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妙境法师:持名念佛与念佛三昧


 2021/11/6    下载DOC文档    

持名念佛与念佛三昧
 
前言
 
我出家以来所住的寺院,没有不结念佛七的。听老法师开示念佛法门的殊胜功德,也的确受到了感动,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但因学习圣教,未能无间断地精进念佛,颇以为歉!近三十年来,也时有主持佛七,为人开示念佛法门。今年四月初,在一处念佛七中,讲《佛说阿弥陀经》时,谈及持名念佛一心不乱,是否即是念佛三昧的问题,当时直述内心所思而已,今再参考经论,草成此篇,分为四节。
 
正文
 
甲一、明持名念佛一心不乱三
乙一、引经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大正一二.三四七中)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即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大正一二.三五○上)
 
乙二、引余释
 
文中「一心不乱」之义,天台智者大师《阿弥陀经义记》说:
 
若能七日一心不乱,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以宿愿力,化佛迎接,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何以故?临终一念,用心恳切,即当得去也。(大正三七.三○七上)
 
慈恩寺窥基法师《阿弥陀经疏》:
 
执持名号,诵念无忘也;若一日等者,行所经时也;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大正三七.三二五下)
 
乙三、结一心不乱非念佛三昧
 
上引二大德所释一心不乱之义,似皆意指未到达三昧的程度。奘译本,临命终时还须大圣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始得往生;而什译亦隐含此意。若是解为执持名号至于爱见烦恼均已净尽名为不乱,自应无论何时正念分明、心不颠倒,不须如来慈悲加佑,才合道理。
 
《大毗婆沙论》云:
 
一切预流,萨迦耶见已断已遍知……,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具五功德……,五者,临命终时,心神明了。(大正二七.六五二下)
 
须陀洹果只断见惑,尚且临命终时心神明了,何况爱见二惑均已净尽之人住最胜舍?故知临命终时还须佛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则平时执持名号的一心不乱,只是专注不散而已,应不出于欲界定、未至定之间,尚未能达到色界初静虑。
 
何以得知?观吾人之内心所以颠倒者,为有欲的缘故。初静虑以上已离欲恶不善法,则平时或临命终时,何有颠倒之事?若解为已入圣境,未免太过了!故有诚意念佛之人,念到似乎不须作意,其心自然念佛名号、一心不乱,应唯是欲界定,或未至定的境界。
 
 
甲二、正明念佛三昧之行法二
乙一、以五阴等为所缘二
丙一、引经释二
丁一、标问
 
隋‧达磨笈多译之《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正观品》:
 
尔时,不空见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诸佛所说菩萨念佛三昧者,彼菩萨摩诃萨应当亲近修习何法,能得成就思惟三昧耶?(大正一三‧八五六下)
 
(以下未作注之经文为同一出处)
 
此是不空见菩萨请问念佛三昧的修行方法。
 
丁二、佛答二
戊一、决定信愿
 
尔时世尊告不空见菩萨摩诃萨言:不空见!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诸佛所说念佛三昧,欲得常睹一切诸佛、承事供养彼诸世尊,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住正念,远离邪心。
 
第二节佛答之中,先标行者所愿,共四句。初句总愿成就念佛三昧。次三句别愿:一愿常遇善友,二承事供养福圆满,三得大菩提慧圆满。
 
「当住正念,远离邪心」,此是立愿之后,建立信心。刘宋《菩萨念佛三昧经》译为:
 
应当安住决定之心,又应永舍不决定心。(大正一三‧八一五下)
 
又刘宋译本中说:
 
时明相佛告微密比丘:菩萨有二法得此三昧……。何谓二法?菩萨应当信于如来所说经典,此大方等诸佛行处;菩萨具足此二法者,得此三昧,当疾成佛。(大正一三‧八二○中)
 
在达磨笈多译本《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神通品》中亦说:
 
汝应当知,有二种法菩萨摩诃萨具足修习,即便得此菩萨念佛三昧,能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信诸如来不生违逆;二者,信佛所说不敢谤毁。作如斯念:「是为诸佛广大境界不可思议。」(大正一三‧八六三上)
 
与上来所引三文对而读之,可知:信佛、信法决定无疑,永舍不决定心,名「住正念」;于佛不生违逆,于法不敢谤毁,名「远离邪心」。
 
戊二、发起正修
 
〈正观品〉中续言:
 
断除我见,思惟无我。当观是身如水聚沫;当观是色如芭蕉虚;当观是受如水上泡;当观是想如热时焰;当观是行如空中云;当观是识如镜中像。
 
「断除我见,思惟无我」:此下由决定信愿,发起念佛三昧正修,谓修无我观。此二句是标。
 
「当观是身如水聚沫」;正释无我观。我执有二:一、即蕴是我,二、离蕴是我。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作用的实体,是所执我的体相。今观如水聚沫的五阴身,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的常恒住不变易法,故无有我。此破即蕴是我。
 
《杂阿含经》二六一云:
 
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尊者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年少初出家时,常说深法,作如是言:『阿难!生法计是我,非不生;阿难!云何于生法计是我,非不生?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识生,生是我,非不生。譬如士夫手执明镜,及净水镜,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是故,阿难!色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如是受想行识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大正二‧六六上)
 
此文所诠之义,谓计我论者皆是「即阴计我」,若阴不生,无色受想行识处,即不于中计我,亦即是破彼「离阴计我」之义。应如是修习五阴无我观。〈正观品〉中续言:
 
菩萨若欲入是三昧,当应深生怖畏之想,当念远离讥嫌免他诃责,当念除去无惭无愧,成就惭愧。当应成就奢摩他、毗钵舍那。当应远离断常二边。常念一心精勤勇猛,除去懈怠。发广大心。常念观察三解脱门,常念先生三种正智,常念断灭三不善根。常念成就诸三昧聚。常念成就一切众生,常念等为众生说法。当观四念处,所谓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菩萨若欲入是三昧,当应深生怖畏之想,当念远离讥嫌免他诃责,当念除去无惭无愧,成就惭愧」:此劝修念佛三昧之人,应当尊重波罗提木叉,严持戒法,以为修无我观之基础。
 
「当应成就奢摩他、毗钵舍那」: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前文已说五阴无我观,而未说止,故今具足说之。为什么要修止?若不修止,观则无力成就念佛三昧。止是观的依止,于观有大助力,故不可不修止!
 
「当应远离断常二边」:因种种妄想执着落于二边。而边鄙而不中正的倒见,名为边见,此中举出断常二边见。今以《胜鬘经》二番释之:
 
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于身诸根分别思惟,现法见坏,于有相续不见,起于断见,妄想见故。于心相续愚暗不解,不知剎那间意识境界,起于常见,妄想见故。(大正一二.二二二上)
 
一、「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行是有生灭法,如五阴。凡夫见有生灭,见生者必归于无常灭,不了五阴无常相似相续,于是生起断见,以为终归无常则不免一死,什么都没有了。
 
二、「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凡夫外道厌生死而求涅槃;因为凡夫不能真知涅槃,仅是比对世间无常,而推想离世间无常的涅槃是常住的,这样的常见还是不正见。凡夫于诸行无常起断见,于涅槃起常见,由于妄想的取着,而作如是的执见。
 
「于身诸根分别思惟,现法见坏,于有相续不见,起于断见,妄想见故」:于有情身分的前五根:能见的眼、能闻的耳,乃至到能触的身--分别思惟,于现法中见它坏了。现法即现在,现在生中的诸根一旦坏了,不能再起作用。或部分坏了,或完全坏了,如人的死亡。这类凡夫专在物质所集成的诸根着想,于是见诸根坏了,就以为有情不再存在。他对于三有相续的事理不能明见,所以执为什么都没有了,起于断见;由于不契真义,但凭妄想的执见而如此。
 
「于心相续愚暗不解,不知剎那间意识境界,起于常见,妄想见故」:有一类凡夫于心相续的真义愚暗不解,心虽是相续的,但以愚痴暗昧而不能如实了解,不知剎那间生灭的意识境界,所以起常见。唯心论者执有精神的常住,他们以为眼等诸根坏了,心是真实常住而不断的,不知道心 --意识是剎那剎那生灭的相续,如火焰、如流水,是前后相续不断的,但并不是常住。于心相续所起的常见,也是由于妄想见而生起的。故欲修念佛三昧的行者,当远离如是断常二边之妄见。
 
「常念一心精勤勇猛,除去懈怠」:应如是修行念佛三昧。
 
「发广大心」:此意有二。一、无上菩提是佛陀的广大境界,今劝行者建立希求成就之大愿。二、所有一切流转生死苦海中的有情,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具足二意,是名「发广大心」。
 
「常念观察三解脱门」:《瑜伽师地论》卷二八中,解释三解脱门:
 
复有三解脱门:一、空解脱门,二、无愿解脱门,三、无相解脱门。云何建立三解脱门?谓所知境略有二种:有及非有。有,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于有为中,且说三界所系五蕴;于无为中,且说涅槃。如是二种有为、无为,合说名有。若说于我,或说有情、命者、生者等,是名非有。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无祈愿故,依此建立无愿解脱门。于有为中无祈愿故,便于涅槃深生祈愿,见极寂静,见甚微妙,见永出离;由于中见永出离故,依此建立无相解脱门。于其非有无所有中,非有祈愿,非无祈愿,如其非有,还则如是知为非有、见为非有,依此建立空解脱门。是名建立三解脱门。』(大正三○‧四三六中)
 
前文但说我空观,此中又兼说修诸法寂灭相--法空观。
 
「常念先生三种正智」:言三种正智者,应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前二种智,应在修习止观之前学习成就,故云「先生」。而止成就时,修毗钵舍那,即名修慧。或行者初学习时,作如是念:「由闻思修得念佛三昧!」故云「先生」。「常念断灭三不善根」:此是修念佛三昧者时应觉察,不可轻忽之事。
 
「常念成就诸三昧聚」:上文奢摩他与观同说,而观之内容已见之于前文。此中说常念成就诸三昧聚,其意应是已成就未至定,而意犹不足,还想进修四禅、四无量心等,故云「常念」。而「常念」句,亦含有誓在进修之意。
 
修习念佛三昧者,为何要常念成就诸三昧聚?释尊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是在色界第四静虑中,思惟缘起而得无上菩提,今行者亦应在三昧中,得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二○云:
 
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已说道次,应说到处门,四禅等是助开门法。复次,三十七品是上妙法,欲界心散乱,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当依色界、无色界诸禅定。(大正二五‧二○六上)。
 
今行者欲得念佛三昧,亦应如是学,故云:「常念成就诸三昧聚」。又三昧聚者,三昧(四禅等)是功德丛林,诸菩萨摩诃萨依此一一三昧出生无量三昧,声闻、缘觉不达其名,故名三昧聚。又行者欲成就念佛三昧,同时亦愿成就其余三昧,如百八三昧等,故云:「常念成就诸三昧聚」。
 
「常念成就一切众生,常念等为众生说法」:此是行者大慈悲心,常念众生愚痴无知,常念依平等心以法光明而启示之。
 
「当观四念处,所谓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前文行者虽是不忘众生苦,而自身道业犹未成就,故还须勤修念佛三昧,亦即是四念处,义无差别。以下经文甚多,恐繁不引。
 
丙二、结释
 
上来所引经文,修习念佛三昧的方法,原是信、戒、三慧,远离边见为先,精进修习止观,于三昧中断灭三不善根(我法二执),进而证入三解脱门、诸法寂灭相,定慧力庄严,是名念佛三昧。其义盖为:「如来者,诸法如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名念佛三昧。
 
上来念佛三昧义如是。再对读《佛说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蒙佛加佑,令心不乱、不颠倒之文,会感觉到《佛说阿弥陀经》未施设法性寂灭之止观行法,与《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之念佛三昧文义悬殊,极为明显。
 
乙二、以佛菩提为所缘二
丙一、引经释二
丁一、地前加行位
 
前来所引念佛三昧之文,是此经〈正观品〉中所说。又此经中〈思惟三昧品〉复略有不同的修行方便。其文云:
 
尔时不空见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念欲成就诸佛所说念佛三昧者,云何思惟而得安住?」佛告不空见菩萨言:「不空见!若诸菩萨摩诃萨,必欲成就是三昧者,先当正念……,彼如是心念一切三世十方世界中,是等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天降成就、入胎成就、住胎成就、出胎成就、出家成就、诸功德成就、诸根成就、诸相成就、诸好成就、庄严成就、戒品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四无畏慈悲成就、喜舍成就、惭愧成就、威仪成就、诸行成就、奢摩他成就、毗钵舍那成就、明解脱成就、解脱门成就、四念处成就……无碍利益成就、为他利益无碍成就、一切善法成就、清净色成就、清净心成就、清净智成就、诸入成就、金色百福成就。」(大正一三‧八五八中)
 
(以下未作注之经文为同一出处)
 
此说修习念佛三昧者,先学习作观,文为二:初观后止。观,是观想佛陀所成就的自利利他无量功德。
 
时彼菩萨念诸如来如是相已,复应常念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心无动乱,亦当安住无所著心。心无着已,彼复应作如是思惟:「是中何等名曰如来?……菩提如是,亦无有心,无有触对,不可见闻,不可知证。此心如是,云何能得成就菩提!」
 
此中初句结束前文。次「复应常念」以下,赞佛心无动乱而常念;「亦当安住无所著心」句是向佛学习心无动乱。无着即是无乱,即是修止,故云「安住」。
 
其次是学习空观,文中「心无着已」句,谓行者之心已安住于止中,为时或长或短以后,又于止中起观,故云「如是思惟」。此中文有二节:初节观如来不可得,后节观菩提不可得;前文观佛无量功德,如幻而有,此则般若将入毕竟空,入不二法门。
 
丁二、地上圣位及如来位
 
佛言:「不空见!然彼菩萨常应如是观察思惟,若能如是观诸法时,即得安住于正法中,心无迁变,不可移动。当知尔时,具足菩萨摩诃萨法,自然远离不善思惟,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觉平等真实法界。」
 
观前二段文是地前加行位,此文即证圣之十地菩萨及如来圆满位。文为二:初佛陀勉励加行位菩萨无间断修,故云「常应如是观察思惟」。「若能如是」以下,先说初地至七地的断证。初句牒前世第一菩萨止观「正法」,即是真如;「安住」即是根本无分别智,不缘一切法,圆证真如之相。「心无迁变,不可移动」即是断除惑染,证不退转位。
 
「当知尔时」以下,是由八地至佛地的无功用道,故云「自然」。「远离不善思惟」约随眠说,是断惑。「正觉平等真实法界」即是证真。如是由初地,继续修习妙止妙观寂灭法性,广度众生,入不二法门,进趣无上菩提,是名念佛三昧。
 
此文以佛功德、无上菩提为念佛三昧之所缘境,前文以五阴为所缘境,后文亦有令修不净观文,境虽有异,无非证入寂灭真如念佛三昧之旨。
 
丙二、引余证
 
《大智度论》卷一云:
 
复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为彼等欲令于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般若波罗蜜经初品中说:「佛现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示现大身清净光明,种种妙色满虚空中。佛在众中端正殊妙,无能及者,譬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诸菩萨见佛神变,于念佛三昧倍复增益,以是事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二五‧五八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三〈三次品〉云:
 
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解诸法无所有性,修六念,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念佛?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何以故?是色自性无,受想行识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丈光、不念八十随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无故,若法无性,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大正八‧三八五中)
 
以上二文所说的念佛三昧,一是如幻缘起,一是法性寂灭;观缘起法即是寂灭,虽是寂灭而缘起宛然。与前文所引《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文义无异。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六,第二分〈渐次品〉云: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色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受想行识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色乃至识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大正七‧三五六上)。
 
此是奘译,与前文什译可以对读,当有助于理解其所诠之义。
 
甲三、别明念佛「三昧」义
 
三昧即三摩地。《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根品》云:「三摩地,谓心一境性。」(大正二九‧一九上)。《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令心无乱,取所缘境,不流散因,名三摩地。」(大正二九‧三八四中)。由等持的力量,能令其心于一所缘境上相续不散乱,明静而转,是名三摩地。若无等持之力,心性掉动,不能安住一境,不名三昧。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二○又有不同的解释,兹引其文如下:
 
问曰:「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观无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复次,是道异一切世间,与世间相违,诸圣人在定中得实相说,非是狂心语。复次,诸禅定中无此三法,不名为三昧。何以故?还退失堕生死故,……以是故三解脱门佛说名为三昧。」问曰:「今何以故名解脱门?」答曰:「行是法时,得解脱到无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无余涅槃是真解脱。」(大正二五‧二○六上)
 
此解三种智慧与定相依之义,甚为明显。若但有三慧而无定力的摄受,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所以三慧须要禅定的增上。若但有禅定,无净慧的观察,禅定会失坏,还流转于生死中。若定慧相依于一心中,则能断惑证真,灭除生死大苦,入无余涅槃,得真解脱。龙树菩萨如此解释三昧,即应唯是圣无漏禅,才可以名为三昧;凡夫所得禅,未能断惑,不得名为三昧。
 
今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念佛「三昧」者何?上文所引《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之念佛三昧文义,与龙树所解之三昧义会而观之,若以念佛三昧为有漏禅,是大不敬!是大错误!今读《佛说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否可以称之为念佛三昧?思之当知!
 
甲四、持名念佛法门的重要
 
佛陀大慈大悲教化众生的本愿,乃为解脱有情生死大苦也。吾人本应修习念佛三昧,直悟无生法忍,以满如来本愿,然而佛法流行诸方国土,展转传至今日,能修念佛三昧者极为鲜少。大约六种人不能修习念佛三昧:
 
(一)未学习教义者,不知如何修习念佛三昧。
 
(二)学习佛法而中辍者。
 
上述二种人在我们汉文佛教中,为数几何?
 
(三)愿修习其它法门,无意愿于此法门者。
 
(四)障深重者。
 
(五)无转凡成圣之志趣者。
 
(六)懈怠之人。
 
上列六种人中,除了后四种以外,前二种佛教徒应如何完成其解脱生死,成就圣道之大愿?唯有持名念佛法门最为适宜。其理由有:
 
(一)法门容易学习,读净土三经一论,能通达大义即可。
 
(二)开始修习之时,若能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就行。
 
(三)不求决定断惑证真,只要平时一心不乱念佛,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四)若能往生阿弥陀佛国,见佛闻法以起行,或迟或速,终必见寂灭性而得果。
 
能修念佛三昧之人是利根,吾人不能修念佛三昧是钝根;然而若能真诚念佛名号、求生彼国,成功之时,见佛闻法,得无生忍,与彼利根亦无差别,所以也不必自卑自弃。
 
今日佛教徒,能修念佛三昧之人是极少数否?奉行持佛名号法门者是极多数否?极多数人由此法门得度生死大患,所以此法门是太重要了,应努力弘扬赞叹!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