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修持一切法门的两个必须条件
【初者指示前行法,无常厌离外前行,能遣此生贪着底,差别前行发悲心,令行大乘道诸法,是故初修二前行。】 要想达到大圆满的成就,必须修一种前行。第一个前行是在修这个法门之前,先要真正发起厌离心,想出离跳出这个无常的世界,无常的生命。像我们大家都号称学佛,可是对这个世界还留恋得很呢!样样可爱,没有哪样不可爱的,只不过受到一点打击的时候,偶然觉得灰心一下而已。灰心并不是厌离,真要一切丢下专修做不到,这就是因为厌离心根本没有发起来。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大家学佛修法,不是为厌离心而学,我们是为贪着心而学。世间一切都要,不过呢,更想拥有世间一切以外的成佛而已。这是贪心,和厌离心根本相违背,这是我们自己要检查、要反省的。如果要修这个法,不发厌离心可不可以?严格地讲绝对不可以。但是方便地说,对一般世俗的人,或者初学的人一定说可以。六祖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那是教育上所谓的循循善诱,是诱导的方法而已,不是真实的,先诱骗你入门再说。 严格地讲,学道学佛想要有成就,没有厌离心绝对不会有成就,不可能的。我们依照常理来说,一个人这边也想抓住,那边也想抓住,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可能的。你看这些当皇帝的秦始皇、汉武帝等等,到老了,那真是英雄到老皆畏死。这个时候不是厌离心,是怕死,怕无常来。你们很多人都是因为年纪大啦,没有办法做事了,才转到学佛修道的路上来找安慰,那不叫厌离心!没有人发起厌离心,厌离心硬是想要跳出这个世界。 出家的人是不是都有厌离心?不见得!真的有厌离心的只是少数,难啊!大部分人出家是一种感情化的,不是理性的对宗教的信仰,而是对出家的生活有兴趣等等之类。厌离是对自己这个身体都厌离,都觉得是不净的,这个是欲界的事,发起了这样的心,才能够谈修道。所以厌离心非常重要。我们在座的朋友们,包括在家、出家,究竟有没有这个心,个人自己去痛切地反省吧。我们应该相信佛的话,相信前辈圣人的话,他和我们没有利害关系,用不着打妄语。他叮咛我们修行第一个前行,先要领悟无常,厌离心真正发起以后,才能够“遣此生贪着底”,才把这一生贪恋世间,贪恋一切的这个贪恋的根本,排遣开来。 不要认为每天跑到这里来打坐一次,就是发起厌离心修道,没有这个事,这是找休息、享受的地方。在家里打坐也是一样的心理,这不是厌离心。所以严格讲,学佛法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因为厌离心都没有发起。 第二条差别前行是发悲心,厌离心生起以后,我们普通说这个人啊!他是真看空了,什么事都无所谓了,那他只是小乘的发心。真能再转变自己的修养,会起大悲心;因为看空了,所以对世界,对其他的人,对一切的众生,会发起大悲心。 大悲心怎么发?近来有许多人问我,说他硬发不起悲心耶。比如以前我那位朋友杨管北先生,他在世的时候,跟我讲过很多次,他说:“很奇怪,我不能说不信佛,我就是发不起大悲心。”他说他很想发悲心,但悲心就是发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厌离心没有发起来,悲心哪里发得起来!不是说看到杀鸭子、砍鸡头就掉眼泪叫悲心,那是爱哭。要对这个世间一切厌离,真是看通了,看到世人在这个贪嗔痴慢疑里,像没头苍蝇一样地在尘网里打滚,非常值得悲悯、同情!这才能真发起了悲心,这才是大乘的种子开始。 讲这个法门以前,千万注意前行。没有发起厌离心,也没有发起大悲心之前,随便修这个法就想得效果,据我的经验绝对不可能。这两种心你只要发起了一点,那个效果就来了;佛法的感应,修持的感应就上身了。厌离心、大悲心动都没有动,你想在修持上有效果,那是开玩笑,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比如我们要肚子肠胃清爽,那就只有少吃一点东西了。你说我又想吃得多,吃得好,又想肠胃清爽,那是不可能的事,不要瞎扯了。结果我们一般人学佛,等于是刚才的比方,吃得好、吃得多,然后肠胃又要清爽。贪心!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法本上说“令行大乘道诸法”,就是普通显教说的发心。不过现在发心两个字,变成化缘的俗语了,拿本化缘簿,面前一摆,居士啊!请你发心。换句话说,把出钱叫作发心,那只是发心的一小点,那不是的。真发心是发起厌离心,发起大悲心,这是很重要的。“是故初修二前行”,先要作这两种前行的发心,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前行”这个观念。换句话说,你要修持任何一种法门,前面这两个条件,有如车子的两个轮子,轮子都没有,车子想推得动是不可能的。下面是解释。 “凡修大乘之道,皆于其前,念寿无常,思轮回苦,于彼而修悲悯,故为彼我思成佛,精修菩提心。”他说修大乘的法门,首先要随时想到寿命的无常,算不定今天死或明天死,或下一秒钟就死掉了,生命是靠不住的,要时常警策自己。第二,死了就解脱了吗?没有那么便宜!生命自己还做不了主,不要说死后做不了主,连白天的事情都做不了主;碰到外境界一引发,连喜怒哀乐都做不了主,这就是轮回的痛苦。我们一般学佛,都会讲六道轮回,但自己并没有六道轮回的感受,所以这不是在学佛。必须要对寿命无常,世事无常,众生在轮回中有所了解,自己也在轮回里受种种烦恼痛苦,才会自然发起悲悯心。所以我们学佛成佛,还不只是为自己的成就,而是为了利世利他,为彼为我。因此,想要修法成就,这个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赶紧修白骨观吧!真的很容易很快会有成就。 你们修白骨观修不成,乃至观不起来或观不好,那是你自己不用心。我都讲完了,讲得很清楚,结果问他们修得如何,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因为我所讲过的话,一句都没有听进去,没有听懂。一般人都犯了一个毛病,听人家讲话,都是把自己喜欢听的抓几句,其他许许多多的话都充耳不闻。像吃菜一样,每人都选自己喜欢的菜挟一口,其他的看都没看见;听话也是这样,所以不得力。法本说要“故为彼我思成佛”,所以要真实发起菩提心,菩提心包括大悲心,智悲双运的菩提心,大智度,自了度他;大悲心度他,自了同了。 “盖知寿无常,修行不现有暇,知轮回苦,心能不贪此生。修无方大悲,即不堕小乘。”这里文字都很简单,他说我们学佛的,晓得寿命是无常靠不住的,有今天算不定就没有明天。修行要努力,不能等有空的时候才来修,要知道轮回是苦,所以不要贪着此身,不要贪着现有的人生。修“无方”的大悲,就是没有方所,没有目的,而是无缘之慈,那样就不会堕在小乘的境界了。大家口口声声要想修大乘,尤其中国的佛教、佛法,素来以大乘标榜。老实说,每一个学佛的人,连大乘的影子都没有,他们那个心性,绝对是小乘,而且是小乘里头的小小乘;除了对自己以外,不会起悲心,也不会起利他的心。而且只谈理论,事实上,利他也做不到。这方面我们自己要检查、要反省,我们与佛法根本是背道而驰,这样修行怎么会有成果? “发菩提心,有速成佛之利也。”发起悲智双运的心,很快有即生成佛的利益,所以发心最重要。 “于此尤以大悲方便及不住二边智慧,为大乘殊胜之法。《集经》云,苦无方便离智慧,即堕小乘。”二边就是空与有,要注意啊!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这不是光指打坐的时候,大家要特别注意,要反省啊!大悲、方便,及不住二边的智慧,就是大乘殊胜的法门。所以《集经》上说,没有方便与智慧,就会堕入小乘。一切众生太可怜了!不懂方便,没有智慧,也不去参究,光是呆板地死坐求工夫,已经堕在小乘而不自知。至于多闻,如果像小牛听经一样,坐在那里听是听到了,没有真到心里头去,听完就溜走了,有什么用。这个很糟糕,自己已经堕在小乘的境界了。大乘就是要发悲心,行为上也是大悲;了脱的方法是智慧,了脱的功力也是大智慧。智慧是正思惟来的,不是不思惟,也不是乱思惟,是要定慧等持的正思惟。 “又《宝鬘论》亦云:空性大悲之真实,与修菩提共一处。”既然讲空,何必又要大悲呢?大悲不是也空吗?还有个大悲心就不是空了,对不对?在逻辑上应该是如此,这两个是矛盾的。所以佛经告诉我们是悲智双运,两个平等。空性之中的大悲心,证成了空,而发大悲心,这是真实的大乘法,这就是佛心;“多情乃佛心”,空性大悲,这个才是佛的心。所以悲智双运,大悲心与智慧双运法,就是真正证得菩提的一体的东西。 “《现观庄严论》亦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方便非者远,方便远非是。”这是《现观庄严论》的话,这个地方翻译得不大好,意思表达不够清晰。反正所谓大智度,智悲双运是大乘法,以正思惟的智慧,不住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智不住三有”,在我们打坐到最好的时候,是不是很舒服啊?舒服就是欲,住在欲界里。对不对?所以在这个时候,是真修持佛法,一旦到达这个境界,就要晓得“智不住三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马上就舍。或者有时候进入一片光明中,好不好?当然好,一定会贪恋这个光明。你要知道这个是色界,“智不住三有”,还要跳出来才是。你若进入无念好不好?也是一样,你们每个都有工夫,只是自己没有去正思惟,见地不透,所以等于呆坐。现在说的这个就是大法。 譬如正在坐得最舒服的时候,有人来找,有要紧的事,只好下座,心里骂一句“他妈的”。那一句他妈的不是在骂人,是无上大悲咒,唉!不要贪图这个舒服吧,赶快去替人家办事,这就是“悲不住寂灭”。佛也是不住寂灭的,大悲度众生啊!为了利他,就要不顾自己。如果说我现在正在空得舒服,你打搅我,你有罪了,你这种想法就种了下地狱的种子,自己早下了地狱。所以“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智悲双运到底,才是大乘。 “方便非者远,方便远非是。”方便是各种方法,那么佛经为什么不翻成方法,而翻为方便呢?这个话头我也参了很多年,后来觉得这个翻译很有道理,这是古人的高明,如果翻成方法,就是死的、呆定的,使人更执着;方便比较不大执着,方者方法,便者便利也,对你有用又便利的方法,很快就能得到利益。譬如说我们口干了,来不及烧开水,其他东西也没有,但有一瓶汽水,很方便,一打开就可以喝,这就是方便。所以我们修行,懂得的方便要多,你假使认为我念佛,那个禅我不管,那个密我不管,那就是不懂方便,不是方便波罗蜜。“方便非者远”,以方便为非,否定方便的人,他离道就越来越远。“方便远非是”,相反的,方便不是道,你如果执着了方便的法门,也离道越来越远了。 “又《笃哈》云:住空性离大悲者,以此不得殊胜道,若唯修持大悲者,亦住三有不解脱,如彼二者能相合,不住三有与涅槃。”所以《笃哈》这个法本进一步讲,一天到晚只晓得空念头,住在这个空的境界,以为是空,发不起大悲心,早已经堕在小乘法门了,不会得到最高的成就。但是,如果专门修大悲心行愿,自己成不成佛没有关系,一天到晚为别人忙,认为是大悲心,那也是住在三有境界,不能解脱。大悲心够了,福报大了,那还是在三界天人里头,因为你不证得空性不得解脱,只是修福报。大悲是功德,功德大了,福报就大,更不得解脱,因为没有空智。所以必须悲智双运,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二者能相合,才是中道。如果以中国文化的智、仁、勇三个字来解释,大悲就是仁,空性就是智。但是光有智会变狡猾,光是仁就变无能,中间必须靠大勇来调配,才能进入中道。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