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6年](第二集)
无量寿经菁华 (第二集) 1996/9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32-02 请看讲义第一面,从第三段看起: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这一句也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以及应酬之中常常遇到的。『魔』就是折磨,让我们生烦恼的这些事都称之为「魔」。『怨』就如佛在经上讲的冤家,哪些是冤家?十恶冤家。十善道的反面就是十恶,身造杀、盗、YIN,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瞋、痴,佛告诉我们这些是冤家。用什么方法来『降伏』?要用『定』,要用『慧』。这个「定慧」,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著相是慧,不动心就是定,我们用这两种方法就能够远离一切「魔怨」。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这一句是三福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对於没有学佛的人,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他;对於已经学佛的人,我们要帮助他正解正行,这是「常以法音」。如法之音,如理之说,言论如理如法就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们觉悟。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垢污』是比喻,就是现在所讲的染污。不但环境有严重的染污,最重要的是心理,我们心理被污染了,被烦恼污染,被知见污染,知见不是一个好东西。佛在《楞严经》上说过「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换句话说,无明从哪里来的?就是因为你有许多知见产生了无明。所以《般若心经》,那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说般若的总结论,归结到最后一句话:「无智亦无得」。无智是真智,无得是无所不得。所以学佛修道跟世间求学完全不相同,世间人是要求知,知道的愈多愈好,这是世法,佛法跟修道是你知见愈少愈好,少到完全没有知见,你就成佛了。如果你还有知,你决定没有成佛,这不但是究竟圆满佛你没有成就,分证佛(圆教初住菩萨)你也不成就。圆初住菩萨已经证得无智亦无得,他才能入这个境界。所以有知,我们求知的欲望,求知的心,这很糟糕,这是我们修行的大障碍。障碍在哪里?因为它污染了我们清净心,染污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麻烦在此地。现在所讲的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个东西麻烦了,要把它洗干净。用什么方法洗?还是用定慧。最重要的就是定,从定里面洗一切污染。定开智慧之后,那个污染才干净了,习气才破掉了。『显明清白』,「清白」是自性,是清净心,就显示出来了,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第六: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常说学佛要存什么样的心?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谛住』就是常存的意思,「谛」是真实,「住」是安住。我们心里面把其他的统统放下,只有一桩事情,这桩事情就是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世』就是六道轮回,就是十法界,如何能够度过六道、十法界,我们的愿望要是定在这个地方,前途就一片光明,决定不会迷失了方向。为什么?果真「谛住度世之道」,这个「道」是理论与方法,自然就能看破放下,这是自己修行证果的原则。下面一条是帮助别人,菩萨道是自行化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第六条是上求佛道,第七条是下化众生。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庶类』就是指一切众生。『友』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善友,一般所讲的善知识。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很尊严的,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要求学,要到老师那里去求教,没有老师自己来,你不求,他就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世法、佛法都没有这个道理。师道要尊严,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学到东西,可是一般芸芸众生几个人知道尊师重道?不懂尊师重道的那不就很可怜了?佛也不来教他。所以佛有方便法,佛叫这些菩萨,菩萨跟众生身分是平等的,菩萨是佛的学生,众生也是佛的学生,所以我们跟菩萨地位是平等的。菩萨是我们的学长,学长跟老师不一样,我不请他,他可以主动来找我,『作不请之友』。这一句就是常讲的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众生不来找,你可以去找他,去劝他学佛,当然这个里面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使他乐於接受。第八条: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於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以下这几句是教我们自行化他,也就是学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这非常重要,所说的都是原理原则。『兴』就是发起,你一定要发大慈悲心,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之门」。『演慈辩』以下的几句是方便,前面这两句就是慈悲,慈悲为本。诸佛菩萨具足圆满大慈悲心,所以佛弟子学佛首先就要效法诸佛的慈悲。慈悲加一个「大」,「大」的意思就是以清净心、平等心修慈悲,换句话说,慈悲是建立在清净平等的基础上,这样的慈悲就称为大慈大悲。如果有分别、有执著,这个慈悲不叫大慈大悲。 正如佛在经上讲的慈悲有四种,平常一般人的慈悲叫「爱缘慈悲」,这个有分别、有执著的。我喜欢你,我对你就慈悲;不喜欢你,讨厌你,我对你就不慈悲,这叫「爱缘慈悲」。世间这些圣贤,世法里面所讲的伟大的人物,他的心胸广大,爱国家、爱民族,他的慈悲可以能够遍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这叫「众生缘慈悲」。不同的国家他就不爱了,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同胞,别人的国家那慈悲心就差一等,这叫「众生缘慈悲」,这是世间的。菩萨的慈悲就跟这个不一样了,菩萨叫「法缘慈悲」。菩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的慈悲非常如法,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一体,所以他是因为这一个条件,他的慈悲心能够遍及九法界一切众生。佛的慈悲叫「无缘慈悲」,没条件的,菩萨还有条件,还有法,佛没条件,没有条件的这叫大慈大悲,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我们要把小慈悲心扩大,至少要扩大到菩萨「法缘慈悲」,才能与佛相应,这真正发大慈悲心了,这是『兴大悲』。 『愍有情』,「愍」是怜愍这一切众生,在六道里面不能出离六道的,这个众生很苦。纵然现在在三善道,可是我们明白,佛在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很透彻,在三善道的时间不长,短暂,而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久,这两者没有法子比例,决定在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如何帮助他出离三界?而三界之外的声闻、缘觉、诸菩萨等,他们虽然已经接触到正法、修学正法,但是距离无上菩提非常遥远,佛经里常讲的三大阿僧只劫,这真正是天文数字,我们要愍念这一些菩萨们。怎样帮助他?劝他念佛求生净土,那他成佛就快了,就不要那么长的时间。就像《华严经》上文殊、普贤劝导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净土一样,所以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怎样真正做到「兴大悲,愍有情」,佛菩萨真慈悲,不但说给我们听,还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使我们晓得怎么学习。 底下四句是方法,我们一般讲善巧方便。这四句十二个字也是善巧方便的总纲领、总原则。『演慈辩』这三个字里面是两桩事情。「演」是表演,换句话说,佛教给我们的我们要把它做到,做到就是表演,表演给那些没有学佛的人看,也表演给已经学佛的人看。已经学佛他还没有摸到门路,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他看。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的好榜样。 《华严经》上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这里面包括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可见得学佛不一定要出家,这个诸位同修要记住,在家作菩萨、作佛太多了。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现出家身分的只有六个人,其余都是在家身分,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都是这个行业里面的顶尖人物,这一个行业的榜样模范。所以学佛,说一定要剃头出家,那对於佛法不懂,迷惑颠倒。以为一出家修行就能成就,这非常不可靠。实在讲学佛成就,在家比出家多,为什么多?在家人多,出家人少,所以他成就一定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样子就很清楚、很明白。 那么出家为的是什么?选择职业。你们现在在大学念书都选科系,希望将来愿意从事哪一个行业。出家是一个行业,我觉得我很适合这个行业,我选择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干什么?宣扬佛法。佛法是师道,人家尊称你法师,你就得讲经说法,就要把佛法介绍给一切大众,出家是为了干这个事情的。这个事情做好了是本分,也没有什么功德可言,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就有罪过,所以出家是要做这个工作。现在全世界每一个地区,我们知道,弘法利生的人太少,真正发心出家担负起这个责任。 那么在家学佛也要表演给大家看看你像不像个学佛的。你是家庭主妇,你像不像主妇菩萨?学佛都是菩萨。你是做生意买卖的,你像不像商人菩萨?你是做工的人,你是不是工人菩萨?菩萨在各行各业。怎样去行菩萨道?前面念过的这几句都是原则,原理原则应用在生活当中,用在工作里面,用在应酬里面,那你就是菩萨,如理如法的修学。 「辩」是辩才,「辩」是演讲,都是慈悲,演的是慈悲,辩的也是慈悲。所谓慈悲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做这个榜样都是为利益众生,都是为唤醒众生的迷惑,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断恶修善,都能够舍己为人,表演的是这些,演说的也是这些。这一句是总说,下面这三个是别说。 『授法眼』,「授」是给他,给他「法眼」。法眼就是智慧之眼,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是授给他法眼。他法眼开了,也就是说他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他有这个能力,这个人叫得法眼了,他有这个能力,自然他能够『杜恶趣』,「杜」是止住,就是止恶。『开善门』就是修善,他在生活行为当中自然会断恶修善。『於诸众生,视若自己』,这是对人的态度,对一切大众,把一切众生看作跟自己没有两样,我们怎样爱护自己就怎样关心别人,自他不二。『拯济负荷,皆度彼岸』,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得人身,闻佛法,应该在这一生当中做些什么?就是续佛慧命、广度众生,这是佛菩萨的事业。我们今天皈依三宝,自己已经是佛的学生了,佛所做的,我们要效法著做,我们要认真努力的去做,所以末后这两句是佛子的使命,是佛子的天职。底下一段: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一段是说明佛菩萨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他们早已经了生死超越三界,为什么还回来?这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佛菩萨倒驾慈航,他为什么理由倒驾慈航?这给我们说出来了,他是无尽的慈悲。『矜哀三界』,「矜」就是前面讲的怜悯的意思,「三界」是六道众生,六道很苦,为了帮助六道众生超越三界,为这桩事情出现世间,『所以出兴於世』,诸佛菩萨再来是为这桩事情,不是为自己,没有自己,完全为的是别人。『光』是光大,发扬光大,『阐』是阐扬,『道』是成佛之道,『教』是教诲,教给我们成佛之道。『欲拯群萌』,「群萌」是一切众生,在这个里面指的就是六道众生,要拯济他们。 末后这一句非常重要,『惠以真实之利』,「惠」就是给他,给众生最真实的利益,最真实的利益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真实了,但还不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的真实利益是要帮助众生认识净土,愿生净土,这个利益是究竟圆满的,因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之快实在是不可思议,这是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够为比的。我们在经里面仔细去观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时间大概是三、四劫就圆满了,那么修学其他法门,佛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你说那怎么能比?所以净土法门就是「真实之利」,这一点都不假。这是佛在本经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这是一切大乘经上很少看到的。 底下这一段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没成佛之前)所发的愿,我们看一看我们的愿心跟他的愿心相不相同。他是遇到世间自在王佛闻佛说法,舍弃王位,发心出家。他发的愿,我们要仔细的去想一想。如果我们的愿望跟他的愿望不一样,那我们得仔细去比较,是我的愿殊胜,还是他的愿殊胜?应当如何来学习,这不用别人说,自己就明白了。 【愿我得佛清净声。】 这是要得佛力加持。得『清净声』干什么? 【法音普及无边界。】 你看他发的心,他不做国王。做一位再好的国王,利益众生只是一个国家,最多你的德行、身教能够影响其余的国家,像我们现在所说,你能够利益这一个地球的众生,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虚空法界像我们这个有众生居住活动的星球无量无边,这不是做国王能够帮助得到的,所以他把国王舍弃,他要出家,他要作佛。为什么?他知道唯有佛菩萨才有能力帮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他发的是这样的大愿。为众生表演些什么?就是做什么样子给他们看?为一切众生说些什么?下面就说出来了: 【宣扬戒定精进门。】 这一句里面就是菩萨的六波罗蜜,菩萨的六度。六度里面,因为这个文体是偈颂,一句是七个字,说了三个,其余三个虽然没说,但是意思都包括在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表演的是这些,宣扬的也是这个。 【通达甚深微妙法。】 这一句就是指的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带业往生不退成佛,这是『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 这两句显示他的智慧德能,没有这样的智慧德能,前面所讲的愿望就做不到,那个愿是空的不是真的。智慧是果,清净心是因,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今天的心起作用生烦恼,什么原因?因为心不清净,不清净的心起作用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广大甚深的智慧,所以求智慧到哪里求?清净心里面求。清净心是定,因定就开智慧。怎样得定?持戒,戒就是守法,依照佛教给我们的方法去做,你就得定,你心就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智慧不是你读的东西多,看的东西多,智慧不从这里开,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起来的,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为「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然后再广学多闻,那个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通达明了,这叫「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所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知是广大深如海的智慧。无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无知而后才能够无所不知。要有知就坏了,有知后面是有所不知,你知道的东西太少了,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学道的人先求无知,先求无得。无知的效果是无所不知,无得的果报是无所不得,这个道理很深,这也是「甚深微妙法」。所以我们求,应当著重在『内心清净绝尘劳』,以这一句为中心,至少在现前现阶段我们以这个为目标,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与阿弥陀佛才能感应道交。 【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这是我们学佛的目标,我们学佛希望得到的、成就的就这两句。『恶趣』就是三恶道,不但三恶道是「恶趣门」,三善道也是恶趣门。为什么说三善道也是恶趣门?这里面有比较,如果六道跟四圣法界比,六道皆恶,都不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还是恶趣门,为什么?这是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比,十法界是恶,一真法界是善。由此可知,「无边恶趣门」不但是讲的三途六道,连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这样才能够『速到菩提究竟岸』,证究竟圆满的佛果,学佛一定要有这个志向,你才有伟大的成就。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这个目标、果报说出来之后,要怎样才能真正达到?一定要靠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从什么地方观察?看你烦恼无明有没有减少。烦恼是贪瞋痴慢,贪瞋痴在此地就代表一切烦恼。你的烦恼是不是减少了?『皆永无』,那成佛了,这是我们现在办不到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把烦恼一年一年减少,你的功夫就得力,你修学就有进步。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得力了,必然是烦恼少,妄想少,分别执著少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智慧增长了。智慧增长你能够觉察到,从前看东西也看不清楚,听话也听不明白,人家讲什么意思也不晓得,迷迷糊糊,现在清楚了,看东西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听话知道人家心里什么意思,这是智慧长了。『惑』是无明,断烦恼,破无明,断烦恼、破无明一定要靠『三昧』的力量。 「三昧」是定,这个名词是梵语,也翻作「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什么叫正常的享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享受里面如果有苦乐,那个不正常。「忧喜苦乐舍」,这是佛在经上将一切众生的享受归纳成五大类,叫五种受,这五种受都不正常,离开这五种受就叫正受,就叫三昧,这是我们要学,我们天天要练。练什么?顺境里面我没有乐受,你有乐受,你起了贪心;逆境里面你也不瞋恚,你也不烦恼,那才叫正受。所以就在对人、对事、对物这个境界里面去修,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我的受是平等受就对了,平等受就是三昧,你要能够有这种享受,那就是佛经上讲,你已经得三昧了,如果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就叫做得念佛三昧。所以诸位要知道念佛三昧不是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二十四小时佛号都没有中断,这是不是念佛三昧?不是,是用念佛的方法把「苦乐忧喜舍」摆平,那你就是得念佛三昧。顺境里面,我起一念欢喜心,阿弥陀佛把欢喜心打掉,让心平等不起波浪;逆境里面生烦恼了,阿弥陀佛把烦恼打掉,永远保持著清净心,这个享受就叫做念佛三昧,而不是佛号不中断。 佛号不中断,看到顺心的还喜欢,看到不顺心的还讨厌,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佛号虽然一天念几万声、几十万声,你的心还随著外面境界所转,你自己还做不了主,那不叫得三昧。得三昧是心不会被境界所转,《楞严经》上所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不被境界转,你就能在境界上做得了主,你就能转境界。怎么个转法?把一切苦乐的境界,把一切不平的境界,转变成一真法界,这叫「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住一真法界,众生住十法界,十法界是有分别执著不平等的,所以学佛的人要紧,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入一真法界,这才是得三昧。所以断烦恼、破无明要靠正受,要靠正常的享受,也就是离「苦乐忧喜舍」。 这些经文是我们从经典里面摘录出来的,期望我们大家共同勉励,字字句句都要把它做到,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我们的受用就不可思议。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法,这些句子就是教给我们怎么做法,这是佛菩萨的行持,我们学佛菩萨。再看底下一条: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六句说得太好了,也非常重要。上一次我们在休士顿讲演的时候,有同修曾经提出一个问题问我,假设一位家庭主妇每天做家务事,她怎么样能修菩萨道?这问得很好,当时我也给她解答了。这是举一个例子。家务事里面就把这六波罗蜜做得圆圆满满,你在家里面就行菩萨道了,在家里就成佛了,要不要到处跑道场?不需要,一跑就完了。「布施」,你从早到晚尽心尽力的把家务事做好,这就是布施,使你一家人生活能够过得很舒服、很快乐,你是用你的体力布施,为家人服务,这是体力布施,内财布施。《华严经》上讲布施,有外财,我们拿钱去帮助别人,外财。我们用体力,今天有很多同修到这里来做义务工作,这就是布施,内财布施比外财更可贵、更难得。家里面一家人都是众生,我布施给这些众生,如果你知道你做家务事情是修六波罗蜜,那你就很快乐了,行菩萨道了,否则天天做同样的家务事情做了几十年,烦死了,你看那个念头一转,转凡成圣。因为从前你不晓得这是修六波罗蜜,不知道这是菩萨道,不晓得我天天做家事会成菩萨、会成佛,不知道,以为成菩萨、成佛一定要到庙里面去修行,这就大错特错,没有想到家里就是道场。 你做家事有条不紊,有先后秩序,那就是持戒波罗蜜。你很有耐心去做,每天去做,年年去做,成就你忍辱波罗蜜。不但你有耐心,而且你常常还想到要改进,使你一家人生活过得更舒服、更美满,那是精进波罗蜜。你的工作,你的做事,自己有主宰,不会被外面这些境界所动摇,禅定波罗蜜。你做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得失利害,般若波罗蜜。菩萨道在哪里修?家庭主妇就在家里做工作,六波罗蜜圆满了,举这一个例子。你能做得这么好,你一家人都学佛了,为什么?家里人对你尊敬、敬仰,你说的话他就听了。 你们今天学佛一家人反对,而且还毁谤三宝,原因在哪里?你做错了,你不是行菩萨道,你是行魔道,折磨你的一家人。你不顾自己一家人,跑去庙里顾这些和尚,你家人怎么不生气?他跟你什么关系?家人都不顾了,去顾外人,成什么话!过失在此地。所以实在讲都是学错了,没有懂得佛法,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就想想多少人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了如来真实义。诸佛菩萨看到这样学佛都摇头,你们把佛法形象都破坏了。 那么你这一家,这个家庭能够有这样的圆满幸福,你一家人快乐,必定影响你的街坊邻居,人家看到你这一家这么好一定要来问,你们家怎么学的?怎么治理的?你就感化到别人。你一家,家是一切家庭的好榜样,一切家庭的模范,这叫行菩萨道,这叫普度众生。邻居再影响邻居就遍及全世界。我们隔壁,隔壁的隔壁,你就连到全世界了。一定要做到,认真的去做到。这样做,大家对学佛的人才尊敬,原来学佛有这么好,谁不乐意来学佛?今天叫很多人看到佛就恐惧,看到佛就赶快跑了,是因为我们没做好,做的是恶的榜样,叫人看到生畏惧心。所以这六条,无论在哪一个行业上,无论在什么生活方式上,这个原理原则不变,自己多想想就了解,就知道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六波罗蜜。 『未度有情令得度』,没有学佛的人,我们把佛法介绍给他,介绍给他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先做一个样子给他看,这很重要,然后你说的人家才会相信,才肯听。『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经学佛的人,要把净土带业往生这个法门教给他,因为只有这个法门保证你这一生成佛,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佛法,成就就是成佛。底下两句实在讲对我们是当头一棒,『假令供养恒沙圣』,这讲修福,供养诸佛如来的福报很大,你供养多少尊佛?供养恒河沙数诸佛,你所修的福都不如『坚勇求正觉』,「坚」是坚定信心,勇猛精进,念佛求生净土,不如!我再说得清楚明白一点,刚才讲的家庭主妇在家里面做家事行六波罗蜜,念佛求生净土,那一个供养恒沙诸佛如来的比不上她。供养恒沙如来是修一点福报,六道里头有漏的痴福。每天做家事行六波罗蜜念佛求往生,这个人不得了,这个人的生活是菩萨,菩萨业,菩萨行,她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谁能比得上她?她成佛之后广度有情,决不是修福的人所能够相比的。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一四句偈,比不上,比不上真干的人,「坚勇求正觉」是真干,所以应当知道如何来修学。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这个两句,我们要常常存这个心,常常存这念头,这跟前面「兴大悲,愍有情」是一个意思,合起来看,意思更清楚、更明显。要真有这个心。第十三段: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这几句话是世间自在王如来教给法藏菩萨的。法藏菩萨也可以说是代表我们大众,佛教他的就是教我们,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坚固的信心是成功的基础,一定要有信心。『人有至心求道』,这个「道」是作佛。法藏的愿望是要作佛,不但要作佛,而且超过诸佛,这个「道」是这个意思,他向自在王佛请教,我能不能做到?所以佛告诉他,「人有至心求道」,至心是真心,真诚之心,再加上『精进不止』,你能够勇猛精进,这也就是前面讲的坚勇求正觉。坚定的信心,《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不逆」,就是这个意思,再加上勇猛精进,就是「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一定会(当然会)得到你所想的这个果报。『何愿不得』,连成佛超过诸佛这个愿望都能够得到,何况这个世间?叫鸡毛蒜皮,哪有得不到的?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帮助我建立信心,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对这句话要深信不疑,「有求必应」,求作佛都能够得到,都能够成佛。可是老师又告诉我,如果你有求还求不得,那是因为你自己有业障,你必须把业障消除,就感应道交,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有愿有求求不到,什么原因?不是佛法不灵,是自己本身有业障,如果业障消除了,确实有求必应。理很深,大乘经上都说到,事决定是真实的,所以如理如法的希求没有求不到的。 往年,说这个话总是有二三十年了,我初到台北去讲经,有一位法师也是常来听经的(这位法师现在不在了,过世了),我讲完经之后,他来找我,他说:「法师,你常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向佛菩萨求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没有感应」,这一种求绝对不会感应的,为什么?求要如理如法,你不如理也不如法。他是位出家人,我说:「你的庙在哪里?」他说:「在基隆」。我说:「你庙里面住多少人?」他说:「一个人」。「一个人何必要电冰箱?用不著。」佛菩萨不会增长你的贪心,不会成就你贪瞋痴,你要求戒定慧就感应道交,你想求贪瞋痴,不可能的,没有这个事情,所以佛菩萨帮助我们如理如法。非理非法怎么会有感应?那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我们要搞清楚。底下一段说: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发起无上殊胜之愿。於彼天人善恶。国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於彼。】 这一段文很要紧,是给我们说明极乐世界的来由。他这个世界这么庄严,为什么会这么庄严?我们读了这一段才恍然大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自己闭门造车打妄想造成的,他怎么成就的?这一段讲得很清楚。『法藏』就是阿弥陀佛的前生,阿弥陀佛没成佛的时候,出家的法名叫「法藏比丘」。『闻佛所说』,他的志愿很大,所以佛也认真的教导他,佛不但教他,而且把十方诸佛世界显现在他面前,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统统都看到了,他看到诸佛世界,晓得一切法是怎么样显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什么道理变现出来的,什么因果产生这么多的变化,这些佛都教给他了,而且把这个事实显现出来让他看,他也看清楚了,『悉皆睹见』,他看到了。这样他发起一个大愿望,这个大愿是什么?取人之长,舍人之短,他要建立一个佛国,这个佛国吸收一切诸佛刹土的优点,都采取,缺点都避免,所以他的世界就变成极乐世界,超过一切诸佛的世界,人家是真干。 我们这个世间人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真做。我想我们同修大多数都是从台湾来的,台湾是个小岛,每个人都希望台湾能够繁荣兴旺,所以台湾无论是政府、是民间,常常到外国考察,有没有把外国好的地方带回台湾?建设台湾?有没有把外国所有缺点,我们都来改过?假如我们台湾这么一个小岛能够吸收全世界每个国家的长处,把所有缺点都改进,台湾是地球上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干,我们出去观光看一看,回去之后都忘得一干二净。真干,真正是为这个社会、为众生,而不为自己。如果有自己名闻利养掺杂在里面,那个成就就平平了。 阿弥陀佛没有替自己想,都是为一切众生著想,所以他看到十方诸佛刹土里面『天人善恶』,「善恶」是因,『国土麤妙』是感得的果报。人心善,感得的生活环境就妙;人心恶,感得国土这个生活环境就粗。『思惟究竟』,这是法藏比丘细心的思量。『便一其心,选择所欲』,这在一心一意选择最善的,避免最恶的。『结得大愿』,「大愿」就是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看到十方世界都有三恶道,三恶道太苦了,造贪瞋痴感三恶道,所以阿弥陀佛就发了第一愿,我这个国家里头没有三恶道,所以他这个愿是完全观察事实上来发的,不是凭空想像的,四十八愿是这么来的,不是一次发的。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是讲他勇猛精进修学的心态,时间是「五劫」,不是短时间。『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二十一」是表法不是数字,用现在话讲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佛土都不漏,都参学到了。这里面『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没有一样不了解,理明白了,事通达了,这才能够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所摄佛国』就是他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他所摄受的,「摄」用现在话讲,他建立的。『超过於彼』,「彼」是指一切诸佛刹土,超过一切诸佛刹土。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