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慧净法师:弥陀化身之善导大师略传(一)


 2017/2/6    下载DOC文档    

  善导大师略传

  目 录

  一、隋唐盛世 善导示现

  二、青年立传 光芒初现

  三、俗姓朱氏 籍贯山东

  四、隋末唐初 教界盛况

  五、见相愿生 其来有自

  六、深归观经 亲证三昧

  七、访师求道 彻悟真髓

  八、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

  九、径路修行 唯在念佛

  十、至诚念佛 行持勤笃

  十一、一声佛号 一道光明

  十二、较量念佛 佛像放光

  十三、写经十万 变相三百

  十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十五、厌秽欣净 舍身往生

  十六、以讹传讹 误传舍身

  十七、慈恩寺碑 纪念大师

  十八、龙门大佛 奉敕监造

  十九、湖北襄阳 传授胜行

  二○、造疏感梦 楷定古今

  二一、预知时至 掩室长逝

  二二、唐朝时代 三大葬礼

  二三、信者无量 高弟三名

  二四、长安南郊 建塔纪念

  二五、高宗皇帝 供千舍利

  二六、则天皇后 频临净刹

  二七、王维题诗 过香积寺

  二八、遗文放光 少康感悟

  二九、形像神变 化佛付嘱

  三〇、念佛出佛 善导再来

  三一、星曜东方 法然继起

  三二、本地弥陀 垂迹善导

  三三、二祖对面 一脉相传

  三四、佛教会长 敬撰赞词

  三五、莲池印光 倾心崇仰

  三六、善导所说 当作佛说

  三七、智荣禅师 铭文崇仰

  三八、昙省律师 铭偈赞仰

  三九、善导示现 古塔古佛

  四○、善导大师 弥陀化身

  四一、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四二、集古贤文 赞十二德

  四三、五部九卷 本疏具疏

  四四、当时教界 高僧年表

  附 录

  一、《续高僧传》之善导大师传

  二、《瑞应删传》之善导大师传

  三、善导大师历代传记

  1. 中国撰述

  2. 日本撰述

  四、善导大师年表

  五、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1. 赞大圣不测德

  2. 赞弥陀化身德

  3. 赞所说等佛德

  4. 赞《观经四帖疏》

  5. 赞楷定专修德

  6. 赞发明助念德

  7. 赞弘超诸宗德

  8. 赞化度普广德

  9. 赞至极慈悲德

  10. 赞悬护万代德

  一、隋唐盛世 善导示现

  中国净土教的大成者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出生于隋朝大业九年(六一三),往生于唐朝永隆二年(六八一),春秋六十九。亦即隋炀帝之时出生,历经唐高祖、太宗的时代,于高宗之时往生。其活跃于“自信教人信”的正是唐朝国运极为鼎盛的太宗、高宗时代。而大师出生之前统一天下之隋文帝时代,佛教正以旺盛之势在复兴着;文帝颁下“佛教治国策”、“佛教兴隆策”、“天下佛寺复兴诏”等,全国几乎佛教化。在佛教信仰如此澎湃的时代中,大师从无量光明的净土应化而来,高举念佛成佛的旗帜,指引众生,导归极乐,圆满佛果。

  二、青年立传 光芒初现

  善导大师的传记文献颇多,中国与日本约有二、三十种,可见大师在佛教史上地位之崇高与影响之深远。其中最早的是唐朝道宣律师所著的《续高僧传》,其次是唐朝的文谂大师、少康大师共纂的《瑞应删传》;此外大多是后人站在赞扬的立场所记述的,这当然有其意义,但在历史上的价值比较低。善导大师的事迹可资参考的基本性资料有四种传记、六种碑文,简列如下:

  (一)传记

  (1)《续高僧传》第二十七卷、第十释会通传(附善导传)

  唐 道宣 撰(六四五)

  (2)《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第十二善导传

  唐 文谂、少康 共录(八○五)

  (3)《净土往生传》卷中第十五善导传

  宋 戒珠 撰(一○六四)

  (4)《新修往生传》卷中第廿五、廿六善导传、善道传

  宋 王古 撰(一○八四)

  (《类聚净土五祖传》所引,《大正藏》八十三册一五七页)

  (二)碑文

  (1)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碑

  京兆金石录

  (2)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

  同上

  (3)龙门大佛像龛记

  金石萃编第七十三

  (4)隆阐大法师碑铭

  同上第八十六

  (5)净业法师灵塔铭

  同上第七十五

  (6)光明寺慧了塔铭

  金石续编第五

  道宣律师生于隋朝开皇十六年(五九六),长于大师十七岁;人尚在世,时又青年,而南山律的开祖道宣律师于其《续高僧传》中便已就其所闻的预先为大师写下众所赞扬的事迹,虽然仅有简短的一百二十三字,但大师的伟大,已现端倪。

  三、俗姓朱氏 籍贯山东

  大师俗姓朱,山东省临淄县(一说安徽省泗县)人,年少出家,师事密州之明胜法师,钻研《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

  密州在山东省诸城县,距临淄县不远。明胜法师是三论宗学匠,与开创三论宗之嘉祥大师吉藏同为法朗大师的高弟。

  四、隋末唐初 教界盛况

  若从当时佛教界的盛况而言,此时嘉祥大师诏入帝都长安之日严寺宣扬三论;嘉祥大师寂于武德六年(六二三),善导大师出生之顷,正是嘉祥大师在长安极为活跃之时。

  又天台宗之开创者智大师六十岁往生之时是开皇十七年(五九七),是善导大师出生之前的十六年,之后的天台宗由其弟子章安大师灌顶在极力弘扬。

  净土教方面,大业五年(六○九)四十八岁时归入净土教的道绰禅师,正以山西太原为中心地域,传播念佛种子,声名远播,七岁之童皆知念佛。

  又西天取经,历经十六年之大旅行,翻译出所带回的庞大经典,留下不灭功绩的玄奘三藏,早生于大师十一年;大师与三藏大约同时代活跃于帝都长安。

  五、见相愿生 其来有自

  大师曾经看到“西方变相图”,大为震撼,便生欣慕净土深愿往生之情而赞言:“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所谓“西方变相图”,是描绘西方阿弥陀佛之净土庄严的图画,“变”即是转变,将极乐净土之相转变为图画,以令人观赏,启人欣慕。大师一见“西方变相图”便大为感动,欣求净土之深切愿心,始终不二,始终一贯,可见大师宿善之厚,其来有自。

  六、深归观经 亲证三昧

  大师到了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悲喜交叹地说:“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观无量寿经》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只为净土教家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的敏锐注目,演讲、读诵此经的可说是所在多有。

  就“时”与“机”的痛烈反省,亦即自觉末法之时,则宣说救度罪恶生死凡夫之教法的这一部《观经》之广受重视与喜爱是极其当然的。

  《新修往生传》如此记载:“后遁迹终南悟真寺,未逾数载,观想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

  终南山在帝都长安之南,而悟真寺则在终南山之蓝田县,系隋朝开皇年间净业法师所创建,后来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师相继住锡,他们都修持净土法门,故悟真寺可谓信仰净土的实践道场。而大师二十几岁便亲证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七、访师求道 彻悟真髓

  唐贞观年中,大师二十余岁,初闻道绰禅师在晋阳开阐净土宗风,乃不远千里,从而问津。对于大师的来访,道绰禅师心中很欢喜,知道眼前这位青年行者将是自己的后继者,因而为其彻说弥陀本愿与《观经》真义。

  《观经》的真髓精神必须以《大经》解释始能显明,亦即十三观的观佛三昧是所舍的,唯有信愿称名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大师在道绰禅师的指导之下,一切疑问当下冰解而体悟《观经》的奥义。

  如是亲蒙面授《观经》幽意,彻悟净土真髓,深归弥陀本愿,成为道绰禅师门下面授之杰出弟子。

  道绰禅师继承昙鸾大师的宗风,唯信弥陀救度,唯念弥陀名号;一生中敷演《观经》两百遍,其化风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齐归。

  八、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

  依据《新修往生传》记载,大师访道绰禅师时,正逢玄冬之首,寒风凛凛,旅途重重,风飘落叶,填满深坑;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觉已度数日,忽闻空中有声音说:“可得前行,所在游履,无复挂碍。”于是忘疲出坑,至道绰禅师之玄中寺。

  之后大师批注《观经》,以“二河白道喻”守护念佛信心,曾记述无人空旷之荒野踽踽独行,令人感受到那时绝处逢生的体验。

  九、径路修行 唯在念佛

  有关大师参谒道绰禅师的经过,《续高僧传》简略地说:“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禅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

  大师所住之悟真寺与道宣律师所住之丰德寺同在终南山,故言“山僧”。唯行念佛,必生极乐,因为仰仗的是弥陀大愿业力之故。故大师有名的“劝化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但念阿弥陀佛”即是“唯行念佛”,即是“径路”,“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在此可知大师之念佛宗风,乃受教于道绰禅师,而道绰禅师则传承自昙鸾大师。

  十、至诚念佛 行持勤笃

  大师之遇道绰禅师,如鱼得水,亲蒙泻瓶之教;至贞观十九年道绰禅师八十四岁(六四五)往生之后,又回到悟真寺,时大师三十三岁。

  被仰为亲证三昧之圣者善导大师,日常行持甚为勤笃,其具体情形,《净土往生传》这样记载:

  入堂则合掌胡跪,

  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

  乃至寒冷,亦必流汗,

  以此相状,表于至诚。

  三十余年无别寝处,

  不暂睡眠;除洗浴外不曾脱衣。

  护持戒品,纤毫不犯,

  未尝举目视女人。

  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弥亦不受礼。

  绝意名利,远诸戏笑。

  所行之处,争申供养;

  饮食衣服,四事丰饶,

  皆不自入,并将回施;

  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粗恶自食。

  奶酪醍醐,皆不饮噉。

  诸有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幅。

  见坏寺及坏塔,皆悉修营。

  燃灯续明,每岁不绝。

  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

  每自独行,不共众去;

  恐谈世事,妨修行业。

  由此可知大师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而又慈悲心切,所到之处,皆蒙其恩。故《隆阐大法师碑序》赞仰大师之德风而言:“慈树森疏,悲花照灼。”

  十一、一声佛号 一道光明

  大师念佛之精至,达到口念阿弥陀佛一声,即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百声千声,光出亦然,所以后世或称终南大师(因住终南山故),或称光明和尚(因口出光明故)。

  十二、较量念佛 佛像放光

  又,大师在西京寺内,曾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的胜劣,大师发愿说:

  “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此是真实不诳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生,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期。”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唐道镜、善道《念佛镜》)

  十三、写经十万 变相三百

  大师不愧是弥陀化身,其教化活动,可说不可思议,完全以超人的魄力在推进,据《续高僧传》及《瑞应删传》说:“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幅;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亦即书写《阿弥陀经》分赠有缘四众,其数达十万卷,并以画相令人欣慕,所以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现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了一本大师亲自抄写的《阿弥陀经》,此书是一八九九年大谷探险队在中国的吐鲁番所发掘。大师之真迹竟然流布到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广,令人惊叹。

  而《净土往生传》云:“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彼屠沽辈亦击悟焉。”

  亦即大师进入京师长安,广度民众,传授净土法门,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甚至屠沽之辈,亦深受感化,悔改念佛往生。

  十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佛祖统纪》卷二八如此记载:

  唐朝,长安,京姓。本为屠夫,因善导大师劝人念佛,满城断肉。京嫉恨之,持刀入寺,兴杀害意;善导大师指示西方,现净土相。京即回心发愿,上高树念佛,堕树而终;众见化佛,引天童子,从其顶门而出( 天童即其识神)。

  弥陀救度,随时存在,

  随地存在,毫无条件;

  不论缁素,不论善恶,

  克念愿生,立即得生。

  亦知大师,悲心感人。

  德人睹面,恶念全消。

  十五、厌秽欣净 舍身往生

  长安之道俗男女,受感化而归向净土者甚众,且在大师“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殷勤教化之下,受到热烈感化而“舍身往生”的信者,时有所闻,《续高僧传》说:

  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言:“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定生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

  “台省”即是当时的中央政府,这是道宣律师亲闻所记;而《净土往生传》更说:

  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岭,或寄命深泉,或自堕高枝,焚身供养者,略闻四远,向百余人。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者;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

  不论帝都,不论地方,僧俗男女,投身断命,甚至烧身供养,总共超过一百人。

  大师感化之伟大一至于此,则其盛德难以形容,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可说超群拔萃,少出其右,故《瑞应删传》言:“佛法东行以来,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见此令人想到《观经疏 • 定善义》言:

  归 去 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大师对时代之浊恶与人心之罪障,在极其深邃的洞察之后而吐露出这样的痛烈心情。

  十六、以讹传讹 误传舍身

  由于当时“舍身往生”的事迹频传,因而善导大师之其他传记也有大师舍身往生的传说,然而这是误读前面所引《续高僧传》之文,此文宋朝戒珠之《净土往生传》、王古之《新修往生传》等误传为大师舍身往生;虽非正确,但由此可知当时愿生西方之热切。

  又善导与善道《新修往生传》作二人说,然这并非二人,也是从同一人的传记误传而来的。

  十七、慈恩寺碑 纪念大师

  大师法化甚广,因而在长安市区所住过的寺院除了“光明寺”之外,有名的“慈恩寺”及“实际寺”也是长期弘化的地方。

  慈恩寺是名满天下的玄奘三藏住锡之处,三藏在此译经院完成了翻译佛典的不朽金字塔,然而此寺有两座纪念大师的碑文:

  一、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碑 永隆二年(六八一)

  僧 义成 撰 李振方正书

  二、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 大中五年(八五一)

  僧 志遇 撰并书

  可惜这两座碑文失传,否则对大师的事迹会更清楚、更了解。

  此慈恩寺建立的由来与道绰禅师略有因缘,亦即道绰禅师专事净土的念佛高风非常受高宗之母文德皇后的仰慕,而皇后于贞观十年(六三六)去世;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为母做功德之故,当时还是皇太子的高宗便在帝都兴建慈恩寺。其落成法会时,诏迎全国五十位高僧,大师便是被敕选的其中一人。

  进出长安的大师也时时居住慈恩寺弘传净土法门,而感化之深,功勋之隆,致使后人一而再地为其树碑,永贻怀念,长存崇仰。

  十八、龙门大佛 奉敕监造

  有关居住“实际寺”的事迹有两种资料:

  (一)“隆阐大法师碑”,亦即“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金石萃编卷八十六、唐四六),此碑铭内容,系叙述大师弟子怀恽法师的出家事缘,其碑文云:

  高宗总章元载……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阇黎……雅缔师资……

  碑文记述怀恽法师(原为世爵子弟)落发出家,系由大师为其主持剃度仪式,时为唐高宗总章元年(六六八)。

  (二)“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的碑文。世界驰名的洛阳“龙门大佛”是高宗皇帝发心,皇后武氏出钱所建造的,而奉敕监造的即是善导大师。当时大师住锡“实际寺”,故此碑文如此记载: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

  上元二年(六七五)大师六十三岁,碑文有“西京实际寺善导”之语,可知大师此时是常住在此寺布教的时期,因当时实际寺住持即是大师弟子怀恽法师。此亦可知大师博学多才,于佛教艺术造诣之深,至于上达天听,为皇帝所倚重。

  十九、湖北襄阳 传授胜行

  大师弘化与日增盛,不仅遍及山西、河洛,且南至湖北襄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记述义净三藏所言云:

  有苾刍贞固者,往襄州,遇善导禅师,传受弥陀胜行。

  净土宗念佛法门的传布受到义净三藏的注目,且赞扬为“胜行”,可知此法的殊胜,及大师法化之盛、辛勤之劳。

  二○、造疏感梦 楷定古今

  在长安期间,大师为了纠正当时教界对《观经》的错解,乃撰著《观经疏》(亦称四帖疏)四卷,撰写之前,于佛前标心结愿,请求灵验;当夜即见圣境,诸佛菩萨现前。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当《观经疏》圆满时,再度祈请,连续三夜,皆现圣境。其状具载于《观经疏》第四卷,披寻便知。

  故后世以此疏谓之“弥陀传说”,亦谓“楷定古今之疏”,珍重如经,而大师亦被尊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二一、预知时至 掩室长逝

  大师在帝都长安弘扬念佛法门,非常契应群机,缁素男女之归依甚众,门前成市。往生前不久正于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然催促,令速成就;或问其故,大师回答:“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时间一到,忽然示现微疾,掩室怡然长逝,身体柔软,容色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春秋六十九,时在永隆二年(六八一)三月十四日。

  二二、唐朝时代 三大葬礼

  由于大师德化,“信奉者其数无量,念佛声盈满长安”,故大师葬礼,自必盛极一时。

  若据马祖道一禅师的传记,有“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礼视斋斩,人倾国城,哀送之盛,今则三之”之文,依此则善导大师的葬礼,乃唐朝时代的三大葬礼之一。

  华严归真于嵩阳之“华严”,即是华严尊者普寂大师,普寂大师之传中有“倾城哭送,闾里为之空焉” 之文,准此推知善导葬礼当亦如是。

  此是盛德之自然感召,非藉人为之刻意安排;此可由《瑞应删传》赞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善导)之盛德矣”印知其实。

  二三、信者无量 高弟三名

  大师拥有很多足可惊叹的信者,传记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因此受业弟子当然也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即撰著《释净土群疑论》的怀感(六八〇顷)、怀恽(六四〇—七〇一)、净业(六五五—七一二)。其中怀感大师来不及写完《群疑论》便已先行往生,而由其师弟怀恽法师续写完成。

  二四、长安南郊 建塔纪念

  长安郊外,南望终南山,北眺长安城,所谓临水面山之佳地的神禾原,一座十三层高的大塔巍然耸立云霄,这便是奉安大师舍利的“崇灵塔”。

  师事大师十数年的怀恽法师,为纪念恩师之盛德,乃选此胜景建塔立碑,并于塔侧兴建寺院,名“香积寺”,栽植神木灵草,四时供养不怠;此寺由怀恽法师及其师弟净业法师相继住持。这些事迹都记载于《隆阐大法师碑铭》及《净业法师灵塔铭》。然而世间无常,往昔甚为宏壮的寺观,如今伟容不在,唯此大塔凌越一千三百余年的风雪,巍然独立于田园中,彰显大师万古不灭的遗德,频添吾人归依渴仰的遐思。

  二五、高宗皇帝 供千舍利

  据《隆阐大法师铭》记载当时香积寺的胜景而言:

  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逾严霜而靡悴。

  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山,菩萨全真之地。

  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昆丘之异宝。

  但以至诚多感,能事冥资,故能远降宸衷,令赍舍利,计千余粒。

  加以七珍函笥,随此胜缘,百宝幡花,令兴供养。

  由于善导大师的盛德及香积寺的感应,深获高宗皇帝的崇敬,因而呈佛舍利,“计千余粒”予香积寺,并加以“七珍函笥”装饰,同时又以“百宝幡花”,供养道场。

  可知大师:生前悲心,下拯群萌;灭后余德,上感宸衷。

  二六、则天皇后 频临净刹

  由于大师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香积寺又供养皇帝所献的法器、舍利子等,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又据《隆阐大法师碑铭》记载:

  则天大圣皇后,承九元之眷命,蹑三圣之休期,

  犹尚志想金园,情欣胜躅。

  或频临净 刹,倾海国之名珍;

  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宝。

  则天皇后登上皇位之后,仍然怀念香积寺,而“频临净刹,屡访炎凉”,每次都“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之秘宝”的大兴供养。

  可知大师:塔留香积,长耀明灯;弟子继德,宸游频临。

  二七、王维题诗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七○○—七六一)字摩诘,盛唐开元进士,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其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独成一家。苏轼赞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居士平生信佛,素服长斋,喜禅好净,有“诗佛”的美誉。

  这首《过香积寺》应是他晚年游历所写,诗中的“云峰、古木,深山、鸣钟,泉声、危石,日色、青松,薄暮、空潭,安禅、毒龙”等,描画出当时香积寺的静谧、安宁、幽邃、出尘、深不可测的优美脱俗景象,描画细致生动,却又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益使善导、崇灵塔、香积寺,千古留传,名扬四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