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12)
‘一向专念’者,‘一向’二字有数义:(1)朝向一方前进;(2)偏向一边;(3)一味;(4)总是;(5)一段时间。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①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一向专念’,本于弥陀本愿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愿。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经中上辈、中辈及下辈往生之人,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盖以果觉因心,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②,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又‘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者,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③,亦符于‘一向专念’。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如上说恶逆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亦是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故合一向专念之旨。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注释】 ① 依止: 《佛学大词典》: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著。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为八无上之一。 ② 愿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譬喻)菩萨之愿事深广,譬如海也。江总诗曰:‘未泛慈舟远,徒令愿海深。’八十华严经六曰:‘显示一切大愿海。’万善同归集六曰:‘超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往生要集上本曰:‘闻一实道,入普贤之愿海。 ③ 十念法: 此处指晨朝十念法。《往生净土忏愿仪》: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 【译文】 所谓‘一向专念’,“一向”这两个字有多种含义:(1)朝向一个方向前进;(2)偏向一边;(3)一味;(4)总是;(5)一段时间。所以可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专恒地依止于持名念佛法门的意思。‘一向专念’,其根本是来自于弥陀本愿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的大愿。弥陀在因地中发了十念必生的大愿,所以修行人只要发起菩提心,一向专念,必能往生净土,圆满证得不退的妙果。经中上辈、中辈、下辈往生的人,都是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的。用阿弥陀佛这个果觉名号来觉悟众生的因心,究竟圆满而又善巧方便,完全地显示出阿弥陀佛的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此外所谓一向专念,古大德说:‘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就是指从最初发心开始念佛的那天起,终身念佛,直至命终的最后一念。这是指其中的上等。下等的呢,指没有能达到这个标准,或者因为业障深重,或者因为事务繁杂,没有时间多念,则可以每天修行‘十念法’,也符合于‘一向专念’。更下等的则如《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得以聆听到圣教的教诲,至心地悔改,十念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能够往生,所以说十念必生。修行人应该知道,一向专念是指从初发心念佛,一直到临终最后一念。而其实这当中最关键的是在最后。比如上面说到的五逆十恶之人,在十声念佛当中,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也是从初发心一直到命终都在持名,所以也符合于一向专念的宗旨。相反,如果有人已念佛数十年,可能在最后的阶段,轻视持名而改为修行其他法门,或者说在临终的时候不欣慕极乐世界而贪恋世间,没能念佛,这样就不能叫做一向专念。 【心得报告】 前面是阐述“发菩提心”,这一段开始是解释“一向专念”。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中,给我们开示出念佛的秘诀: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套用过来,“不怀疑”就是前面的“发菩提心”,“不夹杂”和“不间断”就是后面的“一向专念”。前面说过,弥陀四十八愿的核心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因而“一向专念”就是本着这一愿而说的。念老重点解释了怎样念佛才符合于“一向专念”的宗旨,从理上讲,要自始至终,贯彻如一,而关键就在最后。最下等的,哪怕是只有临终的十念,从第一声算是初念,第十声则寿命终了,也是合乎于一向专念的。相反,念佛数十年,到了临终,业障现前,不念佛改念其他的了,也只能是前功尽弃。恩师曾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一位念佛协会的会长,常年领众念佛的大居士,到了临终,别人劝他念佛,他就是不肯念,要大家念观音菩萨祈求他的病好,结果走的状况很不好,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什么原因?都是没有深入佛法,信愿不够,不是真心学佛。师公李炳南老居士的原话,有些人不是真学佛,他们到道场来做什么?是来消遣佛法的,找个事情做,求佛菩萨保佑保佑。我们需要反观自心,自己是用什么心在学佛?如果搞假的,佛菩萨大慈大悲,不责怪你,但想帮你也帮不上,不是用真诚心,不能感通。平时说得再好,表面上做得再好,但是到了临终,什么样的果报,骗不了人的,连人都骗不了,怎么能骗得了佛菩萨呢? 另外,如果我们听说临终十念也可以,于是便心存侥幸,心想何必现在这么辛苦,那到临终时再念不就好了嘛。有这样的想法人就大错特错了,殊不知死生事大,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缘,往生极乐世界怎么可能有侥幸成功的呢?唐朝张善和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屠夫,临终时看见地狱的景象,吓得魂飞魄散,大声呼喊救命,刚好有个出家人路过,让他赶快念佛求生净土。他马上接受了,拼命念佛,于是地狱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结果得以往生到极乐世界。表面看起来,他就是非常幸运,似乎是侥幸。其实不然,这也是他过去生中积累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不然他临终哪会这么清醒地见到地狱相现?哪里那么巧就有出家人路过帮助他?劝他他就真能接受,毫不怀疑?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开示说,临终才念佛得往生的人,那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是这个人临终时是否清醒。我们年龄稍长的人可以回想一下,家人亲戚走的时候,有几个人是神智清醒的?我亲身经历过的,都是迷迷糊糊,不省人事,还有比较早就得老年痴呆症的。如何能保证可以念佛?第二个条件,临终时有没有善知识能够如理如法地提醒你提起正念来念佛?我们身边事理都明了,到时能帮忙的真正学佛人有几个?而懂得佛法,不反对的家人又有几个?我们能看到的,大多都是在医院,医生对你进行抢救,当仪器显示没有呼吸和心跳了,医学上就认为你死亡了,于是白布一盖,推进冷冻室。哪有机会自己作主,等家人或佛友开示,然后安安静静地走?如果前面的条件具足,还有第三个条件,劝导你之后,你有没有大善根、大福德,能接受,并且没有牵挂,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临终没有病苦的非常少见,除了病痛,四大分离,佛经上讲,犹如生龟脱壳,这时候如果自身业障现前,怎么能够保持正念?加之冤亲债主来会来讨债、来扰乱怎么办?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所以说,万不可存侥幸心理。如果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无量劫来,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出离六道轮回,还在这里受苦呢?当然也不能失去信心,把往生极乐世界想得太难了,退缩了,那就太可惜了!本经说“易往而无人”,佛告诉我们容易去,绝没有虚言,只要如理如法去修行,必然去得了。为什么去得人那么少?不老实,不听话,不真干!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①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②,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③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是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又据密典,六字洪名中一个阿字,功德已是无量。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④。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⑤,同所加持⑥。’又‘毗卢舍那⑦,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可知矣。且此一句佛号,下手最易,无分男女老少,不论智愚闲忙,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如《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注释】 ① 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② 身土: 《佛学大词典》:指凡夫或佛、菩萨所受之身体与国土。即正报与依报。 ③ 始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为一切众生本性之自性清净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觉,由此本觉之内熏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觉而渐渐生觉悟之智,谓之始觉。即本成之四德(常乐我净)云本觉,始成之四德云始觉也。起信论曰:‘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④ 陀罗尼: 《佛学大词典》:又作陀怜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载,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有关菩萨所得之陀罗尼,诸经论所说颇多。及至后世,因陀罗尼之形式,类同诵咒,因此后人将其与咒混同,遂统称咒为陀罗尼。然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分,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一字二字者为种子。 关于陀罗尼之种类,依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载,陀罗尼分为四类:(一)闻持陀罗尼,得陀罗尼者耳闻之事不忘。(二)分别知陀罗尼,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之能力。(三)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嗔。(四)字入门陀罗尼,听闻阿罗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门,即可体达诸法实相;盖以悉昙四十二字门总摄一切言语之故。上述之前三者称为‘三陀罗尼’。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之灾厄。(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离言之实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关修得此四陀罗尼之法,详载于大乘义章卷十一。 ⑤ 法身: 《佛学大词典》: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大乘之中,亦有数种说法:(一)唯识家,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二)三论家,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三)大乘起信论,全论之核心思想旨在阐论自性清净、妄法无体之说,而于论究万法时,以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来判释众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论及法身说时,即以真如之用大来凸显法身之意义。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九中):‘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谓诸佛如来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议之用大而随应于众生机缘各异之见闻,令皆得化导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无用而益用无边之妙用。此种法身说盖为华严、天台等一乘家立说之根柢。(四)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观,故其所言法身,非仅指遍一切处之如来,而系谓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五)华严家,以十身具足之毗卢遮那法身佛为教主,主张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化三身。(六)真言家,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又称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来色相,能以言语说法。此外,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身皆称为法身,加六大法身,则称五种法身。 ⑥ 加持: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于众生之三业任持也。又祈祷者,为加附佛力于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钞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三义也。或云忆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谓加被,持谓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现前大众,得见如是不思议庄严境界。’即身成佛义曰:‘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八十华严经六曰:‘佛所加持无有边。’大日经题曰:‘成佛神变加持。’ ⑦ 毗卢舍那: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名)又作毗卢遮那,鞞嚧杜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佛真身之尊称也。解此者诸家不一。准天台以毗卢舍那与卢舍那及释迦,如其次第配于法报应三身。毗卢舍那,译曰遍一切处。卢舍那,翻曰净满。法华文句会本二十五曰:‘法身如来名毗卢,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法华玄义六曰:‘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意满,名卢舍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 【译文】 有人可能会怀疑念佛怎么会有这么大功德呢?因为能念的与所念的,都是实相的缘故。《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光照则能横遍于十方世界,寿量则能竖穷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竖交彻在一起,都是法界本体。用此本体作为阿弥陀佛的身体与国土,也就是用此本体作阿弥陀佛的名号。因此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众生的本觉理性。持名念佛就是将始觉和于本觉。始觉与本觉不二,众生与佛不二。所以一念能够相应,这一念就是佛,念念都相应,则念念都是佛。’由以上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法界的本体,所以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另外,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众生的本觉理性,起心念佛,就是始觉。现前所念的佛,正是我的本觉。所以说持名念佛就是始觉合本觉。因此念念相应,念念就是佛。这显示出了持名念佛功德的不可思议。 此外根据密宗的教典,六字洪名中的一个阿字,功德已经是无量了。日本的兴教大师说:‘从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佛。’另有‘阿字真言,为十方佛的本心。诸佛的法身,共同所加持。’另有‘毗卢舍那,是以此阿字称为秘藏’另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都只是说阿字这一法,诸多经典都大为赞叹这个法的功德。一旦闻到名字,听进耳朵,则众多罪业均可如冰雪消融。唱诵其音声,见到其文字,则无量功德已云集于此。即便见识浅薄,但只要肯相信,就能直接畅游于净土。修持精深、智慧圆满的人,则能现前证得佛道。’一个阿字的功德已经是如此殊胜,那么佛号的功德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这一句佛号,下手最容易,不用区分男女老少,也不论是智者还是愚人,闲暇还是忙碌,人人都能够念,个个都可以行。名号能够感召无量的功德,殊妙的感应难以思量。从有念巧妙地入于无念,以此凡夫心顿速地显现佛果的功德。如《弥陀经疏钞》中说;‘于只言片语之间与诸位贤圣相齐等,于一念之间便可以超越三大阿僧祇劫。’极为圆满又极为快速,最为简单又最为容易。所以可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是本经的纲要和宗旨,实际上也就是释迦摩尼佛一代时教的指向和归宿。 【心得报告】 以上两段,第一段告诉我们念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功德。不懂佛理的人,确实容易把这句佛号看轻了,甚至认为诵经、持咒的功德要更大。这里念老引用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当中的话来说明,因为我们能念佛的这颗心与所念的佛号,二者都是实相,也就是我们的本觉理性。能念佛的心就是始觉,所念的佛号就是本觉,始觉合乎于本觉,就是观经所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些开示比较深奥,是净土宗核心的理论。所以念佛得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能体会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就是肯真诚地去念,“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相应的时候我们就是佛,一有中断,失去了佛念,就又回到众生。我们凡夫本来是佛,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保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被妄想、分别、执着染污,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了。积习难改,并非不能改,妄想、分别、执着这些烦恼,我们太熟悉了,而念佛太生疏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生处变熟,熟处变生”,果然能做到一些,就能体会到智慧增长了,能时常生出欢喜心,生出轻安自在的心,压力越来越小,烦恼越来越少,学佛就得力了。 下一段中,又举出密教经典中的话告诉我们,佛名号当中单一个“阿”字就已经是功德无量,更何况是整个佛号的功德呢?对于我们而言,最难的地方在于信心,听了这些话,能不能相信,这一句佛号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华严经》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一句佛号对我们现在人而言最为契机,下手最容易,无论智愚闲忙,只要有信心,人人都能做到。所以最后念老总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是本经的纲宗,实际上也是一大藏教的指归。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