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知识化为智能才有力量


 2008/11/15    下载DOC文档    

知识愈多并不代表智慧愈高,年纪愈大也并不代表智慧愈深,而智慧更是与贫富贵贱无直接的关联。金刚经有云:“人人本具智慧与德相,然皆因执着与妄想而不可证得。”

人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也时时在充实各种知识,只因透过教育才能启发智能,充实知识才能蕴藏力量,所以从古至今,大家都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力量有建设性的,也有破坏性的。唯有让所学的知识化为清净的智能,如此的力量才是充满建设性,因为它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积极与乐观,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这与知识水平的高低无直接关系,但却与知识有否转化为智能是息息相关。

知识不一定是从学位而来,所以学历也并不等于是知识。知识能够充分被用来解决问题或克服困难时,此时知识就是具备了力量。文化会影响整个社会,影响得愈深,代表文化的力量愈大。以此类推,足以让人、事、物产生影响,或让现况与情势有所改变的都可谓是具有力量。其中,知识是关键性因素。但只是化知识为能力,力量还是十分有限。唯有将知识化为智能与德行,这已是人文精神的境界,这样的力量才会无远弗届。

具备了知识与学问,
进一步以洞察力去观照自己的缺失,
再以离执力去破我执、灭我相,
就是智慧与本性的启发了。



只是知道道理,但是不去体解道理,这样即使懂得再多的道理,也只是理论而已。而一旦了解之后,又去实践与体会,这样的“体解”就是“知行合一”,才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如此知识才有可能提升成为智慧。生活中充满智慧,心就不会散乱,意就不会颠倒。要如此,就要透过实践与力行,去焠炼所吸收的知识,直到转识成智,那就是心灵的力量了。

知识愈多并不代表智慧愈高,年纪愈大也并不代表智慧愈深,而智慧更是与贫富贵贱无直接的关联。金刚经有云:“人人本具智慧与德相,然皆因执着与妄想而不可证得。”所以,具备了知识与学问,即是有了较高的领悟力,如能进一步以洞察力去观照自己的缺失,再以离执力去破我执、灭我相,这就是智慧与本性的启发了。

虽有知识与学问,但却个性刚强难调,则学得愈多、读得愈多,反而会因我执而愈是障碍自己,这就是“所知障”了。尤有甚者,仗势着自己的学历或学识而自恃甚高,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这种我慢的心态谓之“增上慢”。学问再高深、知识再渊博,如不能提升成为智慧,进而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则所学也不过是停留在思想的层次,虽也具有力量,但却潜能不大,甚至只是一种谋生的工具而已。


一个饱学的知识分子,
书读得再好、道理懂得再多,
若没把所学运用在利益人群之事,
美其名是饱学,其实就是书匠。



有一句话:“虽不满意,还是接受;虽然接受,但不认同;虽不认同,继续包容。”这是心境的峰回路转,在艰难的夹缝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没有身历其境及亲身体会,绝对无法体解个中滋味,这就是心境的转折,也就是“真智”。

“真智”是心灵的力量,“俗智”是筋骨的力量。一个是无限的潜能,一个是有限的力气。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出来是我们的责任,不说是我们的错,但听不听是别人的权利。”这是说话的技巧,也是一种道德勇气与使命,与孔子所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高尚气节相得益彰。

该说的不敢说,该做的不敢做,该坚持的却无勇气坚持,该挺身而出的却畏首畏尾,这就是“懦弱”。所以才说:做一个滥好人很容易,但要做一个有原则、有勇气的好人则不易。孔子更认为一个没有原则与勇气的滥好人,其实也是一种败坏道德风气的人,所以才说:“乡愿,德之贼也”。一个饱学的知识分子,书读得再好,道理懂得再多,但如果只懂得独善其身或自扫门前雪,不关心他人,也不问世间事,这样没有以自己所学运用在自净其意及利益人群上面,美其名是饱学,其实就是书匠,也就是一个书呆子了。

圣贤语录及励志名言是古圣先贤的人生哲理与智慧,我们读了它只是知识,把它落实在生活中才是智慧。说一丈不如做一寸,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吸收的“学理”,透过行万里路的考验即成“人理”。人理如是人事圆融也合情合理,则理事相通、理事相应,最终能以事显理,如此就是“真理”。这就是将知识转化成为智能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文学创作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