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这样“孝顺”就大错特错,这就造成父母最大的过失
问:「孩子婚嫁父母不同意,双方应如何处理?孩子是否完全随顺父母心意才算尽孝?」 答:孝,中国对孝最重要的要求是顺,孝顺。但是顺,不是顺情识,是顺本性,这个要知道,千万不能弄错。 现在有些父母喜欢儿子作大官、发大财,自己好享受;儿子要是随顺父母,这就错了。所以,顺是顺性德,不是随顺烦恼,不是随顺无理的要求,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如果父母有过失,父母知见不正,像中国讲孝道,第一个讲大舜,舜王,舜王的父母跟他继母生的弟弟都不懂道理,都不是善人,起心动念想方设法想把舜害死。 如果大舜要是孝顺、随顺,那就只好死了,死了才顺他父母的心,这就大错,这就造成父母最大的过失。所以你看看大舜,他那个孝顺是顺性德;知道父母有这个错误的观念,用高度智慧,佛家讲善巧方便,让他的父母、让他的弟弟觉悟,改过自新,回头是岸,这叫大孝! 从前做父母的跟现在做父母的,确实有很多在观念上不相同。 从前作父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孙作大官、发大财,这种念头固然也有,绝对不是都是的。明理的人希望自己的儿孙作好人、作善人,作圣人、作贤人。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读书志在圣贤。 现在上学念书,他志在哪里?我们普遍去问这些年轻人,志在发财,这就错了。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去学哪个,都是想到「这个行业会不会赚钱?赚钱快不快?」全是为了赚钱去读书、去求学,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完全丧失了。 人生就是为了赚钱来的吗? 他是真的为赚钱来的,一生就赚钱,他会赚,他不会用,他不会享受,最后到死了,他所赚的别人享受了,冤不冤枉!我从前讲经做过比喻,有钱的人,许许多多风景好的地方都建了别墅,房子都建得很大,富丽堂皇;自己没有时间去住,雇几个佣人到那边去住,每个月还要给他钱,请他到那里去享福。 有的时候建了一栋别墅,自己一生当中一晚都没住过,冤不冤枉!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他的一个错误观念,一生为赚钱,不懂得享受,这个错了。为了赚钱,儿女教育疏忽了。 中国古人讲「父子有亲」,父子亲情没有了。 父亲没有照顾儿女,儿女心目当中也没有这个父亲,这就是家不成家,这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动乱悲惨的一个原因,我们要晓得。 所以这是大学问,不是普通的事情。 现在人没有人懂得孝道了,没有人教他,他怎么会懂?他不是生而知之,要教。今天没有人教孝了,什么叫做孝,他不懂。 做父母的也不懂,做儿女的更不懂;你在学校里面问老师,老师也不懂,老师也没学过,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今天儿女结婚,最好提醒当事人,你们结婚的目的何在? 如果是为了两个人相爱,这个结婚是非常脆弱的。为什么? 到哪一天不爱就完了,他的婚姻寿命就死亡了,这是最危险的。今天社会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就是结婚的目的错了。 至少,结婚的目的是有共同的愿望、共同的志愿、共同的生活目标,这样它才能维持长久,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所谓是志同道合,双方的兴趣相同、志愿相同,在社会上愿意从事某一种行业,有这样相同的一个志趣,维持这个婚姻就会久一点了。 这是在现实状况之下,谈道义谈不上了,道义现在没人懂。 真正受过古圣先贤教诲的人,他懂得道义。道义的结合,神圣都赞叹。但是现在没有人教,谁懂得道义? 什么叫「道」?什么叫「义」?这两个字,一般人能认得,也能念得出来,什么意思不懂。连《三字经》都说:「人不学,不知义」。 这个「学」,一定要学古圣先贤的教诲,它有用,它不是没有用。 古圣先贤是真实的智慧,累积千万年的经验,是人生一条康庄大道,可惜现在人不肯学,这个就没法子了。举世之人不学,我们明白了,我们认清楚了,我们要认真努力修学。 所以我们在澳洲建这个小道场,没有别的,就是提供同学们,你们真正发心要学古圣先贤的学问,我提供这个环境让你去学,让你专心,全心全力去修学。我没有别的目的,你学了之后才知道对你有好处,改变你的观念,重新思考你的人生价值观,你在这里头得到真正的乐趣,佛家讲的法喜充满。你不学怎么行?所以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 尽孝道,在这个世间非常非常困难。所以希望小孩婚姻美满,必须提醒他,不能够纯粹为感情,要为前途、要为事业真正找到志同道合,互相帮助,这样的结合比较好一点。 -02- 儒释道讲的是性德 儒家曾经讲:“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到底什么叫道? 儒家的教学,它的宗旨可以说是教人“道、德、仁、义、礼”,这是它教育中心的思想。 这里面最难讲的就是道德,什么叫道德? “率性之谓道”,这讲的是好的标准。 “率”就是随顺,佛家讲的相应;“性”是真如自性。儒也懂得,没有佛法说得那么清楚,说得那么明白,佛法里面讲的性,讲的自性、真心、本性、真如、一真法界,名词很多,都是说的一桩事情。 我们现在用最容易理解的言词来说,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个大家好懂,这就是道。 道是永恒不变的,真正是不生不灭,在修行人这一方面来讲就是清净法身,法身就是宇宙万有的真相,法身就是一真法界。 所以佛在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说十方三世佛,把所有一切众生都包括到里面去了。 过去的佛、现在的佛大家知道,未来的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心,有心将来一定会作佛。 《法华经》上讲得透彻,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将来也会作佛,这才讲到究竟圆满处,所以说成佛的《法华》,道理在此地。 为什么说其他的经不说成佛,单单说《法华经》成佛,《法华经》讲成佛讲得最彻底,一阐提也能成佛,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能成佛,这个才彻底。 佛在过去所讲的是方便说,说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那是就相上来讲的,就事上来讲的;说一阐提也能成佛,从理上讲的,这个是道。道就是自性,永远存在,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见道?在佛法说你能不能悟入? “德”是什么意思?德是得道,道得到了,就是我们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他就得了。 由此可知,德这个字的意思是悟入,《华严经》上讲的信、解、行、证,他证得了。 对于心性、对于宇宙万有,宇宙万有的真相彻底明白,实际契入了,这叫德,德就是你得道了; 所以他不用得失的得,不用这个得,可是跟得失的得一个意思。 这个德不是平常的德,是得道之德,所以叫道德。 谁得道了?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才得道。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叫得道,得道就是成佛。初住菩萨是分证佛,虽不是圆满的,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所以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遍法界随类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样的身,他就有这个能力。 “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而为说法”,《无量寿经》第二品,昨天晚上你们讲的,举一个例子说,应以佛身得度就现八相成道,举一个例子讲。佛的身都能现,其他的身还有什么问题? 所以举例,不举其他的身分,举其他的身分也许你认为那个身分低,佛的身分高,恐怕佛身不能现,举佛的身分,其他的身分不必说了,全都包括在其中。 他有能力随类现身示现,随机说法,他说法一定契机,什么原因?都从自性里面流出来。 示现、说法、利生就是仁义。 “仁”是什么?仁是慈悲,大慈大悲,我们世间人讲爱心,大爱;世间人讲博爱,博爱两个字是《无量寿经》上的,你就晓得佛法对中国人影响多深,许多人知道博爱,博爱出在哪里不知道,博爱出在《无量寿经》上,这是仁。 我们今天讲这个字,用白话的方式来讲,就是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慈悲;这是教给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 仁下面是义,“义”是什么?尽义务,对一切众生这种关怀、照顾、帮助都是义务,义务是不求报偿。尽义务,我们应该要关怀的,应该要照顾的,应该要帮助的,为什么?一体。 所以佛家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用现在的话讲是条件,无条件的。 我为什么要爱护众生?为什么要关怀这些人?没有条件的。有条件就不是菩萨,就不是觉悟的人,觉悟的人没有条件。迷人有条件,迷什么?迷道、迷德,一迷一切都迷了,这才讲条件、讲报酬;觉悟的人没有。 连老子都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还谈什么条件?他这两句话跟佛家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一个意思。 所以中国儒家跟道家的境界很高,那个时候佛法没传到中国来,在理上讲,我们也能够承认他们是诸佛菩萨应身到中国来,否则的话哪有那么高的境界? “礼”是对于没有觉悟的人,制定他的生活规范,人人都能遵守,这个社会有秩序不会乱,使大家生活能够安稳。 礼根据什么制定的? 是根据性德来制定的,这一点我们要懂得,不是某一个人制定叫我们遵守,不是的。 圣人制礼作乐,圣人已经得道,得道两个字概念应该清楚,就是他已经明心见性,性德自然的流露,从这个上来制礼,来制定这些条规;这个条规不是他自己意思,依照他的意思去订,那就错了。他的意思,意思是迷,迷了才有意思,觉悟的人没有意思。 永嘉禅师对惠能大师所说的“分别亦非意”,这就证明他觉悟、见性了,见性的人没有意,见性的人流露出来的都是性德。 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古礼,像佛家这些戒条,这些戒条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我们为什么受他的约束?为什么要遵守他的?这个观念错误的。 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说的五戒十善,我们举这个例子来说,一切诸佛菩萨都讲五戒十善,那到底是哪个制定的?为什么每一尊佛都讲?每一尊菩萨都这么讲? 性德。所以这不是自己的,谁的性德?说老实话,自己的性德。迷人是违背了自性,迷失了自性,你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欢喜接受。我们自己的性德,自己没有发现,他发现了,他发现的那个性德就是自己的性德,“自他不二”、“生佛一如”,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生佛一如就是迷悟不二。 悟的,是这桩事情,迷的,还是这桩事情,这迷悟不二。可是迷悟的现象、迷悟的作用那是完全不同,悟的人生活得大自在,迷人生活是大苦恼。 这是迷悟在生活上感受的不同,这个差别很大很大,迷悟在事相上的差别并不大,感受上的差别大。 这些道理大小乘经典里面都说得很多很多,所以经不可不读,常常读经,天天有悟处,然后我们才明了。 清末民初一些人自以为聪明,打倒孔家店,破除迷信。 打倒孔家店是对儒家所说的,破除迷信是对佛教所说的,这个东西都不要了。说中国古老的传统是吃人的礼教,道、德、仁、义、礼都不要了,不要再讲了,不要再听了,不要再学了,后果如何? 后果就是今天社会的动乱。这些人是迷人,他不了解这是性德的流露,他以为是别人制定的,是某些人的意思,是那极少数的人意思,我们多数人为什么要听极少数人的支配,他说得很有道理,振振有辞,大家听了满有道理。 有理没有理要通过时间的考验,到现在也不过是一百年罢了,这一百年当中大家过的是什么日子? 如果我们仔细去读读历史,这一百年一切众生过的日子,远远比不上古人。 古人一生真正讲享受,太平盛世,身心安稳,真实、自在、快乐; 现在人生活惶惶不安,整天生活在忧疑恐惧之中。 物质文明带来了一点方便,但是把精神文明彻底的摧毁,这个得不偿失。 物质文明的进化无可厚非,主要的是精神文明决定不能够丧失,精神文明跟物质文明要不能够相配合,灾难就来了。 如果说是这个社会有精神文明而没有物质文明,人们过的生活还是很幸福,两者都有那更幸福了。 我们在哪里看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两者兼备,可以说是精神跟物质生活都达到顶峰,达到究竟圆满;华藏世界也是精神跟物质都达到圆满。 可见得佛法并不是主张一定要苦行,不能享受,没有这个说法。 提倡苦行是小乘,小乘是初学,好像我们教学生一样,教小学生规矩特别多,为什么?他不懂事,多订些规矩约束他、管教他,到他长大了,慢慢这规矩放松了。所以中学生的约束就比小学生来得宽松,大学生的约束就更少了,到念研究所完全没有约束了。 小乘法,是教初学,教初学不能不用这个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初学戒律就特别重要了。 到你得定了,因戒得定,这个定是什么标准?阿罗汉,《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前面八定不算,第九定以上你得定了,得定那个戒还要不要?不要了。为什么不要?定共戒。 一个人心清净得定了,他还会犯过失吗?不会了,定共戒,他的起心动念自然合规矩,规矩就是戒律。 再向上提升,证果、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刚才讲了,道得了,已经得道了,道共戒,比定共戒还要高。 定共戒里面理事无碍,道共戒里面事事无碍;虽然讲事事无碍,自自然然合乎戒。 所以佛家的戒律怎么回事?就是释迦牟尼佛平常的生活,记录下来就是戒条。觉悟人的生活,他们是自然的,儒家我们读《论语》,《论语》里面说孔老夫子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规矩,他随心所欲自然合乎规矩,这就是讲的道共戒。 他不要一条一条去遵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相合,你说这个多圆满。 所以道、德、仁、义、礼虽然是儒家讲的,跟佛法讲的完全相应,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合理化、合情化,就是佛法,合情、合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必须要学习,我们才能得到受用,这个受用就是经上讲的真实利益。如果不认真的学习,这真实的利益你就得不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