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六十六章)03


 2019/12/10    下载DOC文档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03

  宇宙万象发生之秘

  那么,在这个时候,定静也是一个境、也是无常,你现在入定就有定,你不入定就没有定,它不是永恒不变的,不是诸法皆是无常,而它来无生,生而不生。我们看田野中的草尤其清楚,唐人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每天的发生,也都过去,过去又不断生长,它生而不生,永远没有回头,也永远没有断绝过,就是在这么一个变化无常的状态进行。所以你在定中了境无生。他用一个中文‘了’而不是用‘知’境无生,这个‘了’字也可以解释为了解、知道了,但是也可以进一步解释,比了解还要进一层:完了。此话怎讲?用台语讲就是清洁溜溜。‘了境无生’,生而不生,无生并不是死个东西,也等于《易经》说的,生生不已谓之无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懂得了,就是般若。定中悟出来的,能够了境无生的,这个智慧不叫智慧,叫般若,表明佛法之智的殊胜。‘是也’,这两个字是永明寿禅师自己加上的:就是这个道理。

  ‘或俱通二’,或者有些人智慧特别高,修持上的功夫到了家;学问智慧也到了家,两头通。那么,真是了不起!

  缘的道理和三昧的事功

  此经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

  《华严经》提出一个道理。我们修禅定时,要保持心境在一缘上。禅定与禅宗有差别,禅定偏重于功夫,由四禅八定到达声闻、缘觉、菩萨大定,乃至到如来正定的境界,都是属于禅定。禅定是个总名,禅定三昧种类非常多,普通的禅定就是能够持心,要注意!我们讲修持、修行,就是保持你那个心境常常在一缘上,这个缘字就是拴住,拿一样东西,立一个目标,拿一条绳子拴著沿绳面走,缘者沿也,勾住、抓住的意思。

  譬如读《孟子》‘缘木而求鱼’,靠木头爬上去叫缘木,抓住一个东西,缘就是把握住。‘心缘一境’,你念要把握住。‘心缘一境’,你心念要把握住一个东西,等于走路拿拐杖。譬如修净土的人,抓一句佛号,就是一个缘,此心念念在一句阿弥陀佛上,就是心缘一境。又如修密宗念咒子的人,或作某种观想的,他心里随时随地在这一缘上,而平常照样做人做事,照样吃饭、走路、做生意,可是这个意境始终在心里所要缘的那个缘上。那个现象叫修止,并非说修止修定,人就不要走路、不要动了,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学死。定是你的心境、意境永远保持在定中,外形的变化不管,你去当运动员也可以,跳舞、跑步也可以,可是意境始终在制心一缘。

  所以,禅定是持心法门,永远持著这个心。假定大家打坐的时候心境很好,其实并不好,坐在那里像水上按葫芦一样很吃力,心中妄念纷飞。然后偶尔与妄想的境界不同,因此错觉以为自己坐得很好,实际上是自欺的话。不过有一点好处,身体血液下降一些,心脏速度、脑波速度跳慢一点,心理上净化一点而已!因此说好啊!好啊!自欺欺人。所以持心没有持好,不能能专心于一缘,永远不能得定,就是说,你能不能做到行、住、坐、卧都心住一缘。

  假使禅定持心得一缘,得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止。那么,在定中自然有慧。‘智慧了境同三昧,这个时候,定中所发的智慧了了一切境界,定也是境界,此时自然的智慧了解了,境界了解了,定慧等持。注意‘同三昧’,同真正的有所成就、有三昧境界的人,差不多相同了,并不是说你已经证到了三昧,而是有相同之处。这些地方是重点,稍不注意一个字就解释错了!

  辨别几种定慧类型

  ‘或二俱泯’,再进一步,有些高度智慧的人,有时候也不求定,也不求慧,两样空了。‘泯’,不作死亡、断灭或枯槁解释,它是活泼、充满满的,因为连定慧的束缚、限制也没有。或者定慧两种都不用,或者定慧等持,同样到达这个境界。

  定非散,或即观之定,但名为定,如观心性,名上定是也。或即定之观,但名为观,如以无分别智观,名般若是也。或说双运,谓即寂之照是也。

  这段完全是佛法的因明,也就是普通所讲的逻辑分析,分析得非常细,其实分析到最终还是分析每一个人自己修持的心理行为,要你反省、观察自己的心理状况。

  他说,再进一步是‘非定非散’,这是最高境界了,很难!没有入定,跟普通人一样,但普通人在散乱中,他却没有散乱。当然这个境界很难体会,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真到达这个境界就是大菩萨修持,不是定,但也不是散乱,这就是所谓自然智。

  或者‘即观之定’,在智慧观照的境界中就有定,这种现象的成分偏于定。‘但名为定’就叫它为观中的定,譬如参禅的人走观心法门、观念头的路线,由观心性、观理而进入这个境界,可是它的重点偏于定,所以也叫定。由观心性、观理而入定的,‘名上定是也’,所走的路线比较高一点,,好比坐直升机。

  修持法门因人的性向、根器不同而有差别。还有一种‘或即定之观,但名为观’,有些人性向偏重功夫入定,在定中启发了自己的智慧,这个也可称它为观。‘如以无分别智观’,此乃等于在不分别一切法中自然而观,叫般若,不是普通的观,而是永远在定中,无分别的观,虽然能够观一切理、通一切智,却是没有妄念。这个‘无分别’是反映第六意识无分别,到达七、八两识所起的作用,不属于分别、无分别的界线。那么这种情形偏向慧观的成分多,因此叫它观,这种观在佛学名词上谓之修般若,以智慧为依归。

  ‘或说双运’,还有一种人,止观双运,他的性向根器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持。这种根器特殊的,可以多头同时到达。

  ‘谓即寂之照是也’,所谓‘双运’的心性是随时住在涅槃寂灭的境界中。‘寂’超过定的境界,有个‘定’还忙得很呢!忙什么?忙著入定。到达了涅槃自性寂灭,非定非散,无处而不寂灭,到处是清净,那么这个时候的清净不是死寂的,它是生机活泼泼,充满愉悦、快乐的,所以寂中有照,‘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寂中有照,自然的‘寂之照’才可以说到达止观双运的境界。

  所以局见之者,随瞩一文互相非拨。偏修之者,随入一门,皆有克证,然非圆畅。今此经文巧显无碍,略分五对。

  作者永明寿禅师发出最大的感叹!我们看到佛教界、佛学界修行的,古今中外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在宋朝初年也与现在一样。他说有些智慧不够、心念狭窄局限于自己偏狭的观念,自己从哪个法门入手,或者看了某本书,就先入为主认为自己所学才是究竟,别人搞别的就仇恨,结果互相排斥、批驳别人的不对。这是讲见地的错误,也就是讲心性主观成见的错误。

  ‘偏修之者,随入一门,皆有克证,然非圆畅’。刚才提到华严境界,华严是圆顿之教,上上根器一悟通悟;中下之智先开一门,再慢慢开多门,一步一步来。修行的方法也是一样,有些人全修,什么都会;有些人偏修,而偏修的人多。‘偏修之者,随入一门,皆有克证’,偏修的人随便选择一个法门都有好处,修好了,要承认他也有克期证果的证验。但是如果把自已的智慧见解陷入修持一门的心得经验中,那就走入小路了。

  总而言之,有些人从学识入手,有些人从修持入手,有所偏差的,永明寿禅师归纳为四个字:‘然非圆畅’,都没有到达学佛圆满自在畅通的程度,换言之,就是不通。

  ‘今此经文巧显无碍,略分五对’。现在《华严经》所讲的修证的境界,是事理合一、极圆顿的境界,经文内容呈现高超巧妙、事理无碍的意境。那么归纳起来分成五对,即正反相对有五。到此暂时停住,下次继续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