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药师山·紫虚居士:我对十二因缘的浅见


 2020/9/10    下载DOC文档    

我对十二因缘的浅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十二因缘是释尊教法中最重要者之一,它所包含的意义甚多,后世的缘起论:包括法界缘起、无明缘起、业力缘起、唯识缘起等,大多与十二因缘有关。

  十二因缘之前在印度就有,例如在业力缘起论中就含有十二因缘中的一些内容,只是没有完整的十二支,到释尊才以自己的证悟而圆满开示此十二支。但对十二因缘的开示,在经论中似乎有些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之处,笔者仅提出一些看法,请各位多指正。

  在此我们仅对释尊在杂阿含(298 经) 、大般涅槃经( 卷25,狮子吼品第23-1) 以及长阿含经( 卷10,大缘方便品第9)对十二因缘内容的开示做一些探讨。

  二、大般涅槃经中的开示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名为触。习染一爱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色六入触爱。名未来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则得具十二。色界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界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死,亦得名为具足十二,以定得故。故名众生平等具十二因缘。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成无上正等正觉故。故众生悉有佛性。」

  三、杂阿含经中的开示

  「佛告诸比丘。我为说缘起法…… 。彼云何无明…… 。不知三世、内外、因果、四谛,不知三宝,不知根尘… …,痴暗即无明。云何行。身口意行。行而有识。识而各色即四大与四阴。名色而有六入,即六入处,即眼入处以至意入处。六入而有处,即六触身,即眼处乃至意处身。触而有受。即苦、乐与不苦不乐受。受而有爱,即欲、色有三爱,爱而有取,即欲、见、戒取与我取。取而有,即欲、色、无色三有。有而后生,生异类众生,于中得阴、得界、得入、得命根。生而有生死,老而白发……,死而命终,暖离色身。」

  四、在长阿含经中的开示

  佛告阿难:「因爱有求……,至于守护。受亦如是。」佛告阿难:「缘触有受,此为何义?阿难若无眼,无色,无眼识者宁有触不?」答曰「无也」。释尊曰「若无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者宁有触不?」答曰「无也」。(注:即有六根、六尘、六识才有触)。

  释尊又曰「阿难,若众生无有触者,有受不?」答曰「无也」。又曰「阿难,我以是义,知受由触,缘触有受。阿难,缘名色有触,此义为何?……,若众生无有形色相貌者,无有身触。无名色者即无身触。」,又曰「缘识有名色,此义为何?若识不入胎者,无有名色。若识入胎不出者亦无名色。若识出胎,婴孩败坏,则名色不得增长。若无识而无名色」。

  又曰「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无住处。若识无住处,则无有生老病死悲忧苦」,故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有缘生,生缘老死悲忧苦,大苦阴集」。

  五、对此三种开示的探讨

  (1)在杂阿含经中的开示 

  杂阿含经所开示者,由佛性因为无明妄起而有第八识,再由于有「妄生存」之动念(即行),由此生起第七识,再由对尘之分别妄想而成前六识,总之,由无明、行、识三支形成众生的八识身(*)。

  八识身因为无明以致引发其前六识起妄想分别,累积名、相、符号,此即名色。名色与八识是「相」与「功用」,是不一不异,名色即识,识即名色。由八识身对六道之一的执着而形成五蕴身(**),此即六入。此义为六种入世间的器官,此在人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感官(含神识)。在鬼神或天界众生则可能为「气」所成之身(含神识)。又由此形成六触身与六受身。

  以人为例,眼触身是眼根接触色尘的部份,即人的眼角膜,包含其特殊构造、形状与其上的细胞中的眼识。眼受身是眼球的视网膜与附近的特殊结构、形状及其内细胞的眼识。有这些五蕴身、六触身及六受身,则面对尘境时,就有爱、取、有等现象。「有」是指此神识已决定以所造的五蕴身出生为该道的一个众生。此众生具有阴、界、入、命根。此身在世间又造业,于是有病、老死的现象。这是由无明到老死,称「生死门」,又称「顺观」,是由佛性转成众生的过程。反之,则称「逆观」或「还灭门」,此门可由凡夫破无明,解脱生死,返现本有之佛性。详情请参阅本人所写《般若心经白话注解》(法成出版社发行,请参见附录)。五蕴之详情,请参照药师山通讯第25 期笔者所写的文章。我称此为「法界的十二因缘观。」

  此外,在此顺便一提,无明之义,无明是痴,没有道理的痴,楞严经说无明无因即此义。无明才会有众生,无明使众生执诸法为实有,把虚妄当实有,才叫颠倒。佛断无始无明,菩萨断根本无明,阿罗汉断枝末无明,在此经释尊所开示者为枝末无明。此经所示之十二因缘是用于六道各界众生的「通则」。也开示出轮回入解脱之要道。

  (2)在大般涅槃经中的开示 

  此为本经开示十二因缘在人的状况,故才有入胎之事,这是对轮回状况的方便开示,因此,经中未提及解脱之道。但提到一点很重要,就是十二因缘不是众生每一生皆会有十二支出现,例如出生为无色界众生则没有入胎之事。但就如同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在轮回中必会有十二支出现的机会(即以空得故)。

  在本经中,无明应是指中阴身由于尘沙无明(此源于过去的业力)而入六道光明中的一种光明,例如投生人道则入红光之中。决定投生六道的动力即行。「识」指中阴身八识中的阿赖耶识,入受精卵中成为「识蕴」,故称为初受胎。

  接着是第六识入胎转成想蕴,其之所想(即名、相、符号)称为名色,想蕴与名色形成脑部,此时胎中尚未有眼、耳、鼻、舌四个器官。接着是中阴身的色、受二蕴依母胎中的基因记录制造五种器官(即眼、耳、鼻、舌、身),脑与此五器官合为人的肉身,称为六入(因为有六种器官能与尘境接触之故),接着神识再进一步制造六触身与六受身。

  此时神识依过去生的习气对尘境生起「爱」、「取」、「有」各种心境。到「有」支之时,此神识(中阴身)才决定要以自己所造的色身(即六入与触受身)投生人界,故才会由母胎出生。由母胎出生指第八识转成为现在的识蕴,此是未来(即今生,亦即出胎后的人生)记忆的开始,故经说「现在识名未来生」。即有生就有老病死,有老病死是因为现在的色身(即经中所说的名色、六入、触、受各种身),故经中说老病死是未来生。

  总之,此经是说人因为过去的烦恼业力才有今日的果报色身,有此色身为因,人才有老病死的苦果。也就是释尊在此经用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界的现象。同样,十二因绿也可用以说明鬼界、天界、畜牲等各众生的状况,但其各支的内容可能不相同,甚至未具足十二支。

  (3)在长阿含经中的开示 

  释尊在此经中除了叙述此十二支的相关性之外,最主要就是讲「名色」的特性,两且是针对人而说此「名色」。在此经中,无形色相貌即无身触,这是说名色为五阴的用。「色」是色阴的用,即色阴所属(所依)的身体的形色相貌。「名」是其他四阴(即受、想、行、识四阴)的相用。

  经中说「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这就告诉我们识与名色是能与所的关系,识是体,名色是相用。识是能依,名色是所依。此经亦说明名色与母胎的关系。经中说「识不入母胎则没有名色」,这是指前六识与名色的关系(不是指神识),也就是说识与四大结合才有名色,此乃因为识入胎(与四大结合),则才会对色身相状产生执着,因此才有名色的「色」。

  经文又说「若识入胎不出亦无名色」,此乃因为若识入胎不出,则没有外界的名、相、符号可执着,故无「名」可成,当然就不会有「名色」。此中所指出胎不是指「出生」,因为出生时识不会离胎,只有人死时识才会出胎。由这段文字可看出「名色」的产生,是由识入胎(后对肉身的执着)到死亡时,识出胎入中阴之前对人界的执着而起。名色乃人(或众生),自无始以来,很多生入胎与出胎所生的结果(即累积多生的名、相、符号与对色身的形色相貌执着而成)。

  经文中又说「若识出胎,婴儿败坏则名色不增长」,此乃因为识离开胎儿(出胎之义)则对色身相貌不会再生执着,故名色不再增长。

  注: 

  (*)「身」:在此指功能(例如识之体)与相用(例如识种子、名色或色身等)和合而成的整体,此中功能指能依,相用指所依。 

  (**)五蕴身有时表示精神身,以方便包含没有肉体的众生,有时表示精神身、肉身、气身和合(如泥和水)之身。在药师山通讯第25期笔者的文章中,五蕴即指前者,在本文中之(2)与(3)段文章中,五蕴指后者。

  附录:

  本师佛对十二因缘之开示(杂阿含298经):「佛告诸比丘,我当说缘起法……,彼云何无明?……不知三世、内外、因果、四谛、不知三宝,不知根尘……痴暗即无明。云何行?身口意行。行而有识,即六识身。识而名色,即四大与四阴。名色而有六入,即六入处,即眼入处以至意入处。六入而有触,即六触身,即眼触乃至意触身。触而有受,即苦、乐、不苦不乐受。受后有爱,即欲、色、无色三爱。爱而取,即欲、见、戒取与我取(四取)。取而有,即欲、色、无色三有。有后有生。生异类众生,于中得阴、得界、得入与得命根。生而有老死,老而白发……,死而命终,暖离色身。」(以上为大略,有兴趣者请看原文。)说明如下: 

  (1) 无明:即无始无明,由此如幻生出各种业障,使人不知三世、三宝等,真如因此无明幻生第八识。 

  (2) 行:起心动念而幻生第七识,由此而有身、口、意诸行进而反熏生诸识相。 

  (3) )识: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4) 名色:第六识记录六根与六尘之相互作用而累积各种名、相、符号即成名色。此包括五阴诸相(四大为色阴,名为其他四阴)。 

  (5) 六入:是六种入世间之处,约在细腻身或中阴身阶段,是六种「精神器官」。 

  (6) 触:六入接触六尘(经六触身)。 

  (7) 受:三受,即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 

  (8) 爱:第六识与意根之作用。爱即对三界之爱,即贪爱三界之某一界,也就是喜爱六道之某一道。 

  (9) 取:四取,中阴身对三界尘境之贪着而生,即:贪着投生道之五尘境界而生欲取。见取是妄见该道之境界而生执取。戒取是妄求能投生于该道。我取是妄认我已在该道。 

  (10)有:妄以投生道(即三界六道)为实有。 

  (11)生:投生该道而得有五蕴身(阴),得依报(尘)与正报(得界得入)及得命根(肉身)。 

  (12)老死:肉身由老化而终至死亡,死亡是体温消失。(暖是指人的体温。)

  ‧由无明而有行,……而有老死。称「正观」或「顺观」。顺观称「流转门」,因为发生轮回之理。 

  ‧‧由有老死因有生,……,因有无明,称「逆观」。逆观称「还灭门」,由反省可解脱:即无明灭则行灭,……则老死灭(尽之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