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生气的时候怎么办?摘录几则开示供养大家


 2011/4/26    下载DOC文档    

【如何克制愤怒与仇恨】 (大宝法王的一段开示)

    按:许多朋友特别容易生气,乃至对他人产生仇恨,导致各种不可思议的恶果。若是佛门修行者,只要生一次气,就能使以前修行的全部功德化为乌有(做了回向的除外)。那么,如何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如何做到不愤怒与仇恨呢?以下是第十七世大宝法王2005年6月25日在印度上密院的开示,希望能利益各位有缘。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仁爱则是能带来利益的。

    有时候我们会从他人那里感受到敌意,但如果我们反省一下就会发现其中必然会有原因。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在西藏,有一位伟大的瑜伽士名叫密勒日巴,他受到西藏所有佛教学派的尊崇。密勒日巴的故事和印度著名的诗人蚁垤很相似。蚁垤在早年曾是一名专门抢劫朝圣者和旅行者的强盗,他的内心充满愤怒,直到有一天蚁垤碰到了一位身无分文的瑜伽士(悉达)(注:梵文siddha,音译『悉达』,既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或成就者),蚁垤试图杀害这位瑜伽士。但最后,蚁垤与瑜伽士的相遇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注:在法王五月二十一日的开示中讲到了这个故事)

    密勒日巴在他年轻时也曾犯下了许多恶行。密勒日巴出生在一个偏僻地区的富裕家庭,他的祖先很早就迁徙到这里,并慢慢富裕起来,当地人并不乐于见到他们的成功,人们非常的妒忌他们。密勒日巴有一个妹妹,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为重病而去世了。密勒日巴父亲的财产全部落入到他伯父的手里,这些财产原本是应该在密勒日巴长大成人时交还给他的。

    关于这个故事有两种说法,其中一个是说当时密勒日巴的母亲只有27岁,他的伯父希望她能够改嫁给他的儿子,但她却不愿意。因为她的拒绝,密勒日巴的伯父开始非常恶劣的对待她。密勒日巴一家只能得到极少的一点衣食,还经常遭到伯父一家的虐待,他们饥饿不堪还被迫要去做苦工。当密勒日巴长大成人可以管理父亲留下的财产时,他的伯父却不愿意还给他。不幸的是,密勒日巴的母亲是个天生心胸狭窄的人,无法原谅他的伯父,她希望能够复仇,于是将密勒日巴送去学习黑巫术。经过诸多艰难困苦,密勒日巴成为了熟练的咒师并杀死了25个人。村庄里的人们非常的难过,并因为密勒日巴的所作所为,人们由原来的同情转变成反对他。

    我(注:法王噶玛巴)对双方都能够理解,也明白为什么他们会仇恨对方。但密勒日巴和他的伯父有着巨大的不同:他的伯父对密勒日巴始终怀着仇恨;而密勒日巴在杀死如此多人之后,出于悔恨和愧疚,他放弃了对伯父的仇恨。密勒日巴选择了佛法的道路,开始接受和练习如何去爱所有众生的修持,这样一来他瞋恨的倾向就得到了彻底的消除。

    密勒日巴的母亲去世后,他的妹妹仍然遭受着贫穷的折磨却再也没有理由去怀恨了。自从密勒日巴消除了他的仇恨,他伯父的态度也开始变得缓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明白密勒日巴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在深深的自责下,密勒日巴也努力地去清除自己的罪行,并经历了修行佛法的众多困难。

    一日,密勒日巴的姑母前来祈求原谅。那天当她到来时,密勒日巴正在说法。她远远的就被看见了,密勒日巴和他的妹妹开始讨论是否应该让她进来。密勒日巴的妹妹说,这位姑母曾经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痛苦,如果允许姑母进来的话,她就会离开。

    关于这一段也是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密勒日巴很和蔼地回答他的妹妹,说道:『如果你有别的事情,我会答应你离开,而且不让姑母进来。』但是考虑了一小会,基于佛法的观点,密勒日巴决定,不能舍弃他的姑母或者任何众生,无论是亲戚还是敌人,对所有众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包括对他的姑母,也是一样。所以,密勒日巴让他的姑母进来,但他并没有正面看她,而是隔着一块屏风和她说话。一开始,密勒日巴很严厉的提醒他的姑母,当他和妹妹没有食物的时候,她从来都没来过,也没有提供过任何食物,更不承认她是他们的姑母。

    当密勒日巴这样说时(注:据《密勒日巴尊者传》记载,密勒日巴当时是以道歌的形式唱出这段话的),她的姑母感到强烈的自责与后悔,并且由于她深深忏悔的力量,使她后来成为了密勒日巴杰出的弟子之一。

    这里关键的部分是,即使有人对你非常的仇恨,对你来说最好的是:生起忍耐并在心中为他人创造一些空间。因此,与产生瞋恨相反,我们应该发展的是仁爱和慈悲。如果我们这样去做,将有助于减少我们的敌意和他人心中的怒气。毕竟,仁爱与慈悲是所有众生心中,与生俱来的特质,我们必须珍惜这种特质。如果我们可以生起仁爱与慈悲,并一直延续,这将会给我们自身和他人都带来极大的利益。

    但是如果我们持续以敌意和仇恨作为响应,那将会是非常有害并具有破坏性的,这会摧毁爱与慈悲的种子。

    假如一个人正在生气,心中充满愤怒,那就不要以愤怒相报复,而应该以利益他们的发心相对待。这些不仅仅是口头上说的话而已,它们来自我的亲身体验。

    我是一个佛法小学生,我不能说已经证得圆满,只是在很小及有限的方面我认识到了修持佛法的利益。当我经验到愤怒,我明了外在因素是如何地激发我们的愤怒,然而对于那些令人生气的外尘缘境,其实最好的对待方式即是「一笑置之」,如此我就不会被愤怒和那些外在因素所征服。我会试着不去把愤怒和外在因素看得太重。

    假如我们不能在愤怒的状态中解脱,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去辨认它,这样无论它何时出现,都可以让它停止。最好的是可以让它停止,但如果不能,我们也应该试着尽快调整状态。不要让愤怒延长或者在心相续中停留,否则愤怒会伤害到我们的体质。

    并不仅仅是因为别人的刺激或者错误,使我们生起愤怒;我们应该知道当愤怒的种子在他人内心生起的同时,这些种子也在我们的内心相应滋生。如果你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之中,内心都保持慈悲,那将会非常具有利益。

有一次,一个大施主请修道士们吃饭,右边坐着另一个门派的修道士,左边坐着密勒日巴尊者和他的大弟子们。因为密勒日巴尊者的威德,那个门派的人有一部分归依了密勒日巴尊者,他们也坐在密勒日巴尊者的旁边!刚开始还没有事,过了一会儿,那个门派的头目就开始攻击密勒日巴尊者了。刚开始还旁敲侧击,后来居然敢辱骂密勒日巴尊者。这还了得!大弟子惹琼巴抄起木棍,奋身而起!这时密勒日巴尊者拽住了他,说了下面的话,这句话让我的修行终身受益:赶快抓住这个机会,去掉自己的习气啊!

中国的儒家,经常教人,盛怒之下,勿与人语,也勿许人物,因为,盛怒之下,人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错事。所以,气愤难平时,千万不要轻易做出决策。但是,有时候,虽是生气时,但时机却不允许等待,必须马上做出决策,这时,该怎么办?古代的老和尚给了我们一个智慧的方法:那就是,急事时,你朝前走7步,再后退7步,如此三遍,你的心就静下来了。据说,这方法还真有效:例子是,一个急性子的人雨夜回家,推进门去,蒙胧中,居然发现妻子与一男人同眠,他顿时怒火万丈,就到柴房拿刀,要把妻子连同奸夫给杀了,但他忽然想起老和尚的“七步法”,心想,何不试试,就前进七步,后退七步,如此这般,连续三次,果然,怒气已消不少,于是,他点亮灯,认真一看,原来与其妻同眠的是他自己的母亲,母亲因为外出回来,衣衫湿透,拿儿子的衣服临时替换一下。社会上,好多小青年,因为一言不合,生起气来,就动刀子戳人,事后,往往后悔的不得了,但已经来不及了。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脸唾沫,我当然是生了气了,动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应当跟他一般见识,自己努力克制,这样也就不思报复了。他骂了我,我没骂他,他打了我,我没有打他,他批评我向上级汇报我,我不打击报复,这样不报复就叫 “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气了,还是动了心,动了烦恼,但是不去回报他,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忘忍”,凡是事我就把他忘了,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里能撑船,别人对于我如何,我从不计较,于是就把这个事给忘了。过去有个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帅把敌人的元帅抓了来,因为他把敌人的元帅都给放了,于是自己的元帅就生气了,“啊!我这么辛苦把他抓来,你却给放了”,说着就在宋襄公的脸上唾了一脸唾沫。而这个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干。唾了一脸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让它自己干,把这事给忘了。这又进步了。再进一步叫“反忍”,虽然人家对我无理横加种种事情,我回头想是我不对,责怪自己,一定是什么什么原因,由我引起来的,这就叫“反忍”。第四种就是“观忍”。那就用上了咱们的《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了。这个来诲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将来都是要破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语)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了,总之是肥皂泡。这个肥皂泡还是红的,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各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差别,这差别反正是转眼就空的,这么一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观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这是第四个忍。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咱们对于“忍”受用一点,就能安乐施慧。你就变了,种种问题就改了。第五种是“喜忍”。碰见种种无理横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却很欢喜。没有苦这个事怎么能锻炼我的忍呢!欢喜有这么个机会,那就不是生气了,排除了烦恼,一步一步高上去了。第六种就是“慈忍”。对于我的种种无理取闹,是愚痴的人所为,我要怜悯他,因此我就要度他。这就不是要报复了,最初一步只是不报复,后来想让对方得到好处,得到度脱。

冲子女发脾气,会坏了孩子的性灵,让他愈加愚笨福薄,还会让他得头痛病等各种病。

父母亲注意不要对小孩发脾气,生气上火。不要用脾气管孩子,你一用脾气管孩子,你的气火就跑到孩子的头上,坏了孩子的性灵,在孩子的头上加了一个紧箍咒,生一次气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紧箍咒。日积月累,紧箍咒越来越多,虚的紧箍咒就变成了孩子实实在在的头痛病,做父母的年龄大了就会下肢腿脚痛,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性灵被牢牢的禁锢了损坏了,智慧无所从来,越想让他学习好,他的学习会越来越不好,与家长的期望越来越背道而驰。这都是用脾气管孩子的结果。君子反求诸己,要改正自己,改自己的性格,你变孩子就变。“儿孙不用管,全凭德性感”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变我们生气发火的脾气秉性。对孩子要采取“率性”的教育办法,率是统帅,把孩子的性往好的方面引导,要经常找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闪光的地方,多鼓励孩子。在表扬的同时,劝化引导孩子改正不良的习惯嗜好。帮助孩子打开性灵的宝藏。烦恼脾气是一种阴性病毒,害人又害己。特别是亲人之间,互相非常珍惜对方、在乎对方,用心较重。越是这样烦恼脾气对对方的伤害越重。亲人之间生活在一起,受彼此烦恼脾气的伤害几率非常高,病就是这样慢慢累积,从虚变实,由轻变重。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大家应该警醒,不要看轻日常的小小烦恼脾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到中年一般处于亚健康状态大部分原因主要是因为烦恼不健康的性情所致。大家可以去观察,冲子女发脾气的父母,他的子女不但重要考试不顺利,工作不顺利,姻缘不顺利,各种打压挫折一个接一个,福分非常薄!为什么呢?自己发脾气一次,毁灭一百个大劫以来的善业,所以没有福可享,子女没福给自己享。而父母粗暴,子女就也会冲父母发脾气,这下子女因为抵触顶撞亲长,自己的各种福也都没有了。

---------------------------------------------------

问1:我这个人脾气不好,火气蛮大的,每次对人发过火,我都很后悔,知道这样会伤害别人,也很惭愧。人生无常,我很想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我应该怎样去对治?

答:首先要明白这脾气是从何而来,脾气的果报是什么,根本的害处是什么?我们讲脾气从无明中来,也叫无明火,无明火起来后产生对立,形成嗔恨。由于嗔恨的次数增加,人的嗔心会越来越大,甚至生起杀别人的心,看到他人受苦还心生欢喜。这是下地狱的种子!所以修行上对治嗔恨的第一方便是忍辱。修忍辱的方法很多,如培养怜悯心、相对的菩提心和自他交换心。可以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会怎么样?要发大愿,发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的愿,把他们观为自己的父母来修相对的慈悲心。

问2:明明知道发脾气不好,可是还是常常会忍不住,上师能否传我一个不生气的方法?

仁波且:众生都有烦恼。没烦恼那就是圣人了。嘴上发脾气可以,但心不能生气。如果心生气了也不能耿耿于怀。有些人早上生的气到下午,甚至明天那口气还堵在那里,有的一气就是十天。这样自己修行的功德林不一把火烧光才怪呢。能做到不生气最好,如果做不到,那就应当少生气。生气就只能在10分钟以内生气,超过10分钟就不能再生气,生气过程中要赶紧忏悔,赶紧祈请上师,告诉自己我这样生气除了惩罚自己以外,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何必生气呢?然后,从对方的立场来看看,想想我如果在他的立场,也许也会这么做。这样慢慢训练,减短时间,今天生气10分钟,慢慢可以把生气控制在1分钟之内,直到以后做到任何事来了,

心都能平静地对待。无始以来的业障习气深重,有时即使是一个人坐在那里都会生气。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生的气存在第八意识的银行里,积久了还会加息。现在上师给你10分钟生气的时间,超过了这时间就不能再生气了!

问3:在历练忍辱如地,仍有抱怨冒出,这个怨因还得轮回,怎样才能逐步开阔,放下,觉悟?

答:首先你没有明白,忍辱的目的是放下抱怨,否则又怎能觉悟?你回过头去看抱怨的本来面目,不是觉悟的体性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