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如履冰霜
如履冰霜 ——护持篇系列 ◎ 妙祥法师 讲述 缘起:佛陀创建三宝幢相,将弘法利生之重任交付僧伽。并将僧团外护交付国王、大臣、宰官、居士等在俗学佛之人,嘱其恒以护法护僧为己任,应随三宝所教、所需,如法如律地护持三宝,助三宝常住在世,弘化广远。 而既是护法,当知何者“如法”?何者“非法”?更当知律、知戒(除在家戒外,出家人戒中有关白衣之规定,亦应适当了解,方知如何配合),依法依律而行事、护持。 针对当前有关护持的一些事项,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八、十九,在海城大悲寺念佛堂,大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师应居士要求,解答“如何护持三宝”的问题。利用两个下午,回答了部分提问。因时间关系,未回答的问题将在以后继续解答。 时值三月阳春,大地复苏,枝叶嫩绿,一片祥和。是日午时,忽云雾朦朦,飘降雪花,随山风漫天飞舞,大悲寺笼罩在雪尘飘扬之中。在此地三月飘雪实属罕见。青砖灰瓦,纷纷扬扬,掩映之中,绿叶白雪,落地消融,普润有情。约一小时后,讲法开始时,天空晴朗,阳光和煦,意地清净,虚空无云。 故名之曰:“如履冰霜”,现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作为“护持篇”系列之一,以飨大众。 时间: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八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大悲寺内及道场外护持居士约一百多人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南无海会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维那师:恭请和尚升高座! 居士请法:恭请法师,开甘露门,教导我们如何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维那师: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和尚三拜! 礼佛一拜! 大 众:阿弥陀佛! 今天,应该是给居士讲解,每一段时间都要有的,但是没有坚持好。应该是经常讲,常常讲。以前是利用上早殿前十分钟、五分钟给大家讲几句(编者注:指二〇〇一年夏季为居士讲解的“依教奉行”),但很少这么集中起来给大家讲。可以说这是一个殊胜的因缘,让我们来开这次关于怎样护持佛法、提高居士的素质,同时解答居士问题的解答会,也是对于佛法的研讨。作为我来讲,没有修,没有证,对佛法不深入,有很多都属于自己的知见,但是勉为其难,跟大家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探讨的目的,是让我们按照佛的教导去做,这是我们应该明白,并去行持的。 大家提问题可以写下来,今天和明天,这两天的时间尽量给大家解答。如果解答不完,时间不够用,可以抽时间再继续解答。因为这个解答,也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别人,大家共同来解答这个问题。 下面第一个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佛教徒应做到行解并重,作为在家居士,甚至领导,应怎样做?” 首先,我们知道古时候有一句话,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我们怎么样看,为什么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为在佛教中,有一句话“一灯能除千年暗”。不论这个屋子黑了多少年,千年、万年,千劫、万劫,如果有一灯,它不论你十年、千年、万年,都会亮的。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我们修行就是想要了脱生死。为什么要了脱生死?因为这个生和死,是一种无明,是我们的虚妄和业力所造成的。因为我们不明真理,才有了无明。妄自追求了贪嗔痴,追求了外相,也就是(众)生相、我执和法执的问题。有了这些法执和我执,就产生了无明。虽然产生了无明,但它并不是实体,它只是一种幻象,这只是暂时的,是虚幻地生。所以我们修行就应该知道,这个无明、贪嗔痴,都是虚幻而生,并不是实体。 那什么是我们的实体?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的,它不会被无明所束缚,也不会被无明所牵,也不会为任何相所动摇。这无明是我们虚妄地生起。自性,它是不生不灭的,它就是星星之火。这个火,就指的是我们自性。 我们修行,应该是一步一步地修,无明也是一层一层地去除。我们去掉第一层无明,那就是坚固妄想。去掉坚固妄想,我们的星星之火就会露头的。去掉第二层,这个火就会更大。它这里有坚固妄想、有细妄想、有微细妄想、还有幽隐妄想等等。去掉一层,这个火就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会把所有的无明都要烧掉。所以说修行中,我们要是按照佛法去修,就可以渡过生死苦海。 那我们在实际中,应该怎么样看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虽然我们处在末法时期,但这并不是法末了。法不会有末的时候,就像太阳一样,它不会给人带来寒冷和黑暗的,它只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那是什么末了呢?是我们人不修行,贪嗔痴所形成的末。如果我们佛教徒能够按照佛的戒律、按佛的经典去做,这样我们就会点燃自性之火。也就是说,我们的努力就会把这个末法转为正法,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我们心中有没有正法的概念,我们对修证有没有认识。 为什么把有没有认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讲?因为佛经讲,特别是《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四相,也没有内相和外相,一切相都是虚妄的。由于相的虚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知道。如果知道一切相的虚妄,外面也没有众生可度。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修持和定力,就可以转末法为正法。佛教徒首先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作为佛教徒,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按戒律去做,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来做。有一本书对这个讲得很好,给大家念一下: 作为在家居士,怎样修行的问题。首先是居士对佛、法、僧三宝的态度问题。佛弟子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家佛弟子,就是所谓的居士、信士;一类是出家的佛弟子,即是僧伽,也就是比丘、比丘尼。僧众的责任是住持佛法、弘扬佛法。而关于信众对三宝的态度,有必要说明。让居士了解在面对三宝的时候,应该要有几个正确的概念,也就是观念。 第一个,佛陀将住持、弘扬佛法的责任付与僧伽,也就是付与僧团了。佛在世的时候,把这个住持佛法的任务,已经交给僧团了。特别是在佛没有成立僧团的时候,就已经创立了三宝。那时候有人要皈依,佛就教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来僧”。 等成立僧团以后,特别是佛的父亲要求受五戒的时候,佛并没有亲自给净饭王(佛的父亲)传授五戒。而是召集僧众,给僧众讲了五戒。讲授了五戒以后,由僧众给佛的父亲授了五戒。这就说明,佛把住持佛法的任务、教化众生的任务,交给了僧团,也就是交给了僧人。所以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宝的住世,我们应该知道它的重要性。它不同于外道,外道不存在三宝的问题,佛教存在着三宝的问题。佛、法、僧,这个位置不能颠倒。佛为什么放在第一位?因为佛能把法弘扬。佛因法而成佛,但没有佛,法不能弘扬。所以佛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而佛涅槃后,佛法都要靠僧来传。只有僧传,佛法才会久住世间,所以僧放在第三位。佛、法、僧的作用,它是一定的,不允许我们给予改变。不能把法放在佛的前面,也不能把僧放在前面,应该是佛、法、僧。它的位置不能颠倒。如果颠倒了,是要结罪的。 我们现在有的人就是这样,就是颠倒。“我可以信佛,我可以信法,但不信僧”,这就是颠倒。佛、法、僧的位置不能颠倒,也不能缺少。三宝的住世太重要了!如果有一个或缺,就会使佛法得不到弘扬。 第二个问题,就是僧团代表三宝,也是佛法运转的主体力量。末法时期,佛已涅槃,虽然有法住世,但是不由僧说,佛法不能弘扬。末法时期,一切法的运转全靠僧来弘扬。僧人质量的好坏,是关系到佛法的兴盛和衰败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法界的问题。 佛、法、僧三宝兴盛,国家就会兴旺,人民就会安乐、会离苦得乐,最后能成佛。如果三宝缺了僧宝这一环,佛和法就不能弘扬下去,佛法就要灭掉了。有的人认为:没有僧可以,但不能没有佛、没有法。他以为有佛、有法,我就能站住。实际上他不知道,没有僧,佛法就灭掉了。他说:“我有佛像,我有经书,这我就已经有了。”那只是暂时的现象,表面是有,实际上已经快灭掉了,因为佛法不可分割。这个僧相,不光是指人来讲,它是我们自性所化成的,三宝是一体的,缺哪个都是不可以成立的。 特别是末法时期,佛涅槃以后,僧人就成了说法主、坐禅主、行来主等,所以弘法的任务就交给了僧人。僧人的存在,也就是佛法的存在。佛法要是不存在了,僧团就更不能存在了。所以说僧团代表了三宝,也就是说,僧团成为弘法的主体力量。它有这样的重要性。 第三个,佛法整体地弘传,是令无穷无尽的众生能够福利安乐,佛法得以延续、绵延之所赖。也就是说,佛法僧三宝是所有众生所依靠的。唯独能让人们,所有众生离苦得乐的只有三宝,离开三宝,就不可能给众生安乐。特别是佛法要整体地弘传,不是片面的,要正确地弘传。佛所讲的一切法,都应该平等继承下来,不能偏。有的人现在就单能够念佛,但他不持戒,这是不对的。应该由戒定慧,这么整体地弘传,才是一个给众生带来福分的、最好的依靠和源泉。 第四个,供养、拥护三宝,是一切众生、也是在家居士福德的源泉。供养和拥护三宝,特别是拥护三宝,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关。有的人说:我可以供养三宝,但我不护持三宝。这是不行的。供养和拥护三宝,在我们现在来讲,是最重要的一关。不光是居士要做,僧人也要做。 第五个,佛子出家,乃解脱之因。所以拥护出家僧众,也就是自种解脱之善因、善缘种子。 关于以上五点,居士要有正确的信心、信念,认识到在家居士、在家佛弟子是有责任恭敬、供养、和护持三宝的。 供养或布施分为三种:一个是法施、一个是财施、一个是无畏施。 “法施”,就是布施的“施”,通常指的是,僧众以佛法施于众生。就居士这一块而言,亦可以随缘,依随在僧众下做法施。应该是通过僧人的讲解,了解了佛法,而把这些了解再布施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以这作为一个法施。 还有一个“财施”,供养僧众。这个财,包括财物、人力等等。特别是,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用种种的金钱供养常住,这个问题是目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佛的戒律上,僧人是不允许畜金钱、捉持金钱的。为什么是这样?因为金钱在佛教里称为不净之物,也是万恶之源。所以说僧团首先建立在不摸金钱的基础上。不光是比丘不允许摸钱,就是沙弥也不允许。有的人认为:出家了,受了大戒,才不能摸钱,在做沙弥的时候可以摸。那也是不允许的,因为沙弥戒里就有这么一条。 在家人受的“八关斋戒”里缺的就是这一条,所以就称为居士。“八关斋戒”如果加上“不摸金钱”这一条,就是出家的沙弥戒。出家和不出家,就因为金钱戒这一条,这就知道是很重要了。 为什么在家做居士只能受“八关斋戒”,做一个一天一夜的出家?(如法受持“八关斋戒”,等同于一天一夜出家功德,但还不属于真正出家。)就因为他不能行持“不捉金钱”这条戒律,所以他只能受“八关斋戒”,做一个居士。如果我们能舍弃钱财,有信心长久地去做,就可以成为僧人。所以说金钱的害处是很多的。我们要求居士对这个金钱也要进行舍去,但是要你舍的目的,不是要给僧团、给僧人,而是要布施掉你的贪心。布施掉你的贪心,那就是福报。也不是说,你把金钱给了僧人,让僧人来贪——僧人更不贪。这样彼此互相来做。特别是由于树立僧人不贪的榜样,使信众生起信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财布施。 在这个金钱的布施上,佛法有很多的规定。特别我们很多都是作为大悲寺的长住居士,和长期护持大悲寺的居士,必须得如法去护持。有些长住的居士还能清楚一点,不长住的居士就不清楚了,就是长住的人,也有很多地方不清楚的。前些日子有一回,咱寺院有个居士处理供斋的事。有个外来的居士要供斋,他对要供斋的居士说:“师父不摸金钱,但你供斋可以,这个供斋六百块钱。”这就很不如法。 为什么说不如法?因为供斋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也不允许用金钱来作为供斋的一种教化,不能有这种说法。因为供斋有多种形式,比如说一棵白菜、一个咸菜、一把米、一口饭,这都叫供斋。还有的要供整个斋,这也是我们允许的。但是这个斋指的是米面蔬菜,就是这一顿饭,这叫斋。而这个斋必须清净,必须建立在没有金钱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斋。如果我们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说六百块钱一顿斋,那就不成为斋了。那可能就成为饭、那可能成为钱,就不清净了!斋,首先是要清净,必须符合佛制。 所以说居士在这方面,知道僧人不摸金钱,是对的。知道寺院写着不设功德箱,不收取金钱,这也是对的。但他觉得:僧人都不要,那我来替你收。他以为这是对的。这是不允许的。怎样做才能如法呢?就是说,我们必须在保证僧人不捉持金钱,僧团里不储备金钱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个斋。 比如有的人准备供养斋饭,又不能亲自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他需要一些米面,但又不能及时地买到,或是这一顿需要的什么东西,不能及时做到。这个问题是由你们俩商量怎么来完成。是他委托你,和僧团没有任何关系。首先,你得给人家讲清楚了:僧人是不摸金钱的,僧团也不储备金钱,你也不能代替僧人来收取金钱,只是替他去完成供斋,是你们俩去完成、去协商。他委托你,还得在你愿意的基础上去做,而他也必须认可你。所以说完全是你们两个人的行为、互相信任的行为,在这种条件下去做,在佛制上是允许的。这才可以,否则的话是不允许的。 我们这里有的居士可能想:“师父是不是太多事,干吗搞这么复杂!”这不是多事,因为这关系到僧人是否能住世的问题,是否能够持好佛戒律的问题。如果收取金钱,我们就违犯了佛制。违犯了佛制,就不能弘法。就不清净了,就不能给众生种福田。 所以说这条戒律要求是很严的,因为这个斗争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因为佛刚一走的时候,有人就提出这个问题,刚开始就有一个人喊哪,说:“这个老头已经走了!”——指佛说的。“这老头走了,这回我们就自由了。他在世的时候,拿种种戒律来约束我们,我们就得不到自由。这回他走了,我们可好了,可以随便了。”然后什么摸金钱啊等等的,都生起来了。 后来在大迦叶尊者主持结集的时候,关于这个小小戒可以舍的问题,作了最后的一个规定。那就是说,佛所规定的不能改,佛所没有规定的不能增加。因为大迦叶尊者继承佛的衣钵,把这个法已经定下来了,所以说末法时期必须按照这个去做,才能符合佛法。 等到佛走了以后的一百年,又有人以托钵的形式收取金钱、乞金钱。被一个阿罗汉发现以后,进行制止。这些人不听,反而把这个阿罗汉做了(非法)羯磨,给驱摈出去了。这个阿罗汉没有办法,后来就召集了七百阿罗汉,重新进行结集三藏。这七百阿罗汉,最后有一个大阿罗汉出来,把佛法整个的戒律又重述了一遍,判定出了十事非法。其中就有一条:储备金钱是非法,不是佛法。 这个要跟大家讲。为什么要给讲?因为必须对这条戒律要有深刻的认识,一定要护持好。特别是末法时期,金钱带来的危害,已经危害到我们整个佛法里了。佛走后一百年,已经危害到佛法。何况时隔这么多年,就危害更厉害了。所以说,我们想把佛法变得兴盛,首先就要从金钱开始,从僧人不捉持金钱、不储备金钱开始,佛法才能会兴盛。佛法的兴盛,要靠居士来不断地护持。居士要不懂得这条戒律,他就无法去护持佛法。所以说,这条戒律,佛制要求必须要给居士讲。 所以说,我们的接待人员对外来居士的这片诚心,要给予肯定。你比如说,有的来说要供养金钱等等,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他的这片好心。有的居士不是这样,一看到谁供养金钱,像看到仇人似的,马上就横眉立目,对人家毫不客气。这是不正确的。首先要知道他的一片心很难得,因为他发出了一个虔诚的心,所以说,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给予功德的回向。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讲解,不是单纯的用一种强硬的拒绝。因为强硬的拒绝,我们的功德会做得不圆满。 我们不光是僧人不要钱,而且同时也要求居士要明白这条戒律,而生起更大的信心,同时他也从金钱这个缠缚中要解脱出来。居士是要跟僧人学的。不是僧人不要钱就完事了,包括居士,你也要不要钱,也要舍掉这个。只不过你现在舍得少、或舍得多的问题、或是将来舍的问题。这个就是我们的教化任务。 所以说在接待这一块,还有其他的人,都应该注意这方面。护持三宝,首先应该懂得有人以金钱财物供养常住,应该怎样取舍的问题。不能因为有的信士、有的居士,有了一片虔诚的心,而我们就可以违犯佛的戒律,这是不允许的。但也不能因为我们不捉持金钱,而去强硬地拒绝,应该给予充分的解释、理解和赞叹。对他供养的心,要理解、要赞叹!供养的行为,我们对他不如法的部分,应该耐心地给指出来错在何处,这样我们居士做得就如法了。 有的人说:“师父在寺院里不储备金钱、不摸金钱,也不让居士替师父去收取金钱。这行,我到寺院外去给你化缘去!说师父要建塔,大家赶紧来供养金钱。”这也是不正确的。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不能去替僧人储备金钱。因为这么做是一种攀缘心,也是损害三宝的形象。三宝的形象,不光是在寺院要保护、要护持好,在寺院外也要护持好。 特别是经常来寺院的居士,有时候可能到外地、或其它寺院、或其它的地方去,有时候就以为:不在师父跟前,就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认为这就和师父没关系了,这是不合适的。应该处处来护持三宝,不光是咱们僧团需要这么护持,所有的僧人都应该这么护持才如法。 像这个问题,咱们有些居士做得还是比较不错。有的在接待处,接待一些外来居士的时候,有的想供养常住金钱,他就给讲了这条戒律,后来怎么说他也没有同意。这很好。后来人家转个话题:“师父,你看看,我能不能供养你一套衣服,供养点粮食等等。”这个居士也回答了,说:“现在挺好!”这都是很正确的。这个语言一定要准确。不能说这个金钱不供养了,说:“师父,我供养你大米、白面,怎么样?”你说:“那个好,越多越好!”这话都是不允许说的。只能说“我们挺好。”如果你说:“我们什么都有,不用供养了。”你也犯妄语。 咱不可能什么都有,还有很多没有的。但是呢,也不能说,因为什么都不是那么完整。就任意地说:“我们需要”,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僧人必须立足于无所求。因为你在僧团里也好,在哪也好,作为一个居士,一定要知道,要修持无所求,永远不求。不光师父不求,你也不能替师父去求。说,“师父你不求,我来替你求得了。”那也不行,咱就是无所求。所以说,用这个心来做一切事情,我们的事情反而做得更好。越有所求,反而破坏僧人的形象。 特别有的居士到别的道场去了,别的道场一听说是大悲寺的居士,就要看一看。看看长得什么样?一看,和人家没有什么两样。这都挺好,但是一谈话就不行了。一谈话就应该体现出无所求来,特别是在接待上,包括在寮房里,也是这样。新来的居士和老居士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特别老居士带新居士的时候,一定要讲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很大的一个矛盾,现在逐渐地变好,但是不能掉以轻心。每个居士来,我们都应该给他讲解这些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是我们教化的对象。他住一天、两天,我们也应该讲解,应该把这条要说明。 你看僧人每年都要去行脚、乞食生活,就是要把这个不摸金钱等戒律讲下去,要付出很大的辛苦。它这个努力,不是说在这次行脚结束时,就整体地完事了,它会延续的。有很多居士知道了这个僧团,或是被它所感召,来到大悲寺,或是与居士之间的集会,都是因为这种头陀行和持戒的精神,所感召过来的。我们不能因为不是行脚期间,对人家就不进行教化和讲说,应该及时地教化和讲说,对每个人都要讲。 讲的目的,不是弘扬咱们僧团,是弘扬佛法,更主要的是给每个人要种上福田,去掉他的痛苦。每个人都在金钱上痛苦挣扎过,他们很痛苦。所以说我们有责任,帮他打破和拿下这个枷锁。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作为居士来讲,在这方面一定要努力。特别要求常来大悲寺的居士,更应该努力。在金钱的问题上,一定要严肃处理。虽然我们有的地方还在摸索期间,还在总结经验,但现在基本上,还是有一定体会和方法了,所以我刚才能给大家简单地说一点。 还有用物品供养常住。这个物品供养常住时,也要适当处理。但不能挑人家好坏,一块砖、一根木头,都是好的。这都是应该接受的。作为居士来讲,有多大的能力,就发多大的心。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很贫穷的人,布施一条裙子,佛都接受;还有的布施一捧土,佛也接受,主要是给众生种福田。 我们居士有时候护持三宝,看人拿的东西少了,就有想法,这不应该的。或是这个东西拿得多,“你看,你这个东西拿了这么多,我们这不需要”,这话太伤人。那人家要问你,“你需要什么?”这就不合适了。至于需要不需要这是小事,关键是我们需要这颗心。只要是如法的东西,能用的,我们尽量要给予鼓励,至于自己能不能用,那是小事情。 原先,我给大家讲过,在本溪茅蓬闭关的时候,居士上山供养。他们都以为师父缺粉条,可能一个是方便,拿着也轻快,另外粉条也能搁得长久。这茅蓬只有两个人,那粉条可能有上百斤,根本就吃不了。最后导致亲藏师,炒的也是粉条,菜里也是粉条,煮面条也加粉条。最后老鼠祸害的也全是粉条。最后到了大悲寺,那粉条还带这来了。那粉条抖落出来的碎渣子,都有老鼠味了,都不能吃了。为什么带来这么多粉条,而没有扔掉?就因为每个居士的这个供养心,太真诚了。包括在茅蓬时候的小破木杆,还有这粉条,都辗转地拉了好几个地方。就它的运费,也早就能买这好几倍了,但是这些东西太珍贵,所以说必须得给它保存好。 所以,我们对外来接待这块,一个要真诚,另外以护戒为主。但护戒不等于要轻视对方,护戒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戒律。不光你要遵守,就来供养者,你也让他遵守,来共同沐浴这个戒律所带来的清净。我们目的就是共同成佛。不管什么因缘,都应该有一个清净心来对待、慈悲心来对待。 还有护持僧众的修持,及弘传佛法之所需。这个确实有很多居士是这样做的,包括提供了一些方便,或是付出身心,这个居士做得非常好。有的把家已经放下,不顾身体有病,就在常住里默默地做。有的长期做,有的甚至做一段时间,身体病了,回家把身体养好,又来了。就是这样,不断地去为了护持佛法,去努力。他们的行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居士行为,也是一种菩萨行为。他们付出了心血,身体原先很健康,由于长期在寺院里劳务,身体有了一些改变。但他们的心是越来越清净了,而智慧越来越增长,也为佛教的事业,助了一臂之力。特别是有的提供人力,为三宝服务、劳务等。 特别值得称赞的就是,居士对三宝的无畏施。表现在拥护三宝,为维护三宝固若金汤上面所做的努力。比如说政治上,出现了不当的参与和干涉,或者一些地方、以及一些不好的人干预了佛教,干预了僧团,那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去维护佛教的发展。对于外道、邪道、以及恶知识的破坏佛法,我们必须提出佛法的正见,来辩驳外道的邪知邪见。 头一段时间,水库啊,这个王某某组织的这么一伙人,是对僧团的一个考验。居士们在这方面,在拥护三宝上,做得非常好,可歌可泣!已经达到了确实非得称赞的地步,也是在佛教史上写下了很了不起的一个篇章。我想这种护持将来一定要把它写得圆满,要写下来留给后世,作为佛教的一种光荣。而他们发愿舍掉身心、生命去护持,这种护持,确实体现了佛法住世的精神,也体现了菩萨住世的精神。每个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有很多人随时随地,要做出牺牲来护持佛法的。 我感动的一个是居士用身心和生命来护持佛法的这种决心。还有居士能尽心尽力去做,或有一点儿能力做一点儿,我都非常感谢。我不光感谢他们对佛法的努力,更感谢他们对整个国家的兴旺,所带来的希望。因为这种努力会使整个灾难,大的灾难,由大化小,由小化了。我感到欣慰和感谢!这就是无畏施。所以说,通过这么一段的努力,使我对度众生也好,努力修行也好,还是改造自己,都充满了信心。对国家的兴旺也充满了信心。更对佛菩萨在我们的眼前,充满了信心。 也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了疑惑,有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参与这里面,应该只管在家里坐着,不要管僧团的事情,僧团是僧人的事情。平时我们可以学法,如果发生什么事情是他们自己解决,别找着我,找着我就不应该了。这就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僧人的事情,僧人自己管。”这个问题分用在哪上,用在拥护三宝上,我们这种想法就与拥护不相应。所以说,他就不能正确地处理。应该知道,必须要提出佛法的正见,来辩驳外道的邪知邪见。 自从僧团二〇〇〇年进入大悲寺以后,清除外道、和外道进入这里面捣乱时,我们很多居士都是据理力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来护持,确实做得很好。但是这个事情不能就此就完了,应该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教训也总结起来,还要教育其他的居士来护持佛法,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我们更应该护持佛法。那就是要提倡正信的佛教,提倡正知正见的信仰。我们应该要号召广大的信众来学习佛法,作为佛法的尖兵,作为佛法的前导,所以说要提倡正信的佛教。这是最积极的。现在大家做得也是不错,从各个角度来弘扬大悲寺这种修持。他不是弘扬咱们僧团,是弘扬整个佛法。只不过咱们这个僧团作为佛法的一个尖兵,愿作佛法的一个前导。 还有《解脱之路》这个光碟,做得还是不错,起到了很大的一个作用。原先我的想法就是,老老实实地修行,也别讲,也别说,就完事了。为什么这样呢?原先有一句话,就是 “花香何用大风扬。”你要花香啊,不用大风去扬,它也香;你花不香,刮台风,它也不香!是不是?本来想这样。但是呢,也是大家的愿力,他非要做。做完了,看了也不满意,并不满意,做的和咱想的也不一样。那种精神呐,总觉得好像说不出来,但没想到效果还挺好。有的居士反映还挺好。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做得太不好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满意的东西,居士都感觉很好。这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到家,而且没有做好。这个反差太大了,所以这就说明我们有问题。不是在说明我们做得好,说明我们在教化上和努力上有缺陷,而且大家对佛法认识的这方面,有贫乏的一部分。所以说,越说这个碟好,我越生起惭愧心。所以说我们将来要把佛法搞得更好,应该更好地普及。不能刚有点儿样子,就被称赞到这种程度,那不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惭愧。 所以我们要提倡正信的佛教。什么是正信的佛教?那就是严持戒律。只要是严持戒律的地方,我们都应该称赞。有的人说,这个不好称赞。你说有的僧团吧,有这方面优点,也有那方面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怎么样来称赞?那称赞来称赞去,不就称赞你自己了吗! 对正信的佛教,我们有一点称赞一点,应该是这样。对哪个僧团,比如说它能够过午不食,我们也称赞。它能够不杀生,我们也称赞。凡是正确的,我们去称赞,这样我们才能提倡正信的佛教。不要光称赞自己,以为这就叫称赞佛教了。有时候称赞别人的时候,我们会不高兴,因此就拿别人的不足,把那个好的方面也给否定了,这是不合适的。主要有一个担心:称赞完了,自己就低了,这个不好。应该:称赞别人,就是称赞自己。 所以说要提倡正信的佛教。正信,就是以戒律为基础,严持戒律。提倡正信的佛教,也提倡正知见的信仰,正确的知见。这个正确的知见,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正确知见的信仰很重要。什么叫正知见?谁能讲一讲,哪位居士可以回答一下?低头就是要答,是不是?在想呢,低得越低,这是争取第一个发言。这边第一个男居士,你说。 一居士答:符合佛的教诲,符合戒律的知见。 符合戒律的知见,叫做正知见。这是正知见的一部分。这边第一个,就坐那说吧。 一居士答:按照佛陀的教诲,入佛的知见。 按佛陀的教诲,入佛的知见。还有谁能答一答? 一居士答:以戒为师。 以戒为师。好,还有谁能答? 一居士答:放弃自己的知见,佛的知见应该是正知见。 好,这个居士答得比较准确。佛陀的知见,也就是正确的知见,就是放下你的知见。只要没有我和我的知见,也就是说去掉我执和法执,那就是正确的知见;无一切知见,便是佛的知见。所以说我们要提倡正知见的信仰。 我们应该知道,怎样去理解和放下我们所有的知见。佛法所有的书,所有的经典,讲的就是让放下我们所有的知见,不要产生一切知见,但我们可能一下做不到。首先,从戒律开始,用佛的知见——戒律就是佛的知见,来去掉我们的知见,来达到无我。同时,我们应该号召广大的信众,来学习佛法,做佛法的尖兵,做佛法的前导,这个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所以,如果有了正知见、有了知见正确的居士,就可以带着其他居士一起熏修佛法;为广大没有接触过佛法的群众,讲解如何入门佛法,让大家对佛法有正确的信念、信仰;或是带动一些维护佛法的事业。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僧人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去讲。 我们在座的居士都有责任,带动其他人来护持佛法,不光是护持咱们的僧团,这也就是护持你的法身慧命。为什么劝他来学佛和护持佛法呢?就是让他早日成佛。并不是僧团需要谁来护持,也不是僧人需要哪个来护持的问题。需不需要?这个需要,是为了他的需要而需要,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需要。所以说,我们的需要是为他人着想,他人的解脱就是我们的需要。 我们有了这种概念,就可以带领居士一起来熏修佛法、来护持佛法。这应该是正确的,也是从正面来拥护佛法。比如说,有些居士每年要扶贫,处理一些事务,这都是弘扬佛法的需要。这些事情,居士都是有责任来完成的。有的人说:“这事我不愿意做。有的他愿意做,那他就做去吧!我不愿意做,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每个居士都必须来护持三宝,只要是三宝的需要,我们居士必须全力来维护它。这个全力的维护,就是尽心尽力。为什么要全心全意、尽心尽力来护持?这就是我们得把自己的知见放下,来换成佛的知见。 所以说,在拥护三宝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避免一些无心的过失。比如说,信众、居士之间,有人有宿世的福报,或者拥有庞大财富的企业家,或者拥有大富贵、大权力的官员,如部长、县长、局长、科长等等。身为一个虔诚的居士,他们应当提醒自己——虽然有大富大贵,可是我们应该避免自高,倨傲于僧众。需要知道我们今生得到大的富贵,就是因为我们前世以谦卑、以供养的心对待僧众,所以才得到今生的果报。我们不能够把前世的善因,作为今世的恶果来使用。我们应当避免因为仗着自己的福报,或者仗着自己的金钱和地位,而对僧众有一种骄慢的心态。 有极个别人,福报很大,因为他前生拥护了佛法僧,供养了佛法僧,今生就得到了很大的福报,甚至拥有很高的地位。这都是前生以卑小的心,来护持三宝所得来的,但你得来的不容易,不能今生把它变成恶果来使用。 有的人就做了这种事情。你比如说,举个例子,过去有个财主,他死后留下了两车的黄金,送到国王那里去了。国王就用这个事情,来问佛:他什么原因,得到这么多的黄金?佛说:他曾经布施一个阿罗汉(或)是辟支佛的。给他一碗粥,所以他生生世世不缺乏金钱。 这个国王又问:那为什么他自己也不肯吃,也不肯喝,而且守着这个财宝呢?佛就跟他讲:在布施的时候,他又后悔了。他说:这一碗饭,我不如给我的仆人吃。所以说,他同时又得了一个果报,就是生生世世都要吃仆人的粮食、饭菜。国王又问:他现在要到哪去?将来会怎样?佛给他讲:他要下地狱,由于吝啬成性,不光是对别人吝啬,对自己也吝啬。过分的吝啬,最后要到地狱,断绝善根。 所以通过这个我们知道,作为有福报的人,有权势的人,一定要知道福报的来源。要积极地努力,把这些东西要看成空相。越是得到它,我们越应该把它变得有用,去护持三宝,去做善事,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不要看成一种财产。这种财产必须变成一种行为,就是护持三宝、做善事。这样,才是真正的储备,会生生世世用不尽的。 如果我们变成一种守财奴,反而会引起堕落,本来好事就变成坏事了,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所以说,我们在拥护三宝的过程中,有的人当了官员,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处处去护持三宝,给三宝开各种的方便和救护三宝。比如说,救护佛像啊、护持三宝的僧团等等。这种行为都是菩萨的行为,是佛所称赞的,也可以说,这才是佛的弟子。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避免与僧团形成一种相对立的局面。比如有些居士,作为居士团体的领导,了解了一些佛法的知见,在弘扬佛法、或带领居士们学习佛法上面,也获取了大众的信任。此时,我们应该避免自成一个小团体,和僧众形成对立。我们应该要带领、组织这些居士皈命、围绕在僧团及寺院下面,能够顺从,听于僧团的指挥、派遣。如此一来,出家、在家佛弟子们便能够依循佛教的伦理次序,团结一致,发挥群策群力的力量。 这点也很重要。我们居士们做得还都是不错的,始终都置于僧团的领导之下,师父告诉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放生、僧团有些杂务的事情,居士都是无条件去做,很多感人的事情。你比如说,去年改造的时候,说做井壁子。大石桥居士听说了,马上就承担下来,最快的速度把它做成,丝毫没有含糊。不光这个事情,其他事情,不管大事小事都做得非常好,确实很感人。 但是也有一些个别现象,有的会形成一种小的团体,不愿意听从。“我们几个人,你正确了,我就听你的;你不正确了,我就不听你的。”首先就有一种错误的概念,说你有正确和不正确。事没发生呢,他说你有正确和不正确。他这里,哪个事情都要合计正确和不正确,这就不好了。应该避免这种冲突和对立的局面。我们应该对僧团充满信心,应该组织一些居士去为常住做些事情,同时要常来听法,常来请教佛教的问题。如果有的说,“我怕打扰师父们”,可以写张条,在具体回答问题的时候一起解答,这都是很好的办法。 有的说,“我在家,我不上寺院去”,这是自我保护的一方面,心量就过窄了。因为一个人离开僧团的教化,那是很危险的。别说一个居士,就一个僧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修持,不能常见另外一个僧人的情况下,和更多僧人在一起的情况下,他就会忘了,他是否是出家人。看到每个出家人就像看到一面镜子,检查出你的毛病,看到你将来的希望,和你的前途。它时时能让你提起正念,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说,一定要团结一致。特别有一些个别人,就成了一个小团体。有的甚至代替佛法僧要来进行三皈依,这都是不正确的。这些行为将来是危害佛教,会破坏佛教的,也就是伪居士,也就是假居士,不是真正的居士。这个很明显。 第三个,我们应该避免参与僧众、僧团过失的讨论和批判。僧团有僧团自己的裁决。我们如果有能力对僧众的是非、过失加以处分,必须按照正确的法律,来作为除恶兴善的标准。这个应该是僧团和僧团之间、僧人之间的事情,我们居士应该避免去讨论,但是我们暗中是应该护持的,应该着急。有很多人着急上火,这是对的,但是不能去讨论。有时候不是讨论了,在说是非,那是不合适的。如果发现什么问题,有自己建议的时候,要跟常住反映,正面的提出来,过后不讲。所以说,不能因为一棵草就毁了一片田,对三宝这块要特别谨慎。因为当我们处理不好的时候,把整个佛法都批评了,甚至把自己的善根给断除,这是很危险的。 过去,对僧众这一块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有的都是由居士提出来。这个提出问题的居士得是什么样的居士呢?得是证果的居士,已经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的居士,那不是我们所能涉及到的。所以说,我们有时候看到经书,就以为:“你看看,维摩诘都敢跟僧众讲法,那我怎么就不能讲?”你证果了吗?你奉佛命了吗?你是古佛再来吗?因为你不具备这个。所以说,我们就盲目地夸大自己,最后造成了自己诽谤僧人的过失,这个是很划不来的。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在你没有证道之前,你对所有的言行应该十分注意的。佛也讲过,没有证道之前,我们不要相信自己。身为佛教的居士,我们有维护佛法长远、和发展的责任。三宝的永续,是我们每一个在家佛弟子永远的使命,我们永远地顶戴护持三宝。 刚才讲了在家居士怎样做,从简单的方面说了一下。具体方面,在护持三宝期间,应该遵循僧团所规定的戒律去做。比如说,这个日中一食的问题,既然僧团是一食,我们居士也应该遵守。有病的由僧团所允许才能做开缘,不允许的情况不能做。最近有些居士表现比较好,你像刘居士胃疼,要用点豆粉什么的,他说就能够缓解这个胃疼。每次都得去跟常住打招呼:“看我能不能用一点儿?我这现在胃疼,少用一点,我的胃疼就能缓解。”就是说,他的态度和他的方法都是正确的,而且很谦虚。就是说,“如果不方便呢,我就先不用”,都是这么讲。并不是说因为自己拥有了豆粉,自己就可以做主,“我可以偷偷摸摸地用”,那是不合适的。 因为我们居士进入这个寺院,就一切供养应该归常住的。倒不是说,把你的东西都拿出供养常住就对。当你吃每一口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和大众共同分享。因为什么呢?师父也是这样,每天的饭菜都是和大家平等的。从来没有说过,你一个苹果,我两个苹果;也不是说,我有水果吃,你就没有,在这里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说,我没有你得有;能存在这个问题,你吃我不吃;永远是这样,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学。 当我们吃每一口东西都要先供养三宝,当我们有了病的时候一定要打招呼,这个就是比较好。大家共同去遵守一个戒律,这样熏修就有力量,道场就和合,像铜墙铁壁一样,任何外道它就攻不破。否则的话,这里要产生了分歧,出现两个问题的时候,这就有漏洞了。有持这个戒的,有不持这个戒的。在持这个戒律,和不持这个戒律之间就有了空隙,它就不能圆融。一旦遇到外道,你就顶不住了,因果不饶人的!所以说,我们必须和戒要往一起合,共同遵守。不光是僧人要合,居士和僧人的戒律也要合,都要合。 刚才还讲到一个问题,忘说了。就是说,居士在为常住做事情这一块儿,应该是努力去做的。你比如说,有些种地等等的事情,僧人是不能种的,这个问题必须由居士来完成。有时候,居士说我可以不做,那是不允许的,不做是有过失的。补充这么一点。 从戒律上我们严格行持,而且从出坡上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出坡这一块儿,本来应该详细讲一下。有的人是出工不出力,人是去了,他的力气没使到那么些。他认为师父没在跟前瞅着,可以放松一点自己。这个你就容易造成一种不好的心态。因为我们对三宝一定要尽心尽力,僧人在前也属于三宝,僧人不在前三宝也存在。三宝是无处不存在的,关键是看我们这个虔诚心是否做到。 有的人讲,我虔诚心不到,顶多三宝不在前,就完事了,是不是啊?我不要这个功德。但是你要知道,你不要这个功德,而且在寺院里因为你的不努力,还有一个不敬三宝,这是有过失的。所以说,我们想学佛法,首先就应该处处敬三宝。不管是有人没人,都把三宝看成,时时在我们的眼前,这才行。 同时我们在居士这一块儿,还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得到佛法的正确知见,求得解脱的方法。可是,佛法是出世解脱的法则,它是难思难议,不是我们世间人,世智聪明所可以理解的。所谓“欲知山前事,须问过来人”。每个佛弟子在学佛的路上,都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也所谓“名师出高徒”,因为有了好的善知识,使我们在解脱这条路上,少走了很多冤枉路。不需要走错路、走弯路、绕远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站在已经开辟好的康庄大道上。善知识让我们在解脱、在成佛、在开悟上,有了真正的保障。古人也有很多方面讲到良师益友的难得。学佛的居士去寻找真正的善知识,在学佛这条路上非常重要,这是一种绝对的利益。 怎样才能称为善知识呢?经论上有很多解说,我们举《瑜伽师地论》里所提出的善知识八种相貌: 第一,是住戒。所谓住戒,是说善知识他必然是持戒清净的。这是八种相貌第一个。要有戒律,必须住在戒律。不是说我有一点戒律,那不行。必须住在戒律,以戒为化身,为法身,必须持戒得清净,这才是我们的善知识。这个是《瑜伽师地论》讲的。所以说“末法时期,以戒为师。”佛也讲这个问题,特别是不光佛讲,祖师也讲。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这是中国近代的祖师之一。他临示寂前就讲一个字,就是“戒”,没有讲任何法。就是说我们末法修行必须靠戒律指引,如果有戒律清净的善知识,那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说,持戒清净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也是一种绝对的利益,不可否认的,没有比它利益再大的。这是第一种相貌。 第二,是多闻。是说这个善知识对于佛法的经典,佛法的道理、思想非常通达,可以讲述很多正确的思想知见。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具备多闻,能讲述很多的经典、道理。不一定把经典背下来就是善知识,他能把所有经典里面正确的知见和思想,能讲出来,能符合佛意,也叫通达。“一通一切通”,不管你拿什么样的经典,他无论看过、没看过,都知道佛法讲的是什么;甚至你说个名,他也知道佛要讲什么;甚至你画个圈,他也知道佛要说什么;你拿三藏十二部来,他一部没看过,他也会知道佛要讲什么。所以说他通达,这叫真正的多闻,这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做不到这点,那我们就采取能够掌握很多的经典,能背诵很多的经典,能说明白,这也是一种善知识。但是不管哪一种善知识,他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和知见,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无我。没有我,远离于我执和法执,这才行。如果虽然有了多闻,但讲的都是知见,这就错误了,这就是不应该的,他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 第三个,是禅定。是说善知识对于修习禅定,有其可行的、正确的一套经验和方法。你问他什么叫禅定?他说就是打坐,这就不行了。禅定,应该行、走、坐、卧都有禅定。你怎么做,他都能告诉你怎样来修禅定,必须具备这样的禅定知见和行持,这才能作为一个善知识。 第四,哀愍。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都能平等予以哀愍、愍念,希望所有的众生皆能走向智慧、解脱之路。这个善知识他有大慈悲心。有什么样的慈悲心?那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不会对任何众生,说这个人不能成佛,或这个人如何如何。对谁都有一种慈悲心,这种慈悲心油然而生。不是说我在那想一想,我怎么样慈悲呢?我得运作、想象,完了找出点慈悲来,不是这样。他看到每个众生,他都有一种慈悲,就想帮助他,甚至为他去舍掉生命,去供养他,帮他解除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不光是对人,对畜生和小虫子,蜎飞蠕动都有这种慈悲心。他不能说,这个虫子我看着了,这是个虫子。他对虫子和一个人是平等的。他不光尊重人,他同样尊重每一条虫子,把每个虫子都看成前生的父母,未来诸佛。这是我们要找的善知识的第四个方面。 第五个,无畏。善知识在大众面前,对于大众所不了解的事,能够无畏地宣讲,无畏地前往。这个善知识不管对谁来讲,他没有畏惧。为什么没有畏惧?因为他了解了佛法的真相,尝到了佛法的喜悦,不是编造的,也不是照本宣科,是自己的体验。所以说他能无畏地讲,也叫“狮子吼”。不是喊得大声就叫狮子吼。有的给解释啊,狮子吼,像狮子那么叫唤。那坏了,那不行啊!可能他说话、不说话,一个动作都会施予无畏。就像佛在世的时候,有个鸽子躲进佛的影子里。另外一个尊者就问佛:为什么鸽子在我的影子里,它发抖?为什么在佛的影子里,它就感到安全、不发抖?这就是慈悲的力量,慈悲心的问题。所以说善知识对任何众生都是平等的。 第六个,忍耐。善知识能够忍受艰苦的挫折、侮辱,或者别人的歧视,或是种种的辛苦、艰难等事情。他能忍受着艰苦的挫折,也就是失败,还有侮辱,或是别人的歧视。为什么?因为他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财富。我们看成了是挫折、侮辱和歧视,但在善知识来看,这就是很难得的一种财富。就像世间人发财一样,他感到满意或是欢喜,虽然不能完全生起大的欢喜,也会生起一种自在,而且明白它的所在。特别是辛苦,他任何事情都不怕辛苦。为什么不怕辛苦?他永远是一种感激心,因为他永远感激众生给他的机会。所以说这个人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 第七,无倦。善知识在修行佛道,为众生谋福利之时,能够勇猛精进、不疲倦。在修行佛道上,为大众的事情上,为佛法利益上,他永远不会疲倦,也就是没有后悔心,永远地去勇猛精进。因为他已具备智慧。什么是他的智慧?他知道勇猛就是智慧,他有一种永远使不完的力气。不会说,我自己鼓励自己,再走两天看看吧,明天再说吧!他不会这样的。他会一直走到底,生生世世他都不会改变的。这是第七个方面。 第八个,善辞。善知识对于宣达佛法,在语言上有善巧的辩才,能够巧妙地将佛法的道理宣说出来。这个很重要,像我就不具备这个,尽讲些土话,说话也是尽批评人,没有善巧。所以说真正的善知识得有善巧、会说,能令你很快的理解,这方面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八个方面,是我们对善知识的一个要求,来这样选择善知识。但主要的还是持戒,一个是持戒清净,一个正知见。这两种是我们修行的保证和身器。因为持戒清净是保证我们修行的身器、修行的基础,不会污染或破坏。知见的清净,是正确地引导我们前往正确方向的依靠。虽然有八条,这两个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末法时期,太重要了。 一个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确实有些不正确的知见。但在善知识眼里,他不会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对我们是这样讲,在他心里没有这个,他认为所有都是善知识,这是一个。另外他还有一个正确的知见。因为我们修行路上,一般修持还可以,你说“我去念佛,我去打坐”,有的都能指导一些。但知见上就不一样了,怎样来叫你放下你的知见?这个是必须得像一把利剑似的,当下就要断,不允许有半点含糊。你自己都含糊,你如何给人家正确的知见?正确的知见不是你语言所能表达的。虽然没有离开语言,也不光是语言来表达,语言只是一个空相。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一共是有多少个问题呢?十二个问题。今天就讲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慢慢再继续讲。好,到这里。 维那师:礼谢和尚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维那师:恭送和尚回寮! 不消送! 大众:阿弥陀佛! 时间:二〇〇六年三月十九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大悲寺内及道场外护持居士约一百多人 维那师:恭请和尚升高座! 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和尚三拜! 礼佛一拜!大家请坐! 大众:阿弥陀佛! 昨天,我们讲了一个问题的一部分,也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佛教徒应做到行解并重。作为在家居士,甚至是领导,应怎样做?” 我们昨天讲了怎样认清善知识的问题,讲了八条原则,也讲了居士和出家僧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作为我们来讲,特别对居士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那就干预政治了,干政了。这就会受到规律的制裁,所以说必须要有规矩。在家居士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善知识?我们应该团结在僧团的周围,来学习佛法,来护持佛法,这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这两个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善知识,才能找到我们依止的僧团。如果对善知识的标准都不清楚,我们就会偏离了方向,甚至对自己的修行上产生怀疑,以至退失道心。 处在领导阶层的居士也是这样,更应该慎重地选择善知识。特别是处在末法时期,善知识很多,但是由于他们的行持和大众不一样,有显有隐。比如有很多的修行人他们都隐蔽起来,都是默默地修。第一个,他们舍去钱财,舍去物质的享受,舍去名和利。在一般人看来,这种善知识就像普普通通,没有作为的人,但是在佛法里,那就是无价之宝。他就是我们的善知识。这样的人比较少见,不是没有。只不过我们追求的不一样,因为我们对善知识的要求并不清楚。 这个问题,我跟大家讲个例子。原先五台山碧山寺,有个老库头师父。因为那时候我在斋堂,常和他打交道。这个老师父也是不倒单,管库房。寺院比较大,管库房就他一个人。工具库、粮食库都归他管,不光这些归他管,而且就是外面订一些蔬菜,甚至买豆腐的事情他都要管。那里离台怀镇有好几里地,他已经六七十岁了,有时候为一点豆腐得走好几趟,上台怀镇去联系。 有一次,我发现这个豆腐不好,有酸味儿。我跟老库头师父说:“你这个豆腐不好。”他说:“好,我马上去换。”马上又返回台怀镇,又找一家。找了以后,我告诉这个豆腐也不行,他说:“不要紧,明天我再找两家。”台怀镇没有多少人家,第二天又找了两家,一家拿一块儿,都拿来看一看。这个老和尚非常谦虚,并没有不耐烦。当找了这几家,豆腐都拿来的时候,我觉得他的豆腐还不如以前,还不理想。我说:“你这个豆腐拿的不好,你这不耽误事情吗!马上就要打千僧斋了,你这个豆腐准备不好——这个千僧斋准备,还有一个供养豆腐的,你这个事怎么办?”我就着急了,跟老和尚有一点发火。 这个时候,老库头师父半点没有发火的意思,而且当我的话过重的时候,他反而变得耳聋,他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当时,我生起了很大的惭愧,发现老和尚确实很有修行,他没有嗔恨。当你一发火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你说什么。如果有嗔恨心的人,马上就明白你在发火。因为他没有嗔恨,所以他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而且生起了一种很惭愧的样子,意思:“我这个事,我怎么没办明白”,他有那种想法。 所以说,这种人的修持就是一种善知识的体现。不是没有,是我们不注意观察。我们往往观察事情,都是观察到说得如何,而且观察的都是表面的现象。怎么样给大家说得符合自己心里面,认为这就是善知识。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注重的是他的戒律,持戒的严谨。我刚才讲了老库头师父六七十岁了。过斋的时候,还有一个老师父不能动弹,他每天要给那个老师父打饭,打斋饭送回去。有时候他来得很早,到了斋堂的后面,已经打板了,按道理来讲可以打饭回去了。但这个老库头师父不打,一定等大众打饭了以后他才打。作为一个出家师父在寺院里多少年了,而且具有很多优越的条件,大众师父都敬佩他、尊重他。而他并没因为大家尊重他,年龄大,而去搞一点特殊化。一定等大众打了饭菜以后才打走。(编者注:打板:“打板”属于僧众的一种作法,主要用于召集大众、分发物品等。寺院的饮食属于十方常住物,必须在打板以后才允许分发给大众食用,否则犯盗戒。而老库头师父在打板以后,要等大众打饭以后他打,是为尊重大众。) 所以说从点点滴滴我们就看出,什么样人应该作为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要观察善知识,要长期地观察,并按佛的戒律去要求,如果离开戒律就不是善知识。并不在于哪个师父给你什么东西,在于这个师父的行解。还有这个戒律,这是很重要一点。 昨天我们讲了,在八条之中有一条特别重要的就是戒,也就是知见的问题。一个善知识知见不正,也就是方向不正。方向不正,我们跟着他行走的路程和方向就会偏离了佛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关。特别是末法时期,你要说他没点儿修行也不是,也做了一些,但是和真正的知见,和佛的知见,它并不一致。比如佛说日中一食是佛制。这种人,他会说已经过时了、不适合。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佛的戒律它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大迦叶尊者在结集时已经明确地说明,“佛所制定的不能改,佛所未制的不能制”,这就是戒律。任何人不能改变,罗汉不能改,菩萨也不能改,凡夫更没有权利改,这就是佛制的特点。 所以说由于佛制的特点,而我们的佛法才能延续到今天。如果我们擅自改佛的戒律,将会导致佛法的混乱、灭掉。以我们凡夫的知见代替佛的智慧,以我们的知见代替佛的知见,它将来的结果就是佛法的灭掉,也会使国家混乱。因为有了佛的戒律就有了清净,有了清净鬼神安静、人心安定。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鬼神先乱,人就乱,国家就乱。所以说,戒律不光关系到佛教的存亡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问题。 作为我们佛教徒一定要认清善知识,作为我们的依止。这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关,而且必须选择。我们选择了以持戒为主,还有他的知见。他的知见就是无我,一切都顺从佛的知见,没有我的知见,一切都是以持戒为根本、为基础。这就是佛的知见。以头陀行为基础,这也是佛的知见。 我们居士应该以这样的善知识,作为我们的依止。我们团结在这样的僧团周围来修学佛法,我们就不会偏离。作为领导阶层的居士,更应该注重这样善知识和僧团,应该虚心请教、护持。因为一个正法的出现将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诽谤,甚至想毁掉它,作为我们有能力的居士一定要尽心尽力地护持。它不但是个人的问题,也不但是佛教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人类的问题。为什么有很多的灾难?就是因为佛法不兴。佛法不兴的地方,知见混乱、戒律不清净、外道多,所以说必然会导致灾难。 我们知道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们下一步就应该去做,要行解并重。为什么要把“行”放在前?就因为根据末法众生的特点,在“解”上下功夫,他不肯去“行”。不管哪条法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行。他把“行”定为外道,他把“行”定为无益之苦,也就是无益苦行。用这个帽子,来打倒一切,为自己找出种种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过失。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毁犯、诽谤佛法,诽谤佛的修行。他把这个无益之苦和修行必须要经受的一种苦修,作为一个问题来讲。 佛是反对无益之苦,但无益之苦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折磨身体,心外求法的才是无益之苦。比如吃狗屎、睡钉床,像畜生一样,把身体搞得非常疲惫,甚至是滚炭灰等等,这称为无益之苦。有的把日中一食、不摸金钱,他也说成无益之苦。佛在《阿含经》里说:日中一食和不摸金钱,我永远赞叹。赞叹日中一食、赞叹不摸金钱,即赞叹我。有人毁犯日中一食、毁犯金钱戒,即毁犯我。所以说佛在这里已经给我们做了明确的开示,教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这些原因,就要在“行”上下功夫。不是嘴上说,要行。怎样去行?要去做,每条都要做到。作为居士,尽我们的能力去行持。特别是大石桥的居士也好、本溪居士也好、还有沈阳居士等等都做得不错,还有大连居士,都是真心实意来护持佛法。而且到这里都是依教奉行,师父怎么说,就怎么做。而且心甘情愿地在寺院里做任何劳务,无怨无悔。有的甚至身体有病了,回去养一养,好了,再回来,说不给寺院添任何的麻烦。在这吃日中一食,有时候还供养寺院,还要做事情,确实很难得。特别是他们对师父的尊重,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就是“行”。 首先“行”就是依教奉行。对师父说的,无条件去做,理解也做,不理解也做。有很多的居士,比如说海城的居士,有的想发心做幡,就拿了好几个幡。师父说哪个好,他就说哪个好。他不参与自己的意见,这就是依教奉行。所以说这样佛法就会兴盛。 所以说要“行”,首先要做到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看来似乎有强迫性,又有它的盲目性。表面看是这样,但是它内在的涵义就深了,它的内在涵义就是放下我。因为佛讲过,我们不证到四果阿罗汉之前,我们的知见是错误的,不可相信的。所以说我们的想法是不能相信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教奉行。如果能做到依教奉行,就能够不断地行持这个“无我”。这个“行”是很重要的,同时要受很多委屈的。 我们这里的居士,做得还是不错。不管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开车也好,包括清除外道也好,都是尽全力。并没有自己的想法,师父怎么说,他就怎么做,没有条件。说白天做,他就白天做;说晚上做,他就晚上做。确实值得欣慰,这就是“行”。 首先,作为我们居士的“行”,就要依教奉行。你的心只有在不断地依教奉行下,放下我执、我见,这样佛法的知见就会逐渐地进入了你的知见,代替你的知见。在我们放下的时候,也是有它的痛苦的,不是都心甘情愿的。虽然自己努力要心甘情愿,但做起来,那个心就不听使唤了。 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这个依教奉行的问题。过去在碧山寺做饭,他们那有早粥。其中有个师父就告诉我,他说:“你看早晨的粥剩很多,一剩好几桶,你明天不许剩早粥!”我刚想说点儿什么,他就知道我的习惯,说:“依教奉行。”我就啥话也没有了,“依教奉行。好,依教奉行!”它这个吃饭哪,一百多人,有时候三百多人。你说叫我做粥,还不允许剩,这个就是挺大一个事情。恐怕就是一人一碗去量,恐怕也量不准,因为人数不定。说不定早晨又增加人了,说不定晚上又走人了,根本就没法定。有的也可能今天多喝一碗,明天也可能少喝一碗,都没法定的事。 我也想了很多的办法。首先第一个办法就是依教奉行,我得去做。第二个是想办法,怎么想,办法也没有想出来,想来想去就把这个事给忘了。第二天早上淘米还想着呢,“这米多一点少一点,这怎么量啊,是不是?人数不知道,究竟每个人喝多少还不知道。”后来就把这个事就淡忘了。等着这个饭也做好了,大家也用上了,最后收拾这个桶的时候,就是连桶底的扫起来还不到半碗。大家挺满意,意思:“你看看,你还真依教奉行了!”我心里很惭愧,实际上我什么都没做,既没多添水、也没多加米、或少加米,而且把这个事给忘了。为什么忘了呢?就因为事忙,也没想出个好办法。虽然没有想出好办法,但我有个依教奉行的心。由于这个依教奉行的心,这个事情就做得很圆满,圆满到已经超过我们人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程度。所以说这就是依教奉行的好处。 所以说“行”,第一步要依教奉行。不要为自己辩解,不要为自己的困难提出种种的条件。我们没有任何条件,只有依教奉行,这个很重要。你比如大石桥居士,他们经常要往这走。听我给讲了这个行道,他们就发起这个心,每个月都要走。答应以后就一直坚持走,一个人也走,多人也走。至于走得好不好,他们并没有考虑,但他们是依教奉行。所以说他们不断地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一个成绩。现在还在坚持走,大概有一年左右,是两年了,还在走。这就是依教奉行。 因为我们的知见有时候会随境转,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它就不随境转,而是境随心转。所以说“行”,我们有正确的行法,首先要依教奉行去行。这里依教奉行的事情很多,包括种种的表面看来不如法、不如意,甚至是不应该这么做,但我们行持以后,反而变得如意了。是这个方法对头了吗?不是。这个方法可能不对头,但我们依教奉行的心,它对头了。我们抓住了它的根本,抓住了它的源泉。 依教奉行,就是去掉我执、我见,就是心在转物。所以说这个“行”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不光僧人要求“行”,居士更应该依教奉行。因为我们本来到僧团里,就是为僧团服务的,要维护僧团,来进行修行的。修行就得无条件地服从,但并不是盲目。为什么说不是盲目?我刚才讲了,不有八条善知识的标准吗?以这八条善知识的标准,你应该先观察。观察以后,认可了以后你再去做,这样就不容易在这里再后悔了,这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了,有一些人还特殊,他不用观察,对任何人他都依教奉行,这样就更好了。但是你必须得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是一点原则没有。但是错我也要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叫它变成对,你得有这个能力。所以说“行”在佛法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法在于“行”。因为“解”和“行”本来是一个,“行”了才是真“解”。如果能“解”不能“行”,那并不是“解”,那只是口头的功夫,世间讲叫“嘴把式”。能说不能做,什么用也没有。如果能行,虽然不会讲,但你也在讲,因为你的心里清净就是讲法,你的行持就在讲法。以身示法,那才是真“行”,也是真“解”。 所以说,我们必须在这上多下功夫。你比如说,在领导岗位上的居士应该怎么去做?也是要严持戒律去做。比如说吃素的问题,有的在机关,有的在企事业单位,想行持佛法。上食堂都吃鱼、肉,还有其它荤腥的东西。你要去了,你要说:“我要个素菜”,也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别人有笑话我们的,但是作为我们来讲,既然认准了佛法是我们解脱之道,那我们就要拼一切努力,要去做。首先是依教奉行去做,你别考虑这个食堂能不能给你做素菜。你要考虑说食堂能不能给我做,之后我再“行”或不“行”,你那个“行”已经不真实了,已经打了折扣。你认为食堂不给你做素菜,你就不“行”了,说明你那个依教奉行的心已经不是百分之百了。所以说,你心转物的能力已经减弱了。 首先,我们肯定要做,但怎么做?要在做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比如说我可以买饭不买菜。菜呢,可以带咸菜,或是早晨自己做好了,带在饭盒里,也可以。有人说,“那菜太凉了,已经不好吃了,长期吃会有病的”,这就是我们的知见。过去我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就是为了吃素,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带饭盒,带饭还要带菜。但这个菜,原先想肯定凉了,当我去吃的时候,这个菜和原先不一样。特别的好吃,有一种清净,我自己还不相信。过去的老同事,那天就有一个来了,我就给他说:“你看我这菜做得好不好?”他吃完,他说:“真怪,你这菜怎么这么好吃?”我一下证明,我那个菜不一样。不是我会做,是这个依教奉行去行所带来的,因为这个行能转物。 所以说,不好也变成好的了!大家可以这么试验一下,还省钱,还省事,还不招别人知道。我自己带个饭盒搁哪一搁,悄悄地就把这饭菜吃了。有一次,因为吃饭的时间,他都开饭晚,要过点了。而且熥饭的时间,取出来也要过点了,提前不给你开。后来我就没有去采取这个办法。既然你不能满足我的条件,我就搁暖气上熥一熥,能熥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甚至不行对着凉水吃就可以了,无所谓的事情。 事情呢,由于这么做又起变化了。单位领导发现以后,特意告诉人上街买一个好水壶,带响的那种水壶,专门用电炉子给做热水,好给我烫饭吃。所以说,这个就是我们“行”所带来的好处。你想苦修,他们马上就帮助你,使你能够圆满。 所以说“行”——“说苦实不苦,甘露在其中”,这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妙用。我们通过这个知道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说“佛法在于行”。这个行不光是说我们做这些事情要做到,同时在说话的时候也要行,不要说大话,要讲实话,修到哪讲到哪。 原先在九五年走到秦皇岛南大寺的时候,有居士来问法。还有老师拿着笔来记录等等,围了一大堆人,其中还有一个法师在床上坐着,非要问我,我就给他们讲。我所讲的都是小事情,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睡觉、怎么去不分别,而且自己做到哪、有多大的体会,说多少。书上的、经典讲的一句也没有讲。有时候那个话已经到嘴边了,马上就要说出来了,但是又把它咽下去了。为什么?因为这个不是我行持出来的,我没有更深的体会,所以我不要去讲。那是别人的,我讲,只讲我那点体会。 最后讲了半天,上面那个法师听烦了,就接过来了:这事多简单!佛法就像你把灯的开关一打开,不就完事了吗?哪那么些啰嗦事!他讲了一个可能是顿教也好,直接也好,确实很干净利索。但是大众也没有去听,还围着我问,我就更惭愧了,越讲越小。最后领着大家上外面走几圈,这个走道怎么走,我尽给他们讲这个,除此之外不讲。但我有个体会,我觉得我能踏踏实实地去做人,踏踏实实地去活着,而去避免了这个虚妄。所以说我们在“行”上一定要这样。不管是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是在领导岗位的居士,都要踏踏实实。因为什么因什么果,你夸大一分,就会有一分虚妄的果要产生;你实在一分,就有一分实在的果要等待着你。 就是说“行”,要老实行、真实行、不打妄语去行,不要说大话去行。如果需要引用佛经的,必须讲明这是佛所讲的,不是我总结出来的;或哪个大德说的,不是我说的。那个小问题是我说的,有错误是我的,不是大德的也不是佛的。这样我们不断地在嘴上要“行”,身体力行,处处都要有一个真实,这才行。 所以说以“行”代“解”,这个很重要。有一次行脚从山西叫什么原经过,忘了。路过那个城市,旁边有个宾馆,工作人员都在打扫卫生。我们一看打扫卫生,赶紧低头过去,离得挺远挺远就低头过去。我们在路那头,他们在路这头,看不清楚。当我们低头过去也不回头瞅的时候,其中有个人就高喊:你们大家看,这和尚连一眼也没瞅我们,这才是真和尚。 所以说你不必去讲,人家就生起了恭敬心。人家说你是真和尚,这就叫“解”。他知道真和尚,他将来就要当真和尚,这就叫度人。我们注重的要以身示法去度人,这个是很重要的。末法时期为什么末?就是人们停留在嘴上,而不能以身示法,它就末了。不是法没有,是我们停留到嘴上而成为没有。 有的人现在往往都用那个念佛机来代替嘴,连嘴都懒得说了,就拿个念佛机,用机械来代替,这就是我们的“行”。所以说,离佛法的“行”越来越远了。叫他站着念佛,他都不爱念,坐着念佛他也不念了,最后他什么也不念了,就搁耳朵听吧。听,他可能还看电视,干别的。这个已经变成机械化。恐怕要往生的时候,就算机械能去,他都不见得能去。因为机械在“行”,他没“行”。所以说,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他误认为这么做,我已经在行了。这是最可悲的事情,就是他对什么是“行”不清楚,误认为这就是“行”。 我们的行必须落实在行为上。落实在行为上有什么体验呢?那就是苦行。所谓的苦行就是“行”,因为“行”,必然有它难处的地方。有的人把这种行称为无益苦行,这是很危险的。这是有益的,我们必须去做,你做了它就不苦,你不做才苦呢! 所以说对停留在嘴上的人,它就是苦行。如果你把它变为实际行为,那就是乐。那是法喜,那充满了清净、自在和解脱!我们必须要注重解行并重,也就是以解代行,以行代解,解行并重。当我们解释一个问题,必须用你行的体会来解释。 比如说看经书。有很多人看经书的目的是,要把经里的内容要背下来,背下来做什么呢?要给别人去讲,或等待别人来提问题,他是这个目的。争取的是第一,争取别人的认可,他认为这就是“解”。这有没有效果?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它这里有很多的弊病。因为一个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机会。因为修行佛法每一天都是很珍贵的,那都是我们不断地修持和多生多劫的努力,才有今天这点儿因缘来修行,是难遭难遇的。我们把它浪费了就不合适了,应该真正地去解。 怎样去解?我们不要去把它作为,我们将来给别人讲的本钱,应该作为自己对治自己毛病的镜子。也是通过它,就像铁杵磨成针,一个磨石似的,不断地摩擦,要把自己要磨细,要磨成有用之才,要把心里的污垢要去掉。不要看得过多,看一段,看一小段,或几句话,看看自己明白不明白。但不用你这个思想去猜测、去对比。你猜测和对比,已经远离了这一句话,因为佛法不是猜测、不是对比。 佛法就是直心为道场。什么是直心?不用分别心,这才是你的道场。你离开这个道场去修行,就离开了佛法,你修了世间法,所以不要用分别。你就看这段经,我明白我就明白,不明白就不要左引证右引证。“什么意思?它和萝卜比会怎么样,和地瓜比怎么样,和苹果比怎么样?”你不要去比喻,也不要想象。不明白我就放下,我再看,反复看,就是往你的心反复地摩擦。擦来擦去,可能你的知见并不明白,可能你到现在也不明白,但你的内心已经明白了,你的智慧已经生起来了,这是真明白。用功要用在刀刃上,不要用在分别心上,我们的解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基础虽然很殊胜,但是也很闷。有时候憋得胸也难受,眼睛也难受,又不让看解释,还不让去想,不让左引证右引证。但不是说一点都不想,而是你明白就明白,所以说这个就很重要。 修行方法你掌握正确了,佛法很快地就要入心,再配合你的戒律,配合你的苦修,必然有开悟那一天。否则的话,因为你的路头都不会使,在哪用心都不知道,你怎么来求开悟,求正解?你所谓的明白,无非是这个知见,鹦鹉学舌一样,突然有点感受,以为这就是明白了。我们这已经堕落到世间里了。佛法是出世间法,是远离世间,也就是远离了我们的知见,才有佛法。 所以说,我们这一点也要谨慎。在家居士也应该这么去解,领导岗位上的居士也要这么去解,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佛法就更有意义。而且我们的品德会更高尚,我们就会做好一切事情。为什么能做好一切事情呢?因为你用心去转物了,不是物在转你。 所以说在这个上,应该这么去做比较好。只有这么去做,不断地摩擦,我们才能够得到星星之火。星星之火是靠我们正确的知见、正确的苦修、正确地去解。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和拥有这个星星之火。当我们拥有了星星之火,你就取得了修行的经验和体验。那我们必然有一天可以燎原,把无明烧尽,我们就进入大光明了。所以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在修行中应该正确地理解。要努力,不要怕!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方法,和苦修的精神,以及严持戒律的这种决心,必然能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刚才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就是昨天讲的那个问题里的问题。基本上就算告一小段落,并没有说得更详细。要说起来,还能讲个几天几夜,不是我能讲,因为它的内容太广。我已经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因为修行有限,我觉得要把它讲透,不是我能做到的,必须要更高的修行才能做到。 下面一个问题:都说苦行、头陀,树下坐……就能让正法住世五百年,我们应该如何护持头陀? 这个头陀,我们知道就是抖擞的意思。什么叫抖擞?就是把我们内心的灰尘要抖落掉,像抖落灰尘一样,干干净净,一下就没。这个方法太快,太直接,所以说必须得有苦行,头陀才能做到。这个头陀有十三支。在现在的时代,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还在进行头陀行。 这个头陀苦行。所谓的头陀是大迦叶尊者为头陀第一,他七八十岁的时候还进行头陀。最后佛就劝他说:你这么大年龄了,回僧团住下来,不要行头陀了。大迦叶尊者说:世尊,不,我还要继续头陀。佛就称赞他说:有迦叶的头陀,我佛法就会久住世间。有了头陀,佛法就会久住,正法就会住世。佛亲自又给大迦叶尊者让了半个座位,佛的座位让出半个,让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来坐。并在传法时,把佛的袈裟、衣钵传给了大迦叶尊者。佛涅槃以后这个法就由大迦叶尊者来主持,一直到弥勒佛出世,所以这个法是不能变的,不能因为今天条件好了就能变。 要讲条件好,谁也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条件好,又是王子,也可以继承王位,要吃有吃的,要权力有权力,虽然条件好他并没有那样。因为佛法必须在苦行里要去找出来,必须行头陀法才可以。因为他的头陀行持,具有了佛的知见,能正确地理解了佛法,能延续佛法,所以佛才给他让半个座,并把这个衣钵传给了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的做法,就为我们末法众生作出了榜样。 我把这段给大家念一下。刚才讲的是《增一阿含经》,这是六十九页: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大迦叶住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 就是坟地。 或时一食,或正中食。 有时候这“一食”,他可能是早晨吃,天亮以后吃。“或正中食”,正中食就是在中午时吃,但也是一食,因为佛在世就是一食。 或行头陀。年高长大。 尔时,尊者大迦叶食后,便诣一树下禅定。禅定已,从坐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是时,世尊遥见迦叶来,世尊告曰:善来,迦叶! 这是称赞他,来得真好,我太欢喜了,所以说“善来”。过去佛在世时候,一说“善来比丘”,马上这个人头发就落了,马上就披上袈裟,一下就换了,同时还受了具足戒。不像我们现在还得剃头、准备三衣,还得师父开好条,还得到戒场考试,完了再受戒。受戒还不知道得不得戒体,回来怎么样还不知道,很麻烦。那时候简单,那时候是佛住世,但佛称赞“善来比丘”那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我们这个善根浅薄,不是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后。这好在是生在佛后,佛的法还能传下来,那也挺知足。要没有佛法我们就坏了,是吧?这还有学的地方。所以说我们赶紧学,再不学就完了。就是说我们要努力,有那一天也叫释迦牟尼佛说一句“善来比丘”,你说多好啊! 时,迦叶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 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当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叶,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设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恶道便减。亦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于世。诸比丘,所学皆当如迦叶所习。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里和刚才讲的一样,这是佛经的原文。这个说 “法亦当久在于世”,“设法在世”,就是说有头陀,我的法就会久住于世间。“设法在世”,会“增益天道”,就是天上善道的人多了。“三恶道便减”,地狱、饿鬼、畜生这道就减了。而且还能成须陀洹等,就是初果、二果、三果。“三乘之道,皆存于在世”,所以说,你没有这个成不了这三圣道。告诉诸比丘“当作是学”,都应该学。 所以说这个头陀、这个行法不是咱们创造的,是佛所留下来的,是我们的佛祖,和祖师所留下的法宝。这也是任务,也是佛命,必须得做。不是说你可做可不做,没有这个。你要成为佛子,你必须要佛法住世,让佛法住世你必须去做。我们都说一定让正法住世,但是你到底“行”是不“行”啊?你不“行”拿什么住世?那就不行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做。 还有这个“树下坐”。《大智度论》云:如佛生时、成道、转*轮、入灭皆在树下,行者随顺佛法,常住树下。这是《大智度论》云,就是说,佛出生的时候,还有成道、转*轮、入灭,这个四个方面都在树下。 佛降生的时候是在无忧树下,佛成道时是在菩提树下,佛转*轮是在吉祥树下,涅槃在娑罗树下。佛和这个树都有很大的缘分。所以说佛的降生、成道、转*轮、涅槃都没有离开树。所以说这个树啊,看来不光是能给人乘凉,不光是小鸟能用,还有其它众生能用,而且它还能带来佛法的利益。所以我们要爱护树。如果这个建议,要是提高到这么看法——“这个好,树可以弘扬佛法!”所以佛法常在树下。 在《长阿含经》讲:“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个坐树下,于中成正觉。”这是七佛,就是过去的七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一劫里的一佛,前面还有六佛。为什么说七佛?因为七佛虽然我们不记得,但天人能记得,他知道这个世间有七佛来世。所以说用七佛来代表一切佛,过去佛、未来佛、还有现在佛,现在、过去、未来,七佛代表这个意思。 这里讲“七佛精进力”,由于七佛做出的最大的努力和最珍贵的努力,所以“放光灭暗冥”。他们都在树下成正觉。那就是说我们想成佛,将来你一定要选棵树。但现在你别着急,你先爱护树,你着急了不行。你跑树下去坐,那光坐着也不行啊,是不是?你得“行”。什么是树?那戒律就是树,你先把戒律搞好。苦是树,依教奉行是树。不能最后师父安排不动你了,你说我得坐树下,这就麻烦了。你得先培养能坐下的定力。你这些心都柔和了,才能出现真正的树,那个时候才能成佛,不是你找棵小树就成佛了。 七佛,即过去七佛,有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这是过去的七佛。义县也有七佛,他那个殿里供的七佛不是这种七佛,也有这些佛,其中有一个阿弥陀佛,这有所不同。 《十住毗婆沙论》:“树下坐十利。”有十种利益,大家一定要尽心地记住。将来别人问,“你为什么坐树下呀?”有人问你,你得讲啊!你说我就在那等成佛。那也不行啊,人家问你得说。 第一,“无有求房舍疲苦。”就是说没有想找个房子住的想法,舍去找房子的疲劳和苦,这样倒出很多的时间去修道。有的人为找房子奔波,一里不行二里,这指行头陀的时候。我过去就找过房子吗,走哪尽找房子。有时候跟人家借房子,人家不让住。特别住草垛,也不让住。有时候还生气。刚开始(他们)说得挺好,“你什么事啊?”说“你看你那草垛能不能借我住一住啊?”“那行。”后寻思寻思:“不行,不能住,你赶紧走,你要不走我就告诉大队民兵,叫民兵来抓你。” 那时候我想:你也太把我当成那个什么人了,我也不是没见过民兵。他还吓唬我:“你赶紧走。”简直是和刚开始两个劲。一看这住不了了,所以说也不求了,“得了,算了,走吧!”当你放下这个心的时候,往前走就会发现一个大的草垛。这个大草垛比他那草垛强多了,大了能有好几十倍,而且还没人管,随便住。 所以说有时候无所求啊,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房子。你有所求就会有疲劳,同时还有有求之苦。在心里生起一种苦,有求之苦。人家答应你了,你可能生欢喜心,要不答应,你就起嗔恨。这个欢喜也是苦,这嗔恨也是苦。所以说无所求才无苦,有所求皆苦。这是树下坐十利第一利。 第二,“无有求坐卧具疲苦。”这个树下坐,弄点草一铺,就可以了。你想再弄个床,你上哪背去呀,是不是?你要为了个床,再打床,满哪背床去,你说多累!就睡那一会觉,浪费时间。另外,你求到的床,它不解乏。因为什么不解乏呢?还没等解乏呢,他心里先苦,有求就苦,所以说它不解乏。而且还背着一副有求之心,还欠一笔账。所以说这个疲苦都不应该要,应该无所求。 但你也得加一点小心。以前有一回,那是我和性空从五台山走回来,走到晚上,这没地方睡怎么办?我找点东西吧,看那沟里有草,划拉一点不太多。一看道边有一捆草,就是黑天也看不见,也没手电,这一大抱的草,软乎草,非常软。这个太好了,谁给的不知道。就赶紧地找个草垛,扒了个坑,爬进去,把这草铺上。刚铺一会儿,我在外面站着,他就出来了,说:“不好!”我说:“怎么不好?”我寻思,“遇到蛇了?”他说:“不是,这草里面有一堆牛粪。”弄了一手都是牛粪,赶紧地把草都划拉出来,赶紧洗手。所以说你看就为了找床具,最后弄了一堆牛粪……真是哭笑不得。洗完了手,干脆,原先有啥算啥吧。那个草也没用上,手还弄埋汰了。 所以说不要贪图更好的东西。就是说有那句话,“便宜没好事,好事不便宜。”你看着便宜,那里面谁知道还能有牛粪呢,是不是?所以说便宜没好事,有求卧具,就不好了。你别看简单的,你有求它就苦。这是真苦,不光苦,还臭。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利,“无有所爱疲苦。”它可以远离有所爱。我们处处想到的就是有所住。我喜欢住这,我喜欢住那。给他个床,他认为那个床太硬,不行,硌腰,不解乏;太软了吧,他说这个太软乎了,还挺不起来,也不解乏。究竟要什么床?不知道。反正是充满了痛苦。为什么他定不下来,就因为他要哪个都是苦。有所求,有所喜欢,都是苦。 所以说不能有所求,有所爱。应该是遇到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样呢?以前行脚有一回,走到半夜,实在困得不行了。地上很湿很潮,最后走到个桥上,桥上是水泥的,寻思就在这桥上休息吧!谁知道桥的两侧都是栏杆,这个栏杆透风,正好处在风口上,一个劲地刮。所以说你喜欢水泥道,是给你水泥道,但那个风,你没躲过去,是吧? 你有所爱,皆苦。所以说不能有所爱,以上这些都有疲劳的苦。这个心里的苦,是最重的。特别是有一回,走到盘锦,有个信佛的,开着电动的车,还不是三轮车,拉货拉人。刚开始非要给钱,我们不要。听说不要,他说:你一定上我们家去住。我说:“不去。因为我们很喜欢在外面住着,挺好,挺自在。”他说,“不行,非去不可。要不你就要钱,你要不要钱,一定上我们家去住去。”小伙子满脸的诚恳哪!——那是九五年的时候,最后我们就去了。 这一去坏了。从后门进去了,他的父亲出来还没有说什么,他母亲就和我们讲:“这孩子太傻,见老道他也往回领。把和尚、老道都领家里来,你说我们上哪儿住去呀?”我就赶紧解释,我不能埋怨,说他非让我来的,我说:“我们喝点儿水就走。”这边喝着水,他母亲是紧着嘟囔,这满耳朵灌满了。最后出来了,喘口气,以后说什么也不进人家屋了,就怎么样也不进!一念贪心,就带来这么大的苦处。浪费了时间。上他们家,到出来那个门,你说浪费多长时间!有这功夫,早就找个草垛住下了,是不是?真是后悔,最起码能浪费一个小时。 出来喘口气,那家庭的气味也很浓。出来以后,就像解放似的,就像从监狱出来,可算自由了。后来,那天晚上还真发现一个草垛,那个草垛是稻秣,就是打完稻子以后乱的稻草秣。扒开就钻进去了。钻进去要盖上的时候,有一个老鼠,就过去了,在身上爬来爬去。我寻思,它暂时在这,可能占了它的窝,先睡觉吧。等到半夜起来的时候,一看老鼠还在那等着,估计是给站岗的。而且在我们身上,从腿上爬到肩膀,从这个肩膀再爬到那个肩膀,来回爬,表示一种欢喜,可能表示:欢迎你的到来,我给你站岗放哨。所以说你没有所求,才得到了这么大的安慰。你有所求,一念贪心起来,就别人邀请你去,那也不行。你别看客气,客气要不如法,也不能去做。你做了以后,也是有苦。 第四,有受用疲苦。(编者注:讲时缺少) 第五个,“无处名字”。就是说没有住处的名字。这个很好,因为我们走到哪,都要打听打听我到什么地方了,我在这走过。这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最起码我对当时的环境我得看一看,甚至有的人还要刻上几个字,“到此一游”。这都是苦,如果没有名没有住处,反而是一种解脱。 修行,不管走到哪,不要留恋,一留恋就有苦。这个也是在修行中要争夺的。我们走在唐山,走在公路上的车道,侧面就是唐山市。那个眼睛很想看看唐山市是什么样,都知道唐山有个大地震,还卖瓷器,很想瞅一瞅唐山的相貌,但是都忍受住了,就是不瞅。不瞅也挺难受。你说不瞅,走过这个道,将来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说多笑话。但是也硬忍受,就是往前走,至于走到哪也不管了。 过了唐山市,这个正面能瞅见的那条街,走到道边,找个住宿地方吧。道边就有住宿的地方,一个就是小邮电局,一个小门楼都已经废弃的。最后在那住,铺的呢,拣个编织袋,装了两袋子杨树叶子。装里了,往那上一铺,这就是床。一个大褂一盖,这就可以睡觉了。那时候性空个大,他在外面给我挡风,我住在里面一个小门楼里。 睡到半夜时候,浑身是汗。那种享受啊,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是个很好的享受,估计是和不瞅那个唐山有关系。如果瞅了唐山,恐怕你就不知道走哪去了,这地儿就发现不了。不瞅反而它有享受,同时还发现了一个宝贝,那就是杨树叶子。以后你们要是行脚的时候,记住了,这个杨树叶子可以装袋子里一铺,它可以散热。你看叶子黄了,晚上它可以散发热量。这个事你们谁知道,是吧?都不知道。因为你们可能走哪都瞅,所以不知道。以后走哪不瞅,就能发现它的好处了。所以说不瞅,它才有利益所在。 第六个好处,“无斗诤事。于所住,无守护,故无诤。”你住在树下,没有斗诤,没人来管你那些闲事。除了牛羊啦、鸭子啦、狗才上那块待着去呢,没人去争那个事。所以说这个树下非常好,没有斗诤。也不是谁家的房子,你去住正合适。去年行脚还是前年行脚,走到那个什么地方,我还告诉大伙说,以前我就在这树下经过,就在这块树。就是那个锦州往盘锦拐的那条道,那有几棵树,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第七个,“随顺四依法”。就是说有四依法能够成就圣人、能成圣果、能解脱。能随顺四依法,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个,“少而易得无过”。你想没过失,它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每天都在过失之中。你的行为如果能够无所求,能够在树下坐,你可以得无过失。这个无过也不是容易得的,说我想无过,你想是一回事,你得到是另一回事。 第九,“随顺修道”。因为我们无所求可以随顺,走到哪都可以修道,这叫随顺。因为你严持戒律,无所求,你就可以随顺了。你有所求,你就不能随顺,你是随顺你的有所求,那皆是苦。如果你无所求,它就不苦,它只有乐。只有乐也叫随顺,随顺着佛法去走,随顺着佛法去修,因为你这种随顺能修道,也就是随顺着修道。在树下坐能随顺修道,有这么多的利益。 第十,“无众闹行处”。一般众人多的地方都不在树下,都在哪呢?都在闹处。所以说闹处很麻烦,你就是说行头陀也是一样。有时候你在哪个商店底下一躺一睡,马上好几个人来看你。问你吃没吃饭哪,从哪来啊?得盘问你,很麻烦的。你得给他讲,讲到半夜,他没啥事回去睡觉,你才能睡。所以说这很麻烦。就是要远离闹区,在树下没人来找你麻烦。 头陀行里有个绳床,就是用绳子编的一个绳床,就是绑在这个树和那个树之间,这是绳床。咱们那个绳床原先也是这样,后来改了一下,就是变成带有一种胶的,既能拴树上,也能铺在地上。所以这叫树下坐。树下坐有多少好处?有这么十条好处。有了这十条好处,我们可以倒出很多时间来修道,我们又远离了疲劳和痛苦,最后达到无所求。所以说这很有利处,大家一定要知道。 那么我们作为居士,应该如何护持头陀?咱们这里的居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海城张瑞芳她们姐几个,还有盘锦的张居士,还有沈阳居士等等。他们每年的行脚都去护持,在护持之前,他们都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护持好。甚至是豁出物质,豁出生命来护持僧人。可能也是做好了很多的准备,还有大石桥的居士等等。由于居士的护持,使头陀行程都很圆满,他们都准备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护持。在家的居士就是把寺院搞好,让行头陀的人放心。“你们好好行头陀,家里你们放心。”不断地捎信告诉师父,我们家里现在很好。 特别是在结夏安居和行头陀期间,提前就把家里事情安排好,来寺院护持,已经在大悲寺形成了一个规律。这些老居士、新居士都这么发心,他们受了种种的委屈。你比如说,怎样护持头陀?记得是前年还是大前年,可能是前年吧。那回行脚,原先有很多人,有几个居士就往家里请,我们说什么也不去,他们跪地下也不去,怎么也不去。最后张瑞芳她姐,还是谁,就想办法,“师父,我给你们找一个好房子,可好了,你去住去吧。”还有过斋时候说:“师父,我给你找个大院可好了,可以在那里过斋。” 实际哪是她找的,都是花钱租的,租好了告诉我们都找好了。要说别人发心,哪有那么多发心的,是吧?后来我们就坚决不去住,找好一个也不住,再找一个也不住,最后他们钱全白花了。 最后走到哪算到哪。过斋,有时候搁大桥底下过,什么地方都可以。他们一点儿怨言也没有。虽然想了种种的办法去护持,还有给去弄水啊等等的事情,甚至给找过斋的地方,给找住宿的地方,后来就不去了。也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他们太辛苦。当乞食不够,他们要补充上去。而且要护持,看看僧众有没有病,需要什么,前面有没有危险,随时准备好,准备进行投入。晚上睡觉,睡的地方行不行,有没有帐篷?还得解决一个铺的问题,别过于潮湿,下雨怎么处理等等的事情。就把心都操到极点。他们都这样护持,他们把这个头陀看成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放下自己的企业,挣钱机会已经放下,来护持这个头陀。 这些在僧人写的行脚日记里已经说了,确实感人。在末法时期能有这样的护持行为,罕见、稀有、难得。他们的行为,是大家的行为,共同形成了这么一个团结。 这可歌可泣的事情,将来一定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咱们居士的护持篇章。所以讲护持,确实值得感动。对头陀的护持就代表了我们的法身慧命,不光是护持我们僧人去行头陀,而是护持了佛法。你上哪去找佛法,说等我看到佛法,看到佛陀,我一定供养,我一定护持。你只有现在看到了这种头陀,它就是代表了佛法,代表了佛陀。所以说你护持它和护持佛是一样的,佛所欢喜,所赞叹。只有这样不断地护持,我们才会见到法,才会见到佛。如果你不这么做,是不可能见到佛和法的。 当然了,从护持来说,各个角度都要护持。为什么咱们希望大家都来护持?因为它是个福田,不是僧人需要护持,而是需要每个人都要发头陀的心,将来好成佛,是这个目的。 应该如何护持?这里面讲细还有很多的内容。你比如说,在行堂期间,有的居士把乞来的食物都掰碎了,混在一起,这叫分卫,分给大家吃。有的就不分,他的意思:我那还有新鲜的给你们吃,这个旧的我们吃。有好几个居士都犯过这样的过失。去年,有一个居士就不给,你怎么要他也不给,后来这个亲融师,你不给不是吗,我就不吃了,把这顿饭舍了。走了一天一夜,在过斋时候饭也不吃了,下午还要继续走,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护持。虽然他有一片善心,但是护持必须如法。因为乞来的食物看着是不净,是硬,是脏,但是它吃起来是很有法味儿的,是世上最清净的饭菜!所以说出家人非常喜欢。应该给众生种福田,护持一定要如法地护持。 有一次乞来的苞米,是一个瘸腿的女人送来几穗苞米,给送过来还热乎乎的。寻思这些苞米等行堂的时候一定能给。谁知道有个居士他就想:这苞米多硬,什么时候了,秋天还有苞米,这说什么也不能给!就没有给。后来我批评了他,他还不服气。后来有个居士分到这个苞米,她之前也不知道这件事,她就说:这个苞米太香了,太好吃了!这他才知道,噢!原来自己错了,原来最好吃的东西他没给。这个居士就很后悔,后来饭也没吃。他也吸取教训,可能吸取两次了吧,不止一次。所以说这个教训不断地吸收,同时也增加了经验。 护持头陀就应该像护持生命一样,护持要如法。因为你应该知道,僧人每走一步,他都在布施佛法。不光是人看到僧人的行走,要生起欢喜心;就是天人也好,鬼神也好,他看着你的行走,都会赞叹、随喜。所以我们一定要如法地护持,不管有人和没人都要如法地护持。这样不光僧人获得大利益,而居士也从这里获得了佛法,获得真正的佛的利益。 具体怎么护持?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多讲。下回再讲怎么护持,这个很重要。关于这个头陀,不光在行走怎么护持,平时要怎么护持,在走道、讲话、对答、解决问题怎么护持?都要详细讲一讲。这个提问很好,要多讲一段时间。虽然问题很多,一共是十二个问题。现在讲了两个问题,一天讲一个,这是这个月讲,下回不知道什么时间讲,也可能下个月讲。但是不管讲多长时间,一定要讲。为什么要讲?因为这个头陀也好,其它也好,佛教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应该学的。就是一句话,要永远讲下去。 维那师:礼谢和尚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维那师:恭送和尚回寮! 不消送! 大众:阿弥陀佛! 维那师:大众礼佛三拜!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