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97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三十六面,请看经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这段经文是结显正义,我们看注解: 【此节正是说明上来标示切诫一段经文之所以然】 这一句是总结前文,说明这一段的旨趣。 【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后半句何以故下,说明莫作是念之所以然。上段正义,至此方显。】 佛说经的义趣,到此地显示明了了。为什么佛在前面说「作是念」,又教我们「莫作是念」,真正的意思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 【佛说此遣灭相一段文,正是阐明前云无法发菩提心之真实义。应潜心领会。】 菩提心要不要发?佛在一切大乘经论当中,都劝发菩提心;如果不发菩提心,那就不是修学大乘。换句话说,大乘法就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怎么能不发?为什么佛在本经又说无法发菩提心?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深。金刚般若 是我们自性当中本具的智慧,自性清净,一法不立。如果有发菩提心,岂不是叫立了一法吗?有一个菩提心,心就不清净。这个意思,真的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发是真发,有没有菩提心?真心、本心原本就是个菩提心。但是诸位要晓得,菩提心之名也不可得,名是假名,绝非事实。假名有没有?有;决定无有自性。这些全是缘生之法,本经上说得很清楚,既是缘生之法,总不外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你真正的菩提心。佛为什么在此地说明无法发菩提心?佛说的是真话。最怕我们凡夫初学,听到佛说发菩提心,於是以为有一个菩提心可发,在佛说法当中又生起分别执著,那就错了,那就决定不是菩提心。什么是真正菩提心?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个心就是真正菩提心;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是菩提心。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什么叫诚?古人说过,「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心里有一念就不诚。有念都是妄念,妄念统统放下,统统舍弃,这个心叫诚心。诚到极处叫至诚心,这是我们自性真心的本体。有体必有用,有用必定有自受用、他受用;也就是我们常说,「你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你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对自己就是自受用,对别人叫他受用。佛告诉我们,对自己叫深心。深心,古德的解释叫好善好德。善跟德是什么?善德达到极处就是寂照。善是清净心,德是平等心,《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他受用,则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清净平等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尽心尽力的帮助一切众生,这是菩提心。菩提心虽然发了,可不能执著。为什么?执著就与性德相违背。佛教给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发,发了决定不能够执著,所以佛才叫我们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说「遣灭相」一段经文的深义,也是说明无法发菩提心的真实义,真实义确实如此。但是千万不要误会,无法发菩提心,那我就不发了,那你又错了,又著了相。这是凡夫的大毛病,不是著有,就是著空。佛教给我们要开智慧,开智慧是空有两边不著,两边不著的方法要发菩提心而不著相,就对了。下面一段说: 【凡说理到精深处】 《金刚经》的后半部,确确实实说理达到精深之处。 【切须细辨】 很仔细的去辨别,去体会。 【不然,势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走入邪道而不自知,危险之至。】 这是《般若 经》自古以来难讲的地方。我们在古人注疏里面看到,唐宋以来,很多的法师大德们不愿意讲这个经典。原因是什么?怕大家听了这个经,曲解了意思,把意思解错了,领会会错了意,那个麻烦就大了。这个地方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此学佛所以要开圆解,要亲近善知识,为急务也。】 我们如果稍稍留意,只要稍稍留意,观察我们常常往来的一些同修,你会发现确实有人自己以为修得很不错了,其实他是全盘错了。自以为修得不错,自己还很得意,一遇到挫折,一遇到障难,他就退去了。原因在哪里?没有能开圆解,没有能解如来真实义,是把佛的真实义错解了。亲近善知识也不容易,佛法的修学要靠缘分,缘分不是偶然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才能够感得缘分。缘成熟了,遇到了,如果善根、福德不足,或者两者当中有一样不足,或是善根不足,或是福德不足,都容易曲解经义。虽遇到善知识,也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由此可知,这个事情哪里能勉强?勉强不得的! 古人说「师资道合」,学生遇到老师,学生遇到好老师,好老师遇到好学生,可遇不可求。那个遇就是善根、福德、因缘的成就,不是勉强得来的。往往我们见到一位好老师、真善知识,他在一生教学当中,跟他的学生绝对不只一个人、两个人,有徒众多到成千成万的,可是这千万学生当中,有几个真正得利益?可能只有一、两个,可能完全没有。而后才体会到,「可遇不可求」这句话的深义。真正善知识跟真正好学生,从什么地方能见到?从师生授受的态度当中可以见到。做老师的以真诚心传授,没有丝毫隐瞒,绝无吝法,这是老师和盘托出。而做学生的百分之百的顺从老师,老师和盘托出,学生也和盘接受,全部接受过来,决定没有在里面挑选,决定没有怀疑。诸位想想看,这样的老师、学生哪里去找?所以说非常非常的难得! 正因为难,佛菩萨不出世。为什么?不出世是他的慈悲,因为出世,众生造罪业,众生不能接受佛法,那就毁谤佛法,毁谤佛法罪业就重了。所以佛菩萨不出世,不让你有机会造这个罪业,这叫大慈大悲。所以佛出现於世间,不出世於世间,皆是大慈大悲。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如果自己发心真想学,怎么办?我在此地提供给诸位,唯一的办法是深培善根,佛门常讲修福修慧;修慧就深培善根,修福是广结法缘,我们从这里下手。只要用的是真心,只要有这个诚意,培养善根不是做不到的,可以做得到,也可以在五年、十年当中,将我们的善根培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一定要认真做,而后才能够感应道交。 至於像经文当中讲到精深之处,很难体会,那要用什么方法?至诚恭敬的去读诵。等到你心地清净,《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不信,我就不会去读,我不会去诵,我当然信它。用读诵的方法,或者用听经的方法,一样。现在听经可以用录音带,可以用CD,一遍一遍反覆的去听。听多了,心定下来了,把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了,都舍离了,恢复到心的平静,恢复到心平等清净,这个时候就生实相,生实相就生智慧。心生智慧,精深之理你自然就能体会;不但能体会,一定能够圆解。圆解两个字非常重要!能圆解,你一定能够圆圆满满、活活泼泼的应用在你的生活当中,那叫做受持。受持是真正把经义都做到了,都变成生活行持,不会有一点的差错。这里面,江居士这个注解里头,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 【发无上菩提者,当生度生是本分应尽之责。】 发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要发这个心。度化众生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应该尽的责任。正如同父母培养儿女,你要养育他,你要教导他,这是你应尽的责任,是你本分的责任,所谓天职。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真的觉悟了。他觉悟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如果没有这种觉悟,度众生一定不平等,一定不清净。我为什么要度他?为什么要帮助他?一大堆的问题。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体,真正觉悟的人他知道,这个意思前面说得很多。所以诸佛菩萨,他们确确实实是把度尽一切众生,认为是自己的天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虽尽也等於未尽之心】 虽然是尽了心、尽了力,还是等於没尽心、没尽力。为什么?芸芸众生这么多,你虽然是全心全力想帮他的忙,他现在还是不听话,还是不能接受。当然大乘法里,我们自己尽心尽力就是圆满,所以圆满不在相上讲,是在你发心上讲,发心圆满,功德就圆满。这是不论事相,戒律里头所说的,大乘论心不论事,小乘人是论事不论心,大乘论心不论事。发意圆成,就圆满功德,这是《楞严经》上讲的。可是心上圆满,事上真的还是没有圆满;因此,圆满的念头不能有,这是虽尽也等於未尽。 【岂是说断灭诸法乎】 诸佛菩萨他们表现在外面的态度,永远是那么样的谦虚,永远是那么样的诚恳,这就是事相上未尽,心行上圆满,事相上未尽,依旧要继续不断努力去做。虽做亦若无其事,亦无分别执著,这就是两边不住,这就对了。所以佛在这个经上,前后所说都是教我们明白这个意思,要认真努力去做,做了又若无其事,心里头不沾丝毫的痕迹。 【又说若菩萨作是言,我应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者,亦是说不可存一我能尽责之心。岂是说断灭诸法乎。】 这个理深要细细体会,菩萨要不要发这个心?要。诸佛如来常常劝勉我们发这个心,但是发心怕著相,你一著相,你是不是菩萨?是的,什么菩萨?权教菩萨,权是权巧方便,拣别你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四相没断,「我应灭度无量众生」,我相,我是能度,众生是为我所度,你看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则非菩萨。那个菩萨就是真正的菩萨,真菩萨;不是真菩萨,真菩萨离四相、离四见。离四相、离四见的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金刚经》上世尊讲菩萨的标准是法身大士,你虽是菩萨,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要离相,不能存著「我能度,众生为我所度」,不能有这个分别执著,有这个分别执著就错了。事天天要干,心里头清清净净、一尘不染,一个妄念都不生,那就是真正的菩萨。底下说,这都是我们回顾前面重要经文的开示: 【佛得菩提无少法可得】 这是经文前面我们都念过的。 【这是说虽得而不存有所得,亦非断灭诸法也。】 这是说明菩萨不说断灭相,诸佛如来也不说断灭相。佛有没有得无上正等正觉?佛有得,虽得,绝对不会心里头「我证了无上正等正觉,我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这个念头,他又著了我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相;换句话说,我执、法执都在,我法二执未破是凡夫,不是菩萨,他哪里能成佛?前面说过,法身大士我法二执已经舍掉,舍是舍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舍事;事要照做,事不能舍。为一切众生种种示现,种种说法,从来没有间断过。无少法可得是心里头,心清净了,没有丝毫的执著;事上从来没有间断过,不疲不厌。这是甚深之理,要细心去体会,这才能觉悟。 【证法身、得菩提,必须福慧双修,乃能悲智具足故也。】 前面这两句,是我们所有学佛人念念希求的目标。证法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世俗里常讲的成佛证果,证无上菩提果。佛教导我们也是以此为最高的目标,要怎样才能够证得,证法身、得菩提?不要忘记,必须福慧双修,要修福、要修慧。福是事上修,落实在事相当中,佛为菩萨说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条是事,每天在修学,时时刻刻在修学,从无间断。修学的方法,前面说得很多很多,要记住。般若 是慧,般若 怎么修法?虽然是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永无间断的在修,心里头若无其事,那就是般若 。跟佛菩萨一样,无有少法可得,虽尽心尽力等於未尽心力,要让你的心清净平等,这是慧。菩萨六大修学的纲领,在我们生活当中,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能离开,要懂得一修一切修,穿衣也是六波罗蜜,吃饭也是六波罗蜜,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尽是六波罗蜜,你这才叫福慧双修,你才能够悲智具足。悲智具足是应用在生活上,度化众生。普度众生,这个动力就是大慈悲心。一切善巧方便是智慧,没有善巧方便度不了众生,没有慈悲力量推动,你也不愿意度众生,一定要悲智具足。 【欲证平等法身,诸法如义。】 这是达到最高的境界,在修学上,这是真实的果报,这个境界最低层的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得一分法身,就见得一分诸法如义。本经里面所说的,非一非异,无实无虚,这个境界你能够契入一分,这是法身大士。怎样才能够入这个境界? 【必须尽歇狂心,一念不生,而后可耳。】 这是难处!尽歇狂心是《楞严经》上所说的,狂心是妄想。「一念不生」必须把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平等法身,诸法如义,才能够现前,你才能够契入少分。如果妄想分别执著还在,还是那么多,甚至於一天比一天增长,那个没有用处,这个事情难,真难!不少人以为佛法自己修学得很不错了,以为自己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可是在他的心念、言谈、举止当中,我们看得出来,妄想分别执著十足的存在,没有减少几分,哪里谈得上功夫!诸位必须晓得,或者也说:「他理懂得了,他放不下!」你们觉得这个话说得对吗?有些人点头不错,很对!其实完全错了。正是因为理没通,所以他放不下;理是看破,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没能放下,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看破。那些道理,不过是在佛经、古来祖师大德口里,所谓是道听涂说而已,自己没有丝毫的领悟。他如果有领悟,哪有放不下的道理?他领悟一分决定放下一分,领悟二分决定放下二分,放不下是没入境界。这一点要清楚、要明了,才不至於自欺欺人;欺人还罢了,自欺亏吃大了,自己欺骗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一桩事情《金刚经》的确帮我们很大的忙。这个经要常常读诵,常常去体会,真的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也就是帮助你过诸佛菩萨的生活。 【度尽众生而不著相,非说一生不度,而为断灭相。】 这是再次为我们提示,度众生不著相,不是说一个众生都不度,那就错了。一个众生都不度,你就著了非法相,你著了空相,还是著相。度众生是不著空,不著相是不著有,空有两边不著,这才是正义。怎么可以说一个众生都不度?没这个道理,那是完全错了,那就是经上讲的断灭相。明白这个道理,就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行布施时,不应住相,并非不行布施,而成断灭相。】 再举一个例子。布施在哪里行?就在生活当中行,在工作当中行。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我们的生活为一切众生,这就是布施。我们无论从事於某一种行业,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大众,那就是布施。我每天想这些事情,意业布施;我每天做这桩事情,身业布施;我宣导这些事情,讲解说明这些事情,口业布施。身语意三业都在修布施。布施不著布施相,这是三轮体空,你明白这个道理,持戒不著持戒相,忍辱不著忍辱相,精进不著精进相,那就是波罗蜜,那就是两边不住,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知,这些原理原则、修学纲领,确确实实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我们在生活里面得大圆满,使我们在工作里面得大自在,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一点都不假。 【应如是降伏者,是执著与断灭,两边皆要降伏,不是降伏一边。】 降伏一边,还有那一边怎么办?所以它是全面的,它不是局部的;它是圆满的,它不是欠缺的。应如是降伏,前半部跟后半部都说到,所有一切执著要降伏,所有一切断灭的念头也要降伏。执著是妄想,断灭的念头也是妄想。所以在此地,我们做一个复习,想想前面佛给我们重要的教诲,这些经文句子。 【但应如所教住】 佛虽然是给须菩提说的,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为须菩提说的,就是为我们自己说的,为我们每个人说的。我们今天实际上所用的方法,巧妙到极处了。这在前面也多次的说过,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福慧双修,就是悲智具足。如何修学法?生活里面,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事情照做,认真努力做,心里面不离这一句阿弥陀佛,心里面就是想著阿弥陀佛,就是念著阿弥陀佛,跟《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统统相应。而实际那个效果,比《金刚经》上讲的更要殊胜。为什么?《金刚经》上这个方法叫你「两边不著」,要真正达到它的标准,你才能开悟,才能见性;你的功夫不到,你开不了悟,你见不了性。要达到《金刚经》的标准,上上乘功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接引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上根还不行,上上根人,中下没分。这个没分就是你可以修,你开不了悟,你得不到真实利益,解决不了六道生死的问题。可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个利益殊胜无比!功夫不到家也行,他能够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比修般若 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要殊胜。为什么?依照般若 来修的,见性成佛也不过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而已。你看看净宗法门所说的,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所讲的,这是我们净宗第一依据,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论品位,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阿惟越致菩萨,一般大乘经上世尊常说的,七地以上。 我们学佛的同修大家都知道,古代有一位龙树菩萨,了不起!龙树菩萨在中国,中国大乘八个宗派,八宗共祖,他是八个宗的祖师,哪一个宗里面祖师都有龙树菩萨,八大宗的共祖,那还得了!他是什么地位?初地菩萨。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七地菩萨,比龙树菩萨高多了,他是初地;初地到七地,他还要修一个阿僧只劫才能到七地。你就晓得净土的殊胜不可思议,净土法门真正是难信之法。我们念佛人是不是就比龙树高了?不行!比不上他,为什么?因为他老人家往生了,他也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一往生,那个品位就高了。本来就是初地,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品位提升就太快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晓得的。 应如所教住,应该就像佛教导我们的去住,实在讲,佛教导我们就是要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上,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上。 【即是两边降伏,两边不住。】 怎么念佛人是两边不住?两边是空有两边,娑婆世界完全放下,再不挂在心上,不住有;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忆念,不住空。岂不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决定往生不退成佛,符合金刚经上金刚般若 的原理原则。念佛法门与金刚般若 很相应,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如是一无所住,自能得所应住,亦即是如所教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也。】 这个心必须要两边不住,要若无其事;但是这个修行方法是真难,所以为什么要上上根人才行,中下根人不容易做到。用念佛这个方法,就大大的不相同。念佛说老实话,你心住在其他法上,那就错了;住在阿弥陀佛上,就正确了。这个地方讲,「若心有住」,我们住在阿弥陀佛上,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上,那是不是也是「则为非住」?不是的。那什么原因?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弥陀名号是我们自性的德号,所以忆念弥陀名号,忆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是把心安住在自性上,「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对!这个没有错误。所以古德讲净宗念佛暗合道妙,表面上看到好像不符合,底下符合,暗中符合。从有念念到无念,从著相念到离相,暗合道妙。因此这个法门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净宗不可思议,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劝导我们;我们离开这个法门,想在一生当中成就,实在说不可能的事。 【此经有无边功德】 我们在此地念这一句,我相信同修们从开经一直到此地,听讲没有中断的人,你们会点头,能肯定,《金刚经》的的确确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它是整个佛法精华之所在,精髓之所在,是整个佛法修学理论的中心,原理原则都在此经。 【而能信心不逆者,便为荷担如来,增福灭罪,当得菩提。】 这里面关键的一句话,就是「信心不逆」四个字;如果真正做到这四个字,念佛往生决定是上上品往生。「信心不逆」,前面讲过,真的明了通达,肯定了,非照这个理论修不可,这才叫信心不逆。决定不能违背,一定要照办,这才叫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的成就,这底下三句:第一个「荷担如来」,荷担如来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样子说来,我们是不是要去讲经说法?诸位要晓得,讲经说法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一种手段,手段方法多,无量无边,这是其中的一种。我不用这一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也行。其他什么方式?在我生活当中,在我工作当中,在我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我做出来给大家看。本经的开端,释迦牟尼佛每天都到舍卫大城去乞食,著衣托钵,那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那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生活当中做到了。我们要懂这个意思,这也是在这个经上时时提醒同修的,我们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诸佛菩萨是给我们众生做样子,做好样子的。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些,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言行,能不能为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我们的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榜样,让别的家庭赞叹你,向你学习;你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好榜样,你的事业是一切事业的好榜样,这是一个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的学者。经上常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说就是讲经说法,演是要在生活里头做到,表演给别人看。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著衣持钵,那是演。须菩提一问,佛就说,前面是演,后头是说,不是单说没有演,他真做出来给我们看。佛做的是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地清净、平等、慈悲,这是无住显示出来的。生心,每天工作照做,做得很认真;穿衣,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的;托钵,钵拿在手上规规矩矩的,叫人看到生恭敬心。有演有说,这样才能够荷担如来。 增福灭罪,那是当然之理。依照这个经典去修学,你在这里修福、培福,福愈培愈多,罪障愈来愈少,这是罪灭的现象。当得菩提,那是后来的果报。现前的果报,你所得的好处就是增福灭罪;将来得的好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前面讲的证果,证法身,得菩提。 【而此义甚深,必须深解。】 这个意思,就是佛所教的「应如所教住」。经有无边功德,这个意思深了,你不能深解怎么行?唯有深解,你才真正能够生起信心不逆,然后你才真正能够做到续佛慧命、弘法利生。 【若依究竟了义说,法、报、应三身,皆是非常非断。】 这是说实话,真正说实话了。法身、报身、应身,如来在果地上证得三身,三身都是非常非断,常跟断都说不上。假如我们套六祖惠能的话,这个意思比较容易体会。能大师那个例子,我们可以说常断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非常非断就是不二法,那就是佛法。如果说有常有断,我们懂得那是佛的方便说,是对於初学的人而说的。为什么?初学的人没有见到事实真相,无始劫以来生活在妄想分别执著之中,他这个习气很深,牢不可破。如果佛说真的,他不能接受,他也不会相信,所以佛必须顺著他的习气,慢慢的来纠正,来诱导,因此佛说法有方便说,有真实说。不是佛不说真实话,说真实话,你接受不了,所以佛说方便法。法身不生不灭,报身有生无灭,应身有生有灭,我们听起来可以接受,佛讲得不错,我们看到是这样的。如果说法身、报身、应化身都是不生不灭,那我们听起来就迷惑了,我们不能相信。其实怎么样?法、报、应三身统统是不生不灭,这是给你讲真话。不但佛的法报应三身不生不灭,我们现前这个身也不生不灭,愈说你愈莫名奇妙。这是讲真话,我们的身也是不生不灭,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不生不灭。到什么时候,你会点头同意、肯定?当你证到无生法忍,你就点头。无生法忍是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无灭,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你看到了,看到这个事实真相。忍是认可的意思,佛讲这个话我同意,我赞成,忍是同意的意思、认可的意思、肯定的意思,对於佛所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肯定。 这个境界,在大乘经上佛说的,七地菩萨,七地菩萨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生不灭,所以证无生忍。《仁王经》上说的,七地菩萨证下品无生法忍,八地证中品无生法忍,九地证上品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三个位次。我们念佛人回向,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悟无生是什么地位?最低限度是圆教七地菩萨的地位,七地、八地、九地无生法忍,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品位那么高。 【此经曰如来,指法身说。具足相,指报身。三十二相,指应身。】 这个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多次了,此地非常明显的为我们表示出来。三身,凡是讲如来,都是指法身,都是指自性,从自性这方面说的。凡是讲具足相,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叫具足相,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应化身、应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在我们这个世间就是这种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身并说,以明不应取相,不应灭相。】 为什么不应取相,不应灭相?因为相非常,所以不应取,相非常。为什么相非常?这个事实真相,佛不是没说,佛说了,我们很不容易体会,佛跟我们讲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就是把非常说出来了,也显示出不生不灭。佛这种说法,实在讲还是不得已的一种方便说;真实说,不止刹那九百生灭,不止。这个刹那当中,九万、九十万、九百万、九千万、九万万分之一都不止,但是这样说法,我们听了反而迷惑。所以佛以方便法靠近,这个说法接近事实真相,接近,愈说愈接近,这叫善巧方便。这是为什么不应取相,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为什么不应灭相?因为他确确实实现相,相不会灭的,相只有会变,相会变,相不会灭。相既然不灭,相是体之相,性体不灭,性现的相怎么会灭?当然不会灭的。所以你就不应执著,或者说断灭相,不会断灭的;你说断灭相,那你看错了,你也说错了,不是事实。底下有,我没有看到, 【因其非常,故不应取。因其非断,故不应灭。】 这个意思已经说出来了,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但是这个问题虽然讲了这么多,你不能把它应用在生活上提起观照,你很难得受用。许许多多的学佛人,读经、听经的时候,好像很明白,读完了、听完了,他又迷了,老毛病、老习气又犯了。原因在哪里?观照功夫提不起来。譬如我们刚才讲的,你真正提得起来,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有一切现相,就用佛的话来说,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生灭相续相。你能够念念不忘,用佛知佛见来看人、看事、看物,你还会不会执著?当然不执著了,你自然就放下了。为什么放下?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怎么会不放下?贪瞋痴慢疑统统断掉了。世间人为什么妄想那么多,忧虑那么多,得失念头那么重,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一无所知,以为这一切法是真的,以为真的能得到,殊不知一场空,全是假的,没有一法是真实的。一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切法皆假,因果不假。因为因果不空不假,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因果为什么不空不假?因果能变,能变现相,才能改变。善因就把现相改善了,改成善果;恶因就把这个现相改成恶报,善恶果报从哪里来的?从生心。所以你要懂得生心,善心就是善的念头,一定有善果,恶的念头一定有恶报。你才晓得,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六道轮回就是我们善念、恶念变现出来的,善念多就变三善道的境界,恶念多就变三恶道的境界。所以,要晓得因果不空。诸位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明了事实真相,不要听了《金刚经》上什么都空,因果也没有了,那就不得了!那你造作罪业将来必堕三途,就是前面讲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走入邪道而不自知。佛不害你,经也不害你,是你自己把意思搞错了,会错了意思,这就不得了! 【经旨,这是本经的宗旨,明明是显三身非常非断之义。】 说明这个道理,说明三身非常非断;换句话说,就是万法非常非断。在万法就讲得太笼统了,举一个例子,举如来果地上的三身,其余的就可想而知,就不必麻烦了。 【非常非断之义明】 这个道理清楚了,真的明了了, 【非一非异之义因而更明】 非一非异是本经里面重要的义理,我们在前面也用了很长的时间,为大家说明,这个道理确确实实难懂。如果你把非常非断的意思搞楚清,非一非异就好懂,就会更清楚。非一非异涵盖了一切法,一切法从相上讲,非一,不是一个,千差万别;若从性上讲,没有差别,就是非异,异是两样,没有两样;体性是一个,相状千差万别。体性非断,现相非常,它会变化;常就不变,非常。诸位想想,非常非断、非一非异,意思是一个不是两个;再跟你说非生非灭,还是一个意思。实在讲般若 说理、说事都非常精深,不仅是理精深,事相也说得精深。现代科学确实给我们帮了很多的忙,我们借重现在科学,融会在经义之中,使精深微妙的义理,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几分,这不能不感谢近代的科学。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联想到古人,古人怎么能信?怎么能领会?怎么能证得?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真的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后见圆而知正也】 你不懂这些精深微妙的义趣,你的见解不圆,你的知见不正。见解不圆,知见不正,你的生活就没有办法离苦得乐。何以故?圆见正知才能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之后,才能够离苦得乐。所以修行一定要先开智慧,先解后行,要圆解,大开圆解之后,然后就圆修圆证。《华严》四科,我们《金刚经》这个本子也是四科,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先,一定要先开圆见,先开正知,而后你修行就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再看后面这一段: 【定慧约修功】 我们讲戒定慧三学,这都是就修行功夫上来说的,功夫有浅深之别。 【寂照约性具】 寂照是自己本性当中本来具足的。寂是什么?寂是性定。《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那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在大乘法里也叫寂。照是什么?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 智慧,也不是修来的。寂照都是性德,寂是性定,自性本定,照是自性本具般若 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寂照的意思。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什么人有?见了性的人就有了,《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如来就是见性了。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就有寂照,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就有了。所以圆初住菩萨就是诸佛如来。我们现在没见性,要怎样才能见性?要修定、要修慧。这是论修行功夫,我们的定慧怎么个修法?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必须离名绝相,依本寂以修定,依本照以修慧。】 我们就看这两句。这个标准高,说起来还勉强,我们能不能做得到?这种修法,就是大乘常说的,始觉合本觉,修定修慧是始觉,本寂本照是本觉,始觉合本,始本不二,那叫究竟觉。这个话我会说,我很熟,但是做不到。做不到,这个话就是一句空话,没意义!可是我们自己要晓得,《楞严》上真的是为我们透出这个消息。本寂本照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说,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不在别的地方,就在六根门头。六根门头是眼耳鼻舌身意,就在这里。怎么个修法?交光大师所讲的,跟这个地方所讲的一个意思,但是这个话是不一样的。交光法师讲的舍识用根,跟此地讲的「依本寂以修定,依本照以修慧」,意思完全相同。 六根本定,六根本照,我们举一个例子,就不必讲六样,讲一样其他的都可以以此类推。我们以眼见,我们眼睛看外面的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讲色相,眼睛看外面的色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眼睛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是本照。虽然照,这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那是定,本寂。眼如是,耳鼻舌身样样都如是。我们在见的时候,他会打妄想,会起心动念,这个很好看,多看几眼,那个不好看,不想再看它了,这是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你心动,你在这个境界上起了分别执著,起了好恶,起了贪瞋痴,你就错了。如何保持见色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就是这两句话,依本寂修定,依本照修慧,就是这两句话。 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教给我们用的这个方法,他没教错。但是我们就是没有法子用得上,见色闻声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会分别执著,那就没法子。方法不是不好,理论没错,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自己无始劫来习气太深,业障太重,习气太深,这个方法没有办法,改不过来。正是因为改不过来,所以佛才教给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做得到,但是也要警觉心很高;如果警觉心不高,阿弥陀佛忘掉了,那有什么办法?那就没有法子了。功夫怎么用?当我们见色闻声,心里面如果起了妄想,起了分别执著,赶快阿弥陀佛;用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些妄想分别执著压下去,降伏其心。用什么降伏?用阿弥陀佛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这样的人会念佛,他真会念佛。有人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相续,没错!但是念念之中都把妄想分别执著压下去,这个念佛叫功夫,有功夫。如果一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面还在打妄想,那什么都完了,那只是样子而已。古人讲的你一天念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功夫得力不得力,就是你这一句阿弥陀佛,能不能把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伏住?降伏其心,我们用这种方法,比般若 的方法好。这个方法,业障深重、习气深重行!还能用得上。般若 里面,你用本寂本照,那你的业障习气重,完全用不上。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好,你真肯用,当然开始有困难,开始想压压不住,只要你真肯压,真肯干,就得诸佛护念,就得诸菩萨来帮助你,所谓是三宝加持。慢慢会叫你功夫得力,能叫你伏得住,伏住之后,你就能够得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乱。 【定慧修功,圆满均等,便能寂照同时,便是证得法身。】 这是讲证果。要定慧功夫相等,这个很重要!功夫不等,偏重在慧,偏重在定,这样的人很多很多。虽然也能得一些利益,得一点好处,不能见性。这就是为什么权教菩萨,权教菩萨在圆教里面是十信位,没到初住;在别教里面是三贤位,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没见性,初地才见性。为什么有这些差别?就是他定慧不等,有的修行人偏重在定,有的修行人偏重在慧,定慧不能够均等,所以他不能见性;一定要圆满均等,寂照同时。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是自然的,没一丝毫意思在里头,这个时候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得法身了。 【报应二身,即复显现。】 证得法身的时候,报身一定现前。报身是自受用身,你自受用身就变成报身。应身、化身也现前,应身、化身是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前面说过,自己并没有意思在,如果有意思在那就错了,自己没有意思在。众生有感,佛菩萨自自然然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不是菩萨说「我应该以什么身」,没有这个念头;应以什么身是众生的意念,众生那一点微弱的意念,可能他自己都不晓得。因为菩萨的心很清净,因此这个感应对他来讲很灵敏,我们这个念头非常的微弱,像那个电波一样,很微弱的电波,但是他那个心感应非常灵敏,再微弱的,他都能够接收得到。微弱的波,甚至於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有的时候,佛菩萨,「我没有想你,你怎么来了!」其实你已经动了念头,你不晓得,就是你那个波很弱,能够感应他来。所以即复显现。 【性虽随缘现相,而仍超然不著。】 虽然现相,虽然说法,他还是若无其事,还是如如不动,就像《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是言法尔不著,本来不著。】 确实有这个意思。法尔是自然的意思,自自然然不著,清净心中确确实实不著,本来不著。由此可知,我们讲「著」,也是一个虚妄的执著,不是真的,是妄想。真心本性里头没有妄想,哪来的著不著?这个意思愈讲愈深,愈讲愈细,一定要细心体会。今天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