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65集


 2018/1/28    下载DOC文档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四面,第四行,看注解第二段。

  【无边,以明事修,离四句之义。功,谓一超直入。德,谓体用圆彰。是此经教义,理事双融,性修不二,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成就体用圆彰之性德者。此是将无量无边功德约自行者说。若言利他,则有令人成体用无边之三身,以利益众生,同证菩提。】

  这一段意思说得很圆满。世尊在这个经上就教义这一方面来说,这个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说了三句。无边是说明事修,在事相上的修持,这部经教我们在事相上,事相就是指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也就是我们生活全部的活动。行门的纲领就是无住生心,无住就是离相,离一切相,这个地方用四句就全部都包括了。这四句是:有相、无相(无相就是空相)、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就把一切法相全都包尽了。

  「功」是讲功夫,我们修行的功夫。实在讲功夫就是离相的功夫,都是离相,真的有浅深次第不同。在这部经上尤其说得明显,从小乘初果须陀洹就离四相,这是功夫浅的。到等觉菩萨,他们修的还是离四相,这是古德教我们教人放下,放下再放下,「我有放下」还要放下,就这个意思。有功夫浅深不一样。一直到等觉菩萨,要不要放下?还要放下。放下什么?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那个放下才成功。由此可知,《金刚经》确确实实叫单刀直入,直截了当。菩萨行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你能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你就又多放下一分。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它是循环的,互相帮助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一超直入,超,超越次第;入,入底下讲的德,德就是入,入如来果地的境界。

  底下讲「德」就是得到,你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得的什么?体用圆彰。由此可知,这个德就是禅家所讲的见性。见性,体是性体,用是性的作用,真心本性的体用,圆圆满满都显露出来,彰就是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像释迦牟尼佛在经初给我们所示现的著衣持钵,就是体用圆彰,被须菩提尊者见到了。须菩提能够见到,我们要晓得须菩提入了这个境界,他要不入这个境界,他怎么会见得到?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没入这个境界。所以,入这个境界就见到了。

  因此这部经的教义,是理事双融。理是无住,事是生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是一不是二。理跟事融成一体,性修不二。性德跟修德,性德是理体,修德就是无住生心,无住生心都是属於修。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修行的功夫,一超直入的修功,就是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就是这一句。成就体用圆彰之性德。《华严》经题讲的「大方广」,《无量寿经》经题讲的「清净平等觉」,都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无遗。这些话,都是讲无量无边的功德,从自己修证这一边来说的,自受用。我们依照这个经典理论方法去修行,自己得到的受用。如果要是说利他,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若言利他,则有令人成体用无边之三身」。怎么利人?利人有两种方法,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们做一个榜样给人看,那叫演;说是解释。这是两种方法,诸位要晓得,演说是两种方法,不是一种。别人看到我们的生活行为幸福美满,他看到一定生仰慕之心,他很想学习。在学习当中,他免不了有疑问、有疑惑,他来向你请教,你一定要详细给他讲解。如果他没有向你请教,你看出来了,知道他有疑惑,也知道他有能力接受,愿意来修行,不等他说,我们也要找他来解释。这就是大经里面常说,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他没有来请教,就要主动的给他讲经,成就他的无边的三身;法、报、应三身。能成就别人法、报、应三身,当然也成就自己的法、报、应三身。自己三身没说,但是前面讲体用圆彰之性德,这句话里头就含著有三身。「以利益众生,同证菩提。」自他不二,这是从教上来说的。底下一段从缘起说: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这是讲缘起。《金刚经》对象是何等的人物,这一小段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由此可知,我们读诵《金刚经》,修学般若 法门,自己觉得不得受用。这部经,诸佛赞叹、诸菩萨赞叹,历代的祖师大德,无论是哪一宗、无论是修学哪一个法门,普遍的赞叹,这不是假的。为什么我们不得力?读到这一句应该觉悟,我们没有发大乘。大乘是什么?菩提心,我们没发菩提心。也许同修觉得我已经发了菩提心,那是你自己以为发的。菩提心是什么?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发的是什么菩提心?菩提心如果具体来说,是净业三福。三福最高的那一层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菩提心是有基础的,底下没有基础,菩提心怎么能发得起来?我们细心冷静的观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虽然说得很简单,「真信,发愿,一心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的人有没有具备底下的基础?具备了。凡是这样的人,你去观察他,他孝顺父母、他尊敬师长、他有慈悲心,他不伤害一切众生,第一条福具足了。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他也具足了。他没有受过三皈依,形式的三皈他没有,他真的回过头来,专门依佛陀的教诲,他真皈依。他没有形式,他有实质。他心地清净无染,没有恶意,那个戒就具足了。他能够老实念佛;老实,威仪就具足了。可见得前面两福,人家圆圆满满的具足了。我们自己冷静反省反省,我们有没有具足?还真有问题。我们有没有做到孝养父母?这个在前面讲过好几遍,不必再重覆详细说。不仅养父母之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孝养的意思很深很广。奉事师长,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有没有认真努力的去做;认真努力去做,那才是奉事师长。不是对老师很恭敬,样样都把他伺候得很周到,老师不要求这些。老师是传道者,你真正能够接受,真正能把道发扬光大,老师欢喜。是不是真正具足慈悲心,真正去修十善业道?这是第一福,这基础的基础。所以人家说,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不从这里学起不能成就。我们看这里面的小注:

  【发大乘,谓发行菩萨道之心。】

  这是发大乘。依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这是发大乘的人。什么叫发最上乘?

  【发最上乘,谓发绍隆佛种之心。】

  这是最上乘的。依四谛、修六度,未必发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未必发这个心。假如要是发绍隆佛种的心,绍隆佛种就是讲的佛祖,就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大乘佛法,今天传到我这里,我一定要继续把它传下去,要把它发扬光大,这叫绍隆佛种。继承佛祖的家业,发这个心,四摄六度自然在其中,你没有四摄六度,你这个做不到。所以这个比四摄六度更要殊胜,更是难得。佛这个经,是为这种人说的。为什么为他们说?因为这种人志大、心大,佛要不为他说一超直入的根本大法,佛就对不起这一类的根机。佛说法应机而说,有这种根机的人,佛是一定要说,帮助他满他的愿望,这些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如来既为如是发心者说,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发心可知。】

  这就是发大乘的。发大乘一定是信心不逆,一定是真正能够依教奉行。

  【其开佛知见可知】

  这种人得佛力的加持,他读经开智慧,他听经也开智慧,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开智慧。为什么?因为日常生活当中,他把经典的理论方法统统做到。所以在生活里面会开智慧,在待人接物里面都开智慧,处处有悟处,时时有悟处,这是开佛知见。以前为什么不开智慧?以前没有发大心,起心动念都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叫大障碍;把你自性里面般若 智慧、无量德能障碍住了。现在你依佛在《金刚般若 》上讲的方法去修行,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就不一样。这个障碍放下了,所以时时处处都有悟处。我们读经遍遍有悟处,为人演说次次有悟处,这才得法喜充满,得真实受用。

  【其为绍隆佛种亦可知】

  这样人确确实实有能力、有智慧、有因缘,续佛慧命,弘法利生。

  【则为发心胜、根器胜也。】

  根器说在发心之后;它不是说「根器胜,发心胜也」,它不是这个说法,这个句子如果一颠倒,意思都不一样了。如果说「根器胜,发心胜也」,我们想想没指望,我们的根器不胜。它说「发心胜,根器胜」,我们还有指望,我们只要发心,我们的根器从劣就变成胜。这就是充分说明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一切法唯心所变,这句话里面充分说明了。所以我们不怕自己业障重,不怕自己书念得少,学历不够不怕,怕的是自己不发心。念到大学毕业,念到博士学位,他不发心,有什么办法?这个人小学也没有毕业,他真发了心,他一发心他的根器胜,他就能够续佛慧命,就能够弘法利生。发心第一。佛法的缘不在别的,就在发心。

  底下第三段,就荷担来说明。荷是负荷,我们今天讲负起这个责任,弘法利生的责任,续佛慧命的责任;担是担当,把这个担子挑起来。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经文是从正面来说,有正显当然还有从反面说明的。我们先看这段经的意思。

  【初发心修行之凡夫,其福胜彼长劫苦行之菩萨者,因其发绍隆佛种之心,修绍隆佛种之行故也。荷担如来,正明其能绍隆佛种也。】

  这一句的意思,这一小段,意思是无限的深广,绝不能够粗心大意这样看过,那就太可惜了;不但你辜负了世尊,你也辜负了江居士的美意。佛在这个经上所显示的,初发心的人,前面已经四次较量功德,我们是薄地凡夫,烦恼一品都没断,但是你要真正发这个心,你的功德超过长劫,长劫那是不晓得他修了多少劫,那种苦行的菩萨,你超过他。你要问你凭什么超过他?这些长劫修行的菩萨,还没有发心担起如来弘法利生的担子,他没有发这个心。诸位想想,长劫修行的菩萨都不如,我们修这一点戒定慧算什么!那怎么能跟人家比,这才知道发心荷担如来,功德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佛此地暗示我们,你如果想你的功行要超过长劫修行的菩萨,有没有方法?有,你发这个心就超过了。也许有人问,这个心我发了,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这个发也是空的,那你不是真心发的;你要真心发,那个智慧、能力很快就得到。怎么知道?大家都晓得,佛门里面有一句俗话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谁不舍一人?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你看看这里,你只要一发这个心,「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十方如来都看到、都见到了,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这个心一发,心里头放无量的光明,这个光明跟十方诸佛的光,光光相映,立刻就得佛力的加持,怕的是你不肯发心,你就没办法。佛一定加持你。那就跟《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诸佛如来就化身来指导我们、来协助我们,满足我们续佛慧命、荷担如来的愿望。可见得,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发心,不是真正发心,那个不行。怎样才叫真正发心?其实这个经上讲得已经很清楚、很透彻,一定要信心不逆、依教奉行,那就是真的发心。

  我们再把这一段的教义,落实在生活里面来说,大家就更容易明了。你有没有真正孝顺父母?真发心的人,一定是真的孝顺父母,他尽心尽力去做,那是真发心。诸位要晓得,佛法的修学是从孝亲尊师这里下手的。真正奉事师长,对於师长的教训,对於师长的教诲,不但是念念不忘,而且真正去做到。从这里面,才真正看到信心不逆,看到依教奉行,这才能得诸佛如来冥显的加持;冥加是你自己还没有发现,佛保佑你,显是非常显著。譬如你自己已经觉得烦恼轻、智慧长。从前头脑好像笨笨的,现在聪明了,这都是好现象。以前心中烦闷,现在心胸开阔;以前看人看事都看不顺眼,现在看人看事都很欢喜,境界在转变。这是得佛力加持,业障消失,智慧、德能的增长。这说明这个人确实他有能力荷担如来,正明其能绍隆佛种也。

  【修学必须明了教义】

  这是修学的根本。教义不明,你从哪里修起?一定先了解佛教给我们那些道理、那些方法,这个很重要。

  【云何得明?】

  教义怎么明?

  【多读大乘以广其心】

  先要把心量拓开,从前心量自私自利,要多读大乘经,大乘经心量大。

  【勤修观行以销其障】

  障是业障。业障要怎么修、怎么去掉?要勤修、真修,认真努力绝不放松。修观是修正我们的见解、思想。修行是修正我们的言语、造作,我们身的造作,口的言语,这是属於行。观行简单的讲,就是包括见解思想、言语行为,包括这些。要认真努力依照佛的教诲,把一些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就消业障。

  【常求加被以开其慧】

  求佛菩萨加持;不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是没有能力做得到。但是求佛加持不是在口头上,口头上求佛求不到的,要在行动上,我真的照做;你不必要天天去求,佛自自然然加持。如果一味在菩萨面前供养、祷告、祈求,思想、见解、行为还是常常犯过失,那个没有用的,那种求是不会有感应的。感应道交,我们以思想、行动来感,佛菩萨自然就有应,这才能得到保佑、得到加持。

  【以如是增上缘薰习之力,久久自明。】

  可见薰习,薰是比喻像薰香一样,不能够中断;「习」是要实习,也就是在生活、工作里面,认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到。时间久了,自然就开智慧,明是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法的大道理,自然有悟处,自然能够明达。再看底下这一段:

  【利益众生为功,长养菩提为德。】

  功德两个字,含义也是无有穷尽。从大体上来说,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你修行的成就。在此地说,利益众生是功。大乘法里头,佛教导一切菩萨起心动念都要为众生,决定不能有一个念头为自己,不可以的。有一念为自己,以《金刚经》的标准,你就不是菩萨。你还有一念为自己,你已经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四相具足,佛不承认你是菩萨。所以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弘扬佛法,我们要存这个心。这个心是菩萨心,这个心才叫发大乘者。能发这个心,能照这样去做,你的功德利益是什么?烦恼天天轻了,智慧天天增长,德能天天增长,这就是长养菩提,你得的是这个。智慧、德能天天在增长,利益众生的事情就做得更多、更圆满。你做得更多、更圆满,你善根福德就愈来愈大;愈大,为众生服务的就愈多愈广,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就是这么一桩事情。

  【无边功德四字,总明是经教义,有证体起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无量无边之功德也。】

  这几句话,如果不是在此地说的,我们听了很难接受。《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听了这几句话,大概不至於反对,也能够点头肯定这个说法是事实,不是虚假的。无边功德这四个字,是说明《金刚经》的教义,《金刚经》上所讲的理论与方法,确确实实有令一切众生证性,禅宗里面讲见性;起用。这个地方证体,体跟性是一个意思。体性是什么?我们读这个经也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体是无实无虚。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无住是证体,生心是起用,而行布施是起用。布施代表六度万行,代表我们生活的全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也帮助一切众生如法修行,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说无量无边的功德。真能叫一切众生同证菩提,这个地方同证菩提就是圆成佛果。此地的菩提是无上菩提,就是令一切众生各个成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原理原则,就是彻底明了通达,认清了事实真相是无实无虚。我们在这个事实真相里面,怎样过日子、怎样生活,遵守著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与无实无虚完全相应。相应就叫称性起修、就叫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就是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一丝毫的缺陷都没有。

  大家也都听了,这样的话在《金刚经》里面听了很多很多遍,为什么还用不上?还落在虚实里面,还以为这五欲六尘,自己的色身、受想行识,以为都是真的,以为都是实在的。原因在哪里?这个经义虽然读多遍、听多遍,还是没有会进去。你如果要再问,为什么还领会不进去?薰习的力量不够,你还是没有觉悟。有些人听到,明白了、觉悟了,那是业障轻的人,我们讲是所知障轻的人,他明白了;所知障重的人,他没有办法明了。诸位要是了解这个情形,你就晓得修学成功关键在缘。如果讲因,我们每一个人在因都具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成佛的真因,我们都具足。因要能变成果,当中要缘。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讲得真好,他说我们凡夫往生四土、三辈、九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都在遇缘不同。这个话我们听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断掉了。换句话说,我们要遇到缘好,上上品往生我们有分,都在一个缘。最胜的缘是什么?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把这个经典给我们讲解分析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全搞清楚了,这个缘胜。若非真正善知识,虽然给我们讲解介绍,含糊笼统,我们对於教义不能够透彻明了,甚至於半信半疑,甚至於相信了,他是里头不清楚,总是像隔一层的样子,这就是缘比较差,缘不殊胜。所以第一个是要遇善知识。第二,要有好的同参道友,在修持过程当中,互相的警策、互相的勉励,这个非常重要。第三个就是有清净道场,没有人来障碍,没有人来打闲岔,这都是属於缘。这三个缘要具足,大概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生。

  缘从哪里来?实在讲要靠佛菩萨帮忙,我们果然发真诚之心,佛菩萨会照顾。这个也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你真心去做,真正发心,就有佛菩萨、就有护法神,在那里帮助你。这个功德,因为无实无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你这个心是清净平等的,心里面不但没有执著、也没有分别,所以他这个心那个力量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利益众生太广大了。利益,我没看到!虽没看到,它这个能量达到了,跟虚空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就像那个灯光一样,光光互照。这一支灯光不晓得这一支灯光,那一支灯光也不知道那一支灯光,但是确实光光互照。一盏灯里头有一切灯的光明,一切灯里头有这一盏灯的光明,这入华严境界。你看看用《金刚经》入华严境界,太简单、太容易!这个真正是一超直入。所以我跟诸位说的,《金刚经》讲的是原理原则,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无二无别,古人称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把无实无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落实在事相上,就是这个华严三经。把这个合起来讲,意思就非常非常的圆融,真的是遍虚空尽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这个功德不要说是凡夫没有法子说得出,诸佛如来也说不出,跟普贤菩萨赞如来的功德海一样说不出。

  【须知因行同,因心不同,果报自然不同。】

  这一句要说说。因行同,譬如两个人同样持戒,戒行都非常精严,这是两个人修的相同。可是两个人的发心不同,一个人发心求自利,一个人发心求利他,那果报不一样了。虽然修的行门相同,果报不一样。

  【欲成遍界分身,普度含识,不可量之化身。必当发利益一切众生,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发如是心,必证如是果。】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只举这一个例子,说明因行同,因心不同,果报就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想成就遍法界分身,几几乎乎跟如来果地上的德能无二无别,尽虚空遍法界的化身,不是如来做不到。即使是如来,都成了佛,都圆满菩提,智慧德能完全都一样,有一些佛的确是尽虚空遍法界分身,有一些佛只是一个大千世界、两个大千世界,这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十个、百个、千个大千世界,并不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分身,尽虚空遍法界,他有没有能力?有能力。有能力为什么没有现这个相?因地当中没有发这个愿,果地上现的相就不一样。唯独阿弥陀佛,他在因地上发的愿,就是要度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因此成了佛之后,他现出果报超过诸佛,是这么超过的。我们常讲,佛佛道同,为什么这个不同?因行同,因心不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也像阿弥陀佛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化身。这又是为什么?这是我们因行不同,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因心同。行是不同,我们跟一切诸佛菩萨差远了。我们那个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同,所以得佛力圆满的加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遍法界分身,这里头趣味无穷,义理深广。

  普度含识,含识是一切众生,特别指六道众生。识就是八识当家,没能够转识成智。含识里面,包括的是六道凡夫、二乘、权教菩萨,还没有破无明、证法身的都是含识,去度这些人。不可量之化身。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些什么?我们想有这样的成就,像弥陀一样有这么样的成就,现在要发一个心,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心发了一定要有行;如果没有行,你这个心不是真的。发了心后面一定做到,要做利益一切众生之行。哪一种利益当前最需要?新加坡这一块净土,人民生活很富裕,物质上不需要,需要的是精神,需要的是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破迷开悟的范围很广,方法无有穷尽,我们念念之中,时时刻刻要随缘随力去做,我们发的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目的是拔一切苦,是为这个。不觉悟,苦!迷惑颠倒之苦,妄想烦恼之苦,生活工作当中产生错误的苦。我们要怎样帮助众生开智慧?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劝人学佛,以种种善巧方便劝人学佛。可是你要劝人学佛,你自己先要学佛;自己不学佛,劝别人学佛,别人很难接受。譬如我们前面所讲过的,你自己要孝顺父母,你自己要奉事师长,你要做出来给人看,然后你劝人,人家相信,人家会受感动;自己做不到,单单是言语上劝人,没有用处的,先要自己做到。我们今天劝人学佛,这个工作做得很多,但是效果不大。原因是什么?我们自己没做到。我们自己真的要是做到,效果就不可思议!

  先从本身做起,劝人听经,我自己要听经;我自己不听,劝人家听,你为什么不听?没有理由的。特别是此地所讲的荷担如来,续佛慧命;你要发这样的心,那你就不能不听经。你发心将来要弘法利生,要讲经说法,法师讲经你不听经,将来你讲经也没有人听你的;因缘果报,果报不可思议。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这个要知道。我希望我讲经的时候,大家都非常认真来听,真正得到法益,别人讲经我去听就要认真,果报就是这样的。

  尤其是大乘法里面常说,不但是菩萨,诸佛如来不轻初学,这是《华严经》的教义。《华严经》是一位摄一切位,等觉菩萨不敢轻慢初学。初学人来讲经,他也恭恭敬敬的来听,也如理如法不失威仪。这桩事情,我们过去在台湾,李炳老常常赞叹周邦道居士,他确确实实做到不轻初学。周先生他是大学教授,他曾经做过教育厅长,主持一个省的教育,一生从事於教育事业,晚年跟李老师学佛。我们这些同学初学讲经,程度里面几乎一半是小学程度。我们在台上讲经,周老师在下面听,不但恭恭敬敬的听,他还拿笔记本做笔记。他不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每一堂听经他都带笔记本;所以李炳老对他多次的赞叹,他是我们最好的修学榜样。他的夫人感应地藏菩萨现身,地藏菩萨的化身,有这么一段缘分,可见得那个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因与果我们一定要重视。现在这个世间,大家对於因果疏忽了,以为这是迷信,他不知道这是事实。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真相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生心,要生善心,要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心。生自私自利的心,要知道那叫轮回心;把自己舍掉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是菩萨心。一个轮回心,一个菩萨心,一念之间,就看你怎么个转法。念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发如是心,必证如是果。因果丝毫不爽,发什么样的心,后面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

  【欲成福慧庄严、相好无边、不可称之报身,必当发广修六度万行,乐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

  前面这一段,讲求的是无量无边的分身,就是应化身,你应该怎么个修法;要修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起心动念都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报身,怎么修法?修深心得报身;修大悲心得应化身;修直心证法身。菩提心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证三身。必须三心圆发,我们的三身才圆证。明了这个因果,我们自然就会认真努力的去做。福慧庄严,相好无边,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应化身的佛,应身佛;相好无边,这是讲报身佛。《观无量寿佛经》赞叹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都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相好从哪里来的?深心来的。深心是什么心?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好心;好心就得好相,就得好报,好心!什么样的心才算是好心?好心这里有标准:广修六度万行,这是好心。行门,行门是什么?我们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无量无边,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从我们出生到报尽,这一生就数不尽,那要说到过去无量劫,哪里能说得尽!无量无边的生活行为里头,统统遵守六度的纲领。

  「布施」,舍己为人,这个意思要懂得。布施是舍己为人,念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布施。「持戒」,样样如法,守规矩、守法度。「忍辱」,无论大小事情有耐心、有毅力;没有耐心,不能成就。「精进」是不断在改进,改过失就又进一步,改了就进步,不断的在改进。「禅定」是你心里面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标,不会杂乱;一杂修、一乱修就不能成功。禅定:心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不但不为五欲六尘所动摇,不为一切法门所动。《华严经》上财善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表演这个法门,实在讲善财童子所做的具体内容,五十三参就是六波罗蜜。

  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到后面是恋德礼辞。恋德礼辞是什么?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是什么?放下。我很感谢你,你教导我的,你的法门我不学,我再去参访别人。他自己修学的什么?念佛法门。谁教他的?根本的那个老师教他的。他没有改变初衷,他的根本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我们在经文里面没有看到他教他念佛法门,经文字面上没有,意思有。意思在哪里?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他是文殊菩萨最得意的弟子,你想想看文殊菩萨教他什么?如果不教他念佛法门,哪里是入室弟子?他就不是入室弟子。意思有:老师是求生净土,老师知道这个法门第一,一定是传他第一法门,不能把第二法门传给他。这是意思暗中有,你要能从这上面去看、去体会,经文上没有,但意思有。可是经文上明显的也显示出来了,第一个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是明显的意思,暗显、明显都出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整个托出来,原来善财是修这个法门。参访总总法门,一切法门他都知道,他没有一样不晓得;你要问他,他都知道,你要想学,他都可以教给你,但是他自己不学,恋德礼辞。礼辞的意思很深,放下了!不但世缘放下,佛法也放下,真正是一门深入。禅定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都在这里显示出。他没有智慧,他不敢放下,唯有高度的智慧,真正的定功,他才不为一切法门所动摇,所以般若 智慧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

  我们要乐集,乐是欢喜,欢喜积集一切善法行,这是深心,这叫好心。心里面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丝毫的恶意都没有。念念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总是怀了一个利益的心,决定没有一个不利之心。这样的因行得的果报,就是相好无边,不可称量的报身,报身是这么修来的。要想到一切诸大菩萨们,都是这样修学的,没有例外的。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从现在就要发心,发心是愈早愈好,心一发就干。要认真、要努力、要毫无保留,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不能有丝毫的保留。保留是什么?是吝啬。财物保留,吝财;法要留一点,叫吝法。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我们不要贫穷,我们不要愚痴,财、法都不可以吝啬,尽心尽力去修布施,去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深心。

  【初发时,尚未断念。】

  这个都是讲到老实话,落实在我们现实的基础上,我们的烦恼未断,知见不圆。要不要修?要修。

  【只有向生灭门中,精进勤修不著相、不坏相、普利一切之六度。】

  我们先这样做法。什么叫生灭门,不必去理会。生灭门所讲的就是这个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我们现在确实是在生灭门里面,没有办法断妄想分别执著。但是有路可走,要紧的是「精进勤修」这四个字。特别是精,精就是精一、纯一、专一,才叫精。精的反面就是杂乱,杂修、乱修,那就不精。进是进步。进步大家都在求,很努力的在求进步;但是他进步是精纯的进步,还是杂乱的进步,那个果报完全不一样。精纯的进步,给诸位说,你能够得三昧,你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你能够开般若 智慧,利益在此地。如果是杂进、乱进,你也有进步;你的进步将来得什么果报?可以成为全世界的佛学博士。你将来可以著作等身,讲得天花乱坠,但是你的烦恼不能断、你的妄想不能断,你将来还继续搞六道轮回;佛门里面所果证的这个事,与你没有分。这个利害得失我们要搞清楚,关系太大太大了,所以这个东西杂不得、乱不得。

  我们学佛的人,念念要利益众生,不能害众生。害众生,「你多学几门好!」那是害众生,那个不是利益众生。到什么时候再劝他,你要多学?他已经得定、已经开智慧。在我们大乘佛法的标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广学多闻。为什么?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你有资格广学多闻。所以《华严经》是佛讲的第一部经,是我们大乘修行的范本、典范。你看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这一会上,得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根本智。没有这个程度,不可以离开老师,要受老师的照顾。你智慧没有开,邪正、真假、利害、得失,你没有能力辨别。反正我现在也不错,什么妖魔鬼怪,我一看就清楚,可以辨别;你要把《楞严经》里面五十种阴魔拿来看看,你就傻了。我们凡夫看完全是佛境界,百分之九十九跟佛境界一样,里头就有一点点不一样,我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愈是高级的魔,不得了,他也是金色身,也放金色光明,你怎么能辨别那是魔、那不是佛?丝毫不一样就不相同。我们所晓得的,佛的金色光明跟佛的光明一样大,但是魔的金色光明,他那个光刺眼睛,像太阳一样刺眼睛,光强烈;而佛的光明是柔软、不刺眼睛。除这个之外,你根本就不能够辨别。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楞严经》上五十种阴魔你有能力辨别,一接触就明了,这样才可以出去参学。

  所以他一出去参德云比丘,他就是圆教初住。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菩萨位次升高一级,五十三参他就圆满成佛。他参访哪一位善知识,那个善知识代表哪一个等级的菩萨果位,善财就达到他的果位,就达到这个等级,所以是一生圆满成佛。《华严》讲得详细。我们现在用功夫,就是在不著相、不坏相。不著相,无住;不坏相,生心。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你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学教也好,决定不能把这个原则忘掉,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原则是通一切法门的。无论大小乘,无论显教密教,统统通达,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违背这个原则,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一定要遵守;能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不逆,非依照这个方法做不可,你能够有这个坚定的信心,有这个真切的认识,你这一生决定有成就。普利一切众生之六度,六度是以「生心无住、无住生心」做基础,这才能成就。

  【且无始来妄想,非历事炼心,决不能除。】

  无始劫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怎样除掉?要在事相上锻炼,才真的放下。如果不在事相上磨炼,你的放下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菩萨修行,要接触群众,不能躲在深山上学小乘;小乘是摆脱社会得清净心,大乘是在红尘里面修清净心。他要在五欲六尘里面舍五欲六尘,心地一丝毫不沾染,这叫真功夫,不是离开,这是非常非常的困难。能够出头的都成菩萨,失败的都被五欲六尘卷下去,都堕落。小乘虽然不及大乘,小乘有好处,避开,我没有这个力量对付你,我躲你。小乘人堕落的很少,大乘人堕落的很多,道理在此地。大乘人成就的,那小乘人是望尘莫及,成就的;可是淘汰率,大乘淘汰率就太大太大。真的像佛在经上讲,末法时期修学其他法门,一亿人修行难得有几个人成就。为什么?都被淘汰掉了。这个不能不知道。甚至於高位的菩萨,什么菩萨?我们在经上读过,八地菩萨才不退转,才真的不动地;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保不住,这才知道难,真难!七地之前保不住,有的时候遇到境界还会退转,八地才保住,不动地。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的,使我们得到像阿惟越致菩萨一样不退转。阿惟越致是什么?八地。李老师在注解里面注的七地以上;七地以上,不就是八地吗?八地菩萨。

  这是讲一定要历事炼心,但是你要真炼才行,你不能随著境界走,随著境界走就坏了。真的在这里面炼,炼清净心,《无量寿经》的经题,炼平等心、炼觉而不迷的心,炼这个。实在说,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我们一入佛门受三皈依,三皈依就是觉正净。《无量寿经》上经题,「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平等是正;「觉」是佛宝。经题上三宝具足、三学具足;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具足。我们受三皈,到哪里去皈依?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看看我们觉不觉、净不净、正不正?点点滴滴上都是觉正净,这才叫真正三皈依。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有口无心的念念三皈的文,那个没有用处,那是假的、形式!一定要认真去照做,这才叫你真的回头,你真的依靠三宝。这就是在一切事相当中去炼,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是不是在觉正净里面;如果不在觉正净,那一定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轮回心,还是搞六道轮回;觉正净是菩提心,这就是作佛、作菩萨,心不一样。所以在历事炼心当中,才能把妄想、烦恼磨掉。此皆学佛之紧要关键,真的!真正是紧要的关键。

  【住相以行布施六度,一遇障缘,必致退心。】

  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同修退心,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法师退心了,退心的原因,这里好,说出来了。原因是什么?住相,就是著相;他有执著,有执著一遇到障碍,当然就退心。

  【当知妄想未歇,起念便著。】

  哪有不住的道理?一定会住。你妄想没断,分别执著不断。

  【於四句中,必著一句。】

  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一定落在一句里头。可是这个四句,诸位要晓得,落一个,四个都具足,就像前面讲的四相一样,只要落一个相,全部都落了。

  【故欲得不著、四句皆离,必须无念。】

  这个事情又难了。无念,我们哪里能够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不做不行;不做,不多久就又要落轮回,非干不可。怎么做?《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我们不能做得很彻底、很圆满、很究竟,能做个一分、两分就不错,不能完全不做。这个意思就是叫你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得一分的受用;能看破两分,放下两分,你就得两分受用。读这个经真的会开智慧,恭恭敬敬的读,诚诚恳恳的读,自有悟处。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常常想到无实无虚,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帮助你放下,帮助你无住。然后记取佛的教训,念念当中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生心;生心的时候就是无住时,无住时就是生心时,这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就好。能这样修,能够这样念佛求生净土,功夫得力;不是这样修法,的确功夫很难得力。功夫得力那个样子是什么?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决定不碍事,生死自在,来去自由。这个问题都能解决,那其他的叫鸡毛蒜皮,那不成问题了,得大自在。你这一生的生活,真的是究竟圆满、幸福自在,真得到。由此可知,江居士在注子里面为我们说出,这是如来究竟圆满的法宝,在般若 会上为我们和盘托出。我们这个经文愈读愈觉得江居士这句话真实不虚。果能依教奉行,必定得如经中所说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