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云老师:试讲无量寿经(第3集)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第3集) 刘素云老师 试讲 于2018年3月13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前两节课,在正式讲经之前,就算有一个开场白。现在开场白讲完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正式试讲《无量寿经》。 请大家首先看经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这就是《无量寿经》的全称,平时我们都简化成《无量寿经》。 下面,我想把这个经题,给大家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看“佛说”的“佛” 这个“佛”是什么意思?是印度话“佛陀耶”。佛陀的简称就称为佛,翻译成中国话的意思是觉悟。那什么是觉悟呢?觉悟就是一个对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环境真正明了的人。这样的人,就称为佛。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是人修成的。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修成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 那经题里的这个“佛”,是指谁说的呢?因为佛很多,同修们可能问,这个“佛”是指哪位佛?这位佛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说一个意思。《无量寿经》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特点,就是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两尊佛共同说的,这个是其它经所没有出现过的。所以我在这里跟大家说,这个经题上的“佛”,代表释迦牟尼佛,也代表阿弥陀佛。 下面说说“大乘” 什么叫“大乘”。这两个字原来是指大的交通工具。就是能够运载许多人从这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大的交通工具。经题里这个“大乘”表示什么呢?是表示佛的教学,可以帮助不明白的人成为明白的人。就是让不明白的人,成为明白的人。这是什么在起作用?是佛通过教学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所以这里这个“大乘”,两个意思,一是原指大的交通工具,二是在这里比喻佛的教学。这是大乘的意思。 下面接着往下看,“无量寿” 什么是“无量寿”?“无量寿”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的一切的无量。注意,第一句话后面没有那个“寿”。我再说一遍。“无量寿”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的一切无量。这里的“无量”都包括什么呢?举几个例子说,这也不是全部。比如说,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相好、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等等、等等。所以我们说这个“无量寿”,只是作为一个代表而已,不是单纯的指寿命,而是代表无量的无量。 刚才不举了几个例子嘛,这里的“无量寿”只是一个代表。为什么要取“无量寿”作代表呢?因为一切的无量中,“无量寿”是最重要的,是不是这样?寿命嘛,就我们一个人来说,如果你没有很长的寿命,你其它的所谓的无量,比如说,光明也好、相好也好、德能也好,就我们人来说,你有多少财富,无量的财富,但是你寿命没有了,你后面所有的无量都是零,什么都没有了,所有的无量都不存在了。因为寿命是最最重要的,有了寿命,才有其它的无量,所以在这里,把寿命取作为代表。 往下看,“庄严” “庄严”是说什么呢?是说生活环境无量的美好,这是一层意思。第二个是说,身相具足无量的美好,没有任何缺陷,这就叫庄严。 下面,“清净” “清净”是指什么?远离贪瞋痴慢疑等种种心灵上、身相上,以及环境上的污染。你把这些个污染都去掉了,自然你就清净了,这就是“清净”表达的意思。 再看,“平等觉” “平等”是没有差别,没有分别心。“觉”是觉悟。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什么?是佛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就是老法师常说的,待人处事接物。我们就知道了,平时我们在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应该用三种心,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 最后一个字是“经” 什么叫经?“经”是指所说的道理、方法,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是正确的教科书,这才能称为经。换句话说,经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什么时候都是真理,这个叫经。不是随便写一本书,都可以称为经的。 上面这个经题,可以这样说,这是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所说的大乘法中,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的生活环境,无量的美好,说之不尽。而且当地的人民,一个个都是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是彻底觉悟了,彻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这一部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的一部真经。这就是我对《无量寿经》的一句概括。 这部经是谁译的呢?是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老师,会集各译的。夏莲居老居士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位佛门大德。《无量寿经》传来中国,先后是有十二次翻译,其中有七次翻译失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是五种翻译。就是五种译本现在是流传下来了,七种译本失传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宋朝的王龙舒居士,清朝的魏源居士,曾经对五种译本做过会集本。但是,因为这个会集本都不是善本,就是不能尽善。应该这样说,不能尽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夏莲居老居士的这个会集本。这个会集本可以堪称为最善本,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所学的这个会集本。 这个本子,是1932年到1935年,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他是依据那五种流传下来的原译本会集而成的,这是1935年会集而成的。到1945年出版流通,中间间隔了十年。 这部经总共分为四十八品,我们读《无量寿经》的都非常熟悉。这部经当时流通以后,慈舟老法师曾在济南讲过。很多同修知道,慈舟老法师是那个时候的一名非常有名的老法师。慈舟老法师曾在济南讲过这部《无量寿经》会集本,并且为这部经作出了科判。这是一个。第二个,梅光羲老居士,也就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舅父,梅光羲老居士,曾经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过这部《无量寿经》。这是第二个。此外,还有一些大德们,在各地宣讲此经。可以这样说,佛门出家的、在家的大德们,都肯定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是《无量寿经》最完善的版本。前面我就简要地介绍一下《无量寿经》会集本的缘起。 下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第一品经文: “法会圣众第一” “法会”,是指哪个法会?是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大会,称为“法会”。在这里的法会,是专指释迦牟尼佛宣讲《无量寿经》的这次法会。看“圣众”,我们先看“圣”是代表哪些?这个“圣”,是指法会中的听众,有声闻、有罗汉、有菩萨,这些个人称为“圣”。下面还有个“众”,这个“众”是指一般的大众。但是,我们读了《无量寿经》以后,就会发现,参加这次法会的“圣”“众”,全是大圣一级的人物,没有一般的大众。这我们在整个经文里,就会体悟到的。这是“圣”和“众”的解释。 我们现在就说一说这一品经文它主要是说什么。主要是说,听法会的大众们非同一般,也就说听众的殊胜。这一品经文主要是说这个主题。 下面,我们往下看,看具体的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我们现在就先看这一段经文,也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的词语,作以简单的解释。 首先看,“如是我闻”的“如是”两个字 “如是”这两个字,是佛门中一切经的开端。我们大家读经的都知道,所有经的开端都是“如是我闻”。这个“如”是事实真相的代表字,它代表事实真相。那个“是”是什么呢?是指依真相而说的,就叫“是”。“如是”就是说出宇宙人生的真相。简单地说,就是说出事实的真相,就叫“如是”。 从这我们也看出,佛所讲的经典,全都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假的。佛为众生所说的一切无量无边的经论、法门,就是要为众生说出宇宙人生的真相。为什么?因为只有说出真相,众生才能觉悟,才能开悟,才能离苦得乐。所以这个“如是”,不仅是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法会所说的,而且这个“如是”,是代表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宣讲的,也不外是“如是”这两个字。 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话解释一下,这个“如是”,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众生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且是十方世界,所有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宣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这两个字。你们说这两个字重不重要?我们看似简单的两个字,说起来意义多么深刻。 就我们净宗来说,“如是”这两个字代表什么呢?从净宗来说,“如是”这两个字,代表的就是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一下子就贴近我们这部经的主题了。 下面接着说说“我闻” “我闻”这个“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这个“闻”是指此经是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在各个经典里都有。虽然是都有,但是它的意义、深浅、广狭,是有不同的。这两个字含义的深广,我们无法想象。不单是我们凡夫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切诸佛如来,尽虚空遍法界也说之不尽,就是这么两个字的深刻含义。不单是我们说不出来,想象不出来,诸佛如来怎么说都说不尽。你说这两个字的意义,它该深远到什么程度? 依《观经》所说的理论来讲,《观经》对这两个字是怎么说的呢?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如”就是“是心是佛”,这个“是”就是“是心作佛”。这八个字,很多同修都是相当熟悉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如是”。“如”是“是心是佛”,“是”是“是心作佛”。 我们对佛经上讲的这八个字,它的真正含义、真正意趣,是不是真正懂得?如果我们只听“是心是佛”,可能你就死在句下。你就知道“是心是佛”,这个就是死学,不是活学。你这样认为,你是死在句下。具体地死在哪个字上呢?死在那个“心”上了。“是心是佛”,这不有个“心”嘛,你就死在这个“心”字上了。怎么理解?就是说你错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大家想一想“是心是佛”。我们再往下推,我说是心是菩萨,对不对?我说是心是声闻,行不行?是心是缘觉、是罗汉,行不行?所以,如果你单纯地就把它理解“是心是佛”,除了这个之外,别的都不是,那就错了,那就是死在句下了。既然是“是心是佛”,我们想想那一句话:一切法都是心想生。就落在这句话上了。既然我们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想生,你说尽虚空遍法界哪一法不是心想生的?所以是“是心是佛”,是心是缘觉、是罗汉,是心是微尘,往下说,没有不是的。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很理解? 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佛在《法华经》上讲。大家听这个比较生。《法华经》上是怎么讲的呢?说“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等、等等。它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哪一法不是“如是”。那就是说,万法全都是“如是”。 我下面举一个这样的例子。比如说,用黄金铸造了一尊佛像,我们看见了心生欢喜,肯定去虔诚地礼拜。因为是佛像嘛,是佛。我们换一个,同样是用这个黄金,铸造了一个青面獠牙的饿鬼。刚才那尊佛,他是清净的,我们去礼拜。现在铸造了一尊青面獠牙的饿鬼,你说这个饿鬼清不清净?照样清净。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同修不理解。那饿鬼怎么还能清净呢?是这样的。为什么?就像老法师曾经多次说过的“器器皆金”。用黄金铸造了一尊佛像,它的本性是不是还是金?铸造了一个饿鬼,它照样是黄金,黄金还是它的真如本性,只不过是它的相不同而已。 如果说佛是清净的,我说饿鬼也是清净的,你不理解。你说那为什么呢?为什么饿鬼也是清净的?我可以这样给你解释,不是饿鬼不清净,是什么不清净?是我们的心不清净了。你的心看着那尊佛,你就欢喜;你的心看这尊饿鬼,你就不欢喜,你就生烦恼。是你的心不清净了,不是这个饿鬼不清净了。我这么说,能不能听懂? 这就扣在我们前面说的,一切法都是由心想生。如果你的心是黄金,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你的心要是黄金,佛也是黄金,饿鬼也是黄金,这就对了。那就无一法不清净,没有一法不平等。现在,我们对佛和对这个饿鬼,你的心是不是不平等?一不清净,二不平等。因为啥?你看那尊是佛,你看这个是饿鬼。但是我这么一说,你想一想,它们的本性是一样的,都是黄金,就是老法师说的“器器皆金”。同样的东西,只是做的形状不同而已。这就代表法法都是平等的,法法都是清净的。这一段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生僻一些,不太好理解。 老法师在这里告诉我们,“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这两句话,把佛法的原理原则讲尽了,也可以说是讲绝了,再用什么样的话来说,都超不过这两句话。佛所说的一切法,就是说的这一事实真相。“如是”两个字包括一切佛法,这就是最后的一句总结。这是说的“如是”。 再说说“我闻”。 在这部经里,“我闻”是指《无量寿经》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所说的。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没有给后世留下什么著作。这个经典是怎么来的呢?经典的由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集结而成的,佛经的集结是由弟子们集体来做这个工作。集结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是把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讲的一切经典重复讲一遍。因为佛没有留下文字的东西,是后世弟子集体集结的。 因为阿难尊者的记忆力非常好,他是听过一遍之后永远不会忘记。这真是一个本事啊!我们听完了,可能这耳听那耳冒了。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典阿难都是亲自听的。听了以后,他是“忆持不忘”。“忆”是记忆的忆,“持”是持诵的那个持,忆持不忘。因此同学们就推举阿难尊者,来复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典。 参加这个集结的同学有多少人呢?一共有五百人。这五百人都不是普通人,都是证阿罗汉果以上的,最低都是证阿罗汉果的。所以五百个同学参加这个集结,阿难尊者在台上宣讲,也就是复讲。如果这五百人当中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觉得阿难说这句话,我好像没听说,好像不是佛说的,就一个人提出异议,这个就要删掉,不可以流通后世。所以从这个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佛的经典的集结,真是非常严谨的,都是“如语者,实语者”。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 你想想,我们现在做什么事情,是不是有个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大多数同意就可以通过了,三分之二人同意就可以通过了,是不是这样?当年佛的经典的集结,却不是这个原则。那是用我们现代话说“一票否决”。只要有一个人提出,某句话我好像没听佛这么说,这句话就得删掉。必须得是五百个人听了以后,个个点头,都承认这句话确实是佛说的,才能生效,才能够在后世流传。佛经就是这样集结的。 我们现在所读的这部《无量寿经》,就是阿难尊者复讲出来的。我今天上午说,我这次讲《无量寿经》也是采用复讲的形式。这种复讲,大家可以看出来,从哪个时候开始?从阿难那个时候开始的。也可以说,阿难是复讲的第一个人,代代相传到今天。 学生复讲老师的讲述,这也是一种训练。这种训练,老法师说好处很多。学生因为要复讲,所以他就要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大家听老法师讲经的时候经常说,当年他们听李炳南老师讲经,每次要有两个同学,负责第二天进行复讲。这两个要复讲的同学,他听得是非常认真的。为什么?他不敢疏忽,一疏忽老师讲的东西没听清楚、没听明白,第二天他讲不出来。而不复讲的同学可能就马虎一些。老法师说那时候,李炳南老师跟大家讲,第二天复讲的同学,他听老师讲经能听到七八成,最起码也六七成左右。因为他有任务,第二天要复讲。而第二天不复讲的同学只能听去一两成。因为啥?他没有压力,第二天我不需要复讲,我听别人说就可以了。所以,这个认真听和不认真听,那相距甚远,真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学佛,有的进步快一些,有的进步慢一些,真是在“认真”二字上,是不是下足功夫了。 老法师告诉我们说,复讲,它有什么好处呢?老法师是这么说的,复讲的好处,是与三学、三慧相应。大家都知道,“三学”是什么?是戒、定、慧。“三慧”是什么?是指闻慧、思慧、修慧,这叫三慧。就是复讲老师所讲的东西,你就三学、三慧一次完成。所以说,这个好处是太殊胜了!老法师告诉我们说,根性利一点的人,他一听讲就觉悟了,他就明理了,他就不迷了,他能把自己的过失改过来。 老法师曾经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说,韦提希夫人当年是在皇宫里,听释迦牟尼佛讲《观无量寿佛经》。经才讲完,韦提希夫人就开悟了,就证果了。她证的是什么呢?证的是无生法忍。可以说韦提希夫人是三慧成就了。哪三慧呢?我刚才说了第一个是闻慧,闻慧是什么?她听释迦牟尼佛讲《观无量寿佛经》,这是闻慧;思慧呢?她一听就明白了,这就是思慧;最后一个是修慧,一部经讲完了,她证果了。所以她闻、思、修三慧一次成功。你说这个是不是太殊胜了!所以老法师告诉我们,这个复讲是一种好方法、好形式,因为它能够让三学、三慧一次完成。 自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是由复讲出身。这个可能有同修不知道。就是所有的祖师大德,没有不是复讲出身的。复讲的第一人,刚才我说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是用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以后,自古以来这种复讲的方式,一直传到今天。 我这次准备试讲《无量寿经》,我就想,我用什么方法来讲呢?最后我自己先选择了用复讲的方式。然后,我向师父报告了,我问师父老人家,我采用复讲的形式好不好?师父说,好,可以。所以我就用复讲的形式来讲这部《无量寿经》。 我没有阿难尊者那么大的本事,我没有那么好的记忆力,所以我就是笨鸟先飞,我用笨功夫、笨方法。这一段时间,因为同修们替我照顾老伴子,所以我就倒出了一些时间。我用这一大段时间,把老法师过去所讲的东西,我是该看的看、该听的听,反复地看、反复地听,目的就是要采用这个复讲的形式。我要尽可能地把老法师讲的东西,能够比较圆满地复讲出来。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努力方向。关于复讲我就跟大家说这么些。 下面,我们看经文,“如是我闻”之后,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后面那几句我就不说了,咱们就先说说这个“一时”。 所有的佛经里,几乎都有这个字样“一时”。我们同修可能看佛经的时候就想,这个“一时”是哪年哪月哪日呀?是什么时间呢?肯定这个“一时”是表示时间的,这是没错的。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说一说,这个“一时”是指什么时间。用一句话说,就是佛讲这部经的时间。“一时”在我们这部经里就是说,佛讲《无量寿经》的时间。 究竟是什么时间讲的这部《无量寿经》呢?我们同修们有的像我一样好奇心比较强,爱刨根问底。有三个条件,这次因为我要复讲,所以我就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一时”。我自己首先得明白,然后我才能够跟同修们说明白。老法师特别赞成“一时”这两个字,老法师说佛用“一时”这两个字,用得实在是太妙了。它妙在哪呢?就这么两个字,把几个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个“一时”是指什么?就是众生根性、机缘成熟的时候。简单地说,我有时候说得比较简洁,我说“根熟众生”,就众生的根成熟了。什么样的根成熟了呢?成佛的根源成熟了,就是“根熟众生”。这是第一个,众生的根源成熟了。 第二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众生的信、愿、行三资粮同时具足了。注意这一个词“同时具足”。“同时”两个字,就是“信、愿、行”缺一不可。 “信、愿、行”缺一不可。三样一样不缺了,这叫“同时具足”。只有在这个时候,佛才会讲这个法门。因为这个法门太殊胜了!太难信了!如果众生的“信、愿、行”不具足,佛是不会说这个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说了,众生不理解,他不接受,你不等于白说吗。所以,一定要条件具足。 这个法门,众生能够深信不疑,那真是不简单!所以佛说,如果众生听了之后,他心生欢喜,一心求生,这是什么呢?是他的“愿”成就了;如果他说听到这个法门之后,深信不疑,是他的“信”成就了;然后,他“信”成就了,“愿”成就了,他又不怀疑,去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他这个“行”也成就了。所以,这三个成就同时具足了,佛才能说这个法门。如果在众生这三种不完全具足的时候,佛说这个法门是多余的。因为众生不相信,他不接受。 这个时候,为什么佛要宣讲《无量寿经》呢?因为佛看到大众之中,有一些人根熟了,就是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佛不说这部经,不说这个法门,佛对不起众生。因为根熟了,没人给说法,他成就不了。所以同修们听到这里就明白了,这部经,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说出来的。 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说众生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如果理解不好,就说神通了,不是。老法师是这样跟我们说的,众生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之时。 概括前面我所讲的话,“一时”究竟是表什么意思? 第一是众生根熟之时; 第二是“信、愿、行”三个条件同时具足之时; 第三是众生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之时。 这三个“之时”三而合一,就是佛经里所说的“一时”。这回以后,我们再看佛经,就不会再问这个“一时”到底是何年何月何日了。佛经是这么解释的,这是“一时”。 下面,我们再往下看经文,“佛在王舍城” 这个“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里面又出了“一时,佛在王舍城中”,这个“佛”,当然还是指释迦牟尼佛。 后面说“与大比丘众” 这个“大”是什么意思?这个“大”,就是指“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这个叫“大”。 那后面是“大比丘”,这个“大比丘”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说说这个“比丘”。 “比丘”这两个字是梵语,是佛家出家弟子的通称,都叫“比丘”。这个我们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这个“比丘”有三个意思。可能有同学不是太了解的,我在这里说说这三个意思。 “比丘”的第一个意思是“乞士”。 乞是乞讨的那个乞、乞丐的乞。士就是战士、士兵那个士。乞士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些人,是“乞食养身,乞法养心”,它是两个乞。这里的乞士和我们理解的那个乞丐是不一样的。这个乞士是指很有道德、很有学问的乞食者。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乞士”的意思是“破恶”。 破贪、瞋、痴等烦恼恶。这是乞士的第二层意思。 第三层意思“怖魔”。 “怖”,恐怖那个怖。“魔”,魔鬼那个魔。怖魔。魔的骄慢心理是很重的。魔最怕什么呢?最怕别人超过自己。这个时候比丘发心修道,一心希求出离三界,所以魔见了他心生恐怖。所以说,乞士有怖魔的功能。 说到比丘,我想多说两句。多说什么呢?就是比丘也称为乞士。这个士,在我们中国古代社会是地位最高的。古代社会是这么划分的,人分为四等,士、农、工、商。士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个士就我们今天来说,我们就叫知识分子。那就说在古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地位最高,最受人的尊重,就是这样的。所以,可以那样说,古代社会是知识分子的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尊重德行。乞士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乞讨者,完全不一样。他是很有修行、很有道德的乞食者,社会上对他们是非常恭敬的。 佛弟子和这些乞士们,是接受大众的供养。那个时候供养就是“四事供养”。这个“四事供养”大家熟悉,就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是这样接受供养的,和我们现在的供养,是大大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佛弟子是“日中一食”,就是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是过午不食。大众每天只供养乞士一顿饭就可以了。 大家可能会问,日中一食能行吗?因为佛在世的时候,那个时代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比较单纯。我们就用现代话来说,人比较单纯,他心清净,他烦恼少,外面也没有那么多的诱惑,所以他消耗的能量就少。 我记得老法师多次说,我们人这个能量,百分之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只有百分之五的能量,是消耗在一般的情况下。他们百分之五消耗的能量,和我们现在人消耗的能量没法比。我们现在别说日中一食,一天三餐还饿呢,还得吃点夜餐,吃点干果什么的。我们现在人不都时兴这个吗?那个时候,因为他消耗能量小,所以他日中一食是完全可以的。 我们现在如果是妄念少,我们也可以少吃。我就想说说我自己的体会。我是五六年以前,我就把三餐改为两餐,我就把晚餐取消了。为什么把晚餐取消了呢?我不是刻意的,我一定要吃两餐,不是的。因为我感觉可能是年龄大了,这个消化功能也减弱了,吃多了以后就觉得不舒服。尤其是晚上,因为晚上我睡觉比较早,我八点钟就睡觉了,所以如果晚上这顿饭吃了,时间不长就睡了,可能消化就不好,就觉得胃不舒服。所以我就把晚餐取消了。我老伴也和我一样,也吃两餐了。吃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挺好,挺舒服的,那种难受的感觉就没有了。 过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我又把两餐改成了一餐。这个也不是我刻意地要去吃一顿饭,一定要日中一食,等等,没有这个想法。我就想试试,我觉得两餐这么长时间挺好的,那我再看看一餐。我改成一餐以后,我老伴没改一餐,他仍然是两餐。我吃了大约是三四年的日中一食,但是我不是过午不食。我是这一天什么时间有工夫,我就什么时间吃这顿饭。没工夫,我就先不吃。所以是日中一食是保证了,但是不是过午不食。吃了这三年多将近四年,我觉得挺好的。 我什么时候又不吃一餐了呢?就是我2017年的4月份去香港这次。在那之前我生病了。到香港以后,被师父老人家发现了,被身边的同修发现了。他们就很着急,就想为我调整身体,然后就给我配了一些中药。这些个中药,它有的是饭前吃,有的是饭后吃。大家可能知道,这个中药大部分都有这个要求,饭前吃、饭后吃。没办法,我就又恢复了一日三餐。但是这三餐,每一餐我都吃得非常少,就跟我日中一食那一餐那个量,可能也差不多。但是我是三餐我都吃了,就为了应付吃这个中药。 一直到我来到这个道场以后,我是去年6月20日来到这个道场的。那个时候还是一日三餐,因为我中药没吃完。等我中药吃得差不多了,我就开始申请,我要减成两餐。结果道场的护法居士坚决不同意,说你必须得坚持三餐,因为你还有药没吃完。一直到大约是一个多月以前吧,不到两个月,我再三地申请,我说我一定要申请减去一餐,后来同意了。所以我现在是一日两餐。通过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我觉得一日一餐真的可以。如果是一日一餐不行,一日两餐是非常可以的了。 我在这里劝那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同修们,最好是一天吃两顿饭。早晨吃一次,中午吃一次,晚上那次不吃。你试试看,如果要是不行,那你还三餐。如果你觉得真挺好的,我建议老年人吃两餐最好。如果你能吃一餐,那不要强求,一定要顺其自然。 下面再说说“大圣” 这个词里不有个“大圣”嘛,“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个“大圣”,是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大圣”?是已经断了妄想、分别、执著的人,才能称为“大圣”。 后面一句“神通已达”非常重要 为什么非常重要?大家听我来解释。这两句话是赞叹大菩萨的,这菩萨前面有个“大”字。就是“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意思是说,这些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及佛的学生,都是“大菩萨”“大圣”。 前面我刚才点了一句,没说透。在这里明确地告诉大家,就是参加《无量寿经》法会的,这一会的参加者,没有一个凡夫俗子,用白话说,这么说吧,全是“大菩萨”,全是“大圣”。一般的是不可以这样称呼的。那个“一切”不要忘了,是参加法会的所有人。这个经上明确告诉我们多少人?一万二千人。就是参加这次法会的一万二千人,全都是大菩萨、大圣,没有凡夫,就这么个意思。所以说这两句话重不重要? 再看“神通已达”这句话重点在哪?在那个“达”上。什么叫“达”?“达”是圆满地通达,没有一点儿障碍,那叫“达”。谁能“达”?只有“大圣”才能“已达”,别的人不够资格。你“已达”不了,你那个所谓的圆满可能有欠缺。而这些个“大圣”,他们所具备的是圆满的通达,没有丝毫的障碍。 从这个赞叹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呢?可以看出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能不能看出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出世,然后给大众讲经说法,多少人在拥护他?他是一佛出世,而下面来参加法会的,可以说是千佛拥护。 这给我们现代人做出了一个榜样。什么榜样呢?诸佛菩萨有没有嫉妒?没有。如果有嫉妒了,你释迦牟尼佛凭啥成佛了,为什么我们没成佛?为什么你讲经,我们没讲经?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做法。而佛菩萨没有嫉妒,没有障碍,哪一个带头都一样,都拥护。绝对平等,没有高上,没有低下。就像唱戏一样,这一台戏有主角、有配角。这场戏谁是主角呢?释迦牟尼佛是主角。谁是配角呢?就是来参加法会的这些大圣们、大菩萨们,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这场戏的配角。扮演谁呢?扮演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实际上参加这次法会这些大圣们,有的是古佛再来,有的成佛的时节在释迦牟尼佛之前。你说就这些古佛来扮演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来支持他这个法会,是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果我们现代人,可能说,我资格比你老,我凭啥给你当学生?古代的佛菩萨,真是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什么目的?度众生。这是诸佛菩萨唯一的一个目的。所以他们不会你争我斗,不会比你高我低。你为什么成佛,我为什么没成佛;你为什么早了,我为什么晚了。佛菩萨是不搞这些的。 所以我现在多次跟大家说,我们佛门弟子不搞你争我斗,不搞人我是非,一定要和谐。向古佛们学习多好。一个人有成就,大家都赞叹,大家都学习。你说这有多好。要补台,不要拆台。所以古佛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谁做主角都好,谁做配角都好,都要把自己的那个角色扮演好。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下面一句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我们再往下说这个“王舍城”是什么地方?“耆阇崛山中”,这个耆阇崛山是一个什么样的山?这两句就是,佛讲这次法会的地点。前面有时间,然后这有地点,后面还要说具体参加的大众的具体人,刚才只是说了一个大概。 今天的时间到了。下面的“王舍城”和“耆阇崛山”,我们就留作下一节课继续给大家讲。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