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意”就是心意的意,“马”代表了不停,“莫纵”,不跟着它走,不随顺它走。 “佛言:慎勿信汝意”,这个“汝”代表“你”讲。“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这句话已成为名言,被所有的修行人奉为座右铭,天天在念,天天在讲。 【释】佛告诉我们,人的“意”就好像一匹马似的,难调难伏。还有“色”,无论男色、女色都应该远离它,你若不离它远一点,就会有祸生。 我们有很多人都信自己的想法,佛告诉你:“汝意不可信。”你的想法不能相信哪,包括我们好的想法也不能相信。“这个东西我能吊上来,我肯定能做到,我行。”就算你真吊上来,你都不能信汝意。说:“你看,我的想法确实是那样,我这主意对呀,我一吊,真吊出来了。”你那是上当了。说:“我这个事成功了,怎么还上当了?”实际上,你没有看到真正成功的本钱在哪一块,为什么成功?你不知道,你以为是你的想法已经在成功。“我做的,我能做。”就堕落到那里去了。随着我们的想法,想做什么事情,认为会成功,因为我们都是以为成功的事情是由我们的想法所支配的。你的想法,你就记住,有了想法永远是一种错误。那我们正确的想法是不是错误呢?也是错误的。那什么是我们的正确想法呢?谁能说一说?你说。 弟子:一念不生。 哎!一念不生才是你真正的正确想法,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正确想法。你不要以为“我的想法如何如何,算正确的”,你要是这么样去想,永远是被这个“意”所转。 所以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为什么不可信?它本来就是个妄想。世上的“成功”本来就是妄想所化成的,你觉得挺好,还挺成功,真正“成功”,它能了生死吗?它能成佛吗?它不能成佛,也不能了生死,所以我们不能信汝意。要注意,“汝意不可信”哪,确实不可信,一点儿都不可信。我们要从心底生起这一念来,永远不相信自己这种想法,也不被它的想法所困扰。 什么起烦恼了,我才不听你那些事呢;什么高兴了,我也不听你的。高兴从哪来的?高兴,我这心里话:高兴也是“意”,生气也是“意”,我不能随顺你走。我要是随顺你走,我就是凡夫,而且就是堕落,没有别的道,我就不顺着你走。所以说不能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告诉你,汝意绝对是不可信的,好的也不能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找出可信的。 什么是可信?就是一念不生,无念,我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想法。就信这个,他没有不得道的,是不是?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就不被物质所转了。我们老有想法,不是好了就是坏了,最后都是远离道的。所以说,这是不可信的,这是一个座右铭。 “慎勿与色会”,更不能与色相会,与色一相会了,祸就生了,所以说,应该远离色。 【释】你若不离它远一点,就会有祸生。可是我们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恣情纵欲,在六道轮回里打转。不能证得阿罗汉果,就是因为常常和无明、爱见和我慢在一起。 就是说,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是随着自己的心和情欲去走。眼睛看了,“哦,好!”就随着“好”走;看到“坏”,就随着“坏”走。不是被这个转一下,就被那个转一下,一天是没完没了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这一天被折腾得,哎呀!太没意思了。睡觉还尽做梦,这个脑子没有闲着的时候,就打坐的时候,还能清清净净地歇一会儿。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个心,还都是粗的心,它没完没了的,难调难伏。就像大海一样,这个波浪永远没有停止过,就不断地一浪推一浪,老是这么地前进,从无始劫来就是这么前进的,你说多可怕!我们要是知道这一点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念头非常可恨,也是非常可怕的。它虽然像大海一样,它那种气势不可阻挡,而且没有间断,但没有间断我也得让你断,我就让你断,我就不随着你走。虽然不随你走是很难受、很别扭的。 我以前行道的时候,经常在那个市内走、行道,而且经过的这些地方呢,其中有一个叫红旗小学的地方,那地方有个小市场,什么卖肉的、卖水果的、卖馒头的,种种叫卖声,那熟食品很多很多。这个鼻子它平时不敏感,还有鼻炎,这个时候不知道怎么的,就好使起来了。走这一道的时候,你走的那段路若是坐汽车的话很快就过去了。经行嘛,那时候每天都得走路去工作的。 后来怎么办呢?就闭住呼吸,眼睛不看,这可以,观卧牛之地,这眼神还能控制点。这个鼻根和耳根厉害,你就是想不听也不行,你想不闻也不行,直往你鼻子里钻。离得挺老远,那个香瓜味就往你鼻子里噌噌地钻,香蕉味就往里钻,那荤腥味弄得你恶心,它也往里钻。你喜欢的,它也往里钻;不喜欢的,它也往里钻。 而且那面还喊,那男的喊一声还行,这女人她也喊,听到那个声音它也变,原先都没觉察出来,没觉得那个声音有什么,这时候觉得她那个声音怎么这么有吸引力呀?和过去的声音怎么不一样了呢?你要是睁开眼睛瞅瞅,这吸引力还消失了。你越不瞅,它越吸引你。这玩意才怪呢,你越不看的时候,它这味道就变得更厉害。 怎么办?你是瞅着走、放逸地走,还是继续这么走?还是放弃这种办法?后来我想,“你既然这样,我就从你俩开始吧,我就这么低头,就不瞅你。我能少瞅一眼,今天就没有白走;我少闻一下子也行。”于是走那地方就不喘气,那一段得走好几分钟呢,不喘气,实在憋不过去了,有时候偷偷地溜了一口气,马上又得闭住,闭住走。 最后有一天,感觉这个胸怎么这么疼啊?后来想起来了,那个脑袋憋得也疼,胸憋得也疼,把胸都憋得——胀得那骨头都疼。这时候怎么办?是继续做,还是不做?还得做呀!别说那个,我就想了:憋死我,我也得去做,也不能随着你走。你说憋死又咋的?心脏如果憋坏了就坏了,是不是?就是这么做,做来做去……不讲了,挺好,就能有所体会。 主要是我们别怕,有时候为了克服它,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辛苦的,不是不需要付出;而且你得到的东西和付出的代价一比,微不足道,得到的好像芝麻粒那么大,但你付出的恐怕比西瓜还大得多,付出那么大的西瓜才得了一个芝麻粒。你想,我们付出这么大的努力,才得到这么一点,我们不付出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那不用合计,天天在六道里轮回,一点正念都没有,从来没有过正念,就是那样。在生死轮回,最可怕的是这一点。通过我们这么大的努力,才感觉到有那么一点点的小意思,像芝麻粒大的,也可能一瞬间又没了。 所以说不努力,想做一个真正的人,不痛下一番功夫,说三年两年就想得道,那你也就有点太干吗了。我们应该有长远心去修,早晚有一天,我非把它修到家不可。别怕困难,困难来了如何?烦恼来了,我就和你对着来吧。 【释】爱见和我慢在一起,所以我们人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你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和色会,不要相信自己的意。 这个色——色声香味触法、各种的味道、还有女人,这些东西都得远离,所以咱们定了很多的规矩。沙弥戒里也讲了很多,不用香皂、香牙膏……香牙膏是后来说的,原先都是嚼杨枝,那种柳树枝——一个是杨树枝,还有一种柳树枝。杨枝可能是最好的,不知是大叶杨还是小叶杨。嚼完了,口里稍稍有点味苦的意思,都得嚼得粘粘的,把那个牙缝里的东西都清洗干净了,那牙齿还非常好。你嚼完它,对这些色就能够远离一些。 千万要谨慎,女人递给你的东西,千万不能拿手去接,要叫她放到哪个地方,你再去取。一个是不看她的手;也不做这种被女人接触的想;另外,对女人也是一种度人的方式。这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必须把问题做到非常细的程度。 过去乞食的时候,有时候她给东西,我说:“你放这吧。”这个女人她说一句什么:“你哪那么些事?”她说我哪那么些事。当时我都奇怪,那女人她怎么……要不她也不叫女人了,是不是?本来你不直接从她手接东西,是一种尊重,但她认为你太多事了。现在这个人都是颠倒,那女人实际上真是YIN欲变的,她还这样式的。所以乞食的时候,那个钵都放地上,都不让女人直接用手拿的。 有一回乞食挺有点意思,在本溪的时候,我去办事,中午的时候乞食。第一家给了我一小碗酸汤,剩的。我这心里想:挺好,不管怎么有了点。等乞到第二家,家里有人,他说:“我想给你,但是面条得现下,没有现成的。”后来就走了。等到第三家的时候,院里有一群小孩在那玩,有个大门。我进去,他们应该能看到我,但我从看到他们,他们就没抬头看过我一眼。等我走进院里,他们也都走进屋里去了,一个也没留。你敲门,谁都没听见,一个也没出来。我想:得了,这是没有缘分,再走一家吧。 走到下一家,我寻思这家差不多。他干活呢,“哎呀,你还跟我要吃的,我好几天都没吃饭了,还不知道跟谁要呢!”他说这话。哦,这是第二家。我当时还想:不行等我要点,给你一点吃的。后来一想:别多事了,他不是没有,他故意在那气我。 等到再走一家,一看挺朴实的,也挺穷,家里有男人,有女人在屋里。我一看,这家还有点希望。现在只乞到这一小碗,这么大点的小碗。我想这家差不多能乞到。等我去了以后,一说乞食,男的没吱声,女的出来了,她不跟我说话,她撵那个鸡,“去去去……”轰鸡声,那大嗓门就开始轰鸡。我一听,这是轰我呢,得了,走吧!从那个小桥过去了,走了挺远,她还在后面轰呢,意思是你还得走远点。我寻思:我这是鸡啊。那怎么办?那就走吧,一直把我轰到大道上,看不见了,我看她可能是不轰了。 那种心情啊,也是有点伤感。一看,这人咋这样?倒不是为了没有乞到食物伤感,就是这个人怎么这样,对外来乞食的都是这样式的。正在有点伤感的时候,有一个长脚的小虫子一下飞到我手上了。那天的风非常大,什么虫子也站不住脚,挺怪,它就能站住,可能身体小。我这手拿着钵,这手拿着包。它站在这手上来回走,完了看看钵里的食物。我寻思它要吃,它没进钵里,又回来了。回来了,大步迈着,又过去瞅瞅食物。噢,我这个心里平了,我寻思不是没人关心我,还有个小虫子关心我呢,它来安慰我了,挺好。我于是就往前走,等走一走再看,小虫子不知道什么时候飞了。 又去一个村子乞食,刚一进村子,人家在那盖房子呢,一个人骑在墙头上,“哎,要饭的来了!要饭的来了!”他就使劲喊“要饭的”。你看这个,来就来呗,他还骑着墙使劲喊,就像看热闹似的。岁数还挺大,一个挺大的人像小孩似的坐那喊,就像世间人起哄似的,这没啥意思。 那也得去呀,去的那家有人,开着门,正听录音机呢,叮当乱响。那个敲门声音,别说他听不见,过一会儿我都听不见了。一看,这不行,就往里走,正好有一个门,还锁着,但里面好像有人。简单敲了几下,里面真有人出来了。那时候还止语啊,乞食也不说话,就是指指自己的牌,那写着“我要乞食”。他瞅一瞅,好,回屋了,给我拿东西。 我这下心里挺乐,我想这回还能有口饭吃。反正现在的希望已经没多少了,前面那几家几乎是没有啥希望了,这是最后一家了,乞着就乞着,乞不着恐怕就这样了,也不抱希望了。哎呀,真出来了,大门没开,给拿了三根地瓜,这么大的小地瓜。问我:“往哪放呀?”我就指着这个钵,意思直接放里面就行了。因为还有铁门,这个钵也不能放地下,你只要手不接触我那个钵就行了。后来她就说:“哎呀,这地瓜不剥皮就放钵里?”我心里话:扒皮就少一块,皮也能吃,也顶饿,你还扒皮呢,来不及了。就扔里了,扔了三个小地瓜。我一看,不管怎么地,自己有一钵酸汤,还有三个小地瓜,这就挺好挺好,行了,这就认了吧。离那门口不远有个石头,就坐在那吃饭。 正吃着,里面有一家也看到我了,看到我后就进屋。因为你只能乞七家,这个家数到了,就不能再乞了,有也不能去了。有一个可能是四五岁的小孩过来了,走到我跟前,他还领个小孩,瞅着我,“给你两个小饼子。”我还寻思挺好,我一看多大呢?苞米面饼子,锅贴,两个合起来才这么大,像两个杏似的,杏要是压扁了可能还比它大一点,反正就像杏吧,像杏那么大。那时就乐得不得了了,不管怎么地,有那片心,你吃一口就饱一口,地瓜皮都舍不得扔,何况这个东西? 我也是拿着钵,他说:“往哪搁呀?”我指着这个钵:往里头扔就行了。后来他就扔里面了,临走了说一句,这四五岁的小孩说:“哎呀,好可怜人啊!”我寻思:这一说,我好像小布娃娃似的,更小了。但是他那片心是挺好。哎呀,别说是咸菜、水果,你别想那些事,那哪能吃饱,也就能吃个四分之一饱。 还别说,就这酸汤,我寻思:还不得有点味什么的?但还挺好吃,不知道是饿的关系,还是佛加持,还挺好。地瓜也吃了,地瓜皮一点没吐,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吃得挺好。吃完了,这抬头一看,看见对面不远的地方,正好是厕所门,对着厕所吃的一顿饭。那根本就没看见,什么都没看见,就瞅着钵里了。 后来走到山上了,跟他们居士见面的时候,居士说,“你出去了,我们大家都急坏了,开着车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找你,走这一道也没发现你。”正好是我进村子乞食,他们在路上找,正好走两岔了。心里这后悔,你说,看见他们是不是可以吃个饱?但是又庆幸自己,看见他们就乞不了食了,是不是?没看见他们还能乞食,就是这样。 讲这一段就是说明什么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让她把那个东西落在钵里,你别接触她手就可以。所以一定要谨慎,只要能和女人接触的地方,都要远离。 “慎勿与色会”,你只要是和色相触,祸就生。什么是色?所有的东西,只要是你产生贪恋,那祸就在后面跟着你呢。特别是这个女人,刚开始的时候,人家没意你有意,你只要和色一相触,那就生起来了。你觉得她长得挺丑,一样,不管丑俊,那都会起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远离,有时候有很多东西不被你察觉。所以凡是色,你都要远离,因为“色会即祸生”,祸肯定生。 为什么肯定生?不是外面生,你里面就开始生了,睡觉做梦就有欲漏了,就有妄想了,它都污染你那个心了。就是今天不生,它慢慢也会生起来的,积少成多。今天多看一眼、明天多瞅一眼,或是明天冷不丁瞅一眼、后天瞅一眼,最后那眼神都收不回来了,到时候你能不起作用?不可能的事,既然瞅,它就会起变化,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瞅,一定要把眼神控制住,把你的眼皮变得长长的,垂下来。 【释】“得阿罗汉已”,你若得到阿罗汉、证果了,断这见思烦恼。“乃可信汝意”,那时候才可以稍微地信一点自己的意念,但还不可以多信。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相信我们的“意”呢?得阿罗汉果,你还不可以多信,因为你还没有究竟的智慧。这时候你才可以相信自己,但还不能完全相信。所以说,你得到阿罗汉果,不懂得佛的戒律的开遮持犯,也不允许你离开师父的。因为你还没有得到究竟,这个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平时应该做这种思惟:汝意不可信,不要与色会。不光这里讲,《楞严经》里也讲了这个“汝意不可信”,不要相信你的意思,所以我们都要这样。这个作为我们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够真心实意地、实心实意地去做,你就在走向无为法。我们打坐的目的就是排除我们的杂念妄想,要它产生定力,不随着妄想走。妄想啊,它有一股暗流,这种暗流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我们用定力去断它,用我们的智慧去断它,用我们的戒律来断它。这才可以断的。 “戒定慧”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关键地方,它是无价之宝,又称为无漏。贪嗔痴只能用戒定慧来对治,所以只要大家努力,终有一天会得道。我觉得大家已经听得很多,就这些,哪句话都够我们修一辈子的,是不是?哪句话都够我们修一辈子。关键是我们光“听”,不去“行”是不行的,平时日常修行中的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捡起来,就要按照去做,反复地思惟,思惟正确了就去做,早晚一天会得道的。佛法在于行,在于心行,要不被它所转,这个很重要。 今天这个第二十八章就讲到这,好,今天就到这里。 ※…………※…………※…………※…………※…………※ 昨天讲了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讲了“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为它是妄想,所以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为什么说“汝意不可信”呢?因为它既然是妄想,不管它是好的、坏的,它都是妄想,所以说“汝意不可信”。妄想生出来的只能是妄想。我们想修道,就要不顺着妄想走,所以我们必须有正念,绝对不能有这种妄想,所以说“慎勿信汝意”。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的想法就是妄想。 这个妄想,我们大家有时候不认识,认为:“人不就得有想法?没有想法能活着吗?”我们这么认为就错了,因为你不知道,你本来的“我”,它不需要想。想是众生所生起来的想,众生才有想,佛没有能想和所想,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人有时候为什么不能认识到这地方?说:“我不想,还叫人吗?我能活着吗?我能办事情吗?”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修道成功不成功,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了。如果这关你要是不清楚,那就要走很漫长的一段路程,就得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去走,而且等有所体会的时候,那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我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说清楚。 佛已经讲了,“慎勿信汝意”,就是说,这个妄想,从我们无始劫来的一念无明就开始逐渐地形成了,形成了什么呢?妄想。什么妄想?幽隐妄想。幽隐妄想不断地生起,就生起了微细的妄想;微细的妄想又变粗,变成细妄想;最后变成粗妄想。 那我们是哪一步呢?我们现在正是处在粗妄想的阶段,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就是个粗妄想。粗妄想里有恶妄想和善妄想,我们现在修道了,是处在粗妄想里的善妄想,若做恶事就是粗妄想里的恶妄想。你想一想,既是妄想,我们的这个“意”能相信吗?所以一定要清楚“慎勿信汝意”,你一定要知道这个根本。佛说你一定要谨慎,千万千万不要相信你的想法。你的想法正是粗妄想,所以不能相信。 我们知道了这个根本以后,下一步就明白了,“汝意不可信”。汝意,我们既然知道它是粗妄想,不可信。我们修道修了很长时间,不断地努力,有了修持功夫,最后心里有所清净,有很多的境界就现前了,那是细妄想。细妄想可不可以相信呢?佛告诉你,“汝意不可信”,你这时候的意思还不可信。我们又不断地努力,心里更清净,而且有一种如如不动的感觉,这时候的心态就非常好了,甚至见光,心里有时候稍稍有一点透明的感觉了,心里简直像开花般地乐。我们这时候的想法能不能相信呢?佛告诉你“汝意不可信”,还是不能相信的。 我们又不断地修行,甚至放大光明,就有放大光明那种感觉,出现了这个眼、那个眼、那个通,有很多的东西都生起来了,甚至了不起了。这种情况,你的意可不可信呢?佛说“汝意不可信”,汝意还不可信哪。我们不到究竟的时候,就不能相信我们的“意”。什么是究竟,要什么时候才能相信我们的意呢?就是没有意的时候,没有想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相信。 这是一个矛盾吧?是不是?很大一个矛盾。“你说这个事情让我们相信,让我们想,要相信汝意,那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相信呢?”就是让你永远也不要相信,你真正的永远不相信,放下了,你那个意就变成了智慧,它就没有能想和所想了,不用你动脑子去想了。 就比如喝水,打开盖就喝下去了,他不用这个,他连杯都不用,为什么不用杯?他不渴,喝它干吗呀?多那事干吗?是不是?他不存在渴的问题。哪像我们想象的:人得吃饭,还得用勺子、用钵,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钵可能从空中飞出来,天人来给送食物。咱们想的是那一套,那都是你世间人的想法。 到时候像那天人,最高的天人,意念一动就吃了,是不是?意念一动就把饭吃了,满口留满了那种清香,肚子还饱,没有饥饿的感觉。那味道一样一样的,甚至比你吃的那个东西还甜蜜。那不是你想来的,你想,它不会得来的,就这种状态,你想它都不来,所以说不用想。但是他这里还有个细妄想,它不是粗妄想,是个细妄想,所以那个情况我们也不可相信。 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呢?那就是证到佛那个地步,没有妄想了。证到阿罗汉了,这才可以稍微相信一点自己的意思,但是和究竟比,还差一块。只有达到究竟的时候,我们才能相信自己。等你相信自己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大家能说一下吗?谁说一下,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呢? 弟子:无念。 对,无念的时候。还有谁能说一说? 真正相信自己的时候就是无我了,无我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相信自己。这也怪啊,无我了还要相信自己。那时候才有自己,那是个真我,有我的时候都是个假我。所谓的真我那只是个代名词,是针对我们的假我而说的。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地相信自己,你不证到这个地步永远不行。因为什么呢?我们的想法正是一个污垢,是个灰尘。 比如说这个粉笔,我们在没有定力的时候,说:“我要拿四根粉笔”,我们就得一根一根地把它数过来,一二三四地拿过来,我们就得这么费事地拿过来。当我们的定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用想的时候,或是微细想的时候,刚一动念说“需要四个”,只要轻轻地一动念,顺手一拿,不用数,它也是四个。你怎么想它怎么做,你念头一动,和外面都是相应的,你说还用你想吗?这个时候都不用你想,但是那里面还有想,这还是个微细地想,你察觉不出来了。 何况我们最后达到无念,整个三千世界都化为一真实。化为一真实的时候,那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粉笔、水这些事了,都没有啥意义了,连我都不存在了,要这些东西干吗?还有啥意义?是不是?啥意义都没有,但是无事不办,不是说我们像个木头疙瘩,而是无事不办。像镜子一样,镜子本来是空的,啥也没有。你来,它也照;他来,它也能照;都来还都能照。你走,它也那样,它也没有减少,镜子还是镜子;你来了,照了,它也没有增多,就这么自在。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知道:汝意不可信,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我们相信什么呢?相信踏踏实实地去修行,不要打妄想,我们就相信它。你就往这条道走,没有不成就的。你天天能用上功夫,你行住坐卧、干活、吃饭,你就爬电线杆子都能用上功夫,没有用不上功夫的。你干活用功夫有时候还挺起作用,见物不迷,是不是?我就算不能证道、不能转化你,最起码知道你是空的,我心里透点亮,那我们就很自在了。慢慢地用功用功,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有成果的。因为你种下什么种子得什么果,你种下的是无为种子,能不得无为果吗?是不是?那成道就快了。 所以修道第一步种下的种子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发愿?就是让你种下无为种子。通过发愿来舍掉我,你种下了无为的种子,将来收获的就是这个。外道种下了个“我”的种子,所以他的收获就是“我”的果,那也没办法,用什么心得什么果。这是很厉害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大家修道的时候,千万要注意这些问题。 当我们生起烦恼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汝意不可信”;当我们顺利的时候,我们要生起“汝意不可信”,不能高兴,高兴就是起心动念。我们需要什么呢?是清净。佛法的兴旺在清净,清净就是佛法的兴旺,这个是根本的东西,你得掌握住。这样的话,将来你们当大法师的时候,给人谈问题的时候,一下就能抓住要点;抓住要点了,谈完了以后人家能得到解脱,你自己也得到解脱。因为啥呢?你反复地讲了以后,自己也产生了那种印象,心也往上使劲了,对问题就逐渐地放下了执著。 我们关键还得用实修实证,打好基础,第一步基础是什么?学戒。学戒和无为法有什么关系?戒律就是无为法,真正懂得无为法的人,没有不守戒的。他说:“这也不对呀,这个守戒不在戒相上吗?这不有相吗?怎么说修无为法必须守戒呢?”所以说,我们是用我们的思惟考虑问题,用有为法去思惟无为法,那个心没法思惟。我们都是用我们那个想法来理解什么叫相?什么叫无相?是不是?所以我们的理解就不正确了。如果我们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无为法,那就更好了。如果我们不知道,通过听人讲,能够理解也是很好的。 真正明白无为法的人,他一定会遵守戒律,而且非常喜欢戒律。只有戒律才是最清净者,佛法里最清净者就是戒,特别是比丘戒、沙弥戒最清净。这是谁说的呢?是宗喀巴大师说的,不是我说的。宗喀巴是密宗黄教的一代宗师,他在六百年前就讲了这句话,他说:“研究来研究去,看了很多的经典,最清净的就是比丘戒,出家戒最清净,没有比它再清净的。”对于这个,我们应该非常清楚。 一个无为的人也叫无学人,不学了,已经都学满了。无学人最尊重的就是戒,他把戒看得比生命还珍贵。有的人说:“我不用持戒,我心里明白了佛法。”一听这,根本就没有开悟,这就是佛教里的混子,那习性、毛病太多了。他不知道戒就是佛,佛就是戒,他不知道这点,他不知道佛的无量化身,以为那个戒是相。越是无相的人,他越会尊重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心里就是一个戒,无为就是戒的成就。因为他自己的法身慧命在那块,他知道自己的成就全靠戒来成就的,他能不尊重戒吗?他那个心处处都在遵守戒律。 像证到初果了,他脚都不踩虫子,你叫他吃众生肉,可能吗?就算他能把众生超拔出去,他都不会吃的。他对众生那种爱护的心情,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虽然他离一切相,没有众生的心理,但是对众生的那种慈悲,对于万事万物,特别是佛法的那种慈悲,那是没法说没法说的,他充满了慈悲啊! 慈悲的人,他知道守戒是往解脱走,你说他能不去恭敬、尊重吗?是不是?不可能像那些人胡说乱说的,“持什么戒律,我们修道了,坐禅了,不用持戒。一句佛号念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打坐,什么五戒……”这都不行的,这都是不懂得佛法,而且他的基础没打好,没从戒律方面打基础。他最害怕的就是戒律,因为他心里恐惧的就是戒,只不过是打着西方极乐世界的旗号,打着坐禅的旗号来破坏佛法,所以这种人就是魔。末法时期的魔如恒河沙,什么是魔?不持戒就是魔。 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把这个戒打得牢牢的,你就打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一本戒律书,你都得把它看破了,背熟了,张口闭口,脑子里全是这种戒律,而且自己都不能理解,“我这么做为了什么?”不知道,都感觉到自己学戒学得枯燥,前进得都无路了,到那种程度,你才有一个转机。什么转机呢?就是持戒的一种清净自在,它就会现前了。那可了不得了,那真是可以做人天之师了,那真是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了,别人都把你当成佛一样看待,因为你有戒。 所以我们作为沙弥来讲,首先要做的是戒;作为大戒师来讲,首先要做的还是戒;作为居士来讲,首先要做的还是戒。不用合计了,就是戒。所以咱这一生就跟戒拼了,戒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就是我们的本体,我们就是这么来成就自己。 这里讲到“汝意不可信”,还有一个“慎勿与色会”。你如果能够“汝意不可信”,就不会“与色会”,因为你不会见物著物。见到杯、见到水,“哎呀,太好了,这太解渴了。”你已经被物转了。就是怎么渴,怎么难受,你都要控制你的心念,不随它转,诸法空相。脑子想的所有想法,都把它放下,有时候实在是放不下,你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完事了,我转移一下子,我念阿弥陀佛去了,我不跟你搞这个。就得这么去做,完了马上就会空它。 好,这一章就讲到这。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