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惟觉法师:始终心要


 2024/10/28    下载DOC文档    

始终心要
 
 
 
  「心要」,指的是我们修行学佛之要点。一如人之心脏,若心脏不好,人就会休克,所以,心是人的根本。而此经教藉「心」来形容,表示「始终心要」的内容,好比人的心脏一样,非常重要。「始终心要」是一个中枢点,明白此中枢点后,就能掌握全体大纲。
 
  「始」,就是开始,「终」,即终结。我们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开始,就有终结,开始很好,最后的终结就会很好;开始不好,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好。
 
  经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就是始,果就是终,所以,因地一定要真。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要发真心,要有信心,生死心要切。「始终心要」就是告诉我们修行的一条路,一条正确的路。
 
  依本具心性而言,本无始无终,若有始,就有终,有成就有坏。悟此本具心性,原不生灭,原不动摇,本自具足,本自清净,对佛法即能起深信。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想想看,有始否?有终否?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生,我们这念心是谁所生的呢?我们一生下来,就知道哭,知道笑,能哭能笑的这念心,是没有始,也没有终的,故经云「法尔如是」。
 
  「始终心要」是依实相来修,这个就没有生,也没有灭。所谓实相,即当下这念心不落两边,常行中道,这念心若落两边,就有了生灭。
 
  这念心本自具足,法尔如是,无始无终,无去无来,因为无生,所以无灭,佛法最究竟的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相信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原则,就开始依不生不灭的因,依心性起修。我们依据空、假、中之理,来修空观、假观,这也是一个生,到最后归于中道实相,这才是最究竟。空观所观的空,是心性本空,假有是实相生出来的妙有,所以,实相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
 
  「始终心要」就是告诉我们,修行的第一步不要弄错,有了好的开始,就有好的果报,依实相去修,无始无终,就是好的开始。依心起修,依性起修,如此,就是实实在在的,就是诸法实相,即是诸佛的法身,依据此真理之法去修、去用功,才是最重要的。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即中道义。」三谛者,即中谛、真谛、俗谛,此乃天然之性德也。真谛即真空,俗谛即假有,中谛即中道第一义谛。若是明白中道第一义谛,悟到中道,即三即一,中道当中有真空,也有假有,所谓「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一切法皆归于实相,所以,言此三谛乃天然之性德。
 
  所谓天然就是本具的,我们的心性,不假造作,不是人生出来的,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菩萨、阎王、耶稣给我们的,它是本具的,法尔如是的。儒家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为道,修道之谓教。」这些,都是讲心性,都属于性德,天然的性德。心性本具,所以我们当下这个心,是不假丝毫造作的,若是起心动念,那就不是天然了。天,有先天、后天及第一义天,先天指过去,后天指现在,第一义天包括过去和现在,这就是属于天然之性德;此性德当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这一切皆由三谛所统括。
 
中谛者,统一切法。
 
  当下这念心性,若悟此中道第一义谛、实相之理,十方世界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在十法界图,十法界当中是一心,下面有三恶道,心若起贪瞋痴,就堕入三恶道;若受持五戒,就属于人道;修十善、修四禅八定,属于天道;修四谛,属于声闻道;修十二因缘,属于缘觉道;修六波罗密,属于菩萨道;菩萨道修成了,就属于佛道。
 
  所谓「心生万法」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十法界都是这个心生出来的。既然是心生出来的,这念心若契悟实相,实相就是没有生、没有灭,当下就是统摄十法界。当下这念心,一念不生,十法界马上统统销归自性,所以,古德云:「一法界显,九法界隐」,此即是统一切法。
 
  一真法界,就是实相,此实相就是中谛。若契悟此一真法界,当下这念心现前了,此时就如禅宗所言「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一灯就是实相,此灯若时时刻刻现前,照破了黑暗,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没有三途恶道,人、声闻、缘觉、菩萨也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实相的境界,能统一切法,统摄有为法与无为法,所以,一真法界现前,十法界就统统销归自性。
 
  十法界没有了,外面的依报也没有了,当下这念心具足定力、智慧,定慧一如,戒定慧不离当念,悟此心,即是「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将此心安住于实相,十法界、依正二报,皆不离当念,此即「中谛者,统一切法」之义。
 
真谛者,泯一切法。
 
  真谛是指空,此空性是指实相当中具足有真空的道理。若以真空来讲,一切法都不成立,声闻证我空,菩萨证法空,我空、法空、空空,这三空的道理,都是泯一切法。
 
  泯,就是一法不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契悟真空,即属真谛。此真空,有析空观、体空观,无论是析空或体空,都是空,皆是泯一切法。
 
  泯,就是灭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空性,没有一法不空。所以,站在空性而言,中道也是空,假有也是空,什么都是空,一空一切空,就是泯一切法,空性现前了,即是属于真谛。
 
俗谛者,立一切法。
 
  古人云:「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立一法。」以俗谛言,例如菩萨虽了知空花水月道场,却能大做梦中佛事,什么都要具足,了达世间法,广修菩萨行,圆满万德庄严。
 
  十法界当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所以,要想达到佛的境界,先要从俗谛上去修行,立一切法,百福庄严,一善不废,是佛事,此即俗谛也。
 
  所谓俗谛者,即世间法,我们现在建道场,就是立一切法;要行六波罗密,要度众生,必须要有道场;欲听经闻法,必须要有讲堂,还要有经书,什么都要有,都要具足,这就是立一切法。
 
举一即三,非前后也。
 
  中道第一义谛、真谛、俗谛,虽分三种道理言之,最后仍归一。此三种道理,非各自独立,而是没有前后、没有中间,即「一心三观」,此一心当中,具足三观之理。等于禅宗所说的:「随拈一法,皆是佛法」、「头头法法都是道」、举一即三,所谓「芥子纳须弥」,即一念当中,具有恒沙法门。
 
  大乘经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是指我们这念心,每一个人都有,这花当中,又具足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与天地。
 
  所谓举一即三,就是举俗谛,当中有真谛、有中谛。举中道第一义谛,当中就有真谛、俗谛;举真谛,也有俗谛、中谛。说一即三,三即一,没有前后,没有中间,没有左右,一即一切,非前后也。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此天然性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蠢动含灵本具,非修后始有。如阳光虽被乌云遮住,但其光明并未因乌云而减退,故佛性,法性,凡有性者,皆具此理。
 
  无论是胎、卵、湿、化生,一切蠢动含灵,皆有实相,皆有心性,是本自具足的,此心性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造作所得的。所谓造作是心去攀缘、去思想,心性本自具足,故不须思想、攀缘。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
 
  奈何世人,不知本具佛性,众生沉沦,迷失本性,怀珠乞讨,久处无明烦恼壳中,不能冲出三界,亦不知冲出。秘藏指三德,指真如法性,指实相。
 
  秘藏,就是藏在众生当中的秘密,藏在众生如来藏当中,藏在烦恼、无明当中。所以,烦恼当中有菩提,无明当中即佛性,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修净土法门者,阿弥陀佛在那里呢?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藏在法界当中,法界就是指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欲见阿弥陀佛,就必须在法界、无明当中修,所谓「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现。」此真如法性、实相,为什么秘藏不显,不会现前呢?因为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种烦恼把我们的真如法性,本具性德盖住了,故云「盖三惑所覆也」。
 
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
  无明惑,是心理的黑暗,有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各有十品,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较难破,这个无明烦恼翳乎法性,法性是指实相、佛性。
 
  我们这个心眼,具足一切神通、智慧、光明,什么都有,可是心眼当中有了翳,有了无明烦恼,法性、佛性就无法显现。无明翳,犹如眼中生翳,什么都看不见。
 
  「尘沙障乎化导」一一尘沙惑,就譬如说,不知众生错综复杂的根性,不知如来无量法药,因为有如尘如沙的诸多不知,故不能应病与药,随机化导。菩萨发大悲大愿,要普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想要度尽众生,必须有很多方法,也要知道众生的根性。虽然菩萨有此大愿,但法门不了解、不通达,这就「障乎化导」,所以要修如幻三昧。修成了,即能了达一切,否则,因有尘沙惑,就无法通达无量无边教化众生的法门。
 
  「见思阻乎空寂」一一见惑,即见解不清楚,妄执有我,而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思惑,即思想不正确,观念偏差,追逐于贪瞋痴慢疑,对事理看不空。阻,就是障碍。欲证真空之理,想见到空性,必须破除见思惑。
 
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三惑之体虚妄,如影子显现,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善恶如幻化,三界如空花,皆是一个虚妄的境界,怎么说呢?例如,现在我发脾气,能否找得到当下那念心的脾气?找不出来的!被人家辱骂,马上无明火冒三丈,这是一种缘起,无明是遇缘而起,既是遇缘而起,就是虚妄不实,所以,无明烦恼乃是体上之虚妄也。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三觉圆满,万德庄严,谓之大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谓之慈尊。
 
  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上半夜契悟四谛,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缘,后半夜夜睹明星,忽然大彻大悟,喟然叹曰:「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之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真如界内是指真空当中,在真空当中,没有众生、没有佛、没有魔,故云「绝生佛之名」,如禅宗祖师言「有佛处亦不住,无佛处即走过。」真如,就是指实相,指我们当下没有生灭,没有去来,灵明寂照的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了了分明,常寂常照,这就是真如。这个地方,什么都不理,所以,禅宗古德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因佛本来就有,故不须另外再去求佛。
 
  众生也是虚妄,佛也是虚妄,所以佛不度众生。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度一众生,是因安住在平等法界当中。
 
  「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就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没有去、没有来,没有生、没有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众生相,也没有佛相,什么相都没有,离一切相,即一切佛。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当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为何无法证得,因有妄想、执着的缘故。
 
  无始以来,众生六根攀缘已成习惯了,看到好的就起贪心,坏的就起烦恼,没办法回头了,想要他回头,实在是很困难的事。但,只要有信心、恒心,一旦回头,也很简单,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下就返过来了,这都是观念和信心的问题。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妄想包括很多,有善、有恶。无论是善、恶,若始终在妄想当中,就无法证得这一念真性,怎么办呢?佛大慈悲,开方便法,立三观,说了三种修证之方法。
 
  三观即空、假、中三观。三惑,即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德,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修观破惑证智成德,似乎是三乘修证,若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则为一心三观矣。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
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修三观的目的,就是要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这些都是最直接了当的方法,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但是,众生的烦恼执着,各各不同,所以必须要有不同法门对治。
 
  修空观(析空观、体空观),修成功了,破见思惑,证无师智,即出三界,了生死;修假观(如幻三昧),修成功了,破尘沙惑,证道种智,证到菩萨的境界,然后证空不住空;修中观(实相观)就破无明惑,所谓无明分分破,真如分分现,最后入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分无始无明,就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
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此为综合法法相摄之理。三惑、三观、三智、三德不离这念心,这念心又具足三惑、三观、三智、三德,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念心,迷即众生,觉即菩提,若契悟此理,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心性本具,当下即是,所以,不是个别独立存在,也不是修戒、修定、修慧之次第修,而是戒定慧一体相摄也。譬如波浪即水,水即波浪,在形象上似乎有所差别,但其体是一样的。水不离水,水遇强冷即结冰,冰遇高热,又变成水了。
 
  我们这念心,烦恼、菩提本自具足,遇外面的境界风,就变成了冰;若遇善缘,我们觉悟的心契悟了三观的道理,冰马上又化成水了,所以,这些都要靠智慧心来观照。这念心有迷、有悟,迷的时候水就变成波浪,悟的时候,透过智慧之光的返照,波浪又变成水了,烦恼即成菩提,所以,其理非各别独立存在。
 
  并非因为有过去,才有现在,有现在,才有未来,所以曰非异时也。这当中没有时间,一法具足一切法,当下一念心悟中道实相之理,此实相当中,能够生出妙有,即真空,所以是同时存在,非异时也。过去、现在、未来,皆不离当下这个心,此心悟着实相,即能破除了一切执着。凡夫就是有执着,执着过去、现在、未来,执着内外、美丑、凡圣,有了这些执着,就有时间、空间的显现,若能破除执着,则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在当下这一念。
 
  真正契悟实相,没有远近,法界就是一体的,极乐世界就在目前,净土就在当念,所以,没有异时的存在,此乃指最高的实相境界而言,必须是悟到实相的境界,方能够法法相摄。「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此乃以体上而言,天然本具的道理,本自具足一切法也。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
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
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如何能契悟中道实相呢?必须要有方便,即次第的方便方法,否则就无法契入实相,但是,若执着这个方便,又不能完全与理相应。
 
  此三谛的道理,是本自具足,性之自尔,法尔如是,即自性当中不假造作,没有始,没有终,没有美丑,自性自尔,法尔如是也。若迷此三谛,不了解三谛的道理,就转成三惑,这是属于众生的境界。
 
  本性虽具足一切神通妙用、功德、智慧,众生因迷失了本性,所以,智慧、功德显现不出来;如被白云遮住,变成三惑,这些烦恼、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即成众生的境界。
 
  我们为了要转识成智,为了要超凡入圣,得到解脱,见到实相,为破三惑,就必须了解三观的道理。依照三观的方法来修行,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此三观修成了,就证三智,智成则成三德。
 
  三德是果,三观是因,因成就有智,智成就有德,三智不离当下一念。从因至果,非渐修也,故「说之次第,理非次第」。从因至果,明明是渐修,怎么说不是渐修呢?所谓「修而无修」,修了以后,始终不执着这个修。例如,修空观时,空当中有假有、有中道,即所谓「一空一切空」,空当中具有假有,具有中道,就是实相,看似渐修,其实不是渐修。
 
  修假观时,假观当中又有空,又有中,所以「一假一切假」,那是不是渐修呢?表面上看似是渐修,但若时时刻刻,我们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那就不是渐修了。所以,在事上、言说上而言,好象有次第,但若契悟了,在理上而言,那就没有次第了。
 
  理,就是中道实相之理,空当中有中道实相,假当中也有中道实相,这是不是没有次第?一心具足三种道理,所以,理上是无次第,事上来说是有次第。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大纲即三谛、三惑、三观、三智、三德。若明此大纲,即能契入。网目(如鱼网,当中横竖的线曰网,空洞曰目),是形容词,目是指三谛、三惑、三观、三智、三德。这些道理一看就很清楚明白,若欲修证,就要修此网目,所以说「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成三德,欲成三德,就必须要有三智:欲得三智,就必须修三观,修了三观,才可以转三惑;三惑破了,就证了三智;有了三智,三德自然而然就现前了。这些就是修实相的道理,中道实相观修成了,就有三智,有了三智,就成三德。
 
  所谓大纲,就是指心要,网目是指五时八教权实等法。谛祖云:「三谛准仁王经,三观准璎珞经,三惑准智度论,三智准大品般若经,三德准大般涅槃经。」(谛祖是天台宗的祖师),此处乃说明三谛、三观、三智、三德之理,这些道理,并不是天台宗祖师以想象所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大乘经典所说之理,前后融通,把整个佛法的教理融会贯通所做成的结论,所以,此理又能融合大小乘、藏、通、别、圆。
 
  因此,依据「始终心要」修行,就是一条直路,一条近路,绝对不会走错路、绕远路。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