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师:学习仪轨(道智法师)
学习仪轨 道智法师 (2010年7月19日晚于普贤阁) 大家晚上好! 在每一届夏令营开始的时候,都要为营员介绍一下寺院的仪轨、佛事、寺院各个部门的情况,以及在寺院生活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 寺院的仪轨,也就是在我们思想和语言、行动的一些规矩。寺院的生活全是由种种的法器来引领,不是靠人去喊,去通知。所以法器是大众的号令,龙天的耳目。 出家人的生活,每一天基本上是日日如是,每一天的时间安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会变。像早课,我们早上四点一刻起床,五点钟早课,这个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变的。所以大家在寺院里生活,说话声音要低,轻声细语,不要吵吵嚷嚷,尤其是晚上,出家人每一天晚上,在七点半或者是七点,在禅堂里打坐。观音殿后面的“无门关”,那里是出家师父的禅堂,出家师父晚上在那里打坐,所以大家在寺院里要保持安静。 大家这两天在寺院里住也知道,寺院每天早晨四点一刻的时候就会打板,寺院里一天的法器都是由禅堂开始,禅堂也是寺院的传承——寺院是什么宗派要看这个禅堂,禅堂好像是寺院的心脏一样,是个核心的地方。所有的法器是由禅堂开始。 早上我们听到打板后起床洗漱,同时会听到敲钟、击鼓。我们经常说晨钟暮鼓,早上是先敲钟然后再击鼓,晚上是先击鼓然后再敲钟,这是晨钟暮鼓。击过鼓以后五点钟我们就上殿。 每天晚上九点钟,敲了钟鼓,这时候我们就要休息了,我们叫开大静,因为这一天所有的法器,所有的功课到这个时候算结束了,要养息,就是要休息了。 早上起床是听打板。那么吃饭,是听到我们用一个木条,在斋堂门口,在寺内几个地方敲起来,叫“叫香”,同样也是集众用的。大家熟悉这两种在殿堂之外的法器的响声,等一下我们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听一听。 这是在殿堂之外的,那么在殿堂之内,又是一套法器。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有一个大磬、大木鱼还有引磬、鼓,我们所有的法器是用来掌握诵经节奏快慢的,起这个作用。大家都知道寺院里有木鱼,为什么有木鱼呢?因为鱼是不合眼的,休息的时候眼睛也是睁开的,用它来警策修行人要像鱼一样,要精进,不要懈怠与放逸。 今年的夏令营安排早晚功课是随着出家众一起来念诵,我们在大殿会给大家准备功课本。早课比较难学,因为是咒语,咒语是不翻译的,而且都是繁体字,有一些很难认的生字。所以早课可能比较吃力。如果念诵熟悉的可以跟着一起念诵,跟不上念诵的,安下心来听也可以。 在大殿里要注意,上殿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进大殿后就站好,不能讲话,要端身正站,不要东张西望。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离开,一定要从你那一排的拜垫最尾端绕行出大殿。所以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首先要把心态调整好,安心地做这一件事情,把所有的外缘全部放下。眼睛也不要完全闭上,闭上以后容易瞌睡,因为起得比较早,会瞌睡。另外在比较静的环境中才能对心有所观照,这个比较微细了,有时候妄想多。那么眼睛眼神下垂,闭八分睁二分,这样一场殿上下来感觉时间也会过得很快,不会觉得很无聊。 在大殿不能够由东到西直接地穿行,直接地穿来穿去,这是不允许的。这点不只是对各位不允许,是对寺院里所有的出家众都不允许,不允许在大殿中间随意地穿梭。有两个人可以,一是看管大殿的香灯师父,他可以,因为他要做事;再一个就是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每天进大殿的时候中间站着的那个师父,我们叫僧值师,他是负责寺院纪律的,他可以随意穿梭,因为他要招呼殿堂所有的人。其余的我们一定要绕到佛像的背后,我们万佛楼就是从佛像的底下,走到后面绕过去,不可以随意地从中间穿梭。在大殿不允许把脏东西丢在殿堂里,这也是不恭敬。这是殿堂要注意的基本的事项。 早课后出了殿堂,排班到我们吃饭的地方——斋堂。在斋堂里吃饭同样不讲话,碗里饭菜全部要吃干净,不能剩。因为寺院的饮食是十方善信的供养,来自于大众,我们就要珍惜,不要浪费施主的每一粒粮食。斋堂里有专门为我们服务的义工叫行堂,不需要每个人自己去盛饭、盛菜,我们坐下来等就可以,有行堂的人来为我们添饭、添菜。 早上和中午吃饭,尤其中午一餐在寺院是很重视的,要念供养咒和回向,晚餐呢就很随意,我们把晚餐叫做药食。因为晚上有的师父不吃,过午不食。我们斋堂中间方丈和尚座位的背后有一个叫五观,我们吃饭念过供养咒以后要做这五种观想:一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也就是说我们吃这个饮食是为了滋养我们这个色身,因为有好的身体才能修道,所以我们吃饭要有正念的观想,不是贪食物的好与坏,而是把它当作药用,来调整我们的身体,有更好的状态来修行。 现在大家看到我的桌子上放着两个碗,我们一般斋堂里面摆碗是这样的:两个碗在没用之前全部放在桌子上边缘,筷子在下边,是这样一个摆放。在吃饭之前都会先念一个供养咒,把我们所有的美好饮食先上供十方诸佛菩萨,然后再用。念过供养之后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先拿筷子,在拿筷子时候,筷子是一头细一头粗,先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拢将筷尖一头轻轻压起,另一头自然会有空隙就弹起来了,之后再用另一只手拿起来。拿起筷子以后,我们将添菜的这个碗先拿起来,用左手托碗,这边是用筷子把碗担住,托起来,添菜的碗放在左手边,添饭的碗放在右手边。将添饭或者早上添粥的碗托起来,拿碗是四指在下,拇指卡住碗边,碗要端起来,现在早上吃粥时可能特别热,可以托菜碗,一定要托一个碗在手里。这个姿势好比一个龙的嘴含着一个珠一样,叫做龙含珠。因为出家人吃饭都是用钵,我们保护这个钵要像保护一颗宝珠一样,因为这是我们出家人的饭碗,把这个碗打掉了我们吃饭的东西没有了。吃的时候,因为筷子一直向下,这个动作叫做凤点头。(师父示意)吃的时候夹菜一定要用碗接着,以免掉在桌上。如果没有吃饱,可以把你的碗放在桌子前面,看见我们行堂的过来,是粥也好,是菜也好,你就把那个碗推出去,因为在斋堂里不讲话,所以一切用动作来示意,筷子在碗里竖起来就表示要吃干的稠的,那么稀一点的呢,筷子在碗上横着划一下,这是吃稀的。那么吃的量多少呢,用筷子在碗里比一个部位,哪一个地方,那行堂的就知道,添过以后碗就拿回来。我们一般在早上吃粥时会发一个馒头,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师父们吃馒头会把它掰开,一小块一小块的掰开。这对我们出家人的威仪是很重要的,因为吃一个馒头要张很大的嘴,很不好看。所以把馒头要掰开,掰开以后呢,吃到最后还要剩一块,剩一块是用这一块把添菜的碗里油擦干净,不要有残余的油剩下。同样我们吃过饭后要用开水,要把碗洗一下,还要喝掉。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也要这样。吃过饭以后,将两个碗要摞到一块放到桌子上面最边沿,用筷子比一下,把碗和桌边比齐,然后把筷子并拢以后放在右手边,筷尖和桌子前边沿是一条线。 这是讲我们在斋堂里怎样吃饭。另外在斋堂里坐的时候不要翘二郎腿,不要把脚伸出去,因为我们的桌子是没有挡头的,伸出去要影响到行堂,所以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坐好,不管你吃得快与慢,先吃好的就把碗放出去,然后静坐,等待着结斋,也就是吃饭结束。僧值师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就会站到中间,吃饭会结束。吃饭结束我们还要念回向,要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供养我们饮食的斋主,为他们祈愿。 我们在过堂之后,出家人离开殿堂了,我们大家也要有秩序地离开斋堂,不要一哄而散,不要讲话,一切动作要轻。 下面给大家示范打板,大家听,这是早上起床板和下午做晚课打的板。 因为我们禅堂是打三板、四板、五板……那么打四板是在整个寺院里走一圈,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走一圈,我们就打四板,时间是早上四点一刻,是很准时的。(演示)这是四板,也就是四下,后两下是连贯的,大概是走八步打一下,八步打一下。(演示)听到这样的声音是起床,是早上。那么晚课呢就是打一下,单打一下。(演示)走几步打一下,这是晚课时候打一板。大家听到这些声音要知道做什么。在吃饭的时候打叫香,(演示打叫香)听到这样的声音马上到斋堂去吃饭。 下面给大家介绍寺院里的工作分工。寺院上有方丈,下有班首,所谓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方丈是寺院里的主要负责人,我们一般在寺院里叫方丈和尚,方丈是指他居住的地方,这个词是源于《维摩诘经》。方丈,他居住的地方一丈见方,所以是指他的住所叫方丈,有的地方叫丈室。方丈,我们寺院里一般称和尚,或者是大和尚。所以在寺院里不是随意一个出家人都可以称和尚,“和尚”二字是非常高贵的,导师的意思。在寺院里,我们叫一个半和尚,方丈称和尚,在方丈之下有四个职务,其中首座称和尚,所以寺院叫一个半和尚,就是方丈和尚、首座和尚。 方丈下面四个职务:首座、西堂、后堂、堂主。这四个职务叫四大班首。四大班首在寺院里是辅佐方丈分座说法,引导学人,引导后学。 再下面是在寺院里负责具体事情的,就是八大执事,有八个职务。 监院我们俗称当家,当家师在寺院里基本上是全面招呼寺院里的一切事务,统筹来招呼。 然后是知客,知客是负责寺院里日常的接众安单。就是接待到寺院里来修学的出家众、在家众,负责来安排住宿,整个寺院里的所有的来寺院居住的都由知客来统一的安排。 我们夏令营,因为是特殊的活动,没有按照寺院的常规的规矩,到客堂里面去挂单,没有走这个过程。是由负责这个活动的接待的地方安排的。我们要记住,参加过这次活动之后,无论大家到哪一个寺院去,想在那里住下或者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到客堂,通过客堂来安排。知客就是负责接单、安众。 然后是僧值师父,僧值在寺院里是负责纪律的,哪里有做得不符合寺院的规矩的,他都要去讲,包括方丈和尚,他同样要讲。我们上早课的时候,可以看到进大殿之前,有一位师父站在中间,那个就是僧值师。在寺院里,僧值师父只有一位,监院可以有多位,知客可以有多位。僧值师如果有事情,不能随众,可以请知客代理僧值师,因为都是在客堂里工作,归客堂安排。 然后就是维那,维那是负责寺院里的佛事安排,同时唱念都由维那统一地来带领,来引领。就是说每天我们做功课的时候,有一个人要先唱,我们叫举腔,是由维那带领的。维那同时也是禅堂里的主管,负责禅堂一日的安排,也就是说在禅堂里打坐修行都由维那师安排,同时维那师他要调理这些在禅堂里打坐的人,有错误要随时纠正。 然后是典座,典座师父是负责饮食的,每一天的一日三餐,负责大众的饮食。 寺院里有三纲,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大班首的说法之纲;维那的规矩之纲,寺院的仪轨、规矩都是由维那来讲;典座的滋身之纲,调理我们色身的。维那是掌握慧命的,典座是掌握色身的。 然后是衣钵,衣钵是负责方丈寮的日常事务,同时方丈的一些活动安排、接待,或者是外出都由衣钵师来安排,相当于方丈和尚的秘书。 然后是副寺,副寺相当于寺院的副当家,也就是副监院,是负责寺院里的会计与出纳。 然后是寮元,寮元是负责寺院的来往的信众——单指出家众,挂单、安单、安排住宿的,由寮元师来负责。常住的师父,也由寮元师管理,安排常住师父的修行活动,或者是出坡,都由寮元师父来负责。 八大执事当中又分为四大寮口,客堂是一大寮口,禅堂是一大寮口,衣钵寮也就是方丈寮是一大寮口,再一个寮口是库房,因为古来的库房是寺院所有的收支全部在这里,监院也就是当家师是住在库房里,负责寺院的经济,一切的收支、供养,全部在这里。 在寺院里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八大执事是负责寺院里的具体事宜,寺院里面一日具体的事情由这八大执事来负责。 这是寺院里职务的分工。大家对这八个执事要了解他们所负责的是什么事情,到寺院里,涉及到哪一部门的事情我们可以与他们去联系。一般我们寺院里,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有事情都统一到客堂,由客堂来负责安排与衔接。 在寺院里我们看出家人的着装颜色不同,这个没有等级的区分,样式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穿的这个叫长衫,上殿时候穿的,袖子很大的叫做海青,还有那种对襟开的,短的,我们叫小褂。一般在寺院里都要穿长衫,离开自己的房间就要穿长衫,在出坡的时候会穿短褂。 大家在寺院里生活几天,有几项要注意的跟大家讲一下。除了洗澡可以穿拖鞋,参加活动的时候不要穿拖鞋,着装要端正。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寺院里,不是在俗家,寺院里应该是很严肃的一个地方,我们大家要尊重这里一切的要求。不要随意地到法师的房间,因为我们常住有一个规矩,在家众不允许到出家众的房间。见方丈和尚,如果是女众一定要两个人以上,才能到丈室去见方丈和尚,不能一个人去方丈室见方丈和尚。到法师房间,那就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不允许到法师房间,大家切记这一点。 在寺院里我们见到出家人或者营员之间见面了怎样打招呼,见到出家人都是合掌问讯,或者说一句“阿弥陀佛”。不说“阿弥陀佛”就是合掌也好,以表示对僧宝的恭敬。对出家人的称呼呢?知道名字的可以叫某某师,某某师父都可以,或者是某某法师,如果不知道名字的,你想知道他的名字,你可以问:“请问师父上下?”“上下”就好比世间人说“您贵姓”。 我们现在在座的出家众是男女二众,男性的出家人受过具足戒的叫比丘,女性出家众受过具足戒的叫比丘尼,没有受过具足戒的叫沙弥、沙弥尼。我们现在受戒不是看头上这个疤,在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就废除了,不允许烧,因为容易致残。这也不是佛制的,这是当时一个朝代为了区分藏传和汉传,汉传头上烧疤,三个、六个,这个没有其他意思。所以现在大家都不烧了,有烧的都是我们偷着烧的。所以我们见到师父,不管受过戒的,没有受过戒的,都是一样称呼“师父”,不能轻慢。 要想顶礼师父,出家人在行走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在睡觉的时候或者有病卧床的时候,不礼拜。这几种情况不礼拜。如果师父没有什么事情,我们想礼拜,知道师父的名字,就说:顶礼某某师父,或者顶礼法师,或者顶礼师父,然后拜下。如果师父说“问讯”就是“鞠躬”,或者说“一拜”,我们就依教奉行,就问讯或者一拜,不要接着拜,要听招呼。如果在有佛像的地方,顶礼师父要向着有佛像的地方,一定是向上,好比师父面对佛像,你在佛像这边,不要背对佛像来礼拜,要向上,但是你在礼拜的时候可以说一句:“礼拜师父。”那么师父就知道是礼拜他,不是在礼佛。我们营员与营员,或者居士之间,同样也可以合掌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归投、归敬的意思。我们一般说“阿弥陀佛”这一句,四个字,就代表了一切。我们见面打招呼“阿弥陀佛”,然后合掌就可以。 现在讲一下礼拜,最常用的顶礼。先讲站,我们站的时候是前八后二,脚尖和脚尖之间八寸,脚跟和脚跟之间两寸。大家穿的衣服都没有衣领(指营衫),有衣领的时候要颈靠衣领,下颌微收,抬头,这样一个姿势就好像头上顶着一碗水一样,这样颈椎与脊椎这里是直的。然后是合掌,十指并拢,掌心合十当胸。拇指是在胸口这个位置上。两臂不要架起来,要自然下垂,站的时候眼神下垂,可以看到无名指。不要一直盯着无名指,这样会发晕。我们讲要眼观鼻,鼻观心。眼观鼻,我们的注意力在我们的呼吸上,同时可以调整我们这颗比较散乱的心。这样一堂殿站下来是非常稳当的。这是礼佛前合掌的姿势。一堂功课不是一直在合掌,还有放掌的时候,放掌的时候叫抄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个拇指微微地对拢,是在胸口的位置上,这个印也叫弥陀印,我们大殿中间的五方佛,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一个手印,同时也叫禅定印,打坐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姿势。我们在不合掌的时候是结这样一个印——弥陀印,要当胸,不要太向下,向下就显得很懈怠,不精神,太向上又容易紧张,就在胸口这个位置上,这个姿势(法师演示)。这是在不合掌的时候,在大殿念诵的时候是这样一个姿势。我们平时行走的时候就不需要。 我们在礼拜的时候,礼拜之前、礼拜之后都要问讯,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鞠躬。问讯是躬身九十度,上身是平的,腿不要弯曲。礼拜就是磕头、顶礼,这个顶礼叫做头面接足礼,就是我们顶礼的时候手要翻掌,掌心向上,意思是我们两只手托着佛的足,在南传佛教国家,顶礼一定要拜倒在出家人的脚下,礼足,所以叫头面接足礼。 礼佛的时候(演示),站的时候是前八后二,站好,然后合掌,先问讯。礼拜的时候呢,躬身,同时腿弯曲,然后右手放在拜垫的中心,跪下的时候两个腿是在拜垫的两个右下角。双腿是分开的不是并拢的,双腿如果并拢,臀部就会高翘。等你拜下去的时候腿是分开的,(演示)拜下去以后,右手放在中间,然后左手放在拜垫的左上角,同时右手上去放在右上角,两只手放在拜垫最上面,因为我们是礼拜、礼佛,我们是向上拜,佛是面向我们站。刚好手尖与手尖是两寸,两掌——拇指的下方是八寸,刚好是好像托着佛的足一样,头触到拜垫的时候然后再翻掌。头和手距离不要太远,(演示)起来的时候是手掌先翻过来。 这个是没有用法器,我们在殿堂里要用法器来招呼,我们在殿堂里礼拜的时候,动作比这要快。我现在手里拿的是引磬,是二磬,因为大磬拿着不方便,用二磬代替大磬。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问讯或者礼拜,听到声音,躬身下去,一下,起身,一下(引磬声),问讯是两下。礼拜时我们一般是连贯的三次,第一次拜下去的时候是三下,起身的时候是一下;第二次是拜一下,起一下,第三次是拜下去两下,起身一下。最后问讯一下,起身一下。现在我们演示一下。我们看刚才法师起身以后呢,还有一个动作,双手抱起来这样一个姿势,两个食指竖起来了,就像我们大殿中间那尊佛像,毗卢遮那佛,同时我们这个手印也叫毗卢印,我们起身结这样的手印。因为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而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与佛是无二无别,只因妄想执著不能显现。我们结这样的手印,就是回归自己的自性毗卢,回归我们自己的法身佛。结这样的手印(法师示意)——毗卢印,左手在里右手在外,两个食指都稍弯曲,左手的食指向下一点,有点错开。不是两个手交叉,是一个手抱着一个手。这时我们问讯起来,与眉间相齐,不是非要碰到眉(法师示范),我们重新把这个动作连贯做一下。我们刚才这样拜呢,还不是我们在大殿的速度,大殿里还要快,大家注意听引磬的声音。顶礼的时候做一下观想,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另外在大殿在斋堂打哈欠的时候,不要把嘴巴张得很大,一定要用手遮起来,因为这是一个很懈怠的相,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们这样一种状态。 三次礼拜的时候,每一次起来都是合掌,在拜的时候,必须要先躬身,先要像问讯一样,躬身同时要弯腿,很连贯。因为我们自己都有一颗傲心、慢心,自己都很难低头,很难把自己降低,我们对佛、对三宝生起这样一颗敬仰的心,通过礼拜,把自己降低。礼佛意义很大,我们讲“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也可以通过礼拜这样一个肢体的动作来忏除内心里的业障,通过这种形式也能对我们自己的心态有一个调整。所以我们在礼拜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谦恭的心,不管是对佛菩萨圣像,还是对法宝僧宝礼拜,同时都要有这样一颗谦恭的心,把自己降低。 我们既然放下很多事情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我们就要把所有的外缘全部放下,全身心的、安安静静、踏踏实实的就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样来参与这次活动,质量会是很高的,不要做这样事情的同时还想着一些俗世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全身心的、很快的进入状态,把自己调整好。以上讲的请各位在这几天的生活当中要注意,同时我们每一组都有指导的老师、法师,没有听清楚的可以随时向法师请教。 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各位辅导老师、各位营员:
在斋堂里面有三个职务可以说话,我们叫两句半话。所谓两句半话就是方丈和尚可以讲话,方丈和尚在斋堂里讲话我们叫表堂,他会讲一些开示,或者是讲通知,这是一句话。方丈不在,在吃饭的时候发现有不遵守规矩的,破坏规矩的,僧值师父可以随时地讲,这是一句话。半句话是行堂的,为我们服务的人,可以轻声耳语,不可以大声讲,这就是斋堂里面的两句半话,其余的所有的出家众、在家众都不可以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