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 2007/3/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200-07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开始扎自己德行的根,也要从这里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样子才是找到了德行的根本。「德者本也,才者末也」,我们找到了本,才不会本末倒置。但很多家长会想,他假如没有很高的学历、很多的技能,很可能这一生没什么大的作为。其实当一个人的孝悌之心起来的时候,他的道德、学问的学习,以及技能的学习,就不需要人家去推。你看我们现在为人父母督促孩子学习都很累,所以要找到一个人生根源的动力,就是孝心、就是爱心。我们看教育的「教」字,就把孝字含摄在其中,《孝经》开篇也告诉我们「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在孝,「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一句话当初我们看懂了以后生大欢喜,因为多少的人一辈子几十年过去了,不见得能读到这句经句,也不见得能了解德行的根本在哪。 我们曾经在南京,跟同修们一起分享中国文化,有一位六十几岁的长者他就说到,他修学多年一直觉得功夫不得力,最后终於发现自己的孝做得不够彻底,不够用心,就好像一棵树根烂掉了,水份吸不上来。再从这颗孝心又推演到对一切人的爱心,而且这是自然而然的。假如我们今天看到他人,关怀的态度提不起来,他的根本就是孝心还没发。有一个孩子跟著父母一起出去走一走,看到旁边有一位老婆婆在那里乞讨。这个孩子他的家庭很和乐,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很孝顺。所以看到这个情景,这个孩子也很难受,父母就叫这个孩子,你赶快拿些钱去给老太太。这个孩子拿完之后,回到车上没多久就哭起来了,父母很吃惊:「你怎么哭起来了?刚刚不是叫你拿钱给这个老婆婆,这是做好事,你怎么这么伤心?」孩子说到:「这个老太太的孩子、孙子去哪里了?她的孩子、孙子怎么没有像爸爸妈妈、像叔叔,像我们一样孝敬这个老人家?」 你看他们家庭有孝道的承传,他设身处地的心就出来了。这个孩子在那个礼拜上《弟子规》课的时候,跟老师讲到:「老师,我以后长大要办学校,要让更多为人子、为人孙子的,要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我还要办养老院,收容这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这个孝心自然而然,这个仁爱,感同身受的心就引发起来了。所以我们老祖宗教人最重要的,就是这颗善心的启发,「长善救失」。有一句古话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个士就是指读书人,器就是心量,识就是深远的见识,可以看得很深远,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而后就是先后顺序。但我们现在孩子一个礼拜排的、学的,这些数学、跳舞、珠算,一大堆的文艺排得满满的,但是有没有教他扩宽心量?有没有教他人生的见地、智慧?假如没有的话,那就本末倒置。 甚至於孩子回到家里,说:「妈,我们今天学校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同学吃饭不小心把饭给打翻了,我就把我的一半都给他吃了。」结果妈妈马上从他的头推了一下:「傻孩子,那个钱妈妈付的,你怎么可以给你同学吃?」这个心量就没有教到,我们不能教给孩子是错误的人生态度。整个我们中国的历史看到,心量大的人有福分。范仲淹先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他的家道绵延了一千年不衰,这就是器度。诸位同修们,我们的家族、我们的家道要绵延多久?有想过这个问题的举手。 这个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明天都不知道走到哪儿去了。我们的孩子问说:「爸,去哪?」我们说:「你问我,我问谁?」要看得深远!范仲淹先生当初在他们家的祖堂前面种了两棵树,叫君子树,种了松树。在树的两旁写了一副对联,「清荫大庇,期与千年」,你看这棵树的庇荫,其实树叫君子树,代表君子的德风庇荫他的孩子能达千年之久而不衰。所以范仲淹先生非常有信心,他的风范一定可以垂范他的子孙。我们现在有没有信心,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人生态度,可以垂范后世?所以这是心量大。 历史上有心量很小的,曹操,他说到「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负我」,所以心量很小。而且他讲的时候,他误杀了一个长者,这个长者本来是盛情招待他,他误以为要陷害他,就把他全家都杀了。之后发现自己误杀了,没有惭愧心,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负我。这么小的心量得到的结果,是他到孙子的时候就被司马族给篡位,诛了他三族的子孙,三族都杀掉了。那也代表曹操虽然那么有权势,弄权一时,凄凉万古。诸位同修,您曾经遇过曹操的子孙吗?你有没有遇过曹操的子孙?绝对没有,因为他们已经被诛三族,已经灭族了。诸位同修,您有见过秦桧的子孙吗?都没有了!「心作良田百世耕」,我们用这颗心做出来的风范,让孩子、让子孙能百世来耕耘福田。 我们记得去年的春节,办的课程当中有一位范文正公的后代来到现场。他上台以后就跟大家说到,很惭愧,我是范文正公的后代。当下底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很多人忍不住激动的情绪,都站起来鼓掌。你看一个祖宗的德行庇荫到千年以后的子孙,他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被所有的这些同仁、朋友们爱戴。我们希不希望我们的子孙是这样?会不会有一个人上去说,大家好,我是秦桧的后代?他可能要讲这句话以前要准备一支雨伞。 我们曾经有一个老师,他的爷爷非常乐善好施,在一个地方当书记。自己家里都没东西吃了,听到有人比他们苦,粮食都拿出去,自己吃米糠,这个行为就印在他的孙子的心中。有一天他的孙子出去读书回来,坐摩托车,摩托车司机把他载回来之后,看看这个地方就问他,说某某人您认不认识?他说那是我爷爷。这个计程车司机马上恭恭敬敬的说,「你的爷爷心肠真好」,就要走了。这个老师说我钱还没给你,他说不用了。所以祖宗的风范确实给孩子开了一条更宽广的大道。士先「器」这是心量,「识」是远见,我们能学《弟子规》,对人生能看得更远,这就是远见。 周朝周公制礼作乐,开了八百多年的盛世;秦朝都用武力征服他人,只有十五年这个朝代就灭掉了。所以要看得深远,不然折福,秦朝十五年灭掉,他的子孙也被人杀了。一个人一生的成败都在心量,都在智慧上,这个「首孝弟」,孝悌就是心量的根本所在。「悌」里面首先说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还没学《弟子规》以前,常会认为自己满孝顺的,我拿给父母的钱比兄弟姊妹还多,用这样的心来衡量孝顺。学完之后很惭愧,因为兄弟不和,根本不可能谈得上孝,自己都被自己给骗了。 有一位女士,她学了《弟子规》之后,知道「居有常,业无变」,自己夫妻假如处不好,那就是不孝;兄弟也处不好,也是不孝,所以她就痛定思痛开始改自己。因为自己事业做得还不错,事业做得好,有时候就比较容易轻慢自己的先生。现在夫妻当榜样给孩子看,本来都是她先生帮她烫衣服,这样的先生好不好找?都不好找了,但是她却嫌东嫌西的,所以人傲慢心起来很麻烦。甚至於都已经闹到要离婚,后来听了课以后不离了,主办业务的人员打电话来说换你了,她回答不离了。回去之后,她就帮她先生烫衣服,她先生回家看到这一幕,就说:「你今天有点不正常。」诸位同修们,当我们改变之后,我们的亲朋好友马上摸摸我们的额头:你今天发烧了! 真的,有一位朋友去大庆上了五天课,回来之后,他一个大男人上了五天课,心柔软不少,回来之后电话很多找他,因为五天没开机。接了电话以后,那一天下来,好几个朋友都问他:你还好吧!因为他变得很客气,谢谢,这些称谓,电话那头的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所以,当别人说你今天有点不正常,那是代表著我们以前不知道折磨人家多久了,那是人家心声的流露。这个时候我们可不能「我要学好,你还给我讽刺」,这样做就不对了。这句话的背后是提醒我们要赶快改过,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不知道帮我们操了多少心,不知道难受多久了。所以改过要立刻去改,不然对不起所有爱护我们的人。 接著她就跟她先生讲:「我以前不正常,我今天很正常,而且我以后都会很正常。」夫妻一转变,她的孩子也都非常认真来学习中国文化,她每一个孩子都来上过课。所以确实,夫妇重要,榜样。后来因为跟她哥哥在财物上有些不愉快,好几年没有联络了,学了《弟子规》,要咬紧牙关突破习气。所以就坐著车子到了哥哥家里,她哥哥刚好在庭院,看她下车,愣了一下,突然跑进家里面去了。她看了也不知道情况怎么样,过没多久听到里面传来声音,她的哥哥去找她大嫂,然后边走边说:「妹妹来了!妹妹来了!」其实谁愿意兄弟姊妹不和?都因为一个面子放不下,撑在那里,再撑下去都会得癌症。这个大嫂出来也很欢喜,说:「妹妹,我们赶快把妈妈接过来,大家好好吃一顿饭。」所以兄弟姊妹的道义,同气连枝,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这位女士她是一个幼儿园的园长,她学了之后家庭转变了,又教导她的老师们要有孝心,要对学生有一个使命感,她的学校转变得很好。转变到她本来三八妇女节,还有母亲节、教师节,都没有人送她花。开始带领整个学校的老师们学《弟子规》之后,遇到母亲节,她的办公室里都是花,因为她时时在提醒自己,要做到君、亲、师的风范。她以爱心去对待她的员工,员工也以爱心对待她,非常爱戴她。后来她跟朋友聚会,本来这些企业家聚会都是聊股票,聊我有什么房子什么的,结果学了之后这些她不聊了。反而就变得很沉默,大家聊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她今天比较不一样:「你今天都没说话,换你说一说!」她说「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好太太」,大家一听都愣住了,接著说「我也不是一个好妈妈,也不是一个好主管,所以我现在正在学中国文化,在学《弟子规》。」这一席话大家很吃惊,接著后面她就开了一场法会,就听她学习报告。报告完之后,出来要上车以前,这些企业家男的对著她说,下一次我们聚会的时候,我把我太太找来,你跟她聊一聊。 所以,一个人的转变可以从她的家庭、从她的单位,再把这种修学的体会再去供养大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以从我们自身自自然然做起。后来还有其他幼儿园请她去给他们的家长上《弟子规》,她已经没有竞争、自私自利的心,欢欢喜喜去其他的幼儿园给人家讲课。这一个行业的和谐慢慢带动开来,这是「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有两对夫妻住对门,一对夫妻非常的恩爱,相敬如宾;另外一对夫妻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吵到三天不吵架觉得今天怪怪的,原来是没吵架。但是人都有希求幸福的希望,所以这一对吵架的夫妻,这个太太看到四下无人,赶快过去请教对门的太太。这位恩爱的太太就对著另外这位太太说,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这个太太听懵了,你们家都坏人,这么和乐;我们家都好人,吵得天翻地覆,这是不是在讽刺我? 看她的表情,这位太太觉得可能她没听懂,又对著她说,比方刚好我给我先生倒了一杯茶,先生走过来不小心把茶给撞倒了。我一看到马上过来:「先生,对不起,我连茶都没有放好,害你给撞倒了,真抱歉。」边说边拿著抹布在那里擦桌子。她的先生马上接话:「太太,我自己走路不小心,害你一片心意都给我给毁了,真是太对不起你了。」两个夫妻在那里争著把桌子收拾干净,接著太太就说:「我再去给你泡一杯好茶,我们今天晚上好好聊一聊。」诸位同修,一杯茶撞倒了,是好事还是坏事?真正夫妻之间能够不断的反省自己,坏事都变好事,在这件事情当中,彼此都更肯定对方的那分厚道跟德行。这是懂得先检讨自己,自己是坏人,自己不对。 但是这杯茶假如在你们家撞倒,就不一样,这一撞倒你马上说:「你走路不长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倒。」先生也不甘示弱:「你一个女人,连倒杯茶怎么放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事情!」你看,一杯茶撞倒了,最后可以闹成什么程度?看大家的表情都没什么经验,真的,可能一杯茶撞倒,可以闹到离婚。很多年轻夫妻去办手续要离婚,这个办手续的人就问,你们为什么要离婚?夫妻互相看一看说:「对喔!我们当初是为什么吵的?」都忘了当初为什么吵,就这一口气咽不下去,把家庭、把下一代的责任都给忘掉了。 所以老祖宗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言语不能不忍住,当我们言语能忍住发脾气,忍住责备别人,一念回光返照,先从我自己反省起,是我不对;马上对方的善根就引发起来,没有、没有,我也不对。所以这样的道理,绝对不是夫妻是这个道理,所有我们的同仁之间,人与人相处都是这个道理。互相反省,大家都不断的检讨、改过;互相指责,到最后都是意气用事。所以在公司里面处理一件事情,之后开会,假如一开始大家都是你不对,都是你不对,那个吵不完。假如领导首先我有哪些过失,自己先反省,接下来就是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不对,一念之间天壤之别。言语要忍住,忍住检讨别人、责备别人,要能反省自己,这样兄弟和乐,人与人相处都能和谐。 在「悌」当中还有提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汤池镇一年多办了两次敬老会,给老人家发敬老金,发完之后请老人家吃饭。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给这些老人们挟菜。老人非常淳朴,这个菜挟过去之后,当场眼泪就掉下来,他说到我的孩子都没有对我这么好。当我们把敬老金送到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那个老人纵使行动再不便,他都坚持要从床上下来,然后一拐一拐的走到他的门口目送。旁边的邻居看到了,因为知道这些都是孤寡老人,看到之后,当我们的老师渐渐离去的时候,这些邻里乡党嘴巴都说著:这样是好事,这样是好事!当我们真正去做「事诸父,如事父」的事,真的能带动一方的社会风气。 在庐江汤池,我们长期给当地的镇民们分享这些中国文化的课程。因为刚去的时候,打麻将的风气很盛,怎么样能够让这个打麻将的风气比较退下来?之后杨老师、还有我们一些领导想了一个方法,架了一个电视墙,播放我们老师讲课的碟,叫做绿色教室。就在树荫下放这些讲课的内容,慢慢的打麻将的就少了。有的老夫老妻就坐在树底下听课,听到会心处还会互相撞两下,然后互相看一看、笑一笑,回忆到一些家庭的情景。因为都这样放电视,我就不清楚这个镇民谁认识我,谁不认识我。当在路上人家对我笑,我不对他笑我觉得很失礼,所以我就养成一个习惯,不管看到谁都笑。 有一天坐上车,我们上完课要回到中心。一开车才经过差不多五十公尺,看到一个老太太拿了一包粮食,很重,在那里走著。我一看她那个脚步风尘仆仆,应该是要走到镇中心里面,那一走要走半个小时。我看到她老人家,我就对她笑,她也很自然的就对我笑,其实她不认识我。所以对人微笑者,人家恒微笑之。但是假如你对他笑,他不笑,甚至於左看看右看看,我们不只不能跟他计较,我们更要体会到,现在的人都已经觉得人很冷漠,看到一个人对他笑,他不敢相信,还要看看后面有没有人。所以我对她笑了之后,马上跟我们的同仁讲:「停车停车,问看看老人家是不是要到镇中心去。」一下车,没错,她要到镇中心。「老人家,我们送你一程。」这个老人家不认识我们,抱著粮食往后退了两步:「不用了!不用了!」 对面的人家跟我们熟,马上跟这个老人讲:「那是文化中心的车,坐没有关系。」这么一喊,这个老人就比较安心,她就准备要上车。正要上车的时候,我们的同仁因为她的袋子有点脏,「老人家,我帮你放到后车厢去。」结果这么一伸出来,那个老人抱得更紧。我们仁爱心要时时体恤到对方的心情。我们中心很多老师很热情,一些坐了一天、两天火车的同胞们来到中心跟我们一起学习,带了一些行李,我们的老师三、五个人一拥而上帮他提行李。提到最后连皮包都要把它拉走,人家不知道是给我们,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所以这个时候有时候热情过度,感受不到对方的心情。后来我们的一个同仁就赶上来:「老婆婆,您就带上去坐吧,没事的。」她安心的坐下来。开了五分钟,到了,我们下车送这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走著走著,走没几步突然回过头来对我们说:「我给你们两块钱。」我们马上跟老人家讲「老人家,送你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这个不用了」。老人家点点头,喔!又走了几步路,又回过头来看著我们说:「我真的给你们两块钱。」 后来老人家走了以后,回到车上我们同仁之间讨论到,你看老人家为家庭、为社会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照顾老人,敬老、爱老、尊老是我们年轻人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居然现在老人,我们才服务一下,让他们忐忑不安,我们对不起祖宗对我们的教诲,我们没有把祖宗敬老、爱老的精神承传下去,害得老人家晚年这么样的缺乏天伦,缺乏关爱。后来很多老人在路上看到我们中心的车,都会主动招手来坐,他们比较放心了。甚至於老人忘记带钱,没有钱就跑到中心坐一下,坐了一会儿,我们工作人员就看懂了,赶快问老人家是不是没带钱?是不是没有车子送?我们就尽我们一分心力。甚至於搞到最后连夫妻要离婚,乡亲就会说:「先别离,先去文化中心坐一坐。」这一年多下来,离婚率大大下降,犯罪率也大大的下降,所以真的人是可以教得出来的。我们在读到这一句「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就从我们的家庭,就从我们的社区,就从我们所处的县市,我们先带头来做。 「首孝弟,次谨信」,「信」对我们的人生很重要。而《弟子规》的信不只是言语的信,它还延伸到一个人在他人心目当中的一个形象,一个信心。当一个人「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他人就能感觉到这个人言语非常有分寸,对他很信任。其实说实在的,见未真要勿轻言,见真也要勿轻言。今天我们见到的事实,假如攸关一个人的名节,攸关一个人在人群当中的形象,我们纵使知道了,绝对不会去说他的过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言语要宽厚,由一语而关人终身,关系人终身的名节,纵使知道都不说。而且说实在的,这个见不只是眼睛见,是真正明白真相,这个才是见;假如我们只是眼睛看到,就觉得一定是真的,那很有可能误解别人。 像我们在中心办课程,十几个朋友们来,我们会派一个老师照顾,交代这个老师要走在前面,因为这样能带领这一队的这些朋友们。有一位老师看到另外一位老师带队走在最后面,因为他是总负责,他就过去了。「你怎么走后面,我们不是规定走前面吗?」还有点抱怨的语气。这个老师马上有点不好意思对著他说,因为我今天感冒了,我怕传染给他们,所以我走他们后面。你看,见到了,可是是不是真相?你看还误解别人的那颗用心。所以有时候要冷静,不能一看到、一听到整个情绪就上来,要冷静的去洞察真相,不然有可能一个误会造成彼此终身的遗憾。 在孔夫子那个时候,夫子遇到了陈蔡绝粮的一个考验,那个时候夫子跟弟子一个礼拜没有吃东西。大家有没有一个礼拜没有吃东西的经验?那要饿看看就知道了。所有的学生饿得受不了了,这个时候看到夫子不只没有受不了,每天在那里弹著古琴非常的自在。弦歌不断,慷慨讲授,一个礼拜没有吃饭,讲课还是很宏亮。后来子贡脑子很聪明,就冲出重围拿了一些粮食回来,回来以后交代最有德行的颜回去煮粥。因为大家饿成这个样子,怕偷吃,所以叫颜回去煮粥。煮著煮著蒸汽冒上去了,那时候都是土盖的房子,蒸汽上去以后,土就潮湿了,突然一块土就掉到粥里面去。颜回说时迟那时快,马上一把就把土给它要舀起来,因为假如让它扩散开来,那整锅粥都毁掉了。 一舀起来之后,颜回就想:假如丢了太可惜,但是留著给别人吃,又怕别人觉得不舒服,脏。所以自己当下就把它给喝了,喝了以后,我那一份就不用吃了。就在他要喝下去的当下,刚好子贡走进来,一看到,子贡说:「好!颜回,没想到在关键的时候你先下手为强,先吃了。」子贡看完了心里不舒服,就走去找孔子。子贡讲话很厉害,他会不会走进去说「夫子,颜回偷粥吃」?他没这么讲,他一进去就跟夫子讲,「夫子,仁人廉士」,有爱心的人、有气节的人「穷改节乎」,遇到困穷的时候会不会改变他的气节?你看这个问话好像跟这件事情没关系,但是很有关系。夫子马上回答,假如改变气节,怎么能算仁人廉士?接著子贡又问第二个问题:「老师,颜回算不算仁人廉士?」夫子马上很肯定的点点头说,我观察颜回很久了,他绝对是仁人廉士。 接著子贡马上第三个问题出来了:「老师,我刚刚明明看到颜回偷粥喝。」在这个当下,很多的心境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在这个地方体现了。夫子会不会马上跟子贡说「不可能!一定是你看错了」?这个时候子贡会说「老师,你都相信他,都不相信我」。所以言语是很高度的智慧。子贡这么咬定颜回偷粥吃,夫子马上说到,虽然你看到了,我想可能另有原因,没有直接就很冲的反驳子贡。对於自己学生信任,夫子讲完话之后就走出来,走到厨房去看。走进厨房,夫子会不会走进去对颜回说「颜回,你有没有给我丢脸」?夫子也不会这么讲话。进去之后马上跟颜回讲:「颜回,我昨天作梦,梦到了我的祖宗,一定是我的祖宗要帮助我们突出重围,所以我想今天煮的粥拿来先祭我的祖宗。」 夫子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对祖宗非常恭敬,假如这个粥他已经喝过了,不管什么原因,他绝对不可能再拿来祭祖宗。所以就看到颜回非常惊恐,对著老师讲:「老师,不行不行,因为刚刚煮粥的时候有一堆土掉下来,我马上把它舀起来,所以这个粥已经不能再祭祀祖宗了。丢了很可惜,所以我先把它吃掉了,别浪费。」讲完之后,夫子点点头,喔!这个时候夫子会不会走到子贡面前,说「你看、你看」?不会,夫子很温良。夫子会不会走到子贡面前瞪他一眼?也没有,自己就走出去了。学生也很有修养,也没围过去批评子贡,只是统统走出去了。只剩下一个人,子贡站在那里不知道要说什么好。所以确实「见未真,勿轻言」,不能很急躁的看到了就马上去讲、去传,这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一种误会,甚至是一种污蔑。 在「信」当中还有一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我在上个月看了一本书,是写到许哲女士的传记,书名叫《106岁,有爱不老》,时时都充满爱心,不会老。许哲女士她为什么这么有爱心?我们也体会得到,家教的影响,她的母亲也活到一百多岁。她回想到小的时候,看到很饥饿的人来家里敲门,母亲一看到这些人走进来,本来他们自己要吃的食物,母亲很自然的就把这个食物拿去给这些已经饿了好几天的人吃。当下他们几个孩子看到这些饥饿的人吃了之后,那种表情的满足、表情的欣慰,深深印在他们的心上。所以,他们家四个兄弟姐妹,四个都是慈善家,都非常有爱心。 而许哲女士二十七岁才读书,四十七岁才学护理。她要去学护理的时候,人家是规定好像是二十五岁以前才能学,她都超过二十几岁了。结果真诚心,「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她跟学校的负责人讲,我学这个不是要赚钱,我学是要完全奉献的,所以破例让她来读。四十七岁才读护理,六十七岁开养老院照顾很多老人。诸位同修,我们六十七岁了没有?我们要效法许哲女士的这种利益人民,照顾孤寡老人、照顾贫穷人的精神。到现在一百零八岁了,还是尽心尽力来照顾很多需要照顾的人。她讲到照顾贫穷的人、老人是我的责任,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许哲女士说到「爱人就是我的信仰,良心就是我的宗教。」 她在三十多岁那个时候工作挺好的,有一天跟她的朋友到一家餐馆吃饭,还喝著白兰地,那时候是冬天。吃完出来,突然看到旁边有一位乞丐,穿得很单薄,在那里又饥又寒,在那里发抖,看了之后很震撼她的心灵。她回来之后,她就把她华丽的衣服脱下来放在一旁,正对著镜子,她说:「到底是吃著豪华的食物,穿著豪华的衣服,这个人是我;还是脱掉了虚荣的外表、衣著,赤裸裸站在面前的,这才是真正的我。真正我的良心绝对不能被这些物质给污染了,所以我往后的人生,绝对不能因为我的奢侈而多花一毛钱,因为这一毛钱都是我兄弟姐妹的,我多花了一毛钱,就是多花了我的兄弟姐妹的钱。」从此之后,她物质的享受够用就好,甚至於衣服都是去垃圾桶捡来穿的。她感悟到了,所有的人都是跟她一体的,照顾他们都是她的责任,所以她不愿违背她这一分心、这个良知。从此以后,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他人。许哲女士做到了,我们也「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我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去跟几个当地的长者拜年。当地有个习俗,拜年一定要吃金元宝,就是鸡蛋,茶叶蛋,所以我才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吃了四颗茶叶蛋。进去之后,看到一位七十六岁的长者,他的书法是汤池当地第一把交椅,我非常惊讶的看到进门他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因缘,是他听到我们在汤池的这些小孩,还有我们中心的这些员工的孩子,跟杨老师学书法学了半年,写得非常好,篆刻的水准相当於学两年的成人的程度。他很惊讶,心理上觉得有可能吗?刚好过年前这些孩子春联义卖,长者来了要写什么,这些孩子就给长者写。一块钱不嫌少,一百块不嫌多,这些孩子募了七千多块钱。写完之后,就在写的过程,两个多小时,七十六岁的长者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看著这些孩子写。看完之后他很感慨,他说这些孩子书法的基本功比我还高,我要跟这些孩子学,我要跟杨老师学。 他回去之后写了这副对联写到,「往事一场春梦,七六从零开始」。我们从这个长者当中体会到了,为什么老和尚推展中国文化在汤池,因为汤池的这些长者有德行,庇荫了后代。文化大革命在庐江、在汤池,没有批斗老师,任何事都没有偶然。所以希望我们的子孙有福分,重要的是我们要立身行道。好,最后我们以这一偈回向偈,「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我看到大家的表情都非常的欢喜,因为这个回向偈是每天早晚课在念,要从心里念出来,「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句话念到心里去了,走出去看每个人都很高兴,还有谁看不顺眼!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