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的启示(第一集)
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第一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04-07-01 诸位法师,诸位执事大德,诸位同修,今天我们有这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来到宝林与大家报告《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的启示。虽然时间不长,不能将全经细说,实在这一种研习报告的方式,我相信同修们比平常听经收获必定更多。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工作都非常的忙碌,佛的经典虽然很好,毕竟不能完全契合於我们现代人的需要,因此这个研习启示的报告,我们将与我们生活、德行、修持,乃至於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安全,没有太大关系的都可以把它省略掉了,撷取精华,取经中的要义,我们听了之后,确确实实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这是我向诸位报告普贤菩萨本愿启示的因缘。 在没有报告本文之前,总得先要介绍一下《华严经》。实在说,我相信有不少的同修们,学佛虽然很久了,究竟「佛」是什么?很少人能够很清楚的给我们一个答案。我今年年初从美国回到台湾,有一位学者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也经常不断在各处做佛学讲演,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我试问他一句,我说「佛教这一部大藏经,究竟说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大藏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究竟为我们说了些什么?我们学佛的同修不可以不知道。不但要知道,要非常清楚的明了。 佛在《大乘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三种真实,第一个是真实之际,第二个是真实智慧,第三个是真实的利益,这三句话非常的重要。我们冷静的观察,就会看到世尊四十九年给我们说的一切经,总而言之,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说的什么?「诸法实相」,《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我们自己本人,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由此可知,世尊出现在世间四十九年所说的,就是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诸位想想这桩事情要紧不要紧?这桩事情我们应该不应该学习?因此,我们要把佛教的本质认识清楚。 现在一般人都把佛教看成是一个宗教,它是不是宗教?确确实实是宗教,变成宗教了。可是佛教的本质是释迦牟尼佛对於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教诲,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佛的教育超过了国界,超过了种族,也超过了宗教。所以佛陀当年在世,有很多印度当时的宗教徒都来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跟释迦牟尼佛求学,他们也很有成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证得菩萨的果位,他们确确实实是宗教徒,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就是虔诚的婆罗门教的教徒,他是佛的学生,由此可知,超越了宗教。遍行外道也是宗教徒。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婆罗门女,你们想想,婆罗门教的一个女孩子,她是宗教徒,她接受佛的教育,依照佛教给她的方法去修学,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这是首先要把佛教的本质认识清楚,它是一个非常伟大圆满究竟的教育,如果我们不愿接受或者错过这个机会,那实在是太可惜。实在讲,宗教对我们利益并不是究竟圆满的,唯独佛的教育才是真正究竟圆满,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就是真实的智慧,离苦得乐是真实的利益。 过去虚云老和尚教导我们,告诉我们学佛至少要把握四个中心,第一个要「深信因果」,第二个要「严持戒律」,第三个要「坚固信心」,第四个要「决定行门」。因此佛教教育博大精深是世出世间任何学术、宗教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我们以一生有限的时间、精力要如何去修学?这必须要精选,要选择,要解义。佛所讲的道理、佛所教给我们的方法要很清楚的理解,要明理,要致用,要能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所以佛法的教学给我们的真实利益,具体而言,个人这一生的幸福快乐,家庭的美满,事业的顺利,社会的祥和,国家的富强,世界和平,佛教育统统都能达到。这一些,佛在经上说这叫做花报,现世今世的果报;后世的果叫做果报,那更是殊胜,特别是《华严经》,果报之殊胜,我们无法想像。《华严》这部经在中国可以说是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都公认是佛门的第一经,是世尊的圆满法轮。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一部经是整个佛法的纲领,是整个佛学的概论,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换句话说,它是讲《华严经》里面的某一个部分,说宇宙人生全体的就是这一部经。 这一部经它怎样圆满的?这是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才到究竟圆满。所以古人说,一切经我们做一个比较,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一个比较,《华严经》第一。《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一个比较,是《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无量寿经》第一?因为《华严经》到最后普贤以十愿导归极乐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是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经》到《无量寿经》这才达到究竟圆满,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的。 唐朝善导大师说,一切诸佛如来示现在人间讲经说法,为什么?就是为了把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功德利益介绍给大家,推荐给大家,如来出现世间之能事也就如此而已。善导,传记上说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换句话说,这句话等於是阿弥陀佛亲自跟我们说的。 就本经而论,在中国有三种译本,有《晋经》(《六十华严》),唐译《八十华严》,唐德宗贞元年间翻译的《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全文。清凉大师判这部大经为七处九会。本经的内容,从清凉所判的「信、解、行、证」这四大科,我们就能够了解。它的含义,除四分之外,有「五周因果」,所谓「所信因果」,这是前面的十一卷,当中有四十一卷讲「差别因果」,后面有「平等因果」,末后有七卷讲「成行因果」,这就是「离世间品」,完全讲修行的方法。末后二十一卷,在《四十华严》里就是四十卷,所说的是「证入因果」。所以它一共是有五周因果。其次,为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它跟我们说了「六相」,说了「十玄门」,说了「四法界」,这些统统是给我们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们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讲到大世界,讲到宇宙,佛在此地给我们说了二十重华藏世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观。 在行门方面,本经特别著重历事炼心,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在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在这个里面锻炼自己的清净心,锻炼自己的广大心,锻炼自己的平等心,锻炼自己的大慈悲心,这个受用才是真实的。我们从善财童子参学来看,这是《华严经》的特色。《华严经》不但有圆满的理论,周详的方法,而且还叫善财童子、文殊普贤五十三位菩萨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怎么修行?做个样子给我们看,五十三参是表演给我们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代表了我们现前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於大乘佛法,人人可以学,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成就。 真正发心学佛,学生就是自己一个人。你看看善财童子,他没有同伴,没有同学,他所遇到的人都是善知识,用现代的话来说都是老师。佛这一个教学的概念跟我们中国儒家孔老夫子看法完全相同,夫子教人「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人当然有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还有两个人,两个什么人?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现在话说,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你们诸位想想,这两个人就把社会所有的人都包括了,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恶人就是善人。五十三参也是这个意思,好人、坏人统统是自己的老师,学生就一个。好人,他所做的好事,我们要跟他学,他是我的老师;恶人,他所做的事,我要警惕,不能跟他学,他也是我的老师,全都是老师。 夫子跟我们说,没有具体给我们指出来,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具体给我们指出来了。像胜热婆罗门,这是代表第九住的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参访第九住的菩萨是胜热婆罗门。胜热婆罗门愚痴,这不好;善财去参访,知道他愚痴,不学他的愚痴,这就好。在第七行位的菩萨是甘露火王,这位善知识瞋恚心很重,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代表瞋恚。第五回向是伐苏蜜多女,这是一个妓女,代表贪爱。这三个人在五十三位菩萨当中,他们代表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烦恼。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具足「贪瞋痴」三毒烦恼的善知识不少,假如我们有善财的智慧,有善财的本领,我们跟他们相处能成无上道。他妨不妨碍我们?不妨碍,「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是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指出来。刚才说过了,大乘佛法的教学、修学,不但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宗教,还超越了善恶,超越了十法界,这都是我们在《华严经》上认识的、体会到的。 善友当中,大多数是一位代表一个行位,代表一个阶级,唯独德生、有德这两位童男童女,他们是两个人共一会。童男德生代表智慧,童女有德代表慈悲,这是讲的悲智双运,这样才能够快速的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这都是教给我们,在生活之中把一切事物归纳起来,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要有智慧,我们要有善巧方便,这就是德生、有德教给我们的。怎样才能证得究竟圆满?就好像现在有不少同修常常来问我,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决定往生?德生、有德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到末后,善财童子参访弥勒菩萨,参观弥勒的楼阁。弥勒楼阁是什么?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图书馆。图书馆里面不但藏书非常之丰富,录音带、录影带也非常丰富,何以故?因为在这个楼阁当中可以看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好像在萤幕里面出现一样,所以他的图书馆是视听图书馆,不是普通的图书馆。善财童子到这个地方大开圆解,解圆了。 末后,最后一位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给他十大愿,十大愿是代表行门的圆满。弥勒的图书馆是学问的圆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德行圆满,学问、德行统统圆满,这就成佛了,无上佛道到这里成就了。这是《华严经》给我们非常伟大究竟圆满的启示。 《华严经》现在我们讲到「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什么我们不可以不知道。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不学普贤行愿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普贤行愿是什么人修的?如果我们从刚才我跟大家报告的,我用的时间不长,把整个《华严经》的精华都报告出来了。善财童子参访弥勒菩萨以后,这才接受普贤菩萨的教诲,由此可知,普贤行愿要依照这个标准来说,是等觉菩萨所修的,不是普通人所修的。假如我们把尺度放宽一点,不要太严格,放宽一点,那也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圆初住以前,普贤行愿可以发发心,能不能做到?决定做不到。 但是诸位要知道,即使普贤菩萨本人,他在此地也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他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十大愿王才圆满,这句话很值得我们细心去想一想。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法王子,圆教的等觉菩萨,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我们在这部经里面得到了答案,他是去修圆满的十大愿王。那么诸位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要不要去?不能不去。 十大愿王既然是法身大士所学的,我们有没有分?我想许许多多的同修对这一桩事情非常的关心。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这是在这一个时代不可思议殊胜的机缘。净宗学会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这一段简单的历史,去年我在弘法团给诸位报告过。老居士会集成功《无量寿经》之后,提倡净宗学会,但是由於差别的因缘,净宗学会没有能够组成,他老人家往生了。这一位老人,实在说他是大菩萨再来。 我们学净土的人一定要依照经典上教给我们的标准,这个标准全在经题上,经题不可思议。我们所求的「无量寿」,「无量寿」里面所包含的,无量无边,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一切无量都在这三个字里面,这是我们性德圆满的显露,这是我们所求的。「庄严」,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美好,美好到没有一丝毫的缺陷,我们世间人常常讲的「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在我们这个世间是有名无实,但是自性当中的真善美慧是真实的,那不是假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他向他的老师提出的心得报告,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无量寿,具足无量的庄严,自性里统统具足。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是我们所求的。 禅宗的话,「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家见性不容易,见性才能成佛,见不了性那也就成不了佛了。净土宗里面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但是我们能得到一心不乱那当然太好了,到不了一心不乱也能往生,这个禅宗就没有了,禅宗没有这个法子,这是讲的「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再求明心见性,再求一心不乱,这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很平常的事。因此我们净宗学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净土,生到净土这一生当中就不退成佛,这是净宗真实的利益。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现在在全世界大概有二、三十个会,在美国差不多就有十五个会。我跟同修们常常在一块共同的研修,我们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常讲的解门,我们依照净土五经一论。所以在台湾我们把净宗的经典搜集得很完全,印在一起,合订成一册,《净土五经读本》,我们净土宗的经典统统在里面。这是解门,我们从这里下手,从这里入门。行门,一句「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我们的行门,这是正行。正行之外还要有助行,正助双修,助行也非常的重要。 我们读《观无量寿佛经》发现,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韦提希夫人遭遇了家庭重大的变故,对於这个世间意冷心灰,求佛指示她,在这个无尽的太空当中,还有没有其他的世界比我们这个世界更美满?她说:我不想在这个世界住,我想移民,想搬家。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就将十方一切诸佛的刹土,以他的神力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亲眼看到。夫人看了以后,就向释迦牟尼佛说: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很好,符合自己的愿望,我很想去往生,请佛教给我方法,我修什么方法可以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释迦牟尼佛对她的选择非常赞叹,因为她的选择确实没错,选择得非常正确。 可是佛在没有教给她修学方法之前,先要求她修「三福」,而且告诉她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都是从三福修成的。因此,三福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我们盖大楼,不管你盖多少层,不管你盖什么式样,第一个工作要打地基,地基做得坚牢,我这个大楼才巩固。十方诸佛之所以成佛,他修学的基础就是三福。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好比是这个大楼的完成,最顶端楼顶的那一层完成了。三福是地基,十大愿王是顶尖。诸位想想,原来等觉菩萨所修的、法身大士所修的,还要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 我们在助修(就是行门上)提出了五个科目,第一个「三福」,第二个「六和敬」。我们中国人常讲「家和万事兴」,道场能不能兴隆,看这个道场的大众能不能和敬;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都是建立在和睦的基础上,所以「六和敬」是基本的戒条。 我们到中国大陆去旅游观光,我想有不少同修去访问过北京,到北京一定去看故宫,清朝的皇宫,实在它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宫。你到皇宫之后,你会发现皇宫里面最大的建筑物有三个,三个大殿,第一个大殿是太和殿,太和殿后面一个大殿是中和殿,最后面一个大殿是保和殿,你们想想清朝当年入关以什么来统治这个国家?以「和」,所以它能够传十代,享国两百六十多年,有道理。如果在满清末年,朝野还能够相和,大概现在还是大清帝国,没有人搞革命;到末后内外都不和了,不和才国破家亡。所以「六和敬」非常重要。 「三福」、「六和」都是修学的基础,有了这样坚固的基础之后,这才可以谈得上学佛了。学佛从哪里开始?从戒、定、慧「三学」开始,我们讲的小乘。小乘修成了,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菩萨修「六度」。大乘菩萨六度修圆满了,再往上提升就是一乘。佛在《法华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是什么?法身大士所修学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诸位从这个地方就能够知道佛法修学的层次以及顺序。普贤行是最高最上的圆满行,奠定在最下层坚固的基础上,这个基础不能不跟同修做一个简报。 「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报。诸位要记住,你想作菩萨、想作佛,人还没做好,怎么能成佛成菩萨?要想成佛成菩萨先要把人做好。人做好从哪里学起?你看第一福里头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是基础的基础,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你才会有成就。所以去年一年,我们在美国德州建立了一个小道场,是以净宗学会命名而建的,以净宗学会命名而建的道场,第一个建在美国。我在过去,凡是新道场建立,我一定先讲《地藏经》,为什么?有地,这才好办事;没有地,到处流浪,所以一定先讲《地藏经》。《地藏经》是讲心理建设。《地藏经》讲的是什么?就是「孝亲尊师」。 我去年在美国各处都讲《地藏经》,所以就讲了好几遍,回到台湾又重新讲了一遍。我有很多的悟处,我悟到了整个的佛法讲什么,就是讲「孝、敬」两个字而已。什么人能够把「孝亲敬师」做到圆满?唯有成佛,真正做到圆满了。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道不圆满的现象,也是师道不圆满的现象。所以我从《地藏经》上领悟到孝敬之大道是周遍法界,涵盖无遗;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法,就是「孝、敬」二字而已,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也不能例外,是真的吗?真的。你不敬父母是不孝,你不敬老师也是不孝,你与兄弟不和也是不孝,为什么?让父母担心。再给你说,你在社会上做事不负责任也是不孝,对人没有诚意也是不孝,工作不努力也是不孝,甚至你的身体不好常常有病也是不孝,天天有烦恼也是不孝,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念好还是不孝,没有一桩事情离开了孝敬,所以佛给我们定的大根大本,「孝亲尊师」。我们自己成佛不但能度我们今生父母,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度了,这才叫尽大孝。 所以从这个基础上,从孝敬发展为大慈大悲,慈心对一切众生。佛在经文上只给我们讲「慈心不杀」,举一个例子。不杀生是慈,我们想想偷盗是不是慈?偷盗也是不慈。不杀生是慈,不偷盗也是慈,不邪YIN也是慈,不妄语也是慈,不饮酒也是慈,你才晓得这一个慈心包括了「戒定慧」三学,不止只是那一句而已,你把它一展开,整个法界统统都含摄在其中。所以「慈心不杀」,不杀是举一个例子。我们要了解,凡是叫众生生烦恼,我们心地就不慈;叫别人生烦恼不慈,我自己生烦恼也不慈;叫别人生烦恼对不起别人,自己生烦恼就对不起自己,要晓得。 后面非常具体的教给我们要修十善业道。十善不是戒,是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身三善;不妄语(妄语是骗人)、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也是叫别人上当)、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叫人听了不顺耳),口的四种善业;不贪、不瞋、不愚痴,意三善。身语意十大类的善行是佛教给我们修学,这是人才做好,这才叫做一个好人。 第二福是二乘人修的,这就是真正入佛门了。前面是基础,有前面的基础才能够学佛,换句话说,有孝亲尊师、慈心、十善,这才有资格入佛门学佛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佛教给我们修些什么?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二乘人修戒定慧三学。所以你一入佛门,先把佛门修学的理论、方法传授给你,就是教给你,这叫「传授三皈」。 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所以你一定要晓得从什么地方回头,我依靠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事情不可以含糊笼统。有多少人糊里糊涂皈依了,糊里糊涂受了戒,你将来能糊里糊涂成佛吗?不可能,如果糊里糊涂成佛了那也不错;一定要清楚。三皈是皈依三宝,三宝在哪里?三宝在自性之中,就是六祖讲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我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三宝,我今天是要依靠自性三宝。第一是皈依佛,佛宝,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觉,觉而不迷。我从一切迷惑颠倒回皈,依自性觉,这叫做皈依佛。第二是皈依法,法是什么?法是自性的正知正见。佛在《法华经》上讲「入佛知见」(佛知佛见),佛知佛见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对於宇宙人生真实相你完全了解,一点也没有看错,一点也没有想错。换句话说,从前想错了、看错了、解错了,现在从这些错误回过头来,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宝。第三是皈依僧,僧是什么?僧是自性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你的自性,六祖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我们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本来清净的那个心,这叫做皈依僧。所以皈依僧是净而不染,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这个要知道。我们学佛修的是什么?诸位要记住,我们修的是觉、正、净,这就对了,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在夏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这个本子的经题,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三宝也在经题上,觉就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所以你说「觉、正、净」三宝是自性具足的,我找不到,我没地方皈,没地方好依靠,那我就介绍给你,《无量寿经》就是你自性三宝,你相信了吗?《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就是大家自性三宝。我们依照这五个字修行,这才叫真正受持了三皈,这是佛弟子,不但是世尊的弟子,也是弥陀弟子;不但是弥陀弟子,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弟子。这个法门确实圆满究竟到了极处。 修行的纲领我们明了之后,在佛菩萨形相面前,我真正发愿,发深重的誓愿,「我愿意做佛的学生,我愿意接受佛的教诲,从今之后,我一定修觉、正、净」,在佛菩萨面前请一位法师给你做证明,做一个三皈的仪式。真正重要的是要皈依自性三宝,那是实质;法师给你做证明,给你讲解,那是形式,实质重於形式,当然形式也是很需要的,实质更重要。人家问我们学佛,你学的是什么?我学的是觉、正、净,这要能答得出来。 三皈之后,佛教我们「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守法。此地所说的「众戒」不仅仅是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那些戒条,譬如我们讲的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不止这些,凡是佛在一切经论对我们的教诲统统是教诫。佛没有给我们说到的,像现在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都包括在戒律范围之中,我们统统要遵守,换句话说,持戒就是守法。不但法律要遵守,除法律之外,风俗习惯我们要遵守,道德理念要遵守。尤其现在由於交通的便捷,旅游发展得非常快速,我们经常会到许许多多国家去观光旅游,每一个国家的法令不相同,风俗习惯也不相同,道德观念也不相同,我们到达这个地方就要遵守这个地方的法律规章,要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这样与大众相处才能和睦,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人人才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把这些界限统统都突破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具足众戒」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大,不要只把它想作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你想的范围太小了,这不是佛的意思。 「不犯威仪」,威仪用现代话来讲就是礼节、礼貌。人与人之间要有礼,一个守法的人如果没有礼,那很欠缺,那是很遗憾的事情。守法又懂礼,礼貌不缺,这才能够受到大众的欢迎,这样才能够使佛法推广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这是小乘人的善。 第三福是大乘菩萨的善,有四句,第一句是「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六道凡夫没有菩提心,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也没有菩提心,菩萨有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换句话说,真正觉悟了。我们要问,他觉悟了什么?真正觉悟了六道轮回是很苦的,是很不自在的。真正觉悟了佛陀的教育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现前的问题、将来的问题,自身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事业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乃至於死了以后到哪个世界去的问题,统统可以解决。真正觉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决定可以取得的。这个人才叫做发菩提心,真正觉悟了,非常难得。觉悟之后,这才有出离轮回的希望。他有这个愿望要想脱离六道轮回,才有成佛成菩萨的愿望。 第二句话,「深信因果」。这个地方讲的因果绝对不同於普通因果,也不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五周因果,那到底是什么因果?诸位想一想,一般我们讲的因果,作善有善报,作恶有恶报,古人所讲「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善恶一定会有报应的,只是时间早迟而已。时间早迟里面牵涉很复杂的因缘,决定有报的。这样的因缘果报我们普通人都相信、都认识,哪里要菩萨呢?因此佛对菩萨讲的「深信因果」必定不是普通的因果,就像我刚才所讲的,不但不是普通因果,《华严经》上讲的五周因果也不是。到底是什么因果?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如果知道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占的便宜可大了。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一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知道,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相信,所以佛在三福里面跟我们讲的是这个因果,念阿弥陀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果报,这是真的。这是世尊慈悲到了极处,对我们初学的人就把这样殊胜修学的方法教给我们。我们如果对这个方法深信不疑,决定受持,那你这一生就成佛了。古大德说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十个念佛十个往生,一百个念佛一百个往生,一个都不会漏掉,只要你能够真信切愿,把这一句佛号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所谓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心里面这一句佛号不能够丢掉,真正做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没有一个不成功。这叫「深信因果」。 底下一句,「读诵大乘」。有不少同修读到这一段经文来给我说:「法师,你只教我们念一部经,这个恐怕不行。佛明明跟我们讲要读诵大乘,这一部经怎么行?」其实他问的这个话也未必有道理,为什么?因为佛在这一句里面只说读诵大乘,没有说要读诵很多很多大乘经,没有这样讲法,他只说读诵大乘。现在《无量寿经》经题上「佛说大乘」,这部经不就是大乘吗? 其实四弘誓愿里有,你看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是讲得没错,可是你要把四愿合起来看,不能单看这一愿,合起来看你就明了了。四愿第一愿是教你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哪个众生?度自性众生。自性众生誓愿度,度自己,这叫觉悟了。把自己度到哪里去?要度出三界。我们还在三界,还搞六道轮回,就错了。必须从这一生之后,我再也不在三界,再也不搞六道轮回了,这叫度自己。能度自己之后才能度别人,要度别人是先度自己,自己都没度了,怎么能度人?那不可靠,先要自己得度。自己要得度,怎么个修法?佛教给我们先要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所以开头修学从哪里修?从断烦恼修。三皈是断烦恼,迷是烦恼,邪是烦恼,染污是烦恼,我们要把迷、邪、染给断掉,恢复自性的觉、正、净,这是从断烦恼开始。我劝诸位同修读《无量寿经》,只念这一本经,用意在哪里?就是断烦恼。你不念经,你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烦恼。 佛给我们讲众生有二障:烦恼障、所知障,这二障从哪里来的?佛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把我们的病根一语道破。妄想发展就变成所知障,执著发展就变成烦恼障,所以妄想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要把这两种障碍去掉,破二障。读这部经的目的在此地,就是破二障,恢复心地清净。然后用清净心、真诚心、恭敬心、慈悲心来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才有感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才会相应。 根性利的同学,五年、十年得清净心,你得到清净心之后,可以进一步「法门无量誓愿学」,可以涉猎其他大乘经论,你统统可以学。假如中下根性,十年、八年心还不得清净,我们就发个愿,我这一生就念一部经,「法门无量誓愿学」,等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不迟。我们把这一生所有的时间精力集中起来专求西方净土,我不分心;跟打仗一样,我力量集中,我攻这一点,底下一步,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说。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是无量寿,寿命无量。第二,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所说一切经典是圆满具足,一样也不缺,不像我们这个世间,许多经典找都找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缺。而且阿弥陀佛是最好的老师,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学长同学,这么多好同学、好老师来陪伴你,你怎么会不成就!何必在这个世间,老师也找不到,同学也找不到,自己在那里读经,读的时候还生烦恼,何苦找这个麻烦,不如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的好。这是我教给你们「读诵大乘」。 修学法门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真有慈悲心,也要西方世界往生取得保证之后,我再涉猎其他大乘经论,这是对的。如果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把握,弘法利生的事情少做,为什么?不要耽误往生。那行吗?行。谁说行?阿弥陀佛说行,《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这两句偈就是告诉我们自度重要,求往生这桩事情太重要了。 过去智者大师,这是天台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师,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学生问他:「师父,你老人家今天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我们也都想知道」,智者大师说:「我因为领众(领众就是度化众生),度化众生耽误了自己很多的时间,浪费了自己很多的精力,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圣同居土中辈往生。我们想想大师这句话的味道,假如他不领众,不度众生,他大概是上上品往生,因为度众生把自己的品位牺牲掉了。可不可以?可以,只要能往生,牺牲品位可以。如果度众生到自己都不能往生,这个不可以,这是诸位同修要记住的,决定自己取得往生的把握,然后才可以发心去广度众生。自己没有往生的把握还是多念佛要紧,这非常的重要。 度众生也要缘分,有能力没有缘分也不行,因此我们在平常修学的时候要跟众生广结法缘,法缘结得愈多,将来你度的众生也愈多,这是不能不做也不能不知道的。像现在在中国大陆北京的黄念祖老居士,他今年八十岁,这样大的年岁现在在闭关,闭关做什么?念佛,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这是在末法现代这个时期给我们念佛人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样子。佛怎么个念法?像他那样念法就对了。我们纵然一天念不到十六万声,努力念,念得愈多愈好;妄想打得愈少愈好,佛号念得愈多愈好,这个事情要紧。三福讲到此地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再跟诸位同修说,我们常常在经典上看到佛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你想一想那个善男子、善女人包不包括自己在其中?我算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假如佛这个经典是讲人天法的,那么这个经典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是三福里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你做到了,那就有你一份在,那是讲人天小法的。如果是小乘经,阿罗汉、辟支佛们所修的,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标准就高了,还要加上「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七句做到了才是它的标准。如果是大乘经典,像《无量寿经》、《华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些大乘经典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标准更高了,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有一条做不到那善男子、善女人都没你的分。所以这个善的标准有上、中、下三等,大乘经一定是上等,三福具足。因此我们如果不认真努力修学,距离佛陀教学的学生水平相去甚远,所以一定要认真,要努力。普贤十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当然这个基础的上面有六和敬、有三学、有六度,这才到十大愿王。 《大华严经略策》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是普贤行愿,讲到如来圆满的果德,一定要修大行,他的福德才能圆满。每一种行门与自性统统相应,而且一一行门都能够普遍周遍法界;还有,任何一行都能够广摄一切行,一切行也都含摄在一行之中,这个是普贤行的本体,这就是普贤菩萨所行的,换句话说,也是这种修行的方法、方式才成就普贤菩萨。 古德具体把它归纳起来,简单讲有十条。第一个是「所求普」,要求一切如来平等证故,换句话说,我们将来成佛要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平等,没有一丝毫差别,这是我们所求的。第二个是「所化普」,化是教化众生,诸佛如来教化法界无量无边众生,我们也要发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是指法界无量无边众生。第三个是「所断普」,断烦恼,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要断,无明烦恼也要断,烦恼不可以留一丝毫。第四个是「事行普」,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大事小事、点点滴滴也要能称法界,像菩萨一样。第五个是「理行普」,一一行事都与自性相应,《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讲到究竟圆满,才真正像普贤菩萨一样,德用周遍法界,不但遍法界,而且是横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与自己身心无二无别。从时间上来说,念劫圆融,普贤菩萨每一愿都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无有穷尽,普贤菩萨的行愿也是无有穷尽,不疲不厌,这是普贤行,所以行门里面达到了登峰造极。始於「孝亲尊师」,最高达到登峰造极,这是普贤菩萨行愿的大意。 明天我们就开始讲十大愿王,十愿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一条一条跟诸位同修们做个简略的报告。希望我们明了之后要从根基下手,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如果不从三福、六和上奠定基础,十大愿王听了之后,也只可以说阿赖耶识当中落一个种子而已,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它不能起作用,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