完美遵循,寺庙内还有许多具备丰富佛教文化内涵的家具、供器和仪仗品。这些器物都各有其特色和用途,在世俗生活中是难以见到的。这里,把这些器物统称为法物。 幢、幡、盖 都是体现主要殿堂的标帜,烘托庄严法会的仪仗,供养诸佛菩萨的法物。主要以红、黄等色的绢布、绸缎制作,加以彩绘或丝绣图案。幢、幡、盖在佛寺中是常见之物。 幢,梵语叫驮缚若,它本是王者的仪仗品,将军的指挥旗。佛陀被称为法王,故把佛说法称为建法幢。幢的形状为竖立的长方形,上面绘绣佛像等,两边和下边有若干条丝带,幢竿顶上有的安置如意宝珠。 幡,梵语叫波哆迦,它是旌旗类的总称。《撰集百缘经》第七说:“常悬宝幡,受天快乐。”幡的形状为竖立的长条形,上甲绘有图案或写有咒文,两边和下边也有丝带。 盖,也叫伞盖、宝盖,本是防雨防晒的伞具,《四分律》第五十二记载有“跋难陀比丘,受佛教谕,持大圆盖”之事。盖的形状为平顶圆形,功能有两种:一种有柄,便于在大型法会上行进撑持;一种无柄,悬吊在佛殿中,已变为装饰供养之具了。 香、灯、烛 都是佛教的供养仪品,在殿堂中燃香、灯、烛是经常不可缺少的,以表对佛菩萨的诚敬。 香,具有流播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纳、正念清神等作用。香的种类有末香(香木的粉末)、线香(条状的香枝)、瓣香(香檀木的碎块)、盘香等。香的用法名称各别,如佛前焚香叫烧香、拈香,举行法事焚香叫行香等。 灯,又叫灯明,即点燃灯火以取光明之意。《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菩萨,燃法明灯,以信为炷、慈悲为油,以念为器、功德为光,除灭三毒之暗。”这里蕴涵了于层以灯破暗、以智除惑的深义。因此,后世把法脉称做“法灯”,把传法称做“传灯”。 烛,也具有与灯一样的功能。在古印度,常向佛前奉献油灯,后来蜡烛应世、供佛多用方便的蜡烛。佛殿燃烛,是将烛插在精美的烛台上。 香盘 香盘为长一尺余、宽八寸左右的长方形木盘。盘正面披挂一面绣着“常乐我净”。之类字样的彩缎巾幔,盘上放置檀香炉。当迎请法师时,侍者双手捧盘,香炉高与眉齐,行走在法师之前;到举行法会,的大殿后,将盘放在佛桌前的香几上。 香炉 香炉为焚香之器,是供桌上。必置的香炉、花瓶、烛台三种供具之一;香炉的质料有金、银、铜、铁、玉;石、象牙、琉璃、陶瓷等。香炉分为供炉和手炉两类’,供炉分插香炉、卧香炉、檀香炉三种。香炉的形状有宝顶形、方斗形、狮子形、仙鹤形、莲花形等,还有两层的火舍香炉。 手炉 手炉是一种可以执持,可以在行进中使用的香炉。它的形状,据《法苑珠林》说,“前有十六青狮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花台以为炉。后有狮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花,花内有的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今世仿制的手炉,多以玉雕或铜铸,长约一尺数寸,形状多为龙首炉头,鱼身炉柄;或作莲花瓣炉头,如意身炉柄。使用手炉,大都是在剃度、礼忏、奉请等场合。炉头插香,双手执持炉柄,也有兼插鲜花以为供养的。 念珠 念珠又名数珠、诵珠,是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法物。念珠的来历,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树的种子穿成珠串,持佛名号消除烦恼。我国有关念珠的记载,是《续高僧传》所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手掐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以遏制安念。 做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木槵子、香木、珊瑚、玛瑙、玉石、水晶、琥珀,以”及天台菩提、风眼菩提、金刚菩提、星月菩提等。通常用的念珠数字为一百零八颗,这个数字是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三昧。《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数珠不定,亦有三品:上品一百八,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别有最上品,当用一千八十为数。”也就是说,念珠最多为一千零八十颗。这可能太长,未获通用,只见在法会上作为庄严品。此外,净土宗、禅、宗华人还分别爱持用三十六颗念珠和十八颗念珠,其数相继为一百零八的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此为携带方便还是别有深义?待考。 念珠为修净土和修密法者最为常用。佛教认为,手持念珠随时诵念,可以提醒道念,增加定力,增长智慧,庄严威仪。掐珠的姿式是左手引珠,如转法轮;一面持念,一面观想佛菩萨圣号,如此功德无量。 佛教还规定,一般信众是不能挂念珠的,通常要受戒十年以上的僧人才能挂。有的念珠还拖须子,丛林监院的须子拖在右边,知客的须子拖在左边,住持的须子拖在背后,这称为拖珠。 钵 钵多罗的略称,意译为应器;音意合译为钵盂,为僧人盛斋饭专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直径比腰部小,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钵有陶制、铁制两种。按佛教规矩,僧人之钵,,应使用一生,不许毁坏,故后来一般为铜制,取其坚固。现在汉地僧人多在斋堂吃斋饭,所用碗筷和在家人一样。但是,僧人受戒时,除“衣”之外,还要给“钵”,以作化缘应斋用。实际上。现在托钵云游的僧人极少,钵盂已成为带有象征性的器物了。可是、到寺院挂单,必以衣钵齐备为条件,因为衣钵代表僧人的身份。所以,禅宗师徒传法,常付衣、钵为验证的信物,称为“衣钵相传”。 锡杖 吃弃罗的意译,又名声杖,因为杖头装有金属环,乞食时摇锡作声施主一听就知道是僧人来了。锡杖又名智杖、德杖,因为《锡杖经》说,受持锡杖可“彰显圣智”、“行功德本”。二股六环,是迦叶佛制;四股二十四环,是释迦佛制。《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如来锡杖,白铁为环,旃檀作柄,宝筒盛之。”锡杖的用途,据《三千威仪经》等佛典说:振锡可令施主出应,可使恶犬怖走,可使毒蛇惊避。锡杖成了一种法器,法师云游皆随身执持。因此,名僧挂单某处,称为“住锡”或“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诸山禅师法祖,更以振锡举杖,启示玄机,指点妙义。现在传戒,更将锡杖作为圣物,新戒们轮流抚持锡杖,已成为传戒法会的、项必不可少的仪式。 拄杖 供老病僧人拄用之杖。技杖的起源,据《毗奈耶杂事六》中载:“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有老比丘登山上,失脚倒地。佛言:比丘有二种缘应蓄拄杖,一谓老瘦无力,二渭病苦樱身。”现在的拄杖,多为树枝削成,铁料加固。佛典规定,凡策杖者,若见尊宿并二师,皆须投杖于地,合掌问讯。 拂子 僧人拂蚊虫的用具。有线拂、麻拂、树皮拂等,禁用猫、牛、马尾制拂并金银装柄的拂子。《毗奈耶杂事六》中载:“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乃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比丘蓄拂蚊子物。”这就是拂子的来历。后世,也有以麈尾为拂子的。群鹿中最大的鹿叫厘,群鹿的行止,乃随麈而转动。寺庙的住持及长老,除了把麈尾作为驱蚊拂尘的工具外,每每在法会上手执麈尾,把厘尾作为传戒、说法、祭仪等场面的庄严仪节之物了; 如意 以木刻、铁铸或玉石雕琢而成,头作灵芝或云叶形,柄微曲。《禅林象器笺》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也是佛教法器之一,凡是讲经、论议、传戒、升座等场面,都有主僧持用它。 禅杖、禅鞠、禅镇 都是在禅堂坐禅时警醒昏睡僧人的用具。《智度论))中说:“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鞠、禅镇,令得好师教诏,令得好弟子受化。”可知禅杖、禅鞠、禅镇均为佛教古制。 禅杖,用竹竿或苇杆所制,一头包上软布,由专人执持巡行。发现坐禅僧人有昏睡者,即以禅杖轻触其身,使之觉醒。 禅鞠,毛球也。发现坐禅僧人有昏睡者,即以禅鞠抛触其身,使之觉醒。 禅镇,以木片制成,形状像筑板。坐禅僧人将其放在头顶,若昏睡而头倾,禅镇落地,以此自警。 香板 用木料制成,形状像古代的宝剑。它是一种维护寺庙清规、惩罚违犯律仪僧人的械具,也兼有警苯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香板根据其用途,有着不同的名称:为了警策用功办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惩罚违犯清规而使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坐禅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在丛林中,只有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大班首”,维那、知客、纠察等主要执事,才有资格使用香板。一般的香板长二尺,上宽一寸三分、下宽二寸五分,上厚五分、下厚八分。方丈的香板稍大,并且在板面上刻有三条线痕。有人认为这表示“三关”。或“三际”,或“乾卦”,各有道理。过去丛林中使用香板打人,还有一些说法:挨了香板,可以消除孽障,启迪智慧,使人开悟。现在的丛林仍置有香板,但已没有见到用香板惩罚僧人了。
晨钟暮鼓——佛门仪轨详解(3)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