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修学菩提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济群法师
凡夫的心好比一块荒芜的土地,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就是在内心播下不同的种子。善的种子会结出快乐的果实,恶的种子会结出痛苦的果实。
佛陀把菩提心和对三宝的信心作为种子,种在心田,用修行去滋润灌溉,用智慧作为时轭,用惭愧心为辕,用正念来守护。我们学佛修行,所要做的也是修整心灵的荒芜,然后播下菩提的种子,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善。
发菩提心是大乘的标志,是成佛的不共因。
愿菩提心:菩萨最初发心的时候,发起这样一种愿望,愿我将来能证得无上菩提,同时能利益一切众生,使自己能长时间安住在如来的这种大智慧中。
行菩提心:把愿菩提心落实到行为上。为了保证行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还要进一步受菩萨戒。菩萨行的内容,主要是六度四摄,其中六度偏向于自利的圆满,四摄偏向于利他的修行。
胜义菩提心:证得空性之后发起的菩提心,初地菩萨才能做到。此前所发的菩提心属于世俗的菩提心,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是有漏的。
佛法分为大乘、小乘,也就是声闻乘和菩萨道。对大乘佛法生起皈依之心,才有可能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大乘皈依的殊胜有几个方面:
第一,大乘皈依的行者具备大乘种性。是否具备大乘种性,以能不能发起菩提心作为考核标准。
第二,皈依的对象是大乘的三宝。大乘的佛宝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大乘的法宝不仅是把我们指向解脱,还指向圆满的慈悲的成就。大乘的僧宝是十方世界的大菩萨,以及现前的贤圣菩萨僧。
第三,声闻乘的皈依主要是尽形寿的皈依,而大乘的皈依是尽未来际的皈依。
第四,声闻乘的皈依是为了个人解脱,大乘的皈依不仅为了自己解脱,而是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
皈依不只是学佛的开始,我们要不断地修皈依。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忆念三宝的功德,不断地使自己和三宝的功德相应,最终在生命中成就像三宝一样高尚的品质,成为一切众生皈依的对象。这个过程,我们需要通过菩提心来完成。如果没有菩提心,皈依只能停留在形式上。
普贤菩萨的愿力所缘无限,以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和一切诸佛菩萨作为对象。《普贤行愿品》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七支供把《普贤行愿品》的长行内容分为七支,能够帮助我们打开心量。
第一支是礼敬支,以清净的心礼拜恭敬诸佛,以十方世界三世一切诸佛作为礼拜对象。
第二支是供养支。用最好的供品,并通过观想的力量把供品变成无限的,供养无限的诸佛菩萨。
第三支是忏悔支,观想自己在尽虚空遍法界诸佛的面前,发出真诚忏悔,摧毁业力的基础。
第四支是随喜支,对所有人的善行真诚赞叹。
第五支是请转*轮支,观想宇宙中无量无边的佛陀,经历了出家、修行、成道,接着要入涅槃了。这时我们变成无量无边的我,请求每位佛陀不要入灭,悲悯众生。
第六支是请佛住世支,我们真诚劝请诸佛菩萨乃至世间的一切善知识不要入灭,因为他们是佛法在世间流传的保证。
第七支是回向支,把功德回向给法界无尽的众生,让他们早日成就佛道,而且这份回向是永久性的。
如果我们不知道解脱的原理,缺乏解脱的经验,又如何带领众生走向解脱?所以,修菩提心之前,首先要有出离心,首先要修解脱行。
我们要通过思维生起出离心。
首先,念死无常。思维死亡一定,死期不定,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我们现在追求的家庭、感情、地位、财富……没有一样能帮得上忙,反而会让我们产生痛苦。用死亡来检验,我们就会减少对世间的贪著,珍惜暇满人身。第二,念轮回苦。三恶道很痛苦,即便我们生而为人,也有很多痛苦。生命在轮回中有几个特点: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身、数数高下、无伴之过。思维轮回是苦,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菩提道次第论》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思路,一是七因果,二是自他相换。这两个思路我们都可以用,也可以任选一种。
七因果的内容是七个环节: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修增上意乐、发菩提心。这七个步骤具有因果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悦意之心。
一切众生在轮回中都和我们有过亲属关系,很有可能当过我们的母亲。我们要思维母亲的恩德有多大,生起感恩的心。既然我们和众生确立了这种亲密关系,看到众生在轮回中受苦,就会生起悲悯。让这份悲悯心强大到把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作为人生的使命,就进入菩提心了。
修菩提心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我执,自他相换可以帮助我们破除这个阻碍。
我们现在的生命体就是五蕴,都是无明的产物。认识到无我的道理,我们可以把五蕴体作为生命特定时期产生的一个工具,合理地使用,正常地保养,产生了故障就要排除。用客观的态度对待它,会把这个系统管理得更好。如果把它当作自我,就会在乎自己的每一种感觉,顺着每一种情绪,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如果我们真正地爱护众生,就会避免造恶业带来恶果;我们会帮助众生,从而也得到很多众生的帮助;我们会拥有平和的心态,当众生得到利益的时候,不会生起嫉妒心。
所谓自他相换,就是转变珍爱的对象。把爱护自己的心,转过去爱护一切众生,把舍弃众生的这份心,转过来舍弃自我的重要感。
这个仪轨有几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是请师、忏障、戒师开示。接着是大乘皈依,受菩提心之前,要具备大乘的皈依之心。然后修七支供,帮助我们打开心量。下面就是正式受菩提心,进行宣誓。宣誓之后发四弘誓愿。后面安排关于观音菩萨的修行,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最后是回向。
受持菩提心之后,我们还要不断地想菩提心的殊胜,并且每天昼夜修习菩提心仪轨,如果没有时间把整个仪轨修下来,至少早晚各念“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三遍。
除了座上的修行,在座下也要修行,每天做利益众生的事情,看到每个众生都要生起利他之心。
菩萨戒在汉传佛教的传统里有三个体系:梵网菩萨戒、大乘《优婆塞戒经》里所说的菩萨戒,还有瑜伽菩萨戒,即根据《瑜伽师地论》建立的菩萨戒。相对梵网菩萨戒来说,瑜伽菩萨戒的开遮更善巧。
受瑜伽菩萨戒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
一、了解菩萨戒的戒相,认为自己有能力实践,而且发心要正确,是为了完成菩萨道的修行,自觉地想受菩萨戒。
二、具备在家或出家别解脱戒的基础。
三、已经发了菩提心。
授瑜伽菩萨戒的戒师,必须受过菩萨戒,而且是比较合格的菩萨。
受戒时,戒师会带着我们完成一段庄严的宣誓,受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的内容主要是七众别解脱戒,偏向于止恶。
摄善法戒指我们在修习菩萨道的过程中应该做的善行。具体表现主要是六度的内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饶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众生的行为。这一部分戒主要立足于四摄法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瑜伽菩萨戒的戒相,一共有四重四十三轻,四条重戒,四十三条轻戒。
菩萨的六度有五个特征:具有菩萨种性;带着菩提心;有强大的慈悲心;可以舍弃一切;依身语意三业。
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修布施等行为只能称为凡夫行。
《大智度论》中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像盲人一样没有方向,般若则像向导。有了般若,五度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般若智慧使菩提心变得纯粹,变得圆满。
在空性的修行中,我执是最大障碍。破除我执,首先需要认识到无我的道理。所有的痛苦,都是从贴上自我的标签开始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觉得:这是我的家庭,这是我的太太,这是我的孩子,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事业,这是我的地位……贴上“这是我的什么”,烦恼就产生了。学佛修行,就是把这个标签撤掉。
另外,无自性的智慧也很重要。我们的每种烦恼都有所缘境。为什么有的事、有的人让你产生烦恼?关键在于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也就是有什么样的设定。人们会执著于设定,客观环境和内心想法冲突,就会产生烦恼。想解除烦恼,就要改变错误的设定和看法。
《心经》、《金刚经》讲空的智慧,就是帮助我们消除对世界的错误看法,如实认识法的真相。我们要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的假相,我们所有的看法都是一厢情愿的,并不是世界的真实。
空性,是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走出来的一扇大门。了悟空性、证得空性,才能最终圆满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