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2023/8/21    下载DOC文档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甲、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弟子慧甲问:

师父,弟子想请示师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弟子自从皈依、向师父请法,修行地藏法门以来,已经存在一年多了。在这段期间,关于弟子的修行,自己觉得并没有很多的进步,有时候,甚至觉得退步了。所以想在这里请示师父,弟子要怎么样才能分别得出来自己修习地藏经,究竟是进步,还是没有进步?是否有甚么样的方式,能让弟子了解。谢谢师父。

师父答: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大,而且很不容易找到答案。因为一切修行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里,对不对?在佛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勘验修行的方式是满其遍数。也就是你发愿修几遍,或是师父交待你作几遍,你就不管它横竖,直修到那个遍数圆满即可:然而却须要一心一意、专心地去修,其间不产生任何怀疑。这也可以说等于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方式。以这样的心态去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你不期待甚么收获的情形之下,而得到收获,这样也是很好的、很殊胜的一种修行方式;亦即是完全放弃世俗功利的想法,而以纯正的信解心,一心虔敬,无所住着、勇猛地去修,向着菩提道迈进。因为菩提道邈远,非似如是坚强信解、舍一切相、勇猛的心,则无法真实趋入。不过,像这样的修行法,很少人能够持久不衰。原因是一般人无所得、无所住着的般若心眼未开,故只能凭较低层次的信解力去发起精进、或依业习力去发起精进、或依对世俗之所求而发起精进;然其所依的动力之因,皆非究竟,因此其精进就易落于无常,一落入无常,于其精进之间,便有种种烦恼生起;尤其是疑烦恼,亦即:怀疑我这样修行到底有什么用?我到底有没有进步?乃至忽然起疑!吔,我为什么要这样修行?这样一起疑,便包含了:疑法与自疑,也以此一疑,原先的微薄的信解力便松动了;信解力一松动,精进力与专注力便大受影响;精进与专注力一减小,修行的力道或功德便越缩越小:因此,修行的实际受用也就大为减少了。故一切修行,不只是地藏法门,而是所有法门,都应依最高的信解及最胜上的般若了义心去执行,才能令行者离一切相、不着法相、世相而勇猛勤行,如此方能与无上菩提相应。不过这种依第一义谛的了义心、上达无上菩提的修法,一般人很难发起。所以我才告诉你们依照遍数、用分段发愿的方式去修。满了遍数再发愿、再满其遍数。如此到最后一次发愿、满其遍数再总和其遍数之后看看有多少。总遍数满了就可以了,不必去深究其中所得多少?或所得为何?如此亦得与依无上心法之修行、冥相吻合、渐渐契入。

  我现在来大致说明一下,针对地藏法门的修行,会有何种好现象发生,用以勘验你目前的修行究竟处在何种境地。修习地藏法门所产生的效果,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通相持验

  一般人修行都好讲感应,但是我们不要讲感应,只能说应验。修行地藏法门通常都会有些应验。不只是地藏法门,所有的修行,只要你努力地去修,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应验。所谓通相,就是大家共通的应验,亦即指在正常状况下,修行地藏法门多会有下面这些现象发生:

  ⑴产生法喜。这是指在你修行期间,或正在念诵之时,会有法喜产生;或是在作完一次定课之后:小中会自然生出法喜。此法喜能令人不自觉地,好像捡到金子一样,情不自禁地面露笑容,容光焕发,精神舒畅。以产生法喜,故心中当下无苦、无有忧恼。这是修行的一大真实受用。

  ⑵产生法乐。法乐就是由于修法而产生快乐,而且令人常以修法为乐。法喜与法乐不一样。法喜是短暂的、突然的、较猛烈的喜悦、是一种Joy,强度比较大。法乐则比较温和、但是比较持久、绵长。法乐在层次上比法喜高,因为人若能以某事为乐,就会乐此而不疲。修行人无论修什么法,首先得到的成果是法喜,接着若能够产生法乐,就表示修行层次提高了。不管是念经、修法、持咒、或是念佛都是这样,这是根本真实的受用。你若修地藏法门时常有法喜的经验,那就表示你修地藏法门是修对了、修进去了。反之,你若于修行过程中,从来没有尝过法喜的滋味,那可能你修法有问题,甚至你可能修错了:若非态度或发心上错误、即是方法上有误。这个修行体验或成果便可用来鉴定、或判断你修法有没有修对,甚至你念佛、持咒等有没有做对,亦可以此来检定。如果你修法修了半天,或念佛念了半天,结果每次都觉得索然寡味,甚至味同嚼蜡,很没意思;那就大有问题。若越念越欢喜、越修越喜悦,那便是修对了。反之,若越修越苦恼,则一定是有问题。总而言之,越修越欢喜,欢喜到变成一种快乐,恒常的快乐,常有法乐产生,这就可以鉴定你的修法完全正确,完全没错,而且层次会越来越高。

  ⑶信根增长。在如法修持地藏法门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信根增长了。众生有五善根(信、进、念、定、慧),修行的目的,主要都是为了能令善根增长。倘若你发现你的信根增长,就表示你修行修对了。何谓信根增长呢?就是你对佛法或三宝产生了不思议信。不思议信意即不可思议的信心。此时,对你而言,很多道理你不必去思议,不必去推敲、分析它,你当下自然就能信得过佛的开示——这就是地藏法门的威力。净土法门,佛在经中说是难信解门。如在阿弥陀经最后佛说: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其实不但净土法门难以信解,般若系的经典亦是难以信解。不但是经文中说此法门难以信解,连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六百部,其中有很多品,其品目都称为难信解品,可知般若空慧确实很难信解。但这难信解三个字包含了两项:难信与难解。信已经够难,解又更加难。但是你必须要在正信之后才能得到正解:没有起正信,就无法得到正解,否则所解的多半是曲解,佛经中称为邪解。所以修地藏法门的一个很大的益处(受用),就是能令你产生不思议信。什么叫不思议信呢?那探讨起来就很微妙了!譬如般若系中的道理,表面上可以用逻辑、理则来推衍,作种种的解说、种种的譬喻,最后令你达到结论说:这个道理我相信。譬如我们来分析空。空是什么的?事物由于无常所以是空:以无常故空、以苦故空,以无我故空;人生或诸法因为是无常、苦、无我所以是空!佛在经中以种种方式、种种角度来解说空,于是你了解了何为,空。这是由已知之物、来作分析阐释的结果,令你了解空的道理,从而令你相信空理,而信解诸法本空之理。若非经由如此解析,则一般人对空理很难信入,对不对?然而,很多东西经由这样的解析、推衍,虽然大致能信能解,但到底其信心或了解还是隔了一层;也就是说,如是所得的信解,由于它基本上还是用思议的心去获致的,因此总还有些隔膜,其信解还不能很亲切。所谓思议的思是思考、议是议论,由思考和议论而得来的推论,称为思议法,换句话说,思议法是由文字和思想来的。文字就是言说,而言说则是随着思想而来的。言说与思想,我们都知道,它们本身都有许多局限,而且相当大:如果超越人类的语言范围之外的东西或境界,一般凡夫就无法以言语或思想去触及它。而这世上偏偏有很多东西,不论是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有形或无形,就是无法以言语去充分描述、乃至界定其性相。例如佛法中有很多道理及境界,举如高深的般若智能,你就无法用语言去加以确定地描述,当然也几乎无法明确地分析它。又如悟这种境界,也一样不是语言所能够剖析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语言即有时而穷,思考也一样是有时而穷。到那个境地,便是所谓的言思路绝、或言语道断。所以对于这类的甚深法,你已无法用凡夫的眼、耳、鼻、言、身、意来触摸它:因为那些境界已远远超过我们凡夫言思的范畴了,亦即它们是圣人所行境界,或圣人所住的清净界域。因为我们仍是具缚凡夫之身,我们凭什么能耐而能够去了知、感受那些圣人的境界——去感受佛菩萨清净无染的境界?虽然如此,但也有些特殊情况存在,亦即,以禅宗的话来讲,就是:若因缘成熟,一念相应之际,凡夫亦得一窥圣人之境——若人善根具足,勇猛精进修行之际,忽然一念心开、一念心清净、一念心相应的时候,亦得亲近、了知少分圣人不可思议之境。然而那种了知,却无法说与他人的。禅语所言:不可以说与他人,就是无法用言语同他人解说或沟通的意思;亦即是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境界,亦即是离言思的境界,离于言语与思惟的境界。再简单一句话讲,也就是维摩诘经里所讲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华严经的境界也同样是不可思议境界,如普贤菩萨行愿品,即是入不可思议境界之门径。所以这一切经讲到这甚深法时,都是通的。甚深法如此深奥,一般凡夫何德何能,凭什么得以契入呢?实在也没有其它办法,唯一的办法,只有实实在在、不事凡外邪小言说戏论、勇猛精进地修其究竟一乘离言说之行。尔后,功熟障消,有朝一日,忽然一念心开,即得契入法界,如来不可思议境界。而所谓的忽然也不是说从空而降,当然是积集你长久精勤修行的道力才能够有的。所以最好的修行态度,是你先把目标确定了,而这个目标最好是最高的,也就是所谓的无上菩提。设定了最高的目标,发了无上菩提心以后,然后老老实实地从最基层开始,一步一脚印地努力,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是离于凡夫言思境界、老老实实地修行,无所计较,不计成败、得失,乃至不计苦乐,酝勉精勤,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有朝一日忽然水到渠成。在这期间,就好像我们在拜大悲忏一样,大悲心陀罗尼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说:诵持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有种种功德,你一定能够如何如何,如果不是这样,我誓不成正觉,惟除不善及有少疑者。如果有怀疑,就不能成就。不过,大悲心陀罗尼法讲起来,层次比较高一点,因为它有这最基本的要求:你必须先要具备这样的资格,也就是信心,才能去修它。然而以地藏法门来说(这是我的亲身体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之所以觉得最好要这样修的原因),地藏法门对要修此法门的人,完全没有要求任何先决条件,任何人都可以修,即使你原本是不太信的人,也可以修。而你若要修大悲法门,它却有最基本的条件或要求,亦即须已具备信心。你若不信,所念的咒便不会应验,即使只有一点点疑心都不可以。地藏经就不然,若不能全然相信,亦无妨,你能念就好。而且原本你若有疑,念到后来,它就能令你自然不疑,也就是它能成就你的信根,成就你对佛法的不思议信,乃至决定信。你若念到能起不思议信,接着就能起不可思议解:因为解常随信而生。你看有许多佛学家或学者,他们虽研读了很多佛经,也写了很多佛学论文,甚至得了佛学或宗教哲学博士学位等,但是他所解的常都有误。例如胡适博士就是其中一个,其它还有很多,尤其是在美国、及西洋的佛学家,多半只是在文章上作佛学研究罢了,很令人惋惜。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登在旧报纸上的。其文言有一个人去听某法师讲经,那人会经当过驻美大使,那是民国刚成立的时候。后来,这人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此法师讲经的缺点,因为那位法师没有讲到明心见性的事情,只能够说他很有学问,对佛经很熟。这就是一种分别,做学问跟修行者所讲的不一样。做学问可以引经据典、下很多脚注,牵来扯去表示很博大精深的样子。事实上,法师讲经乃至于连佛讲经,最基本的目的是要令众生起信、解。是故于经典最末,常有如是字句:佛说此经已,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悉皆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此即讲经的最重要目的——欢喜、信受、奉行。其它都是附属的;只要能欢喜、信受、奉行,这次讲经就成功了;反之,若听众不得欢喜、不能信受、不能奉行,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讲经。所以往往有人听经只是觉得师父讲得很好,至于到底讲了些什么,却不甚了了。因此并非讲得深就是好,深、浅都无所谓,只要你能令听众理解佛法就好;这便牵涉了信、解的问题。修地藏法门,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令你起正信、接着起正解。由于有正信解,你就不会走歪路,不会走岔路,也不会走冤枉路。所以,假如你真的是要求菩提道,此法门可说是一切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倘若你只是为了求满足其它的世间愿望,你不一定要从地藏经开始修。我也曾教人从别的法门开始修,或者于一连串的修行次第中挥入别的法门。然而你若是一心一意要直趋菩提,那就必须从地藏法门开始,然后接着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比较高一点,因为它的要求比较多一点。修完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之后,再修文殊法门、普贤法门,这些都是大菩萨修行菩提的法门,也是大乘菩提道的四大法门。

刚才讲到修地藏法门时如何鉴定自己的三个方法,现在再重新提示一下:第一、你有没有起法喜,第二、有没有生出法乐,多少都无所谓,只要有一些法乐的经验便行;如果从没有过,表示你修的有问题。第三、信根有没有增长。若是念了半天,对佛法还是一团狐疑,也表示你的修法有问题,或者是修得还不够,业障还是太重。因此可说每一个人应修多少部就不一定,端看你怎么修,(然而一般以念足四百部为原则)。若是为了上班赶时间、凑遍数,那就很难讲有多大功效。

  ⑷精进根增长。接着,要勘验评断地藏法门修得好不好,可看精进根有没有增长。若是于修行上越来越能精进,就表示修对了。如果越修,觉得这部地藏经好像越来越长,每次一想到又要修了,就觉疲厌;但如果不修的话,又恐师父回来时又要问。我看下个星期,我得来检查功课,看看你们修得如何,看你们精进根有没有增长。你若说这部经越修越有味道,而且虽然一开始时觉得很长,现在却不觉得那么长了,这就表示有进步了。还有就是每次发愿,都能如期地把它做完,而不是刚开始发愿时是日日无有间断,每日至少一品,结果到后来是每日都只诵一品。起先是很精进,三分、五分钟热度,到后来变成每天只有一品,二十一部要修好久,那样就是越修越退步,非但精进根没有增长,反而退了。那也表示修得有问题。

  ⑸业障渐渐淡薄。有没有觉得自己的业障渐渐淡薄,这个自己也可以感觉得到。种种的业障,尤其是贪、瞋、痴、慢、嫉等烦恼,有没有越来越淡薄:里面越来越放得下,这样就可鉴定自己的心有没有因诵经而越来越清净。

  ⑹心渐渐清净。这也是鉴定你修地藏法门有没有进步的方法之一。若跟未修之前都完全一样::里面都是乌漆麻黑的一团糟,那就是修行没有进步。

  以上所说的是修行进步的通相,从法喜、法乐、信根增长、精进根增长、业障淡薄:心清净,如是层次越来越高,但是它的根本就是法喜。最重要就是要有法喜,你不要修到后来,一想到地藏法门就皱眉头,或一看到法本就皱眉头,虽然请法的时候是很欢喜,那你就有问题了。这六种是通相,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如果有这些通相,表示你修行有效果、有进展。

二、别相持验

  别相并非绝对必要:不过你既有通相产生,别相一定会有。然而,你若有一些别相产生,通相却不一定会有。因为别相犹如枝节末梢,而通相则是根本。以下解说修行地藏法所产生的别相之作用或持验:

  ⑴行车安全。例如有人虽然撞了车.车都毁了,但人却安然无事。在台北会有一个弟子对我说,他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忽然被别的车撞出汽车跑道,车门开了,接着有辆大卡车从后面冲过来,把他整个车门都扫掉,整片门都不见了,可是他还能若无其事地继续开了好久。而且车子一点都没被撞偏,还平稳地在高速公路上笔直地向前跑,人在车里也是好好的。这显然是他修地藏法门所感得的地藏菩萨威力加持。虽然如此,但修行并非在求这些;虽然不求,却自然有其应验。在台湾我们为了祈求交通安全,在危险路段常有人安置一尊阿弥陀佛,而在日本,他们却都安地藏菩萨,日本人将地藏菩萨视为祷灾的主要菩萨。

  ⑵生产顺利。这一项对世人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在生时、死时,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修持地藏法能够令人顺利安产,而且孩子安乐易养;关于这一点我几乎还没有碰到例外过。若有人怀孕了来问我要念什么经,我都教她们要念地藏经,她如果欢喜地照着做,通常都会应验,顺利安产、孩子安乐易养,至今还未有例外。只有一个业障比较重,她先生反对她念,所以只好等生了以后才赶紧补念,那就迟了一点,不过也总比不念要好得多。同样,在日本,地藏菩萨还被视为安产菩萨,而且在日本常见一尊护子地藏幼童,连怀中也有好几个。即地藏菩萨像的前后左右围绕许多

  ⑶夜梦安稳。会做恶梦的人,修行地藏法门能令他夜梦安稳,很快就不会再做恶梦了。这只是地藏法门的小小应验之一而已。

  ⑷夜梦亲属。修习地藏法门,有时晚上做梦会梦到亲属,通常是已过往的人。即若常常如此,你也不要害怕,那是因为他们求助无门,而知道你在修地藏法,故来求助于你:你只要修法时把功德回向给他们,他们得到功德利益以资冥路,以后就不会再来了。不修地藏法门,便很少人会梦到过往的亲属,修了以后常会有这种情形;但这确定不是坏事。

  ⑸眷属和乐。若是修对了,你越修,家里的人便会越来越相处和乐。夫妻和乐、父子乐和,母子、母女亦和乐,通当会有这样的效果。如果越修人际关系越糟糕,家里常演铁公鸡的话,便表示可能修得不对。

  ⑹子女懂事敬顺。若子女不乖顺,为人父母的为子女修行,既可帮他们消业障,同时也是消白己的业障,这种事很多人有所应验:修了地藏法门以后,孩子比较听话懂事;当然你也不能跋扈,孩子才会比较不乖违你的意思。常常修法之后,孩子自然就听话,你不用去讲他;你不须叫他做事,他自然就来帮你忙,例如洗碗、扫地等,他均能自动自发。我碰过很多这样成功的例子。

  ⑺眷属归佛。若有家人不归敬于佛的,你修地藏法门回向给他,他就会不可思议地主动要来归依佛,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其它法门似乎很少有这种功用,至少我没有这种体验,也没有看过其它菩萨的威力、愿力中含有这一项的。这可说是地藏法门特殊的功能及威力,很奇特、很厉害。

  ⑻平静往生。有人得了恶病很痛苦,在修地藏法门消业障之后,就能很平静地往生。尤其像植物人,你为他修其它法门,好像力量都不够或使不上,连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对症下药,偏偏就是要修地藏菩萨法门才有效,这点很奇怪。所以地藏菩萨法门确有其非常特殊的愿力及威力。

  以上这些都是修习地藏法门所起的各种别相之作用或持验。

关于别相持验,我再把纲要重新列举一次:

行车安全。现在对我们来讲,坐船、坐飞机、开车等等,都是很平常而且必须的。所以我个人坐飞机的时候不会害怕,我若能看得下书我就看书,看不下书时便念咒、或休息,也都十分安稳。

顺利安产。这点可说是保证的。

夜梦安稳。

夜梦亲属。

眷属和乐。

子女敬顺晓事。

眷属归佛。

平静往生。

三、实法持验——成就九心

   以上这些虽只是地藏法门的权法作用,但却也是甚深不可思议,对不对?不过它们仍只是权法的范畴之事,现在我来谈一谈实法上的作用。前面所说的通相及别相是阐述如何鉴定自己修习地藏法门有没有进步,而现在所要讲的实法则是鉴定你在修习地藏法门上真正的成就。你修地藏法门有没有成就,就要看你是否具有以下所陈述的要项。譬如,你已经修了三百部、或五百部、乃至一千部地藏经,但你是不是地藏法门已经有所成就了呢?何谓修习地藏法门成就?要地藏法门修成就,即须成就九心所谓九心者,兹如下文:

1、成就同情弱者心

  你若是地藏法门修成就,则同情弱者之心一定会生起来。此心为地藏法门的根本心,亦是最重要的心,同时也是地藏菩萨的初发心。此地藏菩萨之初发心为整个地藏法门一切信、愿、行成就的总枢纽。因此,你若成就此心,以下八心才可能成就。此心若不成就,其它一切皆如浮萍,飘荡无常。为什么第一成就是同情弱者心呢?因为地藏菩萨因地所发的愿,与禅宗六祖大师的法门大不相同,六祖说:我此法门是为上根人说,为上上根人说,为最上根人说。乃至我们即将要讲的金刚经,也同属这一类法门,是对最上根器的人说的。但是地藏菩萨法门则是为了度福最薄、最下劣根器的人,度最可怜、最弱势的人,度最无助、最无奈的人,度最痛苦的人,度善根最不具的人。所以任何人修地藏法门,都不需要任何条件,只要你认识字就可以——甚至有时不识字也没有关系,用注音,或用国语注音的,也能令你得修此法门。地藏菩萨就有这样的慈悲威力。而且很奇怪,常常有不识字的人,他也能很自然地就让你变成会念这部经,乃至于令很多人会背诵此经——不认识字的人居然会背佛经!地藏菩萨的慈悲威力真是不可思议!

  如上所说,地藏菩萨的最根本心就是同情弱者之心。然而此心跟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正好相反: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我们的凡夫心通常是把眼睛安在头顶上,看上不看下。对上面的强人、富人恭敬得要命,对下面不如我们的人,不但瞧不起,还要加以欺负,欺负之外还当加以凌辱、践踏、剥削、蹂躏——世间种种的苦难即由此而起。乃至大者,从国家来说,大国侵凌弱国;小而言之,强人欺凌、侵害弱者。一切众生的苦难乃至于许多人间悲剧都是由此发端。在佛法的唯识百法中有一个谄曲,谄曲心与同情弱者心恰正相反。谄曲就是对待处于我们之上的人、比我们强的人,即起谄媚、巴结、吹捧之心;而对于处于我们之下的人,就欺负他、瞧不起他,以身、语、意种种方便来藐视、践踏他。因此谄曲心就变成修道的障碍,也是障道的根本。谄曲心与何心相敌对呢?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场”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出自维摩诘经。为什么直心是菩萨道场呢?因为道是平平直直的,才能成其道。如果是歪歪曲曲地,就不能成其大道,那就变成羊肠小道,那也就不是正道、直道。所以修行人应该是直道而行—身语的行为应直道而行,心行更须直道而行;因为唯有直道才能通畅无碍。你的心道若是弯弯曲曲的,就好比一条水管,假使它是弯弯曲曲地,便很容易卡住东西;心管亦如是,若是弯弯曲曲地便容易阻塞。心管阻塞则造成心路无法畅通如流:心路不能畅通时所阻窒的东西就是烦恼。种种烦恼、业障都是因为心路不直、不畅、阻滞所引起的。所以修行首先须修直心:心直之后才能令之通达菩提道。同样是一条道路,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你的心行之路若是弯弯曲曲的,你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走到菩提道的终点?菩提道的终站已经够远了,你还这样弯弯曲曲地迂回绕着走冤枉路,怎么了得?修行者之所以会走冤枉路的原因,完全是你自己的心在不断拐弯、兜圈子使然。所以直心才能够通达道场,直心本身才能成为修道的场所,且通往无上菩提道。众生就是因为心不直,才会起谄曲之行。而谄曲之目的何在?主要是为了图己之利。否则他为什么要巴结你,就是想从你那里得到好处。这个好处也不一定要很大,有时或者只要你稍微重视他,他就觉得达到目的了。所以谄曲之所图不一定是钱财方面的。因此以不直心讨好他人都是不善的。是故修行人,即使要称赞他人,也定要符合实际的状况,像乱戴高帽、灌迷汤等这类事情就作不得。一般凡夫很容易谄上欺下,学佛之人若有这种心,就须赶紧去除掉。如果你修地藏法门,这种谄曲心就自然会越来越淡薄,而且对于弱者不但不会瞧不起或欺侮他,反而会自然而起同情心、怜恤心,这就是修行地藏法门的真实成就。何以故?行者之心、识、业皆已转,转不善心为善心,转不善业为善业。因此,同情弱者之心若已发起,即是修习地藏法门的第一种实法成就。

2、成就悯念众生心

修地藏法门的第二种成就是跟随着第一种成就而来的;怜悯众生苦之心若发起时,即是修地藏法门的进一步真实成就。我们一般凡夫在一生中几十年之间,来来往往,劳劳碌碌,种种奔忙打拼,却很少为别人想——连忙自己的事情都来不及了,那有余暇为他人着想?因此能悯念他人的这种人实在很稀有。若是自己的父母、师长都能够悯念得到的,已经是很不错了!乃至于能扩及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六亲眷属的,就更加难得了。至于能够悯念到跟自己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陌生人,既不是亲朋、也不是好友,对他若能也有这种悯念众生苦之心生起,即是修行地藏法门有屡实成就。而所谓悯念众生苦是指那些苦呢?那主要是指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八种苦。常常观察这些众生的苦相:众生界的实相就是苦相;能够于此起信解、悲悯之心,这就是修行地藏法门有所成就。所以从此点来看,地藏法门就是为了让你究竟发起大悲心作准备工作。因为大悲心不是说发就能发的。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有一句很差劲的话:人都是自私的,而事实上这句话对世俗的情况而言却是正确的,没错。但是你不应说因为凡夫性都是自私的,所以我便可以自私或应该自私。又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则更是似是而非,恶毒至极。首先提倡这句话的人恐怕就真的会遭天诛地灭。人的自私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凡夫心态,凡夫心确实是自私性的,唯有凭着修行之力,才能去掉这种自私性。世人的一切痛苦、烦恼也都是由这自私性而起,乃至于一切众生的生死烦恼也都是由自私性而来,由此私我而来。然而修行若想要真正发起悲心,则一定要达”无我”。所以你看大悲法门高不高?真的好高、好深!你必须要真正无我,才能正起大悲。否则所言大悲便只是口号而已,与实际不相应。悯念众生苦之心若已生起,即是悲心发起的初门,其后会进一步产生更加增上之心。

3、成就度最苦众生之心

  因为地藏菩萨的本愿是要度尽地狱众生;而这个地狱不仅指实际的地狱,而且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地狱;换言之,只要是十分痛苦的境界,都可以称为是地狱。有句话说:好像活在地狱里一样,所以,在人生中,只要是觉得非常痛苦,那就有如在地狱了。地藏菩萨有此愿力要度最痛苦的众生,你若是有这种度苦之心起来的时候,就是修习地藏法门有所成就之征。因为一般凡夫并不如是,他们看到别人受苦,反而常常会幸灾乐祸,对不对?譬如:看到有人在雪地里滑一跤,跌得四脚朝天,就觉得很好笑,等等;这只是一种轻微的幸灾乐祸的心态表现:因此可知众生的心是很奇怪的。我以前在金门服兵役的时候,会有一次放假时,我们整个连队的人一起去玩,在一个湖上划船。有一位同志他的手表不小心掉到湖里去,正好那湖下面是烂泥巴。那只手表看来还蛮贵的,于是他就下船去找。虽然那个湖水并不是很深,站起来只到膝盖这么高,但是下面的烂泥却到腰部这么高,好像是荷花池那一类的泥巴,结果他捞了牛天还是找不到。正好那天天气又很冷,后来我也下去帮他找。此时有另一位同志站在岸上,正大声地在讲些风凉话。我就说:你要不然就下来帮忙找,否则不要在那边讲风凉话。所以,有些人就是这样奇怪,不帮忙也就罢了,还说风凉话。我常常忍不住会做这种鸡婆的事情,然而我不是故意的,就是某些情况一出现,不思议地,我就会不忍心地去做。

4、成就代众生受苦心

如上所说,地藏法门要成就的第三个心是度最苦众生的心;接着,由欲度最苦众生的心,再生起代众生受苦之心,这也是普贤菩萨心之一。菩萨道法门中第一个法门是地藏菩萨大愿法门,第二是观世音菩萨大悲法门,第三是文殊大智法门,第四是普贤大行法门。这四个法门系依如是次第,且亦如是一线贯串。若依究竟而言,第一大愿法门成就之后,应可直通普贤大行法门。所以地藏法门若修得真正有成就,其精神即足以上通以上诸门。因此你地藏法门若真的修而有成,我也可以就传给你普贤法门。当然你一定要发起代众生受苦之心。

所谓代众生受苦,怎么个代替法呢?这是以愿力而言。亦即:一切众生所造极重恶业之罪,及其所受之业报,我皆愿代受。你敢不敢呢?实在太恐怖了,是吧?你恐怕会想:我自己所担的业都已担不了了,那还能为别人担?所以你看,上面所讲的通相及别相的境界,已经很不得了了,而现在更是越来越深。这些都不是言说戏论所及,不是光凭嘴巴说说就可以的。又代众生受苦心还有另一层意义,即你从初发心修行,为度一切众生,于其中间虽受尽无量挫折、失败、痛苦、烦恼,你都无怨无悔,仍一心精进,只为成就菩提,广度众生。因此你所遭受的一切苦,等于是为了众生而受,此即代众生受苦之深义。

5、成就孝顺心

  这也是地藏菩萨根本心之一,如果能够发起孝顺心,就是修地藏法门另一个真实成就。事实上此孝顺心不是这一世才开始修的,应是累世都在修。孝顺心分为两种,先讲孝顺父母之心。若人不能孝顺父母,而能修持地藏法门有所成就者,无有是处,可说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根本上,你一定要是个孝顺你的生身父母之人。所言孝顺父母,现在不提传说中的二十四孝那种,虽不定要孝顺到那种地步,但根本上须有孝顺心才行。有时候跟父母顶顶嘴可能是难免的,但是也不能太离谱,要有顺父母之心,常欲令之欢喜。自己有没有孝心,自己应该最清楚;然而孝顺之人,绝不会说自己很孝顺,唯一可以这么称说的人是你的父母。不过父母有时候也会偏心而判断错误。而且当父母向旁人说这个孩子很孝顺的时候,他可能不是在称赞孩子,而是在称赞自己,等于在向别人宣称“我的教育很成功,所以孩子们都很孝顺”,希望赢得别人的羡慕而觉得很有面子。不过有一种情形倒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婆婆称赞媳妇很孝顺,那位媳妇必定是很好的。所谓孝顺心不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也应包括孝顺配偶的父母。男众方面要孝顺岳父、岳母,女众则要孝顺公婆,这应都包括在内。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只有一对父母,结婚以后变成两对,而且都要孝顺。所以我极不赞成拜干爹、干妈的习俗,因为既然拜了,就应孝养,而一辈子孝养两对父母都已经难以周全了,哪有余裕孝顺第三对?所以拜干爹干妈常只是有名无实。其次,第二种孝顺心,是指孝顺诸佛。若人在世间能孝顺父母,在出世间才可能孝顺诸佛。因为父母多半是世间凡人,要孝顺他们比较容易。而佛是圣人,要孝顺他们,标准比较高,就更难做到了。如何是孝顺诸佛呢?——如诸佛教,或随顺佛教。佛教你做什么,你就欣然应诺:若有不解之处,也应先是、是,唯然世尊。所以佛说什么,你就当下信受承当而说是的。若有不能信受之处,则先肯定是由于自己业障重,现在并未能信受,非是佛言不周。对于仍无法信解者,最好不要去怀疑佛说的对不对;因为依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既然是佛口亲宣的道理,应该都不会有错,若有不明白处,通常都是我自己智所不及。反之,若他所宣说的法跟我的理解来作比较,结果是我对、而他却错了,那么应该是我成佛了才对!所以于诸佛教敬顺无违,这就是孝顺心。接下来讲孝顺师长。师长就是师父,对于师长也是要有孝顺之心。但这只是附带讲一讲而已,毫不勉强,也不敢勉强。所以修行地藏法门成就,所发起的孝顺心是指孝顺父母、孝顺诸佛、以及孝顺师长。

6、成就报恩心

  报恩是跟着孝顺而来的。有报父母恩、报佛恩、报众生恩(含国王恩)、报师恩四种。关于最后这一条报师恩,你们不用报我,只要好好修行就行。其实所有的报恩心的要义所在就是要好好修行,只要好好修行,便一切恩全都报了。如果能修令众生欢喜就是孝顺诸佛,要命众生欢喜实在很难,唯有大菩萨的修行才做得到。大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因为他能于一切众生不生瞋恚,不恼、不害。这样,越讲越深,再讲下去,你恐怕就不敢修地藏法门了!上次我在密执安州讲大悲法门,讲到最后的时候,就有人说:若是这样,我就不敢念大悲咒了!本来我念大悲咒,虽然只是随便念念就好,但在念的时候感觉也不错,听师父您这么一讲,它居然有这么深的道理,我都不敢再念了。所以有些人就是这样奇怪,跟他讲那法门的好处,他反倒害怕了,因此可知佛法真是难信解。承上所说,如果你修地藏法门有所成就,在此阶段中便得成就第六报恩心,欲报答一切有恩于我者,不论凡圣。

7、成就长远心

  修持地藏法门至此,长远心便得生起。地藏菩萨本身不是发愿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吗?其义即是长远发心。事实上,持地藏法门时所发的这个长远心,我们若加以推衍一下,不是和普贤菩萨心一样吗?普贤心是尽未来际修行之心。具体言之,亦即如普贤十大愿中礼敬诸佛章所言: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所礼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普贤的长远心。所以据实而言,地藏心跟普贤心乃至跟观音心、文殊心,这中间都是相通的。因此只要地藏心得以成就,其它皆能一一次第成就。不过,斫应知者,即普贤法门的洒盖范围更大,更广、更深,有如大海一般,凡心凡智不能彻其底,故其境界易令人生敬畏。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初心行人最好从地藏法门开始,渐次而修,从比较小规模、低阶层开始,否则你若一下子就进到普贤菩萨的尽虚空遍法界的无边境界,恐怕会吓坏了。所以诸佛以大智方便教化众生、修行成就大乘菩萨道,先从地藏法门开始,慢慢增长、成熟。当你阅读华严经的时候,那种无尽法界的心胸、气魄,那样深广的境界,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对不对?那种无量无边的境界,恐怕凡夫之人一下子消受不了,所以你就必须要从地藏法门开始打基础。地藏之义为何?如前所说:心地宝藏名为地藏。而且地藏菩萨又是我们本土(娑婆世界)的菩萨(所谓本土者,本自有之也,此亦密义也。),而观世音菩萨算是从西方世界来旅游的。因为地藏菩萨是在地菩萨,所以更加容易亲近,而且其法门真的是比较容易成就。比起其它菩萨的法门较易成就。若你于此法不能有所成就,而想要修其它大乘法冀望有成,可以说无有是处,难上加难。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期一般人连基本的信根都不具足,福薄智浅。因此,持地藏法门便能令人从增长成就信根开始,而成就悲愍心、孝顺心等,乃至成就长远无上菩提心,你看,这有多好。

8、成就荷担佛志心

  修持地藏法门,于长远心生起之后,又能令人成就荷担佛志心——佛志即佛的志向,亦即如来志。此即佛经所说的如来家业;故荷担佛志即是荷担如来家业。何人能如此行?即是所谓佛的孝顺之子,儒家所说的克绍箕裘之人,克绍箕裘的人就决定不会是败家子,就是佛的真子,能够光大如来的门楣,昌隆如来家业,绍隆佛种。这个佛子就是法华经中所说的是,佛之真子,是真的“从佛口出、从法化生”的如来亲子;不是捡来的,也不是收养的,或过继的,更不是小老婆生的庶出(二乘),而是正室的(大乘)、嫡传的(一佛乘)。法华经中说菩萨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是如来真子,堪绍如来家业,能够继承如来家业这句话很有密法的味道,不过这是法华经中的句子。一切菩萨都称为佛子,因为一切菩萨都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所以如果是真的佛子,既如是而生,他不成为肉身菩萨也很困难。现在佛教界有一个好现象:很多人在提倡地藏法门。但我此法门稍稍有点不同。禅宗六祖大师于有人去参访他时,他会问:你师父怎么说?参访人回答后,也会问六祖大师:大师您怎么说呢?六祖常会回答:你师父所讲的真是不可思议;但我此法门又别。别是差别、不一样的意思。所以,我这地藏法门又有别于一般所说;虽然同样是地藏法门。我所说的地藏法门,于其究竟成就时,便能令人成就荷担佛志之心,亦即荷担如来家业之心,为真佛子。果真得如此成就,则于世间一切法有何恐怖?更不会怕死,佛祖即是尔父,何惧之有?佛祖既是你亲父,而不是义父,则有究竟之依怙,故能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在台湾有很多人给观世音菩萨做养子,其实养子没什么地位,要做就做佛的真子,继承他的志业。这是什么意思呢?换言之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成就之后就能得法王灌顶;这虽是密法,但显宗华严经等也讲法王灌顶。所以会修的人,一个法门就可直通其它法门——乃至直趋无上菩提,不是弯弯曲曲、拐弯抹角的。这是持地藏法门所成就的第八心:成就荷担佛志心。

9、成就如法修行心

  在这阶段中,可说是返本还元。虽然历经长久修行地藏法门,而成就不可称量的八个心,此八心即代表无量的“心成就”;以其每一个“心成就”都有很多的因缘辅助它,才得成就此心。于无量的大善心成就之后,最后便须成就这个心——“如法修行心”,返本还元,还求根本。虽然已经成就无量的大善心,但还须继续如法修行,以期究竟成就无上菩提道。亦即:并非于成就“荷担如来家业心”、“荷担佛志心”之后就没事了;相反的,接下来才是修行更上一层境界的起点。

以上为修持地藏法门所成就的九心,兹再覆迤一次,以为复习:

成就同情弱者心。

成就悯念众生心。

成就欲度最苦众生心。

成就代众生受苦心。

成就孝顺心。

成就报恩心。

成就长远心。

成就荷担佛志心。

成就如法修行心。

  菩萨道行人可以此九心作为磅秤,自我称量,勘验你所修地藏法门的成果如何?如果这九心尽皆成就,方可说“我地藏法门已修圆满了”,然后才能请示师父:我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法门修了?当然你若只是修满遍数,要换法门也可以。因为我会如是应许你们,故一定要兑现才行,不能“退票”;所以依此而言,你也是可以再请别的法,因为我了解修行的成就不是一蹴可就的。换言之,如果你修地藏法门能具足地发起这些心,成就这些心,那当然是最好;如果能有少量的成就也很好——如果丝毫都无动静,那恐怕要再多修一些比较好。倘若连一点点效用或受用都没有,那么就必须加倍继续努力才行,不要只是修满所定的遍数。甚至退一步言,假使你善根很好,修了一百部,乃至于只修了四十九部,就能具足发起这些心,那就最好了!如是,你便不一定要修那么久,可以立刻往上修。至此,“地藏法门修行鉴定以及成就次第”,介绍到这里告一段落。

乙、随机答问

慧乙:师父,我们在请地藏法门的时候,看到师父在地藏法门仪轨后面附有忏悔法。能不能请示师父:在诵经的时候,当我觉得自己有不专心、散乱心的情况出现时,此时应该如何忏悔?能不能请师父开示。

师父:假如在修法的时候,不是不知所云,有一点点散乱、有一点点杂念、有一点点妄念,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是不知所云,而且因为经文已经念得很熟了,因此有时变成好像只是口一直在念:心则完全不在焉,几乎已经变成一台念经机了,念经变成机械动作:心中毫无所觉。接着,念了半天之后,才忽然想到“我在念经!”才发觉自己已经念到那一章节。如果常常这样,而且次数很多,就要好好地忏悔了。关于忏悔,我现在开示这个法门,请长跪合掌听:忏悔时,先在佛前长跪合掌,念“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遍,三说三拜。然后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说三拜;然后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念一遍,拜一拜,共拜一百零八拜,求乞忏悔。拜完一百零八拜之后,再长跪念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遍。好,请复座。(弟子们礼谢师父)

师父:请坐,还有没有问题?

慧乙:我们因为是在边地(英国),很难亲近师父,能不能请师父开示观想的心地法门。

师父:观想什么?

慧乙:比方说:诵经时应如何观想?在顶礼一百零八拜念普贤十大愿时,又应如何观想,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谢谢师父。

师父:观想应该是在止息乱心后才观想,你之所以会念经念不好而起来拜佛,就是因为心太散乱。人在乱心时不宜修观想,因为你会越修越乱,而且也观不清楚。你如果乱心时去观想又观不成,结果自己又更加懊恼,于是就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劲。本来就很差,观想又观不成,便觉得更差,于是就会越修越难过,越修越不欢喜,而且对自己的自信打了大折扣。所以要观想应该在心稍定后才修,即所谓止而后观,不止是无法观的。所以如果在诵经修法的时候心散乱,因而起来礼拜,此时要作观想,一般来讲是比较不适宜。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比较粗浅的观想也可以用来止息乱心,所以你试试看,每一个人的情况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你在忏悔时要修观想,这时由于你是在求普贤菩萨加持,你便可观想普贤菩萨的圣像,他坐着六牙白象。象通常只有两根长牙齿,他坐的象却有六支,左三右三,为什么六支呢?代表六波罗蜜。这只象是具有六波罗蜜的大白象,象是代表有力气,代表他的六波罗蜜是很有力的。你就观想普贤菩萨坐此白象上,而你就在他下面顶礼,求他加持。那个时候,你就要真正忏悔,忏侮自己业这么重,连诵个经都这么乱想。还有诵经的时候,如何作观想呢?如我以前所说,诵经最直接的介质就是音声,所以就缘那个诵经的音声就好,必使之字字清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口中发得字字清晰。这样就可达到初步的摄心:缘音声而摄心。事实上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观想。这是观什么呢?这讲起来又变深了,这也可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观音声所证的耳根圆通法门。然而此中所言的声音其实不是用耳朵听的,而是用心来听的,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心中清楚地念,而且令心也听到。所以这样观想(思惟)法是念的时候不是口念而是心念;听的时候,不是耳听而是心听。因此,其要在心念心闻,而不是口念耳闻。所以我先前说我此法门又别,对不对?一般念佛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念,用耳朵听到就好。韩愈在劝学篇里讲:口耳之间才六寸耳。意思是什么呢——hallow(浅)  ,为什么呢?以彼不入于心。所以你口诵耳闻,于心何干?和心有什么相干?毫无相干嘛!所以修来修去只是修口耳罢了,心并没有修到。所以应该是心念心闻。如何得心念心闻呢?长跪合掌,对你们讲一些比较深的:诵经乃至于念佛念咒,都是这个念字,所以诸佛如来的最大法门就在此念字。何以故?因为众生皆有心,心以何为心?有念故为心;如果有念就是凡夫心,入于无念就是圣贤心。所以禅宗六祖大师说:我此法门立无念为宗,那就太深了。起信论里亦讲:众生心就是念念相续。心不能无念,故定有念,因此佛的一切法门都是在修这个心念。为什么要修念呢?其实也不是为了修念而修念,而是借着修念而修心。中国人造字很奥妙,今心为念。所以修心不是修什么心,而是修今心。今心又是什么呢?以禅宗法门来讲,即当下之心,指当前一念心。奵果你是在修这个当下之心,那你就是在修念。你在念经的时候,应是心念心闻,若依此而修,接下去就是更深的思惟观察了,这就是禅或是禅观。因此须知,念经念佛不是口念耳闻,而是心念心闻。一般说口念耳闻是很简单,这是普通常识可以懂得的,对不对?但是心念心闻就不是那么容易知解,然而事实上修行必须要作到心念心闻,否则修了半天,却与心毫无干涉,便不知道在修什么。所以修持的时候一定要了知,首先要知道这个“念”是如何起来的。大家先坐下来好了。(弟子们欲礼谢师父,师父答说不用谢了,讲完再谢)你试着去观察这个心,它是很奥妙的。不论你是在念经、或念佛号、或念咒都一样,此时,你可以用嘴巴念,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听,但是你不一定会用到心,对不对?搞了半天,你也是在看经,也是在念经,耳朵也听到念经的声音,但是你的心究竟在那里就不得而知——你居然无心(心不在焉)却可做这一切修行的事!所以你看这个心奥妙不奥妙?我们中文成语说心不在焉,真的就是这样。你可以身在此,口在此,眼在此,耳在此,但是心却可以不在此!而你依然能念经,每个字也都念到,一个也没漏掉,但是你的心可能并不在这边,这很奇怪。所以你念佛也好,或念其它的,念了半天却可以连自己都不知所云,不知道在念什么,因为没有念到心里。念经念了半天,念得很顺,也念得很熟,甚至可以背诵,但却可能完全没念到心里去。所以我刚才要讲的,就是怎么样用心念、用心闻。现在跟你们开示一个方便:若你所念的每一个音都是从心里面发出来的,这才叫作心念;其次,在念出来之后,每一句话都倒灌回心里去,所以都毫无漏失。从心中出,又回到心里去,全部回归本心,这样叫作“心念心闻”。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念,你就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是心念心闻的关系。你这一声佛号,或这一句经声,你要命它于方圆五百里内众生都可以听得到,只要一作观想他们就能听到了。否则你要命方圆五百里的众生都听得到,那岂非要有巨无霸的扩音器才行?乃至在阿弥陀经里面——你看,这也是密法的境界——东西南北方的诸佛皆出广长言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广长舌相也不是真的佛的舌头有那样大,那佛不成了大舌头!那怎么可以?那是一种象征的意义,一种观想,一种心的境界。舌是色法,它是有边际的、有限制的;但是心不是色法,是心法,没有边际、没有障碍。你若是心能成就,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所以你念经也是要这个样子。所以是从心念,由心闻。顺便提到,你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没关系,熏习一下也好。返闻自性就是这样。返闻自性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循着音声而闻到自性。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也可同时修这个法门,所以说我此法门又别嘛!这是回答你问念经的时候应该怎么观想,而这就是最高、最无上的观想,观想音声,返求根本、返求音声出处。音声与心应是在一起的。如果有声而无心,那个音声也是无所用;因为有心所以得一切成就,乃至一切音声法亦得成就。在楞伽经、华严经以及密教部中都说:诸佛菩萨以大智慧神通成就故,起于大悲,为度众生苦而现身、语,现身、现语就是现报、化二身、语就是种种经教,所有的佛经、咒等等,这种种身、语的境界就是佛菩萨的成就。我们借着这些身语之教来修行,亦能得到如是成就,所以这是最高层次的观想。而这观想是依心而作观,观想这音声,但这音声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一定要跟心有关系。所以说修行若只是口诵耳闻,与心完全没有关系是不究竟的。究竟的修行至少要以口、耳、心形成一个铁三角。但最上乘的则是心念心闻就好了,根本不经过口、耳,那样太迂回了!不过那却是上上根人修的,因此如果根器不大,而且善根还没有成熟,那就姑且绕它一个圈子:口诵耳闻,然后进而返闻自性,这样也未尝不可,懂吗?其步骤是当心念化为音声出口,由耳朵听到,再就道返家返闻自性。以如是方便亦得达于究竟,至于菩提。

慧丙:师父,在念经时,我常想:到底是谁在念经?是我在念经,还是谁在念经?会有这样的感觉。请问师父,这种感觉对不对,或好不好?

师父:这很好。这在禅宗里面称为疑团,你的感觉是怎样?

慧丙:就觉得念经好像不是我一个人在念。

师父:继续参,是谁在念经呢?你有没有发现这和一个公案一样--谁在念佛,所以很好。念佛是谁这句话是文言文,白话文意思就是谁在念佛?。你念佛念了半天会发现,到底是谁在念佛?这和你提的念经是谁、谁在念经是同一个问题。那你继续参,不过我可以跟你提示一下:你试着去观察能念及所念;所念指的是经文或佛号,也就是音声;,能念指的是心。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音声,到底是一还是异?谁先谁后?谁为根本?好了,你们还有没有人也有这样的疑团,产生类似的问题?

慧丁:请示师父,我在刚开始修地藏法门的时候,并未请师父去我家佛堂洒净。如刚才师父所提的,修行地藏法门往往会夜梦以往的人。有时候,在念经的当中会觉得这个佛堂的空间内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甚至会觉得有其它我们所看不见的。这时我会有一个念头: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是我在念经。但又觉得在场的,并不是只有我一人,此时我就会疑惑倒底是谁在念经?因为我们修行地藏法门会有很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以我个人来讲,本来有一点怕怕的,但是由于地藏菩萨慈悲愿力的关系,我会觉得他们都在跟着我念,就在那个时候,我的念头就会想到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在念经,我这种感觉跟刚刚慧丙师兄所提的,是否有什么不同?请师父开示。

师父:不一样。一切修行都应该是返照本心本性。你那种感觉是向外寻逐,而与外在产生关系,而慧丙的问题是只跟内在有关系。你那种状况就是所谓的感应方面的层面,是相上的,虽然也是很好的;但他那个是比较根本的。慧丙,你刚才所提的那个问题可再参下去,回去努力诵经再参,若参破了便于修行上进一大步,那跟谁在念佛是一样的。谁在念经,你是停在这里对不对?

慧丙:师父,我觉得好像不是我在念,就好像另外有一个人在我的脑里,很宁静。我怕把它打断,所以就静下来,不敢念太大声。耳朵里就好像很静时听到嗡嗡声一样,类似我们到郊外去时的静谧感觉是一样的。

师父:怕把它惊吓到?

慧丙:怕念经的声音把它打断了,耳朵中则听到类似在郊外时的那种嗡嗡之声。

师父:那是因为心静的关系,因此不用怕。念经念到心很静时,声音自然会降低。你说还有另外一个,你就继续参念经是谁?谁在念经?很容易找到的一个答案是我在念经。但是这个我又是谁?到底嘴巴是我吗?因为是嘴巴在念嘛!还是耳朵是我?因为耳朵在听嘛!还是心是我?可是有时候你根本没有念出声音,所以你不能说是嘴巴在念;即使你嘴巴不动,还是会有声音,还是可以听到。嘴巴没有动而可以念经,这就表示不用嘴巴也是可以念经的。嘴巴既然没有出声音,而耳朵应该也没有听到声音才对;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嘴巴虽没出声,耳朵还是可以听到声音,即使不念也是会有声音,念时当然更会有声音。有些人,尤其是以念佛来讲,念到最后变成机械性的,当你不在念的时候,它好像在放录音带一样,还是继续在念。所以现在又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到底是谁在念?是嘴巴在念?还是我在念?是耳朵在听?还是我在听?问题越来越多,那你就继续参。你若想真正参透这个,禅宗里基本的经教及开示你都必须懂,尤其是楞严经里面的法门也都要能透达,才能参得通。总之,能问这些问题,还不错。

慧乙:师父,我有时候诵经,一开始时,我知道我自己在念.当进入一个阶段之后,不知道这样形容对不对,我好像觉得那个音声已经浮出自己,请问师父,这是什么现象呢?

师父:浮出自己?要再描述具体一点。

慧乙:我觉得那个诵经的声音,已经不是从口而出。

师父:这也可以参,这也很好。这有另一个参的题目:这个音声到底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何所从来?去至何所?这个音声到底是从那里来,你可以继续去观察。到最后这等于是最高级的心法游戏,不只是诵经而已。当你诵经,诵到某种程度,就开始这样参,所以已经不执着于原来的那些东西了。就好像一个打篮球的人,在他刚开始的时候,他要注意怎么样拍球,怎么样运球、及上篮的种种分解动作。到后来根本就没有去思惟那些东西,恐怕就只是在考虑战术问题。诵经,在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样,每个字每个字都要很注意,才能念得对、念得顺,到后来便不再受拘于原来的那些文字,因为你已经很熟了。所以你就可以稍微灵活运用一点,这个心法游戏就会越来越有意思。如果你还是照往常一样修,就不会有更多的乐趣及更多的收获产生。因此你可以继续往高层次的方向玩下去。菩萨不以世间乐为乐,以法为乐,就是这样自己作法上的游戏、作这样种种如来法乐的游戏,于是心越得清净,智慧越开阔。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不一定要照你原来那样的方法去念,方法是可以调整的。至于如何调整,则因人而异。也不是每个人都须要调整,要到了某种境地才作调整。以你而言,你就注意去观察那个音声,它到底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了?会越观越有意思;有时候会观出一些苗头;在这同时,你便要设法多增长一些闻慧。闻慧懂不懂?就是看经或听经闻法所增长的智能,称为闻慧。你现在等于是在行门中修;但是光修行门是不行的。光在行门上修,若碰到某些问题便不得解。慧丙,你也是一样,一面继续参究到底是谁在念经,不断地观察,好像在看电影一样,一面努力加强闻慧,这样就很有趣味了,对不?如是诵经时就不再那么苦恼,而能渐渐转成无上法乐。

慧戊:师父,我觉得我们修地藏法门与参禅是不相冲突的,请问师父,这两者可以同时做呢,或者须分开来做?

师父:只要你因缘与根器够的话,应该是一起修。禅、净、密都应该是同时在一起的,其实它们从来也没有分家过,以众生福德因缘之故所以才现出好像分家了。然而分者自分,不分者自不分;一分,全体佛法对他而言就各自分离,无法整个成就。而能究竟成就菩提者皆是一体成就。所以通达之人,修行一个法门之时,禅、净、密、律都在里许,你看地藏法门不就是如此吗?刚才所讲的那些就是地藏法门中禅的境界,而且是很深的禅,即使讲楞严经也不一定都讲到那么深,甚至禅宗的甚深经典也不一定都讲得那么深。关于净土,若你修心:心地清净了,即心便是净。密呢?方才所言皆是很深密的义理,是如来秘密境界,此即是地藏法门中之密。律呢?持地藏经的人皆应持如来戒。因此,地藏法门中,禅、净、密、律全都具备,毫无冲突之处;冲突者是众生、是凡夫,法与圣人从来不会冲突。再进一步讲,你如果能在一个法门上俱修无量法门,则为甚难稀有。别人念经只是一个念法,你念经可以许多种方式来运作,法喜无穷!若如此,则念经本身,对你而言,同时也是在习禅,也是在修密,也是在修净等等,是一种多功能、多面向的修行,灭罪、生善等也都同时一齐来。

慧己:师父,关于刚才那个观想的问题,我想到以前,譬如在礼佛一百零八拜的时候要加入观想,对不对?有好几次,我会这样想:有如把自己丢在宇宙中完全黑暗的地方,观想我所要拜的佛在每一个星球上,很亮很亮,放着光明,也想着自己变成很多个我,有些是过去的我在拜佛。若这样去想,这样去拜,就觉得很舒服,我不晓得这样的观想,对不对?请师父开示。

师父:大部份是对的。只有观点不太对,第一,这比较像幻想,而非观想。第二,你要观想诸佛菩萨在很多星球上,而不是你自己在很多星球上。最为不妥的是:不要观想你自己在黑暗的地方,应观想你自己也在亮的地方,或者你可以观想你从暗的地方出,到亮的地方去拜。这与普贤法门中所说,在一剎那顷礼拜十方诸佛,身不离座很相近。这也不错,很好。

慧丙:师父,我们家没有佛堂,早上起来我念经前,会走到户外向着天空拜十方诸佛,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拜了三拜,再进去念佛;因为我想佛是充满十方虚空的。请问师父,如果这样,还要不要有个佛堂呢?

师父:如此做,是在修外道.拜天空。学佛一定要有佛堂,你再穷也要有一个,再克难也要有一个。你那样像在拜天公是不行的,拜到后来,会出毛病的。真的,不骗你,要如法修行才好,不可以顽固。你可以请一幅菩萨像,弄一个活动的佛堂,用新净庄严的红纸或红布好好地包起来、或盖上。要念的时候再请出来、或掀开礼拜。这样比较如法,不能像你所说那样拜天公,也不知道在拜什么。如果业障现前,一些恶魔鬼神都会跑来让你拜。你不拜还好,越拜会越糟。

慧乙:师父刚才提到礼拜时的观想。请问师父,如果是礼普贤十大愿,其中有几项可以很容易地以picture(形像)来观想,而其它的项目,是否可观想它的意义?

师父:可以。观想有种种观法,可观想形像,亦可观想意义。还有,慧己你刚才观察十方世界都有我去礼拜诸佛,但是不要忘掉根本,即是我此身不离此座,这样才行。我们这个身是根本,以佛法讲,这个是本身或是法身,这就有如菩萨以法身现化身去礼拜诸佛是一样的。当然现在目前只是一种观想,因为有这样的因,将来就能成就这样的果,能够跑到十方恒河沙数的剎土去礼敬诸佛,这是菩萨的本尊。所以我们这个身还是要在,不能说我去了就不见了,否则将来如果真的入定,就会回不来,跑到哪里都不知道。这有什么危险呢?怕说出来你会怕,你既然不知道到了那里,回不来了,就会有人来——有众生会来占有你的躯壳,和你同住,那样问题就大了。所以你修这种观想,一定要勤修普贤法门,才有威力挡得住。否则会有很多众生来当你的房客,要与你共住。

慧庚:关于观想,请问师父:当我们拜一百零八拜的时候,是否可观想自己的父母亲也跟着一起拜,自己的姊妹、子女也跟着一起拜?

师父:可以啊!当然可以。还有没有问题?

慧戊:刚才师父谈到在一个法门中可以同时修无量的法。请问师父,是不是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情况作调整或者发挥?但是,是否有个标准可以让我们以此来衡量其作法是否确,以及对于师父所传之法的尊重。我们应该怎么拿捏?标准又如何?可否请师父开示。

师父:这个标准是:(一)你在同一部经,同一次修法的时候,不要改变方法,要同一个方法从头到尾一直连续使用。譬如,你在观想父母师长怨亲债主同时都跟你一起在念经,那你就从头到尾都一直这样观想,不要换:如果你在观想父母师长怨亲债主,他们是听你在念,那你就观他们一直在听,就不要换成让他们念,懂吗?若是听,就从头听到尾:念,就从头念到尾;拜,就从头拜到尾,不要频频转换。因为你一换就会乱。(二)还有,在一个方法中修无量的法门,并非在同一剎那中修,也不是在同一座法中修,而是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可以换成另一个法门,但是也要看你今天修这个法门有没有更深入的成就而定。比如,你在念经的时候观察“谁在念经?”你在这一项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就不要换。慧乙,你观音声也是一样,音声那里来、那里去,在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也不要换。还有慧庚那样的观法也是一样,要继续这样才能深入。总之,一有疑惑最好是要问,请示师父,等于是释疑或是印证的意思,才不容易走偏,否则乱修、修错了也不知道。有问题,问了才不会产生过错。最重要而且最根本的一点是,在同一个法门内修无量法门,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众法齐修(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换来换去,浅尝辄止,并非如此,而是要命每个法都深入而有成就。(三)在同一个法门内能具修多少法门,这是你的Capacity (能耐)的问题,乃至天台宗、摩诃止观中讲一念三千,指菩萨心一念之中就能具足三千大千世界都在里头。那就是Capacity (能耐)的问题。一般人没有办法如此,便要踏实一点、老实一点去修。但也不是很呆板的,念经就只是念经这样子而已。那样的话,这个经可能会愈念愈烦。例如打球,如果完全只练基本动作,没有其它,那就可能会变成很无趣;若有时也玩一玩单打、或双打、或打全场,这样就会变得较有意思,是不是?

慧丁:师父,关于刚才我所问的问题,师父说我那情形是牵涉到外在的事物,并非只有自性的问题,就这一点我还是不懂。请问师父,我应该怎么修?譬如在礼佛的时候,我也会有类似像慧己师兄刚才所提的那种感觉,而且虽然有那种感觉,但我知道我仍是在佛堂中。甚至在绕佛、经行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会经因为小孩子生日,我希望他安乐易养,就修八关斋戒,每修完一部经之后,我就会绕佛经行。譬如我发愿念地藏王菩萨五千遍,或者其它圣号,我就会一边绕佛经行一边念,在绕佛经行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观想,譬如我观想我顶戴地藏王菩萨,有好多小孩子也这样跟着我念菩萨圣号。那种感觉,我觉得我不是只有在家里的佛堂才这样,我甚至从这个星球跑到那个星球,无数的星球,无数的孩子,都跟在我后面这样绕,这种感觉很深。我现在所讲的,跟我刚刚所提的,师父所讲的照顾到外面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通,还有我应该怎么修,请师父开示。

师父:你作种种的观想,要注意此点,长跪合掌,还是归元到先前所讲的地藏法成就通相的第一个,法喜以及法乐。你作种种观想,如果得到欢喜心,就是对的。如果你作了种种观想,或者不管是自主,或是觉得好像有人,或是有其它众生,你修那个观想如果起的不是法喜或是喜心,而是其它的,譬如:会害怕、会担忧、会恐惧,这就是不正确的。乃至于有的人,他感同身受,真正地就看到,不只是一种感觉而已,而是好像真正看到某些众生,那就有问题。这是一步一步演变成的,他们刚才问的,都是一种观想而已。那你说我也好像觉得是真的,但那情境到底不是真实的,仍是一种观想,对不对?如果是一种观想那就是正确的。如果你是觉得身边好像真的有人,这就不好,身边好像真正有怨亲债主在后面,这也不好。这种情形,胆子再大的人也都会毛骨悚然;那种情境若再更进一步发展,恐怕就会出问题。这样懂吗?还有,注意听,修观有几点要注意:

㈠即使观想成就:心亦不能贪着所观想的境界及其所生之觉受。所谓观想是什么?观想是一种想象的境界,对不?而这境界怎么来的呢?这是要参的,所以说我此法门又别。观想成就的时候,是真的会有境界显现,而这个境界是如何来的呢?这境界不从外来——心想而成,自心所现,自心所观,自心自“观”自“现”。若心清净寂止,因为自己如是作观所以现出如是境界,在现阶段的修行,这种观想成就时所现的境界,只是自受用境界,亦即你的观想境界只能自己受用而已,他人受用不到:我自己作观,自己见到所观境,觉得很舒服,而心生欢喜。但是还不能产生他受用。等到将来你若于自受用观境完全成就以后,当身转变成为法身大士,那时你一作观想,此自受用境即可化现出别人也能看得到、听得到、摸得着的境界,因而转为他受用境。你若问说我作观化现成一个净土,是否十方众生皆能来往生,皆得成就?可以,但是现阶段你所作的只是一个观想,或更明确地说,只是一个想象,在你自己的想象中现出那种景象,而在客观世界中并没有那个境界存在。然而那个想象中的景像确能令你心生欢喜、乃至心趋向清净,这就已达到观想的目地了。不过必须要注意的是,万万不可由于这个境界心生欢喜,因而产生对这境界的贪着——绝对不可以生贪着,一生贪着,便马上转此观想成为不清净,成为染污法——以心有贪着故成染。若再继续贪爱住着彼境下去,便再转修行为魔事,相当危险。所以,切记:修观想法,即使得以观想成就:心也绝不能贪着其境界。

⑵在作任何观想时,例如你观想到十方剎土,十分要紧的是你必须“同时”念念觉知你身不离座,而且我所说的这个身不离座,即是“身在此处”在地球上,在本处,没有跑到别处,一定要如是念念觉知。现在再进一步跟你说,你听了以后,回去要拜一百零八拜,礼谢三宝:十方剎土皆在我心中,就这一句话而已,一切尽在于此,更无他物,乃至种种观想、种种观想的庄严境界以及观想要诀,皆可以此句概括尽竟。例如观想我去他方、他土、乃至他佛国,种种形相的我,无量的我、乃至无量的佛,尽皆在我心中发生!我在我心中作如是游往、如是参拜,如是供养,皆在我一心中。你的心若是没有这样静、这样净,这样的定、这样的明觉,如何观得出来、如何能观得如法、如何能观得不贪着?这样的法深不深?好了,就此打住,所有法宝都快全部掏给你们了!

慧己:师父刚才提到说如果感觉背后怨亲债主在跟你拜,这样不好,对不对?如果修行时觉得很舒服,但如果执着那个舒服,这也不好。请问师父,像这些情形,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办?

师父:发生什么情形?

慧己:就是感觉毛毛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执着于觉得很舒服,而每次都忍不住要去那样想。

师父:这两个都不对。以最究竟而言,是喜也好、是惧也好,都不对。现在跟你开示另外一层的观想:若你因为观想而心生欢喜,这时你可观(思惟)是谁在欢喜?如是,你等于是Retreat(退)到幕后去观看那个欢喜及欢喜的人;这样一来,你心中所生这个欢喜还会一成不变吗?听得懂吗?你因为作观想而于自心中造出种种景象,然后再依这些景象而心生欢喜:此时你若退而思惟:谁在欢喜?于如是思惟的同一剎那,你就会马上Detach(抽离)现前的境界。接着你更再思惟:欢喜者是谁?当然这问题又更深了。就这样,层层深入,推究到后来,你恐怕也必须深究性宗及相宗,乃至八识之间的种种关系你都必须通达,才能完全深入、了悟,参禅、观心、观想时也才能真正参出个究竟。你们现在就暂且这样以正心、不贪着的心去观,等到将来时机成熟时,便一点就破。然而现在却不能点,现在一点破,便极可能落于断灭。

慧己:还有,有时会怕:心里毛毛的,要怎么办?请师父开示。

师父:那也可用观想法来破解,你可试着去观察是谁在怕?或者你也可用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来破除那恐惧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在念经或念咒的时候,有种种可怖的现象出现,因而心生恐惧,此时,应马上停止不要再念下去,接着站起来,礼佛三拜,长跪合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然后接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一出口,便所有的虚妄影像,乃至心中的恐惧即刻破除,所有虚妄境界应声消灭,以如来威德无上,法力无边。这句经文具的是法力无边,虽不像修法、作法的那种法力。其实在当时境界现前之际,根本也来不及作什么法,不过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经句一念出口时,一切虚妄境界立即消灭,毛骨悚然的情形也会马上消失无形。所以若在念经时,觉得好像真正有人在你背后,那种现象是不好的,有碍修行。现在我来跟你分析这个道理:如果你觉得好像真的有人、有众生,且是外在的,并非你主动要观想的众生。然而你若观想诸佛剎土、乃至于观想一切有情都跟着你一起拜佛,那便是你主动的观想,是你自己造的;而前者则你是被动的:因此后者便是在你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而前者则是超乎你的控制范围,你没有办法去掌控它:如果是真的观想,则你自己可以控制,你若要命你观想的境象消灭的话,很容易,你只要不继续观想,它就马上消失,甚至于你若心中一生散乱、那个观境便立刻消逝了。然而那种感觉、好像背后有人、或四边有人的现象,就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了。简而言之,一切不是你主动观想所成的现象,都不是好现象,就必须要用金刚经来破其相:彼相一念经文就破了,而且你念时也不一定要出声,(当然念出声也可以):心中一作念,它马上就破了。如果还不能破的话,我还有别的法门可以对付,私下再讲。

慧乙:刚才师父会提到念经时若非摄心专注:心中散乱,会不知所云。不过,有时候当我很专心时,会有一种浑然忘我的感觉,这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呢?又,这种感觉对不对呢?可否请师父开示。

师父:所谓浑然忘我是外道、是道家所行。忘,在唯识百法里称之为失念。失念是不好的,佛法应该是念念分明。而浑然忘我,彷佛不知身在何处,虚无缥缈、浑浑沌沌,这是道家的境界,不能开真正的智慧,只能变成一片胡涂。所以道家的最高境界是难得胡涂,佛家的境界是正好相反,加上一个不就对了:难得不胡涂。因为众生本来就很胡涂,你要他不胡涂便很困难,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是要学念念觉知。所以不管你念佛、念经、持咒、打坐、习禅、修密都必须要念念觉知、念念照了,这个就包含了所谓自在的成份。自在就是Everything is in control (一切在掌控中),Everything is in your mind (一切都在自心之中),而且一切都是往自心中照了,你若一修修到心不知跑到何处,那样就不对,那就是外道。浑然忘我,就是愚痴无知、成了无明、无记,无记也是无明所摄。乃至于有人说一打坐,忽然“定去了”,这句话本身就错了,定去了就是Out of control(失控),那你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不知道!道教还有修阳神出窍,阴神出窍的,皆与浑然忘我有关,都是不对的,都不是佛法——佛法没有出、入:不出不入、不生不灭,一切法自心现量,这才是佛法。

慧乙:所以那样的专心……。

师父:那样的专心,事实上是忘心,忘失本心!众生有几种忘心(忘失本心),第一是遗忘?第二是入外道定,都是忘失本心;第三种是疯狂;疯狂也是忘失本心,You can not recognize Yourself (你不识自我)。外道入外道定,乃至众生种种的心不在焉的情况,也都是一种忘心。但是佛法行人的修行必须要念念觉知、念念分明,念念皆能念念现在,一定要在、不能不在,不但因地修行时要念念都在,而且果地时则要能遍在。要注意这一点:遍在或遍到也是不离本座从本心发出来的,所以不是跑掉了,更不能忘掉。还有没有问题?

慧辛:若是觉得口在念,而自己好像并没有在念,请问师父,这种情形如何?

师父:再讲清楚一点。

慧辛:就是觉得嘴巴在念,又好像觉得并没有在念。

师父: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心不在焉,所以会觉得没有在念。另外一种是给念头带着跑了。本来念的时候应该要依我刚才讲的那个原则,即由心中发出口业,然后到达耳朵。若这样念,你一定会觉得有在念,而不是没有在念。现在如果你把心、跟口这两个切断以后,只剩口在机械式的跑(运作),所以你不觉得有在念,这是一点。进而言之,如果你从心中发出念来,再由口念出声来,次由耳朵听到此声,接着你又能就路返家,循原路返回去观照发念的本心,这样就一定会觉得有在念。反之,如前所说,如果心跑掉了、或忘失、或不觉知、或散乱,其念就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因此你才会不觉得在念。这有个比喻,你有没有过长途跑步的经验?因为跑太久了,跑到后来都变成机械式动作,没在用力,不觉得在跑,也不觉得累。而变成一种惯性动作。刚才所讲的心跑掉了这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因念时不用心,只有嘴巴的机械惯性动作,所以你才会根本不觉得你在念。慧乙,所以你刚才那种情形也必须要注意。如果你不用心观察觉知,到后来就会变成跟她的问题一样,觉得自己并没有在念。那样的话,即使你念到后来会有一点定心,但那一点定心也会有如惯性动作一般,没什么觉知性。这时如果你不作意观察觉知——注意必须要作意观察觉知:若不作意观察,则种种修行都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接着就会觉得自己有修好像没修一样。这是在说明心跑掉了的后果。另外一种情形是心融入音声里面,因此音声出去之后心就跟着音声走,就这样,声来声去:心也被带着来来去去,随音声而来,随着音声以俱去,也就是心不是在一旁客观一切现象,不是在当场观照,而是被带着跑,随音声来来往往、生生灭灭。音声是什么呢?音声是口业,也是尘,即是声尘。如是即…心随尘而生灭:心也随业而往来。如是,因为心不自主、不自在、不自觉故,所以你便觉得没有在修,因为修了半天还是随业飘荡,随尘漂流。所以这个时候也是要赶快抽离出来,把心从诸业中抽离出来,从声尘中抽离出来,当个Superviser(监督者)来观察这声尘与口、耳二根所造业之相状。若如是,你就会觉得有在修,而且也会越修越起劲儿,越修越欢喜。否则,既觉得自己没有在修,便会越修越无趣。所以经上说如来有无上妙法门,而我只是略知一、二罢了。

慧丙:师父,目前我还没有请法,我在家里念经的时候,常会念到一个阶段时,因为碰到了问题,便停下来想一想再继续念。请问师父,这样行吗?

师父:念经跟看经不一样。看经的时候要思惟经意:而念经的时候才来思惟经意,已经来不及了。念经应该是从头到尾不停,一直念到底。念经可说是修定的前方便之一。看经是修闻慧及思慧;而念经是修修慧。闻慧及思慧又称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念经则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是从定而来的。定是什么?定就是止观,所以在念经的时候就是在修止观准备的工作。所以你也可以只念经文而已,这是较低层次的念经,念经会念的,应该是有止有观。一切法门都是圆融的,都是洒盖一切的,只是光会念经并不是真会念经。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不应中途停下来。你现在念是没有用木鱼,若是敲木鱼念经,敲到一下突然停下来想一想,然后再敲,又想到这一段好像蛮有意思的就越敲越慢,甚至完全停下来,等想通了再恢复正常。这样行吗?又譬如敲到某一段觉得很顺,如地藏经内的……大光明云,……大光明云……的那一段时,又开始快起来,等一下在经文比较深的地方,你又开始慢下来了,有时候又停下来:这样,护法、天龙鬼神都要被你气死了,为什么?就好像拉小提琴一样,如果是会拉的人,连隔壁邻居听了都觉得很好;不会拉的人,隔壁邻居便很受罪。还有念经的时候就好像唱歌一样,念经的时候几乎已经来不及去思惟了。你若是歌词不熟的,上台去唱的时候还在想歌词,那一定唱不下来,对不对?所以关于经文的意思、都应在念经以前都已经想好,否则你就应什么都不要再想,你若是一定要想,就等念完了以后再想。唱歌不也如此?歌词里种种的轻、重、高、低、乃至于感情、意义,你都要在演唱之前已经就体会过了,到时候就表达出来而已,你不可能一边唱歌,一边还在揣摩其中的意思,那一定唱不好。

慧乙:师父,关于念经时敲木鱼唱诵。因为我们以前第一次接触诵地藏经的时候是在共修时,那时是用唱诵的,所以回家念经时,即使没有敲木鱼,也是用唱诵的。请问师父,这样的作法对不对?

师父:一般来讲,采取唱诵的方式是因为敲木鱼的关系,才用唱诵的形式。如果你没有敲木鱼就不需要有韵律,用念的或用读的就行了。若敲木鱼当然要有韵律或旋律(Melody)才行,所以如果是敲木鱼念经,就用旋律唱诵;如果不用木鱼,就不需要旋律,用朗诵即可。

慧乙:报告师父,因为唱诵跟朗诵的感觉不太一样。

师父:那你要用那种清唱的、没有木鱼伴奏的,也未尝不可。就这么说:法门没有一定,只要你能够摄心,能够修得好就行,没有一定。

慧乙:师父,依我个人的感觉是:唱诵的话,我会觉得念经念得很顺;而且即使你的眼睛还没有跟上经,你的心已经知道了。但若用念的话,如果只是纯粹像念书一样,那种感觉和唱诵的味道真的不一样。

师父:确实不一样。如果自己已Developed (发展)出一个调子,你要这样子诵也行,没关系,没什么问题。总而言之,一句话,所要注重的是效果。如果你那样修行的效果很好,而且不是太别出新裁,就没有问题,是可以的。当然有一点,通常用调子诵的,除非你对那个调子非常熟,否则会比较慢。

慧乙:师父,我会。

师父:那你是很熟,对那个调子很熟。还有没有问题?

慧甲:师父,关于礼佛时观想,因为家里佛堂有佛像,我在观想时都先看一看佛像,藉以帮助观想。我的问题是:有时候在礼佛时作观想,我好像可以看到有很多个自己一起在顶礼:有时候则可以感觉好像有很多佛在我面前,但是我根本不是看得很清楚;有时候则觉面前很模糊,无法真正观出佛是什么样子,或菩萨是什么样子。我想请问师父:像我这种情形,是因为自己修行的问题?还是业障?或是有那里修得不对?或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

师父:你如果能够观想佛菩萨在你面前,了了分明,那你就已观想成就了。否则,通常所观只是模糊的影像,乃至于只是模糊的概念而已,还未能化成完全的形象( Picture ):久修纯熟之后,所观境才能由模糊的概念,渐渐转为清晰的影像,就好像我们冲底片一样,刚刚冲出来时并不能很清晰;渐渐地这些影像,不但轮廓渐明,而且种种细节也能很清楚地了了可见,最后就会变成所谓“诸佛现前”,那是真正地完全观想成就;而且不只是想象中的形象而已,是真正的佛身现前。所以,你那种情况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你观想并未成就罢了。观想模糊的时候,就是功夫还未到家。

慧甲:弟子接下来的问题是:刚才师父说观想时应有Self control(能自我掌控),确实觉知自己在做什么。请问师父,当我顶礼观想时,因为看不出来前面员的是什么东西,只是模糊地觉得佛在那里而已,此时有没有可能有其它外道、或鬼神跑到那里面去受我礼拜,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Control (掌控)?

师父:这点你就太多虑了,不用想那么多,你所观想的通常不会那样。依五位百法来说,观想必须作意,事实上一切的修行都要作意,你要起意才能修,因为那不是随顺你的烦恼业力而来的。是因为随顺佛教才作意去修,作意修止,作意修观,都必须如是作意。等到将来修习纯熟时,才能自然而然、不须要作意也能修观或修止(修定),不过那已经是大菩萨的境界了,称为无功用行。不用害怕你的观想中会有外道或邪魔跑进来,不要去作如是想,不会的,放心。还有没有问题?

慧乙:师父,通常诵经都是在佛堂里诵,可是我们平常在行住坐卧之间,也常会有经句跑出来,请问师父,这个时候,可以还是不可以?

师父:那没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因为你诵经诵到已经成为你业力的一部份:里面自然而然能产生经句,这是很好的,这没有关系,这很好。

慧乙:像有一次拜药师忏,师父领众唱拜。在那之后,那个旋律常常会自己不停地冒出来。有时候,也会无意间忽然唱出来,可是地点有时候是在厨厉,有时候是在客厅。请问师父,像这样有没有说因为场所的关系,而不适合这样唱?

师父:除了厕所以外,都无所谓。如果是在厕所中,忽然有一个经偈冒出来,你就刻意觉知不要念出声来,如果有经句在心里浮现,便赶快把它截断,不要在厕所里思惟佛义,其它场所都没有关系。

慧乙:其它像报纸副刊:最近常常有人会写有关佛学的文章。有时候报纸放在那里,我们并不晓得里面有这些经句,或者旧报纸中有一些佛经的句子,请问师父,这时要怎么处理?

师父:我看,这个没什么办法,这是大家的共业,就不要理它了,否则你处理不完。

慧己:师父上一次提到有在家菩萨没有在家佛,能不能请师父再解释一下,为什么有在家菩萨?以及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

师父:所谓在家菩萨也是菩萨发心现在家相,而非他真正在家,因为既然是菩萨,就应是心已出家。什么叫出家?不贪着家,家是五欲、六尘、三界的象征。不一定说是父母、妻子所在之处才叫家;事实上,更抽象、更高的一个境界,是指若人贪着五欲、六尘和三界,便称为在家。所以即使剃发披袈裟而贪着六尘、贪着三界的,还是称为在家。如果以这一层意义来看,若已不贪着五欲、六尘、三界,而虽未剃发、披袈裟,也是“心已出家”,那就是菩萨示现,且是大菩萨。这种境界当然很高,一般来讲,凡夫人不可能达此境界,因为凡夫即使披了袈裟都做不好了,何况不披袈裟?因此所谓在家、出家,不光是以相上来说,而应以法上来说。什么法呢?是以贪爱法来说,以贪爱及不贪爱来分:若不贪爱三界、五欲、六尘就是出家。什么叫菩萨呢?就是:位于佛之下,在还没有成佛以前发广大心之有情称为菩萨。菩萨的全名叫菩提萨埵。此处的菩提是指佛菩提,觉悟之意;二萨埵是有情;两者合起来即是:凡追求无上菩提的有情就叫做菩萨,或菩提萨埵:追求开悟的人,自利利他的人,就叫做菩提萨埵。是以这个法来分的,所以不一定要看那个表相上是剃发不剃发。有的大菩萨为了要度在家众,因为知道有些在家人看到出家人必生畏惧,觉得跟他不同类,会害怕或是不想亲近,他就现在家身去教化他。也就是对于善根比较不具足的众生,便现在家身。因此并非他真正是在家人,这就是所谓在家菩萨的来由。因为既然是菩萨,就一定心不在家,心一定是出家,才能够称为菩萨。如果他是现在家相:心具菩萨心,也就是菩提萨埵之心,已经发大悲心、菩提心才能叫作菩萨。所以他如果现在家相,就称为在家菩萨。菩萨在成菩提之前,必须具修无量功德,才得成佛。在那之前,他以种种方便、种种方式来度化众生。所以他有时也现在家相,有时候也现男身、女身、国王身……等等,这都是所谓菩萨教化众生的方便,也是度化众生的种种方法。对众生来讲,这是他度众生的种种方便;对他本身而言,则是他成就菩提的方法之一,因为他要度尽无量的众生,成就无量的功德,才能成佛,并非光坐在菩提树下就能成佛。所以所谓“在家菩萨”的意思是这样。然而这是指在“因地”修行时才如此,等到果地要成佛时,菩萨一定现出家相。如果他现在家相而成佛,众生会觉得很困惑(confused)。因为心中的法是清净还是染法,众生无法看得到,众生无法分辨你的心究竟是清净或不清净,所以须要以表相来现给他们看。如果你现在家相,与凡夫俗染毫无区别,那就清净与污染分不清楚了,所以一定要现出家相而作佛,这是诸佛成佛之通例。

慧己:请问师父,如果有人说人在这一世可以马上成佛,这句话是对或不对?

师父:人生这一世成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慧己:菩萨虽现在家相,但因他这一世已是菩萨,所以下一世他便可成佛了,是不是?

师父:下一世?

慧己:也不一定是下一世,因为菩萨虽现在家相,事实上他已经是菩萨了,他之所以现在家相,是由于他的愿力来度众生。所以有人说你这辈子修了,下辈子可能成佛,请问这句话对不对?

师父: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但若针对你这一世修完,就成佛了这句话来说,通常是错的,为什么?因为你若这一世修了,来世就成佛,这表示什么?这表示你已是补处菩萨了,也就是说你等于是Buddha elect (佛陀当选人),是补位的,只是等着宣誓就职而已。事实上,你若是佛陀当选人,便可说你这一世修完,来世就成佛了,那么现在你就应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亦皆具足,且能够现千百亿化身,放光动地,必须要有这样的能耐,才能说是补处菩萨。而且你对于种种经典也无不通达,种种众生无不能调伏,经、律、论无不能解说,种种禅定智慧皆悉圆满,因为你已经是佛陀当选人了嘛!这也表示你跟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是同一等级的菩萨摩诃萨。这就很清楚了!众生见到他,就应该像礼拜观世音菩萨一样礼敬。

——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讲于美国俄亥俄州,大慧精舍

一九九九年八月七日二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四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