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药师山·紫虚居士:比较禅宗的参话头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2020/9/10    下载DOC文档    

比较禅宗的参话头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禅宗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为其宗旨,其修行方法充满玄机,很多人看那些祖师们留下的公案,就如雾里看花摸不着头绪,更有很多所谓大师者似乎只有「口头禅」,虽然讲得很有「禅味」,但不一定真有证量,像这样真假难辨,更使一般人对禅宗有「莫测高深」的感觉,因此也不太敢去修其法门。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知识份子以为禅宗可不拜佛、供佛,如此既省时间又可不落入「迷信」之俗,又可顿悟成佛,由于这些原因,使很多「知识份子」(也许挟有傲慢心及不明)偏爱禅宗。但以笔者的修行经验,若不得佛力相助想修行顺利,那是缘木求鱼!想修禅宗的朋友,要多考虑一下。

  另外一件事是「传承」问题,禅宗是「以心传心」的法门,故师门传承很重要,因此在今日的佛教界,有不少人自称得××传承,但在我看来,大多是修「禅定」而已(由这些人的著作或其对弟子的言论可知),就算有得「传承」,也可能只是世间法中的东西,此与禅宗顿悟的心法无关。

  笔者并非主修禅宗,故不敢说禅宗的心法,在此仅对禅宗修行的「道理」做一些意识心层次的解释,并与教门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及《楞严经》中所说「无所还地」的道理,三者做一些比较,藉此来了解禅宗所说「三关」的意义。

  在本文中,笔者也对禅定与禅宗的分别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最后,本文对「大悟与小悟」及「一次悟与多次悟」的问题也做些说明。此外,在本文中对「禅密双修」与「禅净双修」的要旨也说些自己的观点,本文中有一些知见是来自笔者自己对佛学的了解,若有不正确之处,请有缘的读者多多指教!

  二、禅定与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之略称,『禅那』译为「静虑」,也就是在沈静中作思惟、作观想之义。「定」是心置于一处,由这些字看来,『禅那』本身就有定的内涵,一般在书上也可以看到「三昧」的字眼,三昧译为「正定」,也就是依佛正法所生之定。禅定一般在书上可看到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其他尚有很多外道的各种「定」。

  《智度论二十八》认为除了色界的四禅外,其他的各种「定」都不能称为禅,只能说是「定」,此观点笔者并不认同。禅定的四禅与四空定是世间法所属,一般凡夫、外道与佛教的圣者皆可修这些法,修禅定可引发神通,如天眼、天耳等,但不是了脱生死的出世间法。这些禅定都尚有能定的心与所定的境存在,例如「识无边处定」以阿赖耶识为定境,「空无边处定」以虚空为所定之境。色界第十三天的「无想定」,这是灰心灭智的一种境界,它是第六识的一种状态,是把第六识观入昏沈不起的境界,故其所定即是「昏沈不起」。

  另外有一种禅定是「灭受想定」(又称灭尽定),这是四果阿罗汉所证的涅槃境界,但在《楞伽经》中,称其为「涅槃觉」,这是一种「假涅槃」,与佛所证的大涅槃不同。「灭受想定」是前六识不起作用,因此第七识亦不起作用(见《楞伽经》所说:意识灭第七识亦灭之义),但其第八识尚有微细生灭,故尚属意识心层次,由于阿罗汉将第八识种子观成「空无」,且安住定中不起,因此不再轮回生死,但其不能自在出入世间,故只能说是安住于「定中」而已,我们常称其为「偏空」,此与佛所悟之「空性」(即空如来藏、法身等)不同。

  因此在《楞伽经》中,释尊称灭尽定是涅槃「觉」,「觉」就表示一种感觉,不是真实之意。除了世间的禅定之外,诸佛菩萨尚修习很多出世间的禅定,例如《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耳根圆通」法门,即可悟入「空性」了脱生死,亦可由空性起妙用,现各种不思议神变以渡众生。

  除了禅定之外,密宗还有一种定中起观想之法,称为本尊观或坛城观之类,此属「三摩钵提」的范围。密宗的修行者可由意识心观佛菩萨身相及坛城状况,有观到甚为详细者,例如观佛像的背光或心间月轮的种子字等,若经长期训练则修行者观力强大,所观之像出现眼前久住不衰,但这些都属「转境」的功夫,密宗称为转凡夫慢为佛慢,若未得佛力加持,则所观之境界皆属意识心的层次,功用不大。

  但以下五种成就则为非意识心的不思议境界: 

  (1)由空起观 

  (2)由月轮起观 

  (3)咒力成就者所观 

  (4)佛力加持所成 

  (5)由双身妙乐中起用。

  至于「禅宗」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故其禅是「直入心地」的法门,是顿悟空性了脱生死的法门,其与一般的禅定相差甚大,此禅观是在剎那脱离凡夫的意识心而悟入空如来藏,其与一般禅定安住意识心的境界不同。

  三、禅宗的修行原理

  禅宗的修行方法有多种方便,各家不同,但其主要原理则是断意识心,并在当下返观心源,悟入「空性」。

  六祖的名言:「不思善不思恶,在此当下谁是你的本来面目?」,此中不思善不思恶即断意识心之义,因为众生意识心如瀑流、如猿猴,很少安静停止,一般人时时刻刻心中所想皆不离世俗善恶之事,此不间断的心念即「意识流」,也是生死轮回的所依。

  禅宗有些师父以棒喝打骂教导其弟子,主要就是要在剎那断其妄想所生之意识流,在此当下,若此弟子业障已薄弱或过去生有好的根器,或此生参话头多年,疑情已真正生起,则在此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就很有机会顿悟「空性」彻见心源。

  因此,对一个禅宗的修行者,参话头的功夫很重要。以下简介参话头的原理。

  (一)参话头

  禅宗修行方便法之中,笔者认为「参话头」最有效。所谓「话头」就是一句话的源头,其实就是起此心念的源头,此源头当然就是「空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如来藏」,参话头的重点在「心源」,不是在此话的本身。此参话头类似教门中的「观心法门」,由于禅宗大师用一些善巧方便的「语句」来接引其弟子,故有参话头之说。

  在教门中,「观心法门」就是观心念的生起、消灭,最终要观心念来自何处?但若没有一些方便法接引,直接观心念很容易落入意识心而不得成就。当然,若是大根器者,如迦叶尊者见释尊捻花,当下即返见心源,何必要什么参话头!参话头正式使用的是临济宗的大慧宗杲禅师,他主张参赵州和尚的「狗子有佛性也无」,主张参「无」字。其他如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到后来与净土宗相合,就参「念佛者谁」,禅师们就是利用诸如此种简短的句子让修行者去参,由此生起「疑情」,机缘成熟即可彻见心源。

  (二)起疑情与破三关

  起疑情是为了要解决参话头的一种方便法,例如参「念佛者谁」,我们可以想念佛者为此肉身,嘴巴在念,但肉身无知为何会念?故应该不是它。那是否五蕴身(精神身)在念?那么此五蕴身又是谁?谁要它念?如此一路下追,但逼到最后还是想不出到底是谁在念佛,这是开始的疑情,属意识心的一些推理,其属妄想层次。

  诸如此种想法,行、住、坐、卧都不停止的想,直到有一天会发现这些想法都不会有结果,只有直心的问「谁!」,且心力要向内,好像要挖出内心的秘密一样,此时舍妄想直心内照,这才是真的疑情。若在参「谁」之时夹杂很多意识心的推理妄想,甚至观有光明等,此一切皆妄想,如此则疑情不可得。

  若能直心参「谁」,不杂妄想,此时大概就是禅宗所说「三关」的初关,此称「破本参」。此时观力尚不足,必须加强修习内照的观力,故要继续不断向内参「谁」,久之就可以直入心的更深层次,称为「重关」。若不停止,继续精进直心参「谁」,就会进入「牢关」的境界,「破牢关」就可剎那悟入十方圆明的「空性」。此时就类似《楞严经》中所说的到达「无所还地」。

  四、禅宗的「三关」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各阶段的比较

  以笔者的观点来看,这种参话头、起疑情的修行方式,与教门的「内观」方式,例如返闻自性、返观自性等,两者没有什么不同。禅宗参「谁」起疑情的深浅,就类同返闻自性时返闻的深度。

  依笔者之所知,「破本参」大约在第六识与末那识的层次,在耳根圆通的修行上,约相当于「空觉极圆」到「空所空灭」的阶段。「破重关」大约在第七识与第八识层次,在耳根圆通中相当于「空所空灭」与「生灭俱灭」的阶段。而「破牢关」则相当于在「黑漆筒」与「空性」的层次,在耳根圆通中约在「寂灭现前」与「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的阶段。在起疑情的过程中,修行人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业障现前,例如,在破本参之前,可能是第六识以下层次的业障会现前,而到重关或牢关

  时才会有第八识层次的业障显现,这种现象与教门的修行大同小异。禅宗的修行人是否每个人都要经历「三关」?由资料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有些禅师认为只有牢关,也有人说要过两关,依笔者之见,根器好的人,参「谁」当下即入空性,当然直破牢关,不用经历「三关」,根器较差之人,只有慢慢的过此「三关」。

  这种情形在修习耳根圆通时也会碰到,内观之力大的人或业障少的人,在返闻当下,就容易返入到较深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用火车爬山坡来比喻,内观之禅定能力就如同火车的「推力」,人自己的业障类似爬坡时的「坡度」,推力大、坡度小,则过山坡就容易,宗下的参话头与教下的返闻自性亦如此。

  五、禅密双修的秘密

  密宗的修行者有修习「阿字观」或「月轮观」者,若长期观阿(梵文)字或月轮,并能得到毗卢遮那如来的加持,则可见到发光发亮的阿字或观见如满月光辉的「月轮」,此境界是在第八识层次,在此境界时,若能生起微细快速的「谁」,则在机缘成熟下会很快由月轮直入空性光明之中,此是禅密双修的要诀。可以说观阿字或月轮类同起疑情,但有佛力加持为其优势。

  六、禅净双修的要点

  在禅宗起疑情参「谁」的同时,若能得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则内照之力必会大增,且在佛力加持下,也可以帮助修行者消除阻碍内照的各种业障,如此则参话头成就的机会就大为增加,这种佛力与自力并进的方式就是禅净双修的要点所在,故很多修禅宗的人到后来都采用此种方式,永明延寿禅师是修此方法的大成就者。此方式在末法的今日,应该是很有用的修行方法。

  七、悟有大悟与小悟的分别吗?

  依笔者的了解,一般讲「悟」就是开悟,开悟本身应没有大小之分,但很多人宣称有多次小悟的经验,笔者认为此可能是重关与牢关之间的一些境界,属意识心的知解,不是真正的开悟。很多人不明,也许误以为是「小开悟」。但若以另一种观点来看,「小悟」是悟空性,则大悟应是由空性起用的妙境界,但要能由空性起妙用,则非到八地以上菩萨不可得,此非一般人或禅师们所能到达的层次,故笔者不认为一般禅师或修行者有大悟的可能,故也不可能有大悟与小悟不同的经验。所以笔者认为一般人所经验的小悟应不是真悟。

  八、开悟有一次或多次的不同吗?

  依笔者的知见,开悟是悟到本具「空性」之义,就如同喝桌上那杯水,喝过的人自知其味,不论喝几遍,其味不变,而未喝过之人则不知其味,故喝过之人与未喝过之人,其自心所知有所不同,但喝一次与喝多次没有什么差异。故开悟一次与多次之说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说一生有多次悟入空性或经常安住空性的体验,但说一生有多次开悟似乎不太合理,就如同我们也许常喝这种水,但第一次即已知其味,此才是「开悟之义」。

  九、结论

  禅宗是直指人心开悟见性的法门,是直接了脱生死之法,此与一般凡、外的禅定或观想不相同;禅宗的参话头法门与教门的观心法门很类似,只是宗门有独特的方便而已,在原理上,宗下与教下之法差异不大。禅宗所行的方法除了参话头外,尚有参公案者,一般是参一个适合修行者根基的偈,然后行者努力去参照,直到破所参之公案或偈为止。禅密双修在于观由佛力加持之月轮或阿字,由此直入第八识是其方便。禅净双修在于得佛力的加持,以消悟空的障碍并助行者增加内观参照之力,此是其大方便。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