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定学开导(1~9)
定学开导(1)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学佛实际上是学佛的法, 提要: 学佛实际上是学佛的法,惰性上加上邪见, 我们今天开讲定学。定学是戒、定、慧三学之一。我们都是学佛的人,将来都要成佛。学佛实际上是学法,成佛一定要依照法的教导去成,度众生也是以法去度众生。我们学佛、学法、度众生都不能离开圆满,不圆满就叫片面,末法时期为什么修行成就极其困难,证果的人极为稀少?因为众生烦恼重、我执重,他不喜欢圆满,只喜欢简单、方便。由于众生的惰性加上种种的邪见,硬把简单方便说成圆满,这就是末法时期的众生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 魔王波旬进入法里,破坏了佛法的圆满, 为什么会出现末法?因为佛涅槃以后,魔王波旬进入法里,化现比丘相,破坏佛法。戒也不让你圆满,定也不让你圆满,慧也不让你圆满,整个戒定慧也不让你圆满,师徒关系也不让你圆满,什么都不让你圆满,还把他们的知见加到佛法的知见里去,进行演变。说它没有佛法嘛也有一点,说是正法嘛又不大像,说是邪法嘛,他又附在佛法上,这就叫“附佛外道”——是附在佛门里边的外道。因为喜欢五欲,所以就靠拢了魔道,魔就特别提倡五欲享受,物以类聚嘛。所以修行人如果贪五欲,肯定会得魔加持,因为跟魔相应。 佛弟子跟魔道外道亲近握手,成了大杂烩,是给自己设置了修行障碍 修行就是修一个观念转变,众生的观念都是颠倒的,把颠倒的再颠倒过来,就是修行。觉悟要从正中求,而不能从颠倒中求,颠倒的知见是倒见,不可能出觉悟的。外道也称自己觉悟了,他觉悟的是外道知见,而不是佛之知见。说起来这么复杂,修起来很简单,你只要完全照佛的教导去做,你就不会走错路。众生在修行路上种种的障碍、证果成道非常困难,这是众生自己搞出来的,因为他不肯改正自己的颠倒,他要跟魔道外道握手亲近,他认为这样也好,那样也好,大杂烩更好,这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 乱七八糟的大杂烩修行人,在佛门里是不可能成就的 大杂烩就是乱七八糟什么都有。从前听说有个大气功师,他拜的师父可多了,这种功法、那种功法,有的还会讲宇宙语。什么叫宇宙语?就是乱七八糟由你讲,反正谁也听不懂。还会看三世因果、五世因果,乃至看到八世因果。有人也想学,我就告诉他:你耳朵凑过来,我教你,几秒钟就学会了:你胡说八道就是了。因为这种事没办法证明,都是吹出来的。 前几年碰到一个老修行,他跟我提过,他很想看看《安士全书》。我对这本书名字很熟,后来偶然在仓库里翻到了。一翻,有皇帝的话、道教的话、儒教的话、做什么事情有多少功德……这就是大杂烩。你们要知道什么叫大杂烩,可以去看看《安士全书》。(笑声)这样子修行还有什么希望?路子走错了,你能到目的地吗? 自己的畏难心理和把佛法架空,造成了末法众生的钝根 有些人听到圆满的佛法就害怕:佛法很广很深,像我这样的钝根学得会吗?你学都没学怎么知道你学不会?说“我听过,听不懂啊”。你到我这儿来听,就听得懂。例如“如是我闻”,意思是我听到佛这么说过,这不就懂了吗?可是有人偏要把“如”字说成“法尔如是”,“如如不动”,本来四个字不懂,又增加了几个不懂。想表示自己法说得高,却使听的人听不懂。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样也太随便了。所以把佛法架空,把修行架空,是人自己搞出来的。 定学开导(2)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末法众生修行,证果成道稀有难得,是因为 提要: 贪简单方便,哪会有稳当? 慢慢就产生投机取巧的思想,又想简单又想方便又想圆满,何乐而不为呢?其实简单方便,哪会有稳当?无论从辩证法,从哲学逻辑都讲不通嘛。譬如自行车两个轮子,小汽车四个轮子,哪个稳当?翻车的都是两个轮子,很少看到小汽车翻车。两个轮子去跟四个轮子撞,是自行车翻车还是小汽车翻车?十轮大卡车,装货好几吨,照样稳稳当当,你两个轮子装一吨的货,轮子都压瘪了。懒汉总说懒汉话,果子总是从勤劳的手里摘下来的,懒惰的人都把希望寄托给天老爷。 末法众生修行,证果成道稀有难得, 弄到后来即使有许多人在学佛法,由于先入为主,再加上众生的习气,不要圆满要片面。片面不太好听,干脆就把片面说成圆满。到后来戒定慧也不圆满了,学戒的人不学定,听法的人学慧不持戒,修禅定的人既不要戒也不要慧,这就是中国佛教的特点。比如有人想学禅定,学律的法师就说:你想学禅定啊?我介绍你到傅老师那里去学去。禅宗不主张念经。会讲经说法的人,谁知道他持没持戒,有没有修禅定?可是这些修行人个个自称圆满。 要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才能证得法身 正确的解说,学戒不学定慧,是戒成就,不是戒定慧的圆满;你光修定不持戒,是邪定,如果持戒又修禅定,也只是戒定成就;你很会讲经说法,不修禅定也不持戒,你只是慧成就,而不是戒定慧圆满。即使你戒定慧具足,你还要经过修持,得到解脱。如果你得不到解脱,你生死了不脱,不能到彼岸,更不能证法身。法身有五种成分,叫五分法身,全要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然后得到解脱成就,你这条路亲自走过来了,对这条路上的形形色色你明明白白,富有经验,这叫解脱知见成就。这五个都圆满了,你才能证到法身。 在佛门宣扬“定命论”是邪见,不是法不起作用,而是人不起作用 佛说过末法时期,修行人证果成道稀有难得,这不是命中注定,没得办法了。有人宣扬“定命论”,那是邪见。不是末法时期的法不起作用了,而是人不起作用了。佛陀涅槃以后,魔王波旬进入了法里,只要他朝你哈口气,你就迷掉了。好比从前我听说,男的碰到狐狸精了,男的就迷掉了。 没有正法,没有智慧,你抗拒得了魔吗 你没有法、没有智慧,你抗拒得了魔吗?最近有人来求我,说他身上有鬼,我告诉他:“我不会抓鬼,因为我是佛弟子,不是张天师的弟子,你走错门路了。”那么我怎么见不到鬼?因为我懂法呀,有法才有护法神,没有法,护法神没工作做,全跑光了。所以戒定慧要圆满,戒定慧就是法,不管你是修什么宗,你一定要持戒修禅定,所以释迦佛教导弟子“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至于你不听、不受教,那佛也没有办法。佛不是万能的,谁不听佛的话,佛法就在他身上消灭了,不是法不起作用,是这个人不起作用。 定学开导(3)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不是“以定为友、以慧为主” 提要: 没有两个佛教,不要把释迦佛的家风改变了 在家弟子不能受人供养,要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出家弟子不准在社会上工作,那么到底干啥呀?说“修庙塑像”,那是居士的事情,出家是内护,居士是外护,应该是居士把庙修好了,把佛像塑好了,请出家人住到庙里去修行。现在据说还有给鬼洗澡的,那也不是出家人的事情,那到底干啥?要么修禅定,要么诵经,就这两件事情。诵也包括听法,思惟、讨论,据说他们原始佛教国家的出家人清早出来托钵,看看钵里的饮食足够一天吃了,你再给他,他也不要了,因为托钵制度规定不能把食物保留到明天。他就回去念经修定,修完定又念经,互相调剂。所以咱们去的出家人看他们怎么这么空了?光是坐禅念经。他们看中国的出家人怎么这么忙了?大和尚忙接送客人、忙坐飞机出国、忙升座、忙开光,小和尚也忙,吹起来敲起来,忙超度死人,佛教变成两个佛教。我们是释迦佛的弟子,应该保留释迦佛的家风,别把释迦佛的家风改变了。释迦佛的教导,你能改吗? 我只弘扬释迦佛的法。要让佛教兴起来,必须按释迦佛的教义来整顿佛教 原本佛教就是无宗无派,佛教传到中国来,是中国人成立的宗派。可是一代一代相传形成了习惯,你说无宗无派他反而觉得奇怪,甚至会认为既不是这个宗又不是那个派,肯定是外道。把释迦佛的无宗无派说成外道,真使人哭笑不得。所以能海上师说:“一定要问我们是什么宗派,也只能说我们是大般若宗。”其实大般若宗就是无宗无派。我有时说佛弟子应该只有一个宗:释迦宗。全都应该弘扬释迦佛的法,修释迦佛的法,一切照释迦佛的教导去做。当然我这是打比方,千万不要以为我创立一个宗,叫释迦宗。我意思就是说我是释迦佛的弟子,我只弘扬释迦佛的法,而不是弘扬某一个宗派的法。佛弟子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佛教兴起来。连社会上的领导都说,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应该照释迦佛教义来整顿。哪能由你自搞一套。 不是“以定为友、以慧为主”,应该是“以戒为师、由定发慧” 释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学、定学、慧学,戒定慧要圆满。戒定慧都是法,法里有戒定慧,千万不能分开来。海外有人主张“以戒为师、以定为友、以慧为主。”“以戒为师”是佛亲口所说,至于后面两句,好像禅定只能当朋友,慧可以做主人,这个说法不太恰当吧?你要问我怎么说?我只能照佛的说法,以戒生定、由定发慧。别把佛的话改变了!“由定发慧”。好比儿子由妈生出来,假如人家问你,你是谁生的啊?“我是朋友生的”,笑话不笑话了?他之所以这么讲,可能是由于佛弟子长期以来不懂禅定不修禅定的缘故。禅定是每个法门都要学的,这是共同道。可是中国佛门一般人只知道禅宗,不知道禅定。禅宗跟禅定虽然同是禅,可禅宗是一心禅,俗话称祖师禅,禅定是次第禅,是如来讲的经典里的戒定慧三学的定学,人们称为如来禅,又称止观法门。 人们竟然会喊出一个没姓没名的佛来 讲到如来,插曲又多了,有人说大雄宝殿里供的是如来佛。如来就是佛,没有一尊佛叫如来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如果出现一个出现又没有姓又没有名的称呼,岂不笑话?“如来佛”这种称呼竟然很普遍啊!大殿里的佛是叫释迦牟尼佛,可别连你爸爸的名字都忘掉了。 外道竟然教“如来功”,说“无所从来”竟有所去 从前上海气功协会的秘书长也是信佛的,他给我讲一个笑话:有一次东北来了一个气功师,要气功协会批准他开班。问他教什么功,他说:“我教如来功。”如来还有功?这个秘书长就问他,“什么叫如来?”他不知道,“你不知道,怎么教如来功?” 从前我在四川讲法,有个比丘尼刚刚出家不久,佛学院不让她进去听法,因为她是女众。她只好在窗口听,越听越喜欢。后来我回到上海,她就打电话给我,“老师,我想再到宁波去一次,希望你派两个女同学陪我走一趟。”我说:“她们都有工作的,你上一次去过宁波了,还要去干什么?”她说“我要去求忏悔。因为我上一次去,这位师父问我是哪里来?我开口就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师父拍桌子训我:‘你这狂徒,你成如来了?’”(笑声)因为《金刚经》里有这句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一出家就口说大话!那么我说:“你就写封信去忏悔忏悔就可以了。” 定学开导(4)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禅”亦称“静虑”,止住妄念靠静, 提要: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 “禅”很难翻译,也就直接称“禅”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禅”是印度话,翻译成汉文叫静虑。其实“禅”很难翻译,禅的含义太广了,要知道禅有多少含义,可以看看《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一般人一听到禅就以为是打坐,哪能这么解说!现在外国有人翻译成“冥思、冥想”那更离谱了。冥是黑暗,坐禅难道是在黑洞洞里想啊?所以翻译不好干脆别翻译了,就直接称“禅”。 禅能断烦恼,故称“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 翻译成静虑还可以,可是静虑不能代表禅的所有的含义。比如有一种含义: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戒也能断烦恼,慧也能断烦恼,可是光靠这两个,你烦恼很难断尽,余下来的烦恼就必须要靠禅的定力去断,所以叫“烦恼未断能断”。对你还没有能力断的烦恼,也使你有能力去断掉,“是名禅”这就是禅。 “禅”亦称“静虑”,止住妄念靠静,排除错误靠虑,虑即观 假如照“静虑”来解说呢?静,脑子静一静,别胡思乱想,这就是禅的第一个内容,又叫止,止住妄念。虑呢?好好地思虑思虑,把错误的纠正纠正,肮脏的排除排除。就好比喝水,怕水不干净,罩一个过滤器,把肮脏滤掉。虑是起这个作用,这就是观的作用。修禅要靠止,止住妄念,要靠观,排除错误的东西,所以用静虑还比较合适。 止住妄念,纠正错误就能入定,外道的定并非正定 止住妄念、纠正错误的目的就是为了入定。你要入定,必须要修止观。我们佛教修的定要止住妄念,更需要纠正错误,这叫正定,印度话叫“三摩地”。一切外道定都是邪定,所以佛弟子绝对不能学道教的打坐,也不能学民间的气功,更不能学巫婆神汉求鬼上身。 持戒好,却不修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盖楼房,很可惜啊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从全过程看,戒是为修定打基础的,地基打得牢,你盖起高楼大厦,楼房就稳定,地基不牢,即使盖起高楼大厦,也会偏斜。假如你持戒持得好,基础打得好,却不修禅定,可惜不可惜?好比这个空地上地基都打好了,怎么三年了房子还不盖起来?难免觉得可惜,问啥道理啊?人们说:没钱了。没钱了,房子盖不起来,你没资粮也很难入定。所以持戒持得好,不修禅定,你很吃亏啊。佛说的由戒生定嘛,你怎么不愿意生定呢? 一切成佛的功德都从定生,佛告弟子,应修安般 “由定发慧”,你要想得到佛陀这样圆满的智慧,你必须要从禅定中获得。闻思修的慧是后得智,是你后天得到的,成佛要靠禅定中开发的根本智,所以你不修禅定不可能成佛,因为你功德不具足。一切成佛的功德都从禅定中出生,不修定连阿罗汉果都证不到。当年佛在世的时候,一出家,佛就叫你修禅定,首先叫你修安般,安般就是观息。你们看过我们杂志上登的《佛陀的足迹》里有个放牛娃,后来跟佛出家了,一出家,每天跟比丘们至少修一个小时的安般。你们给我盖了个茅棚,我天天在里面修一个小时。我七十七岁了,你们怎么叫来不及呢?只有不修的人来不及呀。从前老和尚个个长寿,因为修禅定。现在的和尚老了有的患老年痴呆症,有的长期昏迷,有的癌症发作,我看跟不修禅定也有关系吧? 定学开导(5)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无量三摩地都摄在修止修观两个法门上, 提要: 无量三摩地都摄在修止修观两个法门上, 经书上说:“声闻、缘觉、菩萨、如来,无量三摩地”,就是各种各样的定,“皆摄止观”,都摄在修止修观两个法门上。有人有种想法:我是念佛的,你讲的禅定跟我没关系,我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我再跟阿弥陀佛修。其实阿弥陀佛教的禅定跟释迦佛教的禅定一模一样,而且说这种话的人不懂法,哪有只要唸就能往生的?《佛说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一心不乱就是定,有一个妄念出生就不叫一心不乱。由此可见,方便法门都离不开定。 世间法不能出离生死, 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有时候说法一样,可是性质两样,世间法能使你在世间上改善,出世间法叫你出离生死、到彼岸。世间法不能够出离生死,出离法中却包含世间的利益。咱们赞叹世间上的种种善法,可是世间上行善的人却反对咱们修行、了生死,他们说,“没这回事,这是迷信。”连互相尊重都做不到,我们可没有说他们搞迷信!佛教是讲觉悟,是破除迷信。信佛的人搞迷信是有,那要由他本人负责,释迦佛可没有叫他搞迷信呀。在我们看来,世间上人都是在迷里,我们也是从世间进佛门的,进佛门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迷,破迷才能成觉。 世人因迷才会颠倒,福字倒贴就把福颠倒了 因为迷的关系,世间人样样颠倒,不论什么时代全有迷信,迷信得令人“笑掉大牙”。那些说我们是迷信的人,我们哪儿迷信,他又说不出来,只好说“你信佛就是迷信。”问他佛经看过没有?“佛经我从来不看”,那么你怎么知道?“我听别人说的”,“那他懂佛经吗?”“他也不懂的。反正大家都说迷信”。这些人不懂而信,他们倒在搞迷信了。世俗人福字倒贴表示福来到。来到的“到”跟颠倒的“倒”,是两个字呀,好像福字倒贴,福气就来到了,这不是迷信又是什么?其实福颠倒了就是祸呀。还有电话号,汽车牌号一定要用八,问他为什么?“八就是发”,按照你的道理,你赶快去买奖券,你买8888888,准中头奖,结果你连末奖都不中,你咋说?八是八,发是发,把八当发,这才是二十一世纪的迷信。 六道众生不论醒着睡着都在打妄想, 如果人不修禅定,种种的妄想杂念止不住。所有的妄想都是世间上的念头,无非是贪瞋痴,如果不通过观去纠正错误,你能觉悟吗? 世间上都讲究止,都劝人不要胡思乱想。课堂里的学生,两只眼睛傻乎乎的看窗外,肯定在想入非非,世间上也讲止,可是讲得不够,他们不修行,只讲止而不修止,成为一种口头禅。医生劝失眠病人:最好睡觉前一个小时什么也不想。可是妄念仍是止不住啊?我们的妄念不得了啊,也难怪!无始以来,无论做人、天人、阿修罗、畜生,乃至于下了地狱还在打妄想。有人说,“我白天打妄想,晚上睡着了,就不想了。”那你咋做梦啊?众生白天打妄想,晚上做梦还在打妄想,整天在打妄想,所以苦啊。妄想打得太累了,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头发都开始白了,因为用脑不合理。 定学开导(6)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众生都在妄念中受苦 提要: 众生都在妄念中受苦 我年轻时候去上海玉佛寺听讲经,虚云老和尚的土音重,我只有一句听懂了,所以很难忘:“众生都在妄想中受苦”,你不止住妄念你能了脱苦吗? 世人以玩乐来解除苦,佛弟子修禅定常经行,身体就会好 世人以玩乐来解除苦,看电影、卡拉OK、跳跳舞。群众对卡拉OK反映很不好,电台做过一个电话调查,有人打电话诉苦:“我想安静吃顿饭,有人在旁边卡拉OK,听得我实在难受,简直像鬼叫。”有个舞叫迪斯科,一不小心跌死了,家属就要哭。(众笑)说“我要身体好。”那就修禅定,慢慢走走、经行经行。止住妄念,身体就会好。 发精神病是因为没有发的时候已经有 你真正要止住妄念,只有照佛教的办法。妄念对我们是干扰,受了干扰,日子就不好过了。世间上的因缘就像万花筒,动一动就变一变,全是对我们的干扰,所以修行人赶快要离开世缘。有人就舍不得离开世缘,因为有感情啊。从前有一本小说,名字叫《啼笑因缘》,世间上就是一会笑来一会哭,这种地方你还呆着干什么?你即使今天有本事当明星,受到追星族的崇拜,也不一定是真快乐。从前有个电影明星称金嗓子,电影里开始唱一支歌:“你教我书,你教我画,我报答你的是歌唱”,多富有诗意呀!后来又唱第二支歌:“鸟儿从此不许唱,花儿从此不许开,我不要这个疯狂的世界。”因为她疯了。为什么人会发疯,因为没有疯的时候已经有神经病的种子了,这个种子就是啼笑因缘。 财产五家共,无常大鬼吞, 世间上人哪止得住妄念?都是小脑筋特别多,也就是妄念特别多。却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从前有个富翁,一场文化大革命家里的金条全部抄光。说“以后不会搞文化大革命了”,无常大鬼也要把你金条吞光,真是迷啊!佛说财产是“王、贼、水、火、不肖子”五家共有的,许多人虽知道,就是放不下。我的学生中有钱人很多啊,怎么很少来啊,是不是见我专门破迷,看见我就怕,佛教破众生迷,是为了让你觉悟啊! 听了法不认真去悟,没有功夫, 进入佛门只知烧香,不知修行,修行要修出功夫来的。听说从前有个老顽童武功很强,有人也称我老顽童,可是我没有武功。修行人不要武功,但要修出功夫来,要打败烦恼的对手!你没有功夫,空想有什么用啊?我年轻时,雪相法师到上海,给我写了封信,我就去看他,谈话中。雪相法师叫我在讲法的时候,多讲讲功夫上的话。在我想来,佛法我讲给你们听,功夫你们自己修。现在我明白,可能那个时候,雪相法师看到佛门里的人修不出功夫来,所以要我多讲讲。为什么修不出功夫来?他们即使听了法,却不认真去悟,怎么修出功夫来? 你盲修瞎练也修不出功夫。末法时期的修行人教跟修脱节,教是教理。你们喜欢听法,我是欢迎的,有人说:听傅老师讲法是一种艺术享受,傅老师讲法笑话、故事特别多,天天哈哈笑。当然这也是一种弘法的手段,但是你要真正依教奉行才能出功夫。否则的话,法是法,你是盲修瞎练,你这个功夫太不像样。 定学开导(7)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妄想不断冒出来是因为正观力量太薄弱, 提要: 真功夫的修行人晚上不倒单, 有人确有真功夫。我五四年上五台山,那时能海上师住在广济茅棚,广济茅棚又叫碧山寺。钟楼里有个出家人,怪得很,白天出来,一只大草帽一压,脸都看不见。力气特别大,别人种树两人扛一棵,他一个人扛两棵。据说二十年没睡过觉。我们特地去拜访他,果然如此,钟楼里没有床,他整个晚上敲幽冥钟,那可是真功夫。还有的晚上不倒单,就是人不倒下去,一直用功坐禅到天亮。但有的并非不睡觉,假如你去看他,“呼——”(众笑)人家躺着睡,他坐着睡,因为睡的时间太长,口水都流出来,这是假功夫。修不倒单的人要白天精神饱满,朝气蓬勃,喜欢修苦行,那才是真功夫。所以个人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智慧的开发,全离不开禅定。 好话做不到,因为没有修法。 世间上人尽说好话,即使有道理,有几个人能做到?因为他们没有修法,起不了大作用。比如学生考试,父母总是说:“你不要紧张,不要慌,心要定。”难道这个学生真的能定下去?他还是紧张。如果真能定得住,非但不会忘记,而且还会触类旁通。常有人一进考场就昏倒了,(众笑)有时候紧张得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坐着也没有意思,就交卷吧。刚刚走出考场,“喔哟,想起来了”,因为交了考卷就没你事了,你就放下了,心就定了,定了就想起来了,可你定得太晚了。(众笑)如果想不要定得太晚,那么只有修禅定。修禅定能使你像如来那样随时随刻都在定中,老修行就能泰山压顶,面不改色。 妄想不断冒出来是因为正观力量太薄弱, 修行就是要修要行啊,在这条路上要走啊,你们自己就是研究的材料。比如你正在打妄想,忽然觉悟了,努力不要想,确实妄想好转了。可要不了几秒钟,它又冒出来了,即使你再努力一下,又给你压下去,可是你心理力量太薄弱,没多久又松掉了,妄想又冒出来了。连修禅定都会打妄想,有人每次都打妄想,干脆先打个痛快,打半小时妄想再开始修定。还有人修禅定时也打妄想,我教循身观,从脚趾到头顶,我报“脚趾”,有个人却想禅定里怎么有“饺子”?众生无始以来的妄想势力很顽强啊,修行哪会这么容易就修得好啊?所以你不照佛的方法修,简直是在盲修瞎练、自我安慰。 修止要得到身轻心安的利益, “止,以心一境性得”,要修止,你要全神贯注在一个境上,不能让这个境跑掉,这就是佛教给我们修止的方法。真要修止起作用,你要做到心在一个境上,一点都不动摇,世间上有些人妄想也很少,一种是有修养的人,比较达观,也不大为名为利去想东想西;还有一种人妄想少,因为他想不大出来,比如呆子。修行人要按照修行法则去修,要得到轻安,才算拿到修行的好处。轻安就是身轻心安。真得止,身心都会起变化。身子轻松走路非常轻快,心也安。比如现在我讲法心很安,我不大看钟,就是你们跟我打招呼,“要停了”,也干扰不了我。如果我心不安肯定讲错,你们听法心安不安?有人第一次听法,一会看表,一会东看西看,有人瞪着眼睛心里想,“怎么还在讲!”心不安,就是你修行不到家,没有功夫,一到时候就心不安了。临终一刹那,如果一到时候你心不安咋办喔!快要临终了,病障、业障、冤家全来找你麻烦,你真能心安,才真有功夫。 定学开导(8)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禅定时的专注一境, 提要: 毕生唸佛,抄经,只因没有修禅的定力, 从前有个老太太,一辈子念佛,书法好,还抄过很长的《华严经》。死之前腿疼得厉害,叫我给她去按摩,大家都鼓励她念佛往生西方。有一天,老太太兴致很好,叫人买了两只面粉做的猴子,插在床头上。据说她临终时候说:我不要去极乐世界,我要到吕洞宾那里去。因为她羡慕八仙过海的美妙。没有平时的功夫,临终一刹那你把握得住吗?你如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乱,这倒顶事。可是你去统计统计,念了几十年佛的人,有几个能一心不乱啊?要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所以不容易的。众生无始以来的妄念,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止得住,你不好好修,能有把握吗? 念佛要达到心一境性,才能起以一念止 念佛有它殊胜的地方。念佛是以一句佛号为境,起一念止万念的作用,这是修止。你真正做到了这个要求,还要起身心变化,要身轻心安。往生有往生的要求,执持名号,只能一个念头,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第二个念头一出来,就不叫一心不乱。年轻时候我听老法师讲《佛说阿弥陀经》,老法师经常讲: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心里在转佛的名号,可是没有转佛的名号的相,没有转佛的名号的念,只有明明朗朗的觉,而没有任何的念头,这才是真的功夫,并非靠音声求。现在人说的就不一样了:要唸得响,临终还要有助唸。而且平时唸佛要求也不高,尽讲闲话、起烦恼,这样唸佛白念了。 法门要依法而修,得不到定力, 《佛说阿弥陀经》叫你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叫你修观。止、观都要修,才能入止观双运的正定。如今难得有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听说从前上海有个老居士讲过,可他只会讲,他自己也不懂得怎么修。还要一本经《佛说无量寿佛经》,里面有两句话,告诉我们,犯五无间罪、谤法,这两种人去不了。五无间罪还可以忏悔,谤法的罪重得不得了,很难忏悔清净。这就是告诉你,有的人去不了的,可是现在人这两句话不提了。反而有人说:“万人念万人去。”“只要唸就能去。”所以无论什么法门,要成就都要依法去修。离经一字就是魔说。无论你修什么法门,不修禅定,就得不到定力,也就出生不了种种功德。 在修观上训练专注一境,能同时起到止的作用 咱们修的观里有悬日观,观西方红日,这就是十六观境的第一观。也有观东方初升的太阳,也有观当空的日轮,也有观月轮。如果你把某个观境观的时间拉长一点,心专注在这个观境上,一动不动,这段时间就是既修观又修止。这样训练出来,力量会很大。 禅定时的专注一境, 老鹰通过训练,它飞过来要抓什么都不会错。鹰师怎么训练的?点一支香,训练它专门看这支香,这就是训练它专注一境。古时候射箭的人在一百步以外射箭,能够从杨柳的叶子上穿过,百发百中,也是通过训练专注一境。先吊一只蟑螂,他躺在地上,眼睛就盯住这个蟑螂,看到后来,这个蟑螂在他眼里会大起来。慢慢再换一只苍蝇,再换一只蚊子,训练到后来,再小的目标他也射得准。禅定的功夫也是靠在所观的境上专注一境训练出来的。 在观境上纠正错误,以及根据安排起的变化,这都是观的作用 假如你心观月亮,由于心力有限,月光成了黄色,圆形成了扁形,或者月亮成了太阳,你感觉到不对,就把它纠正过来,仍然要观成一个圆满的明月。如果发生错误,你还得照观境的安排纠正错误。这种纠正错误,以及从这个观修到那个观,观境的变化,都是观的作用。明天再继续讲下去。 定学开导(9)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定是修行成就的关键, 提要: 定是修行成就的关键,而戒是定的基础 禅定是戒定慧三学之一,佛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可见定是个关键。修定一定要打好基础,基础要正不能邪,也不能偏,基础正了,盖的房子也正。既然我们修的是正定,那就必须要以戒为基础。在表法上,香表戒、花表定、灯表慧。花表禅定,因为花会开放,先开花,后结果,这是表一切的功德都是从定上开放出来的。如果花开不出来,果子也结不出来。咱们从这里可以明白,没有禅定就什么成就也没有。所以不管你什么法门、修什么宗派、修哪一乘,都要以禅定为关键。 要入定,就必须修习止观,不能急于求成,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要想入定,就必须要修习止观,修就是练习,所以叫修习。在练习过程中,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因为每一种成就都要靠长期的训练完成的。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半途而废,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总会出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必须不断克服,不断纠正,最后才能得到圆满的成就。今天我们主要还是在学在修,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学修路线,要随时检查自己,随时纠正错误。 书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全面, 现在的书很多,但是书是死板板的。即使有个善知识,他的修行经验能在书上表达,也是有范围的,那只是他个人在某一时期的经验。可是他本人在不断地变化,不是上进就是后退,思想要么不断地觉悟,要么一会儿觉来一会儿迷,而他所处的修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环境中的社会风气、修行气氛、同修的人、以及他想度的众生,都在变化。咱们年轻人跟老一代就是两样,思想、生活习惯、连穿的衣服都不同。即使这本书写的挺好,但也不可能全面,因为事物在变化。所以说完全靠看书来指导修行,是不现实的,何况书上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 善知识有修行经验, 假如你去学佛经,佛经不会有错,可是你理解不到里面全面的法义。往往知识分子会凭自己文化,依文解义,看不懂就去查佛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的解释都是经文里摘下来的,一般都是法相的解说,缺乏修行的经验,更缺乏这个时代修行人的经验,所以修行一定要有善知识指导。 善知识最珍贵的地方就是他有修行经验,能使你修行的知识圆满。哪怕你现在没有遇到这些情况,将来你一旦碰到了,你就会想起这些话就能用得上去。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你在自己发挥的时候才不会发生有错误。所以善知识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为什么许多人喜欢打坐,却一无所得,甚至坐出了毛病?主要他没有善知识的指导,或者指导他的人本身就是盲修瞎练。你跟他学,能学出什么名堂来?这是讲善知识的必要性。 修行并不是光靠你唸经、拜佛、拨念珠、持咒,或者闭起眼睛打坐就能得到成就。佛教是科学,你不能离开科学态度。佛教就是治众生烦恼病,好比医学道理也不懂,药的用法也不懂,药的性质也不懂,就给自己开方子,要么你出事,要么吃下药没什么作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惰性上加上邪见,是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
·学佛实际上是学佛的法,惰性上加上邪见,是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
·魔王波旬进入法里,破坏了佛法的圆满,又把邪道附在佛法上,使佛弟
子贪五欲享受,就与魔相应
·佛弟子跟魔道外道亲近握手,成了大杂烩,是给自己设置了修行障碍
·乱七八糟的大杂烩修行人,在佛门里是不可能成就的
·自己的畏难心理和把佛法架空,造成了末法众生的钝根
是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
又把邪道附在佛法上,使佛弟子贪五欲享受,与魔相应
戒定慧都不具足了,却又要把片面说成圆满
·贪简单方便,哪会有稳当?懒惰的人都把希望寄托给天老爷
·末法众生修行,证果成道稀有难得,是因为戒定慧都不具足了,却又要把片
面说成圆满
·要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才能证得法身
·在佛门宣扬“定命论”是邪见,不是法不起作用,而是人不起作用
·没有正法,没有智慧,你抗拒得了魔吗了
懒惰的人都把希望寄托给天老爷
是因为戒定慧都不具足了,却又要把片面说成圆满
应该是“以戒为师、由定发慧”
·没有两个佛教,不要把释迦佛的家风改变了
·我只弘扬释迦佛的法。要让佛教兴起来,必须按释迦佛的教义来整顿佛教
·不是“以定为友、以慧为主”,应该是“以戒为师、由定发慧”
·人们竟然会喊出一个没姓没名的佛来
·外道竟然教“如来功”,说“无所从来”竟有所去
排除错误靠虑,虑即观
·“禅”很难翻译,也就直接称“禅”
·禅能断烦恼,故称“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
·“禅”亦称“静虑”,止住妄念靠静,排除错误靠虑,虑即观
·止住妄念,纠正错误就能入定,外道的定并非正定
·持戒好,却不修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盖楼房,很可惜啊
·一切成佛的功德都从定生,佛告弟子,应修安般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以法度众生,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
方便法门求一心不乱也离不开定
·无量三摩地都摄在修止修观两个法门上,方便法门求一心不乱也离不开定
·世间法不能出离生死,出离法中却包含世间法的利益,破迷才能成觉
·世人因迷才会颠倒,福字倒贴就把福颠倒了
·六道众生不论醒着睡着都在打妄想,梦就是在妄境中
方便法门求一心不乱也离不开定
出离法中却包含世间法的利益,破迷才能成觉
梦就是在妄境中
·众生都在妄念中受苦
·世人以玩乐来解除苦,佛弟子修禅定常经行,身体就会好
·发精神病是因为没有发的时候已经有精神病的种子了,这个种子就是
啼笑因缘
·财产五家共,无常大鬼吞,佛教破众生迷,是为了让众生觉悟
·听了法不认真去悟,没有功夫,怎能打败烦恼的对手
精神病的种子了,这个种子就是啼笑因缘
佛教破众生迷,是为了让众生觉悟
怎能打败烦恼的对手
有人盲修瞎练,仅是自我安慰
·真功夫的修行人晚上不倒单,白天精神好,一人能扛二棵树
·好话做不到,因为没有修法。能放下,心就定,紧张就消失了
·妄想不断冒出来是因为正观力量太薄弱,有人盲修瞎练,仅是自我安慰
·修止要得到身轻心安的利益,临终心安,才是真功夫
白天精神好,一人能扛二棵树
能放下,心就定,紧张就消失了
有人盲修瞎练,仅是自我安慰
临终心安,才是真功夫
是心智训练准确度的唯一方法
·毕生唸佛,抄经,只因没有修禅的定力,临终障起尚思吕洞宾
·念佛要达到心一境性,才能起以一念止万念的作用,并非靠唸得响,
也非从音声求
·法门要依法而修,得不到定力,就出不了种种功德
·在修观上训练专注一境,能同时起到止的作用
·禅定时的专注一境,是心智训练准确度的唯一方法
·在观境上纠正错误,以及根据安排起的变化,这都是观的作用
临终障起尚思吕洞宾
万念的作用,并非靠唸得响,也非从音声求
就出不了种种功德
是心智训练准确度的唯一方法
而戒是定的基础
·定是修行成就的关键,而戒是定的基础
·要入定,就必须修习止观,不能急于求成,要把握好学修路线,随时纠正
错误
·书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全面,因为人的思想和环境常会发生变化
·善知识有修行经验,所以善知识的力量不可忽视
要把握好学修路线,随时纠正错误
因为人的思想和环境常会发生变化
所以善知识的力量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