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楞严经》不是伪经(四)
(72)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二: 《作者的异见》: (73)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三: 《作者的异见》: (74)楞严百伪原文七十四: 《作者的异见》: 附注:经文:「由因世界,离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75)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五: 《作者的异见》: (76)楞严百伪原文七十六: 《作者的异见》: (77)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七: 《作者的异见》: (78)楞严百伪原文七十八: 《作者的异见》: (79)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九: 《作者的异见》: (80)楞严百伪原文八十: 《作者的异见》: (81)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一: 《作者的异见》: (82)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二: 《作者的异见》: (83)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三: 《作者的异见》: (84)楞严百伪原文八十四: 《作者的异见》: (85)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五: 《作者的异见》: (86)楞严百伪原文八十六: 《作者的异见》: (87)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七: 《作者的异见》: (88)楞严百伪原文八十八: 《作者的异见》: (89)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九: 《作者的异见》: (90)楞严百伪原文九十: 《作者的异见》: (91)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一: 《作者的异见》: (92)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二: 《作者的异见》: (93)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三: 《作者的异见》: (94)楞严百伪原文九十四: 《作者的异见》: (95)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五: 《作者的异见》: (96)楞严百伪原文九十六: 《作者的异见》: (97)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七: 《作者的异见》: (98)楞严百伪原文九十八: 《作者的异见》: (99)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九: 《作者的异见》: (100)楞严百伪原文一百: 《作者的异见》: (101)楞严百伪原文一百零一: 《作者的异见》: 结论: 最后本人但愿此文章能澄清楞严是伪经的说词,使佛教界对这部理论与实修并重,空、假、中三观齐修,且显密并陈的重要经典,不要再生怀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宝弟子紫虚居士恭述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我对吕澄先生「楞严百伪」的异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
经云:「妙性本无,世界众生,因妄生灭,灭妄为真。」按此种真妄之谈,全不知有幻义佛法,遂说成死相世界。众生若本来无,岂非有始?众生妄生真灭,岂非量有增减?世界众生灭已为真,诸佛功德尽未来际,又复何说(或解此本无世界众生者,乃假说名耳,然上下文义不符也)?其伪七十二。
这一段经文来自楞严经卷七,经文说:「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明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作者认为这段文字与众生缘起有关,而其实这段文字是在讲大涅槃之义,只是说明众生与佛为何不一样。因为无明而有世界众生,但释尊在楞严经中并未说先有众生或无众生,或生佛原本共有之问题。本段文字只是说在无明未伴生之时众生原具圆明自性。「因妄有生」只是告诉我们众生是由无明妄生而有。因此,在此世界,无明妄生而有众生出生,也有很多众生破妄无明而成佛或入涅槃,故此世界生佛皆有,也没有增灭之事,佛渡生也永远不会停止,故这是作者误解经文所生之问题。
经说众生有十二类,此由《金刚经》三番解说一切众生改窜成文。《金刚经》说卵生等四,以受生区别一切众生;又说有色无色二,以依止区别一切众生;又说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三,以境界所摄区别一切众生。三番迭说,本非并列(详无着《金刚经论》)。又非有想非无想亦止一种,即非想非非想处也。今经乃割裂为非有想及非无想,又妄增非有色及非无色。其实非有色即无色,非无色即有色,反复立名,适成戏论。其伪七十三。
金刚经上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想、若无想、若有色、若无色、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作者以自己之观点作如此分类,并非金刚经之义,纵有无着如此分,也不能说是正确之论,大部份解金刚经之人也分十类众生,作者个人之见,如何依此判楞严是伪经。且「非有」与「无」不同,否则释尊为何要说「非有想」,又说「无想」?故这是作者自己的过失。为何金刚经只说十类而楞严说十二类,这就如同释尊常说三净肉,而在楞严却说有五净肉,这就如本文作者所说,在金刚经中把非有色与无色归为一类,把非无色与有色归为一类,而在楞严中详加区分,故有十二,此也没有什么不对。在今日的科学上也常有把某一类物质再作区分者。例如早期说精液、鼻涕等是液体,近代却将古代的液体分成液态、液晶二态,现在发现有第三态存在。当然,不能说释尊在说金刚经不知有十二类众生,也许是听众条件不同而不说。例如在阿含经中不说第八识及末那识等,不是释尊当时不知有此二识,乃机缘不同,指月之指亦异。
羯逻蓝等胎藏五位,乃由有色根次第增长再而分,无色有情,既无色根执受(《深密·心意识品》),则化生顿起(《瑜伽》卷二)。今经于有五位次第者,随意说为卵羯蓝胎遏蒲昙,岂有胎生不从羯逻蓝起耶?又化相以下悉称羯南,岂无第五钵罗赊佉位耶?至于无色无想,本无五位,亦概称羯南,种种颠倒。其伪七十四(土枭破镜,明明有色,乃说为无想,更属杜撰,不值一辩)。
当然,羯逻蓝等胎藏五位(即如人之受精卵在母胎中,不同时期之相状。)乃色根形成之次第,但楞严经中并不强调这些,它只是强调形成众生之因(见附注)。故以「卵羯逻蓝」代表卵生之始,以胎遏蒲昙表示胎生生命之开始状态,如此说明有何不对,难道要对当时科技不发达的人说明胚胎的详情?那释尊为何不更清楚说明形成胚胎的细胞,甚至「基因」的状态?作者不明因机说法,而强调「始终如一」,这非释尊说法的原则。很多人不明,故常因释尊在不同时间对不同人所说经论有不同的说词,而争论不休,执着何正何伪,百年辩论无有休止,诸如唯识、中观、如来藏诸说中之不同论点即如此。
四十四位中,初列十信,窃取《璎珞经》文。《璎珞》又从《梵网》杜撰。《璎珞》十信名字,前后互异,自无定说。如初五名用:信、进、念、定、慧。五根应从其次第,乃错乱为信、念、进、慧、定(唐译《仁王》即取此文改易旧译)。今经抄袭其文,强为之解,以为智明遍寂,故先慧后定。然则五根、五力皆诬说耶?共伪七十五。
此乃作者自己的观点不足采信,因为作者已先设定楞严经是伪经,故说楞严之论是改自璎珞、梵网经,但若楞严乃释尊所说(作者不认同),为何不说其他经论是采楞严而有?
十地最后金刚喻心,剎那断证,更无渐次(《成唯识》卷九等)。今乃说有金刚心中初干慧地重重十二。其伪七十六。
原经文说:「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至妙觉。」这段话是说由干慧心(即开始所说有慧无福之处)到等觉位,此时的「觉」才是金刚后心的初干慧地。「单」指七种单一名位,即干慧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界第一地、等觉与妙觉。「复」指五种有重复之名位,即信、住、行、回向、各十种阶位与十地,共有五十种阶位。由于「单」有七位,「复」有五位,故说单复十二方至妙觉。此与本文作者的解读完全不同,楞严经是说经过重重十二后才到金刚心的初干慧地,不是说金刚心初干慧地之后尚有重重十二。作者误解经义,故会误判。
结出经名一段,模仿《圆觉》。《圆觉经》末云:「三世如来所守护,十方菩萨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海眼。」今经遂名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圆觉》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今经亦名大方广佛母陀罗尼。《圆觉》名修多罗了义(此名实不可通),今经亦名修证了义。《圆觉》名秘密王三昧,今经亦名灌顶首楞严(三昧)。抄袭之迹,一望而知。其伪七十七。
这是作者个人的见解,不可依此就判断楞严是伪经。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此有其正确清楚的意义(详见紫虚居士所著楞严经白话注解),不能说它是模仿而来。
经说琉璃王诛释种生身入狱。按琉璃王事,在弒波斯慝王自立之后,与佛灭同年,今经序分既说波斯慝王在众会,安得有此?或解此经非一时说,然佛说琉璃王事,不应更在舍卫(《琉璃王经》等即说佛在迦维)。说即异处,经亦异会,安得集为一篇?其伪七十八。
在楞严经中卷二中有波斯慝王与释尊的对话,且释尊与慝王同岁,当时是六十二岁,由此可知楞严经应是在释尊六十二岁几年间所说。但在卷八经文中,阿难说:「琉璃大王」因要诛释迦族人,及「善星比丘」因为说诸法空无,二人皆下地狱。而根据阿含经第五十九经,波斯慝王在八十岁时才被儿子「琉璃」所杀。也就在那一年「琉璃王」才率兵攻打释迦族。因此,楞严经卷八这一段不可能是释尊六十二岁时所说,似乎应是释尊八十岁才说此经。此时释尊已近涅槃。卷八这一段话是接文殊问如何为此经命名之后。一般经文在命名之后大多是讲此经的护持相关之事,但楞严经只有长卷十之末尾数十个字提到护经之语。卷八在问经名之后就提到地狱、饿鬼等欲界诸相状。卷九提及色界、无色界、阿修罗等。然后佛总结说这七类众生(即地狱、饿鬼、畜牲、人、神仙、天与阿修罗)皆不断杀盗YIN三业而有。然后在卷九与卷十皆在说五阴之十种魔相。依本人了解,在问经名之后的卷八、卷九与卷十是释尊在近涅槃时才说,主要在提醒佛弟子们在释尊灭后及末法时期的很多魔障问题,楞严经的编辑者认为此与楞严经内容也有关系,故也将此纳入经文中,至于在何处说这些内容则不知。由这个理由判楞严经是伪经也不合理,盖一部经之内容不一定是释尊在一时之所说,不同时间相关之说亦可合成一经。
经说众生升沉以情想区分情类。爱欲是生死因,固无轮回不涉于情,想为遍行,无心不具,亦何有能外于想者。今乃说为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其伪七十九。
这一段文字见于卷八。此中所谓「情」是指经中所说之「内分」。即身心内部之执着,包括七情所生之贪爱染着。「想」是「外分」,即对身心之外的境界产生虚想。故可看出经文所说之「想」与一般遍行之想不是同义,因为众生对七情之执着亦不离「想」,故此想非彼想,意义不同,不可以此作出伪经之判。
经说十因六报。按YIN贪实一烦恼而分二习诈讼诸名,亦为臆造。生死业因,贪瞋痴三,不可缺一。今说十习,独遗愚痴。其伪八十。
楞严经在此说YIN贪习等是指习气,经中所谓二习指宿习(过去生的习气)与现习(今生的习惯)而言,何有臆造之意,可能作者误解其义使然。生死业因不离贪嗔痴,前文已提,即想与情,例如爱情、亲情等,当然不离痴。楞严经讲十习因不是指一般轮回而言,而是指六种地狱恶报诸相的原因,例如地狱中会现出刀山箭树穿刺身体,此乃嗔的宿习与现习交击的结果。愚痴未出现在十习中,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作者自己不明而已。
经说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六根各造,八大无间。按此说六根造业,固是创闻,而阿鼻音译,无间义译,实是一法,妄分为二。又八大地狱,第八即为无间,亦不容异说。其伪八十一。
楞严经文之义是说:若众生六根同时造作十习因中之各种恶业则死后神识将会入阿鼻地狱。但若不同时造业则入无间地狱。讲六根造业并没有什么不对。例如:讲身口意三业是指身根、口与意根所造诸业,身根造业亦有眼根、耳根相助,例如:以手打人而造身业,眼看、耳闻常是帮凶。口业没有舌根、鼻根同时运作如何得成,故讲六根造三业,没有什么不对。且六根对六尘,根尘相触则有受爱取有等,不是造业是什么?故说六根造业,并没有过失。至于地狱之说,很多经论都有不同的说法,本文之说乃作者自己的解读,不可就依此作伪经之判。
旧说八大热狱,十大寒狱,故称十八地狱。然本狱外,增狱各有十六,则新旧无异辞。今经取十八地狱旧说,而一再倍之为三十六狱,百八狱,臆造无据。其伪八十二。
楞严经讲地狱有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与一百八地狱。这是就众生各自造业而各自受报而说,这些称为「同分地狱」,经中说这些地狱皆妄想所生,非本来有。由此可知,旧说八热十寒,新说热、寒及十方增狱,这些都只是就「大范围」而说,并未以造业之状况而细分。故不能说详细分解说明地狱详情之楞严不对,而以他经为正确来判楞严是伪经。
鬼趣即是饿鬼,《正法念处经》卷九,说有三十六种,皆以饥渴自烧。今经乃于鬼中别出怪鬼、魃鬼、饿鬼等,以总为别,固已无据。至于饿鬼遇风成形,鬼有形质,四大毕具,岂但风耶?其伪八十三。
《正法念处经》所说只是对鬼众的分类法之一,楞严是另外一种分类法,有何不对?不能以《正法念处经》之说就判楞严是伪说。楞严经上说:「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这是说地狱罪受完之后,尚要受生为饿鬼众生之罪。若受罪后之神识遇风则成为「魃鬼」。鬼有形质,四大皆具,楞严未说鬼不具四大;但神识本已具四大,遇风而成为一种特别的鬼叫「魃鬼」。故作者误会经义才有此说。
印度外道,苦行有得,亦称仙人,然属人类,不为异趣也。今经于六趣外,别立十种仙趣,趣谓所至,是业所招,若诸仙人,藉修习成无生具者,何关业感而亦称趣耶?其伪八十四。
楞严经在卷八有说:「若复有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圆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经文中并未说十种仙是在六趣之外。它只说「报尽还来散入诸趣」,也没有说他们不是人类,只是游于山林,人不及处而已,故不知作者何来「异趣」之说?
六欲天中乐变化天,本谓自乐变化五尘受欲。今经撰为生越化地,何得名化?又他化自在天者,自变尘外,亦令他变,故称自在。今经乃谓超化无化,亦为不伦。其伪八十五。
生越化地即出生于乐变化天之义。「越」指超越,「无化」指不能自化五尘之义,「地」乃境界之义。「超化无化境」指超越乐变化天与其下不能自化的四天王天等境界,这些都没有不对。作者不解经义,故误判伪经。
又色界天,旧称光音,本是误译(正译光净)。今经沿用之而不知其非,又妄解言:吸持圆光(此解光字),成就教体(此解音字)。又无想天,除初后念,悉无粗想。今经又杜撰为初半劫生,后半劫灭。又有顶之称,谓三有顶,应属无色。今经乃称色边际为有顶,皆是杜撰。其伪八十六。
楞严经中并没有称色界天是光音天。只是色界二禅之第二天名光音天,此天是「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这是指此天之天人因为采取甚深禅定而成就之光明,作为教化天众之音,即以光替代人类音之功用。此有何问题?可能原文作者误解之故。至于无想天的看法,原文作者说最初与后念外,悉无粗想。而楞严说初半劫生,后半劫灭,是说初半劫中,无想天人由粗念不断转成细念,终至于断灭一切念。到五百劫的最后半劫,由于定力已坏,又由无想成细想,最后又回到粗想。作者只讲其「粗想」,楞严更精细分析此天性质,作者不明,反而误判伪经。楞严经说「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顶指色界之顶,此与无色界相邻,故称为色边际,作者可能误解经文。
又无色天识无边处仍系意识分别,论说五位无心,不闻除此(《成唯识》卷七等)。今经乃撰为唯留赖耶于末那半分微细,此则与灭尽定有何异耶?其伪八十七。
楞严经中称识无边处天是「唯留阿赖耶识于末那半分微细」,是说此天尚有阿赖耶识与末那识内认第八识为「我」的半分微细念存在。而灭尽定应已灭第七识,故不相同,作者可能误会,故有误判。
修罗惟通三趣,今经乃说亦通畜生。又鬼趣但有化生或兼胎生 (《婆沙》一百二十,又《智论》八),今经乃谓卵生是鬼。其伪八十八。
楞严经说「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是说鬼趣的阿修罗由卵而生,不是说鬼是卵生。作者未看清经文之义,故有误判。
经总说止观魔事为阴魔、天魔,次第而尽,按《涅槃》二、《智论》五,菩萨得法身故,乃破五魔,安有止观初修即得阴尽。其伪八十九。
楞严经上破禅定的五阴魔,在色、受、想三阴中,有天魔等之干扰,而在行识二阴之境界,则唯修持者个人知见之误,而没有天魔等外魔之干扰。作者所说之阴魔或五魔应是指心魔(即知见之误而由心自生者),而其所说天魔是指外魔而言,楞严之说词与他经所说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经未详述而已。故不能以此判楞严是伪经。
经说「空生心内」,又说「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按众生心法性虽是一味,然非一体,故非一人成佛,一切解脱。安有心内虚空十方同殒?且经文前云「空非所作,无坏灭故」。然终不闻烂坏虚空,则此销殒,又复谓何。其伪九十。
经文之义是指一人开悟了脱则「该人」心内虚空及一切宫殿皆同殒。不是一人成佛一切解脱之义,此为作者误解经文。「空非所作」的空是指「空性」,不是虚空,作者误解。
五蕴是积聚总略之义,旧译为阴,旁解为覆,本为不当。今经独取其意以为阴宇幽暗,阴锁入明,愈说愈远。其伪九十一。
楞严经此段文字在讲禅定中的境界与相关的魔事,此与讲五蕴法时对五蕴之解释当然不相同,何来伪经之理。
世界五浊本不可配五蕴,今经说一阴尽各超一浊,漫无依据。劫为时分,与行阴相关,如何色尽无劫。彼无色天八万劫,非功耶?受归烦恼,想属有情,同此颠倒。其伪九十二。
楞严经在此所说之五阴不是一般书上所说的五蕴。例如:色阴破则指破八识身的眼识与五蕴身的色蕴各种障碍及相关的「无明」。作者可能不明经之理而作成误判之因。
经说:「色阴销者,大我慢起,慢与过慢。乃至卑劣慢,一时俱发。」按此七慢境所缘不同,本难全起(见《俱舍》十九、《杂集》六)。今经次言心中尚轻十方如来,复对何人而有卑慢?其伪九十三。
这段文字来自受阴的第七种相状,即「起大我慢」。经文中说:「见色阴尽,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然无端起大我慢……乃至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所谓卑劣慢是指自己比他人低劣,但依然对他人不恭敬,不求他人、不理他人。观看经文之义,是此人定中忽生各种慢心,包括自己比如来高明,也包括自己低劣但如来等只是金铜土木何用礼敬等各种与慢相关之念头。这是定中邪见生慢业的各种状况,有什么不对?以此而判楞严是伪经似乎过于严重。
经说:「受阴尽者,上历六十圣位,得意生身。」按变易身,地上所受,与六十位岂悉有关?受是遍行,圣位有心,安得无受?虽变化身,又岂能外?其伪九十四。
六十圣位指地前、地上共五十五阶位,外加三渐次、干慧地与妙觉总共六十之义。「意生身」指识身(一般人是五蕴身)。受阴尽则前五识可起神通妙用,已能离肉身、气身及五蕴身之诸不净而成就识身(即意生身)。六十圣位菩萨皆能顿入意生身状态而变化无碍不受形累,此乃楞严经起修阶位为干慧地,故能如此,此与一般其他经典起修阶位的状态不同,一般初信位未达「爱欲干枯」,故要地上位才能到变化身之境界,作者不明此点,故有误解。又此处受阴不等于受蕴(前条已说明),作者不明,故作误判。
经说:「想阴尽者,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按生灭根元,应以佛眼方见,禅定灭想,何得至止?经前文云:「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是灭尽定,细想虽灭,犹是有漏,不能洞达生灭根元,舍是而外,禅定灭想,复如何等?其伪九十五。
想阴尽是指第六识、想蕴及与二者相关的业障、无明皆破除。「生灭根元」是指第七识,它是动静之源,故称生灭根元。作者以为生灭根元是自性(空),故有此误会,故以误解经义而判楞严是伪经,哪有此理。
行阴十魔,经依六十二见,总为十类。实则见各不同,非一人所计,今合二无因等为一外道,则不可通。又即二无因论中说得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眼根功德,必待无漏转依(《庄严经论》卷三)。既已转依,何称外道?其伪九十六。
楞严经中把未完全悟佛正理者皆称为外道,包括声闻之钝阿罗汉与缘觉皆称为外道,因未尽悟佛理之故。行阴只是禅定中到达第七识与第八识间的各种境界,禅观之心与妄想心同时存在,故会有妄计定中所现境界以为涅槃等胜解,其实不离六十二见(属意识心)。经文只说把这十种妄计所成当成胜解之人,是为外道,没有说是一人所计。又无漏只是没有烦恼,四果罗汉也到无漏,但离佛尚远,故得眼根功德,与外道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作者不明,故有误判之事。
四遍常论前际见,均于生灭不如实而有妄执。今经乃说不生灭见以为遍常。又一分常,本就能所生处,不如实知而生妄执。今经乃说五阴或尽或灭以为一分。至于有边,本指世间,乃说众生半生半灭。皆不可解。其伪九十七。
四遍常论本就是对生灭不如实知而妄执为常所生,在楞严经中亦如是说,但其详细说明定中四种错误的认知,其第四种为「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或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这段文字大概是作者所说的「不生灭见」。这是说修行人想阴已尽之后,就以为生灭心永灭,但当不知行阴微细尚未灭,故妄计以为常,如此没有什么不对。作者也许不明经义,故有误会。楞严经所说:「一分无常,一分常论」,有些是对所生之处不能如实知,楞严并未否定。只是楞严更详说定中四种妄见以至如此,其中第四种就是作者所说把五阴或尽或灭以为一分之义,经上说:「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常流,计以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这是半常无常妄计中的一种。楞严所说之第一种就是作者所说。故楞严所言更为广泛精辟,怎么反说它是伪经。至于有边之说,楞严经说:「计过未者名为有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这就是世间之义,但楞严只是说明禅定中有「妄计」以为众生一身之中有半生半灭者,此与作者在本文中所认知之义,完全不同,读者可参阅本人所注解之楞严经卷十「四有边论」这一段即可知。作者误解经义,故有误判。
后际五类见中,四死后有想论,乃执我有色无色等,故通三界。今经改为我在色中四句,则不通无色,又本系有想,解作有相,亦属杜撰,所余无想俱非等论,亦俱出臆解,无所依据。其伪九十八。
死后有想或有相只是表达死后不是什么都没有,据本人所知,「相」或「想」都不是很能完整说明此种知见。故楞严经说死后有相并没有什么杜撰之问题,只是汉译时的不同而已。至于有想通于无色界,那是不对,死后有想只通色界与欲界。至于楞严所说死后有想所衍生的十六种妄见,作者吕先生认为是臆解,那是其个人的知见,不足以判楞严是伪经。
经云:「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按此文句出于《涅槃》「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颂,此颂本义,指有漏诸行,生已则灭,生灭是苦,彼寂则乐(《瑜伽》十八)。此乃以生灭与寂灭相形,本无灭已方乐之渐次,故《瑜伽》译为「由生灭故」(勘梵本此句,亦云「生已则灭」无灭已之意),又安有已灭生灭寂灭未圆之境界?即如《涅槃》旧译,灭生灭已,即应寂灭,又安有未圆之说耶?其伪九十九。
楞严经所谓「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之义与作者所举涅槃经之句不同,其意义亦非如作者自己之解释。楞严经这句话是指寂灭未至精圆,未到寂灭现前之境界。详细见笔者所译之楞严经。作者吕先生以其个人之知见就妄判楞严之非,此不合理。
经云:「从诸根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如是乃超十信等入如来海。」按六根互用,必需转依(《庄严论》卷三),此金刚心以后事。今乃说由互用入金刚心,斯颠倒矣。金刚心剎那断惑,次念即证菩提,安干慧等次?达金刚心本自究竟,又安有超?惟由止观得金刚心是疑问耳。其伪一百。
楞严经在卷十中,若识阴尽时,「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入于如来,妙庄严海」。此中之金刚干慧指圆教初住位中之干慧地,有慧无渡生之心,此处之慧已近权教菩萨之八地果位。此果位与作者所说的金刚心不同,作者所用乃一般权教菩萨之状况,与楞严所依不同。故不可以此误判。
经云:「五阴迭起。」又云:「理则顿悟,事则渐尽。」按五阴法,色心相依,起则俱起。又受想三俱是遍行,亦无次第,何谓迭起?至于五阴渐尽,事理所无。岂能一一拔彼遍行,使其不相应耶?禅家北宗有顿悟渐修之说,作者窃取其意以撰经耳。其伪一百一。
吕先生所说色心相依,受想遍行等是以唯识之理说明意识心的生灭状况,但楞严所说五阴生起与灭除渐次是对修行禅定而言,若是遍行,则何有九次第定之修行?故吕先生所言与楞严之义完全不同,如鸡鸭之语本不同,既不了解。如何判他人是伪经。
《楞严经》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经典,但很不幸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伪经。尤其是佛教重要学者,如吕澄者,其之错误批判,对佛教影响更是深远。综观本经之所以被误为伪经,主要原因如下:
南无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