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南怀瑾老师:我常常碰到这种我认为不行的人,总是牢记对人如何好


 2019/4/29    下载DOC文档    

  管仲说“以德分人,谓之圣人”,能够以道德感化人的是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能够拿经济钱财帮忙别人,这个已经够得上称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这个“临”字要注意,居高临下叫做“临”,自己觉得有能力有恩惠给人家,有贤德给人家,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这个人不能当领袖。换句话说,你有道德也不足以骄慢人,你对人家有好处,早就应该忘掉。我几十年来常常碰到这种人,他牢记自己对人如何如何好,这壹种人就不行了,所以施恩不忘的人不能领导人。如果施恩于人的话,当下就要忘掉,不要希望人家报答你。而我们受恩的人,壹辈子不能忘记报答。所以“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施恩不望报的人,别人对他壹定非常恭敬,壹定服从他领导的。

  《列子臆说》

  布施的时候要“叁轮体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这就是学佛人的正修行,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你下座穿鞋子时,让壹步路给人家先走都是布施。中国文化也讲“施恩不望报”,给人家好处不希望人家回报。但是反过来是要“受惠不忘德”,那怕受了人家壹点点帮助,永远不要忘记。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真布施是壹切都舍出去了,为什么布施不求福报呢?布施而不希望有回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很慷慨的布施,过后碰到利害关系时又会后悔的。布施出去了就应该丢下,心中没这个事了,不期望什么回报。我们是不是常常听人埋怨:自己不是坏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结果却有这样遭遇?我们有没有检查自己的心理,是不是会这样?例如你对某人好,这是布施,如果你又认为某人应该也对你好,这就是下意识地期望有回报。菩萨发心布施是不求回报的,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没有计较心或利害心的。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老朋友的交情,始终惦念他,即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如韩信壹饭难忘的故事,他倒楣的时候,饿得不得了,在溪边吃了壹个洗衣服老太婆的饭,匆匆忙忙,没有问清姓名就走了。后来他封了王,想找这个老太婆报答,找不到,只好将千金放在水里。古人就有这个精神。汉光武当了皇帝以后,找老同学严光来叙旧;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要找年轻时和他壹起种田的老朋友田兴出来,找不到就下令全国找这个人。田兴却硬不肯出来做官,只是到处在做好事。后来有人报告,壹个县里,有五只老虎出来吃人,厉害得很,而有壹个人把那五只老虎都打死了。朱元璋接到这封公文,知道壹定是他的老朋友田兴做的好事。于是找来翰林院的进士们,都是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以现在来说,都是研究院中的博士。朱元璋要他们赶快写信去把田兴找来。于是翰林先生们之乎者也矣焉哉、孔子曰、孟子曰的,咬文嚼字。朱元璋看了半天,皱皱眉、摇摇头,还是自己动手写。他写的是白话,内容大要说: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你不来,就没有种。我们两兄弟还是好兄弟,我今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找你来。我们两兄弟见面,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有种的你过河来吧!和当年两个人放牛时,打架对骂的口吻壹样。田兴看了这封信来了,来了但还是不做官,玩了壹阵子走了。这就是说历史上的念旧。可是今天的社会,这种事就很少了。有的人环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问贵姓了。

  《论语别裁》

  壹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壹样的忘掉它。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两句话对我壹生影响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帮忙了人家,好处给了人家,心里记都不要记,要丢掉。“受恩”,得人家壹点好处,要永远记住。

  《金刚经说什么》《漫谈中国文化》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