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定学开导(20~29)
定学开导(20)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法上脱离了圆满,修行脱离了清净道, 提要: 法无高下,哪有什么低的法可以被你排除的 还有一些原因,说得不客气一点,我进佛门以后,除了我们大般若法流以外,听到的法都是没有步骤没有系统的。现在听法越来越困难了,可是你们在外边多少也学了一点,或者说看了很多书吧,我常听到你们来我这诉苦:不知道修行该往哪条路走。所以我们这个法流特别强调完全次第,“完全”,佛法一个也不能少,法无高下,哪有什么低的法可以被你排除的?!“完全”就是圆满,“次第”必须要按步骤走。 讲法要深浅兼须,但必须要有次第, 可是在佛门里讲法或者说培养人才,比社会上办学困难得多,因为来的人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你给初学的人讲,有些人听了就不耐烦,因为他已经懂了;你给层次高的人讲,初学的人听不懂,也很苦恼。只有浅的讲讲,深的讲讲,双方照顾一下。但是必须要有次第,必须是圆满的法。 法上脱离了圆满,修行脱离了清净道, 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佛教是没有宗派的。佛教传到中国来成立了宗派,分了宗派有优点,也有漏洞。如果逐渐脱离了清净道,逐渐脱离了法上的圆满,逐渐脱离了修行上的严肃态度、认真的精神,就会一代不如一代。 大乘不能演变成人天乘, 事实今天已经看到了,每个宗派都不像从前那样殊胜,法上都有点偏了,只强调所谓大乘精神,而不强调出离道的断烦恼,结果把大乘演变成人天乘,大乘的要求有这么低吗?越到后世众生烦恼越厉害,逐渐形成宗派与宗派之间互相排挤、诽谤、攻击,那是在修行吗?为什么现在仅仅是进入末法的初期,现象上已经成了末法的后期?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佛弟子都应该要关心、要研究。我们的研究是为了纠正错误、弥补漏洞。 要求太高,脱离实际, 话再说回来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们今天要求不要高,要求高了做起来难度比较大。我们对自己要求也不要太高,善知识在引导众生上也不能要求太高,不能脱离实际。 说一句要求不高的话,你们戒定慧三学总要学学好,这已经是最低要求了。但戒定慧不是靠你一句二句三句可以学好、修得起来的,也不是靠你一句半语能够达到彻底究竟。佛门里口说玄妙实非玄妙的风气,应该赶快改变,还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好好地学。 要戒定慧都成就,才是戒定慧的成就 而且戒定慧不能分开来,如果你持戒持得好,这是戒成就;你修定修得好,这是定成就;你听经听得多,还能广大地讲经说法,这是慧成就,但都不是戒定慧的圆满成就。佛陀整个的四十九年的教法被你分开来了,你怎么得到圆满的成就啊?要戒定慧都成就才是戒定慧的成就。为什么说戒定慧学好是最低要求?你戒定慧学好就能成就啊,释迦佛四十九教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 定学开导(21)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正法道场要按释迦佛教导去做, 提要: 道谛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 我们要成就解脱道,要成就无上佛道,这个方法都在四谛法的道谛里,可即使是今天讲修行的人,有几个在修三十七道品?你不修三十七道品,要求降低点,戒定慧总要修修好,因为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这叫善巧方便。所以你们想要修行要想学佛法,不要怕难,佛智慧极其圆满,再难也能使你修上去,因为有善巧方便。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可是无论怎么善巧方便,不能离开戒定慧,这是一个总纲。经书上有句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不勤修戒定慧,贪瞋痴是息灭不了的。如果你不相信佛的话,就不是佛弟子。如果你想自己搞一套,修来修去仍是一个“你”,而不是佛。我们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佛弟子,不能以原则作交易。 正法道场要按释迦佛教导去做, 我们弘扬正法培养人才的几个道场,不论是这儿崇教寺,或者开化的文殊院,或者太湖的法雨山佛学苑,或者岳阳的莲花寺,完全是依照释迦佛的教导去走。 来小住的感想很多,首先一个感想,现在像我们这样的很少见,如今天天都能听到佛法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了。我从前年初一讲到年三十,现在生病了有时要休息一下。即使我休息,还有别人讲。 还有个感想:这里要求太高管得太严。不严能出高徒吗?要求不高,你能成就吗?你们出家人来到这儿学法修行,居士来到这儿常住也算离家,作为善知识或者老师或者引导者,要负责任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只要求戒定慧学学好。要学好,就必须要求高一点,是指戒定慧的要求高一点。 末法时期修行,证初果是最低要求, 至于你学好了戒定慧,将来能够修到什么成就,要求也不高。如果要求高,你戒定慧修好,从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乃至佛乘,全都可以成就,路路通。假如要求不高呢?能海上师说,“即使现在末法时期喽,你不能即身成佛,那么证个阿罗汉果怎么样?证不了阿罗汉果,证个二果三果怎么样?二果三果也证不到,你初果总要拿一拿。”到我这个老师,又把要求降低了:你初果也拿不到,在初果的路上你总要走啊!得到人身是不容易的,不修行去追求名利,对不起过去世的善根啊。亿万家财、名望高能使你断烦恼证初果吗? 你们今天究竟在忙啥?是在忙证果,还是忙名利 你们来小住的同学,有的跟我学法多年,已经算老同学了,今天到底在忙啥?是在忙证果成道?还是忙名利?名利都在五欲里,财色名食睡,释迦佛说“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 不懂佛法什么都糊里糊涂, 有说:“我在人世间也可以修修菩萨道。”说得也对,菩萨是不离开众生的,可菩萨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谋利益,那么你是不是在走菩萨道?不懂佛法,自以为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什么都糊里糊涂的,即使懂了佛法,破不了迷,跳不出泥坑,你也白学了!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 今天跟你们讲的定学,其实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讲了,当时只讲了两天,菩提心网站都要登出来。那次只讲了两句话,还是前言,“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第二句,“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依法度众生,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我今天还是从第一句开始讲,因为那次只讲了很少的内容,这一次再进行一些补充,同时以前没有听到的同学,也给你们稍微提几句。 定学开导(22)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里,戒是为定打基础, 提要: 释迦太子当年逾城出家, “释迦如来”就是释迦佛,释迦太子当年厌离皇宫的五欲享受,看到众生的烦恼痛苦,以及种种不平等的现象,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解除众生的苦难,所以他逾城出家。想想很惭愧啊,今天的佛弟子根本用不着逾城出家,买张车票就出来了,却不肯来这儿天天学法,一点没有为佛门缺乏人才而着急。 不出离三界,苦是没完的, 为什么释迦佛要“教导弟子修习止观而入定”呢?释迦佛度众生,目的不是叫你烧香、拜佛、求保佑,这也不应该成为你们进佛门的目的,众生不了脱生死、不出离三界,苦是没完的。释迦佛自己能够彻底、究竟、圆满,当然希望他的弟子也能像他一样彻底、究竟、圆满,就看我们争气不争气。可千万不要成了败家子。 佛弟子要成为小狮子,要作狮子吼, 我从前跟年轻人讲心理课,常说这句话:伟大的理想要有伟大的个性来完成。希望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将来都要成为小狮子,要作狮子吼。 不讲经说法这叫度众生吗?不作狮子吼,外道会怕你吗?就因为几百年,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佛门竟然出现了不提倡讲经说法而且还说反话,搞得现在佛门里连听经几乎也听不到了,一步一步走向法灭的道路。所以还是这句老话,今后弘法广度众生,希望寄托在你们今天喜欢听法的年青人身上。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里,戒是为定打基础,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里,没有法你什么也没有。戒定慧,戒是给定打基础的;慧,我们要开发根本智也必须在定上去开发。所以戒定慧,定是个关键,一切修行的成就都在禅定里,没有禅定你是不可能成就。如果你说能成就,你是成就一个没有定的成就。没有定就是流转生死,因为流转就是动,动就是不定。你要脱离流转,你必须在定里。就连念佛求生净土,称为方便法门,还要讲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没有定你再方便也不顶事。 要了脱生死必须断尽烦恼, 要了脱生死只有断尽烦恼,粗烦恼不修禅定也能够去得掉,细烦恼没有禅定的功夫,你是去不掉的。禅定的“禅”有很多种解说,其中一种解说,“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你用各种方法断烦恼,可是细烦恼你没办法断掉,靠禅定就能断掉。禅定非但能断掉细烦恼,还能断掉众生的习气,乃至能断掉金刚习气,断了金刚习气你就成佛了。 定学开导(23)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提要: 众生流转生死从无明来,众生心房里一片 我们流转生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得通俗一点:人从哪里来啊?假如不学佛法就会回答:我是妈生的,那么妈又是哪里来的?妈的妈生的。妈的妈妈哪里来啊?信神的说:上帝创造人,那么谁创造了上帝呢?实际上我们做人或者做众生都是从无明来。 无明,照文字上讲:就是没有光明,也就是黑暗。即使现在太阳开得很好,你的心房里仍然一片黑暗,因为你没有智慧没有觉悟。虽然每个人佛性圆满,可是佛性的光辉被烦恼遮起来了。你不入定,难断细烦恼也难断无明!有人说某某人开悟了,他都没入定开什么悟啊!真是笑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我们都知道佛教有四句话很重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人说这很通俗,一看就懂。你们懂得的我不讲,你们不懂的我讲讲。修好这四句话你们就能成佛,所以别小看了这四句话。 诸恶莫作是修解脱道,众善奉行是修菩萨道 “诸恶莫作”,有人说“我从来不做坏事”,其实你坏事做得多了,仅仅你自己不知道。真正讲清楚,诸恶莫作就是叫你修解脱道,只有断尽烦恼才能做到一切恶事不做。“众善奉行”,你是真的在行善,还是想吃小亏占大便宜?行善不到水平你就不能成就菩萨。所以众善奉行就是叫大家修菩萨道。 自净其意是修佛道,人心一净化,社会多美好 “自净其意”,佛教对社会最根本的贡献,就是净化人心,人心一好什么都美好,人心一坏什么都麻烦,因为依报是根据正报转的。人心就是正报,你能够把人心净化得一点点尘垢都没有,这就是佛啊,所以自净其意是叫你自己修成佛道。 释迦佛一再讲,要依靠自己求解脱, 不要指望依靠佛,佛是靠不住的,如果佛靠得住,佛何必讲法?佛不是拿手来度你,佛是以法度众生。佛都靠不住,善知识靠得住吗?将来你登上金刚宝座成佛,不是我老师造好了金刚宝座把你抱上去,佛一再讲靠自己,所以要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么讲的。 没有定力,你烦恼能断得尽吗?你心动摇, 如何去自净其意?你光听法还不够,还要持戒修禅定。听法不修禅定那是闻慧,就算你能思考,那是思慧,还得要有修慧。修不是光修听法,还得修戒定慧啊。要证阿罗果,就要断尽烦恼,没有定力你烦恼断得尽吗?说得简单一点,你没有定力你连戒都持不好,因为你不是在定里而是在动摇里,戒持得不清净就是因为对持戒产生了动摇。你不修定你的心能定得下去吗?不修定你能够开发根本智吗? 没有定力,你修菩萨法也达不到波罗密, 所以解脱道也好菩萨道也好,全要修定才能成就。没有定你也达不到波罗蜜,因为你的心始终在摇摆中,一会儿发心一会退心,一会儿这么做一会儿不愿意这么做,一会儿想供养一会儿减个半,过一会儿又想下辈子再说。度众生遇到麻烦就说:我都气爆了,再也不度你了。 释迦佛六年苦行修禅定才获得了殊胜的静虑, 没有定力你也成不了佛,释迦佛雪山六年苦行到底在干什么?可不是在炒股票、搓麻将,他是在修禅定!“六年苦行,获胜静虑”,通过六年苦行才获得了殊胜的静虑。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是在禅定中成道的。释迦佛降伏魔王波旬魔兵魔将,也是用定力降伏的。所以不论是解脱道、菩萨道、佛道,你定不下来什么成就都没得。 你们来学禅定,我赞叹, 这一次你们这么发心来学禅定,我是非常高兴非常赞叹,希望你们快快成佛。说“傅老师要不要收钱?”社会上的培训班,收费高得不得了。我是个佛弟子,也有些毛泽东思想,所以在我这里吃饭不要钱、住宿不要钱、什么都不要钱。 那么傅老师你想要拿什么好处啊?我不说虚伪话,我是要向你们拿好处的,因为我不是傻瓜。我反对不劳而获,但是我也主张有劳必获。我要的好处不是金钱,你想凭金钱让我给你说法,那是办不到的,因为佛法是无价宝,不卖钱。出卖如来家当,不是如来的好弟子。今天我对你们只有一个希望,希望你们快快成佛,等到你成佛了,快快来度度我,这就是我要的报酬。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定学开导(24)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止是止动,观是纠正错误 提要: 断除沉掉不定过~过患皆由贪瞋痴来,贪瞋痴使你沉溺沉掉不定里。 息诸攀缘离沉没~众生执着贪瞋痴是否定错了地方,其实贪瞋痴本身就在不定中,是沉溺在痴里。 要以戒生定,没受戒但能 今天本来是我休息,因为昨天又有好几位新同学千里迢迢赶来崇教寺,我当然很欢喜,不跟大家见见面也实在不好意思。与其跟大家见见面,还不如跟大家说说法。 常有人问“修行怎么修?”修行你要有个路线,有个纲领。第一步要听法,听了法你才知道佛教怎么修行。修行首先要做到持戒不干坏事,如果你们还没有受戒,也要照戒的精神去实践,也就是首先要止恶。第二步必须要修禅定,要以戒生定,如果不以戒生的定,那是邪定,不是正定。你们还没有受戒的同学能不能学禅定?可以学,因为受戒要有因缘,你们只要按照戒律的要求,自己不做这些坏事就可以修禅定。作居士的要做到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居士五戒的要求。 戒定慧三学,定学是关键, 我们修禅定目的是要了生死要成佛,学了禅定你才能断尽烦恼,才能开发根本智,开发了根本智你才能达到佛的境界。由此可知,戒定慧三学,定学是关键,一切成就都在禅定里,能海上师说“一切成佛的功德都从禅定中出生。”禅定能使你出生成佛功德,当然禅定更能使你出生了生死到彼岸的功德,更能使你出生不下三恶道的功德。培福是增长福气,用什么方法增长福气最快,就是禅定。 佛教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儒教道教都以酒为乐, 昨天讲的第一句,“禅定是释迦佛教导弟子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众生怎么入定?很简单,心不动就入定了,那么怎么使自己不动而入定呢?方法就是修习止观。身不乱动这是个威仪,当然威仪幢相很重要,对自己来说,你能身定就容易心定,对于度众生,你威仪好,众生就发欢喜心。可是你身定心不定,不能了生死。说句风趣话,儒教也讲究身定,据说孔子威仪好,身体也不大乱动的,可是他心在动,被贪瞋痴所动,甚至动到喝酒,所以孔府酒出了名。修道教能升天,天上是静还是动啊?王母娘娘蟠桃会很热闹啊,动得厉害!所以儒家道教都不能出生死,因为他们心都在动。 止是止动,观是纠正错误 止就是止住你的动,观就是纠正你的错误,两个都要。不纠正动你不可能入定,不纠正错误你不可能开智慧,你在错误里咋开得出智慧来?世间上也一直在纠正错误,从相对的真理来说,纠正错误的时候,世间人认为没错误了,从绝对的真理来说,世间上是以错误的东西去纠正错误,也就是说他是以有漏洞的东西去弥补漏洞。 世间法有漏,佛法无漏,才能达到圆满 我说这句话,你们别吃惊,大家都承认社会是发展的,为什么发展?因为有漏洞,漏洞弥补了所以发展了。可是发展到今天没有停止啊,也就是说漏洞到今天还没有停止,那岂不是以有漏法去补有漏吗?世间法都有漏,只有佛法才无漏,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最根本的一个觉悟。如果世间上的法一切都圆满,我们何用学佛法?如果无漏,世间上一切也就不可能再发展了。 定学开导(25)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要入定,必须要断除昏沉 提要: 要入定,必须要断除昏沉与掉举, 经书上有两句话,“断除沉掉不定过”,“过”就是过失,也就是错误,有了过失后患无穷,所以又叫过患。这句话是说修禅定的人要想入定,就必须要断除沉掉的过患。沉就是昏沉,昏沉你们都有体会,还没有睡着前就是昏沉,人就是通过昏沉睡着的。等到一睡着了,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老人说“这个魂开始飘了”。 我们在生活中常犯种种错误, 掉是掉举,举就是心举起来了,掉就是不定,也就是动,所以掉举就是心举起来,一直在动。要入定,沉掉都要去掉。修禅定就是去掉沉掉,我们为什么不能入定?因为有昏沉和掉举。我们为什么在生活中犯了种种错误,造了种种恶业?也是因为我们心定不下去,一直在昏沉掉举。 修禅定要息诸攀缘,心不要像猴子那样, “息诸攀缘离沉没”,这是讲用功的方法,也是针对我们修禅定说的。两句话意思差不多,说两句话使我们明白得更详细。“攀缘”,心有攀缘,心像猴子那样,猴子喜攀树,攀了这根藤又去攀另一根藤,攀个不停。 有人活着动得厉害,还想死了去六道旅游 我们的心比猴子还厉害,前一秒钟跳到这边,后一秒钟又跳到那边去了。无始以来生生世世养成了这样一个牢固的习气,要不然我们怎么会六道轮转?说句风趣话,喜欢旅游的人,去过黄山又想去华山,去过华山又想去什么山,好比六道轮回。如果你一天到晚这么团团转,总也转不出六道轮回。 人的心也是这样,到处攀缘,就好比想到六道去旅游。今天到了人道,有人还想到天上去玩玩;有人认为做小鸟挺好,他下一世想做小鸟飞飞;夫妻恩爱放不下,下一辈子想做鸳鸯,投入畜生道;有人还想做宠物小狗。所以下三恶道是自己去的,饿鬼道、地狱道还不是如此? 做人做得团团转,就是在人世间培养轮回的习气 我常说笑话,笑一笑十年少,我没笑的时候也会找些笑话笑笑,那么你们就当笑话听吧!有一次在厦门,我要小便,厕所在楼下,经过二楼,二楼是个大厅,那天是星期天,很多年轻人在厅里学走路。你们可能很奇怪,这么大的年纪还学走路啊?真的在学走路,在学进两步,退一步,团团转。怪不得有六道轮回,他们转来转去,就是在学生死流转,可见轮回的习气,就是我们在人世间培养起来的。 曲解佛法会形成误导,说要了缘的人大都在攀缘。 “息诸攀缘”,身子经常要在定中,心更要在定中,各种的攀缘都要息下去,“息”就是停息。可惜的是多少年以来,由于佛门不重视法,逐渐逐渐对佛法有所曲解,形成了对后来的年轻人的误导。虽然他不是故意给你误导,这种话传开去了就形成了误导。这种话多得很,如果要收集收集、研究研究、评论评论,那得花很多时间。 比如你们常听到,“修行要了缘”,其实是要息攀缘。不懂佛法你了得了吗?那些说了缘的人反而攀缘特别起劲,现在特别攀的缘就是地位要高、红包包要多。了缘是要了世俗烦恼的缘,不能了菩提心的缘。 定学开导(26)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修菩萨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缘, 提要: 由于我不了菩提心的缘,为众生说法,反被人骂 那些大讲了缘的人可能对我很有看法,“老师是老修行,修到现在还不肯了缘,整天为讲法而到处奔波。”七十年代初期,我第一次到温州,讲了四天法。一回到上海,有人就写信骂我,“你真糊涂,东讲法西讲法,还不好好关起门来修。”这时代讲法反被人骂。 “佛道无上誓愿成”, 如果我错了我应该纠正,没错我就不想改变。我的观点:菩提心的缘不能了,成了佛还得度众生。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无上誓愿成”后面仍然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大乘岂能把众生关在门外, 度众生靠法,法的缘可不能了。现在流行一句话,“关起门来修”,我倒要问问“大乘佛教把门关起来,关在里边的是谁?”“是我啊!”“关在外面的是谁?”“是众生啊!”大乘能离开众生吗?这是口说大乘实非大乘,仅仅是挂上“修”的牌子拼命地吹。 要学学地藏菩萨的精神,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当年我也受这话影响,慢慢的我菩提心逐渐在退了。有一年去见隆莲法师,我跟隆莲法师说:“我每天早晨醒来很苦恼啊,因为我年纪一年一年大起来了,我应该了生死了,应该关起门来修啦!”隆莲法师说:“你今年多大啦?”我说:“我六十六岁啦!”隆莲法师朝我笑笑:“我今年八十六了还在讲法,你是不是不准备讲课了?你就是到深山老林去修,也最多证个罗汉果。”这话就像一记耳光把我打醒了,这是在严厉地训斥我退了菩提心。菩提心是念念为众生,唯独没有自己,让众生先成佛,这就是菩提心,要学学地藏菩萨的精神,度尽众生方证菩提。 出了家去求荣华富贵,攀世俗缘, 世俗的缘,所谓名利、享受、荣华富贵、子孙满堂,这种缘世间多得不得了。特别是出家同学不能攀世俗缘,出了家再攀世俗缘就不是释迦佛的好弟子。居士也要跟出家人学习,婚丧喜事尽量少去。亲戚朋友可以有,结个菩提心缘。不要忙一会儿东家请去吃喜酒,一会儿西家请去祝孩子满月,一会儿又被那个人请去祝老太太高寿,一会儿这家老奶奶死了,这种红白应酬,也够你忙的啦。 世俗缘充满贪瞋痴,贪瞋痴后面就是种种痛苦 还有一种缘,我看不是好事情,对这种事我一律拒绝。我年轻时学生很多,我没有朋友,来我家看我的都是学生。这一天来个年轻人,头梳得光光的,衣服非常端正,说话嗯嗯啊啊的。后来我才明白,因为他妈说他年纪大了,所以托我给他介绍个对象。我不干,凡事都要负责任,我不能保证你婚后幸福,如果你饱受结婚的痛苦,我背因果啊,我是佛弟子,可不能害人!所以劝劝你们尤其是老太太,对这种事别太起劲了!年轻人也别再说这种话,“你什么时候请我吃糖啊?要不要我给你介绍啊?”你又不做媒婆,这种缘就了了吧!所以息诸攀缘是说不要攀世俗的缘,世俗里充满了贪瞋痴,贪瞋痴迷惑的后面,就是种种的痛苦。 修菩萨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缘, 假如修菩萨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缘,那当然可以,可是如果你不懂佛法,你怎么修菩萨法呢?真是笑话!不懂佛法能称菩萨吗?你既然修菩萨法,你一定要懂得佛法,你照佛法的要求去度众生,那就不会错,一切都要以佛法为准则。 定学开导(27)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 提要: 沉溺在五欲里醒不过来的人,心是定不下去的 “离沉没”,“沉”好比掉在苦海里的人,一点点沉下去,没了顶就完了。所以沉的时候已经很危险了,如果你不猛然醒悟,回头是岸,总有一天会没顶的。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在世俗生活里,心一直沉溺在五欲里醒不过来。 从前有些姑娘找瞎子算命,老年人就会劝劝她:“你心定吧,对方条件挺好的!”沉溺在情爱里的人,心能定得下去吗?就算你结了婚,心更加定不下去,最怕一件事情:老公外面有女人。现在女人首先学会的一条,就是怎么管住老公。生了孩子一天到晚抱着孩子哄:“喔,喔!瞌睡睡瞌睡睡”,喂奶、洗尿布、夫妻吵架闹离婚,离了婚再到婚姻介绍所,老年人还有老年婚姻介绍所,能定得下去吗?临死心还不定嘞!一面流眼泪一面哭:“我十八岁进你家门,一辈子没享过福啊!”(众笑)这就是众生相。 《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 由于不定,我们这一辈子不知造了多少恶业,《地藏经》里说:“是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善业做的少,恶业做得多,赔本了! 佛门要寂静,愚者作愚事, 有些人进了佛门还赔本,因为他被某些不好的风气影响了,尤其是不想听法。结果事情全做错,错了就要背罪过,进了佛门两分功德八分罪过,那不是赔本?比如把锡箔黄纸烧给菩萨。现在还流行在庙里放鞭炮,搞得修行人无法修行。我是身有体会,我正在讲经,忽然来几个烧香的,“噼哩啪啦”一阵鞭炮,我还能讲吗?只好停下来。看看没声音了,讲了两三句,“噼哩啪啦”又放了,这是破转*轮,罪过啊。人家正在修禅定,“啪”被你一惊,患了心脏病咋办?都是不懂佛法的人在乱搞了,还自以为有功德,这叫“不以为罪谓功德”,不知道所做的事是罪过,硬说这样做有功德,这就是愚。 愚痴众生进了佛门还不肯消除愚痴,所以观世音菩萨要掉眼泪。有一天有人问观世音菩萨:“大士为何倒坐啊?”观世音菩萨说:“苦海无边,只因众生不肯回头。”这是我听来的话,但是道理是对的,众生不肯回头,菩萨要掉眼泪啊。 有贪瞋痴的人攀缘在名利, 不定就会产生种种过失,不仅是在禅定中,生活里的过失也是从不定来的。为什么会不定?因为你在贪瞋痴里。众生的起心动念无非是为了贪、为了瞋和痴。世人忙忙碌碌,当然他为社会作贡献也有功德,但是没有利益的事情他肯干吗?赔本的公司他肯开吗?即使他有所贡献,说到底他本人还是攀缘在名和利上。 你们今天学菩萨法了,我领个头,开个赔本公司。修菩萨法的人要为众生作供献,要有无产阶级思想。我赔到今天还没赔光。众生都有佛性,众生的心都是善良的,现在来跟我合伙一起赔本的不是一个两个啊,我们这儿吃饭不要钱,办学不要钱,什么都不要钱,因为主张赔本。 说个故事,有一个学生来问我:“老师,我的伙计不听我的话,公司就难办。”我说:“伙计应该听你话,因为你是领导。如果这个伙计他是信佛的,你要尊重他的宗教信仰。”我想可能是因为信佛的不说假话,可是不说假话赚不到大钱,所以我就特别提醒她:“如果他是信佛教的,你要尊重他的宗教信仰。”她说:“那赚不到钱咋办?”我说:“赚不到就赚不到,赔本就赔了。”“赔光了咋办?”“赔光了到我这儿来。”(众笑)真的到我这儿来,吃饭穿衣睡觉全都无忧无虑,还不会叫你下岗,那多好啊! 定学开导(2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要远离贪 之心才能息诸攀缘, 提要: 过患都由贪瞋痴来。不劳而获,使人 “过患都由贪瞋痴来”,你一起贪心就有过患。什么叫贪?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贪得最卑鄙的就是不劳而获。举个常见的事情,搓麻将赌博是最卑鄙的,因为他不通过劳动,希望别人口袋里的钱到自己口袋里来。我们修菩萨法的相反,要自苦他安乐。搓麻将的人是你苦我就高兴,我要赢必须让你输,搞得人家家破人亡,你说卑鄙不卑鄙? 佛法救了起瞋心的人,也救了想自杀的人 瞋呢,一动瞋恨心你的心还定得下去吗?老是在想,我怎么把他害死,我怎么把他搞垮。有人还恨自己呢!恨自己的人心也定不下去,一天到晚在想:我怎么自杀。我头一次到深圳时,有两个学生很富有,她们告诉我:“是老师救了我们,老师没来之前,我俩就在研究怎么样自杀可以少一点痛苦。” 要远离贪瞋之心才能息诸攀缘, 由此你们可以明白怎么样获得心定,就是要去掉对贪瞋的攀缘。掉举、攀缘都从贪瞋来。你强压是没有用的,比如一块石头压草,草还会从石缝里钻出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所以修禅定要入定,你必须要离开贪瞋之心。远离贪瞋之心才能息诸攀缘,才能避免由于贪瞋之心而使你造种种恶业。 愚痴的人必然沉没,所以沉没就是愚痴 沉没非常可怕,贪心、瞋心、愚痴心,哪种心最可怕?贪心使你贪得无厌,瞋心来得猛烈,还是以愚痴心最可怕。愚痴心时间长,因为他昏昏沉沉,醒不过来。愚痴的人必然沉没,所以沉没就是愚痴。 愚者无智慧,愚者昏沉,愚者不明, 你们都反对愚痴吧。有人说老实人好,也不一定,社会上女孩子既要男朋友老实,又不喜欢老实,你说矛盾不矛盾?如果老实人像傻瓜木头一样,那就是愚蠢的别名。虽然不老实的人尽闯祸,老实人不干坏事,可是老实人能干大事情吗?老实人另一面也不老实,他也有痴头怪脑的时候,越老实,痴头怪脑越厉害,就是因为愚啊。愚了才会痴,愚就是没有智慧,问题看不清楚,什么都稀里糊涂不明白。愚的人常表现在什么话都不听,或者什么话都听,这就是愚者不可能成就的原因。 在生死长夜里做老众生,就因为愚痴。 为什么我们流转生死这么长久,就是因为愚痴。从无始以来流转到今天,成了老众生了,做众生做得老资格啦,越老烦恼业障越重。学愚的人佛法听不进,好比马路上卖油条的,油条冷了没人要,把油条再丢进油锅里滚一滚,滚出来是热的,可是颜色不对,又没人买。再丢进去滚一滚,滚到后来谁都不要,上海人称为“老油条”,一碰就断,这种人没得用。 定学开导(2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众生执着贪瞋,也可说定错了地方, 提要: 佛是批判愚,佛教导我们要用智慧去消除愚, 佛希望我们要结束生死流转,要结束生死流转就必须要断掉愚痴。佛讲得很清楚,因为众生愚痴所以有生死流转。佛是批判愚,佛是叫我们用智慧去消除愚,智慧好比光明,愚痴好比黑暗,光明才能去除黑暗,愚痴只有智慧才能消除。 不知道哪个年代起,中国的佛门出现了一股风,大家都学愚,这非但不符合释迦佛的希望,简直在跟释迦佛的教导对着干。学了愚你还能跳出生死轮回吗?所以愚是学不得的。 贪心瞋心还容易发觉,掉在痴里就醒不过来, 贪心容易查出来,瞋心也容易明白,掉在痴就醒不过来。痴就是愚啊!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乃至于人际关系、亲戚感情,有几个醒过来?有些人说:“我是知道啊,可是没办法啊。”知道了没办法仍然等于不知道,知道了没办法,你又不学佛法,你就是一个没办法的人,那就完了! 愚到矛盾百出就成了笑话, 说句笑话,有个人总怕自己没睡着,常问:“我睡着了吗?”(众笑)你说话还睡得着吗?愚到这个程度就成了笑话。好比有人来问:“老师我知道不好,你看我这样做可以吗?”(众笑)其实他这句话指的是感情问题,你的感情有问题了,懂吗?这种感情出问题的愚人遍布人世间啊。 众生执着贪瞋,也可说定错了地方, “众生执著贪瞋,是否定错了地方?”看样子众生一直在贪瞋里,对贪瞋不动不摇,那是定错了地方了。定应该要定在觉悟里啊,你怎么总是在烦恼里一动也不动,不肯觉悟、不肯回头、不肯转变,好像定住了一样。当然初步这么理解也可以,可是应该要讲清楚,这个话有不够的地方,因为“贪瞋本身就在不定中,是沉溺在痴里”,贪心跟瞋心起来的时候,你本身就在不定里,所以不能叫作众生定在贪瞋里。众生是沉溺在贪瞋里,沉溺就是痴。 有时候我们讲贪,贪跟爱连在一起讲的,当你爱的时候必定会去贪,你贪的时候必然会沉溺在贪里拔不出来。其实你看看对方有接你的情吗?当他讨厌你时,你也够苦了,这就叫痴。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学愚,千万不要痴。老话叫“痴子”,痴子就是疯子,现在名字叫精神病患者。我不是骂人,国际上的心理学家说过“人类70%以上是精神病患者”,用我们佛法来说,100%的众生全是愚痴颠倒、痴头怪脑的。(众笑)今天我还得遵守时间,要听下去的,请你们留下来,你们走了就听不到了。(回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任何宗派都会一代不如一代
·法无高下,哪有什么低的法可以被你排除的
·讲法要深浅兼须,但必须要有次第,必须是圆满的法
·法上脱离了圆满,修行脱离了清净道,任何宗派都会一代不如一代
·大乘不能演变成人天乘,末法初期不能演变成末法后期
·要求太高,脱离实际,把戒定慧学好修好是最低要求
·要戒定慧都成就,才是戒定慧的成就
必须是圆满的法
任何宗派都会一代不如一代
末法初期不能演变成末法后期
把戒定慧学好修好是最低要求
培养佛门龙象,要从严要求
·道谛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佛法不难,修好戒定慧就能成就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自己搞一套,就不是佛弟子
·正法道场要按释迦佛教导去做,培养佛门龙象,要从严要求
·末法时期修行,证初果是最低要求,在我这儿,至少要走在证初果的路上
·你们今天究竟在忙啥?是在忙证果,还是忙名利
·不懂佛法什么都糊里糊涂,懂了佛法,跳不出泥坑,你也白学了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
佛法不难,修好戒定慧就能成就
自己搞一套,就不是佛弟子
培养佛门龙象,要从严要求
在我这儿,至少要走在证初果的路上
懂了佛法,跳不出泥坑,你也白学了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依法度众生,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
不入定难断细烦恼,难破无明
诸恶莫作~解脱道
众善奉行~菩萨道
自净其意~佛道
是诸佛教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
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
慧是从定开发的,所以定是个关键
·释迦太子当年逾城出家,如今佛弟子却一点不为佛门缺乏人才而着急
·不出离三界,苦是没完的,释迦佛不希望佛弟子成为败家子
·佛弟子要成为小狮子,要作狮子吼,希望寄托在你们今天喜欢听法的年轻
人身上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里,戒是为定打基础,慧是从定开发的,所以定是个关键
·要了脱生死必须断尽烦恼,禅能断细烦恼,能断金刚习气
如今佛弟子却一点不为佛门缺乏人才而着急
释迦佛不希望佛弟子成为败家子
希望寄托在你们今天喜欢听法的年轻人身上
慧是从定开发的,所以定是个关键
禅能断细烦恼,能断金刚习气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众生流转生死从无明来,众生心房里一片愚痴黑暗,因为他没有智慧,没
有觉悟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是修解脱道,众善奉行是修菩萨道
·自净其意是修佛道,人心一净化,社会多美好
·释迦佛一再讲,要依靠自己求解脱,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样讲的
·没有定力,你烦恼能断得尽吗?你心动摇,戒能持得好吗?不修定能开发
根本智吗?
·没有定力,你修菩萨法也达不到波罗密,因为你发了心还会退心,遇到麻
烦气爆了,也不度众生了
·释迦佛六年苦行修禅定才获得了殊胜的静虑,他在菩提树下是在禅定中降
魔成道的
·你们来学禅定,我赞叹,吃住不要钱,只希望你快快成佛
愚痴黑暗,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觉悟
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样讲的
戒能持得好吗?不修定能开发根本智吗?
因为你发了心还会退心,遇到麻烦气爆了,也不度众生了
他在菩提树下是在禅定中降魔成道的
吃住不要钱,只希望你快快成佛
·要以戒生定,没受戒但能按戒的要求去做,也能学修禅定
·戒定慧三学,定学是关键,一切成佛功德都从禅定中出生
·佛教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儒教道教都以酒为乐,心被贪瞋痴所动,所
以无法出离生死
·止是止动,观是纠正错误
·世间法有漏,佛法无漏,才能达到圆满
按戒的要求去做,也能学修禅定
一切成佛功德都从禅定中出生
心被贪瞋痴所动,所以无法出离生死
与掉举,身心不定的过患
·要入定,必须要断除昏沉与掉举,身心不定的过患
·我们在生活中常犯种种错误,也是因为心定不下去,一直在昏沉掉举
·修禅定要息诸攀缘,心不要像猴子那样,对外缘攀个不停
·有人活着动得厉害,还想死了去六道旅游
·做人做得团团转,就是在人世间培养轮回的习气
·曲解佛法会形成误导,说要了缘的人大都在攀缘。要了世俗烦恼的缘,不
能了菩提心的缘
身心不定的过患
也是因为心定不下去,一直在昏沉掉举
对外缘攀个不停
要了世俗烦恼的缘,不能了菩提心的缘
一切都要以佛法为准则
·由于我不了菩提心的缘,为众生说法,反被人骂
·“佛道无上誓愿成”,后仍应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大乘岂能把众生关在门外,别挂上“修”的牌子拼命地吹
·要学学地藏菩萨的精神,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出了家去求荣华富贵,攀世俗缘,就不是释迦佛的好弟子,在家居士也应
该远离名利享受
·世俗缘充满贪瞋痴,贪瞋痴后面就是种种痛苦
·修菩萨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缘,一切都要以佛法为准则
后仍应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别挂上“修”的牌子拼命地吹
就不是释迦佛的好弟子,在家居士也应该远离名利享受
一切都要以佛法为准则
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
·沉溺在五欲里醒不过来的人,心是定不下去的
·《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
·佛门要寂静,愚者作愚事,实是“不以为罪谓功德”
·有贪瞋痴的人攀缘在名利,有无产阶级思想才肯尽我所有作供献
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
实是“不以为罪谓功德”
有无产阶级思想才肯尽我所有作供献
愚痴的人必然沉没,所以沉没就是愚痴
·过患都由贪瞋痴来。不劳而获,使人家破人亡都是卑鄙,菩萨应自苦他安乐
·佛法救了起瞋心的人,也救了想自杀的人
·要远离贪瞋之心才能息诸攀缘,才能避免种种恶业
·愚痴的人必然沉没,所以沉没就是愚痴
·愚者无智慧,愚者昏沉,愚者不明,愚者必痴,这就是愚者不可能成就的
原因
·在生死长夜里做老众生,就因为愚痴。执着愚的人,好比“老油条”,佛
法听不进,一碰就断
家破人亡都是卑鄙,菩萨应自苦他安乐
才能避免种种恶业
愚者必痴,这就是愚者不可能成就的原因
执着愚的人,好比“老油条”,佛法听不进,一碰就断
其实贪瞋本身就在不定里,实是沉溺在痴里
·佛是批判愚,佛教导我们要用智慧去消除愚,提倡学愚还能跳出生死轮
回吗?
·贪心瞋心还容易发觉,掉在痴里就醒不过来,有人没办法又不肯学佛法,
那你就是一个没办法的人
·愚到矛盾百出就成了笑话,愚在感情上的人,遍布人世间
·众生执着贪瞋,也可说定错了地方,其实贪瞋本身就在不定里,实是沉溺
在痴里
提倡学愚还能跳出生死轮回吗?
有人没办法又不肯学佛法,那你就是一个没办法的人
愚在感情上的人,遍布人世间
其实贪瞋本身就在不定里,实是沉溺在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