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演培法师:印度佛教的分期观


 2024/7/5    下载DOC文档    

印度佛教的分期观
  一  一般学者的分期
  自从敌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後,佛教就在不断的发展和不断的变迁中,而且这在各区域各时代都是如此的。现在就从印度方面,对这略加考察,不过印度佛教的分期,在学者间,是有各种不同说法的,这裏我且提出三种不同的说法来谈一谈。
  佛教在印度的流行,从印度佛教史去看,约有一千六百年这么久的时间,依於一般学者的分期,是把它分为三期来叙述的:一、原始佛教的时期;二、部派佛教的时期;一二、大乘佛教的时期。这一分期法,很多学者都是这样说的,因此,不得不略分别如下:
  一、原始佛教的时期,大约指从佛陀创立佛教起,直至佛灭百年左右。部派佛教分裂的时期,据北传一向所传,是佛灭百十六年,亦即阿育王在位的时代。在这以前,都可称为原始佛教时期。不过有人更将这个时期,分为根本佛教与原始佛教两个阶段:谓以佛为主体,或以佛为中心,再加上亲从佛陀出家的直接弟子间所有的佛教,可以称为根本佛教。如从时间方面来说,即从佛成道後,直至第一次结集的完成,是为根本佛教时期。其後,到部派分裂为止,是为原始佛教,虽说这已可以视为根本佛教的变迁,但这时期的佛教,不论在理论上、在制度上以及在任何方面,大体还能保持佛世时的原始状态,所以称之为原始佛教。
  二、部派佛教的时期,这是指分化了的佛教说的。谓到佛灭百年左右,佛教在社会上流行,由於时代的变迁,有的已不能适应。我们知道,凡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就将为时代所扬弃。佛教原是觉者宗教,就其思想理论来说,本是最能适应时代思潮的,可是由於一般守旧学者的不善运用,反而渐渐的与社会脱节。有心传持佛教者,感於佛教的危机,乃摆脱传统的束缚,而作新的时代适应,於是佛教思想开始分化,而有不同学派互相对立。思想一旦分化,要再保持二兀,自是做不到的,因而接二连三的形成各个思想集团,於是思想纷陈,异说蠭起,学派林立。其时,从根本二部的分裂,至大乘佛教的兴起,皆为部派佛教的开展期,所以称为部派佛教。
  三、大乘佛教的时期,这一时期很长,即佛灭四五百年起,至佛教在印度灭亡止,都包括在这时期内。原来,佛教的思想,到部派时代,虽已发展到极为圆熟和精密,但因太过重於义理之学的解释和组织,反而失去原始佛教所有的活泼精神,以致与佛教所应度化的广大人群,发生脱节的现象,不能保持密切的接触。诸位知道,一个宗教,如不能接近群众,势必为群众所遗忘,而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在此情况之下,有些大心之士,欲从形式化了的部派佛教中跳出来,采取不离自由的立场,拟复活原始佛教固有的精神,以期适应新的时代思潮而起的,是即大乘佛教运动。这一运动发生以役,佛教乃以新的姿态流行社会,且以积极利他为唯二刚提,所以称为大乘佛教。
  三  太虚大师的分期
  上面的分期说,是一般的学者,对印度佛教分期的大体说法,当然有它的意义,但近代我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对印度佛教的流行,也有一分期的说明,且同样的分为三个时期。表面看来,虽似没有多大出入,但其实质,是不完全尽同的。一般的分期,声闻佛教,含有两个时期,大乘佛教,只有一个时期;大师的分期,刚刚与这相反,而且某一时期,足以某一思想,作为时代主流来说明的。因而每一时期的佛法,都可能有另一时期佛法的潜行,很难严格的予以划分,不得已,只好以思想的主流,作为分期的张木。一、小行大隐的时期;二、大主小从的时期;三、密主显从的时期。为使诸位了解,特作简要说明。
  一、小行大隐的时期,这是指初五百年流行的佛法说。在这时期中,印度佛教最盛行的,则莫过於小乘佛法。这裏所谓小乘;当然是包含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而言。史实告诉我们,印度初期佛法,尽管是在不断发展变迁中,但从没有跳出小乘佛法的范围,所以大师说为小乘盛行的时期。但在这期间,有没有大乘佛法流行於世?有的,不但佛灭後有大乘佛法,甚至佛世时的大弟子,如逐佛转*轮将的舍利弗,为教壮烈牺牲的目键连,感化粗扩边民的富楼那等,都十足的表现了大乘佛法的思想行为,所以在此期间有大乘佛法的流行,可谓毫无问题。不过由於小乘的盛极一时,大乘还未能公开流行,只定潜隐在小乘佛法从後,暗暗的在流行而已,所以称为小行大隐的时期。
  二、大主小从的时期,这是指次五百年流行的佛法说的。佛法经过前一时期的弘传,大乘渐渐乃从潜隐暗流中跃出,公开的向社会发扬,并且获得广大群众的信受,因而大乘得以成为这一时代佛法的主流。高树大乘法幢的,不管是传说中的马呜也好,抑或定史实上的龙树也好,但自大乘公开流行以後,始终即在高扬和发展中,则为历史的事实。流行的大乘佛法,虽有毕竟空与胜义有两大思想的激荡,但无碍於彼此的盛行和弘传,所以大师称为大乘盛行时期。虽则大乘是在这样光大高扬,但并不是没有小乘佛法的流行,不过在前盛极一时的小乘,到了这个时期,已渐退於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不复如前握有佛教的领导权,所以称为大主小从的时期。
  三、密主显从的时期,这是指後五百年流行的佛法说的。大乘空有两大思想的出现,虽各有其独特的立场,但在次五百年,是并行不悖的,未见有任何大的冲突,可是到了佛灭千年左右,传承空有两大体系的学者,不复再如过去的融洽无间,而发生互相破斥,互相对立的现象,加以大乘的高度隆盛,使佛法普徧到民间去,为期更能适应广大的人群,於是有些佛法弘传者,就将印度社会所有通俗的宗教信仰,都融摄到佛法中来,使佛法的面目为之一变,这就是密教发生的来源,如龙智菩萨就是弘扬密教的大师。中观、唯识是属显教大乘,虽不能说这时没有显敌大乘的流行,但望於密教大乘的盛行弘通,无疑是已居次要地位,且是依附密敌而行,所以大师称为密主显从的时期。
  大师所分的三期佛教,在时间上,虽都以五百年为一期,但却「是佛灭後印度佛教流传的全部情形」。唯吾人来说明这三期时,当然不能机械式的,认为某期唯有某类佛法的流行。事实,除了密教真正是後期的产物,所谓大小乘佛法,始终在印度流行的。如小乘佛法,直可说是与印度佛教共存亡,不特初二期中有声闻佛法,就是第三期中同样有声闻佛法,不用说,显敌大乘也是如此的。所以有不同的分期,只是就其主流划分而已。原来,思想这东西,时时在演变,任何一种思想,在无常法则支配下,决不能永远保持为时代的主流。佛法在世间,其思想流行,当亦不能逃出这个定律,所以大师特就佛法流行的主流,将印度佛教分为三大时期。
  三  印顺导师的分期
  最後,我要向读者介绍的,是当代印公导师的分期法。这一分期法,可说是本印度佛教几经五期的流变,或说是循佛教历史法则的进展,计分五期来说明的,与上两类分期说,是都不尽相同的。所谓五期:一、声闻为木之解脱同归;二、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三、菩萨为木之大小综合;四、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五、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印度佛教所经这五期的流变,导师说正好像人的一生经过,如入最初是诞生,然後循著童年、少壮、渐衰,直向老死的途径迈进,终於使这人在人世消逝。回顾印度佛教的创立,以至在印度的灭亡,正好确是如此。现在按照五期次第,略为分别说明如下:
  一、声闻为木之解脱同归,这相当於前面所说的根本佛教时期。即从佛陀立佛教起,直至佛入涅槃为止。这是佛陀住世说法的时期,亦即佛陀亲自领导的时期。虽则佛陀本身,处处表现悲智大乘的精神,但为适应时代思潮,以及社会人群根性,大圣所进行的教化,并未能直畅木怀的,敷扬积极利人济世的法门,只是宣示个己解脱为主。因而从佛出家的,听闻佛陀法吾的,一般声闻弟子,也就本於佛陀的开示去行,而以求得生命解脱为满足,并无意於取法佛陀,佛陀随顺声闻乘者,乃以解脱同归为本,即不但声闻圣者是以获得解脱为究竟,即如来本身亦以获得究竟解脱为主,如所说的:三乘同坐解脱床,三乘同得一解脱,即此思想的表现,是为第一期声闻为本的佛法。
  二、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这相当於前面说的部派佛教时期。所谓声闻分流,换句话说,就是声闻佛教分裂。世间任何一个学团,要想永远保持一统,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佛法流布世间,自亦不能例外。所以到佛灭後,佛弟子失去领导中心,彼此间不期然的,有了思想的分歧。而思想分化的原因,虽说是有多种多样,但其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倾向菩萨的思想,於僧团中勃发起来。虽进步的声闻学者,已有大乘思想的勃起,但保守的声闻行人,仍固守著声闻的本位,不同意佛法向大乘菩萨道进展。印度之佛教说:「分化之方式不一,而实为急於己利(声闻)与重於为人(菩萨)两大思想之激荡」。其时,从佛灭以迄佛元四百年为止,是为第二期声闻分流的佛法
  三、菩萨为本之大小综合,这可说是大乘佛教开始公开流行时期。倾向菩萨的思想,自在僧团中勃起,不是任何保守势力,所能遏阻这一思想流的,所以不久,大乘思想,即成佛教核心思想,而且公开的推动,普徧的发扬起来,不用说,这时期的佛法,足以菩萨为木的。不过初期流行的大乘佛法,虽以菩萨思想为主流,但并未轻视小乘,亦从不否定小乘,不特如此,且是含容小乘的,可说是大小乘佛法综合的时代,与後期大乘极力排斥小乘,其精神是有显著差别的。在这期间,有位伟大圣者,为我人所不应忽视的,就是龙树菩萨。他可说足这一时代佛法的中心领导者,不但高树大乘旗帜是他,综合大小乘佛法的也是他。时在佛元四百年至七百年,是为第三期综合的佛法。
  四、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这可说是大乘佛教分裂并行的时期。人类思想,不论是圣是凡,总是不断向前演进的,足以大小综合的佛法思想,维持了一个相当时期,又从慢慢进步中开始分化,而有所谓倾向如来的思想产生。行菩萨道而成佛,木是大乘共通思想,在理是不应该有所分化的,但这裏有个问题,就是所谓成佛,其佛种,是本来具有的?还是从无漏闻熏中来?这出入是很大的,亦为大乘分流的基因。有些大乘者说:佛种从缘起,是於无漏闻熏中,慢慢熏习而成的;有些大乘者说:佛性是本有,即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性,因而人人皆可成佛。彼此思想有著这样的距离,於是分化为性空、唯识、真常三大流。时在佛灭七世纪至千年顷,是为第四期菩萨分流的佛法。
  五、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这可说是佛教渐趋灭亡的时期。倾向如来木具的学者,由於融摄世俗的神秘咒术,其思想渐渐与梵我论合,而失去了佛教木来面目。如说:「真常的大乘佛教者,有意的在真常、唯心、一乘的基础上,使佛法更梵化,更神秘。他总摄大乘空有的成果,融合了世俗的迷信、俗习……」。为什么会如此?因在这个时候,正值婆罗门教复兴,梵我论思想再度高扬的时代,倾向如来思想的佛法者,有意的与之携手,所以佛陀渐与梵天同化,而佛教内部思想,乃起大大的变化,於是进入如来为本梵佛一体的时代。时诸学者,只知追求即心即身成佛之道,根木忘掉了大乘利他的精神。结果,坐待外道的侵入而灭亡,足为第五朔梵佛一体的佛法。
  印度佛教的兴起和灭亡,从印公所分的五期流变看,使人深感到保持佛法纯正的重要性。这话怎样讲?当知佛教在印度的兴起,不足偶然的,而是在反吠陀的时代思潮中,释尊站在反吠陀的学流一面,经过一番思想的革新,以替婆罗门教而兴起的。因此,佛教的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思想,可说绝对是立於敌对方面的,佛对婆罗门教的思想,确也予以无情的批判。正因如此,所以佛教在当时印度思想界,真可说是「月胡秋空,繁星失照」。不幸到了佛灭千年左右,佛弟子一反大圣反吠陀的精神,不特不再痛斥婆罗门教思想的错误,而且尽量融摄婆罗门教的神秘思想。是以印公慨叹说:「佛教反吠陀而创始,佛教融吠陀而衰减」,这不能不说是佛教一大痛事!
  梵佛一体,为什么会导致佛教的灭亡?道理很简单:婆罗门教是印度固有的宗教,吠陀思想是印度的固有思想,亦即印度文化的根本思想,佛弟子一旦融摄它的一切,必然就要走上梵即佛,佛即梵,梵佛一体的立场,使人感到佛教与婆罗门教没有多大差别,甚至认为是同一思想流的东西,於是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就生起这样一个观念:佛教既然与固有宗教无别,我们仍信奉固有宗教好了,何必还要佛教?这末一来,佛教渐为人民所忘却,终於绝迹印度社会,真是佛教最大不幸!因此,如何从流变的佛法中,掘发出佛法的本质子如何从世俗的融摄中,涤除有违佛法的不正思想?该是今日佛法弘传者急於要做的工作!不然,不久的将来,佛法恐又将绝迹於人类社会!
  四  从分期中看部派
  上来虽简单的说有三类不同的分期说,但因都属印度全部佛法的史实,所以纵然略有出入,大体还是大同小异。如印公所说初二期的佛法,可以综合为「声闻之四谛、乘」,亦即大师所说初五百年的佛法,当亦含摄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所不同者,就是有关大乘方面的分期:一般只是说为大乘佛教,即大师的分期,亦只看出显密大乘的差别,而印公在这方面,特就大乘流行的先後,细分三个时期,稍为不同诸说,如菩萨为木之大小综合的第三期,乃是唯就龙树前後所流行的大乘佛法说的,亦即特就初期流出的大乘思想而立的一期,如以三时敌说,印公名「为菩萨之波罗密乘」。明白指出这时期所弘扬的大乘,无疑是以圣龙树所阐扬的「胜义毕竟空、世俗如幻有」的思想为主的。龙树以後到无著世亲为止的大乘佛法,大多数的学者,都说只有中观、唯识,即所谓空、有二大思想流的对立,像西藏佛法者,即唯承认中观、唯识学,是大乘佛法的正义,不承认有其他大乘思想的流行。可是印公从经论集出及思想递代看,认为这时期,是有性空、唯识、真常三大系的思想并流的。所以在印度佛法演变中,特别立一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的时期。至於第五期的佛法,则又同於大师所说後五百年的佛法,综合四五两期,印公说「为如来之陀罗尼乘」。据上分别比较说来,可以明白看出各家分期说的精神。依於这些分期,采究印度佛法,不难得其思想流变的概要,所以这是值得吾人留意和学习的。
  明白分期说以及诸说异同後,;进而要说明的,就是现在讲的学派思想,是专就其中部派佛教而说,亦即是五期佛法中属於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的思想。此时期的学派思想,向前看,是源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而来,向後看,则是启发佛教的思想先驱,真正可说是属承先启後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印度佛法思想流变中,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吾人研究印度佛教,如能了解本期思想,亦即知道它前有所木,後有所启发。但学派思想异常复杂,而其理论亦极繁琐,要想详细的说明它,不但极为不易,且复很费时间,加以中国佛法者,一向以大乘自许,对於小乘素极轻视,所以了解学派思想的很少。然其思想既是承先启後的,我们就应切实学习,绝对不可对之忽视!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