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定学开导(30~39)
定学开导(30)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0 一切的成就都在定里,佛教导弟子 提要: 一切的成就都在定里, 修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入定,我们修行都希望有所成就,一切的成就都是在定里。释迦佛来娑婆世界成佛,以法度众生,目的是度众生了脱生死,到没有烦恼极其快乐的彼岸。人生的苦主要是从生死中来的,我们修定就是为了了脱生死,成就佛道,所以修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定我们才能入定。释迦佛教导弟子修定的方法就是修止修观。 修禅定要断除心昏沉的过患, 昨天跟大家讲了“断除沉掉不定过”,人世间的一切过失都是从沉掉而来,我们在修行上、禅定上的种种过失,也是由于我们尚未断除沉掉而产生的。沉就是昏沉,掉就是掉举,昏沉就是迷迷糊糊、昏昏欲睡,昏沉厉害了就打瞌睡,睡着了是大无明。每个人睡着了做梦很少有觉悟的时候,都是根据世俗里所形成的习惯而飘动。例如,我们在梦里很少想到我是一个佛弟子,即使修行了几十年,梦里好像还是个年轻小伙子,更难想到我是持五戒的,我应该修行,一点觉悟都没有,自己一点都控制不了,这就处于无明状态。没有智慧没有觉悟就是无明。 修禅定要断除心掉举不定的过患, 掉举俗话叫打妄想。我们无始以来做老众生,这个打妄想的习气真是根深蒂固。今天我们即使想用功止住妄念,没有几秒钟心又飘出去了,所以不能把修行想得太简单,急于求成那是不可能的。急于求成本身就是烦恼,这个烦恼就体现在着急上。 个性不合犹如猫狗同笼,不良的个性也是烦恼 容易着急,人们常说“这是他个性不好”。夫妻闹离婚,一般总是说个性合不来。不好的个性也就是烦恼,烦恼也会形成你不好的个性。不好的个性合在一起,你想得到幸福,那不大可能吧。有位漫画家说过“结婚就是猫狗同笼”,猫有猫的个性,狗有狗的个性,个性不合,住在一起实在痛苦,只好离婚。 引导行善、提高修养, 当然喽,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人世间也会产生一些相应的调整,可是你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几千年了,到底得到了没有?且不说现在的老人越来越苦,医院里病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死得很苦,就是日常生活里由于烦恼、由于个性而产生的矛盾,也是多得不得了。总算还有很多人引导大家行善,提高修养,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关系改善还能透口气。可惜改了多少年,怎么改来改去现在还是老样子? 你们以欢喜心来听法, 你们今天来听佛法,都有种欢喜心,进了佛门已经多少年了,听不到佛法很苦恼啊,有佛法可听当然欢欢喜喜来了。有一种人是好奇心:佛法到底讲点啥呀?还有一种是来参观参观,看看讲经法会到底啥个样子;还有一些人说是来看看老师的。现在我这个老师又老又病,你要想专门来看我也不容易呀,要通过一关一关的同意。所以我就天天给你们讲经,你们就看见我了嘛,那可是活老师啊!如果不给你讲经,我坐好了给你看,岂不变了泥塑木雕? 真正来讲你们是来求智慧的,你们的目的要建立在:我怎么样学好佛陀的智慧,去解除众生的苦。四谛法第一点就是要知道苦,第二点要知道苦的来源去断掉苦,第三点,知道断除烦恼到彼岸是一种美好的境界,第四点给你铺好一条路,你赶快走上去吧。 定学开导(31)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0 昏沉和掉举使我们无法入定, 提要: 我们在活着的时候, 现在人死了,旁人总是说:前面的路你走好!前面到底啥个路,说的人也不知道!可能他以为是天堂的路吧?天堂里也苦啊,天堂里的天人都是众生,天堂里也经常打架的。别等死了以后说,“前面的路你走好”,我们要活着的时候说这句话,释迦佛给我们铺好了一条通向没有生老病死的彼岸的路,你要走好,这就是道谛。 昏沉和掉举使我们无法入定, 我们再回过来讲,“断除沉掉不定过”,要断除昏沉与掉举,就是用止观的方法。昏沉和掉举使我们无法入定,起了昏沉掉举,你这个定就修不好,它的破坏作用很强。还有一句话,“息诸攀缘离沉没”,这两句话是指导我们怎么样修好止观而入定。断除掉举就要修止,止就是止住妄念,不打妄想。断除昏沉要修观。你们自己好好的调整,如果出现妄念了,赶快止住;昏沉了,赶快修观,可以修光明观,因为人在阳光中是不容易昏沉的。这些以后还要详细跟大家讲。 佛弟子都应念佛、念法、念僧, 有些居士喜欢唸佛,不管什么法门,只要是佛弟子都应该念佛、念法、念僧。现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居多,唸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念佛怎么念?你不要听人话,要听佛的话,要以佛说的话为准则,因为我们是佛弟子,不是人的弟子。 一心不乱就是定,心一掉举就不是定, 要知道佛怎么讲的?你去看经书嘛,经书里都是佛讲的话。《佛说阿弥陀经》里讲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方便法门再方便,还是离不开定。你打妄念了,那就不叫一心,如果你昏沉了,那就没有正念了,能往生吗?所以不能说只要唸就能往生,要唸到一心不乱!“只要唸就能往生”,这是人说的话,你是皈依佛的,就要听佛的话;如果你皈依人的,你听人的话;如果你皈依外道,你听外道的话;如果你皈依太上老君,听太上老君的话。不听佛话,你什么都不可能成就,因为我们是佛教。 唸观世音菩萨名号不叫杂修,能念药师佛, 你想往生极乐世界,你要执持“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你想往生琉璃世界,你也要执持“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如果你想往生极乐世界更有把握一点,希望你要加唸“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这可不是我说的话,《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里说,如果你想到无量寿佛那里去听法,你受持了八关斋戒,“或复一年或复三月”,只要你听到药师佛的名号,临命终时八大菩萨乘空而来,引导你去极乐世界,那你这个路还会错吗?偏偏现在有人连八大菩萨都不要了,八大菩萨中有一位是观世音菩萨,他也不要了。现在如果有人唸观世音菩萨,就会有人批评他:“你杂修!不得往生!”佛可没有这么说过。 定学开导(32)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0 修止修观能使心不飘动而入定, 提要: 执持名号是以一念止万念,所以用功的时候 执持名号能达到一心不乱,这叫以一念止万念。人的念头不断的出来,第一个念头过去了,第二个念头就出来了。假如我们把第一个念头抓住,第二个念头就出不来了,这就叫以一念止万念。从前上海有个居士,大家说他唸佛唸得好,有一次病重,他跟人家说:“我见到阿弥陀佛捧了银台来接我,我跟阿弥陀佛说‘银台来接我不去,要金台来接我才去。’”“银台来接我不去”多了一个念头,“金台来接我才去”,又多了一个念头,像这样的念佛就没有达到一心。 修止修观能使心不飘动而入定, 我们今天修的禅定是根据释迦佛四十九年的讲法,戒定慧三学里的定学来修的。怎么修止?你妄念来了,立即把它排除掉,再来了再排除。光是这么一点觉悟可能还不够,你学学禅定,禅定里就有方法使你止得住。略微提一下,你修观息就能入定,修数息也能入定,还有修观的时候你心不飘动,这也能入定。既然佛教我们修禅定能入定,你为什么不学不修呢? 你们今天来学禅定是很有福气的,也可以说你们的障碍比较少。可能你们邪知邪说的话没怎么听到,或者听到了没受什么影响,想想自己是三宝弟子,应该听佛的话呀!或者你们虽然受了影响,可是对这种不正确的说法很疑惑,又喜欢听听法修修禅定,那就有转变的希望。 得止不修观,易掉入细昏沉,仍然落在无明里, 得止了,还是不够的,还要修观。修止的时候容易昏沉,如果你是老修行,粗昏沉不来,细昏沉也会来。细昏沉来的时候,无比的舒服,无比的美妙,你可能还不知道这是在细昏沉里。所以破无明不是口头上说说那么简单,你破不了昏沉还谈什么破无明?破不了无明,你也不能开发出智慧和觉悟,你仍然掉在无明里。你修观就能开智慧,开了智慧就能出三界,所以修观非常重要。外道修止不修观,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了不脱生死。佛教修行不能光修止,也得修观,佛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 假如问我:“念佛法门里,佛有没有叫我们修观?”佛不是讲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吗?叫你修观你不修,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佛可没有叫你只修止不修观啊。 修止不修观,所以摆不平,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讲了十六种观,所以简称《十六观经》。我年轻时候还经常听到有人提到要修十六观,现在非但没人修,也没人讲了,知道也不知道了。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一本《佛说无量寿经》。那一年我在无锡讲法,临走那天通知大家不要来送。偏偏来了一个人,他说:“我知道老师今天要走,我所以来,因为你走了我就问不到了。”他问什么呢?“我唸佛唸了好多年,妄想还是多啊!有人叫我唸三千卷《无量寿经》,我唸完三千卷,又说‘再三千卷’,我又唸了三千卷,不行,说‘再念三千卷’,我很苦恼啊!” 我说:“你今天来问我,因为我懂法,假如我也回答不出来,你咋办呢?你希望我给你解答,因为你认为我学的比你多,那你自己为什么不学呢?”我把桌子上的小香炉拿起来,又放下去,我说“香炉三只脚,少了一只脚,你就摆不平,你只唸《佛说无量寿经》,你为什么不学学《佛说阿弥陀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三只脚都有了,你就摆平了!你好好去学《十六观经》,修了止还要修观!”他听我的讲法,就悟了,他说:“对呀!我回去马上跟大家说!” 定学开导(33)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0 修止要“息诸攀缘”,“离沉没” 提要: 佛弟子要团结,闹斗争分裂就构成了 所以修念佛法门很好,可千万不要犯五无间罪,不要谤法!五无间罪里有一条:破和合僧。现在佛门里四众弟子很难团结,谁制造了不和合,谁就犯了无间罪。佛弟子是一家人,大家要团结,不要闹分裂,要过和合的修行生活。 在《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有说:犯五无间罪、谤法的人是去不了西方净土的。却偏有人说万人念万人去,说法不根据经典讲,要背极大罪过的。 干扰讲经法会,阻挠他人去听法, 还有破转*轮,例如我在外地讲经说法时,寺院里有人在放炮仗,里面的讲法只好停下来,等会儿没讲几句外边又放了,闹得讲经都讲不下去。而且这些搞迷信的人,在寺院里烧黄纸放炮仗还特别起劲。 要鼓励大家来听法,不要影响别人听法,更不能够说反话,比如说“听法浪费时间,越听多越糊涂,听到后来你也不知道往哪条路走。”佛讲要亲近善知识,要法门无量誓愿学,这种话跟佛讲的话完全相反了。 从前我在一个地方,大家都喜欢听法,后来有一部分人因为观点不同,他不来听倒也罢了,还去各个居士家串门:“如果你再去听法,你临终我们不来给你助唸,看你怎么往生?”听说有位法师在讲法,有些人在路上拦住去听法的居士,“别去听,别去听!回去好好唸佛!”破转*轮也要下无间地狱啊! 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观空才能得自在 不论修什么法都要止住妄念,好好修观,哪有一个法门不修观的?《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释迦佛叫我们应该这么去观,你只会唸经不会观,就算整天地唸经,嘴唇越念越薄,很会讲话,可从来没有观过,哪会亲证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观照般若,三年唸下来背得熟里熟,可是一照都没照过。观自在,自在从观来,要修观才能自在。现在唸《心经》的人没得到自在,他也无所谓,反正他唸《心经》是为了死了当钞票用。 修止要“息诸攀缘”,“离沉没”要修观, “息诸攀缘离沉没”,息诸攀缘就是止,一切世俗知见、世俗习气、世俗上一切,跟我们修行学法、了生死没有什么关系的,尽量止息下去。世俗习气重的人非常苦恼,来听听法就好多了。有人却越听越苦恼。从前有个学校里的老师,带了好几个同事来听我讲法,等到第二次只来了一两个,我问他:“其他几个怎么不来了呢?”他说:“我问过她们,她们说‘你说听了法,烦恼就少了,我听了法,烦恼更多啦!我还去听干什么?’问她们咋回事?她们说:我最喜欢搓麻将,从前要搓就搓,现在刚想搓麻将,傅老师的话就冒出来了。‘搓麻将卑鄙’,我反而苦恼了。”(众笑)那只好让他们慢慢转吧! 定学开导(34)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0 无漏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的, 提要: 在家学法障碍重,离家又放不下, 不要灰心,都可以慢慢转的,好比你们居士成了家的,实在放不下,也可以慢慢来!但也不要太松。可以放下的事情就放下吧!居士在家学法障碍多,有人想出家没有条件,所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你在家学不好,出家又有障碍,来一个中道,佛最主张中道,那就暂时离家吧!说“离家也不行啊!”那么你先离开三天怎么样?将来再五天,慢慢来这儿一个月怎么样?可别本来蛮好条件,“我都安顿好了,我在这儿住三个月,好好学法用功。”结果只住了三天,“老师,我要回家”,那就太松了。 修行人要把跟了生死无关的事放下, 我们修行人讲修行话,能海上师说过:一切跟了生死没有多大关系的事就放下吧!从前宝华山当家请我去主持僧伽培训班,有一天我从楼上下来,培训班里有个小沙弥跟我说:“老师,今天雾很大呀!”我说:“雾很大,我下来就看见了,雾很大跟学法有啥关系?”能海上师从前讲经时说:四川人有个习惯,路上一见面总是说“你生活好!”生活好跟修行有啥关系?这种客气话就少说几句。 菩萨十地中五地称难胜地, “息诸攀缘离沉没”,修行要战胜一切烦恼习气,才会有成就。拿我们修禅定来说,最难战胜的就是昏沉和掉举。如果这两个你能战胜,难胜能胜,你就登五地。当然菩萨十地,每一地都有具体的修法,你们学到《文殊广法》,里边有《十地颂》,内容非常具体,你们好好去修。以六波罗蜜里来配十地,初地主要是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三地修忍辱,四地修精进,五地修禅定。如果你禅定中能够止住妄念,不打昏沉,你就登五地。当然五地还有各种修法,你也要修圆满,这是从禅定的功夫来说,你已经是五地的境界了。六地是般若,你禅定的境界达到难胜能胜,既不起妄念又没有昏沉,你般若就现前了。 般若是印度话,难以意译, 般若是印度话,有许多佛学名词翻译成汉文很难翻,就用原来的音。比如说“禅”,就很难翻译,那么就还用“禅”吧。好比从前一个打太极拳的老师跟我诉苦:“太极拳要翻译成外文,真难翻啊!”不能意译只好音译,译出来还是叫“太极拳”。 有些人把“禅”译成冥想,冥是黑暗,是无明。能够在无明黑暗里修禅吗?这可能是外国人佛法没有学好,看见修禅定的人总是闭着眼睛坐着修,那么就翻译成冥想,我看不恰当。从我对禅定的体会来说,禅定有修光明观,从前有个善知识说过:“连光明观都修不起来,还想修什么大手印大圆满。”简直是好高骛远。光明观修出来那是一片光明,可不是一片黑暗啊!能解说成冥想吗? “般若”是佛陀的智慧, 所以“般若”还是译成般若吧,如果勉强意译成智慧也可以,但总觉没说明问题。世间上把种种生活经验、工作经验也称为智慧。有一次我坐公共汽车,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真是调皮捣蛋、讨债鬼。不过他搓起麻将倒蛮聪明的。”也算他有“智慧”,那可不是般若智慧。所以如果把般若翻译成智慧,要多解说几句:佛陀的智慧跟世俗上的智慧不一样,佛陀的智慧是无漏法的智慧,世间上智慧有漏的!漏在烦恼里,叫有漏法。般若智慧指的是佛陀的智慧,是无漏法,又称无为法。 无漏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的, 真正无漏法的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我们今天讲佛法,也是从有漏法讲到无漏法,但是你是在听呀,还不是你自己出生的东西。我年轻时天天数钞票都数出经验来了,可是这么多钞票一张也不是我的,因为我当年是钱庄里的练习生,我的工作就是数钞票。(众笑)虽然你们今天听到了佛法,要自己真正开悟,这个智慧才属于你自己的。能悟佛之知见,才能解如来真实义。大家知道了禅定的重要性、禅定的利益,希望大家好好发心,众生苦啊,我们要快快在禅定里成就,将来开了智慧,辩才无碍,广度众生。今天就讲到这里。(回向) 跟同学们打个招呼,明天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我还得要到福鼎清净寺去,因为那边有很多居士在等着我,他们也苦啊。据说他们一开始就有二十几个人想跟我上山来,实在安排不下,所以我还得下去!假如天气凉快的话也可能住个一两天,因为后面这个三天是没有我的课。你们放心,有我的课我准时赶到,决不请假,(众笑)病假例外。(众笑) 定学开导(35)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5 戒为无上菩提本, 提要: 学法要以懂为高,以不懂为高 今天是我们崇教寺暑期禅修第二期的头一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定学,定就是禅定,也是戒定慧三学之一。这次讲的定学,是根据我十多年前编的材料,只能算是个开导。因为你们远道而来各位同学,层次不同,有些人从前学过禅定听过法,有些人头一次听或者是初进佛门,所以我们讲浅的时候也带着深,讲深的时候也带着浅,这样就能够两面都照顾到。不管怎么讲,至少要讲到大家都能听得懂,听不懂就不起作用,我们要以懂为高,不能以不懂为高。以不懂为高,本身就是末法时期现象,它也会促进末法时期越来越往下堕。 先记住灯笼,听多了就会知道灯笼是怎么做成的 许多法相名词初听的人听不懂,如果要解说法相名词,花的时间就多了,也很枯燥。去查《佛学大辞典》,初修的人也不得要领,因为佛学辞典是以法相来解说法相,你本来只是一个法相不懂,搞到后来五六个法相都不懂,那怎么办?我五四年上五台山到能海上师那里学法,能海上师说,“你们初学佛法不要急”,那个时候五台山清凉桥没有电灯,是用灯笼照明的,他就比方说:“你只要知道这是灯笼就可以了,至于灯笼是什么东西做的,怎么做成的,你听多了慢慢就会懂的。”我先给大家讲这几句,使大家能够安心也能够耐心。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戒乃止恶之义,不但恶事不可做,恶念亦不许有,戒为无上菩提本,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 我首先讲的是前言,“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以法度众生,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这两句已经讲过了,今天讲第三句,“以戒生定,由定发慧,戒乃止恶之义”,戒的意思就是止恶,一切恶的行为都要止住。造了恶业必然要受报,看看现在的种种现象,现在的因果报应突出一点,现在人现世造恶,往往现世就会受报。由此可以想到现在人烦恼重了,心地坏,造起恶来份量也重,份量重就等不到来世,今世就要受报。 要止恶就要持戒, 要止住恶业就要受戒持戒。“不但恶事不可做,恶念亦不许有”,光是不干坏事,只是修正了你的行为,还不彻底,修行更重要的是修心,要把心修修好。佛教从诞生到现在经过了两千多年,一直在全世界流传,因为佛教为人类做了贡献:净化了人心,这就是佛教伟大之处。如今的众生烦恼加重,痛苦加深,矛盾增多,环境风气也很不好,这就更需要佛法来净化人心。最近有个小住同学匆匆忙忙回家了,他本来是想来好好修行,儿女都已经长大了,应该放得下了,为什么又回家了?原来他离家一个时期,孩子本来不抽烟现在变了抽烟,这就是受了环境影响。 戒为无上菩提本,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 “戒为无上菩提本”,戒就是你将来成佛的根本。“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定有正定邪定,如果你一面干坏事一面学禅定,假如你也得定了,你得的是邪定,邪定会不会成就?会成就,这是邪成就,也就是你用你邪成就的定力打开了三恶道门,这股力量也不小。所以以戒生定以定发慧。是我们修行不可改变的原则。 定学开导(36)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5 有说修禅可以不持戒, 提要: 有说修禅可以不持戒,这就不是佛教的禅定 从前有个跟我学禅定的学生,后来不学了,因为他学的不多,根子不是很牢。后来碰到我,很好心的说“老师,我有几本小册子,里面也讲到禅定,送给你看看。”里面说:佛教从古以来都讲以戒生定,古时候的祖师大德也这么说。如果你修我这个禅就不必持戒,因为持戒对我们的生活多少会带来不方便。就凭这几句话就已经离谱了,这也根本不能叫禅,禅应该是指佛教的禅定。 说“凭良心”,那是不切实际的话, 后面又说:“持了戒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不方便”,很能迷惑人,也许怕有人看出破绽,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呢,违背良心的坏事不要做。”这是一句毫无标准的话,良心根据什么为标准?你的良心以你为标准,他的良心以他为标准,两个人吵架都说“凭良心”!到底凭谁的良心?凭良心的人干出来的事情可不一定是好事情,鲁迅笔下的阿Q常说“凭良心”,结果帮人偷东西被杀头了。说“凭良心”那是怕人家抓辫子,什么东西最难抓?就是滑的东西。潮湿的地方生了一种鼻涕虫,一抓就滑掉了。 世俗人不持戒,杀盗YIN妄酒止不住。 咱们看一看不持戒的世俗人过的是什么生活:为了贪口味好,杀鸡杀鸭;经常说假话打妄语,还说“不说假话不能办大事”;现在邪YIN非常泛滥,大老板往往有十个老婆,还以此为荣,而且现在女的还甘心情愿,以当二奶为时髦;盗呢?如今贪污、做假账、抢劫、偷盗、制造伪劣商品很普遍啊;酒呢?喝酒的人越来越多,高速公路上两边很多都是酒的广告。前一个时期看到一个孔府酒的广告,可能孔府里喝酒喝得很厉害,如果你学儒教肯定也会去喝酒,还持什么戒啊?! 说持戒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 像这种生活,你一持戒就不能杀生、不能说假话、不能邪YIN,给生活带来“不方便”啊,所以他叫人们学他的禅。当然他给他这个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在佛门的禅定里也找不到这个名词。名字我就不说了,我只要把道理讲讲清楚就可以了。一心就是禅,你不持戒,那就等于要杀就杀,从杀鸡杀鱼发展到杀人,而且杀的时候要一心杀,如果你起了个念头:“这么可怜就别杀了”,起了二心那就不叫禅,要一心杀、决心杀、杀到底!造恶的人心邪了,定也成了邪定。 干坏事的人也会说出理由来, 再说一句,有些人干了坏事想取得人家同情,也会说出理由来:“你看看我这个老婆,神经发得这个样子,能叫我在外面不搞女人吗?我也是个人啊,总要过人的生活啊。”他这也算不违背良心。所以世间上许多蒙蔽是非的好话听不得的,我们佛弟子就必须要以释迦佛的教导为准则。 不听佛话,不依法修, 总的一句话,你们来学禅定,必须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是把佛的话讲给你们听,你们不听,自己乱搞,我没有错。释迦佛说过善知识给你指路,没有指错,你自己走错了,善知识没有过错。 我的学生中也有不听我话的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这种人连佛都没有办法。如果佛能给每个人打包票,三恶道早就空掉了。人人都可以得度,唯有一种人不能得度,就是不听佛话的人。而现在末法时期,不听佛话的佛弟子特别多,他所有的修行全是照自己想的一套修,叫依我而修,这就错了。要依法而修!不依法修的人肯定会走错路,能半路里醒过来,改邪归正、弃暗投明,还是有希望;固执到底就没希望。 定学开导(37)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5 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提要: 未受戒的人学禅定, 你们尚未受五戒也能学禅定,可是你至少要不干这五件坏事。至少不能杀生啊!你穷,就自己好好的劳动吧,至少不能偷啊!你没有老婆你着急干什么,天下女人多得是,老话说:各有因缘莫羡人,因缘一到就会千里姻缘来相会,何必还没找到老婆去搞女人?如果你有了老婆,你还搞什么女人?!所以要向出家人学习,只有《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受了八戒还去抱女人。(众笑) 酒就别喝了,既然成为佛弟子想修行,去喝酒干嘛呀?喝酒闯祸就不得了,举一句话你们就懂:严厉禁止酒后开车,酒后开车那是不要命了。况且一修禅定血脉畅通,血液循环良好,还会发暖,你再去喝酒,血轮暴转,很危险!要出事的。 抽烟是无聊人干无聊事, 抽烟也是无聊的人干无聊事。抽烟的人别生我气,这是抽烟的人自己说的。我年轻时讲的是心理疗法,能解除人们心理障碍。那时候还没有提倡禁烟,有个年轻人课间休息在抽烟,我就问他,“你为啥要抽烟啊?”他说“空着无聊呗。”“抽烟有啥好处啊?”“抽烟还有啥好处,无聊呗!”所以抽烟是无聊的人干无聊的事。你们出家人千万不要抽烟,出家人代表了如来的形象,大殿里哪一尊佛像手里有烟啊?破坏了如来形象,这个罪有多重啊! 干坏事的人得了定,干起坏事来更厉害, 你们还没有受戒的同学,千里迢迢来,我不教给你禅定,我也过意不去。教还是教给你,希望你听我话,这五件坏事别做了。否则即使你得定了,也是邪定。一个人一面打坐一面在干坏事,如果得了定,干起坏事来更厉害,所以下三恶道的果报很快就圆满,因为他有定力啊!定就是决定!干起坏事决定要干!劝也劝不住,还有理由,“我不报复他,我气难消啊!”所以决定干坏事,决定下三恶道。你说邪不邪?所以不以戒生的定就是邪定。这种人的两只眼睛也很凶啊。 有计划的犯罪,有预谋的忏悔, 不以正戒正定而得到的慧是邪慧。傻里傻气的人虽然干不出大好事,他也干不出大坏事。大坏事都是聪明人做的,最大的坏人脑袋特别聪明,他连警察连法律都不怕,他会挖空心思,千方百计使你抓不着他,现场能够不留痕迹,想得来路路周到。哪怕这个人稍微有点良知,我就干这一次,干了以后我忏悔,以后不干了,这叫有计划的犯罪,有预谋的忏悔,这个忏悔有啥用? 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但三者不可分割 虽然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其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一方面要止住恶业,不干坏事,这就是戒,不算遮戒也算性戒,一方面也要修禅定,也要听法求智慧。而且戒本身就有定的成份慧的成份,有定有慧这个戒才能圆满,所以你能受持佛教的戒,将来就能得到圆满的果。定本身也有戒的成份慧的成份,慧本身也有戒的成份定的成份。 定学开导(3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5 修定能断除贪 痴,无贪 痴妄念, 提要: 定就是决定,度众生时犯偷盗,还会下三恶道 比如说你受了戒决不犯戒,这就是定,定就是决定,摇摇摆摆不能算定。假如有个学佛的人也想度度众生,到朋友家去敲门,保姆出来,问“大卞在家吗?”保姆说:“大卞刚出去。”“小卞在家吗?”“小卞在厕所,你稍等一会儿。”他坐在沙发上看到桌上主人一只金表,很喜欢,东张张西望望,保姆到厨房,小卞在厕所里,就往裤袋里一放,“我等不及喽,以后再来。”回去一想,众生还没有度啊明天再去。第二天又敲门了,保姆一看,马上门一关,因为贼娃子又来了。你这样修禅定,还会下三恶道呢。 持戒心不动摇就是定,明白善恶是非就是慧 还有一种人受了戒以后,桌子上哪怕有金钱、金戒指、金表,不是他的东西他不拿的,他根本不起念头。这种人最好,他心不摇摆,心不摇摆就叫定,他决不会犯盗戒。 如果你戒持得好,你就会懂为什么要持戒,不持戒造了恶业有罪过,持戒有功德,你明白了这些就叫慧。 修定能断除贪瞋痴,无贪瞋痴妄念, 定里有戒亦有慧,修定主要是去掉内心的烦恼跟妄想。妄想是细的,烦恼是粗的。修定能断除贪瞋痴,去掉贪瞋痴你就不会干坏事。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那真要有大功夫的人。修定止住了妄念,智慧就会开发出来。最初阶段,你脑子会聪明,也就容易出智慧。 听经有了智慧,智慧里也必包含了戒与定 讲到慧呢?听经就是给你智慧,叫你持戒,大讲不持戒的罪过、持戒的功德,修定的利益,将来可以了生死、行菩萨道、成佛,所以慧里也有戒也有定。戒定慧是不可分割的,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戒定慧三学要学全,如搞片面,也只能或是戒圆满, 既然不可分割,就必须三个方面都要学,如果你搞片面不学全,结果会怎么样?你光持戒不修定不求智慧,虽然戒里有定的成份,持戒不干坏事本身也是智慧,你将来只能得到戒圆满,可不是戒定慧的圆满,因为戒里面只有定慧的成份,成份不等于圆满,你可没有在定慧上修圆满。如果你不持戒不听佛法光修定,就算你不干坏事,你也只能够定圆满,不是戒定慧的圆满。如果你光听法既不持戒又不修定,你即使能够广学多闻,讲起法来滔滔不绝,大家都听得发欢喜心,你只是慧圆满而不是戒定慧的圆满。要想了生死,要想证阿罗汉果乃至行菩萨道成佛,必须戒定慧圆满,一个也不能少。 佛希望我们修行断烦恼,快快证果成道, 释迦佛四十九年讲的法全归纳在戒定慧里,释迦佛度众生的目的是要我们断烦恼、了脱生死快快成佛。希望大家听释迦佛的话,学圆满的法,按照释迦佛的教导,好好断烦恼修行,将来能使你彻底究竟,快快成佛。千万不要既不想修行又不想断烦恼,也根本不想证果成佛,只想抓一点东西让自己生活改善改善。当老板的想抓一点佛法开点智慧,将来发更大的财;家庭有矛盾的,想学点佛法调整矛盾,继续留恋男女情爱。即使这些也是件好事,可你抓得太小了吧!太可惜了! 佛法能使你了脱生死、跳出苦海,能使你证果成道,你竟然没有这个志气,不朝这个方向努力,抓一点东西就走!好比有人精神上很痛苦,请朋友千里迢迢开了小汽车送他来,听听法痛苦没有了,就想回家了,佛法变了止痛膏?!不疼了就不要了,等以后疼了再来,那你何年何月得解脱啊?!佛虽然讲过人天乘,可是佛还讲了出离乘菩萨乘佛乘,佛叫我们把人间的生活搞好,目的不是为了享受,为的是要我们断尽烦恼争取更大的快乐,那是无苦之乐、完全没有烦恼的快乐。 定学开导(3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5 我们从释迦佛身上等流到悲心和智慧, 提要: 经云:如来悲智等流身 净戒圣种杜多行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经书上有四句话,“如来悲智等流身,戒净圣种杜多行,成就三德三慧体,三士圣众我顶礼”。你们听了这四句话就更容易明白,学了佛法应该怎么做?第一句:如来悲智等流身,我们佛弟子是一家人,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也就是优婆塞、优婆夷,这是佛弟子的团体,称为四众弟子,简称是出家在家二众。不管出家修行在家修行都是为了断烦恼,使心清净。 当然喽!出家修行条件好,所谓条件好也要说说清楚,要有圆满的法、要有清净的道场、要有如法的僧团。你去给假和尚做徒子徒孙,以为剃了头条件就好了,将来你也学会喝酒吃肉养女人。在家修行障碍多,真正的出家要在清净的僧团里,一切依戒依法修行,所以应该是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出家人想还俗,在家人不想出家,僧宝就消灭了 如今有人却反说“在家修得好,出家修不好”,听了这话,出家人就会想还俗了,因为不还俗修不好啊。在家人就不想发心出家了,大家都这样,谁还肯出家呢?出家人就灭种了,僧宝就消灭了。我说“在家修不好”,可没讲错,因为我是在家人有体会。 四众弟子是一家人,佛弟子是同一身份 四众弟子是一家人,四众弟子都是一个身份:佛弟子。哪怕你是初进佛门,也是对佛法有爱好,对释迦佛有恭敬心啊,或许你还没有成为佛弟子,不是亲生儿子也可算个义子吧。你们做妈的看见我,总是跟孩子说,“你叫爷爷”,其实他又不是我的孙子。我一听孩子叫我爷爷,我就变得像爷爷的样子了,也有精神感应的嘛。 不重视自己的身份,不随现有的身份去改变 今天跟你们讲身份,非常重要,你出生以后身份变了多少了?还没有取名的时候,你的身份是小毛头或者叫好宝宝;取了名字以后,在家里是孩子的身份,上了学是学生的身份;等到你长大了是大人的身份;一结婚,是丈夫的身份妻子的身份;有了孩子,是爸爸妈妈的身份。如果身份变了你不肯变,比如当了老师还要学生叫你“好宝宝”,那岂不是变了老年痴呆症了?儿子叫你“爸爸”,你说,“我从前做儿子现在还是做儿子,我要一辈子做儿子”,行吗? 学佛就是佛弟子的身份,所有身口意的表现都要符合佛弟子的表现, 今天进了佛门学佛了,你就是佛弟子的身份,是佛的一个学生,要承认自己这个身份。过去的身份在这里不存在了,你在外边是老板,在这儿没有你老板的身份,因为这儿你赚不到钱;在家里做老奶奶的,做妈妈的,在这里你是一个学法的同学。 既然是佛弟子身份,你们所有身口意的表现就应该符合佛弟子的表现,否则的话你转变得太慢了,转变得慢就叫钝根。有的人真是钝根啊,年轻时只知道到庙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从不听法也不修戒定慧,到了老年还是只知道烧香拜佛,进佛门几十年始终没有改变过,这种人是钝根里的钝根。 而且你也无法否认你是佛弟子的身份,好比随着年龄的长大,你的身体也在变化。当你吃母亲奶的时候,你的身体是适应吃奶的身体;当你吃饭的时候,你身体里的组织就变了,是吃饭的身体;当你吃肉的时候,你的身体组织又变了,你会长得很胖,皮肤雪白的,因为皮肤下面包的是猪油。(众笑) 我们都变了,我们从释迦佛身上等流到悲心 今天我们听了法,这是饮了释迦佛的法乳滋长了我们的法身慧命,非但我们的心会变,身体也会变,因为心身一体,身体是根据心变的,我们的身体就变成了如来的等流身。等流就是同等类流,类就是类别。拿一句俗话来打比方,吃谁的奶就会像谁。再说句风趣话:为什么现在人火气特别大?老头子火气更大,吵起架来很有劲啊!连小孩现在也火气大,这叫牛脾气!可能牛奶喝得太多了,也算等流吧。 还有前世的因果。你们今世的脾气当然跟环境因素,跟父母的遗传有关系,可也不是绝对的,两个双胞胎同样的培养,结果脾气不同,这是不能否定的事实。只有佛讲清楚了:这是他前世的脾气等流下来。前世什么脾气今世也会有什么脾气;你们前世进过佛门,对释迦佛有好感,今世就来这儿了;如果你们前世信神,今世也会去信神;前辈子学气功,今世也会到气功班里去,这就叫等流。 成佛,是悲心智慧圆满,我们佛弟子今天饮了释迦佛的法乳,我们就从释迦佛身上等流到悲心和智慧。我们今天可不再是从前百分之百的凡夫俗子了,已经在变了,已经有释迦佛的悲心和智慧的成份了,所以叫如来悲智等流身。今天讲到这里。(回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修定的方法就是修止修观
·一切的成就都在定里,佛教导弟子修定的方法就是修止修观
·修禅定要断除心昏沉的过患,昏沉使我们处于无明状态
·修禅定要断除心掉举不定的过患,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气不能急于求成
·个性不合犹如猫狗同笼,不良的个性也是烦恼
·引导行善、提高修养,能改善人际关系,可惜几千年来收效甚小
·你们以欢喜心来听法,目的是要学好佛陀的智慧去解除众生的苦
佛教导弟子修定的方法就是修止修观
昏沉使我们处于无明状态
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气不能急于求成
能改善人际关系,可惜几千年来收效甚小
目的是要学好佛陀的智慧去解除众生的苦
断除掉举要修止,断除昏沉要修观
·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就要走上一条通向没有生老病死的彼岸之路
·昏沉和掉举使我们无法入定,断除掉举要修止,断除昏沉要修观
·佛弟子都应念佛、念法、念僧,都要以佛的话为准则
·一心不乱就是定,心一掉举就不是定,昏沉了就起不了正念,连极乐世
界也去不了,还谈得上成就吗?
·唸观世音菩萨名号不叫杂修,能念药师佛,临命终时会有八大菩萨引导
你到无量寿佛那里去
就要走上一条通向没有生老病死的彼岸之路
断除掉举要修止,断除昏沉要修观
都要以佛的话为准则
昏沉了就起不了正念,连极乐世界也去不了,还谈得上成就吗?
临命终时会有八大菩萨引导你到无量寿佛那里去
能修禅定不信邪见,就是个有希望的人
·执持名号是以一念止万念,所以用功的时候只能有一句佛号,不能有第
二个念头
·修止修观能使心不飘动而入定,能修禅定不信邪见,就是个有希望的人
·得止不修观,易掉入细昏沉,仍然落在无明里,外道修止不修观,所以
出不了三界,了不脱生死
·修止不修观,所以摆不平,佛教禅定必须止观并修,称止观双运
只能有一句佛号,不能有第二个念头
能修禅定不信邪见,就是个有希望的人
外道修止不修观,所以出不了三界,了不脱生死
佛教禅定必须止观并修,称止观双运
要修观,世人苦恼皆因恶法息不下去
·佛弟子要团结,闹斗争分裂就构成了“破和合僧”的无间罪
·干扰讲经法会,阻挠他人去听法,都是破转*轮无间罪
·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观空才能得自在
·修止要“息诸攀缘”,“离沉没”要修观,世人苦恼皆因恶法息不下去运
“破和合僧”的无间罪
都是破转*轮无间罪
世人苦恼皆因恶法息不下去
能悟佛之知见,才能解如来真实义
·在家学法障碍重,离家又放不下,只能不紧不松慢慢来
·修行人要把跟了生死无关的事放下,客气话少说几句,生活少关心一点
·菩萨十地中五地称难胜地,能胜昏沉掉举即难胜能胜
·般若是印度话,难以意译,有人把“禅”译成“冥想”,这就离谱了
·“般若”是佛陀的智慧,不同于世间人的有漏智慧
·无漏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的,能悟佛之知见,才能解如来真实义
只能不紧不松慢慢来
客气话少说几句,生活少关心一点
能胜昏沉掉举即难胜能胜
有人把“禅”译成“冥想”,这就离谱了
不同于世间人的有漏智慧
能悟佛之知见,才能解如来真实义
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
·学法要以懂为高,以不懂为高会促使末法时期越来越往下堕
·先记住灯笼,听多了就会知道灯笼是怎么做成的
·烦恼重了,作恶份量也重,现世造恶,现世就要受报
·要止恶就要持戒,“不但恶事不可做,恶念亦不许有”
·戒为无上菩提本,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
会促使末法时期越来越往下堕
烦恼重了,作恶份量也重,
现世造恶,现世就要受报
“不但恶事不可做,恶念亦不许有”
这就不是佛教的禅定
·有说修禅可以不持戒,这就不是佛教的禅定
·说“凭良心”,那是不切实际的话,因为良心无标准
·世俗人不持戒,杀盗YIN妄酒止不住。佛弟子不持戒,也会去喝“孔府酒”
·说持戒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那么造恶的人,心邪了定也就邪了
·干坏事的人也会说出理由来,蒙蔽是非的好话听不得
·不听佛话,不依法修,肯定会走错路,固执到底就没希望
因为良心无标准
佛弟子不持戒,也会去喝“孔府酒”
那么造恶的人,心邪了,定也就邪了
蒙蔽是非的好话听不得
肯定会走错路,固执到底就没希望
但三者不可分割
·未受戒的人学禅定,至少杀盗YIN妄酒这五件坏事不能做
·抽烟是无聊人干无聊事,出家人抽烟是破坏如来形象
·干坏事的人得了定,干起坏事来更厉害,所以下三恶道的果报很快就圆满
·有计划的犯罪,有预谋的忏悔,这个忏悔有啥用?
·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但三者不可分割
至少杀盗YIN妄酒这五件坏事不能做
出家人抽烟是破坏如来形象
所以下三恶道的果报很快就圆满
这个忏悔有啥用?
既不会干坏事,也容易出智慧
·定就是决定,度众生时犯偷盗,还会下三恶道
·持戒心不动摇就是定,明白善恶是非就是慧
·修定能断除贪瞋痴,无贪瞋痴妄念,既不会干坏事,也容易出智慧
·听经有了智慧,智慧里也必包含了戒与定
·戒定慧三学要学全,如搞片面,也只能或是戒圆满,或是定圆满,或是
慧圆满,而不是戒定慧圆满
·佛希望我们修行断烦恼,快快证果成道,可别把学佛当成了贴止痛膏
既不会干坏事,也容易出智慧
或是定圆满,或是慧圆满,而不是戒定慧圆满
可别把学佛当成了贴止痛膏
所以成了如来的悲智等流身
·在家修行障碍多,出家要在清净的僧团里,依戒依法修行
·出家人想还俗,在家人不想出家,僧宝就消灭了
·四众弟子是一家人,佛弟子是同一个身份
·不重视自己的身份,不随现有的身份去改变原有的一切,岂不成了老年
痴呆症
·学佛就是佛弟子的身份,所有身口意的表现都要符合佛弟子的表现,转变
得慢就叫钝根
·我们都变了,我们从释迦佛身上等流到悲心和智慧,所以成了如来的悲智
等流身
成就三德三慧体 三士圣众我顶礼
在家修行障碍多,出家要在
清净的僧团里,依戒依法修行
原有的一切,岂不成了老年痴呆症
转变得慢就叫钝根
和智慧,所以成了如来的悲智等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