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短短十七年、将一座废弃古寺打造成世界最牛女子佛学院
她用短短十七年、将一座废弃古寺打造成世界最牛女子佛学院 如瑞法师,1981年出家,师承上通下愿老法师。1991年如瑞法师遵师遗愿复建五台山普寿寺。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普寿寺住持、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 在五台山,有一处低调肃穆,但又引世人关注的寺院,它就是普寿寺。寺院里,坐落着著名的女子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 五台山尼众佛学院,修建于1991年,其创办人就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普寿寺如瑞法师。 1、结缘通愿法师 如瑞法师,祖籍河南,1957年生于太原,她出生后就得到中国四大名尼之一的通愿法师加持。 她在太原市读中学、大学,后任中学老师。又于北师大中文院进修研究生。 如瑞法师自小出生在佛教徒家庭,家里父母、姑姑等都信佛,他们当年都是通愿法师的护法弟子。通愿法师1956年来到五台山,弘化一方。 如瑞法师小时候,只要大人们提起老法师,都是一脸的尊敬和敬仰,如瑞法师从小便有一个梦想,亲自去拜见这位令人敬仰的中国名尼。 但是,小时候的如瑞法师,和每个孩子一样,对未来的憧憬并没有超出世俗的范畴:自己长大后,要做一名人民教师。 1977年,在农村当知青的她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考到太原师范学院。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教师这个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带着对未来的种种困惑,尚在大学读书期间,如瑞法师去五台山见到了儿时渴望一见的通愿法师。 教师在特殊期间,是不被人尊重,且没有权,也没有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如瑞法师向通愿法师道出了心中的苦。 通愿法师告诉她,“为人民服务,不一定需要权和钱,只要发心真诚,随时随地都可以善巧方便地去为人民服务。” 通愿老法师出身于官宦人家,北大毕业之后因听讲华严经两年,深有省悟,顿发出世之愿。 1940年,她剃度出家,潜心修持佛法。特殊时期期间,她曾遭遇牢狱之灾,受尽人所不知的折磨与侮辱。 但她胸怀坦荡,修持益勤,并发心:首先要度那些打骂过她的人。 通愿老法师的个人修为,令年轻的如瑞法师深感钦佩。和通愿老法师的这次见面,增进了如瑞法师对佛门中人的亲近感。 2、出家,就是为大家更好地服务 两年之后,她们再次重逢,这让如瑞法师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1981年的一天,通愿老法师来到如瑞法师的姑姑家,如瑞法师前往拜望老法师。见了面,如瑞法师告诉通愿法师,自己对佛教从小耳濡目染,准备报考宗教专业的研究生。 通愿老法师说,如果研究佛教,可以介绍你到四川的尼众佛学院,切身体会地研究佛教,会更有收获。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宗教事业逐步恢复,佛教界也是百废待兴。一心想弘扬佛法的通愿法师,希望后继有人。 如瑞法师当时听到“学院”二字,且又能继续读书,非常高兴,但是如瑞法师没有想到,已经诵《金刚经》诵了三十年的父亲却不同意。 父亲认为,社会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他同意如瑞法师老年出家,但不是现在。 如瑞法师着急了,她跑到姑姑家,追着老法师说:说好带我走,又不带我走,出家人不打诳语! 如瑞法师又去找父亲,结果没找着父亲,却听说父亲去找老法师了。 父母最终把女儿交给了通愿法师,但是有一个条件,先不给如瑞法师剃头。她去四川的佛学院,先学习,以后再做人生的选择。 通过在佛学院的学习,如瑞法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她给家里写信,信中说:“宁为学佛前进一步死,不为不出家退后半步生”。 如瑞法师终于出家了。但是,她的同学们都不相信当年爱好文艺、兴趣广泛,总给同学们带来欢乐的如瑞法师选择了出家。 同学们说,“只要有如瑞法师的地方,就会有希望的笑声”;如瑞法师说,“只要有我的地方,就不会有痛苦!出家,就是为大家更好地服务!” 有人不解,专门让如瑞法师解释什么是佛。如瑞法师说:“佛就是觉悟了的人,觉悟的人就应该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佛。” 3、她白手起家,创办女子佛学院 1991年,通愿法师往生。因为深感末法时代僧团涣散,“非提倡戒律无法治理”,临终前,她嘱托如瑞法师在五台山建十方尼众的道场,如瑞法师发愿继承老法师的遗愿。 “文殊菩萨的威力大,他有这样的感召力,大家会来朝山,和文殊菩萨有这样的缘,所以只有建了十方尼众的道场,比丘尼的僧团才能建立起来,你要回到五台山。”如瑞法师回忆通愿法师临终前的嘱托。 就这样,1991年,如瑞法师返回五台山,而当时的普寿寺几乎是一片废墟。 如瑞法师,只身怀揣105元钱,她要想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建立十方尼众道场,几乎是痴人说梦。 “我到了普寿寺之后,发现炕上连个席子都没有,就有几个很破的土炕,人躺下去再起来,浑身是土。 我们到外面去借东西,但是当时大家都不富裕,人家怕你借走东西,不能再还……” 如瑞法师说,当时寺庙的隔壁就是一个砖厂,她就和弟子们去砖厂捡来废砖断砖,回来用它们搭成了炕。 “就连我们贡佛的案桌,也都是用断砖垒起来的。” 如瑞法师说,“我们又去街上找能用的东西,当时街边有个小卖部,我就问小卖部的人能不能给点儿纸盒,人家看见我们可怜的样子,就给了一些纸盒。 我们把纸盒拿回寺里,把它们展开,铺到砖头炕上,就睡在这些‘纸褥子’上。” 后来,一位居士看到这些比丘尼的虔诚和清苦,什么都没说。不久,普寿寺收到了寄来的第一笔善款。 受到以如瑞法师为代表的几个比丘尼的感召,来此修行的尼众越来越多,一段时间,由原来的几个比丘尼迅速增加到了二三百个。 “当时非常拥挤,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只能侧身睡。” 如瑞法师说,“如果半夜有人起夜,回来后一定没有地方,只能站着,因为挤得插不进人。五台山比较寒冷,但是大家都说‘能站着也行’,我非常感动!” 后来,普寿寺的声誉开始名扬四海。1995年,上级了解到寺里的艰难,将旁边的土地批给了普寿寺,因缘和合,普寿寺在1999年得到外界资金的支持,得以开工扩建。 经历了众多苦难,如瑞法师从来没有想过中途罢手。 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如瑞法师说,“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我的心里都充满阳光,佛陀是我世界的太阳,菩萨是我世界里的月亮, 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黑暗,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悲伤,我的世界里到处洋溢着热情,我的世界里从来都是积极进取向上。” “出家人不可以是懦夫,要有勇气放下世俗的东西,为人民做更大更多的贡献。 所以,我时刻为自己是一个出家人感到自豪!”如瑞法师的心里,永远是阳光普照。 4、庙在心中,小庙比大庙更重要 扩建后的普寿寺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位尼众学习。作为僧人出家修行和研习佛学的地方,这里体现了佛法尊严和学无止境。 在普寿寺修行的比丘尼多是大学毕业生,她们在受戒前都经过了三年的考验。 而如何引导这些尼众更好地修行,则是如瑞法师在组织普寿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把握的重点。 佛法有八万多法门,普寿寺信奉“以华严为宗,以戒律为师,以净土为归”的宗旨。 其中,以“戒律为师”体现得最卓有成效。如瑞法师倡导“以戒律为师,开启智慧法门”的修行主张,得到佛教界的广泛认可。 同时,她住持的普寿寺以清规整肃为纲,成为中国佛教道风的典范。 如瑞法师说:戒律分为两部分,一是佛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不能做,另一部分是佛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一部分叫做“止持”,一部分叫做“作持”。 戒,就像这大地一样,它不是万物,却能生出万物,戒并不是要束缚人,而是要让人改掉实际毛病,真正获得解脱。 “出家人,学佛修行,须从戒律开始。” 普寿寺里的尼众不仅奉行戒律,而且重视教育。寺中新建的图书馆里,有不同版本的藏经20余套,各类图书共十万余册,尼众们学习涉猎也非常广泛。 学院开设有各种等佛学理论课和文化课。并且学院里,各种功能房间和设施一应俱全。 在尼众佛学院出家的僧人,其一言一行都要谨遵佛法,须遵守相应的戒律,每天除一日两餐、午休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诵经、劳动和学习。 在佛学院,出家的僧人必须先修习戒律,才能进一步学习律严、戒学、华严宗等佛法。 如瑞法师说,“修行就是在修心,内心不计较是非得失,遇事能够看得破、放得下。在待人处事上没有分别心,能公正平等。以调柔慈悲的心态,才能淡化乃至断除三毒烦恼。” 普寿寺里的尼众,走路轻巧,谈吐文雅,一举一动都很注重僧仪,就连每天用斋都很庄重。 每次去斋堂,她们都鸦雀无声,整整齐齐地排队,鱼贯而入。进入斋堂后,安安静静地做好。 法师引唱,大家同声念供。完毕,由一个比丘尼敲击引磬,几百人一齐动作,开始用饭。 如瑞法师说:改毛病早成菩提,所以什么是众生什么是佛,你有缺点毛病就是凡夫,把你的缺点毛病改掉,心口就清净了。 “一定不能忽视对人才的培养。” 如瑞法师说,培养人才如同修庙,我们修的不单单是庙,而是修我们自身的小庙,要想让佛法振兴,必须注意内德施才,“庙在心中,佛在心中,小庙比大庙更重要。 如果大庙修得富丽堂皇,而自身的小庙弄不好,就像堂堂的一尊佛像缺少如来藏,不能光看外相,更要看实际的内心。” 5、广行慈善事业 如瑞法师认为,菩萨精神就是为大众办好事的精神,她在普寿寺几乎从未停止讲经授法。 为了让世人了解佛教中人的作用,在如瑞法师的带动下,普寿寺正在开展了“三加一”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即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菩提爱心协会举办的第一起慈善事业。 如瑞法师和她的弟子还发动居士,给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她的倡议下,建立了一个老人院,以照顾孤寡老人。 一个独特的群体,以独特的方式,服务于这个社会,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瑞法师说,“要想真正地利益自己,就好好地为他人服务吧!我希望跟每一个众生都结成佛的缘,我希望为每一个众生服务到底!” “我可以选择清风明月,让心与月光同辉;我可以选择水边林下,让寂静的快乐永远伴随。 但我没有选择,也没有犹豫,我还是选择了为你。因为你是我的摩尼宝,我要成佛全靠你!只有让你得到究竟的快乐,我才能达到无上安稳的佛地!”虔诚的如瑞如是说。 “飘去的是云,留下的是天,天还是那样的湛蓝。流来的是水,流去的还是水,一切顺其自然。 我要求自己,没有得,就没有失的痛苦。我要求自己,奉献、奉献再奉献!”这是如瑞法师的人生,朴实无华,明心见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