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五)~C 第371经(食经):本经从四食的角度,阐述纯大苦聚的产生根源(即四食),即对于四食的贪爱,导致我们对于物欲的贪求与不知厌足。
第371经(食经): 本经从四食的角度,阐述纯大苦聚的产生根源(即四食),即对于四食的贪爱,导致我们对于物欲的贪求与不知厌足。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解决吃饭问题,是我们人类的头等大事。“衣食足(无忧)而后知廉耻荣辱”,这是一句老话,说明从生计问题角度上讲,吃饭有时候比穿衣更重要:在原始社会没有布料衣服的前提下,用一两片树叶遮住羞处即可,省事不费力;可是饿着肚皮却是让人类最难以忍受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无阶级社会里,填饱肚子乃是平生第一大事。甚至到了当代,虽然我们吃喝花样层出不穷,然最基本的米饭面包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是主食。所道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以看出古今对于吃饭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不仅如此,人类在吃的方面十分讲究,搞得十分复杂,所谓吃礼数、吃等级、吃关系,甚至还吃出了文化,名曰“美食文化”。我个人意见是,粗茶淡饭,偶尔打打牙祭,亲朋时而小聚,不搞莺歌燕舞,推杯换盏,而是浓情当头,相濡以沫,惺惺相惜,才是最令人神往的“食文化”。 中国汉字中的“食”,基本意思就两个,一是作动词,即“吃”;二是作名词解,即“所吃的对象与种类(东西)”。佛教中的“四食”之说,可以说兼有此二义。佛教的四食分别是粗抟食、细触食、意思识和识食。 1、粗抟食,即段食,是指肉、菜一类的食味,以香、味、触为体,可用口鼻分段饮啖,故称段食。段食分为粗、细二种,诸如饭、面、鱼肉等类为粗段抟食,油盐、香气、饮米等为细抟食。段食为欲界众生所常有,其他二界并不多见。 2、细触食,又名触食,是指感觉,是有杂染的根境识和合所生起的各种触,对所取之境产生喜乐觉受,并由此而长养诸根,谓之食。 3、意思识,即思食、念食。以有漏的意业与欲望俱转,而生希望之念,能招引当有之果,使有情滋长相续。 4、识食,指六识。六识由段、触、思三食的势力而能起当有之果,执持身命而不坏,故为食。“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增一阿含·卷二十一) 根据《大毗婆沙论》(有部重要典籍)所载,四食之中,欲界兼具四食而以段食为主,争界肯有三食而以触食为主,无色界亦有三食,以思识和识食为主。 回归到经文。“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说明四食是三界一切众生的资粮,缺少四食众生便难以为继,痛苦不堪。众生为何依赖于四食?主要还是源于对于四食的贪爱。所谓爱之因,为之受;受之因,为之触;触之因,为之六入处。六入处若灭,触便会灭……进而忧愁恼苦灭,乃至纯大苦聚俱灭。 文至最后,不禁想起了一则有关“吃饭睡觉”的禅宗公案: 有一次有源律师去拜访大珠慧海禅师:“和尚,请问您修道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呢?”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有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密行。”当问及究竟是何种“密行”时,禅师的回答出乎有源律师的意料:“肚子饿了就吃饭,身体困时就睡觉。”有源律师十分疑惑,心想“吃饭睡觉”也算是“密行”?禅师的意见是:“一般人在吃饭时,百般挑剔,嫌肥拣瘦。看见有好吃的,就忍不住贪吃;不好吃的,就起嗔心不吃或少吃。该睡觉的时候不睡,却胡思乱想,千般计较,万般思量。” 此公案含意深远,若再联系本经,细细想来,着实受益良多。(8月8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