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古晋《弟子规》1


 2010/8/18    下载DOC文档    

古晋《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5/10/16  马来西亚古晋  档名:52-140-01

  诸位老师,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易经》当中有句经文很值得大家细细去感受,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我们必须去相信、去理解、去实践,你才能够体证它确实是超越时空的真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祖宗,假如能积累善福,必然庇荫后代子孙。而炎黄子孙能够历经五千年而不坠,就是有祖宗的庇荫,以及祖宗智慧的教诲,这是真相。我来到马来西亚讲课,也应证到这句道理。马来西亚的华人非常的多,而马来西亚很少有天灾人祸,而且物产丰富,我听说是安拉的第二个儿子。为什么天灾人祸很少?我们都了解到人心善,风调雨顺,人心恶才会灾祸连连。

  我常常会去观察为什么这个国家地区能够兴盛的原因所在,因为我们把因找出来,才懂得如何去效法学习。在经历过这么多的国家地区,马来西亚的华人对於中国文化的承传使命感是最强的。我在去年底第一次来到马来西亚,看到非常多的祖宗宗祠林立,这也代表在当地的华人都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只要人懂得不忘本,他的心地一定非常纯朴善良。我们这次讲座是幸福人生讲座,人生的福分到底从哪里来追求?有福分是结果,没有种因何来的成果。「君子务本」,一个君子,读书人、明理的人,一定要把根本找到;「本立而道生」,而这些智慧在老祖宗的教诲当中,确确实实是俯拾即是,都可以找得到。其中有一句「福田心耕」,福分都是靠这颗孝心、善心、感恩的心,才能够招感得来。在与当地很多的同胞聊天的过程当中,他们虽然在海外,但是对於这么好的祖宗智慧,念念都想著如何把它承传下来。由於这一分孝心、感恩的心,所以在当地的华人都发展得非常的好,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当我们有一分使命要承传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的福分都会保佑著我们,庇荫著我们。像诸位朋友看到我的身材,我们刚刚讲到,看到结果就要懂得找它的原因。我们说人生一定要活得理智,那如何活得理智?我们翻开报纸看到社会每天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包含父子相残、夫妇互相仇视,以至於很多的战争、斗争,确确实实每天都有,代表著我们现在的人群理不理智?这样的结果代表都是意气用事。教育当中一定要抓住教导理智、教导智慧,唯有智慧才能把问题圆满解决,以德化人。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电视剧,它的结局是大圆满,我们看完以后内心觉得非常的平和安详,那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人生目标。可是当我们把目光从电视移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有没有那样的安详感、有没有那样的圆满,有没有?不要再对著电视流下感动的眼泪,应该要把这一分理智、这一分感动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让每出人生的好戏,能够让亲人、朋友感动莫名的真情义,搬到自己的人生当中来演。

  我们看到这些社会的乱象,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后在这样的社会当中生存。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没有真实的智慧,绝对没有办法走得顺利圆满。假如在五百年前,没有真实智慧,内心满纯朴的,这一生还有可能走得平顺。现在人与人的接触如此的频繁,我们没有智慧去判断什么话该说,什么人该当朋友,什么事情能做不能做,没有具备这样的智慧、判断力,人生迟早会跌到陷阱里面去。我们现在与其担心孩子往后会遭遇什么样的陷阱挫折,不如现在好好提升他的理智、提升他的智慧,他在往后的人生才能够游刃有余。

  而建立理智,首先第一点要从结果当中把原因找出来。人时时能找到原因,就会活得明明白白。像一般中学生他非常在意人与人的交往,他希望自己有好的人际关系。那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结果,我们要引导他,这一个同学这么受欢迎,他的原因在哪里?假如人只是在结果当中羡慕他人,那一生只会患得患失,到处攀比,这样理不理智?这样一点都不理智,而我们现在的孩子,懂不懂得这样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在学业的过程当中,很多的人念到了大学、硕士、博士,平步青云,我们看了很羡慕。但很少有人冷静下来思考,他为什么成绩可以这么好?必然都是他懂得勤奋,懂得好学的一个结果。等年龄再增长,我们看别人事业发展得很顺利,所谓「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这句话在我们诸位朋友手上这本《弟子规》 里面。《弟子规》 里面每句教诲,都是人生的理智,对於你一生都是重要的人生态度。假如我们不懂得见贤思齐,这个态度没有形成,将会形成另外一种人生的致命伤。中国话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好学、懂得效法别人长处的态度没有形成,很有可能形成的就是嫉妒、障碍他人的存心。那嫉妒障碍,其实当这颗嫉妒心念头起来的时候,谁受害了?

  诸位朋友,天底下有个真相我们一定要明白,绝对没有损人利己的事。这句话是错的,损人绝对不利己。起一个嫉妒心,谁受害了?自己受害。中国话说「相由心生」,嫉妒心重、很刻薄的人,长相怎么样?会不会耳垂很大,然后整个脸是圆圆的、很有福报,会不会?不会,他会愈长愈消瘦,这是你看得到的部分,整个身体的细胞都受他这个意念的影响。你有没有看到一个已经活到九十多岁的人,然后你去跟他谈话的过程里面,他处处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你有没有看过这样的老人?没有,大部分会长寿的人都是懂得学习他人,懂得包容他人,懂得赞叹他人,他心平气和,所以才会长命百岁。这要时时把原因看得清楚,你的人生才会活得痛快,活得自在。人生其实最怕活得糊里糊涂,损人绝对不利己,不只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当我们去障碍他人,已经把自己的福分折损掉了,这叫小人冤枉做小人。

  人生的真相是利人利己。当我们起一个念头称赞他人,肯定他人的付出,口吐莲花。当这句好的言语出来的时候,谁先受到好处?有没有一个人在称赞、赞叹别人的时候眉头深锁,不可能吧!都是内心非常的欢喜,所谓口吐莲花,自己也芬芳。那当我们懂得去称赞他人,无形当中已经在向他人学习。当我们处处能欣赏别人的长处,自自然然就能形成一种相观而善的团体气氛,互相学习,这个时候就具备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生成败关键,人和。孟子有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一分人和最重要的就是从懂得关心别人、懂得肯定别人的人生态度,才能招感来人和。一个人处处自私,处处嫉妒障碍他人,是不可能有人和的。我们想到这里,想想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感来人和?我们培育出来的下一代能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

  诸位朋友,受到大众的欢迎跟学历有没有关系?跟身高有没有关系?君子务本,根本都不在外在这些名相上,根本都在这颗存心上。从果推因,把人生的理智建立起来。我们都羡慕他的孩子为什么教得这么好,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常常在那里烦恼,在那里唠叨。其实当我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已经又跟理智背道而驰。理智就是观照一下你的人生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当中,所起的思想观念对你的未来有没有帮助;假如没有帮助,你还一直在烦恼,这叫不理智,这叫意气用事,这是不懂赶快找到好的因种下去,而是在那里蹉跎,在那里自寻烦恼。

  我们自己理不理智?其实每一时每一刻都可以观照得到。打个比喻,一个家庭就好像一亩田地一样,我们要把这个家族、家庭耕耘好,突然看到长出来的稻子品质都不是很好,我们站在那里气得半死,然后看了很不顺眼,拿起镰刀就把这些稻子统统把它砍掉,然后继续在那里等,看下一季会不会长好的。但是等了三个月再长出来,又是什么?又是不好的稻子,又气得半死,再把它割掉,所谓眼不见为净,再等,等看看会不会长好。有没有可能长得好?不可能,因为种子都下错了。我们自己都是意气用事,如何教出有智慧的下一代?这叫缘木求鱼。

  好的结果绝对不是在那里一个礼拜去拜观世音菩萨一次就能够求得到,种因才能结果。观世音,要能观到众人的需要在哪里,我们为人父母要能观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在哪。现在的孩子内心非常的空虚,我们看到很多大型的演唱会,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整夜在那里干什么?我没去过,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比较有经验?我听朋友讲,整夜二、三个小时在那里尖叫,叫到最后喉咙都沙哑。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我们有没有把原因找出来?他们在生活当中感觉不到快乐,他们在学习当中感觉不到乐趣,觉得非常的苦闷,回到家里没有幸福的感觉。当一个人回到家里没有幸福的感觉,他只想离开这个家,去找到能够认同他、关心他的人,我们要把因找出来。而他们觉得到了这些人群当中,在那里嘶吼,可以发泄一下自己内心的苦闷;去那里,这些年轻的朋友跟他都是志同道合。志同,什么志?挥霍人生的志向,合!

  当孩子他内心没有智慧,他又活得很苦闷的时候,特别容易交到不好的朋友。我们这一生并不是身旁没有遇到品德比较不好的人,不可能,但为什么我们没有跟他们去交往,没有被他们错误的引导?那都来自有个温暖的家,有好的父母时时提醒你、时时教育你,你才会形成判断的能力。我记得在自己的记忆当中,从来没有起一个念头羡慕别人的家庭,从来没有。诸位朋友,你们想一下,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羡慕别人?是不是因为我住的是豪华别墅,是不是因为我父亲开的是凯迪拉克,是不是?都不是。在座很多朋友的家庭保证都比我们家还要富贵,我来自一个公务人员的家庭,我的父亲是在银行上班,在第一银行,我的母亲是小学老师,以经济来看,我们家是非常平凡的小康家庭,而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去跟别人攀比物质?因为当一个人内在很充实,精神层面很喜悦的时候,这些物质的享受他不会去在意。倒是内在空虚,才藉由这些物质来让自己的内心好像觉得比较满足一点,但是那种满足非常的短暂。

  记得小学回到家里,一进家门都还没看到母亲,就已经闻到红豆、薏仁的香味;早上起床睡眼惺忪,下楼来已经看到母亲把早餐都帮我们准备好了。那时候会想到,我们起来就有早餐,那妈妈几点就已经起来了?这都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有时候走到浴室去,正准备梳洗的时候,妈妈在那里洗衣服,然后对著我们说,赶快去吃饭,待会要上课。这种家庭的温暖,塑造了下一代健全的人格。

  一个人内心为什么空虚?一个人内心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为什么占有欲会很强?那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充足的关爱,从小就有恐惧感、有不安全感,等长大一点,跟人相处,他就很有占有欲,很贪心。我们跟这样的人相处舒不舒服?不舒服。但是你不可以不舒服,从果推因,面对这样的亲友,我们更应该多宽恕他、多爱护他,因为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我们人生常常懂得包容宽恕,那才有幸福的人生可以过,假如处处看人不顺眼,那每天都会活得很辛苦。

  我跟我两个姐姐人际关系都还过得去,在记忆当中,整个国中三个年级我都满熟悉的。我在读国一的时候,国三、国二这些学长我都认识,为什么?因为我姐姐,大姐大我三岁,二姐大我两岁,她们国中的同学会都在我们家开,我父母很好客,都很欢迎他们来。那从小你们家客人很多,说人际关系很差,有没有可能?不可能。人际关系一定是在家庭、在生活当中,很自然的培养起来,要把根本找到。绝对不是说,现在我们大学毕业了,出来社会工作,了解到人际关系很重要,才能让你的事业发展得很好,我们马上花了一笔钱去上课,这课便不便宜?都挺贵的。上了三天、五天告诉我们,对人要微笑、点头,这样你生意才做得好。二十多年来都是没什么笑容,上了五天以后,出来赶快照镜子这样笑可不可以。其实他在照镜子笑的时候,他全身已经起鸡皮疙瘩了,不习惯。当自己看自己都不顺眼,有没有可能别人看你会顺眼?出去一看到朋友,很热情,赶快跟人家握手,你好、你好,然后称赞别人几句,人家都怪不自在的,这个人今天吃错药了,不自然。

  「中庸」有句很重要的话,这才是人际关系的精髓、心法,叫「诚於中,形於外」。内心的真诚恭敬自自然然就会表现在外。而这一分真诚恭敬必然都是习惯成自然,都是从小开始培养起来。教育一定要愈小教愈好,当这颗正确的存心没有建立,其实他的人生已经形成很多的障碍。比方我们刚刚讲的,不懂得欣赏别人,都有嫉妒心。刚好我有位邻居他是数学博士,他就跟我提到,他有个同事二十岁就拿到博士。诸位朋友,二十岁拿到博士好不好?当你儿子好不好?看事情不能看外表,只看外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现在的人好慕虚荣,确确实实经营出来的人生,经营出来的家庭,真是跟这句话完全一样。我们看夫妻有头有脸,但是你看他眉头深锁,为什么?他都搞不清楚今天我儿子又会给我搞什么名堂出来,那是外面很好看。我的父亲就跟我提到,你不要羡慕那些人开BENZ、开BMW,他说这些人很多下午常常都要赶三点半。因为台湾的银行三点半关门,他假如没有把这笔款赶快汇进去,他可能就跳票了,生意就做不下去了。看事情要看深度。

  他二十岁拿到博士,我们当然可以了解他很聪明,他学习状态也很好。但聪明能不能解决人生的问题?不能。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聪明的人往往都会飞来横祸。他很聪明,十次他九次算得准,但只有一次算不准,结果那一次就栽掉了。另外又有一句真理,「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天算是智慧,这个天算是懂得积善、是懂得断恶修善,而不是凭一时间的小聪明,一句话就把事情搪塞过去,那是真的解决了吗?解决不了。像我们在教书的时候,小朋友没写功课,编了一套谎言,聪不聪明?聪明,他解决问题了吗?他这一个聪明已经毁了他往后人生的态度,他都觉得可以掩饰、可以逃避找藉口,他绝对不可能有真实的学问实力出来。现在的孩子太聪明,我们当老师的还真辛苦,常常要像福尔摩斯一样,当个侦探办案。

  常常遇到一些家长,甚至於是当爷爷奶奶的,他们都说一句话,我听了都很紧张,我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哪句话,他说:我三岁的孙子好聪明!我听了都冷汗直流。因为聪明属於三岁小孩就麻烦了,他都懂得察言观色,他都懂得爷爷的底细到哪里,妈妈只要我耍什么手段,她就会就范,他一清二楚。我们为人长辈要懂得,孩子的一言一行形成习惯,对他往后的人生都有最直接的影响,当我们看到孩子的嫉妒心,你要赶快把他引导正确。

  这个二十岁的博士从海外回来,在某一所知名的大学,马上破格让他当副教授。为什么学校要用他?他知名度这么高,来学校为我们争光。他当了十年的副教授,都没有升教授,写了好多篇论文,他论文太会写了,就是升不上去。后来他把论文拿来给我这个邻居看:你帮我看一下,我的论文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这个邻居看完以后就说:你这个文章里面提到好多位教授,你都是把他们论文当中的缺点,确确实实是一针见血点出来,但是你了不了解你这十年来为什么教授升不上去?因为你所有的升教授论文只要到他们的手上,连看都不用看,马上放到旁边去,这就是你升不上去的原因所在。

  人生最遗憾的就是死得不明不白。这个死不是真的命运结束,这个死就是你栽在哪你都搞不清楚;你的孩子为什么教不好,你也搞不清楚,那是很煎熬的。那种煎熬,忧能使人老,所以现在染头发的人很多,因为白头发都出得太早。这个博士他听了以后,皱著眉头,听我邻居给他的劝告,他说道:你换个角度写论文,你下一篇论文就写说哪个教授有什么优点,另个教授又有什么长处,你用这样来写。他听完以后,脸部很严肃,有点难堪。从他的表情我们就看得出来,他觉得很困难。过了不长的时间,他把论文拿过来,又叫我这个邻居帮他看一看。我这个邻居这么一看下来,全身起鸡皮疙瘩,觉得称赞得很不自然。你看习惯成自然。

  诸位朋友,一个人有好的命运是一个结果,因在哪里?我们平常说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思想观念。有好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处事行为,有好的行为才会形成好习惯,好的习惯才会有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创造好的人生命运。刚刚我有提到我们家三个孩子人际关系都还过得去。真的,人生随著年龄愈增长,愈深刻体会一个真相,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太大!我们人生至关重要的价值观,都深植於父母的为人处事。因为父母的爱心,父母的关怀,我们内心非常的充足。而一个人内在有爱的时候,他会想著如何去给予,而不是去索取。而一个人的爱心很微妙,愈给,会不会空掉?愈给愈多,愈给,你所聚集的人和就愈充沛。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到孟子的言语是真理,「爱人者,人恒爱之」。我每次从海外,从台湾又到大陆去,随手会带一些书还有一些吃的,甚至於我之前在台湾教书的时候,也常常会带一些吃的、看的送给我的同事朋友,他们就说,为什么好东西都会到你的手上去?

  诸位朋友,好东西都到你手上是结果,原因在哪?你手上的东西不放下,还能再拿东西吗?有舍就有得。而人生有两个积蓄,一个是金钱的积蓄,存在银行里面,一个是行善的积蓄,你行善愈多,福分就愈厚。而这个善、这个福愈布施出去,还会加利息奉还回来。金钱早晚有用掉的一天,金钱刹那不住,假如今天遇到一个水灾来了,你可能十年的积蓄在一夕之间会化为乌有;今天你生了一个败家子,二、三代的基业有可能毁於一旦。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积钱财,积什么?积福报,积阴德,积善行。而这个善行虽然看不到,但它时时都跟在身后,「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你的福分只要遇到因缘具足,这福分就来了。看一个人有没有福,当你遇到一些紧急的状况,马上会有亲友来帮助你,你是有福之人。当你平常都不照顾人家,突然跌了一个跟斗,找亲友,没有半个人要帮助你,那就是我们平常这个行善的银行没有存款进去。

  诸位朋友,行善所积的福分才能够化解人生的凶祸。一个人的一生绝对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没有可能一帆风顺?五百年前还有可能,现在不可能,外在的诱惑太多。而当凶祸来的时候,诸位朋友,你有把握你绝对可以逢凶化吉的举手?诸位都是老祖宗的好子孙,都学到祖宗最重要的一个人生态度,叫「满招损,谦受益」。人生要谦虚,后福无穷。我问你们,你们都不敢举手,你们已经在积福了,有的话都不好意思说。这个问题很重要,当你自己都没有把握逢凶化吉,其实你哪有一天是过得很平安、很幸福?常常都有烦恼,常常都很担心我的身体会不会变不好,我会不会出现什么状况。当人有这些烦恼的时候,你的理智提不起来,你人生的潜力、才能出不来。理得才能心安,当我们明白人生的真相,要断恶修善,自然能够逢凶化吉,那你每天都会过得很充实,过得很自在。而这样的人生态度,我们教给孩子了没有?教给下一代了没有?很重要,人生该思考的要思考,不必要的烦恼要放下。

  那怎么样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在理智当中,而不在烦恼当中?很简单,我们思考一下,你每天想的事情,跟圣贤的智慧相应的部分叫理智,跟圣贤智慧不相应的部分叫烦恼,叫意气用事。这个很重要,当我们思想是不对的,又在你家里这一亩田当中种下错误的种子,你当然收割不到好的稻子。你说蔡老师,有这么夸张吗?当为人父母烦恼多、很消极,你纵使不说一句话,请问你的孩子有没有感染到?一定干扰到,因为这是潜移默化。我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父亲今天高不高兴你知不知道?一清二楚。父亲今天很严肃,我们一定一句话也不敢讲,都感觉得到。

  那一天刚好有一位妈妈在责备她的孩子,她讲了一句话,她说我看到你就碍眼。刚好我在,我马上把这个母亲请到屋外去,我对著她说:你这一句话,我在我十多年的家庭生活当中,我从没有听过我母亲说一句这种话。这种话叫情绪发泄,教给孩子什么?教给孩子意气用事。这种话讲多了,孩子有没有信心?没信心,他会觉得我在这里都给父母碍眼,他很消极、很悲观。真的,我的母亲在我十多年的家庭生活里面,没有讲一句情绪化的言语。我们今天脾气好,因在哪?在父母的身教。

  常常很多家长跟我们见面第一句话都说,我的孩子怎么都讲不听?其实这句话就是关键,孩子都讲不听,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诸位朋友,我们问问自己,我们讲得听吗?来,今天你上司讲你讲得听吗?今天开会,上司都迟到,然后对著你们讲,你们不可以迟到,迟到我给你扣薪水;然后你敢怒不敢言,服不服气?他都用讲的,没有用做的,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跟下属,只有一个结果,阳奉阴违。我们的孩子、下属假如阳奉阴违,不要骂他们,该骂谁?骂自己,这叫理智。

  理智当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诸位朋友,这些言语,这些真理,我念书念了二十多年都没念到过。诸位朋友,我不是不想学,我是没机会学。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总在遇缘不同。念初中的时候,在我的记忆当中,大半都是跟考试卷为伍,平均一天考几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都比较没有经验,我告诉你,大概一天平均应该考个五、六科跑不掉,这样过了三年,有没有幸福可言?幸福绝对不是等到你有了学历,你娶了个老婆,你有个房子住,你从此就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这叫误导。幸好我以前那些童话故事看得不多,这还有点庆幸,这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小不喜欢看书,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没看过,所以也交不到女朋友,因为不够浪漫。什么叫浪漫?浪漫就是因误解而结合,叫浪漫,最后就因了解而分开。一个婚姻生活怎么是凭藉你的甜言蜜语可以走下去的,错了!认识不到,我也认识不到。我对爱情的认知,就是从那些给我一杯忘情水里面来的。

  诸位朋友,我们让我们的孩子人生绕了多少弯路,你都算不清楚了。当他在听这些靡靡之音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引导他?有没有保护他?当这些情事在他的心中无法拭去的时候,你说他读书能用功吗?难!这都是我刻骨铭心的经验。所以本来高中考上高雄中学还算不错,后来高中三年一直想要交女朋友,可是又不会讲好话,所以三年虽然都没有追到,但人生的三年黄金岁月怎么样?耗损掉了,损失掉了。后来遇到圣贤的教诲才了解到,一段婚姻能经营好,情感只是媒介而已,有没有道义,有没有恩义,才能够白头偕老。这些爱情故事里面有没有教这一句,这个叫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教一堆,颠倒!

  这个时代颠倒的现象不胜枚举,我们教书的人,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要有受教的态度,所谓上等学子能接受老师的折磨,忍耐上进,这是上等;中等的学子能接受老师的鼓励,奋发图强,这是中等的;下等的学子能接受老师的赞美,爱中成长,他要哭的时候,你还要给他摸一下,别哭、别哭慢慢来,这是下等学子;还有一种叫劣等学子,什么都不能接受,事事叛逆。诸位朋友,这是一句经文、一句教诲。今天我们念的经文再多,假如不拿来自己的身上观照力行,背得再多,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不只没有帮助,还有坏处。

  很多人说书读得愈多愈好,不然。第一个读的书是正是邪要先判断,假如邪书看多了,思想混乱。诸位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所有忧郁症的人,是在耕田的农夫还是书看很多的人,你去调查一下,你有没有看过一个字都不认识,然后得忧郁症的?比较少,往往都是遍览群书,然后他说这个人讲得对,那个人讲得也对,我受不了了。这些现象太多,我们在台湾看到一个心理学专家,专门解决人家男女夫妻问题,常常都上电视,非常红的一个人,后来经过没多久的时间,她被她男朋友杀了。诸位朋友,她所学的那些东西是真理吗?不是真理,她所学的那些东西都是情识,都是感情用事多,而不是理智。

  在近代所积累的书籍,大半都是情识的书籍,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都不是学真正的智慧,人生才会走得这么坎坷,社会才有这么多的乱象出现。我们对事实的真相要懂得慎思,要深入分析才行。我有个师范学院的同学,从小他妈妈就把他丢到书堆里面去,在初中的时候很多整套的书籍都看完。后来他跟我同学一年,之后又在同一个县里面教书,跟我有很多的接触。当他遇到生活当中处事待人的疑惑,他都来找我。我常常孟子、孔子一句话出来就解决,他在那里晃半天晃不出来。经过很多次对谈以后,有次他就跟我讲:礼旭,我真的很想把你的脑袋跟我换一下。他根本找不到人生的理智,常常都在那里患得患失,懊丧,那很辛苦的。每个经句要拿来观照,要拿来力行,这样才有可能以身教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以身教、以德行来感动我们的下属,这才是对的方法。

  刚刚这段上等学子、中等学子、下等学子,上等是能忍受折磨,中等是能接受鼓励,下等要接受赞美。诸位朋友,你属於哪一等的学子?当我刚刚讲这一段话,你马上想我儿子是哪一段,你已经错了。真的,人现在都错在哪?错在根本上面。我们在海口办第一期的五天课程,有个家长他刚好去饭店,看上面很热闹,他好奇就跟上来。跟上来以后他跑进我们会场,刚好看桌上放了一本,现在诸位朋友手上这本书,他说《儿童经典教师讲习手册》,这个给儿童学的,他就走了。一个人错误的观念,就把你一生好的缘分断送掉了。

  在唐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白居易,他是耳熟能详的人物,他晚年学习佛法(学佛)。这个「佛」字我们也要一开始就有正确的认知,一开始认知错误了,就会被这个错误的认知耽搁延误。中国在近代这一千多年都是接受儒道释三教的教诲。中国讲儒家、道家、佛家,而这个家就是教育,成一家之言,来化民成俗。能教化人民,改善人心有善良的风俗,这叫教化。而一千多年来,我们炎黄子孙受到这个教诲相当的深刻、深入。那这个深刻,这些好的文化薰陶的痕迹,在我们的身上很难看到,但是在四十五岁以上的人身上看得到(杨老师是四十六岁,我本来要讲五十岁,突然想一下)。在四十多岁以上的人身上看得到,四十岁以下的人几乎看不到。

  我在秦皇岛讲课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当你拿到一个最好吃的食物,你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诸位朋友,看自己要看得清楚,怎么看?看第一个念头,你看到这个人第一次跟你见面,他有一点秃头,你又不喜欢秃头的人,你马上第一念就厌恶他,那就是我们内在有好恶之心。「大学」里面讲,心有所好恶,身有所好恶,「则不得其正」,我们的心就偏颇,就不是在理智,不是在真诚当中。要看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就不准。你第二念想说虽然他秃头,但是我要跟他做生意,所以我要微笑,那叫虚伪,看第一念才会准。我就跟他们说,你们不要想,马上说。前面有个年轻人三十来岁,跟我差不多,他马上说赶快吃下去;隔了三、四排有位女士四十岁左右,她说给儿子吃。我们每次讲课,一定都会有这些善人来成就这个法缘,你不要担心好的答案都不会出来,好人很多的,最后一排有个七十岁的老太太,她讲出了一句让在场的人都很惭愧的话,她说给父母吃。

  诸位朋友,当这句言语出来的时候,有没有人不感动、有没有人会说她错了,有没有?没有,为什么?一个不孝的人,他刚好今天买水果给他妈妈吃,你马上说,你好孝顺,他高兴得不得了。你面对一个很无礼的人,你在喝茶的时候都会端一杯给他喝,他高不高兴?他也很高兴,他会不会骂你,你对我那么好干什么?人有一颗真心,他是好善好德,只要有人做出来,他看了没有不欢喜。但是为什么他看了欢喜,他没有跟著做?不是他不愿意做,三字经告诉我们「苟不教,性乃迁」。因为他没有得到圣贤教诲,这个善良的心没有引发起来,又染上了很多坏的习性,被这些习性牵著鼻子走,无法自主自己的人生。

  有句话常说到,人生是掌握在我们的手上。这句话叫自欺欺人,这句话都喊好听的。一个人没有智慧,年龄愈大愈无奈,是不是这样?没有智慧人生就会下错很多的抉择,到最后这些错误的抉择都还得自己去收拾,愈走愈沈重,愈多后悔。常常很多时候,这句话本来就是不应该说的,这件事本来就不应该这样做,我怎么又做了,有没有这种情况?那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交在习性的手上,而不是自己的手上。我们人生这个遗憾,要不要再让我们的孩子继续承受,要不要?这样才是有良心的父母,才是有良心的老师。

  在这三个不同年龄层所讲出来的答案当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结果推因,什么时候学习?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学习。而我们对於学习的认知一开始就错了,我们觉得书本打开叫学习,而学习的成果在哪?在考试卷上。这样的态度把我们好学的心整个截断,考卷可以写对,绝对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对;绝对不能乱丢纸屑,对,考试都九十八分、一百分。记得在小学、初中考生活与伦理,每个人几乎都是九十分以上,在那里对来对去,你几分?九十八、一百。有没有用?没有用。听说在中国人住的地方,只要你爬山迷路了,不要担心,只要跟著垃圾走,就可以找到出路。这些结果都在在告诉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不要再自欺欺人。你教育好你的下一代,不是在这张考卷上,在他的存心上,在他的一言一行上。

  常常很多家长就说:我儿子,气死我了,都不会替我们著想,比较自私,我累了、渴了也不给我端杯水来;常常都跟我们抢电视看。念了一堆,念完以后又说:不过我儿子说他长大以后要买大房子给我住,买大车子给我开,我听了很高兴。全世界两种人最好骗,你们认不认识?一个就是父母,一个就是老师。谁会甜言蜜语?不是男朋友会甜言蜜语,现在是小孩很会甜言蜜语,他几句好话就把他的过错掩盖住了,你好多教育他的机会都丧失掉了,你还会觉得这个孩子反应真好,真可爱。他犯错了就给你装个可爱的脸,妈妈不要生气,你就不气了。他会不会孝顺你,在他的一言一行就看出来了。在他有没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会不会孝顺在这里看,而不是他的好话。他连父母呼应勿缓都做不到,你还期望他以后孝顺你,那叫痴人、那叫作梦!人生确实要懂得判断正确。

  我们看到这三个不同年龄层讲出不同答案,第一个讲赶快吃下去,而他的学历是在三个人当中最高的。诸位朋友,看到颠倒了没有?颠倒,当我们看到颠倒两个字,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你们直接告诉我,这样才会准,第一念。当我们第一个念头是我先生很颠倒,我的上司很颠倒,我的儿子很颠倒,我们这一念也叫颠倒不叫理智。学习在哪?在一个起心动念处你懂得观照自己,就已经在提升自己的学问,这叫会学。

  刚刚刚好有工作人员临时有事要办,他们站起来走出去,我看到大部分朋友非常的专注,完全不受影响,这叫立身行道。你们做到《弟子规》 里面的一句经文,叫「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今天我们要让孩子人生幸福,最重要要学的四个字,做人做事的能力。而做人做事这个专注重不重要?那是成败关键,学习贵在专注,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专注才会有所领会,才不会把事情做砸了。而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心到、眼到、口到,要很专注。那难道是读书的时候才要心眼口都到吗?孔夫子说要举一反三。因为现在社会的复杂度快速增加,我们现在要能举一反三千,三不够了,闽南话叫「来不及喂了」,举一反三千才行。除了读书以外,任何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都应该专注。而这个专注当中又涵盖著一种恭敬在里面。今天当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有人一走过去,我们马上眼睛就飘过去,然后飘回来的时候,蔡老师在讲哪里,不知道。

  你们看我的样子又这么瘦弱,我这么瘦是结果,原因在哪?你看什么时候学习,我今天看蔡老师这么瘦,我就明明白白,我就学到一个学问。我在初中的时候,因为太注重分数,患得患失,有一次考试考了九十八分,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三年级要毕业,我们同学给我写回忆录,其中有个同学就画了一个小男生在那里哭泣,他还记得我初一的时候考了九十八分哭了好一会,还打电话给我爸爸。看得出来我很脆弱吗?所以不要伤害我。还是我爸爸跟我说没事没事,没什么关系,安慰我。我说我本来的人格特质,假如没有遇到这么好的父母,我这一生罪有够受了。透过父母的教诲才把很多先天的习性转了过来。为什么对分数这么看重?得失心太重了,很容易紧张,每天要考那么多试,胃就受不了。初中的时候还是家人给我送稀饭来。那紧张理不理智?不理智。

  我考大学的时候,我们家里人都知道我很容易紧张,我姑姑刚好她先生在医院上班,诸位朋友,你看我的亲人各行各业都有。我姑姑特别疼爱我,她怕我紧张,给我拿了两颗镇定剂来,她说:我怕一颗不够,这样叫以备不时之需,拿了两颗。到十一点多没办法,吃了一颗;快一点的时候还是睡不著,第二颗再吃下去,还是一夜未眠,眼睛还是瞪得很大,就这样去考试了。每一次考试,我都觉得很过意不去,因为都是全家总动员,连两个姐姐都陪去了。进到考场,遇到一个同学的妈妈,她非常热情走过来,对我两个姐姐说:你们两个妹妹真不简单,陪哥哥来考试。诸位朋友,到现在为止,我的姐姐跟我走出来,还是当我妹妹,但是已经慢慢拉进了,因为我已经停止苍老。

  诸位看到我的面容,比三、五年前还要年轻。因为忧能使人老,在高中的时候看起来就很像二十多岁。我记得我大学一年级,跟其他学校的女同学出去联谊,然后彼此在那里交谈的时候,我这个人又不知道自己有几两重,这叫不自量力、自取其辱,我就问她,你猜我是几年生的?结果她很认真的想了一下,她说你一定是一九六八年次。我是一九七三年,我就很痛苦,怎么猜我这么老。我说你再想一下,她又沈思了一下,然后她说难道我猜得太年轻了吗?假如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内心受到这么大的创伤,你现在就要把他人生的态度建立好。现在他们不会猜我很老,他们都会问我,蔡老师,你如何笑得这么灿烂?人生的变化很大,总在遇的缘分不一样。那我是比较容易紧张的人,后来第一节考试,考卷发下来十几分钟,我突然体会到那个药很有效,国文没考及格。

  我的噩运连连,所谓祸不单行。而祸从哪里来?心来。二十多年来人生走得不算是很顺遂。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有动力,这样持续去弘扬中国文化,而且从没有听过我有什么厌倦,什么辛苦的言词,没有。他们反而觉得,我人愈多的时候愈有精神。我跟这些朋友提到,我自己在教书的时候,我已经让我的学生开始读诵这些圣贤的教诲,常常走在校园里面,听他们读著「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些孩子在十来岁的时候读这些经句,他们的生命得到相当好的滋润。当他们学了这些经句,他是马上去做,因为他还没有染上坏的习性。而我们现在长大成人,甚至於已经为人父母,再来读这些经句,跟孩子的状态一不一样?不一样。我们在念的当下有多少的遗憾。「德有伤,贻亲羞」,几十年来让父母操了多少心,那不是我们愿意的,但是没有理智、没有智慧。「身有伤,贻亲忧;亲所恶,谨为去」,我们的身上还有多少的坏习惯,令自己的亲人还在忐忑不安。而我们面对这些坏的习性,能不能马上放下?当然要马上放下,那都是一段抗争的过程,都是一段对治自己习性的时期,而我们会遗憾的是这几十年来伤了多少人的心。

  记得我从高雄开车到台中,我带了两本《弟子规》 。因为我念的是台中的大学,在台中住了六年,结识了不少好朋友,其中有个朋友我跟他结拜,我都叫他大哥,他姓汪。这个汪大哥他七月份也到了桃园听我讲五天的课。我这个大哥听完以后,因为我在送一些学员离去,他没有跟我谈太多,他就去坐火车了。在火车上他给我打电话,他第一句跟我说:你要把身体照顾好。第二句他又说:你肩上不会再那么重了,以后的路,大哥会陪你走下去。我跟这个结拜大哥常常在讲电话的时候,两个大男人在电话的两头掉眼泪。所以我从这里就体会得到,真情绝对不是男生爱女生才有,人与人之间都有真情、都有真意,而且男人和男人的真情真意比较不会麻烦,男人跟女人的,假如不是真正的智慧,那就累死人。

  那时候我自己在小学教,我就赶快拿著这两本到台中找他,他的女儿一个二年级、一个四年级。我们在餐厅里面坐下来,饭都还没吃,我已经等不及了,开始《弟子规》 一句句跟他讲解,「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话虽然只是一个动作,但是影响一个孩子甚深!假如一个孩子连对父母都不恭敬,他这一生已经毁掉了。诸位朋友,你说蔡老师你讲话太夸张了。我讲话一点都不夸张,当他对父母不恭敬,请问他这一辈子对谁会恭敬?《孝经》告诉我们「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不恭敬他的父母,而对其他人很恭敬,这叫悖礼,违背礼敬的态度;「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他不爱护他的父母,但是去爱护其他的人,这也是不正常的,这不是从德行里面流露出来,这是从利害心出来的。因为你对他有利益,所以他现在对你好,改天没有利益了,他会马上翻脸不认人。

  一个孩子的恭敬心是他学问的根本。学问从心态求来,「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他没有了恭敬心,老师讲解的内容教诲,他就很难好好的去领受。相同的,往后他出来经营事业,他只要不恭敬,有傲慢,再大的事业也都会垮下来。因为他对人不恭敬,慢慢的身旁的人众叛亲离。荀子有一段话很值得大家思考,「百事之成」,所有事情的成就,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必是在恭敬,必在敬之。「其败也」,那所有事情的败丧根源在哪?其败也,「必在慢之」,他没有恭敬心,傲慢了,傲慢了就会瞧不起人,就会自视甚高,迟早跌下来。那你看,这个恭敬心是成就一个人人生的根本所在,不得不教!

  我这样一句一句讲下来,讲到一半我突然悲从中来,就哭起来,止不住泪水。过了三分钟左右,我缓和了一下,我的大哥跟我说:我听大学教授讲课,也没有人讲成你这个样子,可以讲到痛哭流涕。我接著就跟他讲到,因为刚刚很感触,假如我的求学过程当中,有老师肯把《弟子规》 当中的教诲教导我,我就不会做出令父母伤心的事,令一切爱护我、提携我的人难过。而这些亲人的伤心难过,能够弥补吗?很困难,这些爱护我们的人,我们报恩、我们孝敬都来不及,哪还忍心做让他们伤心的事。人生有这样的遗憾,我们不希望下一代我们的学生再走人生这样的弯路,这是推动我们的一个动力。

  人生不求什么,求个问心无愧。人生哪有一样东西带得走?带得走的是一分让自己觉得走这么一遭没有白来。而一个人一生的价值,什么时候看出来?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有你的子子孙孙感念你的德行,效法你的智慧,那你这一生有价值。你离去的时候,这一生跟你有缘的亲友,都很惋惜,都很感恩,这样的人生走对了。假如我们走的那一天,听不到珍惜,听不到感恩,听到有人站起来说死得好,那这一生怎么样?白来了,甚至於还造了无量无边的罪过。诸位朋友,当我们听到一个人的价值,看你离开的时候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那就是你这一生的价值。那你不要听完以后说,好,我就等著临终再来看,这你又没有举一反三千。会学跟不会学差很多。

  缘聚缘散,当我们生命结束是一个缘结束了,而我们这一生又有多少的缘积累出来。你到这一个学校服务了五年,当你离去的时候,这是缘散了。而这五年,你有没有价值看得出来。这五年当中,这些教过的学生对你非常的感念,甚至於是感谢你一辈子;这些同仁都非常的舍不得,因为你只要出去旅游,回来都给他们带好吃的、带好喝的;你有任何教学的体悟,好的资料,都很无私的跟他们分享,那这五年你活得非常有价值。我们要深思,当我们现在离开这个单位,是有人感恩还是有人觉得走得好?你在当下就要活得明白,这叫观照自己的功夫。

  我们刚刚讲到很多的观念颠倒,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错了,但是一错又没有遇到好的缘分让我们的态度扭转过来,错误了二十多年,不只耽搁了二十多年的岁月,还积累了二十多年的错误要收拾残局。俗话讲后悔、后悔,都是后面才来悔。这一个家长进来以后,看了这本手册就出去了。我一上台跟在座的老师提到,唐朝的白居易晚年学佛,而学佛讲简单一点就是学当一个明白人,不当一个糊涂人。假如从这个义理来解,那诸位朋友你要不要学佛?那当然要当个明白人。而我们历代这些君臣、这些帝王都是读圣贤书,都受三教的教育。雍正皇帝有一篇「上谕」就提到,这儒道释三教,理同出於一原。他们所阐述的人生真理,都是从人的真心、人的善心流露出来的,殊途同归,都是劝我们要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三教的教育相辅相成,绝对没有矛盾冲突。由於这些领导者有这样正确的认知,我们这一千多年的人民有福分接受这些圣教。

  那白居易也很好学,他到了一间禅寺要请教如何学佛。那时候有一个高僧叫鸟窠禅师。上了山,他对鸟窠禅师提到,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学习佛法?鸟窠禅师讲了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念的书多不多?多!比我们多太多了,听了这八个字以后,白居易笑了,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接著下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八十岁的人都不一定做得到。而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要认清事实真相,《弟子规》 纵使我们已经六十岁、七十岁了,都不见得有做到。所以我的师长说,八十岁以前还没学都要从这里开始学起。有位朋友将近快六十岁,带著他二十多岁的孩子去听课,在上海。他听完以后,只听了第一天,我们是五天课,听完课要吃饭,他站在饭桌旁边非常激动,他对著我们整桌讲课的老师说:我今天听了一天课,终於明白我修行修了这么多年,一直修不上去的原因终於找到了,因为我的孝做得不扎实,而孝是德行的大根大本。另外一次在杭州讲课,有个七十岁的老先生过来跟我说道,他拿著那本《弟子规》 ,对我说:蔡老师,人生第一课,我现在才开始学。

  白居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问贵在能够力行去做,而不是背多少。纵使从小认知的真理,我们都要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奉行。假如这个家长说,你们教的这些都是小孩学的,你叫孩子要讲信用,结果你不讲信用;我们叫孩子要孝顺父母,结果我们自己对父母讲话大小声,那是绝对不可能能把自己的小孩教好。人生遗憾没有用,所谓要转悲愤为力量,要转烦恼成智慧。我们人生没有办法躬逢圣教,现在还为时不晚,有开始就不嫌晚。而我们要成就下一代的子孙,要让他们从小就能够扎好智慧的根基,上行下效,我们的态度学习正确了,才能够把他们教好。好,那早上的课我们先到这边结束,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