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30~39)
空观开示(30) ◎傅味琴 讲于 2001.4.17 一起胜过他人之心, 提要: 发心大要 4、不可起胜过他人之心 5、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 6、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 我们继续讲修禅定的发心大要:(一)思惟生命无常,禅定可贵,(二)要有意乐敬信,听闻法要,(三)不可起名闻利养之心,这三条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四条:(四)不可起胜过他人之心。出世法跟世间法两样,世间法以胜过他人为荣,叫做竞争,当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是用种种的刺激来刺激人的欲望,能胜过别人,就给你奖励,工厂、公司都有奖金,最明显的就是运动会的比赛,都想夺冠军。出世法可不能有胜过他人的心。一想胜过他人,就会引起种种不恰当的心态,失败的人嫉妒、自卑,胜利的人得意、趾高气扬、蔑视他人,这些都是烦恼,这样离平等心就越来越远了。 佛门搞个人崇拜、个人感情,佛教就要变顔色 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大变样。有很多人,一听到我讲法时提到佛教历史上的错误,他们就大不以为然,好像我这个老师太傲慢,连古代大德讲的话,也要提出来分析分析。这并不是以我个人的意见来分析,我是根据佛法来分析,到底是高僧大德高,还是佛高?众生最容易犯的一个习气就是:个人崇拜、搞个人感情,拿原则做交易,如果不去掉这些恶劣的习气,佛教就要变颜色。 中国佛教历史上传下来的种种作法,错误很多。可只要做的人有名就会被称为大德、高僧、古德。你对他们不能批评,你一说话,别人就对你反感。可他再高也高不过佛,再大也大不过法。最近有位法师讲经时还讲:出家人就是要纠正错误。高僧大德做错了就不能学,说到底你是佛弟子,眼里没有佛,不照佛的话去做,你在佛弟子的血统里,就好比背叛了父亲。 有了好胜心,被打倒的却是自己的平等心 举个例子,你们说,佛门里应该不应该练武啊?(下答:不应该。)佛教里受了五戒的居士,连打人的棍棍棒棒全要丢掉,出家人哪能够拿刀拿剑?《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因为他犯了罪,他出家是为了逃避抓捕,可他像个出家人吗? 佛说:佛弟子不可有胜过他人的心。练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胜过他人,佛弟子是修平等心,你把对方打败,就有了高低,你打败的不是对方,你打倒的是平等心啊。 好胜心的人,必然会引起名利斗争, 同学之间,也不能有胜过他人的心。如果你想胜过他人,那可糟了。譬如你想考得成绩比别人好,别的同学法义不懂来问你,你故意含糊,让他考得差。有胜过他人的心,你还会全心全意帮助他吗?而且必然会引起名利斗争。法师讲经时就说:“你搞开光,我就搞升座;你做生日,我搞祝寿,比人多、排场大、花钱多,这还像佛门吗?” 有生必有死,修行人又何必庆祝自己的生日 自己的生日最好忘记,何必那么重视啊?生下来的头一天,就是走向死亡的头一天,难道是庆祝我又生死流转了?我们对佛菩萨的生日应该庆祝,通过诵经、讲法,这能带动众生,提高对佛菩萨的恭敬心,学习佛菩萨的精神。咱们都是凡夫众生,有什么了不起? 空观开示(31) ◎傅味琴 讲于 2001.4.17 好胜心的人,有追求、有执着, 提要: 同学生日不送礼,燃灯供佛又供众 我们规章制度规定:生日不得送礼,也不得吃面,最多晚上大家联欢联欢。在头一次学生生日的时候,我倡议搞了几个节目:挑重担、供众、燃灯供佛,全搞法上的事情。千万不要学外国人,买一只蛋糕点了许多蜡烛,一口气全吹灭。咱们佛门以灯的光明代表智慧,吹灭蜡烛,用意岂不在扑灭光明?因为贪吃蛋糕啊,蜡烛不吹灭,蛋糕就吃不到。佛门里对五欲起贪心,一样会把法吹灭。有正法存在,那些搞名搞利的人就搞不下去了呀。 我对自己的生日记不得的,从前我连自己的年纪都记不清楚,我家里的人几岁、生日,我全不知道。大概是前年,居士林请我去吃饭,说是我的生日,搞了好几桌。我说说笑话,吃过以后老生病,一点不起作用。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今年我生日,我自己不知道,就算前几天有人提醒我,提醒完我就忘记了。我早晨上法座,桌上一张纸条:祝老师生日快乐。我才想起来今天72岁了。72岁快要无常了,闭起眼睛来观无常,还快乐什么呀?“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天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又减少一天。“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好像很少水里的一条鱼,还有什么快乐?水一天天干下去,水干掉了,鱼就死了。如果经常想起这句话,还有什么心思跟人家比,好好地学法、断烦恼了生死都来不及。 佛说没有胜利者,今天你胜他, 八四年,呼和浩特电视广播局请我去讲学,过年时领导说陪我看录相,其实是我在陪他。武打片里这个人武艺高强,把那个人打死了,又来了一个人,又把这个人打死,又来一个把他打死,最后全部死光,这就是好胜的结果。佛说过没有胜利者,你今天胜利,明天就会给人家打败,所以胜过他人的心是要不得的。 修行人帮助别人,提高自己,这不叫好胜心 从另一面说,如果你鼓励自己努力、精进,这是好的。修行不及人家,你要有惭愧心,应该要努力追上去;如果超过他了,也不要傲慢,要帮助别人,应该知道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像这种情况不叫好胜心。 好胜心的人,有追求、有执着, 修禅定千万不要有胜过他人的心,发个誓半年入定,你有这颗心,你就难入定,因为你有追求,你有执着,你还能定得下去?这种心空不掉,哪有定?一个说:我这一生不要虚度,要证初果,另一个说我要超过你,证二果,另一个说我要三果,下一个说要四果,那都是在闹着玩。所以大家不要比功夫,也不要比高下,咱们又不是搞世间法,也不要查问人家有多少功底? 修行要隐藏功德,不要问别人得什么境界, 外道讲功底,喜欢问人出了什么功能。现在佛门里很多人也喜欢搞这一套,其实是炫耀自己。有的人也知道功德要隐藏,可是他还留一条缝,叫你从他缝里看。 当年成都昭觉寺刚恢复,把清定上师请去,我们这些跟清定上师学法的居士也跟去了。有一天,我在寮房门口,一个年轻的女居士走过来,跟我说,“你是老前辈了,修了这么多年,有什么境界啊?”我说“没有啊,你呢?”“有是有一点,不能说,不能说。”你知道不能说,也已经说出来了。你干脆全说出来,让懂法的人衡量衡量你这个境界,到底是真还是假? 空观开示(32) ◎傅味琴 讲于 2001.4.17 修禅定,不可盲无目的, 提要: 修禅定要一心不乱,不要为名 修禅定要一心不乱,名利上抬高自己,也离不开为了胜过别人。名,最好把别人排挤掉,或者从别人背上踩上去;利,比排场。听说在富的地区,有个和尚挂的一串念珠价值万元。出家人应该依戒依法,贪了荣耀放不下空不掉,入不了定。 修禅定,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 第五,“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只知道我要修行,佛法也不懂;打坐到底为了啥,也不知道;怎么样打坐,也不知道,即使你不是在修外道定,可你不懂佛法,不懂禅定的理论,没有善知识给你带路,你很容易走错路的。 掉举昏沉是禅定二大障碍 就拿禅定本身的障碍来说,不是昏沉,就是掉举。掉举就是打妄想,昏沉就是昏昏沉沉。粗昏沉就是头低下来,打瞌睡了,慢慢真的睡着了。这倒也罢了,就等于你在睡觉吧。如果掉入细昏沉,细昏沉时人挺舒服的,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妄想,也没有瞌睡,可是起了细昏沉,很容易入到枯定里去。 从前有个徒弟,看到师父在师兄耳朵边弹指,意思叫他出定。徒弟不理解,说:“师父啊,师兄在入定,你怎么弹指叫他出定?”师父说:“他入的是枯定,那是一潭死水,没用的,开不出智慧。”有的人看了几本书,就想去闭关坐茅篷,也太异想天开了。末法时期众生进了佛门,我慢贡高、自以为是,结果乱搞把身体搞坏,还受人家讥笑:“他是自己业障呀”,“他着魔了呀”,谁来可怜你、开导你? 愚痴的人易入枯定,开不出智慧来,佛教禅定不求功能、神通, 入枯定的人,非但开不出智慧来,还会越来越愚痴,因为他掉在细昏沉里,昏昏沉沉的,就等于掉在无明里。所以修定一定要明白你为什么修定,怎么样修定,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一个人一修外道的法,很难转得过来,佛也说过,有几种人很难度:富豪、位高、外道、邪见,因为外道也有他的一套道理,照他的方法修,也会有感觉,也会得到他们所说的境界。 最最容易修的外道方法,就是盘起腿脑子空空洞洞什么也别想,这叫无想定。你什么也不想就止住妄念了,很舒服的,哪怕没有完全止住,妄念少一点,你也会舒服,心里也舒服,身体也舒服。你得到了快乐,就认为这个好啊,就抓住了,很难转。 修外道的禅定也有福气,修无想定就生无想天,寿命特别长,福气享完掉下来,一般都掉在三恶道里。如果这个天人福气还没有完,掉在人间的话,这个人就是白痴。这种外道定跟佛教的禅定完全相反。佛教禅定不追求什么功能、神通,也不贪禅乐,我们只求开智慧,了生死。 修禅定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 第六: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修禅定还要发好的愿,总的来说,就是要自利利他。佛教讲自他二利。如果不自利,光利他,这也利不成。一个扫盲班出来的人,只是认得些字,想当小学老师,行吗?你要先进师范学院,提高自己,然后才能当老师去利益别人啊。 空观开示(33) ◎傅味琴 讲于 2001.4.17 修行靠一句半语,岂不把深入经藏的善知识气死? 提要: 修行靠一句半语,岂不把深入经藏的 有说“一味土方,气死名医”,名医都看不好,忽然一张土方一吃就好,这种事情是有的,每个时代都有,否则怎么会有这句话?以前我听说有人生了癌症,花了几万元钱都没看好,结果到了农村休养,搞了些土办法,就好了。可究竟有多少?如果普遍都是“一味土方,气死名医”,那医科大学、医院也用不着了,单凭土方能治百病吗?这是碰巧,刚好对症下药。可是人体是复杂的,病也是复杂的。即使病一样,人的抵抗力、对药物的反应都不一样,而且还有其它相关的病,这味土方非但没用,可能还起坏作用。 从前上海人天没亮就去中药房排队,说是铁树叶子能治癌。现在怎么没人去排队了?可见不是个个灵。 所以你真正要利他,不能单靠一味土方,应该好好地学佛法,提高自己。释迦佛最反对、最批判的就是到了末法时期,以为只要一句半语就能彻底究竟,那就等于是宣扬“一味土方气死名医”,恨不得一句半语把所有深入经藏的法师、善知识全都气死,还会说他们可怜,不懂得只要一句就够了。这种人我们碰到的多了,从前在九子岩就碰到一个。本来他很想听我下午讲法,后来跟我几个学生聊了几句,他问,“你们学啥?”同学们说,“我们学戒定慧”,结果他说了几句“可怜可怜”就走了,因为他是只要一句的人。戒定慧是如来所说的正法,怎么学戒定慧成了可怜呢? 自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他 咱们的自利可不是小我的自私心,我们自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他。比如现在给你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们现在是自利,可是你们要发利他心。不管是男众女众,希望学出来将来个个当法师,弘扬正法、利益众生。 布施是培福利他,但不学佛法没有智慧, 修布施是利他,自己培福也在自利,可是不学佛法能根本解决问题吗?末法时期众生非常复杂,烦恼发展得厉害,你越是给他优越的条件,他越是懒惰,还靠在你身上。别人说“你赶快自己去找工作吧。”“不要紧的,黄居士菩萨心肠,不会让我饿死的。”这个慈悲心起反作用了。所以最好的帮助,最好的布施,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你给他多少钱,而是帮他自力更生。打个比方有个国家非常穷,你送他十架飞机,还不如你帮他建个飞机厂,让他自己生产,那不是根本解决了吗? 我们在度众生上离不开布施供养,可这是一个摄引的手段。有智慧的人可不能光停留在布施上,没有智慧的慈悲好心反而要办坏事的,会害了众生。应该把众生摄引到佛门里来,摄引到佛法上去,让他自己修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修行到彼岸全靠自己,要登上金刚宝座也不是别人把你捧上去的。 《药师经》里也是这么说的:“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因为他肚子饿,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这是现实生活。下面一句更重要了,“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你还要给他法,用佛法上的智慧使他得到安乐。也就是要给他讲法,让他能断烦恼了生死。今天下课。 空观开示(34)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初修禅定,不可畏难, 提要: 初修要诀: 今天讲“初修要诀:一、不可畏难。众生之心,无始以来在世间法中转,世间应事接物,境极繁复,不觉其难,以熟习故。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不知道经过多少长时间,已经熟练,养成习性了,非但碰到事情能够很好地去完成,到后来还会形成一种定性。各种众生习性都不同,可是他们对自己的习性都非常熟练。猴子对攀缘非常熟练,看见树上有可攀的地方,它一跳抓住就上去了,非常灵敏。蛇游走的时候对身子弯曲很熟练,如果使它不弯曲,它就游不了。鸟只要两只翅膀一拍,就飞起来。所以众生无始以来,漫长的生死中养成了习性。我们今天做人,如果死了以后做条蛇,照样会身子弯曲,用不着学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也不知道做过多少次蛇了,投生蛇时,蛇的习性就起来。 不能安心学法, 我想起女众班刚刚开学时来了些同学,她们就不安心,原因有好几个,其中一个就是担心三年学下来,回到原来庙里,早晚功课做不来了。其实你肯定会做的,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习性了。连我耳朵里经常听到“南无阿弥陀佛”,我也自然在念。(众笑)修行人有修行人的习气,即使你一时忘了,这颗种子还是在,一接触原来环境,作用就起来了。只要听一听,看一看,别人领一领就会唸。佛说过,把鸟、蛇、猴子、兔子抓在一起,同时一放,看看它们怎么样?结果蛇在地上游,鸟张开翅膀飞起来,猴子爬树,兔子跳进草堆里去。各个众生表现不一样,都按照自己熟悉的习性,很自然地去做。为什么众生生死难以脱离?因为习性关系,众生流转生死的习惯很深很厚,很容易起来。 世俗习性一勾起来,就像网那样被套住了, 今天听说有位同学,原来决心很大,现在没以前那样大的决心了。但是她发心还是不退,所以希望同学给她一点鼓励。这也是习性关系,尤其是女的,我知道有好几个,原来发心很大,心一投入世俗环境,世俗习性就起来了。也不一定是男朋友对她有感情,不肯放,假如男朋友肯放她呢?她反而不肯放男朋友了,怪事!因为一见面,过去做朋友时候的种种习气就起来了,像网那样套住了。 有人爱慕出家人衣服庄严,就出家了, 修行人也有修行人的习气。我听说你们出家人今天上午去瞻仰刚去世的法师,一到那个场面,出家人的庄严很自然就会起来,居士就不行。如果你过去世,一生又一生做惯出家人,过惯出家生活,今世你一到寺院里,一见出家人就想留下来,因为熟悉啊。很多人就因为喜欢穿出家人的长袍子,就出家了。隆莲法师的传记里说:就因为她年轻的时候看见出家人一件黄袍子,她也要穿黄袍子,就出家了。我的小女儿也是这样,一看见出家人衣服硬是要出家。这是过去世的善根,也是缘份。 空观开示(35)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修定的人也会养成定的习性, 提要: 众生的习性,也是前世习性的等流, 有些人很奇怪,这两个人初见面怎么感情就好;这两个人初见面,没有惹他,他老是讨厌人家。这也是习性,过去世也碰过头的啦。过去世两人总是笑嘻嘻,那么这一世一见面,种子一触动,又是笑嘻嘻。即使过去世的事情都忘记了,可是心里的电波会起作用的。有的女的看见男的就讨厌,有的女的看见男的就喜欢,这也是习性。有的男的,已经得到男身了,样子还是娘娘腔,像女的一样,可能是刚获得男身,一下子习性还没有转过来。从种种事实来看,佛教讲因果,五种因果里有个等流果确实是有的。 修定的人也会养成了定的习性, 再在人生中细细观察,习惯修定的人,只要修定的样子一摆好,心就会慢慢定下去。坐个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不想起来,习性呀!说句实在话:等你成了如来,也养成定的习性了,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走路、睡觉、吃饭全在定中,那就成就了。 修行就是生的搞熟,熟的搞生,世事纷乱 修行就是生的搞熟,熟的搞生。我们流转生死的生活都已经熟透了,现在要让它陌生起来。所以世俗上的事情少想想,少停留在自己心里。我总是说自己年纪越老,记忆力越不好了,现在连上午的事情都会忘记。有时想想还是这样好,世间上的事情纷乱、复杂、烦恼,放在心里干什么呢? 在世间上做个傻瓜,在修行上做个精灵鬼, 反过来说:我这个老师有本事忘记,你们有没有本事忘记啊?如果我没有忘记,那是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我讲法时经常举的例子,因为熟的关系,所以经常拿出来讲,还有一个原因,我想作为资料编到网站里去,所以硬是把它记住,要不然我早就忘记。你们呢?一句话气个三天,邻居吵一次架,十年不开口的,表示有志气,始终忘不了。还是忘记的好,对世间上的事做一个傻瓜,在修行上做个精灵鬼,生的搞熟,熟的搞生,修行的一切都慢慢学起来,天天如此,就习惯了。 男女平等,各有各在习惯上培养起来的能力 再比如男的看女的,觉得女的本事大,有许多事情,女的做起来容易得很,男的照着做也做不来。洗衣服,男的就没女的洗得干净;煮菜,男的怎么煮总煮不过女的,除非厨师啦;还有补衣服,男人补衣服七翘八翘,补不平,连自己的生活都管不好。女的看男的本事也大,外界的事情挺复杂,他照样应付得很自然。所以平等平等,各有各习惯的东西。 你看女的从小姑娘开始就已经怀里抱洋娃娃了,训练习惯,所以她生了孩子抱起来熟得很。爸爸抱孩子,孩子软嘟嘟,他两只手都放在孩子屁股上。从前绣花,一针一针绣,绣到后来很熟了,既快又好。现在看不到绣花了,只看到打电脑,我看打电脑的人真有本事,好像他们不用眼睛的,看银行里打电脑。我实在有点操心,假如按错了一个字,那就糟了,可是从不按错,都是熟练关系。 空观开示(36)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习惯于禅定的人, 提要: 不要有畏难情绪,残疾人尚有克服自己缺陷的本能,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要有畏难情绪,什么样的难都打不垮有心人。有心就是发心,发了心以后什么难都可以克服。以前看到路边一个要饭的残疾年轻人,手臂都没有,天色晚了,他也要回去了,他会用脚趾把纸币捡过来,一张一张叠得很整齐,没有别人帮助他,他也会自力更生的啦,天天这么样做就习惯了。 所以人都有克服自己缺陷的本能,瞎子、聋子脑子特别聪明,因为他干扰少。为了克服缺陷,另外的器官就特别发达。瞎子用手摸,所以他触觉特别灵敏。我们今天六根具足,样样圆满,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要有志气。 从小到大,我们学会了讲话、写字, 我讲法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有人就相反,听到你要学禅定了,就说:“我们都是钝根,禅定能学得会吗?”或者说:“傅老师什么根基,你是什么根基啊?”“傅老师教的是如——来——禅,你修得起来吗?”尽泼冷水。如果他碰到我,我就要问问他。“你什么时候才会讲话啊?”“三岁。”“开始是不是每句话都会讲?有讲错的没有?”“妈叫我讲饼干,我就讲成了棒棒。”“你小时候会讲汽车吗?”“不会,我要坐汽车了,我就跟妈说:‘叭叭呜’”。那么你今天怎么能讲得这么好啦?还不是从不会学会的?从小到大你学会了多少的事情,偏偏禅定学不会?你学过没有啊?这种知见有问题。有人说“老师你讲法怎么专门管闲事?”法师就说了:“这就是讲法啊,辩明是非能说是闲事吗?” 不要把人一会打下地狱,一会捧上天, 有些人听了别人的话,对禅定尽说闲话,我这几年深有感触。以前也有人朝我身上泼冷水,说我讲来讲去讲戒定慧,似乎不会有大成就。这种冷水没有把我菩提心扑灭,反使我发心更高,慢慢人家都朝我好的方面说了,以前么把我打下地狱,现在把我高高捧上天,一开口就是“傅老师什么根基,你什么根基?”一会儿左倾,一会儿右倾。还是照佛的话讲,“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 难并不等于不可能,习惯了,就不觉其难 有句老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们理解成江山都能改变,人的脾气没办法变,这就理解错了。难不等于不可能,也不过难一点呀,努力一下照样能改,所以不要有畏难的情绪。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应事接物,境极繁复,不觉其难”因为习惯了,也就容易啦。 “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 “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我们心很难趣定,因为以前没有学过修定。你们练习到后来,除非你有心事,有个问题没有考虑完,想放又放不下,要不然你腿子一盘,姿势一摆,心里妄念往下沉,轻快的感觉往上升,屁股就好像跟地面贴住了一样,不想动了。还没有修,全身就觉得暖洋洋的,十个指头上麻电感,十分舒畅。你只要做做样子,意识中有修定的观念,这种反应自然就起来,你一进入禅定,岂不是更起效果了? “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 老修行一坐下去就坐稳了;初学禅定的腿刚刚摆上去,两分钟没到疼了又要换腿,你总要克服这个难关的吧,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如果你现在不练习,过一月过一年仍然不熟练,要熟练就得天天重复。很多人投机取巧,在学习上、在修行上不肯抓重复两个字。其实重复是好东西啊!你重复着做,慢慢就熟练了。 空观开示(37)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修禅定要有恒心,无恒心是由于内外魔障的干扰、 提要: 笔记背熟了,开口就会讲, 譬如这些禅定课是我编出来的。从前我跟清定上师、能海上师学,内容多得很,带修几次就叫你们自己修,我怎么会讲那么多?因为从前学得多了呀,我把学到的、听到的,有关禅定的内容,都编进去了。说“老师你怎么一开口就能讲个不停?”也是经过多次重复熟练了,从前能海上师的讲经笔记及解释,我能头背到底,要背就得重复。 我是十年动乱时背的,所以十年动乱也给了我好处。文化大革命很吓人的,假如被人发现了,要批斗的,所以我字写得很小,放在口袋里。每天出门时想好今天要背几段,一清早五六点钟出门,晚上回来也是五点钟,一面走一面背,看看旁边没人,我就拿出来,四句背熟了,再背四句。每天全上海走一圈,上海多大!我的腿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我现在讲得容易,当时做起来可不简单噢!比如今天花一天时间反复重复,背了二十句。第二天呢?昨天背出来的还得重复啊,昨天的二十句再加今天新的二十句,要四十句,后天要背六十句。天天加,加到后来,天黑了回到家里还没有背完,一面洗澡,一面还在背,(众笑)就是这么样背出来的啦。我这也算苦行了吧?我越背越高兴,法喜充满了。 我一辈子扑在法里, 《菩提道次第》我重复听过好几遍,我们那时候都是这样的,有个同学听了七次。可是他的笔记就没有我的多,我是差不多法师讲的原话都记下来,所以人家说我很会讲。他是听了几句,把这几句总结一下,没写几个字。他也会讲,可是他花了几年功夫在搞实验,想通过什么仪器,把微弱的光放大,用这个仪器来看鬼光。(众笑)这种事情我不感兴趣,我这一辈子都扑在法里。有时候你们听我普普通通的话,话是普通,我的心里可不普通哪!我心里装满了法,我是从法里说出这句话的,已经不普通了! 修禅定要有恒心,无恒心是由于内外魔障的干扰、 “第二个,不可无恒”。恒心就是常心,要天天如此,不能中断。修行人最主要的三大障碍:一个是内魔,心里有烦恼,包括世俗观念,个性习气、种种的心态、感情没有端正,起了烦恼放不下都是内魔。一个是外魔,就是环境引诱。眼睛总要看,有声音总要听,一接触到境,外魔引起内魔,内外夹攻。所以修行人最好不要随便上街,满街都是世俗的景象,世俗唱歌的声音,一接触,心里就起念头。开头心在修行上,起讨厌的念头;慢慢也不讨厌了,心里想:这几支歌还是蛮好听的,世俗心又来了,脚步就慢了。人家说你走快一点,“听会歌再走。”即使离开,心里也会回忆起歌声,这就是外魔,色声香味触全在摇动我们的定心。 修行如钻木取火,不可中断, 还有一个障:中断。修行最好一天都不要中断,但大多数人都中断了,所以有人说修行成就是宝塔形的,原先修这个法流的好像塔基这么多,慢慢到了第二层就缩小了,第三层又缩小了,一直缩到宝塔的顶顶上,只有这么一点,最后只一两个人才有成就。并不是法的问题,是你中断了,好比钻木取火,你一停就冷下来了,那还得从头开始。所以一定要有恒心,天天如此,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会出来的。投机取巧,这个修行人不聪明的。 空观开示(38)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 提要: 初修禅定,每次时间不可太长,以后渐渐加长 初修要诀,“第三,初修每次不可太长,每次至少五分钟亦可,以后渐渐加长”。我过去一般是讲完课以后带修十五分钟,也可以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如果工作忙,没时间坐,修五分钟也可以。初修时间不要长,时间长了,初修的人没有这么好的耐心,腿子疼,也容易打妄想。 初修总要简单一点,初修的人观的内容太多了,五分钟是修不完的。以后修熟了,可以再增加内容,所以时间没有刻板规定。 “以后时间可渐渐加长”,加到多长?也没有刻板规定。我八三年在草坪上阳光下修禅定,坐五个小时,假如内容再增加一点,还可以长。而这几个小时不是空坐,空坐容易起妄想;修止时间太长也容易掉进细昏沉。细昏沉有点像瞌睡,一会儿就过了很长时候,这不能算用功,要全都在修才是用功。 出家人按规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 “第四,每日至少修四次”,出家人规定每天修六次定。在家人事情多,工作忙,要求放低,你自己安排,我们现在又要学又要修,时间和次数都可以灵活掌握,但每天至少修一次总是要的。 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 “第五,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不要把专修搞错了,专修是建立在广修的基础上,没有广修,你这个专修真叫少得可怜。比如说你光念一个咒子或者一句佛号,念了二十年了,二十年前你佛法不太懂,二十年后仍然不太懂,这是专在一句上。咱们既然是佛教,佛教是佛的教导、教言、教授,佛讲的话我们去实行,这叫佛教啊。应该懂得释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佛法不能变成佛号。 所以学要广学理论和观法,在某个阶段你认为有必要,可以提出一段来专修。我们现在是很多观连在一起修的,我每次都把内容安排好的。每次禅定应该先把全部观法略修一遍,然后再留些时间选某一个观作专修。关于禅定的理论以及注意事项还有很多,我们在讲每一个观法时就适合的提一些讲。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 ~舍利弗有一天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 阿说示告舍利弗,佛陀常讲的法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切法性空,空故缘生。 ~缘即条件,因缘具足,事物决定出生;因缘不足,则不出生;条件变化,事物也变化;条件分散,事物就要灭。既然能变能灭,故缘生性空,缘聚即生,缘散即灭。故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下面讲空观的理论,我们教的空观是根据佛法上这几句话,“一切皆是缘起安立,是故远离断常等边,自性无我,当体即空也”。一切都是因缘而起,因缘具足,事物起来了,人们就给它安一个名称,有形相,有名称,有相有名,所以叫名相。没有相怎么取名呢?人世间就是这样,首先要有一个电灯,然后再给它取个名字叫电灯;首先要做出一盏灯笼,然后再取一个名字叫灯笼。 缘就是条件,条件具足,事物就出生,条件不具足事物就不出生,一切都是根据条件。所谓因缘,因跟缘其实要分开来讲,从因发展到果,中间必须要靠缘。 空观开示(39)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烦恼的聚集才有苦,不论修什么法门, 提要: 没有因,就没有果,缘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世间上人常说因缘,或说缘分,两个年轻人一结婚,就说“有缘分”,又说前辈子的因缘,那么前辈子什么因缘?当然不可能知道前辈子的事情,可是你懂了佛法以后,这个总纲就知道:不知道哪一辈子,男的看到女的,女的看到男的,只要心里起个爱慕心、欢喜心,乃至笑一笑,这就是因。这辈子两个人又碰见了,一讲话,这些都是缘。前辈子的爱慕心没有机会发展,今辈子有这么个条件,种子发动,爱慕心发展,结果就成了夫妻,这就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缘不足,这个果也完成不了,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由缘而起。 我们再把因缘来说一说,“舍利弗有一天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五比丘原是皇宫里派出来照顾太子的,后来看到太子雪山洞里出来,接受了牧女供养,以为太子苦行退心了,所以离开他,到了鹿野苑。后来释迦牟尼成佛了,想到这五个人最有缘,所以去鹿野苑说四谛法,说了三次,五比丘全都证阿罗汉果,阿说示就是五比丘之一。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么会修行? 四谛法是根本法,没有四谛法就什么也没有,你不知道人生的苦,怎么会修行啊?那些有钱人整天的吃喝玩乐,虽然也碰到一点苦事,但是他对苦认识不透,当然没有力量离开人间的欢乐,因为他迷掉了。 烦恼的聚集才有苦,不管修什么法门, 集谛,要懂得烦恼的聚集,所以才有苦。如果你不修集谛,也不知道苦从烦恼一点点聚集起来的,本身也是性空,这些你都不知道,只喜欢出家人的清闲,贪图出家以后的利养,出了家不断烦恼;听到法了,即使知道流转生死是由于烦恼,可你不修断烦恼,有烦恼怎么能出生死?不论你修什么法门什么宗派,不断烦恼就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庙,成了末法时期的共同道, 佛陀四十九年的教法,总纲就是为了断烦恼。现在人不忙修行忙修庙,这个风气各地都差不多,也许是末法时期的共同道。美国据说造的庙很多,就是没人,真叫流行性感冒。(众笑) 我们在莫干山的时候,有个信佛的,人挺好,叫他听法,也说忙得没时间。他忙画图设计造庙,他已经设计了四十个庙,说是以这个来修供养。因为到设计院去设计,设计费要几万、十几万,他一分钱都不要,所以他很忙。他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把众生引到佛门里来,他称这是“引进法门”,可即使把人引进庙来了,里边没有法,也不叫法门,成了旅游景点。 后来有位法师来到我们这里,法师对他说:“现在是人少,没有法。你画了那么多图样,有什么用啊?从前有规矩,要修行开悟了,才能造庙。” 不要把小庙变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现在有的小庙就等于一个小家庭,这怎能叫修行场所?生活来源靠香客功德箱里丢钱,庙里也从不讲法,没有法跟神庙也差不多。香客进来就忙着去敲罄,表示隆重,人家一感动,不想拿钱的也就拿钱出来,心想你不给我敲,或许这个泥菩萨醒不过,他怎么知道我在拜他?敲一下罄还忙着讲话:“保佑你做生意发财”,当——;“保佑你全家身体健康”,当——,“儿子出国”,当——;“女儿找个好丈夫”,当——,把香客当财神爷,接了又送,就忙这一些,这叫佛教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平等心就越来越远了
·一起胜过他人之心,平等心就越来越远了
·佛门搞个人崇拜,个人感情,佛教就要变顔色
·有了好胜心,被打倒的却是自己的平等心
·好胜心的人,必然会引起名利斗争,在帮助别人上也会故意含糊
·有生必有死,修行人又何必庆祝自己的生日
一起胜过他人之心,平等心就越来越远了
在帮助别人上也会故意含糊
心还能定得下去吗?
·同学生日不送礼,燃灯供佛又供众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佛说没有胜利者,今天你胜他,明天就会被别人打败
·修行人帮助别人,提高自己,这不叫好胜心
·好胜心的人,有追求、有执着,心还能定得下去吗?
·修行要隐藏功德,不要问别人得什么境界,也不要故弄玄虚来显露自己的
功德
明天就会被别人打败
心还能定得下去吗?
也不要故弄玄虚来显露自己的功德
堕于愚痴,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
·修禅定要一心不乱,不要为名把别人排挤掉,不要为利比排场
·修禅定,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
·掉举昏沉是禅定二大障碍
·愚痴的人易入枯定,开不出智慧来,佛教禅定不求功能、神通,不贪禅乐,
为开智慧、了生死
·修禅定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
把别人排挤掉,不要为利比排场
不贪禅乐,为开智慧,了生死
也会把学修戒定慧说成可怜
·修行靠一句半语,岂不把深入经藏的善知识气死?
也会把学修戒定慧说成可怜
·自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他
·布施是培福利他,但不学佛法没有智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
善知识气死?也会把学修戒定慧说成可怜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
众生皆因习性,故成自然
·初修禅定,不可畏难,众生皆因习性,故成自然
·不能安心学法,也是由于过去的习性一时转不过来
·世俗习性一勾起来,就像网那样被套住了,修行决心没原来大了
·有人爱慕出家人衣服庄严,就出家了,也是过去世的修行习性
一、不可畏难。众生之心,无始以来在世间法中转,世间应事接物,境极繁复,不觉其难,以熟习故。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
二、不可无恒。
三、初修每次不可太长,每次至少五分钟亦可,以后渐渐加长
四、每日至少修四次。
五、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
初修禅定,不可畏难,众生皆因习性,故成自然
也是由于过去的习性一时转不过来
修行决心没原来大了,
也是过去世的修行习性
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
·众生的习性,也是前世习性的等流,是五种因果里的等流果
·修定的人也会养成定的习性,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
·修行就是生的搞熟,熟的搞生,世事纷乱复杂,烦恼放在心里干什么呢?
·在世间上做个傻瓜,在修行上做个精灵鬼,修行的一切学起来,
天天如此,就习惯了
·男女平等,各有各在习惯上培养起来的能力
是五种因果里的等流果
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
复杂,烦恼放在心里干什么呢?
修行的一切学起来,天天如此,就习惯了
跏趺一坐,轻快的感觉就往上升
·不要有畏难情绪,残疾人尚有克服自己缺陷的本能,我们六根具足,哪有
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小到大,我们学会了讲话、写字,难道禅定学不会
·不要把人一会打下地狱,一会捧上天,还是照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都能成佛”
·难并不等于不可能,习惯了,就不觉其难
·“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习惯于禅定的人,跏趺一坐,轻快的感觉
就往上升
·“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六根具足,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难道禅定学不会
还是照佛说:“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
习惯于禅定的人,跏趺一坐,轻快的感觉就往上升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环境的引诱勾起了内心的烦恼
·笔记背熟了,开口就会讲,苦行出成就,法喜也充满
·我一辈子扑在法里,从法里领会出来的话,已经不普通了
·修禅定要有恒心,无恒心是由于内外魔障的干扰、环境的引诱勾起了内心的
烦恼
·修行如钻木取火,不可中断,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成
苦行出成就,法喜也充满
从法里领会出来的话,已经不普通了
环境的引诱勾起了内心的烦恼
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成
从因发展到果,中间要靠缘
·初修禅定,每次时间不可太长,以后渐渐加长
·出家人按规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从因发展到果,中间要靠缘
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
从因发展到果,中间要靠缘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没有因,就没有果,缘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么会修行?有钱人对苦认识不透,因为迷掉了
·烦恼的聚集才有苦,不论修什么法门,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庙,成了末法时期的共同道,虽能把人引进来,也成了旅游景点
·不要把小庙变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有钱人对苦认识不透,因为迷掉了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虽能把人引进来,也成了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