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忿怒品第二十五原文和白话译文
作者:尊者法救 维只难 前言: 《法句经》尊者法救(撰)维只难(译) 《法句经》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 《法句经》忿怒品第二十五 二十有六章。忿怒品者。见嗔恚害宽弘慈柔天祐人爱。 忿怒不见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随身 贪YIN不见法 愚痴意亦然 除YIN去痴者 其福第一尊 恚能自制 如止奔车 是为善御 弃冥入明 忍辱胜恚 善胜不善 胜者能施 至诚胜欺 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则上天 常自摄身 慈心不杀 是生天上 到彼无忧 意常觉寤 明慕勤学 漏尽意解 可致泥洹 人相谤毁 自古至今 既毁多言 又毁讷忍 亦毁中和 世无不毁 欲意非圣 不能制中 一毁一誉 但为利名 明智所誉 唯称是贤 慧人守戒 无所讥谤 如罗汉净 莫而诬谤 诸人咨嗟 梵释所称 常守慎身 以护嗔恚 除身恶行 进修德行 常守慎言 以护嗔恚 除口恶言 诵习法言 常守慎心 以护嗔恚 除心恶念 思惟念道 节身慎言 守摄其心 舍恚行道 忍辱最强 舍恚离慢 避诸爱会 不著名色 无为灭苦 起而解怒 YIN生自禁 舍不明健 斯皆得安 嗔断卧安 恚灭YIN忧 怒为毒本 软意梵志 言善得誉 断为无患 同志相近 详为作恶 后别余恚 火自烧恼 不知惭愧 无戒有怒 为怒所牵 不厌有务 有力近兵 无力近软 夫忍为上 宜常忍羸 举众轻之 有力者忍 夫忍为上 宜常忍羸 自我与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宜灭己中 俱两行义 我为彼教 如知彼作 宜灭己中 苦智胜愚 粗言恶说 欲常胜者 于言宜默 夫为恶者 怒有怒报 怒不报怒 胜彼斗负 《法句经》译文及解读--25忿怒品 【译文】 忿怒品的大意是说:人若能够看出瞋怒、怨愤的危害性,自持宽弘慈爱柔和之心,则上苍保佑人所共爱。 忿怒(之时)就看不到佛法,忿怒(之时)就不知大道:能够消除忿怒之人,幸福与喜悦常常随身而在。 ㈠ 贪婪YIN荡就看不到佛法,痴愚之人也是如此:驱除YIN欲赶走痴(意)之人,他所获得的福报为第一等(福报)。 ㈡ (有)愤怒但能自我控制,犹如止住奔跑中的大车:这样的人可称是善於驾车之人,抛弃了昏冥而进入了光明(之境)。㈢ (人生必须)承受住侮辱战胜愤怒,善(德)最终战胜不善:(真正的胜者)能够博施(恩德),至诚(之德)最终能够胜欺诈(之行)。㈣ 不自欺亦不愤怒,(心)意也不多贪求:能够做到这三件事,死後便可升入天界 。(五) 常常自己管东身(心),心怀仁慈不杀生灵:这样的人可以升入天界,直到彼岸亦无忧愁。㈥ 意(念)常常明悟事理,朝暮勤恳学习佛法:烦恼消尽意念觉解,(如此)便可进入涅槃(境界)。(七) 人们之间相互毁谤(攻击),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既毁谤人们多言,又毁谤木讷寡言;也毁谤中和(君子),世间众生之相无不遭毁。(八) 有心要毁谤圣贤,自然就不能中道而行:人世间的一毁一誉之间,无非都为了利益与名声罢了。(九) 明智(之人)所证誉的(德与行),只有贤(德)之人与之相符;智慧之人坚守戒律,没有什么(把柄)让人讥毁诽谤。(十) 假如同罗汉般的净洁(无垢),就没有什么能让人毁谤了;诸天(之人)为之感叹为之赞美,梵释亦将称誉(罗汉般的净洁) 。(十一) 经常守护(意念)谨慎身体之行,从而调伏瞋怒(之心)不起:除去身(心)中的恶行,进而修炼大德品行。(十二) 经常守护(意念)谨慎自己言语,从而调伏瞋怒(之心)不起:除去口中恶毒的言辞,诵读习学佛法言语。(十三) 经常守护(意念)谨慎心(念)所思,从而呵护瞋怒(之心)不起:除去(心)意中的恶毒念头,思惟谨以道法为相。(十四) (使)身行有节言语谨慎,守护管束其心(念)的(活动):舍弃愤恨踏上「大道」,忍受住侮辱最为坚强。(十五) 舍弃愤怒远离傲慢,避开各种爱意贪欲:不在各种概念表相以及世俗物相上滞粘执著,无所作为便可熄灭人生痛苦。(十六) 开初若能慧解愤怒(的害处),YIN欲产生之时自然能够加以控制;舍弃没有智慧武装的世俗刚健(强壮),这些均能获得人生的平安。(十七) 瞋意(已)断则睡卧安稳,愤恨熄灭、YIN欲忧愁(也消除殆尽,人生获安):愤怒(之意)乃是歹毒之本源,柔和之间接近清净之志;言语和善必益,断然不会遭遇祸患。(十八) 志同道合之人(本来)相互亲近,(却)假装不知故意为恶:後来分别之後留下愤恨,(余恨)之火燃烧自我烦恼不已。(十九) 不知道惭愧,没有(持)戒之德便有怒(意):人若被怒意牵制,(就)不会满足自我应做之事(而另有他图)。(二十) 有力(之人)容易靠近(械斗之事),无力之人靠近柔和(之心):只有那忍(的功夫)最为上策,应该常常忍於赢弱的状态之中。(二十一) 大凡众人都轻视这种(人),有力之人忍(受欺侮):只有那忍最为上策,应该常常忍於羸弱的状态之中。(二十二) 无论是我还是他,最大的畏惧有三种:如若知晓这三一种畏惧)已经萌芽,应当熄灭在自己?心意)之中。( 二十三) 同时坚持两种(对立)的义(理) ,我向这种想法进规一言,如若知晓这种(两行之义)念头已经萌发,应当熄灭在自己(心意)之中。(二十四) 最好的智慧(终能)战胜愚闇,(以及)粗陋语言邪恶说教:想要常常保持胜者(的姿态),应该在言辞方面保持缄默。(二十五) 那些作恶之人,怒行之後必有怒报,怒行若不遭遇怒的回报,那么要战胜他人(必然以争斗决出胜负)。(二十六) 【原典】 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 忿怒品者,见瞋恚害;宽弘慈柔,天祐人爱。 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①;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 ㈠ 贪YIN不见法,痴愚意亦然,除YIN去痴者,其福第一尊。㈡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②入明。 ㈢ 忍辱胜恚,善胜不善③;胜者能施,至诚胜欺④。(四) 不欺不怒,意不多求,如是三事⑤,死则上天。(五) 常自摄身,慈心不杀,是生天上,到彼无忧。㈥ 意常觉悟,明暮⑥勤党,漏尽意解,可致泥洹。(七) 人相谤毁⑦,自古至今,既毁多言,又毁讷诃⑧;亦毁中和;世无不毁(八)。 欲意非圣,不能制中;一毁一誉,但⑨为利名。(九) 明智所誉,唯称⑩是贤;慧人守戒,无所讥谤。(十) 如罗汉净,莫而⑾诬谤;诸天咨嗟⑿,梵释所称。(十一) 常守⒀慎身,以护祐恚;除身恶行,进修德行。(十二) 常守惧言,以护瞋恚;除口恶言,诵习法言。(十三) 常守慎心,以护瞋恚;除意恶念,思惟⒁念道。(十四) 节身惧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十五) 舍恚离慢,避诸爱贪,不著⒂名色,无为⒃灭苦。(十六) 起而解怒,YIN生自禁,舍不明健⒄,斯皆得安。(十七) 瞋断卧安,恚灭YIN忧⒅;怒为毒本,輭意梵志⒆;言善得誉,断为⒇无患。(十八) 同志相近,详(21)为作恶,後别余恚,火自烧恼。 (十九) 不知惭愧,无戒有怒,为怒所牵,不厌有务。(二十) 有力近兵(22),无力近輭,夫忍为上,宜常忍羸。(二十一) 举众(23)轻之,有力者忍;夫忍为上,宜常忍赢。(二十二) 自我与彼,大畏有三(24),如知彼作,宜灭己中。(二十三) 俱两行义(25),我为彼教;如知彼作,宜灭己中。(二十四) 善智胜愚,矗言恶说;欲常胜者,於言宜默。(二十五) 夫为恶者,怒有怒报;怒不报怒,胜彼鬬负。(二十六) 【注释】 ①不知道:不晓得大道。道,人生最高法则。 ②冥:昏暗。 ③善胜不善:善最终会战胜不善。 ④欺:不诚实、欺骗。 ⑤三事:指不欺、不怒、不多求。 ⑥明暮:早晨傍晚。 ⑦谤毁:诽谤诋毁,相互说坏话。 ⑧讷韧:不善言辞者为讷,说话迟钝为韧。 · ⑨但:只。 ⑩称:相符。 ⑾莫而:没有什么。 ⑿诸天咨嗟:诸天,佛教特有概念,认为三界共有二十八天,从四天王天到非有想非无想天,总称诸天。咨嗟,感叹并且赞美之。 ⒀常守:经常地守戒。 ⒁思惟:即思维、思想。 ⒂不著:不执著、不粘著。 ⒃无为:无所作为。 ⒄不明健:无明健,即缺乏智慧的强壮有力。 ⒅恚灭YIN忧:此语颇费解。依上文句法推之,应是恚灭无忧。 ⒆輭意梵志:輭,通软。輭意与怒相对。软意近乎梵志。 (20)断为:斩断有为意念之根。 (21)详:谨惧、小心,不要冒失。 (22)兵:武器,引伸为战斗。 (23)举众:所有的凡夫。 (24)大畏有三:依前文意,三种可畏惧之事物曰痴、曰怒、曰YIN。这三种事物都足以引起灾祸。 (25)俱两行义:俱,同时拥;两行义,两种相反的价值原则。如同意善,又随顺恶,便是两行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