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余池明居士:略述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2020/8/5    下载DOC文档    

略述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余池明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佛学教义博大精深。文以载道,体现大师思想的书信文章已经汇编为《印光法师文钞》增广、续编和三编,有大德赞誉说《印光法师文钞》是一部小藏经,这说明大师思想包罗之宏富。原因在于净土法门为至圆至顿的一乘圆教,圆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正如大师在与悟开师书中所说:“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读大师文钞,稍稍分类,大师的教义在世间法方面涉及如何做人、胎教优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因果报应、儒家修身、对治烦恼、戒杀护生、节欲寿康、慈善功德等等世间善法,以及治国平天下之道和佛法对社会作用的论述,还有辨别外道、破斥邪教的论述;在出世间法方面有大乘经论的解释、戒为基础、净为归宿、净土超胜、禅净界限、净土宗要、念佛方法、念观音菩萨法门等方面的阐述,还有整理佛教、教制建设、丛林制度建设、佛教管理方面的主张。大师的思想教义虽然包罗很广,但并非漫无统序,而是以净土法门为核心圆摄五乘佛法,构成一个契合当代众生时机的完整的体系。

  大师自己表述的八句纲宗最好的体现了大师的基本思想。这八句纲宗就是大师在在处处向弟子开示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大师民国十八年即将归隐时,有弟子请求临隐时赐一函,以为圭臬。大师回信说:“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这八句虽十分简要,但义蕴无穷。试略述之:

  1、圆摄五乘导归净土

  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禅四定,则生色无色界天。(二)声闻乘。修四谛,得四沙门果。(三)缘觉乘。观十二因缘,得辟支佛果。(四)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五)佛乘。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觉。“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摄人天乘,也摄声闻乘和缘觉乘。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是借儒家语言说佛法人天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三世诸佛之略戒经,故可以摄声闻乘和缘觉乘。“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四句是由彻悟禅师“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凝练而来,所谓通途就是指大乘佛法的共同要求,显然后四句含摄了菩萨乘和佛乘。“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说明净土宗的宗旨,在大乘佛法中拣别出净土法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净土法门为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故是佛法的归宿。

  2、统摄通途法门而又高超通途法门

  大师又从大乘佛法的角度又把佛法分为禅、教、律、密、净五宗,并说明净土宗为各宗的归宿。大师开示:“如来一代所说诸法,举其大宗,其名有五。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此五宗者,悉皆显示佛之身口意三业,戒定慧三学,与夫一切三昧万德。固无可轩轾抑扬,拣择取捨者。然在学者修习,当详审与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门深入,较为省力。而此五宗,无不以律为根本,净为归宿。此在佛世已然,况今末法时代乎。以净土法门,彻上彻下,三根普被,凡圣同归。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罪人,亦可预入其中。良由一切法门,皆仗自力。非到业尽情空,不能了生脱死。净土法门,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即可带业往生。二法相较,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三编卷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也就是说净土法门为一切法门之归宿,是总持法门。

  大师说净土法门“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表达了大师的判教思想以及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的关系。印光大师判一代时教为通途法门(包括禅、教、律)和特别法门(指净土法门)两大类,认为净土法门“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以一切诸法,溯其原始,无不从此法界流,要其终极,无不还归此法界。” 一方面,由一实相印开出三学,故三学一源,禅教律一致。一法具一切法名圆,净土圆顿法门圆收统摄一切法门。另一方面,由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成立的净土法门,使博地凡夫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的超胜处。大师指出:“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卷上复陈慧新居士书)大师佛学思想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清禅、净宗旨的界限和辨别自力、佛力的大小难易,以显明净土一宗的独特宗旨和殊胜利益,引导末法众生同归净土,获得即生了生死的利益。

  大师在佛教净业社讲堂落成时撰楹联,标示宗旨说:“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上联说:“法会宏开,教行并进,欲得千机普育,利钝齐修,是故略资通途,偏崇特别,以华严圆满菩提之妙因,唯在导归净土。”下联说:“讲筵大启,理事双诠,拟求万派朝宗,圣凡等益,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大师在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中提示说:“人天乘,而兼菩萨乘佛乘者,其唯净土法门乎。盖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惟此净土法门,乃能出三界,了生死。修净土者,必须敦笃伦常,恪尽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加以四弘誓愿,广大其心,自行化他。普令内而父母妻子,外而邻里乡党,皆修五戒十善,并修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人虽系凡夫,实即菩萨。何以故,以心广大故。”阐明了净土法门圆摄人天乘和菩萨乘之义。

  3、圆融世出世法  即人天乘而直达佛乘

  若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角度来看,八句纲宗圆融妥善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侧重世间法,“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侧重出世间法。大师开示说:“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 圆融世出世法是大师教义的鲜明特色,在世间善法和出世间法中大师又有自己契理契机的抉择,这就是世间法强调敦伦尽分,出世间法选择念佛。大师说:“他人教人,多在玄妙处着力。光之教人,多在尽分上指挥。”大师曾自述自己的主义及念佛教义说:“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人无贵贱,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并不与人说做不到之大话,任人谓己为百无一能之粥饭僧,此其大略也。”大师的教义避免了两种偏颇现象,一是敦行世善和净业三福避免了那种批评佛教消极避世的误解和指责,佛教之人天善法自可以发挥淑世惠民的根本作用;二是以净土为归宿,由人天乘直达佛乘,避免了将佛法完全世俗化,丢掉佛教究竟解脱本旨的偏差。大师在指导各地莲社、净业社和居士林等在家佛教团体的修行中,都以八句纲宗为指南,这样大师的教义实际实际上是一圆融世出世法而且切实可行的人间佛教。事实上,大师的教义在民国佛教复兴尤其的在家佛教的发展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4、通过家庭教育普及佛化 治国平天下

  大师继承中国五千年文化精华,发掘和阐发儒家教育思想的优点,善巧方便地应用于佛教的普遍教化。大师指出“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捨是而求,皆其末耳。”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师深谙儒家修齐治平之道,化导在家善信,由个人修身立德而化及夫妇,由夫妇而化及全家,由家庭而化及邻里,由邻里而化及整个国家和社会,“普令内而父母妻子,外而邻里乡党,皆修五戒十善,并修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这就是大师教义所揭示的淑世善民,达到天下太平的路径。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和现代化,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和人伦的基本载体,因此以家庭为枢纽,提倡家庭教育和因果报应,既是淑世善民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广佛化的有效途径。

  5、阐明因果报应  揭示治乱兴衰之源

  在近代缁素中没有哪一个人象印光大师这样极其重视因果报应的阐发和提倡。在大师的教义体系中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因果。大师指出因果具有普遍性:“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一般人误以为因果是小乘。大师阐明“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谓因果为小乘,则菩萨佛,亦是小乘矣。”一般人以为因果浅近,大师阐明:“世间圣人所说因果,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作善降之百祥等语,辞简义赅,后人每习焉不察。出世间圣人所说因果,至为详尽。上智得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中下之资,鉴于行恶而得恶果,行善而得善报,亦可勉于为善。虽穷凶极恶之人,亦有惮而不敢为。故因果报应,实彻上彻下之一法。或以因果报应之说,系属小乘。不知六度万行,亦是因果。如来成正等觉,乃至凡夫堕阿鼻地狱,亦无非因果也。”又指出因果深远:“又修净土者,当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为入道之初门。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还,一遇违缘,杀盗YIN妄,且不可保,起惑造业随之。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 因果报应,实为持身接物,淑世善民,希圣希贤,成佛作祖,自始至终之要道。从佛教修持来说,提倡因果的意义可以避免执理废事的邪见,树立正知正见。从世间法来看,大师阐明报通三世、转变由心的原理,为世人努力去恶,勉力为善,为改变世道人心向善指出了光明大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所谓,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6、以佛摄儒阐明圣贤心法

  所谓以佛摄儒,就是站在佛法的立场上,高屋建瓴地将儒家圣贤之道纳入五乘佛法的适当位置。印光大师发掘了儒家经典蕴含的三世因果和因果报应思想,批判了理学否定三世因果的错误认识。指出“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又指出:“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六极,乃示前生之因,为今生之果。向,顺也。用,以也,得也。(一)寿,(二)富,(三)康宁,(五)考终命,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四)攸好德,乃前生修道修德之习性也。极,穷厄也。威,义当作违,悖逆也。谓前生所作所为,悖逆道德,致今生得(一)横死之凶,与夭寿之短折,(凶与短折,合为第一。)(二)及身不康之疾, (三)心不宁之忧 ,(四)用不足之贫,(五)貌丑之恶,㈥身无能力之弱也。儒者昧于前因后果,一一归于王政,不几灭天理而诬王政乎。小儿生于富贵家则享福,生于贫贱家则受苦,岂王政分别令生乎。”大师阐明《大学》之道的关键“格物”的真正意思是格除自心的私欲,而不是朱熹所说的推极吾之知识为致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按照宋儒的观点,虽圣人也做不到。按照格除心中私欲之物的解释,正心诚意之事,即一字不识之匹夫匹妇,但无偏私之欲心,均做得到。大师在《儒释一贯序》阐明:“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 大师阐明了儒家大学之道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的下手处在格物。大师揭示了格物的真义是革除人内心私欲之物,而显露本具的正智。这是愚夫愚妇也能够做得到的格物致知之路,与古圣贤之道相合,阐明了儒家圣贤心法。大师大力提倡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将儒家伦常之道摄归佛教人天善法。以佛教因果报应思想辅弼儒家诚意正心之道。这样发掘出来儒家圣贤之道永恒不灭的社会价值,为儒学的复兴指明了出路。因此,印光大师是儒释融通的大师,了然法师赞曰:“儒释并阐,贯彻融通,法雨遍洒润群蒙,导归净土中,德树长荣,普天仰高风。”

  以上根据八句纲宗介绍了大师思想几个要点,归纳一下,大师的思想以净土思想为核心,主要包容涉及家庭教育思想、学校教育思想、儒家修身思想、因果报应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治国思想、诚敬思想、戒学思想、佛教制度建设思想、禅学思想、天台思想、观音思想等诸多方面,有待于教界、学界进一步研究挖掘、继承与弘扬。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