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6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释迦牟尼佛讲金刚般若,专为菩提心而立,所以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怎么样的降伏其心?这句话的意思啊非常的妙啊,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不发菩提心,今天终于发菩提心,金刚经就是讲发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怎么样的发菩提心呢?怎么样的降伏其心呢?怎么样的消除自私自利的心,为自己解脱而不度众生的心,偏空或者偏有,或者偏于生死的心呢?众生菩提心都没有生出来,所以金刚经跟发菩提心是有重要的关系,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也讲到:三辈往生都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不闻阿弥陀佛怎么会发菩提心呢?不闻阿弥陀佛怎么来了解阿弥陀佛的实相呢?怎么样来了解阿弥陀佛的实体呢?以妄执菩提心怎么出来呢?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量寿经里面的三辈往生里面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金刚经里面完全是发菩提心的真实相,发菩提心其实就是显示出你自己的金刚佛心,一旦你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刹那,菩提心即生也;菩提心就出来了,为什么呢?应无所住就是菩提心的相,而生其心就是菩提心的体;实相就是自利利他。 什么叫自利?实相无住故;什么叫利他呢?无住之有相故;无住体是有无量的相,叫利他;而有相之无住为自利,此无住之有相为利他;有相之无住,无住之有相,应无所住,叫自利利他。所以不可以舍相而求无住之体,认为无住是个独立的,有一个无住的体,那你麻烦了,以妄制妄。就是我打坐我要制住妄,那就是以妄制妄,永远不能与无上的菩提心相应,阿罗汉都是这样做的,他坐在那里清净了万法都是空的,然后住在空里面住在清净的法空里面。那么他是无住吗?无住不是说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了,那个是断灭见、是顽空、是“识”;还是在你的“我见”上面下功夫;你就是坐在非想非非想处天,还是在妄识里面,妄识还是断不了。 你嘴巴上面喊阿弥陀佛,在伏菩提心里面;你发菩提心,只心里面发菩提心;伏菩提心就是贤位,出菩提心是地位,出菩提心才是地位。伏菩提心是三贤位,发菩提心在十信位,你想一想,十信位才发菩提心,在发菩提心前面,根本就没有菩提心,根本执妄为真哪有菩提心可得呢?现在我们嘴巴上谈菩提心都是假的。所以金刚经里面才真正的菩提心,金刚经是直指没有遮止;华严境界有遮有止,只讲法相,讲十住十行十回向,无非是解决我们因地上的种种障碍而已。但是直指就是讲信的本体,信的本体是什么?就是金刚经的真如实性,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住无念的这个体,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会得到这个意思,以后文字打出来,大家慢慢的去体会一下;去观照一下就可以了;这就是不偏行:不偏于左不偏于右。 无事行:何谓出家,无事即出家。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八相成道,降伏魔宫,示现涅槃,乃至于无量劫修行苦行,降伏外道。但你不了解这个过程之中对释迦牟尼佛来讲叫无事;我们感觉到他有事有太多不可思量的事。但是在真如上面,在应无所住上面,在这个实相上面是没有事的,如果有事他有众生之念了。我们总认为说菩萨有大悲心,菩萨忙的在不亦乐乎的度众生,如果菩萨有众生可度那不就麻烦了,菩萨度一切众生不应执著。这里的不应执著,不是我们意识里面的“不要执著啊”,后者偏空,无所谓的意思,前者是“无所住”。释迦牟尼佛讲“菩萨所做善事不应执著”不应执著就是所做善事为相,不执著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应无所住的体里面才能生其心,而这个心是什么?叫善心。有执著的心就不叫善心了;所做善法是无所住体里面建立出来的,只要你无住就无牵挂,无有牵挂所做事情都不会执著。 释迦牟尼佛如何消融于当下的体里面而处处无事?我们如何相对而立,处处繁忙?你试过当下消融吗?当下无事吗? 比如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如果你到释迦牟尼佛边上去你就知道,他自己消融于当下体里面,哪有事可得呢?一个人消融在自己当下那个念里面,我问你,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吗?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一直在消融当中,他永远活在当下的那么一个体里面,所以他吃饭穿衣睡觉没有“思念”,就是“绝思”没有思,断识。他不是用识做事,不是用“思考”做事,他完全依法性,所以看他是做,实际念念之间无住,念念之间无念。其实六祖大师一悟,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所以他悟到这个道理,安住无事,这就是佛。你不住这个体,那你就不是佛;就是凡夫。 所以释迦牟尼佛安住在无事之中,而我们有事呢?有事就是迷,迷不知道悟,就永远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干什么?所以叫疑?怀疑,我们怀疑佛。所以释迦牟尼佛故说金刚经,金刚经即是为破疑生信而来;生信以后是什么样子呢?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成佛的心。我们往往说度众生难,成佛难啊,但是金刚经说出来后就是那么平常。我们有所求就难,一旦无所求就易,叫无事。我们都是攀缘的心,无事找事,每天没有事情找事情做,我们生活中习惯了,以无事找事。如果你真正明了佛陀的无事,如果你当下承担,当下承担我在走路吃饭穿衣睡觉,你识体者不需要断妄,识体即断妄。光明一出,黑暗自失。 你不需要使劲寻找方法制服我们的妄,反而以妄制妄,尽管你得到了一些受用。就像你看电视也可以降伏一些烦恼,还是以妄制妄啊;那个妄并没有断掉。一旦你明了了,你走路吃饭穿衣坐车子啊这个体都是无住之体,无念之体,就这样子过了;就这样子走下去了;吃饭穿衣睡觉一直安住在当下的体里面,无事身;无事之人,我的博客上不是写了吗“我是无事之身”,天天给你讲法,没有事情;活在当下。禅宗不是讲吗:活在当下,断绝情识,就是你的本来、本地风光。 本皈行:释迦牟尼佛“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还至本处是表法的:从哪个地方出去,回到哪个地方去;也告诉我们众生一件事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释迦牟尼佛从本地出,回本地处;我们从始至终本来就是“皈”。我过去讲“什么叫皈”?回头是岸啊!什么叫回头呢?当体即是;回头就是当下,你明了了,当下就是。迷了,当下就不是;你有追求,当下就不是。你有皈依啊,皈就是当下的意思,皈依就是当下觉的意思。社会上很多的名词,我们往往都不了解。 什么叫无量呢?无量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平等,平等就是无对,无对就是不二。什么叫不二呢?大的就是小的,小的就是大的;长的就是短的,短的就是长的;高的低的,低的就是高的;方的就是圆的,圆的就是方的;是不二之法;这个叫做不可思议。寿命长跟寿命短不是相对的,佛陀的高与我们的低不是对立的;这个叫无量。如果你把这个无量解开来了,你就知道什么意思了,众生的事情就解决了。如果你把无量超越我们这个无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个无量,也是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在我们可思议之中,我们可思议的相,就是不可思议的体,不可思议是绝思、断识、断情;是绝对体,彻底的去妄,就是不可思议处。不可思议处不可能离开我们可思议。那样可思议跟不可思议对立了,佛陀不还是有分别吗?意思是说佛在我们心里还在外边呢?若外面还有个佛存在,跟我们这个大乘的教义,跟我们的心法不相应啊,跟金刚经更不会相应了;怎么会有超越金刚本体的这个体呢?这个讲的是法界和实相啊,你超越金刚经的这个体那不是邪说吗? 所以不管是净土宗、禅宗、密宗都不可能离开这个体,所以你要明了金刚体,讲任何经典不离金刚体。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都没有离开这个体,是故释迦牟尼佛叫妙喜,事实上他是如如不动的。实在是无相了无念了。我们众生妙喜是有相,事实是无相的,就像我们看到空即有一样,抓不到但是有。我们把虚空当做真实了,其实是空的,没有的;眼睛看色,哪有色呢?耳朵听声哪有声音呢?鼻子闻味道哪有味呢? 它是一合相。什么叫一合相呢?你以为一合相有实体,一合相没有实体;名为一合相。其实一合相也是错的,一合相是众生之念,认为是一合相,其实一合相是没有的,不是一也不是二。什么是“不是一”呢?没有一合相的体,我们手放在一块儿叫一合相,你说这一合相在哪一边呢?这边还是哪边呢?还是在中间呢?他是没有体的;我们感觉到好像有个一合相可得,其实一合相他是没有体的。(师拍掌)你说声音,这个声音叫一合相,声音是空气磨擦,那好声音在这边还是那边还是中间呢?到最后面找声音的时候,发现声音没有体;原来声音一合相也是假的。所以眼睛看色,色是一合相,耳朵听声音,声音是一合相,鼻子闻味,身体冷暖,意念所思长短高低都同然;一合相无所得故,故名一合相。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不可得的体,一切相,一合相本来空故,我们用相对而言,认为有个一合相可得,起了一个妄识。我们明了了,明了一合相的体本来空故,就不牵挂了,就无住了。识没有了,我就没有了;我没有了,心就会于法了;法的实相与我们的心刹那时间的一念相应,就是你的真如实性。你坐在哪个地方,或者你走路的时候,你不断思维,就会有一天会到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不离实相,他如是住,念念之皈,他每一念都在皈的体里面。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出来了,回去了;众生以为有来有去,释迦牟尼佛没有办法:我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我去乞食其实没有个乞食的体。他乞食就是当下的这个体,同体故;所以他念念皈故,念念是皈的体,皈就是当下觉,但众生不是皈,是念念迷,然后以为有个真的皈。所以依众生皈而建立无皈;因为众生喜欢皈故,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法上面好像也有皈,其实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上面是没有这个皈的,是依众生之皈建立皈之法;也就是说因为众生要这样子做,所以我也才这样做。 其实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同体里面建立本皈之法。也就是说我跟众生一起走,众生看有来有去,但佛陀不是;佛陀来去身心皆是同体的。比如你现在到庙来听法然后回家去,有皈是不是?哎,我要等着回家去,我一定要回家,这个叫做要回去。释迦牟尼佛跟你走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家,他来的时候,心跟着一起来了;回去时心一起跟着回去。你感觉他和你一样,其实他的心没有留在那个家里边;他跟他的那个脚是同时的,懂得这个意思吗?太阳在转圈的时候,你感觉到有生灭吗?如果你人在太阳上或者与太阳同步转的时候,还有圈转吗?所以真的同步的时候,就是不动,转的圈并不存在了;这个圈是妄体,所以佛陀永远在那个点上面跟他的法是完全相应的,所以他怎么转都在当下的体里面如如不动。但是我们感觉到佛有来有去,吃饭穿衣睡觉不亦乐乎;其实他没有这个体,因为他住在体上不动;他的实相永远在当下的体里面。所以他吃饭的时候,没有饭吃只有当下的觉,我们就不知道。我们有来有去,回家去,下殿了,我们要回家睡觉了;其实这个地方跟你要去睡觉的那个家,一切处都是安心处。 释迦牟尼佛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本来就是皈的体。你回家以后还有皈之感觉吗?听法听懂了,我回家去受用,把金子放到家里面去,我还是在外面忙一下,玩一下;结果忙完一大圈后,金子没了又变成如来藏了;你心不清净了,那个东西丢在一边不管它了。就是说你到哪个地方都把这个金子放在怀里,一起带走就好了;因为我们不带走,所以念佛堂念佛时是一个境界,家里打坐时又是一个境界,在听法时又有一个境界,你不是如如不动,你不是天天跟他相应,你是间断性质的,你皈后是不清净的,因你不清净故,与法渐渐的不能相应,慢慢的就离开了。所以我们往往以妄制妄,因为你到外面去,以这个生灭之相建立在我们心里面,当下不皈就永远找不到皈依处;就像一个人老是说我明天开始修行,那你完蛋了,明天永远有个明天。释迦牟尼佛讲法时那么多比丘证阿罗汉斯陀含阿那含,都是当下受用,没有哪个说明天来修行吧,明天来受用吧;你看哪部经典是这样说?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法,他的加持力很大的;令众生听到后身体就抖动啊,马上就生起感慨之心,马上就信受,马上就丢下万物,马上就想出家,该出家的出家,该证道的证道,该开悟的就开悟。但是我们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众生是末法时代,加上没有善知识现前,分别心又重,我执也重,刚强坚固,与法不能相应,不能立即起用;然后变成一种“知识”在大脑中想来想去,跟法不能锲机,很危险的。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个是序品,是表法的,表示释迦牟尼佛一出动,有无量的大妙用;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托钵这个过程当中,在相上讲是乞食,是为了养命,在佛法上面讲,叫启慧命;启慧命可以养你的智慧,可以破除你的烦恼。社会上讲:悟道后有个养道(保任)过程,六祖大师在猎人队涵养15年。我过去讲叫养德,不做任何事情,一切随缘。而我们众生在这个社会上连祈求智慧的这个心都不存在;又怎么能够得到慧呢?怎么养慧呢?我们养的无非是我执我慢(贡高我慢),我发现很多人修行不修还好,越修越是执著,有人要闭关呢种种苦行,还没有出家还没有修行就搞这些东西,这能修个什么东西出来呢?我常常讲这句话,肚子里面是牛屎外面是金子,外面一层金子包着满肚子的一堆烂屎;你讲这个道理跟他听,他永远听不进去,修行就怕修到这个位置。现在有好多老修行,所谓老修行也就是现在老了以后出家的人,一肚子我执我见,好像道心很坚固的样子,其实肚子里面什么都没有;然后用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经验,和老的功力,他能干事能吃苦啊,比我们这些出家人还厉害啊;拜了多少忏,磕了多少头,做了多少功德,修了多少苦行,这些东西扮亮了他的身体,其实问他法什么都不懂,肚子里面乱七八糟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功夫”来支撑自己的生命,增长一点福报而已。 在经典上讲,出家人修道堕进了地狱,也有一个金刚罩把他罩住,虽然于地狱中不能出来,但是他不受广苦,福报大啊。像么些人啊,披出家人的衣服,不停的做坏事;肚子里是烂的外面是金子;堕了地狱的时候,有袈裟罩身,佛陀的神力不可思议啊,令他不受痛苦;但在那里永远不能出来;这是非常的苦的啊!很多人认为我出家了,有佛陀救我,反正不会堕地狱了;这是错误的;以为我有了出家的相,就可以度我了。日本净土真宗就是这个观点;却不知道提婆达多堕金刚地狱,虽然受三禅之乐,但是身上的苦也如须弥山高,在地狱底下烧的时候,一个大柱子很高都是火在烧,阿难尊者问他?苦不?答:痴子,你怎么知道我苦啊,我在这里受三禅之乐啊,他还很快乐;那怎么办呢?阿难尊者大惊,这么苦的地方你为什么觉得乐呢?战战兢兢的跑回家去,不敢吭声非常的惊恐,此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坏事做尽、恶业具足的人在地狱里大火燃烧的时候还能受三禅之乐!释迦牟尼佛用神力护持,令他快乐,袈裟他有如此妙用;但是他所做恶业还是要受报。 学佛法一定要求智慧,要追求;启慧并不是有个智慧可得,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吃饭的过程之中,就是要令众生开佛知见入佛知见,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来如是示现,他的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吃饭穿衣睡觉持钵,天天这样搞,没有人看到他来的目的,也没有人看到他现在所住的体,只有须菩提来开显,才能了知他的实相。须菩提不是说吗:“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须菩提看到众生的迷,也看到众生想悟,也看到佛陀的大悲心,看到佛陀的实相,是故在这里面建立这个法的显现,所以他讲的话,无非是替众生启慧故;为众生破惑故,为众生生起菩提心得大利益故,他这一示现,就解决这么多的问题。方便生善门故。这部经典是“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可见持戒修福是般若成就之门,如果你不持戒不修福对福报不感兴趣,对戒律不敢兴趣,此人闻到这个智慧,也不能持啊。但是有求福有持戒的人,般若之门很容易入故。 应发何种求福求慧之心?求福慧之心与发菩提心的关系?求福慧者的误区? 所谓大福不着于相故,“所谓福德多,是名福德多”告诉我们福德本体是无所得的,所以讲福德多;也就是说有求福的心代表因,故生大福,是为发起众生的觉念,若有想持戒就不可思议了,何况有大戒可持?闻般若能得真实戒故,能得无相戒故,哪个众生不生欢喜呢?不愿持戒不愿修福,般若之门就已经被他断了,怎么对般若之门有信心呢?所以社会上所有的人,对佛不感兴趣,对戒不感兴趣,此门不能入;不讲大福了,小小的福你都不愿意得到,何况大福呢?所以必须要有持戒修福的心,这个心才能与金刚般若相应,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带领众生的过程无非令众生生福故,乞食求平等法嘛,一个自利一个利他。令众生种福田,都是令众生生起善法,不断的让他福报增长,让他得到福报,内心中感到福报的利益,受用,启福故。没有求福求慧心之人一定是狂人,不狂的人一定会求福求慧,因为求福求慧是般若之门,我们众生必须依此门而入。社会上很多的人,以为读了几遍金刚经就知道空性的道理了,好像说我无所求,如果你真正的无所求是谓大求,那你无所求就对了;但是他的无所求呢,在这边是无所求,在那边不求福慧,不求福慧是恶劣的行为,而恶劣的行为在这个世界是造恶业的,一个人不求福慧,你跟他讲什么?一个人他不愿意持戒,你跟他讲什么? 这样的人遇到金刚经便是侥幸,一个侥幸的人给他金刚经一定变成狂慧,狂见;狂思,狂狡辩,你跟他讲,毫无意义。所以一个人如果在这个上面不下点功夫,那么就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社会上有很多的狂人,都在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对众生要分别的清楚,我们要求福求慧,金刚经中讲我们要求真福的话,应该是无相,因为无相故,就跟真正的佛是相应的。所谓福德,因福德无故,是名福德多;福德无是名福德多,福德无是跟实相相应的;在无的时候那一刹那,就是福德多,名谓福德多,不执故;越是不执著,福德越大;越是福德大越是不执著。就像当了皇帝,他还会惊险奔波吗?当然佛富有大千世界,贵为人天师表,释迦牟尼佛越不执著,福德越大。皈依佛,两足尊;福德智慧为两足;不可能福慧不具足,否则三十二相哪里来?你到哪个地方做国王做大臣,都是你的福报啊。 福报从哪里来?智慧中来。如果与智慧相应,福德就大;但是呢,他不执著,为什么呢?在实相里面啊;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却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我已经具备三十二相不要了,不是这样子的。越是这样做,三十二相越是具足;越是这样做,福德越是具足,福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具足;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他不了解佛性,不通达般若的话,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永远修不成的。释迦牟尼佛叫他做人,是人上之人;叫他做天,是天中之天;如果是鬼也是鬼上之鬼,如果要是老虎也是虎上之王;到哪个地方都第一,并不一定说是智慧第一,跟智慧相应故随时示现,所以要求福才会跟般若相应,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给众生乞慧乞福啊。乞福是磨练众生的信根,众生在持戒的时候,在乞福的时候,发起这个心的时候,本身你的信根就已经具足了,信根就在这个相上面,但是我们就是没有解,没有解是故没有力,没有稳固,信根自然没有具足。 释迦牟尼佛讲信根的时候,有二种方法。一种直接信解,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事来修,叫你持戒啊,五戒八戒十戒啊,听佛的话,你持就可以了,不要想什么,但是信根已经含摄在这里头了。他一旦开显般若,又现这个相你就相应了;对善根非常具足的人,不需要讲这个的,讲这个立即悟。就像过去人一样,他不要讲地狱的,你的嗔恨心就是地狱,他马上就悟了,嗔恨心就是地狱,他不需要去外面求了,只要离开嗔恨心就是离开了地狱。像六祖大师,一个砍柴樵夫,善根具足,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会于本心,我们这些人呢,念了多少遍都没有用。所以给你讲持戒啊修福啊,让你先住信,在信根的体上面,虽然你没有悟,但是你已经住了,佛陀方便有多门啊,他的方便不一定要你知道,他是暗合于道的,故往往是不需要明了。等你有一天闻到金刚经,如果你不持戒不修福,没有这种心出来,就是给你讲般若,你也不能生信;因为善根不具足啊,你善根不具足,你与信根不能相应啊,一刹那时间根不与你相应。所以释迦牟尼佛先要让你持戒修福忍辱精进,然后再给你讲般若智慧,如此才能相应。释迦牟尼佛到此世界三十多年,一直跟众生在打转,大悲心没有真实的示现,讲般若的时候,才把他的本心真正显现出来;所以“善哉善哉。须菩提。”很感叹啊,把我来的目的,把我的本意,终于道破。 经题:本经的经题,或者是“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这个体是什么呢?实相是体,也就是说这个金刚经到底是什么?就是我们吃饭穿衣睡觉,就是我们当下这个体,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这么一件非常平淡的事情,着衣持钵吃饭,经的题在哪里?就在相上。离开此相,无有正题。离相叫狂慧,非正慧;佛陀无相戒就具足,敷座而坐定具足,金刚经慧具足,戒定慧,实相就是经题;戒定慧是持经之相,金刚经的体在相里面,它是理事圆融。所以在哪个地方找金刚经?你不要在经上面去找,一定在你吃饭穿衣睡觉的当体里面去找,你了解金刚经的题就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你敢骂吗?敢说吗?敢动心吗?敢动念吗?当下这个无住之体,所以这个就是经。你不要把这个书本天天看,你了解金刚经此地就是金刚经,此闻此观此用都现前,这个靠大家来会,如果大家有不懂的话,当然要看了,你不看金刚经怎么会知道呢? 但是金刚经要会到这个题,如果你知道此题就是金刚,是经之处是为有塔啊,经在哪个地方,塔就在哪个地方。塔是什么?塔是法身,如来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体,一体,绝对体,塔在一切处。经在哪里,塔就在哪里,证明这个经在哪里呢?在法界里面;念在相上面;离相则无经可得;离经则无相可得;所以经相一体。如果了解经就在相上面,就在相上面找经啊,所以金刚经绝对不是一个文字的书,是个体。经的体和经的文字,还是有区别的。看到金刚经就识体,一旦你明了这个体无处不在;你就断是绝非,你就业尽情空,当下当体即是。所以闻到金刚经跟这个实相,一定要相应,不是说说而已,希望我讲的每句话都要跟众生当下相应,不要跟我前边讲的一样,离开这个法全是妄见。我要跟他一起走,千万不要老是“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你老是留着这么个念头在里面打转,你很难修行的;跟般若不相应啊!离开此心跟般若不相应,都是在外道里边。所以我希望大家把金刚经这个本义会到。南摩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