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奥秘(下)
十七、 不杂用心、净念相继念佛法
&
8226;“制意根”、“摄耳根”、“六根清净”念佛法。
念佛要至诚恳切,句句佛号,的的分明,犹如猫捕老鼠,把每一句、每一字都看得牢牢的,生怕它跑掉。切忌随口滑腔,心不在焉,口虽念,心属“无记”。要“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心要清净,不起杂染。六根对六尘起憎、爱二心便是“杂染”。心要清净,除制住意根外,只要摄住耳根,余五根也就可以摄住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告诉我们,以摄耳根入手,最为方便。六根摄住了,自然对外境不生“憎爱”心了。
十八、 身受心不受念佛法
&
8226;“身动”而“心不动”(放下),即保持“心安祥”!
“自心”不散乱不昏沉,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发心要不散乱、不昏沉,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心也叫“心地”。这个“心地”当中,可以下一切种:三途或四圣种。在一散乱、一昏沉当中就下种了,所谓“有情来下种,因(心)地果还生”。所以要注意:“身”紧张,“心”不要紧张;“身”循规蹈矩,“心”始终要轻松顺适;一切环境不适应的时候,必须是要叫它“身受,心不受”,“心”要是不受,自然安宁。因为安宁了,就不失正念,不失正念就可解脱了。这很重要!无论到什么时候,能够“心”始终保持安宁,身受心不受,始终叫心平平定定、 安安宁宁,不失“阿弥陀佛”这个正念,绝对可以往生。切记!切记!
十九、 有想是众生、无想是佛念佛法
&
8226;“无想”(分别心)念佛,即⊙。
&
8226;⊙“真空”中,要存一“点”(佛号)妙有,无有佛号这一“点”妙有 ,即是“无记”,不得出三界!
修行念佛法门,第一件事,心中不可有想,一切妄想都不要有。对过去或未来的好事或坏事,都不要去想它。“想”起来时,赶紧念阿弥陀佛,把这个“想” 化掉。因为一心不能二用,只要是一心念佛,无论好的或坏的,一切“想”念就不能侵犯你,都会自然消灭了。“妄想”消失后,就是佛了。所谓“有想是众生,无想就是佛”。这个法门叫“金刚三昧,从念佛三昧出。”但要注意,当心里一点“想”念都没有时候,就容易落入“无记”,便成外道法,不能解脱,不出三界。所以,在“无想”的时候,应一心念阿弥陀佛,就不会落入
“无记”。这样用功,是念佛法门微妙的地方。用功久了,自然上路。
二十、 随缘不染心念佛法
&
8226;“随缘”(前五根能随缘)而“不攀缘 (不用意根之想)法。&
8226;“意根”之“想”仅在前五根“过去”与 “未来”的“影像”(法坐)上,它不攀缘 “现在”(当下)!!!因此“前五根”“用 作”过后即“休”!如“蜻蜓点水无余波”!&
8226;“随缘不变”(缘起性空,真空)(大智〈体〉)与“不变随缘”(性空缘起 妙有〉)(大用〈悲〉)。&
8226;何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妙观 察智”、“平等性智”、“法身”、“报身”、 “化身”?&
8226;放下“人我”、“是非”即是道”! (第六意识心)“想”是攀缘心。要除“想”,就要除去攀缘心,即是“六根” 不攀缘“六尘”。前“五根”,虽然能“随缘”而不“攀缘”,因为前“五根” 没有“想”的功能;产生攀缘而起“想”的是在“意根”。所以“前五根”是随缘而不是攀缘;入了“意根”,就要“攀缘”,而不再“随缘”了。因此,要除“想”,下手处应在“意根”。平时,应随时要求自己,前“五根”随缘时,都不攀缘(想),都不染心,看了、听了、嗅到、尝到、觉触到就算了,都不染心。所谓“万般随缘过,不教它染心”。若万般不能随缘过,都是以“意根”去攀缘染心,“意根”一染,于是“佛性”就被埋没了。要使“意根”不染心,须知道,“意根”的“作用”,仅仅在“过去或未来”,不在“现在”。就是说,“意根”只是攀缘‘前五识’所落谢的“过去、未来”的“影像”即(法尘),它不攀缘“现在”(当下);如果“意根”也有攀缘“现在”(当下)的功能,那末,“意根”也应该能够“见”、“听”、“嗅”、 “尝”、“触”了。因此,要“意根”不攀缘(即不染心),办法是:当前五根接触五尘时,让它随缘过去就算了。即如大圆镜,照而不留影,雁过空绝迹,蜻蜓点水无余波……,不要再“忆想”它,也不要“设想”它。“忆想过去”,“设想未来”,都是属于“攀缘”,是要不得的。时时刻刻这么用功!!!注意:千万不要错会了,不是不要“前五根五识”的“作用”,而只是不染心。若是“意根”一“想”,身、口二业就起,由此,造诸恶业也。所以,平时要锻炼,凡是“五根”接触的“东西”,“意根”要“不受”、“不忆想”、“不设想”,这样用功长久了,就叫“不受诸法”,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可以“随缘不变”;即是“缘起性空”,五根对五尘自然地“起用”,是“不变随缘”,即“性空缘起”。“不染心”的时候,是“法界”的“体”,是“大智”;随缘“起大用”的时候,是“法界”的“用”,是“大悲”。 “随缘不染心”,“是自利”,但必须经过多生多劫,才能成就(得度)。用“念佛”法门,就自然随其缘而不染心,由佛力加被,不需要多生多劫,今生就可“了生死”矣。前五根虽用而不染心,是“成所作智”。“意根”虽用而不染心,是“妙观察智”。人们天天作“人、我”计较,处处染心,所以失去了“成所作智”和“妙观察智”。“心”不被染,是“自性清净”,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自性清净”的时候,是“佛法身”,即“自性清净心”;“六根起用”,而不受染的时候,是“佛报身”、“佛化身”,即“清净不染的六根”。所以,弥勒菩萨说:“六根清净方为道”;计较人、我、是、非,天天起烦恼,是教自己的“法身”轮回六道。是自己在作祟。是自己“意根”在“忆想过去”、“设想未来”所产生的结果。“前五根”没有“意根”作助缘,是不会对“五尘”染心的。所以,应该“放下人、我、是、非,不随缘染心”好好念佛,决定往生。
二一、 无所求(一念不生、般若生) 念佛法
&
8226;“一心无住”即“一心不乱”,亦即“不生不死”。
&
8226;“般若生”(靠“一心无住”)的境界。
&
8226;如何达到“一心无住”“般若生”?
念佛法门,并不是教大家“出生死,入涅槃”。因为“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不过是教各位“一心无住”而已。“心无住”就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有住即有生死)。“一心无住”就是“一心不乱”,亦即是“一心念佛没有杂念”。切记!切记!!!
“念佛”真能念到“一念不生”(一心无住)的时候,就是“般若生”。也就是说,“佛性种子已经生了”。等到“佛性种子”逐渐增长,自己会感觉到“听经的时候,入耳明心,即听在耳里,心里面明明了了;看经的时候,入目明心,即看在眼里,心中也明明了了。”在“般若”没有生起的时候,听经、看经都是糊糊涂涂。若到“一念不生”(一心无住)时,看经、听经、都会给你作缘,所谓作“善缘”、“作法缘”、“作增上缘”。这种“因缘”一到的时候,能使“智慧”开发。自己会感觉到“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过去不懂的可以懂了;忽然间能知道很多东西”。这些都是自然而然所起的“作用”,这就是告诉你,“心里已经般若种子生了”。这个“般若种子”,是靠“一心不乱”(一心无住),它就生了。如果“妄念”一起,“般若种子”马上就死,就又将糊糊涂涂,随着六道轮回转了。
平日,只要不生起很多的“欲求”,就能达到“一念不生”(一心无住)!有所求,就生烦恼。应“少欲知足”,“人到无求,品自高”也,“般若”就生了也。要“随缘消岁月”,不可为“妄想”、“妄念”而活着。各宗各派各行门,都是从这里入,千佛万祖都是走这一条道路。望特别珍重!珍重!!!如果“欲求心”不停,心处处住著,就入“生死流”了。要永远记住:“(一心无住),一念不生,般若生”。如此“念佛”,是“不思议法”,不是用思议心去测度的。
二二、 随缘严持众戒助修念佛法
&
8226;“身口意三业清净”,念佛往生。
&
8226;不可“乱心”失“正念”!!!
按照菩萨戒的标准来说:应该十业无亏:身三、口四、意三。就是以“清净身、语、意”,不管作事、作工、言谈、吃饭、睡觉,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处所,都能“三业清净,持名念佛”,决定往生。因为“三业清净”以后,一定可以“净除杂念”,才能有助于“一心念佛”。必须一切放下,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神”“宁静”下来,持名“念佛”才能作到“一心不乱”。就算临命终时,百苦交煎,也要“心安神宁”,“不失正念”(念佛)。若能做到这点,保证任何人都能往生。念佛的人不得往生的,多由于“苦”到临头的时刻,心乱如麻,忘记佛号,不能起正忆念,才堕落到六道轮回去。所以说:“纵然舍命,也不要乱心,不失掉佛的名号。”这个最要紧!!!
二三、 万相俱寂、一觉常灵念佛法
&
8226;“离一个相”即“万相俱寂”⊙,惟有一“点”(佛号),亦即“一心无住,觉性不灭”,就是“一心不乱”,亦曰“念佛三昧”!&
8226;达到“一心不乱”的方法!
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所求的不过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情形,好比房间里一点东西都没有,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同时房间里“亮”得很,象亮着大功力的电灯,能“照”得那里面“毫发毕现”;虽然如此,可是(干净得)照不到一根毫发、一粒微尘。这就等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心”里一相不生,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是相,没有非相,没有善相,没有恶相……。这叫“万相俱寂”。 但惟有念佛心,“一觉常照”(灵),孤零零遍照一切。所谓“一念不生(一心不住),觉性不灭”。这个情景(境界),就叫“一心不乱”,亦曰“念佛三昧”。一切佛、菩萨都是从“这里”成佛的。这就是“一念不生,般若生。”念佛行人就是往“这里”用功---念到心里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可是里面照得毫发毕现;虽然是毫发毕现,却什么都没有。千万不可“住心生想”。“一物皆无”的时候,就是“无量寿”;“一觉常灵(照)”,照得毫发毕现的时候,就是“无量光”。认定目标,往这里用功,不要盲修瞎炼。达到“一心不乱”这个目标,最好的方便,是以口引心,以声摄耳。摄耳谛听自己的佛号,听得愈用心、愈清楚愈好。只要能“听”清楚自己的佛号, 自然“万相俱寂”;因为听得清楚明了,就是“一觉常灵”(照)。
二四、 持名念佛、直观心性念佛法
&
8226;“止观双运”念佛法!&
8226;“如何”“观”?
&
8226;“缘观”与“直观心性”之法!
&
8226;“持名”圆摄“缘观”与“直观心性”及其“修法”!亦就是修坚固“意生身”。
&
8226;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妙胜法?
&
8226;何为“报佛恩”?
“念佛”有四项法门:①持名,②观像,③观想,④实相。 四种“念佛”,都是以“观”的“方便”而入“止”。所谓“止观法门”,修“止”必入“观”;修“观”必入“止”,这叫“止观双运”。四种念佛法门,就是应用“止观双运”,以“观”的“方便”而入“止”的。 “观”,有两种:①是缘观--凭借外边的“因缘”而起“观”,可以“制心一处”,亦即“住心一缘”。②直观心性--因为“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自性),即“实相”,就是“心性”。以(无可住)无住心(三心不可得)与(五蕴皆空)“无相法”相应,叫“直观心性”。所以说:“修观”的要点在于使“心一切不住”。心要是(无所住)“不住”的话,自然“一切法无相”。因为经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修行要领”,“在修心”不在修法。“观像”、“观想”念佛,都是“缘观”。凡修这个法的,不可胡观乱想,要依《十六观经》去修,否则会流入“妄想”,不叫“观想”。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为。“实相”念佛,是“直观心性”,不假因缘必须是上上利根之人所为,“持名念佛”--是圆摄“缘观和直观心性”的。①“心中”系于一声佛号即 中之“点”,当下就起(坚固意生身)“缘观”作用,可以“制心一处”。制心于一声佛号上,就是“缘观”。即(假造之身)。②只要不从“解”上会,就是说,离开语言文字与思虑,(《楞严》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而是从“修”上,即下苦功夫去修行“持名念佛”,从“实修”上去切实“体验”,到了相当程度,自然就知道“一心不乱”的情景:就是心里一相不生,没有“我相”、“人相”;没有“男相”、“女相”;没有“是相”、“非相”;没有“善相”、“恶相”……“万相俱寂”,可是“念佛心”“一觉常照”, 即真空中一点妙有,孤孤零零遍照一切,所谓(一心不住)“一念不生,觉性不灭”,亦即“一念不生,般若生”的情景、境界。一切佛、菩萨,都是从“这里”成佛的。等到这一天得到此“受用”的话,就会感激“佛恩”不尽了。到此时,就知道“持名念佛”,是圆摄“缘观和直观心性”,是最高、最深、最方便之法门也。因为,“持名念佛心无住”,以“无住心”会“无相佛”,这是“持名念佛”的最高深、最玄妙、最不可思议的境界。请善思维:①当你一面念佛,一面摄耳谛听,一声一声佛号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如果“住”于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
……就应该听不清了。可是接下来的句句佛号都能听的清楚,这叫告诉你,你“ 心无住”于佛号;心既“不住”,岂不是“佛乃无相”哉!!!②再,一声佛号,只要听得清楚的时候,一定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没有四相,哪有“有相佛”呢?所以,此之谓“以无住心会无相佛”矣。若“心住”我、人、众、寿相,就听不清楚。③又再,“持名念佛”,不但第一声佛号不住,乃至“阿弥陀佛”四字,每个字都“不住”。岂不是(直观心性)“一心不住,般若生”哉!!!
如果你一时忘记念佛,当下回光返照,可观察一下,“心”一定“住”到别处,有所著了。不是住于“是”(善、乐),就是住于“非”(恶、苦),一定有所住。相反地,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明白,一定“心无所住”。自己可以试验。持名念佛,“心一切不住”,所以,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这就是“持名念佛”“直观心性”的“要点”。唯有真心念佛者,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持名念佛”得如此大的受用,千万别忘“上报佛恩”----劝一众生能持名念佛,即是“上报佛恩”。
二五、“不善”不生、“善法” 不灭念佛法
&
8226;何为“一心不起”?
&
8226;“知”就是“念”即“有”!!
&
8226;一定要“有”“念佛”这一“点” 。
&
8226;何为“观空”?
&
8226;何为“法从心上会”?亦即何为“毕竟 空”?
&
8226;何为“空观法门”?
&
8226;“无记性”的“害处”!!!
&
8226;如何“修观空”?
&
8226;何为“不住”?
&
8226;何为“佛知”、“佛见”?
&
8226;何为“佛知、见”?
&
8226;何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静坐念佛要点:必须“心念心听”“清楚明白”。这个境界叫“一念不起”,即一点杂念都没有;虽然没有杂念,可是“常觉不昧”,即自己“觉性高照”即也。年长日久,自然能得到利益。千万别错领会,观“一念不起”,就是“观空法门”。因为“能”“知道”“一念不生”的“知”,就是“会”,就是“有”。“不起诸见”,叫“观空”;“心无所住”叫“观空”。一切“见”不生,就是观“空”境界!!!因为“法” 要从“心”上会,不可从“法”上会,一切唯心造矣!“心”不住于“有”,不见于有,“有”也“空”;“心”不住于“空”,不见于空,“空”也空;“心”不住于“不住”,不见于不住,“不住”也空,这才是“毕竟空”;不见于有,不见于空,不见不见,才叫“观空法门”。不是有个“空”(心里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可被你观。若有个“空”可被你“观”的话,那“空”是“有”,已落入“无记”了。“无记”,在“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里边,是最“坏”的。因为“无记”,它不生“恶”,虽无“恶果”,但是“无记”也不生“善”,所以也永无成“成佛”之果。必下阿鼻地狱,没有出地狱的时期。只有放弃“无记”,发起“善
念”才行。千万不要堕入“无记”这个法门!修“观空”,要“心无所住”,“不起我见”,“不起四相”,依照佛说,信受佛语,依教奉行,才没有错。修“空观”,不是说观什么都没有,假使这样观什么都没有,是在自己骗自己。六祖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是说“心不住于善”,即教人心不执著善见,不堕善报。“心不住于恶”,是教人心不执著于恶见,不堕恶报。若“心”住于善或恶,必落“果报”。“心”不住于“善或恶”,“不染于善或恶”叫“知”。不见善与恶的时候,叫做“见”。若是“心”和“眼”(前五根)不染“善恶诸法”,“知”善恶等一切法是“空”的,这叫“开佛知见”。“思”当作为“求”的意义讲。不思(求)善,不思(求)恶,是白痴;思(求)善,思(求)恶,是凡夫。这里的“要点”是在“心无所住”,“不生诸见”。并不是“不知不解”。“知”苦断集,就是“佛知”;“知”修道证灭,就是“佛知”;“知”修六度波罗密,就是“佛知”;“知”念佛往生,就是“佛知”。维摩洁大士说:“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不善不生”,就是一点杂念不要起;即诸恶不作,“善法不灭”,即众善奉行。就是“佛号”不要断。这个“
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都从“自净其意”生。“自净其意”即(乱念不生),假名叫“佛”。静坐念佛,就要“自净其意”(乱念不生),虽乱念不生,可是“佛号”不断。一切不住,叫无所着,等正觉。学佛,就学的这个法门。千万不要偏“空”(观什么都没有),若观得“无因无果”叫外道,是无因无果外道。
二六、 舍、忍、平常心念佛法
&
8226;“心平”即“无住”!!!
&
8226;如何作到“心平”?
&
8226;“念佛”的“功用”!!!
&
8226;何为“尘”(染心)、“法尔如是”(不染心)、“断见”(不具诸法)及“法相”、“法性”?
&
8226;何为“法相”、“法性”“佛道”、“外道”?
&
8226;何为“闻”、“不闻”、“止”“观”及“不思议止观”即“直观心性”?
&
8226;“佛”与“众生”的差别。
&
8226;“解”不是“修行”!!!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心平”,就是“心清净”,亦即“心无所住”。“乐”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要想做到“心平”:①“乐”时,不忘一个“舍”字。所谓“舍”,不是不要“乐”,而是“不贪著”的意思。乐时“知”一切事“无常”,一定要过去,就不会“贪著”了;②“苦”时,不忘一个“忍”字。不要懊恼,要忍耐,苦也是“无常”的,一定要过去。于“乐”能“舍”,于“苦”能“忍”,是圣贤;反之,就是“凡夫”。因,“乐”时,“心”住于“贪著”,就不能念佛;“苦”时,“心”住于“烦恼”,也不能念佛。一念佛,“心不住”于“乐”,则能“舍”;一念佛,“心不住”于“苦”,则能“忍”。这是念佛的“功用”。“心无所住”,心就清净,就平等。不管“乐”、“苦”、“忙”、“闲”,一律平等打成一片,都能达成“一心不乱”了。其关键是:“至(诚)心念,至(诚)心听”,自然“无所住”。 “至心念、至心听”,就不被“六尘染污”。“六尘”染污“心地”,称之为“尘”;“六尘”不染污“心地”,称之为“法”。法尔如是,就是本来如此。不是说“心清净”,就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假若说清净心中不具六法,那是“断灭见”。所谓“染心”,是“心住于六尘”,“心”就随“六尘”转了。如果“六根”对“六尘”时,“知”道“六尘”是“因缘”所起,没有自性,就不生“憎感”或“爱感”。那么,“六尘”单纯的是“法”,法尔如是就是本来如此。例如,“念佛”的时候,如能“至心念,至心听”,一定是“心无所住”。虽然面前有“六尘”,但由于“心无所住”,不被染着,不起分别,不随着“六尘”转,“知”道一切境,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境现,叫“法相”;一切境不现,就是“法性”,相对而毫无干扰,这个是圣贤之路。学佛,能对“六尘”随缘而起,“心无所住”,不受六尘染,不受六尘转,便叫“佛道”;否则,心有所住,就是外道。句句佛号,“听”的清楚,是“闻”;虽听清楚而又“不住”,是“不闻”。“闻而不闻”的时候,叫“止”;“不闻而闻”的时候叫“观”。虽然“止”,虽然“观”,可是“不思议”,叫“不思议止观”,即“直观心性”也。“此法甚深,非证莫知”,只有自己念,体验证到了,就知道了。这个法门,不是“闻慧”、“思慧”的境界,必须应用“修慧”,亲身彻底地去“修”,才能得到。 “无所住”是“知法”而“不住法”!“无分别”而自生“分别”,叫“众生”,知道虽“分别”而“无分别”,才是“佛”。念佛久了,“行起解绝”,三藏十二部,一切言教,都用不上。佛号一起,可把它们都放下。“解”是走路的“拐杖”。若把“拐杖”当作“路”,这个人白痴,“解”只是帮助(修行)走路的。若把三藏十二部当作是“修行”,是“法”,这就死于句下了。所以古德曰:“行起解绝,“解绝”才能“行起”。得受用不在经文上,而是从“修行”上证得(体验)“受用”。
二七、 平等性智念佛法
&
8226;“无我”(忘我)念佛法,就是“平等性智”。
&
8226;“我”的表现。
&
8226;如何转“我”(私)为“平等性智”?
第七末那识,坚持着“我”。这个“我”,略说有四种:①我见心②我慢心③我爱心④我痴心。修行,就是打掉它,放下这个“我”。①我见心--就是由于“我”,而起“分别心”。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事如意,那事不如意;这个对,那个不对;……都是由于“我”而起的分别心,即“我见”。是“我见心”起来妨碍环境。“念佛”就贵在“打成一片”,即“不起分别心”,好与坏,对与不对……都不起厌恶与爱好心,应作“平等观”,打成一片,一声佛号!这样 “我见”就放下了。放下之后,心里就自然会有一种很轻松愉快、轻安的感觉。②我慢心--就是功高我慢,皆不如我,不知惭愧,争强好胜,没有谦下心……都是“我慢心”。此心一起,能造很多罪恶。③我爱心--爱自己的亲缘眷属,爱自己的习惯,爱娱乐,爱吃喝玩乐……都是“我爱心”。④我痴心--我见,我慢,我爱都是由于愚“痴”,不明道理,唯有“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对于一切“事”和“人”要顺,随顺;对于所作一切善事功德要普遍回向(供养),往生净土。把合理的,不合理的打成一片,念阿弥陀佛,求往生西方。从以上四项做起,统统放下,把一切打成一片--念阿弥陀佛,求往生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就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念佛法。
二八、 三心不起、三根收摄念佛法
&
8226;舍掉“三心”!!!
&
8226;收摄“六根”法!!!
&
8226;如何舍“三心”(即“三心断”)?
乱我们“心”的,有三种“妄心”--就是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所以要想 “一心念佛”,就应该对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不想”、“不住着”,管它什么好的、坏的、丑的、美的……一概把它抛开。在“六根”中,眼、耳、意三根,又最容易引起“妄心”,动乱我们的“心”。①意根:光想“过去、未来”的事情,不能想“现在”的事情。②眼、耳根:只能观察、闻听“现在”的事情,不能观察、闻听“过去、未来”的事情。由此可知,“前五根”是管“现在”的,“意根”是只管“过去和未来”的。眼不乱看,耳专注佛号,已对治了“现在心”,烦恼就减少了1/3剩下的“过去和未来”二贼就容易对治了。“三心不起”(三心断),不是教你不想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三心不起”是“想过去、未来、现在”都清楚明白但没有“贪爱”“嗔恨”、“痴愚”三种染污心。就是对“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都清楚明白,只是“不取相,不著相”。没有“无明”。没有“贪心、嗔心、痴心”就叫“三心断”。就是说:观察现在、过去、未来的事情,没有“贪、嗔、痴”心是“三心断”。这样所想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功德”。不是趋向“断灭”,而是“功德无量”。但此“功夫”,须要一个修行过程,才能成就。初修行者,用功的时候,先要少看、少讲、少听;“专听”佛号,“专看”佛像,“专想”佛的“功德”。久久,自然也可“三心断”,而“功德无量”,当然往生西方毫无问题矣。
二九、 大圆镜智念佛法
&
8226;“心中不忆念烦恼”,“八识田”就“不下种子”。
&
8226;“随缘过”(不忆念)就不成“种子”!!!
&
8226;有“种子”必结“果报”!!!
&
8226;要不起“现行业”即不造“新殃”!!!
&
8226;如何对治“贪嗔痴”烦恼,即“离苦法”、 “得乐法”!!!
凡夫众生都难免起“烦恼”。必须注意,起烦恼,不可在“八识田”中下种子,下了种子,一定要受果报。在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放到心中忆念,“八识田”中就不下种子。 “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是最重要的“根本烦恼”。其中“贪、嗔、痴”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众生都不能断,而且天天要犯。只有,当“贪恋”“嗔恨”起来时,“随缘过”,过了就不要忆念它;若时常忆念,放在心里念念不断,就成了种子了。在八识田中下了种子,迟早会要受果报。“贪、嗔、痴”念要是起的时候,起“观照”,知道它是“贪、嗔、痴”念就放下它,不可在心中忆念不舍,这样,“意根”就没有“业因”。同时还须注意:千万不要教它起“现行业”。“现行业”,就是,不但“意根”里有了,还出之于“身根口根”。“身、口、意”三业造成的“善与恶”业就变成种子,一定受来世果报。
按照佛的教言去奉行--就是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不种“恶业”种子。关键是,不可放到心中去想,愈想,积的恶业愈重,烦恼也愈深。一定要注意警觉,“贪、嗔、痴”一起,要起“观照”,知道这是“烦恼”,我不可起,那个烦恼就下去了。天天如此用功,久久,自然而然地在烦恼刚一起来的时候,马上就会有“观照工夫”起来。才能帮助念佛的力量,就断了来生六道的种子,这个方法叫“离苦法”。同样的道理,“念佛”心,要是时刻不忘,也是一定受果报,那果报就是往生西方。这叫“得乐法”。八识田中有了这颗种子,命终以后,也能得生佛前。
三十、 追顶念念佛法
由缓而快,一句追一句,一声顶一声,如两军交战,如堕大海,呼号求救,唯佛能救。
高声持念、金刚持念、默念法,系心佛念法
三一、 不忧妄想念佛法
“妄想”为“意地”之法,果位圣人,尚难除断,何况凡夫哉!只要“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毋令间断”,就是有妄想,亦得往生。坚持定课,开口散念,行之不休,即是“深信切愿”;亦即是“至心信乐”。“至心信乐”,即是弥陀四十八愿中最吃紧语。既合弥陀之愿,就是报弥陀之恩,决定往生,“妄想”何足忧哉!!!
三二、 不求一心念佛法
“一心不乱”,经意,只要专意持名,不被“贪、嗔、痴”等所乱,即是“一心
不乱”。并非教人“断尽妄想”方名一心不乱。若“断尽妄想”,判位已是大阿
罗汉,然有几人耶。但往生者甚多,全仗“信愿”坚固耳。念念不退,合佛本愿
,被摄受故也。所以,只期“念念相继”“以声束心”,不可希求“一心”也。
三三、 提起正念念佛法
“正念”(念佛),所以不能提起者,皆由“意识”“攀缘”(忆想)过去未来
前五根对尘境所落谢之影子耳。此时,若去对治“妄想”,则“妄想”外又添一
对治之“妄想”矣。佛言:“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唯有提起一句“阿弥陀佛
”。妄想起落,不去管他。此之谓经云:“宜一念(念佛之念)断诸想”。故消
除“妄想”,以提起“正念”(念阿弥陀佛),为特效药也。六祖云:“一念断
即死”,此之谓矣。众生不能没念,一念若断,就是死。不念佛,就念九法界。
念六道是苦,念佛是得乐也。要想“离苦得乐”,唯有提起“正念”(念阿弥陀
佛),才能相应。
三四、 并耳念佛法
正念佛时,仍不免妄想纷驰者,此由“耳根”与“意根”分离,不能专一故。“
辟散之要,贵在音声”。佛号由“舌根”运出,“耳根”不能“运入”,此由“
听力”不强之故。若欲加强“听力”,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两耳“听力”
,“作意”并在一个耳上,则“听力”增强,“耳根”自能摄音声“入”于“心
”也。
三五、 只图耕耘不问收获念佛法
&
8226;“瑞应”是“征验”修行之“功夫”,不可希求!
念佛见瑞应,本为修工夫之征验,但不可少存“希求”之心!否则,不唯无益,反起魔障。“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切不可以躁妄心,希有先求,“有所求”心,致起诸魔,破坏净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也。故应,只图耕耘,不问收获,老实专精“念佛”。即便魔现,亦不可畏,魔由心生,亦由心灭。
三六、 理持至极、能所两妄念佛法
&
8226;“事持”与“理持”。 &
8226;何为“一心”(理一心)?
&
8226;何为“理持”(一心)? &
8226;人、佛“一体”也。 &
8226;人、佛之“一体”与其差别。
盖惟“事持”之极,自然由“忆念”而达“体究”,所谓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也。然,“理持至极”,真到“能所”两忘,“心佛一如”时,方知心佛众生一体,方能中流两岸不居也。莲池云:“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对经“是心作佛是心佛”之旨,诠显无遗,与经所言:“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想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正相吻合也。又云:“一心者,①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惟一心故;②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四句,惟一心故。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
蕅益大师云:“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又云:“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无量光寿)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无量光寿)阿弥陀佛名号,更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大佑大师云:“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无量光寿)心。所念之(无量光寿)佛,皆无自性,虽本来空寂,而感应道交,如镜花水月,任运显益,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空、假、中)三谛圆融,绝思绝议。”
修者,果能由此深思谛察,复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经义,则可得以下悟入:①众生与佛,“本性”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非是教人“识自本(无量光寿)心,明见(无量光寿)佛性,是(无量光寿)心是(无量光寿)佛,离(无量光寿)心非(无量光寿)佛耳。”故先修后悟者为“事持”,果能至“一心不乱”,则“事一心”者而亦“理一心”矣。②(无量光寿)心之(般若大智)本觉(体)曰“佛”;(无量光寿)心之(大觉)始觉(用)曰“念”。故“念佛”之(大觉)“念”(用),为正念,因为 “念佛”(大觉用)心即是(大智)佛(体)”。由此证知,(大智)佛(体)由(大觉)心(用)生。(大觉)心(用)随(大智)佛(体)显,(大觉)心(用)外无佛(体)矣,全佛(体)即心(用);佛(体)外无心(用)矣,全他(用)即自(体)也。故理持之极,则心(用)佛(体)一如,自(体)他(用)不二之旨,恍然明白,何用解释哉。③(未觉)我是佛(体)心(用)内之(未觉)众生,(大智大觉)佛是(未觉)我心内本具之(大智大觉)佛。今,我以佛心内之众生,念众生心内之佛,岂有众生心内之佛,不应佛心内之众生耶哉!如是反复推敲,则不期理一心而自然理一心矣。苟明乎此,方可与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然,净土虽为唯心之净土,而确有“极乐世界”(如确有娑婆世界一般),为依报国土之名,确有其可到之地也,决非寓言的乌托邦;弥陀虽为自性之弥陀,而确有“阿弥陀佛(如确有释迦世尊一样),为正报教主之号,确实有其可见之人也。”不可怀疑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