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映像:供天法会④读诵《金光明经空品》绵阳圣水寺观音七法会 金光明经空品讲义
佛门映像:供天法会④读诵《金光明经空品》绵阳圣水寺观音七法会 佛门映像:321 拍摄制作:定静工作室 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圣水寺 时间:2018年10月23日农历9月15日 读诵《金光明经空品》 南無光明會上佛菩薩 南無光明會上佛菩薩 南無光明會上佛菩薩 金光明經空品 無量餘經 已廣說空 是故此中 略而解說 眾生根鈍 鮮於智慧 不能廣知 無量空義 故此尊經 略而說之 異妙方便 種種因緣 為鈍根故 起大悲心 今我演說 此妙經典 如我所解 知眾生意 是身虛偽 猶如空聚 六入村落 結賊所止 一切自住 各不相知 眼根受色 耳分別聲 鼻嗅諸香 舌嗜於味 所有身根 貪受諸觸 意根分別 一切諸法 六情諸根 各各自緣 諸塵境界 不行他緣 心如幻化 馳騁六情 而常妄想 分別諸法 猶如世人 馳走空聚 六賊所害 愚不知避 心常依止 六根境界 各各自知 所伺之處 隨行色聲 香味觸法 心處六情 如鳥投網 其心在在 常處諸根 隨逐諸塵 無有暫舍 身空虛偽 不可長養 無有諍訟 亦無正主 從諸因緣 和合而有 無有堅實 妄想故起 業力機關 假為空聚 地水火風 合集成立 隨時增減 共相殘害 猶如四蛇 同處一篋 四大蚖蛇 其性各異 二上二下 諸方亦二 如是蛇大 悉滅無餘 地水二蛇 其性沉下 風火二蛇 性輕上升 心識二性 躁動不停 隨業受報 人天諸趣 隨所作業 而墮諸有 水火風種 散滅壞時 大小不淨 盈流於外 體生諸蟲 無可愛樂 捐棄塚間 如圬敗木 善女當觀 諸法如是 何處有人 及以眾生 本性空寂 無明故有 如是諸大 一一不實 本自不生 性無和合 以是因緣 我說諸大 從本不實 和合而有 無明體相 本自不有 妄想因緣 和合而有 無所有故 假名無明 是故我說 名曰無明 行識名色 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 老死愁惱 眾苦行眾 不可思議 生死無際 輪轉不息 本無有生 亦無和合 不善思惟 心行所造 我斷一切 諸見纏等 以智慧刀 裂煩惱網 五陰舍宅 觀悉空寂 證無上道 微妙功德 開甘露門 示甘露器 入甘露城 處甘露室 令諸眾生 食甘露味 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 然大法炬 雨勝法雨 我今摧伏 一切怨結 豎立第一 微妙法幢 度諸眾生 於生死海 永斷三惡 無量苦惱 煩惱熾然 燒諸眾生 無有救護 無所依止 我以甘露 清涼美味 充足是輩 令離焦熱 於無量劫 遵修諸行 供養恭敬 諸佛世尊 堅固修習 菩提之道 求於如來 真實法身 舍諸所重 肢節手足 頭目髓腦 所愛妻子 錢財珍寶 真珠瓔珞 金銀琉璃 種種異物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拍摄制作:定静工作室 四川省绵阳市圣水寺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 金光明经空品讲义(摘录) 文珠法师讲述 本经共四卷,分十八品。第一品是序分,由第二品至十七品是正宗分,第十八品是流通分。现只讲解其中第五空品。本品文字不多,四字一句,四句一偈,总共四十五首偈,可分三大段。 (一)略说对机 无量余经,己广说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说。 空的哲理,不但是宇宙的本体,亦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基本的认识,通于一切大小乘经典;特别是六百卷大般若经,对于空理,更为详尽解说,故此品开始即说:“无量余经,己广说空。”显示自阿含时至般若时,于其中无论大小乘经,皆涉及空的义理,只是解说空的程度,有浅深不同而已。于义净法师的译本说:“我已于余甚深经,广说真空微妙法。”空的道理,既已于其他经典广说,然则,本经空品,唯有略说,故言:是故此中,略而解说。 略对广言,广说:是楞伽经说七空,涅槃经说十一空,般若经说十六空,十八空,广明有无内外,一切诸法,悉皆空寂。略说:即本经简略扼要的只说我空与法空。下文言:何处有人,及与众生,是说我空;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说法空。是以本经所说空义,唯略说我法二空。 众生根钝,鲜于智慧,不能广知,无量空义;故此尊经,略而说之。 此是释尊解说:于此经略说空义的理由。因为佛每会说法,都是观机设教,今在光明会上的众生,根机比较愚钝,智慧短小,无法接受广说无量空义,故唯有略说。以免钝根众生,因无法吸收无量空义,而失去修学的兴趣与利益,可见佛陀慈悲,处处都是为众生设想。 无量空义,是指诸佛及大菩萨,所证的中道第一义空,是对二乘所证真空,有限量的空义而说。又本经所说:法性实相,即是无量空义,若广说之,钝根小智人,是无法受持,唯有略说,反而令彼等得益。 异妙方便,种种因缘,为钝根故,起大悲心;我今演说,此妙经典,如我所解,知众生意。 佛略说空义,必须有异妙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权巧,佛今日所以特别运用一种权巧的异妙方便,以种种因缘,略说空义,纯是为了契合钝根众生之机,而起大悲心;因为我法二空之理,虽然简略,但若不举种种事例,说种种因缘,以显示其义,钝根众生,仍然是无法理解的。 为甚么要令众生明白我法二空之理呢?因为众生著有,不知我空,故起惑作业,招致苦果,为苦所逼;二乘只知我空,不知法空,沉空滞寂,不肯回小向大,趣向佛道。佛因此而起大慈大悲之心,用种种因缘言词,曲就机情,不但说我空,亦说法空,令凡夫与小乘人,去执除惑,终能趣向佛道。 “我今演说,此妙经典”,我是释尊自称。我今演说,此妙经典,如我所证之理,如我所解之义,能知众生的心意,是喜欢简略,因此,略说对众生有利,故不得不舍广取略。 (二)正说空义 (1)明我空 是身虚伪,犹如空聚。 是明无我。凡是有生命的众生,皆各有身,同时坚执此身为自我。其实父母所生的色身,只是由四大五蕴所组合的假形象,根本是虚伪无主的,而且是无常的、苦的、空的、不净的、无我的,所以说:是身虚伪,犹如空聚。印度所谓聚落,译为村庄,即是多户人家,聚居之处。今言空聚,是说此村庄住户,搬徙一空,再无人居住,而变成盗贼出没的地方。 1.约六根明我空 六入村落,结贼所止;一切自在,各不相知。 此约六入明我空。六入指眼等六根,以能涉入外之六尘,故名六入。前五根是生理,属色法,意根是心理,属于心法。生理与心理互相结合而成的生命体,本无一个实我可得,故言空聚。六根能生六识,六识依六根而住,故名六入村落。六根涉入六尘,而生六识,由于六识的分别取舍,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能劫夺人的功德法财,犹如结贼于六入村落活动一样,故说:结贼所止。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知味,身能觉触,意能知法,各住其境,各司其识,不能互用,故说:一切自在,各不相知。由于六根各住其境,各自为政,不能互用,根本没有我的主宰,故知无我。 2.约十二处明我空 眼根受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尝于味,所有身根,贪受诸触,意根分别,一切诸法;六情诸根,各各自缘,诸尘境界,不行他缘。 此三颂是约十二处明我空,即是六根缘于六尘。前五根是色法,后的意根是心法。色法有二:一是浮尘根,是有形相的感觉器官;二是净色根,是无形相的感觉神经系统。心法属于精神界,为人类知识之泉源,如是色心二法,互相交涉,组成人的生命体。 眼根只受色尘,耳根但缘于声尘,鼻嗅于香尘,舌尝于味尘,所有身根,但贪受诸触尘;意根只分别一切法尘,眼等五根取外境,意根取内境。如是六情诸根,缘于色香味触等六尘,各自为政,只限于自己所对之境,不能互用,故言:各各自缘。 眼根不入声尘,耳根亦不入色尘,其他鼻舌身意亦然,故说:不行他缘。但此只限于凡夫境界,若是诸佛菩萨,舍识用根,便可以六根互用,彼此互不为碍。今约凡夫的十二处,根局于尘,彼此不能互用,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故知我空。 3.约十八界明我空 心如幻化,驰骋六情,而常妄想,分别诸法;犹如世人,驰走空聚,六贼所害,愚不知避。 以下约十八界明我空。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众生因六根缘于六尘,而起六识,故六种识心,只是依六根而起分别之妄想,缘尘则生,离尘则灭,生灭无常,本无自体,故言幻化。识心依内之六根,终日奔驰于外之六尘,而起妄想分别,顺境生贪,逆境生嗔,对于非顺逆境而生痴,由于贪嗔痴心,取舍不已,犹如世间痴人,为逃避国法,而走至空无人住之处,殊不知此空无人住之处,却是盗贼聚居之地,因此终被贼害。 世人,譬喻识心;空聚,譬喻六根;六贼,譬喻因六尘而起之烦恼。四大五蕴所组合的六根色身,原是空无自性的,但在众生分上,常因色身的需要与享受,而引生贪嗔痴种种烦恼贼。时常驰走于六根空聚之识心,依根缘尘,常起妄想,分别诸法,而生贪嗔痴等烦恼,致使所有功德法财,被烦恼贼洗劫一空,故说:六贼所害。众生被烦恼贼所害之原因,就是愚痴,不知六根空聚,原无实我,反而由识心妄想分别,执此空聚为自我,起惑作业,随业流转生死,故说被烦恼贼所害。 心常依止,六根境界,各各自知,所伺之处,随行色声,香味触法。 妄想识心,内依根,故言六根,外缘尘,故言境界,合根尘识三成十八界。众生由内之六根,攀缘于外之六尘,妄想分别,故产生眼等六种识心的作用。而六种识心,各各自知,自己所伺之处,例如:眼识知道自己,是在所伺眼根之处,而随行于色尘境界;耳识知道自己,是在所伺耳根之处,而随行于声尘境界;其余鼻舌身意等识亦然。是以眼识只能分别于色尘,耳识只能分别于声尘,乃至意识只能分别于法尘,故六种识心,是随六根而行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 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其心在在,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无有暂舍。 识心常处于六情诸根中,时出时入,时生时灭,喻鸟投入罗网。鸟如心识,网如六根;鸟投网中,虽然不能破网而出,但于网中仍然飞上飞下,无时或停。众生心识于六根,时而依眼根缘色,时而依耳根缘声,时而依鼻根缘香,时而依舌根缘味,时而依身根缘触,或时而依意根缘法,在在处处,常随于六根,攀缘追逐于六尘,无有暂停,不能超越六根,依根作业,被业所牵,困居三界,时而上天堂,时而下地狱,既无自由,亦不能自主,故知十八界,亦无我可得。 4.约四大无主明我空 身空虚伪,不可长养;无有诤讼,亦无正主。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有坚实,妄想故起。业力机关,假作空聚。 此约四大色身,空无自主故无我。身空虚伪,是说四大六根,互相组成的身体,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虚伪不实。可惜众生不知,每为保养色身,而杀生食肉;或为供给自己身体衣食住行的需要,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作诸恶业,互欠命债、钱债,被业债所牵,六道轮回,升沉不已。 学佛的人,不但要忏悔业障,赞佛供佛,修福修慧,还要知道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虽然说:借假修真,当保护身体,但应该寡欲知足,安贫乐道,切莫为此虚伪不实的身体,而贪、而嗔、而痴,而作杀盗YIN妄等罪孽,因此本经空品,特别说明:我空、法亦空。昔日无知,已作恶业,今应忏悔,忏悔之后,不可再造,因为是身空虚伪,不可长养故。 诤讼有二义:一是内在诤讼,众生四大五蕴组成的身体,四大不调,五蕴不和,谓之诤讼,即是生理与心理不平衡。二是外来的诤讼:世人每为自己而贪,贪不得必争,争不得必然兴讼。无论是内在的诤讼,或外在的兴讼,必须要有实体,彼此相对,始可发生诤讼之事;现在既然是四大五蕴所组成的身体,根本没有一个实体的我存在,内既无我,外亦无人,争甚么呢?故说:无有诤讼。 佛说:众生执著为自我的生命体,必需要有一个能够主宰生命的主宰者,方名为正主。但事实上,此身虚伪,本无实体,不管是在六根的色身,或是在分别的识心中,都找不出一个正主。佛遗教经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只是约众生最初投胎时,心识在诸根之前入胎而言。因识心一念憎爱而入胎,然后有五根;但此识心却不能主宰五根的色身。当色身四大不调而生病时,心识亦随之感觉苦恼;当四大分散时,心识又要随著色身所作的善恶业去投胎,故心识与色身,只是互为宾主而已。例如:人每因身病,而引起心病;反之,因心病,亦能引起身病。精神与物质,互相牵制,谁都作不了主,故言:心无正主。 《阿毗昙达摩论》说:人体中的地大,是具有色香味触四种原素,但却受水大控制,在生命中不能作主。然则,水大是否就能作主呢?不!水大虽由色味触三种元素构成,但却受制于火;水的温度高,可使水蒸发,水的温度低,可使水变成冰。或液体变成固体,或变成气体,皆由火的关系,故水在人体中亦作不了主。火既能控制水,是否可作主呢?不!火由色触二原素构成,但却被风大控制。例如:发生火灾,火烧的范围大小,要视当时的风势如何而定,若风势猛烈,消防人员亦无法控制火势。可知火被风控制不能作主。虽然,此由触尘而成的风,不受其他控制,但却听命于心。风大在人的生命中,职司呼吸,呼吸粗细大小,皆由心来调摄,故风亦作不了主。然则心该是主人了?不!心虽然不是物质色香味触等原素而成,但能造四大及所造的五根,在身体中发生争执,彼此不和时,心亦不能控制,反而受其影响,感觉不安或痛苦。故五根四大,反而控制心的活动,令心时悲时喜,或忧愁苦恼。既然在四大六根的身体中,求我的正主不可得,故佛说:无有诤讼,亦无正主。 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是说众生的生命体,只是从因缘和合而有。因为众生由于过去无明烦恼,对境染爱集业为因,由现在父母的助缘,于是和合四大五蕴,而有此生命体。 此从诸因缘和合而有的生命,是仗因托缘而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原无实体,故说:无有坚实。此不坚实的生命,是由无明妄想,造作种种有漏业,而招致的果报体,谓之妄想故起。 由于无明妄想引生的识心,是创造业力的机关,业力机关发动,故有众生的生命活动,众生的生命是随著善恶业力而转。如古之木偶戏,虽演出种种动作与表情,但全凭一机关的控制,一旦机关坏了,表演也就停止;众生的生命亦然,业力机关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可知此生命是虚伪假有的空聚,并不真实故知我空。 5.约三有轮回明我空 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其性各异,二上二下,诸方亦二。如是蛇大,悉灭无余,地水二蛇,其性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上升。心识二性,躁动不停,随业受报,人天诸趣,随所作业,而堕诸有。 众生由地水火风四大集合而成立的生命,自出母胎,即随著岁月增长;而寿命也随著岁月的消逝而减少。例如人由婴儿而童年,而少年,壮年,老年,岁月是增加了,但寿命也减少了,谓之:随时增减。 人生少壮之年,四大势均力敌,故健康正常;进入中年后,四大发生变化,彼此互相增减,不调和时,发生种种疾病,令人痛苦;及至衰老之年,四大互相凌夺,故说:共相残害。 此由地水火风四大,集合而成的色身,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到人衰老之年,四大互相凌夺,则犹如四蛇,互相吞噬,直至四蛇力竭气绝,人体四大,亦宣布分散,生命立即消逝。 由于四大蚖蛇的性质,彼此互异,风火二大,性轻故上升;地水二大,性重故下沉。四大不但上下差异,而且在空间言:地西、水北、火南、风东。在时间言:风春、火夏、地秋、水冬。东南属阳,故风火二性上升,西北属阴,故地水下沉,谓之二上二下,诸方亦二。 如是犹如四条毒蛇,同处一箧的四大色身,地水之性下沉,风火之性上升,无论如何保养,最后终归于灭亡,四大分散,一无所有,故说:如是蛇大,悉灭无余。因此佛说:四大皆空,但非待四大分散,人死之后才空,即在四大最初组合时,亦应该知道,终归于空。然则,人生于世,何必争是、争非又争强,为了四大组合终归于空的生命,强夺巧取,占为己有?当知唯一属于自己而命终又能带走的,不是生前拥有的权力与财富,而是一生所作的善恶业,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能不警惕?是以佛劝世人,当知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勿为了短暂的假我,造作恶业,轮回生死。 心识,是人的精神主体。在集起方面说:是指第八阿赖耶识;在思量方面说:是指第七末那识;在分别方面说:是第六意识,名殊体同。今言心识,是总指人的八种识心,属于精神活动。由于人心有善有恶,故说:心识二性。人的心识不是善,便是恶,或忽善忽恶,终日妄想纷纷,所谓:心猿意马,故说:躁动不停。由于心识躁动不停,不断造作或善或恶之业,故临命终时,被善恶业力所牵引,或上天堂,或入地狱,或做再人、或做畜生。故说:随业受报,人天诸趣。 业牵有二种不同:一是熟牵,例如:今生作善,应上天堂;但因宿世恶业成熟,故被成熟的恶业,牵到地狱去;等待恶业报尽,再来享受今生善业的福报。反之,今生作恶多端的人,本应接受恶报,但因宿生善业成熟,故被成熟的善业,牵往天堂,待善业报尽,再受今生所作恶业的苦果。故佛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古人亦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由此可知,因果报应,是通于三世。 二是强牵:例如恶人,死当堕落三恶道,但命终之前,得遇善知识,而能悔过修善,供养三宝,或乐善好施,或专心念佛;由于善念之心,强而有力,亦可以压伏恶业,被牵上天堂,或得生佛国。反之,一生念佛修行的人,临命终时,若一念嗔心起,亦会将一生所修善业压伏,而被此强而有力之嗔恨心,牵引堕落,所以人临命终时,能够提起正念,最为重要。众生无论是随善业受报而上升,或随恶业受报而下堕,皆不能超越三界,而堕于诸有。诸有,略则指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广则指三界二十五有。即是“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众生由业所牵,堕落三界二十五有,生死转回,备受众苦,不能自主,故知无我。 6.约人体不净明我空 水火风种,散灭坏时,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无可爱乐,捐弃冢间,如朽败木。 以下约不净故知无我。水火风种,散灭坏时,是说人由四大种而成的色身,最后业谢命终,四大分离时,气尽风去言散,暖尽火去言灭,水尽身烂言坏。人之生前,无不爱美;每天都花很多时间,来侍候这个臭皮囊,但人死后,立即丑态毕露。当人体变坏时,何只大小不净,盈流于外,同时产生诸虫,吃腐烂之肉,既无可爱乐,甚至令人恐怖,不敢停留家中,被送弃坟墓冢间,如朽败之木。故此二颂,是说不净观中的死相。 此是佛教人修不净观。若以身为大,则四肢为小;若以足为大,则手为小;若以手为大,则手指为小。如是于人体中,由大至小,观其不净,以对治贪色之心。 佛教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嗔众生,修慈悲观;多痴众生,修因缘观;我执重众生,修界外分别观:业障重众生,修念佛法门,谓之五停心。 今此二颂,是五停心中的第一种不净观。不净有五种:一是种子不净:是指过去所作业因,及现在父精母血之缘,是亲因的种子。二位处不净:指在母胎中,所处之位置。三自相不净:是指人体九孔常流。四自体不净:人的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之物质,组合而成。五终竟不净:人寿终命尽,尸体膨胀,腐烂虫啖,种种不净,如是观察人体中,无一净相。 今经言:随所作业,是种子不净;散灭坏时,体生诸虫,是终竟不净;大小不净,盈流于外,是自相不净。学佛的人,能修五停心,对治贪等烦恼,然后可以入道;今此空品,分析人体不净,目的是要令人了解四大皆空,原无实我。 7.总结空义 善女当知,诸法如是,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此是总结空义,劝修我空观。初句是劝修,诸法如是,是指前面所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四大诸法,悉皆无我。善女是指菩提树神,佛说:善女当知,是寄一以训众,当时佛说金光明经,特别是说此空品时,女菩提树神是当机众,故佛教她,应当观察一切诸法,皆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何处有实在的人我及众生呢? 人与众生,都是我的别名。众生以四大假合的色身为我,与我相对的是他人,众缘和合而生是众生,众生寿命或短或长是寿者,今言:何处有人,及与众生?正是显示我空、人亦空、众生空、寿者亦空,即是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本性,指诸法的实性,诸法实性,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事相,亦无空相;在众生五蕴果报身体上,求人我相不可得,再在招引果报体的因行上,求人我相亦不可得。因为人的生命,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故无明是生死之因,众生因“无明故有”生死。虽然,但此由无明而有之生死,皆是假藉因缘和合而有;至于无明本性,原是空寂,故由无明而有诸法,亦是假有、非真有。故说: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2)明法空 1.四大色法空 如是诸大,一一不实,本自不生,性无和合,以是因缘,我说诸大,从本不实,和合而有。 以上由是身虚伪,至无明故有,共二十首偈文,是佛以种种异妙方便,说明我空之理。今从如是诸大,至心行所造,共七首偈文,是佛用种种方便,显示法空之理。如是诸大,一一不实,是就四大言:四大属色法,世间上凡有体质的色法,可分为二类:一是能造色,指能创造一切色法的基本原素,即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二是所造色,由四大配合种种因缘绦件,所产生种种不同的色法,即眼等五根及五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今经文但约能造色的四大,显示诸法空理。能造色既然空无所有,则所造之色法,当然亦空无可得。 欲想明白四大皆空之理,首先要知道四大本身,并非有独立的体性,而是每一大中,必然含有其他三大的成份。例如:地大中就具有水火风三大,乃至风大中,亦具有地水火三大。虽然,四大各有不同的特性,如水是湿性,火是暖性,地是坚性,风是动性,而且随时增减,互相残害,但四大从来互不相离,因此,如是诸大,根本就没有个别自体存在,所以说:一一不实。 例如地大,如果真有坚性独立的自体,就不应该有地震动摇;亦不该含有暖性,或被大水冲崩。事实上,地是含有风故震动,含有火而温暖,含有水故湿润,证明地大,不离水火风,不能独守其坚性,故地大不是真实的存在。 又水是湿性的液体,但因含有地大之坚性,故能结成冰;含有风的动性,故有波浪汹涌;含有火的暖性,故有温度升降,是以证明水性亦没有独立的实体。火是暖性,但火炎腾空,即含有风大的动性;风是动性,但遇墙即止,是风大含有地大之性。四大既然不能坚守自性,显示四大不真实,不真实即是空。 本自不生,性无和合,是说明四大之相,虽非真实,但四大之性,则本自不生,亦复不灭;虽然在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时,而有四大之相出现,但缘生无性,生即不生,谓之本自不生,性无和合。由于以上的种种因缘,故佛说:诸大从来不实,根本虚伪,不过在因缘和合时,众生妄见有水、有火、有地、有风等四大之相出现而已,其实,四大并无生的实性,故佛说:诸大从本不实。众生所以觉得有山有水,有火有风,只是因缘和合时而假有。例如:地大和合水火风,而有高山,水含有地火风而成巨海,故四大是在因缘和合时,而安立种种假名,其实,本来就是虚伪不实,无有自性,其性本空。 2.色心二法空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无所有故,假名无明,是故我说:名曰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恼。 不但色法空,色心二法亦空,亦即是从十二因缘的流转门,说明色心二法皆空。无明是众生心中烦恼,亦是生死根本;若能断除无明,即可解脱生死。但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只因众生一念妄动,由于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此由妄想因缘,和合而有的无明,本是没有真实的自性,若推究其性,即是诸法实性,故永嘉禅师说:“无明实性即法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性即是诸法空性,既然无明实性即是诸法空性,所以说:“本自不有”。但因众生一念妄动,转本有智光,为能见分的能见相,转本觉真空,为顽空的境界相,故由是妄想因缘,而有无明业相,及能见所见的见相二分,而于本无所有中,假名无明;此即是起信论所说:“一念不觉生三细。”是故佛亦随顺世间说:“名曰无明。”作为十二因缘的第一支;其实,无明是无实体可得的。 行,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二支,指众生心识的活动;众生因迷失真心,一念妄动,由三细而六粗,妄想执著,取舍作业,成为招致果报的原因。作善业名为善行,作恶业名为恶行;善行则招致人天三善道之果报,恶行必感三恶道的苦果,谓之无明缘行。 识,指第八阿赖耶识。此识被业力所牵,挟持过去所作,或善或恶的业种子,投入母胎,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成为众生生命的主体,故说:行缘识。无明,是过去的烦恼,属于惑;行是过去的业因,属于业;因过去惑业牵引识心去投胎,而有现在的生命体。生命体的苦乐,完全是由牵引识心投胎之业因,是善或恶而决定。众生被业力牵引识心去投胎时,如迷似醉,失去阿赖耶识的本觉明净,而妄生憎爱之心,即此一念分别之心名为识。 名色,是众生的心识,被业所牵,投入母胎时,揽父母的精血而成的胎相。名是指众生的心识,是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心理;色指物质部份的胎儿。因为胎儿只有心之名,未有心理活动,所以不称为心,只称为名;胎儿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但称为色,合称名色,是第三支:识缘名色。 六入:是眼等六根。名色在母胎中,长成眼等六根,出胎后对外的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名六入。因有名色而有六入,谓之名色缘六入。 触:触是接触,婴儿渐长,六根与外界六尘接触,而产生冷暖涩滑的知觉,是六入缘触。 受:受是领受。婴儿长大成人,五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感觉环境的美恶好丑,产生不同的反应情绪;情绪愉快是乐受,情绪不愉快,是苦受,无所谓愉快与不愉快,是不苦不乐受,亦即是舍受,是谓触缘受。 爱:爱是贪爱。人的嗜好与欲望,随著年龄而增长。特别是少壮之年,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尘境,心生贪恋执著,就是爱;爱,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情绪。例如:面对所爱,即心生欢喜;夺我所爱,即心生嗔怒;丧失我所爱,则内心悲哀;尽情享受所爱,则感觉快乐;顺我所爱,心必爱欲;违我所爱,心必厌恶。众生时刻都在喜怒哀乐爱恶欲的圈子里打滚,消耗了宝贵的生命而不自觉,故古人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这就是爱的烦恼。爱是因受而来,谓之受缘爱。 取:是一种占有欲。人之爱欲既盛,则对名利财富,贪求不已,诸般百计,欲据为己有;甚至不夺不餍,谓之爱缘取。 有:有是有因有果。由前际爱的追求,取的占有,不觉造了很多或善或恶的业因。由于业力所牵,因果不亡,故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而招致后际的生及老死。由取之因,而有生死之果,是取缘有。 生:是生命,即是接受果报体的开始。众生现在所造作的善恶业力,必招致未来受生的果报体。但受果报时再造业,业再感果。所以“生”字,通因通果。若对前的爱取有言,则生是属于未来受生之果;若对后的老死言,生是属于未来感果之因。 老死:诸根衰颓是老,身坏命终是死。有生必有死,这是现象界必然的定律。众生的生命亦然,人生匆匆数十寒暑,一期报尽,终归于死。既有老死,忧愁苦恼,必然随之俱来,故言:老死愁恼。 (3)劝修空观 众苦行业,不可思议;生死无际,轮回不息。本无有生,亦无和合,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初二句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众苦,是指众生果报体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行业是因,众苦是果;由于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众生由于过去无明与行二支因,引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果。再由现在爱、取、有三支因,招致未来生、老死二支果。过去无明与现在之爱取是惑,过去之行与现在之有是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苦果。如是惑业苦三,前因今果,今因后果,果再造因,因再感果,前后相继,因果不昧,遂演变成无穷无尽的生死洪流,轮回六道,故说:生死无际,轮回不息。 我们欲想截断生死流,免轮回苦,当修空观。本无有生,是我空观;亦无和合,是法观空;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是假观。现象界虽然有众生流转生死,但究其本性,根本就没有生,何来有和合?人之受生,要由自己业因,与父母之缘和合,始有新的生命诞生。今究其本性,尚且不生,何来因缘和合之有?但现象界何以又有众生生死轮回不息呢?佛说:皆因众生不善思惟,不知诸法性空,不觉一念妄动心生,遂产生无明业相,迷于事理,妄想执著,识心分别,取舍作业,故生死无际,轮回不息。 若能善自思惟,内观法性空寂,本来不生,即可证无生理;外观诸法性空,不生执著取舍作业,业因既无,苦果不生,即可截断生死洪流,超出轮回,解脱生死。 生死无际,轮回不息,是苦谛;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是集谛;修我法二空观,是道谛;先悟知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进而观诸法空性,本自不生,亦无和合,而证无生理,是灭谛。故前面所说:不但是说明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同时说明世间的苦因苦果之苦集二谛,是起源于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同时介绍出世间乐因乐果,是道灭二谛。若能修我法二空观,无明不起,则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乃至老死皆灭,就可以扭转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成为还灭门。 由修我法二空观,不著相修行,无论是忏悔、是礼佛、是赞佛、是财施或法施,皆能离相,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学佛人果能做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如是不修而修,修而无修,最后业尽福圆,即可断无明,了生死,成佛道,这就是佛说此空品之目的。 我们既已知人的生命是四大苦空,不净,无我,而且是无常迅速,就应该急求出离生死,免再入轮回受苦。因此古德教导后学,要常将生死挂心头。又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是以古人大都是为了解脱生死而出家,亦有很多出家人,修行到达生死自由的境界。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不怕死的和尚名金碧峰禅师。他的母亲,乐善好施,一晚,梦见一持钵僧人,将一幅观音像交给她说:“虔诚供养,当生智慧之男。”后来果然生一男孩,取名碧峰,生时白光照室,六岁就出家,而且聪敏善辩,后参如海禅师而开悟。元顺皇帝,召他入京求雨,登坛祈祷,骤雨即至,帝封为国师,命主持海印寺,后辞职,隐居深山潜修。 明太祖朱元璋,统兵打天下,不知建都何处?亲上山访寻碧峰禅师,师端坐不理,元璋生气,怒斥一声,师亦叱他一声,朱问:可曾见过杀人将军?师答:可曾见过不怕死和尚?朱转怒为喜,为之作礼,师即暗示,应建都于南京。 师寿尽时,阎王派小鬼来捉,小鬼找不到他,往问土地公公,土地公说:他已入定。问:如何可令他出定?答:他最喜爱吃饭时用的金钵,敲之必然出定。小鬼真的敲打金钵,他果然出定。当他出定时,小鬼立即套上锁炼,要捉他去见阎王。他知道上当,讹称便急,要求小鬼放他入内小便。他入内写了一首诗说:有人要拿金碧峰,犹如锁炼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然后入无相定,小鬼入内遍寻不获,唯有持诗回复王命,阎王爷爷亦无可奈何。 又宋朝名将岳飞将军,最崇敬的高僧是道悦禅师。后岳飞被奸相秦桧召回京,道经金山,师劝他出家不要回京,但岳飞对国家忠心耿耿,明知回京不利,仍要前行。临行,道悦禅师说: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毒害。岳飞不明其意,直至被捉下狱,含冤遭害时始明白,但已经太迟了。 那年十二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当天晚上,下大雨,岳飞听到雨声,知道灾难临头,结果,不久被秦桧害死于风波亭。秦桧问刽子手,岳飞临终说些甚么?刽子手说:他悔不听道悦禅师言;秦桧即派何立带兵去捉道悦禅师。当何立要到江天寺前一日,师聚众升堂说: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说完,立即坐化。当天,众人皆不知是何意?次日,何立兵至,才恍然大悟。可知师法力无边,说走就走,生死自由,奸相秦桧,也无可奈何。 当今末法时代,信佛求福的人多,学佛修行的人少,能够了生脱死的人更少,皆因不知诸法苦、空、无我、不净,不善思惟,造诸恶业之过;若能了解我空、法亦空,不生执著,不贪求,不取舍,善自思惟,心行不作恶业,就可以将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变为还灭门,而跳出六道轮回,解脱生死的束缚。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的姊姊,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以及我认识的人,竟然有六七位相继离开人间。死去的人,大都被赞颂,被公祭,被传供,我怀疑他们是否知道,是否见到,吃到,是否可以往生佛国?抑或真的能够自己作主,乘愿再来?古人说:在生之时不孝敬,死后何劳哭鬼神。我有一种想法,以其死后,花那么多钱去买花果素菜来公祭,不如在生时好好恭敬供养。中国宋朝,四川有位德普禅师,也有我这种想法。年幼时,一日,在路中遇见富乐山的静禅师,即合掌作礼言:此吾师也。后被带回山中作小沙弥,但一举一动,皆老诚持重,不像小孩。十八岁求戒,即开席讲唯识及起信论,后参黄龙禅师开悟。 有一日,对弟子们说:诸方尊宿死了,丛林必祭,我以为徒然虚设,因为人死后是吃不到的。我若是死,你们应当先祭我,从现在起你们可以办祭了。大众以为他是在开玩笑,也说:和尚于何时迁化?德普禅师却十分认真的说:你们祭毕,我决定走。自此,便假戏真造,设置灵堂,师端生其中,弟子们致祭,上香、敬花、读祭文、跪拜、传供,普师一一接受并进食。出家弟子们祭毕,其他在家弟子,亦依次序排期公祭,上供。如是三个月后,所有僧俗弟子都公祭毕,师便对众人说:我明天雪停便行。次日早上,雪忽然停止,德普禅师,也就焚香端坐而化。这种死法,何止死得洒脱自在,说走就走,而且死前,日日公祭,有赞有吃,多么有趣?但这种境界,绝对不是我法未空的人所能为,更不是我法未空的人所肯为. (三)引己为证 1.自利功德 我断一切,诸见缠等,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五阴舍宅,观悉空寂,证无上道,微妙功德。 以下,是释尊引自己为证,证明修我法二空观,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终成佛道。此二颂是举佛自利功德中的智断二德。众生愚痴无智,错认世间一切现象是真实,故执我执法,起贪嗔痴之心,作杀盗YIN之业,被业力所牵,流转生死,轮回六道,不能超越三界,如堕罗网,失却生命的自由。若肯接受佛的开示,修习空观,空我法二执,即可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佛并引自己为证,故说:我断一切,诸见缠等。 一切诸见,指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及邪见等五利使。诸缠,指无惭、无愧、睡眠、掉举、昏沉、悭、嫉、忿、覆、悔等十缠。烦恼网,通指身见等五利使,及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此等烦恼,扰乱人的身心,如被人缠缚,不得自由自在,故说缠说网。佛因中既然修习我法二空观,以智慧刀,割裂烦恼网,故能回复法身慧命的自由。 五阴,是能造生命的色心二法,舍宅,是所造的生命。佛用智慧刀,裂烦恼网,通达诸法空相,知道五阴所造的生命,虚伪无主,能造诸法,亦空无所有,不但我空、法亦空,连能空诸法的空智,亦不可得,能所悉皆空寂,故证毕竟空,得无上道,圆满成就,佛果种种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 智慧刀,即般若真智,是智德,属佛果三德中之般若德;裂烦恼网,即证涅槃,是断德,属佛果三德中之解脱德;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妄尽,证无上道,微妙功德,是真现,属佛果三德中之法身德。即是说:佛因中能以般若空智,修习我法二空观,果上即涅槃三德。 2.利他功德 开甘露门,示甘露器,入甘露城,处甘露室;令诸众生,食甘露味。 以下是明佛果利他之功德。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之可以命长、身安、力大、体光。譬喻佛所证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之妙用。十住位初开圣道,遮二边,故言:开甘露门。对十行位,口别显示,谓之:示甘露器。对十回向位,因事入理,言入甘露城。对十地位,处法性空,故言:处甘露室。对妙觉位,自食斯味,兼以化他,是令诸众生,食甘露味。 菩萨虽能自行化他,但化他未广,自行未圆;唯佛果智德圆,断德满,慈悲力大,能为众生,开十住,示十行,令众生入十回向,处十地,食甘露味,功用具足,故言:开甘露门,示甘露器,入甘露城,处甘露室。 开甘露门,是令众生得道慧;示甘露器,能令众生得道种慧;入甘露城,令众生得一切智;处甘露室,令众生得一切种智;食甘露味,令众生住佛果涅槃。 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我今摧伏,一切怨结,竖立第一,微妙法幢。 以下九颂,是明佛果化他圆满;今此二颂,是说转法轮摄化众生。初四句是说法化他,后四句是用神通化他。由于佛修因时,观我法二空的正慧,故证果时,智德圆满,能说法化他;由于佛修因时,观我法二空之助道,故证果时,断德圆满,能用神通化他。 今举四喻,以譬喻佛说法。螺是改号,喻佛说小乘法,能改凡夫苦忍之性,入圣人之正性;说大乘法,能改凡圣之偏性,入中道之圆性。通教七地,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皆是改号之位,令从偏空,得入中道。 “击大法鼓”,军队中每擂鼓助威前进;喻佛说法,督进深行,小乘在修道位,通教八地,别教十行,圆教初住,此等诸位,以闻法力,得进真修道位。 “燃大法炬”,炬能自照,亦能照他人;喻佛说法,令自他皆得益,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照。佛说法亦如是,佛不说法,则世间黑暗,幽冥无光;诸佛出世说法,真理之光,普照大地,可令众生燃起智慧心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皆知善恶,识邪正,明因果,甚至照破无明烦恼黑暗。通教八地,别在回向,圆在初住,皆是自他,俱得利益之位。 “雨胜法雨”,雨能润泽大地,成熟农作物,令花果敷萦;喻佛说法,令人增益道心,任运成熟,自然流入娑婆若海。法华经言:“一雨普润,三草二木。”世间三草二木,譬喻佛所教化,三乘五乘之机;佛说法譬喻下殊胜之法雨,普洽五乘众生之机,随众生根性大小,皆各自得益。 我今摧伏,一切怨结,是拔苦;竖立第一,微妙法幢。是与乐。怨是怨敌,结是结缚,总譬喻五住烦恼。五住烦恼:通指根本烦恼(无明),与枝末烦恼(见思)。根本能为枝末所依名住,根本能生枝末名地。 一见一处住地: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邪见等五利使见惑,入见道位时,断于一处,名见一处住地,通指三界见惑。 二欲爱住地:欲界烦恼中,除见与无明,其爱著垢重,故名欲爱住地。 三是色爱住地:色界烦恼中,除见与无明。其中爱著之垢最重,故名色爱住地。 四有爱住地:指无色界烦恼中,除见与无明。有是指有为生死言,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著之最终者,故名有爱住地。 五无明住地:通指三界一切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故另立一住地。二乘但断前四住,佛则五住净尽,二死永亡,故可以摧伏一切怨结。 竖立法幢,即是说法利生。幢有高耸、庄严二义:喻佛说法,高超众行之上,故言第一;佛三身俱备,万德庄严,故言微妙。众生依佛所说之法而修,得证无上道,故佛所说之法,是最胜无上第一微妙之法幢。 度诸众生,于生死海,永断三恶,无量苦恼。烦恼炽然,烧诸众生,无有救护,无所依止, 我以甘露,清凉美味,充足是辈,令离焦热。 下文是以四弘誓愿化他,此三颂是明拔众生苦。度诸众生,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令众生能度生死海,永断三恶道,解脱无量苦恼,是未度苦谛者令度。 烦恼炽然,烧诸众生,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亦是未断集谛者令断。众生心中烦恼火炽盛,苦不堪言,无救无依;佛以慈悲水,扑灭众生烦恼火,令无救护无所依止的众生,消灭心中烦恼火焰,而得身心清凉自在。 我以甘露,清凉美味等四句,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亦是未证灭谛者令证。佛怜愍众生,流转生死苦海,故以佛道的无上甘露美味,施给无救无依的众生,令得充足法味,远离烦恼焦热,而证得佛道清凉自在。 于无量劫,遵修诸行,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坚固修习,菩提之道,求于如来,真实法身。舍诸所重,肢节手足,头目髓脑,所爱妻子,钱财珍宝,真珠璎珞,金银琉璃,种种异物。 此四颂是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亦是未安于道谛者,令安于道谛。于无量劫,是明修学时间之长;遵修诸行,是广修六度万行;供养恭敬,诸佛世尊,是财供养;坚固修习,菩提之道,是法供养。佛于因中广修六度万行,趣向遥远的菩提觉道,必须要有坚固不拔的意志与毅力,始可克服菩提道上的种种障碍。佛所以用无比的毅力,与坚固的意志修习菩提道,目的是在求于如来真实法身;此明佛难行而能行之目的。 舍诸所重以下,是明难舍能舍,舍是施舍,即是布施。普通说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今此经中言布施,则有内财施,外财施,与内外财施等。有舍心的人,是乐意布施的,但要布施自己珍惜的贵重物品,已经不容易,何况是自己的四肢或脑袋、或眼晴、或骨髓?布施这些身体部份,是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普通人是无法做得到的。但释尊因中行菩萨道时,不但乐意布施身体的任何部份,同时能够舍身济饿虎,本经第十七舍身品,就是说释尊往昔为王子时,舍身救虎的故事,是属内财布施。 所爱妻子,是内外财布施。菩萨,有出家也有在家的;在家菩萨,当然有妻子,也有儿女。家庭中最亲爱的,该是妻儿,要将自己的妻儿送给别人,在普通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在证得诸法空性,破我法二执的菩萨,在需要时,是会慷慨布施的。 钱财珍宝,真珠璎珞,金银琉璃,是七宝布施,种种异物,是指七宝以外,所有珍奇异宝。今言释尊因中修行时,无论是外财的奇珍异宝,或是内财的生命,及内外财的妻儿,都能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首,举布施即概括六度万行。菩萨广修六度万行,必须明白我空,法亦空,除去我法二执;以无住无著之心,实行无相布施,实行无相度生,实行无相忏悔业障,实行无相赞佛,礼佛,才是无漏功德,才是成佛的真因。 释尊因中修行,能够明白我法二空之理,进而修我法二空之观,不著空有,又能双照空有,故不但能成就自利的智德与断德,同时能断烦恼,转法轮,度众生,离相布施,圆成佛道,获得佛果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我们有机会见闻读诵此空品,或听法师讲解此空品,先明白我法二空理,进而修习我法二空观,不执有,不著空,以无住无著之心,广修一切法门,广度一切众生,一定可以断一切烦恼,度生死苦海,证无上佛道。可知本经空品,所说我法二空之理,对于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古德编写供天仪轨时,特别将此空品,列入供天科中,令行者明白我法二空之理,进而修习我法二空观,破除我法二执,以无住无著之心,广修供养;由有相布施,进而无相布施,则何只所得之福,无穷无尽,且能远作菩提之因,用意极善。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