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0.共识与自在


 2025/1/18    下载DOC文档    

共识与自在
 
大部份人所谓的「共识」,多是指整个团体间有共同的目标与理念;但在这里所定的层次较浅,乃是指人与人间彼此的认识。我认识许多人,许多人也认识我;且不仅是认识,还包括认同我的存在、我的价值。而「自在」则相反,乃指一个人独来独往,自个儿过活。
 
有人之境与无人之境
 
有段时间,我独住山上,偶而看看唐诗;在读过几百首后,发觉所有的诗,总归有两类:一是无人之境,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山水诗、田园诗。二是有人之境──人海浮沉、爱离怨会。
 
如升官了,非常开心,且作一首诗;然更多时候,不是升官,而是贬谪。以过去是君主专政的时代,即使有再好的才能、抱负,若碰上昏庸的君王,或小人的谗言,就可能左降,甚至被贬到边疆去,所以因贬官而写的诗就非常的多。其次是聚会别离,古时因交通不便,所以离乡背井的情形不多;然也因交通不便,所以一离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故因送别而作的诗比例也很高。还有一种称为闺怨──闺愁、宫怨,丈夫或出征、或出远门做生意,因而独守空闺,长夜漫漫。或「后宫佳丽三千人」,但受宠的都只一、二人,故剩下的就只能在期待、怨悔中过日子。在唐诗中,大部份是有人之境的诗,且感伤、悲怨的还占大半以上。
 
但我一个人独住在山上,放眼尽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觉得过得还真不错哩!为什么许多人在必须独自过活时,便会产生如此诸多的情绪!看看这些诗词,不禁想到一些问题,人活着忙来忙去,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何总离不开恩怨欢愁?这是我在山中看诗词的感受。
 
尘海盲茫
 
如果下山了,那又不一样。报纸一翻开:到处是政治的斗争、商场的噱头,还有社会、体育、娱乐等新闻;在在处处,又让我疑惑道:人非得这样过日子吗?非得让很多人认识我不可吗?如就我这住山者的观点而言,现代人匆匆忙忙的,就只为几件事:
 
第一、作秀:快昭示别人,某某人在这里,某某人是个很有能力、很有媚力的人。不管是政治舞台或体育、文艺,大家都忙着作秀,都极力用各种方法打知名度,以让别人确认我存在的价值。
 
第二、应酬:就像一到了中秋节,大家就忙着送礼。说实话,那些礼物有什么好送的!水果或礼盒,自己到超级市场买,不是更方便、更合意吗?然大家必忙着送来送去,其实是送面子、送人情。大家都希望往脸上贴金,然彼此贴来贴去,结果都变成厚脸皮,愈来愈畸型也。然表面上似挺有自尊,但实际上,却只更脆弱而已!因为愈爱面子者,就愈容易受伤。不就为大家都这么脆弱?所以你安慰我,我安慰你,似温馨的不得了。
 
第三、邀功:如一个人想让别人肯定自己的价值,及他对社会的贡献,那当如何呢?必也拿出成绩来!而成绩不仅要去做,更且要标榜出来,以让大家都知道我做了,请把功劳记在墙上、脸上、心上。这就是邀功的心态。
 
第四、争宠:这不只是女生的专利,像大将军在沙场上奋勇作战,不也是为争国王的宠吗?或某些学者专家,在报纸上洋洋洒洒的发表高论,不也是为争老百姓的宠吗?
 
群聚是本能吗
 
你说人在世间忙来忙去,是否就只为这些──作秀、应酬、邀功、争宠;然而这样的人能否变得更健康?变得更有智慧呢?当然不是!有人说人是群居的动物,人有群聚的本能。但事实,却非如此。我们且看动物中,那些惯于群居?牛、马、蜜蜂、蚂蚁!为何它们须要群居呢?正因靠他们个体的力量,没办法保护自己;像雁子到了晚上,必须轮流守夜。然如百兽之王的老虎、狮子等,从不成群结队,而是独来独往。故事实上是「弱者倚众靠众,强者独来独往」。
 
如就个体而言,人是非常脆弱的,食、衣、住、行没有一样能自给自足,而必透过分工合作才能全成。因此从团体来看,人确是万物之灵;但就个体而言,人反是最脆弱的。曾有人间曰:「怎样的人,才具住山的资格?」我说:「野蛮人及鸟兽等,不都住在山上吗?为什么要将住山,想象成那么伟大?」但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住山确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大部份人皆已失去独立生存的能耐,这不仅关乎食、衣、住、行等物质的供给,更还有心理的调适。
 
心有千千结
 
例如一件很小的事,本来一个人就可独力完成,但很多人却必须找到伴才肯动手。就像如独自在家煮饭,很多人便会觉得挺乏味,于是随便煮煮,甚至不想开伙。但如好朋友到家作客,大都兴趣盎然,马上做了很多招牌菜,这都是心理因素的关系。现代人非常怕寂寞,需要赐以高度的安全感与成就感;故如一个人虽有才华,而不能表现出来,他就觉得怀才不遇、有志未伸。
 
从历史来看,人类最初由渔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社会似愈来愈进步。但从个人的独立自主来看,人反而是愈来愈脆弱单薄。尤其在都市社会,每天都必须与很多人接触,与很多人沟通协调,否则就无法过日子。虽然沟通协调愈来愈重要,但也因每个人观念、习性的差异,而愈来愈困难。其实,现代人来自物质供给的烦恼不多,但所遭遇到的人际问题,却愈来愈多。这也就说,我们经常忙碌、经常烦恼的主题,其实多离不开人。
 
我们平心静气想一想,禅坐时的妄想,有多少是无人之境的想?有多少是有人之境的想?大概都与人有关吧!如果我们一直在这样的妄想世界中打转,那靠禅坐,心就能定吗?也许在禅堂中,还能有一、两炷香的安定;但一出禅堂,绝对又是老样子!因为外在的环境没有改变,且内在的观念也未曾提升。或有些人想,等参禅开悟了,这些便都不是问题。但如这么多的妄想尾大不掉,根本无法入时隧道,还能期待开悟吗?因此,我们除用心打坐外,还要用心于调整观念与心态,以减少制造妄想、烦恼的机会。
 
现代心理学常提到,人有很多不同层次的动机──物质的供给、安全的肯定、成就的追求等;且必须下个层次满足后,才能往上提升。这似乎满有道理,但满足实际上是没有界限的,因此,如必待欲望满足后,再去提升,人反将成为欲望的奴隶。
 
牵就谁呢
 
我个人在学佛前,对于人际关系,即有一深刻的觉悟──人活着为什么必须与这么多人协调,甚至必须牵就很多人,必须牵就习俗、法律。常被很多无形的手拘束,常被很多无形的网套牢,既辛苦,又无奈。我反复想了又想,终觉得这些无形的束缚,其实只是社会共同的契约。例如孩子听话,父母就较疼他;学生如功课好,将来会有比较好的出路;而员工如工作努力,则多有升迁的机会。像这些虽未明文规定,但早成社会的默契!所以事实上,牵就别人只是表象;牵就自己,才是根本──为达成自己的欲望而牵就他人。
 
不求于人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后,就尽可能地降低欲望;即使有欲望,也将尽可能做到「不求于人」。这欲望不只是指物质的省吃俭用,更包括心理的淡泊安然。如真能超脱对众人的倚赖,才能飘然自在,既不需要邀功争宠,也不需要作秀应酬。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便可高坐云端上,俯视地上的众生,看他们忙来忙去,盲无头绪。
 
我们常期待自在。然真正的「自在」,是要能坦然接受你的当下,全然地与自己同在。而很多人却期勉于满足欲望后才得到自在。于是忙来忙去,争来争去、结果只更不自在而已!现代心理学常说:「人最后当完成于『自我实现』。」然自我当实现什么呢?是爱唱歌的,忘形地唱歌;爱跳舞者,任情地跳舞吗?如就我所了解的自我实现,反而是自我已无任何欠缺、遗憾,故能超然独立,不受束缚;而这唯有从降伏欲望中去完成。
 
见山又是山
 
「共识与自在」的心路历程,可比之于禅修的过程。最初希望跟很多人共识在一起、共业在一起,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其次,以降低欲望,训练自己独立自主;这相当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最后「自在」,其实就佛法而言,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众因缘生法」,万物本就是相关互动、变化不尽的;本就是无常、无我,相涉涵容的;生命的本质,原是「自不在」也。
 
从觉悟到生命原是「自不在」的本质,于是一方面不必再为此虚妄的我而忙碌造业,一方面更能以「无为的心」与万物涵容无碍。于是这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矣!内消自我,外合法界,渐于无心中迈向大圆满境界。
 
民国八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初讲于龙善寺禅五。
 
民国八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完稿于山中,黄于瑞整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