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15讲(共15讲)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家请看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断第二十三种疑。上面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担心须菩提闻说法身无相而起法身断灭之见,虽不执着有,不执着有见,但是又落入空,落入这个空见了,所以告诉须菩提,你如果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是又执着空见了。古大德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如芥子许”,执着有,如果执着有的话,虽然不能出生死,但是他还执着有因果、还会害怕堕落、还会修善,还能得人天福报。这是执着有,虽然不能了脱生死,但是他还执着有因果,他还不至于堕落。如果执着空,那持戒也是空、犯戒也是空、生死也是空、涅槃也是空、那同样地狱也是空,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无所谓了,这就是恶取空,恶取空当来的果报就是堕恶趣。就是说,执着空见要比执着有见更可怕,更难了脱生死。所以佛劝诫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里的若作是念,指的是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念,具足相,具足这个相,具足的相是由修福而来,那如何修福呢?就是要广行六度诸法,广造诸善。如果说不以具足相得无上菩提,就等于说不用修六度诸法就能得无上菩提,如果须菩提作这种念的话,那岂不是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成诸法断灭了?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是解释发菩提心的真实义。佛在前面讲无法发菩提,是说不应存有一念,这是无上菩提不能存有一念的,是为了帮助众生除去执着法相之病,并不是说要断灭法相。佛在这里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正是阐明前面所说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实义。就是说,发菩提心者,不但不应该执着法相,也不应该也不能执着非法相,这就是空有双离方归中道。《华严经》中说:“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所以大家对于本经的义理,我们一定要净下心来细细的去理会。我们在平时,在修行在行六度万行的时候,不可把修六度诸法放在心上,但是不放在心上还要去行六度诸法,这就是不执有也不落空,修而无修、无修而修,那么实相般若的理体就自然显现,无上菩提不求自得。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如果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所得福德那是非常之多,但是此菩萨心中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七宝、来布施给众生,就是有相布施,那么布施得福虽然多,还是有漏之福,依然属于人天果报,不能到涅槃彼岸。如果有人,虽然不能以恒河沙世界七宝来布施,但是知一切法无我,就是知人无我则破我执,知法无我则破法执,我法二执具破得成无生法忍,成就无生法忍,亲证实相般若,所得之福就是无漏之福德,当然比前菩萨以七宝布施之福要殊胜得多。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是佛解释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的原因。心中有境,也就是说心有其境,心里住这个境了,名之曰受,不受,表明菩萨心空无境,不执着福德之有无,也就是说,菩萨广行六度而心中若无其事,心中一丝不挂,正因为诸菩萨不受福德,所以所修福德都成无漏功德,当然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为了让大众彻底明白不受福德之义,都能做到不受福德,所以请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菩萨作福德就是指修六度万行,不受福德不是说不修六度万行了,而是广修六度万行,对所修的福德心中没有其境,也就是说没有贪着之心。作福德是不着空,这是大悲;不贪著,就是不着有,这是大智;菩萨悲智双运,福慧双修,又能空有不着,必定证入实相般若的理体。我们平时在修行的时候,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如果说为了求福德而修,这就是贪着了,贪着福德了,那么我们所修的就是利益自己,是为了利益自己有所求了,而不是利益众生,这样所修福德就成有漏因,不是菩提,不能成为了脱的因。所以我们应当每天修六度,在修六度的时候,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不要对所修功德起贪着的心,虽精进修行,但是心里还要若无其事,这个若无其事不是装若无其事,不是装的,而是心里真的若无其事,这样修行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分别的心,执着我相我见,就会化除殆尽,也就能够悲智具足,定慧均等了。 好,我们接着看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里是断第二十四种疑。前面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担心有人会认为,佛现在正在现身说法,明明可以眼见,也可以耳闻,为什么说不能见如来呢?在这里,佛以法身无相来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果有人说,如来入舍卫城去,回到祇园精舍来,或者说如来有时结跏趺坐,有时吉祥而卧,那么此人不解我所说义,什么原因呢?佛曾在前面讲,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者是如如不动,既然如如不动,怎么能有去来坐卧之相呢?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何以故,为什么如来没有去来坐卧之相呢?因为如来即是法身,法身它是常住不动,无所谓来,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去,因为法身遍一切处,无需来去,所以说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金刚解义》中说:“如来二字之义,而示以真佛无相也,盖真如法身,本无去来,其来也,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其去也,心垢不见,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现,月本非来,水浊月隐,月亦非去,可知人心有清浊,佛本无去来,其去来者,应现化身也,无去来者,真性法身也”,这一段经文说的非常的明白,大家一定要理解,如来法身是如如不动,实无来去,虽然佛的应身有来去,我们所见的是佛的应身,佛的应身我们看有来去,但是他也是依无来去的法身而现的。这个大家一定要静静的听,我们见到的应身有来去,这个应身是以无来去的法身而现来的。无来去的法身是因有来去的应身而显,法身是要因有来去的应身而显的。有来去的是事相,无来去的是理体,为广度众生,就要从体起用,从体起用就要现有来去之相,现有来去的相,摄用归体,则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的体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就像我们念佛人,我们临欲命终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大家现在一定要明白这个理,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我们要知道,弥陀来接,从事相上来说,接则决定接,那从理上来说,来则实不来。对往生西方净土的众生来说,极乐世界乃众生心内之净土,临终往生极乐世界是生自心之极乐,自心无往来之相,所以从理上来说众生未曾去,但是从事相上来说,众生深信切愿,仰仗弥陀愿力摄受,的确离娑婆秽土而托质于极乐莲池中。所以众生往生,从事相上来说生则决定生,从理上来说去而实不去,不来不去是理体,有去有来这是事相。理事从来不二,性相必须圆融,所以尽管不来不去,不碍有来有去,尽管有来有去,其实是不来不去。所以我们学习金刚般若,学习般若对于往生净土,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能帮助我们放下空有不着,这样我们念佛没有执着,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千万不要认为修净土无需学般若,也不要认为学般若会妨碍修净土,大家不要有这个念的。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这是断第二十五种疑。上面说,佛的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担心有人会说,有去来的是应身化身,无去来的是法身,这样就会生起一异之见,异是多的意思,就会生起一异之见。佛的三身是不一不异的,所以佛在这里举出世界微尘非一非异来破这种疑惑。佛问须菩提,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认为微尘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甚多,非常多。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这是须菩提解释为什么回答甚多。上面说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那么微尘是因缘所生,没有自体,不是实有,也就是说,它不是本有的,它没有实体,所以须菩提依这个俗谛,从事相上来说三千大千世界碎成的微尘很多。我们刚才讲了微尘是因缘生,因缘所生生灭无常,没有实体,佛这里方便讲才称为微尘众。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这里须菩提又进一步解释微尘众。佛说微尘众这是顺俗谛而说,我们刚才已经解释了,如果从真谛而论,微尘是世界所碎,因缘所生,缘聚则生缘灭则散,微尘生灭无常,空无自性,所以说即非微尘众。如果依中道第一义谛来说,实相理体,虽然不是微尘,但是可以随缘而现微尘的相,所以说是名微尘众。好,下面大家来注意了,佛是用微尘世界来显化身和法身非一非异的,我们下面注意听,《刊定记》中说:“言世界者,喻法身也,言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一也,微尘异也,碎界作尘,尘无异性,合尘为界,界无一性,故弥勒偈曰,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我们来解释一下,世界比喻法身,世界碎为很多的微尘,那很多的微尘,比喻是依一法身起无量的化身,这个比喻大家能听明白,我们下面再接着讲,一定要用心的听,世界是一,我们刚才讲了,世界是比喻法身,世界是一,微尘是异,微尘就好比无量的化身,这个异就是多的意思,世界是一微尘是异,这个一、这个世界既然可以碎为很多的微尘,那么它无一性,则一即是多。微尘既然可以合为世界,那么它无异性,则即多是一,一多无碍,所以世界和微尘非一也非异。佛引用此比喻,世界和微尘,微尘和世界,佛引用此比喻来说明,有去来的化身佛和无去来的法身佛非一也非异,非一也非多,就这么一个比喻。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前面我们刚才说,世界碎为微尘,这里讲微尘聚为世界,微尘又聚为世界。须菩提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所说可以碎为微尘的三千大千世界,不过是微尘聚合而成,没有自性,非实有体,所以说即非世界。然而世界并不是碎后才空的,它不是碎后才空,世界在的时候性常自空,非真实有,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所以说是名世界。何以故,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下面须菩提解释世界不是实有。为什么不是实有?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一合相,是指真性来说,无二无异为一,真性遍满十方唯一无二,不离不散为合,真性乃是整个,合而不分,真性本没有相,强名为相,真性是一切诸法所依之体,它不是假合而成,无始以来常住不变,这就是真性。大家一定要对真性有一个了解,真性是一切诸法所依之体,它不是假合而成,无始以来常住不变。而世界是假合的,因为微尘聚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世界有变迁,有生住异灭,因为劫尽的时候则坏。由此可知,世界并不是一合相,也就是说世界不是实有的,世界是微尘假合而成,假合而成那它就是有生有灭的。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接着来解释,如来说,真性平等一相为一合相,真性如虚空,本来无相可得,所以说则非一合相。因为无名,要勉强安个名,所以说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真性虽然是一合相,但因为真性离言说相,不是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所以不可说。但是因为凡夫们执着这个一合相什么意思,执着修行、执着功德、执着福德、执着般若波罗蜜、执着成佛、执着涅槃,所以佛在这里说一合相,就是这样。 好,我们看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这是断第二十六种疑。上面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佛担心有人认为,我见为实有,所以在这里以非有非无来破之。大家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听,为什么称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非常的关键,因为这个地方大家都好错悟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们这一段也是查阅了好多大德们的资料,最后才知道佛的本意是让我们,还是破我人众生寿者。这里佛问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自开经以来,处处说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有人听到佛反复的说离四相,他就会认为四相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才让众生离。佛讲要破四相,不是四相实有,它不是实有的,那么众生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实有的,他认为这个是实有,认为实有他就是有了就成了,有了成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这个四见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他认为四相是实有,牢牢的住在心里了,那住在心里他就什么?他就成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这一段是讲的这一个道理,能听明白的吧。他有了四相是真的了,认为是实有的,那这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而且还会说,是佛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为了扫除众生的这种执着,所以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觉得此人解我所说义吗?如果此人这样说,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这是等于怀疑佛也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也就是说,佛也认为这个是实有而破之,这是大谬。须菩提深解佛义,所以回答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 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何以故,为什么以为佛说四见为实有,就是未解如来所说义,因为世尊是为对治众生执着之心,执着认妄为真之心,而假立名言而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顺俗谛说;因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无有自体可得,所以顺真谛而说,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真俗圆融会归中道,所以说,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在这里说四见,义含三谛:俗谛、真谛、第一义谛,就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了达我即非我,无我而我,了明自性,顿证真空妙有。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这是总结全经的要义。本经从开始的时候,须菩提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到这里,佛说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这正是首尾照应。佛对须菩提说,如果有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对于我前面所说的一切法,应当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一切法,通指上文住心无住、降心离相、发心无法之法,比如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佛回答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那发菩提心之人应如是知;比如须菩提问云何降伏其心,佛说一切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发菩提心之人应如是见;又比如须菩提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发菩提心人应如是信解。虽然佛如是说,发菩提心之人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但是还不要生法相,为什么呢?因为执着佛所说,执着佛所说的住心无住、降心离相、无法发心之法,执着这个了,那又是执药成病了,又是执着了。所以只有不生法相,知才是真知,见才是真见,信解才是真信解,这样才能与般若真智相应,必定能够证得实相般若,就是这样。所言法相者,是如来随机演说,如谷应声。如来心中本无法相,所以说即非法相。如来现身说法心中又无法相,这才是真法相,才是真实的法相。 好,我们看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这是断第二十七种疑。上面说不生法相,佛担心有人会怀疑,既然于一切法不生法相,那么持经功德难道不是取相了吗?所以佛说此段经文来破之。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也是指的住相布施之人,如果是无相布施,其福肯定是无量的了,是不可思量的,那就没有必要来作校量了。此布施之人,因为是住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漏的,这个我们前面也经常讲,如果有发心成佛的人,对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能够受持读诵,这是自利,为人演说,这是利他,那所得之福这是无漏福德,自然不是以七宝布施这个有漏的福德所能比的。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那要云何为人演说呢?演说之人应当怎样做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演说之人应当做的,也就是说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要遵守的轨则,这样才合乎金刚般若的密义。在为人演说此经的时候,演说之人一定要起观照般若,内不见有能说之我,外不见有听法之人,中也无所说之法,这样三轮体空不取于相,才可以与如如不动的真如自性相应。这里也就是佛在本经的最后时刻来劝诫菩萨,不可以用取相、生灭的心来为人演说,必须用与如如不动、真性相应的不生不灭心来为人演说此甚深般若,令听闻此经的人,因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进而悟证实相般若,如是演说才是真正的演说般若,才可以令闻法者获得真实的利益,自利利他。 何以故,为什么为人演说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不应心生执着而取于相。我们先讲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包括了十法界圣凡依正诸法,不仅世间现象界的有为法,就是二乘圣人所住的化城,甚至菩萨修因、诸佛应化都可以说是有为法。简要的来说,除了如如不动的真如本性,其他十法界圣凡诸法都是属于有为法,凡是有为法,都是属于虚伪不实幻妄不真,所以佛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梦,大家都很熟悉,梦中所见的事物,梦时见有梦醒即空,没有了,我们的身心世界以及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名利财富,就像梦中所见的事物一样醒了之后了不可得,就像永嘉禅师说的,“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幻,这个幻比如魔术师用魔术所变幻的一切事物,我们众生的正报身,还有外在的依报世界也都是幻化的,怎么幻化的?是我们的业力幻化,我们常说业力招感,其实它是业力所幻化的,就像魔术所变现的种种幻事,似有实无,这是幻,我们一切都是变化的,都不是实有的,是业力所变化出来的。如泡,就是雨水打在水面上所起的泡,刹那之间就消失,比喻人的生命短暂无常迅速、人的依报幻妄不真瞬息万变。如影,这个影子是依形体而有,本无实体,我们看到我们的影子,是因为我们的实体,光透过实体所影现出来的,本无实体,比喻六根对六尘所生起的六种识心都是妄想分别,属于真如自性的影子本无所有,本无所有的,变换的速度快,它的影像变换的快,我们的心不净,执着,所以看不出来它的影子的谢落,生灭,我们看不出来,也就是说这些都没有实体,都是假相,都是影像罢了。如露,就像草木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消失了,比喻人生如朝露,无常迅速终归于空。如电,打雷时我们看电闪非常的快速,比喻人生在世匆匆数十载,也不过是电火时光转瞬即逝,非常的快速的。发心受持此经又为人演说的菩萨,应作如是观,以此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以这六种来观,就知无论是有情的众生还是无情的世界,都是缘生性空,幻妄不真,这样就能不取于相,与如如不动的真如自性相应,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世尊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目的,这就是世尊说此经的目的所在。到这里,我们这部经的正宗分就介绍完了,我们看本经的最后一段。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是本经的流通分,参加法会的四众弟子,一切世间三善道众生,听闻佛说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皆大欢喜,发愿受持般若大教,奉行般若毕竟空义,为他人演说此实相般若,以流通正法,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好,这部经我们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