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十二章)01


 2019/10/5    下载DOC文档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二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四十二章龟迹能卜空有迷01

  《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有形而上的本体,是永恒的,然而它不同于普通物质,不能以物质的概念来认识它,也不是我们平常意识的心。

  这个道理在理解上并不困难,但要实证却太难太不容易。因为一提到不生不灭、永恒存在,人的下意识观念就会想像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

  比如说一座大山,几百年、几千年好像都是那一座山。又好比一块石头,好像永远没有变动过。事实上,一座山也好、一块石头也好,随时都在变化中,山不断有尘土加上而变大,或其他原因而变小。如果把形而上的本体当成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这在佛学上犯了观念上的错误,即所谓‘常见’。

  常见认为永远存在,像许多宗教讲宇宙万有的主宰,永远都是主宰、永远存在。有些宗教说人死了是休息,等到世界末日来临,人要复活接受主宰最后的审判,这种认为生命永远存在的看法就是‘常见’。

  另一种不属于宗教的观念,是科学上唯物哲学的论调,即佛学所谓的‘断见’,这类论点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一切事情过去就是过去,昨天一件事过去了就没有了;今天同样的事,不是昨天那件事,是两回事;明天的更不是今天的。‘断同’认为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东西,所谓‘见’就是观念,一般讲到生灭的观念,研究佛学也好、哲学也好,或者讲普通做人的观念,我们自己反省,不断在断见或常见中争执,把思想搅乱了!

  前两次提到释迦牟尼佛与阿难‘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的论辩。他们拿眼睛做比方,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著明暗而变化,说明了能见之性真录不变,变化、生灭的只是现象;能使你生灭的那个并没有生灭。根据释迦牟尼佛与阿难二人辩论的事实,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不错;能见明见暗的没有变动,也不错。然而我们可以提出一问题:这属于现有生命活著时候的情形,假定我们这个现有生命死了,眼睛也坏了,这个时候,它这个见性怎么样永恒存在?理论上有,事实上求证非常困难。我们上次讨论到此,现在还在这个范围,永明寿禅师继续引用解释:

  如大智度论云: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

  永明寿禅师著作《宗镜录》为了说明八还辩见,能见与所见、生灭与不生灭的功能,他强调一个不生灭性,因此引用比佛晚七百年的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佛所说的记载谓之经;后世诸大菩萨的说法与文字记录谓之论。《大智度论》属于大般若宗,即所谓性宗,是有名的一部大论,大家念《心经》或《金刚经》,甚至于谈明心见性的理论,非读这本经典不可。我们先解释其原文。

  ‘当知’,我们应当知道。‘色’,一般的了解是颜色,除了佛法以外,世俗中各种乱七八糟的书籍,差不多都用色代表男色或女色,指男人或女人的漂亮,这个说法太笼统狭隘。佛法所说的色有四个重点:显色、形色、有表色、无表色。显色指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形色:长短、方圆、大小。有表色:指事物的伸屈、旋转等现象。无表色:没有办法表达,比如物理学所说的电子、原子分析到最后,它真有物质可以拿到吗?没有,但是它有这个作用,科学上叫功能,它接近于抽象,没有形态的,甚至我们的思想观念,也有这么一个作用,这都属于无表色,没有办法用一个实际的东西表示出来。红黄蓝赤黑、长短、方圆可以表示出来,无表色则没有办法表示。学科学的知道,能量可以用资料、数理表达,实际上却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东西。

  以上是简单的分析,归纳起来都谓之色,严格分析的话还有很多。以现代观念来说,色代表了物质的东西,很多物理学研究的物件都属于这个色。好了,这个观念我们了解了,现在再把它简化,什么是色?就是有一个东西,不管是具体或抽象的东西,你不要再分析什么是东西?说东是东、西是西、南是南、北是北,那就糟了!

  《大智度论》告诉我们,当我们知道有一个东西产生,‘但是空生’,只是空生。‘但书’在古文有时当否定词,例如法律条文有‘但书’规定。《大智度论》的‘但是’并非‘但书’之意。当知色生时,只是空的生;当知色灭时,只是空的灭。这里有个问题,稍后讨论。我们先了解文字。‘色灭时’,外面的东西,死亡、过去、没有了,也是空的灭。《大智度论》讲这四句话,以现代观念来说,当我们看一个东西‘有’,是空的生出来,‘没有’并不是真的没有,只是空的没有。这样解释不知了解了吗?似乎没有懂!

  刚才说这里有个问题,一般看佛经,看到‘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认为佛法讲一切是空的,空生空灭。在座有许多初学佛者,也有不少研究佛学多年者,我们反省,当看到佛经这类说法时,把这个‘空’当成什么?我可以武断地说(也许并不武断),一般人下意识观念都把‘空’当成没有,这是第一个错误观念。第二个错误,把‘空’构成一个本体,有个空摆在那里。不管哪一种错误观念,把空当成没有,等于唯物论者的断见;下意识有个空的观念摆在那里,则落于常见。研究佛学或念佛经,尽管一天到晚空啊空地念,甚至民间流传的济公传,唱‘天也空,地也空,生也空,死也空’,什么都空,一边念,一边讲对,很高兴!其实你根本不空,因为你很高兴,还是抓著一个东西。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佛经翻成中国文字非常困难。古代翻译与现代不同,现代人学了八、九和年乃至十年的英文,以为自己懂了英文,或者外国人到中国学三、五年中文,就认为自己懂了中文,其实不然。文字的了解同语言一样,很难!我们与最亲近的父母,彼此在言语沟通上都会产生误会,更何况又有文字语言的阻碍,想了解文字语言的本意太难了!因此,当初翻译佛经,非一人之力怕为,而是集中数百人、数千人,讨论数月后才确定句子,可是还是出了毛病。出什么毛病?‘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对这个‘空’字,我们看佛经就容易发生前述的两个问题。

  现在提醒青年同学研究佛学的注意,《大智度论》这四句话是讲‘色’与‘空’的分析,换句话说,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一粒种子从土地冒芽生长,‘但是空生’,这个空不是物理世界虚空的空。佛经上对‘空’字运用大致有三种观念:有时指物理世界虚空的空;有时代表形而上、抽象的、绝对的空无;有时代表本体的无中生有,有了以后,回到无的境界,本体的空。在某一种经典、某一词句上用法不同,理念理解就有不同。如果只以一个观念看佛经所有的空,同时理解成没有,那真变成闽南话‘空空’了!

  费了半天功夫,使大家一步步了解《大智度论》这几句话。当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物质生起存在时,‘但是空生’。比如一粒种子,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果落,没有了吗?并非没有,因为种子还存在。‘但是空灭’只是在虚空的境界中看到好像没有,这个后面则代表另一个生命的有。这就说明色相、一切境界的生灭变化,只是现象的变化,能使色相生灭变化的那个形而上的本体没有动过。《大智度论》与佛经的高明在何处!它只告诉你,这一切的生灭都是空花,变化无常,它使我们了解这个,体会求证到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但是佛经上绝不那么说,说一切变化生灭是空花,而就在这空花以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这不是佛法。为什么不是佛法,佛法不会那么差劲,因为这种说法,容易使人在观念上,走入另一个狭谷,钻入牛角尖,认为有个东西,诱导有佛可成。

  所以印度的因明(逻辑)除讲究能立外,更重能破,各种认识上的盲点都要破除。后来禅宗的教育法也是这样,你问一个问题,认为这样,他说不是的;你认为那样,他又说不是的;都把你破,四面八方都不是,‘是的’在哪里?‘是的’你去找!告诉你一个‘是的’又变成‘不是的’。这是他在教育上最高明的逻辑方法。所以能破,自然能建立一个东西。人的知识、智慧,建立一个东西,马上被建立的东西粘住了。佛法基本上叫你不执著,因为人喜欢去抓一个东西,认为有佛可成,有道可修。‘如果说这里面进去什么都没有,那我进去干什么?用为著!’人会犯这样错误的观念。因此佛的教育法就是能破了,你去求证,这个不生灭你去找。

  有一本书《中论》,也是龙树菩萨著的。又叫《中观论》,由佛法辩证空有的问题,而提出‘中’,由因为空有相对落于一边。可是,建立一个中,中也变成边了,大家又死死抓住一个中观。后世修行批评人家修的不对,问他修什么?他说修中观的,中观对了吗?有中就落边了!比如一个东西有两边,两边都不对,那么中才对吗?有边与中,又是相对。所以建立一个名相很难!禅宗祖师有一句话:‘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一个人如果说一句很对头的话,建立一个宗旨,完了!‘千古系驴橛’,等于搭一个石椿子或木椿子。过去农业社会长途旅行,骑马或骑驴,途中休息,怕马跑掉,就搭个石椿或木椿拴马,从此以后,凡是经过此处休息的人,就把马拴在椿子上。所以,建立一个东西后,大家的观念就向那里头抓。等于刚才讲佛法谈空,大家学佛打坐拼命找空,这在理论上多冤枉!问

  他:‘干什么打坐?’‘想证空性。’‘那你坐在这里干嘛?’‘求空啊!’聪明人只好对他笑一笑!这不是背道而驰吗?空就是空,用那么大一个力量去找一个空,结果坐了半天都不空。中观的道理也是一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