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奥秘(上)
一 、万缘放下,正念单提念佛法(念佛号为正念)
念佛时,须经常用功“观照”。即口念、耳听、心想,使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杂其他的妄想。若欲放下万缘,必须看破娑婆一切,没有一点是靠得住的,都是苦空无常,(世间一切,皆如梦幻泡影,镜花水月。放下即自在,执着即烦恼。)看破“无常”、“苦”,是为了使心地清净,不生自私贪著心 ,才能慈悲一切,积极行善。“放下”,就是放下自私贪著心,不贪著就叫“放下”。放下业报身心我执!‘自私贪著’的病根,在于有“我”(身见)。有“我”(身见),就执着我“所”、“我的”,贪著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天下都是“我的”,于是放不下。由于放不下,苦便产生了。知道(觉悟)无常苦,才能厌离娑婆苦,“放下”现在的六道业报身心和依报(物质环境),而欣往西方乐,莲花化生,即法身,不受苦,也不分别乐,得大自在。此即“看破、放下、自在”之真实义也。
二、 自性清净心、至诚心念佛法
·不起憎爱即“清净心”,不取相分别即“至诚心”。
·“不变随缘”与“随缘不变”。
自性清净心,除妄想(因),除烦恼(果),放下一切,放下憎爱以后,心地才得清净。以自性清净心念佛,念一声有无量的功德。静坐下来的时候,提起“观照”。观照是从自性清净心中所起的佛号。若能从无妄想、无烦恼的自性清净心中,单起一声佛号,维持二十分钟,就可得到很大的受用(正定、正受)。真能把贪欲和身见放下,不贪著了,就是自性清净心,就是无妄想、无烦恼,如此才是“至诚心”。能以“至诚心”念佛,自然也能放下“贪欲和身见”所产生的诸苦。要不然,念佛仅是修舌根。自性清净心除烦恼,是“自力修”,至诚心起念佛号,是“他力修”,念佛法门贵在自力他力同时成就 。所以平时就要锻炼放下(一切分别妄想,例如)我与人的想法、是与非的想法、善与恶的想法(等等)。放下人我,是非,善恶,并不是不辨是非,而是要你虽然明辨是非,却不随“人我”转,不起憎爱心,不随“是非”转,不起分别心,不随“好恶”转,不起执着心。这就是“不为境转”。不为境转就不生烦恼,就是自性清净心,便可一心念佛了。这样放下一切、放下憎爱心,不取相分别,即以至诚心念佛;以这种至诚的念佛心,对待“人我”不起憎爱,对待“是非”不起分别,对待“好恶”不被染着,就叫自性清净心除烦恼矣。这种修行方法在禅宗说,就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在菩萨乘便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一心念佛,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一心念佛”。这就是“念佛心打成一片”,定可得往生。
三、 六根清净,一心念佛法
·“空心(转凡情)(真空)”与“不空法 (成境智)(妙有)”。
·用“圆镜智”(亦即是“心法”〈智〉〈境〉)导发“境智”(所念)(能念)。
·何为“佛心”与“三途心”?
·往生之“因”!!!
·“母子互忆”则“感应道交”!!!
·用“平等性智”导发“境智”。
·用“我所作智”(愚痴凡夫所修法)导发“境智”!!!
修行法门,总是要对治烦恼。其他的三昧,只能对治一种烦恼。唯有“念佛三昧”,能对治一切烦恼,一切罪障。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不过烦恼来时要至诚恳切念佛才行。不管顺境或逆境来时,心总是空空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弥陀佛”始终不离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离心叫“不空法”。空乎心,可以转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如是“因”(不空法,一心念佛),则得如是“果”(即清净念与极乐相应)。如果被境转,就叫“识心造业”。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空”或 “圆镜”一样,顺逆境都能包容与彻照,但什么都不能染污它,一点影相不留,是清清净净,这叫“大圆镜智”。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佛心”。念佛的人,就是这样六根清净的心念佛。也就是“用大圆镜智导发境智”。念“阿弥陀佛”是“境(法)”又曰 “法(境)”; 能念佛的“念(心)”叫“智”,又曰“心(念)”,就“心(念)”和“法(境)”来说,便是“心(念)外无法(境),法(境)外无心(念)”。就(法)“境”和(心)“智”来说:(真空)“佛”本是无即(真空),心念故(妙)有;(具空)心本是无,佛(境)起才(妙)有。所以说,我们“能”念佛(境)的“心(念)”,是“缘”阿弥陀佛之佛号“所”起的(境),如果“佛(境)不起心(念),那么这“心”(念)必是被杀、盗、YIN等恶缘“所”起,那就不是“佛心”了,而是“三途心”。同时“佛”也不是独立的,是因为(真空)“心念”才有的,要是(真空)“心”不念“佛”(境),外面的境必现其他各种“业道”。所以,“(真空)心不孤起,佛(境)因缘起(真空)心;佛(境)不孤起,(真空)心因缘起佛(境)”。我们是以自己的(妙有)“佛心”(真空)念自己的(真空)“心佛”(妙有),因此,欲求往生,绝对没有不往生的道理。“心”(真空)念“佛”(境)(妙有)称作“智(心)的境(佛)”;(妙有)“佛”起( 真空
)“心”称作“境(佛)的智(心)”。当我们用“智(心)”去照“境(佛)”的时候,也正是“境(佛)”(发)起“智(心)”的时候,就是说,正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正是阿弥陀佛(发)起我们这一念的时候,即母子互忆、感应道交之时也。阿弥陀佛(发)起我们的这一念,叫做“境(佛)的智(心)”(如发射电台,从未停止发射信号),母常忆念子也。我们(逃子)至诚恳切念佛(忆母),必能引发“境(佛)智心”。如果引发“境(佛)智(心)”,那便是阿弥陀佛(母)和我们(子)的念佛心(智〈心〉境〈佛〉)起相应了。“相感则通”,即佛和我心相应,才能往生净土。因此,修念佛三昧,就是要求启发这种“境(佛)智(心)”。就是说,“佛”以心而有,“心”以佛而立。
第一辈众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用这个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例如文殊、龙树等),定生“常寂光土”。他们是以“大圆镜智”,导发“境(佛)智(心)”,不是凡夫所能办到的。
第二辈众生,以“平等性智”导发“境(佛)智(心)”,生在“实报庄严土”,也可分证“寂光土”。
第三辈众生,以“妙观察智”导发“境(佛)智(心)”,生在“方便有余土”。
第四辈众生,就是我们,一切愚痴凡夫,甚至五逆十恶,只要真心念佛,至诚恳切,以“成所作智”,导发“境(佛)智(心)”,生“凡圣同居土”。“成所作智”,就是前五根,仅仅成其所作的功德,不掺杂别心和邪念。就是说,眼、耳、鼻、舌、身五根,只分清楚色、声、香、味、触,没有憎爱二心,即“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便转“识”成“成所作智”。这种“成所作智”,虽是我们凡夫所修习的,但是它的功德与“大圆镜智”是相同的!这是我们“念佛”用功的要紧处,要特别注意!一定要“五根清净”,用“成所作智”导发“境(佛)智(心)”,定可往生! 这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深秘处也!“都摄”,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鼻子不乱嗅,嘴巴不乱说话,身子不乱起其他触念,还是很容易办到的。这样念佛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则“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四、 直心、深心、回向心念佛法(三心即菩提心)
·“三心”(菩提心)念佛法。
·“色(佛境、妙有)不异空(心念、真空)”,“空(心念、真空)不异色(境佛、妙有)”!“心、佛(真空、妙有)不二”!
·何为“佛知”、“佛见”与“我见”、“我知”?
“直心”,就是至诚恳切心,没有虚,没有假。就是念佛时,常起“观照”,照顾佛号,务必使它“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也就是心与口相应,心口如一,肯定能蒙阿弥陀佛加被。
“深心”就是信心。(信真心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成就此心,才是“深心”。求生天,求成二乘圣人,求成菩萨都不是“深心”。求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一生成佛,才是深深的心。如此念佛,定能得到成就。
“回向心”,就是把愿力注向于西方极乐世界。亦即是把我所作的一切“功德”统通“回向”西方,愿生西方。因为一切功德从回向生。回向发愿心,就是菩提心。例如赚了钱,发愿养父母,即是把功德回向给父母;愿养妻子儿女,愿帮贫苦人,愿供养三宝……都是把功德回向了。最可怜是,赚了钱,锁到箱子里,不得受用,便一点功德没有了。所以有回向便有功德,不回向便没有功德。我们要把一切功德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回向人、天、二乘乃至菩萨,使这一念心,肯定可得往生。
“(境)佛,以(真空)心而(妙)有;(真空)心,以(境)佛而立”。要论(真空)“心”的话,全(境)佛都是(真空)心,所以心外无佛;要论(境)“佛”的话,全(真空)心都是(境)佛,所以(境)佛外无(真空)心。就是说,“(境)佛不异(真空)心,(真空)心不异(境)佛。佛即是心(色即是空),心即是佛(空即是色)”。不二不别,不可偏求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我(真空)心中的(境)佛;我的念佛心,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境)佛中的(真空)心。佛(境)是法界佛,心(智)也是法界心。所念的佛(境),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能念的心(智),也横遍竖穷、不可思议;所以“心(智)”与“佛(境)”不二不别。所以说,“佛(境)”是我的“心(智)佛(境)”;“心(智)”是我的“佛(境)心(智)”。“心”(智)不离“佛”(境),“佛”(境)不离“心”(智)。因此,念佛的人,就是以自己的“佛(境)心(智)”,念自己的“心(智)佛(境)”。若是妄起分别,妄生思议,向心外求佛,或向佛外求心,那都是“魔”也。要想能念到了“心不异佛,佛不异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地步,唯有“直心不曲”,“深心不退,回向发愿,一心念佛”才能成功。因为“心与佛”不二不别,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说有说无都是“我见”;离开我见,便不见有,也不见无了。全佛是心的时候,谓之“佛知”;全心是佛的时候谓之“佛见”。而“佛知佛见”,都不可思议。因为心与佛都是相待缘起,无所有(无自性),不可得矣。所以,不可以凡情见,妄生分别。有“我见”的人,偏偏要以思议心(主观心),于佛知佛见中,另立自己的“我知我见(主观见解)”。《楞严》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深思深思。然而,只要万缘
放下,不计人我、是非、好恶,至诚恳切地直心、深心、回向心,一心念佛,仗一句阿弥陀佛的“扶持”,定能成功。这就是所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只要信真愿切心去念佛,心念佛,心就是佛,心就作佛也。
五、 关闭六根念佛法 (即意念法)
·“都摄六根”即“意念”法(观想法)!
·“六根”不起“憎(嗔)爱(贪)”即是“成所作智”!
·何以“作法(作用)(有生灭)”?
·以“念佛心”除“五欲”和“五盖”。
·“念佛心”与“戒、定、慧”的关系。
·“戒、定、慧”与“念佛三昧”!
念佛人,一定要关闭“六根”,才能净念相继,后才能得念佛三昧,其他法门是以自力关闭六窗;净土法门是以“念佛心”(佛念)闭六窗。“前五根”为一部分,“意根”单独为一部分。所谓“闭六窗”,非是不用前五根之看、听、嗅、尝、触,而是在“用”前五根的同时,“意根”却不失“正念”(佛念)! 是时时处处“正念”(佛念)现前,那是闭六窗了。所以“念佛心”一起,便可摄住六窗(六根)。若失去“正念”,势必心(即意根)更乱,妄想更多。所以盲人的“念头”(妄想),比一般人动得更厉害。“意根”不失“正念”,就是“意念法”,这是从“意根”下手。但凡夫作起来不很容易。所以念的时候,先从“目不邪观”、“耳不邪听”、“鼻不邪嗅”、“口不杂话”、“身不邪触”、“意不邪念”开始锻炼,久之便可“正念”(佛念)现前了。当然摄六根的最好方法是--用“念佛心”。一声佛号“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这样念念相续(不间断),六根自然不起“憎爱”二心,于是六窗一关闭住了。这个“六根”不起憎爱二心,便叫做“成所作智”。反之,六根都起“憎爱”,那便是五根落入“五(贪)欲”了(色、声、香、味、触法)。所以经上曰:“汝等比丘当好护法,莫令五根,入于五欲”。其他宗派保护六根是多用自力;净土法门是用“念佛心”保护六根不贪色、声、香、味、触法,“用”的是“自他二力”。“五欲”(五贪心),对境就“(生)起”憎爱,但是起过了就憎爱“灭”。所以“五欲(五贪心)”属于“作法”,即遇“境”(缘)便起“作用”。然而“作法”,不能常“作”。例如,遇到“红色”(境缘),眼便起(生)“作用(作法)”,(作法)现“红色”;“红色”(境缘)没有了,眼遇境缘而生起红色的“(作法)见”这个“作用”(作法)也就随着灭了。但眼根本自具足的能见之“性”无生灭。如果红色的“(作法)见”这个“作用”(相同作法)不管对境(缘)不对境(缘),永久常存,势必不能起(生)“作用(作法)”而再“见”别的颜色了。所以“作法”是有起(生)有灭的;而“五欲”(贪心)有起(生)有灭,因为“五欲”(贪心)入于“第六意识”,叫作“五盖”(贪、嗔、痴、慢、疑、掉悔、睡眠),然后又通过“第七识”隐藏于“第八识”里,这隐藏在“第八识”里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掉悔、睡眠”等“盖”(在第八识里盖住真如法性,所以称为盖),“盖”是“五欲”(贪心)的“根”,它是属于“无作法”,就是说,(盖)它是隐藏在第八识里,等到“五根”对“外境”,“五欲”(盖)便指使“第七识”(我执、私心)命令第六识指挥前五根起(生)“作用”(作法)了。所以“五欲”(作用)灭了,但是“五欲”盖没灭,于是再遇新的因缘五根还能再起(生)“作用”,一贪再贪,一嗔再嗔,一痴再痴,一疑再疑,一慢再慢,一掉悔再掉悔,一睡眠再睡眠,一不正见再不正见……不休不止。既然“五盖”是“五欲”的“根”,修行人,一定要除“五盖”。净土便是以“念佛心”除“五欲”和“五盖 ”的。“念佛心”,清清净净便是“定”。心清净不起“憎爱”,便是“慧”。然而,要想念佛心清净,就须持“戒”,关闭六窗(六根)便是“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念佛心”可得“成所作智”。以“念佛心”发(生)的“戒、定、慧”之力具是。由“念佛心”关闭六窗(六根)之“戒”所得之“清净心”为“定”,不起“憎爱”是“慧”。“定”为“慧”的“体”;“慧”为“定”的“用”。说“定”时,“慧”全是“定”;说“慧”时,“定”全是“慧”。这叫“净念相继”。“慧”在“定”时曰“净念”;“定”在“慧”时曰“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就是用“念佛心”,“六根一摄”自然“净念相继”也。口念得清楚,“舌根”就摄住了,耳听得清楚“耳根”亦摄住了,心里的佛号清楚明白,“意根”也摄住了,有目如不见,有鼻如不嗅,有身若不触,岂不是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哉!一念“摄”一念净,念念“摄”念念净,相继不断,就得到(一行)即“念佛三昧的法味”了。这种“甚深微妙”法门,世尊从大悲心中说出来,是大方便中的大方便,圆顿中的最圆顿矣。我们应该以“念佛心”关闭六窗,以“成所作智”直指“佛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六、 母子互忆、心逐念成念佛法
·“因与果”互摄法。
·“观心、调心”与“择法觉分”。
·“心不取境”功夫。
·境未现前时,心不取境,是“小乘”;境现前时,能境不碍心(不动心),是“大乘”。
·“无量光(常照)、寿(常住)”与“念佛的关系”及“照寂”功夫!
·“照寂不二”即是“无量光、寿”,亦即是“常寂光土”,就是“一念圆净心”。
一切“境”,都是从“心”所现,心外是并没有“境”的,“一心”可现十法界。“心”起什么“念”,(因),必现什么“境界”(果)。“心”有“善念”(因),则入三善道境(果);“心”有“恶念”(因),则现三恶道境(果)。“心”念佛(因),自然便现佛境界(果),这是“心念”为“因”,“境现”为“果”,“境”由“心”现,“心”逐“念”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念佛人能否往生极乐,但问“自心”在念什么(因),不必他求矣。所以经曰:“心想佛,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由佛起,佛由心念。”因和果的关系是“互摄互入”的。“念佛”,就是“制伏”自己乱动无常、变化无端,横冲直撞,不听约束的“妄想心”。使其住于一缘(佛号)而不乱动。这就要“时常观照”,只要发现它一乱动,立刻用佛号这条绳索,牢牢地将“妄想乱动心”拴住。但,要耐心地、坚忍地用功,日久功深就会被调伏了。“调心”,要知道简择。“简”是分别,即分别凡情障碍,“择”是选择,即选择清净圣道,亦即不可求人天福根、神通……等,只要一心真信切愿、老实念佛,不让其他的种子发芽,只求西方报成熟,久修,心念自然清净,自然知道简择,真智发现,开大智慧,明了法的邪正了。这就叫“择法觉分”(择法支)。
“调心”必须作到“心不取境,境不碍心”。境不碍心,即是对境不起心。例如:好喝酒的人,酒未现前,要不喝还容易,就是心不取境;缘现力强,酒在面前,想不喝便难了。(应该境不碍心)。能“对境不起心,才是真功夫”。应时时警觉自己,若察觉(观照)对境心动,就用弥陀圣号对治。因此要注意“心不取境”。如能完全作到,保证可得到“小圣”地位。进一步,若能使“境不碍心”,那便是“大乘”根机了。所以,念佛法门实是“转凡成圣”的枢机。诸佛意旨,不在演文宣教,只求众生“心清净湛寂”罢了。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说出“弥陀”圣号,是以彻底悲心普度末法众生。唯有至诚恳切受持,不要辜负我佛的一片慈心!
“无量光”即是佛常以慈光普照世间,是“常照”;众生念佛,心不昏沉,便是仰承“佛照”。 “无量寿”,即是佛以大悲愿心常住世间,是常寂;众生念佛,心不散乱,便是仰体“佛寂”。所以念佛心若不散乱,不昏沉,便与“无量光、无量寿”相应也。心散乱便落六道,心昏沉便空过时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有微细的散乱,唯有一佛乘才算究竟。而念阿弥陀佛,便是归向一实佛乘。因此,念佛人,时时“观照”:照见到心有烦恼,便赶紧念佛,这便是“照”的功夫;一称弥陀,烦恼止息,这便是“寂”的功夫。“照寂”不二,便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样的境界,凡夫是可以得到的。这种境界,就依报讲,便叫“常寂光”,就正报讲,便叫“法界身”。阿弥陀佛是“法界身”,我们的念佛心是“法界心”,心、佛、法界,三无差别,所以我“一念圆净”,此心便现“常寂光土”。是知,念佛法门,易修而证深。“常寂光土”,不是别的,原来就是我们“一念圆净心”也。
七、 清净心除烦恼念佛法
·“三际托空”念佛法。
·何为“现行”、“种子”、“习气”、烦恼?
·何为“(念佛)伏烦恼”(可帮助往生)与“断烦恼”?
·罗汉“四果”的差别。
·“伏烦恼”与“一心不乱”。
·何为“清净念佛”?
·何为“打成一片”?
莫让心取境,莫让境碍心;心取境,境碍心,皆是烦恼。烦恼的生起,略有“三时”(过去、现在、未来),“十二处”(六根、六尘)。若是“三时”、“十二处”都不起烦恼,便是“清净心”。如此“念佛”,必相应。三时、十二处,烦恼都起于“我执”。“我执”若断,一切烦恼便根绝了。“我执”很微细。烦恼,“粗”的是“现行烦恼”,容易观察出来,也是由种子烦恼而起的;“细”的是“种子烦恼”,不容易观察出来。有时心静,种子烦恼会显现。“极细”的是“习气烦恼”,凡夫不能观察出来,如容器盛过鱼肉后,其腥气还在,便是“习气”。
只断“现行烦恼”,叫“伏烦恼”。等“种子与习气”也断了,才叫“断烦恼” 念佛人若能渐渐“伏烦恼”,便可帮助你念佛往生了。
初果、二果仅仅“渐伏欲界烦恼”,三果人“渐伏色、空二界烦恼”,四果人才真的“断了三界内烦恼”,即破了“界内无明”。
贪、嗔、痴、慢、疑、邪见,“六根本烦恼”,凡夫只可以用“念佛法”对治。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只知一心念佛求往生,这样勉强可算是“伏烦恼”。“至诚念佛”,便是“一心”,烦恼逐渐不起,便是“不乱”。这样念佛,一念佛烦恼便断,心自然清净,这叫“一念清净--念佛”,如是用功念去,作到念念如此,便是“念念清净念念佛”也。不管顺境逆境,不管行、住、坐、卧,总是“念念清净”,相续不断,这叫“念佛心打成一片”,就可决定往生。
八、 提起正念,一心念佛法
·“正念”(念佛)(因)坚固(异熟) “意生身”(观想法)“往生”(果)法!
·“念佛正念之因”坚固“意生身”之异熟,而成就“往生净土之果”!
·“念佛法”对治的次第:先治散乱,后治昏沉。
失掉正念,便将漂流业海,不得出离。因为一切境界,唯心所造,唯是一心。我们所见的一切境界,实是“自见其心”罢了。所以,心存正念,则佛境现前;心失正念,则六道境现前。莲华,本来就开在你自己的心里,临命终时能见西方境,其实乃“自见其心”罢了。所以十万亿佛土,一念即得往生矣。由此可见,起什么心,便由“异熟因缘”而现什么境。“第八识名“异熟识”,“异”是差异,“熟”是成熟。就是说,由(念佛坚固之意生身)“因”到(往生自心净土)“果”,是由“异熟因缘”而成就的。
“异熟因果”不出(自性)“一心”,(念佛坚固之意生身)“心念”是因,(显现常寂光土)“境”是果,其间过程,叫做“异熟”。就是说有先后之成熟也。一声声佛号,由心中发出来,从口中念出去,由耳朵听进来,再回到心中去。这样心、口、耳、相应,自然“念佛心”便能与佛相应。心成就,极乐境界自然成就。往生是往生自己真如心中的极乐世界。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原来心、佛、净土本来不二,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唯是一心也。若说心外有一微尘许法,即是魔说。所以“念佛”,首先必须 “心、口相应”,自净其心。念佛人临命终时,能不散乱,不昏沉,“正念”现前,肯定可以往生。念佛对治的方法次第是:①先对治散乱,②后对治昏沉。对治“散乱”,用“止”;对治“昏沉”,用“观”。念佛法门,是“止”也阿弥陀佛,“观”也阿弥陀佛,借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圆净一念而成佛!
九、 决定心求往生念佛法
·“切愿”念佛法。
·横超三界,关键是信愿。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念佛!
·何为“一念往生”?
纵然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舍家缘,只要一心念佛,不起现行造业,发起决定心,下决心定愿求生西方,就可往生。因为,念佛法门,便是为救末法时期被烦恼所贼害的众生而设的。这就是“念佛法门”可贵之处。真正“伏烦恼”、“断烦恼”的,那是证果的圣人,可以
竖出三界;而我们凡夫往生,全凭佛力加被,横超三界。当然,能伏、断烦恼更好。若不能伏、断烦恼,只要不造五逆,不谤正法,至心信乐,以决定心求生,也得成就。就是造五逆罪,只要至心忏悔,发决定心求生西方的人,也得往生。发决定心求往生,就是“始终如一”,一门深入,决定信心,尽形寿念佛,绝不为外道所骗,也不为其他法门所留,不朝三暮四,日日投机。所谓“一念往生”,是说再没有“后念”,再没有别的念头。是指临终一念。即临终时,一念求往生,第二念尚未起时,即便命终,凭此最后一念,便得往生。如果第一念求往生,命未终,第二念便起散乱,那就会随第二念走(这第二念已变成最后一念),便不得往生了。我们平时念佛,总是异念纷起,所以不得受用。
十、 一念圆成(融)念佛法
·一切唯心造。
·“心清净”(显现)即是“无量光(常照)(常寂光)、无量寿(常寂)”
,亦即是“一念十方”、“一念十世”,即“一念圆顿”法(圆成、圆融、大圆满、圆通)。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法尔如是。
佛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一切境界都是由心所现,由心所造。十法界原来只是一心。此心横遍竖穷,一切法包括无余。所以十方世界,没有一微尘许法不是由心起现的。亦即是说,十方世界没有一微尘许法不是自己的“心”。
“法界”原来是“清净”的。唯在自己“心”起什么“念”时,便现什么样的境界而已。当自己“心清净”时,十方世界就“无量清净”,不昏暗,也没有障碍,于是假名为“无量光”;当自己“心清净”时,三世也就“无量清净”,于是“无生无灭”,便假名为“(无量寿)”。这样,“清净心”现“清净境”,“清净则常”(清净了就没有变异,所以说常),“清净则寂”,“清净则光”,所以假名为“常寂光”。如能这样清净心念佛,便一念清净则一念佛,念念清净则念念佛,所以假为“香光庄严”。这便是“一念十方”,“十方一念”;“一念十世”,“十世一念”,这样“一念圆顿”的法,唯有净土念佛法门最为直捷了当。因为境原是心,境由心现;而“心”本来是没有的,是由念而成的。一切念中,以念佛为最殊胜,因为佛之一念,圆摄一切念。佛能摄尽其余九道,可说十方三世,佛德没有不周遍的。离开了(大智大觉)佛,无论参禅、持戒、持咒,乃至一礼一拜,都是顺从了魔外也。 因此,论修行,念佛为正行,其余都是助行。一切都没有超过佛(大智大觉)的。因为佛(大智大觉)的“功德”是没有不圆满的,所以念佛(即念大智大觉)就是“多福德因缘”,最圆顿,最方便。我们千万不要让罪业染心,只能让“念佛净业”成就。让我们的心,只现西方极乐世界相,即(意生身),只现阿弥陀佛相(意生身)。这便是念佛法门真正的“要求”。众生心力羸劣,持名可助心力的不足,所谓“辟散乱之要,在于音声”。心无力,是借口来扶也。《华严》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无性,以心为性;心本无性,缘念而成。心是“无性”为性,缘什么样的“念”,便成什么样的“法界”。这完全是“法尔如是”,性本如此。
十一、尽形寿,一门深入念佛法
尽此一生念佛,永远不退,正念始终现前,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坚决要求往生,一切功德回向西方,这叫“长时修”。若能这样,定得如愿往生。
十二、 放下身心(正报)、器界(依报)念佛法
·“因缘果报”是“必然”(定数),应敢于面对,是“逃避”不了的!
·如何能“放下”?·“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法与其“结果”。
放下烦恼及贪、嗔、痴可得自在;不可放下道业(念佛)。要知道,该失败的、该倒霉的事终于要来(自己种的因,顾、、成熟时总要受果报),放不下也没有用,照常来;该成功的、幸运的事也终于会来(因缘果报),与放下或放不下毫无关系。因此说,天天提心吊胆地放不下,只有增加精神(心理)上的负担。不如干脆放下这一切,专心念佛为妙。不如干脆“内”放下“五阴身心”,“外”放下“根尘器界”。放下后才能得清净,才能了生死,才能往生。如何能放下呢?若依念佛法门来说,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便能放下。如何分别
说,大约有三种:①持戒。②修定。③修慧。修戒定慧便能放下。①持戒--是“放下”一切“过”、“非”,即“放下”“身三口四”“七支”的“过”、“非”。“持戒”能生一切“功德”,渐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意”之贪、嗔、痴,通于“戒、定、慧”。“戒、定、慧”都是对治贪、嗔、痴的。贪、嗔、痴粗的,要用“戒”对治;三毒细的,要用“定”对治;三毒最细的,要用“慧” 对治。所以三毒障戒也障定,也障慧。用“戒功德”对治“贪、嗔、痴”,是解脱自己的“业”,叫做“别解脱”,局限于“人道”;用“定功德”对治“贪、 嗔、痴”,名“定共戒”,可生“天道”,通于凡夫、外道、圣人;用“慧功德”对治“贪、嗔、痴”,名“无漏戒”,能出三界,唯四果圣人才能修,是“无学人”的事。凡夫所有的“智慧”,都是“世智”,不是“真智”,唯有阿罗汉才有“真智”,用“无漏智”破尽“三界内无明”。②修定--便是放下“散乱”和“昏沉”。身、口、意不散乱、不昏沉,才能成就往生的“因缘”。③修慧--便是破“无明”,能除心中的障碍。(AYIN欲障碍B亲缘障碍C名闻障碍D钱财障碍。)
十三、 介尔初心念佛法
·“介尔初心”(即根性--见、闻、嗅、尝、触、知六根性)(第一念)本“清净心”(本觉)(善护此念)念佛定“往生”。
·“始觉”(介尔初心)念佛就是始觉念,即“真念佛”、“真了生死” ,不假方便,没有渐次!
“五根”没有罪过,本来是不染的。因“五识”里有“一分意识”,所以才起“染”着心。就是说,“五根”刚对“五尘”的时候,“第一念”一点都没有罪过,清清净净的。例如眼根刚看见红的、黄的时候,它就是红的、黄的,没有丝毫贪著心或厌恶心。可是第二念贪著与厌恶的虚妄心起来的时候,就起了贪著或厌恶,就染著了。这“第一念”没有染著的时候,叫“介尔初心”,是清清净净的“第一个念头”。修行人要用这个“介尔初心”,即清清净净的“第一个念头”(要善护此念),去念佛,一定能往生。即所谓“西方极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这个“介尔初心”(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本能生万法),原来是众生的“本觉”(又名:佛性、真如、自性、不生不灭、不二、本来面目、实相……大智大觉)(本来的觉性)。由于第二念虚妄心(第六意识,即分别心)兴起,才生出“不觉”(即无明),即迷惑了,所以才堕入六道生死海。然而我们(众生)在“不觉”迷惑中,一心念佛,就是开始觉悟,即“始觉”。所念的阿弥陀佛是已觉悟的人,即“本觉”。修行人,只要以“介尔初心”不夹杂,单单提一句佛号,就是“始觉合于本觉”也。所以说,真正以(介尔初心)“始觉心”念合于“本觉”的一句佛号,就是“真念佛”。以“介尔初心”念佛,一句当下就是“六根清净位”,心念刚一起,早已成就了“心佛”,不假方便,没有渐次,不须三大阿僧祇劫,今生就了生死也。
十四、 放下我见我执念佛法
·放下“想相为身”(妄想所聚成的我执我见)念佛法。 ·“我执”、“我见”是苦因!·“介尔心”念佛,离“四相”法!
要想六根不染六尘,必须不起妄想所形成的“我执”(我见);最妙之方法,就是以“介尔心单念佛名”。人、狗、猫、鱼、鬼……等众生都是因为贪爱(爱惜)自己的妄想所形成的“五阴身心”(身见、我见),才在六道中出不去。放不下“身见”,就会由于“我”而起三种因缘:①亲人②冤家③不亲不冤。由“三缘”生“三受”(苦、乐、不苦不乐)。由于“三受”生贪、嗔、痴“三毒”。对乐事生“贪”;对苦事生“嗔”;对不苦不乐事生“痴”。更由“三毒”造“十恶业”。由“十种恶业”的“因缘”掉入苦海里不能出离。追究起来,苦的因缘不外“我慢心”和“身见”执著。只要断除“我慢心”,破除“身见结”,就可证初果须陀洹果。除“我慢”、消“二障”(烦恼障:由我执生起、所知障:由法执生起)最好的方法,是用“介尔心”念阿弥陀佛,决定没有“我慢心”,也没有“人我执”、“法我执”、“烦恼障”、“所知障”。念佛时,自念自听(辟散妙法,贵在音声),念得清楚、听的清楚,“我”即消除,这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方法。“我见”消除,“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无所得。不见“四相”,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十五、 止观调心念佛法
·“调心”念佛法!·如何“调心”法! ·“止”与“观”法!·何为“散乱”、“昏沉”、“无记”及“对治法”?
念佛,贵在调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念佛的人心要清净地上对天(法身、真谛)、下对地(地理环境)、中对一切众生(人、事),都对得起,以此深心、至诚心,真信愿切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决定往生。所以念佛贵在调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只要心净,佛土自然清净。
要想“调伏其心”,就应犹如掘井,专心一致,认准一处,耐心地掘,不得到水,决不放手。千万不可朝三暮四。但众生的心,就是朝三暮四,散乱妄想纷飞,所以首先应予对治。其方法,是要先用“观”,后用“止”。(其实“止”与“观”没有办法绝对分开)。用“观”发觉烦恼起,立刻用念佛对治,这便是“观 ”的工夫;念佛号则烦恼止息,这便是“止”的工夫。不过“观”出烦恼,须立刻用佛号对治以求“止”;不可总是只“观”烦恼,不知道念佛对治。总“观”不“止”,反而会增长分别心,势必随着烦恼转,越观烦恼越多。“观”出烦恼后,就应立刻放下烦恼,脱离烦恼,离开烦恼便是“止”。散乱渐伏后,容易产生:①昏沉、②无记。“无记”是既不断烦恼,又不忏业障,亦不修功德,是愚痴法,是外道法。当落入“无记”时,可以用“想”,但不 可于“想”中生烦恼。对治“散乱”在于求“止”,对治“昏沉”要用“观照” 。唯有念佛法门的“止观”才是最圆最顿的。“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曰“寂”(止),无量光曰“照”(观)。烦恼起,知念佛,便是“观”;佛号起,烦恼息,便是“止”。一句阿弥陀佛,“止”与“观”具足也。岂不是最圆最顿耶!日久功深,烦恼渐轻,心渐清凉,这便是“清净心除烦恼”。心既清净,佛号念得更为历历明明,这便是“至诚心起佛号”。
十六、 发长远心、决定心念佛法
·“佛”与“魔”之差别。 ·发菩提心(信、愿、行)念佛。 ·念佛之“念”(心),“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念佛的人,不可乱发愿。只应有一个愿:愿生西方,愿见阿弥陀佛。这个长远心、决定心,始终不渝。唯有恳切发愿,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才是最可靠的保证。三藏十二部经,所说的不外一个“佛”字。千经万论,无非颂扬佛的功德而已。古德曰:“三藏十二部,言佛则周。”所以,经论虽广,总不违“佛”旨;违反了“佛”旨,便是外道所说,是魔所说了。各宗判教,也不外分析阐明这个“佛”字罢了。
“念佛”,便是圆顿的唯一“佛乘”。“能念”的心是大圆满圆(因),“所念”的阿弥陀佛便是大圆满之“满”果。一句阿弥陀佛,包含尽了一切。所谓“万德洪名,五乘普入,利钝全收”也。所以要发长远心、决定心,真信切愿念佛,愿求生西方,愿见阿弥陀佛。经说:“一切法无非佛法,佛法遍摄一切法。”虽然万法的“相”是各异的,而万法的“实相”,无非都是“佛”(即体)。所以一切法门,以“念佛”为正念,为主,其余皆是辅。所谓“树花万朵,一根所生。法门无量,皆从佛出”。所以各宗玄妙要旨,都不出净土法门的“信、愿、行”。奉劝各位,万勿见异思迁,另找其他法门修行。那样,便等于丢掉“珍珠”,拾取瓦砾一般愚痴也。应该发长远心、决定心,一句佛号念到底,决不更换。若能证得“念佛三昧”,便知尽虚空遍法界,无非阿弥陀佛化身,无非弥陀示现而已。学显、修密、参禅、止观、礼拜、忏悔……,只要心中没有“佛 ”,都是外道。释迦如来大慈大悲,为了使末法众生离苦得乐,为了除众生的妄想,使众生“心住一念”“心住一缘”,才说出这个法门,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又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之所以然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