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轮经云:『出家僧相,乃秽恶世间清净幢相。』这几句经文说得很庄严、很明朗、很爽快,当下说出了出家僧相,在秽恶世界里所扮演的身份与角色,是具有相当深厚的意义,以及启发我们对出家僧相的深思,有所感怀。
我们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的世界,五浊恶世的世界,或称秽恶的世界。是由大地一切众生,造业所感召的世界,既是由众生造业所感召的世界,是不理想的世界,是美中不足的世界,是多缺陷的世界,是无常的世界,是变化不实的世界。
在这种种不理想的世界里,有出家僧相在人间,岂不是很特殊吗?好象是一种征兆,又好象是一种象征,给别人感想特别多,似乎心里有好多话要说,却一时有说不出来的感受,出家人出现在人间,实在不可思议,给人类的感触,若站在三百六十度的角度来看,再怎么看,实在也难看出出家人的实际意义,毕竟形象太特殊了,所以在这秽恶的世界里,最能引发每个人内心的感触。
这也就是为什么十方三世诸佛,示现秽恶世界度化众生,皆以出家僧相出现的根本原因。举个例子来说,当你看到出家人的时候,你的内心很喜悦,很想跟他说话,出家人好象很有吸引力,像这种情况叫做善根流露。你的善根流露,是出家人的形象把你引发出来的,把你的善根钩出来,你就不得不喜悦,不得不高兴。
再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内心很烦恼,闷闷不乐,当你看见出家人的时候,出家人的形象当下就是一种象征性的,好象在告诉你说:人生无常啊!人生苦啊!人生多缺陷啊!人生美中不足啊!要好好修行,解脱生死啊!当下就能开拓别人的善根,使别人的善根流露而出。
这就是出家僧相,在秽恶世界里所扮演的身份与角色。出家僧相,让别人的感受含盖很广,具有看破放下、自在、解脱、清净、苦、空、无常‧‧‧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对出家僧相的感触,在角度上就有差距之别。
出家人只有一个,让人的感触却是千差万别,多角度来看,亦然摸不清楚,这个千差万别就有很多学问在里头,有千千结的迷惑感,实在有必要我们去探讨它的真相。这本出家功德与利益的完成,可以为我们很细腻的解说,从中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前后有十二个纲目,作为有系统、有组织的方式,因而排列组合成书。
诸位看完这本书后,当下就能明白出家修行实质的思想观念,对于自己的人生观,会更加肯定,有浅移默化的作用。能由世间而出世间,由邪见入正见,由迷转悟,由苦得乐,由烦恼转菩提,由在家而出家,由忧郁而清凉,由凡入圣。
出家功德与利益,能引发我们,净化我们,透视我们内心深处的谜底,当下揭开内心的疑惑,使菩提善根因而流露,如涌泉一般! 最后
愿三宝加被使您菩提善根流露。
愿您无量劫以来菩提善根流露。
愿这本书带给您菩提善根流露。
--------------------------------------------------------------------------------
何谓功德?
六祖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梵语guna)。』
庆幸能出家修道,禀持这宗旨而参悟,方不愧大丈夫出家儿;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彻悟佛性(梵语buddha-dhatu)者,行住坐卧中,表里是一致的,是一如的,而不是心是口非的;清净自性能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说法施为动作,不离自性是功,自性应用无染是德。修行者欲证菩提,欲觅功德法身,但依此而作,是名真功德,是名真解脱。
功德(梵语guna)不可心外求法,功德要当下明心见性,若不见本性,如是累生累劫还是迷性,迷了本性的人,心外求法,背觉合尘,染境生心,不名功德,永远无法见道。道(梵语marga)即是性,性即是道,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乃至未来际亦无法会道。何以故?离性无道,离道无性,性即是道,道即是性,道与性同体。是故,不可心外求法,心外求去当下就错了,因为清净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自性念念无染无杂,步步无生,常见自性,自性自修自得自成佛道,是名真功德。
达摩祖师初化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位很虔诚的佛门弟子,一生奉献于三宝(梵语tri-ratan),安僧建寺,三里路就建佛寺一间,令出家众安身立命修道,并且如法护持三宝,佛法在当时,曾经有过辉煌灿烂一时的盛况。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梵语dana)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实无功德!』
达摩祖师乃是圣僧,为什么当下为武帝泼下冷水呢?因为武帝不明真实功德,心邪染境,不知如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绝对不可以将福称为功德。功德在清净法身中,不在修福。
迷了佛性,心外求福德,是有为福德,是有漏福德;念念染境,是名人天福德,是有为福德,是有漏因果,不足堪称真实功德,还是免不了生死(梵语samsara)轮回。这为什么呢?因为武帝尚未见性之辈,所求无非是福德人天之果,福德与功德有差别,武帝不识真理,非达摩祖师之过。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宗旨在于开悟本性,若不以开悟本性,就不足以说修行,说修行就要开悟本性。那么,如何开悟本性呢?我们要知道,当下施为动作,一切时中,一切处所,都是本性之用,性即是佛,佛(梵语Buddha)即是性,除此之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性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佛是自性作得,不应该离本性,向外求佛觅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只说此性是佛,本性外无佛,佛外无性,当下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是一体,不可舍本逐末。若明白自性是佛,就不应该性外找佛,佛不度佛,头上安头是病,将性找佛是不认识佛;若欲找佛,须要见性,见性即是见佛。
见性之人,一切时中,一切处所,衣食住行,行住坐卧,运动搬柴挑水,都是佛性的作用,不染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当下本性光明,处处菩提路,头头功德林,不离当处常湛然;此时此刻,见性之人,佛性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污,如白玉投入泥沼,其色不改变。
修行者见性之后,一切所做所为,了了见自性,皆不离本性,称性作用,称性起修,修不离性,性不离修,性修不二;当性起修时,性在修中;当性之时修在性中,性修无别,不一不二。
若能如此而修行,那么,当下处处菩提,处处解脱,离生死轮回,越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脱六道,一切所做所为,都是菩提自性所流露,不染不杂,无惑无动,自性当下自在,是名真实功德。
出家的动机何在?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出家修行者的根本动机。对自己而言,从无量劫以来,沉沦五欲六尘,贪恋世间之欲,造业无量,受业力而流转,因业受报,因报得苦,甚难自拔;今生此世有缘能得闻如来正法,出家(梵语pravrajya)学道,应把握难得的人身,为证悟无上菩提而努力,也就是上求佛道之义。
我们有生死轮回,有无量苦痛,沉迷五欲六尘,贪恋世间之欲乐,造业受苦,浪迹天涯,轮回六道;那么,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更无例外,别无特权可免,同样受业力支配,造无量业,受无量苦,六道轮回往还不停,不休不止!所以,出家要发起大慈悲心,下化众生之愿。
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梵语pravrajya),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梵语marga)。』出家学道若依此而进修,必得道果,去佛不远。
曾经有一位仁者问我:「师父啊!你为什么要出家呢?」
我说:『我为什么要出家,这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所谓牵一发动全身,总说一句话: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生死轮回;为求解脱生死,为求明心见性,为证悟无上菩提而出家。』
他说:『人生本来就是苦嘛!既然来到人间,就是要吃苦,忍受苦,不要逃避苦才对呀!太消极了吧!』
我说:『出家人吃苦受苦,不觉得有苦,因为有佛法的滋润,有佛法的启发,佛法要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因此,苦中有乐呀!』
他说:『既然是吃苦,又是受苦,如何有乐呢?』
我说:『出家学道是为了什么而出家!要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不要出家,居士啊!请您冷静听我说几句话,好吗?』
他很高兴的连连点头说:『太好啦!今天有福报,聆听师父的开示,请师父慈悲!』
我说:『出家学佛者,每当逆境或顺境临逼之际,皆能以智慧观破真相,不被其境所惑动,每当苦的果报来临,就以大智慧剑透视苦,了解苦,明白苦的来龙去脉,解剖苦的真相,在苦的深渊根源处,连根带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赶尽杀绝,不留祸根。苦(梵语duhkha)的本质也是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实,缘起性空,没有实体的,故苦亦不可得,得也得不住,彻底的解决苦的果报,以达到知苦离苦,离苦而得乐,我佛门就是要我们透视苦的真相。因此,离苦得乐,破迷启悟,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才是上上策之计,为诸佛菩萨所赞叹,天龙八部所拱手嘉许。
出家者若明知是苦,不想了解苦,不欲透视苦,而浸在苦的深渊中,宁受苦的浸蚀,自受甘愿,盲目的受苦,这是无意义的苦,是无法解决苦的,是治标不治本的苦,苦亦然存在的,所以说:没有学佛的人,所受的苦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目的的,是治标的,是未根本解决问题的,是没有透视因缘果报的。因此说,是不究竟、是不了义、是值得怜愍!为智者所同情!』
他说:『师父啊!根据您这么说,苦是果报,有前因后果的,当苦来临之时,心里应如何接受这苦呢?』
我说:『出家能正见苦是果报,把它当做还债想,随缘消旧业想,诸法本空想,心里这么一转变,就轻松舒服多了。这话如何说呢?我们要明白,自己有欠别人的债,当然要还别人的债,何必当初呢!当初没有造恶因,今日那来的果报!所以要心甘情愿接受苦的果报,不可怨天尤人,怪东怪西,说别人对不起你,国家社会对不起你,别人无理倒我的公司或会钱……等等。』
出家者如果能透视因缘果报的真相,在苦中是不苦的,我们会心甘情愿的,因为因果是平等的,是世间的真相,会修行的人在一念间,不会修行的人在一生,甚至未来际还是迷妄无知,你说是吗?』
这位仁者说:『听了师父这一席佛法,如饮甘露,内心清凉无比,对因果的正见,弟子已豁然贯通,心里开朗达意,已经有了方向,有了主人,有了标准,将后的日子我如何过,弟子已明白了!原来因果是平等的,乃是世间的真相,法尔如是,感谢师父慈悲的开示!』此仁者法喜充满,顶礼而退。
一般社会人士,对出家人发心出家,由于自己不明白佛法实质义理,因此有形无形的隔膜与代沟,就易激起批判的浪潮,历代不是有很多名人,只凭着他狭义的思想见解,对佛法一窍不通,没有正见佛法,没有研究过,佛法讲些什么道理,一概无知,因此,对佛教(梵语Buddha-sasana)妄加评论,甚至歪曲事实而武断,对佛教不满,此流之辈,自己断了自己的善根,同时也影响别人无法来学佛,遮蔽了别人的善根,断绝了别人的善根,这种过失是很严重的,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正是此意。
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觉悟之法,出家行道能自度度人,能令众生得觉悟,由迷妄中导入觉悟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达光明的彼岸,由烦恼的此岸到达清凉的彼岸,由轮回(梵语samsara)的此岸到达涅槃(不生不灭)的彼岸,由痛苦的此岸到达究竟大乐的彼岸,由束缚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由愚痴(梵语moha)的此岸到达智慧的彼岸,由凡夫(梵语prthag-jana)的此岸到达佛的彼岸。从此岸到彼岸之间的过程,都须要佛法以度之,佛法是令众生得觉悟之法,佛法如无形的舟筏,能令众生由生死痛苦轮回的此岸度过解脱光明涅槃的彼岸。
出家修道,就是依此佛法而证悟;以佛心为己心,以诸佛的大悲愿为己愿。出家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喜舍之心,因而究竟圆满无上菩提。
楞严经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梵语nirva)。』这就是佛的大悲愿所流露,世间上若有一位众生尚未成佛的话,那么,佛还是不入大涅槃,亦然留于世间普度这位众生,直到众生成佛为止。出家行道应该履行如佛一般的大悲愿,由此可见,佛的大悲愿力,实在不可思议,佛之所以为佛,众生无尽、佛度化众生的大悲愿也是无尽、若欲赞叹佛之功德,广说不能尽。
华严经普贤菩萨赞佛功德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佛(梵语Buddha)所成就的一切功德,乃由无量劫修来的果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就的,佛也由凡夫地按部就班,步步上升,经过累生累劫修行的累积,因而圆满佛道,成就了佛应有的圆满果位。
出家的动机,就是学佛的行为表现,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发愿,我们就老老实实的跟佛发愿;佛陀教导我们如何断烦恼,我们就如法断烦恼;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度众生,我们就如法的度众生;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学一切佛法,我们就如法学一切佛法;出家修行者,能够专注一心,有始有终,脚踏实地,遵循佛的修持法门,终了必得菩提道果。
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因而证得无上佛道,佛从凡夫发心学佛到成佛的动机,都是出家修行者所应该发的动机,顺此圣道而行,因地正,果地亦正,是名正见出家。
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有何差别?
『出家(梵语pravrajya)』就是出离在家的生活,修持沙门净行。
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的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
家的本质就有很多缺陷与烦恼在里头;按照经典有十一义,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家有十一义:一、家者烦恼义。二、家者束缚义。三、家者痛苦义。四、家者不净义。五、家者累赘义。六、家者感情义。七、家者自私义。八、家者黑暗义。九、家者?亲债主义。十、者不自在义。十一、家者造业义。
凡夫(梵语prthag-jana)未证得圣果,处在家庭里,在修行的过程,是有很多障碍的,不能称心如意,心愿不能自在,本想往东走,但业力却牵着往西走,由不得你做主,为了生活,为了儿女妻子,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你要乖乖的做一位不自由的人,把家照顾好,所以说家者不自在义。
有的家庭里充满了冤亲债主,父与母不和、兄弟之间不和、姊妹不和、兄姊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公婆与媳妇不和、全家搞得乌烟瘴气,明争暗斗,挑拨离间,互相冷战,一冷战就是一个月不说话,比死还痛苦,比割肉还痛心,这个家庭绵绵不间断的冷战下去,不死人也要受重伤,这个叫做冤亲债主义。社会上不是很多家庭里,闹事频频而出吗?
家庭感情义:家是靠着感情来维持下去,一旦感情分裂,一触即发,什么恶毒的话都敢骂出来,恨不得一口气骂出来,能令对方心脏当下麻痹最好,才能满足自己心里的怨恨之气,不然的话,此恨难消,拚命的找实用恶骂之词,让对方听懂,加上自己有充分的肺活量,一口气骂完,骂得一心不乱,骂得很起劲,骂得理直气壮,骂得铿锵有力,骂得够瘾,甚至骂得过量了,体力已经透支了,此恨亦未了。骂人的功夫很厉害,假使拿骂人的功夫来学佛,那早就成佛了,甚至度化无量众生了,只可惜众生用错了,实在够可怜啦!
感情恩爱越深,恨也越深,平常好好的,一旦吃点亏,或者有点误会,那感情的本质就开始分裂了,一连串的缺陷与痛苦马上接踵而来,足够这个家受苦了,所以说,家者感情义。
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常劝勉弟子说:『弟子们!世间的爱情,乃是苦恼的根源,情愈重,爱就越深,苦恼也就愈大,生死葛藤亦愈多,轮回之路就在眼前,终无解脱时。』
佛陀的这番话,实在苦口婆心,忠言逆耳,苦药良方,句句震撼修道者的内心深处。无量劫受轮回以来,受尽无量之苦,就是感情所系缚。恩恩爱爱,互相纠缠,难割难舍,如胶如漆,藕断丝连,绵绵密密皆生死,可怜的众生,就是沉迷于感情中,难以自拔,甚至欲拔不能呢!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人若娶了妻子或嫁了丈夫,有了家庭的枷锁,比被关在牢狱更不自由,更痛苦,被关在牢狱里面,一旦刑期满数,还有离散释放的时候,重回自由光明的天日;娶妻嫁人有了家庭,有了儿女眷属,如同判了无期徒刑,一生当中注定被家所缚,如同被无形的枷锁所铐着,动弹不得,有时候欲哭无泪;有些人,即使知道感情是生死的根本,如枷锁,却偏偏向感情中拚命钻,猛钻!甘愿做感情的奴隶,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没有吃到大苦头,就是不能觉悟,不清醒;一旦觉悟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构成事实的果报,后悔已来不及了,同时也受了好多冤枉、委屈、无奈!这就是堂堂正正的标准凡夫,名副其实的凡夫,不愧是凡夫。
如果修行者,能够透视感情的真相,不染于感情,净化感情,解脱感情,是名出尘阿罗汉(梵语arhat)。
四十二章经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如上所说,完全显露感情的当下,就是美中不足,具有无尽的缺陷与后遗症,不值得贪恋,所以说家者感情义。
在家修行不易,自私的心理未解脱,也会带来无限的烦恼,惹来不必要的痛苦。
现在来说家者自私义,尚未证果的人,自私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流露出来,结了婚有个家庭,夫妇相处美好,正因为美好,自私的心理就越深,假使丈夫与女同事见面说个话,妻子看见了之后,这下子又有问题啦!家庭又要刮台风了,最起码十级以上的台风,把树连根带拔,非把家庭整垮不可,不然不甘心,这个叫醋桶,可能喝了五加仑的高雄进兴醋。外面的境界稍微一动,心就不自在了,受不了啦!事情的真相,是非黑白未调查清楚,就开始兴师问罪,大闹特闹,把丈夫问得莫名其妙,头昏脑胀、欲哭不得。这就是众生对感情的占有欲,潜在意识中是自私的心理,希望感情是占有的,是自私的,不容许有第三者的参与,一旦第三者参与的话,自私的心理马上采取行动而防卫,以达到占有与自私的心理意识,这个就称为家者自私义。
家者不净义:家是由夫妻儿女所共同维持,夫妻忍辱共住,互相恩爱礼让,感情融洽。未证得圣果的夫妻,男女的爱欲是免不了的,爱欲不解脱的一天,就当一天的凡夫众生,所以说家者不净义。
如果夫妻爱欲净化,男女爱欲断绝不作,日夜用功参禅悟道,是名修清净梵行,稀有难得,能于五浊恶世不染不离,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可尊可敬,世所稀有;逢值末法时代,众生根器薄弱,福薄慧浅,道心不坚,如空中羽毛,随风吹动,无有定处;夫妻爱欲如钩如锁,亦复如是。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梵语avadata-vasana),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陀的这段警策语,每一个字如一滴血,每一句皆是金言良语,值得我们深思,修道者若能如是观察,则道业自成。
圆觉经云:『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轮回YIN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YIN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若YIN心不断,我们就被YIN欲的业力牵动,在六道往返上下周旋不停,历尽沧桑,受无量苦。无量劫轮回以来,被YIN欲整得太痛苦,也太辛苦了,所受的冤枉之苦,都是自己造业所感召,今日是该觉悟的时候啦!是该苏醒的时候啦!我们要正见如来的话,YIN欲不断是无法出离生死的。要出离生死轮回就必须断YIN欲,YIN欲一旦断了,彻底净化了,生死轮回当下就免除啦,YIN欲一断,即是出尘罗汉。
不论出家与在家,在修道的过程,不断男女之YIN欲,是无法入道的,不能证成菩提圣果;即使修行精进,禅定智慧现前,说法辩才无碍,天女散花,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度化无量众生,而不断YIN心,同样必堕魔道,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内轮回不休不止!无有出期之日。
楞严经云:『修行如不断YIN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佛陀大慈大悲为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条文分明,不紊不乱。生死之根本,YIN欲不断,尘不可出;在家修行实在很难,要下很大的勇气与功夫,逐渐的净化爱欲,方可出尘解脱,所以说,家者不净义。
生死轮回以来,男女互相纠缠,我爱你,你爱我,拉拉扯扯,麻烦得不得了,这一连串的行为动作,都是生死的葛藤,如同磁铁具有吸引力,又如同铁链相互钩锁,丝毫不松,男女之间的感情,亦复如是。
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梵语samsara)。』
家者束缚义:有了家庭之后,生活起居,必须安顿得让妻儿、丈夫、公婆得到心悦而欢乐,有时候出门外游还不容易,还须要看看他们的脸色,假使一旦出门,就开始打妄语(说谎话),编织一段动人的美丽谎言,骗得有声有色,有时候连哭带跪都有,丈夫、妻子、公婆点头允许后,高兴得不得了,如鱼得水,如鸟出笼,得大自在,可在门外呼吸新鲜空气,在家里烦闷已久,不闷出病来也得精神痛苦!诸位可想想看,有了家庭的人,被家庭里里外外所系缚,身心是无法得到自在的。
有一次,几位在家弟子跟随我外出,从高雄出发,要到台北一趟,车子一发动,有一位在家弟子讲话了:『师父啊!我应该拨一通电话给我丈夫,叫他中午饭多煮一点,我爸爸中午会过来吃午饭。』
我说:『好的!赶快去拨电话,去吧!』
拨完电话上车之后,车子开上高速公路,前后不到二十分钟,台南都还没到。
这位在家弟子又说话了:『师父呀!我还有一通电话忘记拨!』
我说:『什么事呀?』
她说:『我出门的时候,好象忘记关瓦斯炉,应该在台南下车,拨一通电话回去给我先生,叫他关掉瓦斯炉才对。』
我说:『有道理,不关掉瓦斯炉,实在太危险了!』台南下车拨完电话,又上高速公路,台中都还没到。
这位在家弟子又说话了:『师父呀!很抱歉!还有一通电话最要紧的,不拨不行!』
我说:『什么事啊!』
她说:『下午两点是标会的时候,叫他标高一点,现在经济不景气,不把会钱先标下来的话,万一下个月被倒会怎么办?谁都不敢把握啊!』
我说:『说的蛮有道理,不标不行,万一真不幸被倒会,实在哭笑不得,应该下车拨一通电话才对。』
像这种情况,从高雄到台北,她就上下车三、四次,旁边的在家弟子也不例外,有的顺机会也下来拨一拨电话,业障重的多拨几通电话,业障轻的少拨几通电话,在那时候!
我心里想:『这些业障鬼,从高雄到台北前后四个多小时,竟然下车三、四次,平均一个小时下车拨一通电话,四个小时拨四通电话,真是业障。有家庭就不得自在,有家庭就被束缚得连出门都罣碍,心放不下,耿耿于怀,虽然人已在外面,心却念念家事;虽然面带笑容,内心亦然不自在的想念家庭;这又是一面活生生的佛法让我看,我很幸运!跑得快、逃得快!不然一旦结婚下去,岂不是跟他们一模一样,也同样当个业障鬼,四个小时,下车拨四通电话吗?所以说,被家所束缚,寸步难行,不得自在。』
家者累赘义:有了家庭就有许多累赘,累赘是对修行者带来障碍的东西,多一样东西,多一个累赘;少一样东西,少一样累赘,在家修行不容易,禅定的功夫不够,往往容易被外面的境界所惑动,凡夫修行的境界薄弱,如露水道心,不堪早晨的太阳普照。遇上了逆境,心乱如麻,不知所措,被境所转,心就生烦恼(梵语klesa),烦恼就痛苦;家庭琐碎之事越多,自己禅定功夫差,境界转不过来,累赘也就越多。
家庭累赘的分类有人事、感情、经济、眷属、名位等等,这当中以感情累赘最难纠缠,对修道者来说,也是面临最大的考验,修道者在道业上的成就与不成就,跟感情的解脱与不解脱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来说罗状元出家与感情的关系:
罗状元是明朝的人,名字叫罗洪元,进京考上状元,虽然做大官,但始终对做官不感兴趣,后来放弃官位而出家修行去了。出家修行一去就是十多年都没回头,精进参禅悟道,在山上刻苦耐劳,粗茶淡饭,为开悟本性而努力,突然有一天,罗状元一时想起十三年前的妻子,心里默默想着:相离十多年,不知生死安危,家境状况未明,心里难安!
在这一剎那间,罗状元不考虑那么多了,由山上直奔家园,回到了家门口未入大门,徘徊许久,心里猛然觉醒,又快步直奔回到山上,走入寮房,结跏趺坐,生大惭愧心!
罗状元思维着:『我出家十三年,为了感情一念心动,情不自禁,被感情之业力所惑动,身不由己,把我由山上牵到山下,感情的力量实在太厉害了,我之所以不能开悟本性,就是被感情蒙蔽了我的清净本性,使清净的本性无法显露而出,这十三年以来,我内心就是被感情业力束缚,所蒙蔽,我自己很惭愧,今日的我已茅塞顿开,生死关键在此一念,此一念当下幻化了不可得,毕竟缘生无性,体性空幻,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感情亦复如是。』
此时此刻,罗状元在坐禅的思惟当下,深入法性,体悟诸法缘起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缘起(梵语pratitya-samutpada)不碍性空,证悟实相本体。此时,罗状元身心泰然,清凉无比,如饮甘露,在法喜充满中,得未曾有。如以上所叙述,修道者在感情的考验下,如果没有大雄大力的勇气来突破,是无法开悟本性的,罗状元不愧就是大丈夫,以大智慧观察感情的真面目,因此,了知感情乃空幻不实的,无有体性,诸法无我,证入空性(梵语sunyata),当下破了感情的执着,远离感情的束缚,不再被感情所惑动。
今天罗状元出家都被感情所牵制,而不得自在了,何况我们在家修行者,更须要用功加行,为解脱感情而精进,感情就是累赘的东西,累赘的东西都是障碍佛道,所以说,家者累赘义。
出家修行,已割舍世间恶因缘的缠绕。
在修行方面:可不必忧虑一切俗务障累,可专注一心向道,为证悟无上菩提而精进。
在持戒方面:虽然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戒,及出家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戒律森严,绵绵密密,但是,出家众已不须经营士农工商各行业,不受种种牵累,天天都在僧团里,以修道为务,不受生活奔波而生烦恼,所以持戒也就易持,不足为难。
在证悟方面:出家众已经彻底摒除俗务业缘,不参与社会各行业,所以在精进修持方面,能统一精神,贯注一心,要开悟本性,证悟果位也就较为容易。经典里面记载,若以小乘四种果位来说,可证悟到四果阿罗汉,也就是小乘的极果。
在家修行,身居社会,与各色各类之人为伍,人际关系复杂,是非最多,对道业大受干扰,恶因接踵而至,欲罢不能!
在修行方面:在家修行,毕竟有个家庭,要参与社会,在士农工商当中,免不了为了生活,就须要为金钱、物质而奔波劳累,家庭里里外外皆须经理,世俗之务所纠缠,易疏于修道,修道方面也就不易专精一心,障累太多故。
持戒方面:在家戒有五戒(梵语panca silani)、八戒、及六重二十八轻戒,戒律虽然不多,但是在家的障累太多,生活圈内一切较复杂,为生活、经济、儿女远比出家众的业缘多,故不易受持,在家弟子能至心持戒不犯,就能得无量戒果,故应更加勇猛精进,严持戒律。
证悟方面:在家修行有许多垢累为障碍,有父母,妻子、眷属、有形无形的阻扰,又要在社会参与各种行业,一举一动,有不如法之处,心生烦恼,甚至寸步难行,不胜枚举,是故,在家修行方面,妨害道业较甚,修持不易专注,精神易散乱,杂念多故,证悟果位也就较为不容易。根据经典里面记载,若以小乘四种果位来说,在家弟子好好修行,坚持戒律,可证悟三果阿罗汉,也就是小乘的第三果位阿那含果。
现在将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有何差别?分类为四点,即可明白出家与在家修行有差别,立场不同,是故垢累有轻重,先叙述出家修行,已无垢累之障,分别如下:
一、出家修行,首先割爱辞亲、净化感情,已无父母、妻子、眷属之垢累为障。
二、出家修行,以道为务,不须经营士、农、工、商各行业之利,不受物质与金钱之累障。
三、出家修行,住于僧团,与六和合梵行僧为道友,生活单纯,因此,不受社会复杂人际关系之累障。
四、出家修行,以开悟佛道为主,不必受生活奔波而带来烦恼障。
在家修行,累障多,关系复杂,俗务纠缠,干扰道业,分别如下:
一、在家修行,有父母、公婆、妻子、儿女、眷属之累障。
二、在家修行,为了生活,必须经营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为物质、金钱的驱策。
三、在家修行,身居社会,与各色人等为伍,人际关系复杂,是非最多,对道业大受干扰。
四、在家修行,家境里外皆须经理,因世俗之务所缠绕,疏于修道。
由以上叙述可知,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在各方面皆有差别,在家修行比出家修行累障为多,恶因缘缠绕亦多,所以,更应该为道业而努力,勇猛精进,早登菩提,谨慎莫放逸!
出家有几种分类?
出家(梵语pravrajya)修行,其动机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出家修行者共同的目标,别无争论,这里为什么说出家有几种分类呢?因为出家众的根机、动机、倾向、习性、宿根等有所差别;所以,在三藏圣典中,也时常提到出家有几种类型的迹象,现在就瑜伽师地论将沙门分类为四种类型,叙述如下:
瑜伽师地论四种沙门:
一者、胜道沙门。
二者、说道沙门。
三者、坏道沙门。
四者、活道沙门。
一者、胜道沙门(梵语margajinah):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是也。所谓胜道沙门:就是禀佛出家,能灭贪瞋痴等烦恼,得证胜道,是名胜道沙门。此等沙门可说是断了三毒(贪瞋痴)的圣僧,亲证诸法实相本体,悟证实相胜义谛,如佛陀当时有无量阿罗汉弟子,就是因断了三毒,亲证胜道;以及历代的高僧大德,皆能断三毒,亲证如来所宣说的诸法实相本体,皆名胜道沙门。
二者、说道沙门(梵语margadesikah):
已能调伏贪瞋痴等烦恼,而能宣说如来正法,使众生入于佛道,是名说道沙门。此等沙门,能调伏自己的贪瞋痴等烦恼;但还未断贪瞋痴等烦恼;只是调伏三毒而已,不是断三毒。虽然只调伏贪瞋痴等烦恼,而能精通如来正法,广为大地一切众生宣说一切佛法,普令众生发大菩提心,因而行菩萨道,究竟圆满无上佛道,是名说道沙门。此等沙门如佛陀当时的诸大弟子,及历代高僧大德,能弘宗演教,讲经说法,大开圆解,住持佛法,普令众生入于佛道,是名说道沙门。
三者、坏道沙门(梵语margadusi):
谓破诸禁戒,行诸恶法,非是梵行,自称梵行,是名坏道沙门。此等沙门,虽然已经出家,不如法受持如来戒律,身心犯了禁戒,所做所为不合佛道,所做皆为恶法。破戒不清净,已经不合梵行条件,还自称持戒清净,是名坏道沙门。
四者、活道沙门(梵语margajivi):
能调伏贪瞋痴等烦恼,勤修正法,所行善法,堪能生长智慧命根,是名活道沙门。此等沙门出家修行,能调伏贪瞋痴等烦恼,日夜精进勤修如来正法,所做所为的一切善法,都能够增长智慧,因有智慧而破一切烦恼,逐渐证悟诸法实相,此等沙门因为很踏实用功修行,以如来正法滋润增长智慧命根,可以说是老修行者,是名活道沙门。
瑜伽师地论将出家分类有四种沙门,我们既然发心出家当沙门,就应该正见受持如来正法,为成就道业而刻苦精进,以成就无上菩提为究竟宗旨。当然我们要选择胜道沙门为我们的模范,为我们的标准,好好的修行。因地真、果地亦真,有一天我们也会成就胜道沙门的。因为胜道沙门也是凡夫地发心修起的,今天得证胜道,当了圣僧是果,在凡夫地发心学佛的开始是因,构成因果的事实。
同样的理由,我们既然发心来出家当沙门,就应该眼睛张亮点,不要看错了,不要走错了,不要被引导错了,不要模仿错了,不要莫名其妙的挑选坏道沙门来当呢!
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坏道沙门,是一面镜子,很光亮的镜子,照明坏道沙门的踪迹,使坏道沙门所犯的种种戒律暴露出来,警策出家沙门不可步入其境,宁可步入火坑刀山地狱,也不宁愿与坏道沙门为伴为伍,这话如何而说呢?
因为与坏道沙门为伍为伴,自己修行的定力功夫不够,不但无法影响他入如来正法,反而被他染污成习,你也成为一位标准的坏道沙门,有时候,你变本加厉,比他坏得更严重,更不可思议!
所以佛陀常呼吁我们出家修道者,要亲近胜道沙门,也就是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因为善知识能引导我们步入如来正法,因修如来正法,而证悟甚深诸法实相义谛,究竟圆满无上菩提;出家修道者,要远离坏道沙门,也就是恶性比丘,因为恶性比丘,破诸如来禁戒,身心所行所为皆不如法,行动怪异,与之相处共住,耳熏目染,日久成习,不以为然,同样破了如来清净禁戒,这时候,与恶性比丘正等无异。
像这种清况,我们发心出家修行,怎么可以不谨慎呢?学习坏的方面很快,就像时代的流行病一般,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区域,防都防不住,阻都阻不了,就这样的混下去了,终了果报还是自作自受,谁也顶代不了。
所以,瑜伽师地论将沙门分四类,如同四面明镜,我们有这份福报因缘得以出家修行,应该珍借今生此世修道的美好因缘,选择胜道沙门,说道沙门,活道沙门而修而证;不要学习坏道沙门,不要与坏道沙门为伴为伍。
现在引用十轮经里面所提到的四种僧,节录出来,可供给我们出家学道者所学习与认识;同时,有心欲出家者,也可以正见四种僧,你以后要当那一种僧,心里有个正见,才不至于出家实质本怀,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十轮经四种僧:
一者、胜义僧。
二者、世俗僧。
三者、哑羊僧。
四者、无惭愧僧。
一者、胜义僧:
谓诸佛世尊及诸菩萨、缘觉、声闻等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而得自在,是名胜义僧。佛、菩萨、缘觉,声闻是所谓的四圣,已超越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脱离六道之圣者,示现人间而为僧相,度化无量众生,普令众生得离苦海,速证菩提;圣僧其德尊贵高尚,成就一切如来正法,通达无障无碍,而得自在,世所稀有,可尊可贵,难遭难遇,是名胜义僧。
二者、世俗僧:
谓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梵语kasaya),成就出家威仪,能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未证得果位的出家众,也可称为凡夫僧;虽然是世俗僧,一旦露出僧相,剃除须发,披上如来袈裟,因而成就出家威仪。坚固道心,奉持解脱法,秉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
三者、哑羊僧:
谓愚痴鲁钝,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是名哑羊僧。此等出家后,因业障深重,智慧不能彰显,被愚痴所盖,因此不能明白根本重戒(杀、盗、YIN、妄)的犯与不犯,以及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像这种情况而出家,不明白戒律开遮持犯,又加上愚痴鲁钝,对根本重罪有犯无犯不能得知,及微小之罪,亦不能发露忏悔,实在很危险,一不留意,随时皆可能触犯戒律,是名哑羊僧。
四者、无惭愧僧:
谓若有人投佛出家,于所受持佛之禁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畏后世苦果,是名无惭愧僧。此等出家僧,跟佛出家,出了家之后,也受了如来的戒,而又毁犯如来的一切戒,心里一点惭愧心都没有,不怕后世的因缘果报,此等出家者,是名无渐愧僧。
出家沙门十轮经分为四种僧,上面所引录即是,由于四种僧当中,有好有坏,有优有劣,良莠不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出家众是来自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之不同角度,各式各样都有,有智慧高深的、有愚痴的;有善根深厚的、有善根刚萌芽的;有无量劫修来的、有修一世的;有圣僧、有凡夫僧。
因此,在僧团当中免不了有智愚、优劣、圣凡、深浅、高低之别,我们看见圣僧要尊重顶礼,因为圣僧能引导我们入佛知见,得正见而出离生死烦恼,得大解脱。
我们看见凡夫僧,也同样要以平等心尊敬顶礼,这话怎么讲呢?因为凡夫僧当下能落发,披如来袈裟修清净梵行,坚持如来禁戒,纵然没有开悟,是一位凡夫僧,这就不容易啦!
我们当下看了之后,可遇不可求,自己办不到,心有余力不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俗缘想摆脱也摆脱不了,真是欲罢不能;就算能摆脱,我们有善根可出家吗?有勇气剃除须发吗?层层的障碍,累累的罣碍,出家不是用嘴巴讲一讲就算出了家呢!真正出了家,一心一意安住在如来的正法,梵行清净,为证悟无上菩提而精进。
出家不是电影电视演戏,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呢!要具足无量劫的菩提善根因缘,才得出家成就,很多人想出家,但是出不了家,这就是因缘不具足,条件不够。
高僧大德云:『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梵语punya-ksetra)。』要穿上如来福田衣,实在不容易,只因累劫种福田,累生累劫在三宝中,不知种下多少善根福德因缘,今生此世才能如愿披得如来袈裟,过去无量劫所种下的因种,今生出家的因缘自然就会成熟,出家成熟就是果,构成因缘果报,因而成就一位出家众。
所以,一位出家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他的因缘果报的;所以仅仅提到『出家(梵语pravrajya)』两个字,就震撼了你周遭环境的人,阻碍的阻碍,诽谤的诽谤,是非人我陆续而来,出家谈何容易啊!
只是一位凡夫僧我们就当不了,如何当圣僧呢?诸位仁者,你们说是不是啊!何况圣僧也是由凡夫僧精进用功,因而开悟成就圣僧的,也就是没有凡夫僧就没有圣僧,圣僧是由凡夫僧成就而得;是故,每当看见凡夫僧,要以平等心来尊敬顶礼。
佛经云:『尊重初发心的人,犹如一切智人。』初发心的人,从起步开始学起,有这点善根就不容易了,我们要尊敬他,犹如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为什么要尊敬初发心的人,如佛一般呢?这有两种意义:一、可消除我们轻视别人的心理意识。瞧不起别人,看轻别人,心理会生我慢贡高之心。我慢贡高是学佛人最大的通病,因此,看初发心的人,要尊敬如佛一般。
二、初发心的人,眼前是初发心没有错,但是无量劫以来,我们无法知道他的来历,或许是过来人(佛菩萨)也不一定,如果是过来人,我们岂不是失去亲近这位初发心的人吗?我们怎么可以随便轻视初发心的人呢?所以,佛陀要我们尊重初发心的人,犹如一切智人,正是此意。
出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出家(梵语pravrajya)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要具备足够的条件方可出家,如果没有具备足够的条件而出家,是名不如法出家,为佛所不许可,亦不得戒体。
所以,在出家前心须观察考验一番,若观察考验(身心是否正常)合格方可出家,若观察考验不合格不得出家。
在释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时候是如此,乃至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再由印度传来中国,一脉相承,代代相续,出家条件是有它的相当标准,不可儱侗含糊,不严格考核,一旦出家后,在佛门中龙蛇混珠,破坏佛门戒律,乱了佛门的次第,混淆视听,把清净的佛门搞得鸟烟瘴气,成为佛门的不幸。
佛陀成道后,剃度出家弟子,绵绵不间断,三宝(梵语tri-ratna)得以延续,有须仰赖戒律来维持整个佛教团体,才不至于使佛教因而腐化衰败,戒律的重要性,犹如防腐剂,能令佛法的实质本意巩固完整不缺,因而延传后代;出家法更是首要关键所在,因为三宝流传人间,是僧宝的代代递传,没有僧宝维持延续,三宝早就消失于人间而无影无踪了,所以出家众的素质、条件、品格,都须要以戒律来审核,以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维持三宝家风,令三宝不断故。
假使出家众的素质、条件、品格,没有戒律来审核,懵懵懂懂就剃度一个人,糊里糊涂就把一个人落发,这样一来,佛门不提早灭亡也得衰败不堪,不衰败也得伤痕累累。佛门不像佛门、道不像道、僧不像僧、俗不像俗,混淆得一塌糊涂;现代的佛教,逐渐的岂不是有这种迹象了吗?
有时候进入不如法的佛寺,要睁一眼闭一眼的,假使两眼都张开,看多了,会伤心的,因为佛寺里,不如法的事累累不堪;所以说,我们要以戒律为标准,不要跟戒律唱反调,不要跟戒律过意不去,我佛门弟子跟戒律唱反调,就是跟佛陀唱反调,因为戒律是佛亲口所说,亲自所制;不守戒律,怎么能堪称佛弟子呢?佛弟子之所以佛弟子就是以戒为师,这是别无议论与争端的,佛要临入涅槃之际,亦然苦口婆心垂嘱而言:『我如来在世,佛弟子以如来为师,如来入涅槃后,佛弟子要以戒(梵语sila)为师。』正是此意。
若佛门弟子不以戒为师,不能堪称为佛弟子,何以故?有违背佛意,怎么可以称为佛弟子呢?应该称为佛逆子,违逆佛陀的戒律,有大丧如来正法,因此,佛之弟子应以戒律为师。
所以我们说:出家必须具备齐全的条件,要具备齐全的条件,就是以戒律来审核,审核到一定的标准,方可如愿以出家,现在分别将戒律的标准,不可出家的情况,依据戒律列举十点,供给大家供参,分别叙述如下:
十点不听许出家:
一、七岁以下不听出家。
二、五官不端庄,身体不健全不听出家。
三、黄门不听出家。
四、贼住入道不听出家。
五、同XING恋不听出家。
六、男女不孕不听出家。
七、盲聋喑哑不听出家。
八、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
九、思想邪知邪见不听出家。
十、五逆罪不听出家。
一者七岁以下不听出家:
萨婆多论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戒,惟听为沙弥(梵语Sramanera),七岁以下亦不听度,若度受戒,二具恶作。』
这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年龄若超过六十岁,就不得受大戒,受大戒就是具足戒,也就是比丘戒,假使师僧强行为六十岁受具足戒,亦无法得到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只能出家当沙弥而已!
七岁以下也不能剃度出家,若为七岁以下剃度并受戒,佛所不听许,那么,二者师僧强行授戒与剃度,是名恶作。七岁的儿童不懂事理,幼稚无知,不堪作事,甚至于还须要比丘为之照顾。
驱乌沙弥的标准年龄是七岁至十三岁,应法沙弥是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字沙弥是二十岁至七十岁。七岁以下不得出家,就是未达标准年龄,驱乌沙弥的年龄也要七岁以上,方得剃度为之受戒,是故,七岁以下者不听出家。
二者五官不端庄,身体不健全不听出家:
五官要端庄,身体要健全,若不合乎这条件,不得出家。理由很简单,佛陀为什么要制定五官不端庄,身体不健全不许出家呢?
是不是佛陀不慈悲?不平等呢?不是的,佛陀很慈悲,而且很平等,假使佛陀允许那些五官不全的人都出家,有的鼻子往上翘,有的少一个耳朵,有的嘴歪曲一边,或兔唇翘嘴巴,还有独眼龙;这么一来,佛教像什么话!佛教岂不是像垃圾桶一般!装了一些杂废的垃圾,破铜烂铁一大堆;社会上的人士,光是看了这些江湖好汉,被笑死的就不计其数,笑而不死受重伤的,也无法估计。出家人竟然都是歪鼻子的,都是独眼龙,或是嘴巴往上翘的,或是少一个耳朵的,像这种没有气质的出家人,诸位想想看,社会上的人士会产生恭敬心吗?会向这些英雄好汉请问佛法吗?我看没有诽谤佛教就很不错啦!有的甚至于看了这些阴阳怪气的出家人,吓都吓坏了,连奔带跑,逃之夭夭,不见为妙,免得晚上睡觉做恶梦。
所以说,五官不端庄是不能出家的,佛陀有大智慧、大慈悲、有远见,知道众生会因此诽谤佛门,对出家人不会产生恭敬心,同时也会因此断绝在家人的善根,蒙蔽善根,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不许五官不全的人出家的理由,这是佛陀的大慈大悲心所流露啊!
下面说身体不健全不得出家,身体有极大缺陷,有严重的毛病不听出家。
譬如有羊癫症者、小儿麻痹者、瘸(ㄑㄩㄝˊ)手瘸(ㄑㄩㄝˊ)脚者、驼背者、歪头者,像这些人物统统不能出家,一旦出家会闹出笑话来,在佛门中,天天都有笑话可献丑,诸位不相信吗?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位有羊癫症的出家人,与你在交谈佛法的当中,突然间莫名其妙的晕倒在地上,嘴巴流出污秽的泡沬来,全身躺在地上不停的抽筋,羊癫症一发作就是将近半个小时左右,你对这位出家人的来历不清楚,头一次见到的出家人,竟然莫名其妙的连一句话都没有交待清楚,当下就晕倒在地上,假使连续看了三位这种宝贝的出家人,来一位晕倒一位,来两位晕倒一双,在这种情况之下的你,看到最后,你也会心惊胆跳,脸都变绿色了!
由不得你,你被境所转,随着你也晕倒在地上,等你一醒过来,出家人不见了,你还以为看见了鬼呢!以后这种恐怖的阴影,时常在你的脑海中萦绕,拋不开、舍不掉,出家人丑陋的形象,带给你寒心与畏惧。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正是此意。
所以我们说,出家人的形象要端庄,素养气质翩翩,要有仙风道骨的风范,道貌岸然的典型,行、住、坐、卧、四威仪凛然达观;这样的出家众就能够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方不愧是出家大丈夫,能吻合佛制的戒律,达到戒律的标准。
玉的品质越好,就能雕刻出精美的佛像;同样的理由,出家人的条件与戒律的标准打成一片,这么一来,佛门中的人才就能频频而出,修道开悟者屡屡倍增,佛门中的龙象,素养会普遍提高,这话如何而说呢?
因为我们佛弟子,皆以戒为师,正法久住故;正法久住,佛法方能兴盛于世,众生得大利益,流传人间,当然佛门中的人才也好,开悟者也好,龙象也好,有道德学问也好,自自然然,就能开花而结果,这显然种如是因,而得如是果的明鉴。
四分律云:『毗尼藏(梵语vinaya-pitaka)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由这几句律法所流露而言,就够庄严,就够我们深思了,启发我们学佛的人,对如来戒律的肯定与纳受。
毗尼藏者,就是律藏,也就是戒律学的总称。律藏明目说得很清楚,佛法的住世与不住世,要看戒律的住世与不住世而定;如果戒律灭亡了,佛法也就灭亡了,戒律若住世,佛法寿命就保得住。
因此,大家若想要出家的话,就须要合乎戒律的标准条件,要好好的过滤一番,佛法方能有兴盛的展望,不然的话,随便抓过来就剃度,不问是非黑白,不论年龄的老少,鳏寡孤独,千篇一律,大大小小,随便就剃着光头,戒律丝毫不讲究,把戒律置之千里,不闻不问,真是佛门中的不幸。
佛门就是觉悟之门,入我佛门,不得不觉悟,不得不清醒。不要搞错了,佛门不是观光理发厅呢?更不是理光头工厂,大量出产光头俗汉,诸佛菩萨会叫冤枉的,三宝会掉眼泪的,天龙八部会哭泣的,鬼神会哀嚎的。
不如法、不如律之事屡次而出,难怪佛门中的怪事特别多,尤其是出家众的问题,最令人伤感,佛门中出现这些阴阳怪气的出家人,我们不是看了很多吗?
前面我曾经提过,我曾经到过别的佛寺参访,心里都要有个准备,有时候,要睁一眼,闭一眼,为什么要睁一眼、闭一眼呢?为什么不干脆两眼都张开呢?因为两眼都张开,看多了那些不如法、不如律之事,心境转不过来,会很伤心而烦恼,倒不如闭一眼、睁一眼。
出家人竟然没有依照佛陀的戒律去做,任意的拿起剃头刀,就在剃头者的头上开始剃头,因此,这些江湖好汉,就出现在佛教的僧团当中,甚至于在社会上走动,每每皆可见可闻。
有手脚麻痹的出家人,有歪头的出家人,有驼背的出家人,这就怪不得社会人士,以及外道,会攻击我佛门的原因之一。
我佛门弟子该回光反照,深思佛门是否有如此之弊病,有的话,应该勇敢的承当这一连串的事实,因而大改革,大改善,以戒律的准绳为方针,出家众的本质才不会腐化不堪,乱了脚步,因为这是内部问题,也是教内问题,教内问题,亦须教内人士来解决,非社会人士,及外道所能帮忙与解决的。
因此,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才不至于空有其名的纸老虎,佛法不愧就是佛法,佛法究竟是佛法,何以故?
梵网经菩萨戒云:『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正是此意。
三者黄门不听出家:
所谓『黄门(梵语pandaka)』,在佛经里翻译为忽男忽女、不男不女,可男可女;这是很不正常的人,业障深重,身心复杂,一下子可变为男人,一下子可变为女人,又一下子由男人变女人,再由女人变为男人,男女性格不定,见异思迁,八识田中具有男人的业识种子,亦具有女人的业识种子,漂浮不定,见男爱男,见女爱女,身心变化不定。
若为这种人剃度出家,那还得了,置于比丘中,会闹很多问题出来,若置于比丘尼中,也会闹很多问题出来,所以这种人,不听许落发出家。
四者贼住入道不听出家:
所谓『贼住入道』,是指着在俗的时候,曾经偷听过比丘或比丘尼说戒、羯磨,以及冒充比丘或比丘尼的身份(当假和尚),参加僧团的法事者,称为『贼住』,不听许出家。
在家人不可以偷听比丘(尼)说戒、羯磨,出家众每月皆诵戒、说戒,若在半月中犯了过失,在诵成戒时,须要在大众中发露忏悔,披陈罪愆,以达到忏悔清净。
出家众在做『羯磨(梵语karman)』,你也在偷看、偷听。所谓『羯磨』,就是作法办事,若以现代的术语解释,就是一种特有的议事法或会议法,佛教的羯磨法目的,在于使僧团中的六种和敬,得以如法。
所谓六和敬就是: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羯磨法来维持六和敬,是绝对民主无争论的,这就所谓的『僧事僧断』,也就是以僧团大众的意见和力量,来解决僧团中各种事业,因而能够团结僧团大众的力量者,便是羯磨法。
在俗之时偷听出家众的羯磨法,就不得听许出家,皆称为如贼一般住于佛门,盗听或作非法之事。
五者同XING恋不听出家:
所谓『同XING恋』者,就是同样是男人,而与男人相为恋情,作不如法,作不清净之事;同样是女人,而与女人相为恋情,作不如法,作不清净之事,皆不听许剃度出家。
这一旦出家还得了,整个僧团会被染污而不清净,此辈之人业障深重,心理复杂,性格怪异,心理变态不定,易生矛盾,与正常的男女有差异。
六者男女不孕不听出家:
所谓『男女不孕』者,就是男人不能生育,男人生殖器官,有生殖器、无生殖器、一切的生理组织,有毛病故,有缺陷故,因而不能构成生育的条件。
女人不能生育,女人生殖器,有生殖器、无生殖器、一切的生理组织,有毛病故,有缺陷故,有障碍故,因而不能构成生育的条件,这称为『男女不孕』,男女不孕是不能出家的。
出家修行的男众与女众,身体要健全,方得出家。
严格立场,出家前要先检查一番,生殖器官是否正常?是否黄门?是否正常的男子或女子,不正常不给予剃度。若不健全,有男女不孕之症,因而偷出家,是名不如法,有违背如来戒律,我们要知道,十方三世诸佛,皆示现娶妻生子,而后出家修行,这有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佛示现在家是个健全的王子,身体正常,娶妻生子,是示现给众生看的,避免众生起疑惑而生诽谤,要让众生明白,我如来是健全而出家的,不是不孕才出家的;佛是大觉大悟的出世圣人,身心清净无染,犹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男女之欲,佛已解脱自在啦!
所以说,出家者,身体要健全,不得有不孕之症而出家,这不是鼓励大家都先结婚生子,过一段时才出家呢!
我们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不是佛,凡夫不能与佛比较的,佛(梵语Buddha)是果位,凡夫(梵语prthag-jana)是因位,因与果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佛在欲望已解脱,凡夫于欲望未得解脱,是故,凡夫不得学佛娶妻生子。
如果我们有心出家修行的话,应该具备有如此正知正见,千万不要会错意啦!因缘成熟的话,童男童女出家,是最好不过,身心清净,无社会上的五欲六尘所染污,以此清净无染的菩提道心,较易于入道。
七者盲聋喑哑不听出家:
所谓:『盲聋喑哑』者,就是眼睛瞎了,不见外境者,是谓『盲』。听觉器官有毛病,耳朵听不见,是谓『聋』。不能说话,是谓『喑』。发音枯竭,不能说话,是谓『哑』。是所谓的『盲聋喑哑』。
如果眼睛不能见,耳朵不能听,嘴巴不能说话,这种人因而遁入空门,这一下子,佛门又惨不忍睹了,众生造口业的机会又来了,又逮到空隙可诽谤了。
你们看!你们看!佛教都是那些身体残缺的人而出家的,有瞎子、有聋子、有哑巴、社会上已经无法混下去了,因此才跑去出家,在佛门中混一口饭吃,佛门是一个避难所、避风港、养老院、等死的宗教。诸位想想看,社会上不是风风雨雨,到处可听闻得到吗?
在家人造口业,有无量罪,将后也必然感召无量痛苦的果报!
出家人不如法而出家,亦有无量过失,不遵守如来戒律,因而受在家人所造业,出家不如法、不如律之举,在戒律是不许可出家,像这种残缺的情况,在家修行就可以啦!
这种形象最容易受无知众生所诽谤,因而造口业,众生之所以会造口业,就是出家者本身造成的,如果自己明白瞎子、聋子、哑巴,不能出家。而自己硬性出家,自己的形象丑陃,不雅观,无知的众生,当下就诽谤了,说了一些风凉话,刺激出家人,像这种情形,众生诽谤出家人,刺激出家人,这也是出家人自己造成的。
不遵守如来戒律,果报还是自作自受的;如果大家都遵守如来的戒律,如法出家修行,那些造口业,诽谤之事,岂不是就匿迹无踪了吗?所以佛制盲聋喑哑,不许出家,本意就是如此。
天主教当中的修女们,修女们的素质都很好,气质也很雅观,学位起码也要高中以上毕业,品格有达到天主教的条件,有经过一番的过滤,要合乎天主教的一定标准,才准许她们当修女而修道。
在教堂,或街上走路,也能显露出修道者的风范形象,我们看不到修女们,有盲聋喑哑的,因为天主教也很强调身教,身体端庄可引度众生,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天主教都能如此一般了,何况堂堂之佛教呢?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在世界五大宗教当中,哲学思想领域,是最高深的宗教,在教义上,有深度、有宽度,佛法浩瀚如海,这是全世界文人所共认的,无以争端与议论的,又何况佛法其宗旨,在于普令大地一切诸有情,皆共成佛道。
所以说,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每一位众生,皆可成佛的宗教。
因此呢!我们要依佛陀的戒律,来维护佛法的本质与形象,这也是佛教面临当今之务,佛门弟子共同以戒为师,佛法就得兴盛;若不以戒为师,把戒律置之不理不睬,不坚守如来戒律,如何谈解脱、证悟菩提呢?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律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基础,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正是此意。
所以说,我们肯定以戒而修持,必得道果,去圣不远。总之,盲聋喑哑,皆不听许出家。若出家则与如来戒律相违,是故应当一心一意,依教奉行,是名真佛子。
八者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
这是以年龄的立场,来说明听出家与不听出家。
萨婆多论云:『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若年满七十健康,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
若年龄未到七十岁,年龄逐渐衰老,不能堪任佛门中事,生活起居点滴之事,须要别人扶助,行动极为不便,老态龙钟,自己修行生障碍,出了家,也会处处劳驾他人,是故此辈,皆不听出家。
若年龄满七十岁,而身体健康,能够自己行动方便,上上下下而能自在,不须要他人处处扶助,免得摔倒危险,因此,又能修习佛门中之事,譬如礼佛念佛,阅览藏经,修习诸禅定,能为开悟无上菩提而精进,是故此辈,皆听许出家剃度。
今日的中国佛教会,在传授三坛大戒当中,为新戒子受戒,在年龄方面,在身体健康行动方面,开缘方便太多,或多或少有点与戒律离谱了一些,在年龄超过六十以上,不得受大戒,也就是不得受具足戒(比丘戒),只能够听许出家受沙弥戒,假使不如法而强行受比丘戒,是名恶作。
萨婆多论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强授,亦不得戒,惟听为沙弥;七岁以下亦不听度,若度受戒,二具恶作。』
这是年龄方面,有待改善的层面,不然的话,神圣的佛教,永远都沉溺在不可拔救的阶段。传受三坛大戒是一件神圣大业,也因此,积习太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佛门弟子若能如法,如律而为,在戒律的基础上,三坛大戒可以奠定新受戒出家弟子,有个正知正见。多鼓励新戒子,从戒律先学起,不要一出家,就开始学大经大论的,也开始参禅听教,这是不如法的,这当下就是本末颠倒。
出家以后,不好好把戒律学好,以后出家路远,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犯戒,自己还不知不觉,一下子犯了那条戒,又一下子犯了一条不可说不可说的戒。我们要认清自己,是位薄地凡夫,不持戒律,有堕落之危!有一天堕入地狱(梵语naraka),我们还莫名其妙,不知何故而堕落!可不惧哉!
沙弥律仪云:『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
大律云:『纵得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五夏未满,犹须依止师住;五夏虽满,不明开遮持犯,还须尽寿依他。出家既满五夏,又精明戒律,方许离师外出听教参禅。』正当如是。
九者思想邪知邪见不听出家:
所谓『思想邪知邪见』者,就是在俗之时,思想没有正知正见,所学的尽是外道学术,邪经邪论,主张三教合一,五教同源,释迦退位,弥勒掌天盘,一点得道,地狱抽名,天堂挂榜,把三教的经典,偷拿去抄一抄,又窜改佛教的教史与教理,这种众生实在很可怜,自己在造业中而不自觉。
现在是白阳期,红阳期已过,现在是三期末劫,像这些邪知邪见的毒素思想,害惨了多少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一连串邪知邪见的思想,害了多少有善根的人,因而走入歧途,先入为主的观念种下去,打死他也不能让他觉悟过来,真是众生的不幸与悲哀。
像这些人,是不能出家剃度的,若为他剃度,是不如法的,除非他们邪知邪见净化了,已经导归正知正见,方可为他们落发剃度,不然的话,凭他们邪知邪见,遁入佛门出家,乱说一番,断众生慧命,岂不是罪过无量!
曾经有一位一贯道的道亲,来找我,宗旨是要出家修行,他是一位经理兼讲师,交谈不到三句话,就说现在是三期末劫,释迦退位,弥勒掌天盘,一点就得道,师父你点了没有?要不要点一点?
我说:『让你自己点你自己吧!慢慢的点,轻轻的点,重重的点,没有人跟你争着点;在清朝的时代,是用香触烧两眉之间;民国以来,才改变用手指点道,道亲你明白吗?
我告诉你,我本身也是一贯道跳出来的,早在十五年前,就加入一贯道当道亲,曾经也跟你一样,在一贯道讲道许久,后来觉得不对劲,一贯道没什么道理可讲,都是盗取三教五教的经典,东抄西抄而编成一书,一贯道本身就没有经典,如果须要再更深入的道理,就不得不偷佛门的经典来看或抄录下来。
不光明,不磊落,也没有教主,东拉拉,西凑凑,或虚构一位老申娘为教主,邪知邪见,实在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过去十五年前的我,早就死了,生活在外道的生活圈内,得不到究竟解脱之道(真理),白费了多年,虚度光阴,一直到听闻出家师父讲经说法,我才猛然觉醒,如钟声一响,震撼了我的菩提善根,深深的觉悟自己是走错路了,被引保师引导错了,思想被一贯道毒化了。
今大有缘,能够听闻如来正法,莫非是宿世善根成熟。
我的内心有未曾有的法喜,当时在小小的心灵里,就默默的许下诺言,我将后因缘成熟,我必然是要出家露出僧相,为度众生而努力!
我再称呼您道亲一声:道亲!您也是与如来正法有缘,只是看错了,走错了,被引导错了。浸迷于外道,过去以往的思想观念,就丢弃于汪洋大海吧!
不要执着过去的情景如何!任凭你在一贯道活动,有多大的名望与地位,已成过去,皆与证悟菩提无关,与解脱生死了无痛痒!重要的就是:我们都是为真理而努力,为开悟成就佛道而精进,在真理之下,我们要信服,不是真理就弃之,修行者是不讲感情的,一落入感情,便是生死罪网所覆盖。
佛门中有一句话说:『宁使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卖人情。』正是此意。
修行者,要具有大丈夫的行为与魄力,提得起放得下,对就是对、非就是非,不要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知道吗?行为与魄力不能提起,就无法冲破难关,这是很严重的对不起自己,令自己自甘堕落。
今天,仁者还算蛮幸运的,能知道入佛门参访一番,我如本恭喜您,能弃暗投明,改邪归正,破迷启悟,让你无量劫以来的善根,继续开花结果吧!早证菩提。
我希望您现在姑且慢一点出家落发,您的一贯道气氛还很重,脸部一副邪气的,一贯道入久了,自然面孔会显露邪邪的,一看就知道是老道亲,别无争议。』
一贯道的仁者说:『师父你怎么知道我是一贯的?』
我说:『怎么会不知道,由您的说话、行动、以及您的一副邪邪的脸,当下已经告诉了我。』
一贯道的仁者说:『师父我现在可以出家吗?』
我说:『先把你的思想净化,净化之后再出家!不然的话,现在马上为您落发,口里还讲三教合一,五教同源,三期末劫,那还得了!
出了家,身穿如来袈裟,吃如来饭,说的尽是破坏如来正法,你有过失,我也有罪过!您说是吗?』
一贯道的仁者说:『那么何时方能剃度呢?』
我说:『快很快,慢很慢,须要看您,是否净化一贯道的思想没有?一旦净化了,即刻就可剃度;如果拖延下去,还未净化,如是累生累劫,亦不得听许出家,所以说,快慢在一心念,改与不改而已!』
一贯道仁者说:『相信很快即能如师父所愿!』
我说:『祝您成功!一切如愿!』
一贯道的仁者,法喜充满的,告退而去。
接着再说,算命占相吉凶祸福,仰观星宿,主张宿命论,定命论,紫微斗,推步盈虚,历数算计,八字出生年月日,为人算命,为人看风水,为人看地理吉凶好坏,这一切皆与佛法所不相应,与修行扯不上关系,与生死无关,与开悟本性了无痛痒!皆为邪命,为佛所不听许。
在世俗之时,所学的这一套邪命论,应该提起勇气与魄力,把所学的这套世俗知见之学术丢弃,拋到太平洋去,从今日后,誓愿断除世俗邪命,依如来正法而行,为证悟诸法实相而精进,若能如此而为,则可听许出家落发,何以故?能依如来戒律为师,可得证悟圣道故,是名真佛子。
佛遗教经云:『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这几句话说得很庄严,佛很郑重其事的,说明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我佛门弟子,能持净戒,则能有善法;将过去邪知邪见的思想观念全部丢弃,唯有丢弃过去的邪知邪见,方能入佛知见;入佛知见,方能证悟实相本体。
能够丢弃过去的邪见,而入佛知见,就是脚踏实地的持净戒;即能证悟实相本体,因而得以大解脱,大自在,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成就,当下就是成就善法功德。
相反的一面,若不将过去邪知邪见的思想摒弃,就是无持净戒;永远无法入佛知见,当下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因此,我们说,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十者五逆罪不听出家:在俗之时,曾经犯了五逆罪的人,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何等为五逆罪呢?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五逆罪:
一者杀父。
二者杀母。
三者杀阿罗汉。
四者出佛身血。
五者破和合僧。
一者杀父、二者杀母:
谓父母有养育之恩德,其恩惠同天地,当儿女者,应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是比丘二百五十戒也。
三者杀阿罗汉:
阿罗汉(ARHAT)为梵语,有三种义理:
一者应供:
阿罗汉已到无学的果位,堪受人天供养,众生恭敬供养,可得无量福报。
二者杀贼:
阿罗汉已经断了见思二惑,无有一切烦恼,断尽烦恼恶贼,故名为杀贼。
三者无生:
阿罗汉已经证悟真空道理,也就是证入涅槃的境界,不再受生三界,故名无生。若因此而杀害阿罗汉,即犯逆罪。
律藏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
四者出佛身血:
佛(BUDDHA)为梵语,佛陀的简称,译华文为觉者,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
佛是六道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何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山石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出血,以此因缘,死后堕地狱。』
五者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律藏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
出家必须具备那些条件,依据戒律列举十点,供给大家共参,若有心欲得出家,看过之后,就大略能明白自己的条件,够不够出家标准,假使能够合乎标准者,此人福报是很大的,无量劫以来已曾在三宝门中有种下菩提圣因,今生此世方有出家成熟的条件。
有些人合乎这些条件,但是没有勇气与魄力跳出火宅;有的人勇气足够,但是家里有老婆、有丈夫、有儿女、有公婆、有眷属、有财产、有事业、还有累赘所牵缠,业缘层层无尽,这一连串的钩锁,让你痛若而呻吟,也让你喘不过气来,这叫做业力因缘果报,终无解脱之时。
有些人已深入佛法,正见佛法,一股强而有力的菩提善根,很羡慕出家人,很向往出家修行的这一条路,但是身不由己,被家所困,心热如火,想要急速冲出来,把头向后转一看,家里有妻儿,一堆的眷属,此时此刻,心都凉了一大半,但是出家的念头,亦然耿耿于怀,从未间断,等到有机缘成熟,便得出家,这种情况称为,心已出家身未出家。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曾经有三次到佛寺想要出家,三次都被其夫人牵回去,梁武帝欲得出家却出家不成,这就是出家的福报不足所致。
一个人想要出家而无障碍,能随心如愿出家,此人福报不可思议,世所稀有,乃值得赞叹,值得嘉许!已于无量劫所种善根,是故,今生此世,周遭环境,无障无碍,因而能如愿得以出家。
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佛门就是觉悟之门,入我佛门不得不觉悟,不得不清醒,不得不证悟无上菩提,但是佛门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入门的,入我佛门者,已于无量生无量劫前,曾经种下菩提圣因,今生才能得入佛门而修道。
我们要知道,信佛学佛不容易,是不简单的一件事,这话怎么说呢?诸位想想看,一个人要从世间上的观念转变为佛法的观念,谈何容易!实在不简单。
所以释迦牟尼佛常说:『一个人能对佛法有信心,有所肯定,因而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此人已于无量劫前,曾经亲近过无量诸佛,听闻佛法,恭敬供养过诸佛,是故,今生对佛法信心而不退转。』
难怪社会上的人,佛法听不下去,观念转变不过来,硬绷绷,坚硬得不得了,实在值得宽恕与同情,因为过去无量劫或许没有种下善根,当然佛法听不下去,观念转不过来,这是理所当然的;社会上的人,还带着强而有力的世间知识,这些世间知识障碍佛法,佛法称为世智辩聪。
何谓世智辩聪呢?就是凭着世间的聪明才智,很会说话,跟别人辩驳,就算理亏了,还是不认输,因此佛法称为世智辩聪的人,也是八难之一,业障深重,困难入佛道,所以称为世智辩聪难。
社会上不是有很多学者,聪明才智,很会辩驳,自己的知识障碍了佛法,使得自己的善根流露不出来,永远无法入佛门,也永远漂流在佛门之外,与佛无缘,因此,流浪生死,做个六道流浪汉、三界苦命儿,不休不止!
正因如此,我们更肯定佛陀的启示,要从世间上的观念能够转变为佛法的观念,就要修行无量劫的光阴岁月,如是漫长的岁月逐渐的熏习佛法,培养佛法,才能对佛法起正信正见,因而发大菩提心愿,行菩萨道,究竟圆满菩提,这都有他的前因与后果的。
凡夫众生发心学佛开始,一直到成就佛道,这一段过程,不知经过多少的困难与障碍!难关一层又一层,步步上升,实在不容易。
华严经云:『无量无边众生,发大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
我们在六道轮回当中,能够得到人身困难,既然荣幸得到人身,人身又有男身与女身之别,而能得到男身更加困难;既然得到了男身,而能保全六根完具又是困难,也就是身体健全无残缺困难;既然六根健全无残缺,又能生在有佛法的国土又是困难;既然得生有佛法的国土困难,又能逢值佛世更困难;既然有福报能够遇到佛在世,又能听闻佛陀演说佛法更加困难;既然听闻了佛法,心里又能发起信心来学佛更是困难;既然已发起了信心来学佛,又能勇猛的发大菩提心愿更加困难;既然已发大菩提心愿,而又能达到无修无证的境界更是困难,更加不可思议!无修无证是佛的果位,所以说更加困难,不可思议!
由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自己是那一个立场?那一个身份?假使我们的福报比较差,条件不充足,应当生大惭愧心,人身实在难得,佛法实在难遭难遇又难闻;所以,既然得到了人身,就要好好的把握人身,好好的学佛,为证成无上菩提而精进。
善根的流露,有强有弱,有深有浅,有快有慢,各人的因缘不一样,有些人的善根年轻的时候就流露了,有些人的善根中年才流露,有些人的善根到老年的时候才流露而出。
同样是善根流露,有的人却冲得快,有的人却冲得慢,冲得快与冲得慢,差别是很大的,有天壤之别,不能一概而论;冲得快的,善根一旦让它流露,那就由不得它了,跟野马一般,拚命的往前冲,不掉头、不回顾,为追求真理而冲,为求解脱轮回而冲,为求开悟本性而冲,为求证悟菩提而冲,为求度化无量众生而冲,不到达目标绝不终止,不罢不休!这是属于一等善根的人,具有非凡的善根意志力。现在略举二人,一老一少善根流露的情况,供给大家共参,乃值得我们赞叹与随喜功德,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清朝顺治皇帝在朝的时候,就已经归依了佛门,是一位很虔诚的在家佛弟子,他归依了玉琳国师,(玉琳国师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千金小姐,万金和尚,万金和尚就是玉琳国师),从此之后很踏实的学佛,日夜不停的做功课。光阴总是会过去的,人总是会老的,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开;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这就是显露世间的无常,生生灭灭,虚幻不实,了不可得,因此,人世间再美好的话,美好当中总是会有缺陷的,中外古今,一切圣哲,乃至凡人,必然也同样要经过生老病死的忧患,谁也奈何不了的事实。
顺治皇帝有一天善根大展流露,在静静的夜里,独自静坐,心里默想着:『人生苦短,世态变化无常,我一生当中,率领百万大军,南征北讨,为国为民,辛劳了一辈子,我逐渐衰老,红尘滚滚无了时,名与利、财与色、食与睡,都是虚幻不实的东西,如空中的浮云,缥缈不定,空幻不可得,得也得不住,人生太无常啦!
一切名利、财色、权威,也都是无常幻化了不可得;乃至我的身体,也是空幻无常,了不可得;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世间一切都是危脆的,无常迁流不息,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时势变化无穷;我的生死未了,未达开悟本性,未证菩提,时候不早了,我出家修行的因缘应该到了,时机应该成熟啦!』
顺治皇帝默想到这里,心里恍然开阔,由忧郁的心转变为开朗的心,由世间的心转变为出世间的心,由感情的心转变为慈悲喜舍的心,由无常的心转变为永恒不变的心,由痛苦的心转变为清凉的心,由入世的心转变为出世的心,由在家的心转变为出家的心,此时此刻的顺治皇帝,无形的一股善根在他的心胸鼓动着,激发他出家修行,顺治皇帝心里该怎么做,内心早就有主张了。
有一天,他把国事安排好了之后,不作声息,怕人发觉,从中阻碍,于是趁着夜静人空之际,脱离了皇宫,走入深山修道,落发出家,示现僧相。自从顺治皇帝出家示现僧相以后,就埋名隐姓,从来绝对不透露他的身份,不让人家知道,过着清淡朴素的出家生活,不贪图名利,不炫耀自己的往事,更加精进为开悟本性而努力,真不愧是一位帝王身出家,朝廷发现他已经出家落发之后,也曾经好几次规劝他还俗回朝廷,料理国事,但是都被他一一婉转谢绝,名利的诱惑力,对他来讲,早就淡忘了,五欲(梵语panca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渐渐无法束缚他了,他内心很平静,很安详和谐,天天生活在清净无为的自性世界里。天下之间有几个人,能够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呢?
假使有一天,一旦被朝廷知道他的住处或踪影,他就离开那间佛寺,一心一意安住在佛道上,对自己很严格,鞭策自己莫懈怠,把身心都交给三宝龙天,刻苦勤俭的为常住做事,一有空闲之际,就参悟本性,如是日以为常,在心地上的功夫,也逐渐的开花结果;他也到处参访一段时间,因为他彻底埋名隐姓,不让别人知道他的身份背景,他就在佛教界当中,渐渐消失了他的踪迹。
他曾经写了一篇顺治皇帝赞僧诗,诗句甚能启发我们的菩提善根,更能唤醒我们迷昧的梦,诗句很幽美,现在全部抄录下来,供给大家共参法味:
清朝顺治皇帝赞僧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 (金本)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蒙眬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 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看过顺治皇帝赞僧诗,就能明白他的心地的确转化了,谁也改变不了他的事实,就这样离开了皇宫,落发剃度,现出庄严的比丘相,身穿如来袈裟,两脚穿著罗汉鞋,俨然是位出家多年的老参,庄重自持,言行举动,威仪具足;宣扬佛法之际,便流露出慈悲的心肠,口出莲花,辩才无碍,妙法如珠,法音宣流,广度有情,众生得受法益,心开意解,顿悟佛法,法喜充满,得未曾有,如将枯干之草木,大雨普降草木上,草木得以滋润,因而百花盛开;众生蒙受佛法,心解意开,去惑证真,亦复如是。
顺治皇帝出家后,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持戒清净,钻研佛法,博通教理,安住于大圣如来正法,参禅悟道,精进不懈,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就如此这般,度过他晚年出家的生涯!
接着下面来介绍一位青年出家僧,是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是一位富贵家庭的子弟,自幼年的时候,宿世善根就逐渐萌芽,菩提道心就慢慢显露,直到大学毕业,这段岁月里,常于佛门中到处参访善知识(明师),为了求知解惑,开明本性,证悟菩提,屡次冒着生命的危险,走过悬崖峭壁的峻岭,渡过惊涛骇浪的河川溪流,也曾经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当中,淋湿了衣服,天气寒冷,身体颤抖,而参访善知识,这一切冒险的举动,生命的危机,皆在千钧一发之际,旦夕之危,他的心境亦然如如不动!这完全是菩提道心支持着他,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解脱生死轮回,因而为法忘躯,不愿生命安危,这种求法精神,勇猛坚固的道心,实在值得后人深省与楷模!
有一天,这一位青年人,踏着稳健的步伐,徐徐绕过溪圳,他看见正前方有一棵茂盛的大树,树荫之下可以乘凉,于是轻步的走到树荫下,双足结跏趺坐,安详的坐于树荫之下。
于是独自思惟:『我大学毕业有两年了,从幼年的时候,就有善根在佛门出入不息,能够听闻出家师父讲经说法,正见人生观与宇宙观,因而不迷不惑;众生(梵语bahu-jana)所以称为众生,就是不能正见人生宇宙的真相,于是迷惑人生与宇宙的真相,内心迷惑而造无量业,因业而受苦,因苦而生烦恼,因烦恼无明又造业,如是辗转不休;如同车轮周旋不停,众生造业受果报亦如是。
我也是无量众生之一,是六道轮回的流浪汉,三界往返不停的苦命儿,无法享受特权赦免,我是如此,大地一切众生也不例外!生死轮回事大,不可因父母兄弟姊妹之情所系缚,就断了我办生死轮回之大事,生死轮回是个人的事,谁也顶替不了。
修道者,若把感情一直耿耿于怀,念念不舍,把感情看得太重,执着越深,那么生死就越深,感情的业力就不休不止!紧缠不放,那就由不得你不轮回生死了!』
从无量生无量劫轮回以来,一段一段的生死,一期一期的生死,生离死别,颠沛流离,历尽沧桑,轮回六道,我已经够苦啦!当今是该觉悟,不可再拖延下去!我出家的因缘应该成熟啦!我不可再犹豫不决,我应该毅然决然的肯定我出家的意念,让我无量劫所种下的善根,因而继续茁壮,成就菩提,现在就应该动身了。』
这位年轻人,思惟到这个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随着明朗的心情,轻快的脚步而回家,吃完午饭,这位年轻人就将自己欲出家落发的动机,一一禀白了双亲,双亲当下怒发冲冠,面红又发青,大骂大吼的,这年轻人已经是第三次向双亲陈述自己要出家的意念,却一一被父母反驳回来,不但被反驳,而且泼冷水又痛骂,拚命的骂、猛骂、骂个不停、骂了半个小时,他的父母亲觉得骂太久了,有点口渴,于是去喝了半杯的冻顶鸟龙茶,回过头来,他父亲想要继续下去,但是刚才骂到那个地方却忘记了,就问他的夫人说:『夫人啊!我刚才骂到那个地方?我忘记了,请快告诉我,现在骂得最起劲,骂人也要有个系统,有个组织,同时也要分段而骂,骂人也要有个道理,这孩子是大学毕业,是很理智的人,所以,痛骂他也要有系统、有组织,你明白吗?夫人啊!你也要参与一份,赶快骂,不然的话,没有机会可骂了,这个孩子是没有希望留在家了,他已经坚定信念,为出家修行而肯定;我们如此一般的骂他、劝他、阻止他、终了亦然无效;我们是佛教家庭,我也知道出家修行很好,学佛的宗旨在于成就佛道,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但是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是连心的,我舍不得他出家,我会伤心,我会心痛,我会挂念,我对孩子有感情,爱之越深、恨也就越深,夫人啊!你明白吗?』
他的夫人说:『您说了那么多话,我所要说的意思,你都表达完了,我没话可说,只是如此的骂、劝、阻,无法产效果,无动于衷,依照今天他的言行举动来说,有可能近日就会逃跑而出家修道,这孩子从小到大,他的性格我很清楚,绝对会出家落发的,他心地很善良,品行涵养很优秀,善根又很深厚,在家里时常念佛、拜佛、看经典、坐禅,这孩子太乖啦!我也实在舍不得他出家落发,我会心酸、我会落泪、我会痛若绵绵,你知道吗?』
他的先生说:『既然是如此,我有一个办法,不知道行得通、或行不通?』
夫人说:『是什么办法?可以讲给我听吗?』
他的先生说:『先把他关在二楼的房间里,拿个特大号的钥锁,把门钉牢上锁,三餐拿饭给他吃,再慢慢劝导他,不准他下楼;这种方法不一定有效,但可以试一试,没有办法治本,也要暂时治标,这孩子的心很早就已经出家了,身体虽然还留在家,心已经不染于五欲六尘,对欲望而言,他也不希求,心淡如水,这在佛门称为心出家身未出家。
我们虽然也学佛,只是表面功夫,没有深入佛法,严格说来,我们比这孩子还差了一大截,与佛法尚有一段距离,心里实在也很渐愧,感情无法看开,感情无法净化,如胶如漆,把他系缚不放人,实在矛盾,进退两难,不能两全其美。』
夫人说:『就这样吧!暂时把他关在二楼房间,三餐送饭,这样子做,最起码也能多看他几眼,可以减少一些思念的痛苦,今晚采取行动,勿泄漏秘密,勿打草惊蛇。』
于是他们夫妇计划好了,预定当晚等孩子进入二楼房间,即刻把门上锁,不令孩子出门。时间一分一秒过得很快,当天夜晚,他们夫妇手拿着钥锁,心里却很惆怅而且又不安,正在心灵惶惶不安之际,眼见孩子上了二楼,走入他自己的房间,又把门关上,夫妇二人连忙走到房间的门口,即时将锁上钩,手一按即把门上锁了。
正当此时,孩子知道被父母关闭,无法走出房间,开口说:『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要关闭我在这房间里!我心里一切都明白了,你们把门锁着不让我出去,这是多此一举之劳,我出家的心念是不变的,你们要知道,人生毕竟是苦多乐少,世间上的快乐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剎那生,又剎那灭,生灭无常,世间上要找到永恒不变的快乐,是永远找不到的。这话如何而说呢?
因为快乐是因缘所生才有,终了还是归之缘灭,缘起性空,空幻不实,幻化了不可得,世间上不是流传一句话吗?
所谓:世上那有不散的宴席。这就是告诉我们说,世间无常,缘生缘灭,不要执着世间,贪恋世间,依依不舍世间;如果心里执着、贪恋、依依不舍世间,这当下就生了感情,一旦生了感情就堕入生死心,有了生死心,就会沦陷六道,于六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终无解脱时!
爸爸!妈妈!我很感激你们从小把我抚养长大,这一切养育之恩,恩重如山,今生此世亦然报答不完!
这年轻人说到这里,他突然听到门外的双亲大声嚎哭,哭声很凄惨,凄惨声中有酸味,酸味中令人无奈,无奈中有悲哀,悲哀中带有爱别离苦,这一连串的哭声浪潮,当下就演了一部无常法,演了感情法,这点点滴滴,绵绵密密皆是生死因,这就是活生生的世间真相,摆在我们的眼前,世间上的真相就是如此这般,无二无别。
接着年轻人又说:『爸爸!妈妈!孝顺父母有三种类,何等为孝顺三种类呢?
一者能于现生当中,供应衣食住行,享用自由自在,一切物质东西,生活富裕充足,令父母无欠无缺,也就是说,在生活物质方面,能得到内心的满足,不生烦恼。这是第三等的孝顺父母。
二者能于现生当中,供应衣食住行,一切物质生活,令父母无欠无缺;同时也能时时刻刻安抚父母的精神,令父母的精神能开朗;父母心里闷闷不乐,心不能安,就为他开导,使父母的精神能得到心开意解,得到暂时的快乐;也就是令父母在物质与精神上,在今生今世能得到融洽,这是第二等的孝顺父母。
三者能于现生当中,普劝父母信佛学佛,归依三宝,令父母正信佛法,礼佛念佛,多听闻如来正法,步入修行的道路上,因而离苦得乐,破迷启悟,得证菩提,这是第一等的孝顺父母。
前面第三等与第二等是世间上的孝顺,是治标的孝顺,不是治本的孝顺,仅仅给父母一生的快乐而已!无法令父母究竟得到解脱,无法令父母脱离六道轮回,所以,还是免不了来生要轮回的束缚,一旦受轮回的束缚,就有无量的苦,因苦又再造业,永远沉沦六道,往返不停,受大苦恼,永处忧患,无有了脱时。
因此第三等与第二等的孝顺,是不究竟的孝顺,是不彻底的孝顺,是美中不足的孝顺,是不了义的孝顺,是治标不治本的孝顺。
后面第一等孝顺,才是真正的孝顺,能令父母归依三宝,来学佛修行,使父母究竟离苦得乐,免受轮回之苦,彻底解决父母的生死,因而得解脱,证悟菩提,这就是出世间的孝顺,离苦得乐的孝顺,破迷启悟的孝顺,这是治本的孝顺,究竟的孝顺,彻底的孝顺,免受轮回的孝顺,才能堪称真正的孝顺。爸爸!妈妈!我这样说明,你们明白吗?你们能够体悟这道理吗?』
这位年轻人,话说到这里就停止了,门外的父母站立良久,静静听着他孩子三等孝顺的道理,觉得道理很充足,一面听着,一面点头,又一面掉眼泪,表示认同之意,于是一步一步的往楼下走,进入他们自己的房间,逐渐安眼而睡,这时候已经夜间子时了。
这位道心坚固的年轻人,听到父母亲下楼梯的脚步声之后,往窗外一望,天空无云,圆圆的月亮,悬挂在虚空中,闪烁着温暖的光明;更有无数的星星,布满了整个天体,繁星点点,点缀着无尽的虚空,使广大无际的虚空别有一番夜景,这时候最能引发人们的遐思。
正当这时候,墙壁上的钟声一响,当!正是夜间十二点整,被钟声一敲,这位年轻人,猛然觉醒,自言自语的说:『现在不出家,要等待何时?长痛不如短痛的好,一了百了,如果感情继续纠缠下去,永远都是障道因缘,都是生死葛藤,感情对修道者的心境,是了无痛痒的;爸爸妈妈你们要多保重!早晚容易受凉,衣服要多穿几件,免得受风寒;孩儿该出家修道的时候啦!道业有成就,我会回来度化你们的,请双亲不要伤心,不要为我掉眼泪,不要哭泣,……这都是感情的流露,所以有绵绵不尽的痛苦。
佛陀曾经说过:『我们无量劫来,轮回受苦而伤心,伤心所流的眼泪如同四大海,眼泪比海水多。』孩儿知道你们会很伤心而哭泣的,这样哭下去是不能毕业的,你们应该提起大智慧,抖擞精神,好好在家修行,为求生净土而努力!知道吗?千言万语,寄语三宝,三宝传吾心衷,一切皆在无言中,无言胜有言;有言成雍塞,无言尽畅通。
这位年轻人自言自语到此告一段落,当下就采取出家的行动,快剑斩乱麻,轻快而又稳重的靠近窗口,想要从窗口逃脱,窗口外有铁门窗,铁窗封密不可泄,铁条又是大约一公分以上的直径,他将双手按在铁条上,用力使劲,欲令拉开铁条,但始终无法拉开前后拉了十分钟,头昏脑胀,汗流夹背,精疲力竭,不能得成,因此、退后两步,双腿盘起,结成跏趺坐,心里默念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宝加被,令弟子出家得以如愿,无障无碍;佛法僧三宝,大慈大悲加被加持力,普令弟子能出家志愿得以实现。为了成熟我无量劫以来的善根,为了要圆满我无量劫以来的菩提心,为了要度化一切众生,为了要圆满我的福慧,庄严我的清净自性,弟子如此恳请三宝加被。』
这位年轻的仁者,静坐默念圣号五分钟之后,信心十足,精神旺盛焕发,力量恢复而且倍增,身体站起来,又接近窗口,再度的将双手扳住铁条,猛力一拉,这么一拉,用力过度,不但拉开了铁条,而且右手的手臂碰到铁窗,有点擦伤,这时候的年轻人,头伸出窗口一看,楼上与楼下的高度超过三公尺,如果从二楼跳下去的话,有可能折断了腿或受伤!
这一剎那间,潜在意识当中,灵机一动,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下楼的问题,于是走近衣柜处,即刻把衣柜的门打开,把衣服与裤子互相打结,打成一条如绳子一般,结实紧密不松,衣服与裤子结成后,长度大约三公尺,他连忙将结好的衣裤拿一端,拴住铁条。
正当此刻,一切逃脱的预备工作与方法,皆具备齐全,时间是深夜十二点三十分,这位年轻人,最后一次回头看看他的房间,觉得很寂静萧条,这么一走,人去楼空,人生实在太无常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了生死大事,为了解脱业力轮回,证成无上菩提,度化众生,爸爸妈妈,请保重!孩儿出家落发去了,阿弥陀佛!
这位年轻的仁者,即刻爬上窗口,如猫捉老鼠,一点声音都没有,静悄悄的,双手拉着刚才所结成的衣裤,慢慢的由二楼往下滑,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即滑到楼底下,一切的逃脱,皆安然顺利得成,内心有无比的法喜,得未曾有的自由与喜悦,如鸟出笼,如鱼得水,他把小行李提起背在背后,不声不响,一步一步离开了家园,到处参访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
有志者事竟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凭着他那股强而有力的菩提善根,找到了他有缘的善知识(明师),善知识为他剃度落发,当下成就了一位庄严的僧相,身穿如来袈裟,口宣扬如来正法,意安住在清净涅槃自性中,肩挑如来家业,双手办如来事,双足步步无生法。
这位青年僧自从出家剃度后,父母、兄弟姊妹,也曾经多次的规劝他回家,但是亦然无法动摇他出家学道的宗旨,他在佛寺里除了为常住清扫环境以外,他个人很用功的研究佛法深入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智慧日益增长;有时候也出来宏法利生,乃为佛门中难得的青年比丘僧宝。
以上所列举的两位出家比丘,刚好一老一少;老人一旦出家,当下就现出老比丘相;年轻出家,当下就现青年比丘相,不论如何而言,老人出家也好,年轻出家也好,都是不容易的事,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我们发心来学佛,就有很多阻碍与诽谤了,何况出家剃度之大事呢?
在家人能如愿而出家,此人之福报不可思议,不可量、不可测,乃由无量劫以来所种善根,因此,才有如今可出家成就的果报;出家修道者,能自度亦能度人,能自利亦能利他,出家的福报,如是累生累劫赞叹莫能尽!
出家功德经云:『有人杀三千世界众生,有人救之得脱;有人挑三千世界众生眼,有人治之得瘥;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由此可知,出家实在不是那么容易之事,要从世间人的观念转为佛法正见的观念,就要经过很多劫的洗刷尘垢,经过很多劫的净化邪见思想,层层突破,一关又一关的解惑释结,才能慢慢的净化世间人的邪见观念,因而踏入佛法正见观念,能够由世间人的观念入佛法的观念,实在就已经不简单了,接着又能由佛法正见观念突破,由在家踏入出家,这又是面临一大考验。层层累累的思想阻碍,难入甚难入;再加上要出家的时候,周遭的人又加以阻挡,从中破坏,使得出家这一关,实在多折磨,颠沛不已!
所以才说一关一关难,那么,既然能够如愿而出家成就,一关一关的突破,此人实在难能可贵。难行能行,乃由无量劫曾经种下菩提圣因,今生此世方能如愿以偿,是故,称为出家难。
历代高僧大德曾云:『莫谓袈裟(梵语kasaya)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正是此意,无二无别。
十方三世诸佛,皆示现出家大丈夫相于人间成佛
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谓十方,指空间而言。过去、现在、未来,谓三世,指时间而言。诸佛就是一切佛,亦称为无量佛;十方三世诸佛,是十方诸佛与三世诸佛两者结合词。
我们要知道,十方三世诸佛,若是示现成佛的话,都是示现男众出家大丈夫相于人间成佛;而不以女人身示现成就佛道,女人身若欲成佛,必须女转男身示现成佛,如法华经所记载:龙女欲得成就佛道,她就女转男身示现成就佛道。
为什么十方三世诸佛,皆示现出家大丈夫相于人间成佛呢?这有两种意义:
一者、佛示现人间,皆示现男众出家大丈夫相成佛。大丈夫相就是以男众身而出现,也就是以男众出家之身而示现成佛。佛是六道众生的导师,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h)的慈父,福慧圆满者,尽达无漏者,要具有大威德,大雄大力的风范。男众的心理与生理,要比女人身较为殊胜,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威德显赫,万德庄严,能作大狮子吼,八音宣扬如来正法。
增一阿含经有提到女人身不得行五事,所谓女人五障,有五种情况女人身无法办得到的,那五种呢?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增一阿含经女人五障:女人不得当如来(佛)。女人不得当转轮王。女人不得当天帝释。女人不得当大梵天王。女人不得当魔王。
二者佛示现成就佛道,都在人间成佛,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人间的人类,知道有苦有乐,容易觉悟,佛说法人道能听得下去,佛才来人间示现成佛度众生。十方三世诸佛,一律示现成佛在人间,绝对不示现五道之处成佛,何谓五道?就是天道(梵语deva-gati)、阿修罗道(梵语asura-gati)、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地狱道(梵语naraka-gati)、恶鬼道(梵语preta-gati)。
为何佛不示现天道成佛呢?因为天道的人,福报大、寿命长、天天享乐、不知有苦,所以不能觉悟。不能觉悟,就无法修行。天人福报大,不想修行,也修不下去。由于天人福报大,因而障住他们自己的善根,使善根无法显露出来,佛法就无法听得下去,因此就无法修行。
律部有记载天人福报大,无法修行的一件事。
目连尊者有一位在家弟子,叫故耆婆,是当时的名医,自从归依三宝之后,很发心为出家众行医看病,以此功德命终生于三十三天,有一天目连尊者有一位在家弟子生病,不知如何治疗!目连尊者以神足通到了三十三天找耆婆,此时正逢天人各个驾车往园中游乐,一个一个过去,天人看了目连尊者,连看一眼也不想看,耆婆看见目连尊者,也只是微微的一举手,表示打招呼,又驾车疾驰而去,此时目连尊者用神通令耆婆的车子停止,并问他说:『见了我,为何不下车敬礼?』
耆婆说:『享乐要紧,自己做不了主。』并且又说:『我这样已经算不错啦!还能举手作礼一下,其余的天人,连看你一眼的时间也抽不出来,享受福报中,苦的果报未到,佛法听不下去,师父啊!再见!』
耆婆说完,快速驾车又去玩乐啦!天人福报大,沉浸在欲乐享受中,当下就忘记学佛修行了,早就无心礼敬三宝,所以天人拚命享乐,佛法听不下去,根本无法修行,也谈不上修行,因为福报障住善根,善根流露不出来,因此,佛不会示现于天道而成佛,一律在人间示现成佛。
天人除了福报大享福之外,天人的寿命长,能达八大劫之久,如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就能达八大劫之久,但是纵然有那么长的寿命,也会福尽寿尽的时候,也就是天人有死的一天,因为天人还是凡夫众生,是六道众生之一,还是免不了受业力的牵制,因而受六道继续轮回,天人一旦将死的时候,有五种现象产生,称为五衰现前,那五种衰相呢?现在分别如下:
天人五种衰相:
一、头上花萎。
二、衣裳垢腻。
三、身体臭秽。
四、液下汗出。
五、不乐本座。
为何佛不示现阿修罗道成佛呢?因为阿修罗(梵语asura)心性好斗、脾气大、疑心病重、嫉妒心亦重、福报亦大,有了这些业障,佛法听不下去,修不下去,是故,佛不会示现阿修罗道而成佛,一律在人间示现成佛。
为何佛不示现畜牲道成佛呢?因为畜牲道这类众生业障太重,贪瞋痴具足,感召畜生,智能低反应慢,佛说佛法给畜牲听,畜牲亦然难听得懂,听不懂如何修?因此,佛不会示现畜牲道而成佛,一律示现人间成佛。
为何佛不示现恶鬼道而成佛呢?因为恶鬼道也是三恶道之一,业障深重,贪瞋痴具足,生活在恐怖中、孤独中、受苦难中、受饥饿中,要吃三餐都成问题!由这些业障所遮蔽,佛法听不下去,所以,佛不会示现在恶鬼道而成佛,一律示现在人间成佛。
为佛不示现在地狱中而成佛呢?因为地狱是果报的地方,是众生造恶所感召的刑罚处,唯有受刑受苦,无有丝毫之乐可言。受刑受苦之处,没有时间可听闻佛法,是故,佛不会示现在地狱道而成佛,一律示现人间而成佛。
一子出家 魔宫震动
出家(梵语pravr, ajya)是什么意思呢?出家就是出烦恼之家、出生死家、出六道轮回之家、出三界家、出染污不净家,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出家有五义:
一、出烦恼家。
二、出生死家。
三、出六道轮回之家。
四、出三界家。
五、出染污不净家。
一者、出烦恼家:
当人不能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不是人,人是有烦恼的,各人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所引发的烦恼也就不同,因为我们是薄地的凡夫,若遇到种种逆境与顺境,境界当下转变不过来,一旦转变不过来,心就生烦恼而痛苦;出家就是出这个烦恼之家。
烦恼(梵语klesa)差别相很多,烦恼是总称,是看什么烦恼来说,譬如子女不孝而生烦恼;失意的政客心生烦恼;夫妻感情不融洽而生烦恼;家境不如意而生烦恼;为家庭奔波而生烦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生烦恼;上班时上级主管施加压力而生烦恼;兄弟姊妹、公婆与媳妇、亲戚、不能协调,不易相处而心生烦恼;想要得的东西,因得不到而心生烦恼;若得到了这东西,欲舍弃而舍不掉心生烦恼;生离死别心生烦恼;与无缘的人相处,境界转变不过来心生烦恼……等等。
总而言之,这一连串的烦恼,各人所得皆不同,所以烦恼有差别,我们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当下就是要出这个烦恼丛生的家,内心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烦恼相聚在心里,如同一个家庭,所以称为烦恼家。
出家修行不只是出俗家而已!还要出烦恼家才对;若是出家不出烦恼家,等于空出家;空出家,又何必出家呢?所以出家要出烦恼家,才能得证无上菩提,证入大涅槃。
二者、出生死家:
我们无量劫轮回以来,一世又一世,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生而又死,死后又去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无止息,不罢不休!我们被称为凡夫众生,就是生死未了,受生死所支配,忽而带到三善道,忽而带到三恶道,自己做不了主,被生死的业力所控制,由不得我们自在,生死大洪流,把我们系缚,控制我们不得自由自在,如家庭把我们束缚与控制一般,使得身心受其摆布,所以称为生死家。出家修行者,就是要出这个生死家,生死家一旦出,当下就无家,无家处处家,这样一来才是真出家。
三者、出六道轮回之家:
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牲,六道轮回如同铁链互相钩锁,紧密不松,又如同车轮周旋不停,六道轮回以来,也是如此,一下子当人,一下子当恶鬼,又一下子当天人,又一下子当阿修罗,轮回不停,我们在六道轮回当中,就是无法突破六道圈子以外,跳不出六道,受六道所支配,六道轮回如同一个家,所以称为六道轮回之家。我们出家修行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出离六道轮回之家,免受六道轮回的束缚,因而解脱,得大自在。
四者、出三界家:
三界就是欲界(梵语kama-dhatu)、色界(梵语rupa-dhatu)、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三界以内都是在生死轮回的范围。三界以内是众生造业之处,又是众生所住之处,三界是众生造业所感,造恶业所感的三界,是不理想的世界。三界里头有无常变化,有无量的缺陷,有无量的逼恼,我们生活在三界里,迷惑三界而不自觉,又被三界所束缚,欲逃脱却逃脱不了,所以我们常说,三界如牢狱,人被关在牢狱是很痛苦的,是不自由的,所以,出家修行,入佛教门,就是为了出三界苦而出家。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梵语Bhiksu),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正是此意,一切世间动不动法就是指着三界而言,三界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有无量缺陷与痛苦,因此,佛陀劝导比丘们,要常常一心一意,劝求出离三界的烦恼。三界如家,出家就是要出三界的烦恼家,不再受烦恼所系缚,因而得大解脱。
五者、出染污不净家:
我们会有烦恼,有生死,有六道轮回,无法出三界,都是这颗染污不净的心在作怪。心能为善,也能为恶、为善为恶不离此心;我们要解脱证入涅槃,不离此一心;要受轮回往返不停,也不离此一心,修行者若能从心地上用功着手,净化这颗贪瞋痴之心,必能自性解脱。
这心地染污五欲(梵语panca kamaha)六尘(梵语sad visayah),心境相对,起了染污不净的分别心,念念不舍,念念执着,这无量的分别心,如同一个家庭,所以称为染污不净之家。出家修行就是要出离这个染污不净之家,如是而出家,方不愧是大丈夫出家儿。
如上所说,已经把出家的五种义理表明了一番,相信大家对出家的真义,也已经有了深刻的概念,因而能正见出家的本意。正见出家的动机,才不至于对出家有模糊不清的感受,似是而非的感受,模棱两可的感受,人云亦云的感受,混淆视听的感受;如果能够正见出家的含义,而导归如来正法,安住如来正法,有所归程,此人福报乃不可思议,不可臆测,难思难量,已于无量劫前所种善根,世所稀有,何以故?此人已得正见如来正法,若得如来正法,终无堕落之危!
六祖慧能大师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正当如是。
佛门弟子若秉持正见而修行,必得道果,必证菩提(梵语bobhi),终无堕落之有,是故:
杂阿含经云:『若人生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梵语naraka)。』这已经很明显的启示正见的重要性,正见如分水岭,愿我佛门弟子,共遵共修此一正见,是名与佛有缘,在佛左右,究竟终了,必得圆满佛道。
为什么一子出家,魔宫震动呢?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在六道轮回当中,免不了会与六道众生结过恩怨仇敌,也免不了亏欠六道众生的生命债、感情债、财物债,我们一旦发心要出家剃度而修道,魔王魔女魔民会来阻碍我们的出家,使出家不能如愿;假使让我出家修行而解脱生死,脱离六道轮回,这些魔王的眷属就无法向我们讨债了,所以我们发心出家修行的时候,免不了有许多障碍,阻碍我们的出家行动,甚至于有生命的危机。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
于中华民国六十九年的年底,中国佛教会每一年一度都有传受三坛大戒(沙弥戒坛、比丘戒坛、菩萨戒坛),那年是在高雄市龙泉寺传授三坛大戒,来报名受戒的新戒弟子很多,男众新戒子有一百余位,女众新戒子有三百余位,总共有四百多位新受戒弟子。
报名的那一天,我看见一位男众的出家青年人,相貌很庄严,他走近报名的柜台边,想报名受戒,正在此时,这位青年的男众,突然发疯,双手乱挥乱舞,大吼大叫,又哭又笑,整个报名的会场,被他弄得乱纷纷,前后有三十分钟的扰乱现场,一片混乱,后来透过人事关系,把这位青年的男众硬性抬回常住,因此无法受戒。
像这种情况,佛门称为业障(梵语karmava)现前,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恶因,就在此刻欲报名受戒之时,因而受报应,当下发疯不醒人事,虽然已经出家落发了,他想要报名而受戒,只可惜无量劫以来的冤亲债主,恩怨仇敌,是无法放过他的,一旦放过他去受戒,就无法讨回这笔旧债,因此,在报名的一剎那间,把这位青年的男众当下整得发疯,精神错乱,哭笑皆非,甚为可怜!
还有另外一位,这一位是将近六十岁的老人家,也想来受戒,他已经顺利的报名,也跟随大众排班,听戒学戒,以及演练受戒的法规,一切都很如意,没有什么状况出现,一直到受沙弥戒的前一天,业障当下现前,突然暴毙,措手不及,一命呜乎哀哉!早不死,晚不死,就在要登坛受沙弥戒的前一天,才暴毙而逝,这就是分明业障现前,业障来障碍他的受戒,令他受戒不得成就;假使让他受了戒,这些冤亲债主,就无从讨回旧债,所以绝对不可能放他一马,能讨债尽量讨,能索命尽量索,能整尽量整,能破坏尽量破坏。
我们要知道,冤亲债主也是凡夫众生,他是不跟我们谈感情的,贪瞋痴具足,无明烦恼不休不止,随时随地都会向我们讨债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冤亲债主要找到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此就可以免受冤亲债主的讨债或摧残,如果我们有这种心理意识的话,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什么时候被冤亲债遇到,这很难预测,随时随地皆有可能的时候,所以,正信的佛门弟子,万万不可抱着侥幸的心理。
民国六十九年,来受戒的两位新戒弟子,刚好一老一少;一个在报名登记时,当下发疯,精神错乱,大吼大叫,业障现前,被冤亲债主找到了,这个浩劫逃脱不过去,受戒不得成就,抬回常住;一位将要受沙弥戒的前一天,却当下突然暴毙,业障现前,冤亲债主找到人,向他索命,整死了。
这是民国六十九年,传受三坛大戒,两位新戒弟子的情况,一老一少,一疯一死的因缘果报。
一子出家,魔宫震动。魔就是具有阻碍的意思,有破坏的意思,有邪见的意思,有染污的意思,未出三界的意思,宫就是周遭环境的意思。
我们一旦发心要出家修行,那就不得了,我们四周的人,都一齐来阻碍、破坏、诽谤我们出家行动与动机,令我们无法脱离三界的牢狱,永远沉沦六道当中,浪迹天涯。
所以出家修行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考验太多啦!如果没有相当具足大雄大力之大丈夫行为,是出家不成的。
所以,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屡次欲得出家修行,终不得成就;由此可知,出家要具有大福报,以及大勇猛之心,大魄力之心,大智慧之心,才能突破重重难关。
径山禅师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正是此意。
出家忧道不忧贫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能秉持这个目标而精进办道,贯注精神,一心一意,安住如来正法当中,为证悟菩提而迈进,为度化无量众生而誓愿,不达目的绝不终止。能如是而发大愿心,是名真佛子。
出家而修行,不应该为了贫困而忧恼,人贫道不贫,忧道不忧贫;我们出家修行,参研佛法,体悟本性,日夜不休,未曾懈怠,始终一心,如果还不能开悟本性,内心是很忧伤的,不得自在安宁,是很悲痛的,因为修行尚未开悟证果,是肯定要受轮回生死,一旦受轮回生死,当下就是无量劫,就要受无量劫的轮回生死之苦。
所以历代高僧大德,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是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为了要开悟本性,对自己很严格,不随便宽恕自己,克期取证,以种种苦行抖擞精神,道心之切,非在言下所能形容。
为什么高僧大德要那么辛苦呢?因为今生此世不开悟,来生不知道轮回那一道去啦!实在是茫茫渺渺。高僧不愧就是高僧,他能正见出世解脱而克期取证,把所有的意志力,都投资在开悟本性的一端,这是根本问题,是生死大事,天下之间没有比这件事情更重要,也是最现实的关键问题;开悟证果,当下脱离生死轮回,免受无量轮回生死之苦;未开悟证果,就要承受生死轮回,因而受轮回生死之苦。
出家修行者,应该为道而忧,不应该为贫而忧。一个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他绝对不会把贫困放在心里,耿耿于怀,因而忧愁烦恼;他会把修行当做第一件要事,其它都是枝末问题,贫困更不是问题,早就淡淡如水,开悟证果都来不及了,那有闲功夫想贫困。
出家人好好的用功修行,一心一意的安住如来正法当中,坚持戒律,不用忧虑衣食所须,自自然然的,佛菩萨就会拥护,天龙八部就会护持,把我们照顾得好好的;如同父母关心子女一般,不令子女有欠缺。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护持出家修行者,亦复如是。
佛藏经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梵语bhiksu),千亿天神,愿共供养;但能一心行道,终不念衣食所须,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亿光明其中一分,供诸弟子。』正如此意。
唐朝有一位道心坚固的比丘,为了解脱生死,为了开悟本性,因而远离繁华愦闹的人间烟火,独自一个人,步入穷乡僻壤,走入深山幽谷,在适当的地方,搭建小茅蓬,因而安居,一切都很简陋,生活极为困苦,可是他的菩提道心还是坚定如故,恶劣的困境阻扰不了他修行的志向,就这样日以为常,按部就班参禅悟道,刻苦精勤,为证悟菩提自性而努力,因而从不懈怠;独自一位苦行比丘在山上,带到山上的道粮早就用光了,这位精进用功的出家比丘,就采取山上的野菜来充饥,一日复一日,由于他坚强的菩提道心所感召,却感动了天人,即刻来到人间,很敬重这位老修行的出家比丘,每天都很虔诚供养这比丘的午餐,日日如是,令比丘一心一意,安住如来正法,证悟无上菩提,免受饥饿之忧。
这就是一心一意行道比丘,持戒精进,安住如来正法而修行,自然就能感应天人来供养的例子。
所以我们出家修行的人,不用怕贫穷,不用怕贫苦,只要好好的修行,听佛陀的话,持戒精进,安住如来正法,那么,诸佛菩萨、天龙八部,绝对不会耽误我们衣食所须。因为,佛之所以称为佛,就不愧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凭佛所说的这些话,就够庄严了,别无议论了!
民国六十九年,是我出家剃度的那一年,当初,我身上只带两佰伍拾元出家,由屏东坐普通火车到桃园,差一点就不够钱可买火车票,既然买了车票就上火车,那天是假日,上下车的人很多,一上火车就开始找我的座位,我的座位是找到了,被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伯伯占去,我只好立正不说话,心里默默的念着: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默念了一段时间,火车已到了台中,那时候的我,肚子一阵又一阵的饥饿起来,身上光光如洗,钱没有了,福报也尽了,在火车上,受饥饿的煎熬,前后长达五小时左右,看到别人吃东西,我也很想吃它一口,可是东西是别人的,我只能看,而不能吃它,我实在是太饥饿了,饿得全身直发抖,又站立五小时,那种饥饿的可怜相,狼狈不堪,潦倒至极,实在跟饿鬼道的饿鬼没什么两样,正等无异;火车从早上由屏东出发,到了桃园火车站,已经下午黄昏夕阳西下的时候。一路上所经过的饥饿与困境,一切都是无常法,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幻化了不可得,这一切的情景,如今已成影尘的回忆,空幻不实,在脑海中仅能成为落谢影像而已!
因缘成熟,就在民国六十九年四月八日,在桃园宏善寺,出家剃度,剃度恩师上淳下(日告)上人,乃幼年出家,博通法义,心怀悲智,出世之坚,堪称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为我取法号,名曰如本。
这是我出家经过的一小段因缘,身上只带两佰伍拾元,当下就出家了,没有什么可考虑与担忧的,大前提就是要出家修行,为证悟无上菩提而发心出家,而不是为了钱少就顾虑不敢出家,假使为了钱少就不敢出家修行,这叫故本末颠倒,舍本逐末。
社会上有很多人士,包含在家学佛的人,常常听到他们这样子说:『好好赚一笔钱,以后出家修行,这一笔钱,可以当做和尚的本钱,或尼姑的本钱。』像这种情况的心理意识,可以说,连一点道心都没有,不能堪称出家修行,这种出家的动机是以钱为后盾,没有后盾就不敢出家,以钱为他的保险公司,他怕出家后遇到不如意的时候,钱在那时候,就是老大,可以解决问题。生命以钱为中心,生命以钱为依为命,在他的心目中,早就无法信赖别人,完全信赖自己的金钱;口里念念要修行,心却考虑金钱问题,而不以修道为重;如此而出家,是名不如法出家,无道心出家,为钱而出家。
如果没有钱就没有勇气出家,这完全是大颠倒,他的心意识早就没有道心可言,内心恍恍惚惚,没有办法提起正知正见,随着人云亦云的态度,此辈之人,甚为可怜!
总而言之,出家修行者,宗旨在于了生脱死,证悟菩提,深怕不能证成菩提而忧,不以贫乏欠缺而忧;一心一意安住在如来正法当中,坚持戒律,依教奉行,一切如理如法,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必然拥护垂慈,令出家修行者,衣食所须,无令亏欠,得以安稳!是故,出家忧道不忧贫。
全世界的人都出家,士农工商谁来做?人类启不是绝嗣了吗?
曾经有一位仁者问我而说:『师父啊!假使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了,士农工商谁来做?人类岂不是绝嗣了吗?』
我回答说:『首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想不想出家当和尚,万缘放下,踏实为开悟本性而努力呢?』
仁者说:『这怎么可能?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出家当和尚,连做梦也没梦过,怎么可能出家去当和尚去修行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
我说:『我的答案已经给你啦!而且你已经代替我回答你的答案了。』
仁者说:『师父啊!我听不懂你的意思,请师父慈悲开示佛法,令弟子明了而除惑!』
我说:『你是第一号人物,你当下就不想出家当和尚,而且连做梦也没梦过的人,那天下之间的人,更何况全世界的人,怎么可能出家呢?话又说回来,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了,你亦然尚未出家!因为你是我第一位问的人,竟然第一位所问的人,都不想出家,那么,我们可以尽管放心,因为世间上,最起码还有一位不想出家的人,而且连做梦也没梦过哩!』
仁者说:『师父啊!根据你这么说,全世界的人都不可能全部出家吗?』
我说:『这答案有两种:一者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二者有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出家。』
仁者接着又问:『师父啊!第一种的答案是全世界的人,都不可能全部出家,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第二种答案,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全部出家的话,请问师父,士农工商谁来做?既然没有人来参与士农工商,师父你所吃的饭从何而来?』
我说:『你问得很好,这也是天下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的问题,你能代替天下之间的人,而发问这个问题,真是功德无量!请仁者注意听清楚,听不清楚是无法懂得这个道理,道理听不懂,即使答案已经给你了,你还是不知不觉,知道吗?』
现在我要开始回答这个问题:纵然全世界的人,有可能都出家修行,这样还不好吗?我们要知道,依报是随正报而转,正报能转依报;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依报就是客观的环境(这个世界),正报就是主观的人类(包括九法界),那么,依报是随正报而转,正报能转依报;意思就是客观的环境(世界)是随着人类(包括九法界)的人为因素,会有所转变,有所变化;话说回来,人为的因素(业力)可以直接影响转变客观的环境(世界),说明白一点,就是人类可以改变环境,环境是随人类而有所变化的;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答案,就不难明白啦!
环境的好坏,世界的美丑、一点一滴、一沙一尘、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皆是人类(包括九法界)业力(善恶行为)造作所感召而成的;也就是没有人类(抱括九法界)业力造作的话,自然就不会感召宇宙世界(所住的环境)的存在。
仁者,听得懂吗?假使道理听不懂的话,我拿事相作个比喻,你就容易明白:西方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是很清净的世界,是很庄严的世界,是很微妙的世界,是无漏的世界,正报与依报是很殊胜的世界,西方三圣住彼处利乐有情的世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发大清净愿力,所成就的清净世界。
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微妙、无漏、殊胜、利乐有情,这些真善美的果报,当下就是阿弥陀佛清净愿力所成就。正报庄严,依报就庄严;阿弥陀佛庄严,极乐世界也就庄严;这个就称为正报能感依报,依报随正报而转的道理!
同样的理由,假使正报不庄严,依报也就不庄严;阿弥陀佛不庄严,极乐世界也就不庄严,说一句比较入骨的话,比较重的话,阿弥陀佛不庄严,乱七八糟,当然极乐世界也就不庄严,乱七八糟了。
由此可知,正报与依报两者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离的关系,我们更深一层而说,离开正报没有依报,离开依报没有正报;正报就是依报,依报就是正报;正报与依报,正等无异,不一不异,无二无别。
佛法说到这里,仁者所问的问题,我都回答圆满结束了,不知你是否有善根,可领悟我所讲的道理,现在我再缩短内容,直接而回答你的问题:
全世界的人(正报)部都归依三宝(佛法僧),那么,全世界的人,心里都一心一意向善,不造一切恶业,唯造善业,当下整个世界,会因此而有所变化,有所转变,何以故?当下正报能感应依报,依报会因而殊胜庄严。
接着,全世界的人(正报),全部都受五戒(panca silani)(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条件,我们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啦!当下整个世界就不会有战争杀戮,社会上就不会有凶杀案;不会有江洋大盗、明争暗夺、抢劫集团;不会有男女邪YIN、乱伦失去次第礼节;不会打妄语、撒谎话、东骗西盖、美丽的谎言堆积如山;不会因饮酒而乱性,胡作非为,作出一些非法之事。
全世界的人都受五戒的话,这又是什么世界呢?可以说,是很太平的世界,无争的世界,安详的世界,安分守己的世界,能扭转歪风的世界,导入端庄的世界。当下全世界,各地方的警察分驻所、派出所、警备总部、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司法院、立法院、监察院、有关法律单位,统统可以全部关门,政府可以将这批薪水投入一切建设,或安顿国家百姓,这话怎么讲呢?因为全世界,全国人民上下,都安分守己,奉公守职,都不会触犯法律,法律岂不是成了傀儡?
人有越轨道,造种种恶业,才需要有法律来制裁,来保障人民的生活规范;既然无造一切恶业,法律是无奈的,是多余的;全世界的人,仅仅受五戒,坚持如来戒律,宁愿持戒而死,不以破戒而活,这整个世界都会因持戒之愿力,而有所改变,潜移默化;正报感依报,依报随正报而转,正如此意。
接着,全世界的人(正报),全部都能出家受比丘具足戒(二百五十戒),出家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的话,这个世界,又是怎么样的世界呢?
仁者,请听清楚一番;全世界的人全部都出家修行,受沙弥戒、比丘戒、出家菩萨戒、受过三坛大戒,以戒为师,奉行如来正法而修证,因证悟而成就菩提,若能如是,当下这个世界,就是涅槃(梵语nirvana)的世界,不生不灭的世界,光明的世界,真理(理性)的世界,不增不减的世界,不垢不净的世界,常寂光的世界,远离轮回的世界,自由自在的世界,庄严殊胜的世界,尽善尽美的世界,不可思议的世界……开悟证果的世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语言文字所能表征,所谓:『因言显道,道显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全世界的人,全部都出家修行,能够证悟无上菩提,那么,我就恭禧全世界的人,能出世解脱,因为全世界的人,都不是凡夫众生了,个个皆离苦得乐,究竟涅槃,六道轮回早就没有了,还怕什么绝嗣!无后代,无子孙呢?难道你还要受轮回吗?你说好笑不好笑?个个都是开悟证果的圣人,具足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sad adhijnah),自由自在,无束无缚,无障无碍、福慧圆满,彻底的远离轮回生死,免受娑婆世界无量逼恼之苦,这不是很好吗?这不是很舒服很爽快吗?你还怕全世界的人,全部都出家呢!我看只怕全世界的人,没有这份福报可出家修行哩!更没有这份本事(善根、条件、智慧)可出家修行呢!你说是吗?』
仁者又说:『师父说得头头是道,据理而分析,说法无畏,真不可思议!弟子无知,内心无明所蒙蔽,听师父一席佛法,的确茅塞顿开,内心迷惑已经遁迹无踪,很感激师父慈悲的开示,令弟子法喜充满。过去所未曾有的法喜,今日突然涌现在心头……。』
这位仁者,话未说完,也无法说下去了,闻法受益,喜悦又感激,情不自禁的,流下菩提善根的眼泪,泪水汪汪往下滴,哽咽哭泣三分钟。像这种情况,是值得哭泣流泪的,哭得好,哭得妙,哭得恰是时候,也合乎地点,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哭得出来的,假使叫我哭泣,我当下也哭不出来,哭泣要有时节因缘的,正如今日,闻法受益一般,这位仁者闻法得利,法喜充满,哭泣而落泪,正是佛门所说的一句话;无量劫的善根大展流露。
接着我又说:『对如来的正法,有所肯定,说法就无畏,有畏就不敢说,既然要说法,说法要根据如来正法而说,是名说法者,是名正见说法者。
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了,我们不用怕士农工商无人做,也不用怕人类绝嗣了!前面已经给我们答案了,现在我把它提纲契领,因而直说: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称为六道,六道又称为六凡。就是六种凡夫之类,永远轮回不停,受生死无量之苦,佛门称为六道轮回,人类也是六道凡夫众生之一,不能例外,也同样要受业力的牵缠,而沉沦六道中。
人类的男婚女嫁,是自古以来的习性礼节,不可或免的事实,以人类的立场来说,这是理所当然之事,无可争论,中外古今,皆是纯一色的观感,毫无辩驳的,这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场而说人道之理;当然,与佛法解脱生死之道一比较,就有天壤之别,遥不可及,尚有一段距离。
离怪天下之间的人,对佛法无知,怕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人类会绝嗣!这是很正常的疑问,世间人一旦有机会起疑,就已经开始入门了,善根快萌芽。就怕天下之间的人,不能起这个疑问,不能起疑问,就难入佛门,善根永远难成熟,因而永远徘徊佛门之外,做个六道的流浪汉,三界的苦命儿哩!
佛门中有一句名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正是此意。
所以说,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修行,因修行而开悟本性,因开悟本性而脱离六道轮回,因而转凡入圣;远离生死,免受轮回,得证菩提的话,那么,世间上那里还有比证悟菩提更殊胜的呢?的确世间上没有比证悟菩提更殊胜,因此,还怕人类绝嗣吗?难道你喜欢受六道轮回生死之苦吗?我和尚早就突破这种思想,早就超越人道传宗接代的观念,所以出家修行,这是多么神圣的大业,天下之间有几位能正见如来的正法呢?可以说稀有甚稀有,难得甚难得。
人道的男婚女嫁,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以人道的需要而需要,人道的立场也只不过是人道范围之内,不能突破人道的思想观念,不能超越人道的需要(男婚女嫁、传宗接代、耿耿于怀),就永远沉沦六道,不能解脱。
假使不能突破人道的思想观念,以及不能超越人道的需要,这是永远被人道的观念与需要所系缚,永远停顿在人道思想观念中,唯有继续随着人道的观念而走,永远走不出轮回生死的窠臼,甚为可怜!
千言万语,老僧常谈,一句话而已!人类也是六道众之一,也就是尚未脱离六道轮回的圈子外,应该勇猛精进,努力突破六道轮回。
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修行,士农工商不用怕无人做!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修行的话,这整个世界都会有所转变,成为很清净的世界,成为很殊胜的世界,因为正报能感受依报,依报是随正报而转。
佛经有记载一段人间净土的情况;再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的时候,弥勒菩萨(梵语Maitreya)下降人间,度化无量无数的众生,那个时候大地的众生,每个人都能受持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人间净土就在那时候成就,大地整个都转变了,呈现着一片平原,没有悬崖峭壁的高山,溪川平稳而缓流,大海之水减了一大半,成为平原的陆地;大地无人耕种,自然五谷丰收,蔬菜水果无人种植,自然生长,开花又结果;可以说衣食所须,不用忧恼愁虑;这就是依报庄严,然依报庄严是由正报庄严所感召。
同时,人类寿命有八万岁之长,身高有十六丈之高,男女五百岁才婚嫁;畜牲道,牛马猪狗,都会讲话;弥勒菩萨就在人寿八万岁的时候,示现人间成就无上佛道,那时候才称为弥勒尊佛。弥勒菩萨目前尚未成佛,果位在等觉菩萨的阶段,当今就在第四天的兜率陀天,于弥勒内院为天人演说佛法,以后示现来人间的时候,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那时候才可以称为弥勒尊佛。此佛在人间演说三大会的佛法,度化无量众生,第一大会度九十六亿众生,第二大会度九十四亿众生,第三大会度九十二亿众生。此三大会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龙华三会,当然中等以下的演说佛法,也是枚不胜举,多得不可为喻,这一切就是正报庄严。
由以上所举的人间净土之例,我们可以知道,大家都遵守十善业,就能感召大地人间,有这么殊胜的果报了,更何况全世界的人,大家都能够出家修行,整个世界当下就会有所转变,有所变化,因为整个世界成为出家修行者,没有俗人,你想想看,能够出家修行,福报是非常大的,累积大家的出家福报,这福报之大,无量无边,这整个世界当下就会转变过来,要比弥勒菩萨来人间的净土,更加殊胜,更加不可思议;这话怎机讲呢?因为那时候,人间只守十善业,当然大地的果报,也只是蒙受十善业所感召之果而已!我们这里的情况不一样,当下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全部出家修行,出家的戒律很多,不只是十善业而已,超过二十五倍以上,当然所得到的大地果报,也就远比十善业的果报殊胜,更加无上庄严。
那么,能够了解这个道理,全世界的人,全部都出家修行,我们还怕士农工商没人来做吗?不用担忧,不用害怕!诸佛是圣中圣,圣中圣就是诸佛,佛不会骗我们的,佛也不需要骗我们,佛是过来人,佛所说的话,我们深信不移,则能入道。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正是此意。
世间上的好话,佛都已经说尽了,佛是圣人,佛告诉我们的话,我们竟然不信,请问我们自己,谁的话才能相信呢?
佛经云:『修行者,能对佛所说的道理,能深信肯定,而不疑惑,不动不摇,心能安住在佛的正法当中,此人已经累生累劫,亲近过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过诸佛,是故,今生信心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故!此人不久,当得证成无上菩提。』以上所说,已经略述一番,不知仁者,心里是否明白了?』
这位仁者听了这一席的佛法,心里有所领会,从开始讲佛法,他的头就一直点个不停,直到我讲完佛法,他才停止点头,他闻法很专心,又很虔诚,实在是一位很踏实的在家居士,不久之后,这位精进的居士,就出家落发修行去了!
出家对消极与积极的透视如何?
出家修行者,往往身份比较特殊一点,所以在形象上、行动上、宗旨上,不能与在家人一概而论,所以,特别将出家修行者对消极与积极的看法,提出来?述,俾使社会人士与佛门弟子,能对出家修行有所正见,不至于节外生枝,龟毛兔角,道听涂说,因而诽谤造业,因造业而堕落,因堕落而受无量苦,现在分别四点叙述如下:
一者出家修行者对消极的看法:
出家人看起来的确很消极,没有错,的确出家人很消极,但要要明白出家人是那方面消极,不能一口咬定说,消极就消极,就把出家修行者,当做避世、厌世、失意,受了重大的打击,才遁入空门,落发出家,清磬红?,了此残生。
一般人都认为,出家修行者都是此流之辈,这种观念,绝对不是出家人本有的志愿;但也无可否认,的确有这种人物,进入佛门出家,这些人物进入佛门之后,不会有很大的建树,也不会对佛门多大的破坏,然而,社会上形成对佛门出家修行者,有若干的歧视,也就是由他们而来!
出家修行者,对于造恶业很消极,他绝对不会去做的,譬如五欲(梵语panca kamah)(财、色、名、食、睡)他不做,他很消极不去做它,出家修行者不会去贪财,不会去赌博,走法律漏泂,欺诈他人,杀人抢夺,他很消极不去故它;出家修行者不会去玩粉味、戏弄女人、挑衅良家妇女,他很消极不去做它;出家修行者不会去争名誉,参与总统竞选,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省、县、市、镇、乡、村、里长竞选,他很消极不会去做它;出家修行者不会为了吃而?欲,吃的方面,粗茶淡饭,为了修道充饥而已!他很消极不会为食而?欲;出家修行者不会为睡眠而贪睡,对睡眠节制的恰恰好,他很消极不会为了睡眠而过度贪睡;修行者若贪着五欲,就无法入道,无法证悟菩提;五欲如胶如漆,会染污修道者的心性,使心性不清净,因而有堕落的危机!
佛门中有句话说:『五欲就是地狱五条根』即是此意。
我们尚未证悟涅槃,对五欲六尘要防犯,莫染于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如避火坑,消极以对;诸佛菩萨对五欲六尘能自在,染污不了佛菩萨的心性,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功夫;我们是凡夫众生,功夫未到家,一碰到五欲六尘,心就动摇,染污自性,不得自在,所以我们要消极不去贪染五欲六尘之境。
出家修行者,对消极的看法就是如此这般,对造恶业他消极不做,一做就造业了,当然他不做,总不能叫出家人去参与总统竞选,国大代表竞选,毕竟形象太特殊了,宗旨也不一样,假使参与选的话,出家和尚当下就出尽了风头,明天报章杂志,拚命的刊登,而且又是第一版的,排列右上角处,用红虚线框起来,目标比较明显,引人注目,大方的诽谤,找些刻酸的词句猛批评:『和尚六根不清净,出了家还放不下,出了家等于没出家,为名为利,看不破,放不下,跳不过,竟然还跟社会上的人,参与竞选……。』这么一来,像这种情况,出家修行者,当然对此事要消极不做它;对于给众生起诽谤之事,他消极不做;给众生起讥嫌之事,他消极不做它,这是正确的态度,别无议论。
出家修行者,形象上与社会上的人有差别,行动上也有差别,宗旨上也与俗人有异,所以,出家修行者的一举一动,要遵守如来戒律,遵守如来戒律,就是消极不做一切恶业,不去做被众起诽谤,讥嫌之事,染污五欲六尘之事,消极不做。
往往社会上的人士,最喜欢挑剔出家人的毛病,出家人走一步,社会上的人就把出家人算到十步去了,像这种豆腐中挑骨头的心理毛病,是不好的,会断了自己的善根,会断了自己与三宝(梵语tri-ratna)的缘份,是很严重的对不起自己,使自己堕落,永远无法听闻到如来正法,漂流在三宝门外,永受沉沦,长虑黑暗,不得解脱。
二者出家修行者对积极的看法:
现在来说,出家修行者对积极的看法,实质上,出家人常下能看破,放下、跳过、自在,这段的历程,就是发露了积极的表现,出家人能正见世间的无常,空幻不实,为解脱五欲六尘的束缚,因而积极欲达到证悟涅槃的境界;这似乎给人一种柔弱消极的意味,不能振作起精神面对现实的世间,会让别人有这么一种感受。往往善根未成熟的人,对出家修行的实际意义无法起正见,看错觉了,听错了,或者以偏?全;实际上,我们再度冷静思惟一下,我们可以正见出家人的本来面目,出家人似乎柔弱消极,但在柔弱消极中带有坚强积极的奋斗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得到的,比方说:五欲受乐会生爱染心,染污了本性,本性就不得自在,不得自在的心,就是生死心,有生死心就沉沦五欲中;难以自拔,堕落生死深渊。
出家人就消极不做五欲之乐,发挥勇猛精进的心,不沾染五欲六尘,五欲之乐消极不做的当下,就是积极奋斗史,让自己不堕落生死轮回之网,这样子做是保障自己,救了自己,所以说,消极的当下就是积极,退步的当下就是进步,这个道理有几个人能会通呢?
又比方说:农夫在稻田里插稻秧,一定是两腿往后退步,然后用手在前面插秧,边退边秧,只有退步才能插稻秧,如果往前走,只有踏倒稻秧的份,无法插秧,所以说,退步就是进步,退步就是成功,退步就是收获。
同样的道理,出家修行者,对五欲六尘不贪恋、不爱染,表面看起来,好象是消极、逃避、柔弱、厌世、退世、悲观、等死,好象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这是大错特错、错得很严重。
出家修行者,对五欲六尘不生贪恋,不爱染尘欲,这当下就发挥了修行者奋斗志愿,与五欲六尘的挑战,这是无形无相的挑战,是心理作战、战胜利了,心就能转五欲六尘,而得自在;心战败了,就被五欲六尘所转所惑动,而不得自在,这就是修行的功夫,心地上的功夫,活生生摆在我们眼前的功夫,这不是用嘴巴讲一讲而已!所以说,有几个人能真正明白出家人,为什么要出家呢?实在少之又少!
又有几个人能明白修行境界的层次?在消极中见到积极,在柔弱中见到坚强,在厌世中见到入世,在退步中见到进步,在面对五欲六尘中见到心地的无染无贪;若能正见这个道理,则与佛有缘,与佛长相左右,去佛不远。
出家修行者,除了对自己积极净化身心之外,对于弘扬佛法,兴大慈悲心,普度无量众生,更是积极而为。对于教育、文化、慈善三者之间不偏不倚,全心全力积极的推广,令圆满如来正法,普施大地一切众生,皆得如来法雨,滋润法身慧命,因而得证无上菩提。
三者在家无学佛者对消极的看法:
在家无学佛的人,往往很多人都抱着一世论,以为人死后如同本头被燃烧后的灰烬,什么都没有了,一?否认有来生的观念!因而容易由心里激发他的纵欲主义,或走极端的偏见,不信道德,否认因果,个性怪异,不容易与人相处,孤僻而且任性,或走独善其身的历程,社会上不是有很多人是如此吗?
他们对修行是绝对消极的,不去看一眼,不去了解一番,不信有佛菩萨的存在,不信因缘果报,修行的道理听不下去,也不想听,唯信自己,今生有钱最好,好好享受,吃喝嫖赌,浪漫了此残生,这也是他的人生观,甚为可怜!
我们说他很可怜,他也会说:『你们更加可怜,有得吃你们不吃,有得喝你们不喝,有女人可以玩你们不玩,有得赌你们不赌,世间这么美好,你们不享受,是你们可怜,还是我可怜呢?是你们傻还是我傻呢?人生在世只不过数十年,这些现实的东西,要尽情的欢乐享受才对。把握人生,享受人生!』
这些话听起来蛮有道理的,再仔细想一想,当下问题重重,似是而非,容易混淆视听,这一连串的话,充满了造恶业的因种,这种思想观念,假使不经过一番的过滤,净化改革,则永远随顺他的错误思想观念而走,佛菩萨慈悲欲救度他,亦然束手无策,欲救不能呢!
在家无学佛者,往往多数人,对慈善济世消极而不做,譬如放生、印佛书、建筑佛寺不肯发心、贫民救济、孤儿院、残障伤患,他有充足的理由与观念,对这些慈善不肯发心去做,善根流露不出来,善根被他自己邪见的理由与观念障蔽,因此,善根一旦被障蔽就不能萌芽,不能开花结果;善根?然无法流露出来,当然无法生出慈悲心,慈悲心生不出来,自然就无法积极去做慈善济世的工作。
由以上所?述,在家无学佛者,对修行是消极的,对慈善是不乐观,是消极不做的;如果要他们能发心修行,与积极的做慈善济世工作,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启发他们的善根,要长时间培养。大圣佛陀说得很正确:修道者,能够发心修行积极而为,乃至善根能自然流露之人,此人于无量劫前,已曾经在佛门中修行广植无量福田,是故,今生能善根大展流露,兴大慈悲心,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
四者在家无学佛者,对积极的看法:
在家无学佛的人,根本上就不知道有因果,因此天天犯因果,自己却不知不觉;因果(梵语betu-phala)的存在性,不是用辩驳得来的,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出来的,更不是任何神权所能变现而出,我们要正见因果,因果的存在性是由各人所作,各人所受,称为自作自受。
自己没有造恶因,当然没有恶的果报,别人造的恶因,别人要自受果报,绝对不会嫁祸在我们的身上;假使别人造恶因,果报却临难在我们身上的话,这叫做不合因果,没有这回事。
我们要知道,因果很准确,丝毫不差,因果不会错乱,假使因果错乱,那还得了,天下之间就大乱不休,没有规律,没有界限,乱了伦次,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因为别人所造的恶因,有可能随时嫁祸在我身上,倒楣在我身上,这样子活在世间多可怕,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幸好因果平等,因果不会错乱,天下之间没有倒楣的事,倒楣也有因果,因果是有规律的,一切的因果都在自作自受当中消散。
我们正见因果之后,不必恐惧,没有造下恶因,绝对没有恶的果报,这点我们可以安如泰山,心地如如不动;同样的理由,如果我们有造下恶因,当然要接受恶的果报,因果的报应,谁都逃不了的,也避不开的;假使因果逃得了,避得开的话,岂不是否认因果,断灭因果,抹杀因果!可惜因果是宛然的存在世间,丝毫不紊乱,不参不杂,规规矩矩,绝无错乱之有。
我们相信有因果,因果也得存在;不相信有因果,因果也得存在。因果不是我们信不信的问题,而是自作自受的问题,若能如是正见因果,是名真佛子。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在家无学佛的人,很积极的犯杀生业,譬如杀鸡、鸭、狗、牛、羊、以及水族动物,野生动物,都包括在杀生业之因。
在政府机构服务,有一些当大官的,财迷心窍,很积极作案,当经济犯,拿政府百姓的血汗钱,偷渡出境,在国外享受,消遥法外,造这种恶因,以后的报应是惨不忍睹的。
在五浊恶世里,有一些人很积极的造恶业,与人同居犯邪YIN,找有夫之妇,YIN良家妇女;找有妇之夫,同行YIN事;诱拐年少女子入娼寮卖YIN,可以说是无恶不作,这种因缘果报,将后必然自作自受,谁也顶代不成。华严经云:『邪YIN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人生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得不如意眷属。』由此可知邪YIN之罪,果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罪福报应经云:『YIN人妇女者,死入地狱(梵语naraka),男抱铜柱,如卧铁床,从地狱出,常生下处,堕鸡鸭中。』
佛经又云:『YIN人妇女者,得绝嗣报。』这很显然的把YIN男YIN女的因缘果报,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造YIN欲的因,必然感应YIN欲的果报。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可不慎哉!
以上所说,就是在家无学佛者,往往积极造恶业,而不自觉,假使不亲近三宝(佛法僧),就难以觉悟,日积月累,积极的造恶业,不休不止!
佛门是觉悟之门,能入佛门者,福报是最大的,入我佛门就不得不觉悟,一旦觉悟之后,善根当下就能流露,就能明因知果,不会去积极造恶业(梵语akusala-karma);同时,能以积极造恶业之心,转变为积极造一切善业(梵语kusala-karma),为菩提大业而精进,若能如是而为,此人难能可贵,值得赞叹,值得鼓励。
出家功德与利益
菩提道心成熟,因而发心出家修行,为证悟无上菩提,为普度无量众生而发大菩提心,出家修行者能与菩提心相应,安住于如来正法,即能成就无量功德,无量利益;无量功德与无量利益,是由精进修行的累积;出家修行最初入门首先要清净身心,割舍俗缘,摒弃俗念,方能入佛道。
诸德福田经有记载要出家修行,心须具备五种净德,那五种净德呢?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诸德福田经‧僧五种净德:
一、发心离俗。
二、毁其形好。
三、永割亲爱。
四、委弃躯命。
五、志求大乘。
一者发心离俗:
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学习佛的菩提道,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
二者毁其形好:
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其相好,去世俗之尘衣,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
三者永割亲爱:
投佛出家修行,应该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
四者委弃躯命:
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
五者志求大乘:
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
出家修行者。第一步工作能具备这五种清净德行,就能逐渐踏入佛门,与如来正法相呼应,因为这五种净德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必经的过程,?然是诸佛所必经的过程,我佛门之弟子亦不例外,遵佛所言,遵佛所行,遵佛所意,必得道果,一切功德与利益,是由此引发而生。
同时,也是出家剃度的第一关键所在,此关键若无法突破的话,那么,将后关关亦无法突破,也就永远无法入道出家修行。
既然出家第一关键能够顺利圆满达成,因而成就庄严的出家比丘僧,紧接着,就要发大菩提心愿,为上求佛道,度化无量众生而勇猛精进,因此,就要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成就菩萨道,圆满菩萨实德,在大宝积正法经有提到四种法门,可庄严菩萨的实际德行,以这四种法门为菩萨实践入道证道之法,是那四种法门呢?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入空解脱门。
二、入无我无愿门。
三、巧施方便门。
四、施不求报。
一者入空解脱门:
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缘生无自性,无作无受,如是通达,是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
二者入无我无愿门:
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皆无有诸法皆无自性空,而能于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发起大慈悲心,乐度无量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三者巧施方便:
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方便,不住涅槃,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者施不求报:
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怜愍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
出家修行,发大菩提心,是名菩萨。要当菩萨的条件,就要发菩提心,因而行菩萨道;出家修行,而不发菩提心,不名菩萨。
华严经云:『修行者,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就是成佛之心,出家修行就是为了成就佛道而来,?然是为了成就佛道而来,?不发菩提心,又忘失菩提心,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宗旨,失去了目标,所修的一切善根,与佛道不相应,当然要堕落魔业了,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念念菩提心,不能忘了菩提心。
梵网经菩萨戒云:『当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正如此意,发愿成就菩提心,有愿力就有力量、有希望、有目标。依愿而励行,因励行而庄严菩提心,究竟成就佛道。
古德高僧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这就很明显告诉我们,发菩提心的重要性,要成佛与不成佛,是问我们是否有行菩萨道!要当菩萨的条件,是问我们是否有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人,方可堪称名副其实的菩萨。
同样的道由,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耕田不播下种子,永远都是荒田,五谷粮食无法收成;修行不发菩提心,等于不发愿成就佛道,没有种下菩提圣因,如是累生累劫修行,欲得成就佛道,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出家剃度?然能如愿以偿,又能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广度无量众生;因此,出家的功德与利益,就在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当中,逐渐圆满成就。
出家修行安住于如来正法,观诸法毕竟空性,当下与诸法空性相应,一切烦恼空性不可得,因而证入涅槃。涅槃(梵语nirvana)就是解脱,涅槃就是诸佛之法性。涅槃之性,无苦无乐,是故涅槃名为大乐。
涅槃乃金刚不坏身;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众生不知道诸法自性空,所以没有办法脱离六道生死;出家修行能观一切诸法毕竟空性,空幻不实,无有定相,此人则能入道,证悟大涅槃。
大智度论云:『一切诸观中,空观为第一;一切诸法中,涅槃为第一』出家修行,能观一切法无自性空,没有实体可得,本自空性;若能知道诸法空性,就能知道涅槃,若能知道涅槃,则能证入自性涅槃的境界,自性涅槃具足有无量性功德。
出家修行者,最后的归宿,最后的终程,就是要证入自性涅槃的境界,一旦证入自性涅槃的境界,出家修行的宗旨,也就在此时此刻,大显光明,万德庄严,威德显赫,大放光芒的时候。
证入涅槃的境界,是每一位佛门弟子的理想与归宿,因为证入自性涅槃,当下即解脱生死,远离六道轮回,断尽一切诸烦恼,所要办的生死大事,即告圆满成就。
证入自性涅槃的境界,在成唯识论有提到四种涅槃的层次,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二者有余依涅槃:
烦恼(梵语klesa)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槃。
三者无余依涅槃:
烦恼?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槃。
四者无住处涅槃: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
发大菩提心,因而出家修行,坚持戒律,奉行如来正法,以大智慧力观照诸法无自性空,离种种妄执,契入法性而得解脱。 一切法空性或寂灭性,是一切法的真实性,所以要从一切法上去观照体认,而不是离一切法去体认的。从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观来看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被销融了,可以依世间而出世间,而出世间也不离世间。
出家修行,学佛的主要目的,在依缘起而体见法性,证法性,名为法身(梵语dharma-kaya),才能现证涅槃,成大菩提。若能当下现证涅槃(梵语nirvana),成大菩提,出家修行的宗旨,就达到彼岸了,所谓出家的功德与利益,也就在此时此刻大放光明,威德显赫,佛光普照的时候了。
出家修行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是有无量无边的好处,被人类所肯定,所认同,大家才会踊跃发心出家修行;假使出家修行,没有什么功德与利益,没有什么好处,那又何必出家呢?出家岂不是多余了吗?何必多此一举呢?
所以我们要明白,出家修行不但为了自己能够证入涅槃,得大菩提,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而已!同时,也要兴起大慈悲心,广度无量众生,令无量众生,都能证入涅槃,得大菩提,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若能如是发大菩提心而出家修行,是名真佛子,是名正见出家,就不愧是大丈夫出家儿,能够堪任如来家业,荷担如来法身慧命。
径山禅师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出家修行是要办我们的生死轮回大事,为证悟涅槃,得菩提而勇猛精进,是为了成就无上佛道而发心出家修行,乃是一件神圣大业;因此,必须具备大丈夫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喜大舍之心,以及无量劫所修的福德智慧,因而累积成熟,方得如愿顺利出家成就。
国王将相只能办好国泰民安,国强民富,但是对于出家修行方面,证悟涅槃,得大菩提,解脱生死轮回大事,国王将相就没有办法啦!国王将相能统理百万大军,统理全国人民上下,却不能统理自己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无法统理,当然要受起心动念所摆布、所控制,心不能自在;因此,国王将相也还是免不了受轮回生死之苦,也是凡夫众生之一,没有特权可免,也不能例外啊!
国王将相是否有善根可出家?又是一个问题;他有福当国王将相,但未必有出家修行的福报;花花世界,五花八门,那么迷惑人心,国王将相对五欲六尘是否能看得破、放得下、跳得过,这一层又一层,重重难关,实在是难割难舍,又是面临一大考验,不是用嘴巴讲一讲就成了,要亲身实践佛法才是贵。所以我们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
华严经里面记载:『唯有到达佛的境界,方能堪称大丈夫;等觉十地三贤位,以及凡夫众生,皆不能堪称大丈夫;能堪称大丈夫,唯有佛一人。』
现在将华严经所提到诸佛显示七丈夫种,分别叙述如下:
丈夫用。
丈夫种。
丈夫正教。
丈夫勇猛。
丈夫精进。
丈夫智慧。
丈夫清净。
由以上一点一滴、一字一句、一段一篇、一篇一?,已经广说略说,?述出家的功德与利益,意犹未尽,未能道出出家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利益,有什么好处,内心深感惭愧!吃了那么多的三宝饭,内心实在由衷有所愧疚三宝,以及檀那之恩。
愿出家功德与利益,此书能够作为拋砖引玉为鉴;同时,也预祝社会人士与佛门弟子,能够正见出家修行的本怀,也能引发每个人的菩提善根,让菩提善根因而大展流露,使无量劫来的菩提善根,继续培养它、庄严它、让菩提善根早日圆满成就,因而证大涅槃、得大菩提、解脱生死转回之苦,是名庆幸。
出家(梵语pravrajya)修行要具足福报因缘,福报因缘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创造的;在培养中与创造中而累积出家修行的福报。终了因缘一旦成熟,还是可以出家修行的。
现在分别举出两位发心出家修行者,所得到的功德与利益,无量无边,不可称不可数,有不可思议的无量福报,现在就分别叙述如下:
佛说出家功德经有记载一位王子出家修行的经过,此王子仅仅出家一天一夜而已!竟然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与利益;这位王子名字做鞞罗羡那,一生当中,皆与婇女共同娱乐,耽于色欲,难以自拔,因此,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这位王子鞞罗羡那贪着五欲之乐,在经过七天之后必定命终,假使不舍离五欲之乐,又不出家修行,此王子命终之后当堕于地狱(梵语naraka)。』
这时候阿难尊者,依照佛所说的话,想要帮助这位王子的困境,直接就去找这位王子,阿难尊者到了王子所住之处,就将佛陀所叙述的一番话,转达给王子听,王子听了这消息,内心非常忧虑恐怖,愁愦不乐,此王子接受阿难尊者说的教导之后,当下化悲恸为力量。对阿难尊者说:『我绝对跟佛出家,在这短暂的六日,我还是照常享受五欲之乐,到了第七日之时,我再辞别家里的眷属,必定出家。』
阿难尊者当下许可,等到第七日的时候,这位王子畏惧生死,毅然决然,来到佛前,求佛出家,佛陀答应了他出家,当下剃度落发,显露出家相,出家后一天一夜,勇猛精进,修持净戒,二十四小时一到即便命终;王子命终之后,阿难尊者不知王子神识往生何处?因而请问佛陀,佛陀回答说:『此王子鞞罗羡那比丘,畏惧生死地狱之苦,因而舍离五欲,发心出家修行一天一夜,严持如来清净戒故,命终舍报之后,生四天王天,为北方毗沙门子,恣心受于五欲之乐,贪恋五欲,与诸彩女相娱乐,在此天上寿命五百岁,五百岁寿尽之后;转生三十三天,做了帝释天之子,具受五欲极大之娱乐,与诸天妙彩女,恣情欢乐一千岁。
寿命终后生于焰天王子,纵情于天界色声香味触之欲乐,在此天享乐二千岁;命终又生于兜率天王子,恣心受于五欲快乐,目视相欲,心自厌足,常谈法语解脱智慧之事,在此天享乐四千岁。
命终之后往生自在天上,做自在天王之子,受种种五欲妙乐,于彩女中纵情享乐八千岁;命终又生他化自在天,做他化自在天王之子,这是属于天上第六天,在此天上的欲乐很微妙,是以下五种天所不能及,生于这第六天中,受尽了最妙之乐,心极迷醉,具足享受诸乐胜乐,在于此天受大微妙之乐有一万六千岁。
这位王子鞞罗羡那,仅仅出家一天一夜,就能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因缘,于六欲天上七番往返,享受五欲(梵语panca kamah)彩女微妙之乐。鞞罗羡那比丘以一天一夜出家之功德,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生于天人,受大福报之乐。
最后生于人间大富贵人家,财富珍宝具足,也同样享受这个人间五欲之乐,岁月不留人,壮年已过,身心逐渐衰弱,畏惧生老病死,二十劫以前所出家的善根种子,此时此刻又开始萌芽,因而出家的善根又大展流露,观看世间无常,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开,诸法无非因缘生,诸法无非因缘灭,因此,当下果断,舍离五欲之乐,摆脱家眷之束缚,而出家修行,剃除须发,身被如来法服,严持戒律,勤修精进,守持四威仪,常行正念,观照五阴苦、空(梵语sunya)、无常(梵语anitya)、无我、彻悟因缘法,与诸法空性相应,不隔毫端,当下证悟菩提,成就辟支佛,此辟支佛法名毗流帝。』
证成菩提的当下,放大光明,普照大地,有无量的人天,流露菩提善根,令诸大地一切众生,种下三乘解脱正因。
由此可知,出家修行是要有大福报因缘,方能称心如愿而出家,这位王子鞞罗羡那只是出家一天一夜,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实在无法衡量,在二十劫的当中,不堕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而且常生六欲天上,受尽天上种种诸妙胜乐,如是而受欲乐于六欲天往来七返,最后生于人间,为大富贵子弟,壮年已过,宿世善根流露,发勇猛心而出家修行,不久证悟菩提,成就辟支佛,永超三界,脱离六道,解脱生死;这是出家一天一夜,所得到的功德与利益,其福报不可思议,若欲广称一天一夜出家功德与利益,如是累生累劫,终不能尽。
因此,我们在修行的历程当中,一旦出家善根成熟的时候,应该莫徘徊,莫犹豫!为了解脱生死轮回之大苦,为了证悟无上菩提,因而发大勇猛精进心,出家而修行;人生在世间,没有几次的机会可错过,一旦错过机缘,再回头来就不知道是几时啦!或者一辈子也永远与出家修行无缘了,与三宝疏远,欲得相逢,遥遥无期!
唐期有一位大彻大悟的开悟圣僧,就是断际禅师希运,他是福建人,于黄檗山出家修行,后来参江西省百丈山海禅师,因而得道;以后就居住洪州大安寺,法席非常兴盛,希运禅师很喜欢旧山,旧山所种植的是黄檗树,所以此山是以黄檗而得名,以后的人尊称断际禅师希运,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是一位开悟高僧,他的出家因缘也是很坎坷的。母亲很疼爱他,是一位很善良而且很有感情的母情,母亲从小把他抚养长大;这时候的黄檗禅师,出家修行的善根已逐渐成熟,因此,很果断而且又敬重的拜别母亲,为了要出家修行,办生死轮回大事,就如此割爱辞亲。母子之情是连心的,黄檗禅师毕竟也是有感情的人物,他下定这么大的决心而出家修行,割舍母子情爱,免不了心情也会有无限的哀伤与痛苦,他的眼泪往内吞,爱别离苦这种离情,有如断桥,有如绝望、有如失落感,此时的心境有千千结,绵绵密密忧伤皆是痛苦事,提起沉重无奈的步伐,硬性与慈母挥手告别,他的形影渐渐与温暖家园有了距离,不久就消失人影,母子之情,就于此告一段落。
黄檗禅师边走边想:『人生最痛苦的事,无过于感情的割舍离别。感情是很危脆的;感情是束缚性的;感情的当下是美中不足的;感情不是永恒不变的;感情是占有欲的;感情是自私自利的;感情是多变化的;感情是迷惘的;感情是黑暗痛苦的;感情是无常的;感情是染污的;感情是未净化的;感情不是究竟的东西;众生(梵语bahu-jana)所以会轮回生死,就是感情用事,感情就是生死的根本,感情的心越重,生死心就越深,生死葛藤就密密如麻,终无解脱时。
我为了出家修行,办生死大事,证悟无上菩提,不能因为母子之情,就没有勇气割舍情爱;出家第一关,就是要割爱辞亲,净化感情为慈悲;如果不能割爱辞亲的话,那永远被感情所系缚,欲得出家成就,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所以,十方三世诸佛,皆示现在家娶妻生子,而后出家修行,因而证成无上佛道。
这一段娶妻生子,而后出家修行的过程,就要割舍亲情之爱,方得出家成就;诸佛示现如此一般,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众生,更不能例外;我应该遵佛所言,行佛所行,终了究竟必得菩提道果。』
黄檗禅师一面思惟,一边走着,已经离开家园数里路了;不久之后,就剃度落发出家,发起勇猛精进的菩道心,到处参访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为求开悟本性而奋发,后来参访到江西省,百丈山海禅师处,因而得道。自从得道悟性之后,就到处弘扬如来正法,普令如来正法能照耀大地一切众生,让大地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甚深微妙法,深受法益,而心开意解,见自本性,得自性解脱,化度无量众生,乃是佛门中不可或缺的龙象,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法身慧命;以后他就居住洪州大安寺,法席非常与盛。
黄檗禅师的俗家母亲,自从孩儿落发后,因伤心过度,每当想起孩儿出家的情景,就更加思念而哭泣,眼泪就不停汪汪直流,泪水流太多,不久之后,他的母亲双眼都瞎了,走路逐渐日益困难,但是她想念孩子的心,依然念念不舍,想之又想,念之又念,如是日以为常,终无变异。
有一天,别人告诉她说:『你那出家的孩儿,目前已参访到我们村里的这间佛寺,你很思念孩儿,为何不去会见他呢?』
他母亲听了这些话,如雷贯耳,如梦初醒,又惊又喜,多年未见孩儿,内心喜悦由衷而发,迫不及待,要见孩儿的心太切啦!
自己都忘记两眼已经瞎了,拔腿就跑,一路上颠仆不已!跌倒就爬起,爬起又跌倒,手足皆已擦伤,这些困难阻碍不了她会见孩儿的心愿,母亲的爱心毕竟是爱心,她不顾一切安危,拚命往前冲,不冲还好,这么一冲,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她的双眼已经不见天地的情况,当下失足滑倒,跌落悬崖下的深湖里,不料一命呜乎哀哉!就这样死于湖中。
她的母亲这么一死,麻烦的问题却接踵而来,引起全村庄的人,对黄檗禅师的出家修行,很不谅解,有些人大骂一番,有些人诽谤他,讲一些刻酸痛心的话;这时候黄檗禅师,听到这噩耗,很快就赶到现场,他把母亲的尸体背到湖岸上,亲自捡了一堆木头,将木头堆积排列约一人高,然后将他母亲的尸体往木头平放着。
正当此时,全村庄的人,男人老幼,都包围过来,对黄檗禅师的一举一动,充满好奇,疑惑不解,甚至于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围观的村民非常之多;黄檗禅师就在这个时候,两?移动,走近木头旁边,举火燃烧,火焰猛烈,然后双手合十,很虔诚而且又恳切的默念圣号,千言万语,一切皆在无言中,无言胜有言;正在此时此刻,黄檗禅师?头,仰观虚空,如同狮子吼,而唱言道:『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语!』
当这四句话喊完的时候,很奇妙的事情也在此刻发生了,在熊熊的火焰当中,很明显的呈现出天位天人相,端庄秀丽,随着火焰之光徐徐上升,这位天人正是黄檗禅师的母亲,被黄檗禅师当下所超度,成就天人相。
此天人欲临别之前向黄檗禅师开口道:『孩儿啊!很感激你来超度母亲升天,过去的一切,你为了成就道业,为了众生,因而割舍母子亲情,忍受这种离情的痛苦,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母亲今天才恍然彻悟,你的精神,你的用心,实在太伟大了,在此特意再度向你感激致敬,承蒙出家儿慈悲的超度,母亲可往生忉利天,也就是帝释天,就此禀白,后会有期!』这位天人话一说完,逐渐冉冉升天,不久即隐没于虚空中。
这时候,围观的村民,大家看了场现身说法实况,都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刚才愤愤不平激动的心,现在已经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刚才矛盾怀疑的心,现在已经和谐统一,无有议论;刚才大骂诽谤的心,现在已经赞叹随喜,口中无诤。
黄檗禅师这次为母亲超度升天的实际情况,一传十,十传百,无尽的传播,不久整个朝廷上下,全国百姓,都知道黄檗禅师出家修行,为母亲超度升天之事,都激起赞美浪潮,直到今天,亦然还有无数的人,对他行孝道的精神,以及崇高德行,以表致敬,流传为佳话。
黄檗禅师一生修行的风范,生活严谨有规律,四威仪显赫而庄严,具有大丈夫的精神,而做大丈夫事。他在佛门历史上,名副其实,悲心流露,广无量众生,振兴佛教(梵语Buddha-sasana),使佛教在当时更辉煌,更灿烂;黄檗禅师他的精神与崇高的德行,逐将被后人所尊仰,他的形象已经奠定在佛门弟子的心目中,是一位不可磨灭的彻悟圣僧。
出家功德与利益,写到这里也应该告一段落了,应该休息啦!世间上每一件事情,有开始就有终结的时候,这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天下之间,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betu-pratyaya)所生,又因缘所灭;今天写完这本出家功德与利益,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更不能例外,因为因缘法毕竟是世间的真相,是世间的法则。
这本出家功德与利益的完成,皆引经据典,宗旨在于启发我们的菩提善根,让菩提善根而大展流露,然后导归如来正法,因而,对如来正法有所正见,有所肯定;学佛之人,能够正见如来正法,出家的菩提善根一旦成熟,欲得出家修行,但不得其门而入,又无法遇到善知识引导,因此,徘徊无知,茫无头绪,没有方向指标,内心凌乱失措;正在这个时候,这本出家功德与利益,对于想要发心出家修行的人,有莫大帮助,提供一些如来正法,引导入佛知见,让发心欲得出家修行的人,能够如愿以偿,使无量劫以来的菩提善根,能令继续萌芽,继续开花结果;因而,证大涅槃,早登菩提(梵语bodhi),圆满佛道,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