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2010/12/21    下载DOC文档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净空法师讲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一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01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本经的经题跟品题合起来有二十个字,这个本子是民国初年徐文霨老居士,从大经清凉《疏》当中节录下来的。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到高科技时代,我们无论在哪个地区,都看到大众生活的压力普遍都相当沉重,工作繁忙,分秒必争。於是这些大经大论,确实心里面想读、想研究、想深入,而环境、时间却不容许,於是像这样的节录、精华在近代就出现不少。我们仔细观察底下一个世纪,这个世纪很快就要到来了,必定比今天更要繁忙、紧张。佛法的传播如果不力求简化就很难普及,很难令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

  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佛告诉我们,一定要求专精才能够得到利益。专精是原则,我们究竟要在哪个法门、哪部经论上专修专弘?当然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菩萨只跟我们讲原则,并没有为我们指定。虽然没有跟大家指定,在《弥陀经》上再三的劝勉我们,应当发愿求生彼国,这样的话在小小的一部《弥陀经》当中就曾经见到三次。尤其是净宗法门,《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讲,这个我们不必细说,在讲《大经》的时候都跟诸位详细的介绍过。多次宣讲,在四十九年说法当中只见到这一个本子,其他经论都没有见到佛曾经讲过两遍的,没有,都是一生只说一遍,唯独《无量寿经》讲过很多遍。

  我们现在从五种不同的译本仔细比较来看,古大德比我们现在人要细心,他们的看法,原本(就是梵文本)至少有三种不相同。这三种不相同就证明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次。但是中文的译本还有七种失传了,失传我们就见不到了,假如那七种要是都能够发现的话,可能与这个五种还有很大的出入。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就不只三次宣讲,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对於这个法门的重视。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深契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性,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必定得度。所以佛是大慈大悲极力的宣扬,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都知道经中所说的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法门是以果为因,而且是圆教佛果,作为我们因地的行持,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这一会里面,教导我们往生净土的方法,往生净土要具备哪些条件,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如果想这一生要脱离轮回,要求生净土,这理论、方法、因果,也就是说要具备哪些条件,那是不能不知道的;不但要清楚的明了,还要认真的去修学。第三部所讲的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大主义是极力劝勉我们求生净土,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真正显示他老人家苦口婆心。

  在清朝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告诉大家,《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这个话是彭际清讲的;换句话说,他发现了净宗法门跟华严境界完全相同。《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详细介绍如来果地的境界,《无量寿经》文字少,是略说,内容并无二义,没有差别。《无量寿经》是中本,当然还有小本,小本就是《阿弥陀经》。他把《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看成是一部经,只是讲的详略不同,里面的义理、境界没有两样,这是彭际清居士发现的。其实比他老人家更早的,是明朝末年莲池大师,我们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里面引用《华严经》来解释《阿弥陀经》,这样的文字非常之多,几乎每个段落都能看到。只是莲池大师没有明白说明《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他没有这么说,但是你看他的注子引用《华严经》来解释,那已经就肯定了净宗经典跟《华严经》的密切关系。

  到了清朝晚年,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就将这卷经,我们现在手上拿的这卷经,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这是比彭际清又进了一步。彭际清说相同,但是还没有能合起来,魏源居士就干脆把它合成一起,「净土四经」。这是很有见地、很有智慧的做法,对於后世修学净宗的人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使我们对净宗认识得更清楚、更明白,信心更深,愿力更切。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又附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净宗经论到这个地方才真正圆满了。以后有没有再加进去?没有了,确实没有了。到印光法师,净宗的经论有五部经,「净土五经」,圆满了。这五种东西我们都曾经详细讲过,其中不乏讲过很多遍的。

  《华严经》,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无量寿经》一开端,在序品里面,就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也就是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世界那些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个话什么意思?都是照《华严经》这本经里面的教诲去修行。「普贤大士之德」归纳起来就是「十大愿王」,可见彭际清说的不错,魏源居士把这本经收在三经后面也不错,都非常正确。印祖将大势至菩萨这一章附在四经之后,作为净宗经论的归结,实在是太完美了。归结到哪里?归结到「一门深入」。大势至菩萨提倡念佛法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方法太好了,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根性。现代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喜欢省时省力,又要最高的成就。你看这么多条件,这个法门统统能满你的意,这是诸佛菩萨彻底的悲心。那么我们依据的经论有了。

  有了理论的依据、修学的方法,要怎样去做我们才能成就?这是关键当中的关键。跟彭际清同时代有一位大法师,慈云灌顶法师,他的著作很丰富,日本《卍字续藏经》里面收的有十几种。他有《楞严经》的注解,就是《楞严灌顶疏》,是他老人家一部大著作。灌顶法师教给我们「十念法」,对於工作繁忙之人,实在没有时间修行,他传下来的十念法。这个十念法是以一口气为一念,念十口气,这一口气当中所念的佛号不拘多少。每个人体力不相同,气的长短也不一样,以一口气为一念,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传了很久,后人很多人提倡这个方法。这种方法一天早晚修两次,一生当中一次都不缺,也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一向专念」。

  这十念法,十口气,现在还有人嫌它太长,没有时间,那怎么办?我这一次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也传了一个修行的方法,比他那个还要简单容易。大家听了我这个方法之后,依这个方法修学,过了两个星期来告诉我,方法真好,真有效果。我这个也叫「十念法」,十念十句,不是一口气叫一句,就是十句,所以这一堂课一分钟,这总有吧!早晨起来,洗了脸、漱了口,再面向西方,不向西方也没关系,合掌念「阿弥陀佛」十声,我这堂课就做完了。这堂课确实符合「净念相继」,因为这十声佛号里头,的确可以保持到一个杂念都没有。一个杂念没有,这是净念,一念相应一念佛,我十念,十念相应十念佛。

  但是我这个方法一天要修九次,缺一次都不行,所以它的效果就大了。九次怎么个修法?早晨起来修一次,这第一堂课。吃早饭的时候,第二堂课。我们现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念供养咒,「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实在讲有口无心,没效果。不如合起掌来把一切念头放下,念十句阿弥陀佛,这第二堂课。第三堂课是你工作上班的时候。你在上班,坐在办公桌前,还没有开始办公的时候,先合掌做一堂课,好啊!心也定了,气也平了,智慧也开了,处理事情一定处理得非常恰当,所以上班的时候修一堂,第三堂。下班收拾好的时候再修一堂,第四堂;中午吃饭修一堂,第五堂;下午上班修一堂,第六堂;下班的时候,第七堂;晚上吃晚饭的时候,第八堂;睡觉以前,第九堂。一天九堂课一堂不可以缺,每一堂课只要一分钟。时间短就是告诉你,隔很近的时间马上把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就专念阿弥陀佛,专想阿弥陀佛,一天九次比我们早晚课效果大得多。

  早晚课再长,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念完了。何况在做早晚课的时候还有妄念,早晚课不是净念,效果就不大。早课做完之后,这一天就胡思乱想,所以功夫很难得力。我这个「十念法」时间短,但是隔很短的时间就又有一次,一天九次,效果很显著。有不少同修照我这个方法做,做了一、两个星期就来跟我说很有效。这是我传给大家这个方法,你们不妨试试看,试得果然有效,再教给别人,传授给别人,这才能够把这个法门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收到修学的效果。

  我们从古德这些作为之中,肯定了净宗就是华严,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用最殊胜、最简易、最稳当、最快速的方法,在一生当中成就了华严的殊胜境界。彭际清另外还有一个著作,《华严念佛三昧论》,现在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黄念祖居士有个讲记,可以帮助诸位理解《华严》是念佛法门。虽然讲了许多法门,最主要的是念佛法门,归结到本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这多么明显,多么清楚。

  我们肯定这个法门,所以这次我在南洋传授皈依,在原则上皈依三宝,三宝是「自性三宝」;自性三宝是觉、正、净,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但是「住持三宝」也很重要,住持三宝落实在净宗,净宗三经都教给我们要「一心」,《无量寿经》教我们「一向专念」,一!《观无量寿佛经》教我们「一心系念」,一心,《弥陀经》上教我们「一心不乱」,这个重要。若不是一心修就没有感应,若不是一心修就不能成就三昧,净宗称为念佛三昧,可见得一心、一向非常重要。

  而三宝是我们修行的大方向,总纲领,像我们航海一样,那是指南,我们不至於迷失。佛宝就落实在阿弥陀佛,我们皈依就是皈依阿弥陀佛。经典就落实在净土五经,我们的法宝就是净土五经,其他的统统要放下,这样专才能往生。我们不是小看其他法门,那就错了,我们对於其他法门尊重、礼敬,我们暂时不学。为什么?没有时间,没有这个精神,我们要把时间、精力集中修一门,一门深入。皈依僧,僧宝也要落实在我们净宗的大德,所以我跟大家介绍三位菩萨,圣贤僧,第一位是观世音菩萨,跟他学大慈大悲;第二位是大势至菩萨,跟他学专精,一门深入;第三位是普贤菩萨,我们跟他学习拓开心量,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是普贤菩萨。这三位是我们修行的好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

  我们的道场成立以来,最初成立,我们道场名称是「华藏讲堂」,取华藏的意思就是专弘《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在经太大,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宣讲,我过去讲《华严经》,至少讲了三千个小时,《华严经》才讲了一半。这些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断断续续,这部经的进度就非常困难。所以这部大经我们就中止了,改讲《行愿品别行疏钞》,《别行疏钞》确实是大经的精华,清凉大师注得好。《疏》是清凉大师注的,《钞》也非常之好,是清凉的学生宗密法师作的,这都是华严宗的祖师。我们读《别行疏钞》实在感到经义的博大精深,连《疏》带《钞》一齐讲,我们也讲了很长的时间才讲到经文。

  这一次我在海外,这边同修打电话给我,希望能有个短的时间,十几二十次就能把《行愿品》跟大家做个介绍。我说那好了,又得从头讲起了。我们把《别行疏钞》暂时放下,为什么取这个本子?《华严经》找注解,他们找了七种本子来问我,传真给我,我选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是《别行疏钞》的节录,所以特别用这个本子,还是讲《别行疏钞》。节录的本子,刚才跟诸位说过,在底下一个世纪会很流行,就是大家工作愈来愈繁忙,愈来愈紧张,愈来愈需要精简。

  我今年在加州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要解》、《大势至圆通章疏钞》,都做了节录,只有《普贤菩萨行愿品》我还没有作。这位徐居士做了,他做了我还嫌它太长;换句话说,还要再精简,才能契合这个时代大众的根基,也就是大众的需要。再从这个节录里面节录,但是实在讲他只节录《疏》,《钞》里面还有很多好的教诲,应当从《疏钞》里细心的来为现代人做个节本,这是很有必要的。我这个节录本编成之后,在旧金山讲过《无量寿经》我的节录的本子,在新加坡讲《观经》的节录本,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讲《大势至疏钞》的节本,确实受到了听众的欢迎。

  今年我们做了这个试验,大家听得非常欢喜,欢喜的原因不难而知。因为任何一部经论,里面总有许多与我们实际的生活不相关的,但是讲的时候又不能不讲,听的人又不能不听,听这没用处。所以往往听经有高潮、有低潮,这段经文我们听了很有受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需要,就高潮,用不著就低潮。我们节录的是字字句句都用得著,换句话说,永远是高潮,没有低潮。凡是用不著的我们都舍弃了,取的标准就是与我们的修行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最重要的教诲、教训。用这种方法来讲,听众人数是一天比一天多,没有冷场的时候,往后弘经必定要走向这个趋势,这是节录本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我在五年前就想到节录本的重要,世尊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宝藏,《大藏经》,如果我们不能把《大藏经》详细的读一遍,你说多可惜!读了一遍,读了前面,不知道后头,读到后面,前面忘光了,那还是没有用处。所以我就想到,如何能把《大藏经》节录,这一百册变成一册,那我们每个人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训统统都受用到了,这很有必要。《大藏经》要节录,要编成一本。现在其他的宗教都说佛教的经太多了,我们看看也都害怕,不敢、不肯去摸它,不敢动它。请《大藏经》的人很多,都摆在家里书架上好看,哪个人去念?有没有一个人念了一本?恐怕都找不到,你看这多可惜!假如我们把《大藏经》节录成一册,我相信读的人就非常多,为什么?每个字、每一段、每一句都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这个我们念起来才有兴趣。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世间的学术,现在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对中国人的看法改观了,不像从前瞧不起中国人,总认为中国是个劣等民族,他们是优秀民族。现在外国人看中国人不一样了,肯定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是外国人跟我讲的,西方人现在肯定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个一个比,中国人第一;两个两个比,他们告诉我,犹太人第一;三个三个比,他们讲日本人第一。这个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很可惜不团结。我在纽约讲经,外国人拿这个话来问我,最后问我一句话,为什么你们中国人不团结?先夸奖你,后来贬你,说的语气带著讽刺、讥笑的语气。我的答覆也出乎他意料之外。他问我了,因为他们都是基督教徒,我就告诉他:这是上帝的安排。他听了就愣住了:怎么是上帝的安排?我就告诉他,中国人要团结起来,你还有饭吃吗?他的气就下去了。中国人团结起来,他们都没饭吃了,上帝的安排还让他有碗饭吃,他也没想到我这样答覆他。

  中国的典籍太多、太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是全世界最完整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中国这么完整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干隆对於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编了一套《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翻印出来,像《大藏经》一样,精装一千五百册。多少部《大藏经》?十五部,我们这部《大藏经》一套一百册,分量是十五套的《大藏经》。这是我们列祖列宗宝贵的智慧经验,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藏,我们要不能接受来应用,你说多可惜,怎么能对得起祖宗!

  这部大书什么人能看?我也买了一套,放在达拉斯佛教会,这里简居士代我去买的,我委托他去买的。他去见到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总经理就告诉他,他说这部书,假设一个小孩生下来就会看,他寿命也很长,活到一百岁,他也看不完。这是真的,是事实,确实一百年都看不完,那多可惜!所以我就想,把它编成精华录,一千五百册编成一册,那我们每个人都享受到了。那一套书里面的内容就太丰富了,什么都有。

  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什么?那就看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我们今天的社会缺乏伦理,缺乏道德,我们就以伦理、道德为纲领,在《四库》里去搜集古圣先贤这一类的教训,编成一册。这些天天搞政治的,《四库全书》里面有专门讲政治的,也可以把有关政治的节录,编成一本。每个行业都可以在古籍里头去节录一册,当然最需要的、最普遍的是伦理道德的修养。所以我想找些人来发发心,把这个里面宝贵的句子、教训节录出来写成一本。我们全书都读到了,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真的继承了,真的拿到了,这都是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工作,也是社会整体的教材。

  我们在海内外提倡佛教教育,我们有方向、有目标,我们的方向目标是「四好」的教学,四好就是「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我们以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及我们净宗五科作为节录的纲领,这就是我们在《大藏经》里面要节录哪些东西。我们以「五科」为纲领,以「四好」为原则,五科就是净宗学会所提倡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以这个为纲领、纲目,把《大藏经》编个节要,把这一百册编成一个小册,这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这一卷经的经题概略跟诸位介绍一下。『大方广』这三个字是表法,表什么?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代表本体,宇宙森罗万象、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根源是什么?现代哲学家讲这个根源叫做本体,哲学里头有「本体论」,就是专门探讨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根源。在本经用一个「大」来代表,因为这个东西实在说不出,也无法形容。所以,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那就错了,实在不得已用这么一个字来赞叹、来显示,它代表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在佛经里面用的名词很多,譬如经上讲的「真如」、「本性」、「真心」,《楞严经》上讲的「第一义谛」都是讲这个,都是说的本体,也就是一般人讲的真心本性。『方』是讲现相,现相非常复杂,这个相是从本体里面变现出来的,现相,所谓森罗万象。在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用这个字来代表,它讲的是相。『广』是说它的作用,它现的相一定有作用,作用广大无边。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解释这三个字是体、相、用,这三个字如果我们还没有法子体会,我们可以用个比喻,诸位从比喻里面细心去体会。譬如作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就是「相」。梦从哪里来的?来源就是「体」,没有来源怎么会有梦?梦中的境界,一切活动就是「用」,就是「广」,我们从这里头细细去领会。整个的梦境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心是能变,梦境是所变,有能有所。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如此,能变的是真性,是真如,所变的是万象,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从这个地方去领略。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心性所变现的,佛在《楞严经》里面把这个事跟理说得很透彻。所以,古人说开智慧的《楞严》,也就是说《楞严》里面特别讲得详细,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得详细。

  『佛』是人,什么人?觉悟的人,觉悟什么?觉悟「大方广」,换句话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彻底觉悟的这个人就叫做「佛」。『华严』是比喻,「严」是庄严。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真善美,真善美就是佛经里头讲的庄严。「华」跟开花的花是一个意思,古时候通用的,就是比喻像一个大花园一样,一切品种统统齐全,一样也不缺,这个花园就太美、太壮观了。把花比作森罗万象,比作十法界依正,全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那就庄严了,离开自性别无一物,这是「华严」比喻的意思。从这个题里面我们就很清楚明白的体会到,这部经的内容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

  『经』这个字就不要多说了,我们道场里面讲得很多了。就是说明「大方广佛华严」这部经,这个课本。如果用现代的话,「经」就是佛家教科书,就是佛门的课本,这个就更好懂了。

  我们现在读的这部分并不是全经,是全经当中的一品。「品」就好像我们中国古书分做篇、章,一篇、二篇,篇章的意思。品是品类,凡是讲哪一类的,把它归纳在一起,称之为品。这个品题在八十卷经里面叫「入法界品」,这个品题简单,可是意思跟我们这个地方的意思相同。我们这个意思明显,因为用的文字多,那个用的文字简略,意思是一样的。「入法界」,我们看这个题也就晓得,什么叫法界,这个题里面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原来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法界,关键在你能不能「入」,关键在这个字。入这个境界就叫佛,没入就叫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别就在此地。入了你就得解脱,「解脱」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就得大自在,清凉大师在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大自在;没入就一切都不自在,这两个境界完全不一样。

  我们再从这个题里面细细去看,入了就不思议了,所以他才自在。我们现在没有入,没有入怎么样?一天到晚「思、议」,思是胡思乱想,议是胡说八道,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你怎么会自在?你当然不自在。我给你解释题意你听了好懂,你看古注不好懂,确实如此。不思议,你真的能够不思不议,就是佛经里面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不思;言语道断,就不议。不思议就是这个意思,心真的定了,真的清净了。

  我们的心为什么定不下来?念佛不能得一心不乱?参禅不能得定?学教不能开悟?你要去追究,什么原因?心是动的,不是静的,不是定的,心是乱的,不是清净的,毛病就出在这里。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就是迷而不觉,因为觉正净这三个,得到一个,那两个都得到了。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当然是觉,当然是正知正见;心不清净,当然是迷,当然是邪知邪见,这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讲修行,修的什么?把我们错误的行持修正过来,我们心不清净,把它修正过来,让心清净;我们的知见不正,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迷惑颠倒,把它修成觉而不迷,这叫真修。

  如果我们一年比一年觉悟,也就是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长(觉就是智慧增长),一年比一年身心清净,你的修学有进步,你的修学功夫得力,有成就,有成绩。假如我们的修学,用的时间很长,修得很辛苦,可是一年比一年烦恼,一年比一年妄想多,那你就完全错误了。你修的是什么?你修的不是觉、正、净,而是迷、邪、染,那就叫颠倒,那就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修错了,叫盲修瞎练。

  所以真正修行功夫得力,修得不错的话,身心愉快,心地清净,烦恼少,智慧长。你的身体一定非常健康,为什么?法喜充满!我们世间人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我们身体什么营养最好?欢喜,人常常欢喜就不会生病,不会衰老。所以你看看哪一位佛菩萨长了胡须的?哪一位佛菩萨白头发的?没有,为什么?欢喜,法喜充满,我们真正得到修学的利益,这不可以不知道。怎么修?你就记住经题这个原则,不思不议,你就得解脱,这个法子妙极了,你就入了;你还要思,还要议,保证你没入。

  下面『普贤行愿』。如果我们遵照「普贤行愿」,就入这个境界,「普贤行愿」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可是此地关键的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有能有所还没有入,还在门外;虽然很靠近,走近大门边了,没进去。必须能所双忘就进去了,这一步就进得去,所以要记住,能所不二才真正叫不思议。有能有所还是思,还是议,为什么?能所是二法,二就不能进去,进不去。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是不二法,起心动念就是二法,你就入不进去。刚才讲了,你有思、有议,这二法,你入不进去;一定是一法、一心,法界是一真。净土经里面讲一心,《华严经》上讲一真,一心就是一真,一真就是一心,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

  我们可不可以去想?不能想,想了就是思。可不可以提出来讨论?不行,讨论就是议了。可是诸位要知道,在不可思议里面也能思也能议,那是什么?过来了,先要到不可思议,然后从那里出来就是可思可议,佛才讲这些经。所以这些经讲给谁听的?讲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听的。那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已经入不思议境界,所以佛在那里讲经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这些菩萨们在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无听跟听也是一不是二,所以他都入了。这个境界不能思惟,不能想像,一思惟想像就错了,唯一用清净心。

  这个法门的正行就是「信愿持名」,普贤菩萨是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在「往生经」里面把方法都说尽了,「信愿持名」。我们除了正行之外,我们的身体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我们在这个社会、人群当中,怎样和他们共处?怎样度过岁月?普贤菩萨十愿就是个原则,十愿叫普贤行。我们一看,这很普通!「礼敬诸佛」,我天天看到佛像都拜三拜,我很礼敬了。算不算普贤行?不算,为什么不算?你有思有议,如果你的礼敬里面不思议,那就是普贤行。为什么?有思有议就有界限、有等差、有分别、有执著;没有思议,心是平静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所以你在这里礼拜,尽虚空遍法界的佛你统统都拜到了,没有界限,那叫普贤行。一有界限,我拜这尊佛,那尊佛就没有拜到,那不叫普贤行。所以这个题的意思其深无底,其广无边,真正不可思议。

  『品』是品类。这一品经总共有四十卷经文,在第四十卷经文当中,这是最后一卷,也就是这一品的总结。这一品是《华严经》的总结,这一卷是这一品的总结,可见得它是全经的总结论,也是全经的精华,修行的纲领都在这一卷经之中。所以清凉大师参加翻译工作,翻译完成之后,因为这部大经经文太多,不容易受持,特别将这一卷提出来别行流通。劝人读这一卷,等於读全部的《华严经》;依这一卷经修行,等於全经修行的要领你统统都掌握到了。所以这称之为「不可思议」。

  『疏』是注解经的,就是经的注解,疏是疏通的意思。怕我们遇到这个经文艰难,太深了,自己不能够通达,他以注解帮助我们,使我们对於经的义理能够通达没有阻碍,就是现代人讲的注解,这是「疏」。有的时候我们看到「钞」,我们看到《别行疏钞》的钞,钞是什么?钞是解释疏的。清凉大师虽然注解这部经,注还很深,那个注我们现在人往往也有困难,看不懂,所以宗密大师再用钞,钞就是解释疏,就是注解的注解叫钞。

  时间相隔一千多年了,大概有一千三百年,这部经翻译的年代是唐朝德宗贞元十二年。贞元十二年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现在是一千九百九十三年,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一千三百年前,宗密大师解释这个注解,这注解的注解,我们今天看起来还是非常困难,还需要细细的讲解,我们才能够了解经中的大义。所以注解、注解再注解,我们才有办法能够体会。真正能体会,那得的受用是不可思议,最怕的是曲解经义。

  你看一开经,我们都念个「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万万不要曲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可是曲解、误解的人真的大有人在。我发现很多听我讲经,听我的录音带,听了好多,跑到这儿来问我,都把意思听错了。所以我很感叹,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多么难得!为什么听了还不解?我自己感觉到我已经讲得很清楚明白了,为什么把意思听错?听误会了?他有胡思乱想。真的,他如果用清净心听,不要打妄想,他就有悟处。一面听一面想,那就是胡思乱想,所以万万不可以把菩萨「三妙慧」错解了。

  菩萨三妙慧是闻、思、修,闻慧、思慧、修慧。很多人搞错了,把道听涂说当作闻慧,把胡思乱想当作思慧,把盲修瞎练当作修慧,你看看完全颠倒。佛菩萨听了,看到这个现象,怎能不叹气!怎能不流泪!三妙慧是什么意思?三妙慧在一心当中求,就是不思不议。譬如眼根接触,看经,眼接触,用一个字做代表,叫闻;我们听讲经,耳听,这个叫闻,接触叫闻。一接触就明了,为什么?没有妄念,心是清净的,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它照得很清楚,所以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叫思慧,明了当然就不迷。所以,从不迷叫它作修慧,从明了叫它作思慧,从接触叫它作闻慧。可见得闻思修三慧是一念当中完成的,没有阶段,不是先闻再思再修。我们现在把三妙慧变成三个阶段,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听涂说、胡思乱想、盲修瞎练,菩萨搞这个还能成为菩萨吗?

三学戒定慧是有次第的,三慧没有次第,三慧是建立在戒定慧那个慧的基础上。由此可知,没有戒、定,哪来的慧?慧都没有,哪来的三妙慧?妙慧是慧起作用。你就晓得戒定慧的慧是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三妙慧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没有这个无知,无知就是此地不思议,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这个起作用才无所不知,所以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出三妙慧。我们今天只把经题介绍到此地,下次我们就入注解,注解不是完全的,是节录的。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二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02

  请掀开经本看第一页,我们从节录的文看起:

  疏【此即贞元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也。此华严经。自流东夏。大有三译。】

  这是首先将这部大经翻译的经过做个简单的介绍。『贞元』是唐朝德宗皇帝的年号,下面会讲到。《华严》在中国总共有三次的翻译,这是第三次,也是《华严经》最后的一次翻译,所以称为『新译』,对晋译跟武则天时代的译本,称之为新译。这次所译的经只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但这一品是完整而没有欠缺的本子。经文总共有四十卷,我们现在读的本子就是第四十卷,是最后的一卷。文里面称的『东夏』,「夏」就是中国,中国古时候称为「大夏」,夏是大的意思。「东」是在印度的东方,我们称印度叫西方,我们在东方,东夏就是中国。经传到中国来,总共有三次翻译。

  疏第一东晋沙门支法领至遮拘盘国。请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请北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成晋经六十卷。】

  这是第一次翻译,最早的翻译。这个时代是在东晋义熙四年,公元四百零八年,说公元我们的概念比较清楚一点。今年是一九九三年,再过几天就一九九四年了,这部经第一次翻译是在四百零八年,就是东晋时代。『支法领』把这部经请到中国来,到达中国。『佛驮跋陀罗』是译经的法师,实际上这部经翻译完成是在公元四百二十年。诸位想想,八年到二十年,十二年间,这个经典才顺利的流传到中国,翻成中国的经文。总共有六十卷,我们称作《晋经》,也叫做《六十华严》,诸位听到这些名词就晓得了。

  疏第二大唐证圣元年于阗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这底下有个小注,「武周」,武是武则天,武则天作皇帝把国号改成「周」,所以在历史上称作武周。是武则天作皇帝这个时代,证圣元年,公元六百九十五年。『实叉难陀』在译经史里面也相当有名,我们中国人喜欢念的《地藏经》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疏再译旧文。兼补诸阙。】

  把《华严经》重新做一次翻译。实叉难陀到中国来的时候,带著有《华严经》的梵文本,这个本子比《晋经》的分量多,所以此地说『兼补诸阙』。上一次跟诸位说过,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传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颂。《晋经》只有三万六千颂,不到一半,所以来到中国是个残缺不完整的经本。因此这个经文往往我们念到一个段落,就突然之间断了,后面就没有下文了,这种情形常常可以看到,这就是原文散失了。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样的大经在古代保存非常不容易。实叉难陀的译本就比旧本多了九千颂,换句话说,有许多重要的地方他都补出来了,这是原文。

  疏通旧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

  这就是现在流通最广的八十卷的经本,这是唐朝武则天时代所翻译的。这部经译成,武则天在经本上题了首「开经偈」,我们现在念的「开经偈」就是这么来的。这部经译成之后,她在经本上题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武则天题的。题得很好,以后有很多法师、文人学者想再做一首开经偈,没有她的好,所以统统都用武则天这首偈。这是唐本,现在流通最广的。

  疏第三贞元十二年。诏罽宾三藏般若译成四十卷。即旧经入法界一品。】

  唐德宗,这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了。『罽宾』国就在我们现在的新疆,从前是外国,现在已经入了我们的版图。『般若』是法师的名号,罽宾国的三藏般若。『旧经』就是指的《八十华严》跟《六十华严》。就是这部经最后的一品,晋译跟唐译阙文阙得很多。《晋经》的「入法界品」只有十六卷,唐译的《八十华严》只有二十卷,从这个地方看,全文四十卷几乎阙了一半。所以,这部分是非常完整。

  疏今此一卷。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

  我们现在念的这个,要知道这是四十卷里头最后的一卷。现在有不少学佛的人,提到《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知道这一卷,认为这一卷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其实错了。《普贤菩萨行愿品》总共有四十卷,这是四十卷里头最后的一卷,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不要闹笑话。

  四十卷实在讲还是太大,分量太多,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受持。现代印刷术发达,我们印经跟读诵、受持,说实在话不难,经本不难得到。在从前人很不容易得到,因为那个时候的经本要手抄。诸位想想,手抄这四十卷经文的确是很大的分量,通常一个人一年都写不完,那么本子流通就很不容易了。现在虽然经本容易得到,但是大家都忙於生活。从前人生活悠闲,为什么悠闲?地广人稀,人少。不要说久,我们大陆上这批人,三十八年到台湾来,那个时候台湾总人口(包括军队)是六百万,现在有两千多万了。抗战期间,中国大陆是四万万五千万人,现在中国大陆有十二亿人,增加两倍!在下一个世纪恐怕又要翻个一两翻,你说那人口有多少?我们的地就这么大,出产就这么多,所以生活竞争愈来愈激烈,压力愈来愈重。虽然经典很容易得到,没有时间去读,不像从前假期很长。

  我小时候在家乡,就是抗战以前跟抗战期间那一段期间,在乡下种田的这些农夫,过年假期多长?从腊月初八就放假(腊八),要过年过到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以后才开始工作,你看看假期多长!现在过年,三、五天假期就不得了,现在人生活可怜;不要看到好像愈来愈进步,人愈来愈可怜,远不如从前人悠闲自在。即使在今天,我们把中国大陆跟海外人的生活做个比较,诸位到中国大陆去看,中国大陆虽然好像是很落后,但是他们的人过得很幸福。为什么幸福?悠闲的时间长。我们到大陆去观光旅游,随时可以看到有几个人摆一张小桌子在聊天,泡壶酒或者是一壶茶,消遥自在。在外面已经看不到这个现象了,可见得他们的生活还相当悠闲。悠闲是真正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紧张不是人过的,这个我们要懂得。

  这就说明往后阅读大经的时间是愈来愈少,像这样大的经典,有真实殊胜的利益,要是不能普及,大家没有机会读到,你说多可惜!所以清凉大师将这卷经(这一卷分量就少了)提出来单独流通,也流通了一千多年了。所以现在大家提到《行愿品》,就晓得这本经,而不知道有《四十华严》。《四十华严》也是近十年来才提倡的,我们讲堂十年前成立的时候,我们讲《四十华严》、印《四十华严》,才提倡的,过去在台湾知道《四十华严》的人很少。清凉大师为了普遍利益大众,把这个本子抽出来「别行流通」。

  大师特别为我们介绍,《华严经》品数那么多,为什么要流通这一卷?这卷是《华严》的总结论,《华严》的精华都在这卷里,这卷就是整个《华严》的纲要,所以它的价值就特别高。下面是他老人家的介绍。

  疏而为华严关键。】

  『华严』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关键』是全经最重要的一部分,称之为关键。

  疏修行枢机。】

  佛法最大的特色是著重於实行,如果学了不能把它做到,那是得不到结果的;有解无行不能证果,必须要有实行。这部经是修行的枢机,也就是修行最重要的纲领。

  疏可赞可传。】

  『赞』是赞叹,用现在的话来说,值得赞叹。在一切经里面这部经第一殊胜,最值得赞叹。『可传』,值得大力的来弘扬推广,普遍的介绍。

  疏可行可宝。】

  这是大菩萨修行的纲领,在一切行门当中最为宝贵。大师用四句来赞叹。

  疏文约义丰。】

  『约』是简单,这一卷文不多,意思圆满,《华严经》全部的精义都在这一卷当中。

  疏功高益广。】

  『益』是利益,功德之高、利益之广也是一切经都不能够相比的。

  疏能简能易。唯远唯深。】

  大经那就繁多了,这一卷就简单容易了,所以『唯远唯深』。

  疏故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

  『普贤行愿赞』,就是这卷里面的偈颂,除了长行,它有五十多首偈颂,那就更简单了。这个偈颂多半是属於重颂,就是把长行重复再说一遍,叫重颂,称之为『略华严经』。

  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十万首偈的大经,为『广普贤行愿赞』。由此可知,这一卷经里面的偈颂展开来,就是全部的《华严》,全部的《华严》浓缩就在这一卷偈颂之中。可见得这一卷经确实是非常重要,没有时间读全经,受持这一卷就等於受持全经一样。在近代,我也跟大家提过,弘一大师就是以这卷经作为自己的早晚课,他的早晚课诵是念《行愿品》,他念得很熟,能够背诵。

  疏以今观之。理实然矣。】

  我们仔细来观察,古人这个说法有道理。

  疏一经之主。即是普贤。】

  这是必须要知道的,这部经之主就是普贤。

  疏初会即是普贤所说。】

  本经一共分两会,就是《四十华严》分为本会跟末会,初会是普贤所说。

  疏穷终亦是普贤所说。】

  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末会里面最后的一会,也是普贤菩萨所说的,所以普贤为会主。

  疏五周之因。皆普贤行。五周之果。即普贤行之所成。】

  这一句非常重要,世出世间法都不出因果,因果是定律,因果是事实真相,谁也不能推翻,谁也不能改变。佛法也离不开因果,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当然亦不例外。本经有五周因果,第一是「所信因果」。这是本经前面的十一卷,十一卷是所信的因果,也就是清凉大师判教判的四分的第一分,第一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信」,清凉把全经分做「信解行证」四大段,所信的因果,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第二是「解」,这一段经很长,总共有三十一品。这里面有两重因果,第一个是「差别因果」,前一半所说的,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差别的相。到最后讲「平等因果」,相上有差别,性上没差别,所以性是平等的。这部经里面跟我们讲相讲得多,性讲得少,性是平等因果。第三大段是讲「行」,讲修行,「成行因果」,成就修行的方法。最后是「证入因果」。这里面也是信行证,解里面有差别、有平等,这是全经。

  『五周之因』,就是因果的因,都是属於『普贤行』,而『五周之果』,果就是菩萨所证的果位。菩萨的地位有四十一个阶级,最后成佛是妙觉,总共四十二个位子。它是从初住讲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些果位都是普贤行所成就的。换句话说,如果不修普贤行,不但不能成佛,初住菩萨也没有办法证得。这段开示里头就是这个说法,都是普贤行的成就。由此可知,普贤行在菩萨行门当中非常重要。

  西方世界的殊胜,没有别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世界的大众,不管是哪个地方,凡是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统统都修普贤行,所以西方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魏源居士将这卷经附在三经之后,号称「净土四经」,有见地,有道理,确实有眼光,他做得非常正确,没有做错。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这位老人对中国近代的佛教影响最大,佛教能够延续到今天是杨仁山的功劳。他在南京办金陵刻经处,第一部刻的经就是「净土四经」,就是魏源编的本子,第一部刻的,净土四经。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想到,杨仁山居士提倡净土,他老人家也是修净土往生西方的。底下说:

  疏亦是得果不舍因门之果用尔。】

  菩萨证到这个果位,是不是就算圆满了,毕业了?不是的。证得果位之后,我们佛门常说,又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证得果还从因地上修,那个修当然不是为自己,自己已经因圆果满了,还要修什么?修给别人看。好比你大学已经毕业了,毕业之后再去考大学,从一年级念起,干什么?帮助同学,做个样子给他们看。我们世间人没有这个傻瓜,诸佛菩萨都是这么傻,都要做给我们看;不但要讲,还得做给我们看。所以倒驾慈航,真是慈悲到了极处。

  疏复是四十卷之穷终。遍收玄妙。】

  这卷经又是这四十卷的最后总结,『穷终』就是总结,《华严经》的总结。『遍收』是总括,《华严经》玄妙的义趣,这卷里头统统都包括了。

  疏经题七字。】

  经题上次跟诸位介绍过,这一遍我们念念就行了。

  疏即为七义。】

  七个字七个意思。

  疏大。体也。方。相也。广。用也。佛。果也。华。因也。严。总相也。经。能诠也。】

  『体』是本体,就是自性。『相』是现相,就是十法界森罗万象。『广』是『用』,用是作用,作用非常之广,无量无边。『佛』是『果』,佛是修因证果,证到究竟圆满之果,我们称之为佛,佛在佛教里面是最高的学位。『华』代表『因』,先开花,后结果。『严』是庄严。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真善美慧,实在讲现代人口里说,心里向往,实际上没有这个事实,真善美慧只是理想而已。在佛法里面有这个事实,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确实是真善美慧的世界。『经』是『能诠』,上面六个字是「所诠」。

  疏人法双题。法喻齐举。体用无碍。因果周圆。故无尽法门。不离此摄。】

  前面这两句我们把它省掉,因为每次讲经都讲到。经题就是七立选题,本经是「具足选题」,人法喻统统都有。『体用无碍』,清凉大师讲《华严》玄妙之义趣,给我们说成四无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体用无碍」,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因果周圆』,刚才说了,五周因果,所以『无尽法门,不离此摄』。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所讲的无量法门,都不出这个范围。所以,这卷经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可赞可传,可行可宝」。

  疏品名十二字。分为三节。】

  这是品题,上面是经题。

  疏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所入也。普贤行愿。为能入也。】

  这到底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称为一真法界,净土经里面称作极乐世界,就是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要用现代科学家的讲法,就是无限量次元的世界。科学家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三次元的世界,三度空间的世界。爱因斯坦发现了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一直到无限度;「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限度的空间,那你就得大自在了。这是佛经里面讲的名词,跟科学家讲的名词不一样,事实是相同的境界。科学家非常羡慕,如何从我们这个三次元的空间进入到多次元的空间?现在有理论,没有技术。所以有人说飞碟是另一个次元空间的人,他有这个技术,所以他的东西能够突然之间出现在我们面前,突然之间消失掉了,用这个来解释是解释得通的。就是他从另一个空间到我们这个空间,我们在官感当中,他突然来的,他有这个技巧。他虽然有这个技巧,他还不是无限次的,恐怕他还是有限的。

  如果从科学家这个观点来推想,佛跟我们说,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六道里面,天道有二十八层天,修罗就不谈了,因为他在哪一道就属哪一道,底下的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很可能都是居住的空间不相同。我们在三度空间,四王天恐怕就是四度空间,忉利天就是五度空间,夜摩天就是六度空间。这样说起来,在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居住的空间至少有三十三个不同的差别。高层次次元空间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容易,我们想到他那里去相当不容易。这还没有超越三界,要超越三界,那个空间就更广大、更不可思议。所以佛与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进入的是现在人讲科学的世界。我们的科学非常幼稚,比起他们差太远了,他们的科技达到究竟圆满。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脱就是自由自在,没有一丝毫障碍,这个叫自由自在。

  不思议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科学家天天在动脑筋,要用什么样的原理,制造什么样的机械,才能够进入另一个次元的世界,这很费事,而且成就很有限。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只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愿修成功,你就能够进入无限次元的世界。这的确是所有科学家心目当中所期望的,很可惜他没有看到《华严经》,没有念到这个本子,非常可惜。普贤行愿是能入。

  疏入之一字。通能通所。】

  入有能入、有所入,底下给我们分开来解释,解释很简单,非常重要。

  疏心智契合。悟解得证。总名为入。】

  『心』是理,『智』就是觉,理跟智相应,相结合,这叫做开悟。这句话跟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是一个意思,说法不一样,用的文字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心智契合」就是「明心见性」,跟净土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也是一个意思。一心不乱就是心智契合,如果不契合就不是一心,也不能说是不乱。他有妄念,有妄念就是乱,有妄念就不一;必须妄念没有,才叫一心,才叫不乱,这就是『悟解得证』。随著相契的程度不同,一分相应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心智一分相应;两分相应就是二住菩萨。《华严》将菩萨的位次分为四十一个阶级,到佛是四十二个,四十二就是圆满了,四十二分相应就圆满了。从这个地方我们明了,只要一分相应就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疏心言罔及。为不思议。】

  『心』是思惟、是想像,『言』是言语,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境界不但我们言语说不出来,我们的想像也达不到,没有方法想像得出这个境界。前面我曾经跟诸位说过,要想入这个境界,就不能够打妄想,不能够研究讨论,不可以的。『议』就是议论,就是言语说不出来的。你要问为什么?因为思惟、想像,心智就不合了。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真心是一,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一没有办法说,也没有办法思,二就可以说,也可以思。二是妄心,可思可议,是属於第二义,不是第一义。经中常讲「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没有办法说,也没有办法想像的。所以要离言说、要离名相(离名字)、要离心缘(心缘就是思,就是想像),《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教给我们,学佛要遵守这个原则。

  远离言说,我们现在在这里讲,大家在那里听,怎么离法?说而无说,听而无闻,这就离了,这才能入得进去。说,绝不执著说的相,不执著,听,绝不执著音声相,这叫离,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佛经里面很多名词术语,它是表达意义的,让我们领会,不要执著这些名字;执著这些名字又落在第二义里头,名字相不能执著。离心缘相,心缘是想像,听了,想什么意思,那又错了,又落在第二义里头,想不得的。一听就明了,这就是开悟。一听不明了,没悟;没悟,不能想,愈想就愈不会开悟。没有悟的时候,不想,算了,下一次还会听到,这才是开悟的秘诀!

  所以现在人开不了悟,无论是听讲也好,读经也好,统统在动脑筋,在想里头是什么意思,所想的都把意思想歪曲了,都不是如来所说的真实义。如来所说的真实义是什么?是什么意思都没有,那就是如来所说的真实义。你要想有个什么意思,那是你自己打妄想,绝对不是如来真实义。这个听起来好像很玄,实际上是事实真相,你们不懂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学佛好难,不能开悟,就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胡说八道,这个很重要。禅,离心意识就是离这三个,教也要离心意识,落在心意识里面,禅跟教统统都没有了。所以这是不思议。

  疏作用离障。称为解脱。】

  『作用』没有障碍,像《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解脱了。我们现在理跟事有障碍,事与事上那障碍就更多。这些障碍从哪里来的?心跟智不能结合,两个分了家,就产生无量无边的障碍。

  疏智造分域。名为境界。】

  『境界』太多了,一切众生,每个众生都有他自己的境界,佛、菩萨、阿罗汉也有他们自己的境界。境界从哪里来的?从『智』变现出来的,『造』就是变现。诸佛菩萨是从智变现出来的境界,像佛的报身,报身就是智慧之身,智慧变现的报身。菩萨也有报身,菩萨的报身没有佛的报身那样圆满,这是菩萨的智慧不圆满。我们凡夫有没有境界?有境界,境界从哪里来?是智变成了识,从识里头再变现出境界。我们现在世间人常说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好不好?智变成识,凡夫。学佛要转识成智,转识成智那就是佛菩萨,至少也是罗汉、辟支佛。智变成识,识是迷,智是悟,迷悟不同。所以知识分子就是智变成识的分子,搞六道轮回了。佛教给我们把它反过来,把识再转变成智,那就是佛菩萨。凡夫八识做主,变现出来的境界,诸佛菩萨四智做主。转八识成四智,现的是清净境界,我们这是污染的境界,这不一样,境界是从这么来的。

  疏德周善顺。称曰普贤。】

  底下这两句重要,因为普贤行愿是能入,普贤行愿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修普贤行愿?这个重要,不修普贤行愿就不能入无限次元的世界。我们用这个名词大家好懂,给你讲一真法界,听了叫莫名其妙。换个现代名词,无限次元的空间,无限次元的世界,你就好懂了。就是佛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就是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入无限次元,那真快乐,没有障碍了,所以这两句要紧。

  『德周善顺』这就是普贤。周是周遍法界,我们的德能不能周遍法界?现在不讲周遍法界,先问问我们有什么德?然后这个德能把它周遍法界,那就行了,那你修的就是普贤行,你就有机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德当然无量无边,在这卷经里面把它归纳成十大类,就是「十大愿王」,那就是德。每一愿,普贤菩萨都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才能周遍法界。「虚空界尽,我愿乃尽」,虚空界不可尽,我愿也就不可尽,这是周遍法界。所以,先要问我们有没有德,然后才问我们这个德能不能周遍法界,周遍法界你就是修普贤行。

  「善顺」这两个字尤其叫妙极了,普贤十愿里面有两愿,一个是「恒顺众生」,一个是「随喜功德」,这都是善顺。我们今天有的时候不得已也要随顺别人,顺得心里很难过,那不叫善顺。顺得自己心里头起烦恼,起七情五欲,那不叫善顺。善顺是什么?恒顺众生而不起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不起,这个顺才叫善顺,佛菩萨是这样恒顺众生。我们把这四个字都看错了,以为佛菩萨也很勉强,也很不得已,哪里叫善顺?这不叫善顺,这要知道,然后你才晓得如何去学普贤行。

  实实在在这经上说这么多,《行愿品》说这么多,很罗嗦!还有更高明、更简单的方法,一句「阿弥陀佛」,十大愿王都在其中,全都在里头,念到一心不乱就善顺了。一心就入法界,一心是能入,不思议境界是所入,你才晓得,普贤行愿就是一心当中成就的。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真实心中作」。一心就是真实心,「真实心中作」就是「德周善顺」,要不是真实心中作就不是了,可见得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圆修普贤行。

  你把这里参透,都搞明白了,你才真正发现,才真正觉察到,名号功德真的不可思议。纵然对它完全不了解,只要一心老实念,决定不分心,他实际上已经在修普贤行了,但是他不知道。你问他普贤行是什么,他不晓得,他自己在真修,修而不知道。就好像走路一样,他向某个目标走去,他走的路确实方向很正确。你问他走到哪里,不晓得,但是不久他走到了,走到了他才恍然大悟,功德圆满了。净宗妙就妙在此地,所以古德讲这个法门「暗合道妙」,暗合就是不知道,不知不觉走到,走到那里才完全明了。跟那个已经晓得的,走到的时候没有两样;知道走到的跟不知道走到的,到了都一样,叫暗合道妙,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疏造修希求。目为行愿。】

  『行愿』好懂,行就是修行,愿就是愿望,我的修行希望将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叫行愿。我在这里解释是很简单,意味很长,诸位细心领略,然后用一句阿弥陀佛来完成。你才知道念佛真妙,真正不可思议,念佛的好处你才能真说得出来。

  疏行之与愿。如车二轮。如鸟二翼。翔空致远。罔不由之。】

  这是讲『行』跟『愿』的重要,愿是希望,行是修持。我们今天希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不到华藏世界去?华藏世界难,《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没有说临终接引,没有说带业往生;换句话说,依照《华严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一定要自己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你才有能力入华藏世界。这就难了,不是一般人都能去得了的,这个我们要知道。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跟我们谈的条件不一样,只要具足信愿行,只要净念相继就决定得生,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不必断惑,带业往生。我们看看自己的能力、程度,行,我们能够符合这个标准,这叫听佛的话,这叫依教奉行。

  《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说得很好,他给我们讲的,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专修净土法门,专念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改第二个方法,就这一个方法,一句名号念到底;还用这个方法普度法界众生,那是大势至菩萨,这是法界净宗初祖。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次讲的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在这一会里面提倡念佛求生净土,他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在中国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专依《无量寿经》。因为那时候《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无量寿经》翻得最早。那时候只是依《无量寿经》,念佛求生净土,一百二十三个人统统往生,不可思议。远公是中国的初祖。所以在此地奉劝诸位,一定要专修,一定要求生净土。

  普贤行愿不可以不知道,普贤行愿完全摄入在一句佛号之中。普贤行愿知道了,好处在哪里?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不相同了,佛号念得功夫容易得力。我们现在念佛号功夫不得力,普贤行愿能够帮助我们功夫得力,帮助我们成就念佛三昧,所以你了解有很大的好处。

  疏何者是普贤行。】

  这底下就问了,什么是普贤行?这很重要。

  疏谓总该万行。行布圆融。】

  普贤行包含一切行门,这一切行门是菩萨所修的,这一切『万行』就是我们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包括起心动念,这叫万行。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菩萨觉悟,凡夫迷惑。行都一样的,我们要穿衣吃饭,菩萨也要穿衣吃饭;我们日常有很多应酬,菩萨应酬比我们还多。不一样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叫菩萨行?因为我们在迷,觉了就叫菩萨行,菩萨是觉,我们是迷,差别就在这里。

  菩萨虽然觉,他的德不能周遍法界,所以菩萨行不叫做普贤行。普贤行跟菩萨行的差别,就是他的德周法界,不同的就在这个地方。再说得明白一点,菩萨行还没有真正到一心,普贤行是一心。在净土经里面讲,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是一般的菩萨行,理一心是普贤行;因为理一心里面没有界限、没有分别,的确这个心是心周法界。能够周遍法界的这个心,穿衣吃饭都周遍法界,都没有障碍,所以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就叫普贤行。所以里面有行布、有圆融,行布是有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在日常生活当中,行布圆融都合在一起,所以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

  疏何名普贤行。略有二义。】

  疏一以人取法。普贤菩萨之所行故。】

  这一部《华严经》里面所说种种行门,都是普贤菩萨行。前面说过五周因果,五周之因就是普贤行,五周之果就是普贤行的成就,这个跟净土经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完全相应,由此可知,理一心就是『普贤菩萨之所行』。

  疏二直就法说。随一一行。皆称法界。遍调善故。】

  这叫善顺,无论哪个行都称法性,都与性德相应。性德是圆满大觉,觉而不迷,是圆满的大觉,与这个相应,这是从法上说的。所以,后面将『一一行』、将万行归纳为十大类,就是后面讲的十愿。诸位要知道,每一愿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行门,这你才把普贤行看清楚,看明白了。决定不是普贤行就这十条,就那么简单,那你就看错了。它是归纳的,归纳成十条,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的行门,到后面我再详细跟诸位报告。

  然后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的礼节,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就是日常生活礼节。如何叫我们的礼节能称法界,与性德相应?我们学这部经要在这些地方学,学了之后立刻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称赞」是说话,从早到晚我们讲了些什么?说话有没有条理?有没有层次?称赞是言语,礼敬是身体的造作,统统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你看圆满觉悟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怎样的,用这个标准来观察自己、来修正自己,那叫真正修行。所以这一句佛号,信愿持名,是正行;这个十愿你要明了了,叫助行,正助双修。前面比喻像鸟两只翅膀一样,车两个轮一样,正助双修,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没有不圆满的。

  这一次选的这部经,这个本子很薄,要像我这样讲法也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个讲法大家很得受用,非常得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三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03

  经本第四面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疏【此一品经。当本经第九会第四分。而一教终极。文富义博。更开二会。】

  这一品经是指「普贤菩萨行愿品」,全部经文有四十卷,在大经九会里面它是第九会,最后一会。清凉大师将全经分为四分,这一品经属於第四分。清凉大师所分的,第一分叫「举果劝乐生信分」。《华严经》一开端有六品十一卷经文,内容都是说明毗卢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庄严,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如来成佛之后的生活环境。庄严到了极处,让我们看到佛在果地上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生起向往之心。

  古人有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世人追求富贵,而富贵之极是如来。佛告诉我们,佛的富贵是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不像我们世间人要经营、要造修才能得到,他是自然的,性德之流露。换句话说,佛的富贵是我们每个众生统统都具足的,我们决没有一样比佛少一些,也不会比佛多一些,因为他所展示出来的是真实究竟圆满。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再想想我们现前生活环境,那就惭愧极了!我们本来有,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我们本有,究竟为什么不能够现前?就是迷失了自性,迷了。怎么迷的?大乘经里面讲得非常透彻,佛能够帮助我们的,佛家术语常说「普度众生」,「度」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我们、协助我们,无非是恢复自性而已。自性恢复了,如来果地上生活这些美好的状况统统都是现成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所以《华严》一开端,就把这个现实的状况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从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一定要恢复自性。这总共有六品十一卷经文,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叫「修因契果生解分」,我们简单讲,信、解、行、证,第二部分就是要求解。修行好比走路,走路之前要认识路,所以理论不透彻、不明了,方法不晓得,你的修行纵然很精进、很用功、很辛苦,也是属於盲修瞎练,得不到结果的,所以认识事实真相就非常重要。这一分占的经文非常多,总共有三十一品,有四十一卷,占全经的二分之一。这也就是说明,似乎佛法非常重视解门,解门说得这么多,说得这么详细。其实佛法最重的是行门,解了做不到还是没用处,等於未解,所以解是给修行做预备功夫的。

  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道心时时退转,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对事实真相没有认识清楚,换句话就是不解。真的认识清楚了,行就不难,解难。佛法确实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知难行易」,行不难,知难。当然,完全知道、明白了,修行是死心塌地,成就是非常快速的,这是彻底了解了。但是还有一种人完全不了解,他不要了解他就认真去干,这种人也了不起。他的成就跟完全透彻了解的人,是一样的,这一点往往我们疏忽了。像许多乡下老太太,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教她一句阿弥陀佛,她就老实念,她的成就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你问她解,她不解,她不懂得,她就是能行;文殊、普贤是解后才行,这一类人不解也行,到达的目的地完全相同。所以,佛门确实是知难行易,而不是知易行难。当年章嘉大师在的时候,我就跟他老人家讨论这个问题,到底是知难,还是行难?是行易知难。所以行不能够精进,常常退转,不知!

  又不肯舍弃这一门,舍弃求智,专门修行,这非常可贵。这桩事情佛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说明白了,原来我们也想不通这个道理,也不知道他成就有那么高,想不到。读了《无量寿经》才明白,原来这一类的众生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福德太厚了。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他有这样深厚的善根福德,一听到他就生欢喜心,他不需要求解就能老实修行,他的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这是第二分。

  修因,因与果要相应,才有成就,因与果不能相应,修行就得不到结果,所以因果一定要相应。我们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果,念佛人心心向往极乐世界,这就相应。口里念佛,还要贪染这个世界的五欲六尘,那你的因跟果就不相应。所以,功夫能不能得力,修行有没有成绩,关键在此地。参禅是为了得定,是为了明心见性,达到明心见性他成就了;如果只得定而没有见性的话,他的路只走到一半,只停滞在中途,中途的果报在四禅天。生到四禅天,如果遇不到善缘,不能继续修行,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这个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修因一定要跟果相应。清凉大师把这一大段判作第二个部分。

  第三部分,「托法进修成行分」。这部分完全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只有一品经,第二部分有三十一品,修行只有一品,就是「离世间品」。这品经长,一共有七卷,里面给我们说了两千多个法门,当然两千多个法门还是用归纳的方法。佛家常说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要说就太罗嗦了、太复杂了,所以用归纳方法。这是说出修行的方法。修行要托法,法是什么?法就是讲的法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要在生活环境里面去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我们搞错了,要在生活里面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

  最后一个部分是「依人证入成德分」,这是第四个部分。第四部分也是一品经,在《八十华严》里面有二十一卷,它的分量也相当大,在《四十华严》里面总共是四十卷,一品四十卷。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是四十卷的《普贤行愿品》,因为这品经在八十卷经里面没有,在《六十华严》里面也没有,这就说明前两次来到中国的《华严经》经本欠缺很多。这个四十卷是完整的,所以我们看到《华严》的结论。

  依人是依文殊菩萨、依普贤菩萨,这两个最重要的人。普贤菩萨结归到大愿,把行门变成了普贤行,因果圆满的相结合。文殊菩萨说出了菩萨修行详细的纲领。佛在一般大乘经里面,把修学纲领归纳成六大类,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六度」,六个纲领。而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将第六类,就是「般若波罗蜜」,展开为根本智、后得智;也就是从般若里面又开出四类,合起来就十大类,所以《华严》讲的是「十波罗蜜」。虽然讲十波罗蜜,跟平常讲的六波罗蜜只是有简繁不同,六说的简单,十说的繁杂,内容没有两样,完全相同,文殊菩萨说得详细一点而已。十度里面,「般若」是根本智,后面有「方便、愿、力、智」,这四种叫后得智,也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波罗蜜本身是无知,「方便、愿、力、智」是无所不知,那是般若起用。所以它有体、有用,作用是无所不知。这是以这两个人为主。

  善友,我们一般讲善知识,善财童子依五十三位善友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了才有资格去参学,所以参学成就了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就是参学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往往听到现在有不少人到处去参学,他是不是真的去参学?要真的去参学,那就像善财童子一样,他不是凡人,最低限度他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才有资格参学。没有这种能力怎么能参学?也就是说根本智没有成就。根本智没有得到之前,在古人是决定不能离开老师。就像小孩一样,没有独立的能力,一定要依靠母亲,离开母亲他就不能生存。所以母亲照顾小孩要照顾三年,满三岁之后他才能够自己走,三岁之内,时时刻刻都要照顾。修行人没有得根本智,就像儿童一样,不能离开父母,不能离开老师,一离开老师就出错误。这个道理现在人知道的已经不多了,所以现在人修行很难成就。

  参学就是离开老师,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像学校毕业了,毕业就踏进社会,参学是离开老师踏进社会。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大社会里面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代表这个大社会。你踏进这个社会,眼所见、耳所闻,统统开智慧,决定不生烦恼,决定不受污染;换句话说,你还会受污染,还会被外面境界所扰乱,你就没有资格去参学。你没有定力,没有定功,你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你怎么能参学?所以参学是大菩萨的事业。

  这一卷讲到证入的时候,这部经就分做两会,我们看经文。『而一教终极,文富义博』,文很长,有四十卷,意思非常的广博。『更开二会』,就是本会跟末会。

  疏【第一本会。】

  『第一本会』,这里注得很清楚,「唐译」就是八十卷《华严》,「卷六十至六十一上半」,一卷半,一卷半的经文是「本会」。「贞元译卷一至三」,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前面三卷是本会。这就是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智。所以求学先跟一个老师,这叫师承,跟一个老师学,不能跟两个老师学。跟两个老师学,那两个老师的见解一定有差别,修行也必定有不同,你到底跟哪个人学好?跟三个人学就有三种意见,跟四个人学,你就走到十字街头,无所适从。所以你们今天修行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听得太多、看得太多,无所适从,不晓得跟哪个人好。这个人说这个好,那个人说那个好,佛法样样都好,到最后不好的就是自己,自己没法子学了。这在修学过程当中是很大的不幸,没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师。不过遇到好老师,你也未定肯跟他学,遇到一个老师说这个老师专制跋扈,只可以听他的,不能听别人的,算了,我跟别人学。现在人是这样的。

  真正跟一个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听话,现在这样的学生找不到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讲的师承,大概在这个时代断绝了,再也没有了。我在台湾还沾了一点边缘,大概从我以后就没有了,再也找不到。完全相信老师,完全听老师的话,遵守老师的教诫。我们头脑简单,现代人讲洗脑,佛法讲洗心,你看《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这位老师,我们在他会下成就的就是这个。到心真正清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然后再出去参学。那时候老师开放了,不管什么人讲经说法你都可以听,不管什么书你都可以看。为什么?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那就是只得其利不受其害,自己有主宰,有慧眼。

  疏【第二末会。末会五十五人。摄为五相。】

  『末会』是善财童子得清净心,成就根本智,老师放他出去,出去参学,这是末会。唐译是卷六十一,贞元译本是卷四,从「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这段经文以下,一直到经文的终了,都是属於末会。末会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面一共遇到的善知识有五十五个人;因为有的一会两个人,所以五十三参里面一共有五十五个人。『摄为五相』,「相」就是我们现在术语里面讲的样板、榜样,他做个样子给我们看,可以分为五类。

  疏【初有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

  『初』,就是第一类,有四十一个人。『寄位修行相』,寄是寄托,位是菩萨果位。譬如德云比丘,我们讲德云比丘是《八十华严》翻译的,《四十华严》不是翻德云,是翻的吉祥云,翻的不同,意思一样。他代表圆教初住,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就代表善财现前的地位是初住菩萨,不是同等阶级是不能碰面的。所以这四十一个人表「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表这四十个位子,四十一个人代表这四十个位子。

  疏【第二摩耶夫人下。有十一人。名会缘入实相。】

  第二类是『摩耶夫人』,有十一个人,十一位善知识,『名会缘入实相』。这在八十卷里面是第七十六卷到七十七卷上半,在《四十华严》里面是三十一卷到三十四卷上半。这是代表等觉菩萨,所以善财童子见「摩耶夫人」,地位已经到等觉了。

  疏【第三弥勒菩萨。名摄德成因相。】

  第三类,『弥勒菩萨』一个人,弥勒在《华严》里面地位非常重要,『摄德成因相』。弥勒是当来下生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候补佛。善财童子见「弥勒菩萨」,入弥勒楼阁,弥勒楼阁大概就是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博物馆。一入这个博物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依正庄严之相在里面统统看到了,尽虚空遍法界都看到了。他那个博物馆,我们这世间一切博物馆都不能跟它相比的,十方三世依正庄严尽在眼底,这是「摄德成因」。

  疏【第四后文殊菩萨。名智照无二相。】

  第四是再遇到老师,就是『文殊菩萨』。文殊是善财启蒙的老师,到功夫接近圆满的时候又遇到了本师,这代表『智照无二』,也就是说因果相应,这个地方果差不多圆满了。「唐译卷八十首页」,就是最后的一卷,贞元本是第三十八卷。

  疏【第五普贤菩萨。名显因广大相。】

  最后就是『普贤菩萨』,这是第五十三位,参访第五十三参,最后一参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表『显因广大相』。弥勒菩萨展现出诸佛如来果地上无尽的庄严,我们怎样得到?诸位必须要晓得,如来果地上的庄严就是自性的庄严,性德庄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换句话说,这种依正庄严是每位众生自己本来有的。如何能够恢复?那就要研究到修因,修因才能证果。实际上修的什么因?就是把自己种种的错误修正过来,绝对没有一样新东西你得到。如果新的东西被你发现,被你证得了,那是骗人的,没这回事情,全是自家本有的,所得到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去一重障碍就透一分德能,去两分障碍就得两分的德能,统统去尽了,就圆满都恢复,就这么一回事情。所以到最后这一卷「显因广大」,菩萨修的因大,大到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跟诸位研究的就是最后这一段,这段里面还不是很完全的,是这段里面的最后一段。我们看底下,第五。

  疏【第五显因广大相。文中分五。】

  这五个段落,几乎五十三参每一参里面都是分五个段落,只是经文有长短不相同。

  疏【第一依教趣求。】

  『教』是老师,老师给你介绍,依照老师的推荐介绍去拜访善知识。

  疏【第二闻睹前相。】

  这是说见面,见面当然先看到他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这是你去拜访首先让你见到的。

  疏【第三见闻亲证。】

  这是见了面,见了面,有谈话、有请教,善知识有开导,有给你说法。

  疏【第四闻佛胜德。】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普贤菩萨告诉善财,毗卢遮那佛的智慧德能,由普贤菩萨做总说明。这一段经文很长,不在我们这个本子里面,我们这个本子是最后。

  疏【第五重示普因。】

  最后就是『重示普因』,「普因」前面已经说过。前面说得多,前面说得散,这个地方重复再说一次,把前面所讲的归纳,使你容易记住、容易做到。所以把种种修学的方法归纳成十大愿,「重示普因」就是十愿。此一卷经,就是重示普因这最后的一卷。所以诸位要晓得,「显因广大」的第五段就是这一卷。

  疏【前经两译皆所未有。】

  就是这卷经是《华严》的总结论,《六十华严》里面没有,《八十华严》里头也没有。

  疏【古德判云经来未尽。】

  古人读了《华严》曾经说过,《华严》没有结论,没有归结。这一定是传到中国来的是个残缺的本子,不是完整的本子,所以后面没有结论。

  疏【故无流通。斯言验矣。】

  我们读到《四十华严》之后,感到古人讲的话很正确,没有说错,确实是经没有完全传到中国来。那么这个本子是《华严经》的归结,《华严经》的结论。

  疏【晋代译主。】

  这是《六十华严》的翻译人。

  疏【先朝辨正三藏。】

  这是清凉大师以前辨正三藏法师,普贤偈颂有翻译。

  疏【皆译出偈。而阙长行。】

  换句话说,虽然偈颂译出来,没有长行文,意思也是不圆满。什么缘故?下面说了。

  疏【良以西天频遭毁灭。致令大部或断或连。】

  『连』就是相续,或断或续的意思。古印度始终没有统一过,都是部落的小国家,战乱频繁,所以像这么大的经典确实很容易散失。是这么个原因,大部经损失了不少。

  疏【今梵本昭彰。文势连续。】

  我们看这一品,这一品确实很难得,这品经完整没有欠缺。这一卷以前的八十卷经,唐译的八十卷,几乎缺了一半,《唐经》才四万五千颂,全经是十万颂,一半还不到。所以《华严》不是个圆满的本子,不是全本。我们中文翻译的本子,是个里面阙文很多的残本。但是《四十华严》末后这一卷是完整的本子,这一品是完整的。所以我们读《华严》,常常念的时候句子突然断掉,文气接不上,这就是当中一定有阙失的,有漏掉的。这个本子能传到中国实在是我们中国人的福报,能够得到《华严经》最重要的这一部分。

  疏【文中三。第一结前所说。第二正示普因。第三结说欣庆。】

  经文里面也有三段,这一卷分为这三大段落。我们先看第一段,第一段就是总结前面所说的,前面就是「闻佛胜德」。我们看经文: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这段是总结,而结的文非常重要。前面普贤菩萨的称赞,有长行、有偈颂,偈颂也是非常长的偈子,占的篇幅很大,内容非常周圆。这是称赞之后在这里做个总结。告诉『诸菩萨』,「诸菩萨」就是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菩萨是指这些人,『善财』特别来参访,这也提到「善财」。善财,有没有这个人?《四十华严》里面所说的这些善知识,是不是真有其人?他们居住的这些道场,是不是真有这个地方?如果我们现在用考证的方法考据来说,那完全没有,这是佛陀给大乘学人做个比喻,做个样子。善财是什么人?你要肯学,你就是善财。善是善根,财是福德,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法是因缘,缘现在有了,看我们自己是不是善财,是不是有善根,是不是有福德。善根就是能信、能解,我相信,我听懂了,听明白了,这是善根;我肯照做,那就是福德,福德是发心真的去做。

  所以能信、能愿、能行,这样念佛是决定得生净土,他的善根、因缘、福德同时具足,同时具足没有一个不成就。但是要知道,这一世当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足的,少有,很少很少。我记得很多年前,好像是在东山中学办的佛学讲座,蓝吉富居士在那里也带了一课,我在那里碰到他,他就跟我提过这个问题,「往生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就在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同时具足,这个人决定往生。蓝居士也很有智慧,听我说了之后,他说「难,难,真难」,确实是难,这个东西不能勉强。

  善知识真正帮助我们,帮助哪些人?真的帮助了。你的善根福德还没完全成熟,将要成熟,这个帮助你一下。让你听到佛法,看到这个现象,信心生起来,一下就提升,就具足了,这样的人行。一般如果他的善根福德差得很多的,那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决定不能勉强。已经成熟的人那就快了,一接触他就相信,他就肯念,就发愿,决定没有疑惑,决定没有退转,那是完全成熟了。那样的人往生多半都是预知时至,我们常讲,看到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那一类的,那是完全成熟,一点障碍都没有,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佛这样一赞叹,把那个根差一点的统统都成熟了,这是佛菩萨能帮得上忙;差太远了帮不上忙,没法子。所以对善财说,善财就是具足善根福德的人,这个人就是善财。经上的表法一定要晓得,他代表的是什么。

  『善男子』,修行,关键就在这个「善」字,不善就不行了。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虽然具足信愿行念佛求生,如果自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往生,虽然有信愿行也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不善!不善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同类,自然没有感应。人以类聚,哪一类哪一类他在一起,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善人,所以最低的标准要具足五戒十善才能往生。五戒十善不是口头说说的,不是到哪个法师道场上受个五戒、菩萨戒就是善人,不是的;要真正做到,形式上的戒受不受没有关系。我们看到许多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他没受过戒,五戒都没受过,甚至三皈都没受过,他能往生,他是真的做到了,真受了。我们一般人是拿个戒牒,是假的,不是真的,只是装个样子,没有做到,所以不算;要真正做到。戒律做到一条就真正受了一条,就接受了一条,一定要真正做到,这是非常要紧。所以经上这个字决定不能疏忽,这是关键的一个字眼。

  『如来功德』,经上没有说诸佛功德,说的是「如来功德」,这个大有差别,入了十愿你就晓得了。礼敬,对象是诸佛;称赞,对象就不是诸佛,是如来。如来跟诸佛不同,诸佛是从相上说的,从事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说的,从德上说的。这就是说明,如来功德就是自性功德,不是从相上讲的,是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功德,六祖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这个。如来功德就是六祖大师所见到的,自性本来具足,没有一样欠缺。这个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他没有写十方一切如来。诸佛有身、有相,相有穷尽的时候,性没有穷尽;事有止境,理没有止境。所以相佛要是说理,哪里能说得完?当然说不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说是「十方一切诸佛」,不是一尊佛、两尊佛,说多长的时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是数字的单位。

  《华严经.根自在主童子》这一章,就是善财童子去参访根自在主童子。这个童子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数学家,是个科学家,跟善财童子讲这个数字。他一共说了一百五十多个数字的单位,像我们讲个、拾、佰、仟这样的单位,他说了一百五十多个。而一百五十多个单位不像中国的数字是十进法,十个拾就一佰,十个一佰就一仟。我们是十进法,他的数字是倍倍相乘的,不可说不可说是最后那个大数。我们常常讲「阿僧只」,阿僧只是最后十个大数里头第一个,第二个是「无量」,第三个是「无边」。阿僧只个阿僧只叫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个无边,这样倍倍相乘到第十个数字就是不可说不可说,所以它是数目字的单位。这个数字太大了,我们今天只好用天文数字来形容它,很大的数字。

  再一看它底下的单位,就不得了,它的单位是「劫」。此地说的劫不是小劫,不是中劫,是以大劫为单位。多少个劫?『极微尘数劫』。极微是物质里面最小的,我们今天讲到原子、电子、粒子,将来科学再进一步,恐怕粒子又发现还有基本的,比这个更小的。佛法的极微就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以这个做单位。一个世界有多少极微尘?不是一个世界,是「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这个时间长得没有法子说!这样的数字只有佛能说得出来,我们要不读佛经,你说说看,你怎么说法,说不出来,所以佛这个说法巧妙。他跟我们说,这么长的时间『相续演说』,不断的在那里赞叹,不断的在说明,说不尽,『不可穷尽』。性德广大无边,确实是无有穷尽,这是性德。觉悟的人是菩萨,菩萨所追求的就是性德。

  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诸佛菩萨说不尽的、赞不尽的性德,就是自己的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诸佛已经成就了,成就什么?成就的是真心自性圆满证得,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今天做凡夫,是把真心自性完全迷失,迷失了就变六道轮回,在这个里头自作自受,苦不堪言。明了、恢复了,这就是诸佛菩萨,得真正究竟圆满的自由自在,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佛教导我们的只是除障碍,恢复自性而已,千经万论就是这么一个宗旨,这就是佛教育。所以这个总结非常重要。

  下面一段,这是第二个大段开始,第二大段经文长,就是「正示普因」,正式指示出我们修学的纲领。

  经【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此功德门』就是前面所说如来果地上的功德。十方诸佛赞叹不尽的功德,你要想成就,你要想恢复,要想得到,要用什么方法?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你应当修学下面所讲的十种广大的行愿。行愿前面有解释,修就是行,把我们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希求就是愿。我们今天不希求别的,只希求恢复性德,用普贤修学的纲领达到恢复自性的目的,这就是普贤行愿。一个人果然有行愿,不管行愿那个愿是大、是小、是浅、是深、是近、是远,暂且都不谈,能够有行愿,这个人一生一定非常幸福美满。为什么?他在这一生当中,有他的目标,有他的方向;换句话说,一生努力,他想达到什么,他能做到什么,这种人就是幸福的人。佛经里面常说「可怜悯者」,就是人生这一生当中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这个很苦,完全受环境左右,自己一点主都做不了,这是佛讲的可怜悯者。

  学佛实在说也不容易,你学佛了,你有方向吗?你有目标吗?目标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这个目标太笼统、太含糊了,怎么做不知道,盲修瞎练就能达到目标吗?修来修去到最后都堕三恶道去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大陆上有句俗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什么人下地狱?学佛的人、修道的人最容易堕地狱,为什么?搞错了。搞错了,犯的过失就太大了,犯了大过失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做得很正确,所以极容易堕三途。说实在话,今天学佛的人,对佛法认识清楚的,人数就不多。什么是佛法?几个人能说得出来?佛法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你学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我学的不知道是什么,不就这回事情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现在一提到佛法,佛法是宗教,我信仰佛教,你有这么一个观念,这是错误的观念,大错特错。如果你念佛求生净土,在错里面被你误撞,撞对了;你要搞其他的法门,那就撞错了。实在讲念佛求生净土,这不是宗教,你把它当作宗教也行,那也撞对了。佛教究竟是什么?我们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教是教育,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所以它能普度众生,它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宗教,什么宗教徒它都度。如果是宗教,问题就严重了,其他宗教徒你决定度不了他,哪能够叫普度?正因为它不是宗教,所以一切宗教徒都可以学佛,接受教育!哪个宗教徒都很重视要受好的教育,释迦牟尼佛这个教育是最好的,至善圆满的教育,这是真的,要把它认识清楚。

  所以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发表一次讲演,说的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个讲演稿是王恩洋居士笔记,王居士是欧阳先生的学生,是支那内学院的学生,这个内学院是欧阳先生办的。就讲得很明白、很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是这个世界所必需的,他是这么一个讲题。

  那么佛所说的这一切经,《大藏经》,一切经里讲的是什么?我们也要把它搞清楚,不搞清楚就迷信了。佛说一切经的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就是宇宙人生统统包括了,实相就是真相。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都是事实真相,都不是假的,确实有这个世界存在。世界太大太广了,我们知道的非常有限。佛的智慧完全没有障碍,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他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他不是在那里理想,不是在那里推测,不是的,完全是现量境界;现量境界是亲眼所见的,哪能错得了?经典内容所说的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要想成就,一定先要做个好学生,一定要亲近善知识,要相信、要决定遵守善知识的教导,我们这条路才能走得通,这条路是破迷开悟。

  我给我们家里人常常谈,我们这个团体很小,道场很小,我们有目标、有方向,我们的目标是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我们报答佛恩,就是把净宗法门介绍给这个世界的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就做这一桩事情。其他宗派经论有别的人去介绍,我们只做这一样事情,专修专弘。所以我们的方向、目标确定,修学不杂不乱,愈修愈欢喜,愈修愈快乐,真正得到受用。我们依靠的老师,四个人,这四位老师的好处,在理论、在修学方法、在境界,完全相同。第一位老师是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这是我们真实的依靠;第二位老师是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第三位老师是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第四位老师是印光大师,这是近代的。他老人家提倡《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生就跟定这四个人学,决定没有错误。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四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04

  看经文:

  经【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是正宗分里面「正示普因」的第二个段落,普贤菩萨到这个时候将修学的纲领为我们报出来,十大纲领。诸位必须要记住的,怎样修学才叫做普贤行?前面都已经说过了,「总在用心不同」。普贤菩萨用的是真诚心,真诚到了极处,修一切法都叫做普贤行。拣别跟大乘以前的这些位次,虽然也发了大心,心不圆满、不究竟,所以不叫做普贤行。其实他列的这十个纲目,我相信每一位初发心的同修都已经在修学了,但是不叫普贤行,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看清凉大师下面的注解。

  疏【第二徵列名数。】

  把名目、数目为我们说出来了。

  疏【然此即是常行礼忏。诸经论中开合不同。】

  所以普贤菩萨说的十愿,就是佛门当中通常的忏悔法,通常的礼忏将这十条全都包括了。像在台湾最常见的拜「大悲忏」、「水忏」、「梁皇忏」,更大的就是水陆法会,那是规模最大的。无论哪一种忏悔法,就是修行的仪轨、修行的方式都包括这十大纲领,但是都不叫修普贤行。那么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到底什么叫普贤行愿?我们再看底下。

  疏【若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总有八重。一供养。二赞德。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

  这是随便举一部经。《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列这十条,《离垢慧菩萨所问经》里面讲了八条,第一个是『供养』,第二『赞德』,第三『礼佛』,第四『忏悔』,第五『劝请』,第六『随喜』,第七『回向』,第八『发愿』,跟这个十条大同小异。

  疏【或但为七。合礼赞故。】

  这八条,有的时候说七条,七条就是把赞德、礼佛合在一起,叫礼赞。由此可知,数目虽然有多寡不同,内容还是一样的。

  疏【或但有六。略供养故。】

  六就是把供养这条省略掉。

  疏【或但为五。以发愿回向。但总别异故。】

  把发愿、回向两个合成一个,这就变成五条。

  疏【或但有四,除礼拜故。】

  礼拜也省略掉。

  疏【或但为三。故智论云。】

  『智论』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面说:

  疏【菩萨昼夜三时。各行三事。谓忏悔。劝请。随喜。行此三事。功德无尽。转得近佛。】

  把它略成三条,就是忏悔、劝请、随喜。

  疏【若善戒经。但有二事。谓忏悔回向。皆随时广略。今文具十。以表无尽。】

  再归纳,就变成了忏悔、回向。『皆随时广略,今文具十,以表无尽』,这就说出一切经论里面所讲修行的仪则(仪式规则)条目有多少不同,虽然多少不同,但是它的意思统统具足。这个地方讲:

  疏【六七二事。俱是劝请。】

  第六「请转法轮」,第七「请佛住世」,这两个可以合为一个。

  疏【八九二事。回向开出。】

  「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都是回向,所以后面八、九、十可以合成一个。这就说明,一个是展开,那就很多门;一个是归纳,那条目就简单,就少了。这样展开跟归纳,从这个里面我们就了解,一切行法当中什么最重要?归纳到最后就是两条,一个是忏悔,一个是回向,这就显示出佛教修行重点在忏悔。忏悔才能够尽除业障,回向才能圆成佛道,如果不忏除业障,就成不了佛;业障虽然忏除了,若不回向,来生得人天福报。享福当中很少不造业,福享尽了,恶业成熟了,又要堕落,可见得回向非常重要。回向到哪里?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回向求生净土。所以《华严经》的结论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十条,顺序不能颠倒的,它有一定的程序,后面一条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一条不能包括后面。譬如礼敬不能包括称赞,回向则把前面九条全部都包括了。所以,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从这十条我们也就晓得,它的重点在忏悔,十条统统都是忏悔。第一条「礼敬诸佛」,就是忏悔我们无始劫以来贡高我慢、重己轻人,就是忏悔这个,所以这十条的重点确实是在忏悔法。但是十条里面任一条也都包括其余的九条,可见得佛法非常的圆融,大经上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门都包括其他九门。我们看底下分段的解释,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

  经【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把这修行十大纲领说出来之后,善财童子就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要问清楚这十条怎么修法?怎样礼敬?乃至第十回向,怎样回向?下面普贤菩萨教给善财,前面跟诸位说过,善财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善是指有善根的人,财是指福德,《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财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的人能信、能解,多福德的人能愿、能行,善根福德都具足了;有缘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这叫因缘,遇到大经就是多因缘。

  一切经里面,第一殊胜的是《无量寿经》,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前清彭际清居士,这是干隆时代的人,用现代的话,他是位大佛学家。他对於佛教宗门、教下都能够精通,不是普通的通,精通,他的著作也很丰富。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内容完全相同,只是一个讲得详细,一个讲得简单。可以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略说,而《弥陀经》的确是《华严经》的纲要,这三部经是同一部、同一个体。这是许多人虽然一生研究、修学佛法而没有能够看出来的,这非常重要。

  善财实在讲就是修学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个人,这个人才叫道地的善财。假如不求生净土,他的善与财都少,少了才不能往生,多了才能往生。经上讲得很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根福德要非常的多才能去。这个多从什么地方看?从他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改变,这就是善根多;愿力非常之强,念念希望往生净土,希望见阿弥陀佛,这是福德多。这是当生成就,一生成佛,所以要不是大善根、大福德怎能做到?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他在行持当中必定具足普贤菩萨十愿,他一定具足。你要问他,可能他自己不知道,他不晓得,实际上他条条都做到了;做到自己还不晓得,这种人很多,这是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的。我们看这一段。

  经【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说『礼敬诸佛』要怎么个修学法。这一句里面,关键的字眼就是『善』字,大乘经上常讲「善男子、善女人」,就在那个善字。「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大乘经,是大乘之大乘,过去祖师大德判摄如来一代时教,把《华严经》判作一乘圆教;一乘比大乘还要高,大乘是教菩萨的,一乘是成佛的。这部经是成佛的经,是不是真的成佛?真的成佛。我们看善财童子在本经里的表演,从凡夫地一生证得圆满的佛果,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成的是圆教佛。他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他也是等觉菩萨,如果地位不相同,这两个人见不到面的。他去参访哪位菩萨,就代表他的境界已经提升到哪一个阶级了。普贤菩萨是菩萨最高的阶位,再提升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这个善的标准就非常之高。

  《华严经》上的善跟所有大乘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不相同,这个标准最高。那么问问我们在座的这些同学,你们有没有这个标准?不能摇头,有,就是这个标准。怎么有?你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天天念阿弥陀佛,为的就是求生极乐世界,那你的标准就是这个标准。我们在其他方面,在德、在学方面,比不上这些菩萨们,但是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没有输给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也是信愿持名,我们今天也是信愿持名,我们跟普贤菩萨单就这一点来说没有两样。所以最高的善的标准我们具足,下一层的善我们没有,我们跟菩萨比,比不上,跟阿罗汉、辟支佛比也比不上,唯独跟普贤、跟文殊比,恰到好处。这个不可思议,一定要晓得。你不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往生就不可靠,就没有把握。所以经上讲的「善」正好讲的是我们自己,这部经对我们就非常亲切了,普贤菩萨这是叫著我们自己来说的。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把礼敬在这一段文字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也显示普贤行跟其他的大乘绝对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是心量大,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大,修的礼敬就叫普贤行,心量小不行。经论上常常形容诸佛如来他们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要学!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我们修礼敬就是礼敬,不叫普贤行愿;有这样大的心量,你礼敬统统叫普贤行愿,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十愿为什么把礼敬摆在第一?这个不能不知道。换句话说,修行,或者本经前面所讲的忏悔,我们忏悔从哪里忏起?从哪里下手?就从礼敬,佛这样教给我们,过去儒家也是这样教给我们。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确实没有见过面,而《礼记》,根据历代学者的考据,也确实是在佛法传到中国以前完成的,中国古圣先贤所见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你看《礼记》第一句,我们翻开《礼记》,「曲礼」是第一篇,第一句就是「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此地讲的礼敬诸佛,都从「敬」下手。

  我们今天的大毛病是没有恭敬心,对父母、对老师、对佛菩萨也没有恭敬心,对一切众生就更不必说了。没有恭敬心就决定不能入道,佛法的道就是觉,佛这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没有敬就决定没有智慧,决定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恭敬,对人对事都恭敬,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贡高我慢。所以「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要搞清楚,就是把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从哪里修起?从礼敬修起,把我们一向不敬的心修正过来,要一切恭敬,这才行。

  「敬」是性德,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本来有的,所以叫性德。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失掉了,这个失掉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我过去在讲席当中常说,哪个人没有敬心?实在是这个诚敬没有发现出来。我在没有出家之前,早年在实践学社服务,那个时候我的办公室跟老总统隔壁。无论什么人走进那个房子,脚都很轻很轻的,唯恐有声音惊动了老总统。我一看,没有一个不恭敬,也没有人教他,也没有人提醒他。如果我们以那样的心进佛堂来学佛,大概各个不成佛也成大菩萨。佛像供在这里,好像没看见一样,满不在乎,这种心怎么行?怎么能学到东西?可见得我们心目当中没有真正的尊敬他,这个敬意、态度就没有法子显露出来。从前老总统福报大,大家对他尊敬,那表现得很自然,绝对不是装模作样装的,很自然就流露出来,那就是礼敬。所以,礼敬不是说见了面三鞠躬这个礼敬,一切身语意无一不敬,这就是此地所说的意思,跟「曲礼」里面的意思相同,所以礼敬放在第一。

  敬必有所尊,所以佛道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能孝亲就会尊师,不孝亲,尊师就谈不上,父母都不敬,他怎么会去敬老师?父母是亲人,老师是外人。一个人假如说「亲者疏」,对自己亲人疏远,对外人很亲近,这个人一定是图谋不轨,别有企图,反常!不正常。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普贤菩萨为什么第一个不说孝敬父母,而教我们礼敬诸佛?因为普贤菩萨所教的,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人,他要不孝父母,他的善根怎么会成熟?所以那个不要提了,他已经做到了。

  大乘佛法修学的过程,在中国是四大菩萨做代表,代表修学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地藏菩萨,就是教你孝道,《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所以佛门一开始就教孝道。第二个阶段,是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慈悯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就是把孝道推广,孝顺一切众生,将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没有两样,这是观世音菩萨。天天念观音菩萨的人很多,学观音菩萨的人很少,那念了有用吗?没用的。孙中山先生创造「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救中国,我们天天念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国就救了?救不了中国,要去做到才行,你不做到怎么行?所以念观音菩萨,要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真正能慈悯一切众生,那跟观音菩萨就相应了,就能感应道交。单单念名字没有用,跟唱歌一样,有口无心,那没用处的。第三个层次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圆满的智慧,孝亲尊师都是最高、最圆满的智慧。第四个就是最高的层次,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是把孝亲、尊师、慈悲、智慧统统集合起来,成为自己身心的享受;换句话说,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是普贤。所以普贤是讲实践,这才真正究竟圆满了。

  所以在圆满大行里面提出的纲领,第一个是礼敬,敬就是从孝敬里面生出来的,把它推广、扩大,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不止我们这个地球,不止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你看这个心量多广,这是把孝敬心推到这么广。『十方三世』,这个要记住,「十方」是讲空间,空间无尽;「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说一个空间,说一个时间,那就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全部都包括,一个都没漏掉。

  下面说出对象,『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这是讲数量,这个数量就太大了。以「微尘」为单位,微尘是佛经上所说物质,最小的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佛在经上有比喻来形容,从牛毛做比喻,牛毛很粗,竖的切,切成七份,七分之一那就像羊毛,这就说明羊毛比牛毛要细很多。羊毛再竖著切,切成七分之一,我们叫「羊毛尘」,竖切而不是横切。拿一分羊毛尘再分成七份,七分之一,佛经里面叫它做「兔毛尘」。兔毛尘再分七分之一叫「水尘」,水虽然密度很大,它里面也有空隙,这个尘能够在水分子里面自由往来没有障碍。水尘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的密度比水大,里面还是有空隙,这个现在科学分析得很清楚,在里头也是自由往来没有障碍。大概金尘就像我们现在所发现的原子,在金属里面它可以自由往来没有障碍,这我们肉眼已经看不到了。佛说金尘再把它分成七之一,叫「微尘」,换句话说,可能比今天的电子还要小。还能不能分?还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然后就再不能分了,再分就没有了。

  现在科学家所观察到最小的物质,是不是佛经上讲的微尘,或者是极微之微,很难断定。也许科技再进一步,现在认为不能分的又可以分了。这样小的东西做单位,这是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物质都是它组合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世界是一种物质组合的现象,你要把它分析到最后,统统就是一种物质,所以叫一合相。由这些东西组合成为分子,由分子再组成这些元素,化学元素再组成这个世界森罗万象,动物、植物、矿物全是它组成的。

  那么微尘实在说数量太多了,算不尽,到底有多少微尘?一个佛刹。我们如果说这个地球,整个地球有多少个原子?有多少个电子?大概没有人能答得出来。现在讲佛刹,佛刹就不是一个地球,而是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现在天文家发现的,宇宙之间有星系,像我们这个地球是在银河系。银河系是不是最大的?不是的,在佛经里面讲是最小的一个世界,小世界。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后面有一篇文章,他的看法说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银河系。要这样说起来,娑婆世界就大了。娑婆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一百亿个银河系。一百亿个银河系是一个佛刹,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围多大?一百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范围,像这样的组织在虚空当中是无量无边。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个这么大的佛刹,一百亿个银河系算是一个单位,十万亿个,那一边才是阿弥陀佛的教区。阿弥陀佛距离我们很近,你才晓得虚空多大,星球有多少!星球再把它分析成微尘,那个微尘无法想像。

  「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这不是一个佛刹,所有一切诸佛刹土一个不漏,这么多的诸佛世尊,是我们礼敬的对象。所以《礼记》里面讲「毋不敬」,一句话也包括了这个意思。但是「毋不敬」如果我们粗心大意,的确没有想到它的境界是如此的广大。

  三世佛,在《佛名经》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了一些过去佛。过年快到了,很多寺庙在过年时拜万佛忏,《万佛名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诸佛,介绍的并不多,有一万两千多尊,实际上诸佛是无量无边,略说,一万两千多尊。现在佛,像阿弥陀佛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眼睛当中是过去佛,实际上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没有在我们地球,在别的星球上,因为他的教区太大了。他的教区要是像黄念祖老居士讲的,是一百亿个银河系,现在他在别的银河系。佛没有生灭的,不生不灭。未来的佛,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未来佛,未来佛是谁?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那我们的恭敬,过去佛要恭敬,现在佛要恭敬,未来佛是一切众生,我们对这个众生小看他,对那个众生看不顺眼,你就对未来佛不恭敬,你的礼敬诸佛就缺了三分之一。这个要注意,普贤行不好修。

  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敬之如佛,还有无情众生。桌椅板凳无情、山河大地无情、植物矿物无情,无情也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的不恭敬,你礼敬的功德又去掉一半,前面去掉三分之一,现在再去一半,你怎么修法?这个要知道。诚敬之心,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两样。

  诚敬的心,表现在外面一切随俗,在事上是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我们见到佛像顶礼三拜,如果今天你去见总统,也趴在地上磕三个头,人家要笑话了。见了总统,我们行三鞠躬礼。所以在事上是有变的,随著世间风俗习惯来做,恭敬心没有两样,恭敬心完全相同。通常见朋友,见了面点点头打招呼,那个恭敬心跟我们在佛面前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的恭敬心是不折不扣,只是在形式上不一样就是了,这样修礼敬。对事的礼敬是认真负责,要把事情做得很圆满,这是对事之敬。对物之敬,像桌子也是诸佛,诸佛里头包括人、事、物,它也是诸佛。对桌子怎么恭敬?不是叫你天天对它礼拜,这样学佛就学呆了,李老师常讲变成佛呆子:念书念成书呆子,学佛变成佛呆子,那就错了。对物,像桌子,你把它摆得很整齐,擦得很干净,这是对它的礼敬。经书,看的时候,恭恭敬敬的打开,这是对它的恭敬;不看的时候,合起来放在书架上,放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恭敬。

  所以礼节是表现在外面的,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中国礼节跟外国不相同,古人的礼节跟今人礼节不相同,一定要随俗。换句话说,现代名词叫做现代化、本地化,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用这个地方的礼节,在这个时代要用这个时代的礼节,但是诚敬的心决定不能改变。心地真正是清净平等,清净平等,里面就没有界限,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就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你统统礼到,礼到就是你的敬心都达到了。我诚敬的心确实是涵盖了虚空法界,过去、现在、未来,这叫做「礼敬诸佛」。

  我刚才也有个暗示,我们念佛的人,这一句阿弥陀佛,十大愿王愿愿圆满具足。所以我说很多人修的这个,你问他,他不晓得,但是他真的圆满具足。为什么?他一心念阿弥陀佛,他的心清净,他的心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声阿弥陀佛十大愿王统统具足,比普贤菩萨教的好修,这个修起来很麻烦。清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称念,全都圆满了,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做到的人不少,知道的人不多。我们看近代往生传,很多念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他们统统都做到了,但是你问他,他不晓得。你问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他一句也说不出来,可是他确实做得很圆满,所以不知能行。真的颠倒,知道的人不能行,不知道的,反而做到了。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够轻视无知的人,这是六祖在《坛经》里头说的,「下下人有上上智」。有上上智他不晓得,诸佛菩萨知道,他有上上智,因为他所做的跟上上智没有两样,完全相同。

  下面一段是说明,凭什么原因能修普贤大行,菩萨告诉我们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能修,第二个原因是『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依佛菩萨的教诲,所以我能修,就是常讲的依教奉行。第二个是自力,是自己深厚的善根。就像我刚才跟大家报告的,有很多乡下老太太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她站著往生,预知时至,她也不生病,那个就是「深心信解」。深心,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她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一点怀疑都没有,这是信跟解。解是明了,知道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别的她不知道,这个事情她知道,她对这个事情明白,深信不疑。那么她这一句佛号,信、愿、一心持名,十大愿都具足了,她能行,这是一种。

  另外一种就是善根福德没有这么深厚的,虽没有这么深厚,也是将要成熟还没有成熟。不像那个乡下老太太是完全成熟了,不需要讲解,一教她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那里有阿弥陀佛,那里很快乐,你相信去念他,将来就能往生。她一听就相信,就不怀疑,什么问题也没有,就老实念,她成功了。这属於「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就好像在面前一样,一点疑问都没有。这一类的人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佛说这些人过去生中的善根不可思议,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才有这个善根。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怎么她一听就信了?是她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在这一生当中成熟,所以有这个现象。

  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听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讲《无量寿经》,他们听了很欢喜。供养佛,心里面想著「将来我自己成佛最好也跟阿弥陀佛一样」,动这么个念头。释迦牟尼佛说了,他们这一帮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不少了!四百亿佛才动一个念头「我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动一个念头,「这一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这个念头。你就晓得,凡是听到这个法门、听到佛名,马上就动心,一心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善根,过去供佛的数量是远远超过阿闍王子。阿闍王子供四百亿佛,你可能供了八百亿佛,否则的话,你怎么会一听就发愿求生?他供四百亿佛没有发愿求生。

  我们读这一段经文,然后才想到《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才晓得什么叫少。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还是少善根,还不行,听到只生个欢喜心,还不想去;供养四百亿佛,少善根、少福德,不行。所以这个法门确实不简单,不是想像当中那么容易的。晓得一个人念佛往生,过去生不晓得修了多长的时间,我们今天才看到开花结果,不是偶然的。

  善根没有成熟,刚才讲了,接近成熟,这个可以帮助,那就是前面讲的,「我以普贤行愿力故」。帮助他,就是给他讲解,他听了,他去想,忽然通达了,他能相信,这个行。如果他的善根差得太远,那没用处,听佛讲经他也不相信,他也不愿意求生净土,那就是他的善根差得太远。像阿闍王子,佛说的,他都不肯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差得太远了,他过去只供过四百亿佛,差很远,不够。我们今天接触到这个法门,能信、能愿,真的发心一心一意修行,修学这个法门,你就要珍惜自己。你过去生中必定像佛所说的,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否则的话,你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听到这个法门不相信,摇头,排斥,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

  普贤行愿是什么?这整部《华严经》都是普贤行愿;换句话说,就是从《华严经》里面你相信了,你明白了,真的发愿,这是依普贤行愿力。我对於一些同修,接触之后他就能相信,就能老实念,特别是近几年李炳南老居士往生以后,我们才将《无量寿经》推出来,到今年不过七年。这七年当中,听到这部经的人,有许多是从录音带上听到的,跟我都没见过面的,居然他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已经念佛往生了。正在依这个法门修学的人不晓得有多少,七年的时间。可见得在我们这一个大时代当中,根熟的众生真的多,相当多。他们的根性,过去所种的善根福德因缘比我还殊胜。我对这个法门搞了三十多年才相信,所以我是「以普贤行愿力故」,不是底下一句,是上面这一句,确实我是从《华严经》里面相信的。

  《华严》,过去我讲了十七年,从《华严经》里面明白了这一桩事情,真的搞清楚了。我的老师虽然是净土宗的传人,他是从印光法师那里学来的,在台中组织莲社,领导大家念佛三十八年。我跟他十年,是在他七十一岁到八十一岁这个阶段,他往生的时候是九十七岁。他常常劝我念佛求生净土,我当然也不能反对,事实上我也不反对,我对这个法门也很尊敬,但是不想学。总认为这个法门好像太浅了,这里头没什么东西,对於大经大论非常向往。大经里面,第一部就是《华严》,我对於《华严》非常的羡慕,《法华》、《楞严》、般若、法相,兴趣非常的广泛,涉猎这些东西。在这些里面转了三十多年,才发现净土第一,发现之后,所有一切大乘经教我统统放下。为什么?自己的光阴有限,决定不能够糟蹋,这才专修专弘,得来不容易。所以我是「以普贤行愿力」,真正把我带到净土法门是普贤菩萨。

  下面就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两位菩萨讲的话不同,意思完全一样。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清净」,跟下面的「常」字;清净就是净念,常就是相继,「净念相继」。能够做到净念相继,自然就都摄六根,所以不要去追求六根怎么收摄,用不著搞那些麻烦,清净心就统统都摄了。如果六根有一根没有收,你的心决定不清净,譬如我眼还想看、耳还想听,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不会清净。所以清净心六根统统都收摄了,不必去管上面一句,你只注意净念相继,此地讲的清净心。

  常修礼敬是一切恭敬,在哪些地方?对人、对事、对物,晓得人、事、物都是未来佛。我这个说法你好懂,我要说真实话,你就不懂了;说假话你懂,说真的你就不懂。真的是什么?现前一切人事物就是过去佛、就是现在佛、就是未来佛,这个说法你不懂了。过去、现在不谈,他们都是未来佛,你会点头,这个好懂。所以跟你讲真的,你不懂;跟你讲假的,你会点头。为什么真的不懂?真的我们常识达不到,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想像不到,那是真的。要知道,给你讲十方,讲三世,是随顺众生的心量来说的。真实心中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清净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哪来的十方三世?十方三世是分别心、执著心里头才有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就没有了。所以你说现前的境界是过去佛也行,说现在佛也行,说未来佛都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是真的,这是我们修学的心态,我们用什么心,用什么态度。

  所以《华严经》最后这一卷是行经,不是讲理论的,是完全教给我们去做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兑现的。经有四种,有教、有理、有行、有果,西方极乐世界,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那是果,那更高,所以更难懂;这是行,这是教我们行法,照著做。净土三经里头,只有《观无量寿佛经》是行经,是教你怎么做的,《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都是果,是阿弥陀佛的果报。教是教学,理是理论,行就是修行,是要做到的;跟戒律一样是要做到的,不是空口说的。所以这十条条条要懂得、要明了、要认真去做,那就叫修普贤行。

  修普贤行,你统统都明白了,统统懂了,怎么个修法?「净念相继」就统统都做到了。所以信愿一心持名就真正不可思议,才知道这个法门确实殊胜,无比的殊胜。你不通《华严》,就决定不晓得那一句阿弥陀佛的殊胜处,你说不出来,你体会不到,你把《华严经》念通了就明了了。这一句佛号为什么一切诸佛赞叹,为什么一切菩萨向往,你就真搞清楚了,现在想不通那是当然之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五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05

  请掀开经本看第九页,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经【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这一段还是说礼敬的对象。前面说过,礼敬要「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经文里面最重要的是「清净」、「常」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与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相同,清净就是净念,常就是相继。可见得大乘经里面教给我们都是一个方法、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底下这段文是告诉我们礼敬的境界。『一一佛所』,前面所说的「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就是将过去、现在十方诸佛如来统统都包括了,一尊佛也没有漏掉。特别要注意到的,上次跟诸位说明的未来佛,未来佛就包含了一切众生。不但有情众生,我们现在讲动物,还要包括无情的众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植物与矿物,统统包括在其中,就是一切恭敬。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这就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用人事物也就把「一一佛所」全部都包括了),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一一佛所」,每一尊佛所,换句话说,每个人、每桩事、每个物,意思就是这个。

  『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有多少佛我们就要现多少身。也许大家要问,普贤是等觉菩萨,法身大士,他有能力现无量无边身,我们现在是凡夫,哪里能现那么多身?其实这个事实真相你没有搞清楚,如果搞清楚之后才知道,无论是在圣在凡,德能都一样。佛菩萨能现无边身,我们现在也是现无边身,佛菩萨现无边身,他知道,他清楚;我们现无边身,不知道、不清楚,差别在此地。你要问到底什么原因?诸佛菩萨无边身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这个身相也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都是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哪里还会有两样?两样就是迷悟不同。

  大乘经里面常说,像我们讲《楞严经》的时候都讲过很多次。佛告诉我们,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刹那的时间就很短了,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当中有九百生灭,生灭就是现身。我们平常弹指速度弹快一点,我想一秒钟至少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你看是多少?恰恰是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就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就是现身。我们坐在此地,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现身,这「佛刹极微尘数身」不假,这不是假的,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可惜我们在迷,菩萨在觉,觉就是净,迷就不净。

  所以礼敬不一定是趴在地下磕头才叫礼敬,心地清净真诚就是礼敬。对人敬、对事敬、对物敬,一切恭敬,所以觉心是敬的,迷心是不敬的。『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这就是刚才说的,人事物在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量无边,没有法子计算。我们对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都要以真诚恭敬心来对待,就是这个意思。下面是总结,善财童子问「礼敬」,普贤菩萨答覆出来,给我们交代清楚了。

  经【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虚空有尽,我礼拜可以说也尽了。

  经【以虚空界不可尽故。】

  虚空不可尽,虚空是无尽的,那么我这个礼也是无尽的。这个礼,诸位特别要记住,就是我们以真诚恭敬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这个意思,这里不能够错会。错会了,我们念这有什么用处?光是去拜佛,佛在哪里?泥塑木雕的这些形相,你拜这个东西,人家说你拜偶像,迷信。是不是迷信?确实是迷信。佛讲的意思是意在言外,你执著在经文里面,死在句下,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佛不是这个意思,你把意思错会了,死在句下,要懂得他言外之意。所以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以真诚恭敬心来对待,这叫礼敬诸佛,是这么回事情。这个真诚恭敬心是没有止境的。

  经【如是乃至众生界尽。】

  『众生』就是讲一切万物,一切万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缘」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条件。一切诸法都是许多条件当中产生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单纯的,即使我们今天所发现的,动物里头单独的一个细胞,也是许多条件才出现的。「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宇宙之间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动物、植物、矿物都是的,都叫做众生,众生的意思是这样的。但是在此地也可以专指这一切众生里面的动物,动物是有感情的,所以讲九法界有情众生,这个地方也可以指九法界有情众生;换句话说,植物、矿物暂时就不论,单单论一切动物。这也是无尽的,没有止境的。

  经【众生业尽。】

  『业』是造作,一切众生,特别是指动物,动物有感情,有贪瞋痴慢,人有烦恼、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其他动物也有。我们把范围扩大到九法界,上面是菩萨,下面到地狱众生,统统都有情识,不过法界愈往上提升,他的情执少一些,并没有完全断。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那一品生相无明也是情执。比起我们他实在是太轻了,真是微不足道,但是跟佛比,那毕竟还是障碍,有那一品无明在,他就不能圆满菩提。这就是九法界众生都叫做有情众生,有情就造业,佛把一切有情众生造的业归纳为三大类,这个三大类就是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的,不算它是善,但是也不算是恶,这个叫无记业。一切造作总不出这三个范围,众生的业也没有止境。

  经【众生烦恼尽。】

  『烦恼』实在讲就是贪瞋痴慢,这叫根本烦恼,从根本烦恼再生出枝叶烦恼,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唯识论的入门就是《百法明门》,《百法明门》归纳得比较简单扼要。烦恼有二十个,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这就讲得比较具体。众生的烦恼也不会尽,业不会尽,烦恼就不会尽;换句话说,我们要发愿,这个愿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不要想著有一天我就圆满了。成佛也不行,成佛还不能止境,他还要去教化众生。所以成佛之后,没有一尊佛不肯倒驾慈航,回到六道里面来,现种种身帮助一切大众的,这叫大慈大悲,所以说「带果行因」。这个地方的普贤菩萨实在讲早都成佛了,退到菩萨位子上来,叫带果行因,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永远没有止境的。底下说了。

  经【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这就是真实可贵的长远心,跟世间一般人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世间人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菩萨有长远心,我们应当要学习。底下是讲无间断,就是常的意思。

  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个好。『念念相续』,永远没有间断,这是自性现前。念念都是觉而不迷,念念觉,念念清净,心清净,身当然清净,语也清净。这个心是真心,真心没有生灭,哪里会有疲倦?哪里会有厌恶?生灭心里面才有这个现象,才有『疲厌』。真常心里面,《楞严经》讲的常住真心里面,没有疲倦、没有厌恶。由此可知,「疲厌」是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就没有疲厌,所以这是确实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做不到,就是我们心里的妄念、烦恼还太严重。疲倦是从妄想执著里头生的,妄想执著没有了,疲厌就没有了,那个身才真正得到自在。文跟大家就报告到这个地方。

  小注里头有一段要跟诸位说一说,其他的就不必了,我统统都讲过了。这段里面,清凉大师略举「勒那三藏」说的七种礼,这七种礼,古来祖师大德在著述里面引用很多。这是属於佛学常识,人家问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研究研究,对於礼敬诸佛的确会有帮助。我们看他这七种礼,在第十面最后一行最后一句,我们从最后一行看,最后一行第二个字:

  疏【勒那三藏说七种礼。今加为十。】

  《华严》是用「十」来表法,所以说十种。

  疏【谓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

  第一种,『我慢礼』。见人也打招呼,也有礼貌,但不是出於恭敬心,是应付而已,这就叫我慢。里面是贡高我慢,对人没有尊敬,这种礼叫「我慢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跟人家见面的时候常常看到,人家给你打个招呼,点点头,「你好吗?」态度是贡高我慢,根本没把你瞧在眼里,这样的礼就属於这类的。『如碓上下』,「碓」现在看不到了,是从前舂米的碓。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厨房里面就是踏碓,就是舂米,做这个苦工。碓一上一下,就好像行礼一样,一点恭敬心也没有,就比喻这个意思。第二种:

  疏【唱和礼。高声喧杂。辞句浑乱。】

  『唱和』也是没有恭敬心。大的典礼当中有司仪,大家都要行礼,你也不得不行礼,也跟著一道行礼,没有恭敬心,这叫「唱和礼」。

  疏【此二非仪。】

  这两种不合礼节,『仪』在此地当作礼节讲。

  疏【三恭敬礼。五轮著地。捧足殷重。】

  第三种『恭敬礼』,此地举的例子是『五轮著地,捧足殷重』。我们佛门里面讲的接足礼,五体投地,翻掌,翻掌是接足,好像佛站在我的手掌上,这是最恭敬的礼。现在我们见到佛像还是用这种礼,这是礼敬的精神以及他的修学,确实从这个地方能够体察得出来。礼是折服我们自己的傲慢心,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我慢是很大的障碍,孔老夫子也说,「傲不可长」,这《礼记》里头有。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要学的,生下来就有这个烦恼,就贡高我慢。《论语》里头孔老夫子也说了个比喻,他说假如这个人「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古时候标准的圣贤,假如一个人像周公一样,有周公的才华,有周公的美德;「使骄且吝」,如果傲慢,孔老夫子说,其他的就不必看了。为什么?假装的,绝对不是真的。

  所以佛门里面,贪瞋痴慢,你看这个烦恼多重,贪瞋痴是三毒,三毒底下最严重的就是傲慢。所以,礼就是断傲慢的。我们对佛最恭敬,拿这一分恭敬来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这才是礼敬诸佛的教诲。所以绝对不要会错意思,普贤菩萨教我们要礼敬诸佛,你们都不是佛,当然我不要礼敬,那就坏了。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华严》跟《圆觉经》上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就是佛。所以我们看一切众生,都要把他当作佛来看待,都要这样的恭敬。

  在佛前,我们可以保持古时候的礼节,接足礼,但是在生活上,一定要能够顺乎这个时代。从前专制帝王时代,人民见到皇帝要三跪九叩首,要行这个礼;现在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些礼节都已经改了,不可以叫废除,是改进了,现在我们最敬礼是三鞠躬。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门里面还是很落伍,没有能够赶上现代化。我常常提出佛教要现代化、要本土化,现代化是什么?大家见到法师一问讯就好了,或三鞠躬,我们是合掌鞠躬。合掌代表恭敬,这十个指头代表散乱心,心散乱,合而为一代表清净心,以清净心来礼敬。一问讯这是现代化,佛教真的现代化了。现在见到法师还趴在地上磕头,落伍了!还保留在过去十八世纪,佛法怎么能弘扬?还有人见法师一定要拜三拜,那就愈来愈远了,所以这一定要记住。

  我们是现代人,要把佛法在这个时代向全世界推广,要懂得现代化。那个时候的礼节是这样,今天的礼节跟古时候礼节不一样,恭敬心是一成不变,表现在外面的仪态上一定要随俗,这样就没有错。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了。所以你们见到我对我问讯,我非常欢喜,为什么?你是二十世纪的人,是现代人;你趴在地下一定要顶礼,我遇到一个十八世纪的人,这要懂得。佛法真的是活学活用,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如果这位法师要求,见到他一定要拜三拜,那位法师也是十八世纪的人,不是现代人,这个我们要知道。

  「五轮著地」这是古时候的礼,古礼,我们今天遇到佛像可以用这个礼,因为佛是古时候的人,我们还用古礼来对他;法师是现代人,不是古人,我们用现代的礼节对法师,就没错。古礼对待佛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是最恭敬的心,用现代的礼节,要懂得这个意思。否则的话,你佛法就完全学错了,你学了不得其用。第四:

  疏【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

  这个礼就根本没有仪式的,或者他在那里打坐,或者他在那里念佛,你遇到他,他理都不理你;其实他对你致最敬礼,你不晓得。怎么说他是最敬礼?他的心真诚恭敬,虽然没有一切鞠躬、礼拜这些仪式,他对你确实是真诚,真诚清净,这是属於『无相』,『离能所相』,这是一种。他在静坐的时候,在念佛的时候,通常念佛堂当中、禅堂里面,任何人进出,用功的人都不打招呼。不打招呼是不是没有礼貌?有礼貌,你要懂得它的意思。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礼敬当中,我们在行礼当中,现代人鞠躬也好,点头也好,心地真正清净,三轮体空;不执著有我,也不执著有对方,也不执著当中有这些动作,这是属於「无相礼」。这个礼就是恭敬礼当中有无相礼,无相礼里头有恭敬礼,这是两种合在一起的。别人不觉得,他自己非常有受用,这是清净真诚的流露。第五种:

  疏【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

  『起用』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日常生活的礼节。人与人往来,礼节是第一个要紧的大事,特别是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讲求现代化。非常可惜,我们国家从建国以来到今天,没有制礼作乐,所以今天社会的动乱不是没有根源。这是个乱世,非常可悲,大家把这个事情忽略掉了,所以将来历史上写这个时代是乱世。为什么?礼乐没有了。诸位念中国的历史,在台湾许多书局出版的二十五史,你们翻开来看看,每个朝代它的政权建立,最长五年一定制礼作乐。礼乐颁布,全国人民就有个规则可以遵守。我们国家建国以来,除了军队,军队有军礼,其他的都没有,婚丧喜庆你喜欢用什么礼就用什么礼。你看在中国这个社会上,有用外国礼,有用清朝时候礼,这是大乱,不统一。

  古时候,礼有礼服,你看他穿什么服装就知道他是什么身分,谁应该先向谁行礼,这身分清清楚楚,所以这个衣服叫章服。绣的花纹,花纹是代表身分的,士农工商穿著的衣服不一样;朝廷命官品级不一样,服装上绣的花纹不一样;做皇帝,你看看穿的龙袍,亲王也是穿龙袍,满清的贝勒也穿龙袍。分别在哪里?龙的爪不同,皇帝穿的龙袍是五个爪,亲王是四个爪,贝勒是三个爪,就在那里分,你一看就晓得他是什么身分。礼服,这是便於行礼。现在幸亏有电视,总统天天上电视,人家认识,否则要在从前的话,总统出来也穿个西装,我们老百姓也穿西装,谁知道你是总统?谁对你行礼,对你致敬?军人戴的有阶级,一看就看出来了。所以在未来的历史写今天这一段,要照传统的写法,我们这个时代是乱世,这么多年礼乐都疏忽掉了。礼乐是治国的大根大本,非常重要,所以叫日常生活。第六:

  疏【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这个礼是观想礼,专门是修行人用的。这个修行人之礼,多半著重在本尊。像我们修净土法门,我们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礼的对象是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观想我们在莲花当中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受我们的礼拜。观想弥陀,或者观想西方三圣,在那里静坐也在那里拜佛。这是属於观想,所以『不向外求』。第七:

  疏【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

  『实相』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真相彻底觉悟了,那就是礼。这个礼,不但身体里面没有动作,心里面念头都不生。前面『内观礼』,心里有念头,『实相礼』,念头都没有了,跟虚空法界一切万物融合成一体,这是实相。就是禅宗里面明心见性的境界,净土宗里面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个境界在十种礼里面叫做实相礼。第八:

  疏【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

  这是大慈大悲,一切众生迷失了真性,轻慢了圣贤,这是经上常讲可怜悯者。原因在哪里?他的业障深重。菩萨大慈大悲天天拜十方佛,代一切众生拜,一切众生是不是能真得到效果则不问。菩萨有一分真诚的心,得不到我也拜,得到当然更好,得不到也代你拜,已经尽心尽力了。虽然不能代多数,少数人见到菩萨这样真诚,代我们礼佛,看到之后自然会感动,自然会回头。这在佛法教学里面叫身教,以身作则。所以佛门道场当中,像朝暮课诵,一切法会做到清净庄严,目的在哪里?目的都是为了代一切众生忏悔,让不学佛的人看到心里受到感动,他能够回头,那效果就收到了。第九:

  疏【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

  把第三到第八,一一礼拜当中,这六条的精神统统具足。不必一样一样,在一拜当中统统具足,这叫『总摄』。「恭敬、无相、起用、内观、实相、大悲」,全都有了,一礼一切礼,就是这个意思。第十:

  疏【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这是把心量拓开。『帝网』,「帝」是指忉利天,就是忉利天主,我们中国称玉皇大帝,大概也就是基督教、天主教讲的上帝。佛告诉我们,帝释天宫殿里面有罗网,这罗网非常庄严,罗网交叉地方都系有宝珠,珠很明亮,光光互射,就像这种情形。罗网在台湾我好像没有见到,在日本有,日本很多大的寺庙里面有罗网,多半是用铜丝编织的。因为宫殿梁柱雕梁画栋,都是高度的艺术品,罗网是保护的作用,怕小鸟去做窝,把这个艺术品破坏了;另外是怕别人去摸、去接触,所以用铜网把它罩起来,一般人只可以看,不可以接触它,保护艺术品。忉利天主的宫殿的罗网当然比我们人间更美,所以用这个来做比喻。宝珠的光彼此互相照,显示出无尽的景观。用它来做比喻,佛无尽,我们的礼也是无尽,就是『重重无尽』的意思,这是显示出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我这一礼统统都达到了,这是『无尽礼』。当然这一礼,前面的七种决定都在其中。

  这一段简单跟诸位报告一下,我们晓得佛门讲的十种礼的意义,其他的大家看看就可以了,意思都已经说过。

  今天听说有不少同修要发心皈依,那么我们经文今晚就讲到此地,这是一个段落,剩下来的时间我把三皈跟诸位略略的说一说。发心求授三皈,当然你对於佛法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相当的了解,你才发心来学习。好像我要报名入学,我要正式做三宝的学生,我想认真修学佛法,接受三宝的教诲,这才发心。假如对於佛教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你就要求皈依,那是盲目的、迷信的,那就弄错了。甚至於还有带著小朋友的,小朋友很小,抱在怀里的,也要来皈依,他懂得什么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他懂得从哪里回头?还有一种,家亲眷属已经过世了,要代他求授皈依。你想想看,这叫莫名其妙。所以,皈依真实的意义要搞清楚。

  皈是回归,就是我们一般讲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一般人在这一生当中,确实人生像个大海,常讲苦海无边,六道真正是苦海,确实是无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皈就是回头,回头一定要找个依靠,因为我们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超越苦海,要依靠一个真正靠得住的人物,来帮助我们渡过这个苦海,我们要找这样的依靠。佛告诉我们,真实的依靠就是三宝。宝是比喻,宝是人把它看作极为贵重的,佛说这三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渡过苦海,这三样东西是真实之宝。世间的这些宝只给你带来财富,不能帮你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帮助你超越苦海,唯有这三样东西可以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这叫做三宝。

  三宝是什么?经论上的名称叫佛、法、僧,但是我们对於佛法僧这个三宝,一向就是含糊笼统,认识不清楚。你要皈依,你能得到受用吗?得不到受用。皈依佛,这佛像,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依靠它能行吗?依靠法,这经典,一把火就烧得干干净净,也靠不住。依靠僧,这出家人,出家人自己烦恼还没有断,自己生死还没有了,他有什么能力帮助我们?佛教我们皈依的三宝不是这三样东西,什么三宝?叫自性三宝,那就真正靠得住。

  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觉。这个说法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说得很清楚。你们诸位看《坛经》,《坛经》里面六祖给人授皈依,他不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用这个。在我想像,在那个时候恐怕就有人迷惑,会有人误会,所以他不用这个名词。他用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用这三个字,然后再加以说明,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给我们这样一解释,我们就很清楚,就不至於迷惑,不至於搞错了,依错了那就坏了。回归从哪里归?从迷惑颠倒回归,依自性觉,觉而不迷,叫做皈依佛。也就是说我们从今而后,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觉而不迷,你就真的皈依佛了。绝对不是说拿个皈依证,「我已经皈依了」,那就大错特错。你那是假的,有名无实,不管用的,那个皈依证谁都不承认的,这个要晓得。你自己真正回头,那是真正皈依。所以要晓得,从迷惑回头,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

  第二,法是正知正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法。我们对宇宙、对人生,我们想的、看的都错了,想错了、看错了。看错了,见解错误、思想错误,我们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这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我们从前知见邪了,邪知邪见,从邪知邪见回过头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这不能搞错。第三,皈依净,僧是清净的意思,清净心。我们现在的心,心地污染了,心不清净,心污染,精神污染,思想见解统统都污染了。我们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恢复我们的清净心,这叫皈依僧。所以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你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小孩没有办法皈依,他不懂。人已经死了,他不能皈依,他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不是说在佛菩萨面前把三皈依念一念,发个皈依证,这就很有功德了,佛菩萨会保佑他。那是你自己打妄想,没这回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传授三皈是你真正对佛法明了了,对佛法清楚了,真正发愿想学。想学从哪里学起?我在此地代表僧团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传授三皈。从今之后你就依觉正净,这就是三宝弟子,这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是这么回事情。

  觉正净的标准在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标准,到底我有没有觉?我有没有正?有没有净?所以标准要晓得。标准在经论之中,经论很多,我们学哪个宗派就依哪个宗派的经论,那就一定不错。宗派虽然不同、经典不同、法门不同,觉正净相同;那就是说,方法不一样,我们的目标、目的地完全相同。觉正净圆满,就成佛了。觉正净没有圆满,我向著这条路走,你就是菩萨;菩萨是正在修学,没有圆满,圆满就叫成佛。所以觉正净这个原则、方向,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决定不能够舍弃的,不能够忘掉的。

  净土宗在觉正净里面特别著重於清净心,其实觉正净一个得到,三个同时得到。在众多法门里面不一样,禅宗从觉,他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三皈依里头他专门走第一个。禅宗之外,教下,像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这些宗派是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他从正门入。我们净土宗跟密宗是专门修清净心,尤其是净土宗,净土宗用信愿持名,目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净,就是清净。我们心清净了,思想见解一定纯正,一定是觉而不迷。所以一个得到了,那两个同时都得到,这是修学最重要的纲领,一定要知道。你要不晓得,你一定修得很杂、很乱,这个杂与乱,你费的时间很长,用的精神很多,到后来什么都得不到,那是非常的可惜。

  净宗的修学就是老实念佛,实在讲,这个方法简单、容易,只要有耐心,时间不必长,三个月就见效果,但是你不肯干就没法子。你能在三个月当中,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三个月你就会觉察到,你的妄想少了,烦恼少了,心地清净,智慧增长,成绩马上就看到。智慧增长是什么?处事待人接物比从前聪明,以前糊里糊涂的搞不清楚,现在一看就明了;做事情都有分寸,做得有条有理,这就是你智慧增长了。智慧怎么增长?心地清净。你不肯学就没法子,一面念佛还要一面掺杂许多乱七八糟东西,你的心不净。念佛要净念相继,你是杂念相继,不管用!何况你杂念还断断续续的,是净念吗?没有,相继吗?也没有,杂念断断续续,这样念法念一辈子都没有效果。所以一定要懂方法、要懂理论,我们修学才能得到成绩。净宗的成绩是无比的快速,你得到这个成绩,你法喜充满,你的信心就更坚定了。所以不可以乱,不可以夹杂,觉明妙行菩萨说得非常有道理,说得非常好,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

  所以,大家皈依是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自性三宝。住持三宝,这是形相上的,这个也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供养三宝,供养三宝目的在哪里?住持三宝常常提醒我们,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业障太重,没有人提起就忘掉了,很容易忘掉。家里面供一张佛像,一看到佛像,我要觉而不迷,佛像提醒你;看到一本经书,我要正知正见;看到一位出家人,我就想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所以我们对三宝要供养、要尊敬,道理在此地。决定不是皈依一个法师,将来的果报就堕阿鼻地狱,不皈依没有事情,一皈依就皈依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我话讲清楚了,我是叫你们皈依三宝的,我没有叫你皈依我。你们将来说「我皈依净空法师」,你们堕阿鼻地狱,我不负责任,我讲清楚了,我这个责任卸掉了。

  我在此地传授给你,给你做证明,就好像世间一般入党一样。我不过是资深的老党员,你们在这里宣誓,我在这里监誓,你没有入我的党。你要是入监誓人的党,这个党马上分裂、分化了,分化在佛法讲叫破和合僧。这位法师是我的皈依师,那个不是的,你就是破坏僧团,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有这个念头起来,你所皈依的是迷上加迷、邪上加邪、染上加染,你不堕地狱谁堕地狱?一定要晓得、要清楚。

  不过世间人的分别执著心太重了,好像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抓住,就感觉到很空虚、很飘渺。为了这个原因,我就介绍诸位你真正可以依靠的、真正可以靠得住的三宝。我们皈依佛,落实在事相上,皈依阿弥陀佛就没错了。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皈依阿弥陀佛,一切诸佛都护念,一切诸佛都欢喜,所以皈依佛我们皈依阿弥陀佛。皈依法,我们皈依《无量寿经》,或者是我们皈依净土五经,我们依照五经的教训去做,那你就真的皈依了。皈依僧,我跟诸位介绍三位,第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学他的大慈大悲。第二位是大势至菩萨,学他的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以至於教化一切众生,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精到了极处,这是我们要学他的。第三位是普贤菩萨,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他清净心包容之中,以十大愿王上上品往生。所以我们皈依僧,你就知道,我皈依的是观音、势至、普贤菩萨,这不错了,没有问题了。

  落实在这个三宝上,大家都是弥陀弟子。人家问你,「皈依了,你老师是谁?」「我老师是阿弥陀佛。」这个没话讲,十方诸佛都欢喜、都承认。「你皈依谁?」「皈依净空法师。」麻烦就大了,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统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阿弥陀佛的弟子,今天大众在此地皈依,统统是皈依阿弥陀佛。

  诸位都拿到皈依证了,我们皈依仪式简单隆重,就在这个地方做。因为我们人多,我们也不要礼拜,我们向佛三问讯就好。传授三皈我不能坐在这儿,坐在这儿变成皈依我了,我要站旁边,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普贤菩萨都在此地。好,大家起立,我们先向佛像三问讯,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看皈依证上的誓词跟著我念,我们以真诚、清净、恭敬心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从今天起,我们皈依三宝,依三宝的教诲来修行,这叫真正的三皈,名实相符。所以仪式简单隆重。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好,一问讯。「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好,再问讯。「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问讯。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六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06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三个字看起:

  疏【文中正辨第五九十。实通后八。对文可知。】

  『文中』,「文」是指经文,前面这段经文当中。『正辨第五九十,实通后八,对文可知』,就是这段文里面所讲的十种礼,第五、第九、第十,跟后面第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对照起来能看得很清楚。这个文的第二段,从「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前面都已经说过了,这是解释礼敬的相状。这里面分两段,前面是说境界,境界也就是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后面是讲礼敬的因缘,我们为什么要修普贤的礼敬。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是以明心见性为最高的目标。如果我们要见性,必须要以性德来修学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谓性德,跟我们凡夫概念当中许多的美德实际上是相同的,不一样的是用心不相同。凡夫的心量窄小,有分别、有执著、有好恶、有喜爱,有这种种差别不同,於是跟真性就相违背。真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所以心性确实是包含虚空法界。

  礼敬这称性,称性就是我们礼敬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我们一礼就是一切礼。礼敬一尊佛就是礼敬一切佛,礼敬一个人就是礼敬一切有情众生,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界限,随著心量拓开了,是这么个道理。这个事情在凡夫来说自然有困难,凡夫心量很小,我想不分别也不行,自然就分别了;想不执著,它自己会执著,分别执著很不容易断掉,因此我们就必须要依靠普贤菩萨的法力。这个法就是他为我们所说的这一切法,他讲明白了,我们也听清楚了,才晓得自己有个真心,有个本性。实在讲世间人晓得有真心本性的人不多,确实不多,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是知道有这回事情就相当不容易了,也可以说是相当幸运。我们向著普贤菩萨的教导勉强去做,这就是依普贤愿力,做不到也做,能做多少算多少。真的向心力是向著普贤菩萨教的这条道路,就一定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这是一定的,我们只要有这个意念就得到佛菩萨加持。这是第一个,我们勉强可以学习的。

  第二个原因是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有心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做,自己心性就透光明了,哪怕是透一线光明,这一线光明都非常可贵。这一线光明纵然是一刹那,像闪电一样,我们从无始劫来就没有放过光,现在虽然放一次光,放的时间很短,都很珍贵。这是自己的深信解力跟普贤菩萨愿力的加持,这两个力量集合起来,我们也勉强可以做到了。如果我们的修学能够精进不退,我相信进步是相当快速的,是会能够叫自己满意的,这点非常重要。后面的经文是总结无尽,我们不必再多说。我们看第二段,在第十三面第四行。

  经【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

,   我们看这一段,这段当中的经文里面把「诸佛」这两个字换成「如来」,前面是礼敬诸佛,这个地方是『称赞如来』,关键在此地。如来跟诸佛到底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就不应该换个名词,这在写文章里面也是不如法的;那么这两个名词一定是不尽相同,才会换两种称呼。确实如此。我们看《金刚经》,《金刚经》是我们中国人读诵、受持最多的,《金刚经》里面有的时候称诸佛,有的时候称如来。凡是称诸佛都是从事相上说的,称如来是从理、是从性上讲的,这个地方也不例外。礼敬的对象是一切事相,所以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都要礼敬,称赞就不一样。礼敬,我们对佛要礼敬,对善人礼敬,对恶人也礼敬,这里面确实没有分别。称赞就不一样,如果善行我们赞叹,人家造恶我们也赞叹,天下就大乱了,所以菩萨在此地换上如来。如来是称性,称性当然是至善美满的,他的心、他的行为都是善的。而且善有个标准,标准就是性德,如来就是标准。

  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心行(存心、言行)我们要赞叹,要称赞;换句话说,凡是与性德相违背的,我们不赞叹。五十三参,我们这一会是最后的一参,第五十三,前面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时候,我们见到。这部经是《四十华严》,我们就照《四十华严》上所说的,善财参访胜热婆罗门。我们看到他有礼敬,没有赞叹,这是第一次见到的;第二次见到,他去参访甘露火王,有礼敬,也没有赞叹;第三次看到,他去参访伐苏蜜多女,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什么?贪、瞋、痴,三毒!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贪爱,善财童子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甘露火王代表瞋恚,脾气大的不得了,哪个人言语、行为稍稍不满意就要把人杀掉,瞋恚心特别重。善财童子参访没有称赞;胜热婆罗门愚痴。这三个人代表的是三毒烦恼,与自性完全相违背。

  其他的这些五十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都有礼敬、有赞叹,五十三个只有三个人有礼敬而没有赞叹。我们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在总结论里面,修行十大纲领真正的含义,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教给我们的隐恶扬善,这是讲赞叹。别人有善行,我们要赞叹、要称赞,要表扬他;别人要是作恶,我们一句话不说,这是绝对正确的,在社会上能够产生正面的作用。

  人,说实在话都有良心,王阳明说的良知良能(这是明朝的一位学者),良知良能也就是说人人都有颗善良的心,恶人也不例外,也有。阳明先生当年在世还遇到一桩事情,他在旅行的时候遇到土匪,被土匪劫持了。以后这些土匪知道他是王阳明先生,对他也很尊敬,於是乎就问他,他说你的学说有问题。阳明先生讲有什么问题?他说你主张一切人都有良知良能,我们做土匪的人没有良心,你那个说法就不对,你能不能证明我们当土匪的也有良心?他说行!怎么测验?他说只要你听我的话,马上就能够测验出来。他说好,我们听你的话。阳明先生说「好!你把外衣脱掉」,外衣就脱掉了。「内衣也脱掉」,也脱掉了。「裤子也脱掉」,到最后,「这不能脱啦!」阳明先生说,这就是良知!恍然大悟,做土匪也有良知良能。阳明先生很有智慧,立刻就测验出,让这些做坏事的人,良心也马上就发现了。

  所以善的一面我们宣扬、称赞,恶的一面隐藏,根本不说,作恶的人就会悔改,他自己生惭愧心。觉得社会大众,我做一点点小的好事,人家赞叹我;我做多少恶事,人家一句话不说,心里会感到惭愧,就能够改过自新。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说好事不宣扬,恶事就拼命渲染。做坏事情的人看到到处宣扬的时候,「你看看我的名字上报纸了,头条新闻」。感觉到自己非常光荣,很荣耀,往往真的把善良的心性更深的埋没掉了,所以收的效果是负面的,是反面的。佛菩萨教给我们这里头确实有很深的道理,这一段就是教我们隐恶扬善。

  称赞实在也相当不容易,这要有高度的智慧。称赞要赞叹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过分怕一般浅学的人受不了。这一称赞,於是乎他就自满了,自己以为成就了,就不会再进步;换句话说,你把这个人害了。我们现在讲捧人捧得过分,实在讲就把那个人害了,他不会再有长进。什么人符合佛所说的称赞的标准?佛法里面赞叹,最低限度的标准就是所谓的「八风吹不动」,这个时候你尽量去赞叹他。为什么?他听了之后像耳边风,他决定没有接受,决定不为你所动,你毁谤他,他也不动心;你赞叹他,他也不动心,他还是谦虚,还是精进,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赞叹。没有到这个程度,换句话说,你毁谤他,他还生气;你赞叹他,他非常欢喜,他受不了,我们对他赞叹就低一点。为什么?他不能承受。必须到他如如不动的时候,这时候可以承受,这个时候赞叹。赞叹不是为了他,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我们赞扬佛、赞叹佛,佛需要我们赞叹吗?不需要,菩萨、阿罗汉都不需要人赞叹。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要赞叹?赞叹就是宣扬佛菩萨教诲的恩德,让一切没有接触佛法的人听了之后心里有所感动,他要发心来学佛,来亲近善知识,目的在此地。

  因为佛法是师道,也就是佛法是教育,教育自古以来,印度跟中国都是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生要求学。学生到哪里去找老师?哪一位老师是我们心目当中的好老师,值得我们跟他学习?真正好老师都很谦虚,你去亲近他,他说「我没有道德、没有学问,一无所成,一样长处也没有」。他跟你说这些,谦虚、客气,连诸佛菩萨都是谦虚、客气,那你到哪里去找?他也绝对不招生,招生还得了,招生口气太大了,「我可以做老师,我可以教你们」,佛都不敢说这个大话,古人谦敬,不敢做这个事情。

  学生怎么来?一个是推荐来的,认识的人推荐来的,另外就是学生当中彼此介绍,「我的老师很好,我介绍给你,你也去亲近」。怎么个介绍法?赞叹。如果不是赞叹,拉著介绍,那就变成拉信徒,这不可以,决定不能拉信徒。只能够赞叹老师,他听了之后,「这个人有这么好!这么好的德行,这么好的学问,他在哪里住?我们也去亲近他」,自动来的。所以,赞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种招生的技巧,用这种方法使一切众生自己感动,发心来亲近善知识,是这个意思。所以学生对於老师的赞叹,就是替老师介绍新的学生。另外一个意思,能够收到转移风俗的效果,人人能够断恶修善,取法乎善良,赞叹的功德在这个地方。在顺序上,它摆在第二位,可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礼敬、赞叹。

  普贤菩萨称赞的对象,也跟心量一样的广大无边。我们记住,他所称赞的是善行,一切众生的恶行决定不赞叹。这个地方订的标准高,标准是如来,就是真如本性。可是我们要知道,依这个绝对的标准,在这里面可以区分许多相对的标准,也就是说现代这个社会,善恶标准用什么来区分?这不可以不知道。实在说,在现前的社会是很难界定的,原因是我们不幸生长在乱世,社会制度没有上轨道,善恶的标准没有,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在中国古代,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起,这些帝王取得政权之后,五年之内,他要订一个善恶的标准,让全国人遵循。这是什么东西?就是制礼作乐,礼乐就是善恶的标准。我们国家建国到今年八十三年了,没有制礼作乐,所以今天这个乱象,如果在历史家眼光里面看是正常的,因为没有标准。民间还守的一点标准是清朝时候的标准,这是我们很苦的地方。

  在这种状况之下,幸好佛法里面还有些标准在,学佛的同修遵守的五戒十善,这就是最低的标准。像净宗《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三福」,三福就是个标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符合这个标准,我们就称赞,与这个标准相违背,我们就不称赞。三福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就是持戒、守法,戒里面包括世间的法律,学佛的人一定要守法、守规矩。威仪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礼节,我们守礼。第三条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很好,我们学佛的人有个善恶的标准。一个人的心行与这十一句相应,是我们应当称赞的;与这十一句不相应,恰恰相反的我们不称赞,那就对了。所以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真正有个标准可以遵循。

  古礼,我们只能取它的精神,不能执著那些事相,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是现代人日常生活当中所采用的。像我上一次跟诸位说过,古时候人民见到帝王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现代我们做老百姓见到总统行最敬礼也只三鞠躬。实际上见到总统有没有三鞠躬?一鞠躬就够了。在正式大典当中,像开国大典、过年的时候,给总统拜年行三鞠躬,这是大典的时候,平常见到总统也只点点头就好了。所以在事上一定要符合於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个要懂得。佛弟子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也是现代人。所以我常常劝勉大家,但是收的效果不大。我劝大家见到佛菩萨形像要顶礼三拜,见到法师合掌恭敬一问讯就好了。我们是现代人,现代的礼节是一鞠躬、一问讯,就对了。在地上顶礼三拜是古礼,古人是这样,我们现在不是古人,这个要知道,这是平常的礼节。我们要能够明白,晓得应该怎么做法,要把佛法带到现代化,带到本土化。佛法才能适应广大的群众,让一般人喜欢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是有待我们四众弟子去努力的。

  称赞的意思明白了,下面是说出礼敬的境界,这个境界跟前面礼敬是完全相同。『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这是先把空间、时间指示出来。「法界虚空界十方」是指空间,无限的空间;「三世」是指时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诸佛的世界,此地的「刹土」就是一般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范围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无尽的时空当中,诸佛教化的区域也是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无边,一个世界不知道包含多少星球,佛在经上是举例说明,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死呆板,那就错了。

  佛是举个例子说,他说须弥山是个小世界的中心,像我们地球、太阳都是绕著须弥山转的,这是一个单位世界。以这个世界做一个单位,像这样的世界有一千个,叫做小千世界。然后再以小千世界做单位,有一千个小千世界,就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做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叫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有一个小千、中千、大千,叫三千,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大?真的不可思议。我们想想我们的太阳绕什么转?绕著银河系转,那么佛讲的单位世界就是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再乘一千,再乘一千,三个一千,十亿个银河系,这是一尊佛的教区,你说这个范围多大!一尊佛的教区,这叫一个佛国土,就是此地讲的一个佛刹。像这样的大千世界,真的是无量无边,佛有无量无边,世界有无量无边,众生当然更是无量无边。

  『所有极微一一尘中』,「极微一一尘中」是数量,是数字,前面说过,我们在此地就不要多说。『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每个世界都有佛,每个世界虽然是一尊佛,但是佛的化身太多了。像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佛的法身叫毗卢遮那,《华严经》上讲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我们也把毗卢遮那造一个像,其实毗卢遮那没有相,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遍一切处这个相怎么造法?没法子造。遍一切处是真如、是本性、是法界,这就是现代哲学家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叫做法身。法身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都是从它生出来的,生就是变现的意思,这是法身。报身只有一个,报身叫卢舍那。应化身就太多了,「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应化身。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曾经来过,是应身来的,有生有灭;佛的报身是有生无灭;法身,这是理,是不生不灭。所以「极微尘数佛」当然是指的报身与应化身,那个数量没有法子计算。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有佛一定有学生,佛是老师,老师在那个地方教学,一定有很多学生跟著他。佛的学生都称菩萨,也称声闻,所谓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他的差别,声闻是学小乘的,跟佛学小乘法的这些学生,叫声闻学生,跟佛学大乘佛法的,叫菩萨弟子,所以是大小乘里面的差别。在此地只举一个「菩萨海会」,这里面包括了声闻、人天;换句话说,包括所有跟佛学法的那些弟子,这是称赞的对象。

  诸佛如来当然不必说,是一定称赞的。这些菩萨、声闻弟子当中,有些实在是古佛再来,为了教化众生示现种种不同的事相。像这部经里面讲的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都是菩萨化身的,但是他示现的相是作恶,不是作善。我们称赞,看他示现的,换句话说,完全从迹相上说,不从他的心地上讲,完全就事相来论事情。他所现的事相不善、不好,我们就不赞叹;他所示现的相是好的,对於一切众生有正面的教化作用,我们就称赞。所以菩萨海会里面,是以如来作为标准,一定是有善恶的标准,这是对象。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这是说出能赞。前面在礼敬的时候,能赞的因有两种,一个是普贤愿力,一个是深信解力。这个地方只说「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只说了一个,这是文字的省略,意思还是跟前面完全相同的。我们对於普贤菩萨的行愿有很深、很殊胜的理解明白,将这个道理、这桩事情变成我们现在的知识与见解,那么我们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了。虽然没有说到普贤菩萨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看前面这段,我们一心要学普贤菩萨修礼敬,就得普贤菩萨的加持,我们学普贤菩萨的称赞,哪有不得菩萨加持的道理?所以这是文省略,意思圆满。那么他不说前面这一句,而说后面这一句,后面这一句重要。菩萨加持是一定的,菩萨怎样加持?是你自己必须具足相当程度的认识,就是认知,你自己肯发心这样去做,才能得佛菩萨加持。所以这两句当中,这一句是主要的。

  下面就是讲要怎样来称赞,经上比喻得太好了。『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赞叹是言语,言语与舌有关系,像谁?像「辩才天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忉利天的天女,这位天女辩才无碍,佛说她的辩才没有人能够超过她;可是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的,要超过她。「出过」,过是超过。事实上很难办到,在理论上能讲得通,怎么能讲得通?你能够有至诚感应,普贤菩萨一加持,真的,你的赞叹可以超过辩才天女;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凭我们凡夫的力量办不到。佛说,不但凡夫做不到,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要跟辩才天女两个比赛一下,都不行,都比不过她;一定得诸佛如来、文殊、普贤的加持,我们才能超过。像辩才天女一样的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音声美妙,言辞典雅,这个称赞就好听,不但音声好听,内容就殊胜。

  『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留意的就是「一切如来」,没有说一切诸佛。此地说的一切如来,实在讲跟前面讲的一切诸佛在相上讲完全相同,从佛到一切众生,十法界的有情众生;差别的一定是称性,善心善行,这是如来所表的。若是用诸佛,善恶就统统合在一起,不分这些,完全没有分别。用如来是有分别的,一定是称性的,一定是善的,而且是以性德为最高的标准。佛在经上所说,无论大乘经、小乘经,统统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

  所以佛法修学基本的原理就是孝敬,孝敬是性德,必须用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我们要达到明心见性,一定要用性德才能做得到,违背了性德就决定做不到。性德里面,孝亲、尊师,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从地藏法门学起。《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佛门的孝经,这大家都知道。《地藏经》的精神就是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这八个字就把地藏法门统统都包括了。所以佛法是师道,从这个地方学起,不孝父母、不尊敬师长的决定不能成就。你去看看中国的历史,佛教的历史,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你《高僧传》、《居士传》里面去查查看。哪个有成就的人他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一个也没有。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敬学起,所以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从孝敬下手,我们才真正能够明心见性,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才能成就。

  如果把这个根本舍弃了,清凉大师在本经注解,好像是在第一卷还是第二卷解释经题里面,他老人家有两句话说得很好。「有解无行」,有解就是广学多闻,学得很多,但是做不到;孝亲尊师,依照经典的方法修行,他统统没有做;经典研究得很透彻、很熟悉,会讲得天花乱坠,他得到的是什么?清凉大师说他得到的是邪知邪见。清凉的话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就是他所得到的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为什么不是正知正见?他的心不正,心不正,学了佛法也不正;心正则一切法都正,心邪一切法都邪,这个一定要知道。「有行无解」,他做到了,但什么都不懂,清凉大师又说了,「增长无明」。清凉是教下的大善知识,教下主张解行要相应,不可以偏在解上,也不可以偏在行上,行解要相应那当然是最好,这是真正值得赞美的。如果偏在一方面,都不能成就,一个是变成邪知邪见,一个变成增长无明,确实这两个人都不能成就,没有办法脱离轮回。

  但是有个例外,那就是如果他选择的是念佛法门,有行无解也能往生,这是个特别。有行无解,别的法门是决定不行,决定增长无明,唯独念佛法门。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什么我都不懂,不但《弥陀经》不懂、《无量寿经》不懂,你问他《观经》三福,他也不懂,他什么都不懂,可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真的他往生了。他为什么有这个功力?诸位要晓得,一句佛号肯老实念,虽然他不懂,孝亲尊师他都做到。老师传给他,他真照做,这就是尊师重道。他能尊师,他一定孝顺父母,必然的,要不然他怎么能往生?生到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成就非凡,不是一般菩萨能够相比的。我们要记住清凉的话,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根性比起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可以说根性都劣,这个话怎么说?我们今天的烦恼比古人多,我们今天的妄想比古人多,这就是我们根性不如古人。妄想多、烦恼多,你修禅不会得定,妄念太多,你怎么会得定?学教你也学不通,为什么?经典太多,你的烦恼、妄想太重,障碍你的智慧,你纵然去研究,你不会开悟。你在教里面所研究的东西,也都是些别人的知见而已;换句话说,就是学得再好,咱们中国古人有个不好听的话,叫「道听涂说」。听到这个经上讲的、那个论上讲的、这个法师讲的、那个祖师大德讲的,道听涂说。为什么?不是从自己心性里面觉悟过来的,全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清凉大师才说增长邪见。如果从自性里面悟过来的,那就是智慧,在教下里面讲叫大开圆解,那开悟了,宗门是大彻大悟。

  由此可知,性德要不能够透露出来,不能恢复,我们的修学就没有成绩可言。像读书,有人很用功读书,真干,但是考试都不及格,每次考试都得个零分,这种人我们大家都会说那是书呆子。学佛也不例外,学佛要不开悟,参禅不能得定,念佛不能得一心,这变成佛呆子,学佛学呆了。追根究柢的原因就是把基本的东西疏忽了,真正的基本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那是大根大本,你照这样修,你有福报。

  这三种福报跟性德相连的,所以这个福报是真实的福报,跟世间一般修福绝对不一样。一般修福,比方做慈善事业,救济贫苦、救度众生,不一定跟性德能够连起来,那就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一个人能够孝亲、尊师重道,他修的福跟真如本性能够连接起来,所以那个福报是称性的福报,不一样,不相同。普贤菩萨的行法不但是跟性有一点相连,自性完全透露,完全性法,所以他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完全与性德相应。所以说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他是圆满的修法。这个地方讲的如来是有标准的,一定要与性德相应,这是所称赞的。

  下面这段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这是显示无尽,也是像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头教给我们的「净念相继」,这就是相继,永远不中断,「相续不断」。心没有间断,就是我们称赞一切人的善心善行,我们这个心、这个意念永远不中断。我们现在没有碰到人,现在不赞叹,但是赞叹的心没有中断,那个心所遍及的法界没有中断、没有障碍,这就是普贤行。何况我们念这句佛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赞叹。「南无」是恭敬、归命的意思,也就是皈依的意思,有礼敬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称赞阿弥陀佛。我们念佛这个心真诚,心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能所,清净心是遍法界的,这就是普贤第二愿的「称赞如来」。可见得我们天天在修称赞,我们自己不知道在修普贤行愿。十愿里面,这一愿是最明显的,是大家常常修的,纵然有时候起了分别、执著,起了妄想、杂念,可是你一天当中总有几句心地很清净,跟普贤行愿相应,一定有的。如果能够保持,念念相续,力量就大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下面是总结无尽。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

  『虚空界』是不会尽的,『众生界』也不会尽的。

  经【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

  这个称赞就尽了。

  经【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

  『虚空界』不可能尽的,众生、众生业、众生烦恼都是无尽的,我们称赞也就无有穷尽。从这个结论里面我们体会了一个道理,称赞是为什么?实在是为众生,为众生在造业,为众生在受果报,烦恼就是受果报,所以我们才修称赞如来。用这个方法能够叫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能叫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这个意思就说得非常明显。所以普贤菩萨修的这个大行不仅仅是度自己,更要紧的是要度一切苦难众生,我们学佛,大家要牢牢的记住。

  「普贤行」,普就没有分别,我看这个人很顺眼,看那个人不顺眼,就不普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不是普贤行,《华严经》上说的,不能成佛。好了,不能成佛就算了,我成个菩萨也可以。实在讲,如果有严重的分别执著,菩萨也成不了,不但菩萨都成不了,连阿罗汉也成不了。为什么?小乘初果须陀洹,我见就没有了、身见就没有了,才能证得初果。如果有非常严重的是非人我,小乘初果这一生都没有指望,你才晓得这个问题真的严重。

  所以学佛,佛法的殊胜在哪里?殊胜在清净心、平等心,我们在修这个。无论修哪个法门,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我们的目标、方向决定是一致的,我们所求的一定是心地清净平等。清净心里面就没有妄想,平等心里面就没有执著,有执著哪里还能平等?有妄想就不清净。所以,普贤菩萨这些方法是最高明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把烦恼、分别、执著、无明、妄想洗刷得干干净净,这是普贤行的效果。我们明白了,要想真正把这些烦恼、污染洗干净,这个方法是很有效的。第一步先要把经义搞清楚、搞明白,然后认真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依照这个标准来洗净我们心身的污染,断烦恼,长智慧。这是从这一段看到它真正的修学的用意。底下说:

  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不疲不厌,不疲倦、不厌烦,你只要真正去修,修的时候真有效果。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欢喜,法喜充满,哪里还会有疲倦?哪里还会有厌倦?凡是修行会疲倦、会讨厌,不是法门有错误,一定是你自己修的出了问题。你修行出了毛病,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如法,不是在理论上出了问题,就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如果理论跟方法都没有问题,正常的现象你一定得到不疲不厌、法喜充满,这是决定会得到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一段。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七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07

  请掀开经本第十四面,倒数第三行,从经文看起:

  经【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遶。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从这一段看起。普贤菩萨的大愿,第三愿是『广修供养』。在菩萨行门当中,我们常常看到的,菩萨所修的是六度,六度里面第一条就是布施。普贤菩萨这条也是菩萨所修的布施,他不叫布施,而叫供养。通常供养我们是对长辈、对上,我们称供养,对平辈、对下都叫布施,这是有分别、有亲疏、有远近、有高下。普贤菩萨所修的一一法统统称性,性德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即使对在下位的众生,菩萨布施的心跟供养如来无二无别,我们等到底下经文当中就可以看到。所以这是以最真诚的心、最清净的心、最平等的心,修学菩萨所修的一切法门。但是不一样的,菩萨法门把布施摆在第一,而普贤法门里面,是把礼敬、称赞摆在前面,把布施供养摆在第三。这个非常明显的,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愿是后后深於前前,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后面包括前面,就是供养里面包括礼敬、称赞,这是跟其他菩萨行门不相同的所在。

  供养(也就是布施)是度悭贪的。悭贪是三毒的根本,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烦恼障碍了我们的自性,障碍了我们的德能。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智慧、能力跟一切诸佛实在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差别。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佛依报、正报的庄严,这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他自己本身,以及他生活环境的美满;依正庄严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我们身心与生活环境的美满。实在说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是我们本来统统都有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我们跟诸佛如来有这么大的差别?原因究竟何在?就是被烦恼、妄想障碍住。所以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语道破一切众生不能证得佛果的原因,就是妄想,就是执著。

  无始劫来的妄想变成了所知障,无始劫来的执著就变成了烦恼障,佛教我们修行,归根结柢就是把这二障去掉而已。烦恼障去掉,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所知障去掉,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同佛受用,智慧、德能,一切享受跟佛是一样的。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来就被这两样东西所害。佛说我们迷惑,这个话怎么说?被害了还不知道。被这两样东西害了,还把这两样东西当作好人,一天到晚都不肯舍弃,那有什么法子?这叫愚痴,这叫迷惑颠倒。

  世尊四十九年苦口婆心为我们说一切法,说法的目的何在?就是唤醒我们,让我们认识妄想执著的可怕,让我们明白妄想执著对於我们的伤害,我们痛下决心把这两样东西放下,就功德圆满了。所以大乘经上我们常常听到,也常看到,有所谓「佛不度众生」,佛确实不度众生,佛只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肯不肯相信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放下也是我们自己,实际上谁度谁?是自己度自己!肯相信的人有智慧,肯放下的人有福。所以,菩萨行里面,第一个科目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

  我们今天讲到布施,只是舍一点钱财而已。其实钱财舍了没有?没舍,怎么说没舍?因为听说佛门里面讲「舍一得万报」,所以你才肯舍。舍是什么?利润很高,舍一报万。如果说舍了没有回报,我看你一文都不会舍,由此可知,菩萨行不容易。菩萨是真正觉悟的人,彻底明白的人,他肯舍,他肯放下,决定不求回报,他心才清净,才能把烦恼障、所知障给布施掉,那才是如来所说的正法。

  布施有三大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在行愿里面,供养也有这三类,有财供养、法供养,无畏虽然没有说,当然含摄在其中,财供养里面有,法供养里面也有,含摄在其中,我们应当知道怎样修法。修布施供养,不但自己受大利益,自己是什么利益?自己把烦恼、妄想舍掉,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学,成就自己闻思修三慧。障碍没有了,三学三慧自然就现前,三学三慧是性德,这是自利。在利他方面来说,是兴隆佛法,利益众生。

  佛法住在这个世间,今天佛法比不上其他宗教,原因在哪里?佛法住在世间需要财富,还需要人才,今天佛门里面财富敌不过外道,没有财富就不能把佛法普遍的推展、弘扬。我们基金会成立到今年十年了,十年我们做的工作非常有限,问问我们基金会,统计我们十年的收支,比起其他道场,微不足道。人家道场盖个讲堂都花一亿多,我们十年印经来做布施工作还达不到这个数字,你就晓得没有财力就没有办法把正法发扬光大;没有财力,人才我们就请不到。许多工作需要专家来做,专家固然发心,发心这个事情不能长久,因为人家要生活,要养家活口,他生活不能解决,他就不能全心全力来做这个工作。我们经费有限,对於那些专家,我们很想聘请他,他也很乐意来从事於佛教的弘护工作,但是为了家庭生活,不得不舍弃佛法。由此可知,布施是自利利他,是帮助佛菩萨光大佛法,所以在菩萨行里面列入第一条。

  布施的果报我们纵然不要,它也会来,为什么?有因必定有果。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布施都得这三种殊胜的果报了,再要用恭敬心布施,这就讲到供养,果报更殊胜,果报确实倍倍增加。他是以虔诚恭敬心来修这三种布施,一一行无不称性,怎么知道称性?像前面所说的,这个地方也不例外,『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这是修布施的境界,你看多么广大。这些都不必细说,前面都讲过,跟前面完全相同。『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遶』,这是他布施供养的境界;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菩萨都是我们供养的对象。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这是讲的两种业因。我们怎么能够做得到?确实我们是凡夫,我们的心量窄小,不但我们的能力达不到,我们的心力也达不到。起心动念都是是非人我,都是分别执著,哪有这么大的心量?这是诸佛如来与大菩萨的境界,我们也能够沾到一点边缘,也能够相应少分,这是得力於普贤菩萨大愿的加持。普贤菩萨的愿在哪里?就在这本经上。读了这本经才晓得,我们应当要以虚空法界作我们修行的境界,把我们的心量拓开,像普贤菩萨一样,这就是佛力加持。

  我们真有这个意念,真有这个愿望,或者是你真有这个想法,普贤菩萨的愿力就加上了。你的愿愈真愈切,普贤菩萨加持的力量你彷佛可以感受得到;如果你的愿力没有那么样的坚强,摇摆不定,那么菩萨加持的力量很不容易觉察出来。他加持力量的大小完全看我们自己的愿力,我们的愿力真、愿力切,加的力量很明显。因为佛的愿力再加上自己的觉悟,就「起深信解」,对於诸佛如来的教诲我们生起深信心,能够深入的去了解、明白,把它变成我们现前的思想见解,「现前知见」就是我们现在的思想跟见解。这就是刚才讲,我们自己的愿力。

  大家必须要晓得,这一切众生,我们只说人,这个世间一切人,这一生到人道来,怎么来的?不是佛菩萨叫我们来的,也不是上帝让我们来的,更不是阎罗王判入轮回的,真正的原因是业力牵引我们到这一道来的。唯识经论里头讲得很清楚,业有两大类,引业、满业。引业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投胎、去受生,当然到人、天两道是善业,恶业就牵引你到三恶道去了,这是引业。满业是什么?是讲你到这一道之后,你的身体状况以及你的生活环境,那叫做满业。有人身体健康长寿,一生享受富贵;有人身体欠佳,一生生活环境非常困苦,这是属於满业。我们都到人道来,引业相同,满业是每个人都不相同,是这么一回事情。换句话说,业力主宰了我们的命运,我们这一生修行,我们的道力要是敌不过业力的话,那来生还是要搞六道轮回。

  那么我们要问,什么样的道力可以叫我们不要轮回?道是什么?道是戒定慧,换句话说,我们定慧的力量能够把烦恼断掉,行了,就超越轮回。佛法里面讲得很好,我们的定力能够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就能证得小乘须陀洹果,但是还不能出三界。虽然不能出三界,你得到了保证,因为见惑断掉,在六道里面三恶道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你只有在人天两道里面去轮回。假如将八十一品思惑也断尽,那就恭喜你,你就超越三界。

  这是原理,大小乘佛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门,禅宗也好、教下也好,显教也好、密教也好,统统是这个原理,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一定要用定慧来断,你的定慧功力不够,断不了,那就没有法子,你所修的就变成了福报,来生享福。来生到哪一道享福不一定,要看你的引业把你引到哪一道,但是你不管到哪一道都有福报。畜生道,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非常享福,比人的福报都大,主人伺候它无微不至,福报大,享福。鬼道里面去了,去当鬼王,去作鬼神,你看拜他的人有多少!在台湾,这些鬼神、鬼王很多,前生修的大福报,到饿鬼道里面去享受。所以,你修的福不一定在人天,看引业引到哪里去,这统统都要知道。所以修行难,实在是太难太难!这才算是一个结果。

  如果不能断见思,见思不能全断,至少也要把见惑断掉,我们这一生修行才算是有成就;没有这个能力,换句话说,统统没有成就。这个事是真难,怎么知道?我们在座每位同修,你们不是这一生才学佛。有人告诉我,「我学佛才不到一年」,不到一年是这一生你看到的,你过去生中学佛,过去生还有过去生,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你都学佛。现在怎么样?自己心里有数。为什么生生世世学佛,还落到今天这个样子?每一生学佛都没有断见思烦恼,换句话说,一投胎再做人又要从头来起,过去所修的忘得一干二净,这就知道难!

  真知道难,这个人有救,因为佛法里头还有个特别法门,专门对我们这一类人来建立的,那就是净土带业往生的法门。这个法门的好处在哪里?不要断烦恼,这就容易;要断烦恼是真难,不要断烦恼,事情就好办。但是它有三个条件,信、愿、持名,这是往生净土必须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你要真信,你要真愿,愿力一定要强过业力,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来的时候是业力做主,将来走的时候是愿力做主,而不是业力做主。这跟其他的法门,刚才我跟你讲了,是道力跟业力两个比较。道力是定慧,道力强,超过业力,你这一生证果,成就了,这个难,道力成就难。净宗法门是愿力,愿力比道力就容易太多了。我们有个非常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超过了自己的业力,你就决定得生。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在此地再补充他老人家的话,再明白的告诉大家,愿力有了,有一点点不行,不能往生,要有非常强烈的信愿,这个信愿力超过业力,就必定得生。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很清楚,怕诸位初学的同修看错了,以为有一点点信愿就自以为行了,那是不可靠的,要有很深的信愿。普贤菩萨在此地讲的「深信深解」就是强烈的愿望,愿力超过业力,这样修行,一一行统统称性,功德无量无边。

  下面这是略举,我们拿什么供养?其实诸佛菩萨的富贵我们比不上,我们无论拿什么东西供养诸佛菩萨,都比不上他现前所受用的。但是我们的供养是表心,我们尽心的供养,这分真诚恭敬心;这点物质虽然很微薄,表我们的真诚恭敬,是这个意思。所以不在物质,这个要知道。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这句是总说,就是在「供养具」里面要选择我们能力可以办得到的,这是最好的,是我们能力能办得到的。有些好东西我们能力办不到,那没办法,这个地方讲的「上妙诸供养具」都是指我们自己能力可以办得到的。这与我们自己的福报有关系,我们的福报很大,非常富有,那我们供养的香花当然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办得到。假如我很贫穷,很好的花我买不起,甚至於到野外去采一朵野花,这是我自己能力可以办到的,这就是我的上妙的供具。这是随著个人自己能力、环境,这个没有标准的,只是尽心尽力选择最好的供具。我们的恭敬心表达出来,真诚恭敬表达出来,供养的福德决定是相等的。

  所以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但是你必须要知道,富有的人认为贫穷人路上摘朵花供养就是上妙供养,我们何必花那么多冤枉钱,也去摘一朵。那就不成敬意,你的真诚恭敬完全没有,必须以自己能力去办才是真诚恭敬。所以,标准每个人不一样,自己一定要晓得。下面举几个例子。

  经【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

  这是供花,『鬘』也是花,把花串成个花环,这叫做「鬘」。古时候在印度很流行,现在有些国家地区也流行,从前台湾也有,现在好像没有了。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还有人买花环在飞机场送给我,现在没有了,现在我在机场也看不到了。但是有些地区还有,像夏威夷这些地方还有这个习惯,那叫花鬘。这是讲花。第二种是『音乐』,音乐也是供养,音乐里头有歌舞,这都是供养。古时候印度跟中国,欢迎宾客或送行的时候都是载歌载舞,我们在唐人的诗词里都看到,这是音乐供养。『伞盖』,伞跟盖形式是相同的,作用有点差别,伞是遮阴的、遮雨的,盖是防止灰尘污染的。『衣服』,可以说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必需品。『天种种香』,香也是供具。香里面有『涂香』,像我们现在擦在身上的香粉、香水,涂在身上的,这是涂香。『烧香』,我们放在香炉烧的香属於烧香。『末香』就是香粉。

  经【如是等云。】

  这几种东西,我们先说它表法的作用,为什么佛门里讲供养佛菩萨用这些东西表达我们最高的敬意?花是代表因,一般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所以花代表修因,修因后来才会有结果。菩萨的因就是六度,所以我们看到花,就要想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门供的花,提醒我们时时刻刻要有六度心,要修六度行,表这个意思的。不是摆在那儿好看的,如是摆在那儿好看的,那就错了,是提醒我们的。佛面前的花代表六度,外面的花代不代表?同样代表。在任何地方只要看到花,乃至於人穿件花衣服,你一看到就提醒自己的六度心、六度行,这是我们供养花的意思。供音乐,音乐是赞叹,前面讲称赞如来,是以这种音乐来供养,不是现在流行歌曲,那就完全违背了修学。

  这个地方只是略举,通常在供品当中的香花、水果,我们供果,果代表我们的希望。修念佛法门,果就代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希求的;禅宗禅堂里面供的果,就是希望得禅定、开悟;教下讲堂,天台的讲席、华严讲席,这教下的,他们供的果是代表大开圆解。换句话说,果就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这个意思。绝对不是佛菩萨还会吃这些东西,没这个道理。摆在那个地方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要懂这个意思,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也不是供给他看的。他也不要吃,也不要看这个东西,是我们对佛菩萨的敬意,以这些象徵常常提醒自己,是这个意思。

  最简单的供养是供养一杯水,这是最简单的,其他的香、花统统没有的时候,供养一杯水。水代表什么?水代表清净,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里面没有污染,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所以它代表的是清净心、平等心,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水是代表这个意思。衣服是代表忍辱,衣服是遮羞,遮羞就是忍辱的意思。伞盖的意思刚才说过了,代表防止一切污染。学佛的人要懂得善巧,保护自己的善根,要懂这个道理,要知道怎么个做法。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五欲六尘的染污非常严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为所染,常常保持著清净心、平等心,你的修学就容易成就。

  四天王实在讲是代表这个意思,我们过去四天王的像印得很多,那是因为见到本省许多小道场都没有天王殿。我们印的四天王的像就是我们佛堂供的,印出来的效果很好,很庄严。但是印得还是太大,一般同修家庭里面供养不方便,我在国外有许多同修给我建议,能不能缩小印成一张,家里镶个镜框都可以供养,这个建议非常之好。

  四天王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东方持国天王代表的是负责尽分。我们的身分不相同,我们职责就不一样,自己本分的责任一定要尽到,要做到,表这个意思,跟儒家讲的「五伦十义」完全相同。譬如我做父亲,父亲的身分,对於儿女我有教养的义务,做儿女身分的,对父亲一定要孝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乃至於推广到社会,君仁臣忠。君是领导人,一个团体,商场的老板是领导人,他要仁慈,部属对他要尽忠。就是在什么岗位应当负起他本分的责任,东方持国天王是表这个意思。人人都能够守住本分,能够尽责,这个社会一定是和谐、繁荣、安定,大家都能过很幸福的生活。

  南方天王代表增长,增长就是现在讲的进步,不断的求新、求进步,佛法讲精进,儒家讲日新又新,不进则退,社会永远在进步,表这个意思。西方天王叫广目,北方叫多闻,这两位天王代表的是方法,用什么方法达到前面两个目标,负责尽职、日新又新?后面两位天王教给我们多看、多听,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采取古人的经验,历史累积的智慧、经验我们要吸收。多看是看看现代,尤其现代交通便捷,我们到每个地方去观光、考察,看看人家怎么做的。哪些地方做得很好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地方有弊病我们要避免,「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社会。这是四大天王教给我们的。佛法确实就是美满生活的教育,所以四天王实在说我们要推广,家家都能懂这个道理。最好把四天王所表达的意义也写出来,用最简单的文字写在四天王像的下面,我们印成小张来推广,我相信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成果。

  四天王当中我们都供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他老人家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他是满面笑容,心地清净平等,能够包容一切,他表这个意思。就是叫我们要把心量放大,要能够包容,要能够以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统统是表法的,全是美好的教育,我们一定要懂得,不可以把他当作一般的神明来看待,那就错了,那你完全是迷信。所以佛教是教育,确实不是宗教,宗教是迷信的,宗教是要靠神来保佑,靠神来赐恩的;佛教不是,佛教是教学,教导你。佛教里面所有佛菩萨、罗汉、诸天护法,这些像都有用意的,都是教学的。像我跟诸位介绍四天王、弥勒佛,你就晓得他是教育意义,放在那里一看到,提醒自己。香花水果也是提醒自己。没有一样不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存心,怎样处事待人接物。用现代的话来说,佛教教育在很久之前就走上艺术化的境界,用艺术化的方式来作为教育上的一种设施。

  香代表信,代表「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表这个意思。所以看到香烟,闻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五分法身,它表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每一种下面都有个「云」,这个字用得非常之妙。云,你们想想它的样子,我们远处看,云存在,一片一片的,云层有!我们现在坐上飞机飞到那里,没有了。所以云代表非有非无的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我们这些事情要做,要很认真去做,做了怎么样?决定不要执著它。做是有,为什么不能执著?执著不到,它是空的。《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从真的一方面来讲,它是虚妄的,不要执著。虚妄的为什么要做?我们今天堕落在执著「有」的这一边,要用这个方法从「有」渐渐达到真实的境界,有是幻有,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真是真空,有是妙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就像云彩一样,云彩的有跟空是一桩事,绝对不是两桩,同时存在的;远看有,近看就没有,所以有跟无是同时的。「云」用得很妙,就是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法都要用这个眼光去看,你就见到万法的真相。像《金刚经》后面偈子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云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句子里头表法的意思非常圆满。末后总结。

  经【如是等云。】

  每样东西都用『云』来表示。

  经【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量』是数量,像『须弥山王』一样。须弥山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妙高山」,如果从广义上来说,每一个地区,这个地区最高的一座山就叫须弥山。我们台北这个地区哪座山最高,那是台北的须弥山;我们台湾哪座山最高,那是台湾的须弥山。须弥山翻作妙高山,经上通常所指的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须弥山,这个世界是指一个单位世界。单位世界的须弥山就不在地球上,因为太阳系是绕著须弥山转的,须弥山在当中。这就是黄念祖老居士猜测的、想像的说,可能就是现在天文学家发现太空当中有所谓的黑洞,恐怕那就是佛经上讲的须弥山。因为我们的银河系是绕著这个来转的,银河系中心是个黑洞,吸引力非常之大。这是近代科学发现的,日月绕著它转。

  假如黄老居士说的跟佛经上所讲的一样,那大千世界就太伟大了。大千世界里有多少个像这样的单位世界?它是由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乘上来是十亿个,这是我们现在讲的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一个世界的话,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应当是十亿个银河系,这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佛的教化范围这样的广大。这是用这个来做个比喻,也就是我们尽心尽力能做到圆满。

  下面讲燃灯,灯代表光明,代表舍己为人。现在随著科技的方便,我们供佛都用电灯,在表法上比较不太容易看得出来。从前佛像前面点的是油灯、蜡烛,这个非常明显的显示出来。油灯跟蜡烛都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取这个意思,换句话说,能够舍己为人。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才艺,贡献出来为社会、为大众造福,这就像燃灯一样,所以佛前面燃灯是取这个意思。电灯当然也消耗电力,但不太容易看出来,蜡烛烧几个钟头就烧完了,很明显的看出来。

  不过在我们现前的社会,为了安全著想,我不鼓励大家点蜡烛。为什么?容易引起火灾,不但害自己,现在住的房子很密集,也害别人。所以点电灯,咱们懂这个意思就好,晓得它表法的意思。燃香,现在住的都是公寓房子,房子很矮,香烧多了空气污染,对大家健康都有妨害,所以香燃一支,不要燃多,知道表法的意思就好。现代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一定要过大家共同的生活才行,不能够特殊,至於在山林里面建的那些寺庙是另当别论。都市里现在都是住的高楼、公寓房子,香跟灯实在讲很不适宜,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绝对不是说我们没有就不敬,不是,一样有恭敬心,在形式上可以舍,我们应当要舍。

  经【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虽然我们点的灯,这是说从前,灯不大,里面的油也不多,让我们观想我们的『灯炷』像『须弥山』一样,『灯油』像『大海水』一样,灯的光明照耀到尽虚空遍法界,随著你的心把这个能量普遍到虚空法界。一切万法确实唯心所变,藉著这个也就把自己的心量拓开,真正的目的是把自己心量拓开,像普贤菩萨一样,这就对了。

  经【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这一句正是说明我们修供养的状况(前面只是略举几个例子),也要像念佛一样,净念相继不能够中断。常常这样供养,我们的心量才会拓开,妄想分别执著虽然没有刻意去断,自然就淡薄,自然就没有了,这个方法非常之妙。供养里面的精义,就是精华,是在后面,这不过是个引导而已。底下给我们说出来,这就是精华之所在。

  经【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前面跟诸位报告,布施供养有三种,有财、有法、有无畏,这三种当中,佛在此地明白的教导我们,『法供养』为最。在近代中国高僧大德之中,印光老法师是最为一般人所称赞的,印公一生只修法供养,可以说专修法供养。他所得到的一切信徒们的布施供养,全都拿去印经书。他在苏州办了个弘化社,就是一般我们所讲的佛经流通处。他拿他的供养就办一个弘化社,专门印经布施,印经布施是修法供养。我们基金会成立以来,也是仿效印祖的做法,我们自始至终也是以法供养为最,不过我们附带还做一点放生、慈济,那是附带的,我们主要的是修法供养。法供养里面也包含著财,像我们现在印经,印这本经书要钱,钱是财,经是法,人家得到这本经,读明白了,依教奉行,就是无畏供养。可见得法里面包括了财跟无畏,它是最圆满的,所以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

  法供养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普贤菩萨在此地也略举了七条。诸位要知道不限於七条,这是举例说明,我们要懂得举一反三。当然这七条非常重要。

  经【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这给我们说了七条,七条里面第一个是『如说修行』,这一条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不分贫富贵贱。你要是真正明白佛所说的这些道理,明了佛对我们所说的这些教训,依照这个道理、教训去做,这就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这一段,诸位翻开第十八面,我们先看注解,里头有一段,十八面的第三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疏【又法供养通十法行。修行最胜。修行通於万行。依观供养。正是修行。】

  我们只看这一句,其他的诸位同修自己参考注解就可以,这段我跟大家略略的说一说,显示出法供养的殊胜,不是财供养跟无畏供养能够相比。素食、放生属於无畏供养,就是无畏布施,『十法行』就显示出它的殊胜。「行」是生活行为,修行是因为生活行为发生了偏差,发生了错误,把这些偏差、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

  「十法行」是属於菩萨的,第一个是「书写」。佛法要想永远不断的传遍到十方、后世,要靠文字。在从前印刷术没有发明,经典的流通要靠手写,所以佛特别勉励大家写经,你多抄写一部经,我们这个世界就多了一部经。但是现在我们要不要去写?不需要。现在假如你的书法要没有相当功夫,你写出来的人家不要看,没有人喜欢,所以现在书写就变成印刷。我们印经流通,成本也低,时间也快速,数量也大,这样流传下去,佛法确实能够普遍全世界。

  我们这个道场虽然不大,世界闻名。别的地方听说佛陀教育基金会,不晓得是多么大的一个机构,在他们想像当中是很大的机构,到这儿来一看,大失所望。在外面名气很响亮,那就是我们印送的经书很多,这十几年来印送的数量很多,我们印的品质很好,大家看到都能够生欢喜心。我们为什么不发展道场?简居士跟我讲过很多次,我们买个地方盖个道场。不要,如果有钱,印经书,多印多送,让许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盖个道场,说老实话,道场盖大了,人住多了,里头住众钩心斗角、争权夺利;没有道场,大家都有道心,一有道场,都造罪业,所以没有必要,还是做真实的功德好。所以写经,我们今天用印经的方法来代替。

  第二是「供养」,供养就是以佛经,像我们经书送到全世界供养一切大众。我们最近(不过我们很早就听说)得到从大陆那边来的一些消息,就是新加坡有些居士到大陆上去访问。他们在五台山所看到的一个女众道场,里面住八十多位出家的比丘尼。她们很不容易得到一套《无量寿经》的录音带,那是拷贝再拷贝,声音几乎已经听不太清楚了。可是这些人每天听,听的时候都是穿袍搭衣合掌跪在地上听,他们去参观,深受感动。念佛,我们道场讲的,劝大家念佛,最好念佛堂日夜不要中断。她们就用这种方法,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念佛,已经念了一年多了,快两年。另外有个精进念佛堂,听说她们每天休息的时间很少,全心全力在那个地方念佛,很感动人。新加坡的同修看到这个现象,发起要做、要送CD片,这样音响的效果比较好,来取代录音带。因为录音带在北方气候变化很大,很不容易保存,他们发心在做。因为他们发心做,我们把所有讲经的原带都送给新加坡,让他们去做,这叫法供养。我们听了也很感动。

  最近我们这边印的还有折叠本的《无量寿经》,世桦给我们印的,印得非常精美。我听说这个消息,我跟基金会同修们商量,我们这边还有不少,把存书统统送给五台山。人家那么样的虔诚,我们应当供养,供养她们经书、供养她们录音带。她们生活非常清苦,但是给她们钱,她们不要;衣服穿得破破烂烂,送她们衣服,她们也不接受,她们要的就是经书、录音带。他们看了之后,回到新加坡就说了,以前以为自己修行还不错,现在看了人家,我们哪里是修行人,人家才叫真正修行人,才叫真正道场,非常惭愧。回来之后,修修福好了,多送一点她们所需要的。所以,大陆上有真正的道场、真正的修行人,我们晓得了,应该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这是供养。今天时间到了,十法行讲了两个,我看下次继续再讲好了,我们念佛回向。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八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08

  请掀开经本第十五页,第六行看起:

  经【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我们从第一句看起。供养的意义前面介绍过了。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布施供养当中,最殊胜的是『法供养』,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必须要知道。一切财供养只能够解决我们这一生舒适的物质生活,换句话说,利益是一世的,来生决定带不去,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法供养就不一样了,法是叫人开悟,是叫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之后,不但这一生你会过得很幸福,来生、后生知道自己到什么地方去,或自己希望想到哪里去,都能够满自己的愿,这个功德当然比财布施要殊胜。

  一切法布施里面有究竟、有不究竟,有圆满、有不圆满。什么叫究竟圆满?如果这个法能够叫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就是究竟法。假如这个法只能帮助我们成菩萨,或者更其次的,帮我们证阿罗汉,这个法就不是究竟圆满的。现代人将佛法分做五乘,人乘,现在很多人提倡人乘佛法、人间佛法,五乘佛法里头讲人乘的。人乘我们一般看,这很现实,是希望达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美满幸福。但是来生就没有考虑到,更不必谈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要知道,人乘虽然看起来很现实,实际上忽略了现实。为什么说忽略了现实?人生时间很短,几十年一弹指就过去了,将来那是无限的长远,人只看眼前,不晓得看长远,这是忽略现实。圆满究竟的布施供养不但将来能够得到善果,现前也必定得到自在安稳,佛家常讲我们现前叫花报,将来是果报。

  究竟哪一法才是真正究竟圆满?我们只要看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拿什么供养我们?这卷经就是普贤菩萨对我们的法供养,普贤菩萨布施的,对我们的法供养,这个法当然是究竟圆满法。这个法的目的何在?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法供养当中,第一的第一,无比的殊胜,就是布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法,这个要知道。读《华严经》如果这桩事情没有看清楚,那《华严经》叫白念了。菩萨不但拿这个布施给我们,供养我们,菩萨自己以身作则,他本身跟文殊就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

  所以有同修来问我,文殊、普贤是华藏会上毗卢遮那佛的候补佛,补处菩萨、圆教等觉,在华藏世界成佛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在二、三十年前读《华严经》也跟你有同样的问题,老是头脑里问「为什么?为什么?」到以后读了《华严经》,这个答案才明了,才恍然大悟。他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的是自利利他。从自利上来说,在华藏世界成佛,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要难,时间要长。《华严经》上跟我们说,他方世界成佛(他方世界就包括华藏世界)要多久的时间?要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没有真实说。为什么说三大阿僧只劫?是怕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根性很劣,说的时间太长,吓得大家不敢学了,「这太长了,算了,没指望,不学了」,所以说个三大阿僧只劫。听到只有三个阿僧只劫,「这大概还可以学」,是这么个意思。

  佛说三个阿僧只劫成佛是不是骗人?不是的,也是真的。佛有很多种,我们要晓得,天台判教就有四种不同的佛,藏、通、别、圆。三大阿僧只劫成的是什么佛?藏教佛,这个要知道。《华严经》上讲的所成的佛是圆教佛,圆教佛不止三大阿僧只劫。何况菩萨修行的位次愈往上愈难,我们看佛说的三个阿僧只劫成佛就晓得。佛讲第一个阿僧只劫证三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只能证七个位子,你看往上去就难了,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同样是一个阿僧只劫,证三个位子,八地、九地、十地。到等觉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当然更难破,要照前面这个例子比例来看,那一品生相无明可能也要一个阿僧只劫。你看第一个阿僧只劫三十个位子,第二个阿僧只劫七个位子,第三个阿僧只劫三个位子,那么第四个阿僧只劫大概就是一个位子,你就晓得多难!

  文殊、普贤聪明,到西方世界去。西方世界,他就把成佛的时间缩短了,究竟缩短多少?佛在经上没有明说,但是我们从《观经》「九品往生」里面可以想像得到。九品往生,我们讲下下品往生,我们念佛往生绝对不是下下品,下下品是造五逆十恶的,杀父亲、杀母亲、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干这个的,无恶不作的。我们虽然这一生造很多罪业,没这么重;换句话说,我们最差的品位、最低的品位也应该是下品中生,下品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六劫就花开见佛。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想,在这个世界修行,花开见佛就是(我们把标准拉到最低的限度)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换句话说,在他方世界修行,需要一个阿僧只劫到两个阿僧只劫,西方极乐世界六劫就成功了,这简直不能比。纵然是下下品往生的,也只要十二劫,在这个地方要一个到两个阿僧只劫。在西方世界成就之快速实在是惊人,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文殊、普贤都要去,这是自利。

  利他是怎么说?给一切六道凡夫做个榜样,叫你们看看,我们是华藏世界等觉菩萨,还巴不得求生净土,你们看了作何打算?你们怎么个想法?我们看到这样的菩萨都去了,当然跟进,这是利他。所以自利利他,这是『如说修行供养』。

  在理上讲,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圆满成佛的方法,所以佛在每部经里面都指导我们修学的方法,部部经论都有理论,都有修行的方法。我们修学诸位要记住,只能够一门深入。佛所说的经典很多,你不能样样都学,你要样样都学,你就坏了,你就不能成就。我们从历史上去观察,古往今来凡是成就的都得力於专精,专是专一,精是纯而不杂,他就成功了。凡是失败的,原因就是散乱,学得太散、太多、太乱了,不能成功。所以我们要想成功,取一门,一门深入。

  为什么普贤菩萨在此地教我们专取念佛往生的法门?其他法门不好吗?在理上讲,法门都第一,没有第二的,哪个法门都好。《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这二十五位菩萨代表二十五种不同修行的方法,各个都第一,没有哪一个说他的法门是第二的,都是第一。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理上说的。在事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众生的业习是不平等的,是有高下差别的。根性大利之人随学一法都能成就,他根性利;根性钝的人,业障深重的人,有些法门就不适合,修学就非常困难。譬如通途法门要断见思烦恼,当然经论里面有许多方法,你去试试看能不能断得了?能断,很好,能成功,断不了,那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作为自己选择法门的依据。

  这个法门之好处,一切诸佛劝导我们,它不要断烦恼,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修学,都能成就,叫「带业往生」,它的殊胜在此地。虽然不断烦恼,但是它也是有条件的,必须要伏烦恼,伏比断容易得太多了。伏,实在话,只怕你不肯做,你要肯做,每个人都能办得到;要断,恐怕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人能做到。所以这个法门被称为「易行道」,简单容易、稳当快速。

  所以普贤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第一次法会,《华严经》是第一次法会,世尊成道二七日中所说的,这部经是在定中所讲的,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经。普贤菩萨在这个法会上就提倡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普贤菩萨确实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始祖。他在第一次法会就提倡,娑婆世界的初祖,普贤菩萨。他提倡,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跟进,使我们所有一切的疑惑都断尽了,所以「如说修行」。专修净宗的经典有三经,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如说修行,我们按照这三部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去专修,就对了,这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上,供养一切诸佛;下,供养一切众生。

  第二是『利益众生供养』。菩萨心,念念没有想到自身的利益,如果想到自身的利益就不是菩萨。为什么?《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还想著自身的利益,四相具足,那就不是菩萨。所以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从来不会想自身的利益,把自己忘掉了。他所见到的是一切苦难的众生,所想的是如何令这些众生离苦得乐。苦乐是果,果从哪里来的?果一定有因,因是迷惑颠倒;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开悟,这是真实的利益。换句话说,一定要帮助一切众生真实、正确的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就是佛家所讲的开悟。他真相明了了,怎样去做他自己就知道了。

  我们真相确实明白了,晓得十方世界,明了西方净土,像韦提希夫人在《观无量寿佛经》法会当中。她是深深感到这个世界(娑婆世界)浊恶不堪,请教释迦牟尼佛,诸佛有没有清净的净土?她不愿意住在此地,想换个环境。释迦牟尼佛没有说话,用他的神力把十方世界都变现在夫人面前,让她去看。她统统看清楚,统统看明白了,她向释迦牟尼佛说,极乐世界很好,我想到那儿去。所以极乐世界是她自己选择的,不是释迦牟尼佛劝她的。统统看清楚,统统看明白了,自然就会选择,所以觉悟对我们的前途关系太大了。我们这个小道场所做的是法布施,我们印送经书、佛像、录音带、录影带,这是「利益众生供养」。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有接引的意思,比前面更进一步。使他对於大乘佛法真正生起了欢喜心,欢喜修学,认真的修学,这是一股摄受的力量。我们俗话也常说,「多说不如多行」,行门最有摄受的力量。讲经的道场很不容易,尤其是常年讲经,叫大家听到不会厌烦,是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自古以来,过去丛林寺院里面讲经,听众是固定的,寺院就是学校,都是出家人,天天上课的。那是学校,要上课的,是固定的,天天讲没有关系,不是给外面人来听的。外面人来听的,他听得不喜欢就不来了。要这部经长期讲,天天讲,一年到头不断的讲,还要能把听众心理抓住,这不简单,这不是容易事情。所以你冷眼去观察,凡是讲经的道场决定不兴旺。如果抓不住群众,人就愈来愈少,到最后人都跑光了,这是讲经道场,这都是事实。不但是现代,过去也是如此。这个法师来了,到这里来讲三天、五天,听众很多,几千人、几万人,好奇!他继续不断讲三个月,保险人没有了,都跑光了,这个要知道。

  修行道场就不然,这个地方是念佛堂,他到这儿是来念佛的,不是来念佛的他不会来,既然来了他就是念佛的。这儿环境很清净、很幽雅,他就能够待下去,禅堂也是如此。我前年在洛杉矶,我没有见到,但是我在美国的北方,在明尼苏达州我去参观一个日本的禅宗道场,我去参观过,洛杉矶这个我听说。这个道场,人虽然不算多,但是能保持有七、八十个人,这里面没有讲经的,就是静坐。一进这个道场一句话不说,谁也不会给谁打招呼,所以美国人非常欢喜。因为他们生活很紧张,难得到这个道场一切放下,让整个身心放松,恢复到宁静。宁静恢复他的神智,不但恢复体力,恢复他的智慧,所以一般美国人很喜欢到这个道场去。一个人得到好处,他就会传播给他的朋友们,这道场虽然不在外面宣传,信徒慢慢会愈来愈多,为什么?大家非常需要这个场所让自己身心能够放松,恢复他正常的生活,这是他需求的,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同样一个道理,专门念佛的念佛堂,作用比禅堂一定还要殊胜。念佛堂里跟禅堂一样,进念佛堂也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也不说一句话,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需要讲经,这个道场一定会兴旺,道理在此地。这是摄受众生的供养。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众生苦」是业报,前生不修善因,这一生当然要吃苦头,佛菩萨怎么能代?确实不能代。佛菩萨都不能代,我们就更谈不上了,虽然不能代,我们有这个心愿,这就是代。确实有这个心意,但是在力上做不到,正是佛门里常说的,这个事情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谁都不能代替,一定要靠自己修学,修因才能得到果报。虽然不能直接代,但是间接可以代,譬如我们看到苦难的人,我们生活富裕,我们能将自己生活上节俭一分,把这一分布施供养他们,使他们也能得到衣食;减少自己的,帮助别人,这也是代众生受苦。我本来可以过得更富裕一点,日子过得更幸福、更美满一点,现在我把我的生活水平降低,去帮助别人,这是间接「代众生苦供养」,是我们应当要做的。

  这样做法对自己利益非常之大,帮我们无始劫来最重的烦恼,「贪」,贪心可以降低,我们烦恼就轻了。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所以这是应该修学的。真正学佛的人,只要自己生活能过得去,我们有福报,福报统统送给众生去享,我们自己不要去享这个福,这是世间人天之福。享这种福报很容易引起贪瞋痴慢,引发烦恼,不如把它舍弃,成就真实的功德。

  在本省,从南到北,参与我们基金会的这些同修们,大家出钱出力,我们才能这样顺利布施佛法。今天简居士告诉我,我们今年布施的佛法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去年我们一共做了三千多万,今年已经达到六千万。我刚才恭喜他,我说你很有成就感。基金会的同修、同仁们出力,大家出钱,合作来做法布施,这是我们代众生受苦,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尽心尽力去做。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勤」是勤奋,认真努力;「修」是修正,我们善根没有了,应该认真来修。善根是什么?佛告诉我们世间善根有三个,就是不贪、不瞋、不痴。贪瞋痴叫三毒,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三毒生出来的。三毒反过来就是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无贪、无瞋、无痴而生,就是三善根。佛在此地劝勉我们要修三善根,时时刻刻要学不贪、不瞋、不痴。出世间善根只有一个,就是精进,前面「勤修」,勤就是精进。世出世间善根总共是四个,这是我们要学的、要修的。修就是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不忘记,时时刻刻不离开。

  第六是『不舍菩萨业供养』,「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自行化他,也就是常讲自度度他。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三界,要求生净土,这是菩萨第一事业。除非这位菩萨的缘不足,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净土,这是缘不足;如果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话,必定求生净土,为什么?求生净土成佛快。像我刚才向大家报告的,如果我们是中品上生,中品往生的,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多少时间花开见佛?花开见佛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观经》上给我们讲七七四十九天,你看多快!上品往生不太容易,中品往生对我们来讲很有希望。四十九天这个时间是西方世界的时间,还是我们这个地方的时间?跟大家讲是我们这个地方的时间。为什么?你去念《无量寿经》,西方世界没有年月日时,所以凡是讲时间长短统统是以我们婆娑世界为单位来说的。四十九天不到两个月,那就恭喜你,你真是一步登天,马上就到了别教地上菩萨,你看多快!所以那个成就实在不可思议。

  我们帮助别人也一定要把最殊胜的法门供养别人,除非他的善根、福德没有成熟,没有成熟是他接受这个法门不能生欢喜心,那我们再供养他其他大乘法门。不是我们自己有私心,我们修第一,把第二、第三给你,第一我给你,你不要,第二给你,你很欢喜;你欢喜就好,我就送你第二、第三。所以我们基金会的性质,等於是全世界佛教的补给单位。我跟简居士说得很清楚,只要是正法不是邪法,任何宗派的经论我们都可以印,都可以送,绝对不是专弘扬净土,任何宗派我们都送。但是我们劝人当然第一个是要劝修净土,不这样做对不起人。将来有一天他明白了,「你们自私!你们学的第一法门都不告诉我,把第三、第四让我们搞了无量劫才搞到这个程度」。我先告诉你了,以后见到没有话说,见到面说「我很惭愧,当年你跟我讲的我没有接受,吃了这么多的冤枉苦,走了这么多冤枉路」,态度就不一样了。我们清楚、明了,他不知道事实真相。

  一切众生喜欢学哪个法门,我们统统都乐意的帮助他们,这是我们基金会的宗旨。所以我们印的东西很多,可是我们自己的修学是非常的专精,我们印的经典是供养别人的。这是莲池大师过去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专念阿弥陀佛,专依净土三经,我们不搞这些麻烦。喜欢麻烦的人,给麻烦的东西给他;喜欢简单的人,我们就给简单的东西给他,我们这儿统统都有。这是菩萨业,是自行化他。

  最后一条,『不离菩提心供养』,这句非常重要。「菩提心」是什么?是觉悟的心。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菩萨修前面种种布施供养,他的心清净,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清净心,不为外境所动摇,不为外境所污染,要保持这个心,这才叫菩萨,否则的话,麻烦就大了。这一布施供养就堕落了,为什么?贪图世间的富贵,贪图名闻利养,麻烦就大了。因为布施供养的福报很大,你财布施,你的财富是愈来愈多。在没有财富的时候很慷慨布施,钱财多了就变成很吝啬,一毛不拔,这堕落了。他要不被外境所动,不被污染,钱财少,统统布施,多,也一切布施,决定自己不留,统统布施干净,这就对了。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必须把财力、我们的智能、我们的体力,统统都供养布施一切众生,多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就对了,这才是「不离菩提心」。下面是做个比较:

  经【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

  前面是指财布施。『法供养』在时间少,时间短,供养的量也少,比不上前面财布施所说的。但是要将功德比一比,法布施比财布施要大得太多了。所以两个做个比较:

  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些数目字的名字,注解里头有。注解里头不明白,诸位可以去查佛学字典、《教乘法数》,都有。这是佛学常识,都是经典里面常常形容大的数字,我们现在讲天文数字,这不能比。

  经【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为什么?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没有一个不重法,我们中国人讲的尊师重道。此地『重法』就是重道。唯有道法才能帮助我们永远超越生死轮回,证得究竟的果位,所以一切如来尊重。这下面说:

  经【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一个初学佛的人,你今天初学,第一次到这儿来听经,你能够在这里欢欢喜喜坐一个半钟点,这不容易。马路上人很多,你叫他来坐坐看,一分钟都坐不住,这个地方板凳不好坐,他们一分钟都坐不住。你能够坐得很安稳,你必定是有善根、福德,就像大乘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尤其讲得明白。大家都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议,这一生又遇到了,遇到才能生欢喜心。『如说行』,你能够依照普贤菩萨在经典里面所教给你的认真去做,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就成佛了。这一生成佛,那就是供养一切诸如来,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的心愿就是希望你快快成佛。你这一生果然依这个法门成佛了,一切诸佛怎么不喜欢!无量劫来佛的愿望今天圆满了,你看他多欢喜!这是诸佛欢喜,这叫真正的供养。

  经【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是真供养。我们把最后三行念掉。

  经【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不必说了,跟前面完全相同。诸位翻过来看第十八页,从第三行下半看起。

  疏【又法供养通十法行。修行最胜。修行通於万行。依观供养。正是修行。】

  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讲『十法行』,「十法行」是大乘菩萨行,所以法供养才这样的殊胜。十法行前面跟诸位略略提了一下,时间到了没有能够介绍完。它有十条,第一个是「书写」,第二是「供养」,这两条跟诸位说过了。今天不必书写,我们印经。供养是把经书赠送给别人,推荐、介绍给别人,这是供养。另外,自己读诵,依教修行,这是供养。前面讲了,法供养里面第一条就是如教修行供养。所以我们每天读诵,每天认真去做,这是真正供养一切诸佛。

  现在距离农历年很近,中国人的老习惯,农历年还是非常重视,过年免不了大家都要送点礼品,我们可以送一部《无量寿经》。有人说过年人家赌博的很多,最忌讳「输」,送个「书」,看到就头痛,这忌讳。你告诉他这不是书,这是经(金),大家都很喜欢「金」,经跟黄金的意思相同;还无量寿,不能不要,你不要的话,寿也没有了,金也没有了。所以不要送别的,送《无量寿经》,他不敢不收,他不收,这一年寿也没有了,金也没有,这个方法非常妙。我们这里《无量寿经》本子印得很多,大大小小都有,都可以带一点回家,过年的时候作为赠送亲友的礼物。特别告诉他,长寿、金,希望你发财,他就欢喜了。要拿回去,告诉他一定要认真去念,不念,金就得不到,财就不能发了。这是现在人所谓机会教育。

  第三就是「施他」,这是讲布施。供养是对我们亲近的这些家亲眷属、朋友。布施是讲大量的,像我们现在赠送大陆同胞,赠送海外各地的同修,这是布施。像我刚才讲的,过年家亲朋友来,这我们供养。第四是「谛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要多听,要不断反覆去听。听一遍你得的利益少,多听几遍你就入进去,那就得到法味,得到法喜,法喜充满,到最后是欲罢不能。为什么?真正尝到味道了。这个一定要功夫深,你愈念心愈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清净心对著经典,智慧自然就出生,所以要多听。现在很方便,现在有录音带可以不断重复去听。

  佛法一定要普遍的弘扬,学佛的人多了,社会自然安定,世界才有和平,所以佛教必须要靠大家认真努力去推广、去弘扬。这个工作怎样去做?只要你有真心,有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真诚、清净,你不会走到邪路;大慈大悲是推动的动力,你不会退转,你发这三心去弘扬佛法。佛法修学,学一样,不要学多,学多了就是我刚才讲的,你注定失败。为什么?每一样经都不精,下的功夫不够,讲的就不怎么太好,人家听了不会满意,听几次就不来了。一生发愿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你这一部经如果讲上十遍、二十遍,根就扎稳了,讲上一百遍、两百遍,你就成佛、成菩萨了。你要是专讲《普贤行愿品》,讲上一百遍,你就是普贤菩萨化身来的,这个一点不假。本来是凡夫,现在摇身一变,成普贤菩萨了。你专讲《阿弥陀经》,你就是阿弥陀佛再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新年到来了,我偶然在报纸上翻一下标题,是中国时报有一篇,内容没有看。欧洲有些预言家预测一九九四年的世界大局,这个里面有一条,对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中国大陆将来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强国,现在全世界人的眼睛都看著中国大陆。中国大陆有十二亿人口,是整个世界的重心,中国大陆安定,全世界就和平;中国大陆要动乱,全世界的人都遭殃。

  我们学佛,弘扬佛法到哪里去?一定到中国大陆去弘扬,中国大陆现在很缺乏讲经说法的人。我刚才说了,在一个地方长期讲经会失败的,会把信徒统统讲跑掉的。你到一个地方讲个十天半个月,法缘非常殊胜,俗话讲「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家希奇。中国大陆有两、三千个县,我们学了这一部《行愿品》,我们一次十天或者是半个月就把它讲完了。这个地方讲完,明天换到那个地方去讲,每个地方都是新鲜的,每个地方都法缘殊胜,两千多个县讲一百年都讲不完。一部经,专家!弘遍全中国,这是你们每个人都做得到的。这个生活很自在、很快乐,处处作客,到哪里去,贵宾招待。这里讲完,那个地方又请了,到那一个县去讲,轮流去讲,讲一百年,中国大陆所有的县市都讲不完,还要什么?统统要放下,走这个路子好,这叫菩萨事业,这真正菩萨事业。

  所以讲经的、学习讲经的现在要专听。我教大家一个方法,我的这些录音带提供你做参考,开始就依这个学,一定要把录音带写成文字,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之后,第二步的工作要把它改成你自己的语气,你意思都懂了,你自己怎么讲法?改成你自己的语气,做为一份讲稿。讲经不要紧,讲稿可以摆在台上,可以用讲稿讲的。这个讲稿,你每讲一遍就修改一次,你要讲个几十遍,讲个一百遍,这个稿子修改成几十次、一百次。这本稿子可以传流给后世,是这个时代最标准的本子,千锤百炼。我们中国古人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我给你的这个本子是蓝本,你将来一定在我之上,这一定的道理。人人做得到,就看你肯不肯做。一部经弘遍全世界,自己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因为一部经,心是定的。定慧等学,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一到那里就花开见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别教初地菩萨的果位。换句话说,人家要修一个阿僧只劫,你看你多少时间就完成!这是我告诉大家的真实语。

  你们的缘比我殊胜,我的机会就没有你那么好,我学了许多拉拉杂杂的这些大经大论。这就是境缘不相同,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你们学一部经,各个成专家,那个了不起。所以不要学得很多,不要学得很杂,一门深入。经典,学一样,行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行住坐卧心里面真有佛,这叫念佛。

  第五就是「读诵」。要常常读经,要听经、要读经。第六要「受持」,受持就是经典里面的理论、教训我们要接受,要认真学习,要保持,不能够离开。一定要照做,把经典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那叫做「受持」。第七就是要讲给别人听,随时随地,不管人多人少。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时间,时间少,讲几句,时间多可以给他讲全部。所以时间少,像《金刚经》上讲的,说四句偈,说四句,这是要讲。第八要「朗诵」。经熟透了就会背,背的时候常常要背出声音,高声的朗诵能利益众生,让别人听到之后他就有感受。朗诵是利益别人,不仅是自利。第九是「思惟」,就是常常思惟经里面的道理。第十是「修习」,就是把这些理论变成我们生活行为,使日常生活跟经典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应。学《普贤行愿品》就跟普贤菩萨完全相应,换句话说,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说普贤菩萨的化身,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你的心、你的愿、你的行为跟普贤菩萨完全相同;学《弥陀经》、学《无量寿经》,那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

  小注里面诸位自己可以去看,但是这个里面有一句大家看了可能有问题,在十八页第五行。

  疏【法华中喜见烧身。名法供养。】

  这句里头我们读了之后决定不能够生误会,菩萨的示现是教我们一桩事情。「喜见菩萨,烧身供养」,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燃指供养,烧手指;燃臂供养,烧一只手供养佛;燃身供养,整个身体烧了供养佛。我们想想,佛要这个吗?烧了一身臭气,把佛都薰跑了,还供养?这个意思都是表示舍己为人,是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两只手还不够用,要千手;两个眼不够用,要千眼,才能帮助广大的群众。你只有两个眼睛十个手指,你还要把它烧掉,你能替人家做什么事情?所以烧身是取其义,不能够取它这个行为,那你就错了。佛菩萨看到你错会了意思都流眼泪,所谓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错会了佛说的意思。这是舍己为人,为佛法、为众生真实的利益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烧身供养」。不是叫你洒一把汽油真的把身体烧掉,那佛法在这个世间决定要断绝,决定没有人敢再学,政府也一定制法律严格的禁止。你把佛的意思错会了,这是必须要晓得,要明白它真正的意思。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念佛回向。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九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09

  请掀开经本第十九面,看经文:

  经【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於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我们看这一段,这是第四大愿『忏除业障』。「忏」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梵文叫做「忏摩」;「悔」是中国的意思,就是悔过,这个名词在古代译经体例里头叫做「梵华合译」。这个名词上面一个字是印度梵文,下面一个字是中国字,两个合在一起。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接近,印度话叫忏摩,跟中国悔过的意思很接近,这样合起来翻译这个名词。它的内容就是发露忏悔,就是自己所造的过失、罪过绝不隐藏,都很坦白的把它说出来。说出来当然别人就会指责你,指责就是果报,就报掉了。这个人骂你几句,那个人瞪你一眼,罪就报掉了。所以罪不要藏,藏起来愈积愈厚,以后果报就不堪设想。古圣先贤教给我们,我们修的善、修的德要藏起来,不要让人知道;就是做好事情不要让人知道,把它存起来,愈存愈多,善报就厚了。做恶事情统统让人家晓得,让人家批评,让人家责备,现世就报完了,后来就不受恶报,这是忏摩的意思。中国悔过的意思跟这个很接近,悔过著重在后不再造。事情做错了自己明白,以后不再有重复的造作,这叫做悔过,所以跟忏摩的意思很接近。

  为什么会造罪业?佛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无始劫来『由贪瞋痴』,这是一切罪业的根源。所以,贪瞋痴叫做三毒烦恼,世出世间一切的毒药都没有这三样来的毒,这三样是真毒,罪业、烦恼都是从它生的。贪瞋痴从哪里来的?从无明来的。什么叫无明?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无明,明就是明了,无就是不明了,真相不明了,那么我们的想法、看法一定是错误的,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用在身体造作上,那就是『发身口意』。所以「身口意」是造作一切罪业的工具,真正的原因是贪瞋痴。我们果然把这桩事情从根本看清楚了,然后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我们学佛,学佛学什么?学佛是学戒定慧,戒定慧是三服药,对治贪瞋痴的;用戒来对付贪,用定来对付瞋恚,用智慧来对付愚痴。我们戒定慧三学有没有进步,只看贪瞋痴的念头是不是减轻。贪瞋痴的念头果然一年比一年轻,换句话说,你戒定慧三学一定在进步,一定在增长,这是一定道理的。

  可是诸位要知道,佛法当中常说别业、共业,《楞严经》里面就讲得很多、很详细。别业是我们个人,个人修,有个人的别报;共业是社会上大众的,大家都造,将来大家一起受。我们冷眼来观察这个社会、观察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世界,贪瞋痴不断在增长。不但在增长,而且是加速度的增长,这决定不是个好现象,所以有许多传闻说这个世界会有很大的灾难。这些传说我们也不能一概把它当作空穴来风,不能把它武断的看成妖言惑众,它多少有一点道理。尤其我们观察这个现实的社会,觉得这个话是有几分道理存在。

  如果我们人心很淳厚,像三十年以前我们台湾的社会,那时候的人心跟现在不一样。人心厚道,社会风气善良,社会治安在那个时候我们台湾是非常骄傲的。不敢说是全世界第一,也是东南亚第一,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没有我们台湾治安好。一般老百姓都很守法,都很守规矩,三十年前我们的社会风气。可是今天的社会,那个风气已经不存在了,不见了。这就是说明三十年来我们贪瞋痴三毒不断的在发展,戒定慧三学已经没有了,淹没了,身口意所造的是恶业。既然造恶因,现在这个恶又继续不断的造,那就是缘,因跟缘加起来,后面就是果报,这非常可怕。就是这段期间当中,近二、三十年是加速度的在造恶业,再跟从前无始劫以来我们所造的恶业累积起来,那就是经上所说的,这个一点都不假,造的恶业真的是无量无边。

  还好恶业没有体相,不像物质一样有相状,它没有个体相。如果有体相的话,体相就是假如它是个物质,很小,像原子、电子那么小的话,我们无始劫造的罪业,今天尽虚空都容纳不下。我们冷静想想,普贤菩萨这句话是不是说得太夸张?说得太过分?可惜我们《华严》不是从头一直讲到此地,如果从头一直讲到这个地方,这个问题大家都明白了。前面八十卷都没听到,只听到这一卷。一点都不假,为什么?理上讲,我们的心一染一切染,一迷一切迷,所以确实是尽虚空遍法界。若不如是,我们跟诸佛菩萨凭什么感应道交,我们这里动一念,十方世界诸佛菩萨都晓得了呢?你就晓得我们贪瞋痴三毒烦恼一起来,确实尽虚空遍法界,心性里面充满了这个东西,毒素!它的扩散非常之广,虚空法界无不是三毒,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我们必须要知道。为什么?三毒增长,果报是三恶道。贪心遍布,饿鬼道就去了,就把法界变成饿鬼道的法界。十法界本来是一真法界,一念贪心起,法界就变成饿鬼法界,一念瞋心起,就变成地狱法界,一念愚痴起,就变成畜生法界。六道轮回、三恶道从哪里来的?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为什么变现出来?这里面有这三种毒素在里头,这是三毒变出来的境界。理明了了,事我们就相信了,就不会怀疑。

  佛教我们忏悔,如果不把三毒烦恼洗尽,我们就成不了佛;换句话说,三毒烦恼不能洗尽就出不了轮回,六道轮回也就是它制造的。大小乘佛法都必须要断烦恼,而后才能够成菩提,四弘誓愿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顺序,先发愿,发愿就是觉悟了。没发愿的人不觉悟,还在迷,一发愿这觉悟了。觉悟之后从哪里学起?先断烦恼,再学法门。烦恼不断,学一切法门都属於邪知邪见,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为什么读了佛经还变成邪见?因为他有三毒烦恼,所以把正法变成了邪法,把正见变成了邪见,就是因为他有三毒烦恼在里头。必须把三毒烦恼洗干净,这个人才称之为法器,可以接受正法了。他接受正法,不会把正法变成邪法,不会把正见变成邪见,道理在此地。

  要断烦恼,谈何容易!诸位读了这一愿经文之后你就明了,佛门里面所有修行的法门,总而言之都是忏除业障。不管修哪个法门,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学经也好、念佛也好,统统是忏除业障,所以这一章是修学的大根大本。那么为什么说学佛其他宗派难?难就是这个三业忏不了,这就难了。为什么讲净土修行容易?净土是忏不了也行,可以带业往生。忏不了也要忏,不忏就不能往生。也要忏,忏怎么样?忏不了。忏不了可以,你真肯忏,忏不了也能带业往生,净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带业往生。其他宗派里面,一定要断烦恼才能出三界,净土宗里面不必要断,断是真难。伏,伏烦恼就能往生,伏是什么?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给控制住,它不发作,这样就能往生,这比断烦恼实在讲容易太多了。断烦恼,现代人来讲,恐怕十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不容易,找不到。如果讲伏烦恼,十万人当中各个都有分,一个也不会漏掉,这就是所谓万修万人去,这是法门无比的殊胜。怎么个忏法?下面菩萨教给我们。

  经【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於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这把方法教给我们。这里面最重要的有两句,一个是『清净三业』,一个是『后不复造』,这两句最重要。清凉跟宗密大师对於这一段经文注解得很多,内容非常丰富,徐居士在此地节录也比其他几段摘录得多。如果我们要想深入研究,那一定要看原文,就是《别行疏钞》。但是在修行用功上,这个节录的本子掌握了纲要,便於修持。

  清凉大师将我们无量的罪业归纳为三障、四障,这是注解里有的。三障就是通常讲的「惑、业、苦」,惑是迷惑,就是无明,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不明白,迷惑颠倒。因为迷惑,所以就会造业,因为造业,就一定受果报,造善业得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就是三恶道的果报。这是大分,如果要细说,像天台大师讲的百界千如,那就说得详细。百界千如是从十法界讲,十法界的六道外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法界,加起来叫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每一界里头又有十法界,譬如今天我们是人法界,人法界里头有人中之佛,他虽然是人,但是他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人中菩萨,人中的罗汉。往下面看,有人中的畜生,那个人的心是畜生心,行为是畜生行为。这个我们不必说,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社会上可以看到的。有人中之鬼,我们常说鬼头鬼脑。什么叫人中之鬼?贪心重,不择手段的,那是人中之鬼。瞋恨心重的,非常残忍的,那是人中的地狱。所以虽然是一个人道,里面就具足了十法界,这就说得详细。讲惑、业、苦三障,这是讲大分,没有说得这么详细。如果说四障,是讲「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见」就是所知障。所以烦恼障跟所知障加上一个业,加上一个报,这叫四障。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忏悔的。

  忏悔有事忏、有理忏,事是从事相上说的,理是从心性上说的。事忏不能断根,好比生病一样,只能用治疗的方法把它控制住不至於扩散,保持著现状,这个病不能够断根。理忏那是般若智慧现前,烦恼无明统统照破了,那叫从根本忏悔。但是理忏什么人才能做得到?从念佛人来讲,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属於理忏;事一心不乱的人还不行,没见性。见性之后,他修的那个方法、修的那些法门统统属於理忏,没有见性的统统都是属於事忏。这个注子里面也有说,但是说的这个看起来是好懂,实际上很难懂。譬如,诸位看二十一面,这里讲:

  疏【普贤观经及随好品。】

  『随好品』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

  疏【具二种忏。观经中明昼夜精勤礼十方佛。即是事忏。】

  这是属於事忏。

  疏【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斯则理忏。】

  这是属於理忏。这个话好懂,但很不容易做到。『端坐念实相』,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说很好说,像禅家讲明心见性,这句话很好说,哪个人能做到明心见性?那个不容易。此地讲「端坐念实相」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同样一个意思,这很不容易。

  疏【随好品中。等众生界善身语意。悔除诸障。即是事忏。】

  『随好品』里面所讲的『等众生界善身语意,悔除诸障』,这是事忏。所以事忏我们容易理解,也可能做到,完全从事相上修。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从事上说的。下面说:

  疏【观诸业性非十方来。止住於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

  这是属於理忏。理确实是如此,可是我们自己很难达到这个境界。这是说忏悔有这两种,这两种,事忏浅,我们现前可以做到;理忏虽然深,等我们事忏达到相当境界,也能够提升到这个境界。这是一定要晓得的,如果不晓得,我们的成就就很有限。为什么说这个话?小乘人到事忏清净他就很满足了,他认为功德就圆满,不向上提升了。所以他只能证个阿罗汉果,他不能成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他止於事忏,他不知道有理忏。所以我们晓得,事忏圆满,往上提升一步还有理忏,不是到这个地方就圆满,这个必须要知道的。所以下面说:

  疏【事忏除末。理忏拔根。】

  『末』就是枝末。『理忏拔根』,像一棵树一样,事忏是枝枝叶叶把它锯掉,理忏是连根拔掉,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

  疏【若具足忏。】

  『具足忏』就是理跟事同时都修,两面都兼顾到了。下面这一段非常重要。

  疏【应须善达逆顺十心。】

  『逆顺十心』,十种叫顺生死心,十种是逆生死心。顺生死心,你这个十种要是有,换句话说,你一定随顺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头生死不断,这是我们要知道、要觉悟的。所以这一段注解重要,文在二十一面倒数第四行。

  疏【谓先识十种顺生死心以为所治。】

  我们要先认识『十种顺生死心以为所治』,「治」就是我们要对治的,就是我们要改过的。这十种是大过错,往往我们一般人虽然有,但是自己不能觉察,还认为这是正常的、是对的,其实这错了。这十种,第一个:

  疏【一妄计人我。起於身见。】

  诸位想想,这个观念谁没有?这是「人我见」,有「我」,我们总执著这个身,有你、有他,在这个里头起了分别执著。把这个身当作我,这叫『身见』,这个见是成见,这个成见非常之深,很不容易打破。执著这个东西叫身,这就完了,生生世世永远搞六道轮回。修行,初果证不到。实在说我们是无量劫来多生多劫都在修行,修行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身见」没有破,自始至终执著这个身体是我。如果这一生当中这个见解还不能突破的话,来生还继续搞六道;假如这个见解打破了,那就恭喜你,你证得小乘初果了。证得初果就位不退,决定不会退到凡夫,所以初果叫「入流」,入圣人之流,你从此以后不是凡夫了。我们从这个地方也明白了,凡夫跟圣人的分界线就是「我见」。

  圣人决定不执著这个身体是我,那身体不是我是什么?身体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好像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所以衣服丢掉没关系,「我」没丢掉,这是我所有的。身是我所有的,身不是我;身要是我,身死了,我就死了,还投什么胎?就没有了。可见得人死了之后,身丢掉了,「我」又投胎去了,他又去找一个身,投胎去了。所以一定要明了身不是我,身是我所。这个观念换过来,你对於生死没有恐怖了,为什么?生死等於脱件衣服、换一件衣服一样,你脱衣服、换衣服没有感觉到痛苦,为什么?你了解事实真相。三界六道里头舍身受身就是换衣服,人老了就是这件衣服穿旧了,旧的不要了,再换个新的,哪有那么痛苦!痛苦是忘掉了,把衣服当作我,你说糟不糟糕!那个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他生死有恐惧、有苦恼,从这儿来的,所以要晓得身体不是我。「妄计人我,起於身见」,这是第一个错误的观念,这个观念害得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证果。第二:

  疏【二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

  这个「我」的成见不但没有减低,一天比一天增长,为什么增长?里面有贪瞋痴,我贪、我瞋,都有个「我」,这个麻烦。外面有一些缘在那里诱惑你,都是帮助你加强、增长你的我执,就是对这个身体起了我见的执著,搞这个东西。第三:

  疏【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

  嫉妒从这里生了,看到别人做善事心里就不痛快,嫉妒障碍。嫉妒从哪来的?你从这里看看就晓得了,嫉妒是与生俱来的,是从我执里面生的。「我」,就不希望别人超过我,不喜欢别人比我更好,见到别人有好的总要想方设法去阻碍、去障碍他,障碍不了心里也不痛快,这生烦恼。第四:

  疏【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

  『三业』是身口意,身口意这三业造作一切的恶业。『纵』是放纵,『恣』是恣意,我们一般讲随心所欲造作恶业。这个恶业,总而言之是损人利己,这个恶业就严重了。他不知道事实真相,不晓得后来果报之痛,他不晓得,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未来。第五:

  疏【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

  前面讲这个恶心是遍布虚空法界,非常可怕。

  疏【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

  连晚上睡觉作梦还在干损人利己之事,你说这有什么法子!

  疏【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

  自己做了许多的罪过,隐瞒不让人知道。自己做一点小善要极力的宣扬,自己做的恶事是隐瞒得非常严密。这种人,善的马上就报掉了,恶的在那里累积,累积到最后来做总报,那个报得就很惨,这就是愚痴、迷惑。第八:

  疏【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

  『虏』是傲慢的意思,『扈』就是跋扈,这两个字合起来讲就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丝毫恭敬心都没有,我们常讲「大不敬」就是这个意思。侵犯别人,掠夺别人,完全没有一丝毫的敬意。『抵突』就是抗拒、排斥。『不畏恶道』,为什么「不畏恶道」?他不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他能够随心所欲的造作恶业。

  疏【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

  『惭』是自觉,『愧』是别人责备,惭愧也就是我们古人讲的良心。所谓是良心发现,自己造的恶业自己不安,那就是惭。愧是什么?自己造作恶业怕别人批评,别人批评觉得很难为情,这叫愧。「无惭无愧」就是讲这个人没有良心,也不怕别人骂他,造一切恶业不怕社会舆论,完全不在乎。『不惧凡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在乎舆论。第十:

  疏【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

  『一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他完全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个人一点善根都没有。所以这个十类实在讲,有个一条、两条就决定是生死轮回。既然在六道里面,决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时间短,头出头没。这是十种顺生死心,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业因,你造作这个就决定是搞六道轮回。下面是:

  疏【次起十种逆生死心。从后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责。三怖畏恶道。四不覆瑕玼。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守护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

  这十种逆生死心完全对治前面十种,它的顺序是第一个对前面的第十。第一个是『明信因果』,对治『拨无因果』。第二个『自愧克责』,就是有惭愧心,对治第九「无惭无愧」,这是翻过来,来对治。明是明了、明白,对於理、事,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了,因缘果报当然深信不疑。作善一定得善果,作恶必定得恶报。假如我们把这个道理、事实搞清楚,真的明白了,古德常说的自求多福,你自己就会求了,不必别人教,自己就会了。我要多福,我多做善因、多做好事,后来的果报一定殊胜。做好事要紧!做好事要把握机会,好事情那个机会失掉了,想做机缘没有了。譬如你现在有钱,有钱正好做好事,等到将来钱都花掉,都丢掉了,想再做好事已经没钱了,机会失掉了,这是从自己说。从外面境界说,现在有个大好的因缘,真正的福田你遇到了,你在这里种福,那个福报很大;再过几年,这个机缘失掉了,想种福种错了地方。

  诸位都知道,佛劝我们在佛门当中种福,果报第一殊胜。可是佛门里面,就像了凡居士说的一样,有真的、有假的,有偏有圆,有大有小,这里头很复杂。佛在《楞严》上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佛门里面「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住持的道场,你到那里去种福那就种错了。末法时期邪师多,正法少,你要有能力去辨别,你这个种子才不会种错地方,那个果报完全不同。所以一定要明因识果,要认识得很清楚。

  第二,自己一定要有惭愧心。你看印光大师一生自己常称「常惭愧僧」,惭愧二字一刻都不离。这就是讲把良心端在外面,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凭良心,唯恐自己做错事情受别人的批评,所以他自己的警觉性非常之高。此地讲的「自愧克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有高度的警觉心,能够断恶修善。

  第三,『怖畏恶道』。三恶道,佛在经论里面说得很多,确实是非常恐怖,所受的苦难,诸位多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晓得。《地藏菩萨本愿经》说恶道里面的状况是略说,细说说不尽。而且时间非常之长,堕恶道容易,出来太难了,这是一定要知道的。《楞严经》里面讲轮回的状况讲得特别详细,讲七道,通常我们讲六道,七道是加上神仙(仙人),所以总共讲七道。讲七道,单单讲地狱这一道就占全部经文的二分之一。为什么把地狱道说得这么详细?那就是警告我们,地狱决定不能去。可是地狱很容易去,去了之后想出来就太难了。这是常常要有「怖畏恶道」之心。

  实在讲,不但三恶道恐怖可怕,真正觉悟的人明白六道轮回可怕。认清了六道轮回之可怕,我们就会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一定要超越。我们有能力超越吗?幸亏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法门决定能超越;其他法门,各人根性不相同,若不是上根利智就非常困难。净宗法门,下下根人都行,只要以清净心,前面讲的「清净三业」信、愿、持名,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我们在最近遇到几位念佛往生的,从瑞相看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临终的时候告诉大家,西方三圣来接引他,这就是决定往生,这一点都不假。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一点都不迷惑,告诉家人佛来接引他,他跟佛走了。这几位念佛的时间都不长,都不到一年的时间,有这么好的瑞相,这就说明这个法门真的像古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

  第四『不覆瑕玼』,自己的过失绝不隐藏,常常能够发露忏悔。发露就是常常说给别人听,我做了些什么过失,不要怕难为情,使我们的恶业现前就报掉,这是聪明人,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自己做的好事不要到处告诉人,告诉人,这个赞叹你一句,那个恭惟你一句,你的善果报掉了。所以自己做的善事不要说,最好也不要放在心里,把它忘掉,这最好,以后善果就不可思议。一切恶行、过失要常常记住,改过自新,后不再作,这是真正修行,就『断相续心』,「断相续心」就是刚才讲的后不再造。第六,『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真正的觉悟是觉悟三界苦,六道不可留。弥陀悲愿接引娑婆众生,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去」,这就是大菩提心,这不但是真正觉悟,是彻底觉悟。第七『修功补过』,「功」是功德,也就是常讲的积功累德,弥补我们这一生、过去生生世世的过失。所谓善是真正利益众生的,这是善,真正帮助佛法弘扬光大的是善。这里面正邪真假要辨别,是正法,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全心全力去修学,帮助它推广发扬光大,要在这上面去努力。

  第八『守护正法』。这一句必须先从本身做起,也就是说怎样守住自己的正念,这是最重要的。念佛人的正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念佛人常常念念,念走了样子,念到别的东西去了。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想到别的事情去,以后把阿弥陀佛都忘掉了。一天不晓得多少时间,不知不觉的阿弥陀佛没有了,这叫失念,这个念头失掉了。这个要提醒,常常提醒自己。所以现在我常劝同修用随身听,作用在哪里?在提醒自己,怕把这句佛号忘失掉了,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守护这个正念。我教给同修们修的「十念法」也是守护正法,时间隔得很短,一天要修九次,一次时间只要一分钟。时间虽然短,但决定是净念,这十句佛号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杂念,真的是净念相继。时间短,每隔一段时间又修一次,一天修九次,对於现代工作繁忙的人,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我们把这些方法介绍给别人,劝导别人来修学,这也是守护正法,希望修行这个正法的人愈来愈多。

  凡是佛所说的法,哪一法不正?皆是正法。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这个法门不契机,法是正的,对这个人来讲不是正法,契理契机那才叫正法。我们综观这个时代,最契一切众生根机的无过於念佛法门。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介绍这个法门、推广这个法门,那就是在这一个时代我们真正守护了正法,我们提倡一门深入。今天的社会,不是地区的,是全世界的,灾难好像就在眼前,如何来挽救?印光老法师的话:「吃素、戒杀、念佛」,你看他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里面教给我们六个字。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能够依教奉行,纵然不能将灾难免除,我们深深相信一定能把灾难化小,大灾难化成小灾难,这是一定可能的。要大家都干,要认真的去劝勉,修学的人愈多,功德就愈大,力量就愈大。

  第九『念十方佛』。诸位一定要明了,「十方佛」是什么意思,此地所讲的十方佛跟《弥陀经》上讲的诸佛意思相同。诸佛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那么此地的十方佛也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十方佛。从什么地方证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可以做证明。《弥陀经》,大家念得很熟,《弥陀经》后面六方佛赞就是证明。鸠摩罗什大师翻的是六方,玄奘大师翻的是十方,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的,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说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此地教你念十方佛,就是念阿弥陀佛,念一尊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统统都念到,一尊都没漏掉,这一定要晓得。

  前面九条都是事,末后一条是理,『观罪性空』,了不可得。可是诸位要知道,你必须心完全清净了,身心世界俱不可得,到一念不生,才是这个境界。千万不要错会了意思,既然「观罪性空」,多造一点罪没关系。那将来受的果报就很惨!我空、人空、法空,罪性亦空,「我」还有,罪就真有,决定不空;一定要人法俱空,那罪当然是空的。要是执著我也有,人也有,统统都有,换句话说,无始劫造的罪业是统统都有,一样也不空。好,我们回过头来看经文末后一段总结无尽,在第十九面最后一句。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

  这是一个认识,是我们所讲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要了解这个真相。刚才说过,忏悔是佛门所有一切修行法门里面的总纲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忏悔。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离开,等觉菩萨要不修,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就断不了。所以忏悔法是没有止境的。

  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要有这个认识,要有这个毅力、恒心、长远心,认真努力去修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当中所说的种种功德利益。为什么?业障消除了,福慧就现前。福慧是自性里面本有的性德,性德所以不显,就是罪障障碍了。所以罪障忏除,性德自然就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才艺、德能统统都恢复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0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四面,第五行:

  经【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我们看这一段,这段是普贤菩萨第五大愿,『随喜功德』。「随喜」好懂,关键在「功德」两个字,如果我们能把经义看明白,我们的修学就如法。这一段文里面的中心在功德这两个字上,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功德跟福报不一样。佛家常说「福慧双修」,佛门重视福报,但是绝不勉励你去修福,原因在哪里?福报的利益是在眼前,是为世间众生最看重的,眼前的享受、眼前的幸福。福享完了怎么办?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个后果。而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如果一昧修福那叫三世怨,第三世你就要喊冤枉了。第一世修善修福,第二世享福,福享尽了,第三世就堕落。佛的眼光敏锐,观察微细,看得很远,看得很详细,所以佛不叫我们随喜福德,叫我们随喜功德,就没错了。

  功是功夫,德就是收获,讲席当中我常常举例给诸位说,我们持戒是功,持戒是功夫,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是功,开智慧是德,戒定慧三学,这是功德。换句话说,论到修功的原则,总不外乎断烦恼、除妄想,这是真正之功。断烦恼就能得九次第定,像阿罗汉一样,得甚深的禅定。烦恼是障定,障碍清净心;妄想是障智慧,人只要有妄想,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不能够现前。所以这两样东西去掉,这是功,本性里面的性定,般若智慧,那是德。这是普贤菩萨教我们随喜的,千万不要搞错了。

  人家修福我们就随喜,那也可以随喜,为什么?接引众生。但是那个随喜绝对不想求回报,你要有求回报的心,你的心就不清净,你就错了。布施供养决定不求回报,不可以有这个念头,你是真正布施,真正供养。你如果是存舍一得万报的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不是佛弟子。舍一得万报是什么?是修功德。你能够把烦恼舍弃,能把贪瞋痴慢舍弃,能把妄想舍弃,你所得的是自性的定慧,那不止一万倍,那果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真正的好事,自己不求回报的那叫真正好事。我今天布施钱财,希望将来能够加倍的收获,这不是布施,也不是善行,这叫投机。现在你看在股票里头投机,他到佛门里面来投机,股票投机还有赚的,佛门投机是注定失败,绝对没有赚头的。你要不相信,你冷静观察,佛门里面投资只有不求回报的,你的福报就很大,要是有求回报的,你就错了。所以,此地功德跟福德要辨别清楚。

  菩萨为什么把「随喜」列在十大纲领之内?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有个很重大的烦恼,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的,是俱生烦恼,不是这一生学的,叫嫉妒障碍。看到别人好,心里就难过,有修养的人难过一阵子就算了,没有修养的,难过之后要想方法破坏,要想方法阻挠,那个罪过就造大了。这个烦恼仅次於三毒,贪瞋痴后面是慢,这属於傲慢,所以仅次於三毒,非常严重。随喜就是对治嫉妒烦恼的,教我们见到别人的善行、善事、善言、善心,我们不但不嫉妒,而且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成就他,这就叫随喜功德。也许诸位问,那我们看到一个人做好事,我们不嫉妒,我们去帮助他、成就他,这叫什么功德?好像还是福德边上的事情,怎么能说得上功德?因为你嫉妒障碍的念头伏住了,或者消除了,这就是功;你发心能够随喜,尽心尽力帮助别人,这是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肯做,迷人、嫉妒的人,他不肯做。由此可知,这个教学确实是成就我们的定慧,消除我们嫉妒、瞋恚的烦恼,它的用意在这个地方。

  随喜,经上告诉我们,首先,就是前面讲的这一段是说的如来,如来是我们效法、模仿的第一个标准。学佛,样样都要学习,要向佛学习,要向佛看齐,向哪一尊佛学习?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学习。每尊佛从初发心一直到证果都是经历很长的时间,受过许多的苦难、折磨,才能把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磨平、洗干净。如果说是不经过任何挫折、折磨就成佛了,给诸位说,我们查遍《大藏经》也没这个事情。也许有人问,那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下下品往生的,在西方世界成佛,他也要这样受苦受难吗?对的。那西方世界与我们这个世界差别何在?给诸位说,他在西方世界绝对没有苦难,他的苦难到哪里去受?到他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每天要到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换句话说,西方世界是他修学的一个根据地而已,每天都要出去学习。要在各种不同环境、各种不同的境缘之中去磨炼自己,就像《华严经》上所说,五十三参历事炼心。在极端复杂的人情世故里面磨炼自己的清净心,修成自己的平等心,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智慧自然就现前。这个原理原则,任何一尊佛都是这样修成的。

  诸佛如来初发心,初发心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看到很多,《大乘起信论》就是菩萨发心。《华严经》上有「初发心功德品」,在《华严经》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段,通常不能读全经的,「发心功德品」要读,要学习怎样去发心。《无量寿经》,这是诸位念得很熟了,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是怎样发心的。我们要想有佛一样殊胜不可思议的成就,那就要注意发心。凡夫往往忽略了因缘,贪图果报,觉悟的人则不然。觉悟的人他的注意力都是注意在造因,他知道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种佛菩萨的因将来一定能够证得佛菩萨的果位,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佛当初发心求什么?这点我们一定要明了,『为一切智』,此地的「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我们通常讲智慧,讲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换句话说,他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是求财富、不是求名闻利养、不是求人天福报,这个大目标、大前提必须要搞清楚。我们今天学佛求的是什么?如果目标错了,那你一开始就错了,一错到底,你怎么会成就?佛发心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跟佛学就要学这个。

  圆满智慧怎么求法?这里面有许多的道理、许多的方法,我们要认真去探讨、去学习。在方法上说,总不外乎戒定慧这三大原则。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因戒才能得定,一个人守规矩,不会再妄动了。在佛门里面,各宗派的教学实在说最殊胜的是净土与禅,这两宗所用的方法都是直接的,就是修戒定慧它是直接的。净宗就是叫你一句佛号念到底,你能够遵守,就是持戒。蕅益大师在念佛开示里面讲得很清楚,大小乘戒律就在一句佛号里面统统圆满的包括。你的心清净了,什么也不去想了,一句佛号念到底,念到一段时期就得定,它真有效。他就能得定,成就了念佛三昧,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了,这里面一丝毫的勉强都没有。

  净土宗古来祖师的道场有不少就是提倡专门念佛的,在近代,印光法师的苏州灵岩山寺。你看看他们的修行,平常课诵就跟我们打佛七一样,一天六支香念佛。这个道场里面没有讲经,没有法会,也没有超度,也不传戒,什么佛事都没有,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年有两次精进佛七,加香,念九支香。平常念六支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六支香是九个小时。平常每天念佛九个小时,打佛七的时候再加三支香,那叫真精进,真的成就人,不是讲席能够跟它相比的。讲经,不善於用心的,看著经典打妄想,那哪里叫讲经,叫胡说八道,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这话讲得不为过,讲得很对。

  所以我们果然能够遵照佛的教诲向佛学习,佛对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开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当中我们要选哪一个?这一定要自家用智慧来选择。好像现在到学校念书要选科系,选一个适合於自己根性的,自己有能力修学,适合於自己现前的生活环境,那就最好了。我们修学不吃力,修学感到很容易,能够跟生活配合,没有冲突,你学习起来就很自在。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诸佛如来给我们介绍的,都是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佛劝告的。诸佛劝告,也许你要问了,在哪部经上诸佛劝我们?诸佛劝告就在《阿弥陀经》上,你细细念《阿弥陀经》就明白了,十方一切诸佛跟本师一样都是劝勉我们求生净土。

  下面经文,『勤修福聚』,修福。「聚」是像仓库一样堆积得很多,正是《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福不能少,要多。要知道惜福,要知道修福,要知道积福。福是什么?福是定,这个地方讲的福是定。福是忍辱,福是禅定,那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福报。我们舍财要能忍,舍财里面修清净心,这个福是功德;我们持戒,在守法里面修清净心;在忍辱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这叫做「勤修福聚」。

  『不惜身命』,「身命」不是真实的,是假的,身命是无常的。活一百岁要死,活五十岁也要死,活五十岁跟活一百岁有什么差别?所以不要把生死看重,贪生怕死那就错误了。怕死还是要死,贪生,寿命到了还是要走,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些事实真相要明了。佛家常讲「借假修真」,身体是假的,要借这个假身,借这个假的环境,修真性,那是真的。心性不生不灭,心性是常住的,我们借这个假身体去修真性。

  真性是什么样子?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真性变现出来的样子。正如同如果有人问我们,你的心是什么样子?我们说不出来。但是我们晚上作梦的时候,我们就很可以告诉他,梦中境界就是我心的样子,这一点不错。梦境是心变现的,变成梦境的时候,梦境就是心,「全梦即心,全心即梦」,心现出相了,这个很好解释。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真心、清净心变现出的样子,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回归到我们清净的自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古来大德常常跟我们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佛、西方净土都是我们清净自性变现的相分,往生是回归心性,这个要知道。

  所以我们要「勤修福聚」,我在讲净土经的时候常说,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你能愿能行。你听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很愿意去,你真肯念佛,这是福;二六时中念佛不间断,这是勤修福聚,这个要紧。

  道场,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现在是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佛菩萨教导我们,在末法、在乱世,我们聚集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块修行。道场不要大,小小的道场,人数不要多,你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们道场总共就十二个人;过去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同参莲友也不过一百二十三个人。所以不需要大的道场,不需要很多人来凑热闹,如果不是真正发心求生净土的,到这边来一定是扰乱大家的信心、清净心。换句话说,人多意见多、是非多、妄想多、杂话多,道场修行就被破坏了。我们明白这个事实,体会到祖师教训的用心,我们一直不要道场。过去简居士跟我商量很多次,我们想找个地方建个道场,我都摇头,没有必要,我们现在这个道场足够用了。我听说外面还有人胡造谣言,说是我要建道场,替我在外面化缘募捐,我都不知道这些事情。我在讲席当中宣布不止一次,希望大家警觉到,我决定不建道场。谁要说我建道场,替我化缘,这一定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

  不但我不建道场,说实在的话,我也不印经,我也不做任何事业,我们没有化过缘,没有请人捐过钱。基金会跟景美华藏图书馆,我们宗旨、目标是一致的,原则是一致的。信徒们把钱捐到这儿来,我们就替你做些应该做的事情,钱多多做,钱少少做,没有钱就谢谢大家,我就不做,你说我们的日子过得多快乐!钱送多来的时候没有法子,不做对不起大家,替你们去做好事。在我们自己想,最好不要送来,让我清净一点,让我没事做。怎么可能去化缘?怎么可能去劝你布施?没有这个事情。所以诸位,以后凡是拿著基金会或图书馆,乃至於我们美国的道场,或拿我的名义,劝你出功德的话,你立刻就要知道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从来不干这个事情。其他道场有没有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愿意过问,至少我们的道场绝对没有这个事情,这是大家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修福知道自己怎样修法,随分随力那就叫圆满功德,决定不能超过自己的力量。为什么?我们还有家庭,我们还需要生活,修福做慈善事业是我们在生活多余的地方,能够节省下来的地方,可以修福。所以过去有很多人背高利贷到佛门来修功德,这是大错误,这不是修福,这是造孽。这样做法他以为佛欢喜他,其实佛不会喜欢他的,护法神讨厌他。为什么?打了佛的招牌做为非作歹的事情,你借高利贷就是不正当的行为。所谓是一番好心去做,后来得不到好报,为什么?你事情做错了。你不做,你的功德圆圆满满,善心善行没有一点缺陷;你这么一做,把你自己的功德给破坏了,你说多可惜!愚痴、颠倒。这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能见到的、听到的,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那个不如法。

  底下,这叫我们看诸佛如来,人家是『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这是讲的时间,我们常讲「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舍什么?『头目手足』,这四个字代表布施。布施,一般只晓得舍身外之财,身外之财比较容易;「头目手足」叫内财,这个比较上难舍,难舍能舍,舍就是福。难舍能舍,肯舍,欢喜舍,什么都能舍,连头目手足都可以舍,其他的哪有不能舍的?这四个字在此地代表没有一样不能舍,没有一样不愿意舍,就是指这个,统统能舍。『如是一切难行苦行』,这个「行」是破音字,念行(ㄒㄧㄥˊ;xingˊ)念行(ㄏㄣˋ;henˋ),现在意思都一样。我们就从众,大多数人念行(ㄒㄧㄥˊ;xingˊ),我们也就念行。念行(ㄏㄣˋ;henˋ)一般人听了不懂,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我们随俗,大家了解明白就好了。这是讲能舍。

  诸位要知道,六度都是福,这个地方只举一个布施。舍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没有讲,没有讲也在其中,都包括了。说了一个,后面统统都有了,样样都认真的在修学,所以『圆满种种波罗蜜门』,你看看这句话就补充了。「种种波罗蜜门」,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一直到般若波罗蜜,可见得前面讲的头目脑髓、难行苦行,举一种包括其他一切都在其中。我们要认真去学习,佛怎么做我们跟他做,学习他去做。

  「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此地这就是说究竟圆满的门径。这个字的本义要直接翻过来,经论里头都有,翻成「到彼岸」。「到彼岸」我们中国人听这个话很不习惯,印度人听觉得很习惯,我们中国人听起来不习惯,什么叫「到彼岸」。但是中国有句话跟它很接近,中国人讲「到家」,「到家」就是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你的功夫到家了,有这个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做得非常究竟、非常圆满。

  六度的布施怎样才说是究竟圆满?如果以布施的物来说,以布施的对象来说,永远没有圆满的。佛教我们修布施,目的不是在布施很多人、救济很多人,也不是叫你布施无量数目的头目手足。布施真正的目标是破悭贪,这是一服药,对付悭贪的。换句话说,哪一天你悭吝的心断掉,没有了,贪爱的心也没有了,悭贪心确实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这样圆满的。持戒是度恶业的,恶的念头真的断掉了,从此以后再不会生,那么你持戒波罗蜜,就是持戒的功德圆满,是这么个意思。忍辱是度瞋恚的,精进是度懈怠的,禅定是度散乱的,般若是度愚痴的,它有它的对象,对象都是自己,不在外面。所以菩萨修六度,度谁?度自己,不是度别人,这我们一定要知道,这叫「波罗蜜门」。

  功德圆满成就了就『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的地位,就《华严》来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的地位总共有四十一个,一个一个慢慢去证。四十一个位次修满,就『成就诸佛无上菩提』,经历四十一个阶级最后成佛了。成佛就是菩萨学毕业,没得再学了,毕业了,那叫圆满菩提,这就成佛了。在学习之中,没有到究竟圆满,这个地位上称作菩萨,到究竟圆满就叫做成佛。

  『及般涅盘,分布舍利』,这当中省掉了很多,这就是通常讲的「八相成道」。这里只说发心、修行、证果,请转法轮、度一切众生,都省略了,最后示现入「般涅盘」。我们必须要晓得,证得阿罗汉果以上就没有生死了,他的生死是示现的,不是真的。因为他可以随意,他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想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去,都自在。不像我们想来不能来,想走走不了,这个苦恼,不自在。我们是受业力的支配,人家是愿力,愿力,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确实没有生死。但是没有生死要做一个生死的样子,就像唱戏一样,表现给一般凡夫看,提醒他的警觉。佛在世,大家跟佛,有些人很散漫,不太用功,反正明天还可以见到,今年学不好,明年还可以学。佛一走了,这警觉性高了,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努力,所以佛这个表演又度了很多人。这是真的,帮这些平常懈怠懒散的人提高警觉,促成他的成就。由此可知,佛般涅盘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手段。

  「分布舍利」,佛入灭之后,火化之后的舍利分给弟子们去供养。这就是说佛从初发心一直到示现十方国土教化众生、八相成道,这里头所有一切的善根、功德『我皆随喜』,我样样都学。在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我前面所说的一句话,佛应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机,说了许多的法门,我们只能在这个里头选择一门,这就对了,我们才真正做到「随喜」,才有功德的成就。假如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佛所讲的法门我统统都要学,那你就注定失败。你这一生当中虽然是随喜了,没有功德,随喜你做到了,功德你没有。如果你学一门,你有随喜,也必定有功德,这个非常重要。

  讲经的作用是帮助人断疑生信,作用在此地。假如自己没有疑惑、信心坚定、愿心恳切,经教对他来讲没有用处,也毫无意义,能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好了,那才叫成就真正的功德。可是我们有疑,疑要不能够断除,你的信心永远不能清净,那一定要靠经教「洗心易行」。信心清净,愿心恳切,如果这个地方有弘扬正法的这么一个道场,我们也去听经,也去随喜。那个随喜,坐在那里不是听经,他坐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师讲一个半钟点,讲什么没听见。这是什么人?叫影响众,他是坐在那儿庄严道场,影响别人的。因为道场人数少了,外面人就想「这个大概讲得不怎么样,你看没人听,算了,不要去了」。一看那个地方听的人很多,「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去听听」。他无意之中能够接引一些新来的众生,所以他叫做影响众,他实在不是来听经的。

  这就是菩萨戒里面,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不来听经就破戒了。可是诸位要辨别,法师讲经是正还是邪、是真还是假,辨别这个。如果是正法,那我们一定要去做影响众,如果不是正法,这个说的对一切众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我们不去听也不犯戒。了凡居士对这个辨别很清楚,善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偏有圆、有半有满、有大有小,你去念《了凡四训》,你要有能力辨别,然后决定我应不应该去,这就对了。下面第二段,除佛之外,还有菩萨、还有罗汉、还有人、天、善知识,我们也跟佛一样,统统要随喜。

  经【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

  『六趣』是六道,『四生』是胎卵湿化,就是把六道里面一切众生的生态都说出来。天人是化生,我们人间是胎生,畜生道里面有卵生的,也有化生的,也有湿生的。所以说胎卵湿化,把六道里头所有一切众生的生态统统都包括了。六趣四生,一切众生,这『一切种类』。

  经【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一尘』是说它非常之微小,换句话说,对於一切众生极小的善心善行,我们都赞叹、都随喜、都不肯舍弃,何况大的善?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利益社会,那是我们更应当要发心随喜的,这是随喜六道众生。

  经【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这一段讲的小乘。『声闻』,我们一般称阿罗汉,「辟支」是缘觉,『辟支佛』。这两种人,声闻一定是出现在佛在世的时候,缘觉则不一定。佛出世的时候,他跟佛修学,从「十二因缘」当中开悟,称他作缘觉;佛不在世,他自己也能开悟,我们称他作独觉。这是他善根福德因缘非常深厚,没有佛在世的时候他也能开悟,这是小乘里面根性利的。『有学』是还没有证得究竟果位,声闻的究竟果位是四果罗汉,称『无学』,四果之前都是在「有学」,初果、二果、三果都在有学。所以「有学无学」这四个字包括全部小乘,从小乘初发心一直到证阿罗汉果。底下一段。

  经【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末后这一段是随喜菩萨。你看十法界都包括尽了,第一段讲的佛法界,第二段讲的六凡法界,第三段讲的声闻缘觉,第四段讲的菩萨。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一切善行我们统统要随喜。如果我们遇到境界,这个境界一现前,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什么烦恼习气?嫉妒。看到别人好,心里难过不舒服,这个念头动了,立刻就要念随喜功德,多念几句。不但这个烦恼习气平下去,而且更积极的去成就他们,那就对了。

  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十大愿王是法身大士修的,我们要修要小心谨慎。为什么?法身大士人家已经转识成智了,他是真心、是智慧做主,没有感情用事。我们今天学菩萨行愿,怕的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不但成就不了功德,反而造了很多罪业,这不是麻烦大了?《楞严》四种清净明诲里面说得好,告诉我们现在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要不能辨别邪正,有人打著佛教的招牌,喊的是佛菩萨的口号,你去随喜功德了,结果那个人是个魔,你上当了,受害了。你上当受害事小,你破坏佛教形象,使社会许多初学的人丧失信心,这个因果责任就背不起了。菩萨修这个没有问题,他们都明心见性了。所以我们修学,邪正、善恶、是非一定要很冷静的观察清楚,不要发的好心做的恶事,那真的是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佛菩萨,更对不起广大的众生。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可以感情用事,不可以贪图眼前的名利。眼前名利不贪,就是来世人天福报也不可以贪,没有好处,决定求生净土,这是真正第一等的聪明人。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见到的、听到的,想一想它是不是真正的功德。最简单的区别,他做这个事情是不是真正有益於净化人心?你就从这里去看。他这种作为是不是真正能够帮助社会的安定?果然能於这两桩事情有贡献、有利益,那是真正的福田。我们的观察如果没有智慧,粗心大意,往往会看错了。印经是好事情,假如有个人在这里发起,我要印什么经,你们大家出功德,我们的经印十万册到处流通。其实我印个几千册、一万册就好了,里面打了很大的折扣,这个钱他拿去就吃喝玩乐去了,你好心出的功德帮助他做坏事,你的福报没修到。虽然你发的好心,你没有罪,你有过;那个造作罪业的人他有罪,你们帮助他的人统统有过。所以要很细心、要很谨慎。这些事情在现代的社会,现在社会真的是骗人的社会,找一个不骗人的,难得找到这么个好人,不骗人。这些话我只能说到此地,不能再说了,点到为止,希望诸位细心去体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才不至於被别人欺骗,做一点真实的功德,一定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注解里面诸位自己去看,这个意思大致上跟我说的都差不多。注解末后,在第二十六面倒数第三行,看最后一句。

  疏【法华随喜。展转至於第五十人。尚难校量。何况最初。此随喜如来权实功德。故佛为最胜。】

  这是引用《法华经》上说明随喜的功德无量无边。它这个地方讲:

  疏【随喜之福。不可知数。】

  《法华经》上有一段经文详细比较,说明随喜功德不可思议。『法华随喜』,就是《法华经》第六卷「随喜功德品」。《法华经》在我们本省流通得很广,很容易看到,如果你喜欢看可以查经,经上就详细了。这是一重一重比较,展转到第五十个人,重重功德,一层比一层广大,说明随喜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起嫉妒心?为什么要障碍,而不晓得修这么大的福报?这是机会在面前,这个机会,一个是叫你造罪业,一个叫你修无量功德,就在你一念之间,看你如何选择。一念嫉妒、障碍,业报就成就了,罪业成就了;一念随喜功德,那是无量的福报成就了,都在我们根尘相接一念之间。这也是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不怕,烦恼的念头起来不怕,立刻要觉悟,一觉悟马上就转过来了。

  这个地方特别提醒大家,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理智,不能用感情。虽然是弘法利生的事业,不要做得太积极,不要做得太过分。原因在哪里?嫉妒的人多,随喜的人少,不要惹麻烦,反而障碍了大法的流行,这个才最重要。一定要保持非常冷静,默默自己真正用功,这样就好。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一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1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七面,第一行:

  经【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遶。】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普贤菩萨第六大愿,『请转法轮』。我们从十大愿细细的去观察,前面的五愿都是属於自利行,都是偏重在自利,而第六、第七完全是利他的修行。利他行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在「广修供养」当中,这两愿也就是法供养,对於诸佛如来、对於一切众生,这是菩萨所修的法供养。

  「请转法轮」就是请佛说法,我们先要了解法轮两个字的含义。「轮」这个相是非常巧妙,只有这个形相能够代表佛所说的一切法,因此佛法就用它来作标志。我们在佛门里面,最常见到的大概是三种标志,一种是「莲花」,一种是「法轮」,一种是「卍」字。卍字是佛三十二相之一,佛的胸口当中有这么个相,代表吉祥自在。法轮用得非常广泛,无论在印度、在中国,乃至於在西藏,藏密里面用法轮表法的地方非常之多。

  轮是圆相,我们知道圆,外有圆周,当中一定有个圆心,圆周的相是动的,不动就不起作用了。今天这个世界无论在科技、无论在任何一方面能够有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个进步谁带来的?就是「轮」带来的,如果没有轮,那我们都回复到原始的时代去了,所以「轮」真的是个圆满的相。圆心,心找不到。诸位学过几何都知道,几何里面的圆,有没有圆心?决定是有,什么样子?没有形状,所以圆心是空的,是抽象的,但是它有,不能说它没有,你决定找不到。这正象徵佛跟我们讲宇宙万法,体是空的,相是有的。相就像圆周一样,它在那里动,心不动,心叫常住真心,真的是不动,动就不是真的,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动的。唯识学家,《华严经》也是唯识六经之一,唯识有六部经十一部论,这是他们主修的经论。六经十一论,六经里头就有《华严经》。

  轮,从它的结构,从它的用途,确实能够表示佛所说一切万法的真相,因此佛门里面将说法比喻作转法轮,这个诸位要知道。为什么不用别的来代表?就是轮相显示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圆周是相,心代表性,性相是一不是二,正如同圆跟圆心的关系。没有心,哪来的圆?一定有心的,而且圆一定依心而成,就好像一切万法依心成体,就像这个意思。佛为我们说一切万法就等於是解释轮的圆满之相,你明白这个相就能够体会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用它来代表。莲花代表清净的意思,莲出淤泥而不染,取这个意思。轮代表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意思,所以叫转法轮。轮也有摧辗的意思,从这个比喻说众生心里面妄想烦恼心不平,像路一样高高低低的,这是压路机,压过去之后就把它压平了。佛说法,我们听了佛说法,心开意解,烦恼妄想就消除了,恢复到平静。这是从它的功用、作用上来说,意思都非常好。所以将说法比喻作转法轮。

  法轮的意思明白了,「转」很重要,「转」有永远不息的意思。佛法要流通,在现世要流通十方,换句话说,要辗转宣传,未来是要流传到后世,所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是佛法流通的意思,佛法非常重视辗转流通。我们得到佛法的好处,无论你所得的是多还是少、是深还是浅,一定要将自己所得到的告诉别人,这也叫转法轮。如果到你这个地方为止你就不转,转不动了,这对不起诸佛菩萨,更对不起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劝我们转法轮,不可以说佛法到我们这儿就中止了,你说「我没有时间,也很贫穷,没有力量,我怎么做?」你遇到人劝人家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总可以!这也不要花钱,也不要花时间,这都叫做转法轮。

  特别在这个时代,诸位这几天看电视、看报纸都应该晓得,世界各地方灾难频繁。看这个趋势,还有大灾难在后面,现在这个灾难是很小的,好像是预警一样,重大的灾难还在后面。我们并不是听信什么预言这一类的推测,我们是从人心上来观察,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人心地善良淳厚,自然环境一定好,风调雨顺;人心要反常,外面环境也就天翻地覆,环境是随人心转的。我们常常到各地方去走动,看到每个地方的人心,你看他们想什么。他们对於一切法是怎么个看法、怎么个想法,听他怎么说法、怎么做法,你就晓得这个世界的吉凶祸福,确实我们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印光大师在民国二、三十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唤醒大家的觉悟,这世间必有大灾难。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个速度之快我们现在看到了,确实是加速度起大变化,真的是危机重重。他老人家教给我们的方法,六个字,可以息灾,可以救难。这六个字就是教我们,「吃素、戒杀、念佛」,这个口号简单明了,我们很容易记也很容易做。自己认真努力去做,共业当中还有别业,或者我们在大灾难里面还可以幸免。如果一家人都能这样做,那当然就更好。我们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这样做法,这个社会纵然有灾难也会减低到最低的程度,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免了。这一定要靠我们每个人认真努力辗转劝化,这就是转法轮的意思。我们自己这样做,我们要劝勉别人,赞叹善心善行,前面讲「称赞如来,随喜功德」,这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应该怎么个做法。所以「转」字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要做的,要尽心尽力去做都是圆满功德。

  下面这是所请的,请哪些人?请的是佛,请的是菩萨。佛菩萨之外,在经文上我们没有看到。如果把字句的范围延伸一点,「成正觉」,正觉就是阿罗汉以上,这才叫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要请这些人为大家讲经说法。这当然是一桩好事情,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这些大圣大贤出现在世间,这个地区众生有福,善根跟福德感应他出现在这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的人善根福德不成熟,佛菩萨、阿罗汉不会在这个地方出现,所以这些善知识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这要知道。

  可是诸位要细心听我刚才讲的,大众的善根福德就能够感应圣贤在这个地方出现,可见得圣贤出不出现是在我们大众有没有善根福德。所以,我们认真努力修善根、种福德,那佛菩萨、阿罗汉自然就出现,不在这上面下手,天天在那里祈求是求不到的。所以,佛法教给我们从内心里面求,不要从外面求,外面求是求不到的,佛菩萨不会来的。里面没有善根福德,外面真的把佛菩萨都求来了,那不是佛菩萨,那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来的,那个麻烦大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佛菩萨、罗汉这些圣贤人没有,我们要请什么人来为我们说法?我们要找有修、有学的,因为到阿罗汉以上,那是有证了,那当然更好,证果了。虽没有证果,他真的是有修行、有研究,这个研究与修行当然最好是有师承的,有师承大致上不会有很大的差错;如果没有师承,自己研究的,问题比较上多一点。这些都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

  假如实在找不到,怎么办?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曾经多次的说过,我们找古大德,做古人的私淑弟子,这个决定能成功,可以成功的。但是一定要跟一个老师,这是修学成败的关键。跟一个老师,自始至终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路,好走,死心塌地慢慢去精进;勇猛在开头是做不到,你慢慢自然会有进步。最忌讳的是我们的修学乱了脚步,这是最大的忌讳。往往我们看到许多人真的非常不幸把路走错了。你跟两个人学就有两个方法、两个想法,你到底走哪一条路好?跟三个人学,你就在三叉路口,跟四个人学,你就在十字街头,你无所适从。

  诸位要晓得现在这个时代,师道没有了,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没有了。在过去,师承这种关系,学生对老师要百分之百的服从,老师对学生要尽心尽力的教导,他有责任的。学生不能成就,那是老师的罪过,叫误人子弟,那个罪过非常重,断人家的法身慧命比杀人的罪还要重;可是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教导,你不接受他没办法教你。老师对学生要观察,定慧没有成就决定不能离开老师,一步都不能离开。因为没有慧,你不能辨别邪正是非,没有定就跟人家跑了,你就会学许多乱七八糟的法门,叫乱修乱学。把你的时间、精力都浪费了,一生当中不会有成就,一无所成,你说那多可惜!所以要成就说实在话,这个原则过去不能改变,现在、未来还是不能改变,不用这个方法,要想成就是太难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方法不合现代科学,是不合现代科学,它超科学,这个要懂得。

  跟古人学,这是我们今天唯一可行的办法。古人当中最近的,我们如果学净土,希望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普贤、文殊做同参道友,那么最近的一位善知识就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人虽然不在,他的著作在,台湾出的《印光大师全集》,我们能够依《全集》就是依止印光大师。只读他老人家一个人的这些书,遵守他老人家的教诲,这就是师承,这就是跟一个老师。全书太多了,前贤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全书当中节录法语编成《精华录》,那分量就少很多了。《精华录》就是印祖日常对大众精要的开导,如果我们没有时间读全书,依《精华录》修行就行。个人修很好,大众在一起薰修也好。

  建道场就是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依老人家的教诲,我们吃素、戒杀、念佛,这三句是最精要也是最重要的开示,这就行。何况他老人家曾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苏州灵岩山寺一直到今天还遵守老人家的规矩,念佛堂里面不讲经、不传戒、不做法会、不做经忏佛事。每天六支香,一支香一个半小时,六支香就是九个小时,每天念佛堂念佛九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是。那叫做道场,它真有道,跟我们这个地方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方不叫道场,我们这叫基金会。我们这个地方是修福,哪个道场缺少什么东西,经书、佛像,我们帮助他。我们这是修人天有漏的福报,这不叫道场。道场决定是念佛堂、禅堂,一天有八个小时以上的修行,那叫做道场,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要认清楚的。建道场,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这个很重要。

  同修们在一起研究讨论,决定不能出《印光大师全集》的范围,出它的范围你就错了,就不是他的学生。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阅读其他的东西?等到你在念佛堂得念佛三昧,这可以出师了,可以毕业了。念佛三昧没有得到,乖乖跟老师,一步也不能离,要懂这个。念佛三昧是一心不乱,也就是最低限度要得事一心不乱,才能够涉猎其他的经论。为什么?诸位要晓得,念佛三昧一得到,往生有把握了。我涉猎其他的经论纵然得不到好处,反正不妨碍我往生,往生品位低一点没有关系,但是决定能生,这就行了。你要搞乱、搞杂了,换句话说,将来往生没有把握,那个亏就吃大了,所以真正办道是我们第一桩大事。

  我在外面讲经说法是宣传,是劝勉大家,你们要真干才行。佛氏门中点点滴滴我们都要认识清楚,大家千万不要看错了,不可以想错了,以为会讲经的就是大法师,了不起了,不见得。好像我们办个学校,学校有校长、有教务、有训导,底下还有很多教授,这些人成就学生的。学校派几个人到四面八方去招生,会讲经的就是招生的。他去招生,学生招回来之后,念佛堂里面拿著引磬、木鱼的,那些是教授、是主任,他们在那里训练,在那里成就大众,怎么可以轻视!把招生的人看得伟大的不得了,把校长、主任、教授看轻了,这不叫颠倒吗?佛经上常讲颠倒错乱,你认识不清楚。

  所以念佛堂中虽然不讲经,甚至连开示都不讲,那是真正的像炼钢厂的冶炉一样,在那里锻炼。我们出去讲经的是到外头收破铜烂铁,收回来到念佛堂给他去炼钢。最高明的人是主持炼钢炉的,那个人高明,我们收破铜烂铁的算什么!这一定要知道。一定要重视念佛堂,重视念佛堂里面领众的诸位法师,他们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如果我们想错、看错了,我们这一生就得不到成就。盲目去崇拜讲经的法师,把真正陶冶我们、成就我们的人轻慢了,那你怎么会得到成就?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

  所以建道场建念佛堂,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进修。人数不要多,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数愈少愈好。场地小容易维持,各个真有道心、真有成就,这就是第一殊胜的道场。搞得好大,人很多,香火鼎盛,叫凑热闹,那不是道场,那是庙会。所以要搞清楚,要认清楚,要搞明白。在这段经文里面特别把这个要紧的意思告诉诸位。

  如果遇到有真善知识跟我们修学相应的,我们修净宗他也是修净宗,有修有学,我们确实可以礼请他来为我们开导,来教导我们。所以底下讲:

  经【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一个道场,诸位要记住,必有它的道风与学风。道是什么?修行的方法;学是什么?它所依据的经论,这叫道场。像我们这个基金会,不是道场,为什么?这里什么东西都有。我们在这里讲「净」,也有法师在我们这里讲「禅」,还有法师在我们这里讲「教」。我们这里有很多法师都在这里讲过,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换句话说,各宗的东西都在这里讲,这个地方叫大杂烩。像什么?像戏院一样,今天请这个班子来演,演完了他走了,再请那个班子来演,那是戏院,不是道场,道场不是随便请人来讲经的。如果请这个人来讲经,他跟我们修行的方法、依据的经论不相同,他要特别强调另一个宗派,把我们的信心都破坏了。好不容易培养的一点清净信心,被他几个小时就破坏光了,这还得了吗?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一般真正道场里面绝不轻易请人去讲演的,就是结缘也不轻易。那要找什么?找真善知识。

  真善知识不一样,我们这里修净的,他是个学禅的,到我们这里来一定讲净,一定赞叹净,那是真善知识。他是恒顺众生,成就大众,绝对不破坏大众的信心,这是古人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真正善知识他不会这样做法。如果要打听,大家学什么的?学得很杂、很乱,那就无所谓,那什么都能讲,因为你们是乱学、杂学的。如果你们是专学的,他就不敢,他对你一定非常尊重。你是个乱学的、杂学的道场,那就随他,他爱怎么讲就怎么讲,反正是大杂烩。这是基本、浅显的常识。所以我们遇到真正善知识一定要『殷勤劝请,转妙法轮』。末后这是总结,意思都一样的,注解诸位自己去看,就不多说了。劝请,「除谤法障,起慈善根」,确实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功德在其中。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请佛住世」,这一愿也非常重要。「请转法轮」只是请法师来讲经,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有几个人听一次经、听一部经就开悟、就证果了?难!那怎么办?遇到真善知识,要请他长住在这个地方长时期的教导我们,这才能成就。所以我们看看古来的这些大德,住在一个地方几十年就不下山的,不出山门的,他在那个地方自己成就了,也成就了大众。可见得住持太重要了,住在这一个地方帮助大众,这非常的重要。像李炳老来到台湾之后,他老人家在台中就住了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没有离开台中莲社,他才能成就许许多多念佛往生的人。他如果到处走动,那他成就人的机缘就没有了,一定要住在一个地方。所以接著有「请佛住世」。

  「请佛住世」,经文里面跟前面一段有很大的不同。前面「请转法轮」的对象是佛菩萨,「请佛住世」的,这里面除了佛菩萨之外,有声闻、有缘觉、有有学、有无学,乃至一切善知识,这很不同了。你们想想我刚才跟你所说的,请转法轮是请人来讲演,请人讲演要挑选,不是真善知识,一讲把我们道心都破掉了,不能请。启请的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为什么?众生信心能不能清净,愿心能不能成就,启请的人负很重大的责任,他要背因果责任。所以诸位要晓得,都是讲的佛法没错,依据的经论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统统是佛法,专就能成就,杂就不能成就。我请的法师没错,他讲的也没错,是没错,他修的跟我修的不一样,问题在这个地方。好像我们大家生病了,不是得同一种病,请许多医生,病急乱投医,病能治得好吗?治不好的。所以请法师来讲经,一定要对这位法师有相当的认识与了解。

  法师来讲经,真正是一位好法师,他一定要观机。现在没有能力观机,一定要打听听众是哪些人?他们学些什么?他们修的是什么?过去曾经读过什么经?听过什么经?统统问清楚,心里有个底,我到这个地方来应该要给他们讲什么。这是我们过去在台中学讲经的时候,李老师都教导给我们,到人家道场先要打听清楚,不能破坏人家道心。他是修净土的道场,我们跟他讲净土的;他是修禅的道场,我们就赞叹禅宗。

  我有一年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请我到他们的道场讲开示,他的道场在大屿山宝林寺,是个禅宗道场。我去一看我很佩服,他们每天都还坐禅,那个时候他们有四十多人,都是男众,参禅的。请我去讲开示,我对於净土一字不提,偏赞禅宗。好在我过去还念过《坛经》,念过一些禅宗语录,口头禅还算有一点,赞叹他。赞叹圣一法师,使他们的修学对於老师信心更加重,这就对了。如果我到那里讲禅还不如净土,那糟了,那不就坏了事情。这是规矩,这个要懂。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也请我去跟他们信徒结结缘。演培法师是修弥勒净土的,我到他那里去就不可以讲弥陀净土,这忌讳,人家跟他已经学了二十多年了。所以到那个地方极赞弥勒净土,赞叹弥勒菩萨,这对他有好处,使他的信徒对於师父更有信心。

  印光大师讲过,修行成就与否在於诚敬,对老师的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到人家道场去,去做什么?教他尊敬他的老师、尊敬他的法门、尊敬他的道场、尊敬他的同修,那就完全正确。绝对不可以把我所学的法门介绍给他,不行,他跟我学的不是一个法门。而法门平等,门门都第一,没有第二的。你看《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章,哪一个是第二的?没有第二,各个都是第一,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门就成就,多门就入不进去,就进不去了,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劝人一门深入。无论他学哪一个法门,无论他跟哪位法师学,我们遇到一定赞叹,一定帮助他建立信心,相信他的老师、相信他的法门,这就对了。

  「请佛住世」这个文我们也就不必念了,但是文里面讲:

  经【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

  这一句要说一说。诸佛菩萨,甚至於我们再把水准往下降低,阿罗汉,阿罗汉就已经了生死、出三界了,哪里还有『般涅盘』?这个要知道。三乘圣人都已经证得不生不灭,所以他在这个世间,应化到这个世间来,舍身受身他是示现的,他没有生死,来去自在。是不是他想来或不想来?不是的,如果他还有想,他是凡夫,他就不是圣人,他没有想。那他怎么来的、怎么去的?都是众生机感感应所现的。当我们学佛机缘成熟的时候,他自然出现,他来了。这也不是他要来,也不是有人请他来,他自然就来了,所以众生心有所感,佛菩萨就有应,叫感应道交。我们这边的缘尽了,他自然就走了,也不是说他自己要走。所以他的来去是众生的感应,是这么一回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所以才晓得三乘圣人常住世间,众生有感,他就现形,是这么一个道理。底下讲:

  经【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

  『菩萨』在大乘法里面,像圆教、别教所说的,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是菩萨位,这是「菩萨」。『声闻』是小乘,『缘觉』也算小乘,但是讲三乘佛法,「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声闻」是小乘。如果讲二乘,声闻、缘觉合起来都叫小乘。『有学』是还没有证果的,像声闻。声闻必须证到四果才称阿罗汉,四果以前都叫「有学」,四果就『无学』,「无学」就是毕业了。菩萨里面证得十地叫无学,就是法云地的菩萨叫无学,九地以前都叫做有学。这都是讲有修有证,证的果位高低不同,譬如讲小乘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有学,虽说有学,他是证果之人;菩萨里面,可以说从初信位到九地都叫有学,但是人家也都证得果位了,所以这是属於圣人。底下说:

  经【乃至一切诸善知识。】

  这是讲凡夫位的,没有证果的,有修有学没证果就包括在这里面。

  经【我悉劝请莫入涅盘。】

  我们要是遇到了,尽可能的请求他长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当然长住有长住的条件,在佛法里面讲缘,我们现在讲条件。种种条件具足,他当然没有问题可以长住,条件不具足就没有法子。但是一切条件里面最重要的条件,是此地有一帮人真正发心跟他学,这是第一个条件,其他的条件都比较容易,这第一个条件难。真肯跟他学,真正听话,依他为老师,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师承。他真的有这样的学生,这个学生哪怕再少,两个、三个,他都要长住这边。为什么?那个人真能成就。假如我们是三心二意,很喜欢他长住,看到那个也很不错,也想跟他学学,这样善知识就不来了,请他讲讲经可以,长住这个地方他不可能的。为什么?他没有把握成就你。他要住在这个地方,他决定有把握帮助你、成就你,但是你的条件是一定要听话,要接受他的教导,道理在此地。

  像我当初到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我们接受,那的确可以请他住在这个地方帮助我们。他第一个条件,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统统不准听。这是把你的耳朵堵死了,只有一条线可以通,其他的都不通。第二个戒条就是:从今天起你看书,不管看什么书,佛书、世间书,不得他的同意一律不准看。这把眼睛封掉了。第三个就更厉害了,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全部作废,从今天起跟我从头学起。所以我们只听他的,连辩论的机会都没有,「我从前那个老师」,「那个我不承认」。你看,没话好说,没得好讲,只有乖乖的接受就是了。这三个条件好在还是有期限的,五年,五年当中百分之百的遵守。可是我们接受他这种方法,半年就收到效果,就感到真的好。妄想少了、烦恼少了、头脑清楚了,半年就有效,对老师的教学才佩服。他老人家要求我五年,我又自动延长五年,我遵守他的教训十年。我这一代还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难!太不容易了。

  他真的能帮助我们,真的能够指导我们,能够成就我们。所以必须有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条件,老师就没有理由不住在这个地方,这是可以请佛住世。这就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都不舍弃,哪一个人?就是完全接受老师指导的这个人,这是老师不会舍弃的,这是真正成就的,就是善根成熟。不是这样的人,那是跟他结法缘,结法缘那时间就可长可短,一切看缘分。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

  自古以来这些有修、有学、有证的大德们,无论是出家、在家,在家证果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少。那都是真正的善知识,一生遇不到一个传人,这种情形很多。所以我们做学生的人想找一位好老师不容易找到,所谓是可遇不可求;好的老师想找一个好学生比学生找老师还要难。而后你才晓得师生之情超过父子,这是真的,一点不假。父子的感情不可能有师生感情那么深、那么样厚,这是真正不容易。

  没有这个缘分,或者缘分没成熟,缘有时节因缘,他这个时候没成熟,再过若干年后成熟了,这种情形也有的。像禅宗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干什么?等慧可,就等那么一个人,而且一定在那个地方,不在那个地方碰不到头。他在那个地方很有耐心的等九年,把这个学生等到了,这就是缘不在现前在后面。他知道禅跟中国人非常有缘,什么时候成熟?要到惠能那个时候才成熟。所以从达摩到五祖,五代单传,传一个学生,到六祖的确这才发扬光大,「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是讲时节因缘,也要认识清楚。

  所以有些人常常在我面前跟我说,「为什么不住一个地方,法师你要到处跑?」缘不同。没有长住的缘,那我们做另外一个工作,在全世界只要有这种机会的地方,我们去宣扬,我们做推荐、做介绍、做宣传的工作。做宣传当然天天要出去跑,真正成就人的那要住在一方。诸位把这些理、把这些事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后回去想想自己的缘分,自己跟大家的缘分,我们应该走哪一条路。都是续佛慧命,都是弘法利生、自利利他。

  前面说到现在整个世界,人心里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确实加速度的在增长,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个因,因与缘,后面果报就可想而知。在这个时代,我们想救自己,我们想帮助大家,说实在话除了吃素、戒杀、念佛之外,没有第二个法子。这不是说其他的法子没有,其他的法子现在很难见近效,说马上用马上就收效的,看不到,要相当长远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念佛的方法收的效果快,我们必须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死心塌地执持名号,短时间就有效果。我这次回来在南部讲经,高雄那边同修就告诉我,南部有两个往生的,一个站著走的,一个坐著走的,预知时至。他们念佛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七个月,时间不长,有这样殊胜的效果,可见得这个方法管用,马上就见效。

  更明显的是新加坡的死囚犯,了不起。新加坡的法律,吸毒的、贩毒的,抓到之后,唯一死刑,抓到就是死刑,没有第二个刑罚的。这些贩毒的、吸毒的抓到之后关到监牢狱,那是死刑犯,等候处决。大概在监牢狱里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再处决,他们是用吊刑,吊死的。新加坡净宗学会会长李木源居士,他就到死囚犯里劝这些死囚念佛求往生,跟他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这些死囚犯听了相信了,死心塌地的念佛。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预知时至,念得认真,在行刑的前三天,日夜不断,所以他们确实各个往生。

  行刑的时候瑞相好,监狱里面典狱长见到都赞叹。一般死囚犯受刑的时候七孔流血,上吊刑台的时候手脚都软的,要几个人把他抬上去。这些人不要,自己走上去,他知道他要到极乐世界去,一点不在乎。吊死之后,面孔很好看,火化后有舍利,舍利之好,我在台湾还没见过。火化完了之后捡舍利,李木源把舍利拿回来给我看,好几颗像黄豆那么大,紫红色的。我们地板是磨石子地,丢到地上声音很清脆,也只念佛三、四个月,真的往生了。所以新加坡死囚犯的监牢狱,我叫它新加坡精进念佛堂,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李木源的功德真大,新加坡有那么多人成佛。所以不能小看了,最先造罪业,最后一百八十度的悔改,一心向善,死心塌地念佛,这样的成就。

  新加坡这些年来念佛的人多了,主要是这些往生的人他们见到了。还有几位往生是预知时至的,念佛往生,坐著走的,站著走的那边还没有听说过。预知时至,临终没有生病的,有这么多人的样子摆在那里,大家相信了。所以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净宗非常兴旺,我到那边去讲经,听众差不多两千多人,增加好多倍。我第一次去讲经的时候,听众大概五百人的样子,第二次去的时候大概就有八百多人,一次一次增加,现在差不多已经超过两千人了。马来西亚我今年是第一次去,过去请了很多次都排不出时间,没有想到那边听众也有一千多人。那是回教国家,大概讲净土宗还是第一次,有这么多人来,这是出乎当地同修想像之外,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成绩。

  所以,救燃眉之急,印光法师这个教训真的非常有效。我们一定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专心念佛。有把握往生,刚才说了,再涉猎其他宗派的典籍不在乎了。真的灾难来了,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去,随时可以走,生死自在,这就没事了。所以请佛住世这里面最大的功德是:

  经【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实在一个善知识住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能够建立真正佛法的道场,必然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保佑这个道场,当然这一个地方也就沾光了,这个地方的劫难也能够化解。所以建一个道场的功德的确是无量无边,确实是利益许多的众生。后面: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跟前面一样,这个大愿是永恒的,不疲不厌。为什么会不疲不厌?真正得到法喜,真实得到受用,所以就没有疲厌,我们世间法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就这个道理。法喜充满,这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营养,这是最好的营养,你一定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临走的时候自在往生。真可以得到,确实可以得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就问你肯不肯去做。好,我们念佛回向。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二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2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九面,第四行,从经文看起:

  经【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我们从这一段看起,, 这是普贤菩萨第八愿『常随佛学』。到后面偈颂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菩萨十愿,实际上前面七条是愿,后面三条都是属於回向,这个我们到后面再说。

  首先是学本师,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也就是本师,法身就叫做『毗卢遮那』,报身叫「卢舍那」,应化身叫「释迦牟尼」。这个世界很大,绝对不是只有我们这个地球,那你就把佛的德能看小了。前面在「请佛住世」的时候曾经说过,不但诸佛如来,就是证得法身的菩萨,大乘经论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像本经所说的初住以上,通常我们称为法身大士,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菩萨就有能力在十方世界,这个十方世界是指娑婆世界;换句话说,在这个大世界里面许多星球之中,这些星球里面都有众生住在那个地方,有许多次元跟我们不相同的,所以我们人的眼睛没有办法见到。现在科学家所谓的,我们人是住在三度空间,换句话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乃至於更高次元的,我们见不到。说不定太阳里面住的众生比我们的次元就要高,经上常说有月光菩萨、有日光菩萨。这是不同环境里面有不同众生在那边依止,只要有众生居住的地方就有佛菩萨去度化。

  一个娑婆世界有多大?在过去,许多人以为娑婆世界就是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银河系。我们知道银河系非常之大,以为银河系就是娑婆世界,就是大千世界。可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说法跟一般人不一样,诸位可以在《无量寿经》注解的本子后面,他有一篇文章我们附在注解后面,大家可以翻出来做参考。他讲的也很有道理,他说银河系只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单位世界。为什么?单位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太阳是围著须弥山转的。我们现在晓得太阳确实是围著银河系中心在旋转,所以他的看法,银河系的中心就是佛所讲的须弥山。这样一说,这个世界就太大了。我们知道像这样一个单位世界有一千个才叫一个小千世界,然后以小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这是一尊佛的教区。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的教区多大?是十亿个银河系。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办法看到,现在最进步的科学仪器才发现几百个银河系。

  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大千世界,所以这尊佛,我们的本师,法身叫「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佛在《华严》上称这个本体叫毗卢遮那佛,是佛的法身,所以毗卢遮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它是能力,是能现。像释迦牟尼佛是佛的应化身,应化身从哪来的?从这个体里面变现出来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身分来教化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多了,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一个大世界里面实在讲星球不止千百亿个。应化身有生有灭,有入般涅盘,法身、报身没有入般涅盘的;法身不生不灭,报身有生无灭,这个都没有入涅盘的,只有应化身才有生灭,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所以毗卢遮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说实在话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我们自身也是从毗卢遮那变现出来的,乃至於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是从法身显现的,从法身流露的。

  世尊在此地叫我们随顺法身,那就是随顺本性、随顺自性。理是没错,可是从哪里下手?自性我们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手也摸不到。不但我们前五根接触不到,我们的心思都达不到,换句话说,想像都达不到,那我们要随学要从哪里下手?随学就要学应身佛,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榜样,释迦佛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应身。三身即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我们从应身佛来随学就容易了。

  『从初发心』,应身佛是世尊、是本师示现给我们做一个修学榜样,不但四十九年说法教导我们,他的一生生活所表现的无一不是教化世人,这是我们常讲的身教,以身作则表演给我们看。「从初发心」,发心,《大经》里面跟我们讲,这是讲归纳,要是不归纳就没有法子说,太多了。《华严》都是用十表法,十代表圆满,所以发心我们也讲「十相」,就是十种样子,这我们就容易学习。这个注解里头没有,没有也不要紧,我把这十种样子略略的介绍一下。第一个要「亲近善友」,不但佛法里面重视,世间法里头也重视。小朋友将来长大成人会变成什么样子,你特别注意他交友,他跟哪些小朋友在一起玩,你在这上头观察,你在这上面帮助他。众生里面绝大多数是不定性,就是他跟好人在一起他就变成好人,他跟坏朋友在一起他就变坏了,所以叫不定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亲近善友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够知道亲近善友,欢喜亲近善友,这个人决定不会学坏,决定有成就。所以这是在第一条。

  第二「供养诸佛」。诸佛实在讲就是第一大愿里面所说的「礼敬诸佛」,我们对佛是以真诚恭敬心来供养。佛不在这个世界了,我们能供养的只是佛像,佛的形像需要我们供养吗?不需要。他也不要吃,也不要喝,也不要享受,我们怎么供养他?可是我们还照样供养,表自己的一分敬意,我们的敬意没有法子表达,借佛像来表达。可是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一分敬意用来对一切大众,这就叫「供养诸佛」,这就叫「常随佛学」。佛供养诸佛、供养一切众生,佛的眼睛里面是平等的,生佛平等,性相不二,这是我们要向佛学习的。

  第三要「修习善根」。「修」是学,修学,「习」是要把它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善根有三,无贪、无瞋、无痴。我们向佛学习,学了之后要变成生活,「习」就是落实在生活上。《论语》里面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从古圣先贤那里所学到的,都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上,这个才快乐,「不亦悦乎」;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你在佛法里面所学的,学了在生活上都用上。学什么?学善根,因为善根能生一切善法,於一切法无贪无瞋无痴;换句话说,顺我们自己心意的,一般人就起贪心;违背自己心意的,一般人就起瞋恚心。佛教给我们,在顺逆境界里面保持清净心、平等心,永远离开贪瞋痴,这叫善根,一切善法都从这里生出来。出世间的善根唯一精进,所以底下一句说『精进不退』,「精进不退」是出世间的善根。世出世间的善根我们都要修学,都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

  第四是「志求胜法」。人一定要立志。佛说的法很多,后人把它分类,分为五乘佛法,有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一乘比一乘殊胜,我们要学佛到底学哪一种佛法?诸位一定要晓得,高层的一定包括低层的,低层的不能包括高层的,这一定要明白。譬如大学程度一定涵盖小学,小学程度不能包括中学。因为现在我们在国内、在国外,常常听到人家喊这个口号喊得很美,「人间佛教」,这是五乘佛法最低的。难道上上乘佛教跟人间佛教脱离了吗?没有脱离,上上乘佛法做人做得更圆满,做得更究竟、更幸福。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求最殊胜的佛法、上上乘法、最上乘法。最上乘是什么?你看普贤菩萨求的是什么?文殊菩萨求的是什么?这是华严会上的等觉菩萨,他们求生净土。由此可知,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第一殊胜的佛法,文殊、普贤还要求。

  净土有没有离开人间佛法?净土的基础,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你要想求往生,先要修「三福」。三福里面第一条就是人间佛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就是声闻佛法、缘觉佛法,第三条是菩萨佛法,从这个再往上提升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所以诸位要晓得,喊人间佛法的口号,像盖房子只盖平房,盖一层;我们志求胜法的人是盖四层大楼,也有底下一层,这个要知道。人要有志气,要向上,愈是往上面去,他底下的基础做得愈好。为什么?底下基础做不好就不能向上发展,这是一定道理的。所以要下面这个基础,人天佛法做得尽善尽美一定要上上乘佛法,它这个基础才是尽善尽美的。

  第五是「心常柔和」。这发心十种相都是以佛为标准,佛的志向高,求成就究竟圆满的菩提。等觉菩萨还不满意,文殊、普贤已经证得等觉,并不是对这个地位就满意,还要往上提升,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就。佛心柔和,所以他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心地要柔和、要清净、要充满智慧。

  第六是「遭苦能忍」。一切众生,包括菩萨在内,他没有圆满菩提就有苦,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他的苦恼。何况我们凡夫一品惑也没有断,为业力所缠,我们所受的是业报。初学佛的同修,我常常劝他念《了凡四训》,把《了凡四训》要念三百遍。什么道理?了解事实的真相,把自己这一生所遭受的苦难根源找出来,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然后无论是享乐、无论是受苦,你不会怨天尤人,晓得这是现前的果报。果从哪里来的?果是自己造作的,有过去生中做的,有这一生中造作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不要说世间法是一大因果,出世间一切佛法还是离不开因果。你看清凉大师讲《华严经》,《华严》是五周因果,离不开,造什么因就结什么果报。

  真正搞清楚,真正明了了,我们自己能不能转因果?能,佛法最殊胜的就是自转因果。怎么转法?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里面,忍辱非常重要,忍不过又造业了、又犯错了。所以菩萨六度,布施能修,忍辱能成就。你虽然修布施,在造福不错,在培福,如果不能忍,福都漏掉了,所以一定要能够忍。这一部《金刚经》虽然讲菩萨修行六大纲领,讲六度,可是里面讲得最多的就是布施、忍辱。《金刚经》大家很熟悉,这两条讲得多。何况佛又特别强调「一切法得成於忍」,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忍就能成就。不能忍也要忍,不能忍就是业障,就是毛病,一定要咬紧牙根勉强也要去忍。实在忍不住,跪到佛面前去念佛。时间久了,有个三个月、半年、一年,心境自然就平和,你修持就有功夫。心地就清净,烦恼就少了,境界就转了,苦的境界慢慢的可以离得开,真的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要自己明白事实的真相,要懂得怎样修法,确实可以离苦得乐。

  离苦得乐是果,修学是破迷开悟。所以诸位晓得,我们能信,信佛的教诲是觉悟,不信是迷;我们能解是悟,不解是迷;肯照佛的教训去做是觉悟,不肯照做是迷,迷悟就从这儿看。佛教给我们孝养父母,我们真的去做了是悟,不去做是迷。佛教给我们布施,我们真肯尽心尽力去做是觉悟,不能去做是迷惑。佛教我们持戒,我们严守戒律,持戒就是守法,持戒守法就是觉,不能持戒守法就是迷。诸如此类,大家可以想像得到什么是迷、什么是悟。果然迷没有了,觉悟都现前,苦随著迷走了,乐随著悟来了,所以境界可以自己转。彻底觉悟的人,转烦恼为菩提,转娑婆为极乐,那就跟普贤菩萨一样,这是个真正彻底觉悟的人。所以忍辱非常重要,一定要学。

  第七个是「慈悲深厚」。要学诸佛如来的大慈大悲,大慈悲是从平等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也就是无条件的慈悲。慈悲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心,仁慈博爱。佛为什么不说爱?为什么要说慈悲?爱里面有情在里头,这不是个好东西,是分别心、妄想心,所以佛用慈悲;换句话说,慈悲就是离开情执的爱,那是真的,永远不会变的。世间人的爱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它的变化太大了。今天好了就爱了,明天恼了就不爱了,所以不是真的。世间人的心都靠不住,说的话就更不必说了,所以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可以当真。为什么?都是三心二意、虚情假意。慈悲心是真的,为什么?慈悲心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是从真心里面流出来的,永远不会改变。我们尊敬佛菩萨,佛菩萨护念我们;我们毁谤佛菩萨、陷害佛菩萨,佛菩萨还是一样的护念我们。绝对没有说我们态度改变了,佛菩萨心念也改变了,没有。那叫慈悲,那才叫做深厚的慈悲。无论别人对待我们怎么样,为什么?他在迷,他没有觉悟,我们觉悟的人怎么可以跟迷人一般见识?这个要知道,一定要学佛的大慈悲。

  第八是「深心平等」。「深心」是菩提心之一,所以这十个合起来讲就是发菩提心。《华严经》上讲得特别详细,《起信论》、《观经》里面讲得简单,只讲了三条,大经里面讲十条,统统叫菩提心。深心平等,深心是对自己的,慈悲是对众生的,对别人要慈悲,对自己要清净、要平等。第九是「爱乐大乘」。在如来一切教学当中,喜欢大乘。大乘是了义,大乘才是究竟,大乘是最殊胜的法门,对於大乘法能够生起羡慕之心、向往之心,欢喜修学。最后一条,「求佛智慧」,也就是一切经上给我们说的修学标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一句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我们学佛最后的目标。这十种心就是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表演给我们看的,初发心发的无上菩提心,我们要学习。发心之后要能保持精进不退,才能够破迷开悟、才能够离苦得乐,也就是真正能转境界。

  转境界,跟诸位说,一定从自己的身体转起,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很时髦的话,这是改变体质。真的是从这个地方转起,因为心跟身的关系比跟身外之物的关系是更密切。能转的是心,所转的是境,佛也是在许多经论上教给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心,心是能转,身还是境,境是所转。所以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身体里面细胞组织统统恢复正常;换句话说,你所有那些疾病,疾病就是细胞组织排列不正常,就这么个原因。怎么会从正常变成不正常?烦恼、忧虑、妄想,一切法从心想生,天天思想歪扭,细胞就乱七八糟长,你的病就来了,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不会生病,不用参加什么医疗保险,不需要,不要看医生。我们自己这样子治疗,什么医生也没有这个高明,这是真的。心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慈悲,你所有的细胞都会恢复正常,什么病都没有了。所以当你身体有病痛,回去要好好反省,我的心出了问题,不是身,是心里头出了问题。赶紧把心调整,我们身体的毛病自然就好了,就正常了,这是非常的重要。身体恢复正常,好运也来了,坏运也转成好运,我们生活的环境也统统都转了,这个非常重要。小,个人的身家;大,社会、国家、世界,都是这么一个道理。

  佛法兴旺,所谓佛法兴旺就是众生肯依照佛教训修学的人多起来了,这叫兴旺,这是真兴旺。就能转整个社会的业报,能转国运、能转世运,一个道理。社会、国家、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我们的共业清净、共业善良,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就非常幸福,世界和平安定繁荣,大家享福。如果许多人思想都偏邪,这个社会就有苦难。佛法教学确实能救自己、能救社会、能救世界,所以一定要精进不退。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到底下『书写经典,积如须弥』这一段,在前面「广修供养」里面,我们讲到的法供养,这一段就是法供养。『为重法故,不惜身命』,这是我们要学的。「不惜身命」流通佛法,这个地方讲流通佛法,「书写经典」。佛在《大涅盘经》里面有个小故事,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的时候,为半偈而舍全身,把法看得重,把自己的身命看得很轻。菩萨在修苦行,难行能行,帝释天在空中见到了,故意来试探,看看他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就变化一个罗刹,告诉他「我有四句佛法,你想不想听?」他说我很想听。罗刹说「我现在肚子很饿,我想吃东西」。他说「你吃什么?」「我要吃人肉。」这个罗刹就先说了两句,后头两句不说了。菩萨就答应他,「你把后面两句再说出来,我把身体供养给你」。这里面所说的『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就是指这桩事情。

  菩萨把自己的骨头拿出来当作笔,用鲜血写四句偈,这四句偈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前面两句,后面两句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这个四句偈。他真做,所以帝释天就非常佩服,看他确实舍身命来供养佛法、流通佛法,希望把经能够传给后世,牺牲身命在所不惜。这个罗刹也恢复帝释天原身向这个修行人礼拜,他的身体也恢复到正常,都能够恢复。为什么?心清净、心真诚,道理在此地。像这样的『难行苦行』都能行,我们今天拿点钱出来印经都感觉得很难过、很痛心,这怎么能比!

  诸位一定要有智慧,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佛的一切法里面,我们应当要流通哪个法门,这不能不知道。如果修学不契机的法门,我们费的钱是不少,收不到效果,这没修到福。经典的流传,可以说我们今天大可放心,佛经不会失掉,不会失传了。为什么?《大藏经》印得太多了,全世界的图书馆、很多学校都保存《大藏经》,这个经典还能失传吗?从前我们真的担心失传,所以我印经。我印经是两个目标,第一个是怕失传的,这部经我们要印,希望它不要失传。多印一些大家保存,到后来还会有个一本、两本流传下去。现在这个顾虑没有了。第二个考虑是我们讲堂所讲的经典,这是第一优先。我们印出来马上就有用处,这才管用。换句话说,所印出来的经典流通出去要人家喜欢读诵、喜欢受持、依教奉行,真正的如法修行,也就是帮他断恶修善、移风易俗,那就叫功德无量。如果达不到眼前的效果,那一类的经典就第二个考虑,它会不会失传?不会失传,那没有什么大关系。真实的功德是做这桩事情。十大愿王里面没有鼓励我们去盖庙,其他的我就不必说了,大家好好读读经文,自己去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法。

  对於社会上来说,我们古圣先贤有句谚语说「济难不济贫」,救贫穷救不完,那是不可能,人家有灾难我们要帮助他。今天举世之人都有大灾难,什么灾难?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大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样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消除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恢复他的清净平等觉,这才叫真正救度众生,真正的慈悲济世。现在除了印经书之外,还有录音带、录相带,统统可以归纳在经书这一类,我们都做这个工作,这确实能够净化人心。所以,诸佛菩萨不惜身命在做,何况身外之物?『王位』,这是权力、地位,可以舍弃,可以不要。『城邑聚落』,这是属於福报。他做个市长,做个县长,他可以让给别人,可以舍弃,如果真正有利益於佛法的弘扬,他舍弃了。释迦牟尼佛舍弃了,国土不要了;安世高舍弃了,安世高是安息国的王太子,是继承王位的,他也不要了,出家专门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说实在话,一般人真的是迷,悟的人少。今天在这个社会上做人,苦!无论什么地位都苦,做总统也苦,大企业家发大财也苦,各个都在叫苦,哪里有乐?冷眼来观察,这人生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再说意义跟价值在哪里?这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如果我们认真冷静的去想一想,人会开悟,会觉悟。

  在人生当中可以说最有意义的工作是教化众生,在世间从事於教育工作是大善。作教育的人,大概过去、现在都一样,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也没有财富。从前教学,学生供养一点束修,所以做老师的都非常清寒,世间人美其名称之为清高,这是真的。但是他所修积的功德,绝对不是这个世间其他人、其他行业能跟他相比的。你不要看他这一生很苦,认真教学做这些工作,来生他就会享大福报;就看他教学的态度,看他用心的真纯,来生得大福报。我们以佛法的眼光观察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前生如果不是在佛门里面种的福,就都是当教员的。譬如你做总统了,前生当教员,现世做总统了。他所教的这些学生都是他的干部,文武百官为他效忠,都是他的学生,都受过他的恩惠,因果相应。善有善报,不是报在今生,报在来世。

  佛门里面种的善根就更大了。佛门的教化是平等的,佛门教化的范围比一般学校广大,佛门是属於社会教育,所有一切行业里头这个最有意义。可是一般世间人对於出家觉得非常恐怖,非常可怕,这还得了!这就是迷惑颠倒,不晓得这是世出世间法第一等的好事、第一等的功德,他不知道。我那时候学佛,出家了,我的同事、长官、同学、朋友都给我说,「你怎么这么消极!」都看到我可怜的不得了,好像走投无路了。现在他们看看我都点头,「你的路走对了」。那个时候怎么解释都讲不清楚,没用处。我出家只有一个人赞成,方东美先生,他看到我发心出家,「你这个路走对了」。只有一个人讲是对的,其他人都摇头,都说这个路走错了。真正有眼光、真正有学问的人,他的看法自然就不一样。所以一切是为了弘法利生,这是真实的功德,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做法,祖师大德也这样做法。

  道场用不著发展,台湾的道场太多了,花那些冤枉钱没有意义,实在花得太可惜了。我是一生决定不建道场,从来没有个念头去建道场。达拉斯的道场是佛菩萨建的,不是我建的,为什么?我没有意思在那里建道场。现在董事长是韩馆长,她也最讨厌达拉斯,最不喜欢达拉斯,怎么可能到那里建道场?佛菩萨建的。那当然有道理,我们是凡夫,现在还见不到,佛菩萨建的。我们建那个道场没有化缘,没有问人要钱。诸位要记住,如果有人拿我的名义到外头化缘,要钱建道场,统统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我听说现在在台湾连印经都有弊病发生,我听一位法师来告诉我。一般人在外面化缘印经,这经印一万册,实际上只印了一千册;后面版权页是一万册,另外九千册的钱他入荷包去了。不怕因果!所有一切法久了都有流弊,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

  要做真实功德,现在说老实话,科技发达了,你们在家里都可以做。买两台录音机在家里一面听一面转录,转录了我再布施结缘供养。这是真的,这个没有骗人,假手给别人都不太可靠,不如我们自己去做。这个年头真正相信因果的人少了,不信因果的人多,造作恶业。我们也不要促成他的恶业,我们是善心,他拿去造恶业,虽然我们没有罪,他有罪,我们有过失;我们委托人委托错了,让他去造罪业,我们有过失。一定要晓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是非常可怕,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要小心谨慎,尽可能避免罪过。

  什么都能舍。『宫殿』是居住的房子,『园林』是我们今天讲的土地、不动产,『一切所有』就属於动产,没有一样不能舍,以及其余「难行苦行」。这些佛菩萨为什么统统能舍?他真的觉悟了,彻底觉悟,他知道舍是因,果报是得。「舍得」这个名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得很普遍,谁都会说舍得、舍不得。「舍得」是从佛教里头来的。你能舍,底下就得,得什么?得成大菩提,得菩萨、得了佛的果位,果报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能舍,统统舍得干干净净的,我们有得,我们得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在经典上看到西方依正庄严,我们统统得到了。这个世间有一丝毫还放不下,西方世界没有你的分,你去不了;必须把这里统统舍尽,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了。下面就讲果:

  经【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这就是示现成佛,像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就是指这桩事情。

  经【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

  这就是证得法身之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所以『现种种佛身』。佛身有种种吗?有,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佛身都有种种,菩萨身当然更多,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确实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得这么样的好处。你要不肯舍,你一样也得不到。

  经【处种种众会。】

  『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团体,像我们这是讲经的法会,我们参与这个法会。佛示现种种身,参加一切众生种种不同的聚会,在聚会里面教化众生。不限定是在讲台上讲演,什么方式都能教化,教化的手段、方法就太多了,无量无边。讲台上讲经是一种,不一定用这种方法,什么方法都可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我们看《华严》后面五十三参就晓得,菩萨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都是利益众生。

  经【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

  前面那句是总说,这是别说。菩萨有感,佛就到他的道场去了,或是佛身,或是菩萨身,为菩萨说法。

  经【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这是参与小乘人的道场,示现小乘的学者,为他们讲经说法。

  经【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

  这就是参与政治,或者是以领袖的身分,或者是以辅佐的身分帮助领袖的,以这样的身分参加他们的团体。

  经【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

  这里面说了四个。『刹利』,刹帝利,这是当时印度的王族、贵族。『婆罗门』是属於宗教一类的,这是在印度地位高的。『长者居士』,「长者」是世间大富大贵,像我们现在所讲的企业家,大富长者。「居士」是在家学佛的,多半是一些平民,有学问、有道德,没有做官,没有出来做事,是这一类的身分。

  经【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

  由此可知,佛不但在人间教化,六道里面都现身。『天』是天上,『龙八部』是指一切善神,佛门里面常讲护法神,护持世间一切善行之人。『人非人等』就包括了「八部」。

  经【处於如是种种众会。】

  这一句总结,就是六道里一切有情众生的团体,佛菩萨都能够现身、都能够参与,在里面以善巧方便教化众生。

  经【以圆满音。】

  这是说说法的音声,音声圆满,就是没有欠缺、没有遗漏,应机而说。所说的法完全能够让听的人欢喜接受,说得是不多不少,完全是他现前所需要的。他现前所不要的,你给他说了,那叫白费,叫废话,讲了对他没用处。法要契机,契机就是他非常需要,这是契机。契理不契机,就是佛法常讲的戏论,开玩笑的话,没有意义;契机不契理是魔说,不是佛说,佛说一定是契机契理。我们流通佛法也要注意这个原则,一定要契机契理。所以对中国人是中国一套说法,跟外国人是外国一套说法,不容易。

  佛法要找人翻成外国文,外国人不懂,有很多的境界外国人根本想像不到。譬如讲「孝顺」,外国人从来没有这个观念,他们千百年来脑子里头没有这个印象,没有这个细胞,你讲这个他怎么能理解?没有法子理解。只可以这样说,「你对父母要好一点,要以爱心对待他,要常常帮助他」,只能这样说法,其他的意思达不到。所以,中国文化跟外国人一比较,我们就会感觉到外国人好可怜,这真的,这个意境他决定没有法子想到。你要是不能够全盘了解,在国外弘扬佛法是死路一条,走不通。中国这些法师到外国弘法,成就不如日本人,甚至於今天不如越南的法师。他们明了的东西比我们契机,我们契理不契机,这都是值得我们反省的,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圆满音』。

  经【如大雷震。】

  『大雷震』是说接受的人的感受,他真的好像惊醒了,觉悟了。

  经【随其乐欲。成熟众生。】

  随著他的程度,随著他的爱好,随著他的生活习惯,不要去改变他,这样帮助他,成就他。

  经【乃至示现入於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到这个地方这一句是讲能学,我应当要学。这是毗卢遮那佛、一切诸佛,『一切』底下,文里头没有,下面包含一切菩萨乃至於善知识种种的善心善行,我们统统要『随学』。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三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3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一面,最后一行看起:

  经【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我们从这一段看起,这是普贤菩萨第九愿『恒顺众生』,这一愿就是三种回向里面「回向众生」的意思。经文里面最要紧的就是「恒顺」,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们中国人讲孝顺父母,孝就是要顺,不顺就不叫孝。顺里面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高度的善巧方便。在恒顺之中,有一个最高的目标,就是诱导亲人以及大众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才叫恒顺;不是说看到众生做恶事,我们就跟他去做恶事,那就错了。所以,他有高度的智慧、有善巧方便,这样才能做到随顺。可见得这真的是一门大学问,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下面就是教给我们恒顺哪些众生。普贤菩萨的智慧德能,可以说跟诸佛如来已经等齐了,没有两样。这样的智慧、能力、善巧,所以他恒顺众生的境界就不可思议,非常广大。『尽法界虚空界』这是将整个时空包括尽了。『十方刹海』,「刹海」是世界,世界无量无边,用大海来形容,称为刹海。刹海里面,『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这是我们平常在经论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菩萨没有一样不随顺,没有一处不随顺。从这个地方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所谓是大慈大悲,才真正懂得一点大慈大悲的意思。

  下面具体给我们指出经上常讲的「四生」,四种生态,一切众生从生态上来说不外乎这四大类,胎、卵、湿、化,这四大类就包括尽了。后面接著说的就是我们居住环境的差别,所谓是依止差别。有些众生依大地而活动的,我们今天讲的动物,都是在大地地面的;有些水族依於海洋而活动,火、风里面也有,这里讲四大类,『地水火风』。『而生住』,「生」就是生活,我们今天讲的活动,「住」是讲居住的处所。此地讲的四大不是普通的解释,这是讲环境,大环境。地就是大地,水就是海洋。火,像我们现在所晓得的,几乎所有的恒星,放光的星,都是火球,像我们的太阳是火球。太阳里面有没有众生?有,有一类众生必须在那样高温之下才能生存,他要到我们地球上就不能生存,早就冻死了。这是众生的种类不一样。所以,不可以用我们的常识来判断,好像几千度的温度之下什么也不能生存,但是还有些东西我们还没有发现,他可以生存。风是动的,换句话说,它不是静止的,它在太空当中是活动的,动特别大,属於这一类的。

  『或有依空』,依虚空的,像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四禅天、四空天,四空天确实是依空。『及诸卉木』,卉木就是我们常说的树神、花神。是神识依附在花草,这是被人称之为草木之神,是这一类的。这些讲的是依止的差别,下面说的是种类差别。

  经【种种生类。种种色身。】

  种类不同,身体形状不一样。底下讲:

  经【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

  色身、形状、相貌不相同,寿量也不一样,天人鬼畜寿命的修短相差非常大。

  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

  这些都好懂,不必一样一样去解释。

  经【种种欲乐。】

  『欲』是欲望,生态不相同,欲望所受的乐也完全不同。人与畜生就有很大的差别,陆地上的野兽跟水族也完全不同。此地所讲的是十法界的众生,所以每一条里面差别都非常的繁杂,都很大。

  经【种种意行。】

  『意』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想法、他的看法、他的行为。

  经【种种威仪。】

  都不一样。再往下看是他的生活、他的受用,这是举个例子,譬如我们在人间。

  经【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於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村』是村庄,『聚落』是讲乡镇,『城邑』是讲都市,『宫殿』是居住的环境,这也各个不相同,这是讲受用的差别。

  经【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前面是讲人间,对我们来说是最亲切的,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除此之外,在六道里面有诸天、有鬼神,这『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全都包括了,六道里面都包括了。

  经【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这是我们在课诵本里头常念的「四生九有」,四生是前面胎卵湿化,这个地方所讲的就是所谓「九有」。它的意思涵盖所有一切的众生,六道统统都包括了。说到这个地方,就是菩萨随顺众生的对象,可以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样不随顺的。我们看底下文。

  经【如是等类。我皆於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这是讲随顺的心态,这一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们对於父母亲人尚且不能做到,何况对一切众生。可是诸位自己在此地一定要明了,佛在大经上明白告诉我们,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成佛不简单。成佛要孝顺一切众生,不只是父母,你做不到,成佛没指望。所以成佛能令九法界一切众生尊敬,那不是个容易事情。中国古代,孝子是被社会尊重、赞叹的,孝行可嘉。我们读这段经文才恍然大悟,佛才是最孝,孝道真正讲到究竟圆满。所以,佛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称赞、所尊重的,为什么?他的孝行是究竟圆满的。

  所以佛教给我们,学佛从哪个地方做起?从哪里学起?从哪里下手?《观经》「三福」第一句告诉我们「孝养父母」,从这个地方学起,这叫学佛。然后能把孝养父母的孝行扩大到孝顺一切众生,你就成佛了,就这么回事情。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跟大家报告过,佛法没别的,就是一个「孝」字。谁能究竟圆满的尽孝,成佛了。这是佛法的教学。《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大乘人修行就是从地藏法门修起。由地藏扩展到观音的慈悲,再提升到文殊的智慧,最后是普贤菩萨的实践,这个孝行才真正圆满。所以这一段经文我们要重视,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做不到,要心向往之,要向这个目标去走,这叫学佛。

  佛法在国外弘扬确实非常困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外国没有孝道的观念,他们的字典、词汇里头没有这个文字,他们的头脑、细胞里没有这个概念,这个问题严重,这是难。现在由於大众资讯传播的便捷,交通便利,西方的文化已经把中国同化了。於是中国现在年轻这一代人,跟他讲孝他也不懂了,这个事情就严重了。古老的这些典籍、教训,他们来看都非常陌生,听起来像讲神话故事一样。而我们这一代也没有办法做个榜样给他看,纵然听到了,他从来没见到,於是乎他在这里打了很多问号。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大乘佛法精髓延续(我们讲续佛慧命)的一个重大难题。

  古人所谓「言教不如身教」,你要做出榜样给人看,人家才会相信。能说不能行,这样教化现代年轻人恐怕很难收到效果。所以我们四众同学,真正要发愿自利利他、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一定要以身作则。我们今天不能做个很好的榜样,就没有办法影响我们周边的人。所以这一段教训非常重要。这几句经文对我们来说可以说不太难懂,底下有很深广的意思,我们多少要略说一说。

  经【於诸病苦。为作良医。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为作光明。於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随顺当中应当要做的一些纲领、一些原则。『病苦』,哪些是病?佛门里面称佛陀为大医王,这就说明一切众生都有病。生理的病是枝末,心病是根本,心要没有病就不会做凡夫。他做了凡夫,心就有病,就不正常,才去搞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是病中的现象,不是一个正常人的境界,是病人的幻境。我们在六道里面搞了这么久,无始劫以来就堕落在轮回里面,这病不是一天,真叫根深蒂固。唯有佛与大菩萨才是真正的良医,给我们治这个病。

  我们就这世间人来说,通常人生病不外乎三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生理上的病痛。古人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多半是饮食不卫生。像最近几天天气变化,穿衣服不谨慎受了风寒,吃坏了东西,这是属於生理上的病。这种病医生可以治疗。第二种病叫冤业病。这种病在现在社会上,在本省、在外国我们常常遇到。他的冤家债主找到他了,这就我们俗话说有鬼,有魔鬼缠绕他,他很痛苦,这叫冤业病。这种病医药没有法子,它不是属於生理的,医药达不到,必须要懂得跟他调解。魔鬼找到你,总是在过去跟他有过节,与他有恩怨,他是来报怨的,来报复的。但是我们知道一个原则,就是世间没有不能化解的冤仇。佛门里面种种超度的佛事,都是劝导,在调解,这个调解他要接受了,他就走了。大家几乎都知道的水忏,水忏就是解冤释结的,就是调解的;悟达国师跟他前世的一个冤家对头。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所有一切佛事来调解的就是属於这类的。你伤风感冒去做什么法事超度也没有用处,这个要知道的。可是真的被一些冤鬼天天跟著你、追著你,搞得你身心不安宁的时候,找医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要晓得病的根源在哪里。

  第三种是最麻烦的,叫业障病。这是自己或是过去生中,或是这一生当中,造作的罪业太多、太重,所感得的业障病。业障病既不是冤鬼找你,也不是生理的病,所以这种病医生也无可奈何,超度也无济於事,这是最麻烦的。那有没有救?有救。用什么方法救?消除业障,这就是佛门常讲的修忏悔法,十大愿王第四「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你的病就好了。要诚心诚意的去忏悔,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行,你的身体可以恢复,所以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

  学佛的人都知道修忏悔,但是忏悔的精义(精华,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因此我们修学忏悔法门所收的效果不大,这就是对它的理论、方法、境界没有彻底明了,关系在此地。要是彻底明了,诸位要晓得,忏悔法能治医生跟所有一切法师都治不了的病。那么我们要问,如果我们生理有了病,我们修忏悔法能不能治?能治。妖魔鬼怪缠附我们,冤家债主缠附我们,我们修忏悔法能不能治?也能治。因为一个人恢复到身心清净,冤家债主看到你智慧福德都现前,他也得退让三分。虽然跟你有冤仇,你的福报正在旺的时候,现在不找你,等到你衰的时候再来找你。所以忏悔法不可思议。

  於是佛门里面无论哪一种经论,真正依照经典里面理论方法修行的都叫做忏法,忏法就是修行的方法。修净土有修净土的忏法,修般若有《般若经》的忏法,《法华经》有法华的忏法,《华严》有华严的忏法,古来大德都编得很多。过去灌顶法师跟我们说,灌顶是清朝干隆时间的人。如果这个人的罪障太重,所有一切忏法都忏不了的罪业,那个罪业极重,所有忏法对他来讲都没有效果,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决定有效的,就是念阿弥陀佛。知道这个事实的人确实不多。方法最简单,效果最殊胜,为什么?念到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讲,常常提醒大家的。佛跟我们讲一切万法的原理,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所以你所有的疾病全是从妄想生的。你现在没有妄想了,完全是正念,心清净,身也清净,身体里面这些细胞组织统统都恢复正常了,你还有什么毛病?这就是说明灌顶法师所讲的,为什么这句佛号能消一切消不了的业障,就是清净心;清净心也叫念佛三昧。

  我们必须自己明白了,自己认真去做,我们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别人、劝别人,他才会相信。假如自己一身的病痛,要劝人家,人家怎么肯相信?在过去,谛闲老法师有一次生病,大概病得很重,被印光法师知道了。印光法师就写了一封信给谛闲法师,「你是讲经的法师,怎么可以生病?你生病,你讲经谁肯相信?」这个有道理。你自己理论也懂得,方法也懂得,为什么不修?这一修,病就没有了。所以印祖那封信对於谛老法师是良药,这一真忏悔、真修行,病就好了。所以这确实是有理论作依据的,这并不是神通,也并不是感应;是个道理在其中,它有理在,有理当然就有事。这是於病苦,我们要懂得怎样帮助他,消除他的心病。心病不外乎烦恼、妄想、疑惑这三种。疑惑也很严重,大乘经上常讲,疑是菩萨的重大障碍。这是三种大病。

  第二,『於失道者,示其正路』。「道」是路、是方向、是目标,「失道」就是迷了,方向迷了,目标错认了。世间有些人把天堂当作究竟,这是目标错认了。天堂不究竟,为什么?六道里面。印度有些高级的宗教,他们修定能够达到四禅天,能够达到四空天,那相当高明!把四禅、四空当作涅盘,这也错了,这是目标错了;目标错了,路当然就跟著错了。他到他那个目标的路没错,但他心目当中求得永生,心目当中求不生不灭,那这个路错了;这个修学决定不是永生,决定不是不生不灭。

  一般人生天,修福生天,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修十善业道。单凭修福生天只能生到四王天、忉利天,再往上面去就不行了,所以单单凭福报,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就是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中国古书里面所称的上帝,都是指这一层天。往上去,单单修福是不行的,要修定。欲界上面的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四层天所修的定功没有成就,佛在经上称之为「未到定」。他有没有定功?有,定功力量不够。好像我们读书,学生去考试,考试不及格,有没有分数?有分数。六十分及格,他考了五十分,考了四十分,他确实有分数。以未到定功夫的浅深生欲界的四层天。如果定功成就了,考试及格了,他就不在欲界,他到色界去了,那就是入了初禅,换句话说,他生四禅天,定力再高的就到四空天。佛家常讲四禅八定,他们生住在色界、无色界天,还是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这不是真正的目标,也不是了生死,也不是永生的正道。菩萨要为这些人指示正确的目标、正确的道路。

  佛法,大乘佛法的修学,正确的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经论里面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学佛人所求的。这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就叫究竟圆满的智慧,学佛人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天上人间、过去未来、此处他方,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佛法求的是智慧,大乘佛法都是趣向究竟圆满智慧的道路,这个路就没错了。目标是一个,路很多,也就是说修学的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无量法门在理论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都通达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都能达到。那么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方法?每个方法都能达到,说一个方法不就好了吗?说这么多把我们都搞乱了。这是佛说法的不得已,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就像前面所说的,程度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欲望不相同、爱好不相同,所以佛恒顺众生,才说出无量的法门。

  假如这个法门对於自己的条件不符合,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也叫失道。譬如我不是学禅的根性,我现在来参禅、来学禅,这一生当中不要说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我走这个路走错了。不是学教的天分,偏偏去学教,学了一生,教也没通,理也没明,他这个路也走错了。由此可知,「示其正路」不是个容易事情,一方面你要真正认识目标,认识路,同时要观察众生的根性,在许多道路里头他应当走哪一条路。帮助他早一天开悟,早一天证得正等正觉,我们一般讲叫证果,证果就是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可见「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是菩萨非常重要的职责,他应当去做的。

  普贤菩萨在此地,为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示其正路,这不是普通人,都是破无明、见法身的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他们心心所希望的是什么?早一天成佛。他们已经证得了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他今天所希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希望能够早一天证得,早一天圆满。要用什么方法?普贤菩萨教给他,怎么教的?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教他修这十个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去见阿弥陀佛,那无上正等正觉很快就得到了。这是普贤菩萨指示给这些人的。

  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往上面说,文殊、普贤都要到极乐世界才能成就无上菩提;往下看,造作极重罪业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能得度,这叫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这是正道当中的正道,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这个诸位要知道,确实是第一法门。我们果然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会死心蹋地老实念佛,才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功是功夫,我们念佛真下功夫;德是我们的收获,不可思议。所有一切法门修学所得到的果报,没有念佛往生净土这样的殊胜。

  『於暗夜中,为作光明』,这是比喻,「暗」是什么?无明。对於一切法迷惑颠倒,真假、邪正、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不但对这些不清楚,甚至於连利害都搞不清楚,都搞颠倒了,真的叫愚痴。就如同在「暗夜」一样,不能辨别方向,要出去走路,那是险道,容易遇到危险。在暗夜当中,菩萨要给他作明灯,要帮助他、照亮他。

  『於贫穷者,令得伏藏』,这句话说得好。你贫穷,我以财布施给你,能养你几天?那不是办法。所以中国古话常说,君子济急不济贫,我们能救你急难,帮助你;贫,没有办法帮你。菩萨今天要帮助你解决贫苦,教你「得伏藏」。伏是什么?你不知道的。藏是宝藏,你有宝藏,你现在不知道。帮助你使你觉悟了,你开发你自己的宝藏,那你这一生就受用不尽。这个宝藏是什么?是智慧、是福德、是技能,这是你的宝藏。这个东西你有没有?有,一切众生都有。《华严经》上讲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有怎么样?你现在迷了,迷了就好像你这个宝藏被泥土盖覆在地下,你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落得贫穷,过很苦的日子。菩萨来指点你,你有无尽的宝藏,泥土挖掉就是的。这个比喻一切众生确实有如来智慧德相,经上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我们的智慧、德能、福报跑哪里去了?原来是被妄想执著埋掉了,我们看不到了,我们也没有办法觉察到。只要把无明妄想去掉,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又现前了,无尽的宝藏,我们生活受用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华严经》我们一展开,前面第十一卷,前面这十一卷经里面所说的是什么?展现出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就是如来果地上的生活环境。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毗卢遮那佛的富贵,人间天上没有办法相比。但是诸位要晓得,毗卢遮那是我们的自性、真如本性,就是我们自己,那么《华严经》说的那种富贵就是我们本来有的。本来是这样的富贵,现在变成这么贫穷,这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佛在这部经上详细的给我们说明原委,给我们说清楚,这就是「於贫穷者,令得伏藏」,让我们开发自性,让我们恢复本来的富贵。

  当我们还没有恢复之前,现在我们晓得,晓得恢复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无始劫以来的烦恼障、所知障哪有一天就去掉的!认真修学,说实在话最快也得几十年的工夫才能去掉一些,透出一点点,有一点受用。如果不是认真修学,修学不如理、不如法,修一辈子一点都透不出来,换句话说,这一生都没得受用。因此要标本兼治,「本」是开发自性的宝藏,「标」是什么?现在也得做点小买卖、小生意,可以糊口维持生活,我们再挖宝,再开发自性宝藏。这叫标本兼治。

  治标就是断恶修善,佛给我们讲修三种布施得三种果报,这是救眼前的急,这是治标不是治本。财布施得财富。我们今天看到世间人发大财,不是自性的,自性的财宝那享受多自在、多快乐!现在有钱的人,钱是很多,富而不乐,他很苦,所以他那不是自性的;自性的那很快乐,享受的非常快乐,他不苦。所以这个财富,是他过去生中财布施所得到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个果报谁不要?我在美国跟美国人谈起来,他们都跳起来,「这个我们都要!」他要财富、要聪明智慧、要健康长寿,他都要。你都要,我确实会教给你方法可以得到。修三种布施得三种果报,这是救眼前之急;换句话说,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才叫救根本的贫穷。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们看看净土三经里面所说的,那个果报马上就得到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身体是金刚不坏身,不但永远不生病,还永远不衰老。你去看看西方极乐世界,哪有一个人有白头发的?哪有一个人长胡须的?没有。永远年轻,相貌的美满一丝毫缺陷都没有。生活环境不必说了,住的房子的建筑材料是七宝。我们今天一点点金刚钻在手上,好像就炫耀得不得了,人家干什么用?做水泥用的,做建筑材料用的。黄金大家看得很珍贵,黄金是铺马路的,当柏油用。你就想到那个富贵,那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我们修其他的法门,要得这个果报自然现前,佛在经上给我们讲,至少要修满两个阿僧只劫,证到七地菩萨的果位,这个果报现前了。这个难!路是没走错,绕好大的圈子才绕到。念佛往生是近路,一下就走到了,正路当中的正路。教你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果报就得到了。如果诸位还要想进一步去探讨这里头真实的道理、究竟的事实,我们最近在讲《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为我们说得非常清楚。所以净宗经论、古来祖师大德注解要细细研究,确实我们所有一切疑惑都断掉了,才真正相信。这是救贫穷。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这个菩萨是普贤菩萨,为什么?普贤菩萨是真正平等,对於九法界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好恶、没有偏见,恒顺一切众生,帮助众生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这句话什么意思?菩萨仰慕的是佛陀,菩萨学习的也是佛陀。佛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佛的心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度」这个字不太好懂,说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就好懂了,这就是度的意思。菩萨也帮助诸佛做这些工作,帮助大众,佛当然欢喜。你自己得度了,不肯帮助别人,这在佛门叫自了汉,这就说明为什么菩萨一定要恒顺众生,道理就在此地。恒顺众生就是恒顺诸佛如来,与诸佛同心同愿、同解同行,这才是佛的真实弟子,「三福」里面所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才是真正的做到了,圆满的做到。不能恒顺众生,换句话说,孝亲尊师还有欠缺,还不能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观经》上的三福是起步,也是最后的圆满。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总离不开三福的范围,这是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违背了就不是佛法,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就是佛弟子。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四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4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第二行,从当中看起,这是一个段落:

  经【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这个底下是普贤菩萨假设一个问答,为什么缘故?这说出来,菩萨能够『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

  经【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先把这些事说明了,下面再说明为什么令众生欢喜佛就欢喜。「随顺众生」就是随顺诸佛,这是什么道理?我们看了底下的比喻就明白了。

  经【何以故。】

  为什么?

  经【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换句话说,诸佛如来为什么能成佛?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累劫修行为什么不能成佛?没有大悲心。佛有大悲心,大悲心从哪里来的?从众生来的,换句话说,要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你才能成佛。这个众生喜欢,那个众生讨厌,这样学佛再学无量劫还是不能成佛,原因在此地。如果我们要一生成就,就要学佛,就要学菩萨,在一切众生当中修平等心、修清净心;在极其不平的境界里面修平等心,在一切污染当中修清净心,这样才能成就。所以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也难怪大经上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修普贤行。

  我们要把我们心里面最大的障碍,最严重的魔障,这个魔障是什么?就是心在境界里头不平,心在境界里头不干净,不干净就是被污染。就像顺境,自己喜欢的就生贪爱之心,就被贪爱污染了;不顺自己意思就生瞋恚心。所以你被贪瞋痴慢污染了,心就不清净,不清净,当然你对於一切众生不平等。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我们的心才能真正清净平等,大慈大悲。「大」是没有条件可说的,有条件就不叫大,没有条件,一律平等,所以生佛不二。这是大悲心,大悲心是这样生的,佛是从大慈悲里面成就无上的佛道。下面举个比喻,比喻容易懂。

  经【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我们把文念下去。这是比喻,『旷野』就是野外。

  经【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这就是把无量劫的生死流转比喻作「旷野」,『菩提树王』比喻作成佛,『亦复如是』。

  经【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所以菩萨、诸佛怎么成就的?是从大慈悲『饶益众生』成就的。真正利根、智慧之人读了这一段经文应当觉悟,我们一定要以慈悲利益众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相当不容易,什么原因?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往往我们做错了。所以利益众生,一定要考量众生是不是真正得利益。如果众生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那我们所做的这个利益就不圆满,就有缺陷;假如误导了众生,自己虽然说没有罪,我们是好心,没有罪,但有过失。罪是存心害人,存心误导,那是罪;无心无意的,搞错了,不是有意的,好心做了坏事,这是过,这虽然不是罪,是过,比罪轻一等。这是我们往往免不了会触犯的,在现前社会里面可以说普遍的存在。这就是我常常劝大家要念《了凡四训》,熟读《了凡四训》我们才能辨别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什么是圆满的善、什么是偏於一边的善;善有大小偏圆,你才真正能辨别,真正能做利益众生之事,否则的话,往往就做错了。

  昨天下午有几位从外地来的同修来看我,告诉我,他过去两年在家里头老实念佛,念得很如法,心很清净,很得受用。去年他们那个地方来了一位法师,也是一位大法师,很有名气的法师。在那个地方讲演,当地人非常热烈的回响,组织一个护法会专门护持这位法师。他也被人劝得参加这个会,在会里面担任执事,从此之后就不得安宁了。这个会里头活动太多,把时间都用在这些会务上,接触这些人事。还要出钱,逼著他没有办法,再去找工作去赚钱来护持这个道场,搞得身心都不安。他来问我,怎么办?因为他这种做法是法师还有同修们劝他,学佛一定要修福,不修福不能成就的。认为一天到晚奔波、出钱出力,这叫修福。这种善就是似是而非,你要不能辨别,不错,纵然是一生努力修善,往生净土没有分。修这一点福报将来到哪里享受?在六道轮回里面享受。

  轮回之中,五戒十善要修不好,那他这个福报享受一定在畜生道、在饿鬼道,鬼里面去当土地公,去当什么王爷,搞这一类去了。初一、十五让人家拜拜祭祀,那是鬼道里头享福。在畜生道,就变成一些人的宠物,那个宠物是真享福。在一家,我的观察,它是一家之主,一家人都要伺候它,所以它很有福报,去享这个福了,干这些事情。我的话也只能点到为止,再说就会得罪人,不可以说了。

  所以,大慈悲心一定要有大智慧做基础,佛门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为什么成佛,菩萨为什么成菩萨,他有慈悲方便。可是佛家又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也是事实,多少人滥慈悲,不懂慈悲、方便。慈悲、方便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的那你就要做坏事情了。所以这里头是真假、邪正、偏圆、半满、大小,要有智慧辨别,你才能够修真实的功德,果报则是成佛、成菩萨。再看底下经文。

  经【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

  诸位听到这个地方不要起误会,每天念大悲咒、念大悲水,那你就错了。这是比喻,就是以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

  经【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这句话是梵语,就是学佛最高的期望。这句话翻成现代的话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学佛修什么?就是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就是我们所求的;大乘佛法所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才能成就。一定要以大慈悲对一切众生。

  经【是故菩提属於众生。】

  『菩提』是觉,我们觉与迷都是在众生。「菩提属於众生」,烦恼也属於众生,迷的时候就生烦恼,悟的时候就证菩提,都在众生身上。所以搞六道轮回、堕三途,搞这个也是六道。对这些众生看得不顺眼,看这个喜欢,看那个生气,这就搞六道。如果看一切众生都平等,看一切众生都很可爱,看一切众生都很尊敬,那你就成佛、成菩萨。所以统统在众生,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一切众生,你将来得什么样的成就,这个不可以不知道。所以,菩提属於众生。

  经【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也就是说众生在磨炼你,把你的心磨平,心不平,要在众生里头磨平,特别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也要磨,但是那个力量还薄弱,人事环境起伏太大了。一切怨亲不平等的地方,把自己的心磨平,一切不清净,把它磨清净。清净平等,你的心就放光明,你就成佛、成菩萨了,这叫真正修行。所以你看看《华严经》上讲的修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这个修法叫历事炼心。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里面有出家、在家,有善人、有恶人,必须在这个大社会里面把心磨平、磨清净。

  绝对不是说你不辨善恶,善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心里面不生一点烦恼,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地清净光明,这是佛菩萨。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是无明,那是糊涂,那个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萨。清清楚楚,心地如如不动,对一切众生都恭敬。敬什么?敬他的性德。性德是平等的,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不敬他做事,敬他的本性。所以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诸佛包括一切众生,连地狱众生都包括在其中。要知道他作恶、堕落是他迷失了自性,自性没有迷悟,所以从性德上看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他现在自己迷失自性堕落成凡夫,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下面经文。

  经【善男子。汝於此义。应如是解。】

  对於这个道理、对於这个事实要了解,要认识清楚。

  经【以於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所以「恒顺众生」在菩萨修行这个科目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经【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是每一愿都相同的,可见得菩萨修行愿力无边、耐心坚固,这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凡夫没有耐心,虽然发心,不长久。你看人家发心长久,永远不断在修学。

  三十五面倒数第三行,注解里头有一段,我念给大家听听,从当中看起。

  疏【出现品云。】

  『出现品』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如来出现品」,有这么一段经文。

  疏【如来成正觉时。】

  就是成佛的时候。

  疏【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

  这就是说明,为什么要礼敬一切众生、要承事供养一切众生、要恒顺一切众生。我们凡夫没有见到真相,菩萨成佛的时候见到真相,所以成佛的时候,见到大地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个理、事我们都要晓得,否则的话,我们修什么?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过去错误的想法、过去错误的看法、过去错误的说法、错误的做法,样样把它修正过来。修正的标准,《普贤行愿品》是最高的标准,这是普贤菩萨的标准,菩萨当中最高的标准,所以它是直接成佛的。我们翻过来看最后这段,第十段,三十六页倒数第二行,这是「十大愿王」末后的一段:

  经【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

  这就是把前面九愿综合起来,在此地做了个结论。

  经【所有功德。】

  修的时候是功,修了所得到的是德。『所有功德』。

  经【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这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圆满觉悟的人,他自然是这么做法。没有觉悟的,不肯。我的功德我自己享受、我家亲人享受,决定不肯给别人,那是迷,没觉悟。觉悟的人一定跟诸佛菩萨一样,把自己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

  经【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这是决定得诸佛护念、菩萨善神保佑。你遇到恶缘想做恶事,偏偏缘有差错,恶做不成;想做个好事,没有缘,偏偏遇到善缘,这个好事促成了,诸佛菩萨加持。所以自己一定要有真实恳切的大愿,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愿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病苦』不仅是指身病,身病实在讲无所谓,最严重的是心病,心病就是你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这是心病。对治心病唯有佛法,佛法能教人破迷开悟,这是治心病。所以诸功德当中,我们前面讲的广修供养,佛菩萨告诉我们,一切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所以我们看自古以来这些大德们,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修真实的功德,布施佛法,这是真实功德。近代(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在家人,他觉悟了。他把他家的财产全部捐献出来做刻经处,因为那个时候铅字排版还不流行,还是刻版,就是「金陵刻经处」。诸位要到大陆观光,可以到南京去参观、去看看。金陵刻经处跟我们有联系,我们佛陀教育基金会、华藏图书馆的同学到那边去,他们会很欢迎,很热烈的招待。去看看,居士,人家怎么发心的。出家人,印光法师,信徒所有的供养,全部拿来印经布施。他们道场附设一个弘化社,那个时候铅字排版很流行了,所以弘化社的本子都是铅字排版的,排得很好,版相当的美观,字体清晰,错误很少,校对非常精确。这是出家、在家都给我们做了个榜样。

  杨仁山居士除了把家产捐献出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还培养人才,就是我们现在讲办佛学院。他那个时候不叫佛学院,叫「只洹精舍」,培养不少的人才。他的时间虽然不长,可是确实出了不少人才,佛门高僧像太虚法师,都是杨仁山的学生。他老人家圆寂之后,他的学生欧阳竟无继承老师的事业,欧阳先生办了支那内学院,对於民国的佛法确实做到了续佛慧命的使命。

  印光大师提倡专修专弘,这一点启示非常重要。刚才我们讲过,功德什么是最大的?什么是最圆满的?专精,众生才能得真实的利益。如果学杂了、学乱了,得不到利益。你所得的是一些佛教各宗各派各种经论的一点皮毛常识而已,对於你自己的清净心没有好处。不能帮助你成就三昧,三昧就是禅定、清净心,净土宗讲一心不乱,没有办法帮助你达到这个目标。换句话说,学佛不能成就三昧,就一定还搞六道轮回,那学了有什么用处?这个要知道。

  佛法修学的总纲领,这是世尊指导九法界,包括菩萨在内,修学的总纲领就是戒定慧三学。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可以违背这三大原则,违背这三个原则就不是佛法,那不是佛的教导。佛家常讲正助双修,正修是修定,助修就是持戒;戒是助修,定是正修,慧是目标。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智慧,就是前面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修净土,我们信愿持名,这是正修;《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的三福、六和,大乘经讲的六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是助修,正助双修。这决定得生净土,他的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乱不得,一乱就坏了。所以《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警告我们,念佛人最忌讳的是夹杂,一夹杂就不能成就,那实在太可惜了,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这个「病苦」指的是心病,心地清净就是健康。心里面没有怀疑、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没有烦恼,你的心就没有病,就健康,这在佛法里面就叫成就三昧。三昧,换句话说,就是健康的心理,没有病的心理,那个得的才真正叫『安乐』,才真正的安乐。

  经【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

  『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翻得很多,最常看到的是「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清净寂灭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心地到了最极清净的状态,那叫清净寂灭,是这个意思。完全恢复了真心,恢复了真心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这个叫涅盘的境界。虽然一切法门的功能都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这是所谓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可是众生行业不平等,我们的行为、造作、烦恼、果报不平等,因此这一切法门对我们来说就产生了有难有易。有些法门我们修起来很困难,真正不容易成就;有些法门我们修起来不感到困难,容易成就,这些都是不能不知道的。

  哪些法门难?难易自己知道,不要去问人。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手段不一样,这是多,但是它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断惑证真,要断烦恼。我们的烦恼能不能断得了?这个自己就知道了。修这个法门果然烦恼少了,那就有效。修这个法门烦恼没少,有的时候不但没少还增加,换句话说,这个法门对於自己来讲一点效果都没有,这个要知道。

  不要说出三界了,我们讲出欲界,出欲界就生到色界,色界要修禅定,四禅八定。欲界里面的众生心里头有五欲六尘的贪爱,也就是说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他有这个念头,他断不掉。五欲没有了,这个念头确实没有了,断掉了,才能够生初禅天,你们想想学禅的难易,你就知道了。财色名食睡还动不动念头?统统放弃,都舍掉了,问你还动不动念头?如果还动念头,初禅天没分,你还在欲界,欲,五欲没有摆脱,从这个地方知道它难。真正财色名食睡毫不动心,你才能生初禅天。

  参禅入定,一盘腿可以七天、半个月不出定,功夫了不起!赞叹他几句,很欢喜,毁谤几句还会生气,这个人初禅天没分。为什么?我们在经论上读到,色界、无色界人没有瞋恚心,所以见思烦恼里面的贪瞋痴慢,慢没有、瞋没有,没有瞋、没有慢。还有瞋恚、还有傲慢,他决定是欲界,决定没有到初禅,真难!真不容易。念佛往生叫带业往生,这些东西你没有断不要紧,可以带著去,其他法门没有听说带业可以出轮回的,所有一切经论没有这个说法。这就说明净土往生是易行道,其他法门是难行道,真难!难易自己要知道,自己要明了,做一个明智的选择。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这是代众生苦。众生苦能代得了吗?决定代不了。为什么?各人做各人自己受。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阿难尊者想沾释迦牟尼佛一点光都沾不到。他认为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小弟,堂兄弟里面他最小的,总认为佛平常对他非常爱护、非常照顾,你们要认真修行,不修行不能成就;我可以不必修行,马虎一点没有关系,到时候我的大哥一定就把无上法给我了。遭了摩登伽女之难,才晓得没用处,沾不上光。各人修各人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谁也代替不了谁。但是菩萨确实有这个心,有这个心,事实上没有办法代替,但是有等流的代替,就是相等的,等於代替。譬如我们的福报很大,非常富有,我的生活可以过得很舒服,我把我的生活享受降低下来,把我的财富拿出来做布施众生的事业。我受的苦也是代众生受的,我少享受一分,让他们多得一分好处,这属於代众生苦。

  像杨仁山居士非常富有,自己依旧是省吃俭用,所有的财力统统用来布施佛法。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说老实话,都可以过很舒服的日子,他们信徒多、供养多。虚云老和尚一生穿的衣服都是补丁,你看他的照片,哪一张照片他的衣服上没有补丁?难道他没有衣服吗?徒弟新衣服不晓得做多少送给他,他老人家这里收到了,那里就布施别人。初学出家的没人供养,他老人家就送给他,自己还是穿一身破烂。代众生受苦,这是大慈大悲,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学佛人应当要学佛菩萨,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尚且懂得帮助大众、帮助社会,何况学佛!但是一定要讲求真实的效果,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你所做的得不到真实效果,那就做错了,这是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要特别提醒大家。

  这一段注解很长,注解里面意义很圆满,不难懂。只有几句话我提醒大家,三十七面倒数第二行,这是回向三处。三处是:

  疏【实际。菩提。及与众生。】

  『实际』就是真如本性。我们修行目的何在?目的是见性。不但禅家要明心见性,教下、净土统统都要见性,见性就成佛。实际就是真如本性,我们学佛求的是这个。『菩提』是智慧,一切通达明了,没有迷惑。底下就是『众生』,我们要想达到圆满的智慧,达到明心见性,就一定要在众生这上面来修。修炼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没地方修了。所以底下讲:

  疏【除狭劣障。生广大善。】

  小乘人能证偏真涅盘,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他不能成佛。小乘人没有见性,小乘人没有智慧,什么原因?不肯主动帮助众生,这是小乘为什么不能圆成佛道的原因。其他的,各位同修自己看。我们这个讲座,今天星期二,星期四我们就要结经,大家准备过年。所以我这部经打算把长行讲完,偈颂的部分,等我从美国回来之后,我们再讲后面偈颂的部分。这卷经里面分两个大段落,前面是长行,后面是偈颂。请看第四十面,我们看经文,第五行。

  经【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於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义。应如是知。】

  这一段是第四大段,「结益令知」。这属於结益,利益在这里做个总结。经上叫的『善男子』,这个善男子当然也包括善女人,这是经文的省略。关键就在这个「善」字,此地所讲的善,经文里头通常都讲善男子、善女人,每一部经善的标准不一样,随著这部经的大小偏圆,它的善的程度不一样。《普贤行愿品》善的标准最高,正如同《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具足这三个条件就是善。此地这善的标准跟《弥陀经》上讲的善的标准完全相同,为什么?他这一生成佛了,他不是证其他的果位。证菩萨的果位,比起佛那就不善,阿罗汉比菩萨那也不善。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善是这一生成佛,「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这一生要圆满成佛。所以这个善的标准,在一切经里面是标准最高的。

  『是为菩萨摩诃萨』,华严会上当机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三贤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称菩萨,从初地到等觉,称「摩诃萨」,所以「菩萨摩诃萨」就是包括了四十一个菩萨的阶位,从圆初住到等觉。这是他们的『十种大愿』。由此可知,这句经就是证明,华严会上华藏世界这些诸菩萨们统统修普贤行,这就是证明。不但修普贤行,他们所修的是『具足圆满』,「具足」是十条一条不缺,「圆满」是愿愿都修得很圆满。这个圆满从哪里来看?从效果上来看,这是具足圆满。以上是说华严会上这些菩萨们。

  下面则是菩萨劝我们,『若诸菩萨於此大愿』,我们今天发大心,真正一门深入求生净土。你只要这个心愿发了,这个心愿是真实的,那你就是菩萨。受了菩萨戒作菩萨未必是真的;发这个心,你没受菩萨戒,诸佛如来看你是真的菩萨。为什么?因为你不久就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要亲近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去,即使下下品往生,你看《无量寿经》、《弥陀经》上都告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鞞跋致菩萨。阿鞞跋致是什么菩萨?七地以上,此地是摩诃萨。你现在没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是菩萨,一生到西方世界就变成摩诃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问题在你的信愿是不是真的,关键在此地,如果是真的,你立刻就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这个事情是真实的。

  对於十大愿王你明白了,你一定会认真的修学,『於此大愿随顺趣入』,「趣入」就是认真去修学。你能够修学那就能『成熟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有能力的建道场、立宗旨、建法幢,这是真正有大能力的,「成熟一切众生」。应该怎么做法?印光法师给我们做了个很好的榜样,就是建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我们在一块共修,希望各个都成就。这种道场在中国,民国初年全国只剩一个,就一家,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的念佛堂,专修。这个道场里面没有讲经、没有法会、没有经忏佛事,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不缺,那叫念佛堂。念佛就是它的宗旨,专而不杂是它的法幢,也就是这个道场的特色。你们要想研究教的,问这个、问那个,别家去,这个地方没有;有怀疑的人到别的地方去,没有怀疑的人欢迎到这儿来。所以这个地方是成熟一切众生,这是无量功德。这个道场培养什么?培养诸佛如来的,不是培养菩萨的。讲经说教的道场是培养菩萨的,这个地方是培养诸佛的。什么疑惑都没有了,真正断疑生信、一门深入,走这个路子。

  『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建立就是真正随顺究竟圆满的智慧;如果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他不会建这样的道场,不会采取这种修行方法。所以这是最高智慧的抉择,是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帮助一切人永脱轮回,了生死、出三界,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普贤菩萨行愿海,海是比喻,他老人家大行大愿无量无边无有穷尽。我们在愿文里头都读过,最后一句「无有疲厌」,我们这样做也是帮助他的愿行圆满,帮助他愿行的成就,普贤菩萨怎么会不感激?普贤菩萨怎么会不照顾?能得普贤菩萨的护念、照顾,就得一切诸菩萨、护法善神的保佑。所以这里恳切的劝导我们,『是故』,因为上面这个缘故,『善男子,汝於此义』,你对於这个义理、道理,『应如是知』,应该要明了,应该要认识清楚。

  再看底下这段文,这段文是「显经胜德分」,说明这部经的殊胜。德是功德,也就是我们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所修行,得殊胜的利益。这里面分两段,前面一段是「校量闻德」,我们有机缘能够听到这部经,这个缘分非常殊胜,很不容易。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这是假设,这是有缘的众生。

  经【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

  这一段是讲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精神来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数量没有法子计算,这个数量太大了,我们一般人决定做不到。就是你的财富,整个地球都是你的,人家这里『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这一个地球算什么?嫌太少了。像这样的物质跟精神布施供养大众,谁做得到?诸佛如来他们做得到;诸大菩萨也能做到,但不圆满,诸佛如来做到是圆满了。诸佛如来这样修布施、修供养,成就无量无边的福报,说老实话,我们也能做到。我们要是从像经上讲的用物质、精神上来做,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从受持佛法上就有这个能力。下面说:

,   经【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

  这是讲供养的境界,上供诸佛,下施众生。不是一次,经历『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的功德没有法子想像,也没法子计算。无法想像,无法计算,先说个大前题摆在这里。下面告诉我们:

  经【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诸佛如来修这个功德不容易,真的修了无量无边劫。修这么大的功德,还不如我们今天听《普贤行愿品》听这么几天、听这么几次,我们功德就超过他,超过他太多了,你能相信吗?你们摇头不相信,我相信,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那些布施供养虽然那么多,不能帮助你明心见性,不能帮助你圆满成佛,所以那个布施的福德就小了。这十大愿王『一经於耳』,虽然我们这一生不信,我们也不肯学,也做不到,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个金刚种子在你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会磨灭。总有一生再遇到缘,这个种子成熟了,你就能凭这一颗种子会发愿求生净土。你才晓得这一粒种子的珍贵,不是前面那个能够比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道理、事实确实能够透彻明白的人不多,因为大家都看现实。

  我再做个很浅显的比喻,譬如一位大富长者,像历史上的梁武帝,大富长者。身为国王,在佛门里面布施做得很多,可以说历代帝王都没有他做得多。他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寺庙规模都很大,度了几十万人出家,他来布施供养。达摩祖师说他并无功德,为什么?修的是福。盖那么多道场,有没有成就人作佛?没有,实在讲远不如庐山慧远大师在庐山盖的小茅蓬,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块共修,个个往生,那个功德就大了。所以功德论成就不能看表面,真正成就,功德就大了;不能成就,建立得再辉煌、香火再盛、信众再多都没有用的。这就说明杂修比不上专修,散修比不专精。

  我们一定要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你才晓得听十大愿王的机会难得,真正是像开经偈里头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好像听到并不感觉到困难,可是你要是仔细去想想,现在世界上五十多亿人口,几个人在一生当中听到十大愿王?你从这个角度一看,我们听到非常幸运,不成比例。不要说全世界,就讲台北市,这一、两百万人当中几个人听到?才知道佛法当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真难不是假难。尤其是大乘经,一乘圆教的经典,非常难得。听一次,功德就不可思议,无论你解不解、信不信都没有关系,阿赖耶识种下这样一个宝贵的种子,那就非常的希有难得。所以这个比喻是从这上说的,一点都不假,一点都不过分。佛门里头说诚实语,决定没有夸张,决定没有虚构,一分功德就说一分,绝对不会说两分,所以佛的话句句真实。只是我们程度很浅,对於佛的真实语我们很难体会他的意思。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下一次长行可以圆满。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五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5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一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三个字看起:

  经【或复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经文到这个地方,我们看出「受持」不思议的功德利益。利益说得太大,说得太多了,往往叫人难以相信。前面所讲的布施的确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们看到这些事也认为它的功德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我们很容易肯定它。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说有这样大的功德,我们听了总免不了怀疑。认为这是佛有意夸大,目的也许是劝勉我们修行罢了,未必是真的,常常存著这样的一个念头。有这种念头,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就恰如他所想像的,不是一个圆满的功德利益。为什么?这部经上有些字眼要特别留意,决定不能疏忽的。

  前面叫的是「善男子、善女人」,「善」是关键的字眼,可见得它不是普通人修的。善,要符合这个善的标准。这个地方又有个字眼,就是『深信心』。什么叫「深信」?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真正清楚了,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这个信心才叫深信心。如果不是这样的深信,依底下的方法修,『受持、读诵、书写』,这个地方讲了四个,实际上这就是前面跟诸位说过的「十法行」。讲前面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后面,十法行后头注解里头有,这就太好了。大家翻过来看四十二面的注解,注解的第二行当中,「言法行者,总有十种」,底下就是十法行,有「书写、供养、转施、听闻、披读、受持、开示、讽诵、思惟、修习」,一共有十种,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了,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名目了。

  此地经文只是在十法行里面列举了四种,四种意义它是具足的,文字上虽然有省略,意思是具足的。如果不是深信心,效果就要打折扣,那个折扣打得很大,所以一定要深信心。深信心,对於经义要真正明了,就像开经偈上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能够解真实义那就是有深信心,依照这个去做。

  『於此大愿』,就是普贤菩萨在此地归结的十大愿,我们前面念过了,这就是著名的大乘佛法当中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可是诸位必须要晓得,十愿里面每一愿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愿愿都不可思议。因为这一卷经文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将世尊在全经里面所说的修行方法、理论做了总结,总归纳为这十大类。如果我们要真正探讨、明了愿愿所含摄的境界,那一定要读这八十卷经的全文。全文读了可能还很难理解,那么最好就是像弘一大师劝勉我们的,读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钞》。疏跟钞都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帮助我们了解经文,而后十大愿王的义趣我们才稍稍能够体会、领略一些。晓得这十愿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去修学,怎样把这十大纲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那才叫修普贤行。

  这是略说这个法行里面四种。第一个「受持」,受是接受,佛所说的,佛所教给我们的,完全接受过来。接受就是要照做,如果我们不能照做,那不叫受,一定要完全照做。持是保持,我不是做一天,不是做几天,我永远这样做,这叫持,持就是永远不失去的意思。不但这一生照做,生生世世都依照这个教训去做,那才叫受持。

  「读」,对著经本叫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早晚课诵,我们恭恭敬敬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读,读就是听佛菩萨的开示。每天都念一样的,这个开示有什么希奇?非常希奇。经文虽然是一样的,你每天读,体会不一样,境界不相同,你只要诚心必定有感应。经义是称性的,真如本性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天天都有悟处,正是古德给我们所说的,积小悟就有大悟,积大悟才有彻悟。这是读,著重在朝暮课诵里面。「诵」是背诵,念得很熟了,随时随处经典的教训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当我们遇到些人事环境的时候,经义马上就浮现,现前了,我们就晓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方法来待人接物,而不违背经训。「书写」是流通,是利他。前面所说的是自利,后面这一句是利他,可见得佛法是念念都不离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自己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帮助别人。这个地方十法行里面只说了四句,十法行前面在「广修供养」里面讲过,这个地方就不再多说了。

  书写,它只写『一四句偈』,这并不多。「一四句偈」就是一首偈,一首偈是多少?四句经文,可见得不多。《行愿品》上这样说,《金刚经》上也是这样说,可见得大乘经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它的功德这底下是略说,『速能除灭五无间业』。这是讲我们造罪业,造作极重的罪业,一般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五无间罪业是不通忏悔的,诸佛菩萨都不能救,戒经里头佛都是这么说。可是佛在《华严》、《法华》里头就不是这样说法,极重的罪业还是有救,不是完全没救。既然有救,佛在许多大乘经上为什么说得那么严重?那实在是佛的大慈大悲,给我们提出警告,最好不要造作重罪,是这个意思。重罪实在讲真的很难救,有救没错,很难。

  我们想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这是佛法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几个人在一生当中能闻到《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机缘就太少了。纵然听到这个经典,我们能不能真的相信?能不能真正依教奉行?所以这里头条件很多,我们是不是每个条件都具足?这样才能灭罪,否则的话,这极重的罪业很不容易灭除的。所以这个地方前面跟诸位提出善,善男子的善,后面给你提出深信心。

  照《华严》的标准来说,因为这部经是佛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的,法身大士还会造五无间业吗?不会。不要说法身大士,我们在小乘经里面所看到的,证得初果须陀洹就不会造罪业,所以须陀洹绝对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他不造罪业了。三恶道的业因他有,缘他断掉了,所以他不会堕落。哪有法身大士会堕三途、会造恶业的道理?不可能。所以这些话都是对六道凡夫所说的,这部经就不可思议了。

  实在说《华严》跟《无量寿经》真的是同部,古人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真的是有道理。由此可知,善的标准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心清净、心平等、不迷了,这个人叫善人,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对於净宗法门深信不疑,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这样的善。所以对於佛菩萨的教训没有疑惑,这个灭罪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

  『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这是讲现前的。我们身体有病,生理上的病;心理有病,心理是妄想、烦恼、忧虑、牵挂,这些病痛。病痛是果,病从哪里来?是恶业所感,所以底下讲『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这是病痛的因。病痛的因果都能够消除,就是我们平常讲消业障,你看这个效果多殊胜,我们要能够相信。后面这一段是讲现在的善报。

  经【一切魔军。】

  把魔比作军队,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显示魔的力量很大,另外一个意思是魔众之多像军队一样,『魔军』。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别说,哪些魔军?

  经【夜叉罗刹。若鸠盘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

  这就是大小乘经论里头常说的恶鬼恶神,常常在世间扰乱、陷害众生。我们也常常听说,或者常常见到,某人被一些魔鬼附身,被魔鬼缠绕,哪些?总不外乎这些。可是诸位要晓得,魔鬼能够缠绕你,为什么不缠绕他?世间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找到你?这里头都在一个缘字,你过去生中跟他没有恶缘,他再恶也不会伤害你;你过去生中跟他有过节,你害过他,他今天要来报复,总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麻烦在这个地方。这些是外来的,不是我们自己身心的病,是外面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了。遇到这些病,唯一的方法是修忏悔,解冤释结,把这个冤仇、怨结解开、解除。所以有些经忏佛事是调解的,做得很如法,这个鬼神他得利益、他得受用,他得到安慰、得到劝导,如果他接受,他就走了,病就好了。当然最好的是修忏悔法,一心归命三宝,像这个地方所说的是一心归命十大愿王,你就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得三宝的保佑。这些『恶鬼神』:

  经【皆悉远离。】

  他一看佛菩萨来照顾你,护法神来保佑你,他就离开了,不再找你麻烦,他会退走。或者他发了个善心做你的护法,本来要害你的,现在看到你还不错,值得他佩服,他也能沾一点光,他则做你的护法神。

  经【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就是他发心做你的护法神,冤家债主会做你的护法神,这个讲现前的善报。

  经【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小注里头注得好。

  疏【偏举一行。】

  前面讲的十种法行,十法行你只修了一个,而且这是最容易修的,『诵此愿者』,天天诚心诚意去读诵,这个不难。底下得的果报就不可思议了,下面经文上给我们说了五种果报。诸位想想看,十法你统统都修,果报当然是无比的殊胜。现在讲只修一个「读诵」。

  经【行於世间。无有障碍。】

  你在这个世间,俗话常讲称心如意,没有障碍。为什么会称心如意?普贤菩萨加持你,普贤菩萨保佑你。下面是比喻。

  经【如空中月。出於云翳。】

  天上的月亮本来是被厚厚的云层障碍了,云层就比喻恶业,现在我们常常诵普贤行愿,云散掉了。前面讲的,你的恶业消除了,好像云散了,月亮又现前,这是比喻没有障碍。

  经【诸佛菩萨之所称赞。】

  为什么称赞你?你听普贤菩萨的劝导,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一切诸佛称赞。就像《弥陀经》上罗什大师所翻的六方佛赞叹,《弥陀经》原来的经题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本经的归趣跟《弥陀经》完全相同,《弥陀经》是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十大愿王也是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十方一切诸佛赞叹《弥陀经》,哪有不赞叹这部经的道理?凡是引导往西方极乐世界,都会得一切诸佛赞叹。

  经【一切人天皆应礼敬。】

  连前面这些恶鬼神都尊敬,你要问为什么?这恶鬼神里头不少是自己的冤家债主,可是诸位要晓得,真正发心求生极乐世界,你就得阿弥陀佛的光明注照。我们这个地方发的心真,发的心恳切,在经上说得很清楚,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长一朵莲花,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等於说在西方世界已经报名注册了。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同时也得十方一切诸佛光明注照,我们人看不见,鬼神看得见。所以鬼神一看,这个人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学生,当然恭敬,道理在此地。我们发的心不真,虽然念佛,有口无心,顶上没有光明,恶鬼神看到你念阿弥陀佛,假的不是真的,还不想去,他还可以欺负你,他还瞧不起你。你真的想去,那就不一样了,那是佛光注照,那不相同。

  道场亦复如是,道场里面真的有几个人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这个道场佛光注照。在这个道场的人虽然将来不能往生,在此道场也都沾了佛光,沾光了。所以道场的殊胜,是看这个道场有没有真正往生成佛的人,那叫殊胜,而不是道场人多很热闹,与这个不相干。所以,道场兴旺不在人多,是在将来成就的人有多少。譬如说开悟的有多少?证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那叫殊胜,与现场人数多少完全不相干。

  经【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这是修一行得这样殊胜的果报,这是第一种,第一类的。第二:

  经【此善男子。善得人身。】

  『得人身』不容易,『善得』就更难,善得是圆圆满满的人,那才叫善。佛告诉我们,六道里面得人身要具足五戒十善,五戒十善都具备,这是善得人身。纵然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一定是人天报福,这叫善得,何况他是修普贤行的人。

  经【圆满普贤所有功德。】

  普贤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人家是无量劫的修行,我们怎么能圆满普贤的功德?道理在哪里?其实我们讲席当中都说得很多,只要同修们留意,你就不难理解。我们现在的心跟普贤菩萨的心一样,愿跟普贤菩萨的愿一样,行跟普贤菩萨的行一样,那果报当然就差不多了。『圆满普贤所有功德』是这个意思。我们的心、愿、解、行要跟佛菩萨不同,这个光就沾不上;果然相同,确实把菩萨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就跟净土经里头所说的,我们信愿持名,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道理是完全相同。

  经【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胜族』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贵族,这是说他不求往生的话,来生在人天里面,他是人天里面的贵族。这个地方说『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相』,可见得这个身体的体质跟相貌随心所转。我们要想身体健康长寿,容貌端庄焕发,要依大乘经修行,心清净,身心清净,这是真实的道理。这是第二种功德,就是满普贤功德。第三个好处。

  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这三桩事情都是我们凡夫视为畏途,恐怖可怕,但是没有法子解决。依教修行就可以办到,自己能力办不到,佛菩萨本愿威神加持你,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恶趣』就是三恶道,换句话说,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就是「破坏一切恶趣」。真正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一定不会为恶知识扰乱,你能够『远离一切恶友』;换句话说,远离恶友就会常常亲近善知识,会亲近善友,帮助你成就道业。恶友是障碍你道业的,这些人自然会离开,也自然能够『降伏一切外道』。

  在现代的社会,由於资讯的发达、交通便捷,这个地球几乎缩小成一个城市;换句话说,我们的接触面太广,接触的人太多,於是我们的生活比古人复杂到千百倍都不止,我们的环境太复杂了。在家里不出门,电视机一打开,全世界都接触到了;换句话说,邪魔外道一天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都围绕在我们的周边,恶友、邪魔、外道。几个人帮助我们修戒定慧?我们真正发心修戒定慧,他们在旁边扰乱、障碍,俗话常讲好事多魔。为什么有魔障?因为你做好事,他要做坏事,你做好事必定障碍他做坏事,他怎么不找你麻烦?一定要来找你麻烦的。

  在这个时代魔运昌隆,佛运不如他。前个礼拜简居士来告诉我,我们这里弘扬正法(佛法),出钱出力的人很少,魔的道场非常兴旺、非常兴盛,在这个时代法弱魔强。所以我们在一天,不要想多,多我们没有能力观察,我们看一天,从早到晚,无论是人或者事的环境,是帮助我们修行的多?还是障碍我们修行的多?你就知道了,哪个力量强,哪个力量弱?所以在这个时代,自己修行很难,很不容易,弘法利生是更难。弘法利生你要做得太积极,做得太多,魔看到生气,就找麻烦,就有障碍。我们要明白这个环境,求三宝加持,自己要有智慧、要有方便。

  处在这个时代,古德有两句话讲得很好,「为善莫近名」,做好事不要出名,为什么?没有人障碍你,你做得太多、太积极,出名了,妨害别人的利益,他就要想方设法来破坏你、障碍你。做小善事,常常做就好,不要中断,做小善,不要出名,不要做得太积极。「为恶莫近刑」,做坏事,坏事虽然做,不犯法,那个坏事是小坏事,这个也没有关系。在佛门做坏事是没有破戒,不犯戒,做好事不出名,这样好,这样会平平安安过一生,平安就是福,没有障碍,没有麻烦。这两句话很有道理,特别在这个时代,常常回味,真的是明哲保身。善事不断的做,做小善,不要搞得出风头,绝不搞名闻利养,一切随缘而不攀缘,这样做就好。这是降伏一切外道。第五是:

  经【悉能解脱一切烦恼。】

  这是真实第一殊胜,究竟圆满的利益,能帮助我们断烦恼。

  经【如师子王。摧伏群兽。】

  这句话是比喻,狮子是百兽之王,一切野兽遇到狮子都动弹不得,这是形容狮子的威力。

  经【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这是说了五种利益,这五种利益注解里面也说得很清楚。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是说明「法」的功能。

  经【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我们看到许多祖师大德在文章里头常常引用,我们在这里看到原文了,一定要觉悟。真正觉悟了,你自然懂得这一生应该怎样去做人,做个最圆满、最幸福的人,你就会做了。为什么?人生是一场梦。大家都晓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话都知道,可是都迷了,都没有把这个事情看作真实,於是乎在一切事里头还是斤斤去计较,这就错了。要知道这一生当中所有一切富贵荣华,固然是给你享受的,是你的果报,同时也就是告诉你,在这个短暂时期你有暂时的支配权,不是永久的,暂时的。你只有暂时的支配权,你能不能得到它?得不到它。你想得到它,那是假的,得不到,暂时支配;换句话说,你支配在善,你就得善果,你支配在恶上,你就得恶报。由此可知,这个暂时的支配权影响下一生的苦乐,觉悟的人明了。

  这经上讲,人在临命终最后一刹那,快断气的时候,这一口气不来,『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个身体几天就臭了,腐烂了,这是说这个。身体腐烂了,不能保持,不能长远保持。你的亲属别离了,这一别离永远不会再见,再要遇个缘来遇到那是很不容易事情,哪有缘分碰得那么巧又碰见面?各人随著各人的业力都搞轮回去了,不晓得跑到哪一道去了,这个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机缘非常短暂,你知道这个事实,有什么过不去的?晓得人跟人见一面不容易,无量劫中也许才碰到一次,机会很难得,比抽中第一特奖还难,所以有什么过不去的?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你在这个世间有威德、有势力,你一死也就完了,全部都消失了。『辅相大臣』,你做国王、做总统,你底下那些院长、部长,那都是你的大臣,一个也不会跟你走,还是你孤家寡人一个人搞轮回去了。这是讲人事,不可能有一个人跟你走的,你最亲爱的人也不行,也不会跟你走的。两个人相爱得不得了,这个死了马上去殉情,殉情,投胎还是各人投各人的,各人轮回各人的,还不能在一起,冤枉不冤枉?这是实在的,不可能在一起,业力不相同。这一生的业力相同,过去生中不相同,所以不可能在一起,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

  下面是说物质的环境,你的动产、不动产一样也带不走。『宫城内外』这是讲的不动产,宫是宫殿,你住的房子,内外是讲土地不动产,田园这些,你一样也带不走。『象马车乘』,你最喜欢的交通工具。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车,名牌的轿车,你能带走吗?带不走;喜欢花园洋房,也带不走,没有一样能带走。『珍宝伏藏』,你所收集的珍珠、玛瑙、宝石这些东西,「伏藏」在哪里?现在不埋在地下,现在都放在保险箱里好好的收藏著,也带不走,没有一样能带走。『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这个要觉悟,这是事实。所以你要明了,统统是过眼云烟,给你看看而已。你把这些过眼云烟在这里执著,认为是自己的,又喜欢是又烦恼,喜欢是得到了,烦恼将来带不去,你看这多苦!所以要觉悟。

  东西是暂时给我们的支配权,所以觉悟的人得到这些东西拿来做善事,不要拿来造恶业。收藏也是恶业,你为什么不去做好事?这么多苦难人等待著救援,你把这个东西收藏起来,纵然将来做,你也耽误时间了,那也是罪过。所以行善积德要知道时节因缘,有,马上去做,不要等待。有人说,等我发大财再来做,你永远不发财,那就永远不做了?哪有这个道理!我今天有一分钱,做一分功德;有十分钱,我做十分功德,不要等待。如果你真去做,真的会愈做愈多。

  我们这个道场是帮大家在做好事,我们年年都有成长。好像我们最初成立的时候,第一年大概只做两、三百万的样子,十年了,去年我们就做了六千万,前年是三千万,去年比前年成长了一倍。六千万要比起其他的道场,微不足道。我们到南部去弘法的时候,听说人家盖个讲堂就花一亿多,我们怎能跟人相比?但是我们守住一个原则,一定要保持清净心,随缘不攀缘,收入多多做,少就少做,没就不做,这样就好。所以我们不拉信徒,我们不要钱,没钱最好,没钱我们没有事,好念佛。你们钱送多来了,还要想法子给你怎么运用支配,替你修福。不送来,我们欢喜高兴,今天很清净,没事,这个就对的。如果说一定要做多少事,一定要在外头找多少钱,累死了,好事是做了,心不清净,将来果报在六道里头享福报,因为那不是功德,那是福德。保持著清净心,这是功德,这是真正有大福德。所以此地讲了,世间一切你统统不能带去。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所以叫你读诵、受持,叫你流通佛法,这个功德你是可以带得走的。『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就是临终最后一刹那,十大愿王一定引导你『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来照顾你,诸佛如来加持你,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即见阿弥陀佛』。由此可见,这个法门的修学不可思议,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见阿弥陀佛,花开见佛悟无生,这是上辈往生,这不是中辈、下辈,是上辈往生。

  经【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遶。】

  这些大菩萨们都在你的周边,你统统都见到了,这些是等觉菩萨。这个现象,是上品上生的现象。

  经【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於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这是讲的自利利他的受用。前面到『蒙佛授记』以前是自利,『得授记已』以后是利他。『经於无数劫』,这是讲时无尽,『普於十方』是讲空间无尽。无尽的时空里面,你『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跟《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完全相同。这就是你立刻就能够像一切大菩萨一样到十方世界普度有缘的众生,这个成就多快,太快了。这个利益之殊胜,一切经里头可以说除了《无量寿经》、净土经以外,其他经上看不到。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经【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於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是事实。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普现色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一段是讲现佛身为众生说法的状况。但是我们晓得这个还是属於带业往生的,真正能够现佛身为众生说法的,要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才有这个能力。凡夫带业往生,为什么会有这个能力?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是净土法门不可思议,一切诸佛称赞,所以这个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如来称赞的,不是普通人说的。

  《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才得一切诸佛护念,可是净宗的行人只要一发心,真正发心求生净土,就得一切诸佛护念;换句话说,就等於八地菩萨这种待遇,这个法门到哪里去找?不信、不肯学,这是没有福,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善根就是听了之后能信,一听就相信,一听就明了,这是善根;肯发愿、肯念佛,这是福德,叫大善根、大福德。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决定往生。我们看末后这一段。

  经【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这是总结前面殊胜的功德利益。这一段是劝勉我们,这是全文的总结,长行文到这个地方,后面是偈颂,偈颂是属於重颂。重颂的目标,是因为佛讲经的道场跟学校不同,学校学生上课是按时都要来的,佛讲经道场没有限制,有先来后到。佛讲经讲到一半他才来,前面没有听到,佛很慈悲,也把前面所讲的意思重复讲一遍。那怎么讲法?用偈颂,换个方式来讲,让后来的人也能够听到前面所说的大意,所以偈颂就等於重复说一遍。偈颂是韵文,押韵的,可以谱成曲,可以唱的。唱就容易记忆,就记得住,所以是帮助大家记忆,如果记不得那你就做不到。一定要记得很熟,记得很牢,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会想起佛教我们怎么做法,应该怎么做法,那叫受持,所以一定先要读诵得很熟。偈颂比长行文容易读、容易记得,所以经文分这么两段。

  这叫著『善男子』,『彼诸众生』,显然不是法身大士,这句话就是说明白这是六道里面的众生。跟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所主张的完全相同,西方世界九品往生都是为六道众生而建立的,不是为菩萨建立的,所以意思是一样的。『若闻若信』,闻是你听到,你曾经听说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换句话说,你曾经有缘分听到这部经。「若信」,听了之后你能够深信不疑。下面有『受持读诵』,这就是十法行。『广为人说』,这是属於弘扬,不但自己修学,也能够劝导一切大众都来修学。这个人的功德多大?除了诸佛如来之外,等觉菩萨都说不上来,你就晓得他功德多大!这个事实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个人决定得生净土,生净土的人功德太大了,所以说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经【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

  这个地方正是劝勉我们,普贤菩萨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我们听了十大愿王不要疑惑,疑惑,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就得不到了。怎样不疑惑?这里头是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把这里头的道理事实搞清楚了,当然不疑惑;另外一个条件是相信圣言量,肯定相信佛菩萨不妄语,佛菩萨所讲的话一定是真实的,你不疑惑,这是相信圣言量。佛在《金刚经》上讲得很明白,「如来是真语者」,真就是不假;「实语者」,实就不虚;「如语者」,如是讲说得恰到好处,没有添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完全根据事实真相而说,这叫如语。「不诳语,不妄语」,诳语是夸大,绝不夸大,也决定不骗人。我们凭这个相信,这也是善根深厚之人。『应当谛受』,谛是真实,真实的来接受。

  经【受已能读。】

  我们接受,我们每天读诵。

  经【读已能诵。】

  读久了自然就会背诵。

  经【诵已能持。】

  到能够背诵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做到,『持』是把它做到。

  经【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书写』是流通经本,『说』是演说,是用言语劝人,书写是以文字流通。

  经【是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这是讲依照这个法门修行所得的果报,所有修行愿望都能成就。我们求生净土就生净土,求人天福报一定得人天福报,随著你的心愿,有求必应,你所得的福报真的叫『无量无边』。随著你的心量,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福报确实是无量无边。

  经【能於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

  这是指六道众生在生死烦恼大海当中漂浮,升沉不定,唯有佛菩萨能救他们。这个时候你也具足诸佛菩萨的智慧德能,你也可以救度这些众生。

  经【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个地方指示非常明确,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长行文就到此地圆满,我们今天也在此地结经。本来景美图书馆昨天晚上我们就打算结经,结果有许多同修要求,过年还有几天,我们依旧还想听,所以我们讲经就到这个星期六。景美那里还有两次,景美星期天念佛会还照样举行。念佛会圆满之后,大概距离过年很近了,大家准备回家迎接新年,希望来年更幸福、更精进,是美好的一年。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长行文大概要到过了年之后,我们从美国回来以后再继续讲。好,谢谢大家。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六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6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七面,倒数第四行。前面我们将本经的长行文讲完了,往后是偈颂。这一段的偈颂很长,一共有六十二首,每一首是四句,多半是属於重颂,重复前面长行所说的。也有不少叫做孤起颂,前面长行没有说的,而是在偈颂里作为补充说明,跟长行文合起来,意思就很完整了。前面一段是介绍,这里头有几句重要的话,在四十七面倒数第二行。在这段说明里面,这是总结前面所说殊胜的德行,第二段是劝勉我们修持,而末后一段是以真诚恳切的心劝勉我们要认识这个法门,不能够轻易看过。因为这个法门如果我们真的要掌握住了,在这一生的成就、利益实在讲是无量无边。所以末后一行说:

  疏【然此一卷。文少义丰。】

  对於修持来说是愈精简愈好。我们要说明理论,要了解事实真相,那是讲得愈详细愈好,真正讲修行是愈简单愈好。所以讲到行持,这是最好的一部经典,经文少,但是它的理论、境界是非常圆满的。

  疏【是修行之玄枢。乃华严之幽键。】

  这也是将这卷经赞叹到了极处。修行的枢纽,不是普通的枢纽,是非常玄妙的枢纽。《华严》是大经,《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的关键都在这一卷中,所以这一卷就是整个《华严》的浓缩,是全经的精华。当时清凉大师参与译场之后,因为经太大流通不容易,所以将这卷经特别取出来,叫别行流通。我们看到《普贤行愿品》别行本,别行就是一卷,特别发行流通,是这个意思,这是便於大众修学。

  疏【功高德远。何不修持。】

  这是劝我们,功德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德行没有比这个更广的,『远』是广大的意思。为什么我们不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持?末后说:

  疏【西天道流。未有不习也。】

  『西天』是讲印度,以及那个时候西域一带,在现在来说就是伊朗、阿富汗跟新疆一带,在唐朝时候这是属於西域地区,那个地方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不修《行愿品》的。《华严经》是从那边传到中国来的,传到中国来的是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在我们想像当中,在西域当时一定还可以找得到完整的经本。下面是经文,这是偈颂前面的一行。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华严会上,毗卢遮那如来代表理体,体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本体,宇宙万法从这个体生出来的,这个体就是大乘佛法里面常说的真如、本性、真心。毗卢遮那佛代表体,文殊、普贤代表从体起用,体没有形状,用就有了。所有一切大乘佛法最后都会归在这个本体,以中国佛法,小乘暂且不论,我们说大乘,大乘八个宗,这八个宗与文殊、普贤有密切的关系。什么关系?都是文殊、普贤说出来的。宗门(禅宗)是文殊菩萨传的,教也是文殊菩萨传的,宗门教下都是文殊师利菩萨传的。净土宗是普贤菩萨传的,华严会上,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净土是他老人家传的。密宗也是他老人家传的。密宗是龙树菩萨在南天开铁塔,打开铁塔见到菩提道场,金刚手菩萨,将密法传给龙树,龙树则传开来了。金刚手菩萨是谁?普贤菩萨的化身。所以在密教里面,密教的祖师金刚手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密教里面的准提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样我们就明了,所谓无量法门殊途同归,最后都归到华藏世界,都会归到毗卢遮那。在华藏世界,我们今天看到,普贤菩萨又劝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华严》关键,功高德远,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

  於是我们联想到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的净业三福,明白开示的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有一切佛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要以这三福为基础。三福第三条有「深信因果」,第三条我们知道是菩萨所修的,所以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小因果我们凡夫都知道,深信因果就是这里所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华藏世界等觉菩萨文殊、普贤还要念佛才能成佛,这才显示出念佛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确实是第一法门。

  普贤菩萨在此地是殷勤的劝导,我们看在文里面他老人家前面长行文说尽了,再以偈颂重说一遍。为什么要重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长行容易明理,不容易记忆;偈颂文字少,简要详明,容易记诵、容易受持。长行是给你说明的,偈颂是帮助你抓住纲领好修行的,意思在这里。第二个意思,有后到的,先来的前面都听到了,有讲经讲了一半才来的,前面没听到。如果不把前面意思简单再叙说一下,觉得对不起后来的人,有这两个意思。所以往往我们看到佛经的体裁很特别,前面有散文体裁,后面有诗歌的偈颂。下面就说明,这是第二个大段是偈颂,前面第一个大段是长行。

  疏【第二偈颂。总有六十二偈。亦分三段。第一五十二偈。颂前正示普因。第二七偈。颂显经胜德。第三三偈。颂结劝受持。初中有二。先别颂十门。后一偈。总颂无尽。】

  总有六十二偈,也分三段,第一段有五十二偈,六十二偈里头就占了五十二偈。『颂前正示普因』,这是重颂。第二段有七首,这七首偈『显经胜德』,就是赞叹这部经是大乘法里面无比的殊胜。最后三首是『结劝受持』。第一大段最长,一共有五十二首,里面也分两段,第一段『别颂十门』,重颂前面十大愿王,后面有一偈是『总颂无尽』。我们现在看经文,经文的偈颂第一首,第一首跟第二首这个八句是「礼敬诸佛」。

  经【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人师子』就是称佛。狮子所谓是百兽之王,狮子一吼,小的动物听到腿都发软,都走不动了,跑不动了,这显示狮子的威力。佛一说法,邪魔外道就像那些小的动物一样,都被他折服了,所以把佛比作狮子,佛说法比喻作狮子吼。这两句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这是礼敬的对象,前面说得很详细。

  经【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重,什么是真正的礼敬,此地明白的教给我们,不是在形式。每天供上佛像,拜一百拜,拜三百拜,拜一千拜,是不是礼敬?不是。『清净身语意』就是礼敬,如果身语意三业不清净就不是礼敬,可见得人家讲的是实质,不讲形式。注子注得好,注这一句是「能礼」,只要你身语意三业清净,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你就统统都礼敬了。如果我们不懂这个意思,我们修十大愿王、修礼敬诸佛,天天在那里拜佛磕头,古人讲那个磕头就如同踏碓一样。踏碓现在你们没见过,从前舂米踏碓一高一下,就跟那个一样,没有用处。什么叫礼?礼就是敬。什么是敬?心地真诚就是敬。什么是真诚?三业清净就是真诚。真诚是从心上说的,表现在外表就是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就真诚,这就是礼敬,只要你到三业清净,你就是普贤菩萨所修的礼敬诸佛了。

  『一切遍礼尽无余』,怎样到一切遍礼?平等就遍礼了,如果不平等,礼就不遍。不平等就有隔碍、就有障碍,就不能遍虚空法界。前面一句是清净,底下一句是平等,所以古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没错,《无量寿经》上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要怎么修?平等要怎么修?这两句就是具体的修学方法;三业清净,一切遍礼就是平等,没有分别,没有高下。

  经【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愿,这句话怎么说?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自己就是普贤,这个要知道;自己要不是普贤,决定得不到普贤菩萨的加持。普贤菩萨是谁?凡是修普贤行的统统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无量无边。普贤菩萨住在哪里?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无量寿经》都念得很熟,《无量寿经》上世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论从什么地方,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是修普贤行,为什么?因为人人都是修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普贤行。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修普贤行,所以才得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之护念。

  『普现一切如来前』,我们今天业障、习气、烦恼还没能消除得尽,我们有没有现一切诸佛如来前?有,诸佛看到我们,我们没看到他,你相不相信?假如我们自己业障习气消除到一定的程度,他看见我,我也看见他。现在是他看见我,我没有看见他。就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初生的小孩生下来,父母看到他了,他现在还不知道,还不晓得哪个是父母,还看不到。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都是事实。理论上佛也讲得很清楚,我们不了解。理上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面有一切诸佛菩萨,我们就在一切诸佛菩萨的面前。

  经【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两句是《华严》重重无尽的境界。如果我们把这个事实真的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你决定会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那个信心、愿心决定不会动摇。为什么?原来到西方世界有这么好处,这个好处唯有到西方世界统统现前。如果不到西方世界,自己慢慢修修到这个境界,佛在大经里头常讲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修到什么地方?修到华藏世界,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到达华藏世界之后,文殊、普贤见到你,还劝你念佛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才能圆满。你看看花三大阿僧只劫拐个弯再到极乐世界,哪有像现在这么痛痛快快就去,不能比。你是一生成就,那个人是三大阿僧只劫还要到西方世界才成就。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搞明白、搞清楚,我们才不会走冤枉路,这一生才真的有把握。

  到达西方世界,这个身是「意生身」,『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每天早晨去拜访他方世界的诸佛如来。世尊给我们说的十万亿佛是方便说,为什么?因为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当中相隔是十万亿个佛国土。佛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要想回到娑婆世界,很快就来到,就是这个意思,而实际上是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怎么去的?给诸位说,化身去的,同时去的,是化身、是同时。由此可知,他身在阿弥陀佛身边坐著,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化身已经无量无边十方诸佛都拜过了,都去过了,化身去的。到达西方世界有这个能力,我们今天常讲分身无术,真的分身无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无边的化身,分身有术了。再看第三首偈,四十九面第三首偈。

  经【於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第三、第四两首是称赞如来,后头说了。这是颂,称赞诸佛的,称赞如来。第一首是称赞的对象,对象跟前面是一样的,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一个也不漏。可是文句跟前面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一尘中』有『尘数佛』,尘是微尘,物质里面最小的,佛法讲依报最小的叫微尘,好像我们现在讲原子、电子,类似说的这个东西,最小的。最小的依报,这一粒微尘里面有微尘数的诸佛。这个话很难懂,这是《华严经》所说的事事无碍的法界,其他经上没说过的。小、中可以包括大,无限的小里头可以含容无限大,这事事无碍。显示出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自然的现象,叫法尔如是,这是我们凡夫最难透彻的。为什么?在我们常识当中从来没有,不但没有见过这些事,甚至於这些境界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从来都没想过,不可能想这个事情。因此佛说出来之后,我们听起来格外的生疏,很难理解。但是佛所讲的是事实,这个事实就是说明,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大小、没有多少,一真!有大有小是二,有多有一也是二,二里面就有大小,就有一多,就有障碍。二就有障碍,一就没有障碍。

  《坛经》里面,六祖答印宗答得很妙。印宗向他请教,问他黄梅(就是五祖)是不是也常常讲禅定、解脱?这是随便问了两句话。他回答得很妙,「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答得高明,答的是事实。换句话说,禅定、解脱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不二法门,那是真的。不二就是一,不二法门能不能说得出?说不出,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说不出的,不但说不出,都不能去想,一想就落在二里头,就落二、三。二、三是心意识,二就是意根、意识,三就是心意识。一动念头就落二、三,就是转真心本性变成阿赖耶,就变了,就不是真心,是妄心,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才一动念就落二、三,一心就变成妄心。在一真法界里面才是事事无碍,我们今天为什么体会不到这个境界?甚至於很难承认这个事实,原因就是我们无量劫来都是二、三在当家,所以对於一真的境界没有法子体会,道理在此地。在一真里面没有一多、没有大小、没有远近,所以十万亿佛国土想去就到了,它没有远近,就是没有距离;换句话说,时间、空间都没有了,都融合成一体。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所以《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

  『各处菩萨众会中』,有佛当然就有很多菩萨,佛在许多菩萨当中讲经说法教导他们,这就是处在「菩萨众会」当中,这是说佛弘法利生。像这样的事情、像这样的境界,『无尽法界尘亦然』,虚空法界里微尘无量无边,任何一微尘里无不是这样的。依报讲微尘,正报讲毛孔,我们的汗毛孔,毛端,汗毛的尖端,每个汗毛尖端都有如来在转大法轮。佛去我们不远,无量无边一切诸佛都跟我们在一起,在一真法界里面他把这些事实看得清清楚楚。而我们则是糊里糊涂,以为佛在很远,我们没有法子见得到,不知道佛就在我们身体里面,不知道佛就在我们的身边。

  『深信诸佛皆充满』,如果不能深信,当然普贤十愿你就没有法子修了,为什么?没对象。一定要深信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像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与我同在,你要深信,然后那个修行就是普贤行。可是这的确是非常难信,比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要难。下面这称赞了,所以前面称赞的对象你要深信,晓得称赞的对象是谁。

  经【各以一切音声海。】

  赞叹是音声,是言语。怎样赞叹?

  经【普出无尽妙言辞。】

  无量无边的赞叹。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赞叹。佛说得太多了,赞叹、称赞,本经前面注子里头也说明了。诸佛如来的功德是赞叹不尽的,不但我们凡夫赞叹不尽,就是佛与大菩萨们也赞叹不尽,赞叹不尽就是说明,我们自性本具的功德实在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功德要是归纳起来,这就好说话了,佛为我们讲经说法都用归纳的方法。归纳成一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是总赞,怎么知道?我们在讲堂从前报告过很多次,讲过很多遍。古德真的是用了很多心来寻找佛法的总纲领,他们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做个比较,《华严》最圆满。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一切经叫《华严》眷属。好像一棵树,《华严》是根是本,其他一切经是枝叶,是树枝、树叶,这是根本。《华严》再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根,根本的根本。《无量寿经》跟《华严》比,《无量寿经》是第一,《华严》是第二。我们把世尊一代时教的总纲领找到了,这是《无量寿经》找出来了。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夏老居士分成四十八章,说四十八品都可以。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品最重要?就是哪一品是第一?当然是第六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最重要的。全经所说就是四十八愿的说明,四十八愿的注解。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是第一?古德为我们说了第十八愿是第一。十八愿讲的是什么?「十念必生」,念佛第一。这才找出来,原来这六个字就是真正的『普出无尽妙言辞』里面的第一,这六个字就是「无尽妙言辞」的总纲领。所以经论,古大德常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也听得很耳熟,但是粗心大意,从来也不晓得怎么个不可思议法,没想过,也没问过。这种比较的方法,使我们才能认识名号功德真的不可思议。所以六字真言包括了一切的赞叹,包括了无尽的言辞,就在这一句之中。

  经【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前面一句是讲时间无始无终,『尽於未来一切劫』,永无终止的。『赞佛甚深功德海』,你要不会赞,就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跟一切诸佛菩萨的赞叹无二无别,这一句是总纲领。下面三首是颂供养,颂广修供养。我们看第一首。

  经【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经文上说的是事,可是我们要晓得,事是相,最重要的是理,道理在哪里?我们应该要怎样做法?是不是我们每天要以很好的『华鬘、伎乐、涂香』来供佛?不是的,你那样供佛错了,那决定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前面说过了,往下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华鬘」表什么?佛门里面,花代表因行,华鬘代表修因。「最胜妙华鬘」代表的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因为在所有菩萨修因里面,这是最殊胜的因行,它代表这个。你要是不懂佛的意思,带了很多花来供养,佛一看,摇头,「错会了我的意思!」这个要知道。在注解里说得很清楚,这个地方把法供养省略了,只讲财供养,财是表法的。前面说了「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里面第一个「如法修行供养」,所以你要晓得它事上统统是表法供养,你要懂这个道理就对了,不可以迷在事相里头。古德常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看到经上照文字来解释,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错会了。这是如法修行,表这个意思。

  「伎乐」,我们在《地藏经》上见过,《地藏经》上有供养,供养地藏菩萨有玩具。从前有位居士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很怀疑,他来问我,供香花好像看得很平常,供玩具是什么意思?很少人用玩具供养佛菩萨的,其实经上有。玩具表游戏神通的意思,要懂得它表法的义趣。伎乐就是歌舞,载歌载舞,歌舞是怡情悦性、舒畅心情的,所以它表的是自在无碍的意思。香,无论是烧香、末香、涂香,大概经上常讲这三大类。涂香是涂在身上的,像香水一类的,这是属於涂香。末香是香粉,我们搽粉那是末香。烧香,我们这香炉里烧的叫烧香。凡是香都表信,信香,表戒定真香,表戒定,表五分法身,所以经上常讲五分法身香,表这个。最低限度我们看到香,信心坚定了,信心清净,这就是香。三种香里面,涂香对身体最亲切,它涂在身上,烧香还很远,涂香是涂在身上,表示信心清净的意思。

  『伞盖』,这两天台北市的空气非常坏,我今天在报纸上看到,说昨天空气里面含的有毒,什么光化物质在里面,所以劝大家尽量不要外出。今天的空气好像跟昨天一样,空气品质非常的坏,污染。「伞盖」是防污染的,这叫真供养。信愿持名,老实念佛,身心自在,信心清净,一尘不染,它表这个意思,这叫真供养。『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这样就是供养一切诸佛如来。

  经【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最胜衣服最胜香』这一句是总说。「衣服」表忍辱,衣是遮身体的,遮羞的,遮羞是忍的意思。「最胜」,最胜无过於对净土能忍,我一心一意修这个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我遇到了都不会动摇,都不会改变我的念头,一心求生西方,那就叫最胜衣服,它表这个意思。『最胜香』,当然对於净土法门深信不疑,这是最胜香。『末香烧香』,这是举出两种,『灯烛』表智慧光明。《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般若,香是表信心清净,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智慧现前,信心就更坚定、更清净,更清净的信心,智慧就更增长。

  经【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这首偈子实际上就是说明,菩萨在修行供养当中,是以坚定的信愿专修净土。很少人知道净宗与般若有关系,充其量,一般都讲修净土的人可能有一点定,没有慧。为什么?他有一心不乱,天天念佛也许能修一点定,认为净土里头没有慧,往往轻视净土,这是很大的错误。真正对净宗的认识、了解那是大智慧,所以唯有文殊、普贤、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听说这个法门自然就去了,你能说那些人没有智慧吗?所以这是最高的智慧,不是最高的智慧怎么会选择最殊胜的法门?这一定的道理。智慧跟他所选择的真的是正比例,他能够真的选择到一切诸佛所宣扬的第一法门,那决定是高度智慧,绝对不是普通智慧,普通智慧一定做不到,这一句是这个意思。再看下面一首,第七首。

  经【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前面只是说供养,到这一首则『普遍』了。普遍是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如来统统都供到了,没有一个漏掉。如何才能做得到?第一要『以广大胜解心』,解是明了,换句话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有相当的了解。知道事实的真相,所以他『深信一切三世佛』,一切是讲空间,三世是讲时间,一切就是常讲的十方,十方三世。怎样才能遍供?要『以普贤行愿力』才能普供。「普贤行愿」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以清净平等觉依教修行供养,那就是遍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首解释这个意思。再看第四「忏除业障」,只有一首。

  经【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行愿品》偈颂里面,我相信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这一首,其他的偈颂我们记不得,这一首大致上都可以背诵,常常念的,可是要晓得它的意思。第一句是讲我们无始劫来无量无边的业习烦恼,业障、习气、烦恼,这些东西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累积的。诸位必定要晓得一个事实,这些东西累积得是愈累愈多,不会说一世比一世少,不可能,愈积愈多。这些东西多了,果报还会好吗?果报必然是一世比一世苦,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才觉得非常恐怖。我们这一生苦算不了什么,来生比这一生更苦。来生到哪里去?三恶道去了,变畜生、变饿鬼、变地狱,这个事情麻烦。你说,怎么会变?那你就仔细观察你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如果我们的念头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那就决定三途去了。如果我们的念头是舍己为人、利益众生,才能得人天两道。但是这种念头这一天二十四小时里头起了几次?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又起了几次?这两个做个比较,看哪个多、哪个少,就知道我们来生是到三善道还是三恶道,就清楚明白,不必问人。所以想起来可怕,太可怕了。

  我们这一生幸亏遇到念佛往生法门,带业往生的法门,如果遇不到这个法门,一切都一定会落空。其他法门修得再好也不过是人天两道,出不了轮回。为什么出不了轮回?见思烦恼断不了,要想超越六道轮回,一定要见思烦恼断干净,因为见思就是轮回的因,这个因不断,果不会消失的。小乘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才能超越六道轮回,非常困难,不是个容易事情。过去所造的,自作自受,下面就说明这个因。

  『皆由无始贪瞋痴』,无始劫以来「贪瞋痴」的烦恼,生生世世累积,是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可怕。『从身语意之所生』,这一句是讲的缘,无始贪瞋痴是因,这是讲缘,也就是造作一切罪业的工具。无始贪瞋痴不造罪业,谁造罪业?「身语意」在造罪业,谁叫身语意造罪业?贪瞋痴在后面指挥,发动身语意造罪业,是这么一回事情。现在清楚、明了了,才发愿求忏悔,『一切我今皆忏悔』。怎么个忏悔法?息灭贪瞋痴,清净身语意,就真的忏悔掉了,忏悔是这样修法。内把贪瞋痴息掉,外面要修三业清净,换句话说,你能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觉而不迷,那叫真忏悔。

  这还说的是原则,要怎样真正落实到我们生活上,来修忏悔法门?古德教给我们,只要老老实实一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真正忏悔。这一句佛号,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统统在其中了。所以这一句佛号无量功德,真实忏悔。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七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7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一面,第二行,就是偈颂的第九首:

  经【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首是重颂「随喜功德」这一愿,经文虽然只有四句,已经将随喜的对象都说到了。第一句是随喜一切众生,第二句是讲声闻、缘觉。『无学』就是指四果罗汉与辟支佛;『有学』的,小乘从须陀洹,初果、二果、三果都叫有学,这是『二乘』学者。第三句是大乘,『如来』是果地,『菩萨』是因地,无论是修因或者是果地上所有一切功德,我们统统都随喜。随喜的微细之相都在大经经文之中,特别是《四十华严》前面所说的五十三参,这是五十三参最后的一位善友,普贤菩萨。如果不细读五十三参,不深入的研究五十三参,随喜功德实在讲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学起,也不知道如何随喜,所以《行愿品》的全经非常重要。再看底下一首。

  经【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於无上妙法轮。】

  十大愿王实际上来说,前面七条是愿,后面的三条是回向,所以愿只有七条。这七愿里面,从礼敬到随喜都是属於自利,第六、第七是利他,菩萨自利利他。利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令一切众生有机缘闻到佛法,尤其是闻到佛法当中最殊胜的大法,这是普贤菩萨的愿望。要令众生得闻佛法,一定要请人说法,一般人不知道佛法的好处,他不知道礼请,我们得到佛法好处的人知道,应该代一切众生来请法,请善知识在这个地区讲经说法,转法轮。

  第一句是总说,『十方所有世间灯』,灯是比喻,众生无量劫来心思昏迷,愚痴,像黑夜在大海里行船一样,找不到方向,於是灯塔就非常可贵。由於这个灯明指引我们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将佛门大小乘的善知识都比喻作「世间灯」,它能够为我们照明前路。第二句是请佛转法轮,『最初成就菩提者』,这是佛。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后世的学生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这是最初成佛为我们说法的人。第三句就包括所有的善知识,『我今一切皆劝请』,一切里面包括了菩萨、二乘圣者、佛的弟子,修行证果之人。这些人我们要是遇到了,一定要请他为大众说法、开示。

  在古时候,讲经说法的这些善知识多半都是修行证果之人,所以他讲的东西没有错误,能够深契佛义广利众生。到近代,去佛时间久远,社会愈来愈复杂,物质生活上好像是比从前进步,如果我们冷静仔细的观察,实在未必。原因在哪里?如果我们从人生的价值观来看,从人生的意义上来看,现代人的价值远不如古人,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人是动物,人跟禽兽不一样在哪里?人受过良好的教育,知道尊重自己应该怎样做个好人,所以古时候的人跟禽兽距离很远。现代的社会,人跟禽兽是愈来愈近,大家冷静仔细观察,可悲。人之异於禽兽的就是伦理道德,我们中国古代的教育教什么?就是教人怎样做人,教这个。现代教育里头说教人做人,好像没有听说过,如果我们提出来,他听到都觉得奇怪。现代的教育,无论中国、外国,我们仔细观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赚钱,把这个当作教育的主题。所以钱可以赚得很多,人的价值没有了,意义丧失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在一切教育里面,佛法的教育是最完美的,是最究竟的,中国古圣先贤对於佛陀的教育也赞叹备至,所以我们懂得劝请。在现代,证果的人我们见不到了,连真正修行的人已经都不多见。拿著佛法当作商品,经典里面所说的「裨贩如来」,在现代社会里是很常见到的,几乎时时处处我们都见到,这都是受了名利之害。眼前可以得一点小利,利用佛法求名闻利养,求五欲六尘的享受,可以得到。得到的时间很短,不过数十年而已,将来的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万万不能干这个事情。

  经典、论疏是佛菩萨、祖师大德遗留给一切众生的,现在有些人据为己有。我今天下午到这边来,我们同仁拿了几本书来给我看,我们基金会想翻印。看到有不错很好的本子,印得很清晰,翻开后面版权页,人家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版权所有」应该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不应该是他讲的,他讲他版权所有,他已经偷盗了释迦牟尼佛的版权。他盗佛的版权,怎么不堕阿鼻地狱?他印的这个书能赚多少钱?换得将来阿鼻地狱无量劫的受罪,我们看到这个人愚痴到了极点,可怜到极点,真可怜,世界上没有比这种人更可怜。他们拿来给我看,我说不印,不印他的本子,我们另外再找别的本子来翻印。这是讲印书,印上「版权所有」。讲经说法也如此,好像在台湾还没有卖票的,在外国讲经是卖门票的。而且录音带录下来也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不准翻印流通的。这真叫做利令智昏,这是迷惑得太严重了,这种人你就不要去请他,那不是善知识,善知识的心愿一定跟佛菩萨相同。

  世尊每讲一部经,到后面都劝大家流通,三分后头有「流通分」,劝你流通经典,功德无量。佛没有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没有说过这个话。连近代的一些善知识都没有说过这些话,你看从前大陆上的,民国初年的,像弘化社的书、金陵刻经处的书、佛学书店的书。凡是这些流通处出版的书,后面都说「欢迎翻印,功德无量」,都印上这八个字。「翻印必究」大概只有在台湾才看到,过去大陆上没有。

  佛是要普度众生,是希望一切众生都有机会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帮助大家离苦得乐,帮助社会安定繁荣,帮助世界永久和平,人家是这个心愿。我们把这些道理事实看清楚了,我们劝请就有个标准,真正是有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的,我们请他;如果有个人名利夹杂在其中的,这个决定不能请,因为他将来堕阿鼻地狱,我还帮他一个忙,给他做了增上缘,这也是罪过。所以即使是弘法利生,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也要小心谨慎,不要让这个善缘变成别人造作罪业的机会,那就错了。我们有这种能力观察、辨别,你就有真智慧了。所以福田不容易种,你不认识,种错了,帮助人造罪业,他堕阿鼻地狱,你也逃不了。你虽然没有他罪过那么重,你也会堕边地,堕小地狱,因为你是帮凶,你帮他作恶。

  『转於无上妙法轮』,「无上妙法轮」是指一切经典里面的了义经。佛在「四依法」告诉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在一切经里面为众生演说一乘法,一乘法是无上的妙法,一乘法是成佛的方法。佛在《法华》里头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二乘、三乘是佛的方便说,不是无上妙法,无上妙法是一乘法。我们晓得一乘法里面,《华严》是一乘法,从《华严》当中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华严》末后如果没有普贤菩萨导归极乐,《华严》就不圆满,就不究竟。由此可知,凡是劝一切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法门就是无上妙法轮,那就不会错了,真正的一乘法。再看底下这一首。

  经【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前面在「请转法轮」,是从佛、菩萨、声闻、缘觉到凡夫的弟子,统统都包括。「请佛住世」这个偈颂里头,这文里面只有佛,没有讲到菩萨、罗汉、凡夫身,诸位要知道,文虽然没讲到,意思统统包含了。请转法轮是请善知识讲经说法,实在讲这也非常不容易。我这些年来,最近这三年没有到外面去讲经,在美国也只有两个地方,其他地方都不去了;在台湾,就是这个地方跟景美两个地方,其他地方也都不去。什么原因?叫大慈大悲,不去讲经是大慈大悲,大家不晓得。因为他们那些道场不断的去请法师讲经,这位法师来讲了,走了,过几天又请一个法师来。一年当中要请好多位法师,听了很多的佛法,我何必再去找麻烦,又给他添一点?这很多,脑筋都听乱了,我们不忍心去凑热闹再给他增加一些,所以没有必要。诸位要知道这个难,听多、听杂了,不知道学哪个法门好。

  古时候,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跟现在不一样。从前请一位法师来讲经至少也要住上一年半载,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薰习,对於大众解行确实有帮助。而且从前人请他会请,我们这个道场大家都是念佛的,都是修净土的,我们请什么法师来讲经?一定请净宗的大德,不会去请禅宗的,不会去请个密宗的,为什么?把我们的解行破坏了,得不到利益。现在一般道场请许多出家、在家的大德,讲经的少,都是来讲演的多,来几天讲一个专题,都是这样的多。这是宣扬佛教,都是讲的佛学常识,对於佛法概略的了解是有一点帮助;对於深入、对於修行不但没有帮助,可能还有障碍,修行、解行都讲求一门深入。可见得请转法轮也不是容易事情,真正善知识很少。

  自古以来,有几个人听一部经就开悟了?即使讲一部完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可能今后我们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机缘了,因为这部经要讲下来,也不要说得很详细,像我们现在一般这个讲法至少要三千个小时。如果要把《四十》跟《八十》合起来,去掉重复的部分,九十九卷,这样的《华严经》应当要五千个小时。即使有人讲,到哪里去找听众?听众没有了。非常可惜,这是希有的大法,圆满的法轮。向后这个时代科技愈来愈发达,大家喜欢的是愈来愈精简,最好一部经半个小时就讲完,这大家最开心的;讲上三个小时,摇头,太长了,时间太长。往后都是这样的情形,众生的福愈来愈薄,载不起大法,福太薄了。

  既然不能一部经上开悟,那就得请这位善知识长住在这个地方,长年不断的带领我们修学,这就要请佛住世。佛不在世,我们遇到菩萨,实在讲现在菩萨、罗汉都遇不到了,能够遇到真正好的修行人,出家、在家都好。在家的,像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是位真正通达佛法、修持很好的人,跟出家人没有两样,他可以指导我们。遇到真正善知识要请他住世。真善知识绝对不计较名闻利养,供养厚薄他完全不在乎,那要怎么启请?总得有些真正修行的人,他看到这个就欢喜了。真正修行,不是做假的,不是做好看的,真正修行,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这种真诚的心愿就能够感动他住世。

  这首偈子里面举的例子,他要走了,他要入般涅盘了,他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们要至诚劝请,劝他不要走。诸位想这行吗?这就是他要死的时候,我们劝他不要死,再多活几年。诸位要知道,真正修行人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哪来的?愿力来的。我们凡夫生死不自在,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就不能留人到五更,我们是受业力的支配,真叫动弹不得。人有命运,没有办法改变,可是修行人他有办法,诸位同修你们要真肯修行,你们也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佛家常讲的乘愿再来。乘愿再来不是专指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了菩萨、成了佛,再倒驾慈航来度众生。当然这也是乘愿再来,其实另一个意思是我们现在愿力超过业力,业力不起作用,愿力起作用,这一转变,人就是乘愿再来。换句话说,你的愿力是不是能超过你的业力,愿力超过业力你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你就得大自在。你生死做得了主,想去就去,想住多少年都没有关系,有这样的能力。所以真正善知识,真正有修行的人,是可以的,是可以求他多住几年。

  『唯愿久住刹尘劫』,这是我们的愿望。他究竟住多久?实在讲,乘愿再来的人已经没有业力,业力对他不起作用,愿力里面就是缘,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看缘。真正不断的有学生发了真实愿心来跟他学,他就不能走,他就得多住几年多帮助他;如果没有学生,他就走了,他住在这儿没用处,所以看是不是真的有人跟他学。我们在古时候看到一个例子,玄奘大师发愿到印度去求学,那时候从中国走路走到印度要两、三年。他发心的时候,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化缘已尽,他就准备入灭,就准备走了。玄奘大师在这边发了这个愿,他知道了,他要来,好了,就不走了,等他。那个时候没有预先通知,这个地方有人发了真愿,那个地方菩萨就知道,他就不走了,等玄奘大师。把玄奘大师教会,学业圆满成就,他才走。确实证明了佛门当中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当然玄奘大师是很了不起的人,把他教成了,就是把佛法从印度带到中国来,所以为玄奘大师他要多住几年。请法是这样请的,不是口头上说几句甜蜜的话,磕几个响头,这没有用处,善知识不会理你的,他还照样要去的。就是以真诚的心求法,续佛慧命,利益众生,这位善知识一定要帮助你,他一定不能走。愿到这个地方就说完了,七愿。后面是回向,后面三愿都是回向。请看五十二面。

  经【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长行里面,十愿十条分得很清楚,到偈颂里面,十愿只有七愿,后面三条合成一个。这首偈是总回向。『礼』是礼敬诸佛,『赞』是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三种都是福。『请佛住世』是第七愿,请转法轮是第六愿,随喜功德是第五愿,忏除业障是第四愿。这个地方顺序有一点颠倒,是为了押韵的关系。这些是『善根』,统统回向众生、回向佛道,佛道就是菩提。回向里面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多,回向三处,第一个是「实际」,第二个是「菩提」,第三个是「众生」。这里头没有实际,只有众生跟菩提,佛道就是菩提,实际则都在每一愿无尽之中。好,我们看下面的经文,注解诸位自己去看,这个不需要多说。

  经【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个往后总有四十首偈,这四十首都是颂「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三愿。佛菩萨用这么大的篇幅来为我们说明这三桩事情,由此可知,这三桩事情在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前面一首是总纲领、总回向,从『我随一切如来学』以下这是别说,前面是总说,这就是回向的别义。这两首就是常随佛学,是回向的别义。

  我们要想成佛,成佛才是究竟圆满,要想成佛一定要跟佛学,不是跟佛学你就成不了佛。一切诸佛之中,唯有阿弥陀佛与一切众生的缘最深。所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一切诸佛里面我们跟阿弥陀佛的缘最深,这是诸佛如来都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道理就在此地。跟你生生世世缘深的这位老师学,就很少障碍,没有困难,为什么?见到佛就生欢喜心。佛讲的话特别喜欢听,别人讲的话听不下去,同样一句话,佛讲的他就喜欢听,为什么?有缘!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亲近有缘的善知识,有缘的这一尊佛。

  「我随一切如来学」,一切如来也就是《弥陀经》上讲的诸佛。诸佛是谁?就是阿弥陀佛,所以一切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因为一切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一切如来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就是一切诸佛、就是一切如来,这一定要搞清楚。同时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我们可以同时统统跟他们学。你们在《弥陀经》、《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世界的人每天早晨,就像诸佛一样化身百千万亿,是化身去亲近、去供养诸佛,听诸佛讲经说法,化身去的。如果是一个身,一尊佛一尊佛那里跑,都跑累死了,那要跑到哪一年才能跑得完?化身去的,同时去的。所以你才晓得,如果要不见阿弥陀佛,你要想得这个能力,至少要到八地菩萨才有这个能力,才能够分身去供养一切诸佛如来。可是八地菩萨的修行,差不多修行三个阿僧只劫了,我们想想我们能办得到吗?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生才不至於空过。

  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一切诸佛,《无量寿经》上讲得那么清楚,四十八愿说得那么明白,你再要是看到不相信,还学别的法门,那真的叫业障深重。诸佛如来把至高无上的法门捧给你,不认识,去搞第二、第三、第四的,你说这不叫业障吗?我曾经跟诸位说过,我遇到《无量寿经》,《华严经》就不要了。从前我专修《华严》,我在台中求学,我的底子是《楞严》,从《楞严》进入《华严》。讲了十几年的《华严》才相信净土法门,找到一个更简单的《华严》,把那个麻烦罗嗦的《华严》舍弃了。古德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我们才真的认清楚,真的识货了。搞了这么多年搞明白了,很不容易,自古以来,多少人一辈子也没有搞清楚,这就是刚才讲的业障深重。

  『修习普贤圆满行』,「行」是破音字,在此地念行(ㄏㄣˋ;henˋ),当动词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在经一开端就讲了,西方世界的菩萨,从实报庄严土上上品一直到凡圣同居土的下下品,也就是全体,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修习普贤圆满行」。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普贤法界,阿弥陀佛就是普贤菩萨的老师,所以那个地方统统修的是普贤行。这一下我们放心了,安心了。普贤行好难修,现在我告诉你,好容易修。为什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普贤行,十大愿王统统在其中,一个都没有漏掉。一句佛号就是圆满的普贤行,普贤十愿都在这句名号之中,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这里面虽然没有讲未来,意思都包含了。这两句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用什么供养?用「普贤圆满行」供养。普贤圆满行是什么?专信、专愿、专念阿弥陀佛,这样就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真的吗?你们相信吗?你们凭什么相信?相信要有个理由,凭什么相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都是修普贤行成就的,而且都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一切诸佛本愿,佛希望我们什么?就是希望我们念佛求生净土。

  长行文里头「供养」有个比较,后面比较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举了七条,第一条说「如法修行供养」。如法修行指什么?就是一切诸佛教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今天依照佛的教诲,圆满佛的意愿,这叫真供养。所以一心发愿求生净土,就是圆满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何况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事上都供养到了,我们真的有能力每一尊诸佛的面前天天去跟他见面,天天听佛讲经。所以在这个世间,我常常劝勉同修,我们要专、要精,不要搞杂,不要搞多,一门深入。四弘誓愿,我们前面两条在现前完成,「法门无量誓愿学」到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完成了。天天去供养诸佛,听诸佛说法,岂不是法门无量一下就学了,同时就学了。在这个地方要想学一切法门,太难了。

  『未来一切天人师』,这一句补上来了,过去、现在、未来,加上这个就是三世诸佛,天人师就是诸佛。『一切意乐皆圆满』,佛的意思,佛的欢喜,乐是欢喜。佛的意思就是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教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这是佛的意思。我们真正发愿,真正要去,佛就欢喜,这个欢喜是圆满的欢喜,真的佛生大欢喜心。好像一位慈母对她的儿女,儿女流浪在外面,天天提心吊胆,天天在牵挂。现在他回家了,喜欢了,心定了,不再忧虑,不再操心,就像这个情形一样。众生没有回到阿弥陀佛的身旁,必然是在六道里头生死轮回,流浪他乡,到达净土那真正回家了。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三世」就是接前面十方三世诸佛。只有这个法门一生成就,诸位要记住,其他法门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太难了,即使密宗里面所说的即身成佛,诸位细细去念《印光大师文钞》就了解。印光大师,大家都知道,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说的还会错吗?密宗里面即身成佛,佛有很多种,天台家讲藏通别圆,他成的是哪个佛?藏教佛,比圆教佛差得很远了,往生西方极乐是成圆教佛,不一样。何况密宗修学难,比净土不晓得要难上万万倍都不止。黄念祖老居士在书里头写的有,录音带里面诸位也曾经听过,他在美国讲的几个录音带,都交代得很清楚。「中国大陆这四十年来,十亿人口,学密法成就, 的只有六个人」,你才晓得多难!

  我跟他在北京见面闲谈的时候,他很感慨的说,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密宗的根性。所以他遇到一些学密的人,也是委曲婉转劝他念《无量寿经》、念《弥陀要解》、念《普贤行愿品》,回向求生净土,这是老人的苦心。换句话说,看到你那条路是死路,走不通,劝你再加上这个,加一点,这个地方也许还能得力。正如同永明延寿大师当年一样,看到参禅的人太多了,要劝他回头很难,所以教他加点净,禅净双修,用这个方法来诱导他。也就是说禅没指望,不要说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那是白修了。劝你放弃你不会答应,你不肯的,你坚固的执著,所以就劝你再念阿弥陀佛,那你的功力就更高了,用这个方法来诱导他。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是劝参禅的,看他路走不通,这是悲悯他。有些人听,错会了祖师意思,「有禅有净土才叫带角虎,好,我念阿弥陀佛再去参禅」,你说那不叫冤枉吗?把祖师的意思错会了。黄老居士劝学密的人念阿弥陀佛、念《弥陀要解》、念《行愿品》回向净土,跟永明大师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明那是一条死路,你没有资格、没有能力,你走不通。

  这个法门专信、专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而且给诸位说,只要你一专,你的业障就消除一大半,这是真的。业障消除的现象从哪里看?身体疾病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杂念没有了,烦恼少了,人精神起来了,忽然聪明了,这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只要一专,专是自力,专心,不再分心,同时得到诸佛威神的加持,人马上就不一样了。这在科学上讲也非常合理,我们身体是许多细胞组织的,细胞再分析就是原子、电子。我们心里面杂念多、烦恼多,就把它排列的系统搞乱了,所以它才长出许多病。心恢复到清净,我今天专了,其他我都不要,舍弃了,妄想杂念都没有了,这里面自然会调整,它的组织方程式自然调整好,调整得很自然。那你身体就健康,什么毛病都没有,所以这是非常符合科学所说的。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自己要想不老、要想长寿、要想不死,统统做得到。你们不肯做,那有什么办法?那没法子,不能怪佛菩萨。佛菩萨真有方法,就用科学来解释也非常有道理,都讲得通的。再看底下这两首,恒顺众生。

  经【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小注子里头说:

  疏【二有二偈。颂恒顺众生。以顺众生即顺诸佛。】

  所以这两首偈颂,前面一首是说佛,后面一首是众生。这桩事情我们对它了解不够透彻,所以在修行菩提道上就发生了很大的障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我们的分别执著。我们认为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这是善法,那是恶法,善的喜欢,恶的就讨厌、憎恨,这就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念佛不能往生。诸位一定要知道,真正想往生,记住,《无量寿经》上经题标示修行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心不清净,我们对人有高下,就不平等。西方世界是什么世界?是诸佛成佛的世界。我们佛号一天念十万声也没有办法,也去不了,就是从前寒山、拾得笑那些念佛人「有口无心」,口里念佛,心里还打妄想。心里是不清净、不平等、贪瞋痴慢,还搞这些,所以笑他「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不相应。

  净宗法门是究竟圆满、至高无上的法门,怎样才得生?古德教给我们要一念相应,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怎么是相应?大势至菩萨说出来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相应了。所以念要净念,有妄想,心不清净,有烦恼,心不清净,有分别、有执著,心都不清净,就不是净念。所以念的时候心要清净,用清净心念,要相续不断的念,心净则土净,这是我们往生最要紧的一个条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到一切诸佛的刹土,这样殊胜无比的大福报,没有清净平等心怎么行?所以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恢复到清净平等。

  修行用功在哪里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的分别一起来,「阿弥陀佛」,把这个分别压下去;我执著一起来,「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压下去。用这一句佛号帮助我们修清净心,再用清净心念这句佛号,就相应了,功夫是这个用法。烦恼习气如果不用这个方法去克服,我们这一生决定空过,只在佛门里种一点善根,来生还是要搞六道轮回。但是诸位要晓得,来生搞六道轮回,来生决定不如这一生,为什么?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我从早到晚,从大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就明白了。恶念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善念就是利益大众、利益众生的事情,如果恶念多过善念,来生一定不如这一生。这个事情想想就真可怕,你要能够常常想这个,真的寒毛直竖、毛骨悚然,不得了。我们的光阴很有限,来日无多,好好的把握著大好的光阴把净宗学好,净业完成。这一生才能够永脱轮回,才不辜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我们教诲的恩德。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八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8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四面,第六行,看经文偈颂第十七首:

  经【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盘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注解里面,这是第三大段,第三大段总共有三十首偈颂,是相当长的一段经文。前面将长行文里面所说的十愿,十大愿王,菩萨以偈颂的体裁重说了一遍,长行说得详细,偈颂就简略了。从这个以下是颂前面所讲的回向,十愿后面三愿都是属於回向,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三条都是属於回向。这个地方就把这三种回向合起来,佛为我们详细的开导,由此可知,回向在佛门修行实在是非常重要。什么原因?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历劫的修行很难成就,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佛教给我们回向这个修学的方法,把我们的心量拓开。真心本性是包虚空法界的,换句话说,比虚空法界还要大,那是我们本来的心量。现在心量小到连两个人都不能容纳,他怎么能成佛?怎么能往生?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要问,普贤菩萨在偈颂里面为什么回向要用这么长的经文,几乎占偈颂的一半,道理就在此地。

  注解诸位大致上都能看得懂,我们把经文简单介绍一下。『我为菩提修行』,这跟我们的发心就不一样。我们为什么学佛?为什么修行?这是从发心上来说,世间人学佛可以说大多数是为趋吉避凶,经上讲的话没错,为离苦得乐。但苦乐的标准我们搞错了,我们得的是眼前之乐,眼前的苦我们希望离开,眼前五欲六尘之乐希望得到,那简直是太小了。佛说的离苦得乐,离苦是离究竟苦,究竟苦是什么?轮回苦、生死苦,生死轮回苦,无明妄想苦,佛是叫我们离这个。乐是指什么?乐是指究竟乐,究竟乐要到什么地方才能得到?对我们来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究竟乐。

  其实这个话不但是对我们而说,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是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教,十住菩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对这些人说。圆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劝他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得究竟乐,离究竟苦,离苦得乐的标准是在这里。我们是什么标准?我们这个标准,苦永远没法子离开,乐是永远不能得到,为什么?用心错了。所以我们看这些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的修学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为「菩提」,菩提就是佛道,换句话说,他是为成佛来修行的,四弘誓愿最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是为这个。这个目标远大,带起他心量的开阔,所以他的修行就相应,小心量修行不相应,真正的道理在此地。

  『一切趣中成宿命』,「宿命」是六通之一,「一切趣」就是指十法界。菩萨无论在哪个法界修行,四圣法界里面有他,六凡法界也有他。在中国,四川峨嵋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这个世界有他,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他们。他们无论在四圣法界,或者在六道里面,他不迷,有宿命通,他知道过去,知道未来,不像我们迷惑颠倒。我们过去生中不知道,忘得干干净净,未来的前途也不知道,一片茫然,这就苦了;菩萨统统知道。

  『常得出家修净戒』,五十三参里面,示现出家身分的只有六个人,五十三位善知识只有六位示现出家的,其他四十七位示现在家,与这句话「常得出家修净戒」有没有抵触?没有抵触。诸位要晓得,在家菩萨,身在家,心出家,所以他还是出家,还是修的净戒。形像没有关系,最重要是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这个重要。所以此地「出家」的意思著重在心出家,不著重在身。

  「垢」是污染,我们的心在五欲六尘境界里面生起贪瞋痴慢,生起这个念头就污染了,这就垢了。『无垢』是心已经不染五欲六尘,心清净。『破』是犯戒,毁犯戒律,这个大家都知道,破戒了。『穿漏』,「漏」是比喻,像个茶杯一样,破了盛水就漏掉了,表示这个东西坏了,已经不是法器,没有办法修学如来功德。为什么?他戒破,心地污染了,不能够接受如来清净大法,是这个意思。「无垢无破无穿漏」,可见得菩萨持戒清净,我们常讲严持戒律。

  修行要从持戒修起,但是持戒,许多人也把意思错会,认为就是戒经里面的五戒、八关斋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会意到这上去。这个戒圈圈太小,不免污染,不免破漏。菩萨在这个境界里面所说的持戒,戒律的范围非常广大。凡是佛经里面佛对我们的教训统统是戒,教诫,我们都要遵守,不是列入戒条才遵守;没有列入戒条的,里面许多教训统统都要遵守。譬如前面讲「我为菩提修行时」,我是不是为菩提?这就是佛的教诲。我们修行要为菩提,不为其他,这就对了。说得浅显大家好懂一点,持戒就是守法,规规矩矩的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我们都应当要遵守,心就清净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一切法统统遵守、统统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这个意思。修行从这个地方修起,简单的讲从守法修起,持戒守法。

  下面一首,要紧的是后面两句,为一切众生说法。前面两句是说天龙八部,代表的是六道众生。菩萨有能力在六道里面化身,要度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同类身,使用同类的言语,才能够度那一类的众生。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要度畜生,应以畜生身得度者,菩萨要现畜生身;应以饿鬼身得度者,在鬼道里面,菩萨到鬼道里头也要现鬼道身。一定同类身、同类的言语才能够帮助他们,菩萨有这个能力。『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化是无所不遍,遍及六道,十法界,遍及无尽的虚空法界,这是佛陀的教育。再看下面两首,在五十六页。注解里头都很清楚,这两首是:

  疏【修行二利愿。】

  二利是自利、利他。

  经【勤修清净波罗蜜。】

  这是菩萨修行之体,菩萨行的体就是十波罗蜜,通常在《般若经》里面讲的六波罗蜜。《华严》以十代表圆满,所以六波罗蜜到华严会上就变成十波罗蜜。十跟六在数字上有差别,在内容、境界上没有差别,怎么会没有差别?十波罗蜜后面四条是第六般若波罗蜜展开的;归纳起来叫般若波罗蜜,展开来有般若、有方便、有愿、力、智。所以他把它展开来,我们讲这是归纳演绎,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般若波罗蜜,内容是圆满的。这是『清净波罗蜜』,用清净心修十度,以十度修清净心,它是相辅相成的,这个一定要知道。十波罗蜜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修什么?清净心修十波罗蜜,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经【恒不忘失菩提心。】

  这就是修行十度的功效。『恒不忘失』,永远不会忘失,『菩提心』是觉心,也就是说菩萨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之中,念念觉而不迷,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他不迷,不迷就是不染,染著就迷了,於一切法不染不著,他不迷。

  经【灭除障垢无有余。】

  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菩萨这个方法,业障都消掉,都消除,消干净了,『无有余』,消干净了。『障』就是业障,『垢』是无明,业障、无明都消尽。用什么消?诸位要记住,十波罗蜜、菩提心,用这个东西消业障。我们要不在这里真正下功夫,业障怎么消得了!菩萨行的总纲领就是六度,《华严》文殊菩萨讲的十度,刚才讲了,十跟六是一个意思,同样的境界。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不是叫你到处去舍财?舍财修福,将来享福,这不是波罗蜜。为什么?心不清净,里面有得失,还是有贪心。佛家常讲,舍一得万报,利息很厚,值得去投资,是这样的心理去修布施,这个心不干净,这个心不是菩提心。所以你所修的也不是波罗蜜,那个叫修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加上波罗蜜,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染著。布施真正的意思是舍、是放下,把贪心放下、瞋心放下、愚痴心放下、妄想心放下、执著心放下,这叫布施,真的布施。所以他才「恒不忘失菩提心」,才真正能够达到业障、无明统统消除。

  经【一切妙行皆成就。】

  自行化他圆满成就。这里面总共八句,这一句是总说,这一句是主。所以菩萨行圆满成就,诸位要记住,前面三句非常重要。下面一首是说它的德用。

  经【於诸惑业及魔境。】

  『惑』是迷惑颠倒,『境』是境界,这个境界不是好境界,是魔境界。《八大人觉经》上,佛给我们讲的四种魔,《八大人觉经》流通很广,提起来诸位都知道。这四种魔里面第一个是「五阴魔」,五阴魔是什么?我们的身就是五阴,身就是魔,这个身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现的相状。第二是「烦恼魔」。第三是「死魔」,有情众生都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是魔。说这个四大类,三类是属於自己的,只有后面这一种是我们身外的,「天魔」,只有这个属於外在的。

  哪些是天魔?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有没有见过?天天见,你们不认识。张开眼睛看看,哪一个不是天魔!凡是一切诱惑你起贪瞋痴的,这类的魔是外面诱惑的,统统是天魔。天魔不是青面獠牙的鬼怪,也许打扮得很漂亮,一见就生欢喜心,那都是魔,要认识清楚。内不起贪瞋痴慢,内里面心地清净、觉而不迷,『惑业』没有了,外面是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外面境界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心里欢喜的,称心如意的,引起你贪心,你看烦恼魔把它引起来了;一种是不顺心的,引起你瞋恨心,统统是魔境。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魔境界,不可以不知道。认清楚,明白了,不受诱惑了:

  经【世间道中得解脱。】

  只要你内不动心,外不受诱惑,你就『解脱』了,解脱就自在。菩萨跟我们在行为上不一样的就在此地。我们凡夫禁不起诱惑,顺自己的意思,一诱惑贪心就起来;不顺自己意思,瞋恨心就起来。换句话说,外面境界诱惑你,使你的烦恼不断起现行,内魔跟外魔勾结,你还会有好日子过吗?所以我们要学菩萨,学菩萨就学聪明,认识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面对它不会起心动念,心是平等的、清净的,这就是内,业惑消除,外面不能诱惑了,外面魔境也不起作用,菩萨降魔是这个降法。

  经【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比喻,在佛门里面,用莲花表法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莲花是生在泥土里面,花开在水的上面,佛用这个做比喻。池底下的污泥比喻作六凡法界,泥上面的清水比喻作四圣法界,花开在水上面,不但六凡法界它不染,四圣法界也不染。它叫什么?不得已给它取个名字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四圣法界在比较上说,比六凡清净,是不是真清净?不算真清净,是比较清净。真正的清净是六凡、四圣统统不染,真正清净,『犹如莲华不著水』,这是入一真法界。『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太空当中运行,它不是停在那个地方的,它是在运行的。这两句都是比喻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实的,那才叫真正解脱得大自在。再看底下第二十一首、二十二首,这是五十七面的倒数第四行,这两首是「成熟众生」。

  经【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於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普贤菩萨的大愿跟十方诸佛如来完全相同,没有一丝毫差异,诸佛确实念念希望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第一句是离苦,第二句是得乐。『等与一切群生乐』,「等」是平等,跟佛一样平等。我们要知道,如果修学的方法不相应,要想达到究竟离苦得乐是相当不容易的。佛有这个方法,普贤菩萨这一卷经就是的,就是劝你念佛求生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是一般人纵然是仰慕《华严》,而把念佛求生净土这桩事情看轻了,这可以说是虽然仰慕《华严》,但对於《华严》是丝毫不认识,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佛在《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弥陀经》也是大家把它看轻了,把这部经看轻,实在讲就是自己业障重,特别重。为什么?净土三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宝。你把它看轻了,就是所有一切诸佛你都没有看在眼里,你都不认识,这个罪多重,叫业障深重。哪有业障比这个更深更重的?没有了。

  世尊明白的介绍我们,这经文上说的,「闻是经受持者」,得的什么果报?得两种果报,第一个是得到一切诸佛护念,这是福报。谁有那么大的福气,一切诸佛都保佑你!所以我说念佛的人、念《弥陀经》的人,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大福报的人,找不到另外一个人福报比他更大。他得一切诸佛护念,一切诸佛保护他,保佑他,一尊佛都不漏,一切诸佛念他,怀念他。这些人天天念这部经,不知道,不晓得这两句话说尽了,大福报,没有比这个福报更大了。第二个利益,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慧。前面得福,后面得慧。这个慧是不退转於无上菩提,福慧都达到究竟圆满。世间人无知,天天念这部经,不知道经里头讲的是什么,你说可不可惜?真要清楚,真要明白,他就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他所有的心行,一切与诸佛如来都能相应。所以《弥陀经》原来的经题,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普贤菩萨也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门之外,普贤菩萨也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佛确实对得起我们,把至高无上的法门传给我们,我们自己不识货、不接受,罪过在自己,绝对不在佛菩萨。佛菩萨对得起我们,我们辜负了佛菩萨。

  『如是经於刹尘劫』,这一句讲的时间。「刹」就是佛国土,佛刹;「尘」是微尘,这是形容、比较。一粒微尘比喻作一劫,多少微尘?刹尘。刹是三千大千世界,把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那微尘有多少!极力形容时间之长。『十方』是讲的空间,说了时间再说空间。无尽的时空里面,菩萨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从来都是无疲无倦,永远在做,永无休止的在做。

  经【我常随顺诸众生。】

  这一句是总,这八句里头这一句是总说「成熟众生」。成熟众生,就是你要想帮助众生,你一定要恒顺众生。众生的业习烦恼非常之重,如来虽然有最殊胜的法门能令他立刻就成佛作祖,奈何他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那用什么方法?必须要知道他的业习烦恼,帮助他逐渐消除。到他业习烦恼消除相当的程度,对於如来的大法,他一听就醒过来了,他就觉悟了。像世间人真的不晓得念佛修净土是最大的福报、最大的智慧,念佛的人虽然多,真正明白的人没有几个。

  经【尽於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前面这一句是因,后面这句是果,『圆满无上大菩提』就是成佛,这个地方所成的是圆教究竟佛果,就是通常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要修普贤行。普贤行里面包括前面讲的十大愿,十条纲领,还要包含文殊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教给我们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讲事,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十个原则。而用普贤菩萨无量清净广大平等慈悲的心来修十波罗蜜,这就是普贤行,这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佛道。再看五十八面,看偈颂。

  经【所有与我同行者。於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於我常生欢喜心。】

  这个两偈是「不离愿」,也是「同意行愿」,也叫「心行愿」,这个要略略的说明一下。第一句是总纲,『所有与我同行者』,这句话实在就是圆满包含了大势至菩萨所讲的五十二同伦。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论从哪个世界去往生的,从实报土的上上品到同居土的下下品,都是修普贤行。你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西方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全都是修普贤行。所以我们要想亲近文殊、普贤,华藏世界不容易找到他,什么原因?我们没本事去。峨嵋、五台塑的像在那里,不是真的,见到它也不会说话。真正的文殊、普贤在西方极乐世界,诸位不知道。我们念佛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迎接,文殊、普贤来不来?当然来,没有不来的道理。你问为什么原因?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的同修,都是修文殊十行、普贤十愿。他们两位在那里帮助阿弥陀佛教导,观音、势至是帮助阿弥陀佛到处去招生,他们两个在家里教学。如果你把西方极乐世界里头的状况搞清楚了,你向往的心会真的生起来,非常热烈,那不一样。「所有与我同行者」,凡是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的,都是普贤菩萨的同行。

  『於一切处同集会』,「同集会」就是念佛共修的道场。念佛共修的道场非常广泛,不是说哪里建个念佛堂,这是念佛。除了念佛堂以外的共修道场就更多、更普遍,但是一般人不认识,一般人不明了。只看到形式的,有形的,而没有看到无形的道场,与菩萨同心同愿的统统都是道场。『身口意业皆同等』,三业清净,三业专精。『一切行愿同修学』,「一切行愿」就是指前面的十大愿。

  下面一首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所有益我善知识』,「益」是利益,所有帮助我的、利益我的这些善知识。承他们『为我显示普贤行』,这是指谁?《华严经》前面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说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也许你听了之后会很感叹,「善财的命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业障深重遇不到,一个也没有遇到」。实际上你这个想法完全错了。善财跟我们不一样的,善财认识那是善知识,我们天天跟他见面,不认识他是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讲我们现前社会这些大众,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佛把他分成五十三大类,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怎么没见到?你早晨起来,眼睛睁开就见到了。由此可知,时时见到,处处见到,不知道他们是善知识,这就很可惜了。善财童子聪明,他知道。我们所接触的社会上这些大众,现在我们知道有善人、有恶人,那难道都是善知识吗?都是的。

  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有善人、有恶人。胜热婆罗门愚痴,大概你遇到的愚痴的人还没有像他那样愚痴;甘露火王瞋恨心很大,稍稍得罪他,他就要置人於死地,残酷,毫不留情,也是善财的善知识;伐苏蜜多女是妓女,善财童子也去参访,也是他的善知识。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甘露火王瞋恚,胜热婆罗门愚痴。五十三个里头,好人、坏人统统都有,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所以他是表法的。你看善财童子如何跟他们相处,跟他们相处当中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清净心,这看你会修不会修!古大德常讲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外面一切环境没有好坏。再跟诸位说明白一点,没有善恶,善恶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外面境界是平等的、是清净的。

  所以古德称《华严》为圆满法轮,确实在一切经里面,唯独《华严经》讲得非常完整,有理论、有方法、有境界。五十三参是表演给我们看,就是把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处事待人接物,他做出样子表演给我们看。这真正是难得,让我们在这里面学习,在这里面去领悟。除了自己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善知识,所有一切众生所显示的都是普贤行。你真正会修,你就叫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不是专指一个人,善财童子是代表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那个修行人就叫做善财童子。我们今天把善财童子看作一个人,这就看错了,他是表法的。善是讲善根,财是讲福德,他有善根、有大福德,真正修大乘菩萨行的这个人就叫善财童子。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他发这个心、修这个行,都叫善财童子,八十岁也叫善财童子,女生也叫善财童子。用个名字做代表,是这么个意思,不可以把他看作一个人,那就看错了,你就不懂他的意思。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我们自己就是善财童子。

  『常愿与我同集会』,可见得我们不必离开城市去找个山洞,里头清净,人迹不到的地方修行,那叫修小乘;修大乘不是这样的,大乘常常愿意跟大众集会在一起。你看五十三参里面的鬻香长者,鬻香长者是修禅定的,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在哪里修?他在市廛,市廛就是现在讲的市场,最热闹的地方,他在逛市场,逛市场修禅定。打坐?他不是的,哪里好玩就到哪里去,他修这个禅定。所以他那个禅定不是身在定,是心在定,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去逛,心里头如如不动,这是禅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定慧等学,人家这个修法,不是在禅堂里面壁,那是初级的,小学生的方式。所以法身大士的禅定,哪里热闹哪里去,哪里繁华哪里去,在那个地方修定修慧,他定慧在那里修,那个地方是他的道场。像现在的电影院、歌剧院、跳舞厅,这些是他的道场,他在这个地方成就甚深的禅定般若智慧,他这么个修法。我们一般凡夫看到他,他哪里在修行!还要毁谤他。所以不读《华严》不知道,不晓得高级修行跟普通修行不一样。「常愿与我同集会,於我常生欢喜心」。再看底下一首。

  经【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遶。於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这两首是「供养愿」。『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遶』,这两句是见佛、见菩萨。在供养里面这是「福田大」,供佛、供菩萨是最大、最殊胜的福田,我们能办得到吗?我们在世间,一个学佛的人天天盼望遇到一位凡夫的善知识,都不容易遇到,有几个人很幸运,一生当中遇到一尊阿罗汉、遇到一尊菩萨的?少有!你们念《慈悲三昧水忏》,唐朝时候悟达国师遇到迦诺迦尊者,那是位阿罗汉。近代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他老人家去朝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在半路上生病,文殊菩萨来帮助他,文殊菩萨化身,化成一个乞丐来照顾他,遇到文殊菩萨。少数,太少了。遇到佛的还没听说过。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如果你真正发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两句不必等到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个心一发,诸佛如来、一切菩萨就常围绕你,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用什么感?真诚的心愿,愿生净土,愿见弥陀,就行了。这个心愿要真实,十分的真实,就得一切诸佛的感应,决定不能掺杂一丝毫的虚假。所以这种殊胜功德利益,我们现前确实可以得到。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只要做到这四个字就行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没有问题了,时时刻刻不离开诸佛菩萨,不离开诸佛海会。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那一切诸佛我怎么不离开?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诸佛神通道力相当,佛有千百亿化身,你那个时候也有这个能力千百亿化身,每尊佛的法会你都化身去参加,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现在苦,分身乏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大自在,哪个地方求你,分身就过去了,能满一切众生的心愿。

  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照佛在经上讲,你要修行两个阿僧只劫之后,证得七地果位就有这个能力。这是七地、八地菩萨的境界,需要修行两个阿僧只劫才能到。两个阿僧只劫不是从我们今天开始,我们现在修行的不算,从哪天开始?从你证得小乘须陀洹果位那天算起,如果这一生不能证得须陀洹果,这一生就不算。小乘须陀洹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得位不退,从这天开始,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这三大阿僧只劫成的佛,诸位要知道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佛,天台家讲藏通别圆,他成的是藏教佛,你才晓得多难。再一比较起来,念佛多快,多容易!只要用上几年工夫就追上人家三个阿僧只劫,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那些菩萨为什么修那么久还不能成功?我们这怎么一下就成就?我们的运气好,他运气不好,没有遇到这个法门。这都是佛在经上说的,许多菩萨想求这个法门,没有机缘闻得。

  这是把供养的对象说出来,依照《华严经》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境界就更大了,更显得圆满,这是我们尽心供养的对象。『於彼皆兴广大供』,这个「供」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尽未来劫无疲厌』,这一句是供养的心清净广大,无疲无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这一句是法供养。前面长行文里头讲过,「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菩萨给我们说了七条,第一条是「依教修行供养」,这就是依教修行。遵守佛菩萨的教训,依教奉行,这就是法供养。「诸佛微妙法」是什么?一切诸佛的微妙法,跟诸位说清楚、说明白,就是净土三经;再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第一微妙法。这个要认清楚,真的认清楚、搞明白,我们得大利益,得最大利益,无比的利益。这不是我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没有任何利益能够超过它。

  你看得一切诸佛护念,我们世间人求的趋吉避凶,一切诸佛都护念你,你还会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吗?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一切危险你一定遇不到。一切诸佛护念,诸佛护念,菩萨是佛的学生,一切护法善神是佛菩萨的护卫,全部都来保佑你。所以你的福报是第一大,比作大梵天王的福报还大,大梵天王也没有这么多人护卫,一百亿个大梵天王也比不上你。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接受?你肯不肯修?不肯接受、不肯修是你没有福报,这真的叫业障深重。法供养,所以这「微妙法」就是指净宗法门。《华严经》到末后导归极乐,如果不归极乐,《华严经》就不能圆满,所以《华严》圆满在西方极乐世界。

  『光显一切菩提行』,「光」是智慧光明,「显」是明显,这是指前面微妙法,持一切诸佛微妙法,这才「光显一切菩提行」;「行」是指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明显看到念佛的,一开头第一位德云比丘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念佛往生净土,一个头一个尾。这一头一尾含义就非常之深,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当中这些善知识修行的法门都不一样,代表无量无边法门,这无量无边法门到最后都归到净土,殊途同归,表这个意思。我们在《四十华严》把这个意思看清楚、看明白了,这四十卷经你真正得到了,你真正明了,你晓得怎么修,你晓得怎么学。

  『究竟清净普贤道』这一句是「功德大」,不是一般的清净,是究竟圆满的清净,「普贤道」。普贤道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那就是普贤道,究竟圆满。自己在生活当中、在应酬当中,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就是普贤道。所以诸位要晓得,大乘行是生活,没有离开现实生活。五十三参各行各业,他哪一行业都做,都是在修普贤道,都是在修究竟清净。

  『尽未来劫常修习』,「时大」,无尽的时空里面,菩萨的修行永无中断,这种修行得大自在,得大安乐。这些意思希望同修们细心去体会,希望我们都能够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生活才真正的幸福、快乐、美满,这才是《华严》。学佛不是愈学愈苦,愈学愈苦就不是离苦得乐,是离乐得苦,这不是佛法,这与佛法完全相违背。佛法是离苦得乐,真的得真实之乐,清净自在。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九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19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面,第六行偈颂,从这边看起:

  经【我於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这两首偈是利益众生的大愿。普贤行,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它的特色是用真心,而不是用妄心。真心是真诚心、广大心、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修行六度十波罗蜜与他的心性相应,心性广大无尽,所以他的『福智』也是广大无有穷尽。经文第一句就是指菩萨在六道之中,『一切诸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我们常讲的三有。菩萨示现在六道,应化在世间,他所修行的「福智」是无有穷尽的,这一句是总纲领。

  下面说『定慧』,这是举几个例子来说,像『方便、解脱』。「定」,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的心是如如不动,不会为外面境界所扰乱,这就是定。禅家所说的「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定。「慧」是对於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所不知。「方便」是说他教化众生的方法,我们常讲善巧方便,他的方法很多,而且非常巧妙,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解脱」这一句是双关语,菩萨无论在哪一道应现都得大自在,解脱就是自在,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得自在。『获诸无尽功德藏』,这是说他所获得的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底下一首偈是讲利生的境界之广大,前面讲「一切诸有中」,意思不明显,其实说得也很好,诸有就是三界,一切诸有,一切与底下就相应了。一微尘中有微尘数的佛刹,一一佛刹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每一尊佛说法利生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围绕。这个境界是不思议的境界,本经的经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唯独《华严经》上有,其他经里面佛的确是很少说,这是属於事事无碍的境界。

  『我见恒演菩提行』,「演」比说的意思要大,演里面包括说,说不包括演,演是表演、示范。就像这部经前面所讲的五十三参,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给我们看,都是大菩萨的修行。这些大菩萨示现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大乘菩萨道不一定要出家,在家都是菩萨。所以五十三位法身大士示现出家样子只有六个人,还有四十七位示现在家相,在家菩萨多过出家的菩萨。看底下的偈颂。

  经【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这一段有三首偈,是诵「转法轮愿」。第一首是讲度化众生的处所。这首偈,总而言之,佛菩萨说法利生是无处不在,就是这个意思。『毛端』是我们汗毛的尖端,这是说正报里面最小的,微尘是依报里面最小的。正报就是身体,依报就是我们的环境,环境里面最小的是微尘,我们身体里面最小的是汗毛的尖端。小里面可以容纳大,这就不可思议了。『一一毛端三世海』,过去、现在、未来,佛在哪里转法轮?在「毛端」上转法轮。毛端没有放大,佛那个大千世界也没有缩小,毛端里面就现宝王刹土,这是小里面有大。大里面包含小我们很容易理解,很好懂;小里面包大,大到不可思议的那个形状,我们实在是无法理解,这个道理在哪里?道理是称性。

  『刹海』,三千大千世界,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这一毛端也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真如本性没有大小,所以才能够互相的含容,如果有大小,大可以包小,小就不能包大。决定是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长短、没有远近,都在《华严经》上为我们显示出来。因为没有远近,所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一念之间都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我们世间人觉得这个很远了,其实没有远近。往生到西方世界,一弹指就到了,一弹指一秒钟都不到就到了,就是因为没有远近,这是不思议的境界。『佛海』是讲正报,『国土海』是讲依报。『我遍修行经劫海』,一个修普贤行的人,他修学的环境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这是说转法轮、弘法利生的处所。再看底下这一首。

  经【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这就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意思。

  经【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后面这两句是应机说法。佛教化众生,决定是适合於众生的根性,适合於众生的程度,适合众生的爱好,所以佛说法大家都喜欢听,这叫契机。如果说法不契机,纵然是上上乘佛法,听的人不欢喜,听的人不愿意接受,说了等於白说,不能产生效果,所以应机说法非常重要。经称为契经,叫契机契理,不违背诸法实相,就是决定不违背一切法的真实相,说的是真相。真相很复杂,对某种程度的人说真相里头某一部分,这就契机了。如果对於圆顿根性,根熟的众生,才讲究竟圆满的大法。究竟圆满大法就是普贤行法,这是属於究竟圆满。

  经【三世一切诸如来。於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前面两句是说菩萨学佛,如同佛在一切时、一切处不疲不厌的教化众生。我们今天虽然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有这个心愿,如果没有这个心愿就不是修普贤行。我能力达不到,我心有,有这个心,那么你有能力你一定会尽心尽力去做,所以发心功德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说什么?『理趣妙法轮』,「理」是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趣」是方向,为一切众生指出一条光明的方向,指出一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大道,这是「趣」;「妙法」是巧妙的方法。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达到?就是菩萨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是他的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普贤菩萨有甚深的智慧,就像《心经》里面观世音菩萨一样,「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深智力」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普遍能入诸佛转法轮的境界。诸位看偈颂。

  经【我能深入於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於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两首是「净土愿」。我们凡夫在常识里面,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讲三世,空间有十方,四方、四维、上下。我们有这些观念,都认为这些是事实,其实这些根本就不是事实。佛在唯识经论里头讲得很明白,你看唯识入门的一部论典《百法明门论》,它就把时间跟空间都放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什么叫不相应行法?它不是心法,所以它与心不相应,心就是八识;它也不是心所法,与心所也不相应;它也不是色法,色是物质,所以它与物质也不相应,与色也不相应。有没有这些事?有,事有。事从哪里来的?事是从抽象观念里面建立的,我们今天讲抽象的概念,这都不是事实。如果是事实,一念怎么会变成一劫?一劫怎么会变成一念?

  《华严》讲念劫圆融,时间没有长短,过去、现在、未来是一,那就是真的。说过去、现在、未来是三,是假的。我们可不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答案是肯定的,是可以知道的,而且你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昨天的事情忘掉好多了,明天的事情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这里头有障碍,所以你时间不能统一。统一的妙法,给诸位说就是一心,一心里面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要有过去现在未来,是三心。《金刚经》上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一心,所以你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过去现在未来你都知道了。你念佛念得很好,念得非常虔诚、非常恳切,昨天、明天还不知道,说一句话,你还没有到一心不乱。果然到一心不乱,过去现在未来都知道,一心现,『尽一切劫为一念』,所以能见过去,能见未来。

  『三世所有一切劫』,那时间长了,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量劫,未来还有未来,未来无量劫,『为一念际我皆入』,「一念际」就是一心不乱。所以你只要修到一心,一心功夫有浅深不同,功夫深的,真的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他统统都见到;功夫浅的也许能见到过去多少年、未来多少年,像阿罗汉。佛在经上讲的,阿罗汉有定,定就是一心,阿罗汉的一心浅,功夫不深,他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是功夫浅的。一心功夫深的,像普贤菩萨这样,那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他没有不知道的。所以诸位要记住,一念际就能入,二念、三念就不能入,那就没有法子。能入是我们的本能,不能入是我们把自己的本能失掉了。为什么失掉?我们的心乱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把自己的能力失掉了,完全迷惑颠倒,没有智慧。

  『我於一念见三世』,注意这个「一念」,净宗法门的修学直接就是修一念,就是修一心。其他的大乘法门委曲婉转修一心,唯独念佛是直接修一心,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遇到一切诸佛所传的至高无上第一法门,摆在我们面前不认识,这叫真可惜。第一法门在哪里?现在讲净土五部经都是说的这个第一法门,这一点都不假。净土五经包括这部在其中,而这部就是这一卷,这一卷讲到登峰造极,前面那八十卷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唯独这一卷可以跟净土三经等量齐观。除这一卷之外,八十卷《华严》要跟净土三经比,它要低一级,这个可以跟净土三经并齐,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

  人为什么不能接受第一法门?叫不识货。当然也难怪你,你从来没有见过真的佛法。好像珠宝一样,琳琅满目摆在那里,从来没有见过,你怎么晓得哪一粒是最贵的?不知道,看看金刚钻就像碎玻璃一样,不知道那是宝物,不识货。我们今天犯的毛病就是这样的,真东西摆在面前不识货,那个二流、三流,其次再其次的,我们把它当宝贝。这也是经上常讲的迷惑颠倒,这就是我们颠倒的所在。一念就见三世了。

  『所有一切人师子』,「人师子」是佛,这是比喻人中的狮子。狮子是兽中之王,佛是人天的法王,所以把人师子比作佛。前面是念劫圆融,此地跟我们讲,在一念当中,三世十方一切诸佛他都见到了。『亦常入佛境界中』,佛在《阿弥陀经》、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明白,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时时刻刻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听经闻法、化导众生,这就是「入佛境界中」。唯有到达西方世界的人才有这个能力,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靠自己修行,要证到八地菩萨才有这个能力,才能够游历十方一切诸佛国土。这些利害得失我们要好好的做一个精打细算,然后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不费很多时间,我们的修行功力超越一般菩萨三大阿僧只劫。在一般讲,我们用三年的功超过菩萨三大阿僧只劫,这就是这个法门的殊胜,离开这个法门是决定做不到的,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

  上一次我提示给诸位,信愿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他的福报、智慧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大,这部经后头偈子也有赞叹,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为什么第一大?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闻是经受持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你想想看这个人福报有多大,一切诸佛护念。我们今天世间做总统了不起了,总统有多少人保护他?我看在周边保护他的卫士不会超过一千人。当上大梵天王,到色究竟天当大梵天王,护法神也不过是几万、亿万而已。一个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他所得到的是一切无量无边诸佛保佑他、护持他,哪个人的福报能有他大?所以佛在经上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没有办法,都说不出来,你才晓得念佛人之殊胜。不念佛的人就没有这个福报,这个福报是真念佛的人有,假念佛的人没这个福报。念佛有真、有假,假念佛的人不行,真念佛的人得一切诸佛护念,得不退转於无上菩提。经文上讲「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念佛人的福跟慧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实在说学佛的人,特别是念佛的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的太少了,不多。

  今天的世界是大乱之世,这个世界找不到安全的地方。要想自己得到安稳,不受这些灾难,唯一的方法就是念佛。你能得一切诸佛的加持,一切诸佛的保佑,什么样的灾难你也不会遇到。这些事情诸位要把经典多翻翻、细想想,然后自然就晓得怎样去选择,入佛的境界之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上面一句是「因净」,这是属於「果净」,《楞严经》上讲的「如幻三摩提」。「解脱」是讲受用,就是我们今天讲得大自在,以及「威力」,威力是帮助一切众生;解脱是自受用,威力是他受用。这两句后面有个注解,我们看一看,把它念念,在六十三面倒数第三行,第三个字看起。

  疏【亦常入佛境界中。】

  这是讲这一句,这句是因净。

  疏【因有二种。一者生因。谓六度等。如净名说。二者依因。】

  因有两种,一种是『生因』,一种是『依因』。生因是讲的『六度』,六度、十度是菩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的,换句话说,就是菩萨处世待人的六大原则。处世待人不会违背这六大原则,依照这六大原则去做就是菩萨,这是修因,生因。下面讲依因,生因属於正报,依因属於依报,这也有二,一个是:

  疏【镜智净识。为土所依。】

  『土』就是依报。第二:

  疏【后智通慧。为土所依。】

  『镜智』就是大圆镜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诸位晓得这个标准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才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根本智。『后智』就是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这两种智慧现出来的净土,变现出来的依报,所以这是诸佛的境界。换句话说,如果二智不能现前,你就不能入佛净土,佛境界你就见不到,你也没办法入进去。西方极乐世界是佛境界,不但是佛境界,是佛最殊胜的境界,凭什么能入?说实在话,我们这两种智慧都没有,所凭的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就是菩萨在此地所讲的「如幻解脱及威力」,这是阿弥陀佛威力加持的。

  而实际上,我们对这个法门能信能愿,真正能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信愿就如世尊在《弥陀经》上所说的,是世出世间第一大慧、第一大福,第一大福大慧之人怎么不能入佛境界?为什么说这个人是第一大福?他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他是第一大福;他不退转於无上菩提,这是第一大慧,所以这种人能入佛境界。除这种人之外,换句话说,一定要八地以上,所以诸位不能轻视。我们是凡夫,我们真心真意念佛,等於八地菩萨,八地菩萨能入的境界我们能入。说实在话,我们所入的比八地菩萨还要殊胜,因为八地菩萨未必能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超过八地菩萨。

  从前李老师讲,李老师在《无量寿经》眉注上都写了,这个法门遇到了,要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他老人家讲那个人非愚即狂。愚是愚痴,他不是愚痴就是狂妄,要是正常人一定接受,为什么?这个利益太大了。就是对这个法门还不能诚心诚意接受,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不是平常人,意思就是说他不正常,他不是愚痴就是狂妄。底下诸位自己看就好了,我们就不要再讲。我们看底下偈颂,六十四面最后一行。

  经【於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极微』是极微尘。这是『毛端』上现佛刹,小中现大。

  经【十方尘刹诸毛端。】

  『十方尘刹』是大,『毛端』是小,大中又现小。

  经【我皆深入而严净。】

  这是说修普贤行的人深入实智。菩萨能信能愿,信愿是能入,信愿就是大智。『入而严净』,这个「而」注解里头有说,如果把这个字改成「刹」,意思就更明显,实际上就是刹。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他能够入十方尘刹,一切诸佛的刹土他能入。到达一切诸佛刹土,庄严佛国土,清净佛国土,「严净」就是菩萨能庄严诸佛刹土。大经上常讲心净则土净,菩萨心清净,严净诸佛国土。

  经【所有未来照世灯。】

  前面是讲过去佛跟现在佛,再加上这一句未来佛,三世一切诸佛都说到了。

  经【成道转法悟群有。】

  『群有』是一切众生,「有」就是指三有。

  经【究竟佛事示涅盘。】

  和上面这一句,这个两句就是通常讲的八相成道,佛在这个世间示现的八相成道。

  经【我皆往诣而亲近。】

  菩萨承事如来,这两首是「承事愿」。再翻过来看第三十六首偈,这里有三偈是「成正觉愿」,注解里面说得很好。

  疏【愿与一切众生。同时皆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故。】

  这是菩萨真实的大愿,所以他的成就是无比的殊胜圆满,确实他是一切时、一切处,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我们看经文。

  经【速疾周遍神通力。】

  这一句讲的自在。『速疾』是快速,『周遍』就是圆满,六种神通达到究竟圆满,这才能圆成佛道。

  经【普门遍入大乘力。】

  这一句是讲的正觉。『普门遍入』,「普门」是指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时都能够普遍的通达。佛门当中有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成就,一切法门成就。理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在理上讲决定是正确的。但在事上讲,不是法门有高下,是众生业障有厚薄,根性有浅深,这样一来就变成有差别。於是在一切法门里面,有些法门我们学起来很容易,有些法门我们修学非常艰难。绝对不是法门不平等、法门有高下,那就错了,是根性不平等。那么一切诸佛护念的这个法门,一切诸佛加持的这个法门,我们业障深重、根机很劣的人学这个法门就得好处,得一切诸佛的帮助。所谓是无量无边的法门叫自力法门,靠自己力量成就,念佛往生是靠佛力成就,所以叫二力。我们自己是什么力量?自己能信、能愿、能念,这是自力。我们自己只要出这么一点力,诸佛加持的力量就不可思议了,一切诸佛护念,二力是这么说法的。

  如果我们不信,不想往生,或者不能专心念佛,佛的力量就加不上。一定要专、要精,决定不可以夹杂,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你要想成为尽虚空遍法界第一等人,你就要专精,除阿弥陀佛之外,除《弥陀经》之外,统统放下。那边道场讲《金刚经》还想听听,听得还很欢喜,你已经夹杂了,一切诸佛的力量都加不上,这个要知道。不但世法不夹杂,佛法也不杂,就是一门深入。

  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欢喜,我们羡慕,我们现在不学,统统把它放下。像莲池大师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我不要了,莲池大师晚年就是一本《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统统放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广学多闻,那时候学就非常快,就是「普门遍入大乘力」,轻而易举,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时就通达,你看多自在!现在如果要想涉猎,把我们大好机缘障碍住,不能往生了。不能往生就决定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想下一生再闻佛法,相当不容易。所以我们应当有高度的警觉心,决定不干。

  那也许人家问了,既然不干,你们佛陀教育基金会为什么印那么多书?我要讲得清楚,印那么多书是让给别人悟的,你看我看不看?我一本都没看过。我为什么不看?我搞到这么多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利害得失我清楚。我决定生净土,决定见阿弥陀佛,这些无量的经论我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再去搞,现在决定不搞。现在让给你们喜欢搞的人去搞,你们搞那些经典,我在旁边叹息,可惜,真可惜,大好的光阴浪费在那些地方,很难成就。

  经【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

  这三句都是讲的实相,真实的样子,学佛要学的就是这三大纲领。第一是智慧。一听到智慧,了不起了,六百卷《大般若经》、《金刚般若》,都到那里去钻了,钻个几十年还是没有智慧。智慧不在纸里头,纸里头没有智慧,纸里头有蛀虫,没有智慧,这个诸位要知道。你看看佛在多少经上讲得那么清楚,你把法门选择对了那是智慧,法门没有选对,哪来的智慧?没智慧。文殊、普贤,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得很清楚、念得很明白,这两位大菩萨都发愿求生净土,这才叫大智慧。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就是大福德,大智慧、大福德选的法门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一看,也选择这个法门,我们的智慧、福德不比他两个人差,这是真的,我们要选《大般若经》那我们的智慧比他差太远了。我们选择念佛法门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智慧跟他是平等的,决不在他之下,这是『智行』。

  第二是慈悲,大慈大悲,慈悲就是真正的爱护众生,念念当中都求著救护众生。怎样把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叫醒,诱导他回头,这是大慈大悲。第三个是『遍净』,「遍」就是平等,平等就普遍,有分别、有执著就不平等,就不能遍;净是清净。这是菩萨行里头重要的三大纲领。

  经【无著无依智慧力。】

  底下就是说明这三大纲领的应用。『著』是执著,『依』是依赖,菩萨行的是中道,所以「无著无依」是真正的智慧。你看《心经》讲到最高的,无智亦无得,这是讲到最究竟、最圆满。这两句话我们会念,两句话的真实义实在讲我们完全不能理解,因为这个经典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我们哪里会懂?那么我们今天的地位,我们今天的身分,我们的能力,一定要有个依靠。我们不能从空入,不能从性宗入,我们从有门入,没有办法从空门入。决定依靠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如果你说这个执著是错误的,这个依靠是错误,那么华严会上文殊、普贤也依靠,那他也错了?他可以错,我错一次有什么关系?我就跟文殊、普贤菩萨错一次。不能再怀疑,怀疑就错了,要紧的是不能再夹杂,专修专念。

  经【定慧方便威神力。】

  小注里面讲前面是「证教业」,这一句是「说法业」。说法确实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威神,这个威神不是自己的,诸佛菩萨加持的。说法的人,佛菩萨加持,听法的人,佛菩萨也加持,所以我们在讲堂里面坐一个半钟点的时间会感觉得很快,好像几分钟就过了,就像在禅定当中一样。在这个处所里面讲的,不管听懂听不懂,心地会清净欢喜。什么原因?诸佛威神加持,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气氛不一样,这是佛菩萨加持的一个气氛。「定」,肯定,句句话都是肯定的,不会叫你听到会模棱两可。「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说法的原则。

  经【普能积集菩提力。】

  这一句注子里头说是「不断佛种」,这个解释非常之好。不断佛种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自己,自己的佛种不断。为什么不断?常常读诵大乘,常常听闻经教,尤其是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你真的想去。你要问我,要怎样才真正有把握去,百分之百的把握?佛在经上讲了,就是一个「专」字,没有别的诀窍,就是专,专信、专愿、专念,你就成功了。果然做到这三个专,什么时候见到效果?我可以跟同学们说,三个月见到效果,时间不长。三个月你自己就有感受,会很明显的,你感受跟阿弥陀佛已经通了,就好像电一样,已经接过去,已经通达了。如果不专,你搞三十年都没办法。就在专!专精真正不可思议,学任何一个法门的秘诀都是专,所以古人成就的多。我们看到《高僧传》、看《居士传》,看大藏经里面各宗的语录,人家那些修行人时间不长,有开悟的,有证果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没有别的,人家专,我们就是不专。

  参禅的人不知道专心参禅,还要去看经、研教,禅定就得不到;学教的人不能专一,学天台的还要看华严的、看般若的,这都是不专。无论什么法门,成功的秘诀就是专,参禅专在禅学上,修净专在五经上。实际上五经选择一经就可以了,不必要遍读五经,一部经就可以了,这专到极处,三个月就有效果。三个月他心定了,心清净了,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他现出来了,他清净心现出来,平等心现出来,他聪明了,觉就是聪明,他智慧开了。这是秘诀告诉诸位了,肯不肯修在乎你自己,现在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可以干涉谁,无权干涉。老师也不能干涉学生,作爸爸也不能干涉儿子,现在民主自由开放,只能提供给你做参考。这是『普能积集菩提力』。

  经【清净一切善业力。】

  一切善法你能够辨别了。我们现在说老实话,善恶不能辨别,把恶的当作善的,把善的当作恶的,这叫迷惑颠倒。不但是真妄邪正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智慧辨别,连善恶是非,甚至於利害都搞不清楚,糊涂到这个程度。如果知道这个事实,自己多少会有警觉心,会感到恐怖,会感到害怕,赶快回头。把心定下来,把自己的智慧本能恢复现前,这就对了,净宗法门恢复的是最快的。

  经【摧灭一切烦恼力。】

  这断烦恼,断烦恼要用定。

  经【降伏一切诸魔力。】

  降伏一切魔也要定慧。内不动心,烦恼就没有了;外不著相,一切魔王对你就无可奈何,他就没有法子。

  经【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是总结因圆果满。

  烦恼、业障我们在此地简单的说说,因为我常常遇到一些同修来问我,业障好重,怎样消除?要念什么经、要拜什么忏才能消得了?我想大家对这个事情都很关心。业障是什么?业就是造作,我们身体造作,身体的动作,身造作;口里面的言语是口造作,叫口业;心里面起心动念叫意业,意造作,身口意的造作从来没有停止过。晚上睡觉,身口不造了,意还造,他在作梦,还在造,所以永远不停。造作这些业,障碍你的定慧,障是障定慧,也就是障清净平等觉。这是什么叫业、什么叫障。

  业障消除,就是这个三业不造作了。三业清净,不造作了,在我们净土里面讲就是一心,一心不乱,三业清净了;禅宗里面讲得禅定了,得到禅定这三业不造作,心清净。诸位想想你们念经、拜忏,拜完之后是不是三业清净?果然三业清净,这个经忏很有效果,业障消除了。如果拜完之后还是胡思乱想,你这个经忏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没用。古人教给我们,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这教给我们什么?消业障的办法。经咒太长,真正作功夫要求心地清净,方法愈简单愈好,愈简单效力愈大。至於理论讲解,经当然是愈大部讲得愈详细,真正在用功上,愈简短愈有效力。所以念经不如念咒,咒比经短,念咒不如念佛,阿弥陀佛只有四个字,所以比咒的效果就殊胜。这是消业障、消灾灭罪的第一法门。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二十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20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八面,最后一行,看偈颂:

  经【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三首偈是「总结大愿」,总结大愿的前面三首。偈所说的很清楚,第一句是「净土愿」。『普能严净』,「严」是庄严,「净」是清净,清净才是真实的庄严。『诸刹』不仅仅是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包括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用什么去庄严?用清净心去庄严。《维摩经》上说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庄严佛国土最要紧的就是心净。《无量寿经》经题上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这就能庄严一切诸佛刹土。

  『解脱一切众生海』,这个底下都用个「海」,海是形容称性,这个海不是普通的海,法性大海。大乘经上常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依正庄严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还归心性大海。「解脱」是得大自在,《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如来究竟圆满果地上的境界,这一句就是成熟一切众生的大愿。佛菩萨度众生,要把众生度到哪里?一定要究竟圆满成佛,诸位要记住,究竟圆满成佛唯有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最近这几天有不少同修在景美图书馆听《弥陀经疏钞》,《疏钞》讲到末后是愈来愈精彩。莲池大师的注解愈到后面愈透彻,他所说的不是自己的推想,字字句句都与经文相应。我们平常读经粗心大意,经文之妙没看出来,经过他这一说,我们再回头看看经文,果然没错,妙到极处。才晓得净宗法门真实不可思议,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究竟圆满的菩提大道,所以我讲这一段经文的时候特别提示出来。

  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大师教我第一部佛书就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宗喀巴是章嘉大师的师父,是他的老师,边疆四大喇嘛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学生,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弟子。《弥陀经》这个法门是无上菩提大道,它没有次第,比有次第的要殊胜。像我们这个大楼十一层,有次第的是爬楼梯,一步一步往上爬,那是《菩提道次第论》;《阿弥陀经》念佛法门是坐电梯,一按钮就上去了,比那个更究竟、更圆满,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真正令一切众生圆满成佛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圆满成就。如果不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那就是有次第的。

  第三句是「转法轮愿」,『善能分别诸法海』。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一句就与四弘誓愿这一句相应,「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能学得了吗?我们智慧很有限,寿命更短促。何况我们处在这个世间,在现前这个社会,无论哪个行业都是在战争,都在打仗,所以日子过得好辛苦。这无量的法门我们能学得了吗?能学得成就吗?这是必须要认真去考量的。如其不能,那么最好依照佛菩萨的教导,一门深入,选择一门,从一门下手。

  这一门里面,保证在一生成就的,唯独念佛法门,这是确实保证你一生成就。无论什么人,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罪业深重不怕,怕的是你不能相信、不肯发愿,那就无可奈何。极重的罪业,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五逆十恶,造五无间的罪业,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听了能够接受、能够发愿,临终一念、十念也一定得生。可见得这个法门实在是普度一切众生的法门,其他法门就不一定,完全看自己的功夫,没有这么方便。转法轮这桩事情,我们可以到达西方世界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再来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那边老师好,诸佛如来是老师;同学好,诸大菩萨是同学;修学的环境好,有求必应,寿命长,无量寿,有的是时间。现在时间有限,很宝贵,要用它来念佛,不能把它糟蹋了,要一心念佛。

  『能甚深入智慧海』,这一句是讲受持,诸位一定要知道。净宗的经论、古来祖师的注解要多看,要细细的去看,你才明白,如果不是第一流的智慧你就不会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所选择的,是顶尖智慧人选择的法门,你怎么也选择上了?不容易。此地所说的「能甚深入智慧海」就是选择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这一句专指这个。

  『普能清净诸行海』,这一句是修行二利,自利、利他。「行」,归纳起来就是三业,身、口、意。三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我们常讲的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语也清净,所以最重要的是心。我们自己三业清净,就能够清净我们周边的环境,佛门里常说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世界清净就是利他,别人真正得到利益。『圆满一切诸愿海』,这一句讲的是真实的利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圆满,满愿了。

  『亲近供养诸佛海』,这一句是前面所讲的承事供养,也就是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我想这桩事情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亲近一切诸佛如来,不到西方世界,纵然有能力亲近佛,不多,亲近一尊佛、两尊佛,不会亲近很多佛。为什么?没有能力。到达西方世界,承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虽然我们业障烦恼一品都没断,也能够亲近一切诸佛如来。唯独西方世界的人才有,其他没有见到过。

  『修行无倦经劫海』,这是讲长时间的修行,不离佛陀,那叫真正有福。我们在三界流转,生死轮回,遇到佛法的时间很短,遇不到的时间很长,所以累劫的修行我们进得少、退得多。遇不到佛法就退了,遇到佛法才进一点点,所以成就要三大阿僧只劫,要无量劫。如果常常在佛的身边,决定没有退转,成就就不要这么长的时间,很快就能成就。所以这一句「修行无倦」,一定要在佛的身边才能做得到。「劫」是长时间。

  底下这首是总结正觉愿,就是成佛。『三世一切诸如来』,说三世自然就包括十方,十方三世。『最胜菩提诸行愿』,「菩提」是觉,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字是觉悟。「最胜菩提」就是最胜的觉悟,究竟圆满的大觉。「最胜」是贯下面一句,最胜的「诸行」,那是文殊的十行,在《华严经》上文殊表十波罗蜜,这是最殊胜的;最胜的「愿」就是普贤菩萨的十愿。所以这一句里头的「最胜」是贯三个,菩提、行、愿,这三个就是华严三圣做代表,正觉是毗卢遮那佛,行是文殊,愿是普贤,华严三圣。『我皆供养圆满修』,华严三圣就是菩提行愿,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以普贤行悟菩提』,「悟菩提」就是成究竟圆满的佛果,怎么成就的?普贤行成就的,普贤行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才圆满。我们再看下面的偈颂,翻过来七十面。

  经【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注解里面讲,向下这五首偈:

  疏【结归二圣。及摄所余。】

  『二圣』就是普贤、文殊。文殊代表解,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理解,普贤代表行。《华严经》上把菩贤菩萨列在第一位,文殊列在第二位,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华严经》这个法门重行。但是行要依解,它重实行,不行不能成就,单单解不肯做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普贤是华严长子,表这个意思。

  『我今回向诸善根』,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善法统统回向,回向到哪里?《华严经》上,在前面「普皆回向」的时候说过,十愿后面三愿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回向这三处。换句话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的是什么?就是为菩提、为众生、为实际,就为这个,这就对了。『愿诸智行悉同彼』,普贤菩萨大智大行。

  第二首偈是『愿身口意恒清净』,能回向三处就清净了,决定不能回向世间福报。我学佛为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家里平安、求健康长寿,这个不清净,身语意都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有我、有我所,只要有这两样东西,无量无边的习气烦恼只有增长,不会减少,所以就不清净了。我们今天断恶修善不求这些,这个东西统统都不求。菩提、众生、实际,我们还很难体会,似乎听了还摸不到边际。说得踏实一点,我们专求西方极乐世界,只愿见阿弥陀佛,果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那三种回向自然就圆满。这个说法好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求别的。『诸行刹土亦复然』,刚才说过了,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就境界清净,无一不清净。

  近代,民国初年,诸位都晓得中国有位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写的「阿弥陀佛」,我们印得很多,大家到处都看得到。我们细心观察,弘一大师是专门念《行愿品》的,他的早晚课就是念这个,他就是依照这个法门修。修到什么境界我们不知道,但是清净有一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从他生活上看出来。诸位晓得弘一大师戒律精严,但是他表现在外面非常潇洒,并不像一般人那么拘谨,不是的。他非常潇洒、自在、安详,好像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在他心目当中都是无比的快乐,这就是清净相。

  他的学生,不知道是丰子恺还是哪个人,跟他在一起旅行的时候。他旅行行李非常简单,他用的一条洗脸毛巾已经很旧了,丰子恺想给他换一条新的,他说不要,「你看还很好」。人家见到好像是抹桌布一样,他喜欢得不得了。请他吃饭,不管做什么口味,他都说好,都喜欢,没有分别心,心清净。这个太咸了,「咸有咸的味道」;那个没有盐,「淡有淡的味道」,样样东西他都满足,样样东西他都欢喜,这是「诸行刹土亦复然」。我们今天是念这个文,人家已经把这个句子变成生活了。他的起心动念、生活行持,对人、对事、对物,你要把它写出来,那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做到了。这真正叫学佛,而不是佛学。我们今天是搞佛学,弘一大师是学佛,统统把它做到,变成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的境界。『如是智慧号普贤』,能够这样做的他就是普贤菩萨。『愿我与彼皆同等』,我们要向他学习,要效法他。

  再看下面四十四首,在七十一面最后一行。注解诸位有时间自己去看,我们这次法会大概下星期四就圆满,再有一次就圆满了。圆满的时候经本都送给大家,所以经本里头的注解自己可以去看。请看经文。

  经【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们先看这一首。『遍』是普遍,『净』是清净,普遍是尽虚空法界,所以不是一个地区,是全面的。这一句是讲普贤菩萨的愿行,大愿大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讲的十波罗蜜,就是六度第六般若度又开为五度,称为十波罗蜜。这是信解,文殊、普贤二位大士的。『满彼事业尽无余』,文殊、普贤的事业是什么?佛门里头常说「如来家业」,特别是对出家人,出家人剃度、受戒的时候,师父都要嘱咐。既然发心出家、受戒,就要荷担如来家业,做佛的弟子,继承佛菩萨的事业。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度众生,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令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就是如来家业。如果不能帮助一切众生圆满成佛,我们就没有尽到责任,就没有能够把如来的事业荷担起来。要真正继承这个事业,必须自己先成就,自己不能成就怎么能帮助别人?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的。

  有些人我也曾经听说过,听了也很佩服,他要学地藏菩萨。他愿度一切众生成佛,他自己不要成佛,自己生生世世都发愿当法师,度众生成佛道。这个慈悲心很重,非常难得,真的诸佛菩萨听到都不能不佩服他。可是他有没有这个能力?他来生要堕地狱、堕三途怎么办?得不到人身、当不成法师怎么办?他没想到这一层。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未度先度众生是菩萨发心,这句话是佛说的。那是菩萨发心,我不是菩萨。我不是菩萨也发这个心,问题就严重了,后果就不堪设想。菩萨发心,什么菩萨?《金刚经》上有标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所以起码四相都断了的,那个菩萨可以,自己没度先度众生,行。地藏菩萨当然可以,地藏菩萨是等觉菩萨,他不度自己先度众生,行。实际上那个标准最低的,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才可以,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要发这个心,在六道里头自身不保,没有法子。度众生那是说的好听的,能度得了吗?

  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回来当菩萨,行,那就不退转了,换句话说,自己决定不堕三途,这个可以。这是讲不度自己,自己不成佛,因为成佛时间还很长,我把成佛的时间延后一点没有关系,先度众生,这叫菩萨发心。这要搞清楚,决定不能把意思错会了。佛在经上讲的话没错,你自己错会了意思,这不能怪佛,怪自己愚痴,怪自己粗心大意,把佛的意思解错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也常常提醒大家,很多人是错解如来真实义,解错了。所以,担负如来度众生的事业,一定是先到西方极乐世界。

  『未来际劫恒无倦』,普贤菩萨的精神,无论是自己修学,无论是帮助别人,总是不疲不厌。你看十大愿,愿愿后头「无有疲厌」,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怎样才能达到无有疲厌?道理真正清楚了,事实真相明白了,在修学过程之中充满法喜,那精神就来了,就不会疲倦。我们世间人也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欢喜的事情,精神都很足了。你要在佛法修学里得法喜,你的精神就倍长,就不会疲倦。学佛学到很倦,疲倦不堪,没入状况;真正是学佛进入状况的时候,你的精神一定好。我们常讲一个人气色一定好,相貌一定圆满,身体一定健康,一定是天天欢喜快乐,这是学佛进入状况了。如果你还没有这个情形,你就要认真反省,你在佛法里还没有进入状况,还不懂得修学的方法。佛法真的是离苦得乐,得乐是马上就得到的,不是说要修多少年,来世才得到,不是的,立刻就得到。只要你懂得理论与方法,你确实会得到。

  经【我所修行无有量。】

  这一句是因。

  经【获得无量诸功德。】

  这是果,修因一定就得果报。这一句「因」要搞清楚,所以先要懂得『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什么叫做修行?「行」就是指的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无量,真的是『无有量』。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就是身、口、意,这就好讲了。身,我们一举一动,这是身的行为;口是言语,说话是口的行为;意是思想、念头,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身口意的行为要是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两个字要搞清楚,许多学佛的人对修行两个字搞不清楚,什么叫修行?每天拜佛叫修行,每天念经叫修行。那么不拜佛、不念经,就不修行了,这怎能成就?

  修行在哪里修?起心动念之处。每天读经,早晚课诵,经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佛在经上讲的一不一样?跟讲的一样,那就是正的,如果不一样,依照经典的标准把它修正过来,这就对了。所以戒律是修正身口的标准,经论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经论相不相合?我们身体造作、言语跟戒律合不合?所以,经律论三藏是修正我们身口意三业的标准,是这个意思。

  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在佛堂。佛堂时间很短,那是上课,上了课干什么?离开教室之外要用得上的。教室里面学的东西,离开教室都用不上,这个东西学它干什么?学了没用处。学了要用在日常生活上,像刚才讲的,弘一大师全都用在生活上,那叫真正修行人,他统统做到了。所以「修行无有量」,在起心动念之处。

  早课是提醒自己,早晨把经典念一遍,就是听佛菩萨教诲,要记住,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依照这个标准。晚课是反省,想想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有没有违背佛的教训?如果违背,赶紧改过。改过就是忏悔,忏悔的意思是后不再作,明天我尽量不会犯过错,这个早晚课就有意义,就有功德。不是早晨把经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一遍给他听,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完全不相干,这样做早晚课是有很大罪过的。什么罪过?骗佛菩萨,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佛菩萨又不在,泥塑木雕的你都忍心骗它,那你这个心就不必再说了,你自己就晓得你存的是什么心!你对待一切众生哪有不欺骗的道理!连泥塑木雕的都会骗它,你还不会骗人吗?所以懂得早晚课的意义,早晚课应该怎样修法,真修行的人获得的果报就殊胜了,『获得无量诸功德』。

  经【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这两句是受用,这个受用就跟我刚才讲弘一大师的小故事一样。他的境界跟我们境界确实不一样,他能够『安住』,就是生活环境当中,无论是顺境、逆境,跟人相处,无论是善人、恶人,他都能安住。处事待人接物他明了通达,明了是不迷,这个很重要,一切事实真相他明白,明白就是觉。『达』是通达,通达是没有阻碍、没有困难、没有障碍。『神通力』就是自在,我们刚才讲应付人、应付事,都能应付得恰到好处,自己心清净,令他生欢喜,这是真实的受用。

  经【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这首偈是愿同文殊、普贤的修学。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告诉我们,一心就是智,一念就是行;换句话说,一心就是文殊,一念就是普贤。净宗法门所标榜的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你看文殊、普贤统统具足在里面。所以,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讲得不错。原来一心称念,《华严》二圣的法门统统圆满含摄在其中,真正不可思议。修华严法界观很不容易,用念佛这个方法, 修华严法界观是太容易了,方法简单、稳当、容易,而且成就实在讲比华严宗往往要超过。这是前面两句,是两位大菩萨。末后两句是自己发愿要跟他们修学,以这两位菩萨做为自己修行的标准,这才叫真正究竟圆满。这不是普通的标准,是最高、最圆满的标准。后面这首偈是结归净土,这是总结。

  经【三世诸佛所称叹。】

  这一句我们在《弥陀经》六方佛里面见到,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也见到。罗什大师翻六方,玄奘大师翻的《弥陀经》是十方,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都赞叹西方净土,这是『三世诸佛所称叹』的。「称叹」具体的作为就是与一切众生宣讲净土三经。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详细为众生说明,为大家介绍、推荐,劝导大众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切诸佛之所称赞的。在一切经里面像这样的经文,查遍《大藏经》都没有,所以才晓得这个法门殊胜。

  经【如是最胜诸大愿。】

  在本经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这是『最胜』的『大愿』。

  经【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讲得很清楚,说明一切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就是修的『普贤殊胜行』。所以我们发心求生净土,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的「普贤殊胜行」,这个要知道。

  底下几首偈当中,特别是前面两首,古来许多祖师大德在注疏里面都引用这八句经文,这八句是普贤菩萨求生净土的愿,华严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后补佛,这不是普通人。毗卢遮那佛的后补佛,等觉菩萨文殊、普贤还要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什么道理?我过去看了这个经文,想了很多年都想不通。我们业障深重,没有办法成就,这才不得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文殊、普贤是一真法界里面,他不是十法界,毗卢遮那佛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等觉菩萨,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想不出理由。这样地位的菩萨,只剩下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这一品无明破了他就成佛了,他成佛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

  可是修行,我们从佛在大乘经上所说的,能够领略到愈是往最后愈困难。就像我们世俗人比喻爬山,又说行路,「行百里而半九十」。我们走路走一百里,一百里一半是多少?不是五十里,是九十里。换句话说,最后十里那个辛苦就像前面走九十里一样,力气都没有了,走不动了,愈往后是愈难。在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就讲三大阿僧只劫成佛,第一个阿僧只劫,菩萨能够证得三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子第一个阿僧只劫完成。第二个阿僧只劫就比较辛苦,只能证到七个位子,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只能证三个位子,八地、九地、十地,愈往上去愈难。根据这个经验我们晓得,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成佛不是简单的事情。照这个比例来推算,恐怕也得要一个阿僧只劫,他才能够圆成佛道。

  如果这个推想没错,他们两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当然的了,为什么?等觉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就成佛了,换句话说,他不要那么长的时间。在华藏世界还要修行一个阿僧只劫,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一天就圆满了,他当然要去。毗卢遮那佛也不阻止他,为什么?应当要去,节省时间,很快就成就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想了好久才想出这么一个理由来解释。我们看菩萨发愿文,普贤菩萨发的愿。

  经【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这一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说出菩萨求生净土。菩萨尚且求生,我们还能说不去吗?菩萨在此地现身说法,做出榜样给我们看。在这首偈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第一要有真实恳切求生的愿望,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我们要把障碍除掉。什么是障碍?妄想是障碍,杂念是障碍,所以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没有障碍了。这两句我们只要把后面一句做到,都摄六根自然在其中,就是要做到净念相继,则『尽除一切诸障碍』了。净念就是不怀疑,怀疑,心不清净;不夹杂,夹杂,心也不清净;相继是不间断。念佛人真正能够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的障碍就没有了。

  这个地方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我们不能不知道,念不是在口上念,口上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是过去寒山、拾得(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在国清寺听到人家念阿弥陀佛,他们两个在外面笑,「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有口无心。这一句佛号念的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一面念佛一面还打妄想,这有什么用?夹杂,没用处。怎样才做到不夹杂?实在讲还是信愿,真的相信,真的想去,妄念自然就没有了,都在信愿上。信得不深,愿不切,口里说去,对这里还贪恋,舍不得离开,那怎么行!所以念佛的「念」字,我们中国文字很有味道,是「今、心」,你现在心上真有佛,那叫念佛。口里念不念不重要,心上真有,虽然不念,时时刻刻会想起,你心上真有。

  我曾经遇到,好像也给你们讲过,有位同修来找我,告诉我念佛念了好几年,功夫不得力。我就劝他放下,年岁已经大了,儿女都已经成人了,你还有什么牵挂的?应该万缘放下。他告诉我,师父,我什么都可以放得下,就是我孙子放不下。那个孙子就害死他了,他不能够往生,功夫不得力,就被孙子害的。如果把孙子换成阿弥陀佛,他就一定往生,就是「尽除一切诸障碍」,确实是如此。他并没有一天到晚把孙子挂在口上,不管遇到什么事,他第一个念头就会想到孙子,心上真有,那叫做念佛。我们心上真有阿弥陀佛,真有西方净土,一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这叫真念佛人。要明白,这个念法才有用处,有口无心没有用处。心上真正有,我们世俗讲「心上人」,把阿弥陀佛做你的心上人,你就成功了,你就一定得往生。如果念阿弥陀佛,心上还有另外一个人,你去不了,决定没有感应,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

  『面见彼佛阿弥陀』,一心一意要见佛,所以家里供养阿弥陀的佛像,天天早晚课诵的时候看他,跟他见面。天天想他,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真的来了,那才叫欢喜。我天天想,终於把你想来了。世间人不如此,看到阿弥陀佛害怕,不得了,我要死了,恐惧心现前,还能往生吗?那就不行。所以天天想,想他来接引,见到佛真生欢喜心,那叫做念佛人。又念佛,又想往生,又怕死,这是假的,这个不能往生,这就是寒山、拾得讽刺你,笑话你,你们喊破喉咙也枉然的。『即得往生安乐刹』,「安乐刹」就是西方净土,这是求生净土,前面是求见弥陀。再看底下这两首。

  经【我既往生彼国已。】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

  经【现前成就此大愿。】

  普贤菩萨在华藏世界发的十大愿没做圆满,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他的十大愿王才圆满。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这也是他为什么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刚才给你们说的那个道理是我想了很多年想出来的,经文上没有。这个是经文上有的,原来十大愿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圆满,到达西方世界就圆满了。实在讲跟我想的那个,说的话不一样,意思一样,为什么?如果不到究竟成佛,十大愿就不圆满,等觉菩萨做不圆满,成了佛,十愿就圆满。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是去成佛的,成佛他就圆满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

  经【一切圆满尽无余。】

  这一句是自利,菩萨修行功德究竟圆满,『尽』是究竟圆满。

  经【利乐一切众生界。】

  这是讲度众生圆满。他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神通、圆满的善巧方便,才能够普度十法界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句是度生圆满。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两种圆满得不到,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是决定要去。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从前李老师在《无量寿经》眉注里头讲,「非愚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换句话说,就是个不正常的人,一个正常的人没有不求生西方净土的。尤其是对於西方净土真的了解,真的认识,这才晓得学佛的人非去不可。唯有达到西方,一切才圆满成就,如果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他方世界修行,真的,《华严经》上讲要无量劫才能成就,这个世界是一生成就。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二十一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10-21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三面,倒数第四行,偈颂第五十首:

  经【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於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这一段叙说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为我们做个很好的榜样,为我们做个示范。这四首偈,上次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讲了一半,今天我们讲后面这两首。其实四首要连起来看,第一首就是「愿我临欲命终时」,这一首是求往生。第二首是圆满,意思就是说像普贤菩萨这样的人,在华藏世界证得圆教的等觉菩萨,他的大愿大行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圆满,在华藏世界还没有那么容易就证得圆满。显示出极乐世界超胜华藏世界,为我们显示这个意思。

  第三首就是今天我们念的这一首,是授记。可见得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为普贤菩萨授记作佛。第一句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正报的庄严,那边的大众,『彼佛众会』就是大众,阿弥陀佛所有的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是闻法念佛往生净土的,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清净身,身心清净,这是正报庄严。第二句是普贤菩萨叙说他往生,生到西方世界是莲花化身,这个没错,莲花化身。菩萨往生当然是上上品往生,生到那个地方就花开见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佛就给他授记。蒙佛授记之后,后面一首是度化众生,菩萨就像佛一样化身无量无边,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个地方去度众生。「度」就是帮助的意思,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发愿往生的盛况,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文殊菩萨又如何?我们这个本子很不错,后面附有两段,诸位看八十八面倒数第四行。这一段的偈颂是《文殊师利发愿经》,总共有四十四首偈,这个偈是五言颂,每一句是五个字。前面的文在八十三面,诸位看看八十三面,《文殊师利发愿经》,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他的发愿文在八十八面,八十八面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简直跟普贤菩萨一模一样,我把文念一念。

  经【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这是求往生。

  经【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

  这是圆满大愿。

  经【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这是佛授记。

  经【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这是度众生。我们再翻回头来,你看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这有经文做证据,这不是假的。诸位翻开七十四面,看经文。这里有一首,「总结无尽」。

  经【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这一首我们跟前面长行文合起来看,前后完全相应。菩萨发愿自行化他,永远是无有疲厌的,这是我们要学习、要效法的。我们比不上诸佛菩萨,就是我们没有长远心,学了几天就不想再学了,这怎能成就?你看看,文殊、普贤永远没有疲厌的。那么我们再要问一问,文殊、普贤自己修的是什么法门?他教别人的那是应机说法,委曲婉转,恒顺众生,那是教化别人的。他自己修什么?我们在经文上现在总应该明了了,他们自己是老实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法子。专信、专愿、专念弥陀,文殊是这么修的,普贤也是这么修的。我们要能够发心,不疲不厌,也这样修法,其他的我们比不上两位菩萨,选择这个法门,发心修学这个法门,跟两位菩萨完全相同。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就相同,因同果亦同,不可思议。再看后面有七首颂,「显经胜德」,这是赞叹这部经、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

  经【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这是用比较的方法。前面这一首是上供如来,下施众生。这个供养、布施是以最殊胜的珍宝,『一切刹』的『微尘劫』,这个时间太长了,长时间不断的供佛、布施。一般人看起来这个功德很大了,叫财布施,前面「广修供养」里说过,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我们看后面一首就是法布施。

  经【若人於此胜愿王。】

  『胜』是第一殊胜、无比的殊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经【一经於耳能生信。】

  你听了之后,听懂了,明白了,生起真实的信心,所以这一句就是《弥陀经》上讲的「闻是经受持者」,这一句就是闻经。

  经【求胜菩提心渴仰。】

  这一句是讲受持,信了之后就发心求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圆教的佛果。我要成究竟圆满佛,这是『胜菩提』。要想求究竟圆满的佛果,现在我们晓得,只要生到西方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这个愿望就达到了。这个愿望、愿心『渴仰』,「仰」是仰慕,仰慕的情形就像一个人害渴想喝水的情况一样。这是比喻非常的向往,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去,这才叫受持。底下这句是讲得利益。

  经【获胜功德过於彼。】

  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得到的功德,决定超过前面所讲无量劫的供佛、布施一切众生,那个福报不能比。这是比较闻经受持的殊胜利益。这两首是总说,到底是哪些殊胜的利益,后面要跟我们细说。

  经【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这两句是利益里面第一桩,断恶。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办法离开『恶知识』,「恶知识」是因,亲近恶知识,果报就堕三恶道,远离恶知识就不堕三恶道,得这个利益。因为西方世界,经上讲得很好,「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那个地方没有恶知识,西方世界没有三恶道。

  经【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这两句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里面第一大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到那里亲近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最殊胜的大愿我们统统具足,虽然没有说圆满,具足跟圆满也就差不多了,都有了。

  经【此人善得胜寿命。】

  这很好懂,无量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寿。

  经【此人善来人中生。】

  这一句是讲乘愿再来,再来来到十方诸佛的刹土,一切诸佛都有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统统都能受身。没有说十界,只说人界,因为我们现在在人界,对於人界感情特别丰富,所以以这个为代表。就是哪一道都可以去,可以自在往来。而且去,诸位要记住,前面说过,分身去的,就像诸佛如来一样,他能够分无量无边身同时到达,上供诸佛,下化众生。阿弥陀佛那里,他也没离开,这种能力不可思议。并不是真的离开阿弥陀佛到他方世界去弘法利生,阿弥陀佛那里也有身,没有离开,分身无量无边,是这个意思。『此人善来人中生』。

  经【此人不久当成就。】

  『成就』,就是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他也是分身来的。《梵网经》上讲,他老人家是千百亿化身,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是千百亿化身之一来示现的。而且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示现成佛,这次是第八千次。佛有这个神通、能力,我们生到西方世界就有释迦牟尼佛这种神通能力,你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那怎能不去!听说哪一天要去,欢喜得不得了,天天梦寐以求的,真求到了,你说那个快乐真是无比。不像现在一往生都哭得不得了,好像非常悲哀,好像很可怜的样子,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种神通道力,通常一般菩萨修行,前面都说过,要修满两个阿僧只劫才能达到。虽然有这个能力,没有像释迦如来神通那么广大、那么圆满,不可能。但是生到西方世界的人,他的神通、道力几乎跟佛是一样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要晓得。

  经【如彼普贤菩萨行。】

  就像普贤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一样。

  经【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这是过去,实在讲现在也如是。现在虽然我们学佛了,学得不够透彻,不彻底,一面学佛一面还在犯过失,过失永远不断,这就是学得不够彻底。对佛法了解不够清楚,这没有智慧,造的极重的罪业。罪业要忏除,不忏除就是障碍,怎样忏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

  经【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这个灭罪的功德不可思议。『诵』,这是关键的字眼,「诵」是读诵,那么我们天天念,把这个经文念一遍,罪就消灭了吗?消不掉。为什么消不掉?因为我们是口念心不念,所以这个诵字就有讲究了。口诵,心要念,这才能够消业障,口诵、心念、身行,要把它做到。底下这一句是果德。『一念』,著重在这两个字,到「一念」的时候你的罪障就消除了。如果你还有二念、三念,你的罪障没消除。「一念」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是境界。到一念,业障就没有了,你相不相信?这个相信决定是没有疑惑。

  业障是什么东西?业障就是妄想、杂念。一念的时候,妄想、杂念都没有了,业障就消除。所以要晓得业障是什么,业障的相就是胡思乱想,《华严》上讲的妄想、执著,就是业障。心到一念,这一念只有佛,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普贤十大愿王,那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业障就消除。所以达到一念就消除了。还有妄想、还有杂念、还有是非人我,那业障只是一天比一天加重,念什么经、念什么咒、念阿弥陀佛都不行,这一定要知道。

  经【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这是讲果报。示现在六道之中广度一切有情众生,菩萨的示现是随意的,并不是自己有意的,有意就错了。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确实是本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对这个世间哪一种族的人最尊敬,菩萨就示现这个种姓;看什么样的相貌看得很顺眼,菩萨就现什么样庄严的相貌,总是叫众生生欢喜心。『相好智慧』这才叫『圆满』,「圆满」的意思不是他自己圆满,一切众生看到都很顺眼,都很喜欢,那就叫圆满。

  经【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这才能够在六道,『三界』就是六道,在六道里头普度众生。六道里面『魔』很多,『外道』也很多,菩萨示现在其中,有定、有慧不为所动。有大智慧,所以才有善巧方便。像昨天我们讲到本师的名号释迦牟尼,翻成中国意思是「能仁、寂默」,这四个字的意思非常之好。这首偈子前面两句就是「能仁」,后面两句就是「寂默」。「魔」,诸位一定要把这个字的定义搞清楚,魔是折磨,使我们身心得不到安稳那就是魔。所以《八大人觉经》佛讲四种魔,四种魔第一个是「五阴」,我们的身就是五阴,我们如何能够摆脱这个魔?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时时刻刻都在魔王掌握之中。五阴魔、烦恼魔,烦恼是贪瞋痴慢、五欲六尘,我们常讲魔掌,这就是魔掌。怎么样脱离这个魔掌?佛法里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身,身是色身,心是受、想、行、识,五阴魔放下了,外面的世界是环境,也放下了,一心专念,你就不会被魔所动。

  「外道」这个字的意思很深很广,在一般比较上说,我们学佛,佛道是内,佛教以外是外道,这大家很容易辨别。难辨别的在哪里?叫「门内外」,佛门里面有外道。哪些是佛门里面的外道?很可能自己就是。这怎么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所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我们今天所求的,是心内还是心外?如果我们执著我们的心外有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你就心外求法了。但是还不错,这个心外求法也能往生,这就是其他法门里面所没有的。心外求法还是能往生,往生的品位低,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懂得西方世界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样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就不是生凡圣同居土。为什么?你不是心外求法,你是心境一如、生佛不二,那不一样。虽然都是念佛求愿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同。

  说到这个地方,诸位大可放心,这个不同是理上不同,事上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相同。为什么会同?因为凡圣同居土的这些菩萨们,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加持,使他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享受跟实报土的菩萨一样。这是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一切诸佛赞叹就是赞叹这桩事情。如果讲实报土,那有什么好赞叹?哪一尊佛的实报土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什么?就是凡圣同居土不一样,而西方凡圣同居土里面的生活状况跟实报土是一样的。这个就是不可思议,这个就是真正难信之法,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在现前,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不可以被外境动摇,无论遇到什么人赞叹哪个法门好、哪个法门殊胜,我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绝对不被他所转,不为他所动,那你就是「诸魔外道不能摧」,这样你才有成就,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如果没有这个定力那怎么办?没有这个定力,有个方法,少接触,甚至根本就不接触,我一个人在家念佛就好了。你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我们看到很多,他对弟子们的教诫就是教他在家里老实念佛,不要跑道场,不要到处乱跑,甚至听经都不要。他本身灵岩山寺就不讲经,专到了极处,真的叫专,不讲经。这就是怕自己定慧功力不够,接触外面境界信心动摇,被外界所转,那叫真可惜。

  但是定慧成就了,不为外境所动了,佛菩萨实在是鼓励我们到处去乱跑。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就是到处乱跑吗?什么人都可以亲近,什么法门都可以听,他听了之后如如不动,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成就他的定力,一心不乱。不经过这些考验,一心不乱怎么知道?考验。接触的人多了,接触的面广,样样都清楚明了是慧。所以参学是定慧增长,那要有定慧的基础,不为境界所动才可以。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听这个法门不错,跟这个学,听那个也好,跟那个去学,那就完了,你就被魔、外摧毁了。底下一首是究竟的果报。

  经【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这就是八相成道。这个世间众生的机缘成熟了,像观音菩萨在《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八相成道示现佛身而为说法。示现成佛这是究竟圆满的果报,所以这个文很明显。我们再看最后的三首,这三首是「结劝受持」,是总结全经,劝勉我们信受奉行。

  经【若人於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这是总结前面十大愿王。假如有一个人对於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能读,『读』是看著本子念,『诵』是背诵,不要看本子,念得很熟了,经文可以背得过来,这很熟了。我们学佛,修学的过程要按这个顺序,所以我劝大家先把经念三千遍,念三千遍是什么意思?读诵。你照著本子念,大概念三千遍就会背了,就能成诵,这是第一个阶段,目的就是在背诵。背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圆满,怎么说一次圆满?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心里头不会有恶念,不会有恶行,读经的时候自然就诸恶莫作,这条就圆满了。经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我们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戒圆满了,圆修,不要一条一条的修。读诵要专心,心不专就念错了,念漏了,一定要专心,专心是修定。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连韵味都念出来,念到法喜充满,这是慧。

  所以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念一个小时就是这一个小时在修戒定慧,念两个小时就是两个小时在修戒定慧,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有了这个基础,下面『受持』。「受持」是把经里面的理论、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这叫受持。佛教导我们的全盘接受,统统做到,那叫受持,这才得真正的利益。十愿是菩萨行里面最高的标准,在六度、十度之上。六度、十度不圆满,普贤大愿才圆满,这是最高的标准。这四个字是自行,下面两个字是化他。『演说』是为人演说,劝别人修学,自行化他。他的『果报』不可思议,只有佛知道,意思就是说等觉菩萨都说不周全,只有佛才真正了解。

  『决定获胜菩提道』,「胜菩提道」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决定能够证得。这也是与大经上所说的,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这是修普贤行的,所以他圆成佛道。

  经【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假如有人像前面所说的,『诵』就是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一个字就代表了。因为偈颂的体裁一句只有七个字,句子很整齐,所以用字很简单,意思包括得非常深广。『我说少分之善根』,普贤菩萨说,不必像《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没有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即使少善根,但是你修普贤行,少善根就变成大善根,一点点小的善根就变成最大圆满的善根。为什么?因为普贤行愿,普贤的心是圆满的,只要搭上普贤的边,再小的善根都变成圆满的善根,这真正不可思议。普贤的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普贤的愿是清净愿、是平等愿,这是跟一切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文殊菩萨虽然讲十波罗蜜,他没有讲到广大圆满,如果十波罗蜜跟普贤菩萨十愿结合,就变成广大圆满了。普贤代表的是广大圆满,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是普贤愿的特色,所以『一念一切悉皆圆』,统统都圆满了。

  『成就众生清净愿』,跟普贤菩萨的愿完全相同,普贤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圆满了。所有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净土,即使这一生当中造作五逆十恶,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立刻就能够接受、就肯念,临终一念、十念皆得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也跟普贤菩萨一样,成就清净大愿。显示出这个利益格外的殊胜,真实无比殊胜。末后这是结成总回向。

  经【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这确实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最殊胜的大福,统统回向,前面说过,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经【普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普贤菩萨在做总结的时候,你看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劝我们念佛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沈溺诸众生』特别是指六道里面的三恶道。我们今天到底在哪一道?我们今天究竟是在三善道还是在三恶道?这个用不著我说,你们大家好好的去想想,我们到底在哪一道?稍稍有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不能看外表,外表的样子靠不住,要看心行,看你的起心动念。经里头常常讲,平等心是佛,如果我们的心清净平等,那你是佛道;六度心是菩萨,常常有慈悲心,常常念著六度,念念不忘六度,是菩萨;十二因缘心是缘觉,四谛心是声闻,这四圣法界。下面六道的,天道是上品十善,还要加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那是生天,天人;人道是中品十善、五戒的心,念念不忘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人道;修罗的心是下品十善,嫉妒、瞋恚没有断,下品十善跟嫉妒、瞋恚交融在一起,这是修罗道;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

  我们把佛这些标准仔细去想想,跟自己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来对照一下,就知道自己是哪一道,不必问别人,自己晓得自己是在哪一道。「普愿沈溺诸众生」,这就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在此地劝我们要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再看后面长行文,偈颂到这里圆满了,总共六十二首。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於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

  就是前面六十二首的长颂,普贤菩萨说完了的时候。注意经里面,菩萨在佛前说的,菩萨在佛前说就是代表佛说,所说的一切就是佛说。因为佛给他印证,他所讲的佛完全同意,就是佛所讲的,这一点要注意到。

  经【善财童子。踊跃无量。】

  『踊跃』是欢喜,太欢喜了就手舞之、足蹈之,这「踊跃」。这不叫失礼,这不叫失威仪,非常欢喜的时候自然有这种动作,大菩萨有时候都还不免。真正是无始劫来从来没有听到的妙法,这次听到他怎么不欢喜?这个法门能够叫你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叫无上的妙法。得到这个法门之后,我们这个身体在六道轮回里面就是最后身,下次再也不干了,下次再来的时候是菩萨乘愿再来,不是凡人。凡夫到这一生就结束,就没有了,你说这多快乐,多欢喜!不遇到这个法门,说老实话,无论你怎么修学,无论你怎么精进用功,你出不了轮回。为什么?出轮回要断见思烦恼,试问问见思烦恼你有能力断得掉吗?大小乘经论上都常说的,见惑三界八十八品,思惑三界八十一品,统统断干净才能超越六道轮回。如果你真的想通了、搞明白了,你就会承认,修学任何一个法门,我没有能力出三界,顶多修一点福报来生享福,那有什么用处?

  我们眼看现在这个社会上做大官的、发大财的,那享福,都是过去生中学佛的,就这么一点福报现在在享受,我们来生像他这个样子。享受福报没有不造罪业,福享光了又往三途去了,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干。真正的大事是求生西方净土要紧,其他都是假的,都是小事。不要说其他事情小,连弘法利生都是小事,今天度自己是第一大事。弘法利生,众生缘还没有成熟,我们再著急也没用;缘成熟了,所有佛菩萨都看到,自然就来了,还用得著我们操心吗?我们今天遇到,随缘随分做,绝不破坏自己的清净心,绝不破坏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这才对。这样就不辜负普贤菩萨,不辜负善财童子在此地给我们做的示范作用。下面说:

  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到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到佛开口了,佛开口,你看就说了一句话,『善哉善哉』,对於普贤菩萨所讲的完全同意。

  经【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本经的经题,『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解脱就是究竟圆满的解脱。所以这部经不是讲证阿罗汉、证辟支佛、证菩萨法身大士,是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他是究竟圆满的解脱第一殊胜法门。看底下经文。

  经【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华严》一共是七处九会所讲,这是清凉大师所判的。但是《华严经》传到中国不是全本,当中有不少残缺,不是完全的本子。现在中文译的《华严经》只有全经的一半,二分之一,换句话说,还有一半失传了,散失了。所以唐朝李通玄长者,他老人家认为《华严》应当是世尊当时十处十会所讲,跟《华严经》的表法一样,圆满的。而清凉大师是就传到我们现在的经文里面看,一共是七处九会。最后这一品《普贤行愿品》是在只园会上讲的,所以有比丘众,有『六千比丘』,其他前面八会都没有比丘。

  经【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从这一段经文,我们看到华严法会的殊胜。我们这个世界能够参与的不多,十方世界来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无量无边,你看这是『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华严》大家都知道是世尊成佛二七日在定中所说的,所以参与的也尽是法身大士,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人。不是这样的人,入不了世尊定中的法会,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经【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六道里面的鬼神众,这是在第一品「世主妙严品」里面我们就看到了。既然说《华严经》上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怎么会有这些天龙鬼神众?诸位要知道,天龙鬼神是他的外表,实际上都是大菩萨化身来的,应化在六道里头广度众生。这就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全都是大菩萨,连「六千比丘」也是的。你看经上讲的舍利弗、目犍连,佛说了,舍利弗、目犍连早都成佛了,这是倒驾慈航来的。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示现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实际上早都成佛了,所以他们有能力参加这个盛会。

  经【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到这个地方就讲圆满了,后面小注诸位同修自己多看看,今天这个经本大家可以带回家。讲堂这次讲演有录音,还有录影,同修们如果想保留回家常常温习,可以向柜台登记。

  我们还有四分钟的时间,我利用这一点时间向诸位报告一桩事情。佛法在世间流通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自古以来我们就常听说法弱魔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在从前,现在这个时代是道高一尺,魔高百丈,不是一丈,一百倍都不止。所以我们听经要不厌其烦的多听,为什么?我们烦恼、习气很重,听一遍、两遍有的时候还把意思搞错,听个十遍、八遍,忽然悟到了,原来是这个意思。不但你们同修如此,我也不例外。你们常常听我讲经的,甚至於还有些旧的录音带,你们把我最近讲的跟以前的做个比较。以前我这部经讲得就含糊笼统不清楚,没交代清楚,现在好像讲得很透彻、很明白,那是以前不懂,没看出来。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实在是不容易,往往我们错解了,我们浅解了、曲解了,这都在所不免。我们晓得这个事情很难。

  在世间我们讲断恶修善,修善也难,发的是好心,往往做的事情后来是一桩坏事情。你现在看不到,过几年就看到了,变质了。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清净心、要有耐心,有清净心、有智慧我们才不至於做错事。我在台湾这么多年,印经是我提倡的。最初只有我们一家印经到处与人结缘,现在台湾每个道场都印经了,这个风气带动了。大家都印经,我们印不印经不重要了,我们另外再开辟道路。景美图书馆成立之后,我们提倡视听,所以视听也是我们第一家,我们用录音带、用录影带是第一家。现在好像从南到北每个道场都有视听设备,也有很多视听图书馆成立,这也是我们带动的。到大陆,在大陆结缘,当然这大家都知道的,也是我们开端的,现在一直还是我们在做。大陆门户比较紧一点,对於其他道场还没有开放,对我们算是开放了,我们做了十年,一九八四年开始做的。

  至於放生也是我们提倡的,我早年提倡的,现在这几年我不讲了,为什么?产生流弊。前年我们道场放生,那个时候吕国安居士负责的,他找我一道去买这些鸟兽。我抬头一看,那是个公寓房子,鸟兽公司,我吓了一跳,我就告诉吕国安,下次不可以到这儿来。为什么?他们是专门去抓来卖给你放生的,换句话说,我们不放他就不抓,我们因为要放生,他就拼命去抓。我们这个放生是造罪业,这个过失就很重,所以情势在变化。像我们法律,过几年要修订一下,我们现在也得要修订,不修订不得了,这个过失再延续下去还得了!

  现在全世界重视保护生物,我们朝这个方向走,就正确,我们提倡护生。放生,诸位要知道,像我们同修当中主妇很多,每天到市场买菜看到很活泼的这些鸟兽,你看它一定能活得下去,你就买了随时放生。不要参加这些道场定期的、大批的放生,那叫害死众生,这些被你放的众生都会恨透了你。你不搞这些把戏,它们不遭难,因为你们要表演,搞这些把戏,作秀,害苦它们。要明理,多做护生。

  现在又有个怪现象,我们可能很快要加入关贸协会,要受国际智慧财产权条约的约束,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譬如版权,换句话说,所有人家的书后头印上「版权所有」,你就不能印,你要印就是盗人家的智慧财产权,以后官司吃不清。换句话说,很多好的这些典籍我们没有法子流通,我们也没办法跟人家辩白。你说《大藏经》,《大藏经》是佛的,他在后头印上版权所有,你说有什么法子!这个版权是佛、历代祖师的,我们印的他说我们盗版权,他是盗释迦牟尼佛、盗祖师大德的版权,他们将来的结果都是阿鼻地狱,所以我们看起来真叫可怜悯者。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做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讲台上讲的这些录音带,现在有许多同修在发心,都把它写出来。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没有版权,我们可以大量的印,到处赠送。后面特别写上大字,我们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特别印大字。这是让这些版权所有的人看看,希望他能够觉悟,真正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这才有意义。佛法讲流通,版权所有就不通了,虽然流,流不通,它里头有障碍阻塞。就是这些人用「版权所有」这四个字,把佛法流通处处设了关卡,处处障碍,众生没有福报,才会出现这些怪现象。好,我们今天这部经到这个地方圆满。

  下星期我要到大陆上去一趟,这一次去专门送奖学金。我们在大陆上设了几个奖学金,专门送奖学金。两个星期就回来,回来之后,看看还是继续把《别行疏钞》讲完,或是讲一点小东西都可以,大家跟简居士商量,做了决定之后告诉我。好,谢谢诸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