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佛学的基本理解(乐崇辉)
佛学的基本理解 乐崇辉 (1995年7月22日) 什么是佛学?什么是学佛?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佛学不是学佛,学佛也不是佛学,但这两者是相即不相离的。佛学是解门,学佛是行门。佛教不离行解二门,离开了行解二门,佛教就没有证量。有行要有解,有解要有行,是行解不二的。 各位入了禅堂,参禅、跑香就是行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了世间,无众生可度了。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讲四生十类我们都要度,胎生、湿生、卵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皆令入无余涅槃。地藏菩萨大愿:“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些都是行门。大概过几天要授皈依,那么师父会给大家讲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要度的对象。这也是行门。 今天大家聚在一堂来探讨这门课程就是解门。解门就是佛教的教义,它演化出一种思想体系,一如哲学思想一样,本体论、现象论、人生观、宇宙观、认识论,但是佛学有的,哲学不一定有。譬如中道观、中道论、缘起论、唯识论,哲学就没有,这是佛学特色,佛学专门有的。 我们常常研究佛学,什么是佛学?科学的科学是哲学,哲学的哲学是玄学,玄而又玄才是佛学。佛学玄又玄,哲又哲,科又科,在世间再也找不到这么圆满、伟大的学科。世间法很多,大学开的课程也多,各科各系都可以读,唯有佛学很少有人去谈,就是哲学系的老师也未必懂得佛学。六祖大师不识文字,却懂得佛学。所以佛法不一定是在文字相上转,越转越迷惑,所知障、文字障都来了,所以佛学要悟,要直下承当,不是思维、推理、论断的问题。 佛学的领域很广,有人说佛学就是佛学,不然,佛学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乃至政经学,所有学问无不包融在佛学里面。所以佛学是值得我们现代的知识青年去探讨的。因为它归纳成一种学术思想,这个思想主要阐明了生命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就是迷知道了从哪里来,知道了往哪里去,这就是觉。迷即众生,觉就是佛。其实我们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乃至无量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只是因为我们的妄念、无明蔽覆了真如啊!所以我们要从佛学方面好好探讨一下生命的问题。生命问题是什么?从生物学来讲,我们是个有机化学体,但这是从物质的表相去看,没有看到生命的内涵,生命的内涵就是佛学要解答的问题。因为生命的问题不能解决,才有无端的烦恼。一切的烦恼总的来说就是生死,所以佛家常常谈到了脱生死,这就是说你不了脱生死,就永处于烦恼、轮回当中。你要是证悟了了脱生死的道理,才能解脱我们的烦恼,乃至我们的生命问题。我们知道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理,学佛是实验,佛学是理论,只有去做才能检验,才能印证佛学的教义。一个方程式也好,一个定义也好,要做实验,自然科学都有实验室。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身心世界就是我们的实验室,要真正把身和心结合在一起,发挥你本身的智慧,从而解脱生死。 人生最大烦恼是生死,如何解决它?下面我们谈谈烦恼产生的过程。一般这么讲:无明起惑,起惑造业,因业受苦。我讲详细一点。一念起了无明,因为无明起了惑,无明本身就是惑,但它起了什么惑呢?最主要的是十个根本惑,五见惑、五思惑,每天在我们内心不离开,一分一秒都不离开,可怕就可怕在这个地方。惑就是迷失,在行为上讲是迷失,在我们内心世界叫迷思。它使我们找不到方向,飘飘荡荡,浪迹天涯,始终找不到哪儿是我们的家。惑里面最大的问题,从唯识学来说就是在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恒审思量,恒审就是执著,思量就是分别,起对待心。因为这种情形就造了身口意三业,业就是行为。身体造行为,嘴巴造行为,思想造行为,这样造了三种不正当的行为,因此我们得病。这种病包括生理病、心理病,都是业障。我现在水土不服,也是业障。这就是业,过去不巧造了什么业,就产生病了,有病就有苦、有烦恼,苦就代表无端的烦恼。 我们各位要看看,无明是从妄念来的,所以有一念就麻烦了。什么叫一念?今天如果你参禅或者念佛,开始你仿佛不知道有念头,在用功的时候,才知道:哎哟,怎么念头那么多!这时心里慢慢明白什么叫念头,才知道怎么念头这么多。你说你入了定了,入定了还有念头,是微细的念头,细中细的念头不能觉察。我们现在在欲界,用言语沟通,就是用声波;到色界时,用光波,开口闭口就是用光了;到无色界的时候,用微细的脑波,没有形象了。我们欲界有形象,色界还有光明的色身,到无色界连色身都没有了,你知道我存在,我也知道他存在,彼此知道存在,都是用微细的脑波去沟通。有这种波就是凡夫,所以说三界之内都是凡夫。现在很多人研究超心理问题,什么四度空间、十六度空间,但都不如佛,佛叫零度空间,没有时空了。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下雪住茅蓬,采了山里的野芋头放进锅里用雪水煮一煮,老和尚在旁边一盘腿就入了定。过年了,人家到山里看老和尚,敲敲茅蓬门,没人答应。一进去,老和尚入定,一敲引磬,醒了,出定了:“来吃芋头吧!”一打开盖儿,都长毛了。他还认为根本就没有过多长时间,这就是一刹那,其实半个多月过去了。我们要是生病烦恼的时候,哎呀,时间好长噢! 我们还谈解决烦恼问题,悟了以后,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很自在,不是死了自在,是当下自在,活着要自在。不是死了以后到西方,是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见到西方。这就是说要活着解脱,而不是死了解脱。死了解脱,晚了。一切要靠自己,自身就是渡船,你把握你的方向盘,朝向解脱的家乡。这个观念非常重要,这是学佛中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我们今天已经流浪在生死当中,流浪这么久,大家要特别注意,何处是家乡?我们家在哪里?请各位去参这个问题。 妄念很麻烦,一念是90刹那,一刹那是900生灭,那么一念就是81000次生死轮回,不要小看这一念。我们一分一秒有多少念?你自己算算,算不出来吧?我们每天都在轮回当中啊!人们常常不相信,提到轮回,一念善就是天堂,一念恶就是地狱。孔夫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这就是坦荡荡。不愧于天地,不悖于因果,就是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天天在悲戚,天天在烦恼。我们各位是要做君子,还是要做小人呢?所以我们今天要找一个开悟的方法,不管各位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社会上做事,不能迷惑,时时提起觉醒。我在哪里?我做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明白,就是觉;心不明白,就是迷。我们要觉,还是要迷?自己去判断。妄念一起来,无明就跟着来了。一念生起就是无明,念念相续是无明相续,我们一天到晚就没有办法明,每天都是在无明啊! 无明生起见、思二惑,什么叫见惑,什么叫思惑?见惑五个叫五利使,思惑五个叫五钝使。为什么叫利和钝呢?利容易破,钝难破。学佛五利使还容易破,五钝使就很难破。 哪些是思惑?五思惑是贪、瞋、痴、慢、疑。什么叫贪呢?非份就是贪。贪就是贪爱心,就是占有欲。不应我所得,动歪脑筋,走漏洞,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谋求,这就是贪。因为贪,分配不均了。所以贪是我们最大的心理障碍。瞋呢?得不到的,就嫉妒、怀恨、报复,瞋恨别人,心不平等。不相信因果报应,胡作非为。贪瞋痴称为三毒。“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三途就是三毒,有这三毒,就堕落到三途,三途就是三恶道。下面是慢,有学问了瞧不起没有学问的,有钱了瞧不起没钱的,自己有了名誉瞧不起别人,这就是我慢心,我慢贡高。最后是疑,怀疑。第一就是怀疑佛法,不信佛法。其他疑神疑鬼,疑这疑那,都是疑。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就是大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根本思惑,每一分一秒都在我们内心世界里面,所以我们常常茫然、彷徨、徘徊,不知何去何从,这就是来自五种思惑的控制。 再看我们的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五见惑。身见,我执的见,《圆觉经》讲:“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为四大假合、五蕴缘起而生的这个色身是真的,所以执著我见,我见坚固。六尘缘影——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对待的境界都是真实的,看到外在的境界,马上就起心动念、执著分别。看见花,执著分别,看见草,执著分别,房子大小、人物的高矮、胖瘦美丑,分别执著,恒审思量,没完没了,内心永远不平。佛法就是要调和这些,生活中需要调和。吃饭要不要调呀?吃饭你要挑,挑这挑那,那就是没有调。什么都吃,倒杯茶,我也喝,开水也喝,凉水也喝,不要问是凉的、热的,不管它,因为渴就是病,喝水就是药,不要去执著分别。有什么,喝什么,不是我的,我也不要,给我的,我就要,应该所得,我就得。这就是身见,一个主观的见解。从哲学来看,主观看法常常忽略客观条件,要注意客观条件,光顾自己,不管别人,这就错了,所以这要调啊!佛教讲六和众,大家在一起,身和共住,彼此要很谦虚,起恭敬心。不只是要对老师恭敬,同学彼此见面也要合十恭敬。从大殿前面走过,也要向上一问讯,再过去。同学跟同学要合掌,要珍惜在一起的缘份,过去我们在唐朝都参过禅,今天又见到了,知道吗?人们常常完全只注意到自己,没有管到别人,这是大错,所以《华严经》上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抛去主观见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观察,社会就祥和了,世界就和平了。 今天的社会伦理道德没有了,根没有了,人心是浮的,这叫掉举,掉在半空中,下不来了。所以,我们要靠佛学及儒家思想来挽救当今社会的危机。那天海峡两岸交流会上我还谈到,在台湾我们每月到监狱去弘法一次。那儿有个戒毒班,我们去了以后,那一个班连《阿弥陀经》都会背了。这些人出去保证不会再犯,因为他们皈依学佛了,没有学佛的,还会再犯。学佛就有这个好处。我们在少年感化院,面对面地跟他们沟通,你哪里不痛快呀?你为什么要这样呢?你琢磨这件事对不对呀?跟他聊,他就把心里话慢慢讲出来。我们教他们念佛,一边念一边听,听得字字分明,反观自性。然后我说:“在座的道友们(我们不讲受刑人,那会刺激他,在监牢里还是道友),念念佛,心里静了,平和了,脑子里杂念比较少了的,请举手。”举手的有百分之九十。佛法伟大不伟大?佛法是真伟大,就治你的妄心,伏你的妄念。妄念一伏了,慢慢无明也就伏下去了。所以大家应该从这方面去体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当然我们是对他们去讲,其实我们自己来修的话,一样要伏妄念。一切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在生活之外还有一个修行法。拔草就拔草,穿衣就穿衣,睡觉就睡觉,没有别的念头。我看有很多人出坡还在聊天,杂念纷飞,你怎么修呢?修行就要制心一处。你看六祖慧能大师,舂米就舂米,舂米干吗呢?修行啊!达摩祖师面壁九年,那也是修行。看墙壁干吗呢?看心,不是看墙壁,要看得透透彻彻、明明亮亮,那才是修行。所以大家要悟这个道理。 第二是边见,边见就是心里起对待,不是这样就是那样,这样和那样就变成两边了,起对待了。美和丑、胖和瘦、长和短等等都是对待,凡是属于对待的就是现象论,凡是非对待的就是本体论。这是强立名,不得已而说,本来本体和现象都没有,是不得已才说的。因为起对待,就有对待的矛盾,我们每天内心有没有对待,你自己去想一想。每天睁开眼就是对待,不但要对待,还要起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烦恼,等到最后变成两极化。你的两个对待差距越大、越辽阔,你的烦恼就越大。两极化,结果不是向外暴力,就是自残。我们讲一切业障最重的是精神病患者,双重或多重人格,乃至人格分裂,这很可怕。这种情形,我们认为都是大的障碍。但是你要知道他有大障碍,我们有小障碍,他是精神病,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半个精神病。我们心理都不正常,都不平衡,患得患失,都不健康,所以才要学佛,佛才能平衡你的健康,让你不患得患失,充沛你的生命力,去掉你的无端烦恼。 第三是邪见,异端邪说,不是佛所说的见解都不是正道的见解,唯有佛的见解才是正道的见解。像日本奥姆真理教,后来放毒气,那是邪魔外道。台湾也有很多挂着佛教名义的外道,比如卢胜彦、清海无上师,大家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相信,不修还好,修了就入了天魔外道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时候,要记住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这就是指我们要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要以三藏中的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要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的表现为依;要以佛的智慧为依,不可以凡夫的见解为依。 第四是见取见。见取见就是把上面三个见抓住不肯放了,执著住了。最后是戒禁取见。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特别要破外道。在印度到现在还拜火、拜牛、拜自然,这些戒是佛所禁止的,就是戒禁。我们要守佛的戒,不要守外道的戒。 我们讲了这五见惑、五思惑十大根本惑,大家要特别注意,每天要观照。儒家讲反省,我们讲观照,不要生起一种惑的念头,要头脑很清楚,明明白白的,对大家就有帮助。 惑、执著和分别就造成业。身体造业,比如杀生,杀人是杀生,杀蚂蚁也是杀生,杀蚊子也是杀生,因为它也有佛性,你杀它就是杀未来佛。你不相信吗?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过去释迦牟尼佛派两位比丘出去参学,走到外面两人渴了,才发现忘了带滤水的东西。当时饮河水要经过过滤,否则就会杀生,因为河水里有很多微生物。我们现在吃自来水,都杀生了,这个共业不在话下。当时这两位比丘有一个渴得不行了,就直接捧起水喝了,另一个想我宁可渴死也不破戒,这个就渴死了。那个喝水的,活得好好地回去了。释迦牟尼佛问他:“你们两个人出去,怎么你一个人回来了?”他就把这件事情跟佛一五一十地报告了。佛说:“你要不要见你的师兄啊?”他说要见。他的师兄出来了,原来他的师兄已证得阿罗汉果了。这个故事就是讲一个微生物都要避免去杀害它,这才是慈悲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这是尊敬生命。人与人之间,如果我们侮辱别人,使他伤心,也是杀他,杀他的心,也是杀啊!这人要出家了,你不让他出家,断他慧命,也是杀啊!广义的杀生很多,包括有形杀、无形杀。 上面讲的是身体的业。还有嘴巴的业,调拨离间,讲话不实在,讲男男女女的问题,骂人等等,这些都是口业。因为迷惑才造业,你清楚了,你就不敢做这些事。意业,起心动念,念头一起就是罪。一念起,八万四千烦恼。苦啊!造业怎么能不苦呢?患得患失,人家有,你没有,你不高兴;你有了,又瞧不起人家,这都是心理上不平衡,就是病。因为有病,才有烦恼,心有千千结。 各位在青年时代,烦恼还特别多,想这想那,什么都要想,未来的前途、毕业问题、婚姻问题、恋爱问题……,一想就烦恼,做了还更烦恼,甩都甩不掉。香港出过一本书《象牙塔的女人》,自己被自己困住了,画地为牢,所以我们常常说要走出象牙塔。我们自己画一个圈,每天好像驴推磨一样,转不出那个圈了。这就是轮回。你有畜生的行为,就到畜生道;你有饿鬼的行为,就到饿鬼道;你有地狱的行为,就到地狱道;天上的行为就在天道;人的行为,就在人道;修罗的行为,就在修罗道。六种行为,物以类聚。每一道里都有六道,我们的监狱就是地狱,医院开刀就是地狱。我们在世者都跑不了,所以要好好忏悔,好好修学,跳出牢笼,跳出三界牢笼,跳出烦恼的牢笼,走出象牙塔,走出枷锁的象牙塔,走出不自在的象牙塔。 讲了这么半天,业从哪来呢?刚才我们讲妄念起无明,无明起惑,由于执著分别而造业。这个妄念是你起的,这个业是你自己造的,你用业牵着你的鼻子在走。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自己弄一个环,拴在自己的鼻子上,无形的绳索在牵着走。你还认为父母不对、师长不对、社会不对,其实是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庸人自扰啊!各位要知道解铃需要系铃人,提醒各位,请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别人能帮忙。所以我们要参禅、要念佛,自己来打开自己的绳索、枷锁,走出象牙塔,这才是唯一之途。我研究过宗教比较学,佛学最高。为什么?我们要讲出个道理来。一切宗教有对待法,唯有佛教没有对待法,有对待法就不究竟,绝待法才究竟。绝待就是到本体了,对待法还是有现象。上帝还是人,你到他的天国,是他的儿女,你还不能当上帝,还得听上帝管,你还是没有自由,还是不自在啊!佛不是。我们今天都在修学分,都在写论文,都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你拿到博士学位了就是佛。什么论文呢?了脱生死的论文。你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是不是自由平等?没有统治与被统治,没有管和被管。没有起对待心了,你是佛,我是佛,大家都是佛,佛佛道同。法身、报身、应化身,还归到法身去,四土还归到常寂光土,法身土、法身佛、千佛万佛归到一佛。这是圆满的生命啊!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理念啊!这才达到我们最后一个究竟圆满的涅槃境界。 那么我们的生命圆不圆满呢?你圆满吗?有生就有死,你能逃避死亡吗?只要你现在有生就必然有死。唯有不生,才有不死。我们追求的是不生不死的本体,不要在生死的现象里去转。今天先给大家打个底,让大家了解根本烦恼是自己造的,还是在于一念。我们参禅也好,修密宗也好,修净土也好,都要破除这个念。不但伏这个念,还要转这个念,不但转这个念,还要化这个念,无所念念,根本就没有这个念,那就到了最高境界。我们今天苦啊,有病就有业,有业就有执著分别,执著分别就产生见思二惑,见思二惑产生无明,无明生起妄念,根源在妄念。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得证明。”我们大家本来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啊!只因妄想执著,盖住我们的真如,好像我们心中有个太阳,因为乌云挡住了太阳,我们看不到,把乌云去掉了,太阳就出来了。出来了就是真心,盖住就是妄心。其实也没有真,也没有妄,也没有无明,也没有一念,只是不得已而说。不说,大家还是没办法去体会。所以佛说无法可说,这是从理上说是无法可说。从事上讲,佛说了三藏十二部经典,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从历史上讲是有的。事理要圆融,讲法要圆融。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在念头,大家要特别注意,要用佛教的方法论,破除我们的念头,你才能够从无明到明。云彩盖住太阳叫无明,打开云彩叫明。我特别讲这么多,这很重要。学佛如果不从这里契入的话,很难去了解整个佛法的形态,乃至于它的基本理念。 佛学即是觉悟之学。六祖慧能大师讲了,“迷即众生,觉即是佛”,而且“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我们今天要探讨佛学,要追求觉悟的道。不但追求觉悟的道理,而且还要证到与释迦牟尼佛同等的地位。这就是佛法的伟大之处。虽然他是我们的指导老师,我们最后一样也可以做指导老师。这是一般宗教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觉悟就是解脱出去,就是让我们从这里体悟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无常,乃至于如何达到圆满。生命是可贵的,我们要去珍惜它,没事聊天、下棋、跳舞、卡拉,多么浪费生命啊!有那时间,看点书多好。不要说是佛学的,世间法的也可以多看看。我们要知道,佛学是让你不要浪费你的生命,而是要借假归真,借你假的身体,找到真的东西。我们的“我”是假的,身见是假的,那么,真的“我”是什么呢?法身佛。你也是法身佛,我也是法身佛,大家都到了法身佛,就是真我。湛然常住,不变不异,不生不灭,这是真我的境界。唯有佛学才能解决生死问题。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帝释天王现罗刹鬼(罗刹是吃人的),对释迦牟尼佛讲:“你知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但你不知道这个偈子的下半句,这下半句可以解决烦恼和生死的问题,你愿不愿意知道啊?你要愿意就要舍身给我吃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行,是指时空、宇宙万物。任何一个事物都属于现象论,都有生灭的,是无常的,在无量的变化当中。我们的生命就是无常的,生死就在呼吸之间,野外的孤坟不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也有死亡的,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啊。当时释迦牟尼佛说舍身也愿意,因为上半句话他知道,但找不到答案。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求法,为了百千万亿众生,前面即使是火坑,菩萨也是要跳的,后来帝释就告诉他:“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灭已”,“生灭”是名词,第三个“灭”是动词,灭掉前面生灭,就是解决生死问题。“已”究竟,彻底。生灭灭已,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释迦牟尼佛为了生死,宁可舍身来找这个答案。“寂灭为乐”,寂灭,入定,入究竟定。“为乐”这个乐是没有苦因的乐。有苦因的乐,将来还有苦果,没有苦因的乐,是妙乐、无上妙乐。所以佛的快乐,我们连百千万分之一也体会不到;各位坐禅的时候,可以得到禅悦,那已经算不错了,那还是上乐;我们在五欲里是欲乐,欲乐刹那就没有了,像闪电一样“啪”的一下就没有了。 我们学佛首先要从待人处事之道做起。我们常说:未结佛缘,先结人缘。人缘结好了,就有佛缘,人做不好,做人都没有资格,怎么去成佛呢?做人的资格就是人格。人格教育是什么呢?五戒十善就是人格教育。我们国家的法律都没有超出五戒十善。你要是守五戒十善,你就不会犯我们国家的法。所以做人处事的原则都要会,在社会上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守本份,不违反国家法律,这样来做,就是在持五戒,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戒定慧三学意义。戒学,行为的规范;定学,精神的统一;慧学,佛性的启发,也可以讲自性的启发。我想这三学,可以破除贪痴三毒烦恼,学了以后,三毒破得了,五毒破得了,十毒破得了,见思二惑就破得了,妄念就容易去掉。所以我们修学要从戒上修,戒为根基。大乘菩萨道的行法。我们既然是大乘学人,那么各位回到学校,回到工作岗位,你有同学、同事悲观的时候,你如何挽救他?挽救他你就是菩萨。我们甚至可以经常做一点生命的关怀。我记得北京海淀区有个松堂医院,他们专门收孤独老人,给他们以临终关怀,在这当中,给予死亡教育。各位也可以到那里去看看,慰问那些老人,这就是菩萨。因为他们很孤寂,很孤独,给予关心、爱心,就是菩萨。你们也可以到孤儿院、残疾人福利院去看看,做一点慰问工作,慢慢地大悲心就起来了。慈悲喜舍是从定中来的,常常到外边去看看,你就会起慈悲心,这样你才会体悟到佛法。大乘菩萨道不能离开四摄六度。菩萨就是要度一切有情众生,觉悟一切有情众生,所以菩萨就是觉有情的意思。那么我们众生算什么呢?迷有情。我们不但不觉悟,而且还来迷惑别人,罪过!罪过!所以我们要学习菩萨的精神,精进勇猛,牺牲自己,成就大众。 课堂答问 问:我们现在读到的佛经和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经是不是一样的? 答:佛佛道同,每尊佛讲的都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但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就不讲这个经。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是要赞叹他,让我们到那儿去修学,到那儿去修学等于是加修学分,修“硕士学位”。阿弥陀佛不讲,是因为你已经在那个境界了。 问:佛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最伟大最精华的部分,为什么现代人不了解它,甚至很多人认为它是消极的、落后的,并且来反对它? 答:法不孤起,仗缘而生。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人人都有佛性,觉即是佛,迷即是众生,我们又有几个能觉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你今天能学佛,别人不一定能学佛,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也不一定能学佛。难之又难!为什么呢?这就是刚才讲的妄念、无明、惑、执著、烦恼、业、病、苦的问题。一念无明好像乌云一般盖住了真心,所以很多人不相信佛法,甚至诽谤佛法,这种情况太多了。但我们可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问:请乐老师讲一讲无字经和有字经的关系。 答:有字经也可变成无字经,无字经也可变成有字经。这有字无字要看你怎么悟。我们讲三种般若,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到了实相般若,那就是文字的相隐下去了,性出来了。你看经,光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解了半天,还是在文字相上转,还是没有转出去,你要去观照。看久了以后,不观而观,不照而照。观照成就了就可进入实相,这个经你看不到,一片虚空,虚空都粉碎,你自己也没有了,打成一片,没有对待。所以没有无字真经,也就没有有字的经。一切有字的经,都是有文字,但是这个字是个相,你要是把相破了,性就出来了,你要是执著这个相,性就出不来了。我们念经是行门,不是解门。一边念,一边听,到开悟的时候,经本也没有了,房子也没有了,山河大地都空了,性就出来了。我们现在是物欲控制了灵性,我们不能超越它,所以被它转。因此我们不要去分别什么有字、无字,而是去悟,都是一本经。那么当然也有人可能讲为什么《心经》上说“无苦集灭道”?“无”就是不执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比如说我念佛,我坐了船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背着船上岸吗?多此一举嘛!多累啊,舍掉吧,给别人吧!这要意会,不可言传。我讲的都是多余的。 答:生物学的分类和佛学的分类不同。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把矿物学叫无生命学,把植物学和动物学当作生物学,认为是有生命的。不错,我们不能否认花草是有生命的。那么我们吃素怎么办?麦子、稻米有生命,豆腐有生命,扁豆、青菜等等统统都有生命,大家素也不能吃了,那就饿死了,是不是?所以一切有方便。佛学的分类不同,佛学把植物和矿物叫做无情众生,把动物和人类叫做有情众生,人和畜生又是两个分类法。德国批判哲学家康德非常赞成这种分类法。有情生命有一种感性的反射,不是完全理性的,它偷生怕死,即便蚂蚁,它有它的族群,它是弱势族群,我们要爱护它,要尊敬它。像残障、精神病等等也是弱势团体,我们都要尊敬它。我们现在先谈谈有情,以后才能再谈谈无情。当然“有情无情,同圆种智”,那是后话。现在我们连有情都度不了,还谈什么无情?另外,菩萨戒是规定不得随意攀折花木,无缘无故折花、践踏草皮是犯戒。那么释迦牟尼佛还拈花微笑呢?那他摘花怎么办?我们还借花供佛呢。这些都是表法。 问:我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常常接触到一些神经官能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对他们感到非常无奈。请问大德,佛法能不能提供一种更好的帮助他们的方法? 答:佛法就是心理学,最高的心理学家就是释迦牟尼佛。弗洛依德还不如释迦牟尼佛。你可以研究研究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可以看看唯识学说的基本东西。愿意的话,留个地址,我从台湾寄一本给你。好不好? 问:请问大德,佛法对教育工作有没有一些指导和帮助? 答: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教育学家。搞教育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我们人与人之间对话,常常发生误会,这就是沟通得不好。做教育工作也会出现对方听不进去,或者产生逆反的现象,那么我们怎样跟对方做一个桥,彼此来沟通呢?我想首先要考虑谈话技巧问题,让对方听得不但没有反感,而且有向心力。我们大乘行人要学四摄法——布施、同事、爱语、利行,这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好方法。其中爱语就是柔顺语、温和语、安抚语,让他听你说话就愿意接近你,那你就成功了。做领导、做老师一定要用这个方法,不要让别人对你有反感,有反感教育就难办了。佛教有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书,你不妨也留一个地址,我回去找一本寄给你。 问:为什么东南亚几个佛教国家以及以佛教为传统文化的部分中国地区经济都不怎么发达,而西方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一些国家人民更富裕、社会更繁荣呢? 答:这是因果问题。国家发达不发达并不是信不信佛的问题,不要扯在一起。不能说信佛就升发财,不信佛就倒霉,这不对,各有因果,不能说信佛的就要比不信佛的经济发达,那违反因果律。佛也不能违反因果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琉璃大王来攻打释迦族,要灭绝释迦种。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这是定业,大家不信,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也不信,就施神通用钵把释迦种都收进去,结果都化成血水。释迦牟尼佛就讲,这是定业不可移,因果不能违反,佛菩萨也不能违反,谁也躲不开这因果律。为什么琉璃大王要带兵来攻打释迦种呢?因为过去世中释迦种在一个海岛上,大家都吃鱼,唯有一个不吃鱼的小孩,那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琉璃大王就是岛中最后的一条大鱼,佛当时在大鱼脑袋上敲了三下,所以后来琉璃大王攻打释迦种的时候,佛头痛三天。这就表示佛也好、众生也好,谁都不能违反因果,这是一个真理。 问: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么动物也有佛性,为什么从来没听说,一个动物成佛的呢? 答:动物要成佛,要经过人道,因为一切诸佛都在人间成佛,不在天上、修罗道成佛,也不在三恶道成佛。一个蚂蚁将来也要投胎,在轮回中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亿劫才能到人,因为它太没有智慧了。所以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人生,得人身实在不简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大和尚要我讲讲《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称性而谈,从理上入的,不是一般人一下子就了了的,我们都是钝根众生,业缚凡夫,所以今天我先给大家谈谈对佛学的基本理解。
问:既然众生都有佛性,我们要关照众生,不能杀生,那么今天早晨,我看见大和尚让一个女同学去折花,插在花瓶里。这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