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 我们上一次学习到《八大人觉经》的第五觉,在第五觉的开始,我们讲述了佛法当中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段。菩萨的发心是因为看见了众生轮回在生死当中,由于愚痴,不懂得真理而带来了种种痛苦,所以菩萨学习佛法,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救众生,他的一切学法的根本都扎根于众生的烦恼生死之中,都在为一切众生的生死和痛苦而着想,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我们在上一觉讲过的。现在,我们接着来学习第六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六觉主要的内容还是菩萨的修行。菩萨的修行,他的目的很清楚,自己解脱了,也要帮助众生得到解脱。那么如何帮助众生解脱这种痛苦呢?首先要发现众生的痛苦在何处。 诸位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我们每一个众生的生命当中都具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绝对自由的力量,一种是绝对幸福的力量。前面四觉的解脱道,就是启发我们生命的绝对自由。如果说诸位听完了前面四觉之后,你还是感受到生命不自由,那么很对不起,诸位没有把前面四觉的内容落实到自己的生命当中。进一步说,我们学完后面四觉之后,如果还是感受不到生命的幸福,那么我们也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八大人觉经》当中后面四觉的内容,简单的说,我们没有体会到大乘佛法的伟大。 那么这种绝对幸福的力量,到底是怎么挖掘出来的呢?上一觉着重讲因众生的愚痴而起大悲心,从而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众生,悉以大乐。那么这一觉,他的重点落实在众生的嗔恨的这个层面上。由于众生没有智慧,又没有福德,所以产生了种种的烦恼痛苦焦虑。在这些烦恼痛苦焦虑之下,我们整个法身慧命,我们所有的幸福和自由,全部被烧得像灰一样的焦烂,我们看不见真正的幸福。这就需要我们在行菩萨道当中努力去挖掘,开采的。 诸位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幸福是怎样获得的?按大乘佛法的精神,获得幸福的多少跟我们付出是成正比的。我们要学会付出,这样才会更加幸福。比如说,我们在一个环境里面,无论是单位也好,是两个人生活的空间也好,你要是能够为对方付出5%的时候,那么对方接受到5%,所回馈过来的信息也会是5%,更确切地说,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会去感受这种付出的力量。当你感觉到你能够为众生付出,这个时候你内心会有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这种幸福的感觉是没有负作用的。 所以,当你能够100%的付出的时候,你的整个生命就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你身边的亲人、朋友,乃至是为了一切众生。如果你整个生命从0%的付出一直增长到100%的付出,那么相应的你的幸福的力量也是从0%到100%的提升了。这个是非常现实的事实,因为众生生活在一起总是有所求的,如果我们能够无所求地为众生去付出,那么我们就能够把这个世间改变成为清净庄严的世间;如果我们只是有所求而不想付出,那就会把清净庄严的世间,把我们美妙庄严的生命变得充满着怨恨、痛苦、浊恶和混乱,那就根本得不到幸福的感觉。 与人交往是如此,与世间,与一切万物的相处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大自然只会掠夺,只会向大自然发起贪婪的占有,要战胜自然,要克服自然,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心已经是一种与大自然敌对的心态,我们就感受不到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相反的,假如诸位在家里呆着没事干的时候,如果你能用心去打扫房间,用心把环境布置好,那么你就会有一种快乐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大自然直接回馈给我们的,这就是我们能够全身心地为整个身心环境去付出所带来的幸福的感觉。 因为我们不懂得获得幸福的这样一种原理,所以我们会变得“贫苦多怨”。大乘菩萨修习六度当中的第一个度就是布施。那么布施的原因在哪里呢?诸位特别是在家居士,你不要以为佛法,或者出家人叫你布施的时候,是他需要什么,你要帮助他,不是这个意思。佛菩萨叫我们布施,寺庙的出家师父叫我们布施,实际来说是想让我们能够获得这种幸福的力量,是让你更加幸福,在身心上得到更加健康的一种受用。 据说过去有一位在家人,她非常的吝啬,事事都为自己考虑,就像吝啬鬼——葛朗台一样。她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儿子都是贪婪得不得了,她不舍得把自己的财物布施给别人,也舍不得把这些财物拿给自己的儿女、亲人去使用。 那么这样一来,她的儿女、亲人都瞧不起她,都不想理她。因此之故,到了晚年年纪大了,成为一个没有能力赚钱的老太婆的时候,她的儿女就把她赶出家门,不让她在家里住,因为她从小就没有为他们考虑过。 那么这个老太婆就成乞丐了。由于她的吝啬,所以当乞丐了还是非常的贪婪,在乞丐当中还是不受欢迎,其他乞丐也不愿意跟她交往。时间久了之后,连布施的人也知道这个乞丐太吝啬太贪心,也不愿意施舍给她。这样一来,她连当乞丐的生活都过得非常的困难。 正在这个时候,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出去游化,托钵化缘的时候遇到她,尊者就把钵递给这位老太婆向她化缘。老太婆说:“我这一生从来就不布施,从来也不施舍给别人任何东西,可是现在我实在想布施也没有东西了,因为我当乞丐已经有三天没有饭吃了,我现在剩下来的只是手上的一个破碗,讨饭用的破碗,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迦叶尊者告诉她说:“你有,你可以布施”。迦叶尊者就把自己的钵递给她说:“你可以去河边舀一钵水来供养我,这可以作为你的布施。” 这个老太婆赶紧接过这个钵,非常高兴地跑到河边舀了一钵水,很恭敬地用两只手端起来,奉送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接过这钵水后,说了一句话:“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这个老太婆,她一生当中从来不布施,今天,她在最穷困的时候,居然能够布施给一位佛陀的弟子,她心里面,整个身心生起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她一生中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当感受到这种快乐之后,她喜形于色。从此以后,她总是留意着,看看别的乞丐到底有没有饭吃,如果哪个乞丐还没有要到饭,她就赶紧把自己出去要来的饭先让给别人吃。 这样子之后,乞丐们对她就改变了看法,觉得这个老太婆还真好,自己当乞丐没饭吃,居然还先帮别人。 时间久了之后,村里的人,周围的那些居民都知道这个老太婆虽然是乞丐,但是她心地很好,整天都为别人着想,都为别人去要饭。 她的儿女听到了之后,想起来,我的母亲居然是这么好的人,我这一生中怎么都不知道呢?想起来很后悔赶她出家门,于是就亲自跑去把她接回家,安度晚年了。 那么,她的这个布施,对于她的生活,对于她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都作了一个非常好的调整。最初的原因就是因为迦叶尊者请她布施的。 那么我们凡夫,一般的人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会有很多的误解。第六觉知里面就告诉我们“贫苦多怨”,贫苦,缺乏物质上的享受,这是身体上的贫穷;缺乏精神上的安慰,这是内心的痛苦。贫苦的人,容易产生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怨天尤人的这个怨,包含了自怨,怨恨自己的命苦,也怨恨他人的无情,同时还怨天理的不公,这叫做多怨。 对于物质,我们一般的人都需要自己去获得,特别是现在的这个社会,当我们找工作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怨天尤人。我们看不见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有限,然后在这里还怨恨自己命的运不佳,这是一种无谓的痛苦。不但没有意义,而且还会使自己本来就不太理想的生活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在贫苦的时候,由于没有智慧,我们往往会怨恨他人的无情。比如有一位年轻人,他家里很穷困,于是在外打工,但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没处理好,被老板骂了。被骂,他不甘愿,以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工作不干了。他在怨恨别人的无情。他不知道,别人能做好的事情,他为什么做不好,他就不能从别人教训他的言语当中得到启示,更加努力地改善自己。这就说明,他没有看清自己的身心状态,没有看到自己有多少能力,徒然地怨天尤人。这种情况,对自己的伤害,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这样子又怨自又怨他,而且还怨恨天理的不公,那么这种人即使有了一些受用之后也不会报恩。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不知道报恩,别人不帮助我们,又怨他无情;自己有了一些经济收入的时候不知道知足,自己缺乏资财的时候又感叹命运的不佳。当然了,在这个人世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习气毛病。 这是接着上一讲的愚痴来的,因为愚痴,对于不好的情况我们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这种排斥就是嗔恨。所以第二句话叫做“横结恶缘”。“横结恶缘”就是蛮横不讲理,恩将仇报,善缘也会变成恶缘,如果是恶缘呢,那就是恶上加恶,结成痛苦因缘。 我们凡夫众生,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环境和缘分。比如说在家人,夫妻两个人结婚的时候,本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更幸福地生活,可往往在结婚之后,熟悉了对方的缺点,容不下这种缺点,不能够互相的增上,把这种缺点改过来,而是更加讨厌对方的这种缺点,于是就产生了分裂,婚姻因此就产生了动摇。有一些是对方对你非常的好,你以为是对方怕他,也不知道珍惜这种缘分。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团体、社会、国家也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凡夫,会把善缘变成恶缘。 那么“横结恶缘”的这个“横”就是无理无故,带着极度的嗔恨。比如说自己急了,别人并没有得罪你,也没有伤害到你,也没有做错事阻碍到你,可是你就是要向他发泄,向周围的环境发泄,向周围的人群发泄。这样子,你的整个缘分就被自己破坏掉了。 那么一切众生在这样的一个因缘法则当中,对于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都成为极度贫穷的乞丐,而且,大家不懂得修行解脱,不懂得修布施,都还在以我为根本,贪得无厌地去掠夺属于别人的或者环境的这一切。 看到了众生这种痛苦和习气毛病之后,已经解脱了的菩萨,又要发起利益众生之行,要修布施了。当然,菩萨修布施,不只是因为看到众生有痛苦,他同时也看到,只有修布施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幸福。换句话说,当你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你的内心应该是感谢你所布施的那个人,而不是接受你布施的那个人来感谢你。 当然了,“菩萨布施”,这句话,是一个略语——简略的说法。布施这两个字包含了六度万行,因为六度当中布施摆在第一位,用第一位的布施来概括全部的六度。 菩萨已经觉悟到了人情世道,感受到了众生的需求,同时也知道我们这个人世间是一个大冶烘炉。那么如何在烘炉里面把我们的烦恼痛苦消灭掉,如何在大冶烘炉之中陶冶出具备完美人格的这样一种菩萨精神,也就是说如何去获得生命绝对的幸福。这些问题都是菩萨所需要考虑的,这样思索之后,菩萨就开始修习六度万行了。六度之首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以财施、法施、无畏施,来布施给苦难的众生。 财施是指物质上的布施,菩萨看到众生缺乏资财的时候,就要以资财,物质方面给予他安慰。 法施就是通过说法、劝告,包括授予技术、能力、知识、理论,等等,让对方、让众生能够在精神上、在技术能力上获得更大的进步。法施比财施更加伟大,更加难得,财施是有限的,布施给你100元钱,用完了也就没有了。法施教给你一种技术,你起码可以是今生今世用之不完。所以,方法、知识、理论上的布施功德更加大。佛经里面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里面法供养是功德最大的。佛陀以及十方菩萨就是以法布施作为最根本的布施。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这个无畏布施有世间的和出世间的区别。世间的无畏布施包括给伤心的人安慰,告诉他不要伤心;对流泪的人微笑,告诉他不要痛苦;给不敢过桥的人勇气,扶他一把,让他不心惊胆战,这类都属于无畏布施,这是世间的。 那么出世间的无畏布施呢?像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他们就是在布施大无畏给众生的。地狱里面的众生只要想到地藏王菩萨就不会痛苦,那么诸位,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我们能够想到观世音菩萨,我们的胆子马上就会大起来。我们遇到烦恼困难的时候,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样子是属于出世间的无畏布施。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我们乘车的时候,看见小偷在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又不敢喊出来,那么你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也许小偷就会警觉,害怕了,被偷的人胆子就会大了,或者大家警觉了之后不会再有小偷敢偷东西了。那么这类现实的状况,也属于我们以菩萨的布施来布施给众生。 天台宗的第二祖慧思大师告诉我们:一个修行菩萨行的人,我们走路的时候,应该是内心安住在清净、无有执着的状态,假如我们内心完全空净,非常空明,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这样子举足下足,一切众生都会礼拜恭敬。看见我们之后,他们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之心。 这是菩萨要修的三种布施。如果要说六度万行,详细讲起来,内容就非常的广泛了。六度第二个是持戒,内容包括世间的三皈、五戒、八戒,出世间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还有出家在家都可以受的菩萨戒,这三种分别是律仪戒、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种全部包含在里面。 忍辱呢,修习忍辱很不容易。一般来说,忍辱有三种,身忍、法忍、无生法忍。 身忍就是对于我们身体上的感受要能够忍耐得住,别人打我、骂我,我自己生病了,头痛了不要娇气,自己能够不为这个身体的病痛所折磨。比如身体生病了,我们只是如实地感知病痛的状况,而不要在病痛的情况上,横加许多的怨恨、焦虑、惆怅等等,这些心态不要出现。这样子是对身体的忍。有人欺负到我们了,我们也能够忍得住,这也是身忍。 法忍就是对于大自然的种种状况,我们能够客观地感受他,却不因此而生起痛苦。比如夏天天气太热,冬天天气太冷,这种种的情况,我们内心只是知道现在是冷的,是热的,不要去怨恨,说这个天怎么怎么样。有的人怨天,太阳太热了他要骂天,下雨太多了也要骂天,这样子,实际上就是不忍。 无生法忍是证得无生法之后,对不生不灭的大乘佛法的究竟意感同己受,而加以认可。 那么这里有个关键的所在,我们修忍辱,不是像阿Q那样,自己硬着头皮,然后说,掩耳盗铃一样地说,我忍得住了,我不管他,我不理他,不是这个。而是你客观地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后,你内心不再有烦恼。 如果说有人来捣乱,我们不去管他,可是内心却烦得要命,这个不叫忍辱。忍辱是你看见有人在这里捣乱了,你不会因此而内心生起痛苦,你也知道他捣乱不对,不对那你就告诉他,你就采取行动阻止他,有必要的时候你也可以凶一点,打他或者骂他,但是你的内心不会因此而痛苦、烦恼。 有人犯错误了你把他请出去,这个是你的工作,可是,你不要因此又觉得,哎呀,我今天又凶人了,真是难过,不要因此而难过,忍辱不是这样的。忍辱是你对于现实的状况,已经出现的问题,给予一种认可,你认了,这个事实就是这样的。 那么有了这样的事实之后,我们如何采取行动,这是关键。你的行动是符合法度的,是对他有帮助的,这才是真正的忍。如果我们忍着不说,然后内心又痛苦得要命,这样子完全背离了忍辱的精神。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很明确。 当然了,众生都是不愿意被人骂被人打的,他会不高兴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有方便权巧,很慈悲地让他高兴,在让他高兴的情况下,他不再干坏事,不再做错事,这当然是最高级的,最好的忍了。 忍辱不是要出风头,样样都有板有眼地去对照人家,去骂人家,去说人家,也不是。而是我们看这个缘分如何,事情该如何处理。无论你是采取怎样的形式,是很慈悲的样子,还是金刚怒目的样子,只要你的内心动摇了,觉得自己烦了、痛苦了,这就是没有修好忍辱。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忍辱是内心的修为,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当然了,菩萨还要修习精进,包括还有修习禅定。禅定就讲到我们每个具体法门的修行了。净土宗的念佛,禅宗的参禅,密宗的持咒,这都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法门,要是说起来,内容就非常的多。 那么最后一个,最重要的是般若,般若是什么呢?般若是清净微妙的大智慧。这个清净微妙的大智慧是完全平等不二,为什么是完全平等不二?因为无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中的哪一个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因为这五个都会有一个“我”在这里修习的这样一个心理状态。只有真正明白了般若之后你才会知道,生、佛体同,众生与佛完全平等,佛性完全一样。只有在这个上面,才能够提到平等这个层次。所以“菩萨布施,等念冤亲”这个“等”字是六度当中的般若境界所体现出来的。 因此我告诉大家,“菩萨布施”的这个布施他实际上是含有六度的。“等念冤亲”的等呢?是心念平等无有谄曲高下。诸位现在想一想,心念如何才能够平等?很不容易。因为内心真正能够平等,外在世界就影响不了我们了。诸位看那个脑电图,脑电图的线是上下波动的,如果那个线平了,直了,那就说明我们的大脑不动了。 我们的内心呢?也是一样。我们的内心总是有高有低,有好有坏,种种妄想分别执着。当我们把妄想扔掉了,诸位现在坐在这里,你就可以试一试看,看看我们这个念头,能否把它平等下来,我们这颗心,现在就让他平一平,叫做心平气和。怎么平呢?诸位看到自己的念头,把它全部放下来,因为有念头就会有高有低,有是有非,有好有坏。这个念头没有了,是不是很平?诸位现在回光返照看一看自己的内心,不要打妄想,就在这样的几秒钟之内,没有妄想,很清楚,心平了。 那么心平了之后,不以世俗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我们的身心,不以别人的标准来作为我们的生活经验,也不把听来的话当作自己亲自看到的。这样子我们就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的整个完美的天地之间,那么这个时候,你遇到了人,就是非常客观地去分析这个人;你遇到了事,就是非常客观地真实地去感受这个事,只有这样才能够“等念冤亲”。 “等念冤亲”是什么意思?就是这样心里面没有歪曲了。害我的人是我冤的,爱我的人是我亲的,无论是害我的人也好,爱我的人也罢,在我生命中出现了,就只是这样一件事而已。害我的,害到什么程度,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程度,我们也不要因此而去讨厌他,去记恨他,只是知道他害你的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爱你的人,你也不要过分地,特殊地关怀他、宠他,不用特殊。你可以对他特别好,但是不要因此而执着于你对他的好,你还是以般若的智慧很平等地看待他。 诸位,这里有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念冤亲”并不是说亲人来了,我给他做这个事情,冤家来了,我也给他做这个事情。亲人应该坐在我的身边,那么冤家来了也应该坐在我的身边,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亲人我可以拥抱他,冤家也要拥抱他,不是这个意思。“等念冤亲”就是说这个冤到底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会成为我的冤家,我为什么要怨恨他,前因后果是什么,我要是再怨他的话,我会有什么结果,我的痛苦如何解决。你爱这个人的时候,你爱他,为什么要爱他,你爱他是在哪个方面,这个因缘果报又是如何。这两样事情,你要同样地看得清清楚楚。 看清楚之后,你还要进一步地看到亲人和冤人的心性毫无差别,他们都可以成佛。在这个上面毫无差别,然后生起来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你证得了真心和佛性之后,看到了冤亲等一切众生的心性没有差别,每个众生,无论是亲人也好冤家也好,他们跟佛跟诸位菩萨都是完全等同的。 可是,他们都不知道,他们不懂得生命的这种绝对自由和幸福,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无论如何得想办法去帮助他。 那么在帮助他的时候,也要同等地看到诸法缘起。怨恨我的人或者我的冤家,我应该怎么去帮助他,你要是对他特别好,也许他还怀疑你心怀叵测,心怀不轨。所以,你得想办法,想能够让他接受的办法去做,让他接受了之后,再慢慢地启发他,这样心里平等,无有高下。那么亲人呢,自己所爱的人,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做。在这个上面,只有方法平等,只有内心的发心平等,并不是说要一概而论,在具体事相上我们也一定要同样地等待,不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下面是“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个是针对凡夫众生说的,凡夫众生受用现前了,有一定受用了之后,对过去的冤家,对过去的恶、恶业、恶事、恶缘耿耿于怀。那么“不念旧恶”,就是不计较不挂念过去曾经有的恶缘,这是从时间上变恶念为善缘。 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别人恶的事情,别人打我了,骂我了,你不要把这个打、骂的这些事情记在心里,这些都是影响我们生命的负面因素。你负面的因素要是记多了,那我们的生命也就慢慢地沉醉、堕落了。所以,对于这些恶法,不能多记,不要去记,不要去追忆、怀念。 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恶的事情,自己已经做错了的事情,过去干的坏事,也不要念着不忘。 现在有一种新的教育方法,说一般的情况下教育小孩子,我们要给他更多的是正面的词汇。比如说,他要是做得不好,你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不好,你不要说这件事情做得坏,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你说不好,他也知道这件事情把我的好否定掉了,要是说坏,坏的这个概念就会进入他的内心。所以,对小孩的幼儿教育,在语法上,词汇上的这个用法是有些讲究的。可能这个事情美国好多年前就开始研究了。 对于这个问题,佛陀在世的时候,其实已经提示过我们,就是我们内心对于一些负面因素的东西,不能多提,不能多念。别人对我不好的事情不能念,那么自己不好的事情,也不能念。所以“不念旧恶”包括自己。 那菩萨他自己已经解脱了,而且正在为众生而付出,他怎么会有恶?他现在是没有造恶,那是他过去,无量劫以前,或者说在学佛之前,在懂得修行之前,曾经干了不少坏事。 那么,当你度众生的时候,当你修习布施,修行六度万行的时候,你不能老想着自己过去所做的坏事。诸位,千万要记住这一点。要是你过去做了坏事,你忏悔,忏悔完了就不要再留在心里,不要怀念自己旧的恶事。 经典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悔箭入心”,后悔就像一支箭一样,插在自己心中,会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我曾经就听一位道友说过,说他过去在生活当中干了好多坏事,杀过好多生,那么现在学佛之后,经常会想起来,感到很痛苦。 其实,《八大人觉经》里面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不念旧恶”,过去一切譬如昨日死,现在一切譬如今日生。现在学佛之后,那是重新做人,获得了新生,不应该再怀念了。“不念旧恶”,实际上就是怕我们这个恶的信息,不停地在我们生命当中流转,污染我们的身心状态,所以不许我们再去念这个旧恶。 “不憎恶人”呢,就是不要憎恨为非作歹的恶人,这个从空间上打破了嗔恨,而修习大慈悲心。为什么不要憎恨恶人?诸位,这个概念也很重要,我们有时候往往以为自己是一个修行人,是一个修行善法的人,所以对那些捣乱分子,对那些恶毒的歹徒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不算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不会去憎恨恶人,而是想办法改变恶人,让他成为善人。 如果你憎恨的话,那么憎恨的本身就是一种烦恼,就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你憎恨他,说明你受了这个环境,受了他人的牵制和影响,你的生命并没有得到自由,也没有从中感到幸福。 所以菩萨修行,我们修行佛法的人,内心的慈悲,并不一定要表现出来。“不憎恶人”就是我们的内心不去憎恨、讨厌,不去生起种种负面的情绪,不要用这些情绪去针对恶人。 那么这样一来,是不是对恶人还要很高兴呢?也不是。而是具有一种悲心,悲天悯人。 “不憎恨恶人”,并不是不去管他,不去理他,还是要理他,还是要想办法帮助他。怎么个帮助法?诸位,不憎恨恶人,并不是不能去打骂,不能去教训,这点要知道。 当你看到一个恶人,你没有别的办法来教育他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打他或者骂他来解决他的问题。虽然,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面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但是有些人,往往需要你去扇他两耳光,他才会改变,才会改过自新。 这种情况,表面上看,好像你嗔恨心起来了,打人还打得挺重的,其实在内心当中,我们一定要很清楚,自己是真的憎恨他呢,还是为了他好。如果你是修菩萨行的人,你一定是为了他好,而不是憎恨他,就像父母亲打自己的孩子一样,打在孩子的身上,疼在自己的心里。这样子是菩萨心,而不是憎恨心。 那么,在修习大慈悲心,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时候,有一个前后的次序。 菩萨修习布施要为众生着想,那么首先为谁着想呢?诸位,这里要记得,特别是在家的居士,你首先要为自己最亲爱的,最敬重的父母师长着想 第一重是父母师长,你要为父母师长修布施,修持戒,不憎恨自己的父母师长,为父母师长而发起同体大慈悲心,这是第一重。 第二重,是为自己的兄弟、亲人,包括自己的爱人,要为他们去修慈悲心,这是第二重。 第三重,是为自己的朋友、熟人,因为朋友和熟人我们经常会牵挂的,熟人我们也要为他去做一些事情。那么这样子,我们的慈悲心就逐渐逐渐地扩大了。 第四重,是为中间人,中间人是什么概念呢?中间人就是跟我没有亲也没有仇,不是亲人也不是冤家,这种人是最多了,就是跟我们没关系的人。 第五重,是为害我的朋友、熟人的这些人。 第六重,是为伤害我们兄弟、夫妻的这些人。 第七重,是为伤害我父母师长的这些人。 刚才讲到的父母师长是上亲,最上等的亲人;兄弟夫妻这是中亲,中等的亲人;朋友熟人是下等的亲人;第四种是中间人;第五种是下冤,下等的冤就是害我们朋友和熟人的人;第六种是中冤,中冤就是害我们中亲的,也就是伤害我们兄弟、夫妻的这样的人;第七种是上冤,是最大的冤家,叫做杀父之仇,是害我父母师长的,这样的是上冤。 那么这样的七种情况,都要平等对待,平等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才是真正做到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当然了,我们凡夫众生的心量非常狭隘,所以一开始要从上亲父母开始修,孝顺心开始修,然后慢慢地范围就扩大了。一直扩大到杀害我们父母的人,我也要为他去修,也希望他能够得到幸福,得到解脱,得到究竟的成佛的快乐。 这样子才能够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具备无量的精神食粮,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人能够剥削我们的精神享受了。因为杀害我们父母的冤家,我们都希望他好,那么我们的精神就非常的饱满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努力地为一切人去做,人缘人际关系会改善得非常好,这样,我们的物质享受同时也会跟上来。 所以前面讲的“贫苦多怨”,我们要如何改变自己的贫苦状况,这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要修习布施,为众生付出;另一方面,要调整我们的环境,扩大我们的心量,把我们的心量逐渐逐渐扩大,一直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到这个程度上,我们才能够真正解决嗔恨的这个问题。同时看到了众生的嗔恨,我们也为他们去解决这个嗔恨。这样子,我们的生命的幸福就有可能会逐渐地获得了。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