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41集


 2018/1/15    下载DOC文档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八面,第一行:

  【观慧,即是奉持金刚般若 ,离名字言说,不著一切微细广大境界,并希望胜果亦复不著。】

  这些话都是行门重要的原则。教下所说的修观、作观;「观」就是把我们的观念修正过来;说「修」,当然是对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看法、想法,依照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以这个为依据,修正我们的观念。在这个地方,就是指奉持金刚般若 ,正是尊者请示名题的要义,最重要的意思。

  奉持金刚般若 要怎么做法?就是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这个境界里面小而微尘、大而世界,讲到微细广大的境界。并希望胜果的相也不执著,胜果就是前面举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几句所说的是我们佛门当中常讲的,放下身心世界。胜果就是身心,前面讲的是世界,境界是世界,放下身心世界,一丝毫的执著都没有,这样的心才清净;就如经上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念佛最要紧的就是讲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无量寿经》上经题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清净平等觉,唯有修清净平等觉,才能得到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才得到。庄严就是真善美,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人讲真善美,有名无实。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觉正净,有觉正净才能得到实在的真善美。学般若 也不例外,《无量寿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一乘圆顿大法,《金刚般若 》亦复如是。他修学的原则果然相同,没有例外,他要求的也是信心清净。一切都不著才清净,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心就不清净。不但身心世界要放下,前面讲的离名字、言说,那是连佛法也要放下。此地的名字是般若 即非般若 。由此可知,这一句所讲的,就是佛在本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法、佛法总不能够染著,染著就错了。

  【但蓦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断得一分虚妄相想,清净心便现一分。便是证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转凡成圣矣。】

  果然是圆教,大乘圆教,只要我们依照《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这个纲领,你就一直如法去做。所谓如法,就是心里面不能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事要不要?事要,历事炼心。修行在哪里修?就在事上修,在生活上修,在工作上修,在处事待人接物上修,离开这个境界到哪里修去?没地方修了。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一些不如意的境界现前,那就是我们修忍辱波罗蜜的地方。忍辱仙人要不遇到歌利王,他的忍辱波罗蜜不能圆满,所以歌利王对忍辱仙人来讲是大善知识。我们今天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不喜欢的人,心里面就现不高兴,你还修什么忍辱波罗蜜!修行,就是要对著境界来练清净心。顺境,不生贪恋之心,没有贪爱;逆境,没有瞋恚之心,你的波罗蜜就圆满,忍辱就圆满。顺境里面生欢喜心也完了,那是不能忍,这个忍辱并不是说逆境现前、烦恼现前叫你忍;顺境也要忍,顺境不可以生欢喜心。所以许许多多人不知道,以为顺境里头好,顺境里头最容易淘汰人,逆境当中还有不少激发他的道心,他还能成就,顺境里面成就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一享福就完了,就受不了。

  小乘修忍辱多半在逆境当中修,修苦行。大乘修忍辱在顺境里面修,如果诸位看经稍微留意一点,你就能够发现。迦叶尊者,头陀第一,苦行!一切逆境当中修。须菩提尊者也在逆境当中修,须菩提叫空生,他出生的时候,家里面一些金银七宝完全没有了,空掉了,空生!这是表小乘境界。大乘境界,《华严经》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一出生,家里面、院子里面花草都是七宝的,他代表顺境。在顺境里面,富贵里面,不起一丝毫贪恋之心,心里若无其事,那叫真成功、真正成就。所以修行,一切境界都是我们修学的场所。哪一个境界好?没有好坏,一切境界都一样,一定要随顺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随顺现前的工作环境。《普贤行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这样成就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修行人、用功的人,是用在心地;生活跟工作没有改变,还跟平常一样,做得比平常更积极、更热心、更勤快,这是表现在外面的,里面的若无其事。江居士的讲义里面,这四个字用得很好,「若无其事」,你心里才干净,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要知道放在心上就错了,不可以放在心上。这样子一天到晚一念不起,这个念叫妄念,一个妄念都不起,这样才能断妄想。妄念不起,就是妄想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清净心就现前。不是说妄想统统没有了,清净心才现前,不是的;妄想少一分,清净心就现一分,妄想少两分,清净心就现两分。要是真正用功的人,大概三个月的时间,自己就能够发现、就能够觉察,觉察什么?妄想少、烦恼轻、智慧长,那个清净心就是智慧,智慧长。从前过日子、工作,好像糊里糊涂的,现在好像清爽了,跟从前不一样,这个境界就转了。不需要问别人,只要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就行了。

  这个地方有一句话很好,但蓦直如法行去,蓦直就是:你就一直这样做,你不要怀疑,一直这样做下去,你的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换句话说,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环境,一定一年比一年好,不能怀疑,不必要去问别人,也不必要去换另外的法门。听人家说参禅好,你就参禅,人家学密好,你就去灌顶,那就坏了。你得到一点小小的境界,到处去请教别人,请别人来给你印证,那你就完了,这个世间骗人的事情太多,说真话的人很少,说假话、骗人的很多,你免不了会上当。佛在经上讲的话你都不听,你要听人的话,不就糟糕!世尊苦口婆心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人说的话要是跟经相应,我们就可以听。经是证明,他讲的经上有,我们可以听他的,经上没有,不能听他的。这里面还有一桩事情,必须要注意到的,佛说的经很多,佛的讲法很多,不是一个讲法。为什么佛有种种说法?因为对机不同;也就是佛说法的对象不一样,什么样的根机,给他说什么样的法。因此我们学佛法,在一切经里面,我们选择一种,就以这一种为标准,那就没有错了,别人说另外一个说法,他也有经典作根据,我是这个根据,我不是你的根据,我们这样才成就,才不会被境界所转,才不会被人迷惑。我们修净土的,净土根本经典是三经一论,后面祖师大德加两种,不错!也可以依。换句话说,顶多五经一论,我们要以这个标准。《金刚经》上所说的,我跟大家所讲的,如果与净土五经相违背,我们不能依靠它。我们看《金刚经》,字字句句跟《无量寿经》、《弥陀经》都相应,它可以帮助我们,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这个地方讲的,要离名字、离言说、离境界,离果报的相,才能够得清净心。《弥陀经》上要求我们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怎么修?放下一切,清净心就得了。这就是金刚般若 帮了我们,劝我们放下,劝我们得一心不乱。

  「清净心现一分」,这个地方讲的一分,标准很高。不是我刚才讲的标准,我刚才讲的这个标准很低,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到,就能得到这个效用。此地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破一分无明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那就是法身大士。《金刚经》的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大乘,它不是小乘,是圆教的大乘,还不是别教。圆教大乘最低的位次就是初住菩萨,马鸣菩萨的《起信论》,那个境界也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所以他教导我们,教我们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跟《金刚经》的奉持完全相同,所以它的境界也相同,这是真正转凡成圣。这里凡圣的标准也很清楚,没有证法身之前都是凡夫;证得法身之后,这才叫圣人。我们用别教的教义来说,别教的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都没有见性。别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初地菩萨,地上菩萨就称圣,三贤十圣,别教登地的菩萨。别教初地,等於圆教初住,这才叫做超凡入圣,超凡入圣的标准在此地。

  【实相,是性体之别名。】

  就是我们讲的真如本性。

  【性是本具,无生不生。】

  真心本性是一。一,哪来的生不生?说一个生,生的对面就是不生;生跟不生是二法,不是一法。落在二法里面就是凡夫,就不是圣人,这个道理要明了、要记住。一切修学大乘,我们的目标都在此地。如何能够会相归性,性就是一,相是森罗万象,很多!怎么样能够把这多归成一,一就是性,心性。会相归性就是在相上见到性,只要不著相,相原来就是性。换句话说,只要你一切都不分别、不执著,哪一法不是真性,哪一法不是实相?由此可知,我们在相上见不到性,就是因为你著相。执著法相、分别法相,错在这个地方。从性上讲,没有生,没有不生,生、不生说不上。生与不生说不上,所有一切相对待的都说不上,这才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凡是说得出的,都是对待的,都是相对的。离开相对的,怎么个说法?不但不能说,都不能想,你一想,想的对面有个无想,它就是相对的法;想与无想都没有,这才能见到性,这样才能见到实相。

  【今言生者,现前之义。】

  佛在此地讲生实相,实相哪里有生与不生;实相没有生与不生,为什么会说了一个生?实相确确实实没有生与不生,可是以前你没有能觉察,实相是在面前,你没有看出来,你没有能体会到。原因在哪里?因为你有分别执著。现在你把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实相豁然看清楚了,这个意思就叫做生。所以这个生还是不生,并不是真的有个实相生出来,所以这个生跟从前那个不生,是一不是二。现前的意思,以前没现前,不是没现前,还是摆在面前,以前不认识,现在才认识,就是这么回事,这么个意思。譬如这一本《金刚经》,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很久就看到《金刚经》,可是《金刚经》里讲什么?不懂,不晓得《金刚经》的好处,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书,也不去理会它,现在看看忽然看到这个经这么好,这就是现前的意思,不是新得到的,原本就有,原本就现前,现前不认识,现在豁然认识它,是这么个意思。

  【与前生清净心意思相同。始觉也,无以名之,假名曰生耳。】

  可见得佛说法,句句也都是方便法,不得已立这么一个名词。要晓得所有名词都是假立的,都无实义,都是假立的,佛用这个方法诱导我们明心见性,用意在此地。「始觉」这个名词在大乘经上很多,常常会看见。佛跟我们讲「三觉」,这是另外一个说法。「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也叫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叫三觉。自觉、觉他、觉满,是对功夫上说的,偏重在慈悲上,自觉是慈悲,对自己慈悲,觉他是对众生的慈悲。而始觉跟本觉,也是在功夫上说的,完全是讲功夫的增长。始觉,是天天在始觉,每天觉的不同,就是开始觉悟。我们读这个经,每天读、每天觉得有新的意思,这一点新的意思,今天才觉悟到,昨天念没见到,今天才见到,那今天始觉;明天再读,又有新意思出来了,又是始觉。由此可知,菩萨一直证到等觉位,破最后一品无明,还是始觉,他那一天才觉悟的;觉悟之后,这才证得圆满菩提。所以始觉不是讲最初的那一天,不是的,天天都是始觉,年年都在始觉。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没有始觉他就停止了,就不能进步,天天在开始觉悟。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一个名词,跟「生实相」、跟「现前」的意思完全相同。

  【信心清净,便是实相现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净。】

  这四个字,如果要把它以很平常的心态去看,那你看不出它的门道。这四个字,跟我们修行的关系非常非常大。我们的功夫不得力,念佛不得力,研究经教不得力,生活上有烦恼,工作里面不能称心如意,你要问那个原因在哪里?最正确的答案,就是这四个字。你信心不清净,所以你才得这些不如意;如果你信心清净,不但念佛功夫得力,研教得力,生活很快乐,工作很愉快,样样都得受用,这一句关系多大!如果说大乘经里面,字字句句与我们生活没有关系,那我们学它干什么?如果没有关系,佛不会说闲话、废话,我们凡夫会说废话,佛经里头没有废话。必须知道世尊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是很短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要能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能令一切众生个个得利益,四十九年是很短的时间,哪有时间说废话,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必须要知道。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信心。学佛,念佛没有信心往生,问你往生西方净土有把握吗?没有把握,没信心。你来学这部经,这部经真的通达了吗?摇摇头,都是没有信心。问你生活过得好吗?工作愉快吗?都摇摇头,都没有信心。这个日子过得太苦了!

  一般人真的信心没法子建立,信心要从哪里建立?要不遇到佛法,那就难了,太难太难了;遇到佛法,遇到了不懂也是枉然!《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世尊的开示就很好,那个经是小乘经,很要紧!我以后找一个人来给你们讲一讲。这个经一开端,阿难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学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到底是吉还是凶?吉就是好,凶就是不好。我们学佛到底好不好?佛就跟他说明,学佛第一个条件要遇到明师,要跟明师受戒。明不是名气大,不是名誉那个名,是光明的明,音相同,字不相同,意思也不相同。名气大不见得管用。真正有修行,当然有证果的,那个没有话说,没有证果的,真正有修行的人,要遇到这样的老师。受是接受,戒是教诫,要接受好老师的教诫,这是第一个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善知识来帮助你,遇到经典不懂,没有法子。《华严经》、《大智度论》上都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没有办法解释佛经,你想想为什么没有方法懂得佛经?佛经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世间聪明智慧绝顶的人,他没有离相。没有离相,他的信心还是不清净,他的实相没有现前,他怎么能说出佛的境界,道理在此地。佛不是瞧不起世间这些聪明人,不是的,其中有个道理在。

  我们建立信心,净宗的经论好,大乘了义经典好,像《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都是属於一乘圆教。从这些大经上建立清净信心,确确实实容易,直捷稳当。尤其是《金刚般若 》,文字少,简单扼要,一丝毫委曲婉转都没有,句句话都是直截了当。可是我们要信得过才行!信就不执著,执著就不信。我信了,信了还是分别执著,那就错了,有分别执著就不信。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就信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习,练习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与大众接触的时候,随顺众生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执著而执著。自己有没有执著?确实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确实没有分别。因为你们分别,我跟你们分别;你们执著,我跟你们执著,这就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随喜里面成就。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著是功德;随喜,要能够随著一切众生。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你说好,我也好,你说不好,我也说不好,我心里头没有好不好,是因为你有好不好,我随顺你的好不好。心里面真的有个好与不好,那就坏了,那就错了,那就不是修金刚般若 ,就不是佛弟子。因其信成就,便心清净。可见得信成就的标准,要心清净,信才成就。心不清净,没有信心。

  【而清净心也,实相也,皆是本性。此显生即无生义。】

  这个意思很明显,讲清净心、讲实相、讲信成就,统统都是说的本性,都是性德圆满的流露。要晓得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前面意思说出来了。

  【所谓证得,亦是假名。实无所证,无所得也。】

  《般若 心经》后面给我们说了真话,「无智亦无得」,这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 经最后的结论,二十二年最后讲;这个话不能在开端讲,一开端讲「无智亦无得」,人都跑光了,是无智无得还来学什么?我什么也不要来学了。他不晓得无智是圆满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你心里头有个有智,就错了。实实在在说,佛说法也真难为他,真不容易!佛说了个无智,你要执著无智,那你又错了。佛说个无得,你也执著真的无得,你又错了。智跟无智,心里头不可以有,统统要离开,那才叫无智。他那个无的意思,无有智、无无智,是这个意思,那个智里面就是有智、无智。得也是这个意思,无有得、无无得,两边都离掉,那真的叫无。我们一般粗心大意,看的是依文解义,看到无智,大概就是无,有无之无;看到无得,大概真的没有得了。这样解释法,三世佛听到都流眼泪、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清净心圆满显露,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前了。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是清净心里头本来具足的,所以说无智无得。智慧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得来的,万德万能本来具足的,也不是从外得来的。

  我们看《无量寿经》,看《观无量寿佛经》,世尊跟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看《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你要跟《心经》看起来,这个不对!《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这是大智慧,那大福报都现前了;《心经》讲的无智无得,就是那个境界。我们凡夫迷在执著上,佛说一切法没有别的,破我们执著而已;佛说你只要不执著,这个境界就是你的,就现前了。这个境界为什么你得不到?就是因为你执著,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执著,所以你自己真如本性里本有的境界不能现前,这是《出现品》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般若 是直截了当破妄想执著的,千万不要以为佛讲信解行证,还以为真的有个证,你要执著这个证,你永远不能证。许多念佛的同修看到我的时候,来跟我说:法师,我念佛念了不少年,一心不乱得不到。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这一辈子别想了,你永远得不到。他说:为什么?因为你心里头念阿弥陀佛,还有个一心不乱夹杂在里头,你那个心怎么会清净?那要怎么办?一心不乱根本就不想它,根本就不理会它,自自然然就得到了。很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他有这么一个念头在,就是有贪心,他要贪得我赶快得一心不乱;有贪心就是傲慢心,「我得一心,你的功夫不如我,我比你高。」贪瞋痴慢统统都起来,那怎么能成就!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

  怎样得到?什么都不想,老实念就得到,自自然然就得到。真正念佛人得一心不乱的,那些乡下老太婆很多。她不认识字,她也不懂教理,你问她什么都不晓得,她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得一心不乱,她不告诉你,「我得一心不乱」,她没有这个念头,她真得一心了。所以她往生好自在,她真得一心。最可怜的就是我们这一般知识分子,书念得愈多就愈糟糕,念的是满脑袋的胡思乱想。世间人好羡慕,书念得多;佛一看,愈多愈糟糕,经看多了都糟糕,愈看多愈糟糕。所以讲席里头我也说过,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藏,那叫迷宫。自古以来多少这些大德们,出家、在家,研究教的,入了这个迷宫,能够走出来的人不多,都迷在里头,死在教下,很可怜!临死还执著,这没法子。临死都不肯念佛,这有什么办法!他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要晓得,佛这些话都是些假名;确有其事,但是你决定不能执著。

  实无所证,无所得也。反过来看,确有所证,确有所得。得跟无得是一,得就是无得,无得就是得;证就是无证,无证就是证,那你真的证得了,佛叫我们体会这个意思。你执著有证有得,你落在有这一边,你要是说无证无得,你落在无那一边。《金刚经》教给我们,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法相、非法相两边都不取,那就叫「实无所证,实无所得」。所以这个地方的「实无所证,实无所得」,是两边都不执著,要懂这个意思。这是佛经难的地方,所以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必须两边都不执著,这才是佛的真实义。

  【不但此也,所谓信心清净者,亦他人云然。】

  信心清净是别人说的,自己有没有这个念头?「我心清净了!」你们想想他清净了没有,他四相具足,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具足,他心怎么清净?所以清净是别人讲的。「你的心清净了!」别人说的,自己若无其事,那叫清净。自己要有个「我心清净了」,一欢喜了,这一欢喜就掉下来;本来清净有程度了,这一欢喜下来了。所以教你「但蓦直如法行去」,一直这样做去,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有妄想执著,那就对了。

  【是人心中初不自以为信成就,初不自以为心清净。】

  这是真正修行人他的心态,他是真清净,他没有这个念头。

  【何以故,少有一丝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著。】

  那就不清净。要在这里下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在我们每天工作之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时时处处都是在行菩萨道,都是在修六度万行。穿衣吃饭都是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无不是菩萨六度、普贤十愿,这才叫会修,才叫会用功,功夫用到生活上去了。

  【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觉,复平等也。】

  第一希有。正等正觉是大乘菩萨的别号,小乘圣者,阿罗汉、辟支佛称为正觉,但是没有正等。他是觉悟了,没有错,真的是觉悟了,见思烦恼断了。为什么不能称正等?等是等於佛。虽然断见思烦恼,他用的那个心跟佛的心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佛用真心,他还是用意识心。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是用意识心。这个权教菩萨就是别教三贤位菩萨、圆教十信位菩萨,没见性,都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他用的正,他不邪,虽然不是真心,他用的正,所以他叫正觉,不能叫正等。由此可知,二乘跟权教菩萨,他们的正觉完全是依教奉行而得来的,佛跟我们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做,百分之百的服从,一丝毫不违背,他是正觉,因为他表现出来的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但是用的心不一样。如果破一品无明,那用真性了,真心现前,那就叫正等正觉,他那个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真的、不是假的。就好像晚上的月亮,佛的心是十五的月亮,满月,圆圆的;菩萨的心是半月,一半;或者是个月牙,圆教初住就是月牙。月牙的光不大,那个光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真的!跟十五的月光没有两样,只有大小不同,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他用真心,所以叫做正等正觉。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正等正觉。随著他无明分分破,他的正等正觉逐渐逐渐在增长,到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证到佛果位,究竟圆满,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是圆满的意思,这个我们要懂得。

  由此可知,从权教菩萨起,到无上正等正觉,修的是什么?离相而已。都是修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离果报相;不求果报,为什么不求?稍微有一点点求,你就四相具足,你就是凡夫,你没有修行。真的连权教菩萨都不如,权教菩萨已经真的听话、真肯做,境界没达到;如果我们心里还著相求的话,权教菩萨都没分,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

  我们念佛求往生,要拍拍胸脯有把握往生,你凭什么?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真的有把握了。有一丝毫放不下,就不行!这一边苏居士最近送了几个往生的,就是前一个多礼拜的时候,大概两个礼拜,有一个老太太,听说九十多岁,从来没有念过佛,临终遇到他,他跟她讲开示,送她往生。她就是一栋房子放不下,政府配给她一个房子,她念在心里头,苏居士说:「放下吧!」劝了好半天,她放下了,这一放下,不到十分钟走了。看到西方三圣接引,许多同修见到金光,金色光明,不可思议。证明《无量寿经》的十八愿是正确的,十八愿里面讲,临命终时一念、十念,佛都接引他往生。这里面的道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这是她过去生中无量劫的善根,在这个时候发现。她这一生当中可惜,没有遇到缘,临终才遇到,真正的放下了,马上就走了,就感应道交。所以一定要放下,丝毫执著、丝毫放不下,都不行!

  我们曾经遇到有些人生死自在。什么叫自在?想去就去,现在不想去,还愿意在这个世界上多住几年,不碍事,这个叫自在。凭什么自在?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什么时候走都可以。为什么要再住几年?另外有原因,原因总不外乎还有有缘之人。我多住几天,多带几个去,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不是多带几个人往生,自己早就走了,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的,就这么一个原因。得生死自在还不去是什么原因?缘还没尽,还有人肯听话,还有人肯听劝告,多劝几个人。这种功夫难不难?不难!要怎么做?这个世间心里若无其事就做到了,就成功。没有生死,随时想去就想去,随时来就来,哪有生死?没有生死,这是给你讲真话。所以这希有。

  【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

  这是功德两个字的定义。我们要知道,现在这两个字用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错解,也错用了,以为到寺庙里捐几个钱,就有了功德;或者是念念佛,打个普佛,拜个忏,这就有功德了。你看看这个解释。功是指修功,修什么?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样的功夫叫做修功。我们拜了一堂忏,《大悲忏》短,一天拜完,如果《梁皇忏》要拜七天,《水陆大忏》要拜好多天,拜完之后,你那些错误的想法、看法,是不是都修正过来?果然修正过来,你就有修功,你有没有德那是另外一桩事情。德是指性德。真正真实功德,在修行当中,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是真实功德。参禅明心见性,功德;念佛得一心不乱,是功德。所以要晓得,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下品的功德是功夫成片,中品的功德是事一心不乱,上品功德是理一心不乱,你得了哪一种功德?不是说我们做些好事就是功德,没有,那叫福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

  所以,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见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虔诚的佛教徒。他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势力建筑佛寺,在江南、在他自己管辖的地区,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他就喜欢人出家,而你出家了,他供养,度了多少万人出家,自以为功德很大。达摩来看他,他就向达摩夸耀,炫耀他自己,在佛门做这么多功德,我做这么多好事,问达摩法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是个老实人,不懂得察言观色,说了一个老实话:并无功德。梁武帝被他泼一盆冷水,不理他了,不护他的法了,他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过那个苦日子。如果达摩祖师说:功德很大。梁武帝一听,尊他为国师,那供养还得了,那一定是最好的礼遇。达摩祖师说实话:没有功德。如果他要问的是:我的福德大不大?那一定是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德,修的是福报,没有功德,功德要明心见性。

  我们常讲因戒得定,戒是功德,因定开慧,这个定是功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持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戒律精严有没有功德?并无功德,有福德。持戒要得定,那是功德,他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慧,修定一定要开智慧,那是功德。修定不开智慧,也是福德,那个享福就是在四禅天、四空天去享福,享天福去了,这是我们要清楚、要明了。别人问,要能说得出来。做好事,修福,得人天福报。得人天福报,做好事还要严持戒律,才能够得人天福报。五戒得人身。你自己持五戒,自己冷静想一想,我持戒要打分数,能不能打到八十分。如果五戒能打八十分,你不会失人身,你来生还会在人道,而且来生一定比这一生好,比这一生有福。可是一般人自己跟自己打分数,靠不住!才有个五分、八分,赶紧就报上八十分、九十分,自己骗自己。必须懂得戒相,戒体、戒相、戒行,你要真正了解,知道开遮持犯,依教奉行,那才能做到持戒。自己持净戒,不要管别人持戒不持戒,要管上别人,你就是修善,而且善都不圆满,果报不太好。也会生天、也会到人间来,为什么不好?到天上人间都当阿修罗去了。阿修罗前生持戒修福,瞧不起别人,贡高我慢,那个人破戒瞧不起他,那个人不持戒,没看在眼里,他持戒修福,这样的心态就变成阿修罗、就变成罗刹。阿修罗有大福报,怎么来的?这么来的。想想我们自己持戒修福,是不是这个心态?打个水陆,一定要当水陆头,你出一百万,我出一百二十万,我在你之上,这种人将来干什么?当阿修罗去了,当罗刹去了,好胜心强,好胜、傲慢,福报再大,不能出三界。享福的时候,未必不造恶业,造作恶业,将来必定堕三途,何苦来?所以这个德是指性德。性德是至善,真正的善。

  【福德与功德,同乎、异乎?】

  底下这段要辨明这个事情。

  【福德感果报,功德显体用。】

  不一样!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

  【福德多就有为言】

  多半都是从有为,有为法。

  【功德每就无为言】

  功德从哪里显?从清净心。《金刚经》教你离相、离见,这是功德,让你真心本性自自然然显露,这是功德。

  【修功德而著相,则功德成为福德。】

  就变了,变质了。

  【修福德而不著相,则福德即是功德。】

  功德、福德的差别,一个是清净心修的一切善,功德;染污心所修的就是福德。染污的心修禅定也是福德,修般若 也是福德,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念佛不能生净土,都变成了福德;念佛要是往生净土,全是功德。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一念相应,谓其一念而与自性清净心相应。相应之义便是证。净宗之一念相应,是指与弥陀之心愿解行相应。如是求生净土,决定得生。】

  这里头说了两个意思。前面是一般大乘经教的意思,是与清净心相应、与自性相应,这个很难,这个相应就是证。在小乘就是四果四向,在大乘五十一个阶位,这叫相应,这个很难很难!譬如必须要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能证到小乘须陀洹果,这相应了,相应就是证果。破一品无明,证一分自性,法身就是自性,与大乘圆教初住相应,证初住位。这个非常非常之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须陀洹我们这一生都做不到,这是讲真话,做不到!幸亏有第二个法门,念佛带业往生,幸亏有这个法门。带业是什么?不断烦恼,一品烦恼都没断,都能够成功。虽然不断,要伏烦恼,伏比断容易多了。我们只要有理智,用理智克服感情,这就是伏烦恼。用大的欲望压低小的欲望,这也是伏烦恼。什么大的欲望?西方极乐世界好,到那个地方得大自在。这个地方有什么稀罕,天王我也不稀罕,大的欲望把这个小的不要了,好像赚钱、赚大钱,小钱算了都不要了,这个方法能往生,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一心一意专求西方极乐世界,你想想看,在这个地方生活多苦,不要说是没有钱的人我们看到生活苦,我们看到这个做工的人;有钱的人也很苦,统统都苦。

  仔细观察这个世间,没有意思!我活了七十岁,见到前面一个朝代的兴亡,看到他们好像轰轰烈烈的,仔细一观察,一场空、一场梦,佛法里讲的没错,「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造业而已,他得到什么?什么也没得到。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人生一场梦,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没有一样你能够得到,万法无常,刹那在变化。想到这些地方,万念俱灰,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过去就是因为放不下,所以生生世世修行落到这个地步,这一生再要不肯放下,大好的机缘又错过了。遇到净土法门,这样的殊胜,理论也搞清楚了,方法也懂得了,看到许许多多往生人的瑞相,他们跟我们来讲是作证转,他来给我们做证明的,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还不想去西方,还愿意在这个轮回里打转,未免太愚痴,未免太傻!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不干了,彻底放下。

  我们这个地方一念相应,是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相应;心愿解行都在《无量寿经》上。我给大家订的朝暮课诵,早课就念第六品四十八愿,目的何在?我们的心跟愿,要跟阿弥陀佛相应,我们念的不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自己的四十八愿,藉著阿弥陀佛的愿,要让我们自己发起这个愿,发的愿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心愿相同。晚课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目的是解行相同,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认识,我们在娑婆世界如何生活,要如佛教诫来修行,就是解行相应。这样用功夫,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得生。

  【生清净心之人,虽未成佛,却已成就成佛之法。即离根尘识虚相,生清净心实相。】

  这一段是有相当标准的,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是生清净心的人,最低清净心的程度是破一品无明,这是《金刚经》上的标准,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生清净心的人。虽然没成佛,没有成究竟圆满的佛,但是成佛的方法,他已经掌握到,他已经在修学了。这个方法是什么?离相证性。离根尘识虚相,法相宗里面讲的转八识成四智。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用心心所,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只要舍掉八识五十一心所,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自性,那就不是凡夫,是真正的法身大士,这个标准的确很高,所以生清净心实相,就是前面讲的生实相。由此可知,一般通途所讲的大乘法门的确是高。

  在现前这个社会,许多小乘国家的修行人,瞧不起大乘行者,我们见到这个现象。我也曾经拜访几位小乘的大德,他们瞧不起大乘,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我们的大乘是名字大乘。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的心行不如小乘。这就好比他们是念小学,小学生天天上课,天天在用功,真的在念书;我们这是大学,这大学天天玩耍,里头也没有老师,也没有人教诫、教书,外表是个大学,里面没人上课,空的!今天大乘法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他瞧不起,真的有他的道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心就平静了,而对人家起尊敬心佩服,所以大乘法要真干。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大乘法衰,为什么会衰到这种地步,不是没有原因。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对於清初顺治皇帝就有很多次的责备,认为这桩事情顺治皇帝要负责任。中国过去出家人,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不是一般人都能出家。考试的科目,普通的学术要等於进士,进士就像现在的博士学位,在那个时候是国家高等的考试,相当於这个地位;再考佛法,考取了,皇帝发文凭给你,叫度牒。你有这个度牒,你才有资格出家,所以出家的资格是经过国家考试的,皇帝发度牒给你,就承认你的学问德行可以做我的老师。出家人是帝王师,皇帝对你这么尊重,大臣、全国老百姓他怎么不尊重?上行下效,当然尊重。出家人是这样的程度,皇帝资格同意之后,你到哪里出家他不问,你看看你到哪个寺庙、跟哪个法师有缘,你就在那里,到那边出家。你要出家,师父一定先看你有没有度牒,你没有度牒他要是收你,犯法,那是犯国法,那就很严重,你一定把度牒交给你师父,这个师父再给你剃度,这么高的标准。

  我们今天是顺治皇帝废除度牒之后,什么人都可以自由出家,於是出家人的程度是一落千丈,遭社会轻视,不如天主教。我在天主教教过书,我还有二十几个神父、修女的学生,他们叫我叫老师。天主教的神父、修女的资格,最低的水平是高中毕业,高中毕业然后去念神学院。我在天主教教的是研究班,学生的水平是大学毕业,在神学院念三年毕业出来之后,服务神职三年,挑选出来的学生,我教这一班的学生。他们的水平比我们高,我在他那个地方参观人家的学校,他们学校里面的设备、设施、生活,我们真的是肃然起敬,我们台湾所有的佛学院不能跟它比,差太远了,这就是不是轻易收学生,它有一定的标准。大乘的标准,那天主教比不上,要信心清净,这才是真实大乘的标准。我们今天讲大乘,是名字大乘,观行都做不到,观行是真修。虽然我没有证得,我真干,真的照学,像《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离名字、离言说、离境界,我就在生活当中我真干,真干就是观行即。如果天天在这里讲,天天在读,读了又不肯干,那是名字位,永远是有名无实,这个要知道,有名无实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如小乘,甚至於不如世间一个善人。很多人不学佛,你问他为什么不学?我心好、行好就好了,我要学佛干什么!说得没错,真的心好、行好,他来生不失人身,他是世间善人,这是我们要认真去反省。

  尤其是在现前末法时代,黄念祖老居士难得讲真话,他在美国讲经,他到那边去住了一个月,美国华盛顿。我虽然没有参与这个法会,他那些学生跟我都很熟,也常常听我讲经,来告诉我,黄老居士讲,现在这个时代变了。从前佛的时代,修行证果的顺序:出家男众第一,成就第一,数量也第一;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成就的人少,成功也不高。现在世界颠倒了,现在学佛、念佛往生成就的:在家女众第一、人数多,往生的多、瑞相好;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排末后。我们是出家男众,他讲这个话,我听了很满意,我没有觉得他在骂人,我觉得他在说老实话,他说的完全正确。什么原因?原因很复杂,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一定要真用功,要真正觉悟,要真正回头。我们看到大乘标准这么高,虽然做不到,一定要心向往之。这个法门不行,念佛法门行,死心塌地老实念佛。可是现在人,不喜欢听老实话,喜欢人骗他。可是我们懂得一点教义,不忍心骗人,骗人罪过,眼前是可以得好处,那果报不得了,得不偿失,我们决定不干。

  我有一年在台湾中部讲经,附近有个女众道场,大概开车要半个小时,她们请我吃饭,这里面住持、当家过去都是我的学生,我到那边去的时候,正好她们在晒经书,《大藏经》都搬在外面来晒,我一看到,不错!你们对於经典还能这么认真的恭敬,能够保存得这么好。我劝她们:你们晒好之后,放到藏经柜,然后把它封起来,所有全寺庙经书统统封起来,不要看,老实念阿弥陀佛,等到哪一天念到心清净了,再打开经书来看,那个时候你看就不一样,你生智慧了,经能看得懂。她们不听话,有什么办法,还是要广学多闻,这就糟了,那就很难讲了。

  学佛实在讲,佛很慈悲,佛将修学的程序,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们都记得,天天都在念,可是你就不懂这个意思,白念了,也不晓得念给谁听。四弘誓愿是修行的次序,第一个你要发菩提心,要发真正觉悟的心。菩提心是什么?度众生的心,舍己为人度众生,这是菩提心。先发心,不发心你就没办法做到,这是大事业,必须要有力量在推动他,让他精进不懈。世间法,你看看现在世间人,每天工作都辛苦,拼命在做,为什么?为了钱好赚,就是钱在推动他,他才有精神去做;如果是你做,没钱给你,我相信他都回家睡大觉,什么事他也不要干了。你看看新加坡的人很勤快,这样努力工作,什么力量在推动他?钞票在推动他,这我们看得很清楚。佛菩萨他也不要钱,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他为什么也能够精进不懈、不疲不厌在那里工作,菩提大愿在推动他。所以你没有这个心,人就会懈怠懒惰,就不肯精进。我们今天努力精进修学,为什么?为度众生。从哪里修起?断烦恼。你们想想,广学多闻只有增长烦恼,哪里能断得了烦恼!台湾许多佛学院请我去教书,我为什么不去?我了解,我去教书还不是增长学生烦恼,那个罪过,就不能教。这个学生已经有好多人在教,好多课程,那个脑袋已经是很复杂、乱七八糟,我还忍心再加一样东西进去吗?不忍心去干这个事情。所以不晓得学佛要从断烦恼起。如何断烦恼?学东西要单纯、要简单,我们烦恼就没有了,心就清净。什么时候心真正清净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到生实相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法门无量誓愿学。信心没有达到清净生实相,就老老实实一门深入。为什么?烦恼没断。

  你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真正得到信心清净。《四十华严》本末两会,本会是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是善财的根本的老师,善财的本师,在老师会下得清净心,见思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老师不要他了,请他出去,出去参学,所以五十三参,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在本师老师那个地方求学是断烦恼,无知!般若 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是在文殊菩萨那里成就的。成就根本智,才能够修后得智,根本智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后得智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它有次第的。我们今天修学,学大乘佛法,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也不要了。从哪里学?就从第三条开始,法门无量誓愿学,没有学几天他成佛了。现在这个社会成佛的人很多,我常常听说,哪个成佛,哪个成什么菩萨再来的。妖言惑众!跟佛法讲的完全颠倒,这怎么得了!这个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诫。今天时间到了。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