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2019观音法会开示(三)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观音九尊法会的第五天。本来想讲别的内容,但是昨天有人祈请,希望把三殊胜讲完,所以今天接着讲三殊胜。 “三个殊胜”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把它落实下去,真的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了,无论做任何善事,都可以成为成佛之因。 我们行持的善法确实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没有成为成佛的资粮,这是个大问题。比如我们天天上早晚课、念佛号、念咒语,每天做很多善事,但是都没有成为成佛之因,没有成为解脱的资粮。甚至很多人因为各种不好的心态,反而导致这些变成了堕入恶趣之因。 有些人虽然心态没那么恶劣,但若是以自私自利之心而做,就变成了人天的安乐之因。即通过这些善根,将来会得到一些人天的安乐、世间的福报,也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解脱之因。对于渴望解脱、追求究竟佛果的人来说,真是太可惜了。 我们要以“三个殊胜”为标准,衡量自己的所做是否如法。我们会经常提到“如法或不如法”这个话题,这也是个问题。确实,如果不如法,佛法也会变成堕入恶趣之因,所以如法很重要。 那怎样才是如法呢?我们这几天讲了“三个殊胜”,如果具备了这“三个殊胜”,就是如法的。哪怕做的很少,甚至只念了一句佛号,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真的能变成成佛的资粮,它的力量是无穷的!重点在于:如果没有“三殊胜”的摄持,所做善根就不能变成成佛的资粮。 “三个殊胜”在藏地人人皆知,因为每个寺院、每个上师都强调。但是知道不一定做到,因为要做到非常难。我们前面讲过发心,连发心都很难做到。 发心是发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这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范畴,也可以说是我们见闻觉知的范畴。如果努力去发这个心,努力去修行,一般的凡夫也能做到。 今天我们讲正行无缘殊胜,也是菩提心,但这个菩提心跟前面讲的世俗菩提心不一样,这个菩提心叫胜义菩提心。它是超越的境界,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范畴,不是见闻觉知的范畴,这个就更难了。 前行发心殊胜,即发利他菩提心。也就是刚开始修行时应该具足何种心态。学佛、修行,主要是为了众生。我们今天是为了成佛而闻法,为了成佛而修行,为了成佛而学习佛法,为了成佛而传法,为了成佛而行持善法。 正行无缘殊胜。正行,就是我们修持善法的过程,比如闻法的过程,念佛持咒的过程,这就是正行。由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摄持,就是正行无缘。 我们讲布施时讲要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三轮即能布施的人(自己),所布施的事物,布施的对境,这就是三轮。三轮体空,即三轮的本体是空的。做布施时对此要有正见——三轮体空的正见。 以此类推。所有的修行都要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都要在这种觉悟的状态中进行。比如念佛,在觉悟的状态中念,才可以跟佛相应。念咒也是如此。很多人都特别想发财,特别喜欢念财神心咒。咒语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如果内心不觉悟,你无法启动它的力量。这样它就如同废物,对你起不到作用。 你要在觉悟中念,还要有定力(不失去觉悟的心态)。无论是何种对境,在何种环境,都不失去觉悟的状态,这就是一种定。慧中有定,定中有慧,这样才有力量。若只有慧没有定,这个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没有力量。若只有定没有慧也不行,要定慧双融,咒语的力量才如同虚空藏一样,威力无比。为什么说是虚空藏?因为虚空是无边的,能装载无限的能量,这个能量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不是在觉悟的状态中念,就无法启动它的功德,或者说它的功德不会呈现出来。所以正行无缘很重要。 今天我们念的观音九尊仪轨也是如此,这里讲的都是超越的境界,超越的境界相当于超越的能量,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就是这个力量,不是我们能想像到的。 有人在法会中念诵仪轨,好像当成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一样,根本就没有在乎。其实这其中真的有超越的、无穷的能量,只是我们没有在觉悟的状态当中念。如果没有这种境界,这种能量场很难呈现出来,也无法在我们的身上启动,所以正行无缘至关重要,没有正行无缘是不可能达到修法的效果的。 《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苦厄”指痛苦、灾难,即一切的苦难皆能消泯。观自在菩萨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以这种觉知,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达到光辉彼岸的过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个意思,他能真实看到此过程。 “五蕴皆空”:“五蕴”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佛在经中讲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其实五蕴已包含了一切法,十二处、十八界也是如此。佛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与意乐而宣讲了这三种法。 “照见五蕴皆空”:指五蕴所包含的一切法自性体空,本体即自性,是空的,但是自性空不等于没有,性空并非法空,是法的自性空。照见五蕴皆空,没有不空的。有了这种智慧就可以断除一切痛苦,化解一切灾难,多好啊! 大家总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其实不必如此。一心一意地修法,体悟空性,真的能断一切恶、除一切苦!法称论师讲过:诸如慈心悲心等善法,力量和功德很大,但是都不能断除我执。一切痛苦和灾难的根是我执,唯有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才能断除我执。其他的善法、善念都与我执不相违,所以无法断除我执。断不掉我执,就无法摆脱烦恼,摆脱不掉烦恼,就避免不了造业。只要造业,就无法逃脱轮回,就会在业力的牵引和束缚下,一世接一世地延续自己的生命,无法解脱。 我曾经讲过,有业力的牵引和束缚就是轮回。因为有业力的牵引束缚,我们的生命就不自在,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想摆脱业力的牵引和束缚,要从断烦恼开始!断烦恼又从何入手呢?就是断我执。我执是烦恼的根,断掉了我执,烦恼自然就不会生起了,烦恼没有了,自然就不会造业了。 有些人有诸多顾虑:“这样做会不会造业啊?会不会担因果啊?”有点怕,这是好事。你还有畏惧,也算得上一个学佛修行人,因为你还是相信因果,怕种恶因。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学佛人害怕种恶因,因为恶因种下去了必生恶果。而凡夫恰恰相反,普通凡夫害怕感受恶果,却不怕种恶因。 有一句话说:“乐着造,哭着受。”种因的时候,没有畏惧感,不知道畏惧,吃喝嫖赌、杀盗YIN妄什么都做。当恶果现前时,害怕了,但已经于事无补了。 我们怕种恶因是对的。那怎样才能不种恶因,不造业呢?没有烦恼就不造业,无论怎样做都不会造业的!有时候我们很难控制烦恼,稍微有些正知正见的人,对自己也很不满意却无可奈何:看看这些烦恼,看看自己这颗心,但却降伏不了。尤其是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贪心、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就自动跳出来了。烦恼是要通过佛法来对治的。 怎样才算断除烦恼呢?暂时没有不叫断。以前我给大家讲过断恶,这是一个意思。断是从根上断除它的习气。将榴莲放在一个碗里,榴莲没有了,这个碗里还是有榴莲的味道;把碗洗干净,或者放置一段时间,榴莲的味道消失了,习气就没有了。这才叫断习气。 要断除烦恼就要断除我执,断除我执要靠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无我和空性的智慧就是刚刚讲的,亦是《心经》所讲的空性。大空性里包含了无我。 有些人心中也许有疑问:“无我和空性,是不是一个意思?,二者是否是相同的呢?”从某种角度上讲是相同的,从某种角度上讲又是不相同的。比如阿罗汉证悟了无我,但他们证悟的无我不能说是空性。而菩萨证悟的空性,就包含了无我。所以只能说从某种角度讲空性就是无我,无我就是空性。是不是一个意思,要看情况。 《心经》里讲的也是空性。我们也可以用其它的教言,但是大家都熟悉《心经》,都喜欢虚无缥缈的东西,觉得《心经》好,都喜欢念《心经》,所以我也用这个教言。 “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讲的是大空性。色就是色法,这是个例子,以此类推。色就是有形状的山河大地、人、物,所有的物质都包含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有人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解释,比如从微观世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宏观的角度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我觉得这样也可以。但是一般我们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讲色法即是空,空即是色法,它就是色,除了空就没有色法;除了色法之外也没有空,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这是一种抉择的方法。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跟色蕴一样,它们所包含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即一切法抉择为大空性。抉择空性,这个空就是刚才讲的自性空,不是一个单空。法不空,自性空。 其实我们讲中观的时候,这种表达还是有一点毛病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只能这样讲,没有办法。法不空,自性空,其实就是空而不空。不是其它的法空,而是法自己空。自性空,是指法性是空的,自性是空的,法的体是空的。法不空,是指相不空。这就是空性的含意。一切法都不离这样的实相和真谛,又空又不空,空而不空。 我们修法的时候,观想佛菩萨也是显而无自性的,比如我们观想金刚萨垛佛的时候就是如此要求。金刚萨垛佛,就是显现上有,但无有自性。若是以智慧观察,找不到它的自性,但它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清清楚楚地显现,这两个是不矛盾的。如果矛盾,就是凡夫的境界,如果不矛盾,即是圣者的境界。 按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此二者是矛盾体;但在究竟实相上,这两者并不矛盾。其实我是在讲一个超越的境界,同时否定凡夫的观点,因为凡夫的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是一种分别心。我经常讲佛是平等心,凡夫是分别心。以分别心看,这两个是矛盾的;而以平等心看,这两个是不矛盾的。 我们讲空性的时候,有很多抉择的方法,前面也给大家讲过,中观分自续派和应成派,这两个派别共同运用的有五大逻辑,应成派自己不共同运用的也有五大逻辑,通过这些逻辑去抉择空性。比如金刚屑因,它是破生、住、灭的逻辑推理方法,先说这个生不是实有的,然后没有生、住就没有灭,这样去抉择空性。如果有生,或者是自生,或者是他生,或者自他生,或者无因生,只有这四种可能,没有其他方式了。 自生,就是自己生自己,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他生,就是通过他法而生。他法不可能生,但很多人都觉得是他生,因为诸法都是通过一些因缘而产生的,但若是仔细观察,这是不可能成立的。在宏观上看有他生,可以成立;但是在微观上看不可能成立,根本没有他生。我们讲《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也讲过,他生是不可能成立的。《入中论》里讲,如果是通过他法而生,那么,黑暗里也会产生光明,甚至周围的人也要互相成为因果关系,但黑暗和光明是压根没有关系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要知道实有的定义。明白了这个定义之后,就能懂得,诸法如果是实有的,就不可能他生。如果不懂实有的定义,想理解这点可能有点难(但是今天我们不在这里讲)。 如果自生、他生都不成立,那么自他生也不可能成立。最后无因生也肯定不能成立,因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 这里还有很多逻辑细节,有很多理论,但今天只能大概地给大家讲一些。这只是抉择空性其中的一个逻辑,其他的还有离一多因等很多逻辑,通过这些逻辑抉择大空性。如果我像刚才那样讲空性,很多人真的很难懂。我们刚才用金刚屑因抉择大空性,首先要把实有的定义弄明白,然后才能明白不可能他生的道理。如果连实有的定义都没明白,想理解不可能他生就很难,真正抉择空性也很难。 其实中观也讲了,通过逻辑推理最后达到的境界是相似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境界,要真正达到空性的境界,必须要通过禅定,然后去修行,最后就能体会到大空性的意境。但那时就是哑巴吃糖块。“啊?是不是见性了之后就不会说话了?”不是。见性了之后会说话,但是他证得的这个境界,是不能通过语言表达的;因为通过语言表达的都是相似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境界,所以是哑巴吃糖块!这个比喻的意思是自己证得了,体会到了,但是这个境界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传法方式里为什么有如来密意传?就是这个原因。如来密意传通过心传授就能真正体会。还有一些人通过持明表示传,对那些相续就要成熟,就差那么一点即将瓜熟蒂落的人,用持明表示传可能就行了。 现在有些汉地居士,发心是好的,特别迫切地想见性,因为看到六祖慧能一听《金刚经》就开悟了,他也使劲念《金刚经》。但是人家六祖慧能是利根者,就是刚才我说的相续即将成熟,只差一点点的人。这种人不一定需要听《金刚经》,可能别人的一个弹指,或是他人无意中说了一句话,甚至是别人骂他一句,他就开悟了。 当年华智仁波切就是上师骂了他一句“老狗”,他就见性了。这就是持明表示传,通过一点表示就开悟、见性了!但这需要相续成熟的条件。 现在很多人着急见性。不能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越急越不行。不要着急,好好听佛的话,好好地去积累资粮、忏悔自己的业障,这样,你的相续就会不断的成熟,有一天就见性了。到了那个时候,你自然就会明白了,之前是不会明白的。所以,最好的传法方式就是如来密意传,中等的传法方式是持明表示传。通过持明表示传见性,是差不多一地菩萨的境界才需要的方法。 下等的传法方式是补特伽罗耳传。补特伽罗是凡夫的意思,对凡夫只能口耳相传,通过语言来表达。但通过语言表达的,都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见性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哑巴吃糖块。 用语言讲大空性很难让人明白、体会,如果资粮没有圆满,相续不够成熟,即使念再多的《金刚经》《心经》,也很难见性。我们讲大空性的时候,是通过逻辑推理,想真正理解有点难。但似乎你们觉得很简单,“空就是自性空,但是法不空……”都会说类似的话,觉得好像没什么,但这样就更难理解空性了。 我们通过逻辑推理理解空性也难,我刚才只是简单地、笼统地给大家讲了一下金刚屑因的逻辑,如果详细讲,你们也不一定能懂。我平时主要讲缘起,缘起和性空是一个意思,缘起的自性是空,但是这个缘起还是不空的,缘起还是存在的。 空与不空是一体的,缘起法不是实有的,它的自性是空的,因为只有空了才能有,否则不可能有。比如说,因为这个袋子是空的,所以可以装东西。这是比喻,意思是诸法的自性是空的,所以才可以产生万事万物;如果诸法的自性不空,诸法就不可能存在。 龙树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里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以有空义”,就是因为有空性的意思;“一切法得成”,一切法得以存在。“若无空义故,一切自不成。”如果不是因为空性,一个法也不可能存在。如果诸法自性不是空的就是这样的,所以诸法的自性是空的,但是也可以说缘起是不空的。这怎么理解呢?说的时候是这样说,其实空与不空都是一体的:如果是缘起的话,自性肯定是空的,因为只有自性是空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安立缘起。 如果有实实在在的生,实实在在的灭,如果事物是实实在在存在,就不是缘起了,这叫断灭。诸法最后都不能存在,一切法都不能成立。觉得空性是什么也没有的这种空性观叫断见,就是断灭,是空见。 其实我们证悟空性之后,也就明白了缘起;明白缘起之后,对生活、工作的利益很大,我们的生命能因此有很大的改变。 什么是缘起?以前也讲过,缘起有三个特征:一个是因缘而生。即一切法都是通过因和缘和合而生的,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通过因缘和合而生的都不是恒常的、不变的,它的自性都是变化的、无常的。这点大家应该都能接受。 我经常能听到大家说无常,都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虽然嘴上都会说,但是因为没有证悟这个道理,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还是把所有的法都当作是不变的、恒常的。也许你认为:“没有啊,我也知道这是变化的,不是恒常的。”如果你真的知道万物都是无常的,都在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那这个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如果这个道理你还没有明白,就只是鹦鹉学舌地说说而已。 也许我们知道宏观上的变化,也相信这个变化。比如说一年四季的变化;人一生中外貌的变化——孩童的时候,青年的时候,中年的时候,老年的时候,人的外貌变化很大。但是这个宏观世界里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是从微观世界里的变化产生的。如果微观世界里没有变化,也不可能有宏观世界里的变化。但是我们不知道微观世界里发生的变化。 其实万事万物都在刹那刹那中变化,在刹那刹那中生灭。在刹那当中生灭其实就是没有生灭,再往下抉择就是空性了。那到底有没有变化?有变化,但是我们去抉择时,真的找不到变化。 如果在一刹那中没有变化,那么就不能有变化;如果在一刹那中有变化,这个一刹那是生还是灭?如果是生,不可能成立;如果是灭,也不可能成立;如果生灭一体,既是生又是灭,实际上就没有生灭。所以这种变化都是细微之无常。 如果真的明白了无常的道理,就会深知变化是正常的,包括家庭的变化、感情的变化、表情的变化等等都是正常的。它就是一个法则。因此,我们不能跟它对抗;如果跟它对抗,最后吃亏的是自己。相反,我们要与之相应,这就是随顺。 我们经常说不能心随境转,要境随心转。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心随境转了。因为你知道变化是正常的,唯一不变就是变,变化是一种法则,是一种自性。 如果懂了,就能接受这个事实;如果能接受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无论是感情的变化,还是家庭的变化都能接受,包括人脸色的变化也能接受。不然他对你笑一笑,你心里就高兴一下;一会儿他脸色不好,很不耐烦,你就很在乎,心就“咯噔”一下。要知道脸色的变化是正常的,一个人不可能总笑。除非他是个玩具,放在你面前,永远都对着你笑。可他是人,是有灵魂、有情绪的,所以他的变化都是正常的,这叫包容与理解。若能这样,很多矛盾与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家庭的变化是正常的,穷会变富,富也会变穷。今年生意好,明年不一定好;今年生意不好,明年可能会好,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真的懂得无常的道理,就会没有烦恼。我常说,我们改变不了生老病死,但心里要有数,能接受生老病死的变化这种事实,这样心里就不苦了。 比如说,我有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出去健走,那我在心里就要接受:我要出去锻炼,要快步不停地走一个小时。这样一个小时下来,一点都不累,内心还很舒服。可是以前我不接受,不愿意走,那时走几百米都会觉得很累,心想“怎么要走这么长时间啊!” 以前我在喇荣的时候,下面是居士林,上面是五明佛学院,两地相距大约一两公里,可我一点也不愿意走。有时候开法会,必须走下去,下午还要走回来,很累,对我来说真是件苦恼的事。但是现在我觉得不累了,也不痛苦了。因为现在我心里已经接受了,所以就没什么了。如果自己心里不接受,肯定是痛苦的。 生老病死也是一样。要把它当做是种自然变化,人人都会说“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为什么不接受呢?老是正常的,现在有的人就是不服老,好像很了不起一样,可是不服老不行啊!比如说如果你没有因为老了在心理上受到打击,而是仍然开心,你就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如果你天天看镜子,发现又多了一道皱纹,苦恼的很,想来想去是不是要去整整容。没想到整容后皱纹更多了,心里还是苦恼,然后失去了自信,连门都不敢出,朋友都不敢见。总觉得“我老了,怎么出去啊;我老了,怎么见朋友啊!”凡夫就是这样。其实有什么啊!老很自然,也很正常,人哪有不老的呢! 生病也是这样。不要害怕生病,也不要认为有病了,就一切都完了。生病是正常的。如果懂得无常变化,这些生老病死真的就是人之常情。老是自然的;生病是自然的;死也是自然的。即使是死,也不在乎,就当作是一种自然法则,这样就没有死苦了。恐惧是我们自己产生的,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我们不接受事实,不接受法则。所以懂得无常,懂得自性变化的真谛,对我们的内心帮助很大。我们觉悟之后,才不会心随境转。 还有观待而安立与观待而假立这两种道理。“观待而安立”即一切都是相互观待而安立的。比如说长和短,美和丑,都是观待的。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所以没有必要去执着,没有必要因此而苦恼。 “观待而假立”即抉择空性的时候,有有为法和无为法。无为法是观待有为法而以分别心假立的,并非独立存在。所以善恶是观待的,美丑是观待的,左右是观待的,长短是观待的。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都是观待而安立,观待而假立。这也是一个缘起法。缘起法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相互观待而存在的;若是观待存在的,就不是事实存在的。 若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那到底有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长和短?其实短也是观待的。一个物体,观待短它是长,观待长它是短,那到底它是长还是短?它既是长又是短,因为观待短它是长,观待长又变成了短。所以实际上没有长短,都是观待而安立的。一切法都是这样,观待而安立的,所以都不是实有,没有实实在在的法,都是我们自己心的显现而已。 我们经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学大圆满法和禅宗的人,好像自己证悟了、见性了,就不需要取舍善恶了一样。这是错误的,是对空性的一种偏见。 我小的时候,我师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来说明对空性不能有偏见。 藏地有个人,某天他的上师给他开示空性的道理,他听了之后,回去就抓住一只羊,说:“没有能杀(我),没有所杀(羊),更没有杀的行为。”他的意思是一切都是空的,然后就把羊杀了。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不去了知空性、体会空性,真的很恐怖。 现在也有很多人,见性之后就轻视善恶因果。因为觉得好像没有善恶,什么都没有了一样。但是怎么能没有善恶呢?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恶因果是不空的,在善恶因果的基础上建立空性,才是佛法。如果离开了因果,这个空性不是佛法里讲的空性,这叫外道。佛教讲这叫断见,是一种邪见。所以因果是不空的,善恶是不空的,善恶的作用是不空的。由此,我们一定要取舍善恶。 莲花生大师讲过:“见解比虚空高”,意思是对空性有甚深的体悟,但“取舍因果比粉末还要细”。意为对空性理解得越深,对因果的取舍就会越严谨。 我在网络上看到过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因果不空,这跟缘起性空是一个意思。 一、果从因生。这里讲的是因缘而生。因是内在的条件,是产生果的直接力量。缘是外在条件,也就是间接造成果的产生。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都是因和缘的结合。有因没有缘不行,有缘没有因也不行。“因缘和合”,这个和很重要。我们有很多想法,生活、工作、容貌都想改善,但这些都需要因缘和合才可以发生。可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这个法则,所以有很多的患得患失。 其实,一切法都是如此,因缘和合的时候自然就产生了,因缘没和合的时候是不会产生的。翘首以盼的多累啊!自己努力做,好好取舍因果,因缘和合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了,否则再盼也无济于事。 很多人都想发财,发财也是要因缘和合的,因缘不和合不可能发财。还有人想找个理想的伴侣,这也很难啊,有的找了十年二十年也没有找到,因为因缘没有和合。有的人有一些选择,但是心里很矛盾:我到底要不要嫁给他?嫁给他我会不会幸福?”踌躇再三、犹豫不决。 这也是因缘和合的事,如果因缘和合,不想嫁他也要嫁他,如果因缘不和合,想嫁给他也难。将来快乐或不快乐也是这样的。所以,想改变命运就在当下,在当下去改变,把当下做好。 也许你还没有嫁出去,或是还没有娶到媳妇,没有别的办法,现在就把自己做好。不论是家里的事还是家外的事,把所有的一切都做好,认认真真地去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目前的因缘,以后会好的。 我们不是信佛的人吗?信佛就是信因果嘛!因好了,果自然就好了;因不好,果自然就不好。你要相信这个,否则就不是信佛的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信佛的人最起码要深信因果。 既然相信,就把当下做好,或者尽量去做。我说过,我们只要种善因,结善缘就ok了,这样以后的命运、生活肯定错不了,一定能快乐。若是当下做不好,还想将来得到快乐,这个有点难。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这个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因缘和合里包涵了很多甚深的道理,我们的命运也就是在对因缘和合的掌握上。 二、相由缘现。有各种各样的相。体空相不空,相由缘现。无论是有相无相,一切相都是无自主性的、无我的,所以都能随着缘生而现,随着缘灭而散。所以一切的相都是假相。 假相就是什么都没有,像看电影一样——不是这样的。假相是无有自性的意思,它是随着缘生而现,缘灭而散的。一切相都是如此。所以不要去执着这些相,因为它会显现,也会消散,它就是这样的变化。一切相都是这样。 我们现在就是执着这个相。帝洛巴尊者曾经对那若巴说:“显现不会束缚你,执着才会束缚你。”我们不知道这些相自性是空的,就去执着这个相,把这些相当作是实有的,是有自主性的,由此我们心灵被束缚了。 我们现在都在一个小小的笼子里,这个笼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执着这些相——好的坏的,有相的无相的,善的恶的……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我们的心在这个笼子里无法自由地飞翔,所以要把这个笼子拆掉,不去执着这些相,即让它自然的生灭。它本来就是缘生而现,缘灭而散的,就是自然规律。 我们应如一个老者看孩童玩耍一样,就这样看着,让它自然显现、消散,显现、消散,显现、消散……小孩子玩耍,肯定是打打闹闹的,一会儿和好了,好得不了;一会儿又开始打闹了……这有什么啊,那个老人会在意吗?我们就要这样,把这些相看成正常,不当回事。 三、事待理成。一切事物是观待而立的,这个理是法则,即一切法都从空性中产生,都是空性的。《中观根本慧论》里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为一切法的自性是空的,所以都可以形成,都可以产生。这样岂不是随便了?这个显现会不会混乱了?不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会遵循因果法则的,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种下的是瓜的种子,最后收获的是豆子,这是不可能的。因果规律是法则,没有理由,它就是如此。 “如是因感如是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这是法则,没有别的。这并没有什么难以相信的,但是我曾经给大家讲过,我们现在对这个善恶因果,真的还没有生起定解。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分辨善恶、取舍善恶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智慧。我们缺乏这种智慧,所以无法深信因果,对这个自然法则,这么简单的道理还没有生起定解。 什么叫缺乏智慧?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做的事情,自己认为是善,但实际上可能是恶。我们以为种下去的因不可能结恶果,这只是我们自己无明,不知道而已,其实是会结恶果的。 所以这个很重要。我们在前面讲过三个等持,三等持第一个是空性,第二个是大悲。佛菩萨的显现是从空性中,由慈悲心引发的,这点很重要。如果不是慈悲心引发,显现的这个相就不是佛菩萨的相,因为佛菩萨是度众生的,慈悲心引发的才是真正的佛菩萨的相。佛菩萨度众生必须要有相,佛菩萨的相才能度众生,否则很多人都体会不到、感应不到佛菩萨的存在。那这个相是怎么显现的呢?是由慈悲心引发,从空性中产生的。 慈悲心引发的才是真正的佛菩萨的相,如果没有慈悲心,都不是佛菩萨的相。也许你念念咒,心里这样观想,能观出来一些佛菩萨的样子。虽然相是佛菩萨的相,但这都是魔不是真正的佛,因为不是由慈悲心引发的。 悲心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我要结束众生的痛苦”,由这样的悲心引发的种子字,然后种子字变成了佛菩萨的相,生起次第是这么来的,所以这是很合理、很理智的。 有些人随便瞎想:先是莲花,接下来是月轮,再后来是种子字,最后一下子就变成了佛……不是这样的。如果是由慈悲心引发,佛菩萨的相才能真的显现,才能真的度化众生,也能利益你、帮助你,解除你心灵上的疑惑和痛苦。这点很重要。 我们讲《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也讲过,各种显现虽然都是从空性中产生的(因为是空性的所以都可以产生),但是这个显现不会混乱,因为显现是遵循因果法则的,不是随便出现的。包括我们观想佛菩萨的相,产生佛菩萨的相也是遵循因果法则的,必须要有慈悲心的引发才行。 四、多从一有。多是从哪里来的?佛法里讲“多从一有”。一般人认为多就是多,一就是一;但佛法里讲,其实不是这样,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多和一是一体的,甚至从一中生多。这也是因果的一个法则。 比如说我们春天播种一粒青稞种子,秋天长出来的是几十粒甚至几百粒青稞,这就是从一中产生多,它也是一个因果的法则。无论种善因种恶因都是这样的,结果的时候不是结一个果。所以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它产生的果很多、很严重。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没事,不就一条命嘛……”“没有事,不就是一句话嘛……”虽然恶语只是一句话,但是这个恶因种下去之后,将来产生的恶果是很严重的,这也是一个因果法则。 刚才我说的是青稞,以此类推,所有的因果都是这样,所以大家都要知道这个道理,一定要取舍善恶。再小的善业,也要尽量去做;再小的恶业,也要尽量断除,“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就是这个意思。 布施也是如此,有一句话叫“一文施舍万文收”,也是此意。布施出去的是很小的东西,是你根本不在乎的一个东西,比如说一口痰,对你来说这是一种污垢,是要唾弃的,但是如果你发慈悲心布施出去,对饿鬼道的众生来说,是一顿美食,或是很大的收获。主要是慈悲之心,它的力量是很大的。 但是我们没有在意,我们认为做善事是坐下来念一个小时的仪轨,或是拿很多财物布施给别人,才叫行善。其实并非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善因,将来产生的善果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能否智慧一点,能否信佛就像个信佛的样子。 我们现在,包括我自己也是,有时像信佛的人,有时又不像信佛的人。其实真的很简单,如果有智慧、会修行,处处都是修行,在哪里都可以修行。改变命运也不用费尽周折,把当下这些都做好——吃的东西先供养佛,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剩下的或是排泄的东西,布施给饿鬼道众生,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如此你就在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经常说要改变命运,那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脚下做起。佛法里讲的都是当下,如果当下做不到,以后就别说“我以后要怎样怎样……我将来要怎样怎样……”现在有很多居士说“现在我忙,等退休以后就可以精进修行了。” 也许退休了他又会说:“不行啊,儿媳妇要生孩子了,我要去带孙子。”当孙子长大了,这一生也过得差不多了。世间的事没完没了,永无止尽,所以不能一拖再拖,否则永远不会有修行的时间。修行就在当下,现在就开始修行。 五、有依空立。因为一切法的自性空,所以才有森罗万象的显现,才有万事万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存在,有空才有一切。 六、佛是人成。这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是佛教独有的观点。其它宗教是信神的,但神是神,人是人,人不可能变成神。而佛法截然不同,佛法讲是人修成的佛。佛在经中讲: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既然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是不是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佛了?不是,因为人被烦恼、无明遮蔽了佛性,因此不能证得。将烦恼无明去除了,自性就显现了,自性显现也就成佛了。“人人都有佛性”,就是从佛性的角度讲,人人都是佛。 禅宗有这样的说法: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和众生从自性的角度讲是无二无别的,是一个自性,只不过一个是觉悟的,一个没有觉悟,有此差别。所以学佛不是要整天祈祷,整天念各种经,而是要提升自己的觉悟。当你彻底觉悟了,就成佛了。这就是正行无缘殊胜,这个非常重要。 后行即做任何善事时,在最后时段应具备何种心态,也就是回向。即把善根、功德回向给他人,回向给众生。回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回向给众生:愿以此功德和善根,让一切众生早日解脱,早日成佛。一种是回向给自己:愿以此功德和善根,让自己迅速成佛,然后度化无量众生。这两种回向都可以。 其实回向也是分享的意思,懂得分享的人才有快乐。我们的功德、善根都要分享给他人,与他人同享法益,这种心很重要。有些人问:“回向有用吗?”也许有用,也许没用,但是必须发这个心。因为只有这种利他心,才可以断除我执、断除自私心,才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心灵得以解脱,所以必须要培养。 今天大家都法喜充满,即使是80多岁的老人,也像个小孩子一样嗷嗷待哺,所以再讲一个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特别吝啬的财主,视财如命、一毛不拔,从不与人分享。有一天,他听说某座山有一眼快乐泉水,一喝这水就会快乐。他特别想得到这种水,于是带上精美的水晶瓶子去取水。但在途中,他突然迷路了,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却遇到了一位老大爷,他急忙前去问路。老大爷一看是吝啬的财主,就不愿理他,也不给他指路。财主再三恳求,最后老大爷只好指路给他,但有个条件,就是拿到泉水后,一定要与乡亲们分享,大家一起喝、一起快乐多好啊! 吝啬财主真的找到了快乐泉水,但在回家的途中,他虽然记得老大爷的话,却不愿与乡亲们分享了,想独占。但是回家之后,从瓶子里倒出的不是水,而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这个故事讲的道理是:一定要与人分享!按佛法的教理来讲,就是要发利他菩提心,这样才会拥有快乐,才会真正快乐。所以我们做回向也是要学会分享。 曾经有人问我回向是什么意思。我说:“简单、通俗地讲,就是把功德、善根给他人,给众生。”他想了想又问:“把功德和善根都给了别人,那我怎么办?”我说:“别担心,回向给了他人,你的功德善根就更多、更圆满了。”于是他就不担心了。学会分享,回向也是一个圆满的结束。 今天简单讲了一下后行回向殊胜,其实还有很多,因为它真的很重要。后面是成就所愿誓言: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这三点也很重要,有这三点,我们的回向才圆满。因为今天时间有限,还是留下次讲吧,这样大家都会有所期待。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2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