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一章)02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一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五十一章大千眼开好识尘02 律以心戒为宗 律师十过者,一、但执外律,不识内戒;故被净名诃。二、执律名相诤计是非,不识见心苦集。三、然戒定慧相资方能进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四、弘在名誉,志不存道,果在三涂。五、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六、执律方便小教以为正理。而障大道。七、师师执律不同,弘则多加水乳。八、不依圣教传授,误累后生。九、四众不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 ‘律师十过者’,此‘律师’是佛教中戒律的律师,不是法律上打官司的律师。律师所犯的十种错误有: ‘一、但执外律,不识内戒;故被净名诃’,一般讲戒律的人,只知外形的条例,好比学法律不研究法理学。换言之,不研究法律哲学。例如四书五经、汉律、唐律,乃至宋元明清律是中国的法律哲学,建立在人伦道德上;而《礼记》等于中华民族五万年的一部大宪法,也是最重要的法理学,所以我经常鼓励学法律的人研究这本书。一般学校念的法律,不是大陆法系就是海洋法系的西方法律系统。我们的法律是参考日本演变而来,而日本则是学西洋法律,吾人自己的汉唐宋元明清所构成的法律系统,则无人研究。把自己的法律系统研究广,再配合礼记和佛教大、小乘的律学,一定是一部非常伟人的法律著作。这是讲到戒律,顺便一提人类道德重整的问题。 那么,他说一般守戒律的只注重外形。譬如吃素,有许多解释,可以说不在戒律范围内,也可以说在戒律范围内,因为生病时可不必,为什么呢?因这些问题是偏于外在的,那研究起来多了!戒律最主要的是内心的起心动念,心灭了,菩萨戒律八万四千法,都不犯,一切都在起心动念,动机有一点错误就犯戒,此是菩萨戒律。拿普通话说,‘居心何在’。 所以他说一般讲戒律的只晓得执外律而不识内在的戒律,内在没有定力,一起心动念就犯戒。真讲戒律,大乘戒律,妄念不断等于是天天在犯戒,不管什么妄念,甚至善的妄念也已经犯了禅定戒——根本菩提大戒。 ‘故被净名诃’,‘净名’即维摩居士。佛的十大弟子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也被维摩居士诃责。有两个比丘犯戒,其罪应堕无间地狱,两个比丘烦恼得要命,心理受自责自谴的压力快要死了,后来被维摩居士痛骂一顿,连优波离律师也骂过去。结果两个比丘听了维摩居上的话后,当下悟道证得菩提。这是内律的道理,心念的关系。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诤不如共识 ‘二、执律名相诤计是非,不识见心苦集’。只抓到戒律的名相,名即是观念,逻辑的概念;相即是现象,戒律的条文是戒相。他说一般研究戒律的,只晓得抓住戒律外表的名相,因此没有变成守戒,反而在心理上专门观察别人的是非善恶,这本身已经犯了戒。看这个也不对,看那个也不对,那个人眉毛打个结,他为什么不开心……,一天到晚观察人家,这是错误的!守执戒律的名相,因而变得‘诤计是非’,在是非心上计较。 我经常告诉同学,善恶之心的分辨就是是非。人类社会一切道德教育、法律、法治、民主等等人伦之道,就是明辨善恶是非,这是人道,很好。但是讲形而上道,明辨善恶的观念太厉害,即是非心太切,搞得嗔念太大,并且有许多是执在自以为是的善里,便很有问题。‘厚善薄恶’也是一种嗔念,对坏人看不惯,无法包容,没有慈悲心,也是一种错误。 这是戒律内在的范围,真正研究起来非常难,它不像普通人世间的法律,人世间的法律是比较刻板的,碰到了这个行为,以这个行为的事实来做判断;戒律是除了事实,更重进一步追究心理动机。至于佛法究竟的戒律,管你心理善恶是非动机,任何一个动机都是错,都是比量,都是非量,这就严重了!所以说起心动念都是犯戒。 ‘不识见心苦集’,他说只知执著戒律的名相,诤计是非,善恶心分别过激,自己不能反省,执著了见取见、戒禁取见,心理充满了苦,要灭掉一切苦,达到灭道,就得道了。 等持三学心在道。 ‘三、然戒定慧相资方能进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戒定慧是三位一体的。晓得持戒,持心念之戒;晓得修定,做工夫;晓得参慧,戒定慧三样,平等平等,不可缺一,而且要真诚,不可轻忽。‘才能进道’,戒定慧等持,才可以谈进入修道的范围。‘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光晓得成[戒]律,智慧没有,功夫也不到,如何开悟证道? ‘四、弘在名誉,志不存道,果在三涂’。动机在标榜持戒,不要等毁谤人家,其实已有毁谤他人的犯意。为了名誉而遵守戒律,真正的动机、发心并不是为修道,这个果报是堕落三恶道。外表看起来是做善事,实际上,善的外形会招来恶果。 ‘五、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不管禅师、法师、律师,三种各异有所偏差,所以我常告诉大家修四念处,不净观、白骨观、安那般那数息,都是四念处的范围,(注: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不管你修哪一个宗派法门,都是在破坏佛法,不是真正的修道,你看有多么严重! ‘六、执律方便小教以为正理,而障大道’。戒律没有研究清楚,专门抓住细行来否定一切大行为。这点尤其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不但学佛如此.一个人干事业也是如此。据我自己的经验,人,做任何伟大的事业,有个最大的弱点,喜欢在小事情上表现自己的精明,而且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小地方上。因此人很少有大英雄、大豪杰。大英豪小地方他一定知道,不知道那叫大糊涂蛋,不叫大英豪,但是知道了根本不在意,这是最难的,细行都知,而见地、著眼在大处,那才是大丈夫之行。 这句话,请青年朋友注意了!不但学佛如此,就是在世间做一个了不起的人,也应如此!我们读史书经常可以看到‘小人’,秦汉以后不大用‘小人’,汉朝历史叫‘抽入’,闽南话也叫‘细人’,一点也没错,在小地方计较。我们学做人,尤其学佛,要把心胸、气度放大。不过,我经常有经验,某人本来蛮好,一学佛、一打坐,一下子变得大概踉找一样越来越小了!最后变成‘人扁’了! 这里《宗镜录》说不要执律小教的方便,以为是正理而障碍自己的大道,应该在小处要知道,而在大处著眼。 ‘七、师师执律不同,弘则多加水乳’。佛法从佛弟子以后,各个宗派、祖师,戒律规矩每个庙子不同,佛法变成牛奶加了水。‘师师执律不同’.每个老师所执戒律不同,虽然在弘扬戒律,若是加进自己主观的意见,那等于渗水入乳。 ‘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法师、禅师、律师,每一种都有十种毛病。永明寿禅师非常客气,实则从佛说的经典中全部节录下来并不只十点,他老人家已经笔下留情,只列举十点叫我们反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