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妙境法师:说禅


 2021/11/15    下载DOC文档    

《说禅》

1994/7/20于台北电信局佛学会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刚才的介绍,是,我出家以后,是在佛学院里面学习佛法的。但是说对天台宗的教义有研究,我不敢说;更不敢说有修证,这个话不敢说这样子。

我们佛教徒对于佛法能认真地学习,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了以后,能用功修行,更是特别重要。可是在修行里边,大概地说,不是禅、就是净,不是净、就是禅。至于律,修禅也好、修净也好,都应该是有律的,它不应该是独立的。

禅在中国,也是非常兴盛,但是不如净土法门的普遍。净土法门是比较容易,可是若认真地去修行,能成就一心不乱,你也是要特别努力才有可能成就的。禅,当然应该说不是容易;但是如果你能够对于般若波罗蜜有深刻的认识的话,禅又不应该说特别难的。所以,有个现成的话,就是难难、易易,应该是这样子比较恰当。

我说一个禅的故事。就是在中国的四川,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法真禅师,他是参学沩山禅师的。在那里是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或者说是卧不求暖,就是对于日常生活的事情,他不是十分在意的。这表示这个人他全心全力都是在道上用功,对于日常生活他不是那么计较。因此沩山禅师对他非常的器重。

有一天,沩山禅师就对这位法真禅师说,说是「你在这里住很久了,都没有看见你提出一句转语,你都没有提出一个转迷启悟的法语,你都没能这样做,一直地都是默然。」这样子提出来以后,这位法真法师说:「你叫我从何处开口呢?」沩山禅师说:「可以问『如何是佛』都可以嘛。」沩山禅师正要说这句话的时候,这位法真禅师就伸手把沩山禅师的口摀住了。这个意思:你不可以说的。沩山禅师就说:「子真得其髓!」你真是得到了禅的真髓、禅的精要了。

在佛法里面,不管是《大般若经》也好、或者《法华经》也好、《华严经》也好、《涅槃经》也好,这个大乘经论里面一致地宣说第一义谛是离言说相的,一致地都是这样讲的。所以,这位禅师虽然说是禅,其实和教下说的也是一致的,就是离言说相的意思。我们在世俗谛上可以横说、可以竖说,可以深、可以浅,种种的方便、施设,但是在第一义谛上是没有这些戏论的。

这位法真禅师离开了沩山禅师以后,他回到四川去的时候,就有参学的人向他学禅。有一个人就向他告假,这位法真禅师就说:「你到什么地方去呢?」说:「我到西山去住茅蓬,我要自己用功修行,在那儿住茅蓬。」法真禅师说:「你去住茅蓬、修行,你到西山去住茅蓬,我向东山招呼你,你能不能来呢?」说是:「不能,我不能来。」「若这样的话,你还没有资格住茅蓬。」说了这么一句话。

那么这句话,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才能知道。他在西山住茅蓬,你向东山去招呼他,这位禅师说不能来,说「不能来」这句话,表示这个人还没有开悟的意思。我们如果只从字面上这样说,可能也不是太容易明白。

另外有一个禅师有几句法语,可以作参考。就是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他到一位(云居)禅师这里参学。参学的时候,这位禅师一看,赵州年纪很大了,就对他说:「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说是你这么大年岁了,应该找一个地方安住下来,你跑什么呢?我们从表面上来说,这句话是这个意思。赵州禅师说:「喔!我年纪大了,应该找个地方住,那么什么地方可住呢?」那位禅师说:「山前有个古寺基。」说这个山的前面有个古代的寺庙的基础在那里,你可以到那儿去住。这个时候赵州禅师说:「和尚自住取!」你去住吧,我不去住。这一段话表示赵州禅师境界很高。

这个时候,赵州禅师就离开这里,到另外一个禅师(名字叫做茱萸禅师)那儿去参学。茱萸禅师也是,一看见赵州禅师很老了、年纪很大了,说:「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也是这一句话。赵州禅师说:「什么地方好住呢?」这个禅师说:「老老大大,住处也不识!」说是你出家这么久了、参学这么多年了,都白参学了,你都不知道个住处是什么!这句话说得厉害。那么,赵州禅师又回答一句:「三十年弄马骑」,三十年我一直是骑马,骑着马各处走,但是「今日却被驴扑」,结果今天驴没骑好,被驴把我摔下来了!说这么一句话。

他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佛教徒学习佛法、坐禅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无所住」。《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这是凡夫境界,凡夫才是有所住的。「有所住」怎么讲呢?就是我们凡夫的心,不管是分别什么,都是在那里住。或者说,「住」就是取着的意思,我们分别什么就是执着什么,执着什么就分别什么,这叫做有所住。有所住就是众患之本,也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若能无所住,一切烦恼都清净了,就能与第一义谛相应。

刚才这个法真法师对那位禅师说,「你到西山住茅蓬,我向东山唤你,你能来吧?」说「不能来!」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心有所住的时候,就没有资格住茅蓬,就是你还没开悟,你没有明白什么是第一义谛的时候,你不能住茅蓬的。不能住茅蓬的原因,我们这个心若不能安住第一义谛,心在世俗谛上虚妄分别,烦恼时常的会活动,你茅蓬住不住。你若能够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向道上会,那你就能安住在第一义谛,这一切世俗谛的颠倒迷惑不能动摇你,你就可以住茅蓬了,是这样意思。

「你在西山住茅蓬,我向东山唤你」,这个话的意思,你在西山住茅蓬,实在你无所住,在第一义谛上说,没有西山、东山的分别;我向东山唤也是一样、向西山唤也是一样,是无差别境界。你若认为你是住在西山、而不是住在东山,你就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是没开悟,你没通达第一义谛,那么你就不能化解你内心的烦恼,你要住茅蓬你住不住。你还要继续地参学,你要向善知识请教,你开悟了,然后再住茅蓬才可以。所以法真法师说,你不能住茅蓬,你住茅蓬不可以的。

中国的禅宗,的确是很多人、很多人得到禅的利益,有大成就。但是,佛法流行久了,根性的不同,逐渐地也就有很多不同的情形出现了。

我就说这么多好了,现在我解答问题。

问:弟子经常于拜佛后打坐念佛,于佛号声中慢慢进入亡我之境,然后于前面突然现出一片金黄色光亮的光,很亮,但不刺眼。此一光慢慢扩大,弟子感觉身体溶入光中,亦慢慢地随光扩大,最后,整个光遍满虚空,而此时弟子亦感觉整个身体消失,亦感觉身体充满虚空,不知如何处置。请法师明示此一情形如何、应如何处置?阿弥陀佛。

答:「弟子经常在拜佛以后打坐念佛,在佛号声中慢慢进入亡我之境」,拜佛以后打坐念佛很好,「在佛号声中慢慢进入亡我之境」,「亡我之境」这句话,是自己形容这个境界,用「亡我」这两个字来形容,这个话也是可以,但是实在不应该用「亡我」这个话来说的。因为在佛法里面说,无我就是圣人,有我就是凡夫。应该说,就是打坐念佛,念佛声中心里面没有一切杂念,心里面没有分别。如果你感觉到心里面没有分别,就说心里面没有分别,这么说。

「然后于前面突然现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明」,如果心里面能够一心不乱,没有一切杂念,假设这个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十善业庄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没有一切杂念,相续不断地这样清净、无分别,如果是这样的话,「出现一片金黄色的光明」,我们向好处说,应该说这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来摄受这个人。

「此一光慢慢地扩大,弟子感觉身体溶入光中,慢慢随光扩大,最后,整个遍满虚空,弟子亦感觉整个身体消失」,对,这句话是对的,身体消失。身体消失,就和佛的光明遍满虚空,或者这样感觉。这样的境界很好,就是你一心不乱,阿弥陀佛放光来加持这个人,这个人他继续地无分别,这个身体就不显现了。

不显现,有什么意思呢?这表示我们人的身体,身体是欲,我们欲界地面上的人,身体因欲而有;现在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加上佛的大光明的加持,欲心不动了(不是没有欲,还是有欲,只是暂时不动)。你达到这个境界,身体就不现了。身体不现,但是这上面并没有说有轻安乐。

本来修禅定的人,先得欲界定,再进步到未到地定,再进步就是初禅。未到地定有一个现象,就是没有身体,身体不见了,但是他又能够有轻安乐。可是这个身体的不显现与轻安乐,中间也是很长一大段的。所以,这位居士他有这个境界,就是他因念佛而得一心不乱,超过了欲界定。但是欲界定还没圆满,要继续地这样念佛、继续这样用功,欲界定增长了,就会有轻安乐;再进一步就是初禅。到初禅的时候,再继续念佛,能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听佛说法,就得念佛三昧了。

但是这个地方是一个多事之秋、多难的地方!我们念佛,散散乱乱地,也可能没有什么事;但是你若有功夫现前的时候,也可能什么事没有,就是很顺利地到了念佛三昧了,也可能中间有问题。最好是你对于教义有认识,你知道什么是佛法。这个时候从佛法里面得到的智慧,在这个境界里面作主,最好是能这样。如果你没有教义的基础,你有问题的时候,你不能对抗,就有这个问题;也可能没有事,什么事没有。所以,这个境界不必说那么微细,就是念佛三昧的前相——这个人要得念佛三昧了,但是还没得,先现出来这个境界。你问我,我就是这样解释。

那么,应该怎么处置呢?应该这样:在这个境界里面,不管出现其它的事情、或者不出现,你心都不要动,你继续安心念佛,或者是不念佛也可以,就是心要无分别住——无分别、明静而住。不论出现什么境界,你不要睬它,你不要随那个境界作种种分别,那么你会很安全地继续进步。如果你随着那个境界去分别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你没有佛法的般若的智慧的时候,就危险,就可能有问题。所以,你问我怎么处置,如果你对于佛法的教义认识不够,你就不要动。我说这个「动、不动」,就是你心不要动,继续地无分别住,就好了,就是这样处置就好了,就是这样子做。

最好你可以读一读《观无量寿佛经》。

本来按佛法的修行的次第,初开始来到佛法的时候,你先要听闻佛法,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把佛法的大义、佛法的第一义先认识清楚,然后再修行。修行中间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怎么处理。若是你原来没有这样学习过,现在再开始去学,就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你得的功夫,你不继续地这样用功,就容易失掉,就是有这个问题。

怎么处置?这也算是一个定境,在这个定的境界里面无分别住,就好了;一心念阿弥陀佛,无分别住,就好了。

问:念佛人如何修习止观?「止」指何念?「观」又要观何物?

答:「念佛人怎么样修习止观」这个话,我们刚才说到禅,禅是止观,禅是有止、有观的。修念佛法门的人,也有止观的义,但是不是那么……,和修坐禅的止观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过,念佛的人当然要停下一切的妄念,一切杂乱的妄想都停下来,专心地念阿弥陀佛名号。因为现在念佛的人,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阿弥陀佛国,止此而已。若是古代的念佛法门,那不止于此;我们通常说,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我们现在的人多数就是持名念佛。如果你是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那就是修止观,也就是禅。

所以,持名念佛的人如何修止观?当然就是停止一切杂念,专心念阿弥陀佛名号。可是你若愿意修止观,也可以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你也可以这样做。你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你口称名号,但是心里面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也是可以,也可以这样观,这样观也容易一心不乱。只是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多数不容易一心不乱,不是说不能,比较难。若你能够观阿弥陀佛的……或者是概略的一个相、或者专注某一相,容易一心不乱,也是可以的。观阿弥陀佛的白毫相、肉髻相,都可以;或者是一个全体、概略的一个相。你最初观,不要要求太细致,就是概略的一个相就可以。就是可以这样止、也可以这样观。如果你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你只是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也是可以,那就变成观像念佛了。

观像念佛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假设你观阿弥陀佛的相好的时候,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头热,如果有这个感觉的时候,赶快停下来,不要观。就先注意自己的肚脐,注意它二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然后再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观五分钟就可以,然后再注意肚脐子。注意肚脐子可以说是止,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可以说是观,这样说也可以。

或者是你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的时候把其它的一切杂念都停下来。念一会儿你就不念,你就把心放在肚脐这里,住下来安住不动。不动它三十分钟也可以,然后就观阿弥陀佛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观阿弥陀佛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就是按如来的十号来观想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样观完了,然后还是住在肚脐这里,心不要动。住三十分钟,然后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子也可以。这样子有个好处,你清净的念力容易增长,杂乱的妄想就衰退了,就会停下来,也容易得一心不乱。

不过,现在念佛的人多数没有这样做,多数只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希望能够一心不乱,止此而已,这样也是好,也不是说不可以。

所以,你问我:「念佛人如何修习止观」,就可以这样观。

问:应如何受持《金刚经》?

答:阿弥陀佛!你看《大悲心陀罗尼经》,你去读,或者是你读天台智者大师编的《法华三昧忏仪》,你就会感觉到佛法是非常的注重清净!非常注重清净是怎么样注意呢?你受持《金刚经》的时候,假设你能做到的话,要单独有一个房间,就是专做受持《金刚经》的地方,把这个地方弄得清净。你进到这个房子里边去的时候,有单独的衣服,穿这个衣服可以到这个房间,这个衣服不可以到厕所去,到厕所另外有衣服。去了厕所完了,一定要把身洗一洗,要沐浴,穿上专备的衣服,然后到这个房间来。当然也要刷牙,吃过东西就得要刷牙。然后受持《金刚经》。

在这里说受持《金刚经》就是读诵,读诵《金刚经》的文、还要受持《金刚经》的义,有文也有义、有义也有文,这样的受持。受持文,当然只要你读过几天书,或者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谁,把这个文完全能够认识,就是受持。但是受持义,就是得要学习一个时期。我们中国历代祖师,乃至现在的大德,对于《金刚经》的批注多得很,太多了。不过,我可以提供一个建议,把无著菩萨的《金刚般若论》、天亲菩萨的《金刚般若论》也读一读。再就是中国历代有名的大德,天台宗古代有名的大德、华严宗的大德、唯识宗的大德、三论宗的大德,这些人对《金刚经》的批注要读。至于一般的人——南无阿弥陀佛——「我有学问,我看看几本书就写个批注,很容易!」这个批注不行!

你问我怎么样受持《金刚经》,第一、最好是专有一个地方来受持,要注意清洁;第二、对于《金刚经》的批注、参考书,你要用一番功夫,然后你就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离开了这个房子到别的地方去,你心里面也要想:「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你心里面就有一部《金刚经》。

当然要把《金刚经》背下来,背下来你读起来容易,不费眼力;你若常是照本念就太辛苦了。

常受持《金刚经》,如果你能这样受持的话,假设你今年二十岁,你受持三十年,有可能得无生法忍!这不是说笑话,真的啊!

问:有一兄长往生十五年,意外死亡。最近外甥女(现二十岁)忽做一梦,见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发生车祸,又死了。她非常不解,因为那时才四、五岁的小孩,现在怎么会这样?

答:「做一梦」,就是以前的现象,在心里面再现出来,也可能是这样。「见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发生车祸,又死了」,应该是这样解释,就是以前的现象现在又重现。但是,不知道这个舅舅是不是信佛?也有可能他在表示向你求救的意思,就是他现在的生活情况还是很苦。你可以念《金刚经》,给他念一千部《金刚经》回向!

问: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门,修行依此心地法门修最好。请问为什么要依心地修行呢?

答:其实这个话说出来:「这是心地法门」,就好像这个法门是特别殊胜;其实只要是佛法里面的法门,都是心地法门!不但是佛法的修行的法门,就世间上、社会上的士农工商,都是心地法门。

为什么这么说?离开心,还有什么事?没有事啊!离开心,什么事没有。譬如说这个柱子、那块砖放在那里,它有什么事?它什么事没有,就是因为没有心的关系,有心就有事。所以,都是心地法门。

但是,禅宗的人就是用这个字:「这是心地法门」,就好像只是它是心地法门、别的不是。什么都是心地法门!不过,佛法的心地法门能使令我们超越,能由下而上、由浅而深、由凡而圣;世间上、世俗谛的心地法门使令你迷惑、使令你颠倒、使令你苦恼,就是这么回事。

说是「修行这心地法门是最好」,是的,心地法门是最好。

你这里两个意思。「请问为什要依心地修行?」你不依心地去修行,那么谁能修行呢?要用心修行嘛,你不用心怎么能修行呢!所以,都是用心地修行。

不过,另外有一个分别:修行的时候以心为所缘境,或者以色为所缘境。譬如修止观的人,以肚脐为所缘境,就是把心住在肚脐这里不动,那么这就是以色为所缘境,以形相为所缘境。譬如说我们现在观佛,观佛的相好光明,这也是色,以色为所缘境。若是以心为所缘境,那就不同。以心为所缘境,就是能观的是心、所观的也是心,就是以心为所缘境。

若是一开始就以心为所缘境,这个人了不起!若是你初开始的时候,不要以心为所缘境,以色为所缘境,或者是地、水、火、风为所缘境,你修一个时期以后,然后以心为所缘境,也好,就是做一个次第。

我们人不能不承认有利钝的问题,有的人的确是非常的大智慧、有的人就迟钝一点。我们迟钝的人不能和那个大智慧、那个锐利的人相比,我们不能和他比,我们比不来。

当然我们笨,用笨的方法,先以色为所缘境。假设是观肚脐的话,住在那里,你这样修一个时期,你的心多少有一点宁静的力量;譬如现在这屋子里头很吵,但是你立刻心里面可以静下来,不被这个喧闹的境界所干扰;你若能这样就有一点,你多少有一点宁静的力量了。这个时候,你以心为所缘境的,很妙,会很妙!

以心为所缘境,就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过来看自己,结果什么也看不见——无有少法可得!但是,妙就是妙在这里,感觉到好,非常好!那么这就说「这是心地法门」,也是可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观,观心不可得。自己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这时候只是止,这还是止;你若观这个心是不可得,那就变成观了。这样子,也可以说是心地法门。这就是禅,这就是如来禅的意思。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门」,禅宗也立文字,不能说不立文字。你这句话就是文字,你说「不立文字」这就是话、这就是文字,怎么说不立文字呢!达摩禅师告诉二祖:吾观汉地,唯《楞伽经》可以印心!《楞伽经》不是文字吗?所以,还是立文字,说「不立文字」这句话说得太早了。「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门」,任何的宗派都说自己是最上乘,因为这样才有人来学嘛!「我这个是最钝的,我这个不是那么妙」,那么谁还肯学呢?都是这样意思。

「修行依此心地法门修最好」,是的。「好」这个话,应该有一个什么意思呢?我这样修学,使令我身心清净、没有烦恼,能使令我逐渐地、逐渐地能进步,这就叫做好。说是你这个法门很妙,但是我修起来不相应,那就是不行了。所以,「好」应该是表示这个意思。

但是现在的人,还是我刚才说的这句话,如果你对般若波罗蜜能够有深刻的认识,那你能够修禅也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也应该愿生阿弥陀佛国。修禅、而又愿生阿弥陀佛国,我认为是最圆满的!如果你不愿生阿弥陀佛国,你修禅,就算是你得无生法忍也好,你未必就能一下子从三界解脱生死苦!初果圣人也还是要流转生死,不过他不到三恶道去,在人天里流转生死。这样说,你修禅就算你得无生法忍,你来生还是要受生死的,不如到阿弥陀佛国去见佛闻法是更好!

问:请师父开示见分、情分,弟子不懂,谢谢师父开示。

答:这个见分、情分,你说的把我也弄得不懂了!应该说「见分、相分」,应该这样说。见分和相分,是唯识宗的一种名词。

譬如说我们的眼睛看见一切的形相,能见的眼识就是「见分」,所见的一切形相就是「相分」。或者我们心去觉知一切的境界,心的能觉知就是「见分」,所觉知的就是「相分」,应该是这样。

若说情分,应该说智,智与情相对,见与相相对,凡圣相对,大小相对。你若说情,就是智与情。譬如说我们修学佛法,感觉到佛法的开示是真理,「我要学习佛法,我要受三归五戒、修学十善,我要修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你有这样清净的愿望,也能这样去修行,就可以名之为智分,这是智慧。但是智慧是智慧,有的时候烦恼也会来的,就是想要去看电影、想要去什么地方跑一跑,这就属于情。就是我们凡夫修行没到圣位的时候,有智也有情、有情也有智,智和情两个打仗,就是这么回事,应该是这么说。

佛教徒就是逐渐地增长「智」慧、逐渐地消灭「情」,到了阿罗汉的境界,就是完全无情了,他完全没有爱了。就是看见他的父亲,和别人(不是父亲)一样的;看见哥哥弟弟,和不是哥哥不是弟弟,大家都是一样的;看见个仇人(有怨仇的人)和亲爱的人,大家都是一样——真是怨亲平等了!这不是妄语啊!

我们凡夫有「情」感觉正常,我信佛了,我还是要有一点情才对。如果是在佛法上的用功太多了,人家有什么人情的事情,完全都放弃了;人家说你这个人信佛怎么信到这个程度,都没有人情了。

所以,情和智相对,见与相相对,应该这么说。

问:是否每一位学佛的人都要发愿往生净土?

答:我也同意!每一位学佛的人都要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因为往生阿弥陀佛国太好了!太好了。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住,这个世界有什么好可爱的?这个世界有很多的问题,这个世界有地震,还有大风、风灾,又有水灾,地水火风,还有火灾、还有风灾。这个地水火风,虽然我们生活上不能够离开它,但是它有的时候也会伤害我们,这是一。另外,我们居住的地方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你无可奈何!说「我请律师!」请律师也无效。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这个地方不是太好。到了阿弥陀佛国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到阿弥陀佛国还有一样非常好的地方,不需要找工作!不用找工作,所有的衣食住都是现成的。阿弥陀佛最初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已经感觉到修行人为生活的问题,耽误、妨碍你修行,所以他创造了一个清净的世界,取消这个问题!所以,到阿弥陀佛国非常好,这是一。

第二、到了阿弥陀佛国,自然的是三十二相庄严。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我看,哎呀,人家长得那么庄严、美好,我长得很丑陋,心里面很不舒服。但是到了阿弥陀佛国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是庄严,这也是一个好。

第三、到那里就有神通,自然的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愿意到什么地方,随时就可以去。你听阿弥陀佛说法,也可以到他方世界,到药师佛世界听法,也可以到娑婆世界弥勒菩萨那里听他说法。听完法,很快地又回到阿弥陀佛国去。你看,自由自在,有多好!我们在这里住,就把你困在这里,你完全不能自在。并且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老病死,多苦啊!到阿弥陀佛国的人不老,你看这多好,不病,也可以说不死,因为寿命太长了。

所以,我同意,每一位学佛的人都应该发愿往生净土!我同意。

问:人往生后八小时,或说十二小时,六根已不起作用,为他念佛、诵经,他能否听到,用什么听?

答:这个是那样。我们愿生净土的人,当然平常你要多用功;多用功,你的心清净,临命终的时候正念分明。就是没有闷绝以前,你心里面正念分明、念阿弥陀佛、愿生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就放光接引,就往生了,最好是这样子。

若是自己的道力不够,没能正念分明,人家助念,自己也有时候不行。譬如说大家都在念佛,我也随着念佛,但是我心里面妄想,跑到高雄去了,这些念佛的声音我们都听不见,是不是?我耳朵也没有病,但是人家念佛我听不见,就是这个妄想很有力量。你要故意地不听一切声音,心里面无分别住,你还不容易做到,还是不容易。但是,你若是妄想来了,就做到了!这么多人念佛、又打引磬、又打木鱼,都没听见!你看这妄想的力量很大啊!

临命终的时候亦复如是,说我们给他助念,但是他心里面有妄想,如果那个时候自己没有妄想,心不颠倒,随着一同念佛,也有希望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但是这个事情如果没有做到,就是闷绝了;由明了的意识,到了意识昏昧,就是闷绝了,如果这是命终,就这时候开始死亡。死亡了,最后一剎那这个身体坏了、灭了,第二剎那中阴身出现了。中阴身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是正常的,你念佛他能听见,他也能随着你念佛,假设没有特别的业障。特别的业障,就是这一剎那死,那一剎那就受果报了,这就是困难。

如果他是生到天上去,那也还算好;若是到了地狱、饿鬼、畜生世界,就是苦,你念佛、助念都不容易。唯有投生人,有一点希望,因为现在的人避孕,一避孕,他想去投胎,不行;这时候你念阿弥陀佛他听见了。他若是能听见的话、没有其它妄想的障碍,还有希望往生阿弥陀佛国的。

不过也有个问题,中阴身非常不稳定,就是他在短的时间,一下子就到很远的地方去了,那么你念佛的声音他就听不见了,也有这个困难。除非是这个人他对这个身体的爱着特别重(所谓守尸鬼;不过中阴身这个时候还没有变成鬼,也没有正式受果报),他若爱着这个身体,这时候也可能离这个身体不远,那么你给他助念,他也能听到。「用什么听?」当然还是用耳。

问:亡者生前不会说国语,不懂国语,为他用国语诵经,他能否受用?

答:这话是这样子,他若能懂,假设他中阴身这个时候也信佛,他又能懂,他也可能共同地诵经。就假使不懂,但这个诵经的功德,是由回向输送给他。你念经的时候,一心不乱地念经,念完经的时候回向:愿此功德,使令他能够业障消除,发无上菩提心,往生净土。这么回向给他,他还是能得到利益;即使没有往生净土,也能得到利益。

问:亡者生前不信佛,是异教徒,为他诵经、念佛,恰当吗?

答:也是可以。因为也是念经的功德回向给他,还是能得到好处的,还是可以。

现在就是到点了。对不住,到点就是结束了。

我解答的问题,只是我提供这么一点意见而已。你们还可以多读经论、参学善知识,不要执着我的解释。多谢各位。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